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调研报告

2024-07-10

转型调研报告(精选8篇)

1.转型调研报告 篇一

狠抓干部队伍能力转型 助推广钢集团转型发展

一、背景和形势分析。

**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钢铁厂,是**市属大型企业集团。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广钢集团将在**市退出钢铁冶炼产业,从2012年开始进行转型发展。

广钢集团转型发展方向和框架已经确定,制定了《广钢集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并获得了市政府批准实施,转型中的广钢以工业与贸易相结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为指引,大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钢铁深加工业、工业气体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五种业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目前广钢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相关业态充盈和发展急需提速,资产盘活、内部结构优化、经营创效、企业分类处置、人员分流安置、合理清偿债务和转型项目投资建设等各项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要转型跨越发展,干部是决策执行的保证,干部是决定因素,如何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再创新优势,这是新的发展形势对于广钢集团干部队伍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没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纵然有再好的工作思路、再好的工作决策,也不可能有好的工作效果。因此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好干部队伍的能力转型问题,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是关乎广钢集团科学转型跨越发展的成败所在。

二、企业转型时期干部队伍现状和问题

企业现状是:一方面随着集团产业结构转型,属下部分企业、生产工序相继关停,如钢管公司、焦化、高线等工序,导致工作岗位减少,大量人员需要进行分流安置,一些干部面临再就业的问题,企业无法全部提供内部岗位,干部队伍表现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集团存续企业扩张发展,以及新产业、新业务的开发,带来了一批崭新的岗位,急需招聘管理和技术人才,包括很多领导干部岗,如**钢铁博汇、岭南V谷等,新的岗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符合素质条件的人选,干部队伍表现出供不应求。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反映了集团当前人力资源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即大量员工急需分流安置而同时新产业所需专业人才高度匮乏的矛盾。

集团党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点抓好了新一轮任期中层干部的配备工作。通过换届调整,使中层干部队伍人数得到精简、结构得到优化、素质得到增强,新任期中全集团中层干部比换届前减少28人。但从客观上来看干部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素质能力、知识结构与所担负的责任不相适应,在党性修养、群众观念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上存在差距;二是干部队伍改革创新精神有待加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增强责任感和工作激情,开拓创新,务实进取方面还有待提高。三是各级领导班子对战略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驾驭新业务运营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队伍的结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转型和新业务经营的要求,部分核心专业岗位(如物流贸易、新能源开发、房地产经营等)骨干人才短缺、渠道人员配置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五是传统的钢铁生产为主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人力资源价值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需要加快向支撑新业务运营的模式转变,当务之急是要建立适应企业战略的新业务岗位体系,将战略要素细化到具体的岗位。

三、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对干部队伍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企业的转型发展迫切要求干部队伍在以下几方面转型。

1、思想观念要转型。

思想观念转型是推进干部队伍转型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干部的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再好的思路、再宏大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要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要树立机遇意识。广钢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机遇也是前所未有,能不能转型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这一机遇。必须彻底丢掉等、靠、要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主动出击、创造条件,乘着国家和省市政策的东风,顺势而上,全面激活现有生产经营,加速推进转型发展项目。二是要树立紧迫意识。形势在变化、时机不等人,广钢发展必须超出常规、快马加鞭。要迅速行动,摒弃按部就班的老套路,争当锐意改革的急先锋,只要对推动转型项目建设、充实五大业态实力有利的,看准了就要大胆试、加快干。三是要树立使命意识。把广钢大旗扛下去、打造一个新广钢,是每一个广钢人的神圣责任。要把“抢抓新机遇、打造新广钢”作为历史责任,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党委和行政的决策和要求上来,一起奉献、一起拼搏,一起加速推进转型发展进程。

2、素质能力要转型。优秀的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是企业转型的强大

动力,领导干部要率先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破解发展难题的本领,提升转型发展的能力。

一是提升学习能力。要勤于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领导干部带头把“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贯穿到终身学习的理念中;要精于学习,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学有所“专”,使领导干部向“专才”转型;要善于学习,即学习要注重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仅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立足企业转型和新业务经营这个实践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用好政策与破解难题结合、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结合的本领,提升干部的才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在当前企业经营压力大、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学会弹钢琴,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尤其是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帮扶的关系,经营控亏创效和转型发展的关系,转型发展和改革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好资产盘活、内部结构优化、经营创效、企业分类处置、人员分流安置、合理清偿债务和转型项目投资建设等七项工作。

3、工作作风要转型。领导干部要率先转变工作作风,要以干部作风建设为抓手,把公司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提高战斗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作为换届之后的重要内容,树立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良好形象。各级领导干部要“认识新变化、规划新任期、创造新成就”。认识新变化,强调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认清企业面临的新形势、自身的新挑战,放下老一套、寻找新路子;规划新任期,强调的是使命意识和责任感,要求创新地思考问题,尽其心、谋其政、履其责;创造新成就,强调的是奉献精神和执行力,要求出实招、干实事,用工作成效来检验对转型发展的贡献。要形成“空谈误企、实干兴企”的作风,做到“五讲五戒”:讲执行、戒空谈,讲务实、戒浮夸,讲效率、戒拖拉,讲拼搏、戒懒散,讲负责、戒推诿。要通过领导示范带头,展示工作热情、工作进度、工作成果,从而宣示广钢存续发展的决心,树立转型发展事业必胜的信心。

四、干部队伍能力转型的实现途径探索

1、构建良好的学习培训体系

领导重视是前提,集团党委创新思维,高度重视,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层领导带头学习新理论、新思维、新知识,广大干部积极参与,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培训内容是重点,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找到当前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与企业转型发展的差距,明确培训方向,据此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并对培训进行动态过程控制,最后进行学习效果反馈评估。

培训形式要灵活,做到定期培训与特别培训相结合,组织培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考察、经验学习实践相结合。

完善培训激励机制是保证,建立培训、考核、待遇、使用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激励机制,规范的员工培训体系,要将干部培训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通过培训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对反复培训不能提升能力的干部进行淘汰,对进步快、学习能力强的员工进行晋升,保持一定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有利于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激发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在潜力和动力,从根本上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和创造力。

要促使广大干部员工积极投身广钢转型事业,必须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具有激励性的薪酬福利制度。企业转型发展期,暂时还不具备支付高额薪酬的能力,但是应当用有限的资金在福利上有所创新,可以根据业绩和个人特点制定相应的福利政策,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福利系统,如给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企业发展的功臣增发一个月的特别奖金,组织优秀干部疗养、旅游等。

努力营造适宜干事创业的软环境。集团正努力打造五大业态,投资建设新项目,如岭南V谷•**国际智能科技园、南沙钢铁综合物流园、高端钢结构制造项目等,不仅仅为广大干部员工提供了大量新的岗位,在项目定位上打造了多个吸引各方才俊干事创业的平台。

充分发挥精神激励作用。以精神激励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激励作支撑,提振各级干部“精气神”。精神激励包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精神奖励等,精神激励不仅可补偿物质激励的不足,而且本身就有激励动力,可采用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

3、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各级干部,要建立和倡导以业绩驱动和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增强业绩指标设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配套以各种软硬约束措施,确保使企业经营班子切实担负起经营责任;加强业绩目标实现过程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财经纪律,强化业绩审核、评估和激励,形成干部队伍的新陈代谢长效机制。

进一步建立起干部的竞聘机制、问责机制和淘汰机制,建立起真抓实干、做实事、见实效的氛围。真正做到强化“分配”,以实绩论英雄,所有岗位都采取按岗设酬、绩效挂钩的分配原则。集团主动适应形势需要,结合重组和转型发展总体工作部署,出台了组织架构、职位序列设计、各种职位配置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搭建了新任期组织管理转型改革的制度框架,做到真正淡化“身份”,靠竞争显活力,对履行岗位能力差,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干部要进行问责,调整出相应岗位,对考核结果在前的干部给予晋升或加薪,对考核结果在末位的干部进行降岗或降薪,综合能力较弱的,淘汰出岗位。

2.转型调研报告 篇二

一、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 我市城镇集体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八大产业, 建设四大基地”的总体目标, 大力提升传统产业, 致力发展新型产业, 努力拓展第三产业,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1) 经济指标实现翻番。截止2010年底,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23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3.2倍, 年均增长26.5%;实现利税13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2.72倍, 年均增长22.2%;实现利润8.4亿元, 是“十五”期末的2.7倍, 年均增长22%。 (2) 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 以牛山煤矿年产120万吨扩能改造、坤达磁材有限公司1万吨四氧化三锰、城区植保厂工贸大厦为代表的矿井扩能改造、转型和三产项目共实施61项, 累计完成投资额17.8亿元, 对“十一五”实现翻番的贡献率达40%, 大大增强了我市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 (3) 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末, 我系统共有城镇集体企业95户, 其中规模企业24户, 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10户, 较“十五”末增加6户, 基本形成了以煤炭产业为支撑, 机械加工制造、新型建材、玻璃制品、啤酒饮料、电线电缆等行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4) 资源企业优势突出。“十一五”期间借助政策与市场机遇, 资源性企业的安全、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观, 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虽然只占企业总数的1 7.6%, 但贡献率却占到90%以上,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5) 营造环境应对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于2005年9月和2009年5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 为改善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推动改革,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 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属于粗放型增长, 各种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1、转型发展投资主体缺位。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理当成为转型发展的主体。各级城联社承担着系统协调管理职能, 无法承担转型主体责任;多数有投资实力的煤炭企业出于生产、建设、安全压力以及项目选择、人才储备等因素, 没有“精力”实现转型;地面企业大多处境艰难, 没有“能力”完成转型, 从而形成事实上的转型投资主体缺位。

2、资金项目对接困难。

调查发现, 有些企业有项目无资金支持, 有些企业有资金找不到项目转型, 有些企业有土地却苦于无资金和落地项目, 资金、资产与项目在对接中存在很大障碍, 直接影响了城镇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

3、转型发展步履艰难。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 一些煤炭企业发挥资金优势, 积极进行地下转地上、一矿办一厂的尝试, 但遇到管理、技术、人才和营销等诸多困难问题, 转型效果不够明显。

4、体制机制运转不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镇集体企业在管理体制、产权关系、经营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突显, 各级联社集中财力上项目、统筹协调谋发展的传统优势受到严重制约, 亟待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转型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及发展思路分析

从国际国内和全省全市发展趋势看,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大环境总体十分有利。从外部条件看, 世界经济历经危机之后逐渐回暖复苏, 进入了新的增长阶段,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省最近又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标志着实现转型发展拥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市提出“十二五”期间“突出一个主题, 加快两大转型, 明确三个定位, 实现五个跨越”的总体思路, 将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扶持力度。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为我们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能。从自身条件看, 经过多年发展, 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奋发努力, 全系统具备了实现转型跨越的实力、活力和动力。从实力上讲, 全系统“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长了一倍多, 发展水平多年位居全省各地市前茅, 许多煤炭企业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实力和企业管理经验;从活力上讲, 城镇集体企业通过深化改革, 积极理顺产权关系, 转换经营机制, 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从动力上讲, 全系统认真贯彻省市争先转型跨越发展精神, 人心思进, 人心向上, 形成了一心一意谋转型, 奋力拼搏求跨越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充分认识系统情况, 深入研究比较优势, 我们提出全市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突出一个主题—争先、转型、跨越发展;加快三个转型—体制机制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联社职能转型;实现五个跨越—从传统的集体经济向新型集体经济的跨越, 从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并举的跨越, 从小项目为主向大项目带动的跨越, 从招商引资向自主创新的跨越, 从管理型联社向服务型联社的跨越。努力实现“一个领先”、“两个翻番”的总体目标—继续领跑全省各地市城镇集体经济, 经济总量和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五年再造一个“新城联”的新格局。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l、确立实现转型发展的投资主体

面对全市城联系统的实际情况, 兼顾转型与发展是单个企业很难完成的, 要解决煤炭企业“没精力”, 地面企业“没能力”的问题, 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 确立转型发展投资主体。建议各级城联社设立联社—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层架构的转型发展投资体制, 城联社将联社经营性集体资产授权资产经营公司经营, 并对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及重大投资项目进行核准;资产经营公司对城联社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自主开展资产营运和对外投资, 重点对转型发展起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好项目进行投资, 同时整合系统内企业土地、区位、资源等生产要素, 按市场规则实现资本运作, 对系统内企业转型发展项目以相互平等的独立民事主体身份进行股权投资, 借款等;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 以好项目吸引资产经营公司投资, 力求双赢。建立这样的新体制,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制约我市城镇集体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存在的转型发展投资主体缺位的突出问题, 从而推进我市集体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2、做好项目和人才储备

前些年我系统提出煤炭企业地下转地上, 一矿办一厂的思路, 一些煤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如城区七岭煤矿投资创办诺克制药有限公司, 泽州县天户煤矿投资坤达磁材有限公司, 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但转型的效果不够明显。究其原因, 缺少好项目和科技人才是突出的因素。建议市县两级联社筹建项目和人才库, 并与市项目库和人才库实现对接, 一方面为企业解决现有转型项目存在的人才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储备项目和人才资源, 为新上项目做好前期准备。

3、实现资本与项目对接创新

总体来看, 我系统科技生产力水平不高,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必须引进吸收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议: (1) 构建项目信息平台即网络信息平台, 沟通信息渠道, 优化吸纳环境, 减少资金项目信息传递障碍, 通过信息平台对科技成果转让、招商引资、技术推广、项目招标、企业及产品介绍等信息发布宣传, 努力实现项目对接。 (2) 协调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协调好项目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二者的关系, 主动与科研单位、高校、创投机构、大型国企等项目单位建立协调联络机制, 分类指导需方企业项目对接工作。二是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的关系。在大力引进、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同时, 积极建立研发机构, 实现从招商引智向自主创新的跨越。

4、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煤炭产业转型

作为支柱的煤炭产业, 产业基础较好, 在实现转型发展中, 仍然要在煤上做文章, 继续发挥和依托煤炭资源优势, 以煤为基, 以煤兴产, 以煤兴业, 以煤促稳, 多元发展, 把煤炭资源优势变成创新发展优势。一是提升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水平, 力争“十二五”时期煤炭产能再翻一番, 做大做强煤炭产业, 发挥核心增长极的辐射作用, 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二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龙顶山、屯城等煤炭企业投资建设洗煤厂, 迈出了拉长煤炭产业链的第一步, 以此为基础, 全力推进煤化工产业向纵深发展, 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 精细煤化工;三是以防爆电机壳、煤炭掘进机、硬质合金刀具等加工制造为突破口, 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积极寻找适宜的新兴产业项目, 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从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并举的跨越。

5、优势互补, 非煤企业“退二进三”

全系统非煤企业点多面广、规模小、结构松散,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愈发显得势单力薄。有的企业有资金找不上好项目, 有的企业有项目没有发展空间 (土地) , 很多地面企业有大量闲置土地, 但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少数企业利用区位优势, 盘活资产, 发展第三产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这些新的探索, 为寻找形式多样化的转型途径提供了实践经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越来越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基本要素, 很多企业位于区域黄金地带, 区位优势明显, 要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 通过系统内外招商引资、兼并重组、联合、参股等方式。实现向服务业的转型, 重点发展以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旅游、以及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 还可利用废弃矿井或停产企业厂房设施等, 开发工业景观旅游, 工业遗产博物馆等。这样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又能盘活资产, 保证原有职工分流后再就业, 使企业走上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

6、实现联社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3.从调研公司转型咨询公司 篇三

而同时,随着社会信息生产和流通速度的空前加快,市场调研行业也面临着两个重要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速度。数字媒体时代,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趋向实时化,即时关注消费者动态并随时作出反馈成为企业的新要求。因此,我们看到随着新沟通平台的出现,专注于“快”的新型调研理念,调研工具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竞争者如Facebook、谷歌都开始为企业提供调研服务。

这是一个成长很快的利基市场。但是与其说是传统调研机构争夺蛋糕,更合适的说法是他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专注于“快速”了解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而更深入的如品牌驱动力、新业务机会等问题依然有赖于全面、详尽的传统市场调研。

但传统调研公司也要提升调研流程效率。比如在传统调研流程中,面对面是主要的调用方法,从问卷设计到采访再到数据分析,整个流程需要耗费数周时间,而现在更多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的新调研工具开始加入,以提升工作效率,如在中国,博客是我们调研的一个主要工具,而在智能手机普及率更高的印度,很多信息收集是通过手机来完成。

第二个挑战是客户需求变化。之前我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客户提供他们想要了解的市场信息,而现在客户则希望我们能在提供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关于广告、品牌方面的建议,对我们来说,华通明略就需要从调研公司转向咨询公司,对人才、能力都有更多的要求和挑战。

而在众多需求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理解媒介”的需求,即媒介使用对品牌的影响。很多客户如今想了解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使用了这个媒介,会对我们的品牌产生什么效果。

尤其是过去五年中数字媒体的兴起,将媒介购买变成了一个非常长尾的市场,如何做数字营销、选择在哪几个平台出现,都成为企业的难题,形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使是企业自身都不确定某次广告投放是否必要,因为他们不了解媒介及其效果。可以说,媒介碎片化是行业内每一个参与者都要面临的挑战。然而这一块,也将会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潜力增长点,比如现在我们推出了针对整合媒体的衡量、投放比例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这一方案将会随着碎片化的加深而变得日益复杂。

4.农业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篇四

一、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温州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10个文件,全面推进我市农村改革试验。我县作为温州农村改革的重要区域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大力推进农房集聚、“三分三改”、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全县经济作物(含蔬菜)种植面积达28.6万亩,产量约40.2万吨,产值约10.3亿元,农业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特征。我县农业产业主要集中在马站、灵溪、龙港、桥墩等四个区域,经济作物面积分别4.8万亩、5.6万亩、5.4万亩、4.5万亩,占全县71.0%。我县农产品主要以番茄、草莓、葡萄、杨梅、茶叶、油茶、黄栀等为主,形成了较有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如以灵溪郭家车村、龙港双龙村、马站中姑村为中心的万亩越冬大棚番茄基地;以观美新岸村为中心的千亩大棚黄瓜丝瓜基地;以桥墩凤岭村为中心的千亩杨梅基地,以桥墩八亩后村为中心的万亩茶叶基地,以桥墩小沿村为中心的千亩油茶基地等。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现代科技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架大棚比例逐年提高,微喷滴灌技术、太阳能诱虫、遮光遮阳设施普遍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效益,我县番茄国外优良品种应用率达95%以上,微型节水滴灌技术应用率达82%,穴盘育苗技术应用率达63%,有机肥应用率达88.9%。“三分三改”深入推进,使土地大规模流转成为可能,提高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性,瑞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晨虹农业有限公司、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投资农业,大项目大投入,提升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是缺乏政策引导。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众多,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等仍不明确,对农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缺乏政策引导,农民种什么、种多少,纯属于个人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容易出现一哄而上,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还未形成。农业是弱势产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自然灾害都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农民灾后生产自救能力较弱,影响农业发展后劲,农业政策性保险除水稻种植外,农作物、经济作物等保险还未开展。

2.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一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大。2012年财政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到1500万元,比2011年还减少200多万元,低于全省同类县市的水平,不能对农业产业项目形成有效支持。譬如对于设施农业,效益高、产出高,但在设施投入也大,新建一亩钢架大棚需要投入2.0万元左右,而我县仅对部分钢架大棚实施补助,每亩在1500-3500元之间,补助资金300万左右,与邻近的瑞安市相比差距甚大(瑞安对建设钢架大棚的农户给予50%的财政补贴,补助资金达2400万)。二是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力度不够。由于信贷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且农民承包的土地和房屋不能抵押等原因,往往造成在农户最需要投入的时候缺少资金。如温州市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办初期,急需30万元购买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品,但最终未能拿到贷款,理由是农业风险太大,要有抵押,马站恒丰蔬菜合作社的情况也是如此。

3.农业用地难以保障。一是土地流转难度依然较大。虽然县政府提出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全县所有村的地改工作,但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有近三分之一村承包证没有发放到户,影响地改工作顺利推进。已完成地改的村也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土地真正流转还存在诸多障碍,土地大规模流转则难度更大,这种情况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二是农业所需的辅助用地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农业生产必备的仓储、冷藏、包装、交易场地及生产管理用房等用地被视同工业用地,由于土地指标紧缺,而无法得到解决。

4.管理服务有待加强。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断层现象非常严重。目前灵溪大棚蔬菜面积超万亩,仅有2名50岁以上的农科员。龙港镇设施蔬菜生产面积也达3000亩,却无一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品牌培育力度不大。我县大棚番茄面积达2.3万亩,但无地理标识证明商标,不利于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产业的提升。三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大,品种结构单一,抗击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脆弱;种植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培训、指导不到位,往往滞后于生产,一旦病害发生,为时已晚。另外,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产品质量监管等等工作,还相当薄弱。

三、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1.出台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要提高认识。我县属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仍是农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以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契机,紧紧把握我县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发展。二是要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我县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保障措施等,把农业产业引向规范、有序、持续发展轨道。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农作物、经济作物,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如番茄的保险,着力化解种植风险,为农村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加大投入,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县财政应大幅增加农业产业扶持资金,重点补贴钢架大棚、节水滴灌设备等农业配套设施及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的投入和发展机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支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发展,扩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总量。建议县政府借鉴余姚市的做法,成立国有独资的农信担保有限公司,逐步探索对农民进行综合授信,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特殊奖励的单位和个人,要在评级、授信、信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金融部门要积极尝试按自然村、行政村集体担保或根据政府授信等级,解决农户和龙头企业缺资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农业信贷支持力度。

3.深化地改,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活力。一是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土地合作社组建等工作环节要到位和规范,确保有质有量地完成地改工作目标,真正破解土地流转难问题,要加快土地流转中心建设,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流转和配置,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便利条件,有效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二是要重视解决农业生产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县有关部门应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精神,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建设温室大棚等用地,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管理用房等临时性配套设施用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比例使用土地,并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三是要考虑在我县重点农业生产区域建设3-5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广大农户提供平等竞价的平台,切实维护广大农户权益,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新次序,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品质提升。

5.积极融合 转型发展 调研报告 篇五

耿村煤矿总工程师 刘春生

中原多盛世,重组谱新篇。2013年9月12日河南省政府在郑州举行了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暨揭牌仪式,标志着义煤集团与河南煤化集团战略重组第一阶段圆满完成。这一次战略重组对两大集团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建设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河南能源集团的一名职工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集团公司的一名干部,我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为了加快两大集团的深度融合,为了全面实现转型发展,为了顺利实现百日攻坚,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战略重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进河南煤化集团和义煤集团的战略重组,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保持和提升国产煤炭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战略重组是强强联合,有利于提升我省煤炭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两大集团的融合将形成中原亿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这对两大集团煤炭产业抵御风险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外煤炭市场需求下行压力增大、煤炭行业发展困难显现突出,国内经济已进入增长速度缓冲期,并将长期处于高速进入中低速时期。两大集团的强强

联合形成亿吨煤炭企业有助于渡过难关、稳中有进,可以进一步提升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益,增加在煤炭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两大集团战略重组,优势更加突出。一是战略重组后,企业的规模优势更加突出。我们的煤炭产量将迅速形成规模优势,今年年底有望突破1亿吨,跻身全国亿吨级煤炭企业行列,结束河南没有亿吨级煤炭企业的历史。同时,煤炭资源占有量将达到560亿吨,拥有更加雄厚的资源储备,有利于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优化全省煤炭资源配置和开发布局。二是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三是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四是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五是市场布局更加合理。六是品牌溢价能力更强。总之,我们通过重组,把原来分散的优势变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必将推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形成强大的发展力量,迅速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突出重点抓好安全工作树立大企业形象

对于煤炭企业,特别是像重组后的大型企业,确保安全发展,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至关重要。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和“零事故”的工作理念。针对我矿当前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瓦斯治理工作,积极探索瓦斯治理方式。工作面的瓦斯治理我们首先要保证高位瓦斯抽放巷的抽放效果,做到高效抽放。矿井向深部开采以后,煤层瓦斯含量逐渐增大,要推进瓦斯治理方式转变工作,即:从被动防御式的采空区瓦斯抽放到主动出击式的本煤层瓦斯抽放。

第二,牢固树立“防火为先、以防为主”的工作理念。13210工作面剩余120余米,尽管工作面条件较好,但仍然不可放松警惕,特别是目前在上隅角抽放不是很好的时候,后机尾还存在少量的CO气体,说明自然发火隐患仍然存在,要做好现场防火管理,加大上下隅角封堵力度,保证工作面顺利结束。

第三,探索适合耿村矿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的防冲体系。随着耿村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岩动力显现日益明显,冲击可能性越来越大,防冲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国内外对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尚没有达成共识,加之冲击地压的发生影响因素多,具有突发性,这些都给防冲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同时伴有一定的盲目性。耿村煤矿采用了强支护、强监测、强卸压、强防护的“四强防冲体系”来治理冲击地压,但基本上秉承了能上的工程一定上的原则,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冲击地压治理体系。冲击地压具有强大的破坏性,下一步必须努力探索出适合耿村煤矿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的防冲体系。

提升素质为两大集团的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新起点孕育新希望,新征程开启新篇章。作为大企业的职工我们要有大企业员工的形象和素质。

第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习型团队。目前耿村煤矿冲击地压、瓦斯、发火等自然灾害严重,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扩大知识面,提高防控自然灾害能力。以更好应对出现的新问题。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学习型团队,为矿山安全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确保煤炭企业安全发展、快速发展的可靠保障。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正确引导专业人才的成长,为专业人才提供施展创新能力的舞台,充分发挥每一位人才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好煤矿科技创新工作,为两大集团的深度融合提供技术保障,人才保障,从而加快企业的快速发展。

结语:能源之花必将绽放中原大地

6.转型调研报告 篇六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练好内功、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做好文章。

2、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战略金属及合金工程(一期)正在建设,将形成年回收再生合金废料7万吨,高合金特殊钢2.5万吨;完成1.6万吨镍铜废料再生项目,高品质复合合金形成规模能力;购置30台数控设备、高速钢工具项目投产达效;投资4600万元,新上8台德国全自动磨床及26台配套设备;新上数控压机、研磨机床、清洗生产线,年产600万片数控刀具及300吨矿山机械刀具项目投产;长江增上压力烧结炉、多气氛烧结炉及新型压力机;亚星新上6台自动压力机,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压烧结工艺为国家发明专利。合金行业开发的数控刀具、复合刀具、镍铜合金、矿山球齿、高速钢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共引进12名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5、商标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获国家著名商标。

6、管理创新。实行精细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主要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1.狠抓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我公司为达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采取建立人才培训中心自主培养和委托大专院校定向培养的办法,为公司培养专业化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招聘和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壮大研发队伍,增强研发实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奖励基金。公司拿出了1825万元作为技术开发项目经费,从去年的3%的比额增长到5.2%,同比增长60%。为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入了国家先进的设备,其中目前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共计120余台套,主要有:美国进口碳氢氧分析仪1台,红外线碳硫仪1台,德国进口X射线荧光分析仪1台,美国进口便携式直读光谱仪2台、德国进口全谱直读光谱仪1台、化学分析仪器4套、超声波清洗线1条、1吨真空冶炼炉、3吨电渣炉1台、3吨中频感应炉2台、6吨净化处理炉1台等,为产品开发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有效的执行力和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公司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和运行效果,2016年,公司自主试制研发了六大新产品项目,其中包括再生高温合金(UNSNo660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761)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800HT)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23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UNSNo8028)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625)研究及应用等再生技术研发项目,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优化了新产品的工艺,满足市场的需要,并取得了国家级专利10项。取得了当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35087万元成绩,新产品销售收入为75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

2.增投入扩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能力

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发展再生利用产业成为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稀有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尚处粗放发展阶段,利用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为了节能环保,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我公司大力扩大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的能力。项目分两期建设,初期为一期建设内容,工程建成后年回收再生高合金废料7万吨、年产高合金特殊钢及钛合金2.54万吨,以满足规划各种再生稀有金属合金年生产能力。一期工程新厂区位于省经济开发区内,场地东西长度为574.73米,南北宽度为540.80米,建设用地面积310814平方米,约466亩。

二期建设在一期积累技术、生产实践以及市场开拓的基础上,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高端合金废料的回收以及再生利用,进一步扩大高温合金、镍基合金再生铸锭生产,发展钛及钛合金冶炼以及高温合金铸造母合金冶炼,锻件、模块生产,以满足中国航空集团下各分子公司、航天及军工等特殊领域的锭坯、锻坯需求。二期工程建设场地拟在一期北侧用地614亩。

3.强力推进回收网络建设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按照先航空再军工到民用的顺序分步实施,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军民融合、购销兼容、双向联动网络体系。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初步的建立了网络体系。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具体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16年底完成工业内部购销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发动机板块黎明、西航、成发、黎阳、南方动力等公司的推进工作,2016年底在工业内部全面推行。建立网点30家,回收资源量12万吨,占可利用总量的80%。第二步,在工业取得成熟经验基础上,向其他军工集团扩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航天、兵器、船舶、核电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到2016年,建立网点40家,建成6大区域中心,回收资源量占可利用总量的30%。第三步,进一步拓展民用市场回收网络建设。到2018年,重点在石油、化工、电子等密集的区域建立50家网点。同时,积极申报报废军事装备拆解定点单位,将按照保密和环保的要求,在沈阳、青岛、成都、兰州、广州等地建立6家拆解定点企业。并积极开展废料进口业务,探索建立国外回收网络的途径。

金属集团是一家以生产多类合金为主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始建于1986年,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研人员29人,高级工程师2人。公司主要从事钼铁、钒铁、镍铜合金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研发,年均产值达7亿余元。集团一贯坚持爱国爱县、诚信经营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纳税总和居全县民营企业第一名。获得“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发展贡献奖”、“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排头兵企业”、“市五十强企业”、“县经济建设派头兵企业”、四大国有银行“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

集团公司率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审核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与北京首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被首钢评为“优秀供应商”。被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分别授予“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为促进企业发展升级,集团坚持“科技先行、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核心产品的技术攻关和研发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公司多方面挖掘优秀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此外,积极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改革产品生产流程,逐步形成一支管理过硬的优秀团队和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形势严峻,成本控制力度需进一步加强。集团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整合分析经营过程中的各要素和环节,优化整合资源,寻求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销售渠道,不断利用新科技武装自己,实现企业信息化;不断改进硬件设施,引进技术人才,通过网站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学校接轨,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减少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优化。

企业在促进转型升级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员工文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用人制度;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品牌意识;健全财务制度和信贷担保体系,寻求有效融资渠道;加强可持续发展认识,增强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抵抗力。

集团旗下拥有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青龙铁合金有限公司、集团特钢有限公司、县苏普曼钢铁炉料有限公司、县海龙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县亚龙金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著名的专业特种工具钢生产厂家,主要经营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铁合金(钒铁、钼铁、钨、氮化钒)等,在国内外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集团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先后获得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二十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发明贡献奖、市五十强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和“重合同守信用”等称誉。

1、在围绕转型升级开展的工作,我公司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和不断的技术改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采用全磨制,高温挤压模品质好、耐磨度高、韧性好,提高了我国数控刀具市场的质量。磨制工艺的技术特点及优势:设计制造“全磨制”是实现数控五轴生产线的关键,具有操作方便、提高工效、节省能源、成本低。该生产线的研制成功,打破国内某方面的垄断。磨制的工艺是少屑、无屑的高新技术加工工艺,具有省时、省材、省力等特点。满足于机械制造、军工企业、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的需求,提升了产品质量,我单位选用先进的节能型工艺设备,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并且制定合理利用能源及节能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各类能源的消耗。

2、今后开展的工作:由于近年来数控机床生产、消费快速增长,保有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相配套使用的、不可缺少的各种数控刀具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企业要立足长远规划,做好产品质量性能,确保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生产出性价比高的、适应需要的机床刀具,占有更大市场空间。

3、解决的问题:现在需求专业化技术人才扩充研发队伍。

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为顺应国际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发展的趋势,以超常的魄力,从瑞士引进2台(套)国际高端全自动数控磨床,从此,打开了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结构大调整的序幕。2016年、2016年公司乘势而上又陆续从瑞士、德国引进多台(套)硬质合金数控全自动磨削流水线,该系列高端设备的引进填补了华北地区的空白。自此,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知名的企业跃升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国际一流加工能力的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知名生产厂家。以生产装备提升做后盾,公司近年开发生产了精密超硬合金刀具,该系列刀具能在许多领域可以以车、镗、铣等进行代磨加工工艺,能使被加工零件获得极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表面质量,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设备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企业美誉度不断提升,2016年公司商标还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硬质合金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专业从事硬质合金数控机床刀片的制造。公司占地40亩,现完成建设18000平米。

公司下设国内营销部,外贸部,生产管理部,技术部,研发部等5个管理部。下设锌熔回收车间,还原碳化车间(筹建中),混合料车间,压制成型车间,烧结车间,精加工车间,涂层车间及分析检测中心等8个生产实体工段。公司购置德国三维逆向工程仪,日本沙迪克电火花成型机,瑞士CVD涂层炉及真空炉,多气氛真空一体炉,真空压力烧结炉,全自动湿磨-----喷雾干燥造粒塔、全自动压型机、自动磨面机、全自动湿喷纯化机、全自动超声波清洗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设备总量达100余台(套)。

7.转型调研报告 篇七

上述公众认识与质监工作现实价值的巨大反差,说明我区质监部门的功能定位、作用发挥、宣传发动还不科学、不到位、不充分。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质监工作的新形势、新趋势,准确把握我区质监工作的新定位、新任务,我们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对区内部分盟市质监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赴山东、江苏、广东、山西、陕西等省市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新形势下的新质监——兄弟省市质监工作的新发展

(一)从每斤3元到每斤30元——无锡阳山的“标准化”之路让当地水蜜桃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无锡市阳山镇的水蜜桃远近闻名,但由于千家万户“各自为种”,质量难以保证,加之周边伪劣桃品假冒盛行,阳山水蜜桃长期跳不出“优质不优价”的怪圈。2004年,由分管副市长挂帅、市质监局担纲的无锡市创建阳山水蜜桃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攻坚战打响。经过两年的努力,《无锡水蜜桃》、《无锡水蜜桃生产技术规程》两个省级地方标准出台,示范区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验收。而相应的全程标准化管理、农民种植档案、防伪标志使用等措施,更极大地提升了阳山水蜜桃的品牌形象。到2013年,当地水蜜桃的种植面积由700多亩发展到32000亩 ,带动周边市县区形成了10多万亩的种植规模。销售市场从最初的沪宁沿线城市迅速扩张到全国20多个省、市,并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等,价格也从每斤3元上涨到30多元,成为了“中国名牌农产品”和当地农民的“摇钱树”。

(二)从简单劳务输出到“阳光大姐”标准服务——山东省的服务品牌成为全国家政服务业的标杆

山东是人口大省,济南是劳务大市。从2001年10月开始,在济南市妇联的组织下,由市质监部门牵头,开始对月嫂、保洁、陪护、居家养老等15大类50余种家政服务的每个环节和整个流程进行跟踪调查、总结提炼,建立了一整套“阳光大姐”管理、服务、经营标准。到2012年, 共培训“阳光大姐”式服务员13.8万人次,安置就业80万人、服务家庭60万户。目前“阳光大姐”在省内外已有120家连锁机构,在家庭服务业内第一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第一个代表中国企业向国内外发布首份基于ISO26000的企业社 会责任报告。“阳光大姐”还承担了建设全国家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截至2013年,共制定各类服务标准512个,其中《家务服务基本要求》、《育婴服务基本要求》和《医院陪护基本要求》已成为国家标准。

(三)从“产业立市”到“质量立市”——无锡在全国率先把质量作为发展的首要基础

无锡市是国内著名的工业大市,其2007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地级市第六、GDP第九。但由于制造业需要大面积用地和大规模耗能,无锡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无锡市于2007年底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质量立市”战略,并于2008年1月18日召开了无锡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促进年动员大会;同日出台了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即《关于开展“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促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质量求突破、靠质量促转型、用质量增实力。质监工作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渗透到了全市经济的各个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无锡已拥有国际、国家标准专业技术组织59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19家,先后承担或参与修订了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317项。推动无 锡市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华丽转身,全市GDP连续多年保持10% 左右的增长。

(四)从实施“质量兴省”战 略 到 确 定“ 质 量 强 省” 目标——发达省区均把提升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

自国家相继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 201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来,许多省区都致力于“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江苏省于2001年开始实 施“质量兴省”战略,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12年正式提出了建设“质量强省”的目标。山东省认为“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是山东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保安全、促发展、扩内需、强出口、稳增长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因此于2012年出台了《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广东省于2010年出台了《质量兴省实施意见》,2013年又将其上升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质量强省的决定》,提出建设质量强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综合可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质监部门在新形势下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在标准化和质量、质检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和重大进展是其共同特征,而质监部门顺应形势,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深度介入企业、产业和宏观决策,又是各地取得预想成果和成效的关键。

二、 新 阶 段 的 新 任务——我区经济发展对质监工作的新要求

2014年,我区的经济总量已接近2万亿元,但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还处在较低水平,这与我区质量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有很大关系。

从农牧业的角度看,我区是国家的优质粮食主产区和五大牧区之一,绿色农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特别是来自全区7000多万亩旱作农业区和10多亿亩草原的农畜产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和营养价值较高的原生态产品。但绝大部分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企业缺乏标准意识,鲜有标准化创建行动。且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重用质量检验和认证认可等技术手段来包装和推销自己的产品,以致许多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绿色农畜产品还没有被消费者广泛知晓和认可。特别是在粮、油、肉、皮、毛等诸多流域还没有国内叫得响的驰名商标,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和原产地追溯体系建设在国内也处于落后水平。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高品质得不到高回报,农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亟需质监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从工业的角度看,我区二产比重达到55%,虽形成了以能源、煤化工、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原”字号产品所占比重过高,工业的粗放型、低端化特征较为明显,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更缺乏标准化的引领示范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区共制修订地方标准404项,仅为陕西省的37%,广东省的28%,占全国地方标准总数的1.43%,在全国排第27位。参与或制修订的行业标准17项、国家标准15项、国际标准只有1项。这些数据表明我区的标准化工作水平还很低,标准体系还很不健全。企业在市场上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质监工作“补课赶队”任务非常艰巨。

从服务业来看,国外服务业巨头之所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服务标准”甚至标准体系,掌握行业的“游戏规则”和话语系统。发达省区的服务业之所以先进,也与其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较早、力度较大、成效明显有关。我区的服务业近几年虽然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也出现了“翁牛特焊工”、“开鲁保姆”等区域性服务品牌,但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其他省区相比仍然较低,以标准化推动服务品牌创建以及服务品牌本身的市场效应还很不明显。目前仅在旅游、物流、政务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服务领域开展了28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区以服务品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工作才刚刚起步。

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打造亮丽风景线”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8337”发展思路,及时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了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就要求质监工作必须相应地转变观念、找准定位,突破常规、勇于担当;必须积极呼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主线,把“塑品牌、强产业、稳增长、促转型”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总目标。

三、新体制下的新战略——我区质监工作的新定位新思路

(一)调整工作方向和目标

应在现有基础上调整质监工作的目标与方向:由被动接受委托和专项行动相结合,转向主动服务、积极指导和日常管理相结合;把保障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调整为以安全为基础,以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要以制订和完善现代农牧业、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为提质增效的主要任务,推动农牧业和工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二)树立新的理念和形象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大质量、大质监”的理念,塑造质监深度介入、主动服务和保障发展的新形象。在质监全系统大力倡导精准科学、爱岗敬业、奉献担当的行业精神。

(三)抓住新的重点和难点

把提高全区质量总体水平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找准质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推动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加快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标准化工作从基础性工作向引领性工作转变,从产品和产业为主向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延伸,从单一性、个体性向社会共性化、标准化服务转变。围绕提高质量竞争力推进品牌建设,围绕保安全、惠民生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四)实施新的战略和举措

8.转型调研报告 篇八

3月3日,大数据、信息消费等互联网词汇成为全国政协会议的热词。在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式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将互联网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把互联网提升到战略高度。

而在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峰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金键表示,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仅有7%,这说明绝大多数传统企业还徘徊在互联网门外。

相比较而言,以家电零售起步的苏宁确实起得很早,从5年前上线苏宁易购开始,就毅然决然地朝着互联网转型,率先提出并践行O2O模式。如今,苏宁交出2014全年盈利9.5亿元,第四季度整体增长17%,且逐季向好的靓丽业绩,以此宣告:苏宁O2O发展正由“弯道”进入“直道”,互联网转型取得阶段性成功。

转型要任性 步子要坚定

2014年,对于苏宁业绩的逐季向好,业内人士或许早有预感。这一年,用苏宁内部人的话讲叫“战略执行年”,这些外界看到的点点滴滴变化,都是苏宁一系列长期布局的厚积薄发。

在2010年前后上线苏宁易购时,苏宁正值连锁业风头正劲,成为行业第一。但张近东清醒地看到了互联网的大势所趋,敢于从驾轻就熟的连锁业中突破出来,进入到陌生的互联网行业,没想到这一转就是5年。期间,苏宁互联网转型的步子一直非常坚定。

大舍才能大得,转型必须要经历磨练与调整,但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苏宁的付出终于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凸显,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通过大数据驱动的C2B反向定制、精准会员营销等创新运营手段,驱动O2O模式执行进入到批量化成果展示阶段。2014年全年利润总额9.5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550%多。对于这个结果,张近东这样解读:苏宁O2O模式发展进入“直道”,公司从传统零售企业已经脱胎换骨,转型成为互联网零售企业。

打破品类天花板

C2B重构供应链模式

2014年下半年,互联网零售行业突然横空出世冒出一个“苏宁超市”,而后4000万卷纸、100集装箱牛奶被一抢而空,震惊业界。

这就是苏宁扩充全品类的力量,如果还是做家电连锁,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举措。

据统计,仅2014年一年,苏宁开放平台就引入商户11000家,SKU(库存量单位)体量从“电器化”时代30多万激增至近800万。

2014年下半年,在超市和母婴两大品类上的单品上发力,苏宁屡试不爽,不仅获得了销售量暴涨,还带来了大量女性会员,原因是其背后通过大数据挖掘,精准锁定目标用户,并反向定制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

这种大数据挖掘引发的C2B供应链变革,从非电器品类也传导至传统家电3C品类,并发挥着更大的威力,从而打造出了么么哒、美图手机、厨房空调等一系列用户喜爱的单品。

张近东对供应链模式的改造不止于此,在2015年苏宁的春季部署会上,他正式提出了“与供应商的极效协同”,就是要成为供应商“抢占市场、打造品牌的利剑,成为供应商最具价值的平台,这包括要成为主流新品的首销平台、核心单品的畅销平台、品牌形象的推广平台和资源价值的整合平台。”

打开渠道拓展天花板

织起强大销售网络

今年2月底,张近东对外公布了雄心勃勃的渠道扩充计划:一是在一二级市场,利用互联网技术,部署50个拥有更好O2O体验的“云店”,同时继续改造超级店与生活广场、深度挖掘全品类经营优势。二是面向三四级市场,年度计划新开1500个苏宁易购服务站,与国家鼓励电商下乡、加速现代化农业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不谋而合。同时,苏宁还计划深入校园,增设500所高校俱乐部。

这样从一线城市到大学校园,再到农村市场的全面覆盖模式,在传统的连锁时代可无可能,但对于转型后的互联网苏宁来说,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覆盖PC、手机、客户端,就可以快速的重塑自身渠道。

在后台服务层面,围绕互联网经济“体验为王”的消费者诉求,苏宁不断优化物流体验,推出急速达、半日达、一日三送等特色服务。

亮出三朵云

打造“互联网生态圈”

产品、渠道是苏宁“看得见”的互联网转型;而在后台围绕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张近东在2月份则亮出了“三朵云”,与第三方合作者共享物流、数据、金融大数据,提升平台竞争力,打造面向合作伙伴的新互联网生态圈。

物流云全面开放: 2015年实现物流仓储面积达500万平方米,90%以上乡镇开通一日达。同时,将这些成熟的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仓储配送能力向平台商户和供应商全面开放,将物流集团打造成为集团的利润中心。

零售公有云平台发布上线:建立在公有云服务基础上的零售云平台将于二季度上线,将为供应商和商户提供大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精准营销等个性化应用服务。同时,投入1000万美元扶持第三方开发者,共同打造快速迭代的零售云平台应用。

金融云放大规模:苏宁金融集团将通过大数据应用建立高效的征信与风控体系,对近5万家中小微合作伙伴,提供低门槛、低成本、一键响应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同时以支付工具为基础,扩大线上线下应用场景,大力开发线下合作商户,并培育P2P、众筹等热点产品,打造金融超市。

细看这三朵云:物流云是苏宁的硬实力,苏宁花重金打造,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护城河,后来者很难复制;数据云,这算是苏宁的软实力;金融云,这是互联网零售软硬体资源融合的润滑资源。

上一篇:CNAS秘书处综合业务处职责下一篇:新年的晚会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