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之命题作文解读

2024-10-13

中考满分作文之命题作文解读(精选15篇)

1.中考满分作文之命题作文解读 篇一

印象中,南外校园里最引人瞩目的不是那些姹紫嫣红的奇花异卉,而是角落里那几株清秀俊逸的竹。

炎炎夏日,万里碧空,阳光如利剑般照射着。繁花盛草受不住这酷暑,耐不了这炎热,只得垂头丧气,显得无精打采。阳光下的奇花异草虽陆离斑驳,却充斥着浓浓的睡意。然而,竹依旧郁郁葱葱,高大挺拔,默默给师生送去一点浓郁,一份清凉,一片温馨,一丝甜蜜。

秋,天高云淡,带来无限的清爽。万物被浸染在秋的寂凉中,在轻缓并不惬意的秋风中,只得静静的无奈凝听着那轻吟的秋风,摇曳着树叶,是落叶的祭奠。叶枯萎,生命断层,泛黄的叶片一碰就断。然而在落叶的观悟中,我却更情钟那苍翠的竹叶。在秋风的吹拂中,竹叶依旧展现着翠绿的翅膀,即便是奔向土壤的瞬间,也生机勃勃,丝毫显不出死寂荒凉。风,大了,竹枝弯而不折,依旧伫立,毫不动摇。

忽然想到了北方寒冬中的竹。寒风卷席着,铺天盖地的涌着,光秃秃的树蜷伏着好似一个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向来来去去凛冽的风跪着乞降。竹,却巍然屹立,不屈不挠,任凭寒风无止无休的进犯,它没有软弱,没有动摇,只是努力的抵抗。雪飘然而落,片刻,鹅毛般的大雪松软覆盖在竹杈上,竹依旧不屈地挺立着,依旧是那样的绿。那样的笔挺。

竹顽强的生命力令人佩服,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顶,无论是在沃土还是旱地,甚至在山崖峭壁间它都迎风斗雪,敢于斗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是人格追求。

南外别有诗意的竹的精神,正是莘莘学子所要学习的。学习诗人郑板桥诗中竹的精神品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中考满分作文之命题作文解读 篇二

1. 命题指导思想解读

1.1 命题理念和命题依据

《思路》明确指出,2009年江苏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科命题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不依据我省目前使用的某一版本教材.这包含两层意思:一、课程标准是命题的唯一依据,命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框架和范围,考查绝不可能超出课程标准;二、不可能出现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地区占便宜,使用另一版本教材的地区吃亏的现象.试卷将以省教育厅颁发的有关文件为精神,将“正确地反映和评价我省初中数学教学水平”,这意味着,命题除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初中教学,有利于课程改革,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还要增加另一个原则———有利于教学评价和调查.

1.2 三维目标的考查

《思路》强调“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这意味着命题者既要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方法、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同学们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2.1 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卷中有近90%的内容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说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既会达到一定的覆盖面又要突出重点.同学们复习时要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揭示,训练基本技能,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要重点复习在初中阶段对整个中学数学体系起支撑作用的重点内容,这些内容肯定要重点考查,并会保持必要的比例和深度.

1.2.2 重视对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数学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数据处理与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阅读叙述表达能力.

(1)数据处理与运算求解能力:数的计算、估算、近似计算;式子的分解、组合、变形;方程(组)、不等式(组)的求解;数据的提取、收集、整理、分析并作出解释;能够针对问题探索、设计运算方向、程序,选择运算公式、法则等.

(2)推理论证能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经获得确认可用的正确命题,运用归纳、类比和演绎进行推理,论证数学命题的真假性.命题的推理证明不仅限于几何命题.

(3)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实例的探索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能够从给定的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并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4)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处理能力:能分辨并作出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辨识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对几何图形分解、组合.

(5)阅读叙述表达能力:能够阅读、理解陈述的材料;正确运用数学符号;用数学语言规范、有条理地表达叙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试卷至少有60%的解答题,以便更好地考查同学们的思维、探究、交流、表达等能力.同学们要严格规范解答过程,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数学综合能力主要体现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对实际生活或在相关学科中的综合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如【2008年镇江市中考试题】的倒数第二题:

阅读以下材料:

对于三个数a,b,c,用M{a,b,c}表示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用min{a,b,c}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数.例如:

解决下列问题:

(1)填空:min{sin30°,cos45°,tan30°}=_________;

如果min{2,2x+2,4-2x}=2,则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x≤_________.

(2)(1)如果M{2,x+1,2x}=min{2,x+1,2x},求x;

(2)根据(1),你发现了结论“如果M{a,b,c}=min{a,b,c},那么_______(填a,b,c的大小关系)”.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3)运用(2)的结论,填空:若M{2x+y+2,x+2y,2x-y}=min{2x+y+2,x+2y,2x-y},则x+y=_______.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x+1,y=(x-1)2,y=2-x的图象(不需列表描点).通过观察图象,填空:min{x+1,(x-1)2,2-x}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点评:本题设计新颖,由浅入深.涉及到的知识有:三角函数值、无理数大小比较、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函数的图象和最值等,几乎涵盖了数与代数中的所有内容.涉及到的思想方法有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等重要数学思想.考生要经历阅读、观察、探求、归纳、猜想、证明等过程,全面地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识别符号并运用符号表达的能力、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1.2.3 突出对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考查

试卷将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点为载体,加强对初中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特别加大对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所必需的、起支撑作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再如【2008年镇江市中考试题】的压轴题: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 Oy中,点P为函数y=x2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任一点,点A的坐标为(0,1).直线l过B(0,-1)且与x轴平行,过P作y轴的平行线分别交x轴、l于C、Q,连接AQ交x轴于H,直线PH交y轴于R.

(1)求证:H点为线段AQ的中点;

(2)求证:(1)四边形APQR为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APQR为菱形;

(3)除P点外,直线PH与抛物线y=x2有无其他公共点?并说明理由.

点评:本题以抛物线为载体,内涵丰富,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的考查.不同层次的考生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了很好的区分度.

2. 命题基本原则与试卷结构解读

《思路》中对命题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试卷将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适应性的原则.

2.1 命题的导向性

中考对初中数学教和学有着鲜明的导向性,今年的中考将更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促进教学改革、规范教学行为.试卷将不会出现偏、难、怪的题目,而是结合我省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际,正确地反映和评价我省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进一步降低复习的起点和难度,正确定位,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命题考查的全面性

试卷将注意考查的全面性,既重视对同学们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也重视对同学们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中考数学命题将遵循科学、公平、准确、规范的评价原则,试卷的知识结构合理、难易比例恰当、设计符合目标要求.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所占分值的比约为45∶40∶15,课题学习也将融入这三部分之中,与实际课时数基本相当.

2.3 命题难度系数

试卷将做到命题的内容不会超出《标准》要求,简单题、中档题、较难题的比例为7∶2∶1,难度系数控制在0.7左右.由于试卷基本题将达到70%,复习时要特别注重对基本知识的梳理,夯好基础,不求全、不求深、不求广.难题一般表现为对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这部分的分值仅为15分左右,将分散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中.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135分的简单题和中档题上,不要刻意追求高难度的题目,做到拿满基本分,不失中档分,争取得高分.

2.4 命题风格特征

试卷将根据考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思维发展程度的考生都能表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建议同学们复习时,要对自身准确定位,在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逐步提出更高的目标,做到:跳一跳,达得到.试卷不但会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也会具有浓郁的江苏地方特征,这在过去的各市中考命题中都曾体现出这些特征.例如:

【2008年镇江市中考试题】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首长到帐篷厂视察,布置赈灾生产任务,下面是首长与厂长的一段对话:

首长:为了支援灾区人民,组织上要求你们完成12000顶帐篷的生产任务.

厂长:为了尽快支援灾区人民,我们准备每天的生产量比原来多一半.

首长:这样能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厂长:请首长放心!保证提前4天完成任务!

根据两人对话,问该厂原来每天生产多少顶帐篷?

【2008年扬州市中考试题】某校师生积极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在得知灾区急需帐篷后,立即到当地的一家帐篷厂采购.帐篷有两种规格:可供3人居住的小帐篷,价格每顶160元;可供10人居住的大帐篷,价格每顶400元.学校花去捐款96000元采购这两种帐篷,正好可供2300人临时居住.

(1)求该校采购了多少顶3人小帐篷,多少顶10人大帐篷?

(2)学校现计划租用甲、乙两种型号的卡车共20辆将这批帐篷紧急运往灾区,已知甲型卡车每辆可同时装运4顶小帐篷和11顶大帐篷,乙型卡车每辆可同时装运12顶小帐篷和7顶大帐篷.如何安排甲、乙两种卡车可一次性地将这批帐篷运往灾区?有哪几种方案?

点评:两市都以汶川地震需要帐篷为背景设计试题,具有很好的时代性,可以让同学们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题的解决需要同学们通过阅读理解题意、自主寻求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同时需要同学们能灵活应用方程(组)思想、不等式(组)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较好地考查了同学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力层次划分解读

《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下表中依次用A、B、C表示).

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最基本的认识,并能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掌握: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

3.解读最新中考语文命题 篇三

一、有比较统一的结构和选材标准

中考语文试题从1998年进行改革,教育部连续几年下发文件,对全国试题进行统一规范和评价,因此各地命题者在试题结构和选材上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

试题结构一般为三大块:积累运用.包括背诵默写和语文基础知识运用的考查:阅读理解,包括文言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方面的内容;作文,即按照大纲和课标要求的写作能力考查。有些地区虽然没有单设积累这一块,但也在阅读理解中结合语境进行了考查。

阅读选材分文言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块。文言文诗文阅读又分为两种情况:新课程改革试验区,由于使用的是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要考查课内诗文的阅读,只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或者干脆考查课外浅易文言诗文的阅读:非试验区大多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统编教科书,考查范围除了大纲推荐篇目外,还可以考查教科书学过的内容,或课外浅易文言诗文。现代文阅读选材基本上来自课外,包括三大实用文体一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和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的阅读,有的地区也选了现代诗歌,寓言,和小型戏剧。

二、注重考查综合语文素养

试题注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思维”方面考查。有的试验区在分数的呈现方式上采用了等级评定制,改变了传统的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建立一个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中招生制度体系。因为只要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一分定终生”、“一分值万金”的现象就会继续影响新课程的教学,也就无法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倾向。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以等级的形式显示出来,既没有总分,也没有了状元。这种做法,十分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为目前课改已经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在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与应试教育的冲突。教师和家长都担心,只要有中考、高考两个指挥棒在,最终还是要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如果很好地解决平时学习与考试选拔的关系,就会大大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突出灵活性和基础性

连续几年的中考改革,连续几年的课程改革,为中考语文试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无论是试验区还是非试验区,试题更为灵活,但在灵活的同时。也较以往注重了试题的基础性。所谓“灵活性”,指的就是根据试题的需要,灵活设置开放性的考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所谓“基础性”,指的就是结合语境设置语文基础知识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当然,试题的灵活性和基础性也体现在基础题和作文中。不少地区的基础知识运用题既结合具体语境考查了必要的语文知识。体现了基础性,又有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体现了灵活性。作文题的设计也注重了选材的灵活性,拟题的灵活性,选择试题的灵活性(不少地区的作文不只一题,以供考生根据需要自选)。

四、注重文化性和地方性

所谓“文化性”和“地方性”是指试题的选材而言。以往的试题多把“文化性”放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的记叙文阅读或散文阅读上,忽视了其他文体的文化性,对地方性也不太重视。而2007年的考题,在注重了试题的文化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地方性的特点,如河南省和山西省2007年的中考试题,都有这样的阅读内容。当然除了试题体现的文化、地方性特点之外,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即体现了人文性的特点。关于试题的人文性特点,则体现在整个试题的设置中,比如对考生答题时容易忽略处的提醒,题干上对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提示,作文题设计两至三道供考生自主选择等。有的试题甚至还采用了“帮帮你”的方法,为考生顺利答题、进行深入正确的思考提供了恰当的帮助。这种方法比之运用直接的、指令性的语言效果要好得多,是对考生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五、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

这里的“综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综合性学习内容,二是试题的综合性考查方式。出现较多的主要是后者。我们先看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其作出的实施建议是:“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近两年的中考试题遵循课标要求,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了考查,这同时也是一种创新。

六、力求时代性和全面性

试题的所有考查内容都力求体现时代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作文试题的设计。这里的“时代性”指作文题目的设计新颖而有性,与时代联系密切;“全面性”指全面考查写作能力,也指题目要求的写作内容能够兼顾考生中的大多数,让所有考生能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论。

另外,作文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全面的,有好的标题,有感人的内容,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还要有足够的字数、恰当的标点、工整的卷面。因此,很好的体现了时代性和全面性。

4.我依然半命题中考满分作文 篇四

面对可爱的校园,也有最残酷的–分数。你必须优秀,这样你才有属于自己的排名与地位。我们每天都努力着,努力学习,努力做人,一个个努力的背后就是无限的光明,我们为了不负众望在努力,同样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在努力。

以前小学的时候,总觉得学习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像父母工作一样的职责罢了,完成老师任务就算是认真学习。慢慢长大之后,我才发觉学习真的很重要,如果只把老师的作业当作业是永远都学不好的,那些仅仅是你应当完成的,是必须的’,要想更加优秀选择权掌握在你手中,自身也应该多做练习,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因此也会影响你的学习,现在我已经是个初中生了,是个懂事的女儿了,我依然努力,我更加努力。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认真地讲着当天的学习内容,有一个简单的`小问题我似乎还没弄懂,我清楚的知道要是不能把这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问题弄懂,解决,今天的这一小节都不会做题目了。我一想,这可不行,中午的作业怎么办,要是这一小节不会往后的学习怎么办?数学本身就是我的弱势,我可不能让它再困难了。于是我向同桌请教,同桌并教我解题的方法与过程,我之后反复做这一系列的题目,日见熟悉了起来。我每天都在努力着,都是为了成绩能有所提升。

5.成功的滋味半命题中考满分作文 篇五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还没坐稳呢,姑姑们就提议去菜地拔萝卜。

“呶”,拔完那一片菜地,这一些就归你喽”。姑姑指着门口放着的烟花炮竹,也指着门前不远处的一片菜地,笑笑地对我说。

我伸出头看了看那片菜地。嘿,才那么点方块,那不是手到擒来吗?“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我信心十足地答应。

“那太好了,出发吧!”我们来到菜地,姑姑教我怎么拔。她示范:首先,要抓住萝卜的菜叶,而且要抓到靠近根部的地方,然后扭一扭,再用力往上一提,萝卜就出来了。简单吧!”

“噢,那还不容易”。我不等话说完,就抓住了一把萝卜叶,用力扭了扭,也用力往上拔,谁知土里的萝卜却丝毫不动。咦,我于是把双手握在一起,更加用力拔,身体都倾斜了。“哇,哎呀”,我摔了个四脚朝天,手被勒得生痛,而手上拔下来的,却是一把萝卜叶。我啼笑皆非地看着姑姑们,不知哪里没弄对?姑姑们看到我的窘态,也哈哈大笑。纷纷过来跟我说:“你力没用对地方;手,一定要抓住靠根的地方,这样才省力啊……。”

“啊,原来如此,再来。”我又信心满满地拔了起来。这回,我按照姑姑们教的方法,果真,比较省力地就拔出了萝卜。一个、二个、三个…。,当我数到十五个时,感觉很累了,手也被磨出了泡。我停下来,心里其实不想干了。

“嘿,这样就累了,娇气了吧。”姑姑依旧刺激着我。

为了能玩到我喜爱的炮竹,为了不被姑姑们小瞧,我咬咬牙说:“哼,才没有呢,我只是歇一歇而已。”就这样,我累了就歇一歇,歇一会又开始拔。大冬天的,干活热得只穿一件秋衣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那片萝卜地的萝卜全部拔完了。

晚上,看着地上摆放着的自己的劳动成果,尝着美味的萝卜烫,心里感觉特别香甜。姑姑说得没错:只要能吃苦、掌握好方法、坚持不放弃,就能尝到成功的果实!

6.什么的魅力中考满分半命题作文 篇六

吴老伯时常穿着褪色了的粗布衫,脚下的布鞋沾满了泥泞,头发花白,皱纹肆意地横满了他的脸。的确,他在普通人眼里甚至有些寒酸,但了解他的人却一定不这么认为。反之,他在周围人当中很受尊敬,也很有人缘。

那时正值寒冬,邻居们把垃圾袋放在门外后,便偷懒不想下楼,直接进屋休息了。室外的环境可以用恶劣来形容,任谁都不想在这种天气外出,吴老伯却下了楼。我清楚地透过窗户看到他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把邻居们放在门外的垃圾袋一个一个地拎起来,一个不剩地扔在户外的垃圾桶里。紧接着,我看见吴老伯蹲下来望着草丛里。忽然,几只冻得瑟瑟发抖的流浪猫探出头来可怜兮兮地哆嗦着。吴老伯赶紧把它们抱在怀里带回了家。后来,我听说吴老伯养了这些小猫整整一个冬天。他的魅力由此产生。

吴老伯是个有忙必帮的人。他在空闲的时候会把楼道里的灰尘、杂物清扫干净,只要是邻居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施以援手。

吴老伯是个善良宽容的人。他经常给路边的流浪猫狗喂食,小孩子贪玩打碎了他家的玻璃他也不追究,只是默默地修好。

吴老伯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自己靠着微薄的退休金过活,却每年都捐几千元资助两名贫困山区的中学生读书。

7.中考作文命题走势及应对措施 篇七

近几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 考生有话可写。不论是哪种命题形式, 命题者都力求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命题, 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 说真话, 抒真情。这样的文题, 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示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培养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 其命题特色具体分析如下:

1.回归生活, 关注自我

让考生把目光瞄准自己的生活, 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第一大趋势。试题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 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比如:上海中考作文“我眼中的色彩”、重庆的“我难以忘怀”、山西的“我可以选择________吗?”、山东的“我依然________”、江苏的“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浙江的“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____机会”、安徽的“我在_________中得到快乐”、江西的“有时我也想”、云南的“在我心里, ____是______”、湖北黄冈的“这件事我做对了”、四川的“震撼我心灵的___________”、广西的“一个让我________的日子”、广东的“刹那间, 我发现了自我”。此外还有其他省市的如“战胜自己”“走出自我小天地”等题目。这些题目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 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生活是作文之源。回归生活, 关注自我, 积极提倡“我手写我心”、“我心写我事”、“我事抒我情”, 这对作文教学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这种命题趋势将会继续保持并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命题者的关注和认同。

2.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注成长

关注学生的发展,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点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准则。如福建中考作文题目“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辽宁的“把花种在自己的心里”、湖北宜昌的“我的季节我作主”、湖南的“明天的太阳是新的”、还有“生活中的一点感悟”“学会感恩”等题目, 这些中考作文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引导他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如:山西的中考作文题目“从_______中学习_______”,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使自己不断充实和完善。贵州的“完美的_________”, 引导学生做事一定要追求完美,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 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如“战胜自己, 坚强起来”、“掌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舵”、“做个有心人”、“为自己鼓劲”、“学会让步”、“珍爱______”、“对自己负责”“让自己跑起来”、“带着微笑出发”等作文题目涉及到品德、情趣、励志、关爱、感恩、坚忍等方面, 这些题目无不是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 让考生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追求。鼓励考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信念与生活态度, 远离灰暗, 不惧困难, 乐观向上。我们不但要培养热爱生活的人、有个性的人、会思考的人, 我们还要培养有着健康的生活观念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注重学生品质的考查, 倡导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也将是今后命题的重点, 不能忽视。

3.注重真情实感, 关注人文关怀

针对近年来学生作文套用、宿构之风盛行, 作文胡编滥造, 命题人为了防止或尽量减少这种现象, 就特别重视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能不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很大程度上是作文试题的问题。恰当、适宜的作文试题, 能够引导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而脱离学生实际的作文试题, 只能逼着学生去表达虚假感情。所以, 要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要在命题上下功夫, 这是命题者的共识。设计作文试题的材料、写作的情景越是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越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诸如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生活等, 这些都是学生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和备受命题者青睐的命题内容。因而, 今后的作文试题, 将会在这方面不断加强。通过设置真实、具体、贴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试题情景, 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写出优秀作文。同时, 加强人文教育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思想, 在语文新课标指导下的中考作文命题必须贯彻落实这一思想。所以, 中考作文命题在贴近考生生活实际的同时, 还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 充分展现考生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关注人格的成长, 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等。如中考作文“你在我心里”、“我在_________中得到快乐”、“激情, 在心中燃烧”、“最让我__________的人”、“一句话的力量”、“这件事我做对了”、“假如初三不再补课”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和整合写作素材, 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生活, 发现那些闪耀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的人和事, 努力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灵光。

4.考查思维品质, 重视综合素养

辩证深刻的思辨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对一个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而言, 不但要有鲜明的个性, 还要有辨别是非和阐明事理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述。近几年中考作文在这方面也有着不错的表现, 出现了很多涉及思辨能力的题目。比如“在生活中你是如何看待快乐的”、“画一扇窗给自己”、“逆耳忠言助我行”、“向前, 向前, 向前!”、“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跨越”、“生命的颜色”、“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明天的太阳是新的”、“生命的重量”、“路在脚下”、“一路走来一路歌”、“像_________那样生活”、“心中有盏红绿灯”、“美就在身边”、“不走寻常路”、“成功的秘诀”等文题, 这些文题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考验。

5.与时俱进, 富有时代特色

中考作文往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也得以体现, 如中考作文题“当地震发生后…”、“这一天, 让我铭记”、“心中的火炬”、“又见枝头吐新芽”、“品味时尚”、“废墟下的坚强”、“写一封信, 动员父母多给灾区捐款”、“写一段350字的关于地震的说明文字”、以“秀”为话题、以“文化”为话题、以甲型流感为内容、以“责任”为话题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下面谈谈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1.关注社会热点, 把握时代精神

大凡好的文章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揭露社会丑恶, 歌颂时代新风。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当今社会, 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 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 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只有真正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 思考生活, 这样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所以要引导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和整合写作素材, 在平时要多留意社会热点问题, 多读书看报, 勤写心得体会, 加强训练, 做到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

2.关注人生成长, 透视生命历程

针对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 特别是2009年的中考题, 可以发现, 关注学生自我的成长历程已成为考试的热门话题。有鉴于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积极表现出自己的成长过程, 这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 是自我特长、个性展示的过程, 是对考生内心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的纵深揭示。在这一过程中, 将反映出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表现出思维质量的高下。所以要紧紧抓住“怎样学会做人, 学会与人交往, 学会发展自我”这一主题练笔, 积累素材。

3.关注社会人生, 崇尚美好情操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和自然。要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引导考生崇尚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关注生命, 关注人性美、人情美。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家庭的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因此, 要多练练此方面的文章, 体验关注社会人生, 崇尚美好情操的美妙。

4.倡导哲思感悟, 体现人文特色

针对近年来中考作文加强了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文化底蕴的考查。受此影响, 中考作文命题也逐渐增加了思维和文化内涵的容量, 所以, 今后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透视问题的能力、思想的广度、思辨的深度、文化的厚度。用哲学的思辨性与文化特色提升中考作文的亮点。有鉴于此, 要多积累些探索发现、自然环保、辩证思维、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素材进行练笔。

5.注重真情实感、关注人文关怀

针对近年来命题人特别重视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趋势, 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设计真实、具体、贴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试题, 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同时引导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和整合写作素材, 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生活, 发现那些闪耀着真善美人性光辉的人和事, 努力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灵光。

6.鼓励张扬个性, 提倡大胆创新

近几年来, 湖北武汉市、宁波市、河南省以及重庆市的中考作文都明确规定了特色加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分: (1) 感情真挚, 有自己的深彻感悟。 (2) 构思或选材新颖, 见解独特, 有个性。 (3) 语言生动, 有文采。这种加分形式将会被更多的省市采用, 将向高考作文中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别给分靠拢。要引导学生作文要有亮点, 要有个性特色, 要有创新精神。

8.中考满分作文之命题作文解读 篇八

在中考的作文题型中,有半命题、命题、材料、话题作文等四种,各具特色,相辅相成,却都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半命题作文处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中间位置,有其特有的限制,也有其开放性。针对于初中生的心里因素,半命题作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优势。掌握半命题作文的写作特点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让学生在中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

中考 半命题作文 命题特点 写作方法引言

作文作为中考语文中分数比重最大的一道题,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根据题型的不同,应对的写作方法也各有所异。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写作的技巧,不断地带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但是,多年来照搬的运用,还是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作文的教学不断的变得更加的个性化。

1.半命题作文题目解析

1.1半命题作文的相关概念

半命题作文即是作文的题目只写出一部分或者一半,其他部分由学生自己发散思维填写的一种作文题型。这一题型需要学生从题目中、题目背景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扩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表达能力完成作文。

从2007年—2009年的中考题目数据显示,半命题作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根据2015年全国中考题型总汇可以了解到,半命题作文题目还是较多的。

由上图可知,半命题作文不断出现在学生的中考试卷中。

1.2半命题作文的命题特点

半命题作文是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给出的一半或者一部分题目,运用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写作。并且半命题作文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丰富且短暂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选择内容,完成写作。比如说:“_______,你不一般”“难忘______的眼神”都是极具特色的题目,选择的空间也变大,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累计的知识、兴趣,驾轻就熟的选出作文素材[1]。

当然,也有的半命题作文没有如此的开放,而是相对的加了限制。比如说:“______童心”作文中有几个选择“拥有、发现、久违了、爸爸的”等等。

1.3半命题作文的不同命题结构

一、命名前半题:比如说“笑傲______”“世界只有______”“在考验中______”“给自己一个______”“我读懂了______”“我渴望______”等等。

二、命名后半题:“______,做我自己”“______并没有结束”“______的承诺”“______的岁月”“______,我的最爱”“______触动了我”等。

三、两端命题,中间自命名:比如说“沉醉______的世界”“这里的风光______好”“一路与______同行”“走在______的小路上”等。

四、交叉的命题方式:比如说“我和______一起______”“有一种______叫______”“从______中学习______”等等[2]。

命题作文有各种各样的命题方式,给学生的选择空间更大,在学习中,教师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对学生的半命题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中考尽情发挥优势。

2.中考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补充题目,只有将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下面的步骤。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作文给出的背景的提示进行选文章素材,选好之后根据自己所选内容进行补充题目。这样补充好的题目就和命题作文一样了,学生可以发散思维开始写作。补充题目的过程,考察的是学生日常学习的积累知识,学生初中阶段的写作特长。选择的内容以自己熟悉的为主,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新颖的文章,这样才能够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获得高分。但是,依旧要注意以下几点:

2.1认真审题,明确具体题目的开放点以及限制点

如上述中提到的“______,我的最爱”。根据这一题目来说,学生必须考虑到,这个半命题作文以“我的最爱”为中心点,在写作的过程学生要围绕“最爱”为主题。在补充题目时,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进行叙述,会更加贴切,表达出来也会一目了然。比如说“爸爸、妈妈、书籍”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以此来突出中心点。

认真审题还包含了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认真的理解,不遗漏,减少错误的几率。对于半命题作文中的提示,也是学生不容忽视的,有的应该予以采纳、有的作为参考。

2.2注重知识的积累,内容创新

一篇好的中考文章,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平时注重素材和知识的累积,在写作时能够有效的运用进来,发挥作用。写半命题作文时,要结合自己日常的喜好、兴趣写,内容要自己足够的了解,但是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在题目的补充上,内容的选择上,都要朝新颖的角度出发,这样能够吸引住别人的眼球,得到更好的成绩。

2.3结合实际,化小题目

在半命题的题目填充中,学生要注意,题目的范围不能往大的方面进行填充,而是选择小的方面,这样会更加方便叙述。能够写的更加真实、更加具体。比如说“ 是幸福的”,这时,就不应该填“人生”,人生的范围过于的广泛,无法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3]。就可以选择“读书、有朋友”之类的进行补题。

2.4内容积极向上

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学生的选择空间比其他类型的作为选择空间要大,自由程度高。学生在选材的时候应该注重内容的积极性,不要选择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材料,这样会给作文的得分带来劣势影响,降低作文的整体品味。

3.结语

一篇中考文章,改卷老师最先接触的便是题目,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奇的、生动的题目,能够吸引老师的眼球,为文章获得第一印象的高分。结合自己的积累,写出新颖的内容,会让一篇半命题作文发挥到极致,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王兰.来自中考作文评卷组的声音——2011年哈尔滨市升学考试语文命题作文写作误区与对策【J】. 初中生优秀作文,2014

【2】李自斌,胥积宏.精妙立意 精巧构思——半命题作文的中考应试写作指导【J】. 新课程(中),2015(03)

9.陶醉在什么中中考满分半命题作文 篇九

一个下午,明朗的天空上挂着一轮太阳,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整个大地,没有一处角落是黑暗。大雁排成人字形掠过天空,慢慢地向远处飞去。我和二叔在阴凉的树荫间展开了激烈的象棋比赛,原因是二叔玩象棋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因此他总是仗着棋艺好就忘乎所以,到处显摆。他尤其喜欢在我们面前轻蔑地嘲讽:“臭小子,会下象棋不?有能耐就跟你二叔比一场啊!让我见识见识。”气得我直翻白眼,捂着耳朵,气不打一处地逃走。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终于决定挑战他。

一开始,双方都开始排兵布阵,惹得父亲也放下手中的活,跑过来凑热闹。我故作镇定,内心却嘀咕着:“怎么办啊!怎么办,我就照样画葫芦好了!”于是,二叔怎么走,我也有样学样地跟着走。看的二叔皱起“川”字眉,掀着嘴,下耐烦地拍了拍棋盘:“臭小子,自己走自己的,别老跟我一模一样的,不然你可别后悔哦!”我拍了拍胸膛:“不后悔!”他神秘地笑了,瞥了一眼,抓起一个棋子,直冲我的大本营。我自然不能让他轻易攻破,盯着我的“军师”——其实是父亲,“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哀求道:“帮帮我嘛,就这一次。”父亲听了,又不好拒绝,于是开始出谋划策。我—一点头照搬,按照父亲的规划,守护好将帅。“这下我可以高枕无忧了!”我欢呼起来。但二叔一眼就锁定到破绽,放肆笑道:“你的‘军师’失算了哟,我一招就能拿下你!”我仍不甘示弱,心里暗暗打着算盘:“既然守不行,那就打敌方城池!”只见我的将长驱直入,直奔二叔而去。二叔像是早料到我会来,背靠了靠椅子,闭着眼,悠闲地抽起烟:“小子,你这可是羊入虎口啊!“

10.中考满分作文之命题作文解读 篇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女主人是个烟奴,时常吸烟,且吸烟后时常咳嗽,久而久之,鹦鹉便学会了这种声音。然而女主人还带它去看医生。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你不想“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话,你就必须“正人先正己”。孟子曾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章句上)人要自律,正人先正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定好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尤为重要。只要既不自大自傲,好为人师,又不自卑自贱、甘为奴仆,才能保持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只要能正确对待自己,处事待物都容易了。孟子的见解,当为通理。“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离娄章句上)恭敬别人,自然不会侮辱;自己节俭,自然不会去掠夺。而你尊敬人,人也会尊敬你;你掠夺人,人也会掠夺你。因此,正人先要正己。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这句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不但要象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下属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11.中考作文命题分析及趋势预测 篇十一

一、题型——形式多样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多样,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全命题作文独占鳌头,稳居榜首。2015年,从收集到的全国各地100多个地区的中考作文题目中,全命题作文就有50多个,所占比例达总数的一半,这是对传统作文命题形式的强势回归,这是由命题作文强大生命力与无可比拟的优势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全命题作文既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审题和构思行文的能力,又能有效地避免宿构,且评分标准明确,操作性强,评价更客观、公正。同时,还能减少考生拟题时的煞费苦心与举棋不定,为考生考场作文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2.半命题作文保持稳定,安如泰山。在2015年全国各地100多个地区的中考作文中,半命题作文有32个,占30%以上,比去年的21%上升了近10%,有向全命题奋起直追的趋势。预计2016年中考,半命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将平分秋色,共同占据中考作文命题的精彩舞台。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也与半命题作文的特点和优势相关:半命题作文既有限制,又能在命题、选材、立意等方面给学生更大的自由,能给考生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有利于不同考生的发挥,更便于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3.话题与材料作文零星点缀,日渐式微。在2015年全国各地100多个地区的中考作文中,有湖南益阳与怀化、福建泉州与厦门、浙江杭州与宁波、贵州安顺与黔西南、湖北十堰、河南、山西等19个省市采用了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所占比例接近20%,这充分体现了这些省市的命题者对中考作文开放性的难以放弃。但是,话题作文由于过度开放的命题范围和过于宽松的写作环境,与选拔性考试的本质属性存在一定的冲突;而材料作文对概括材料、提炼主旨又有较高的要求,在选题、立意上有—定的难度,学生写作时容易出现偏题、离题、跑题的现象,其更适合高中学生写作。因此,目前这两种命题形式不太可能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

4.选题作文备受青睐,风头正足。选题作文,即提供两个作文供考生选择。在2015年全国各地100多个地区的中考作文题目中,有24个省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选题作文形式,占了24%。从命题的全面性来说,选题作文可以让考生再一次选择,两个题目互为补充,若其中一个题目偏重感性认识,另一个则可以偏重理性认识,这样更适应不同情况的考生,让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写作,效果自然会更好,可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5.小作文加大作文,天地广阔。2015年,湖南、北京、山西、浙江、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采用了小作文加大作文的“一大一小”的命题形式,且小作文的设计独特,新颖别致,可谓“风姿绰约”,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如湖南长沙卷就要求考生在《幸福的篮子》第⒁段横线处作一个关于“我”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片段,并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等,将读和写的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内容——丰富多彩

从2015年中考作文命题所涉及的主题内容来看,命题者主要着眼于以下六个方面:

1.“成长感悟”类。初中生在经历了懵懂、叛逆和自律的洗礼之后,回顾过去,一定会有很多的往事回忆和深切的感悟。因而,中考作文的命题在内容上一般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如黑龙江绥化卷的“感谢生命中的美意”、江苏无锡卷的“读书滋味长”、江苏泰州卷的“   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贵州黔西南卷的“我学会了   ”、湖南郴州卷的“一同成长”、湖南张家界卷的“    ,让我很快乐”、内蒙古呼和浩特卷的“    使我受益匪浅”等,命题者都在积极引导考生审视自我,回眸成长足迹,写出成长中的思考、体验和感悟。

2.“励志修养”类。通过中考写作,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阳光的心态,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中美好的事物和情感,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如黑龙江哈尔滨卷的“不成曲调也是歌”、江苏徐州卷的“方法总比困难多”、江苏扬州卷的“苦趣”、湖南常德卷的“关于成败”、湖南娄底卷的“话说诚信”、浙江丽水卷的“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浙江卷的“挥挥手,出发”、山东聊城卷的“风景在路上”、河北卷的“这一次,我没有   ”、甘肃定西卷的“我想去    ”、山东青岛卷的“赢得    ”等。

3.“社会生活”类。学生处在社会之中,或亲历,或目睹,或耳闻,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和认知。中考作文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及时总结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将来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如山东济宁卷的“邻居”、江苏淮安卷的“回味”、四川绵阳卷的“劳动的色彩”、江苏连云港卷的“凝视生活”、湖北随州卷的“与平凡相伴”、广西玉林卷的“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贵州贵阳卷的“给  让出一条路”、浙江嘉兴卷的“   , 不仅仅是享乐”等是这类主题的体现。

4.“感恩感动”类。人的一生,总是不时处在感动或感恩的角色中,正在青春年少的初中生,最应该培养和拥有这种健康的情感,珍惜感动,懂得感恩。应该说,“感恩”“感动”是人类情感大卷中弥足珍贵的一章,也是备受中考作文命题者青睐的主题。如江苏南通卷的“一次相逢一份暖”、湖北鄂州卷的“有种幸福在心间”、湖南湘潭卷的“生命里不能没有  ”、广东佛山卷的“我真幸运能够成为你的/您的×××”、安徽卷的“难忘那   的眼神”、新疆卷的“触动心灵的  ”、山东东营卷的“向      鞠躬”、山东滨州卷的“有你相伴真好”、四川眉山卷的“有一种记忆叫温暖”等。

5.“哲理思辨”类。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有些看似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结论。中考作文出现哲理思辨类的试题,目的就是为了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江苏镇江卷的“补”、江西卷的“丢”、四川资阳卷的“拐杖”、四川内江卷的“距离”、湖南邵阳卷的“    (勇气、自信、坚强……)让我走出困境”、湖北武汉卷的材料作文“树的成长”等。

6.“时政热点”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在的学生,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弄潮儿”。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社会现象,关心国计民生,有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2015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有不少命题较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有机地结合了社会热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如天津卷的“晒出我的    ”、河南卷的“   里的微感动”中的“晒”和“微”就很有时代气息,能让学生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四川广安卷的“    去哪儿了”就从提示语中暗示了此题目是取自于社会热点“爸爸去哪儿了”,湖北孝感卷的材料作文是取材于家喻户晓的社会热点——“一组烈日下一名小学生为女教师撑伞的照片”新闻事件。这些命题新颖别致,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对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焦点,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代风云,投身生活激流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趋势——稳中求变

根据近年特别是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基于“大稳小动”、“稳中求变”的规律,预测2016年中考作文将会继续以命题作文为主流,以关注自我成长、情感体验、品德修养、社会生活等为主向,精心设计作文题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也是将来中考作文命题应坚持的一个方向。因此,对于广大的考生来说,首先要做好命题作文的备战工作。另外,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这些命题形式将会长期存在,同学们在备考时,对这些文体的训练也不要轻易放弃。

当然,对于中考作文备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押题,猜题(因为对于命题作文而言,猜题命中概率几乎为零),而是要在平时多留心生活,多积累素材,多修炼语言。唯此,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同时,练好作文功底,提高作文能力,不仅能助推我们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且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精神提升也大有裨益。今天,2016年中考备战的哨声已经吹响,战火的硝烟即将弥漫,广大备战2016年中考的莘莘学子是时候该动起来了,不问前路多少荆棘坎坷,只待六月笑摘梦想之花!

12.中考满分作文之命题作文解读 篇十二

主编:张彩萍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近3年江苏省13个大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的全面梳理和回顾,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中考命题动态、评判原则等。文章作者包括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 他们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语文教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 能对学生的复习、备考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

精彩片段: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你看, 那一条天河如带, 那一颗颗星明眸善睐, 莫不是这世上最美的眼神? (题目中的“眼神”被小作者诗化了) 只是, 为何现在已杳无踪迹了呢?

回溯流年, 当我还是个懵懂的幼童时, 便对星星情有独钟。 夏日, 晚饭后, 江南小镇夜凉如水, 我总爱跑到院子里, 抢了外公的藤椅, 半躺半坐, 仰头看星。 身下的藤椅透着微凉的气息, 青石的地面温润如水。 星星忽明忽暗的模样, 使我不禁以为那是一双双明亮的眸子。 于是, 我拉过外公的手, 叫道:“外公你看! 星星在眨眼睛! 它们是眼睛哎。 ”外公拍拍我的小脑瓜:“对啊, 这天上的星星, 就是一双双眼睛, 在看着你呢。 你偷糖吃, 还欺负邻居家的小花猫, 它们可都是知道的呢。”我不觉一惊!再看天上, 星星们的眼神, 已从调皮温柔, 变成严厉责备了。

稍微长大些, 我已不再有那种单纯的心境了, 可我还是爱看星星, 爱看星星的眼神。 故里天青, 星星如梦。 在那一颗颗遥远的星星上, 有清冷的光遗世流转, 如水, 如风, 如烟, 有花开刹那的灿烂, 也有倚楼听雨的清寂。 它们的眼神是温柔的, 亦是沧桑的。 它们是亘古不老的仙子, 秋水横波, 让世人留下无数新章古句来赞咏;它们凌烟御风, 起舞弄影, 用最美却最远的眼神注视着世人, 即使远隔九天, 我也能感觉到那眼神中的温柔鼓励, 催人奋进。 谁说青冥苦寒, 星月无情? 虽一居于碧落青天, 一居于红尘浊世, 但它们, 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13.以温馨的家为命题的中考满分作文 篇十三

然而,这样的美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从前的空气清新,现在尘土飞扬,从前的郁郁葱葱,现在却变得开阔无边。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居住的家,但是没过几天,这个家就被人类无情的摧毁了。为了找到下一个家,我飞遍了东南西北,那里有树,但是有毒猎人,那里没有猎人,但是没有家可以住,那我该去哪里?大树在哭泣,因为它失去了从前的荣耀;花草在哭泣,因为失去了从前的快乐。我悲伤地哭泣,因为我找不到住的地方。

让我难过的是:有一次,我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看到我们的鸟又穷又无家可归。所以他用枯枝做了一个鸟巢,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把它放在最安全的树枝上。结果他刚从树上下来就被学校的主任发现了,不但打破了鸟巢,还严厉批评他破坏了校园环境。尽管有这样的批评,小伙伴还是在他村子的树上放了很多他做的窝,希望能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他如释重负地笑了。但是美好的时光没有持续多久,但是伐木工人砍倒了所有的树,男孩为此非常难过。

14.中考满分作文密码解读一 篇十四

也许大家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笔下的那卷画舫凌波,灯月交辉、人影憧憧、歌声扰扰的秦淮河夜游图,曾魔伏过多少读者。那么,自然的秦淮河又是怎样的呢?据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同志回忆说,有一次她和朱自清来到秦淮河边,望着荒寒、污浊的一道绿水,陈竹隐道: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说的秦淮河?没想到在文人笔下写得那么美!朱自清风趣地说:你不要讥笑人啊,那是我写的。”陈竹隐回答说:“我看文章从来不注意作者的名字。”这件事正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看似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在作者写来,都是那样炫丽美妙、如幻似梦呢?

(本网 m.整理)

[密码解读]

生活是气象万千的,作者的感受也是纷纭复杂的;而文章的构思也应是注意率法,丰富多彩的。每一种思想感情,都应当具有它自己独特的流动形式。构思上的雷同、因势,将会给人以厌倦之感。

从独特的感受出发,寻找独特的表现角度。作家、艺术家都非常注意艺术观察和表现的角度。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我国宋代大文豪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让我们再看一则材料: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稍微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察,都需要善于选择不同的角度。只有对一事物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思考,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景象才会展示于我们的脑海中,任我们去欣赏、品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奇景。

写文章同样是如此。你同大家一样想,一样写,又岂能“鹤立鸡群”,夺得高分?郑板桥主张写文章要像“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说文章要如同初春二月的花朵那样,在万木复苏、百花尚未含苞的时候便凌寒开放了。这样的花自然惹人注目,文章也就熠熠生辉了。所以中考作文切忌尾随人后,立意要求运用变向思维,选取最新最佳角度,提炼出超乎常人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下面请看如何以“水”为话题,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

水是生命之源。它是大自然的灵魂,它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意蕴。水有有形之水:江水、海水、雪水、河水、泉水、自来水;有无形之水:心中涌动的有情之水、无情之水、忘情水、泪水等等。

从以上水的特性可生发出以下几个角度:

(1)多姿多彩,装点大地秀色的水――要为别人带来快乐。

(2)孕育一切生命,哺育万物的水――伟大的母爱。

(3)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水――利人利己,乐于助人的心胸。

(4)认准方向,千曲百折不回头的水――要有坚强的意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恒心。

(5)遇到阻力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水――愈挫愈坚的顽强品格。

(6)变化为雾、雨、雪,凝结为晶莹的冰,千变万化又不失其本性的水――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不失做人的`本性。

(7)清清自来水――饮水思源,节约用水。

(8)污水――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

(9)汗水――做勤劳的人,劳动人民最可爱。

(10)心底涌动的水――友情、亲情,心情如水,以诚待人。

(11)水的精神――以柔克刚,滴水穿石的精神。

多角度立意不是目的,我们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中,经过比较、权衡,最后选择一个最佳角度。这样构思作文,作文的立意和成功便胜券在握了。

在角度的选择上,是反映着作者之智慧、才华、观察力与判断力的。一篇文章构思的角度选得好,不仅能给予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还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得深刻、尖锐、机警、幽默。

(本网 m.整理)

[教你一招]

看得新,想得新,说得新。

15.基于文体考查的中考作文命题建议 篇十五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研究;文体考查

一、关于中考作文命题中的文体称呼

分别以“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为关键词,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全文进行查找和分析,可以发现:除了“议论文”一词,在 “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出现一次之外,“记叙文”“说明文”均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这也意味着在与写作教学相关的条目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大文体名称并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标准》相关条目的分析,笔者以为,《标准》采用“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的称呼,是为了凸显以“表达方式”为核心的写作教学,从而改变以往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几种文体为核心的写作教学导向。

审视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的作文题,除却“文体不限(或自选)”外,绝大多数有文体称呼的试题,均以“记叙文”或“议论文”称呼。也许,中考命题沿袭以前的称呼,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标准》的意图,就会认识到:以前的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些称呼有关,它们或多或少对我们的作文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以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

以记叙文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在其《基础写作学》中指出:“记叙文本来是一个‘类’的概念,凡‘记叙’性的文章皆属此类,包括‘小说’及大部分‘散文’在内。但是,由于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影响,在相当多的部分人中间,却渐渐把它认作了一种具体‘文体’。这本来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同的‘记叙文’,特点及写作要求并不相同,只讲些‘五要素’或‘六要素’的‘特征’亦无甚意义。可是,考虑到这些看法已‘约定俗成’,考虑到中小学生习作阶段不宜将‘文体’分得太细,可以把他们写的那些‘文章’称为‘记叙文’,称为一种教学‘习作’文体。”[1]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训练的“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体,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体文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记叙文这种文体。“说明文”“议论文”皆是如此。但是,《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即写作能力的指向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只是在课堂上训练用的文类,并不具有直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功能,要让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这种写作能力,我们必须要教“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具体文体。如果我们在命题中只是考查这几种教学文体,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自然会只教这三大教学文体。如此,《标准》要追求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的目标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记叙性文章”,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不仅包括了新闻、通讯、访问记、特写、回忆录、传记等以写实为主的记叙性文体,还包括了童话、寓言、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记叙性文体。“议论性文章”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有议论性散文、新闻评论、小论文、杂文等。“说明性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有广告、说明书、提要、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我们的作文命题就要引导学生去写这些具体的文体,如果课堂上只是教“虚拟”的文体,学生走上社会可能就不会写这些具体的文体。因为光是一个记叙,在叙事散文、杂文、说明性文章中都是不一样的。说明和议论也是如此。

美国的作文命题与我国迥异。NAEP是美国国会授权教育部主持的一项权威测评体系,它对作文命题的核心要求就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命题测试的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引导教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写作能力。所以,他们的作文测试题,都是面向生活交际的具体文体。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写作时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作文也就不是为了取悦阅卷者,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另外,不考具体文体也是考生写出文体特征模糊的“四不像”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试题都有“文体特征鲜明”这一条提醒,但是,在“文体不限”且以教学文体为命题称呼的情况下,学生能有意识追求“文体特征鲜明”的并不是很多,很多学生还不知道在“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之下还有这么多具体文体可供自己选择,比如在“记叙文”的文体称呼下,学生自觉地去写传记、访问记、童话、小说、寓言等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因此,以“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来称呼,并且尽可能细化具体文体,是作文命题的一种智慧选择。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写作面向具体生活,拥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从而写出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的文章,培养适应实际生活的写作能力。

(二)记叙文概念的窄化

虽然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学生“文体自选”,但毋庸置疑,中考作文的文体实际上还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是,对于记叙文能否虚构,命题者可能意见不一,命题时也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学生的作文有写实的,也有虚构的,甚至还有编造的,阅卷者有时也是真假难分。命题者对记叙文概念的模糊,造成了学生作文在对待虚实问题上的左右为难。

很多命题者倾向于记叙文只能写实,这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记叙文这个概念的一般看法。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讲,记叙文是普通文章,必须是写实的,要讲求“六真”,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必须全真”[2]。翻看语文教学专业杂志,认为记叙文不能虚构的文章也很多。可是,事实上,记叙文只是强调了记叙,而并没有对写实和虚构作出规定。叶圣陶先生说:“小说里必然是一件或者一串的事情,就文体而论,自是叙述文。”[3]又说:“小说就是记叙文。凡是关于记叙文的各种法则,在小说方面都适用。”[4]所以,记叙文是既可以虚构,也可以写实的,根据记叙文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可以把记叙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记叙性文章,如叙事散文、自传等;另一类是虚构的记叙性文章,如小说、童话、寓言等。至于是否需要虚构,则需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nlc202309030228

如果命题者认为记叙文只能写实,那么,有些明显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题目,或者文学性较强的题目,学生可能就无从落笔,以致只能编造。比如“那天,雨一直下”“月亮离我们有多远”等题目,学生就可能会编造。又如颇受争议的广州中考题“广州风格”,对于一些非广州籍而在广州参加考试的考生也是很有难度的,也可能导致胡乱编造。

在命题时,如果我们以“记叙性文章”称之,那么学生自然知道,只要“记叙”就可以了,是否虚构则看是否需要。正如叶黎明教授所指出的:“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淡化‘要求’。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现有写作教材中所提的‘要求’往往忽略了‘普适性’,如‘如实地叙述一件事’忽视叙事可真亦可假;‘叙事要有点波澜’则忽视了‘平实’的风格。”[5]106

另外,认为记叙文必须写“真实的生活片段”,其实是窄化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片段”,虚构也能写出“真情实感”,因为虚构不是编造,它是文学性写作的一种手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使要求写“真实的生活片段”,学生也不一定照做,虚构甚至编造的情况还会出现,且我们也无法知晓学生是否编造或者虚构了。因为仅凭一张试卷,我们无法知晓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片段”是否真实。因此,还不如不去要求它,直接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来得实在。

在教师和学生对记叙文是否能够虚构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笔者的建议是,命题时可要求学生写叙事散文、自传等具体的写实性文体,或者小说、童话、寓言等具体的虚构性文体,而不是仅仅以“记叙文”称呼,以真正体现“突出作为表达方式的记叙‘因素’,淡化‘要求’”的写作导向。《标准》仅仅以“记叙性文章”来称呼的目的也在于此。

当然,在大家对“记叙文”概念模糊,又一时难以接受“记叙性文章”这一称呼的情况下,命题者通过强化“要求”来强化考生的文体意识,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命题路径。比如,2015年有些地方的中考试题,明确要求学生写自叙文(命题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称呼),即要求考生“用第一人称写真实的故事”“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等。

二、关于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考查的偏向

《标准》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文”等四种文章的写作要求,还提出了“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形式的要求。但是,从2015年全国范围来看,各地中考命题的文体呈现出窄化的特点,这种窄化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引导是极其有害的。

(一)极力推崇叙事抒情散文的命题现状

这种窄化具体表现为记叙文全面覆盖,议论文次之,明确提出考生要写说明文的没有。虽然命题者提出了“文体不限”的宽松要求,但是,从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来看,也基本只能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比如“月亮离我有多远?”“挥挥手,出发”“爱的力量”“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行走”“那一支春天的歌”“那天,雨一直下”“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等。这些文学色彩颇浓的题目,最适宜写的是叙事抒情散文。叶黎明教授指出:“把叙事抒情散文作为教学的主要文体,这是需要反思的。”[5]224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但由于人生阅历的关系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而好的散文必然是真情实感和深度思考的有机融合,因此,让青春年少阅历肤浅的学生去写“中年文体”散文,本身就勉为其难。勉为其难之下,就用华词丽藻来掩盖自己思想深度的不足,于是王荣生教授所批判的“小文人语篇”便应运而生,原来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倒成了一句空话,无病呻吟之作却备受追捧,而这些也导致写作唯技巧的应试倾向,学生套题、宿构成风。王荣生教授呼吁:“练就了这样一副笔墨,究竟为啥、究竟能干啥?”[6]在考查文体如此窄的情况下,即使强调“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也只能是命题者的自我安慰罢了。

同时,由于中考文体的窄化,学生平时的训练文体也必然被窄化,即只是强调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议论、说明等被弱化,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也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的失落

首先,《标准》要求的缩写、扩写和改写等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考查。北京的中考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章《超级智能住宅》的结尾进行续写;四川达州的中考要求考生先补全结尾“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___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再进行补写。除此之外,其他地区的中考较少涉及这些。其实缩写、扩写和改写等都是很重要的写作能力,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就是要对现有文章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此外,还有修改文章的能力,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的,但因为中考不考,就有可能不教。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教师平时在作文教学中融入过这样的写作能力训练,但是,从实际看情况不容乐观。

其次,应用文的考查在大作文中没有出现,在个别地方的小作文中偶有出现。张志公先生说:“学作文是为了用。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教作文就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7]但实际上,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写一个小小的通知却错漏百出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与我们不重视应用文教学有关,当然也与我们中考基本不考应用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考、高考基本不考应用文,即使考,也不会拿格式来为难考生,考的是格式束缚相对较少的书信体。这直接导致了应用文教学被放逐出‘课堂教学内容’之外。”[5]32

虽然,从命题技术的角度来看,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以及缩写、扩写、改写和修改等写作能力的考查可能在“怎么考”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因为有考查难度就不考或基本不考。命题者有责任研究命题的形式,创制适合初中学生实际的作文题目,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文学性写作的缺失

其实,学生的实用性写作不怎么样,文学性写作也好不到哪里去。学生在考场中写的是“小文人语篇”,由于文学性不足,不能称为文学作品。这与我们中考缺乏对文学性作品的考查有关。2015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出现文学体裁名称的很少。那些容易写成文学性文体的记叙文,学生也更多地是去写“生活中真实的生活片段”,而很少会写成文学作品。叶黎明教授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几乎成为了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全部内容,而文学写作训练,是不包括在其中的。”[5]44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基本都是在强调写实性文体的写作,而对文学性写作不够重视,认为文学性写作是作家的事,离中学生实在太遥远了。其实,这是我们对文学性写作的一种误解,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虽然学校并不是培养作家,但我认为这种练习是必需的、有益的。因为人人都应当具备想象力、创造力,文学习作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8]文学性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当然,初中学生的文学性写作还是比较简陋的,所以张志公先生也用“文学习作”来称呼,但不能因为比较简陋,是“习作”,我们就不去考查,简陋也可以有基于“简陋”的评价标准,其实,说到底,我们学生的作文哪一篇不是“习作”、不是“简陋”的呢?更何况,《标准》要求我们“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这里对“创意表达”和“想象表达”的强调,就是对文学性文体写作的强调。

nlc202309030228

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样式与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化表达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习作的基本目标。中考命题者在引导课堂教学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基本的文学样式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2015年,很多地区把“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引进了中考文体,如要求“写成诗歌不少于×行”。这无疑是对《标准》要求的大胆有力的回应,同时给了学生进行文学性写作一个有益的选择,是值得庆贺的。其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从最初的全国各地作文命题一律“诗歌除外”,到后来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几枝闹春,是一个艰难的改变过程,其中也伴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认识的逐步变化。相信随着人们对文学习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学性文体进入到我们的中考作文视野,从而为考生搭建一个“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作文考查平台,形成百花齐放的作文课堂教学新气象。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9]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必须是为了作文,为了生活,为了生活的必需。”从这个层面来看,中考作文命题在文体选择上的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它让《标准》的写作要求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得到“基本”落实,因为这个“基本”里包含着基础和本分,只有全面的、面向学生生活的语文写作能力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锡庆.基础写作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8.

[2]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

[3]夏丐尊,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开明国文讲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8.

[4]夏丐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53.

[5]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6]倪文锦.新课程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0.

[7]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0.

[8]孙移山.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J].中学语文教学,1998(5):3.

[9]朱永新.叶圣陶名言: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20.

上一篇:关于参加“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的通知文档下一篇:废旧机油回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