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寓言故事的成语

2024-09-29

来源寓言故事的成语(通用14篇)

1.来源寓言故事的成语 篇一

【啧有烦言】是什么意思?

啧:争辩;烦言:气愤不满的话。形容议论纷纷,抱怨责备。

【啧有烦言】出自哪里?

《左传·定公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啧有烦言】词语辨析:

【啧有烦言读音】:zé yǒu fán yán。

【啧有烦言的近义词】:怨天尤人、怨声载道。

【啧有烦言的反义词】:交口称誉、口碑载道。

【啧有烦言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

【啧有烦言】如何造句:

1、人们对政府官员啧有烦言,认为他们在净化空气方面无所作为。

2、对这件事的处理,大家啧有烦言,但他并不在意。

★ 历史故事成语精选

★ 历史故事的成语

★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

★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

★ 成语四字成语

★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

★ 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 三国四字成语

★ 牛年四字成语

2.英语成语意义来源解读 篇二

【关键词】英语成语 意义来源

一、引言

成语的定义有很多,广义的成语即为习语,泛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中所特有的习惯性用法或特殊表达法,它可以是一个地区、社会或阶级团体所特有的语言,甚至是一个作家或名人所特有的语言;狭义的成语是指英语中长期使用、表意完整且结构定型的短语或短句。. Hartman认为成语是具有“特殊的、通常并不等于各个词涵义总和的词组,通常不能逐字直译成另一种语言”。本文所讨论的成语包括典故(allusion)、谚语(proverb)、格言(saying)、俗话(colloquialism)、俚语(slang)和其他一些结构固定的短语或者短句。丰富多彩的成语往往又受到心理、语言、社会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实际含义与字面意义之间通常呈现不一致性,造成人们的误解。但是,传统的语言研究认为成语习语结构上具有固定性、意义上具有统一性。成语的意义是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的必然结果。很多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与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和地理风俗等相关的深刻内涵。

二、成语意义来源的因素

文学海洋,卷帙浩繁,成语意义来源的因素无法尽数罗列,下列分类法只是较为常见的几种。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带来成语背后的文化特质不同。它是不同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又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地处不列颠群岛的英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航海业和兴旺的渔业。人们在生活中相应表达了许多与航海、捕鱼有关的成语。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两难),原指17世纪人们好在船侧系上一块木板,有时水手不得不借助它到舱外维修。这块木板就叫“devil”,立于其上时,水手面临落水被淹的危险,即处于两难境地。batten down the hatches(未雨绸缪),原指用压条封牢舱口以应对远洋航行中不测的天气,现用指防备困难的局面。“all at sea”(不知所措),这一成语用于描述人们在海上失去控制、困顿窘迫的情形,后用指一切不知所措的场合。

宗教神话:宗教神话是成语产出的重要途径。其集中体现要数典故(allusion)了,它是英语中文化积累的产物,是一种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修辞格。它是一个人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成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很多,如the heel of Achilles或the 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一唯一的弱点或要害)源自于希腊罗马神话。传说阿喀琉斯浑身钢筋铁骨,只有脚踵在出生时因为被他母亲的手握住所以没有沾到冥河圣水,才成为其最终被人射中并负伤致死的唯一要害。在特洛伊战争中,他骁勇无敌,所向披靡,杀死了特洛伊主将,著名英雄赫克托耳(Hector),而特洛伊的任何武器都无法伤害他的身躯。后来,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把他的弱点告诉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他被帕里斯引诱到城门口,脚踵被暗箭射中,他因而负伤而死。

政治军事:政治生活中所产出的某些成语习语只从文字层面往往是很难理解的。望文生义的理解和翻译势必成为笑柄。但是理解了词语背后的故事,其意义就不会再艰涩了。试举几例,如“Watergate(水门)”一词以其“丑闻”之意早已为人们熟知,其背后的故事是1972年6月l7日,美国共和党为了争取尼克松连任总统,在竞选中派人潜入首都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事处偷拍文件和利用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被当场发现。案发后,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英语中水门意指秘密非法的勾当,是所有门族词汇的鼻祖。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据载“walls have ears”首见于希腊。传说古希腊国王Dionysius实施独裁时,可以通过其手中拥有的一耳状岩洞的至宝连通整个皇宫。凭此监听皇宫里所有的秘密。另一说是法国卢浮宫建造时,王后Catherine在有些房间安装了可以互传声音的管道以获得许多国家机密和一些人的密谋计划,该成语由此而来。无论是耳状岩洞还是墙壁里的传声管道,都是秘密泄露出去的中介。大约在17世纪20年代,该词正式进入英语词汇,用以比喻秘密也会泄露,或是告诫人们说话留心,免得被偷听。

文学作品:catch一22(第22条军规一无法摆拖的困境或进退维谷的局面)是人们常见的一个成语,它源自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于l961年出版了此同名小说。小说中的第22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就可以申请回国,但申请书必须由本人书写.而且申请书中必须有逻辑地证明申请人神志是不正常的,不能服役.这条军规表明上有理有据,实际上是一个陷入自我矛盾的骗局,是一条根本无法实现的军规。salad days (少不更事的时期,创作家等的最佳时期)、beggar all description(莫可名状、难以说清)该词语出莎士比亚剧本Anthony and Cleopatra(埃及艳后)。a fools paradise(南柯一梦)、hit the mark(一语中的)均出自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itching palm(贪得无厌)、its all Greek to me(完全不懂)均出自莎士比亚的Julius Caesar。to die in harness(马革裹尸)出自莎翁的Macbeth。green eyed monster (极为妒忌)出自莎翁的Othello。读过莎翁著作的人对理解以上成语可能困难会小一些。

日常生活: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在成语中也得以记录并传承下来。形形色色的人群与形形色色的工作种类孕育了形形色色的与生活有关的成语,有来自木匠、铁匠、裁缝等行业的成语,有描述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的成语,更有代表海洋民族特色的成语。如Such carpenters, such chips.(什么木匠出什么活儿),原指不同的木匠手艺也不一样,现喻指不同的人做事的水准不一样。As you sow, you shall mow.(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句简单的劝说,告诉人们只有先播种了才会有收成,其喻义也很明显。

三、结论

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鲜明有力的表达手段,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成语的学习离不开对其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意义的了解和探求。但是对成语的理解常常使学习者感到困惑。其意义很少能照字面理解,一旦遇到成语,读者往往无从索解。望文生义的误解或使用不当极有可能产生笑话。成语在搭配上的诸多限制,更使得英语学习者对成语是既爱又恨。因此,了解成语来源,溯源成语内涵,加强背景了解,不仅对成语学习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恰当使用成语和深入进行文化探究也极具意义。

正如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在其名著《论语言的起源》中说过:“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探索成语意义来源也是一定意义上对文化背景,话语环境,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探讨。

参考文献:

[1]Hartman,R.R.K.Lexicography:Principles and Practice[M].London:Academic Press.1983.

[2]费南多.习语与习语特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三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闻雷失箸】是什么意思?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闻雷失箸】出自哪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闻雷失箸】词语辨析:

【闻雷失箸读音】:wén léi shī zhù

【闻雷失箸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闻雷失箸】如何造句:

1、这孩子很聪明,闻雷失箸,反应比同龄儿童快十倍。

2、老僧人看了看金夕,又意味深长的看了看闻雷失箸的谷古。

3、其表演之成功,真使“青梅煮酒论英雄”中“闻雷失箸”的大耳贼刘备自叹弗如也。

4、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

【闻雷失箸】典故: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掉到了地上。此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4.来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 篇四

2、铜头铁额,兴风作浪,愚公移山

3、炼石补天,日薄虞渊,月下老人

4、巫山云雨,大显神通,东曦既驾

5、天女散花,吉光片羽,玉宇琼楼

6、擎天之柱,长生不老,巴蛇吞象

7、虾兵蟹将,刻舟求剑,盘古开天

8、浴日补天,嚼墨喷纸,水满金山

9、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擎天玉柱

10、月里嫦娥,一蛇吞象,牛头马面

11、天衣无缝,广寒仙子,水漫金山

12、各显神通,松乔之寿,点石成金

13、叶公好龙,十日并出,守株待兔

14、云锦天章,杜鹃啼血,火眼金睛

15、牛郎织女,乔松之寿,不一样凡响

16、沧海桑田,井底之蛙,补天浴日

17、旱魃为灾,亡羊补牢,桑田沧海

18、东兔西乌,妖魔鬼怪,夸父逐日

19、广寒仙子,清都紫微,南柯一梦

20、吴牛喘月,生风作浪,叱石成羊

21、淮王鸡狗,画龙点睛,不死之药

22、猛志常在,含沙射影,无缝天衣

5.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 篇五

袁粲(420-477年),初名愍孙,南朝宋大臣,太尉袁淑侄子。少孤好学,颇有清才。

【一木难支】是什么意思?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一木难支】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支。“

【一木难支】词语辨析:

【一木难支读音】:yī mù nán zhī

【一木难支的近义词】:孤木难支

【一木难支的反义词】:众志成城、众擎易举

【一木难支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一木难支】典 故

南北朝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齐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反被萧道成的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邻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

6.来源寓言故事的成语 篇六

这一天,乔乔木诗兴大发,在日记中写道:“春天,你为何删删来迟?”老师看了乔乔木的日记,画了一个大红圈圈,把“删删”两个字圈了起来。乔乔木看了发下来的日记本,并未理会。

晚上,乔乔木做了个梦。在梦境中,他分明看见一个绿衫女孩在对着自己掩面哭泣,哭得好不伤心。乔乔木忙上前询问,那女孩竟然伸出手,在他脸上打了一巴掌,还恶狠狠地说:“都怪你!让我在刀尖上行走,痛死我了!”乔乔木一下子惊醒了。他一边抚摸自己的脸颊,一边回想着梦境。

耳边响起一阵嗤嗤的笑声,一抬头,只见多斯丘正嬉皮笑脸地看着他:“怎么样,挨打了吧?谁让你写错别字的!”

乔乔木一听,恼羞成怒,抡起枕头砸了过去:“讨厌!连人家做梦都要偷看,我还有没有隐私权了?”

多斯丘收起笑容,一本正经地说:“说正经的吧,这个‘姗姗来迟最早的时候就是形容女子走路缓慢的样子。所以写做‘女字边。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不信,我带你去汉朝看看。”

瞬间,乔乔木和多斯丘来到了汉武帝的内宫。

只见汉武帝沮丧地坐在帷帐中,一个老道又是念经,又是喷水,口中念念有词,正在作法。乔乔木和多斯丘躲在帷帐后边。乔乔木觉得有趣,忍不住想笑。多斯丘在乔乔木耳边轻声说:“别笑,小心掉脑袋!这人是汉武帝,他的妃子李夫人病故后,汉武帝日思夜想,伤心不已。最后他求助道士,想见李夫人一面。”乔乔木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说:“道士能让死了的李夫人复活吗?”“嘘,”多斯丘连忙把手指放在唇边,又四下看看,“小点声!”

这时候,只见汉武帝突然站起身,而帷帐那一边则隐约出现了一个身材苗条的女子,她正缓缓地走来。乔乔木和汉武帝都看得出了神。汉武帝泪流满面,走上前去,要和女子相见,却被道士拦住了。这时,乔乔木连忙问多斯丘:“死了的人真的可以复活吗?”多斯丘嘿嘿一笑:“这个老道只不过是找了个女孩来装神弄鬼,想哄骗一下汉武帝罢了。”

再看那泪眼模糊的汉武帝,此刻他正伸出双臂,跌跌撞撞地向前走:“是你吗?真的是你吗?你为何姗姗来迟呀?”

“哎呀!这个汉武帝真可怜!我们要不要揭穿这个老道的骗局?”乔乔木抹了一把眼泪。多斯丘扯住他的衣袖:“你还想不想回家了?还是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再不走,说不定一会儿你会变得比他还可怜!”

乔乔木连忙抓紧多斯丘的手,二人顷刻间离开了成语王国。

丁丁姐姐说

“姗姗来迟”,出自《汉书·外戚传》:“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姗姗”,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慢吞吞地,来得很晚。现在使用时,当然不必限于形容女子,但要注意“姗”字不可误写成“删”,否则会有人找你算账的哦!

7.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 篇七

沤鸟,即海鸥;机:巧诈或权变之心;忘机: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像鸥鸟一样,日与白沙云天相伴,完全忘掉心计。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鸥鸟忘机】出自哪里?

战国.列子《列子.黄帝.好鸥鸟者》: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鸥鸟忘机】词语辨析:

【鸥鸟忘机读音】:ōu niǎo wàng jī。

【鸥鸟忘机的反义词】:鸥鸟不下、鸥鹭忘机。

【鸥鸟忘机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中性成语;用于书面语。

【鸥鸟忘机】如何造句:

1、交朋友应该实心诚意,经常想要算计人家只能让人家远离你,要知道即便是鸥鸟忘机的时侯也会有警觉。

2、都说事不过三,再善良的人也经不住三番五次的使心机,鸥鸟忘机的故事相信大家人都会记得。

【鸥鸟忘机】典故:

8.来源寓言故事的成语 篇八

从来源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而这些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大多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①由这些“珍品”浓缩而成的成语,就像是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如出自寓言的成语:狐假虎威、东施效颦、愚公移山等。这些成语△ 。再如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使人受到鼓舞。②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是历史人物言行的记录,总能引发人的思考。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学而不厌;有的把较长的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其他方法,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1.按照本文的说法,成语的来源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①和②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标“△”处补写恰当的文字。

这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接龙:卧薪尝胆――胆颤心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保留了古代作品的精华。(意对即可)

2.打比方,形象通俗地说明成语是古代作品的珍品 举例子,具体准确。(意对即可)

3.(1)原文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也可有其他)

9.《庄子》成语寓言性浅析 篇九

一、《庄子》成语的寓言性特点

先秦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这主要是从《庄子》说理的形象性、具体性来说的。《庄子》突出了寓言是最主要的说理形式,构思奇特,寓意深远,无人能及。《庄子》寓言以虚构、荒唐、无端倪的笔法来体道,《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寓言故事组成,《庄子》全书仿佛就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骷髅论道”(《至乐》)、“庖丁解牛”(《养生主》)、“匠石运斤”(《徐无鬼》)等寓言故事都是出自于《庄子》。寓言一词的由来,最早见于《庄子》。陆西星《读南华经杂说》言:“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寓言不仅增强了成语的活力,同时,使《庄子》的言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在《庄子》中,“寓言”只是一种言说方式,与后世寓言的含义不尽相同,但一半以上的庄子寓言已经基本符合后世寓言文体的要求。《庄子》一书的特点是寓言以成语名世,成语以寓言流传,因而书中很多成语都是直接来源于寓言,例如,《齐物论》寓言中狙公养猴形成的“朝三暮四”;“物化”而成的“庄周梦蝶”;《列御寇》中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的“屠龙之技”等等,保证了言说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寓言是成语的主要形式,大量的古今成语或中外成语都是以寓言故事为基础而形成的,把玄奥的理论寄托在人们容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情节中。在诸子作品中,引用寓言来说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在《战国策》、《孟子》、《韩非子》中,常常引用寓言是当时文人学士创作的一个普遍倾向。尤其是庄子在寓言中熟练自如地运用神话传说,使得《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取决于自我的情感和主观的判断,成语作为语言历史长河中生存、定型的语言现象,深深烙上了寓言中的形象的印记。《庄子》寓言中的形象,与其他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形象有所不同,具有多变性。在《孟子》中,寓言形象基本上以人物为主,寓言人物大多有现实生活的原型,“五十步笑百步”、“齐人乞墦”等成语,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很容易被人理解。在《庄子》一书中,寓言形象多为幻想和杜撰,同现实悖谬或荒诞不经,表现出一定的神秘色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庄子》寓言着重从理想和想象出发去构思形象、创造形象。

二、《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变化分析

语言原本就没有定说,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知的不同发生变化。《庄子》中的一部分成语就为此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也有部分成语出现了感情色彩的转移和语义的扩大、缩小。比如:“朝三暮四”,见于《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从原文可以看出,“朝三暮四”的本义牵扯到猴子的成心,这个成语指出猴子偏爱“四大于三”中的“大于”,讨厌“三小于四”中的“小于”,或者害怕下午会被杀,所以在狙公要求改变早晚的数目时怒形于色。“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常用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欺骗人,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真相,容易上当。但后来却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意思与“朝秦暮楚”相同,带贬义。

归结分析这种变化,《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从《庄子》的主旨来看:庄子主张“齐一”。在他看来,事物的性质、差异都是相对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这是取决于人的认知,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需要客观条件而完全由主观来决定。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寻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庄子作为道家学派始祖,他的哲学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就成为唯一能与儒家和佛家分庭抗礼的学说。但是庄子的超越,是一种理想境界,它要求人们超脱现实,放下名利物欲,但这不太合乎现实生活。因此,《庄子》难免被人们冠以主观色彩。在世人眼里也就有了思维定势,《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表现出了消极避世、躲避矛盾,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同时,《庄子》一书中的很多思想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体趋势的发展变化而显出相应的改变,也无法抗拒地反映到具体的成语中,则以成语意义的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很多成语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进行感情色彩的转移或者引申的转化,这种现象时常出现。

(二)从表达的方式来看:庄子认为取消一切言辩认知行为,已达到不辩为辩、不说为说的无言独化的大境界。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要求语言不断地提高它的表达功能,并随着社会历史而变化发展。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语言的演变情况,及时把新词新义吸收到语言中来,才能使语言更加丰富,使用起来才会更生动、更贴切、更新颖。成语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不断提高它的表达功能,也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成语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脍炙人口、言简意丰的语言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得喜爱。《庄子》中的二百多个成语大部分已被人们耳熟能详,可以说,《庄子》在古代成语的形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涌现出大量成语。因此,单就成语的成就方面来说,《庄子》与诸子作品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甚至和本义背离,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趋势,显示出成语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逐渐具备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意义

寓言的表现形式虽然短小,但意义突出,含义深远。《庄子》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反映出生活朴实的思想,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

(一)人生观的独特意义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其最终目的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绝对超脱。庄子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残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有种不可抗拒而又无法摆脱的强大力量在束缚着他,这就是“命”。因此,从庄子哲学思想上可以看出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庄子的作品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表现出了某些消极的东西,如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人们便在庄子的哲学中找到了思想的安乐窝,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命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人们只能够安命无为,因此就出现了“捉襟见肘”、“上漏下湿”、“涸辙之鲋”等成语。但是,庄子在安命无为的同时又向往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所以他不是宿命论者,他幻想“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即在顺应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内篇之首篇《逍遥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庄子在文中列举了鲲、鹏、蜩、学鸠等动物形象和列子等人物形象,指出这些形象都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自我,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只有神人、至人、真人、圣人才能真正得道。庄子虚构了一个绝对逍遥的神人形象,形成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绰约多姿”这些成语。

庄子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他不知道人应该以何种方式生存,人难以按正常人生活,也不能按正常人去思维,失去了对事物的正常看法和正常心态,不难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同时,庄子认为人应该懂得,生出万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这个道理,它才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原则。庄子追踪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揭示的现实一样。因此,他希望拯救这个社会,希望在精神领域帮助人类从苦难的深渊中挣脱出来。在今天,庄子的这种思想也依然表现出可取性。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强调最多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事原则,表达了对现实人格的扭曲而走向畸形的关注和忧虑,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很多成语如“洋洋大观”、“无所不在”、“每况愈下”、“化腐朽为神奇”等通过对“道”的解说和赞颂表现出这些主体观点。

(二)崇尚自由的精神意义

庄子最终把“道”作为个体人生的安顿之地。当然,庄子并非将“道”视为人现实的栖居之所,而认为是人所渴求达到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和精神上的超越境界。庄子向往那种摆脱了一切社会文化规范约束的自由境界,他精心编织了理念世界中的“自由王国”,这种心态和境界并非纯属虚构,它有现实的基础,自然便成为庄子人生活动的主旋律。庄子提倡的个体绝对精神自由,其主要思想就是宁静致远,无为而治,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天地之间,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中,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和人们实际存在状态的一种醒悟和反思,表现出对丑恶现实和世俗价值观念的深刻批判,对人类存在的自由精神意义的全面反思,使庄子的思想获得了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宏大思维视野,并对人类承受的酷烈命运之根源及其摆脱途径的寻求。尤其是,在《庄子》中,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生活的时代,适逢社会处于大动荡、大转性的战国中期,庄子作为一个贫寒之士,他无力与现实抗争,更无力去扭转社会所造成的悲惨结局。因此,只好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无情的鞭挞、辛辣的讽刺,通过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促使人们能够觉醒,从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同时,庄子没有也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他不可能也没有得到一种现实的自由。所以,他寻求了另外一种自由之路,那就是精神的自由自在,去追寻自由无拘的生命本质,去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善、美。这样,庄子的“道”便鲜明地内化为追求个体自由的人生境界。在“曳尾途中”、“捉襟见肘”、“鹏程万里”等成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庄子极力希望摆脱物质的束缚,渴求精神自由的心态。

总而言之,庄子寓言成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经几千年的广为传承和不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凸显庄子率性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湛的文化哲理性。就寓言转化为成语的现象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庄子对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在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和人民性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批判现实和启蒙运动的文化源头。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应该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应该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遵从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融入万物之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要忘了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不要忘了人文精神的追求,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项梅.庄子死观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韩国庆.庄子自我学说浅探[J].西北大学,2008.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

[4]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J].青岛大学,2007.

10.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来源 篇十

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11.来源于苏东坡的20个成语 篇十一

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四大家之一

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就是苏东坡,自古才子故事多,而这20个成语竟都与他有关!

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

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 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冰肌玉骨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

 出人头地

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

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

“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取之不尽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沿用至今。

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 明日黄花

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 坚韧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 芳留玉带 琴操参宗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 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

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 山抹微云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沧海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沧海一粟”由此而得。

 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苏轼也不拒绝。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 逢场作戏

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

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种淘气的冲动之下,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

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退,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甚至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

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 不识庐山真面目

12.成语故事,因“补白”而精彩 篇十二

一、 补情节之白,自相更矛盾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课文在讲到“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后戛然而止,留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我先让学生想象后续情节,然后再现情境,入情入境演一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实录如下:

(生扮演的楚国人,左手持盾,右手举矛,上场。其余学生都是围观者)

楚国人:(拿起盾)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围观者点头赞许)

楚国人:(举起矛)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围观者满脸疑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围观者1:喂,这位卖矛和盾的人,如果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楚国人张口结舌,说不出话了)

围观者2:你们看那,他张大嘴巴,瞪着眼睛说不出话了。

围观者3:喂,楚国人,你为什么不说话啊?刚才不是说得很溜吗?

围观者4:快说啊,是你的矛锐利,还是盾坚固啊?哈哈哈!

师:(对着楚国人)你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说不出话了?

楚国人:(难为情)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说我的盾好吧,那就是在批评我的矛质量不过关;说我的矛好吧,那就是指责我的盾有问题。我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能自圆其说了。

围观者5:你自己说话不想想,前后矛盾,现在没法圆场了吧?

师:他的言行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就叫做——(生齐读)自相矛盾。

围观者的七嘴八舌,楚国人的窘态,课文中没有。通过想象,续补这一情节,丰富了故事内容、丰满了人物形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表演中,不仅读懂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还真正明白了这个成语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个道理的获得,就是通过续补情节这个“空白点”而获得的。

二、 补想象之白,滥竽勿充数

《滥竽充数》通过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故事只有短短数行字,具体的人物语言、心理等都没有描写,这给我们创造了很多遐想的“空白点”。于是,我引导学生进入南郭先生的内心,猜测他的想法,来巧妙破解寓意。

师:南郭先生,你鼓着腮帮、捂着竽眼,装腔作势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里,混过了一次又一次。请问,你此时怎么想?

生:哈哈,那么多人一起吹,真是太好了!我不会吹,也可以装腔作势嘛!

生:我真是太聪明啦,不会吹竽,却能蒙混过关,还得到这么高的俸禄!

生:多好的差事啊,没有本事,靠耍小聪明,也能混饭吃。

生:真希望齐宣王长命百岁,那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天天过快乐日子。哈哈!

……

师:南郭先生,这么急着跑出宫,干吗呢?

生:哎,这齐湣王不要听齐奏,而要听独奏。这下,我不会吹竽的事就要败露了,赶快逃吧。

生:啊,这下糟了,我不会吹竽的事要穿帮了,弄不好要杀头的,我得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吧。

生:我不会吹竽,现在要一个一个吹,看来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逃吧。

……

师:南郭先生啊,南郭先生,现在你已顺利逃出宫廷了,在想什么呢?

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哎,现在没有俸禄了,怎么办啊?

生: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师追问,你还能干什么呢?还想滥竽充数啊?生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

生:我没有真本领,却混在吹竽队伍里,早晚会有这么一天的。

师:那你接下来想干什么呢?

生:看来还是要学点本事,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

生:我得利用剩余的钱去学吹竽,好回来再给齐湣王吹竽,毕竟这俸禄很高的。

……

“装腔作势时”“听到消息后”“逃跑后”,南郭先生都在想什么,这三个空白点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转换角色,一次次走进南郭先生的内心,设身处地进行推想,来追根究底明白南郭先生所作所为的缘由,最终知晓滥竽是不能充数的。

三、 补赞叹之白,点睛真神奇

《画龙点睛》通过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告诉我们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能使内容生动有力。课文最后一句是“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既然游客们惊叹不已,那么他们会“叹”些什么呢?这一空白点无疑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

师:这位游客,你的表情这么惊讶,为什么呀?

生:呀,没想到,这龙真的飞上天了。

生: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画的龙会腾空飞起,真是太神奇了!

生:张僧繇太了不起了!没画眼睛时,这条龙就已经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了。一点上眼睛,居然能翻云作雨,飞上天,真奇!

生:张僧繇的画技真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

生:张僧繇的点睛之笔太妙了!他真不愧是有名的画家,我要拜他为师!

……

在由衷的赞叹声中,学生体会到了点睛的神奇,感受到张僧繇技艺高超,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点睛之术”的欲望。这样的补白之术,何乐而不为呢!

补白,让成语教学更加精彩!

13.来源于动物的寓言故事 篇十三

青蛙先生不那么认为,它觉得其它的动物都有房子,自己应该和它们一样。

很快,青蛙先生的房子就盖好了,青蛙先生到处跟动物们显示自己的房子。

夜晚,青蛙先生正呼呼大睡,眼镜蛇钻进了青蛙先生的房子里,一口咬住青蛙先生。

青蛙先生挣扎着说:“你是怎么进来的,为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

眼镜蛇说:“你盖的这栋房子,把我行动的声音跟气味都阻隔了起来,你在房子里又怎么察觉的出来。”

蛙先生后悔当初没有听其它青蛙的劝,现在它终于明白为什么青蛙,祖祖辈辈都不住在房子里了。青蛙最终成了眼镜蛇的晚餐!

14.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 篇十四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杨贵妃(公元7——公元756年)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钊,唐中期权臣,奸臣。专权误国,排挤忠良,起用奸佞,败坏朝纲。杨贵妃同曾祖兄,张易之之甥。

【炙手可热】是什么意思?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炙手可热】出自哪里?

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手可热】词语辨析:

【炙手可热读音】:zhì shǒu kě rè

【炙手可热的近义词】:烜赫一时、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炙手可热的反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炙手可热用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炙手可热】如何造句:

1.吸引猎婚族在日本也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行当,这与近年来日本不婚族大增的趋势密切相关。

2.这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攀附他的人不知有多少。

3.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域名的商业价值炙手可热,成为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和诱发域名纠纷的重要因素。

4.美联社纽约电现在轮到中国成了气候问题炙手可热的焦点了。

5.专业知识加上流利的英语,足以让你成为社会上炙手可热的人才!

6.在面对炙手可热的金州勇士时,湖人集体发威,轻松拿下比赛。

7.分析师们说,投资者对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股的狂热近来也有所降温,部分原因在于远离风险。

8.爱滋病护理是常今炙手可热的议题,亦是发展中的一门专业。

9.范斯克是国际间炙手可热的指挥家,经常出任世界各个最顶尖乐团的客席指挥。

10.我将会成为百老汇炙手可热的新星,在大卫的新戏里。

【炙手可热】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钊。由于杨贵妃得宠,杨钊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给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上一篇:防雷器质量检测报告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爷爷和小树1[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