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2024-10-06

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共10篇)

1.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篇一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人民政府,承担的是带领和服务农民发展经济、弘扬文明、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等职责,主要在于服务农民、便利农民。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在农村工作中,乡镇领导干部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了农村税费征收上,以至于少数群众认为乡镇干部的工作就是“催粮要款,刮宫引产”。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体制变革转型期,有关“三

农”问题,中央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减免农业税费和保护粮食生产等一系列政策。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日益突出与重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领导服务基层的担子更重了,要干的事情更多了。从而,乡镇领导干部不再“催粮要款”了,就必须腾出手来,用更大的精力,帮助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排查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搞好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文娱活动,丰富农村生活;关心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乡镇领导必须正视改革的考验,积极应对,切实转变职能,转变方式,改进作风。

一、在职能上,自觉转变,自我调整

当前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真正为“三农”服务,是广大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传统体制影响,我们的政府管得过宽。乡镇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比较突出,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却没能管到或管好。虽然乡镇政府处于最基层,直接面向群众,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事都应大包大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从“全能型”转向“有限型”,“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人治行政”转向“依法行政”。随着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处于工作最基层,变革最前沿的乡镇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角色,大胆调整工作管理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群众第一、基层第一的观念,将过去履行职能主要靠管、征、催、罚等行政干预转变到为农、便农等优质服务上来,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周到、高效的服务。一是做好农业生产服务。一方面,要重点扶持一批生产有技术、经营有头脑,产品有市场的种养大户,支持和鼓励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引导群众、带着群众干。另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尤其在良种引进、技术指导、农机推广、田间管理、防虫病害、农产品贮藏保鲜和销售各个环节,全方位、全流程地搞好服务。二是抓好信息服务。精心筛选、科学整合各类市场信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把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信息和项目及时送到千家万户,为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增产增收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搞好公共事业服务。着力抓好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的能力;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省、市支持“三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交通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关注贫困弱势群体的力度,确保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子女有学上。

二、在作风上,依法行政、规范用权

乡镇直接面向群众,直接接触群众,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群众对服务型政府的认可。因此,乡镇领导必须带头依法行政,强化法治实践。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乡镇领导干部还存在“重在治民”、“直接管理”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进些管理”的观念。有的领导甚至“惟我独尊”,推崇“权力至上”,不仅不带头遵守法律,反而利用权力践踏法律,干涉依法办事、公正司法。当前,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变革时期,不稳定因素较多,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现象时有发生,牵扯了乡镇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引导群众上访的原因有多种,但一部分还是由于乡镇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方法简单,办事敷衍,没有依法行政,留下了很多矛盾和隐患,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一个法制社会,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办任何事情都必须合法。乡镇领导必须通过依法办事、严格执法来取信于民,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法权益,努力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诚信政府、法治政府。首先,要增强法治观念。乡镇干部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法治意识,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观念,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要强化法治实践。乡镇领导干部要把法治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来追求,而不是把法律看成是管制老百姓的手段和工具。要规范权力运行方式和手段,防止出现“以言代法”,“以权乱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要自觉而坚定地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

2.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篇二

关键词: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为广大人民提供公共服务, 在农村地区, 建设乡镇型服务政府是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广大农民的热切期待。乡镇政府掌握着绝大多数的农村资源, 其开展公共服务具有较强的优势, 同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乡镇政府的职能履行及完善已经不再仅局限于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 而更多的具体化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 要求政府的每一步工作切实为人们谋福利、切实为广大人民的权益提供保证。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乡镇政府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将政府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 发挥政府的服务型功能, 做广大人民的服务者、建设者, 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保证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和谐共进。

一、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存在的问题

1.职能弱化。我国乡镇政府工作不仅面临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缓慢的压力, 也面临着上级领导的压力和要求, 乡镇政府的工作面临着压力型的绩效考核机制。因此, 各级乡镇政府为了达到绩效考核的标准, 满足上级领导要求, 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状况, 具体表现在乡镇政府职能弱化。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建设职能、政治建设职能、文化建设职能、社会保障职能、 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而在实际的政府工作中, 各项职能的落实并不到位, 例如, 在履行经济建设职能时, 政府的义务是要带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进行经济建设,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 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 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乡镇政府有关领导人员一味追求各项经济指标的达标, 出现了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情况, 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政府职能弱化的具体表现。

2.财政薄弱。乡镇政府职能的切实履行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强大的财政力量作为支持, 而在实际的政府工作中则出现了由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造成政府工作停滞的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上级领导层所提供的财政支持不够, 另一方面, 则是由于政府各项支出的浪费和错位导致的。其中, 后者是主要原因。在乡镇政府工作中, 事关基层百姓利益的建设工作往往落实不到位, 财政的薄弱使得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 政府所承担的各项公共服务职能也无法有效落实。同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工作支出的增加, 在上级财政拨款无法有效满足政府工作需要时, 政府便会向人民征收各项现款,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不利于农民利益的切实有效保证, 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此外, 乡镇政府财政的薄弱使得各项经济建设工程无法顺利进行, 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利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服务意识较弱。我国农村地区乡镇政府的领导干部大多行政观念十分陈旧, 且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十分薄弱, 权利意识十分浓厚, 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清晰。乡镇政府理应作人民的服务者、建设者, 而一些领导干部却将自身的权利夸大, 没有切实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乡镇政府仍旧固守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 对权利的推崇十分强烈, 将农村地区人民视为服务的提供者, 而不是接受者;其次, 乡镇政府对政府改革的推行并不是十分积极, 出现了无心改革的状况, 认为改革效果不大; 同时, 乡镇政府领导对市场经济的把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缺少科学准确把握, 因而无法为政府工作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缺少前瞻性的预测;最后, 乡镇政府管理手段简单粗暴, 缺少科学依据, 对农民的权益并不重视, 服务意识十分薄弱, 没有将农民的实际权益切实落实到政府工作中去。此外, 乡镇政府工作效率低下, 缺少时效性和科学性, 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措施

1.变革时针理念, 提升公务员素质。公务员作为乡镇政府工作的主力军, 承担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和责任。目前, 乡镇政府工作中存在着公务员时针理念落后、公务员素质不达标的现状, 阻碍了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 是目前政府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乡镇政府要变革时针理念, 提升公务员素质,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 要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切实履行政府的服务职能。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以人为本, 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经济的科学发展, 为此, 公务员要摒弃经济增长模式的固定化与陈旧化理念, 树立科学发展经济、循环发展经济的意识和理念。同时, 政府政策的制定不应该一味关注上层政府的指导, 而应该从实际出发, 以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为基本前提。其次, 公务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用科学的文化知识武装自身, 统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最后,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是政府工作的主体, 因此, 乡镇政府理应把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划分职责权限, 权利与义务对等。划分职责权限, 权利与义务对等是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政府职责的履行关乎农民权益的保证和实现, 政府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 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人民群众的理论判断是乡镇政府权责划分的定位标准。乡镇政府的权利和义务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相关, 与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知识领域、认识角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政府职责履行要想在农村获得较好的发展, 必须将本土化、大众化、 具体化、变通性作为其发展的定位标准, 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就生动体现了政府政策扎根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特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经验及智慧是政府各项工作的催化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凝聚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需要, 能否为人民群众生活实践服务, 是检验政府职责效果的重要标准。

3.严格制度运作, 提升服务水平。乡镇政府制度的运行主要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运行来考虑, 而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则以公共服务的效果来体现,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乡镇政府要科学定位自己的角色, 即树立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理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实践活动理应是独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项决策的制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农村发展实际, 人民群众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理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应是各项政策实施的现实目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有效而科学的展开有赖于乡镇政府各项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适应性、可行性。其次, 乡镇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要进行科技创新, 广泛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农村人民的想法。大多数科技创新的想法来源于生产实践, 同时, 科技创新成果最终也要运用于生产实践。因此, 在农村科技创新过程中, 要大胆运用社会调查方法, 既包括国内生产经验, 也包括国外先进技术;既包括历史调查, 也包括现实调查。只有拓宽社会调查方法的广度与深度, 才能产生变革性的实际效果, 同时, 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决定了政府服务方式的变通性, 因此, 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要以生产要素的变化为依据, 服务于农村科技创新, 推进新农村建设。

4.改革机构职能, 明确服务范围。乡镇政府机构是政府工作的主体, 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 要改革机构职能, 明确服务范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迅速发展, 政治稳定, 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 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种种成就都生动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则归功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改革。而政府的改革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对政府机构的改革要从明确政府服务范围出发, 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建设职能、政治建设职能、文化建设职能、社会保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而在实际的政府工作中, 各项职能的落实并不到位。因此, 要明确政府所要履行的各项职能, 切实开展政府机构改革, 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加强政府工作的落实度。政府工作人员承担了机构改革的重任, 利用政府机构改革变革中国社会农村地区各个阶层的社会关系, 刺激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这无疑是对中国农村地区政府工作过程中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一次重组, 其变革与创新精神为中国目前农村地区改革发展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

三、结语

我国农村地区乡镇政府的建设目前存在职能弱化、财政薄弱、 服务意识较差等问题, 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损害了政府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不利于人民利益的保证和实现。同时, 在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 我国乡镇政府要从变革时针理念, 提升公务员素质、划分职责权限, 权利与义务对等、严格制度运作, 提升服务水平、改革机构职能, 明确服务范围等方面进行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建设, 切实维护广大农村的权益, 为广大农民服务, 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媛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4.

[2]李珊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服务型乡镇政府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刘礼泽.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11.

3.浅谈如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三

关键词:职能转变;新农村建设;财政体制

一、乡镇政府职能概念

政府职能相关方面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而且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方向之一。政府职能具体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作用的具体化。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说国家职能侧重于功能的总体行政和本质行政,则政府职能则偏向于实际化操作。

乡镇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在乡镇管理事务中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乡镇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方面,是执行国家具体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乡镇政府管辖区域明确,有自己独立的管理组织体系并且拥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权力,所以乡镇政府有明确的管辖范围,有完整的组织体制,有相对独立的财源,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乡镇政府能够承担一部分政府职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二、乡镇政府职能的现状

1.开始转变管理思想理念,逐渐建立城镇思想,加强对城镇的管理。由于城镇建设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各个乡镇的领导应该各司其职,加强对城镇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同时,要想城镇面貌得到好的改观,就需要重视城镇中心区域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执行。

2.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以农民为中心的物质建设,更重要的是农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建设。政府领导班子要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起带头作用。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同时也转变了政府的行政方式,“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民众为中心。”

3.理顺政府部门关系,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能。政府部门在进行相关政府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避免出现交叉管辖和管辖真空状态,理顺各部门的职能问题。

4.政府职能配置有所变化。对于农村社会保障进行了相关的建设,同时取缔了农业税的征收和管理职能,农村义务教育也得到重新分解。

三、乡镇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政府是国家最基础的政府部门,直接体现着人民当家做主。并且,乡镇政府又承担着多种行政职能,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政府最主要的工作是执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为国家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管理着辖区内的科、教、文、卫、经、安全等各项基础的行政工作,可以说是涉及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乡镇政府在经济过程中管理的太宽泛,扮演的角色太多,管理经济工作中的领导并不具有相关经济管理能力,做出的决定往往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很多社会问题,造成相关经济损失。这样的一种行政作为方式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这几年,我国乡镇政府设置了各类的服务中心,但是却呈现出服务中心很少服务,乡镇中心工作依旧很多的局面。本来应该由乡镇政府部门服务的三农工作基本上已经是不存在了,政府行政人员为农服务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更有一些乡镇的职能人员和部门领导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官本位思想严重,出现了很多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现象,自身在经济建设中的服务能力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对乡镇政府事业单位进行换血,建立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事关稳定全局,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乡镇职能只有得到很好的转变,找准定位,切实履行好职能,农村社会才能得到稳定,基层政权得到稳固,生产才能得以发展。

四、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策略

(一)裁减机构和冗员,改革压力型的行政体制

通过上面的这一措施,为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创造有利的基础性条件。如果要想解决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这一问题,就必须要理清我国各阶层政府的关系,而压力型的行政体制是理清我国各阶层政府关系的敲门砖。

我国宪法规定中国政府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遵循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

这种组织原则的实质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作祟。从具体实践中来看,这种组织原则的侧重点在于集中而非民主这个方面。前面所提到的压力型行政体制造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是基层政府服务人员过多,冗杂,养了很多闲人。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部门,在压力型行政体制之下基层政府对于基础机构的设置可以说是没有自主性的,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上级政府的安排。我国各阶层政府内设机构的设置往往讲的是上行下效,其实这个完全没必要,类似的行政机构可以进行相关整合合并。

(二)改革不合理的财政体制

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地普遍存在着财权往上敛,事务往下推,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汲取能力下降,再加上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乡镇自身负债累累,乡镇政府处在责任大、权利小、事务多、办事难,有为农民分忧的愿望,而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的尴尬境地。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要积极稳妥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一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落实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水平,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培养高素质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队伍

第一,改革培训机制,增强干部素质。培养干部队伍要按照具体工作中的实际业务来培养,培养实际的应用型服务人员。采取派相关人员走出去看,走出学,请优秀的具有相关经验的工作者来进行现场指导,从而实际的提高乡镇行政人员的办事能力,服务水平,从而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改革干部政绩考核的评估体系,准确辨识和考察相关人员的政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有效的政绩考核体系有利于政府职能向着合理性和科学性转变。过去乡镇行政人员的考核标准往往是看在任期间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这样的一种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往往为了自己在任时候的政绩而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虽然短时间内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却是以牺牲长远利益为目的的发展方式。没有较好的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念,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了政府最基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做服务型政府。

第三,改革乡镇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队伍的岗位上要打破固有思维,创新晋升体系。政府部门可以在高校毕业生之中选择优秀的人才,通过他们在基础岗位上的发展锻炼,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年轻有为,思想活跃的干部队伍。

(四)积极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

乡镇政务公开是政府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中民主的重要体现,对于解决乡镇管理体制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乡镇事务公开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工作中做到透明,公开,切实做到党中央的要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积极完善各种监督体系。对于重大问题的解决应该征求人民意见,进行相关认真讨论之后才能做出决定。财务和预算也要进行相关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

(五)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责任意识

乡镇职能发挥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虽弱。因此,需要对乡镇干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规范,强化其责任意识,实行按实绩严格考核;职务晋升由主要采取“伯乐相马”的方式转为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不看关系,靠比德才比实绩”;工作岗位由“一次分配定终身”改为全面推行轮岗、转岗等制度,人员交流初步实现制度化;对乡镇干部,不但由上级来进行考核,还要由服务对象来评议,对不合格者定期加以淘汰。

(六)理清乡镇政府职能边界问题

4.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篇四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一个地方要实现又

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发展能力,降低外来企业和资金的进入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可以减少政府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直接干预,促进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为投资者提供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三是可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便捷、高效、公开、规范的行政服务机制,为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近年来,**省三亚市一直致力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执行文化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工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针对目前存在的依法行政水平不够高、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的程序性规定尚未完全配套、服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三亚与投资者双赢上来;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为目的,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提升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选好用好具有服务意识、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的行政管理人才。

重视政府诚信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加强政务公开建设,使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依据公开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完善和实施民主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共事业听证制度,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优化机构设置,推进政事、政企分开。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各项职能,解决好“一站式服务”的效率和协调问题,使行政服务更加及时、高效。

强化政府自身监督,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建立投诉中心,在媒体上公布投诉热线,及时处理各种投诉。实行按时办结制度,对党委和政府议定的事项,按照规定时限对承办部门和承办责任人进行监督,保证议定的事项按时办理、办结。建立和落实经常性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首长问责制等制度。

5.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篇五

一、明确转变职能方向

《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温家宝总理强调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就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指明了方向。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有三个明显特点。一个是行政职能不全。由于设在乡镇的站所基本上“三权在上”,经济调节的功能小。另一个是自主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受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约较大,基本是按上面部署抓落实,上级部署啥抓啥。再一个是手段少。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很小,抓工作难以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政府的特点决定,其职能总的应是在落实国家经济调节相关政策措施,协助上级行政执法部门搞好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应循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吉林省一些地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重点在“两还”、“一剥离”、“四加强”上下了功夫。即:从催种催收退出来,还农民经营自主权;从直接管理村级事务退出来,还村民自治权;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工作中剥离出来,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帮助农民拓宽生财之道;加强公共事业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在改革实践中坚持这样探索下去,必将收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效应。

要把握好方向,积极稳妥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主要应把握好四点。一是积极主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者的积极主动性。应引导乡镇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二是循序渐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能一蹴而就,应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客观可能逐步进行。三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乡镇间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客观条件上有高有低,在步伐要求上也应有快有慢。四是在改革中推进。应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统一起来,根据必须行使的职能“量体制做”,设机构,定岗定员,使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放权于社会。乡镇要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需要社会组织以足够的能量承接下来。因而应按“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管理目标模式,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组织,以其自治、自律等特点,处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市场、农民与市场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下放一些资源控制权。但在一些公共领域,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政府又无力包揽下来,就需要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公共与利益个体之间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职能。行业协会以其在会员间的公正、公平,社会中介以其在市场主体间的公正、公平,可依法发挥相应的管理、监督、公证等职能作用,促进有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组织通过承担政府不该管的事或管不了的事,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多种服务,成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不可替代的社会

力量。

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应从乡镇政府和农村两个实际出发,上下配合,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第一,政府主动“瘦身”,放权于社会。政府把可剥离的管理权下放给社会,社会服务组织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政府瘦身放权,是一场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一方面要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根据可能,逐步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另一方面,要下决心撤掉不该设的机构,精简不该设的岗位,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没事找事做、挤占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等倾向。政府放权于社会,乡镇政府需要作出努力,但主要在于县以上政府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原有职能,基本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的。应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下决心简政放权,为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宽松空间和有利条件。

第二,拆除“官办”门槛,坚持以民间组织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类型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大“先天不足”是“官办”色彩浓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多数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的,人员来自机关或下属事业单位,往往按政府部门的意愿开展业务活动,不注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市场效应。对于官办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机构,应纳入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中,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需要政府办的服务机构全面规范,净化职能,脱掉行政色彩,完全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运作。对于适合民间办的,应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全面进行体制转换,逐步实现民办化。同时,应在人才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而以政府小的付出,实现社会化的大服务。

第三,由小而大,在发展中整合。乡镇政府面向农村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应根据相关资源条件,由小抓起,由不规范的雏形抓起。农村中以能人带动型、专业户集聚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供销等服务,并减轻了乡镇政府工作负担。应以此为基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第四,以城带乡,统筹推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设在大中城市的服务、培训、监督、公正、认证等社会服务机构,应面向周围农村张开服务网。这样,既可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创造宽松环境,又可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设在城市的社会服务机构向农村张网,是要有投入的。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扶持,支持社会化服务业下乡。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国家财政。为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强化缺位明显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加公共财投入。国家确立的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但除发达地方外,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很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由上而下,统筹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应加大上级财政面向农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为实现以公共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县级以上财政应设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用于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业,重点应该用于扶持五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即:农业、牧业等技术推广;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和农民培训;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向农村增加公共服务的专项投入,既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又可解决乡镇功能不全在转变职能上遇到的困惑。

其次,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县乡财政收入。面向农村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在产业政策上,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合理空间。农业产后部门,尤其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今后上项目,应布局在县(市)城区及小城镇。这样,不仅

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三,建立节约型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开元与节流并重。有些地方乡镇财政拮据,但并没有抑制住开支的膨胀,其节省开支的潜力远远大于精简人员。在解决“食之者众”的同时,还应解决食之者“奢”的问题。建立节约型政府,应以治奢作为突出口,将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努力集约开支,调整支出机构,增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

四、围绕依法行政目标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需要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法律问题。应以十年基本建成法制政府的目标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实现政府职责法制化,行政行为法制化。

第一,依法规范国家公权力。随着法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国家公权力在制衡关系上得到加强,公权力受到一定约束。但按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还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国家公权力。首先,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县级政府权限。乡级作为基层政府,基本是按上级政府的部署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而下压下来的任务。往往出现上边越位它越位,上边错位它错位。应进一步规范上级特别是县级政府职责,防止不问基层实际,一刀切式的往下压任务。其次,规范县级及其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有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凭借具有在农村兴办事业的财力、物力及掌握的人权,向乡镇政府下达工作任务。部门下达任务,很少考虑农村工作全局和基层实际,往往影响农村工作统筹安排,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规范这种“条块”关系,应考虑五点。其一,对乡镇政府工作部署,由县级政府“一个漏斗向下”,有关部门不能面向乡镇政府部署工作。其二,对乡镇工作考核,应由县级政府按国家的相应规定,统一确定考核内容,设定考核指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乡镇政府工作进行考核、设奖。其三,部门在农村兴办事业,应与乡镇政府各负其责,防止部门以督查者对乡镇政府指手划脚。其四,用于农村的财力、物力,尽可能由县级政府统一掌握。在财力、物力分配使用上,应当公开透明。其五,设在乡镇的事业站所,应强化当地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由乡镇政府定期组织服务对象评议事业站所工作,并作为对事业站所业绩考核的基础。从而使事业站所的服务工作既能突出行业特点,又能符合当地需要。第二,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政权建设上相继清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但在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在基层搞形式、摆花架子之类的做法,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乡镇政府难以分神于公共服务。在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加强“四个控制”。一是控制会议数量和质量,防止将“落实”演绎为繁衍会议。二是控制文件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应防止“政出多门”,使基层无所适从的问题。三是控制检查评比。依法精选有实效的评比活动,取消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四是控制奖励。奖励是广泛使用的激励手段。但一部分乡镇,财政拮据,甚至举债维持运转,而先进乡镇的奖牌、奖状挂满“会议室”的墙壁。应依法规范,提高奖励效应,减轻基层政府压力。

6.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乡镇改革 篇六

古县镇党委书记柳扣兔

随着我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我镇的机构改革已经完成了领导职数的精减和一般职工的竞争上岗。领导职数由原来的18名减少为9名,书记、镇长两人变为“书记、镇长一肩挑”,3名副书记减为2名,5名副镇长减为4名(其中一名由副书记兼任)不再设副局级理论报告员、副局级计生助理员,专兼职党委委员。一般职工重新竞岗定岗。乡镇内部机构设臵由原来的“七站八所”改为一办两中心,即党政人大综合办公室(行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中心(事业)。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不仅仅是领导职数的减少,职工岗位的重新设臵和由安排岗位变为竞争上岗,更重要的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解决乡镇存在的诸多不相适应问题,如何转变乡镇职能,如何继续推进乡镇改革。

一、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着力解决好四个不适应

(一)机构设臵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原来“七站八所”的机构设臵和职能配臵,与务实、高效、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通过2002年和这次乡镇机构改革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改变了机构臃肿,冗员众多,造成人浮于事,效能低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但一定要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二)工作方式与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农民最想的是增加收入,最怕的是负担反弹,最盼的是能掌握科技技能,最烦的是行政命令;最需要的是丰富的文化生活,最想摒弃的是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最企求的是能有大项目、大投入,最担心的是发展环境不能得到优化;最迫切的是有效的指导、引导、示范、服务,最担忧的是不能改变旧的工作模式。

(三)干部素质与农村工作不相适应。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懂政策、懂法规、懂经济、懂服务团结协作、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面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模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四)乡镇财力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我镇税费改革前镇政府“五统”达73.26万元,除专项支出外镇政府可支配资金60余万元,村提留款91.54万元。尽管改革后财政每年下拔一定的转移支付,但各村可用资金管理费仍不足。而乡镇政府机关就尤为突出,虽然财政每月下拔5000元办公经费,年终能够给一部分,但还远远不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解决当前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机构改革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将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二、做好五大工作,切实转变乡镇职能

(一)界定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对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划分、合理界定,也就是要明确乡镇政府“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发挥好营造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尤其要把工作重心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主要精力转到“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上来,把主要职责定位在“维护稳定、服务农民、促进发展”上来。根据“职责一致”原则,让镇政府在“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扮演好其应该扮演的角色。要真正规范乡镇政府行为,需要上级政府依照乡镇一级承担的职能给予考核指导,不能延用旧的模式,上级部门也不应该偏离乡镇政府职能,为了为本部门服务而开展检查、竞赛甚至赞助、慰问等活动。

(二)转变观念,打造服务型政府。乡镇工作思路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为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上来,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由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采用政策宣传、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服务扶持等方式推进农村工作。更多地通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资上项,更多地通过培育产业大户,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协会组织、经纪人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方式,集中力量解决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等问题,实现乡镇经济工作由行政推动型向服务指导型转变,由催种催收向产业化经营服务转变,由通过检查命令推动植树、农建等向以奖代助,示范引导转变。

(三)紧贴发展,促进增收。“发展是硬道理”,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财政增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要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种养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劳务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五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间销售协会、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带头作用,逐步形成家庭搞种养,龙头企业搞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农村经济人队伍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农业基本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以工业企业为主的骨干财源,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县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这样才能由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时代真正转变为以工哺农,以转移支付养政的新时期,促进农业现代化,保证镇村两级正常运转。

(四)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努力提高乡镇干部把握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统揽全局,周密安排,审视度势,妥善处理。要密切注意社会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化解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认真研究,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农村产生矛盾的根源,做好应对和解决困难、风险以及矛盾的各项准备,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善于因势利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为农村的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加强乡镇干部技能培训。除自学外,当前要紧紧围绕农村政策、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短、专、快的专题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人员少就培训什么人员”。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当好“十员”,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做到“四力”(练内力、强定力、加压力、增动力),不断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两大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要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成功,在乡镇机构设臵、领导班子配备等改革的基础上,还必须关注机构的职能和承担的责任,按照本地发

展需要,明确细化岗位职责,依照产业发展需要,组建工作队伍,推行两项改革”。

(一)改革乡镇工作模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运作机制。在新的乡镇机构设臵基础上,大胆改革“个个领导都包片,每个干部都包村”的做法,把乡镇工作大体合并成为两大块,即党政事务和产业服务。对党政事务工作,把党政综合办公室,建设成精干高效的综合性工作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细化内部职责,保证日常事务的落实办理和新旧工作模式的有效对接。细化为两块,一是内部事务工作,包括日常事务和信访接待,二是组建新农村建设指导服务队。产业服务方面围绕本乡镇的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需要,组建产业服务队或办公室,实行专业化分工。把我镇事业机构设臵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并按其职责组建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对农村会计监督指导工作。组建两个服务队,一是农业产业化服务队,围绕我镇酥梨等主导产业提供服务,二是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队,专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引进建设、重点项目手续代办、协办工作。计生服务中心要逐步建立、完善更科学的管理办法,不能只是做表、簿、卡、册而疏于服务,要用优质的服务,优惠政策的鼓励,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计生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创造优良的人口环境。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7.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篇七

1 目前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乡镇政府机构设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保留了站、所以及办公室设置, 部门细且多, 另外一种是将职能类似的部门做了大规模的整合, 减少了部门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便开始对乡镇机构实行了改革, 然而, 却并没有收到显著的成效。目前, 我国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技术及信息服务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对于我国很多乡镇政府部门来说, 主要看重的是经济利益的提升, 却没有对农业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国民经济体系的完善之下, 当下的农民们关心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农产品的选择、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 而是逐渐开始关心农业生产技术对生产率的影响。除此之外, 我国目前从事基层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素质还不够高, 无法保证新技术、新信息在农村农业生产中的有效推广, 仅仅依靠广播、电视等渠道来提供农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根本达不到现下农业生产的要求。

1.2 文化教育的落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已经不再运作, 广播与电视成为了我国农村所使用到的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仅仅依靠广播与电视根本无法有效实现农村文化教育的职能, 文化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引发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中央的税费改革的实行, 提留、农业税等税费的取消在为群众减轻了负担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乡镇政府的收入, 在经费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乡镇政府便更无暇顾及为文化教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而资金的不足又导致了我国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无法保证农村文化教育的良好进行。

1.3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跟不上

除了对农村的文化教育方面产生影响之外, 税费改革也对乡镇政府的公共产品提供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费不足而产生的债务危机等问题会影响乡镇的经济发展, , 使乡镇进入了债务飞速增长的恶性循环当中。

2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

2.1 对决策机制进行完善

目前我国的乡镇政府还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要想对决策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 首先应当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到决策当中, 从而保证广大群众的民主权。通过完善的决策机制, 来给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效平台, 使其在沟通与互动当中化解矛盾与冲突, 同时保证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良好互动, 使政府在民众的监督下工作更加透明、公正, 从而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促进乡镇的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型。

2.2 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作为每个政府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目标, 政府绩效同样也为新的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关键的支撑作用, 乡镇政府应当以相关规章制度作为前提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全面的、多层次的绩效评估体系。服务型政府的绩效评估系统囊括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综合绩效、政府部门绩效、公共政策绩效、项目绩效、预算绩效等多个方面的评估制度。

2.3 对政府信息进行公开

立足于服务型政府的角度下, 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当中要确保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政府在发挥职能的过程当中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相对人公开必要的信息, 对于一些关系到国家机密等有限信息, 可以分层次地公开, 对于一些不属于国家重大机密但达到了某种权限的信息可以有限制性、权限性的公开。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组建, 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市场要求。因此, 站在服务型政府的视角来看, 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只有切实保证了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效改革, 才能保障政府职能的更好发挥, 从而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摘要:作为我国政府的基本行政单位, 乡镇是在农村落实党与政府的相关方针和路线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直接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乡镇具有对辖区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事务进行管辖的作用, 是我国行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立足在分析的基础上去探讨进行改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黎金兰.服务型政府目标下乡镇机构改革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3

[2]朱泊霖.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8.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因与突破 篇八

制约职能转变的四大因素

1.与事权不相称的财力

从襄樊市的情况看,目前乡镇的财力主要用于发放人头经费,干事的钱非常紧缺。在谷城县的10个乡镇中,仅有两个乡镇向县财政做贡献,其余8个乡镇还都需要县财政补贴。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乡镇75%以上的财力用于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支出,还有约15%的财力用于招待、通讯、交通等办公经费,真正能够用于发展公益事业的资金仅有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乡镇根本没有多少财力用来兴办公益事业、开展公共服务。

2.缺少自主权的工作机制

调研中发现,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上级政府和几乎所有部门都可以对其发号施令。乡镇政府突发性、应急性的事务非常多,自身的工作安排经常被打乱,工作的自主权很小。尤其当上级的考核指标过多过滥时,乡镇政府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应付各种的检查评比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谋划本地区的发展。

3.不相协调的条块关系

近些年来的县乡关系调整,都是加强县直部门权力,削弱乡镇政府的权力,如工商、税收、林业、教育、卫生、国土部门管理体制的调整等。对此,乡镇干部戏称为“上级部门垂直了,乡镇政府捶弯了”。在这种体制下,乡镇政府对本地区各种资源的配置能力和经济社会的管理能力越来越弱,但当某个方面的工作出问题时,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的往往却是乡镇的责任。

4.不相适应的干部队伍

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乡镇干部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善.但与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相比还难以适应。不少乡镇干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中专教育,法律、经济、管理。农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同时,乡镇干部长期习惯于行政推动式的工作方式,主动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

转变职能的政策建议

1.增强乡镇政府的财力

按照财力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为乡镇履行职责置相应的财力。明确规定确需乡镇政府配合完成的工作,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运转困难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革分部门分配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实行县级财政一个“漏斗”对乡镇的财政经费拨付办法。

2.改进对乡镇政府的工作考核

一方面,要坚决取消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减少不必要的“一票否决”事项,减少对乡镇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切实为乡镇政府“松绑”。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对乡镇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工作的考核,引导乡镇政府尽快转移工作重心。对乡镇政府的工作考核归口由一个部门组织实施,实行一个部门对下。

3.理顺县乡的条块关系

对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要慎之又慎,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今后如无重大情况,不再实行部门垂直管理体制。从长远看,要考虑对部门垂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工商.质检等部门,应逐步归位到各级政府。对目前派驻到乡镇的行政、事业单位,其党组织必须实行属地管理。

4.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加快乡镇干部的知识更新,推动其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有计划地推行中西部地区乡镇干部到东部地区乡镇的交流挂职.努力拓宽中西部地区乡镇干部的视野和思路。在保证乡镇干部工资待遇正常兑现的前提下,可考虑推行乡镇工作岗位津贴制度,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9.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篇九

摘要: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乡镇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为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智力支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乡镇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的财政困难;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顺利实现乡镇政府由全面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困境;对策

随着农业税、“两工”的取消以及“以工补农”发展阶段的到来,农业与农村工作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处农村工作一线的乡镇政府必须由过去的全面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落实到农村最基层;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能否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但是,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诸如理论认识问题、人员机构问题、责权利问题、上下衔接问题等。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着理论困境

我国学术界在有关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问题上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障碍。尽管学术界对于政府职能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研究往往立足于高层级政府(主要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宏观层面,并且研究成果高度抽象。高层级政府与乡级政府无论是实际上所拥有的权限,还是管理场域的特点都有巨大差异,适合于高层级政府的职能就未必适合于乡级政府。比如“市场监管”,虽然在理论上任何层级政府都应具备,但是乡镇政府由于缺乏执法主体,市场监管的职能基本上不存在。所以,理论界的这种宏大研究由于缺乏对低层级政府职能足够的、深入精细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无助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即使有研究者对于乡镇政

府职能转变进行了研究,也通常只是提出一些大原则、大方向,如有限政府、公共服务性政府,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缺乏足够的学理分析,不具强有力的说服力,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可能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可以说,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没有承担起学术界应有的责任,它不仅忽视了“三农”,也忽视了“乡镇政府”。由于理论认识不足导致乡镇政府习惯于强制性管理,对于现阶段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是被动进行转变而不是主动寻求改革。

面对这种理论困扰,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关注乡镇政府职能的理论研究,在理论上解决好乡镇政府职能为什么转变、如何定位、怎样转变等重大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乡镇政府的特殊地位以及我国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国情,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在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上的经验,努力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在乡镇政府的职能内容方面要适当减弱我国乡镇政府所承担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增强社会管理职能;在职能实现模式方面,应该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在职能目标方面要从追求经济效益发展成为以社会效益优先,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着财政困境

农业税取消前,乡镇财政的常规收入一般是三部分:一是财政部门收取的农业税费部分,主要以农业税为主体;二是地税收人,包括地方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是国税收入(增值税)的部分。其中农业税一般占财政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70%~80%,地税和国税的收入所占比重是很低的。农业税取消后,除了为数不多的乡镇有一定的工商税收外,绝大多数乡镇税源很少,有的乡镇工业税收几乎是空白,所以,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财政收入锐减,给基层政府带来财政困难。在收入缺口增大的同时,乡镇道路建设、优抚、五保户赡养、计划生育等支出基本上都转移到乡镇财政的预算中开支,增加了财政困难。税费改革前,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已是寅吃卯粮,负债严重,但尚能够通过“三提五统”、向农民筹款等形式筹集资金。取消农业税后,筹集资金的口子被政策堵死,基层政权处于高负债、高风险的运转状态,很难实现由全面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因此,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措施应是:(1)国家的转移支付应及时到位。对县乡因免征农业税减少的收入,中央和省财政应全额给予补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从2006年起,财政部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巩固与完善,其中中央财政每年将通过转移支付补助地方财政782亿元,地方财政也将安排250亿元解决因免征农业税而产生的缺口。为确保转移支付的正常进行,必须实行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机制改革,完善县对乡村财政的管理机制。首先,完善县对乡财政管理机制,即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的财政财务管理机制。其次,完善乡对村的财政管理机制,实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方式。(2)乡镇需要加快财源建设,走自主生财之路。要增强发展乡镇经济的紧迫感,把经济增长与财政增长高度统一起来抓,建立乡镇自主型和自给型财政,逐步走出财政困境,提高工作的保障能力。要跳出单纯靠农业求发展的圈子,拓宽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把财源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积极构建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多元财源体系。要依托农业、矿产等优势资源重点招商,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工业企业和加工农业,培植骨干型财源。要切实加快城镇建设,把城镇作为乡镇国有资产来经营,作为政府资本来运作,培植成长型财源。要全面加快商贸流通、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培育后续型财源。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着环境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压力型行政生态环境中行使自己的职能,在这种压力型行政生态环境 82中各级政治组织(以党委和政府为核心)为了求得政绩,制定了各种目标和任务下派给下级组织,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视其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对其进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奖惩,有些任务和指标甚至采取“一票否决制”,例如:目前县对乡镇领导工作的考核普遍实行“三个一票否决制”,即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信访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制,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一票否决制,乡镇官员的升迁、工资福利、荣辱与完成这些指标的情况密切相关。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上级政府和几乎所有部门都可以对其发号施令,所以,突发性、应急性的事务非常多,自身的工作安排经常被打乱,尤其是当上级的考核指标过多过滥时,乡镇政府只能把主要精

力放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应付各种检查评比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谋划本地区的发展。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政府工作量有所减少,但这种压力型行政生态环境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必须打破压力型行政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型行政生态环境。压力型行政生态环境的根源在于上级政府不合理的摊派以及有关不合理的体制,这就需要县级及以上层级政府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尽快改革现行政治体制中不和谐之处。树立新时期的“政绩观”、“发展观”和“群众观”,改革和完善有关考核体制、内容;大力推进基层政治民主建设,尤其是基层政府相对于上级政府或部门的相对自主权、表达权和商议权等,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尤其是对基层政府应有的起码的尊重,低层级政府与上层级政府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能对辖区内的人民高度负责,从而改变对上负责多于对下负责的格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着干部队伍障碍

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乡镇干部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1)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农业型的干部多,经济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据统计,在我国的乡镇干部中,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近80%,技术服务型干部数量非常少。(2)干部队伍管理不合理。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往往成为上级机关的“减压器 ”。乡镇主要领导多从上级机关下派,大多基层工作经验不足,而且往往是到下面“镀金”,真正安心基层工作的较少;而在乡镇基层工作的同志,虽然经验丰富,业务熟悉,却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3)乡镇干部的素质亟待提高。不少乡镇干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中专教育,法律、经济、管理、农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文化素质低、科技水平低和致富能力低的状况仍很严重。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是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干部队伍。(1)乡镇干部要从认识上实现“三个转变”:一要从“经验型”向“知识型” 干部转变。要彻底突破传统经验的束缚,从头开始,精通一两门农村实用技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农村发展变化的趋势。二要从“守摊型”向“创新”型干部转变。要放下架子,敢闯敢试,在摸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使创新的意识在带动劳动群众创业致富中创造价值。三是要从“行政命令型”向“依法服务型”转变。淡化任务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多为农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把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功能转变为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服务。(2)要创新干部培训机制。要把提高干部思想素质和带富本领作为当前干部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实际需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干部培训,采取短期培训、外出学习、外派挂职、进修深造等形式,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育复合型人才。(3)要创新干部任用机制。要明确新时期选拔任用乡镇干部的新标准,建立评价乡镇干部政绩的新办法,对优秀的乡镇干部要及时表彰提拔,对不称职的乡镇干部要及时教育、诫免、辞退,从而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五、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着管理障碍

乡镇政府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这表现在:(1)县乡条块关系不协调。近些年来的县乡关系调整,都是加强县直部门权力,削弱乡镇政府的权力,如工商、税收、林业、教育、卫生、国土部门管理体制的调整,这些县的职能部门在乡镇派驻机构,这些机构代表各自部门行使职能,人权、事权、财权属于上级部门,乡镇政府对它们的管理权名存实亡,出现乡镇政府“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怪现象。近年来,虽然对一些机构也进行了整合,但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2)乡镇政府在管理上还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等现象。在这种体制下,乡镇政府对本地区各种资源的配置能力和经济社会的管理能力很弱,实现职能转变困难重重。

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需要从中国农村现实需要出发,改革乡镇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乡镇职能:(1)理顺县乡条块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要慎之又慎,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充分的论证,今后如无重大情况,一般不再实行部门垂直管理体制。同时要对现有垂直部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工商、质检等部门应逐步归位到各级政府。对目前派驻到乡镇的行政、事业单位,其党组织也必须实行属地

10.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篇十

【大 中 小】发布人:xxzxwy来源:时间:2011-11-16 10:30:08浏览437 人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经济发展步伐,做大乡镇产业支撑,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促强扶弱、分类推进、统筹兼顾、整体提高的原则,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激发乡镇内部活力,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园区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结合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按照我市《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规划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市乡镇经济发展预期总体目标是:乡镇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乡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2亿元;力争居民收入同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400元和10200元。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继续大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农业产业链、十大增效技术”,切实加快我市由农产品资源大市向农业产业化大市转变。大力推进“六大引领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高粮食转化加工能力,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牲畜养殖等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政策支持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全面增强乡镇经济实力。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引导乡镇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特色乡镇、经济强镇。一是抓专业园区,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基础设施

建设进度,提高专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对不具备建设园区的乡镇,要积极创新思路,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乡镇之间或乡镇与产业集聚区之间联合建设园区,切实解决好乡镇发展经济的载体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上的“双赢”。入园建设项目实现的乡镇级税收分成比例及重点指标统计归属,由乡镇、专业园区自主协商确定,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予以确认。二是抓项目,扩大发展规模。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抓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希望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全国各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当地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乡镇工业的重点,搞好系列产品开发,完善乡镇产业链条,增强乡镇产业的竞争力,建设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乡镇经济发展。

(三)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提升乡镇服务业发展水平。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搭建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平台,改变目前多数乡镇三产发展滞后的局面,促进乡镇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家电、农机、汽车等消费品下乡活动,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建设一批面向农村市场的配送中心、超市和连锁农家店。有条件的发达乡镇除大力发展物流、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外,还要积极培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提高发展意识,加快发展步伐。要充分发挥部分乡镇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乡镇域内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完善景区相关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旅游观光价值,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景区。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分层次、有重点地推动小城镇(乡镇)建设。要围绕推进村镇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乡镇发展的能力。支持我市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设施基础、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心镇,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争取进入全省100个试点中心镇行列。推动水冶镇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小城镇,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水冶镇发展到中小城市规模,成为安西区域经济中心。对于不具备产业集聚基础的小城镇和集镇,要重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对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优势,特色明显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小城镇,通过发掘内涵,打造特色镇。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增强小城镇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效应,使农民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就地城镇化。

(五)加快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实现人畜分离,整治脏、乱、差现象。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

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加强乡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

(六)坚持城乡统筹,提升乡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不断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乡镇产业发展条件。一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工程以及其它各种农业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和发展沼气清洁能源,大力开展集镇和村庄绿化美化,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乡貌的大改观。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力完善乡镇服务功能。四要加快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和通讯事业,建设农村文化科技活动场所,努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五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比较完善的乡镇经济发展保障体系。通过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造就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乡镇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牢牢掌握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主动权。各乡镇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明确发展目标,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强化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坚持经常深入到乡镇和企业,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调整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办法,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运用财税杠杆,支持乡镇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财政扶持乡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采用直接投资、贷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乡镇企业疏通资金渠道,支持乡镇企业做大做强。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要向乡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倾斜,让更多的乡镇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各有关部门要为乡镇创业者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促进贫困乡村改变落后面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各级政府要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或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乡镇龙头企业和带动作用强、特色经济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三)完善考核评比。市统计部门要参照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统计测算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测评法,对全市92个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进行综合考评,分别按照综合实力、经济发展速度进行排名。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前20名乡镇和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前10名乡镇分别授予“二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称号;对各项考核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前进5个位次以上的乡镇授予“乡镇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各县(市、区)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乡镇经济发展目标和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促进乡镇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观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关要求,坚决打破市场分割、部门垄断、部门利益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按照“更规范、更快捷、更透明、更高效”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对乡镇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对因部门服务不到位、吃拿卡要和推诿扯皮等原因干扰乡镇经济发展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报市纪检监察部门对其实行效能问责。各级政法机关要创造平安

和谐的社会环境,依法从重打击各种黑恶势力,对乡镇不稳定因素从源头上进行综合施策,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力促乡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朋友的作文:有你真好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应届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