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4-08-21

(参考资料)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精选5篇)

1.(参考资料)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一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下学校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徐文祥

【内容提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在实践中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校运行机制的高效则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决策、实施、操作、发展和监控五大运行机制入手,分析其运行的基本框架,阐述其中的关系,以便在探索和实践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学校优质、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运行机制探索实践

一、现状及思考

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表现在:教育资源(经费)、人力资源(教师)、教育对象(生源)、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项目)、竞赛性活动的竞争和办学特色(品牌)的竞争等,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惯性强,校长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学校组织运行中的中层干部处于被动执行状态,专业组织活力缺乏,学校管理中的随意性较大,管理中还存在“就制度论制度”、“就管理论管理”、“就权力论权力”、“就参与论参与”的现象,现行管理方式及运行中诸多环节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校的现代化进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变革是寻求变化的,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是聚焦学校内部运行机制,这要求我们做到完善决策机制,重视管理创新;调整机构设置,降低管理重心;提高管理实效,前移管理阵地;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绩效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反馈激励,充分调动中层干部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校有限的人、财、物等达到最佳组合,发挥出最大的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对运行机制的理解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机制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三是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1]机制也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与组织、机构、制度运行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运行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整体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过程和特点就不同。”[2]学校运行机制可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机制内涵有“制衡”的意思,二是每一种机制运行上,都有特定的组织机构参与,担当一定的责任,并需特定的制度来对组织、机构及其中的主体进行约束和规范。学校运行机制的众多因素中,都存在相对应的关键性核心因素,如“决策”与“参与”,“职责”与“协作”,“责任”与“程序”,“反馈”与“奖惩”,“防控”与“监督”等,这是对立统一、互动制衡的,它构成了学校决策、实施、操作、发展和监控五大运行机制。

三、五大运行机制的整体构成(一)决策机制:校长决策与民主参与相结合1、校长成为学校的决策中心

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是学校的灵魂。校长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领导,肩负着学校发展的现实使命和历史使命。美国教育管理学界认为,校长应承但七种角色,其中包括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者这一角色。[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对校长的领导力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校长应该把改进课程、研究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应改进学校的机构设置方式,其决策应该放在掌握信息最充分的层级进行;应改正学科教学中长期存在甚至连名师都容易犯下的错误,如活跃却低效率的课堂、假问题充斥课堂等;应唤醒校园里沉睡的数据,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生的成绩、学习状况,以促进教师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改进。现阶段,我认为校长主要做好以下四件事:一是“看好势”:把握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中寻找参照系,关注主流教育的走向,紧盯国内名校走向,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学校发展战略。二是“选对人”:同步进行学校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教师发展现状分析,选好学校的中层、班主任等管理人员,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最大的成效。三是“做好事”:做好每一个判断和决策,宏观上把握好学校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能让教师都能看到自己的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个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四是“分好钱”:要很好地平衡教师的利益,树立“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理念,把成绩和利益略多的归功于教师,使教师忠诚于学校,对学校有归属感。

2、建立教师民主参与载体

随着学校各领域工作的转型,决策必须由经验型向科学理性型、由零散随机型向系统程序型、由独断随意型向参与协商型转变。我们突出了校长的决策心中,又组建校务管理委员会,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部主任、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代表和学科骨干教师代表组成,意图是“整合智慧、凝聚目标、提升骨干、弥补部门缝隙、化解管理裂痕”,重点发挥其“参与咨询、骨干推进,纵向沟通、横向凝聚”之功能,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分享校长的决策权力,为校长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参加讨论、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参与学校重要文件的制定、修改;反馈、研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充分保证教职工对利益决策的“话语权”,以多元的智慧完善校长决策。

(二)实施机制:明确职能与协作共进相结合1、变革学校内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到底改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改那些影响效率(指令不畅通)、影响教师积极性以及职能重叠的环节。自主运行为特征的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特点是向下赋权,建构扁平管理模式,加大中层机构和教师专业团队的自主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为此,我们将学校中层机构调整为校务管理部、课程教学部、学生工作部和后勤服务部,增设年级部。校务管理部负责对外联络、校内行政协调以及教职工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等。课程教学部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承担学校教学日常工作和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承担教师培养和教育科研等。学生工作部协调各年级学生德育工作,策划全校性重大德育活动,组织学校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负责班主任的培训和考核等。后勤服务部则承担学校各项工作的后勤保障任务,强化服务功能。我们还提升年级部职能,主要职责定位为策划年级整体工作,管理年级的学生工作,关注各梯队班主任的成长状态,形成对学生阶段性成长需要的同步研究,积累学生管理的典型案例。这样,原来担负学校行政管理重任的中层职能处室,由过去的“上传下达”变为咨询、参谋、指导,由直接行政管理、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埋、过程监控,直到了组织协调、宏观调控、咨询服务和检查监督的作用。

2、形成部门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职能机构得以良性运行,学校必须为其提供两种支持:一是工具性支持,即提供完成某项任务必须的物质上的援助、建议或知识;二是情感支持,以关心行为和同情倾听为特征,良好的同事关系及和谐的人际氛围使教师满意、更易相处、更善于合作。我校年级部工作是在学生工作部、课程教学部的指导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部分教学工作,除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外,重点是在学生发展研究、关注学生成长需求、策划和组织符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成长系列活动上做好文章,以体现管理的针对性和直接性。学校层面,学生工作部和课程教学部每月一次的联席会议,引领学生发展需求,把学生工作融化在日常的教学研究之中。学生管理上,重点抓了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层面,由学生工作部主持,由各年级部主任参加,主要通过年级部主任来整体了解每个年级的学生状态和学生工作开展情况。第二层面,由各年级部主任主持,由同一年级的所有班主任参加,主要通过班主任来横向交流每个班级的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和每个班主任的研究状态。第三层面,由班主任主持,班级学科教师参加的活动,通过任课教师了解本班学生的状态,并在同一年级中进行横向比较,为各班学生发展活动出谋划策。

(三)操作机制:部门负责与工作程序相结合1、每一个体各自当好本领域工作的“责任人”

所谓“第一责任人”,就是要求部门负责人做到:结合学校办学宗旨,自主策划和实施部门工作,加强规则和程序的设计,重视过程反馈,注重考核激励,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关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养成自主发展的意识,即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有创新性的思考,并有对工作推进有发展性思考,并对工作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要主动反思,不是坐等校长的引领和指正。各部门做到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创品牌,提高管理出效益。我们课程教学部紧紧围绕“务实学”来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工作,学生工作部则紧紧抓住“端品行、健身心”这个核心理念来开展学生工作。

2、形成相关的工作程序

学校工作要紧扣教育教学中心,本着“有制度按制度、无制度按常规”的工作程序,从校长到每一个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新入校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在短期内能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立足现有制度规范,突出管理流程,基本实现“凡事有规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负责、凡是有反馈、凡事有监督”,将重复性较强的各项工作流程化,明确工作要求、时间节点、责任人等,从而有效地祛除管理粗放的诟病。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质量监控五个环节,并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细化流程便于操作。班主任管理方面,为使新班主任迅速适应岗位,我们建立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程,并提供可行的操作措施以供学习,如对班主任如何做好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第一次学生干部培训、第一次与后进生面谈、第一次开家长会、第一次家访等作了详细的指导并成文,使班主任工作经验得以总结和传承,成为青年班主任工作必备和指南。

(四)发展机制:过程反馈与激励完善相结合1、完善过程反馈

力图转型的学校管理,不应满足于固定标准,更要根据学校具体阶段和领域的改革发展的需要,作出新的选择。如我们实行年级部负责制后,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并把日常管理、监控、指导的部分评价的权力下放给年级部主任,应该说年级部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但由于对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往往局限于本年级,因此会造成年级部主任的本位思想,只要管理自己的事,而全校性的工作考虑得较少。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凝聚力,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年级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完成度也纳入考核之中,倡导全局观念,既要管好年级,也要关心学校大事。同时,校长室对中层的管理通过《职能部门第每周工作纪事》来反映,课程教学部通过《教研组长每周工作纪事》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工作部《班主任每周工作纪事》和《班级日志》来掌握班级情况。

2、优化以绩效为核心的激励制度

发展机制上,我们重点做好“激励完善”,深化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用人机制改革,尝试教师任用流动制,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工作又不尽心的人员,采用轮岗或换岗,最终达到“能者上、平者移、庸者下”的责任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施教师结构工资制,注重绩效、强调贡献,以证书会考、期末联考及高考成绩为参照系,而且将考试结果与过程管理与“结果奖励、月度考核、年终综合奖”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变传统对教师工作绩效的静态结果性考评为关注教师行为的互动发展性评价,考评重点是教师的过程改进及行为进步,通过听课、评课、组织研讨、反馈交流等途径,帮助教师洞察自己的优缺点﹑规划专业成长﹑引导实务运作,以增进教育教学效能,使教师既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这对联考和会考合格率和优良率和高考升学率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建立教师评价多元制,在各种评比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设立学校管理奖、建言献策奖、班主任工作奖、教学成果奖、教学常规奖、科研论文奖、突出贡献奖,用于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

(五)监控机制:制度防控与支部监督相结合1、制度防控

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民主化进程在学校的反映。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运行有序的干部权力制约和防

控机制,以制度保障学校组织的良好运作。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力求把维护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实现管理者与教职工相互沟通和双向互动,使各项管理制度真正代表全体教职工的意志,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靠制度制约,靠制度监督,逐步由人治转向法治,确保制度有效运转并取信于教师。我们建立健全议事、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原则和办事程序,学校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人事变动,都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做到“拍板的不经手、经手的不拍板”,注重过程监控,强化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反馈,确保制度执行不流于形式。

2、党支部和教代会监督

学校党支部努力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双评”以及干部述职、干部考评等日常工作加强对干部的制约和监督,使党员和党内民主生活成为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渠道。教代会作为群众组织,结合教育改革的发展的热点,从构建和谐校园出发,不断规范教代会的运作程序,突出教代会对学校行政的监督,真正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动失败,每学期学校行政领导都要接受全体教职工的考评,以改变“校长负责制”等同于“校长负责”、把“法人”等同于“个人”的做法,保障教师参与监督。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但从实践操作来看,我们构建的运行机制切入口小,便于控制,便于操作,便于深入。其实,学校各种机制高效运行,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发挥校长领导和模范作用,引导教师从自发状态转向自觉状态,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引领运作模式,构建教师利益的报偿系统,真正实现一个由凭借“校长能力与魅力”的“没有规范”到依靠“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立规范”,再到通过“学校文化与价值追求”的“超越规范”的发展过程,使学校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办学理念以制度文化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劳动逐步得到渗透、理解和认同,最终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启程.全面构建现代学校制度[J].中小学校长,2004(6).[2] 王洪伟.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创办主动发展学校[J].上海教育科研 ,2005(3).[3] 余利惠.实施校本管理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4] 昌晓莉.重塑学校文化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J].教学与管理,2005(3).[5] 申建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与探索[J].人民教育,2004(23).[6] 陆天池 殷建华.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4(11).[7] 徐冬青.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小学管理,2004(5).[8] 朱怡华.现代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J].上海教育科研,2004(9).[9] 李学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杨小微李伟胜徐冬青.“新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参考资料)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首次提出“生产性实训”,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 (试行) 》指出, 生产性实训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生产功能与实训功能的结合, 即“实训与生产合一”, 以生产应用为目的开展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生产功能, 并且能够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高校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 旨在结合教学计划, 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 将承接的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实训内容,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所创造的收益作为教学经费, 使学校由消耗型向创收型转变。

1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建设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革新“工学结合”的人才教育模式, 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建设基础实训、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 生产性实训开展的好与坏, 关系到学生能否短时间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且决定了高校教育能否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几点:

1.1 组建管理机构, 制定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为确保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 应组建由学校、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 行使实训基地的决策与领导权, 签订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协议书, 明确双方合作期间的责任和权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建立约束机制。另外, 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有效、及时的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协商会议, 建立企业负责人与系主任 (二级学院院长) 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 专业主任、实训管理主任和车间主任、工人与教师的日常会商机制, 及时沟通情况。

1.2 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市场运行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开展真实的生产活动, 其运营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要从市场购买原材料、设备和劳动力, 通过生产转化成产品, 并参与市场竞争, 将实训活动纳入市场运行轨道, 在竞争中通过创收实现长远发展。同时, 将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实训基地, 按照市场准则和企业运行要求构建责权分明、产权明晰、充满约束与激励的企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效率。

1.3 加强“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外出进行专业进修与培训, 并在培训经费上予以支持, 对培训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另外, 要加大教师补充力度, 进一步完善专兼职教师补充机制, 鼓励学校面向社会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课。有计划地进行增编招录新教师工作, 优化教师结构,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4 改革教学模式, 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学生不再单纯地到教室里上理论课, 而是深入在车间里, 进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 让学生参与整个生产过程, 实训即生产, 生产即实训, 教师将每项生产任务项目化开展教学, 现场分析讲解, 解决图纸和生产工艺上的技术问题。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过程, 将工与学、教与学有机的结合, 使教学从课堂直通生产车间, 学习与就业直接接轨, 让学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逐步提升适应能力, 顺利进入职业生涯, 自然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2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然要依托有效的校企合作, 目的就是要把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把生产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使之为企业服务。企业也要把与学校的合作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 做好经营发展的必要环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广泛专业调研, 结合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特点和先进教学经验, 将石家庄东昌制造有限公司引入校园, 整合学校场地与设备, 在校内建设较高现代化的机械加工车间, 为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搭建真实的生产环境, 建立了资源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师生共同研发和创新产品工艺, 全力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教育基地。以下是建设内容和运行效果分析:

2.1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

校企双方建立了企业负责人和机电工程系共同负责的管理机构。校企双方提前在合作协议书上划清两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以此作为校企共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法律基础。为了避免中间环节出问题, 校企双方要严格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定期检查法律文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中间环节, 保证实训基地建设顺利开展。

基地的运行由学院宏观指导协调, 机电工程系和东昌公司共同具体管理。完全按照企业标准建设基地内部结构, 同时完善运行及检查监督机制, 由新设立的职能部门全权落实。基地内部成员一律竞聘上岗, 机电系主任担任管理角色, 企业负责人负责决策工作。基地实行双重目标 (即教学管理目标与岗位能力目标) 与标准化管理制度, 完全按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制定生产目标和经营管理目标, 一切生产活动走企业运行轨道。另外, 还按照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生产运营规划, 执行国家、行业等统一标准, 尤其是岗位能力标准和关键能力评价标准, 并且设计出配套的生产流程、技术规程以及质检标准等。

2.2 依托基地,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定期召开碰头会, 对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 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开发教学项目, 并确定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师资结构。对于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班级应按照小班教学模式重新规划, 将集中实训转变为分段实训, 每学期进行不间断实训, 实训项目与基地的生产内容相结合, 用企业的生产指标约束并考核师生的生产行为, 促进生产型实训项目有效落实。

在校企共同确定的工艺制订、机床操作、数控编程、质量检测及生产管理等实训岗位的前提下, 专业课教师结合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 将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CAD/CAM实训、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训等实训内容进行整合编排, 将实验室实训搬进企业的生产车间。根据企业岗位标准改革创新考核方式, 注重对学生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考查。同时将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资料归纳整理, 形成技术资源库。按企业生产规范和流程, 编写实训教材用于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完善了学院实训教材建设。

2.3 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

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实训设备, 企业的生产规模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提高了其经济效益, 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参与企业生产提高了技能和教学水平。同时,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也相互融合, 双向渗透。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和企业职工开展6S管理培训, 并将6S管理同步渗透到企业和实训基地内部, 进一步优化生产场地和实训设计。校企双方定期在实训基地举办技能大赛, 通过技能比武, 同步提高企业职工与学生的实操能力, 增进师生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双向互动。除了生产和实训, 还可以定期举办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赛事, 强健体魄, 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企业设立了“东昌技能奖学金”和“东昌助学金”, 对在生产实训及专业技能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资助和奖励。所有这些措施都拉近了校企合作双方的距离, 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促进了校企文化的融合。

3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在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 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受到整合后实训基地场地、设备规模的限制, 不能满足充分满足教学和实训的需要;企业产品类型和工种过于单一, 无法对专业教学内容全面覆盖面, 不利于整体教学和实训环节的设计;企业生产与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存在矛盾;专兼职教学团队需要取长补短, 相互磨合等。为此, 在今后的实训基地建设合作中, 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保证基地的顺利运行。

首先, 学院对机械加工设备能力的购置与企业投入紧密结合, 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扩展产品种类, 并逐步加大接收学生的实习规模, 使更多学生能在实训基地实习, 并调整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和时间。同时, 继续完善实习场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建设。

其次, 通过积累和提炼, 寻找适合教学的典型零件作为教学项目的主要载体, 同时兼顾实际生产, 将实际生产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训工作中。

第三,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文件、共同开发与工作领域相吻合的课程体系等,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促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实训教育源于企业, 校企工件生产与实训基地是实训教育本质的回归, 更是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 由松散型走向紧密型的新阶段, 是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共同体的必然之路。实训基地运行几年来的实践表明,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能够锻炼学生的实操技能, 提高其职业素养。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 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近距离接触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岗位操作流程, 在锻炼实操能力的同时, 也能获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 减轻一部分学习经费的压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帮助学生树立学技能、重质量的职业作风, 同时也有助于其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实训中引入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才能真正搞好专业建设。今后要不断解决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构建长效、稳定、互利互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 (试行) [Z].2007.

3.(参考资料)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三

高职电气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社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就业上岗。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以及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校外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性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专业已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我国体制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没有法律规定和保障,大部分学校还只是一头热,在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保持长效运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合作的深度还不够,合作的范围还不广泛。

2.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达不到50%的要求。

3.课程体系尚不能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习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建设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建立运行机制时,力争从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及以校企双方互利、互惠、互赢为原则,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建设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运行机制。

三、建设内容

与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等企业合作,利用哈尔滨市综合性共享型职教园区的生产、教学、研发、服务资源,采用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源的方法建立“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九洲电气”分厂;与哈博实、哈电气集团合作建立“博实教学基地”和“哈电教学工场”两个“厂中校”。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校企合作制度与政策,规范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方式,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鼓励企业与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实现校企双方的稳定长期合作。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为使校企双方能够长期合作,寻找并把握双方利益平衡点,从而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制定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1.建立装备制造产业部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装备制造产业部,吸收哈电气集团、哈博实、哈九洲电气等企业参加,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

(1)组织机构:由学院院长、企业代表及学院相关人员组成,下设专业建设、生产实训、科研创新、技术培训四个项目合作小组。

(2)主要职责:制定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研究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宣传;开展外联工作,选择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2.校企合作管理与运行制度建设

一方面,规范管理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行方式,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具体制度包括:

《电气类专业群校企合作章程》《电气类校企专业合作实施细则》《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企业教学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项目与成果奖励制度》《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等。

3.保障合作企业利益

(1)合作企业优先参与本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活动,合作开发应用技术项目,得到资金支持或费用减免。

(2)合作企业优先挑选毕业生。

(3)优先安排合作企业的员工轮训及其客户培训。

4.开展“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与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技术培训、联合示范、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为企业培养培训大规模高端技能型人才。

(1)将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校中厂”,开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

(2)与哈博实、哈电气集团合作建立“博实教学基地”和“哈电教学工场”两个“厂中校”,成立教师工作站,开展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的合作;

(3)聘请哈电集团资深专家,建立大师工作室,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指导专业建设;

(4)与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跨国公司合作,建立联合示范培训中心,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技术培训和未来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合作。

(二)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

为了保障实习效果和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收集学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信息,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评估,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高职电气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群,初步形成了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专门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在特色实训教材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力争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教师科研创新大展才能的舞台。

有了充足的实习实训条件,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环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可为本专业的发展建設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新民.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讨.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9).

[2]蔡健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农业科技管理,2008,(4).

[3]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4.(参考资料)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四

——对建筑艺术类专业毕业综合实训改革的思考

韦益松

[摘要]通过了解当今建筑艺术类高职毕业生毕业综合实训现状与存在问

题,全面分析毕业生的专业特征与就业意愿类型,结合毕业综合实

训指导的经验与体会,提出如何进行毕业综合实训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现状与存在问题专业特征就业意愿综合实训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分工,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行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可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有不少高职院校是由原中职学校直接升级过来,这类学校中职高办,往往缺乏成熟的高职教育经验。高要求的办学定位与不成熟的办学条件形成的矛盾,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高职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综合实训,以确保高职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来,笔者曾连续多次率领我院高职建筑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进行综合实训,并负责教学与管理工作,因此对建筑艺术类高职毕业综合实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略有一些体会。

一、高职建筑艺术类毕业综合实训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毕业综合实训阶段划分过于绝对,不利于对毕业生的就业推荐。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得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在比较短的毕业综合实训阶段,只有运用灵活的教学设计,主动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进行教学调整,才能使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竞争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并适应市场需求。

毕业综合实训教学设计的传统做法是:将毕业综合实训简单地分成两个绝对的阶段,既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往往是先进行毕业实习,最后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做法虽然确保了毕业设计的完整性,但由于不够灵活,不便于在后期对毕业生进行因材施教,组织“订单式”教学,因此非常不利于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强化培养与就业推荐。

2、毕业综合实训中毕业设计内容过大过全,往往顾此失彼。

传统的毕业设计习惯的做法是:依据学生入学时所制定的毕业设计的教学大纲来选择课题,按要求完成一个工程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任务。课题常常规模过大,内容过全,往往顾此失彼,确保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之事过境迁,原来的教学大纲未必还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要求,只有及时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多种灵活的毕业设计选题,才能方便指导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毕业生学有所用,最终实现提高毕业综合实训的水平与效益。

3、毕业综合实训中毕业实习模式过于单一,弊端很多。

毕业实习的传统做法是:由学校根据实习计划出面联系实习地点,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习小组,由指导教师带队,统一组织,集中在几个地点实习。这种做法虽然便于管理,但由于模式单一,既增加了实施难度,实习效果也不理想。

(1)统一由学校联系实习单位任务过重。近年由于高职院校扩招速度较快,导致学校实施教学任务压力过大,客观上实习生对实习单位正常生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般单位都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即使推不掉了,也只是敷衍了事。1

(2)统一由学校联系实习单位选点有限。实习生只能集中在几个实习点,人数相对较多,往往人多任务少,实习生得到锻炼机会少,实习效果显然不理想。

(3)由学校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无积极性。由学校包揽学生实习,实习生容易产生无忧虑之感,体会不到社会市场竞争的激烈,调动不了实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建筑艺术类毕业综合实训的对策与措施

如何从传统的毕业综合实训方式困境中寻求新路呢?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设计自由选题与毕业实习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做法使我们得到启发,高职学生尽管能力、基础知识相对本科生稍差一些,但他们当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比较成熟,交际能力也相当强,他们不需要推荐就业而喜欢自主创业,毕业设计准予自由选题与自己联系实习正好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与自我锻炼的机会。

(一)以毕业生为中心的毕业设计综合实训的对策

毕业设计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就是要求办学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了学生一切,就是要求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为了一切学生,就是办学必须要求强调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要做到以毕业生为中心的毕业设计综合实训教学,笔者认为应抓好如下七大要点措施:

1、教学策略——要理想地选择好

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前,首先,需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即由理论教学教师或其他角色转换成毕业设计实训教学指导教师角色;其次,要制定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完成。

(1)理论辅导课: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在建设学院,《毕业设计》理论辅导课的教学难度较大,一方面是由于理论辅导课本身具有的较高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深度及广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较强高年级学生,单向灌输的、不计效果的讲授完全是一种被动式教学,已经不受学生欢迎。在理论辅导课的第一循环中,你必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这一点从学生听课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当他们怀着极强的好奇心,眼睛闪着求知的光亮,全神贯注地听你的讲课时,已经说明,你的第一步成功了,你的《毕业设计》理论辅导课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了。

(2)技能训练课: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变主动教学为互动教学

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不断积累经验、听取同学建议,使教学方法日臻完善,使学生不仅被技能训练课程的内容吸引,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当中展现自己,创造出活跃的技能训练课堂气氛。指导教师从传统的“演员”转变为“导演”,从一言堂转变为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从传统的“观众”转变为“演员”甚至是“主角”,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活动。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充分认识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与正确解决问题,形成教与学的良性沟通与循环,变主动教学为互动教学,使教学相长得以真正的实现。

2、知己知彼——充分了解你的毕业生

“以毕业生为中心” 的毕业设计,最首要的工作是对教学对象有正确而全面的分析了解。毕业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非简单的听众,充分深入地了解教学对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毕业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毕业生的专业特征

《毕业设计》课程的实施时间大多为专业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教学对象主要为三年级的城市规划、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全体毕业生,在专业上基本完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构架,并具有了一定的专业设计能力。经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可分为如下三种:

第一种:专业能力极为突出,领悟能力、思考能力及专业表现能力都很强,可以独立自主探讨高层次的专业问题。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

第二种:专业能力较为适中,领悟能力、思考能力较强、专业表现能力一般,经过仔细引导,可以探讨较高层次的专业问题。约占毕业生总数的60%。

第三种:专业能力较为薄弱,领悟能力、思考能力一般、专业表现能力较差,经过仔细引导,可以探讨一般层次的专业问题。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

(2)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类型

经过对前几届毕业班就业意愿方向的表格调查,毕业生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 第一类:从事工程技术设计型。这类毕业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沉着,有耐心、细心,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发现自己具有从事工程技术设计的适应性:有的做方案构思曾得到教师表扬;有的表现图绘得比较清秀,有的工程字写得比较好,有的就是有就业社会关系。可以到设计岗位就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50%。

第二类:从事工程施工监理型。这类毕业生大多性格比较外向、坐不住、大方直爽、不喜欢绘图,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生活,发现自己具有从事工程施工组织监理的能力,有的也是有就业关系。可以到监理岗位就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

第三类: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型。这类毕业生性格比较平和,有的是字与文章写得较好;大多数是已有就业关系。可以到行政岗位就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

3、设计选题——找准你的教学切入点

(1)对症下药,科学地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有利建筑艺术类专业平台建构与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是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通过毕业设计科学合理选题:一是有目的地培养毕业生独立发现、思考、解决建筑相关问题的能力;二是能够与毕业生所学专业(城市规划、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等)相联系,使原有的专业知识架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与拓展。根据建筑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特征与就业意愿类型的综合分析可知:只有针对性与灵活性同时具备的毕业设计选题,才能全面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最后达到良好的毕业设计教学效果。近年来我院历届建筑艺术类毕业设计选题有如下几大类:

第一类:设计方案效果图表现类。为了加强设计方案效果图表现能力,此类设 计选题有:城镇中心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城镇重要街区城市设计,区级文化馆建筑设计,旅游宾馆建筑设计,幼儿园建筑设计,办公综合建筑与装饰设计,综合娱乐城装饰设计,家居室内设计等。通过此类设计课题的综合练习:一是提高建筑装饰方案构思与创意设计技能;二是提高方案设计手工与电脑效果图表现水平;三是提高初步设计方案文本的制作能力。适合选择此类设计课题毕业生应该是:专业特征中专业能力极为突出的第一种,或就业意愿类型中从事工程技术设计的第一类毕业生。

第二类:施工图技术预算设计类。为了加强施工图技术预算设计能力,此类设 计选题有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住宅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幼儿园建筑设计,办公综合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园林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娱乐城装饰施工图设计,家居室内施工图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等。通过此类设计课题的综合练习:一是提高工程概预算设计技能;二是提高规划、建筑与装饰电脑施工图表现水平;三是提高国家与地方法规标准的应用能力。适合选择此类设计课题的毕业生应该是在专业特征中专业能力较为适中与薄弱的第二种、第三种,或就业意愿类型中从事工程技术设计的第一类毕业生。

第三类: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类。为了加强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能力,此类设 计选题有各类规划、园林、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

算设计等。通过此类设计课题的综合练习:一是提高工程概预算设计技能与施工组织技能;二是提高建筑与装饰、规划施工图的识读水平;三是提高国家与地方法规标准的应用能力。适合选择此类设计课题毕业生应该是:在专业特征中专业能力较为适中与薄弱的第二种、第三种,或就业意愿类型中从事工程施工监理的第二类毕业生。

第四类: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类:

为了加强工程设计与建设管理能力,此类设计选题与课题的综合练习的目的同上(即监理类)。适合选择此类毕业生应该是:在专业特征中专业能力较为适中与薄弱的第三种,或就业意愿类型中从事工程施工监理的第三类毕业生。

(2)智取华山——找准设计教学切入点

毕业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四大切入点来实现毕业设计的总体目标。现用十七个字四句话来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四个流线。

一个中心:即要求建筑设计有中心思想(构思主题鲜明)。

两个基本点:即要求突出要点与亮点。要点(即关键点)包括:场地竖向处理要求,即台阶或坡道(作高差)处理;楼距要求,即国家标准与地方城市政府规定;交通组织要求,即道路的拆迁与保留(留住精神);环境要求,即建筑尺度、风格(符号、色彩、造型)、档次。亮点(即特别点)包括:建筑个性与设计创意。

三个代表:即要求体现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地方特点:即体现切合地方气候与地形的空间组织;民族特色:即体现当地民族习俗的空间布局与符号特征;时代精神:即体现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四个流线:即要求科学组织好人流、车流、货流与景线。人流,即包括师生、行政、后勤、顾客等人流组织路线;车流,即包括客车(客班车、出租车、小车)、货车、消防车、自行车车流组织路线;货流,即包括后勤、教材、建材等货流组织路线;景线,即是指按要求科学组织好景观视线:

A、要看建筑环境线——观察视角要求至少有18度,站点在三倍以上距离;

B、要看建筑轮廓线——观察视角要求至少有27度,站点在二倍以上距离;

C、要看建筑局部线——观察视角要求至少有45度,站点在一倍以上距离。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适当应用

毕业设计课程理所当然强调实践练习,理论辅导课主要任务是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容量。采用以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系统为主进行核心部分教学,可以提供包括文字、图片及音像等信息设计参考资料,使互动式案例教学成为可能。演示所有转变成电子文件的设计及实例,动态效果大大加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同时,由于节省了传统的板书的时间,使得理论辅导课的容量也比一般情况增加一倍以上。运用实物投影系统,进行毕业设计方案讲评与课上徒手草图绘制,可以展示指导教师的个人魅力与风采,同时这也相应需要指导教师准备有更充足丰富的内容。

5、现场踏勘——课外实地调查研究的体会

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是离不开环境的,建筑设计中采用的许多构成因素大部分从建筑环境中提炼而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而课外专题调查研究,在毕业设计中显得非常有必要。实际的建筑形体环境及城市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在课程循环中间,安排有建筑实地调查,到建筑环境中去体会。调查的内容包括指定地段的历史沿革、文化习俗、环境特色、建筑形态、空间特点及活动支持等。调研使学生有了切身体会,深入理解了建筑设计理论与城市建设需要的关系。

6、“双师型”教师指导——教师身教胜于言传

应用学科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很难想象,一位不会做或做不好设计的指导教师去大讲设计理论,会产生令人信服的效果。教师自身有素养,能举证亲自参与的案例说明会更有说服力。国外的建筑教育由很多设计大师来承担不无道理。实践证明,身教更胜于言传,如果指导教师每次治学都严谨,学生也自然不会应付了事。

7、专家讲座——确保建筑设计的理念高度

每个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总是在秉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实现自我的。人们总爱讲天下文章一大“抄”(实为超),只有超越前人建筑设计的创作,才能确保建筑自身理念的高度。在每次毕业设计课程辅导循环结束前,安排有专家讲座,主题界定在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建筑设计的进一步认识,包括目前国内外建筑设计的最新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讲座最好采用提问、讨论、启发的方式进行。

事实胜于雄辩,在以往历届毕业生中,当年曾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综合实训教学环节接受笔者因材施教、毕业设计的毕业生,其中有近70%的毕业生建筑设计技术水平提高很大,凡经过七大要点措施培训后所做的建筑设计作品,大部分功能布局合理,材料和技术采用先进、构思独特、形象创造新颖,不少毕业生因此提高了自身就业的筹码,能跨江过海,顺利到达上海、广东各大设计单位工作。

(二)人性化管理毕业实习多模式综合实训的对策

毕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对每一个大高职院校来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必须有一技之长甚至多技多长。美食家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道理显而易见,我们可以采用毕业实习多阶段多模式的方法对毕业生进行人性化的关怀,让高职毕业生在后期仍有机会选择拓展学习一技之长,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我院建筑艺术系近这几年来具体采取的措施是:

1、教学模式:科学决策,合理分段,灵活选择

根据对建筑艺术类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得知,仅有少部分在进行毕业实习前落实了工作岗位方向,而大部分在进行毕业实习前是没有落实工作岗位方向的;我们把没有落实工作岗位方向的毕业生建议按“四阶段”教学模式执行后期教学,而把已落实工作岗位方向的毕业生建议按“三阶段”教学模式执行教学。

(1)“三阶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阶段”教学模式,实际就是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而形成的“2+1”教学模式,即:一年级着重于造型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型基础),二年级着重于分析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用两年时间完成第一阶段,学完专业职业基础和职业技术课程,形成专业平台;三年级着重于设计及建设管理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此为第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方向,进入相应工作室学习,争取顶岗训练或仿真训练,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可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实现“无缝焊接”。“2+1”教学模式是我建筑艺术系现行教学模式,能使后期已落实了工作岗位方向毕业生,拥有充余的时间来强化专业技能,从而常常为用人单位所欢迎。

(2)“四阶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四阶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是:第一、第二学期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构筑学生日后专业方向及择业平台;第三、四学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接触到最新的实用技术;第五学期到生产第一线实习,有利于学生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六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领域,突出学习其相关知识和技能。“四阶段”教学模式比较灵活,能使后期没有落实了工作岗位方向毕业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拓展专业技能,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与自主创业。

2、自主联系:人性化实习管理方式的倡导

通过建筑艺术系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实习指导教师普遍认为这种自主联系实习的方式优于传统方式,切实可行,体现人性化实习管理的现代管理思想,深受毕业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欢迎。自主联系实习,通常可按三种方式组织进行:

(1)完全自主联系实习方式

具体的做法是:学校成立由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在毕业实习前一学期未对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动员,让学生了解毕业实习的目的、内容、要求和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意义,并向学生介绍有关联系实习的途径,学生则利用假期拿着学校证明文件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假期结束学生到校汇报联系情况,经指导教师认可学校审批后,即可携带详细毕业实习任务指导书及具体介绍信或证明赴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采用这种实习形式,能使毕业生在社交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及社交能力。让毕业生自行去联系毕业实习单位,强迫毕业生自己去想方设法找路子,这也是培养高职高专毕业生独立工作和锻炼社交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半自主联系实习方式

具体的做法是:毕业生通过家长、亲戚、朋友或教师等各种渠道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一个毕业实习单位一般能落实2~3人,由于人少,对毕业实习单位影响不大,实习单位也乐于接受,毕业实习的效果比传统的集中毕业实习要好。采用这种实习形式,学校只承担极少数毕业生实习单位的联系,因而大大的缓解了学校联系毕业实习难的问题;采用这种实习形式,可以提高了毕业生实习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力。让毕业生通过熟人自己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从中体会到难处,因而会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在实习中能克制自己自觉按实习要求去做。

(3)部分学校联系实习方式

对于极少数想尽办法而还找不到毕业实习单位的毕业生,到最后仍由学校出面联系毕业实习单位。这类学生活动能力较差,原则上他们的毕业实习过程要求由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管理,并有目的地组织锻炼强化他们的社交能力。

建筑艺术类专业这几年由于能灵活地选择了教学模式,大胆地采用了人性化管理的自主联系实习方式,使得广大的毕业生能及时增强与拓展了专业技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各种就业的机遇。有不少的毕业生在毕业实习阶段就顺便落实了工作岗位,还有不少的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时就领到了高额的劳动报酬。事实证明,我院建筑艺术类专业近年来采用多模式人性化管理毕业实习的对策与措施是正确可行的。

如果采用这种自主联系实习的方式,学校一定要建立严格的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制度和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实习指导教师要监督检查,严格把关,否则,毕业实习生就会放任自流,毕业综合实训的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以上观点是笔者这几年来对建筑艺术类专业毕业综合实训教学的一点肤浅认识,所论只及表面,片面之词,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足之处还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二版

[2] 王耀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报

5.(参考资料)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篇五

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学院在“五位一体”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按照“学院与集团公司、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教研室(专业)与项目部(工区)、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接”的校企“四级对接”模式进行多层次紧密型合作办学,建立了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互聘交流、专业与行业岗位的对接、技术研发的联合共享、共建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的一体化、企业冠名班的人才订单培养等五项校企合作机制。同时,为保障校企合作的全面实施,制定了《校企合作的运行制度和实施办法》《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双导师制”实施办法》《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条件与选题要求》《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和管理细则(见表1),进一步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建立了一定的利益纽带,提供了校企合作中相关的操作性细则,促进了紧密型合作企业的巩固发展。

表1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览表

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施

1.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规范运行,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无缝对接

根据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要求,学院吸纳铁路工程施工与维护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校内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教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工作章程,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定期召开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针对人才需求、岗位设置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和合理化建议,使专业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并实现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

2.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双师结构全面优化

实施系部与分公司(工务段),教研室与项目部(工务车间)、专业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合作对接。校内专任教师与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教材建设团队”“骨干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联合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联合制订课程标准,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在合作企业建立工作站,选派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工作站挂职锻炼,指导学生现场教学,参与工程施工建设,共同开展技术服务等工作;邀请企业知名专家到校内指导专业课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举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成立专家工作室。

3.校企资源共享,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互惠双赢

学校把握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方向,通过与铁路施工与维护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高速铁路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企业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同时,学校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员工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达到了“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设备”、互惠共赢的效果。

4.建立人才培养订单机制,校企人才共育、责任共担

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学院开展面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各铁路局等铁路建设和运营企业的订单班,以企业冠名,双方共同确定招生人数,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招生面试、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订单式培养加深了校企联系,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拓宽了工学交替的渠道,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质量。

5.工学融合共生,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校组织二年级学生赴企业工作站、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现场学习。学生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桥梁、隧道、路基、涵洞等铁路工程施工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工程施工要点和工艺流程,在工程施工生产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参加现场教学的学生弥补了企业生产任务紧张期人员不足的问题,令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上一篇:2017年县委办主任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卫生院纠风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