西师版小学语文全年级目录

2024-07-12

西师版小学语文全年级目录(共4篇)

1.西师版小学语文全年级目录 篇一

目录

1《夏》 2《古诗两首》 3《密西西比河风光》 4《黄山松》 积累与运用

(一)5《冬阳•童年•骆驼队》6《唯一的听众》 7《学会聆听》 8《回忆爸爸》 积累与运用

(二)9《恐龙在我们头上飞》10《企鹅爸爸》 11《美丽的地球》 12《未来我们怎样出行》积累与运用

(三)13《毛泽东诗词两首》 14《翻越大雪山》 15《黄河大合唱》 16《抗日英雄杨靖宇》

积累与运用

(四)17《暴风雨的启示》 18《神奇的丝瓜》 19《访兰》 20《天窗》 积累与运用

(五)21《熟读精思》节选 22《空城计》

23《天上偷来的火种》 24《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积累与运用

(六)25《寻找幸运花瓣儿》 26《我很重要》 27《我的信念》 28《毕业赠言》 积累与运用

(七)1:《夏》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

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密西西比河风光》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

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4:《黄山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引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妙处。

2积累古诗名句。

3了解“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表达方式。

4欣赏肖邦小屋四季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物的向往。

5运用口头或书面语交流旅游见闻,抒写独特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两个句子,体会“引用”的好处,再交流感受。句中“引号”中的内容,就是使用了“引用”的手法。提醒学生使用“引用”的方法,应该注意:必要之处才“引用”,不要滥用;不要改变“引用”的内容。

2请学生说几个用了“引用”手法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说说其大意。然后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三、互动平台

自读材料,结合课文,体会“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园地

1看到题目会想到些什么?为什么说“这美丽的花园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2交流感受,体会肖邦小屋的宁静与优美。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明确要求。

2选择自己的旅游经历谈体会。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旅游经历,交流自己快乐的感受。

2确定习作范围,确定题目;交流习作题目、内容、提纲。

3动笔,写作,讲评。

5:《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

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5.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

} 想替骆驼剪毛(10)念 追问骆驼去处(11—14)

6:《唯一的听众》

一、揭题引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不知道同学们读了几遍,老师也跟你们一样,昨天才接触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去吧!

二、初识大意:

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故事,待会老师请你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开始吧!

2、指名说,借助这里的信息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说给同桌听听吧!

三、细究课文

1、故事读过了,现在又会说了,还要干什么?

2、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第二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划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好好地品味一下。

3、哪句话感动了你?

A、“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此时的老妇人她心里正想着——

所以老妇人就这么平静地望着,望着,这样的情景只是发生在这一天吗?是啊,坚持了好久好久,你从哪儿看出来?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是啊,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一位极瘦——

当我有了几份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

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还是用她慈祥——

她的平静给了我力量,还给了我——(勇气,动力,奋斗的目标)

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B、“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听着她的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妇人?

这是我们从人物的语言感受到的,老妇人还有哪些语言能让你品味出点什么?

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尊重他人,真诚无私,循循善诱,对音乐爱好者的怜惜)

我们为这位可敬可亲的老妇人深深地感动着,带着你的这些体会,运用你的表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吧。分组读

4、说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老人是多么陶醉啊,你看到了吗?(—)一支优美的曲子在林间流淌着,美妙的音符从她的身旁闪过,它就像太阳,温暖着她,更温暖着也陶醉其中的小伙子。

四、再读课文

读文章就是这样,要用心地去读,要能够细细地去品味,请同学们挑选一段有感情地读读吧!

五、拓展

1、你能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

2、交流

3、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想看看原文是怎样的结尾吗?自由读,配乐齐读

4、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别的感受吗?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你们的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7:《学会聆听》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宇宙的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明白音乐要用心来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课文,交流听音乐的个人体会。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题,讨论“聆听”

1读题。讨论:你听过音乐吗?在那些优美的旋律中,你听出过什么东西吗?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2课文中的“我”是怎么聆听的?聆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母亲教“我”听了哪些歌?

2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逐层理解

学习第一部分:

1“我”闭上双眼,凝神遐想,在想什么呢?默读1~10段。

2电闪雷鸣的夜晚给“我”带了恐惧,这恐惧可以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找到这些词句,勾一勾,读一读。

3后来,“我”不再恐惧,安然进入了梦乡,这是为什么?理解“要是……音乐会变成什么样啊!没有节奏,没有深度,没有灵魂。”“它会把你带到一个新奇的世界”等句子,体会作者从电闪雷鸣中如何听到竖琴的声音。

4还有什么声音里也有音乐呢?学习11~12段。讨论:为什么说宇宙的万物中都蕴藏着音乐?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随着作者一起去感受聆听的喜悦。

学习第二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说说作者是怎么帮助小姑娘的。

2读“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这句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品味课文,沉淀情感

1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

2讨论:学习了课文,你对于“学会聆听”有什么新的见解?

8:《回忆爸爸》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最让人感动的部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海明威的相关材料。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激发兴趣

1读题,引入课文。

2看“课文链接”,了解海明威的生平,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检查初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讨论

1爸爸在写作上给了“我”哪些指导?自由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从爸爸对“我”的写作指导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议一议。

3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想想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完成练习,拓展升华

1完成课后第2题。

2根据课后第1题的要求写一个小练笔,回忆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

板书:

回忆爸爸

不能忘怀

鼓励与指导

常常想起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体会“递进关系关联词”在表达中的作用。

2积累名言佳句。

3借助“互动平台”,学习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

4在口语交际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游览见闻。

5在习作时,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从这几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说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背诵记忆。

三、互动平台

自读互动平台的内容,结合课文说说“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自主学习园地

1为了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作者采用了那些方法?

2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了解要求。

2和同学谈谈看电影或电视的收获。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自己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内容,交流感受。

2动笔;讲评。

9:《恐龙在我们头上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运用浏览和精读的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鸟是恐龙变的”这一假说是如何得到证明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介绍恐龙的相关知识)

2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二、精读课文,感知理解

指名朗读第1段。想想季强的什么学说震惊了全世界?为什么会震惊全世界?

三、细读分享,深入理解

1“从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

2勾画出写赫胥黎、奥斯特隆观点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什么。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季强获得证据、确认证据、发表文章、引起争论、鉴定证明的过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执著追求的精神。农民拿来的化石有什么特点?这与“龙鸟之争”有什么关系?

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等词句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二部分,把描写科学家认真思索、执著探索词句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去体会。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四、整体感悟,交流启迪

引导学生读最后部分。科学家取得了这样令人激动不已的成功,回顾过去,他们经历了无数冷嘲热讽,在100多年里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终于取得了成功。读这一部分,你会和科学家们一起激动、一样快乐。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谈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启迪。

此时,你想对科学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板书:

恐龙在我们头上飞

引发争论

理论来源

找到证据

得到证明坚持探索

10:《企鹅爸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企鹅爸爸坚韧伟大的父爱。

3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了解企鹅的生活状态,搜集反映动物艰辛养护子女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通过“动物的母爱”这一话题,引出本课课题。

2读课题,企鹅爸爸是怎么抚育孩子的?交流已知信息。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几个有难度的词语,要求读准确,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三、再读分享,理解内容

1从课后题入手,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2企鹅爸爸的哪些行动最能体现它对孩子的爱?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学生交流自己读的情况,汇报自己的感受。)

3抓住几个重点句,体会企鹅爸爸伟大的父爱。

四、激情朗读,畅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摘录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

企鹅爸爸

难分难舍

刻骨铭心

冰雕石刻 爱是付出

11:《美丽的地球》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1读1、2段,说说为什么人们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地球是人们唯一的家乡,但是人们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1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的。

3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五、精读课文,理清关系

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球是唯一的,我们的地球无可替代。

板书:

美丽的地球

地球 颜色

12:《未来我们怎样出行》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快速了解课文内容。

2.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在,我们有哪些方式出行?未来,人们又会用哪些方式出行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课文,说说未来的出行方式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你最喜欢哪种出行方式?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这种出行方式的哪些情况?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这些出行方式并不是人们的奇思妙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你还能设想出其他的出行方式吗?

板书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

“海底”列车

“地下”飞机

“公交”飞碟

“飞行”汽车

适用快捷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近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表达作用,体会汉语表达的丰富性。2通过词语接龙,运用和积累词语。3掌握浏览的方法,学会快速阅读。

4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大胆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中出现过的三个句子,请大家读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2这三个词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它们有何异同?

3学了这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语海拾贝

1生自读题;小组合作,完成词语接龙。

2交流各组的词语接龙方法。

三、互动平台

1分角色读对话,说说这个“互动平台”讲了什么?

2平时在阅读中用到了哪些浏览的技巧?

四、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了解口语交际要求。

2回忆本单元课文讲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尝试简单复述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3回忆自己知道的科幻故事或者科学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习作百花园

1读题,了解习作要求。

每个人的心灵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打开想象的翅膀,你可以见到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只要我们敢于想象,我们也能写出像《从地球到火星》这样的文章;只要我们合理想象,我们的笔下也有奇美的山川、动人的景象、扣人心弦的故事!

2根据题目,提出要求。

想象要合理。如果写科幻小品,要以现代的科学成就为基础,不能写成奇幻小说;如果写神话故事,要有一定的新意,体现自己的思想。

3确定习作范围,确定题目。

4交流习作题目、内容、提纲。

5.动笔;讲评。

13:《毛泽东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三、细读理解,品味诗境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抽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诗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讨论:从“只等闲”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3)根据自己的体会练读诗句。

(4)学生汇报朗读——自评(他评)——练读——分组读。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诗句,齐读。

(2)通过“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3)通过“腾细浪”、“走泥丸”体会红军的英雄气概——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4)带着体会练读诗句。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通过影像或文字资料了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练读诗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自读诗句,谈自己的理解。

(2)多种形式读诗句,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回归全文,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的意境。

2.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板书:

七律·长征

腾 越五岭

疾 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清平乐·六盘山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诗词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一起背诵这首诗。

2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作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错的字音。结合课后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试着互相解答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自由练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1全班交流: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2再读,把自己读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疑难,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讨论理解。

4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四、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五、练习书写生字,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14:《翻越大雪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 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

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15:《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

学生: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

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二、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欣赏演出

1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

2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四、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部分

学生自由读第10、11段,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来体会: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

信念。

五、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1再听《黄河大合唱》CD片段,结合课文谈体会。

2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实现情感的升华。

六、学习生字

1强调读准“槌”、“闸”、“蚕”的读音。

2生字扩词,加以运用。

3记清字形,工整地书写。特别是“炯”字右边与“同”字的区别。

七、选做题

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

2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

16:《抗日英雄杨靖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自读课文,能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杨靖宇的图片及生平事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英雄的资料,并了解“匣子枪”、“屯”、“拉网”、“篦梳”的意思。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简介“抗日战争”和“杨靖宇”生平事迹,出示杨靖宇司令的图片。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阅读,体会感悟

1根据课后习题一,说说故事梗概。

(1)复习抓故事梗概的方法。

(2)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理出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

(3)文章的经过部分,通过自主阅读,勾画、交流等方式按事情发展顺序总结出要点。

(4)自主说故事梗概——组内说——班上说。

2根据课后习题二,体会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1)自主读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句。

(2)体会这些细节描写为什么给自己印象深刻。

(3)组内交流,组员注意补充自己的见解或质疑。

(4)班上交流,鼓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5)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杨靖宇司令的崇敬,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6)注重情感朗读训练。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总结本次学习,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还从同学们口中了解了古代民族英雄杨家将、岳飞、郑成功,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今日英雄杨利伟等。在祖国发展的不同时期,英雄们均如雨后春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呢?行动起来,同学们!

板书:

抗日英雄杨靖宇

叛徒告密日寇包围

围如铁桶希望突围

情况危急命令分开

妥善安排只身周旋

威逼利诱壮烈牺牲

英雄顽强可歌可泣

积累与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

2通过互动平台,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3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并能将欣赏的对象真实地写下来。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感兴趣的对联。

2搜集抒发爱国豪情的名人名言。

3站在“欣赏”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人、事或景物。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自由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齐读,你发现些什么?

4教师结合句子讲解对偶句的特点。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对“大渡桥”(名词),“拍”对“横”(动词),“云崖”对“铁索”(名词),“暖”对“寒”(形容词)。

5诵读四个诗句。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注意字音。

3指名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加以补充。)

4交流学生搜集的名人名言,并把它记录下来。

5齐读书上的和搜集到的名人名言。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这段对话,想一想:这段对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同桌分角色朗读,并同桌交流讨论对联想和想象有什么感受?

3指名全班交流对联想和想象的认识。

4教师总结: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如:由“指挥棒的舞动”联想到“巨浪”和“浪花”。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如:由“乐声”想象到“冲出闸门的洪水”。

四、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教师介绍口语交际的内容。)

2自己思考:你对密契纳处理这件事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3小组讨论:对密契纳的行为的看法,并找出充分的理由作好发言。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持肯定意见的一组,持否定意见的一组,另请五位同学对辩论双方的理由、言行、态度、倾听等进行评价。要求辩论者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体态大方;倾听者认真听,认真思考。评议者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辩论双方,肯定别人优点,提出需要提高的地方。

5交流:如果你是密契纳,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说说自己的理由。

6教师小结:同学们,尊重长辈是一种美德,在此,我欣赏密契纳对一位普通小学老师的尊重与怀念,更欣赏同学们出色的表现。正如同学们刚才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一样,这就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每个人时时学会尊重,那我们的集体、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五、习作百花园

1说:①同桌相互说自己欣赏到的人、事或景。②讨论并相互补充。③指名交流欣赏到的人、事或景。有条理有重点地说出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教师相机指点。)

2写:通过全班交流和教师指点,取长补短,把最值得自己欣赏的人、事或景有序地记叙下来,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改:①小组内改:在小组内自己读自己的文章,同学评议,自己修改。②小伙伴交叉改: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改的时候,作好文中修改、旁批、总评。③自己改:根据学习伙伴的修改,再读,感悟,然后重写。④教师改:教师把学生重写的作文进行修改。

4赏:教师选出中上文章各几篇进行全班评议鉴赏。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提出要求:《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细读这首诗:①勾出自己难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②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把体会或悟出的道理批注在诗句的旁边。

2学生自读感悟。师巡视,给有困难的学生以指点。

3指名全班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

4指导学生朗读。

5小结: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两种不同的人的思想、表现及结局,赞扬了鲁迅为多数人能更好地活而甘愿当牛马的崇高精神。

17:《暴风雨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教师小结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

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参考资料

阿尔卑斯山是瑞士最亮丽的一条风景线。它位于瑞士的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占瑞士总面积的69%。“艾格尔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尔卑斯山脉。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景观:高山植物和雪绒花,湍急的瀑布,岩洞中的石钟乳,独特的动植物等。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高山滑雪场就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中心地带。

18:《神奇的丝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丝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思

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平凡、普通等)

2质疑。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三、理清脉络,理解“神奇”

1再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抓住主要事件,了解丝瓜的神奇。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3体会情感,体会丝瓜的神奇。

(1)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重点指导:“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四、体会丝瓜品格,领悟人生态度

1“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2“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

(2)你从中悟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

19:《访兰》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参考资料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花中四君子,梅,冷香四溢,清韵高洁;兰,幽香清远,神静韵高;竹,坚劲挺拔,傲岸坚贞;菊,凌霜自得,潇洒恣肆。所以梅、兰、竹、菊同有花中“君子”之称。

20:《天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

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37

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积累与运用

(五)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准备

教师:叠词卡片,词语接龙所需的生字卡片,搜集的新闻报道稿等。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一读、想一想。

⑴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写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⑵小结。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2再读,体会表达效果。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对话形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运用。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对话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

(2)交流点评。

二、词语拾趣

1.自由读第一排范例,说说发现什么。

2.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

3.教师抽读。

4.开火车接龙。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说说自己从这几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举例说说什么叫叠词。

3.同桌比赛:看谁知道的叠词多。

4.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1)生动形象。

(2)富有美感和韵味。

(3)感觉亲切。

5.试着运用叠词说一两句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

2.用自己的读书符号,留下你阅读的痕迹,记下你阅读中的感悟。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五、口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

1.课中联系旧知,引出话题。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又有行动;有人觉得兰花要种在花盆里,有人却觉得还是长在空谷的幽兰好;就连那小小的天窗,也会让我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来。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现象,很普通的事物,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心中也一定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不想说出来,看看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板书课题)

2.进行了解。

3.交流了解情况。

(1)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

(2)说说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交流可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全班组织开展。师指导学生就态度大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尤其是有独特的见解方面进行互提意见、互相评价。

六、习作百花园

1.联系课文,复习写法。

(1)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状物的方法?

(2)《天窗》一课中,你懂得了怎样去展开想象?

2.指导观察和想象。

(1)看看语文书封面上有些什么?具体说说他们的样子,色彩等。

(2)这些会让你想到什么?

3构思习作。

你是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知道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以书面语的形式写下来。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5.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

老师重在指导作文修改的方向和方法。

6.分小组,学生互评自改。

指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在评别人的作文中自己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运用修改符号,反复修改,养成良好作文习惯。

7.小组内互相赏读。

8.面向全班赏读,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互相取长补短。

21:《熟读精思》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参考

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

1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

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熟读精思》。

2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

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

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

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

(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

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

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

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

(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

(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这些句子:

·多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一字”。

·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老师范读或教读。

(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

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

(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

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

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

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

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

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

2畅谈感受:目的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

(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

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

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

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

22《空城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三国演义》相关音像资料;准备推荐给学生的名著名篇。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趣导入

1通过搜集资料,你了解《三国演义》了吗?诸葛亮呢?简要地说说。

2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简单介绍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见《三国演义》第95回)

3了解了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不理解的词作上记号。

2检查识字、释词和读书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4用简洁的话说说故事大意。(重点引导:起因、经过、结果。也可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四个阶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图,了解抓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出示诸葛亮抚琴图)看看这幅图,你一定猜得到他是——诸葛亮。

2他在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很明显的特征,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判断出他就是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抓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

目的: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这个神态,文中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内心吗?

A“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开联想。提示:大兵压境,故作镇定、轻松)

B“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结合情况谈感受,并联想。提示:计谋成功后如释重负的庆幸。)

C从“笑”这个神态,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等。

2除了神态,文中还写到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拨:如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尽在眼前。)

引导学生去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与文本对话,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诸葛亮的语言、动作,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了解众官的反应和见识,体会衬托的作用。

兵临城下,诸葛亮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其他人的表现呢?找到相关语句读读,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过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衬托诸葛亮“抚掌而笑”;通过众官“必弃城而走”与诸葛亮妙计退敌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A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他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司马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

B这样写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四、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1“空城计”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机点拨: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等。)

2若有时间训练小练笔,运用掌握到的写作方法。

3仅靠一篇课文,要了解一个历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荐学生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去读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

4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中人物图片,如:关羽、张飞、刘备、曹操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3:《天上偷来的火种》

教学目标

1、能读清神话故事中的外国人名、地名: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海格立斯、高加索山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暴跳如雷、挽弓搭箭、惩罚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正义、善良、智慧、仁爱、顽强的精神。

3、在感悟普罗米修斯精神基础上,感受“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真理、文明前赴后继的正义之士的精神归结。

一、整体感知

(一)谈话引入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组表演,希腊神话中的神由演员扮演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场景向全世界人民诠释了希腊神话是欧洲文化的根基,更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初识几位神。

(二)把握主要内容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故事中的几位神的姓名,划一划。

2、读好这些神的名字。

3、能否试着把这些神的名字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4、出示主要内容读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一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不顾宙斯的阻挠,从阿波罗驾驶的太阳车上偷取了火种。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忍受着几个世纪的可怕刑罚,终于被海格立斯搭救,获得了自由。

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了解《天上偷来的火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初步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基于阅读拓展的基础,学生基本讲清几位神之间的关系。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还不能一下就做到明确、完整、简洁。由于刚刚开始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是有一个训练过程的。

二、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1、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忍受了几个世纪的酷刑,那他为什么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呢?从文章中找一找相关的内容。

2、读文章第二节

神话是人类在自己还比较幼稚的时候创造的一种文化,但它却在有些内容上与科学考证不谋而合。确实,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一段无火的日子。它有多长,至今科学界仍有争议。但那一定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岁月,或许是几个世纪,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再读,注意读好“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3、而自从有了火,读——第八节

是啊,有了火,人类的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引读——

故恩格斯说:“火”把人和动物界分开,“火”是人类历史之开端。

4、正因为火能带给人类希望与光明,普罗米修斯要把火种传播给人类。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正义的化身,而他正义的形象就是通过语言与行为的描写来展现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交锋的两组对话。

同桌互读,注意一点,在第一组对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语言是被转述了,请你依据前面读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补上直接语言。

请一组去掉提示语,直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的态度。也要注意读出提示语仍在的感觉。

5、读了这两段对话,从他们的语言中,你感觉普罗米修斯有怎样的性格

特点?

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

人类无火到有火是文明的变革,这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朗读感受火带给人类的希望与光明是多么重要。

请学生把“他去见宙斯,请求他把火赐给人类。”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语言表述既训练了“转述——直述”的能力,又通过练习体会了普罗米修斯播撒人类文明火种的仁爱、正直之心。

三、体会人物精神

1、普罗米修斯善良、仁爱、坚定,在人类心目中,他是一名英雄。而作为一个为人类带来希望和文明的英雄,除了善良、仁爱、坚定,他身上还具备怎样的精神?边默读5、6、12、13节边思考。

2、学习“智慧”

故事题目叫《天上偷来的火种》,一个“偷”字,可以看出普罗米修斯的智慧所在,读好这两节,说说你在哪些地方努力了,让听者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聪明。

普罗米修斯把火星保存在苇杆内带到了人间,从来没有见过火的人类惊异万分——引读第七节。

人类自从有了火——引读第八节。

3、学习“勇敢、顽强”

出示文章12、13节,普罗米修斯为了把火种传播给人类,甘愿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接受可怕的刑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老师读12节的内容,学生读13节的,注意老师的手势,什么时候让学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坚韧不屈。

“更没有对自己做过的事说半句懊悔的话”因为他曾经对宙斯这样说过——

4、终于有一天,大力神海格立斯经过高加索山,读——

普罗米修斯的智慧表现在一个“偷”字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的朗读体验,表现普罗米修斯的机敏。

文章12、13节表现的是普罗米修斯不畏残暴、勇于献身的精神,12节分三层告诉读者酷刑有多可怕,13节则是刻画人物顽强忍受的过程。此处的朗读设计就是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而进行的: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索锁在高加索山上,他忍受着;日晒雨淋的折磨时,他忍受着;鹫鹰的啄食下,他忍受着。多次的强化朗读,有效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体会普罗米修斯勇敢、顽强的精神力量。

四、领会精神

1、普罗米修斯,这位为了人类的希望与文明而甘愿献身的英雄获救了。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的形象。而在我们真正的人类世界,在各个领域,也有许多人被我们敬呼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他们有:

勇于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职。——哥白尼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江姐

2、请用几句话写写他们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原因。

小结:确实,他们为了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普罗米修斯。

这个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是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但他的精神却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品性。哥白尼创设了“日心说”,把人类从蒙昧的神学观中唤醒,开创了科学观的视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共产主义学说,而江姐等革命志士则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人类普及真理,为了传递希望,为了播撒文明的火种甘愿忍受各种煎熬。学生通过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体悟,已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备的品质。再引申到“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感悟上就比较水到渠成。

后记:一堂课是一次就文本的解读

一堂课是一次与学生的对话

一堂课是一次对自我的认识

我要做的是

认真——读用心——说清醒——识

24:《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领会句子含义。

2.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从大海的变化中去体会金鱼的变化。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1.有一个老渔夫的妻子,在一条金鱼的帮助下,从一个老太太变成了贵妇人,变成了女皇,但她还不满足。她到底想当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这就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童话叙事诗给我们叙述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适时板书课题: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渔夫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

2.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先让会理解的同学解释,不能解释的查字典词典解决。

三、快速默读,把握内容

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诗歌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除了写人之外还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人物是老渔夫——老头儿,老渔夫的妻子——老太太,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主要写了金鱼。)

(2)诗歌叙述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诗歌叙述了一位老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后仍然一无所获的故事。)

四、抓住句子,理清顺序

1.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写老太婆提要求的句子。

2.学生讨论老太婆的具体要求,教师根据老太婆的要求依次板书。

3.让学生找出老太婆是什么时候开始提第一个要求的?诗歌在写老太婆提第一个要求之前描写了什么内容?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叙述顺序:课文开头简要介绍了人物及他们的身份,事情发生的地点,老渔夫打到一条金鱼的情况。然后按照老太婆对金鱼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顺序,记叙了事情的经过。

五、体会感情,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

(1)老太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贪得无厌、贪图享受)

(2)老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软弱无能,对丑恶行为姑息、忍让)

(3)大海的变化体现了谁的变化?(金鱼的变化,由开始时的报恩逐步到强烈不满,最后恢复了老太婆贫穷的原状。)

(4)诗歌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谴责了老太婆,也批评了老渔夫,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木盆)

(木房)

(贵妇人)

(女皇)

(女霸王)

贪得无厌

一无所获

积累与运用

(六)教学目标

1.感悟古文中一些字词意思古今的差别。

2.搜集、背诵有关人格品质和蕴涵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丰富自己的积累。

3.知道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文与现代文字、词、句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培养阅读古文的兴趣和能力。

4.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古典名著,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培养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5.了解剧本的基本表达方法并尝试改写童话小剧本,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常见的古今意思差别大的字词和语序不同的常见文言句子。还可以准备一个完整、简洁、富有情趣的小剧本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中外古典名著的读书卡片。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自主诵读三个句子,读通、读顺,注意读出停顿、节奏和语气。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句子的意思。对句中几个古今义有差别的字词,可先用符号标出,老师适时点拨,把这些字词的意思说清楚,并体会古文遣词造句精炼简洁的特点。

3按对话框中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吾”、“余”是指“我”;“汝”、“尔”是指“你”;“曰”、“云”是指“说”。

4可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在语言实践中加深认识。

5拓展练习:教师出示另外的古今义有差别的字词让学生进行理解,尝试运用。

二、语海拾贝

1.自主读,抽学生试读,师抽查正音。

2.师范读,教读,读出音韵、节奏美。

3.说说这些名言警句大致的意思,你从中领会到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人格品质和蕴涵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5.读一读、记一记,同桌互助抽背,看谁记得又快又多。

三、互动平台

1.师生一起回顾小学阶段课堂内外读过的古文,漫谈收获体会、疑难困惑、经验教训。老师相机点拨引领。

2.同桌或小组合作,阅读“互动平台”的对话。

3.启发学生结合本组课文《熟读精思》的学习过程,总结和交流学习古

文的方法。(1)逐字逐句试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3)查工具书攻克难点,整体把握内容;(4)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文言字词意思的古今差别。先说“云”、“余”、“尝”等字词的古今义,再调动学生的古文积累,适度地延伸到其他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意思上。

5交流古文中有的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文的不同。先引导学生读懂例句,认识古文句子的语序有什么特点和不同;然后老师再提供例句强化认识;最后让学生在学过的古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印正。

6.师生共同总结、梳理古文的学法和古文字词句的一些表达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

1.单元整合,激励阅读。

(1)进入本单元学习时便布置任务:课内学四篇中外古典名著内容,课外必须阅读中外古典名著名篇若干,课内外结合,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和习惯。

(2)阅读过程引领。比如在教学《熟读精思》一课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名家名著,并指引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对外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和认识,更需要教师的推荐、导向。

2.学会阅读,交流卡片。

(1)课内领悟方法,课外阅读实践。比如怎样读懂文言文,教师在课内应重点引导阅读方法,切实提高阅读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喜爱的阅读资料,交流读书卡片的制作及归类整理的方法。比如提要类、摘抄类、心得类等等。

3.成果展示,重在过程。

(1)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陈列读书卡片,展示阅读成果。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前提下,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

(2)展示者应该对有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和介绍,也可以汇报阅读和读书卡片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

(3)观摩者可以质疑问难,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教师在参与观摩评议的过程中注意言传身教,因势利导,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又必须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成果评选,重在激励。

(1)可以将个人、小组的成果都归结成四个大组的评比。

(2)定性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重。

(3)将评选出的优秀读书卡片张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中,激励大家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五、习作百花园

1.读懂题目要求。给足够的时间,在学生读懂要求的同时,老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要点,把握重点。

2.读写结合,师生共同梳理改写方法。可以《马兰花》剧本为例,也可出示其他范例。

(1)拟定剧名。改写剧本可延用原作题目,也可另创剧名。

(2)剧情简介。简明扼要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

2.西师版小学语文全年级目录 篇二

第一单元:森林音乐会

内容结构

森林音乐会美丽的大森林欣赏《森林的歌声》(自然之声)歌表演《大树妈妈》

欢腾的大森林欣赏《龟兔赛跑》(音乐童话故事)小小音乐剧《龟兔赛跑》

我爱大森林欣赏《我们爱森林》(童声合唱)歌曲《小树快长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聆听、节奏练习、创编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美,激发学生对森林的热爱,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的目的。

2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十六分音符,进行多声部节奏配合练习。

3能力目标:通过多声部节奏练习,培养学生声部之间的协调能力。通过歌表演、音乐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表现、创编能力。

4音乐与相关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与森林有关的自然知识。通过音乐剧的表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的实践 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美丽的大森林

1《森林的歌声》这一内容中包含了两个音乐知识点:认识十六分音符和二声部的节奏练习。在教学时,可采用幻灯、图画、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示大森林的画面,创设教学情景,以配合《森林的歌声》的欣赏。听赏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对森林的印象及感受,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引导学生分辨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从而达到认识十六分音符的目的。对于十六分音符的认识,要求学生不但能从图形上认识十六分音符,并且能从时值上分辨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二声部的节奏练习是一个趣味性的练习。学生在聆听了自然界的声音后,对鸟叫、蛙鸣的声音都有了感性上的认识,然后根据这两种音乐形象进行二声部的演唱练习。在这里首先要求学生分声部演唱,然后进行二声部的合唱。这是学习合唱的第一个练习,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演唱二声部要注意和谐、均衡等知识。

2小学低年级歌曲学习主要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在教学时,结合欣赏教学时创设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件、图片等形式观察大树,并说说大树的用途。在观察的同时,聆听范唱歌曲《大树妈妈》。在学生发表意见后,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分组创编动作并进行表演、评价,最后学习歌曲。

第二课时

欢腾的大森林

(一)《龟兔赛跑》是一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而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采用了音乐加解说的形式,学生在聆听时会非常容易理解作品的音乐形象。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段聆听,并让学生模仿乌龟、小白兔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让学生长时间静坐聆听。聆听后,可让学生复述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音乐剧《龟兔赛跑》是在聆听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后的一个音乐活动。在聆听《龟兔赛跑》、模仿乌龟和小白兔动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编排表演音乐剧。编排时,可以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情节进行表演。

(二)《我爱大森林》:

1聆听《我们爱森林》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引入“爱森林”这一主题。在教学时,可采用课件、图片等形式,展示人们爱护森林、保护森林的画面。聆听后,启发学生谈谈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及森林的作用等问题。同时可给学生展示森林火灾、乱砍乱伐破坏森林的画面,教育学生要爱护森林。

2歌曲《小树快长高》表现了孩子们对小树的期望、关怀。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二声部的节奏练习,解决歌曲的节奏难点。然后给节奏加上音符,带领学生模唱歌谱,这样歌曲的旋律已经学习了一半。教师再采用范唱、学生跟琴哼唱等教学形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会演唱歌曲。

补充资料

龟兔赛跑

在树林里,住着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它们是邻居。有一天,它们一起出去玩。乌龟一步一步向前爬着,兔子跑得像飞一样快,一眨眼已经跑了长长一段路,把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了。兔子停下来等乌龟,等到它走近,就笑着说:“走得真慢,你那四条腿是管什么用的?瞧我的!”兔子边说边向前窜,一窜就是好几步远。它骄傲地扬起头说:“瞧我的四条腿跑得多快,我的本领多大啊!”乌龟听了一点也不生气,笑着说:“我走路没有你快,但只要我走个不停,总会赶上你的。”“你能赶上我?哈哈哈……”兔子笑得嘴也合不拢,“那么,你敢跟我赛跑吗?”乌龟点了点头,说:“好,那就和你比一比吧!”兔子说:“看谁先到山脚下的大树,好吗?”乌龟同意了。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消息给树林里的小动物们知道了,大家都来看热闹。猴子跳上大树宣布:“今天举行龟兔赛跑。”大家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它俩,猴子喊了一声:“预备——跑!”

兔子飞一样地向前跑去,一眨眼,就跑了好长一段路,回头一瞧,只见乌龟还在后面一步一步地爬来。兔子高兴地说:“哈,乌龟哪能比得上我呢!”它这儿蹦蹦,那儿跳跳,边跑边玩又向前跑了一段路,回头一瞧,连乌龟的影子也看不见了。“哈哈!乌龟哪能比得上我呢!”兔子高兴极了,心想:“反正乌龟爬得很慢,我可以休息休息了。等它走近了再跑,还来得及呢!”兔子摇摇尾巴,伸伸懒腰,往草地上一躺,眼睛一闭,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乌龟一步一步地向前爬着,一刻也不停。它脚下使足了劲,爬呀爬呀,终于赶上了正在睡觉的兔子。它不休息,还是不停地向山脚下大树边快快地爬着。兔子睡了一觉醒来,前前后后一望,看不见乌龟的影子,心想:这一下准是我先到。它撒

开四条腿向前跑去,等它跑到大树底下,看见乌龟早已到了,兔子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第二单元:黄桷树下

内容结构

黄桷树下摆摆家乡的龙门阵歌曲《黄桷树,山茶花》(童声合唱)欣赏《黄桷树下小茶馆》(四川清音)童话剧《黄桷树的故事》

黄桷树下歌儿多

欣赏《重庆小景》(独唱)儿歌朗诵《黄桷树高又高》(数快板)

歌曲《黄桷树下有我家》音乐游戏《找位置》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学习黄桷树坚韧顽强、随遇而安、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态度。

2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演唱,感受川渝地方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掌握合唱中的音准。

3能力目标:

通过音乐童话剧的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大胆想像、自信表演的能力。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黄桷树下歌儿多

1《黄桷树高又高》这首儿歌,老师可以先用数快板的形式,带领学生朗诵。一边敲竹板为儿歌伴奏,一边用动作进行表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可以变换节奏朗诵。可以选用其他打击乐器或身边的音源进行伴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想像在黄桷树下捉迷藏、做游戏的快乐情景。

2在欣赏《重庆小景》前,可让学生观看山城重庆美丽的夜景的课件或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重庆的印象。在欣赏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

3在演唱《黄桷树下有我家》时,可让学生看看黄桷树的课件或图片,有条件的地方可让学生直接到黄桷树下观赏,并引导学生谈谈对黄桷树的印象。这首歌曲比较简单,可采用听、唱、说的方式启发学生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中的几处大跳,演唱时要注意音准。

第二课时

摆摆家乡的龙门阵

“摆龙门阵”是重庆方言,意思是谈天或讲故事。这一板块主要是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家乡的变化,以及作为西部的孩子要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要像黄桷树那样,不畏困难,默默奉献。

1《黄桷树下小茶馆》是一首非常有地方特色、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四川清音小曲。而歌中所唱到的“黄桷树下小茶馆”在西部城镇,尤其是重庆市郊随处可见。它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悠然自得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小茶馆里,人们可谈天说地,说家乡变化,谈改革开放的成就。在欣赏这首歌曲时,可让学生看看关于小茶馆的课件或图片,了解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并通过“摆龙门阵”的形式,说说自己家乡的变化,同时可在老师的带领下,哼唱歌曲片断,感受四川清音的风格特征。

2《黄桷树,山茶花》是一首简易的二声部合唱歌曲。三年级学生应开始接触合唱,而这首简易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是为以后学习合唱作准备,因此比较简单。在学唱时,首先把歌曲第一部分学唱好,然后再加入二声部的节奏练习。在进行二声部合唱时,老师的指挥很重要,手势提示要准确。这首歌曲唱会后,可进行拓展练习,如改编歌词,歌词内容可赞美自己的家乡,用自己家乡的市树、市花,替代重庆市的黄桷树、山茶花,并用乐器吹奏歌曲齐唱部分。

3童话剧《黄桷树的故事》是以黄桷树为主题创编的音乐童话剧。在这个童话剧的表演中,让学生根据画面创编出故事情节,然后根据此情节,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可启发学生集体参与:设计布景、音响、旁白、角色扮演等等。注意要设计好剧中的音乐,老师可提供一些音像资料。老师也可参与其中,共同创造表演,然后进行相互评价,可从语言表达、音乐与动作配合、情节构思、集体参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学会合作共处,发展想像,自信表演,体验成功的喜悦。

补充资料:

黄桷树生长速度快,渗透力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生长在岩石上的黄桷树,根系比树干要发达2~3倍。在市儿科医院对面堡坎上的一棵黄桷树,它的干径是8厘米,但根径却有134厘米。树高3米,树冠4米,但它的一条侧根却顺着堡坎横着长了165米长,超过树冠的4倍。另外,我们还发现黄桷树根伸入到溶洞和防空洞的岩石缝隙的深部,长出许许多多须根和分根,有的悬吊在空中长达70厘米,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

重庆市花、市树

市花——山茶花

山茶花系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期长,抗污染,易栽培,品种多。花色鲜艳,有淡红色、紫红色、白色、复色等。花瓣类型有单瓣类、复瓣露心类、托桂类、曲瓣类、半平瓣类和平瓣类。在巴蜀地区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苏轼曾有“游蜂掠尽粉丝黄,落蕊犹收蜜露香”的诗句咏山茶花。今巴南区石岗枝子桥还生长着一株“七心红”古茶花,树高8米,直径72厘米,据传树龄已有400余年。重庆地区凡园区、风景区、庭院、楼台均有种植。1986年,山茶花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花。

市树——黄桷树

黄桷树系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黄桷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根深杆壮,枝繁叶茂,生长快,寿命长,忍高温,耐潮湿,抗污染,即使置身于悬崖峭壁,也能

迎风昂首,茁壮成长。自古重庆地名以黄桷冠之者众,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宋《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重庆至今仍有黄桷垭、黄桷坪等地名。1986年,黄桷树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树。

第三单元:乘着歌声的翅膀

内容结构:

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天空歌曲《鹰》(合唱)欣赏《飞机先生》(领唱、齐唱)

飞向海洋歌曲《出海》欣赏《南海之歌》(钢琴独奏)

飞向远方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合唱)集体舞《亲爱相融》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歌曲及相关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和创编活动,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和创造性的表演。

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飞向天空

1学唱歌曲《鹰》,可简要介绍鹰的外形特点和习性,重点通过对矫健的雄鹰的讴歌,唤起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志向。要先让学生听歌曲录音或教师进行范唱,然后请学生读歌词,再让学生跟唱。力度记号应结合旋律和歌词来学习,如采用聆听、思考、讨论、提问等方式。

2欣赏《飞机先生》,可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飞机的图片和图像资料,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然后请学生听歌曲录音、朗读歌词、感受歌曲情绪和意境。

第二课时

飞向海洋

学唱《出海》和欣赏《南海之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导入,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也可在学生会唱《出海》之后,请学生谈感受或绘画,进一步渲染气氛,为欣赏《南海之歌》作准备。

第三课时

飞向远方

1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和体会这种梦幻般的意境,要求学生在欣赏时注意感受多彩的和声变化,并随之产生联想,以感受和领悟歌曲所表现的诗情画意。可让学生学唱歌曲旋律。

2集体舞《亲爱相融》中,引导学生分组创编动作,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情节,如条件允许还可化妆表演,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

第四单元:丰收乐

内容结构

丰收乐秋收忙欣赏《秋收忙》(弹拨乐)欣赏《我赶着丰收的小马车》(独唱)

歌曲《大家都来采金秋》音乐游戏《摘果子》

秋色美配乐朗诵《秋叶飘飘》

欣赏《溜溜歌》(齐唱)

庆丰收欣赏《把丰收的喜悦跳出来》(女声独唱)歌表演《丰收之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欣赏、配乐朗诵、音乐游戏、歌表演、创编活动等,感受金秋丰收,盛世欢歌,人民生活幸福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劳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

2学习用自然、愉快、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3学习配乐朗诵,创编朗诵词,并用肢体语言表现。

4通过聆听,感受巴渝音乐的风格和三弦的独特音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5感受三段体结构和一领众和的演奏形式,感受重复手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3~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秋色美

1观看教材插图,做模仿红叶飘的舞蹈动作导入。

2朗诵《秋叶飘飘》

(1)可采取各小组向全班推荐表演者的办法进行。在活动中,可让学生画一幅秋色美的图画,或做一幅秋叶飞的粘贴画,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看谁表现的秋色最美。

(2)同学们可自选表现秋色美的诗词进行朗诵,也可即兴创编歌词。在朗诵中,和着音乐,即兴创编动作表现。

3欣赏《溜溜歌》

(1)可采用初听、复听的办法进行。

初听:一是要用生动的语言导入,二是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聆听中思考,三是整体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内容。让小朋友说一说金秋时节有什么庄稼和瓜果成熟了,呈现什么颜色?体验丰收时农家喜悦的心情,并用带颜色的线条表现出来,或画一幅丰收的图画。

复听:可把重点放在感受衬词、同音反复、下滑音对表现音乐情绪所起的作用上,可采用对比范唱、学生模唱等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再听时,可用第二乐段第一、二乐句与前后乐句的对比,让学生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舒展与跳跃。

(2)在聆听中,让学生哼唱并用竖笛吹奏第一乐段,以加深其感受。还可用秋天的景色、丰收的喜悦为内容,创编二至四句歌词进行表演唱。

第二课时

秋收忙

1在欣赏《我赶着丰收的小马车》时,一是感受农家少年赶着丰收的小马车,飞驰在乡间大道上的情景和内心自豪、喜悦的心情。可让学生模仿、创编马蹄声和马铃声,也可模仿赶车时的甩鞭等动作。还可哼唱,或用竖笛演奏一至二乐句。在聆听中,让小朋友讨论“小马车拉了些什么”及喜悦心情的再现,二是感受“ABA′”三段体结构,让学生用色块和图形予以表现。

2可用“整体欣赏——分段欣赏——整体欣赏”的方法欣赏《秋收忙》。一是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时,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想像:人们在割稻谷、摘棉花、割高粱时怎样紧张地劳动,你追我赶,呼喊声、歌声、笑声此起彼伏,愉快的劳动场面。二是感受三弦独特的音色时,可简单介绍一点弹拨乐知识。三是感受ABA′三部曲式结构,可从A、B乐段的情绪、速度和演奏形式(B乐段有领奏)几个方面让学生听辨,并用色块或图形表示出来。

3歌曲《大家都来采金秋》是用四川民歌音调素材写成的,具有浓郁的四川民歌风格,因此,在歌唱时,要注意其韵味,如第二、六小节的“哟”字都应唱成下滑音,但都没有标记,唱时随音势自然向下滑动,又如第十三至十四小节(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小节)应唱成“”,下滑音的演唱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然就唱得油腔滑调,破坏了风格与效果。第五乐句为锣鼓节奏,“”十分有特色,要唱得富有弹性,强弱分明,附点八分音符也要准确地唱出来。“不龙咚”为鼓,“不龙”即“咚”的轻打,“七”代表小镲,“锵”代表锣。创编动作表演唱,可用打击乐器伴奏。

4音乐游戏《摘果子》

设计:一棵大树上有九个果子,每个果子内有一种节奏型()。果树下有两个竹篮,其中一个竹篮内有空白的两个小节。

方法:按自己的意愿摘下二至四个果子,装入篮内,组成一条节奏(每小节两拍),然后念奏。要求:

(1)每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数相等的小组开展竞赛,组员依次参与。

(2)在《大家都来采金秋》的音乐声中进行,可自选欢快活泼的音乐。

(3)每位同学摘果子的数量不得少于两个,每一种节奏型可重复使用。

(4)标准可由同学们讨论制定。主要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人数多和每个人念(拍)节奏的正

确率高。如果可能,还可加大一点难度,在念(拍)节奏后,可用三个音,如“1、2、3”,或“2、3、5”,或“3、5、6”,或“

5、6、”等,按节奏创编两小节旋律。

第三课时

庆丰收

1欣赏时,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对音乐展开想像与联想。同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土家族歌曲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可让学生哼唱其中的片断。复听时,启发学生表现土家族人民喜庆丰收时喜悦、火热的情绪与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学生可打长鼓,吹芦笙,或打溜子、跳摆手舞、唱歌,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去表现。也可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歌表演《丰收之歌》

(1)歌曲情绪欢快,速度较快,教唱中要注意乐句之间的换气,声音要有弹性,吐字要清晰。

(2)歌曲分解和弦式的旋律,如下行“”,上行“”,连续三、四度跳跃要唱准。为保持住音准,可以从聆听整和弦入手进行练习。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旋律发展的最基本的方法——重复法,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理解和创作旋律的能力。让学生从聆听、演唱旋律中去比较、去发现。

(4)学习用竖笛演奏主旋律,并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因这首歌表达了丹麦劳动人民在获得丰收时载歌载舞的热烈、欢乐的情绪,所以应选择比较明快、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并可多选用几种节奏乐器,以增强这首歌曲的气氛。

(5)创编动作表演唱:歌曲富于舞蹈性,节奏鲜明,旋律欢快,最易激发学生动起来的欲望。前面教材分析中,介绍了集体舞动作,可选择几个动作教给学生,给学生留下若干小节自编。第一段歌词也可照教参上提示的动作跳,第二段歌词可让学生自编动作表现。要注意表现中外少年儿童庆丰收时欢乐的炽热情感。在歌表演中,可加进竖笛和打击乐器伴奏。

第五单元:谢谢您,老师

内容结构

谢谢您,老师亲切的目光配乐朗诵《啊,老师!》欣赏《老师的目光》(童声齐唱)歌曲《老师像妈妈》

老师,谢谢您欣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女声独唱)欣赏《飞来的花瓣》(合唱)歌曲《老师,谢谢您》创编活动《多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欣赏、配乐朗诵、创编活动,感受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表现孩

子们尊敬和热爱老师的心情。

2学习用轻而有弹性、柔和而深情的声音歌唱。

3学习配乐朗诵,尝试创编朗诵词。

4感受演唱形式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所起的作用。

5认识连音线和圆滑线。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亲切的目光

1以尊师爱生的小故事或观看教材插图导入本课。

2欣赏《老师的目光》

(1)可采用初听——复听——再听的方法欣赏。聆听歌曲是用怎样的比喻来描绘老师的目光,叫人终身难忘,给人向上的力量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还可让学生说自己难忘老师目光的一件事,要求学生安静地聆听、分辨,并勇于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2)要让学生聆听主导节奏“(或)”出现的次数,并念一念、拍一拍、唱一唱。感受主导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情绪,体验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对音乐情绪所起的作用。根据学生情况,可让学生感受音区、节奏对比和重复手法的作用。

(3)聆听时,可引导学生随歌曲做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3配乐朗诵《啊,老师!》

(1)可采取分小组准备、全班表演的办法进行。引导各组讨论内容,安排朗诵形象(领、合),创编表演动作,组织排练与表演,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2)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孩子们从中领悟出是老师教孩子们打开世界的奥秘,认识人生的哲理。老师平凡而又伟大,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每个小组可选一段朗诵词,或两段朗诵词。也可另选朗诵词和音乐,但须事先提前布置,提出一定要求。也可由学生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一个画面,或以“假如我是……”为题,或自己心中的感受创编朗诵词。各小组可轮流在全班进行配乐朗诵表演,相互评价,表彰优秀者。

(4)为加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可由教师演唱歌曲《啊,老师!》给学生欣赏,也可放录音。

4歌曲《老师像妈妈》

(1)教学中,要加强活动的目的性,如感受旋律,听辨节奏,按节奏朗诵歌词、默唱歌词、跟唱歌词等,让学生在感受与体验中,熟悉旋律,熟悉歌词,唱会歌曲。最好由老师范唱,因为面对学生,易与学生交流。同时,更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2)演唱形式上,可独唱或齐唱,也可为领唱、齐唱。用优美、柔和而深情的声音演唱,并用动作表现。

第二课时

老师,谢谢您

1欣赏《飞来的花瓣》时,让学生说一说片片飞鸿所表达的内涵和歌曲的音乐情绪,听出了歌曲有几个声部,力度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混声合唱丰满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及力度细微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表演所起的作用,简介作曲家瞿希贤和混声合唱的知识。

2感受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情绪的同时,着重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格。对比《飞来的花瓣》,感受两首歌曲虽然演唱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音乐情绪,让学生随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3歌曲《老师,谢谢您》

教学中可按节奏朗诵歌词,以加深对带有叙述说唱音调的感受。练习时要求声音连贯,音色柔和而甜美,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歌曲处理时,第一乐段旋律多级进的、近似说唱的音调中,既有八分休止符又有切分节奏,要唱得有起伏。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是一个过渡句,附点和衬词是其精妙之处,要唱得亲切有激情,它使第一乐段的感情进一步得到了抒发,同时又向赞颂的情绪发展。第二乐段多变的节奏,开放式的旋律要唱出对老师的赞颂之情,结束乐句展宽了节奏,气息要饱满,感情更为充沛,要把这一感情推向高潮。前八分休止符十分有特色,休止要唱得“干净”,后半拍的起音要准确而轻柔。

4在学习连线时,要与学唱歌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比感受中了解和掌握知识。

5创编活动《多想》

以“多想”为题,通过活动表现小朋友多想为老师做一点事,来报答老师培养的恩情,表达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深情的爱戴。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可朗诵歌曲《多想》歌词给予学生启迪,创设一定的情境。可分为小组和个人设计、准备节目,形式不限。可唱一支献给老师的颂歌,或舞蹈、诗朗诵、器乐演奏、表演小音乐剧等,也可以一种形式为主的综合表演,还可让学生创编(一乐段)二至四句歌词,在歌曲《多想》音乐伴奏下,即兴朗诵和创编动作表演。

第六单元:大海的歌

内容结构

大海的歌美丽的大海欣赏《大海的声音》(童声合唱)欣赏《潜海姑娘》(吉他与乐队)歌曲《大海》(童声独唱)

走,赶海去配乐朗诵《捉浪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大海的童话音乐小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倾听大海的声音、模仿大海的“姿态”、欣赏大海的美景、表现关于大海的童话等各种音乐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知识目标

在欣赏和歌唱中感受不同节拍的强弱规律。掌握好轻快活泼与抒情优美两种风格的演唱方法及特点。

3能力目标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模仿、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美丽的大海

首先可播放一组大海的自然声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声音中去感受大海的壮观、美丽。然后结合欣赏《大海的声音》,引导学生想像、模仿大海中的其他声音,可用人声模仿,也可寻找身边音源和乐器模仿。

在欣赏《潜海姑娘》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想像蔚蓝色的大海上,海天一色,点点白帆,海鸥飞翔,金色的沙滩,拾贝壳的小海娃……引导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意境和情绪,感受电吉他的音色及表现力。

然后随音乐做一做:在大海里游泳,模仿海浪起伏,模仿鱼儿、海草舞蹈,学海鸥飞翔,感受音乐美、意境美。

第二课时

走,赶海去

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让学生体验赶海时那种欢快的情景。

在学习中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去过海边玩吗,有什么感受?也可提供一些有关的资料给学生看,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欢快、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特别是顿音的唱法,要做到轻快而有弹性。歌曲学会后,可让学生根据歌词大意进行表演,也可发挥想像大胆创编,如在沙滩上做游戏,追浪花,做沙雕,拾海螺等。

第三课时

大海的童话

这部分主要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个人的表演、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与特长发展。

3.西师版小学语文全年级目录 篇三

(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四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1、《找春天》 „„„„„„„„„„„„„„„„„„„„„„„„„„„第03页

2、《古诗两首》„„„„„„„„„„„„„„„„„„„„„„„„„„„第06页

3、《笋芽儿》 „„„„„„„„„„„„„„„„„„„„„„„„„„„第09页

4、《小鹿的玫瑰花》„„„„„„„„„„„„„„„„„„„„„„„„„第12页 语文园地一 „„„„„„„„„„„„„„„„„„„„„„„„„„„„第15页

第二单元

5、《泉水》„„„„„„„„„„„„„„„„„„„„„„„„„„„„„第17页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第20页

7、我不是最弱小的„„„„„„„„„„„„„„„„„„„„„„„„„ 第23页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第27页 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 第30页

第三单元

9、日月潭„„„„„„„„„„„„„„„„„„„„„„„„„„„„„ 第32页

10、葡萄沟„„„„„„„„„„„„„„„„„„„„„„„„„„„„„第36页

11、难忘的泼水节„„„„„„„„„„„„„„„„„„„„„„„„„„第39页

12、北京亮起来了„„„„„„„„„„„„„„„„„„„„„„„„„„第42页 语文园地三„„„„„„„„„„„„„„„„„„„„„„„„„„„„„第45页

第四单元

13、动手做做看„„„„„„„„„„„„„„„„„„„„„„„„„„„第47页

14、邮票齿孔的故事„„„„„„„„„„„„„„„„„„„„„„„„„第51页

15、画风„„„„„„„„„„„„„„„„„„„„„„„„„„„„„„第54页

16、充气雨衣„„„„„„„„„„„„„„„„„„„„„„„„„„„„第57页 语文园地四„„„„„„„„„„„„„„„„„„„„„„„„„„„„„第59页

第五单元

17、古诗两首„„„„„„„„„„„„„„„„„„„„„„„„„„„„第61页

18、雷雨„„„„„„„„„„„„„„„„„„„„„„„„„„„„„„第65页

19、最大的“书”„„„„„„„„„„„„„„„„„„„„„„„„„„第68页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71页 语文园地五„„„„„„„„„„„„„„„„„„„„„„„„„„„„„第74页

第六单元

21、„„„„„„„„„„„„„„„„„„„„„„„„„„„„„„„„第 页

22、我为你骄傲„„„„„„„„„„„„„„„„„„„„„„„„„„„第77页 三 个 儿 子„„„„„„„„„„„„„„„„„„„„„„„„„„„„ 第80页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83页

语文园地六„„„„„„„„„„„„„„„„„„„„„„„„„„„„„第85页

第七单元

25、玲玲的画„„„„„„„„„„„„„„„„„„„„„„„„„„„„第87页

26、蜜蜂引路„„„„„„„„„„„„„„„„„„„„„„„„„„„„第90页

27、寓言两则„„„„„„„„„„„„„„„„„„„„„„„„„„„„第94页

28、丑小鸭„„„„„„„„„„„„„„„„„„„„„„„„„„„„„第98页 语文园地七„„„„„„„„„„„„„„„„„„„„„„„„„„„„ 第102页

第八单元

爱迪生救妈妈„„„„„„„„„„„„„„„„„„„„„„„„„„„„第104页 恐龙的灭绝„„„„„„„„„„„„„„„„„„„„„„„„„„„„„第107页 阿德的梦„„„„„„„„„„„„„„„„„„„„„„„„„„„„„„第111页 语文园地八„„„„„„„„„„„„„„„„„„„„„„„„„„„„ 第114页 《画家和牧童》„„„„„„„„„„„„„„„„„„„„„„„„„„ 第116页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第119页

单元指要

第一组教材围绕“春天里的发现”这个主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找春天》《笋芽儿》《古诗两首》《小鹿的玫瑰花》及语文园地一组成。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以“多彩的春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本组课文在此基础上重在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课文中有描写美好春光 的散文、古诗,有发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尽管文章体裁不同,但从内容上都很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积累语 言,提升审美情趣。同时还要积极开发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找春天》图文并茂,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同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笋芽儿》语言精美,角色鲜明。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课前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相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比较贴近儿童生活。教师应重点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开发文本,运用“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学生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

1、《找春天》 课前透视:

作者用细腻清新的笔触点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景图。从探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解冻的小溪、飘摇的风筝等景物中我们随处可见春姑娘娇羞、活泼的身姿。文章图文并茂,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内心 感受。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轻轻地,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

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情境。】 对话平台 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在浓郁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引导发现,畅谈收获,使学生体验到“发现学习”的快乐。】 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利用动作、绘画、语言情境等方式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质量。】 朗读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结合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了解初春的特点,体会课题中的“找”字,初步感受发现的乐趣。】 写字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发挥家庭教育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复习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自愿展示学习收获,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多种形式感悟读文,利于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拓展课外学习资料,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背诵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此环节融听、想、品、背于一体,使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多层面、立体的审美和积累。】 拓展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为他们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在丰富多彩的“寻春、赞春”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发现的快乐,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伴教锦囊

阅读在线:

朱自清的《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 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古诗两首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 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 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宿——宝盖不宜太宽。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笋 芽 儿 课前透视:

这篇童话散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笋芽儿成长的过程。文章语言精美,角色鲜明,富有童趣。稚嫩的笋芽儿,温柔的春雨姑娘,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慈爱的竹妈妈,在作者的妙笔下活灵活现。

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课前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相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以弥补学习资源的不足。教学中教师还要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通过读读、说说、演演、评评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童话中蕴涵的意义。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笋芽儿、竹子的音像资料或图片;投影仪。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谜语导入。“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笋)见过吗?(出示笋的图片)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形象地语言描述、直观的图片展示,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2、画面导入。(出示笋芽儿、竹子的画面)认识他们吗?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她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板书课题)同时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对话平台 自学

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查(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1、正音: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按偏旁归类读—扩词读—同桌互考,全读对的同桌奖励一颗小笋。

2、展示方法:

如:猜谜:两辆车——轰;尹戴竹帽——笋

动作演示:唤/揉/扭/钻/抚/辫 3、读文: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4、质疑:自学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是复现。课堂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质量。】

感悟

1、读一读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呼唤笋芽的段落,想象他们呼唤的语气一样吗?

2、重点指导春雨和雷公公呼唤的语气。

(1)春雨姑娘是怎样呼唤笋芽的?(声音柔和、语气亲切,有“润物无声”的感觉)谁能试着“低声呼唤”笋芽儿?

范读——指名读——评读———练读——齐读。

(2)谁来做雷公公呼唤沉睡的笋芽儿?他和春雨姑娘的语气一样吗?(声音粗重,带有鼓励)练读——挑战读——分组读——齐读。(3)笋芽儿苏醒时什么样?通过做动作、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揉”“伸”撒娇”“扭”“一个劲地”“钻”“等词语。

模仿读——加动作表情表演读——男女声竞赛读——评读——自愿展示读。(4)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前四自然段。

【低年级学生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利用移情策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深感悟,同时还要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写字

1、练习书写“喊、呼唤、笋芽”五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打等级。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构字规律,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多种形式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写字质量。】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

2、分组竞赛读文。朗读

1轻声读课文: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2、你能读出春天的美景吗?(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感悟春光的美好。

3、仿句训练: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你还能像书上那样说几句吗? 想象

1、默读课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最想说什么?(可以对春雨姑娘说,也可以对雷公公说„„)

2、再读感悟: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因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使学生感受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周围人的关爱,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教师巡视指导。

2、班级推选表演好的小组,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写字

1、学习写“冈、世界、轰”四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冈”字的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轰”字左边的“又”字捺要变成点。

2、学生练习书写,组内互相评价。根据同学的建议,把自己写不好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全班交流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作业

读一篇童话故事,把故事的内容讲给同学听。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笋芽儿是人们食用的蔬菜之一 ,可以鲜吃 ,制作各种菜肴;可以腌制 ,能吃上几个月;可以干制 ,能吃的时间更长;还可以制作罐头 ,销往世界各地 ,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2、竹子在夏天 ,是生长期间走向成熟的季节 , 躯干由嫩绿色转为青绿色。竹叶 ,可做造纸的原料。竹子在秋天 ,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生长现象 ,可是竹子 的地下茎却是生长的旺季。地下茎俗称行鞭笋。行鞭笋有一个生长特点 ,具有向阳性。一般来说 ,它只朝三个方向生长———东、南、西 ,不会向北生长。它很顽强 ,所到之处 ,不管是石缝 ,还是破缸底、墙脚、瓦砾堆 ,都能穿过去 ,就是变换了它的体态(本来是圆的 ,变成扁的)也要长过去。竹子在冬天 ,是最顽强的植物 ,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阅读在线 《一粒种子》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4、小鹿的玫瑰花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光里,尽管小鹿因为跌伤脚没有亲眼看见自己栽种的玫瑰花,但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赞美之后却感到这些玫瑰花并没有白栽。在人物角色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的情绪变化中,文本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得以彰显。

故事语言精美,情节曲折,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但低年级孩子在理解“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上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开发文本,运用“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孩子们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分角色有感情读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信息资料:动物头饰、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小鹿和玫瑰花的图片。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实物导入。教师手拿一束玫瑰花,让学生看看、闻闻:喜欢这份礼物吗?(指导“瑰”的读法,并书写“玫瑰”)关于玫瑰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2、谈话导入。出示玫瑰花和小鹿的图片:认识它们吗?玫瑰花和小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玫瑰、花骨朵”的读法。

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能独立识字、读文,以赛促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学习。】 讨论

1、找出描写鹿弟弟的话,引导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开始鹿弟弟说玫瑰花白栽了,后来又说没白栽?)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说玫瑰花白栽了?

(1)读课文1—2自然段,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栽花时会想些什么?(2)当小鹿跌伤了脚,没能看到玫瑰花开,又会想些什么?(3)此时鹿弟弟又会怎么想?体会他“惋惜”的心情。

【在课文的空白处,利用“移情”策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角色体验,既丰富了内心情感,又为理解下文“没有白栽”打下铺垫。】 朗读

1、自由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

2、交流读:向学习伙伴请教——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3、竞赛读: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大家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 练习

结合课文情境进行写话训练:

1、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看谁说的句子和别人不一样。)写字

学习“弟、哥、骨、微、渐”四个字。

1、学生观察:写这几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的“车”下面变横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

3、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个人自评最满意的字—同桌互评最满意的字—小组评选“写字能手”—全班展示自己的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字书写的规律,并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以“摘果子”的方式复习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

1、指名读黄莺和微风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挑战读。

2、引导想象:小鹿的朋友大象拍下了花开的情景,想象一下他会对小鹿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看到了玫瑰花开,他们又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开在别人的心田里,别人感到快乐,小鹿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

【教师拓展文本,引导想象,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领会“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 表演

1、同桌之间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研究角色的表情和语言(可以适当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比赛,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

【表演是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提高阅读的手段。在兴趣盎然中获得感悟,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练习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请你替他写几句台词。写字

学习“抽、拐、浇、终、静、躺、谢”7个字。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2、学生观察后联系已有知识,教师进行迁移式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等。

3、学生书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学建议

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会问:鹿弟弟的脚没有跌伤,他为什么没有告诉小鹿玫瑰花开的情景呢?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引导学生大胆向教材挑战。伴教锦囊

阅读在线

熊爷爷的花园 余 绯

熊爷爷最爱做两件事:种花和讲故事。熊爷爷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花园。他的屋顶上、墙角边爬满了牵牛花,窗台上种满了玫瑰花,屋前屋后都是茉莉花和百合花。

熊爷爷讲故事更神了,他的故事多得像天上的的星星,数不清。小动物们每天缠着熊爷爷讲故事。讲到好笑的时候,逗得小动物们前俯后仰,还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讲到伤心时,小动物们听着听着,一个个都捂住脸“呜——啊,呜——啊”哭起来,眼泪一个劲地从指缝间流出来。

熊爷爷讲故事,非得坐在花园里,闻着甜甜的花香才讲得出。说也奇怪,熊爷爷讲故事的时候,花儿都“扑扑扑”地开了出来,也像急着要听故事。

熊爷爷忙着种花、讲故事,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熊爷爷变得更老了,背更驼了。声音也不像从前那么浑厚有力了。终于有一天,熊爷爷不再讲故事了。他平静地对小动物说: “孩子们,爷爷老了,再也讲不了好听的故事了,也没有力气照看这些花儿,我要把花交给你们照管。”说着,熊爷爷小心地挖起园子里的花儿,一株一株交给小动物们。

小动物们回到家,把熊爷爷的花儿小心地种下去,经常浇水、施肥、捉虫。

一个宁静的夜晚,小猴的百合花开了,小兔的牵牛花开了,小鹿的玫瑰花开了,所有的花儿像是约好了似的,一齐开放了。更奇怪的是,花儿开敢时,从花蕊中 传出一个熟悉的声音,那不是熊爷爷的声音吗?啊,每一朵花都带来一个故事。小动物们围着花儿听故事,听了?个又一个,就像围着熊爷爷听故事一样开心。

熊爷爷失去了花园,失去了快乐,他正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像是睡着了。小动物们轻轻地叫唤着:“熊爷爷,熊爷爷!”可是,熊爷爷什么也听不见。小动物 们多么希望熊爷爷醒过来呀!他们跑遍了森林的每一个角落,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花儿,他们要重新为熊爷爷造一个美丽的花园。他们种着花,唱着歌,要唤醒熊爷 爷。

他们唱啊,唱啊,花儿一朵朵全开放了;唱啊,唱啊,一朵朵开放的花朵全唱起歌来。一阵阵的歌声,一袭袭的花香,飘啊,飘啊,终于飘进了熊爷爷黑洞洞的 梦中,熊爷爷醒了。“谢谢你们来看我,谢谢你们用歌声唤醒了我!”熊爷爷望着又唱又跳的小动物们,望着唱着歌儿的花朵们,开心地笑了。

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题目中共列出了八种事物的图案,虽然排列上没有什么规 律,但都是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积累语言,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过程建议:

1、观察图画,引导发现。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根据提示,创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说说其他的事物吗?组内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背背”“我会说”三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读读认认”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读读背背”是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联。这四副春联用词凝练、生动,想象奇特优美,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品读吟诵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我会说”是通过练习描写景物特点的形 容词与描写景物名词的搭配,让学生积累和练习运用语言。过程建议: 读读认认

1、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2、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3、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读读背背

1、读读。学生自己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 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2、背诵。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

3、展示。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我会说

1、说说。读读横线后面的词语,说说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2、评评。在组内说自己填的内容,其他同学评评。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只要搭配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短语,读读写写。

3、练练。害羞的()

()的眼睛

()的笋芽儿()的嗓音

()的世界

嫩绿的()口语交际

本次交际活动的话题是《春天里的发现》。虽然话题跟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似,但本次交际的角度和表达的程度要求有很大不同。本次训练 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而且还要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 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本次口语交际练习可以和本组各课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也可以与下面的“展示台”和“宽带网”结合起来进行,把搜集的资料和将要展示的作品作为口语交际的凭借,也可以把口语交际和写

话的成果作为展示的内容。具体形式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整理以前有关春天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过程建议:

1、播放歌曲《小鸟小鸟》,听后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2、在春天里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要求:(1)可以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入手。

(2)发现要“新”,尽量与众不同。

3、全班交流汇报“新发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专注于某一种事物,把它说具体。如对小草的发现可以从开始探出头来说到长出嫩绿的小尖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到绿草如茵的景象。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具慧眼”奖。

5、把自己的新发现整理一下写出来,教师适当提醒学生先想想写话的顺序再动笔。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分享写话的快乐。展示台

本次活动主要展示和交流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学习伙伴的提示,拓展交流和展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结合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展示写有关春天内容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创编赞美春天的舞蹈,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小组内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学习的收获。

3、班级交流展示,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才艺”奖。宽带网

这是本册语文园地新开辟的一个栏目,这个网名新颖有趣,富有时代气息,旨在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它也是本组学习的进一步拓展 与延伸,主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包括亲自观察、利用图书、电脑网络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过程建议:

1、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市花”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除了教材所举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其他城市的“市花”资料)

2、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交流某种“市花”的来历,或者交流“市树”的有关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信息资料,师生共同评选最佳作品出一期墙报。

第二单元指要

本组教材以“奉献与关爱”为主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四篇课文及语文园地二组成。

这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文章,除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旧课文外,其余的都是新课文。各课的主旨虽然都是助人为乐,但又各有侧重。《泉水》侧重抒 情,重在表现泉水的纯洁无私。《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侧重用英雄的典型事例内化心灵,外化行动。《我不是最弱小的》主要用身边的小事感染熏陶。教学中教师 要引导学生在品析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积累语言,同时还要把所感所悟落实在行动上,增强行为的自觉性。

《泉水》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引导学生个性化自读自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流畅的音韵赞颂了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伟大精神。由于学生对雷锋的事迹了解不多,课前教师要布置 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树立英雄形象,在联想和表述故事中深化形象,在情感延伸中揣摩文章的意蕴,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不是最弱小的》情节简单,贴近儿童生活。课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真实感人的雨中情。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读好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体会文章蕴涵的浓浓深情和深刻的道理。

5泉水 课前透视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场景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语言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

孩子们见惯了矿泉水,很少见过山泉水。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泉水的相关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亲自去看一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自读自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自读自悟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品词析句,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信息资料:课文录音带、音乐磁带《泉水丁冬》、生字卡片、搜集泉水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导入。播放泉水的画面:你知道什么是泉水吗?(从地下流出来的水)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泉水的样子。

2、歌曲导入。师生随着音乐磁带共唱《泉水丁冬》。

师:丁冬的泉水多么美妙!但是你们知道泉水是从哪里来的吗?(板书课题)【轻松优美的乐曲,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读文的欲望。】 对话平台 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带(或师范读),思考:泉水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

1、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字情况。注意“哦”和“我”读音的不同;“脆”是平舌音。

2、组内学生轮流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读不好的句子大家共同指正,反复多读几遍。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组内展示朗读,互相评价打等级。

【低年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此环节充分发挥组内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朗读

1、细读课文,思考: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

2、指名读课文前三自然段,重点指导泉水说的话,揣摩它的心态和神情。“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重点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多”“清”的特点。)

3、范读——仿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竞赛读。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泉水的快乐和无私。】 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1——3自然段。(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2、练习背——指名背——分组竞赛背。写字

学习“瓦、泉、然、结、塔”

1、学生观察先练习书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范写指导,重点强调“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

2、开展“小小书法家”擂台赛,师生共同评选。评教师:老师写的字请学生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田字格中的字,互相评价。

3、写得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让学生参与评价,利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写字质量。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更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读文

学习4——7自然段。

1、运用上节课的方法,学生练习读泉水的话,体会它自豪、欢快的心情。“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师生合作采用引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进行读文。

3、回读全文,交流:你觉得泉水怎么样?喜欢它吗?自愿展示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跳出文本,读说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泉水的奉献精神。】 想象

1、丁冬的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

2、补充说句子:

泉水流到,它看见了,泉水说:“

【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训练思维的独创性和合理性,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积累

读课文,自愿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还可以仿照书上词句的形式另写几个词语或句子。

(如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让学生读、摘、写词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练习

1、填空

()的杜鹃花

()的身影

()的镜子()的山谷

()的歌声

()的果子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泉水有()、()、()、()的特点。

(2)泉水流过()、()、()、()。

3、熟读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小韵文,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它背下来或抄下来。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如,打扫街心公园的卫生,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牌,帮助军属做家务„„为社会奉献爱心。

【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增强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写字

学写“股、脆、杜鹃”四个字,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可以结合第四课的“骨”字,将“骨、鹃、股、脆”四个字在田字格里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另外“脆”字右下的“ ”,不要写成“巳”。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泉水。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泉水在山区较为常见,因为山区的地形多经山体运动的强烈切割,有利于地下水流出。泉水按流出地面的差异,可 分为下降泉和上升泉;按泉水的温度可分为温泉、冷泉和普通泉。许多江河湖泊都是由众多泉水汇成溪流聚集而成的。泉水不仅可以灌溉农田,供给人们饮用,有些 泉水煮熟后还可提制食盐,还有的泉水具有保健作用。

2、饮用天然矿泉水和天然泉水,山泉水有何区别? 饮用天然泉水,山泉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都属于一种类型的水,它们都是无污染的地下水,都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成分,流量,温度相对稳定.唯一 的区别只是饮用天然泉水,山泉水的特征组分的含量尚未达到矿泉水的界限指标.饮用天然泉水,山泉水是仅次于矿泉水的优质饮用水.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课前透视

这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流畅的音韵描写了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文章一、二自然段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似,适合进行朗读指导。

助人为乐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行为规范,但在实际行动中孩子们却缺乏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另外,学生对雷锋的事迹了解不多,教师要布置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引 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树立英雄形象,在联想和表述故事中深化形象,在情感延伸中揣摩文章的意蕴,做到内化心灵,外化行动,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自主感悟“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联想和表述故事中深化形象,懂得奉献爱心,助人为乐。

重点难点:识记生字,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信息资料: 教师:《学习雷锋好榜样》磁带、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学生: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图片导入。出示雷锋画像:你们认识他吗?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谈谈对他的了解。

2、歌曲导入。听《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

师: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是他在哪里呢?(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锋、叔”二字)对话平台 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内自学字词,互相检查指正,教师巡视,重点强调:

“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组内检查读——你指我认读——开火车读——对口形猜字

3、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师生共同听读评议。

【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组内合作识记,养成交流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朗读

1、自由读文,思考:雷锋叔叔在哪里?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3、多种形式读文:范读——引读——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读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的朗读,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了语言的优美和雷锋精神的伟大。】 感悟

教师或学生讲述雷锋雨夜送迷路的孩子和背大娘回家的故事。

【把诗化的语言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使雷锋的形象更加典型化、具体化和鲜明化。】 练习

1、用下面的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雨()()()()又()()()()辶()()()()钅()()()()氵()()()()日()()()()

2、填空。

弯弯的()长长的()晶莹的()蒙蒙的()温暖的()鲜艳的()书写

学习“滴、洒、泥、泞”四个字。

1、“滴、洒、泥、泞”四个字都有三点水旁,三点水的写法上学期已经做过重点指导,教师只要地示范书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过去学过的要点就可以 了。但这几个字的右半部分的书写应该细心指导:“滴”字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洒”不要写成“酒”;“泥”字右上的“匕”应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泞”字右边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2、学生练习书写,交流展示,写得好的学生获得一个卡通标志。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感悟

1、齐读最后小节,重点理解“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意思。

2、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表层含义: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深层含义:希望人间处处都有像雷锋这样的人存在,把爱大把大把地撒向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交流

1、雷锋叔叔还会出现在哪里?可以让学生讲讲雷锋的故事,如果学生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雷锋的故事》。

2、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举例说说班级的同学都做过哪些好事。

句式练习:雷锋叔叔就在我们班级里,你看,我们班的就是小雷锋:

我想对他说:“

3、想一想:你今后想怎么做?(可以写倡议书,可以成立“雷锋小组”„„)

【在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中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那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寻找班里的小雷锋,树立身边的典型,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 界。】 背诵

小组内朗诵全诗——分节配乐朗诵——练习背诵——自己喜欢哪节就站起来背诵——竞赛背诵 积累

师生共同积累有关雷锋的名言:

(1)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3)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实践

1、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雷锋》的电影。

2、开展“雷锋故事知多少”的故事会。

3、在班级内开展“争做活雷锋”的“夺章”活动。

【挖掘文本的潜在资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文本的社会价值,增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书写

本课写字编排很有规律,这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雨字头、走之旁的字。

1、“迈、迷、迹”三字都有走之,重点指导以下两个方面:(1)笔顺:先写走之内的“万、米、亦”,再写走之。(2)“走之”的左下撇捺交接处要“相连”,不是“交叉”,与“建之”不一样。

2、“雷、需”二字的指导重点为雨字头。(1)第一笔横要短;(2)“秃宝盖”要宽,横钩不能写成“横折钩”;(3)四点分布要均匀。

“冒”字,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上边的“曰”要宽,下边的“目”要窄。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范写指导,学生练写,全班交流评议。

【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激发了他们写字的热情,提高了写字的质量。同时全班的交流评议也利于提升审美情趣。】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泥泞:雨水和泥土混在一起,说明道路又湿又滑,很不好走。年迈:年岁很大的人。荆棘:一种带刺的植物。相关链接:

1、雷锋(1940-1962)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湖南望城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他7岁时就成了孤儿。1949年参加儿童团,担任儿童团长。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雷锋参加工作以后,曾当过乡人民政府通讯员,中共望城县委公务员,参加过沩水工程、团山湖农场和鞍钢的建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他1957年加入共青团,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 兵,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他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于人民,忠于党,在平凡的岗位,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 务中去,表现了革命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品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2、人民的勤务员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 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 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还把自己带在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 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7、我不是最弱小的 课前透视:

这篇记叙文情节简单,贴近学生生活。课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真实感人的雨中情。“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自信而坚定的话语,也是文章的题眼。课文中的三个问句都是萨沙的问话,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明白“应该保护不自己弱小” 的道理。

二年级孩子比萨沙稍大些,但在亲人眼里也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读好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体会文章蕴涵的浓浓深情和深刻的道理。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信息资料: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2、游戏导入。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夜晚——白昼

强大——(弱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对培养学生语感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对话平台 自学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多次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对比朗读感悟蔷薇花的娇美和孱弱,更激发了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保护之意。】 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利于学生真切体会萨沙要保护弱者的心理。】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芬芳”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得好的班级评选“今日之星”。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朗读应该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个性化的朗读是学生情感的升华。比如“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就可以有不同的朗读方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体

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 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这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追求准确完整,关键是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探究的积极性。】 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2、萨沙不甘心做弱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是否也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事物呢?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学习伙伴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书写

学习剩下的几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托、摸),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并按照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写法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3、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评价。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提高书写质量。】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大雨如注:注:灌。形容雨下得很大。娇嫩鲜艳:柔弱纤细。阅读在线:

又 见 蔷 薇(姚 远)

这是雪白的蔷薇花。一朵、两朵、三朵„„朵朵花瓣都微微泛着生命的光泽,它们静静地开放在春天的阳光下,无拘无束地舒展着„„ 望着眼前这些生长在山野水 沼之间的蔷薇,我回想起自己寂寞的童年。每年春天,我家屋后的小河边总是开满了白色和粉色的两种蔷薇花。远远望去,长长的河堤像是铺了一条白色和粉色相间 的绒毯。起风的时候,这“绒毯”微微随风飘动,好看极了!我很恋蔷薇那种胭脂般的淡粉花色,这是画家的调色板也很难调出的颜色。我深深地惊叹于大自然造 化。可惜,这种花色的蔷薇,我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春风拂过的夜晚,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馥郁的蔷薇花香。

最令人向往的是秋末冬初的时候。爷爷带上小姑和我,划着一叶小舟去很远的地方钓鱼。当小船经过水草丰美的河边时,爷爷总会缓缓地停下船来,指着水边灌木丛 中几个桔红色的小果子对我们说:“去摘几个果子解馋吧!”小姑伸出手去好不容易摘到几个。我放到嘴边一尝,竟甜中带酸,那是很诱人的味儿呀!我们边吃边 笑,一路上高兴极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蔷薇的果实,可以入药。

我的家离学校很远,在读小学的五年时间里,我总是走在那条田间的小路上。记忆最深的是

一次放学途中,我见到了雨中的蔷薇花。暮色苍茫时分,春雨还淅淅沥沥 地飘着。这些水池边的蔷薇花就透明地浸在薄雾般的雨纱里,叶子闪着亮晶晶的雨珠,花蕊是金的,一阵阵诱人的花香扑鼻而来,雨点不断地在蔷薇的枝叶上,发出 沙沙的声响„„我沉浸在大自然的创作之中,忘了自己。那时,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离自然很近。

记得去年春末的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坐在山上看海。当我的视线从茫茫海面收回来时,我竟发现了不远处的蔷薇花。在午后的阳光里,我惊奇地叫出了声。朋友疑惑 地看了我一眼,“这就是蔷薇花?”我肯定地点了点头。朋友脸上露出了笑容,专心地注视起那开在幽谷之中的白色蔷薇花来„„淡淡的阳光下,蔷薇花独自默默开 放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独居小镇一隅,我很怀念那些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生长的蔷薇花。令人羡慕的是:无论在哪里,它的生命总这样蓬蓬勃勃。在经历多少年的尘世沧桑以后,我才猛然发觉童年的蔷薇,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课前透视

这篇儿童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修饰语少,抒情也少,但语言质朴,可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 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卡罗尔和小猫的故事很贴近二年级学生生活,相似的生活经历会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重点

学会默读课文,从中体会小猫的得与失在卡罗尔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信息资料: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课前搜集广告词。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动物)卡罗尔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她最喜欢的是小猫。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物谈起,易于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2、插图导入。出示课文挂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这个小女孩就是卡罗尔,她非常喜欢小猫。(板书课题)对话平台 自学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词,教师要抓住学生认读的难点予以指导。(1)组长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中“罗、洛”是边音;“适、厨、绒”是翘舌音;“蹭”是平舌音;“卡”是多音字,在音译词中读kǎ;“涂”在“糊涂”一词中读轻声。(2)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猜谜识字:不上不下——卡。兔子差点不见了——免。形近字比较认识:热—垫、兔—免。

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的方法识记:苗—喵、曾—蹭;萝—罗、橱—厨。用动作演示记“蹭”字。

3、班级开展“识字大王”擂台赛,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默读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有什么感受?(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

【初步默读课文后学生可能有很多种感受,如,“广告的作用真大!”“卡罗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那一群小猫太有趣了!”“伯洛是一只很可爱的小 猫!”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他们的不同见解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课后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1)卡罗尔和爸爸在报上登的广告很有趣。

(2)卡罗尔为小猫准备的家很有趣。(3)第三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很有趣„„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感受自主阅读的乐趣。】 交流

1、再次默读课文,感悟自己认为有趣的句段,想想为什么认为这部分有趣?

2、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标》语)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自我的阅读实践来体现的。全课通过反复默读感悟,既全面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在学生读悟、体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感。】 练习1扩词。

2、仿词。

丁冬

滴答

马虎

冷清

亲热

高兴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朗读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自己认为有趣的部分,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他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练习读——展示读——评议读——竞赛读 默读

默读后三个自然段,思考:你看到卡罗尔和小猫亲热时,有什么感受?

【再次默读启发思考,体会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卡罗尔和人们之间的关爱和友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意: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 练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和大家进行交流。

2、多音字组词。

3、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则广告词。(写广告词可能比较难,教师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搜集的广告词,学习一下广告的文化和艺术。另外,写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教师让学生在感悟了文本内容,领略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后进行练笔,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这是内化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过程体现。】 作业

建议课外阅读童话《内尔罗和爱犬》或老舍的《我们家的猫》。教学建议:

本课是学习默读的起始课文,教师在教给学生默读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提高读书的效率。同时在课外阅读中还要运用默读,使学生逐步掌握默读的方法。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养猫杂感(晓芳)

喜欢猫由来已久。记得小时侯家里陆陆续续养过几只猫,那时的猫咪都是实实在在的土猫,也不象现在这么娇贵。养猫是用来捉老鼠的,再加上那时全国人民都吃不 饱饭,所以家里有什么就喂它什么,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偶尔有一些鱼腥肉渣,猫咪便吃的呵呜呵呜,高兴的不行。那时侯我们兄妹几个只是高兴时和猫咪玩玩,真 正养猫的任务是由父母来完成的。由于家里是平房,平时猫咪自由出入,所以一到青春期猫咪就离家出走了,没有一个养到寿终正寝。

后来,我嫁到婆婆家,婆婆也是一个爱猫之人,也陆陆续续养过几只猫。这时的猫咪就比较娇贵了,是毛茸茸的波斯猫。养猫的任务也是由婆婆来完成的,我们 仍然是猫咪的玩伴。婆婆每天都给猫咪做饭,鱼肉是不可少的,但猫咪似乎并不太感兴趣。这时的猫咪根本不屑于捉老鼠,偶尔捉到只老鼠也只是玩玩罢了。婆婆家 也是平房,因而猫咪养到一两年后于某一天就突然不见了,婆婆说是让人给偷走了,这时已经有了猫贩子。

再后来,我们到了深圳,自己独立过日子了。仍然喜欢猫咪,但老公不许养,于是整天在各个猫咪网站上东游西逛,实在按耐不住,充分利用女儿盼猫心切,终 于让老公在女儿泪水面前点头答应。为防老公反悔,母女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宠物商店抱回两只猫咪,一向清净家里顿时热闹起来,从此开始了我真正养猫的生 活。现在的猫咪是被用来宠的,吃的是各种口味的猫粮、猫罐头;喝的是煮开凉好的白开水;玩有精致的猫趴架;睡有漂亮的猫窝,就连大小便都有专门的厕所,里 面铺上买来的人造猫沙。当然,主人是断然不会让它们去捉老鼠的,所以买来老鼠玩具供它们练习扑咬捉拿。有了猫,懒觉就不能睡了,每天猫咪早早就叫我们起 床,它们要吃早饭,因此,忙碌的一天开始了。除了每天给猫喂食、陪它们玩耍、打扫家里卫生、清理猫厕所外,还有:定时环境消毒、给猫咪洗澡、免疫接种、治 病驱虫、绝育手术等等。此时顿悟养猫之不易。但每每看到两只猫咪追逐打闹的可爱模样,听到它们嗲嗲的叫声,一切劳累烦恼都烟飞云散了。

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猫咪最后还是送给了别人,虽有不舍和心痛,但想到猫咪找到了爱它们的人,有了幸福的家,还是由衷的高兴。我想在以后日子里,我还是要养猫的,但愿那时猫咪能和我们一起安定、健康的度过一生。

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

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这三组字

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部件组成的合体字,都 给人一种方正、匀称、平稳的美感。但每组字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同,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 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过程建议:

1、出示“多——吕——昌——炎”等三组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在构字上有什么特点?(第一组是上下结构的字;第二组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三组是品字结构的字。)

2、让学生说说如何利用这种构字特点记忆生字。(两又成双,双木成林„„)

3、引导学生归纳自己的发现,如果还有其他发现教师要给予肯定。

4、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 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记记”“读读背背”三项内容。其中“读读认认” 中学习的九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办法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的基础上去掉形旁后产生的新字,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教学中教师要引 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自主识字。“读读记记”重在积累词语,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感知一些词语中两个词之间搭配的准确性。“读读背背” 重在体会谚语蕴涵的人文思想。四条谚语包含的思想体现了第二组课文的人文教育主题: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为这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而且能给 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读读认认 过程建议: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九个汉字,都是用“减一减”的办法,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的基础上去掉形旁后产生的新字,读音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

2、记忆生字:你还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3、组内互查读音;给生字组词; 读读记记

1、自由读词,说说这六个四字成语的出处。

2、做连线练习。

雷声

灿烂

随风

扑鼻 倾盆

大作

芬芳

相间 阳光

大雨

黑白

舞动

3、填空,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话。

泉水()琴声()枝叶()空气()鲜花()红旗()读读背背

1、自由读,边读边想: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

2、背诵谚语:个人背、组内背、竞赛背(教师只略述某个句子的大意,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谚语。)

3、课外查找这样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口语交际

这是围绕本组“关爱与奉献”主题设计的口语交际话题。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得到交际锻炼,促进交际活动的展开与深入。交际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

2、划分交际小组,布置教室。组织过程: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话题: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3、个人说说自己帮助他人的原因和打算,然后在小组内和学习伙伴说说,互相评议。

4、在组内开展献爱心活动,大家群策群力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然后根据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帮助的过程。

5、组内展示表演,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展示台

这部分包括“故事会”和“查字典擂台”两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大胆表述见解,积极参与讨论的能力。“故事会”是对本组“奉献与关爱”专 题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时可结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实践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前让学生继续查阅关于记述雷锋故事的书刊,或请爸爸妈妈讲述一些雷 锋的故事;同时还要留心身边的同伴、家长、邻居和其他人乐于助人的事,做好活动的准备。“查字典擂台”是复习巩固“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的练习。故事会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要写上会标。

2、查阅有关雷锋的书刊、文字和图片资料。

3、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组织过程: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创设情境。

2、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雷锋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3、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雷锋故事。

4、师生共同评议。查字典擂台

1、复习“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2、教师发给学生生字卡,选出又快又准的小组为优胜组。题卡设计如下: 要查的字读音部首在字典正文哪一页

3、交流经验,共同评议,颁发奖品。

第三单元指要

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 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和语文园地三组成。风景如画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吐鲁番、繁华热闹的北京 城和风情淳朴的泼水节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 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了解家乡,赞美家 乡,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

《日月潭》结构清晰,景美情浓,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图片,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葡萄沟》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游记式文章,文章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优美。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演读、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紧扣“难忘”二字展开,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 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9、日月潭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 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这里有所了解。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并拓展文本,开展“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教学重点

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或图片、音乐磁带、师生搜集的台湾及其他风景区的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展示交流。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板书课题)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 把你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交流与展示,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谈话质疑。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

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学会质疑是提高读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这些“疑问”开始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整理,将最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提高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对话平台 感知

1、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阅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知,既巩固了识字,又提高了朗读水平,培养了语感。】 识字

1、小组内由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

2、组内自主识字交流: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谜、联系生活经验等)

3、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夺红旗——抢摘“丰收果”——竞猜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游戏和活动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读议

1、默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引导学生走上良性的阅读轨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流

日月潭的位置: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说话:日月潭在(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台湾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结合朗读,教师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空: 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3、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

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

【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一、二自然段。(看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板书背诵)练习

结合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书写

1、学习书写“岛、展、环、绕、建、纱”。教师根据实际重点指导:“展”字竖提左边不要多一撇。“建”字的 偏旁要与走之儿区别。

2、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展示。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认读词语卡片:猜词卡——以打擂的形式抢读。

2、分组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交流

1、默读三、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多媒体课件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想,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 朗读

1、指导读文: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江”、“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2、学生练习读——范读——配乐读 读思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吸引”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提问,学生读最后一句话: ①什么吸引了游人?(突出“风光秀丽”)②日月潭吸引了谁?(突出“中外游人”)

③日月潭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突出“许许多多”)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采用问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进行个性化朗读,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感悟,增强了他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配乐朗读全文。背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中喜欢的部分。实践

1、交流日月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月潭,争做最佳“小导游”。在给同学作介绍时,力争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办个“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图片展。把搜集来的图片配上简要的说明,办个小展览。

【挖掘课外资源,拓展文本,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深入。】 写字

1、学生观察其他六个字的写法,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强调“隐约、茂盛、省”中“点”的位置和写法,同时重点指导:隐:左窄右宽,右边“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茂:关键是下边的“戊”字,斜钩要有力度,右上的点不可漏掉,中间不能加点(与“戌”不同)。省: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3、学生再写,体会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4、班级展示学生作业,评选“小小书法家”。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群山环绕:指日月潭四周有很多山,被群山包围起来。名胜古迹:指前人遗留下来的建筑。朦胧:模糊不清。

仙境:指传说中神仙住的环境优美的地方。相关链接:

1、阿里山。阿里山在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到了阳春三月,阿里山又 成为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山上有高山博物馆,陈列各种奇木异树,高山植物园内种 有热带、温带、寒带数百种植物,游人既可饱览林海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澜的胜景,还可增加见识。

2、国父纪念馆。位于台北市仁爱路四段,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兴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 物。纪念馆占地35000坪,为宫殿式建筑。馆外有中山公园环绕,还有九曲桥、池塘、假山、柳树等景色点缀。馆内四大展览室装饰精美,设计新颖,展示中华 民国建国史及现代名家艺术品。此外,馆内的表演厅、灯光、音响设备一流,经常举办高水准的音乐会。国父纪念馆成为市民户外活动、休闲以及欣赏艺术,文化演 出的综合性场所。

10、葡萄沟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游记式文章,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葡萄干非常有名的特点。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语言,畅游其间,令人流连忘返。

葡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会激发孩子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自主感悟葡萄的特点和人们的热情好客,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新疆吐鲁番的相关资料、音乐磁带《新疆是个好地方》。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猜谜语。出示谜语:“弯弯树,弯弯藤,藤上挂着水晶铃,水晶铃密层层,有的紫来有的青。”这是什么?(葡萄)在我国有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你们知道是哪里吗?(板书课题:葡萄沟)葡萄沟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出示地图,指给学生看)相机学习生字“沟”。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以谜语开场引入“葡萄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欣赏歌曲。播放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这是哪个地方的歌曲?听说新疆吐鲁番有个好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板书课题)对话平台 自读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互相检查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同时提醒多音字的读法: 葡萄干(gān)

钉(dìng)着

好(hào)客

水分(fèn)

3、再读文,说说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读议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教师巡视,学生简单批画。

2、再读文,讨论:从哪里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交流

第一自然段

1、教师引读句子: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欢的葡萄成熟了。

2、学生多种形式练习朗读,体会人们对葡萄的喜爱之情。第二自然段

重点抓住描写“夏季枝繁叶茂”、“秋季葡萄美丽”和“老乡热情好客”等语句进行感悟。

1、教师用手势表演让学生感悟什么是“凉棚”,用简笔画画一个凉棚,让学生读文辨析“一个个”

和“一个”的区别。

2、多媒体课件演示秋季的葡萄,引导学生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区别。(“五光十色”不仅写出颜色之多,而且还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五光十色”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如灯、礼花、雨花石等)请学生用它进行说话练习。

【运用多种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换词比较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想象思维。】

3、抓住“准会”“吃个够”等词语师生共同表演老乡招待的场面,感悟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4、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学生进入情境朗读课文)

就要离开葡萄沟了,你有什么话要说?新疆老乡要我们留言,现在请同学们签名留言。

【动笔把葡萄沟之行的感受以“签名留言”的形式写下来,既是对课文的总体认识,又是交际能力的培养。】

小结:葡萄沟夏季枝繁叶茂,秋季葡萄诱人,老乡又非常热情好客。千言万语化做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学生再读这句话)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枝叶

()的葡萄

()的凉棚

()的老乡

()的葡萄干

()的沙果

作业

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葡萄沟的葡萄。写字

学写“吾、季、留、杏、蜜、密”六个字。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双胞胎”:蜜—密(形似);同结构:吾、季、留、杏、密、蜜(上下结构)

(2)学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相机进行重点指导。:

蜜、密:第一笔“点”起笔要高,写在竖中线上;中间的“必”字尽量写扁,一撇不能漏掉。(3)小组内互相评价打等级。

【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书写规律,临摹仿写,使教师的相机指导有的放矢。评价交流,激发了学生写好字的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

1、指名配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介绍葡萄沟的葡萄。读文

1、看录象,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 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

2、自由读,画出描写葡萄干特点的句子。理解“阴房”和“碉堡”的意思,感悟葡萄干的特殊制法。

3、推销葡萄干:假如你就是新疆维吾尔族老乡,会用怎样生动的话语打动每位顾客? 【深入挖掘文本,进行语言训练,在推销和表演中感受到新疆的风土人情。】

4、葡萄沟景美人美,葡萄干风味独特,我们情不自禁地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学生饱含深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拓展

1、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谈谈你还了解葡萄沟哪些地方?

2、小组合作设计一则广告,宣传葡萄沟的葡萄。

【树立大语文观念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培

养学生创造精神。】 实践

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介绍自己家乡情况的资料(风景、特产、人物、生产、建筑成就等)

【把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写字

学写“坡、搭、摘、钉、沟、够”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沟—够(音近)同偏旁:搭—摘;坡、搭、摘、钉、沟、够(左右结构)

2、教师重点指导:够——右边的“多”字中,两个“夕”要上下排列,提醒学生不能写成左右关排。摘: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3、开展“小小书法家”擂台赛。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课文里形容葡萄的颜色多而鲜艳。热情:热烈的感情;有热情

梯田:沿着山坡开垦的一级一级的农田。样子像楼梯,边缘筑有田埂,防止水土流失。凉棚:供人遮阳乘凉的棚子。好客:乐于接待客人。

碉堡:打仗用于防守的建筑物。四周建筑得严严的,留有几个小孔,可以往外射击。本课用于比喻晾制葡萄干的阴房。

阅读在线:

看龙舟

天刚蒙蒙亮,只听小龙在门外大喊:“小虎,起床!看龙舟去!”

啊,今天是端阳节!我跳下床,抓了一串粽子,和小龙一起往桃花溪跑去。这时的桃花溪,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像两条小泥鳅,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好容易才挤到前面。只见两条龙舟停在河中心,一红一青,像活的龙一般,仿佛随时都会飞上天空。每条龙舟上坐着十几名精壮的小伙子。船头是鼓师,船尾有一名舵手,十名划桨者分列两边。青队是青衫、青裤、青头巾,红队是红衫、红裤、红头巾。一声锣响,青、红两条龙舟离开水面,飞奔向前。咚!咚!咚!——鼓声急剧短促,像进军号角。唰!唰!唰!——桨声整齐有力,如万马奔腾。“青队,冲啊!”小龙扯着喉咙喊。他的哥哥是青队的鼓师。“红队,冲啊!”我也扯着喉咙喊。我的哥哥是红队的舵手。我们追着龙舟沿着河岸跑,一边跑一边拼命拍巴掌。

只见一会儿青龙在前,一会儿红龙又赶了上来。

江上,鼓声阵阵,水花点点。岸上,掌声雷动,你挤我拥。在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中,两条龙舟同时到达终点。

我的喉咙喊哑了,巴掌拍红了,连吊在脖子上的一串粽子,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小龙呢?不但丢了一串粽子,还掉了一只鞋呢!

11、难忘的泼水节 课前透视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 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 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2、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板书:泼水节)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 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练习

1、填量词

一()花炮

一()龙船

一()花瓣

一()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 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 区分字形。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 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傣”,意为热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 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平、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 4 0 0 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阅读在线 :

绿色的竹楼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把一根小竹签在火塘里点燃,嘴斜着埋进竹筒里,呼噜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吃饭时,人们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摆在桌上的菜更新鲜。什么“蚂蚁蛋拌酸笋”啦,“油炸青苔”啦,而鸡肉是用香茅草裹着在火上烤熟的。

走出竹楼,满眼是绿树、鲜花,连围寨子的墙,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12北京亮起来了 课前透视

课文充满浓郁的现代气息,以生动地语言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灯光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 爱、赞美之情。金碧辉煌的天安门,焕然一新的商业街,绚丽多姿的故宫把古老的北京城点缀得如诗如画。文章文质兼美,层次清晰,是小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咀嚼优美词汇,积累语言。以前学生在《北京》《我们成功了》中对北京有所了解,但对夜幕下的北京了解不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或录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辉煌、亮丽,激发他们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有关反映北京的图片。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你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指名说)这些地方你晚上去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景的文章。(板书课题)

2、课件激趣。播放北京风光的课件: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这就是我们美丽的首都,它不但白天美,到了夜里就更美了!(板书课题)

【观看CAI课件,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直观感受北京的美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文的欲望。】 对话平台 感知

读(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画(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记住它们)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生字

1、引导学生根据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记生字。

加偏旁、换偏旁、根据字形编儿歌、根据生字编写小短文。

2、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

【通过多种识字方法和游戏活动复现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读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北京的哪些景点?

2、小组合作读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画下来。(2)选出组内讲得好的同学做小导游。交流 长安街

1、指名汇报读文,大家进行评议: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改进?练读——听录音模仿读——齐读

2、结合重点词句交流自己读书的收获。教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金碧辉煌、川流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为什么说川流不息的汽车像银河?你还见过“川流不息”的什么?“金碧辉煌”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

3、学生做小导游,练习介绍长安街的景色。

【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处教师创设争当小导游的情境,调动学生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环行路

1、为什么说“立交桥像道道彩虹”?相机理解“犹如”。

2、其他的灯是如何装饰北京城的?

说话训练: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喷泉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挖掘课文潜在的学习资源进行句式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评选最佳“小导游”,颁发导游证。背诵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结合插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提供的重点词背诵 练习

想一想,下面各组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将它们填在括号里。一幢

一幢幢

一道

一道道

一束

一束束()立交桥

()彩虹

()灯光()

()

()写字

练习书写“辉煌、雄伟、烁、扮”。

1、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位置和结构,尤其是“辉”字“光”的写法变化。

2、在学生练习书写的基础上,根据写字实际教师重点指导:“烁”字右边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分写成(竖、横)两笔。“煌、烁”二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雄”字右边是四横,不能少一横。雄:左短右长;中间单立人的竖要写长些,单立人右边的四横宜适当向上。

3、学生再写,教师在写得好的字上贴星星标志。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检查生字词语,强调易错字的读音。

2、背诵一至三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部分。交流 商业街

1、以前的王府井、西单是什么样的?教师根据课件简单介绍,体会“焕然一新”的意思。

2、“绚丽多彩”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练习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商业街日新月异的变化。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生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更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生动可感的画面极大激发了学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情不自禁地情感流露会让他们更主动地融入课文,品味语言。】

故宫

1、为什么说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结合插图理解。

2、教师或学生介绍故宫。读文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满怀豪情,读出赞美的语气。拓展

1、古老的北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此时你想对祖国说什么?又想对全世界的朋友说什么?

2、仿照文中的写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的夜景,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激发对北京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走出文本,开发资源,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写字

学写其他几个字,教师重点指导:“束”上横宜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单”下横要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要挺直,以支撑全字。“夺”撇捺要左右伸展,将下边的“寸”盖住。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川流不息:川流指江河中的流水。不息是不停止的意思。这个词形容长安街上汽车多得像水流不断。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形容天安门城楼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迷人的光彩。相关链接:

1、北京市区有毛泽东(中南海)、宋庆龄、郭沫若等名人故居,有著名的明清坛庙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陶然亭、紫竹院、龙潭湖等公园,有雍和宫、白云观、牛街清真寺、大钟寺等宗教寺院,以及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军事博物馆、鲁迅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

2、北京最著名的景点有:天坛、天安门、故宫、陶然亭公园、潭柘寺、元大都城遗址、颐和园、圆明园遗址中山公、园紫竹院公园、北京世界公园、妙应寺、龙潭湖公园、卢沟桥、康西草原景山、大钟寺、八达岭、北海公园。阅读在线

九龙壁

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有一座全国闻名的九龙壁,她建于明朝,距今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了。

九龙壁,高5米,长27米,厚1。2米,在影壁的正反两面,用七色琉璃砖瓦镶嵌成九条巨龙。它们色泽鲜艳,形态逼真,好似腾云驾雾,要伸出影壁,飞向天空。

你看,一条黄龙和一条紫龙正在争夺一个火球。它们瞪圆双眼,怒目而视。黄龙叉开四爪,伸出了锋利的尖钩;那条紫龙也不示弱,傲慢地摆动着尾巴,轻蔑地瞟着对方,仿佛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敢和我较量吗?”

这对巨龙正在挑战,那对巨龙已经开战了。只见蓝、白两条龙,翻滚在汹涌澎湃的碧涛之上,穿梭于险峻的山峰之间,这一场恶斗,真是惊心动魄啊!

再看其他几条龙,也是形态各异。有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 ;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有的回首遥望,呼唤同伴„„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面对这精致的九龙壁,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的祖先心灵手巧,是多么聪明啊!

语文园地三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虽一字之差,但词性和词意却大不相同。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 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过程建议:

读一读,辨一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拓展延伸,加强积累。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 饮水—()录音—()电影—()会议—()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三项内容:“读读认认”、“我会填”和“我会读”。其中“读读认认”是让学生巩固反义词,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加强积累。“我会填”是八个偏正式短语,要求学生在搭配词语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对词语的意思,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读读认认 过程建议: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仔细观察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交流识字方法。

3、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说反义词。

4、拓展练习: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这样的反义词? 我会填

1、回忆所学课文,小组内交流,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2、全班交流,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3、选择自己喜欢的短语说一句或几句话,教师鼓励创新。创设情景说话:风光秀丽的黄山_ ;川流不息的汽车

我会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练习给诗配画:你觉得该画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看录像)

3、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读或表演读。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夸家乡”,是对本组专题的深化和延伸。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也可以与展示活动同时进行。课前要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等,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交际准备:

学生搜集的关于家乡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把学生分成若干交际小组。过程建议: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互相交流,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导游”“推销员”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推销员”解答。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反映 家乡变化的照片。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学生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学习成果。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如“生活”“美好”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己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宽带网

这次“宽带网”是对本组专题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展示了我国民族和行政区划的知识。其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地图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1.演示部分民族图片或录像,创设情境: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单元

单元指要 本组课文围绕“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及语文园地四组成。这四个小故事都是 围绕动手和动脑选编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朴实易懂。选文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在读、思、议、做中自主感悟科学道理,积淀科学素养。

《动手做做看》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想边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深刻领悟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邮票齿孔的故事》是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课文篇幅较长,但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小小的齿孔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孩子们会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到发明与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进而使他们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由于人物多,对话多,教学中要引导学 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动手做做看 课前透视

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 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从而积淀成科学素养。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图片、实验器材。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贝,知道是什么吗?(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2、图片导入。出示两张图片:这个小女孩怎么了?(一个是撅着嘴巴生气的样子,另一个是面带微笑的样子)这个小女孩就是伊林娜。她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呢?学完课文《动手做做看》你就会明白了。

【疑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课文的疑点,以此为切入口,利于突破

重点,激发探究读文的兴趣。】 对话平台 自读

1、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识字教学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采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自主识字的效率。】 读思

1、指名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画出伊林娜情绪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读书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顺着伊琳娜情绪波动的原因探究读文,不仅能较好地朗读课文,更有利于使学生感悟到伊琳娜是亲手实验后才发现了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更便于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交流

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

1、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2、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1)“哄骗”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2)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3)练习读这句话,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反问的语气。

3、指名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指导朗读: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实验

1、按照课文中的描写,和伊琳娜共同做实验验证猜疑。

2、学生谈谈自己实验后的感受。

【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伊林娜生气的原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做看,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 写字

学习写“哄、喝、提、题”四个字。

1、学生仔细观察: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1、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可以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 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 “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

2、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

【用情境式的游戏指导书写,更利于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书写和发现的乐趣。】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读文

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为什么笑了? 交流

1、指名读朗志万的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教师可以当记者进行采访,同时建议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朗读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示范读——分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林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从课内走向课外,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写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对于写得好得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伴教锦囊

阅读在线

小郑和造船

明朝时候,有个著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过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 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老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文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

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4.西师版小学语文全年级目录 篇四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语文,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我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三年级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系统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计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54人,男生26人,女生28人,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按时完成作业。能利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写一些看图作文, 但在词汇的运用、口头表达、自学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本学期教学中我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进行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仍然以学习板块的形式组元。全册共七个单元,每个单元暗含主题,但不单一,比较宽泛,内容的信息量大。每单元各部分间互相联系,具有整体性。课后题内容以阅读积累为主,同时也注意设计结合课文和儿童生活的思考拓展型题目。“积累与运用”仍分三大板块,“语海拾贝”是语文基础知识整合与训练,本册加强了词语句子的积累与拓展;“自主阅读”在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增加了词语积累的内容;“口语交际”继续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习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相结合,旨在语文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习作能力,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在阅读和语言实践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继续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继续培养独立认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关键词语,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习在方格书写各种结构大字。要求认真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学习用钢笔描红,继续培养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句式,继续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2.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在交谈中注意听清别人的肆意,对不明白的地方,会提出询问。

3.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中能说连贯的话,能具体讲述故事,能简要转述别人讲话的大意,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熟记教材展示的名句,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

5.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6.继续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学习观察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清楚明白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继续学写日记、观察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做到有顺序、语句较通顺,学习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练习由大作文、课内片断和课外小练笔组成。

3.能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书写规范、整洁。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根据中年级特点,还可以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的主要的任务有两个方面:理解和积累。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

(3)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4)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人。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5)组织好全班交流。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发表阅读感受,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不必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要求,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中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还要有层次性,不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循环。层次性可以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可以是表达内容的丰富,还可以是思维水平的提升。总之,一堂口语交际课,要能体现出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中语言发展的过程。

3.全员参与。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求口述的,要人人练说,或同桌互说,或指名说、或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评价活动,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六、本学期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

1.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3.认真地设计和批改作业。

4.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巩固课内外所学知识,拓宽智力背景。积极组织各项活动, 提高兴趣,拓展视野,使课内外教学相辅相成。5.抓好写字关,养成认真写作业并设计美观作业的习惯,加强书写指导。

6.耐心辅导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习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7.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引导利用一些休息时间来读书,多积累多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晨读背诵《经典诗文诵读》,加强语言积累。

8.激发习作兴趣, 让学生乐于习作。要让学生多练笔,多写日记,以鼓励为主。

9.多表扬,多鼓励,策略上主要是抓两头,带中间。

上一篇:团章学习体会下一篇:机械设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