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与研究

2024-10-09

风险分析与研究(精选8篇)

1.风险分析与研究 篇一

铁路运输企业资金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 10-01-27 13:41:00 ]

作者:孟妮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资金的运转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与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而仅就一个铁路局而言,从2005年-2009年,其每年运输经营和更新改造投资的资金流年均可高达260多亿元,可见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未来几年,铁路将处于发展和建设的机遇期,如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资金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资金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一个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铁路企业

资金风险

成因

控制实践

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2004年9月COSO(美国发起机构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4个目标、8个要素的基本框架,4个目标即战略、经营、报告、合规,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中央企业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规范。《指引》中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了重要阐述,即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

无论是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还是《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都是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种规范性指引,其范畴要远远大于我们所要研究的资金风险管理。本文主要是借鉴其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的研究,结合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的特点,对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资金风险的识别

2.1 从资金流程图分析风险存在的关键点 铁路运输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以铁路局为中心点,铁路运输企业其资金流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是资金下拨的流入,即铁道部下拨营运资金和更新改造资金到路局,路局再下拨站段;另一部分为外部资金的流入,主要为运输进款的收入,另外还有少许其他业务收入资金的流入。而资金流出也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进款的上缴;二是对外支付流出的资金,包括支付营运中的工资费用、支付的更新改造款等。

通过对资金流程的分析,我们认为资金管理中需关注的风险关键点主要有:①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涵盖四个方面的资金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对外投资风险、项目融资风险、资金支付风险。②资金结算过程中资金的流入流出。③资金流入流出过程中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系统的风险。

包括:①现金收款的资金是否安全;②运输进款的存缴是否规范,有无被侵占或挪用的风险;③收入的资金是否全额入账,有无形成小金库的风险;④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款是否有成为坏账的风险;⑤账户的使用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私设账户、违规使用账户的风险;⑥专项资金的支付是否合规,是否存在挪用、乱投资、违规套现的风险等。

2.2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研讨的方式分析风险成因 为了更加全面的分析出铁路运输企业尚存的资金风险,我局开展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问卷的调查的内容分四项:①您所了解的近几年铁路系统(或其他系统)发生资金风险的案例有哪些,是何种原因造成的?②从本单位、本系统到铁路局层面,您认为产生资金风险的成因是什么?控制资金风险存在哪些关键点?有关资金业务流程中哪个环节最薄弱、不易掌控?③您认为我局现行有关资金风险控制的相关制度(如账户管理、工资支付控制、大额资金联签等)是否切实发挥作用,不完善或影响执行效果的方面有哪些?④您对于改进现行的资金风险内控制度有哪些建议?目前还需建立哪些内部控制制度?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与资金相关的人员,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即总会计师层面的管理层、财务主管为主的执行层、具体财务工作人员为主的操作层。

通过对上述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将铁路运输企业资金风险的成因大体上归纳为以下六类:

2.2.1 外部因素。经济环境变化性、复杂性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营环境及人员构成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变化大,而且交易情况复杂。多种形式的交易从客观环境上造成资金风险增大。

2.2.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由于铁路改革的不断加深,我们的管理模式不断改变,也需要内部控制根据实际进行与时俱进。例如路局直管站段、站段整合后规模扩大、异地车间管理规模加大等,都要求内控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2.2.3 主要领导缺乏资金风险意识,缺乏财务常识。在部分案件中,由于单位领导本身不重视学习,对各项财经制度不了解,或是以“不懂财务”为借口,向财务人员提出不合理要求。不重视资金,还导致在特殊重要岗位的选人、用人上考核把关不严,日常检查流于形式。

2.2.4 财务人员中少数人职业道德、法纪意识、财经纪律淡薄等。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自身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薄弱,思想上存在麻痹心理,防范意识差。既无法防范单位的资金风险,更无法使自己得到保护。

2.2.5 财务人员 “老好人”思想严重,对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不向上级报告,总想把矛盾在财务解决,实质上形成了共犯。如机构人员设置不符合要求、票据印鉴未分开保管、主管人员未定期抽查现金和银行存款、一人办理收付业务全过程、不相容岗位未分离、各层次的审批权限、重大事项集体决、定期轮岗策。

2.2.6 资金管理及内控制度缺少监督制约机制。上级部门缺少监督检查或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内控制度未真正落实时的违规成本低。

以沈阳铁路局为实践的资金风险控制方案

3.1 创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设定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沈阳铁路局注重对全体职工的诚信意识的建立,主要通过三种方法:

3.1.1 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建立以诚信为荣、敬业为荣的内部舆论。沈阳局是在全路第一批设立总会计师岗位的铁路企业,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会计人员的荣誉感,也使财务在指导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沈阳局设立总会计师的三年来,涌现出许多加强管理、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我局通过在网上发布人事工作动态的形式,先后宣传了六位优秀总会计师的先进事迹。

2.风险分析与研究 篇二

关键词:招聘风险,工作分析,风险规避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为企业找到真正适合的人, 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为劳动者找到合适的岗位, 又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 企业面临的招聘风险也日渐增大。

一、企业招聘风险的概念和种类

(一) 企业招聘风险的概念

企业招聘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招聘工作不当, 使企业招不到合格员工或招到不合格员工, 从而影响企业经营, 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招聘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 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 企业招聘风险的种类

1、招聘成本损失风险。

招聘成本的损失风险是指由于无法招聘到合格员工或是招聘到不合格的员工, 企业为招聘支付了成本却不能从他们为企业工作而产生的效益中回收该成本, 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

2、人才测评风险。

人才测评风险是指没有运用科学的测评程序和技术进行测评, 从而导致无法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做出真实有效的判断的风险。

3、法律、文化风险。

企业处于社会之中, 必然受到社会中法律和文化的约束, 一旦发生冲突, 不仅招聘工作可能被强制终止, 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 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危机。

二、企业招聘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文化法律因素。由于招聘工作是直接与人打交道, 与文化的接触是十分直接的, 不同国家、地区和行业对于企业招聘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 如果不小心发生了文化法律冲突, 影响是相当大的。

(二) 企业经营环境方面的原因

企业经营环境包括人才市场及行业自律方面的影响。如果人才市场比较成熟, 人才供求相等甚至供大于求, 企业在薪酬福利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即使出现员工突然离职的情况也能及时从市场中招聘人员顶替, 把损失降到最低。若情况相反, 则企业面临一系列风险。

企业间的竞争也可能会导致招聘风险, 如果行业自律情况较好, 恶意竞争就不会大行其道。但若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比较混乱, 则有可能遭到“挖墙脚”, 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 应聘者自身的原因

应聘者道德风险严重, 存有认识误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招聘过程亦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应聘者具有信息优势,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可能会产生造假行为, 出现“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同时, 许多应聘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 只偏爱热门行业和职位。对企业来说, 热门行业和职位应聘者过多, 增加了招聘成本;冷门行业和职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 使得招聘无效率。

(四) 企业自身的原因

缺乏工作分析, 并对招聘风险重视不够。如果由于信息收集不完全, 分析过程不规范等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工作分析不全面甚至无效, 那么得出的职务描述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岗位的要求, 据此招聘到的人员也必然不适合岗位要求, 可能需要重新招聘或培训, 导致招聘风险的产生。此外, 由于目前社会整体就业状况呈现供大于求的景象, 也导致有些企业对招聘风险不够重视。

三、招聘风险的回避与控制

(一) 针对招聘过程的对策

1、正确选择招聘渠道与招聘人员。

招聘不同职位应该选择不同的招聘渠道, 有时需要多渠道共用。同时, 招聘人员的选择也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 除了人力资源部门的代表以外, 还可以包括直线经理人、相关专家或员工。此外, 还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 以减少招聘人员因主观判断和知识、技巧的不足带来的影响。

2、增加信息透明度。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问题,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 一是求职者积极向企业传递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号, 二是企业进行信息甄别。同时企业向求职者传达自身管理模式、思想、制度等信息也是必要的, 这样有助于求职者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形, 形成真实预期, 进而自我筛选。

3、进行招聘评估。

完成招聘工作后, 为了确定不同招聘资源、方法等事项的效率, 人力资源部还应做招聘评估工作。招聘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核查招聘环节的不足, 不断改进招聘方式, 提高招聘效率。

(二) 针对其他人力资源工作的对策

1、正确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确认职位的需要与获得合格人才之间通常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延滞, 所以必须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只有正确运用德尔菲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 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才能在考虑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保证供求平衡。

2、优化薪酬管理, 吸引、保留、激励员工。

薪酬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招聘到优秀的员工, 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 因此企业必须在薪酬水平、结构、形式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通过不断优化薪酬管理,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加强企业内部招聘。

员工离职、跳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防范此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内部招聘。由于企业和内部人员间信息相对比较对称, 招聘成本的回收就更快。同时, 内部招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手段, 可以大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对企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爱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2]、李焕荣, 刘得格.企业的招聘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8) .

3.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校筹资办学资金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新格局。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和“银校合作”的方式在全国迅速地推广, 高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各高校学生人数与教工人数急剧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涌入高校。大额度举债办学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扩张,也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如何规避与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地发展,已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这也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涵义及其现状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指高校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深入研究高校财务风险的生成和传导机理,深刻地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对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高校财务活动的运作效益十分必要。风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风险具有客观性,无论是否承认它;(2)风险具有普遍性,时时、事事、处处存在;( 3) 风险与不确定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可知性;( 4) 风险不等于损失,风险既可能带来不利结果与损失,也可能带来额外收益,但人们更关心前者,即风险厌恶普遍存在。

2005 年12 月21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名为《2006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 亿甚至20 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2000 亿元左右。各高校除去一年内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学校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何谈还清贷款。所以贷款高校有可能成为继银行、证券业之后的又一个高危行业。

二、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使高校潜藏财务风险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 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了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大规模扩招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规模扩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999~ 2004年期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220%,而此前1993~ 1998年的6年间,只增长了34.4%。2006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30万人, 其中本科招生计划260万人,研究生招生计划40万人。与2005年的招生规模相比,本科生增加了30万人,研究生增加了3万人。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的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扩招的需求。扩招导致高校每年大量的资金投入,急需后续资金的补充,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家允许高校向银行贷款发展教育,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政策门槛也较低、操作较简便,因此,高校普遍利用银行贷款来补充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这成为高校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随着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高校每年支付的利息费用逐年增多,还本付息负担沉重,达到了高校承载负荷的极限,高校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升级。

(三)资金结构不合理引发高校财务风险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资金总额中不同来源资金各自占有的比重,而狭义的资金结构则指债务资金占资金总额的比率。高校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可以筹集到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两种性质的资金。不同方式的资金来源应合理搭配,以保证高校资金的正常周转。然而多数高校资金结构失衡,债务资金特别是银行贷款占资金总额的比重过大,这在加大高校债务利息负担、减少高校经济利益的同时,降低了高校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削弱了高校短期偿债保障,使高校资金链越绷越紧,加上高校缺乏对贷款规模与还款计划的可行性研究,贷款结构失衡带来还款期的过度集中,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程度。

(四)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使高校难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分析就是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利用财务数据和采用数据化管理方式, 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对高校经营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 发出预警信号, 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但大多高校由于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甚至未认识到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这道“防火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已经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学校, 由于现行财务预警系统的局限性, 其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上,定性分析不足。这给高校财务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防范与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管理层风险意识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全面、有效地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特别应提高学校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要把风险防范理念贯穿到整个决策工作全过程中,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及时发现风险发生的征兆,采取分散和规避财务风险的举措,有效地防范高校财务风险。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者,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强化风险意识,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加强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国家财政资金难以满足扩招对资金的需求时,银行贷款成为高校在扩大规模时获取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高校在筹集资金、举债经营时,首先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遵循规模适当、筹资及时、结构合理、方式经济的原则, 科学分析高校资金需求总量,认真论证投资建设项目,在项目可行性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筹资总规模及资金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其次,根据高校实际情况,从自身发展潜力、借款的承受力、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制定贷款财务计划。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确定适当的负债比率,负债额度以不超过高校的事业收入为宜。第三,根据负债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通过对负债规模、用途及偿还额度与偿还时间的合理规划,从源头上预防财务风险。

(三)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分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占总资金比重过高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已成为引发高校财务风险最直接、最巨大的动因。如何优化高校资本结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继筹资任务之后面临的又一复杂难题。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是建立在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可能带来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高校负债比率及负债金额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要与高校自身的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偿债保障基础相适应,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比例,以便合理分摊各期间的债务负担,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四)构建财务预警系统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即要对一些关键性的财务指标设置预警界限,一旦指标达到或超过警戒线,财务人员就需要及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化解风险。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财务预警综合指数来反映:1.偿债能力综合指数,包括现金负债比,负债自有资金率,已获利息倍数,基建项目投资负债率,本期安全系数等。2.运营绩效综合指数,包括学校年度支出比,招生计划资金比率,经费自筹率,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3.发展潜力综合指数,包括经费自筹率,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在此基础上,还需确定一个警戒线。如现实支付能力的警戒线定为3个月比较合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出100%则应考虑偿还能力。校办产业和基建投资的负债率若大于100%,就意味着资不抵债,就可能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

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一是风险识别,即确定风险类型、风险等级;二是风险评估,即量化风险损失,确定各类风险预警指标与临界值,并对照确定其所属等级;三是做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组织设计工作,包括建立风险评价与预测模型、报警判断方式与模式、设计预警业务流程等。

4.风险分析与研究 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跨度斜拉桥在施工期间可能存在的施工风险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和策略,旨在为施工决策者提供风险预防的依据。

关键词:大跨度斜拉桥;

风险;

对策

斜拉桥是一种组合结构的桥梁建筑,它有梁、塔、索三个基本构建组成,现代设计的斜拉桥不仅可以跨越很大的跨度、拥有良好的结构性能而且以其优美的造型广受人们喜爱。斜拉桥是一种结构体系比较复杂的建筑,跨度越大的斜拉桥,其结构刚度就越低,而结构柔度则更高,在影响斜拉桥结构的要素中,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就更为重要。现代的大跨度斜拉桥多为混凝土斜拉桥,大多数采用悬臂浇筑的方法进行施工,工艺较为复杂,工序也相对较多,而很多时候必须在短时间内完工,就给斜拉桥施工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也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导致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风险成倍提高,事故多有发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在核电站安全评估中开始启用了风险分析策略,随后,风险分析研究被广泛地应用在其他各个领域。当前国内很多领域都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策略,主要包括化工、核电、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海洋勘探以及经济等领域。本文将针对大跨度斜拉桥进行施工风险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1、大跨度斜拉桥施工中存在的风险

1.1斜拉桥施工中的不确定性使施工存在很大风险

随着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代斜拉桥的跨度越来越大,结构刚度也不断降低,几何非线性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这就给斜拉桥施工造成了更多不确定因素,风险不断增高。对于斜拉桥结构中的确定性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例如大跨度斜拉桥设计中的稳定性问题、承载性问题以及非线性问题,美国、德国以及丹麦等过都进行大量深入研究;而国内的学者则在斜拉桥成桥状态的合理性、施工控制、施工状态确定以及几何非线性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多。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处于对斜拉桥施工中的确定性问题的研究,而对于施工中和结构安全中的不确定因素,研究还处于较浅的层面。但是,所有的结构物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大跨度斜拉桥尤其如此,再加上大跨度斜拉桥的建筑结构更为复杂,施工难度也更大,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例如混凝土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方法多为悬臂浇筑式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工期又短,因而施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更多。这就为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造成了很多风险。

1.2结构施工中的高风险

大跨度斜拉桥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对整个斜拉桥的施工过程都会造成影响。传统的风险分析以及定性设计只考虑了确定性因素,众多不确定性未能被充分考虑在内,因而也不能真正评估施工中的风险。而大跨度斜拉桥因其复杂的结构体系,繁琐的施工工序以及复杂的施工工艺使斜拉桥工程建设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我国现有的斜拉桥建造技术水平和经验只能建造中小型斜拉桥,无法满足大跨度斜拉桥的设计和施工需求,也让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风险性更高。我们必须严肃重视大跨度斜拉桥在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否则就容易出现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大跨度斜拉桥施工的防风险策略

2.1建设和完善风险决策原则

在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前,施工主体必须对施工过程的风险进行识别,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和预估,全面深入地了解斜拉桥的建设方案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整体风险水平,结合自己的风险可接受程度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风险决策,按照风险决策原则进行建设方案的修改和选定。

(1)

充分评估风险水平

大跨度斜拉桥的风险评估是风险决策的基础,施工主体必须深入分析项目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的大小,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和选定,对于一个项目多种方案的情况,如果只考虑施工风险,那一定会选择风险等级最低的方案进行施工,对于只有一种方案的项目,则要结合风险接受能力以及风险等级对方案进行修改。

(2)

充分考虑风险承受能力

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建设,施工主体不仅要全面分析评估工程风险,而且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风险接受能力。第一,依据斜拉桥项目施工的风险可接受标准进行判断,这是一个社会公众对风险承受能力的硬指标,是一个绝对值;第二,还要充分考虑施工主体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如、人力、财力、物力等等,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对项目施工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对比,以及风险对企业的预计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企业自身的综合抗风险能力,用以进行风险决策。

(3)

分析企业综合抗风险能力

在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风险决策时,要对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抗力进行全面分析,这其中包括很多因素,如施工经验、技术水平、风险应对经验、风险管理和应对体系是否完善,风险应对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对风险抗力的制约,能否按要求,按质按量完成工程建设,企业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为抗风险进行预期投入。施工主体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在全面分析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对施工方案以及风险作出决策。

2.2风险应对决策原则

桥梁施工风险分析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和控制桥梁施工期间的结构风险,保障施工安全。而保障结构施工安全和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根据建设项目的施工风险水平,选择合理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控制和应对风险,而这正是施工风险应对决策需要研究的问题。

(1)适用、有效的原则

在进行桥梁施工风险应对决策时,首先必须根据施工风险的性质和大小,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选取适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必须对症下药。同时,选取风险应对策略必须科学合理、有效实用,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应对施工风险,切实保障结构安全。

(2)成本合理!量力而行的原则“

每一种风险应对策略的应用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因此,在进行风险应对决策时,必须综合对比不同应对策略的使用成本,在获取同样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成本最小的策略。同时,要综合衡量所选策略的使用成本和风险主体的投入与收益的关系,要考虑主体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以免得不偿失。

(3)综合全面的原则

桥梁结构施工可能面临多种风险,因此,在进行风险应对决策时,要考虑全面周到,要对各种风险有所准备,避免顾此失彼。同时,由于每一种风险应对策略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针对不同的风险以及要实现的不同目标,要综合采用多种应对策略,并在全面周到的基础上寻找对策的最佳组合。

结语:

5.风险分析与研究 篇五

国际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的发展创新,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创新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从过去的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从指标化向模型化形式转化;

二是从单个资产或负债的分析转化为从组合角度进行分析;

三是从盯住账面价值的方法转向盯住市场价值的方法;

四是运用了现代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如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

五是吸收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计量经济学方法、最优理论及情景模拟等。

1、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趋于优化

国际银行界用以进行利率风险计量的方法主要有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模拟分析、VAR 分析等。以上四种方法中,缺口分析偏重短期利差,是最为传统的计量方法,其将利差收入作为衡量利率风险的一项主要经济数据,具有直观性、可控制性等优势。但是,缺口分析存在若干严重缺陷:缺口分析局限于利率变动的短期效应(当期收益),贷款、存款、债券等都以历史成本记帐,没有反映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缺口分析忽略了金融工具(合约)的期权风险和基准风险,也没有考虑到不同期限的资产负债对利率敏感性的差异,以上不足使得缺口管理难以达到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效果。持续期分析针对缺口分析的缺陷进行了改良,不但考虑了资产或负债的成熟期,而且将现金流的到达时间也计算入内,是较为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持续期分析的主要缺陷是,没有充分考虑基本点和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因素,也不能对客户期权行为(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进行调整,而且将利率单一假设为固定利率,当利率变化较大时,使用持续期分析利率风险可能导致重大误差。模拟分析,是在敏感性和持续期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情景假设,兼顾基准利率变化、期权行为、收益率曲线变动,更加全面地描绘出了利率风险的各种可能,风险测量更为精确可靠。而且该种技术依赖于庞大的数据信息,计算量大,原理复杂,对数据和参数的分析与判断需要执行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操作经验。VAR 方法则是通过统计分析技术进一步提高了风险计量的可靠性,但是 VAR 方法未完全涵盖可以对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未预期事件,所以还需要采用压力测试等方法进行补充,而且VAR主要适用于计算交易业务风险。国外银行业中,大多银行都采取缺口、持续期、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国际活跃银行更是进入了熟练运用VAR方法的阶段。

2、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被极大丰富

利率风险管理既可以在商业银行内部实现,也可以在市场上来完成;既可以是对原有资产负债的重新组合,也可以借助新的金融工具。商业银行一般会首先选择通过增加(或减少)资产或负债的头寸,或者调整资产或负债项目的组成结构来改变利率敏感性程度,利率风险管理的表内方法包括投资组合、利率政策、贷款买卖、主动负债等,这是利率风险管理的表内方法。利率风险管理的表外工具能够在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和流动性头寸的情况下明显改善某些利率风险的承受状况。表外工具主要是金融衍生产品。利率风险的表内和表外管理方法各有优劣,表内管理成本低、见效慢,表外管理见效快、成本和专业化要求高。但是,利率风险管理的表内和表外方法并不是孤立和割裂的,综合运用表内和表外方法来管理利率风险能够收到较好成效。在对管理方案的选择和组合中,商业银行需要全面考虑各种方法对利差收入、利率风险敞口、流动性头寸、交易成本、收效时间的影响,以及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利率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情况,1978年以来,我国银行经历了一系列的经营体制改革,但在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还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体制,利率还处于受管制阶段,各种长短期存贷款利率、债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制定,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知识利率的执行者。并且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都在人民银行计划控制下,存在着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利率调整的不连续性。这一阶段管理当局赋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并不要求银行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规避,甚至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此时,商业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资产和负债的对应关系处于无法自控状态,没有管理利率风险的自主权,同时也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率管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规范管理。

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开始主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比如,中国银行以进行信用卡大额透支业务来规避人民银行信贷规模管理,扩大自身资产规模,增大敏感性正缺口以增加收入。并且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风险管理逐渐的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国内学者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也从利率管制下的管理和策略转向了利率市场化的管理方法和策略。理论上,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测量方法和管理技术。葛奇在《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一书中系统、详尽地论述了国外现有的利率风险测量和管理方法,并且对美国利率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可概述。实践上,逐步寻求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方法有效应用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途径。戴国强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一书中运用VAR方法、随机分析方法和期权定价方法,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基准利率的选择,利率走势的预测;研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的应用,为我国银行有效控制利率风险,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模型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葛奇 [M] 中国经济出版社 《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6.煤炭能源风险分析与管理 篇六

班级:金融0801 姓名:刘丹

学号:108103011

4摘要:煤炭被誉为“工业粮食”,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然而煤炭行

业面临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煤炭资源接续风险以及由宏观经济形势变动、国家

相应的宏观政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等有效的预防或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负效应是

保持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前提

一、引言

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一定的风险环境中,通

过对风险的预期,运用各种手段从而降低或转嫁风险的管理过程,包括:风险的度量、评估

和相应策略。

二、理论

针对煤炭产业的特征,安全生产风险是煤炭企业经营的最大风险。有效地应用严谨的管

理机制并结合资本市场转嫁经营风险是有效的政策。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能有效的帮助煤炭企业进行风险转嫁,本文将分析该模型。

三、正文

(一)煤炭行业的风险分析

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可以分为简单的两类: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1、煤炭企业风险类别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有些风险是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的,像市场竞争、人事风险、经营

风险等。我将挑出针对煤炭企业特有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规避方案

1、自然灾害与生产风险

在众多的风险因素中,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几大自然灾害仍是煤炭企业安

全生产的最大威胁。仅在2011年中国就发生了大小49起煤炭事故,其中以11月10日在云南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最为严重,造成35人死亡,8人失踪。

2、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2002年以来,国际国内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致使煤炭行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张,煤炭开采速度不断提高,局部地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作为“工业粮食”的煤炭需求明显放缓,煤炭价格急剧下滑,煤炭市场动荡。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煤炭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采取一系列针对煤炭资源的整合措施,整合或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型煤炭企业,减少了煤炭的供应总量。

3、煤炭资源接续风险

同大多数资源行业一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以山西为代表的主产区煤矿走向了中老期。

2002年~2010年中国煤炭储量

3500

储量(亿吨)***0

2500

***82010时间(年)

图表12002年~2010年中国煤炭储量

(二)煤炭行业的风险管理

1、安全生产管理

近年来,很多国有的煤炭企业对主要的大型的煤矿进行了严密、系统的防灾系统技术改造,包括:合理的通风系统,瓦斯抽放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等,在防灾抗灾能力上有了较大提高,安全生产效果明显。

在中煤集团的风险管理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出,七章五十四条的规定五十二条都是规定岗位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在应对安全风险时应有的职业操守和规定,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风险管理工作流程、突发重大风险事件应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等

2、经营风险管理

面对不可预计的宏观经济形式与相应的国家宏观政策,企业不光是煤炭企业都会有相应的基本战略。主要有控制风险、转嫁风险和剩余(自留)风险。

在控制风险上,主要的是回避风险,即在企业预计风险的前提时,通过风险管理技术降低或是回避风险,如加强安全投入和监察力度。转嫁风险是为避免在承担风险后的经济损失过度影响企业经济活动采取的风险转移方式管理风险,如套期保值交易、外包、向保险公司投保等。最后在剩余风险上,且与应采取主动的计划性自留,根据自身能力设定自留范围,评估后风险超过承受能力,则考虑放充。

(三)、煤炭期权计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出现煤炭的柜台交易市场(OTC)。主要参与国有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品种选取有动力煤、焦煤等,从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角度出发,进行了期货、期权风险管理方面的探索。目前,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将阿巴拉契亚中心山脉的煤炭(Central Appalachian coal,简称CAPP)作为交易品种,于2001年推出了煤炭期货交易。

1、期货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

于09年,美国经济学家迈伦·斯科尔斯与费雪·布莱克所最先提出,并由罗伯特·墨顿完善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是一种为期权或权证等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的数学模型,简称B-S模型

2、B-S模型5个重要假设

1)金融资产收益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2)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

3)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

4)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它所得(该假设后被放弃);

5)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

3计算公式 模型

; 其中: =看涨期权的当前价值;=标的股票的当前价格;==标准正态分布中离差小于d的概率;X=期权的执行价格;e≈2.7183;=无风险利率;t=期权到期日前的时间(年);=的自然对数;=股票回报率的方差

解释说明:

无风险利率是无违约风险的固定收益证券来估计,如国库券的利率; 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可以使用历史收益率来估计。

计算连续复利标准差的公式与年复利相同,但是连续复利的收益率公式与年复利不同: 年复利的股票收益率;连续复利的股票收益率:

其中:指股票在t时期的收益率;是t期的价格;

股利。

四、结论: 是t-1期的价格;是t期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是煤炭安全的重要核心内容和起点,然后不可抗因素往往占主要成分,煤炭企业在做到安全设施完备的条件下,更应该建立起有效的预警机制,并将责任分到个人,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与责任。在经营管理风险方面,有效的应用资本市场来降低或回避风险是有效的手段,从而能保证煤炭企业持续盈利的经营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资源网

[2]中国统计年鉴

[2]张毅、袁炜,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浅析,企业改革与发展理论月刊2010年第4期

[3]谷奇,浅析煤炭行业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财税统计

[4]煤炭行业风险加大需引起高度关注,中国发展观察

[5]辛建,中国煤炭行业风险分析,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研究部

[6]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7.粮食供应链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 篇七

目前, 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传统和非传统因素的多种挑战。除受人口增长、土地匮乏、水资源紧缺、全球气候变化等传统因素影响外, 城市化、工业化、人民币升值、通胀预期等非传统因素也给粮食安全带来长期和深远的影响。粮食供应链是连接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与亿万居民家庭消费的关键环节, 粮食供应链的海量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 使其更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形成供应链风险。粮食消费的基础性决定了粮食供应链属于风险规避型供应链。对粮食供应链进行必要的“预警与应急能力”建设, 以获得分散、化解和抵御供应链上某个环节遭遇风险的能力, 是粮食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英国Cranfield大学 (2002) 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任何对供应链运作构成中断或破裂失败的威胁, 风险因素是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各种触发风险发生的事件。[1]马士华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2]Peck分析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于环境、网络和组织自身, 供应链内部结构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复杂, 其所面临的风险程度越高。[3]刘永胜对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4]目前, 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制造业等供应链管理水平较高的行业。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有关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 如冯俊文等、邓俊淼、张明玉等、郑锦荣等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 提出了一些描述性管理模式。[5][6][7][8]而有关粮食供应链风险研究方面的文献尚不多见, 学术界更多地是围绕粮食安全问题, 在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保障措施以及粮食安全的基准和测度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粮食供应链风险的内涵

粮食供应链是由农户、粮食生产组织、粮食收储中心、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销企业、粮食物流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各方成员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环节链, 从粮食的生产布局到粮食的加工增值、交易流通一直延伸到成品粮的销售服务。

粮食供应链管理有生产者利益实现和消费者效用满足的两重目标。[9]一方面, 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缺陷, 与其他部门相比, 粮食部门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者收入都较低, 粮食供应链管理应促使粮食生产者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 管理的目标为“高效”;另一方面, 粮食消费处于基础性地位, 粮食供应链管理应保证消费者能够充分、持续地获得与其需要相符的粮食, 管理的目标为“安全”。如何兼顾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高效”与“安全”问题, 实现粮食供应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是粮食供应链管理中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粮食供应链风险, 包括所有影响和破坏供应链运行、使之达不到供应链管理预期目标, 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安全性降低, 导致供应链中断甚至解体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粮食供应链风险来自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 外部环境风险包括一切来自于粮食供应链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如制度变化或自然灾害的影响;组织自身风险包括粮食供应链内部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各个主体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不确定性。粮食供应链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愈复杂, 其所面临的风险程度越高。

三、粮食供应链风险的特点

1.粮食供应链风险的多维性

多维性是指风险存在于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中。

(1) 生产环节。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 粮食生产环节的稳定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粮食供应链在生产环节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粮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意愿和能力, 这涉及到:基本农田及水资源的总量和分布、人力资本的投入、融资的可行性和成本、生产资料的获取和价格、生产技术的采用和推广、生产组织制度的变革、土地产权制度及流转制度的实施、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变化、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2) 流通环节。

粮食流通包括粮食的商流和物流, 粮食商流的可靠和物流的高效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供应链在流通环节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粮食流通能否实现粮食供求的顺利对接, 这涉及到:粮食价格能否保持相对平稳、粮食购销主体是否多元、粮食流通渠道是否畅通、粮食市场结构是否具有竞争性、粮食储备能否在时空意义上发挥调节作用、粮食企业之间的整合程度如何、现货和期货市场是否具有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否化解价格波动及其负面影响、国际贸易能否发挥规避风险而不是增加风险的作用, 等等。

(3) 消费环节。

粮食消费能否保持持续、充分、平衡、营养是实现粮食安全的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 粮食供应链的消费环节风险涉及到: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否满足国民的正常营养需要和工业的正常生产需要、在品种上能否与居民消费模式变化和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低收入者能否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粮食、粮食消费中的浪费现象能否得到制约、不同区域的粮食消费能否保持相对平衡, 等等。

2.粮食供应链风险的传导性

传导性是指风险会从产生环节出发, 通过关联机制对粮食供应链其他环节产生影响。

(1) 生产风险的后向传导。

粮食生产出现问题, 将直接影响粮食供给, 导致粮价上涨, 这时粮食流通环节的经营者和投机者会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 而消费环节中的消费者则会抢购粮食、调整粮食消费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可以动用粮食储备来平抑供求和粮价, 但其效力取决于储备规模、地区分布及应急物流效率;也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弥补短缺, 但这又面临国际粮食供给能力、供给意愿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约束, 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 粮食生产环节一旦出现问题, 风险会沿着供应链传导到后向的流通和消费环节。

(2) 流通风险的双向传导。

流通环节中的风险会导致粮食供给和消费对接出现问题。一方面, 农民难以完成粮食从商品到货币的转换, 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结果在供给意义上影响到粮食安全;另一方面, 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粮价和交易费用, 才能从市场中获取粮食, 减少了他们的效用和福利水平。此外, 流通环节中的投机因素会导致粮食市场的大幅波动, 从而诱发政府管制, 例如控制粮价和实行国家垄断等, 但这些行为往往不是熨平、而是加剧了市场波动, 进而影响到下一期的粮食生产和消费。

另外, 国际贸易环节的风险也会影响粮食安全。例如, 国际粮价下降, 会刺激粮食进口, 这虽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 但会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 不利于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相反, 当世界粮价上涨时, 将迫使本国减少粮食进口, 导致国内粮价上涨、供求趋紧, 粮食安全风险增加。可见, 粮食流通环节中的风险会沿着供应链、向前向的生产环节和后向的消费环节传导。

(3) 消费风险的前向传导。

粮食作为基础性商品, 需求弹性较小, 但人们对粮食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粮食消费信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影响粮食供需矛盾的程度、工业化中技术的革新对粮食消费模式的改变等, 都会产生粮食消费环节中需求的不确定性风险。粮食消费环节出现问题, 风险会沿着供应链向上游的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传导。例如, 当粮食需求不能保持稳态, 出现大起大落时, 会导致粮食市场出现大幅波动, 粮食经营者会在预期的作用下囤积居奇或大幅压低粮食收购价, 使需求信息在向生产环节传递的过程中失真, 造成粮食供应的波动, 同时严重影响粮农的生产信心。

3.粮食供应链风险的扩散性

粮食供应链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与其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之间相互发生作用。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供应链产生风险, 同时供应链系统内部风险在形成和积聚后, 会向系统外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扩散。

(1) 粮食供应链风险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

粮食供应链风险发生后, 会在空间上迅速扩展使更多的人和行业受到影响。一方面, 一地的粮食供应链产生风险, 不仅会影响本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 而且还会引起其他地区居民的心理恐慌, 出现更大范围的粮食风险、甚至危机;另一方面, 粮食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行业, 粮食供应链产生风险、出现波动甚至中断的现象, 会导致国民经济中的众多行业出现问题, 例如粮价的上涨会导致其下游工业品价格的上涨, 最终导致社会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

(2) 粮食供应链风险在时间上的递延效应。

一方面, 由于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粮食消费的基础性, 粮食供应链系统一旦发生风险, 风险和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粮食供应链风险会滞后地影响到其下游的相关产业, 并形成连锁反应, 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延后”影响。另一方面, 粮食风险的影响会在代际间延续, 会在风险过后的很长时间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 但影响程度会随时间推移而淡化。这些是粮食供应链风险在时间层面上的“溢出”。

(3) 粮食供应链风险在扩散中的变异性。

粮食供应链风险在扩散的过程中, 处于非常态管理, 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会造成供应链中断的现象, 风险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由纯粹的粮食风险演变为其他风险, 如国民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甚至是政治风险, 这种现象称为风险的变异性, 是风险“强耦合效应”的结果。

粮食供应链中各种风险事件会在传导、扩散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最终改变风险的流量和风险的性质, 这是风险的耦合效应。粮食供应链中某一时刻的整体风险状态取决于系统中各种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和耦合程度, 可以下列公式来描述:

undefined

其中, σ2表示粮食供应链所处的风险状态, σi、σj分别为风险事件i、j的风险值, ki、kj分别为风险事件i、j在风险事件组合中的权重, ρij为风险事件i和j的相关度, -1≤ρij≤1。

当0<ρij≤1时, 两种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 耦合程度高。两种风险相互促进、相互叠加, 风险放大, 此时的耦合效果是“1+1>2”。当耦合达到一定程度时, 会发生聚类突变并产生新风险, 这种耦合效应称为“强耦合”。强耦合会使风险的扩散速度更快、强度更大、范围更广, 在叠加的效果下形成突变, 变异为另一种性质的风险。

粮食供应链系统也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风险集中释放等能力。当系统风险状态在一定的阈值内时, 可通过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来减弱或阻断系统内部各种风险的耦合集成, 使其风险状态处于“零耦合”或“弱耦合”, 各种风险因子处于静止的状态, 供应链管理也处于常态管理状态。图1是对粮食供应链风险扩散路径的总结。

四、粮食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机制

粮食供应链风险的防范, 是在系统非优理论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监测粮食供应链系统的安全状态, 对系统的“非优”进行预先警报和预先控制, 使系统受控于“优”状态, 并使处于“非优”状态的时间和由此造成的损失最少。

粮食供应链在应对风险因素的干扰时存在着时滞问题, 包括感知时滞、预控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4个方面。粮食供应链的预警与应急管理以缩短以上4个时滞为目标。其中, 感知时滞的缩短可依靠对超前指标进行分析和监测来达到;预控时滞的缩短可依靠完备的风险预控机制来达到;决策时滞的缩短可依靠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决策模型, 从而使预警和决策一体化来达到;行动时滞的缩短可依靠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来达到。

1.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对粮食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征兆和危机诱因进行监测、识别和警告 (这可称为预警功能) , 促使供应链的运行在非均衡状态下的自我均衡, 以保证供应链处于安全与有效的状态 (这可称为矫正功能) 。当出现同质性征兆或诱因时, 能准确预测并采取规范化手段回避或有效制止 (这可称为免疫功能) 。

(1) 日常监测机制。

日常监测是预警管理活动的常项, 以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为监测对象。一是过程监测, 即对监测对象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视, 对具体粮食品种的生产、库存、流通、消费、价格、质量、储备和国际粮食市场动态进行实时的监测、查询和信息分析, 随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 预测对粮食供应链可能产生的影响, 并上请下达。二是信息处理, 即对大量监测信息进行分类、存储、传播, 建立信息档案, 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 并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的信息资源, 加强信息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2) 组织保障机制。

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众多的政府部门及几乎每个企业和个人。因此, 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市场环境, 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 协调各方力量, 在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有效管理下, 从政府、社会两个层面构建粮食供应链预警与应急的组织保障体系。

在政府层面上, 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 设立粮食预警与应急工作指挥部, 负责领导、组织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预警与应急工作。由政府分管粮食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总指挥, 政府主管秘书长、发改委主任、粮食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 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 (如新闻办、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交委、农委、工商局、质监局、食品监管局、物价局、铁路、电力、农发行等单位) 的主管负责同志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可设在粮食局, 具体负责本地区粮食预警与应急的日常工作。

在社会层面上, 通过建立规模以上粮食企业的统计信息直报制度和全民动员机制, 达到全社会参与粮食安全工作的目的。积极调动各类企业、各级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群策群力、献计献策, 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 掌握粮食安全工作的主动性。

(3) 应急预案机制。

粮食应急预案, 是对粮食供应链灾害现象进行避防和发生灾害后采取紧急救援活动的方案, 为灾害状态下的粮食供应链应急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 使粮食供应链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

粮食应急预案不是一项防御性的措施, 它要求制定者不仅要预见到事发的各种可能, 而且要针对这些可能拿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措施, 达到预定的目标, 包括后期跟踪改善。政府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不能毫无优先地任意动用而不考虑机会成本, 应对突发事件也是如此。因此, 应该对粮食应急预案按照突发事件的等级进行分级制定。

应急预案机制的另一项内容就是开展粮食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工作, 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危机模拟。在日常对策活动中发现粮食供应链失控状态难以有效控制时, 对有可能陷入更大灾害的危机状态进行假设与模拟活动, 以此提出对策方案, 为未来一旦进入危机状态做好对策准备。

(4) 制度保障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 各地按照要求积极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和应急成品粮食储备, 提高储备粮食管理水平, 建立必要的地方粮食储备和供应网点, 保证应急需要。

二是建立应急征用补偿制度。在发生突发事件时, 政府有权在应急工作中紧急征用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粮食、交通工具、仓储等设施。在应急工作结束后, 应该给予补偿, 并及时返回征用的交通工具和仓储等设施;若发生丢失或损坏, 应当负责修复或依法予以赔偿。

2.粮食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

应急联动机制, 是当粮食供应链的日常监控活动无法有效制止与避防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而将陷入灾难性危机时, 采取的一种特别应急管理方式。它是一种例外性质的管理, 即只有在特殊境况下才采取的特别管理方式。一旦粮食供应链安全状态恢复到正常可控状态, 应急管理的任务便告完成, 由日常监控环节继续执行预控管理的任务。

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成员, 核心企业要树立维护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 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 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建立以粮食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粮食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粮食安全供给为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原则的粮食应急联动机制。不同粮食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各有不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储备粮供应链, 核心企业必须是承担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政府企业, 如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于需要进行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或工业品转化加工的粮食供应链, 核心企业是那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于大宗商品粮跨地区调配, 可以由现有的粮食供销社、产销地批发市场整合为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作为核心企业;对于那些多品种、小批量、需要快速高效配送的居民消费商品粮, 可以由大型商业连锁企业作为核心企业。

由于粮食安全的公共性, 政府对涉及粮食安全的突发事件赋有法定的管理和处理责任。但政府是一个由许多承担不同职责的机构共同组建的政权组织, 对不同的某一具体问题, 由不同的部门或机构代表政府出面解决。当问题超出了单一职能部门的权责和能力范围时, 就需要多个相关部门来协调配合解决。粮食安全的应急工作涉及到粮食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 需要政府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公共政策, 以保证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转。

(1) 粮食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的系统结构包括制度层、数据层、决策层和操作层4个层次, 如图3所示。

(2) 粮食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流程如图4所示:

(3) 具体的应急联动措施包括:启动应急专报制度、加强市场管理、增加粮食投放量、积极筹措粮源、维持社会秩序、加强舆论导向、动用政府储备粮、实行价格干预、实施口粮定量供应、实行临时市场管制等。

五、结论

粮食安全涉及粮食供应链中的生产、商流、物流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粮食安全需要生产稳定、商流可靠、物流高效和消费持续,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重大问题, 都会导致粮食危机的发生。管理和控制粮食供应链风险, 使粮食供应链的运行和效益表现出稳定性和持久性,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风险在粮食供应链上具有多维性、传导性、扩散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构建包括日常监测、组织保障、应急预案和制度保障在内的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 使粮食供应链在面对各种灾害征兆和危机诱因时, 具备预警、矫正和免疫功能。同时建立包括制度、数据、决策、操作4个层次的粮食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和跟踪改善机制, 形成风险的闭环管理。

摘要:管理和控制粮食供应链风险,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论文对粮食供应链风险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阐述了粮食供应链风险的多维性、传导性、扩散性和变异性特征, 进而提出了粮食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机制:一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使粮食供应链在面对各种灾害征兆和危机诱因时, 具备预警、矫正和免疫功能, 包括日常监测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应急预案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包括制度、数据、决策、操作四个层次以及相应的应急流程和措施。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应急

参考文献

[1]Cranfield University.Executive report:Supplychain vulnerability[R].Bedford, 2002.

[2]马士华.如何防范供应链风险[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3, (03) .

[3]H.Peck.Reconcil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risk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6, (02) .

[4]刘永胜.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5]陈小霖, 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 2007, (05) .

[6]邓俊淼.农户风险与农产品供应链脆弱性[J].农业经济, 2008, (07) .

[7]李晓宇, 张明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风险生成机制及预警模式[J].管理现代化, 2009, (04) .

[8]游军, 郑锦荣.基于期权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07) .

8.风险分析与研究 篇八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26-02

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以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为目标,按照会计法规的有关规定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对可能出现风险进行相应的措施和程序,组织和实施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会计业务核算业务会计岗位和人员管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程序提前预防,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防范、控制、监控,监督和修正,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从银行会计方面进行控制。本文通过对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风险分析,为解决银行会计风险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行业竞争力。

一、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发展现状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由原淮安市商业银行于2007年更名设立,是组建江苏银行的原十家商行之一。自融入江苏银行以来,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依托合并重组的资本、管理、网络等优势,在渠道、功能、服务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共有员工951人,下辖12家管辖支行,共有营业网点32家,自助设备和自助终端116台,离行式自助银行和离行式自助点15家,覆盖淮安五区四县。截至2012年末,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资产总额194.3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82.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8.19亿元,实现净利润1.9亿元。

二、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风险意识淡薄,经营指导思想不够端正

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金融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金融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够完善,和其他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不具有约束力。其次,对银行业的监管不够强,大多调控后没有发挥监管的作用,从而出现风险。三是银行管理层没有纠正重发展轻内控的思想。银行管理层因为片面的追求经营规模和存款效绩,只重视业务发展而疏漏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四是相关部门和会计人员对银行的风险防范知识掌握度不够,重视度不高,不严格执行银行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自觉性。

(二)业务系统功能不完善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核算防范体系过于陈旧,没有达到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要求,在会计工作中也发挥不了作用。虽然信息基础设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大提高了,但早期预警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业务系统往往是不够的,不能对会计人员的违规操作进行有效控制。在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实行的是一人一柜、综合柜员制,如果系统操作风险控制点和操作权限不行使有效的控制,会导致会计人员违规操作或误操作,导致业务出现差错。

(三)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一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处理业务的水平也比较薄弱。银行本身存在重发展轻控制的思想,在人力资源分配的时候,通常会把会计素质高、业务能力高的人员调理至其他相关部门,把部分不称职人员安排到会计岗位,整个会计团队的专业素质较低。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训,会计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难以真正有效地开展会计核算,控制会计风险。

(四)分支行领导分工不合理,内控管理职责落空

现在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机构设置基本采取前、中、后台分离的管理模式,但部分领导分工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造成整个银行实际上是由一位行长负责的状况。领导对专注于银行会计风险的重要性远远小于对经营业绩的关注,高级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内部控制和管理,或者由于业务的扩展或其他原因,非法强迫在处理会计业务的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违规进行业务办理,从而引发的会计操作风险。

(五)会计事后监督方法薄弱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事后监督是采用拉网式监督,复核复审所有的凭证,监督量大面广,重点问题不能突出,缺少必要的风险分析、预警,在事件发生后只进行简单的操作,忽视会计的监督职能,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分析。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对于应该由会计部负责批准的项目,也没有严格的审批或事后核准,而且监督没有起到作用。在检查项目的过程中,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导致检测工作不够细致,促使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被发现。

三、强化江苏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欧洲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对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来对付目前加剧的会计风险。对于那些资本充足率和管理水平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了低保险的政策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加快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业务的创新性和发展。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优先对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投保,例如支付结算票据险,现金收付安全险,联行往来风险等。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自己还可以领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前提是要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才可以允许列入成本。

(二)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仅使资金的规划加速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并且还改善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劳动条件。使得会计人员在思维观念、组织劳动、管理形式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培养了很多能够掌握电算化的人才,拓宽了金融业务之路。为此,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应该加快业务处理电算化的应用。它可以使得该银行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地位,随着电算化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改善服务的效率跟质量。最关键的是,推广电算化可以让大大减少人工处理一些业务时的随意性,而且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出现差错。

(三)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为提高江苏银行淮安分行会计读物整体素质,重点要做到:一是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再教育;二是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基本会计技能的认知度和教育力度;三是选出各个级别合适的管理职员;四是严格把关对会计重要岗位的人才选拔,做到多考核,严考核;五是学习和交流欧美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金融企业的接轨。

(四)建立离岗审计和岗位轮换制度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可以建立重要岗位会计离岗审计制度和会计机构负责人轮岗制度,进行离岗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防范案件的发生,促进外部威慑力的形成。会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重要岗位接受审计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离岗审计必须接受一年两次,轮岗至少两年,以减少犯罪分子作案,而且可以有效地形成外部威慑。

(五)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一直是中国的金融会计学发展中作为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会计十分强调内部制约管理,银行各项规章制度都贯穿着“内部制约”的精髓。办理各种银行业务都须避免控制权在个人或者小组身上,必须有另外一个人或小组进行监督,才能有效。

如果不认真对待和做好相关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将会增加银行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的金融风险伤害。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会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从上到下,由横到纵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自身做起,方能使江苏银行淮安分行越来越好,提高自己在国内银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玉华.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J].时代金融,2012,(27).

[2]辛晓雨,王焕新.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

[3]杨熹.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及控制[J].今日财富,2010,(1).

[4]杜艳.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民营科技,2012,(4).

上一篇:2011应届毕业生中文自荐信下一篇: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状、培训合格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