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2024-06-18

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通用8篇)

1.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盐城师范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141 何诚 14263720 一,前言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尽人意之处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目前,社会上最广泛关注的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设计了一份《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请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不记名选择与作答。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为80%。我们的问卷共设有50道题.调研结果显示,受调研活动的男女比例为52:48。从调查人群的年龄角度看,在10岁以下的人占30%,10岁以上占70%。

2.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各个层次的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二、调查过程

1.环境方面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1)公共政策流于形式。关于留守儿童问题所指定的一系列政策,有不少流于形式,并不能做到真正的落实。由于缺乏与实际困难相结合,政府的政策仅停留在口号、标语等形式上。例如:政府专门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但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经费的不足、模式的单一和思想的束缚,留守儿童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是相当有限的。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跟典型的城乡二元管理模式的户籍制度相挂钩,这样流动儿童就没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2)社会环境封闭保守。黑网吧、色情卡拉OK、赌博场所等各种不良场所在农村屡见不鲜。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处在如此混乱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各种落后低俗思想的影响。

2.现状方面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他律阶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理,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约1/3的留守儿童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校规校纪,常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撒谎骗人和欺负同学。

(1)教育经费不足,资源匮乏。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乡(镇)政府,有限的资金难以用于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仅仅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信息化教育、课余活动教育等少之又少。

(2)(2)德育工作落后,心理辅导欠缺。无论是农村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其教育水平都是相当有限的,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有限、方法有限,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发展。简简单单的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3.产生原因方面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1)监管教育不力。代为监管的亲戚往往不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质教育,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祖辈则易与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代沟”,他们思维古板、思想落后,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留守儿童容易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的辨别能力低,受不住诱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父母教育消失。亲子教育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亲子教育完整、单亲抚养和亲子教育缺失。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状况按监护人的不同有以下五种监护类型:祖辈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属(亲朋好友、或叔婶、姑舅)监护,同辈监护(由留守儿童中年龄较大哥哥姐姐担当监护人的角色)、自我监护。这些监护方式均不属于 “亲子教育完整”类型,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失父母亲情。

五、对策与建议

1.力保公共政策务实有效,营造社会优良环境

(1)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法律政策。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子女教育、医疗、身份和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国家应该赋予所有人真正的平等,享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承担所属的社会责任。

(2)健全保障制度,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在保障政策上有所倾斜,为留守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资助、卫生和免费法律服务。开通“亲情热线”,经常与外出家长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3)改善人文环境,开展专项活动。引导和丰富农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农民生活的精神内涵,减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对留守儿童的侵蚀。2.扩宽学校发展渠道,完善学校教育职能

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1)用爱启迪,增进情感。老师应在平时多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针对他们心理、思想上的障碍进行深入摸底,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使关爱真正能深入学生的心坎。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不仅可以采用老师帮助的形式。由特定的老师专门负责所带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情况,不留任何管理上的漏洞。把留守儿童若干人分为互助组,共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助鼓励。

三,总结

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守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社会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二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4年7月对320名年龄在16—35周岁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现状以及生存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这320名新生代农民工分布在建筑、销售、餐饮等不同行业,年龄与性别分布相对均匀。本次调查问卷涉及范围较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现状。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20份,收回316份,回收率达到98.75%,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96.2%。

(二)调查方法

本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主,主要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主要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社会公德现状、职业道德现状和家庭责任现状四个方面,这四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品德的现状。针对这些方面可能涉及的问题,问卷一共设计了25道题目,全部采取封闭式的设计方式。同时,为了避免调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对个别调查对象以及其身边的朋友进行了访谈,以确保本次调查收集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

对于心理状况方面。当问到“您的理想在现实中的状况”时,仅有28.5%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有坚定的信念。可见,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感到迷茫,仅有不到1/3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有明确的打算。当涉及到“自己对城市的融入程度”问题时,有高达56.2%的新生代农民工感觉被排挤在城市之外。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来城打工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在城市扎根,当这种愿望无法满足时,势必会导致一系列道德问题的产生。当问到“当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委屈时,您是否有通过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的想法”时,有将近38%人选择了想过。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不是很健全,需要得到及时疏导。

由以上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带着希望来到城市,想融入城市却受到排挤,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他们出现了失落与彷徨的心态,甚至个别人表现出过激的想法,需要及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现状

社会公德方面。在涉及到“您是否会在公共场所吸烟吗”时,有27.9%的人选择了不会注意是否是公共场所,这一比例虽然相对来说不大,但是对待公德问题上已经足以引起重视。在涉及到“当您遇到老人摔倒您会去扶吗”问题时,有68.1%人选择会扶,这说明在总体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还是能够守住道德底线的。在涉及到“您拾到别人财物时的做法”时,有79%的人选择会归还失主。这一比例虽然显得较高,但是拾金不昧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显然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弘扬。

由以上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不涉及到金钱利益的问题时多数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涉及到金钱利益问题,有些人的表现就会差强人意。可见,在公德心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还存在着一定的自私心理,有待提高。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现状

职业道德方面,在涉及到“您对现有工作所持的态度”时,有38.3%的人选择了为了谋生必须干好和选择少不得不干,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不足,仅将所从事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事业心。在涉及到“对您来说您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和诚实守信哪个更重要”时,有37.1%的人选择了二者兼顾。两者兼顾的理想状态在现今时期其实很难做到,再加上有15.2%的人选择了经济利益,这两者的比例之和已经超过了50%,所以,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在涉及到“您认为该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仅有32.4%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集体利益为重。从实际情况看,新生代农民工很少有长期稳定的工作,多数人频繁的换工作,所以在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迫于经济压力只能以个人利益为主。在涉及到“对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时,有65.3%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做到完全遵守。这一比例显然较低,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的缺失。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集体主义原则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所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要想更好的融入城市,提高自身素质是前提。

(四)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责任现状

家庭责任方面。在涉及到“您外出打工时您的未成年子女怎么办”时,有36.2%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留在家里。这从一定程度来说也表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待子女欠缺关爱。在涉及到“您怎样看待‘临时夫妻’问题”时,有18.2%的表示可以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虽然可以理解,但也是缺乏家庭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在涉及到“您认为怎么样才算孝敬父母”时,有88.9%的人都选择了经常回家探望父母,陪伴他们;剩下的11.1%选择了定期给父母寄钱。从数据来看,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孝敬父母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实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常回家看望父母,很多人甚至几年才能回一次家。所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一直是一个难题。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家庭责任感方面总体上是好的,孝敬父母,有着正确的婚恋观,即使有部分人是迫于无奈无法很好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是他们正在努力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也有少数人缺乏家庭责任感,不懂得什么是家庭责任,将家庭责任物质化。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公民道德素质现状的总结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迷茫与彷徨,希望得到尊重

新生代农民工不像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在家中受到父母的溺爱,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来到城市以后受到城市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们想融入城市,过着城市人的生活,得到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的各种原因的影响,使他们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受到一些城市人的排斥与歧视,无法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同时他们又面临着非常大的经济压力,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以后,新生代农民工难免会产生自卑、压抑心里,导致各种失范现象的产生。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正确的引导,培育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现状:总体上值得肯定,但存在一定的自私心理

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成长环境,以及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正确的引导的原因,难免会有道德问题的产生。有些新生代农民工无视公共秩序的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乱闯红灯;在公共场所,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声喧哗、吸烟。除此以外,调查中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助人为乐意识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受到挑战。以上新生代农民工公德意识缺失的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现状:诚信意识缺失,集体主义原则淡化

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或者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道德问题:首先是诚实守信意识缺失。市场经济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会导致道德问题的产生,“金钱至上”的利益观已经在某些新生代农民工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可以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势必会导致各种诚信问题的产生。其次是集体主义原则淡化。存在着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为保全自身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还有些新生代农民工私拿集体财产,偷盗国家电缆、下水井盖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体现,给集体或者国家造成损失。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责任现状:富有责任感,难以落到实处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能力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一些难以承担家庭责任的状况。比如,新生代农民工迫于某些原因只身或夫妻双双来到了城市,从而就导致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产生,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是无奈之举。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子女就无法进入城市的学校学习,而留在家中又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孝敬老人方面也很难做到位,有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仅仅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所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如何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如何处理好夫妻关系以及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将家庭责任行为落到实处,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幸福,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素质在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容乐观。比如,心理方面表现为心理落差大,缺乏幸福感社会公德方面存在自私心理,职业道德上诚信缺失,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家庭责任难以落到实处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和企业的原因,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通过对304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和社会的原因,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3.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三

摘 要 《蜗居》热播带来的社会效应不同凡响,通过《蜗居》了解目前80后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并分析这种观念是对传统择偶观的冲击还是一种文化适应。通过调查解读80后女大学生的思想,对于了解这一代群体的行为也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择偶观 门当户对 80后

一、导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的择偶观逐渐发生变化。《蜗居》这部电视剧主要是借着郭海萍买房这个主线故事写出当前都市人群面临的普遍困惑,这种困惑不仅仅来自于房子、工作等物质压力,还有婚姻、情感上的精神压力,此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看80后女大学生的择偶观是否受到了《蜗居》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从<蜗居>看80后女大学生的择偶观》问卷调查资料,在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5份,有效问卷95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分析与择偶观有关的文献资料(如专著、调查报告、论文等),在借鉴基础上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2.定量研究。对问卷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并通过spss软件统计包对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图形分析等。3.定性研究。在访谈的基础上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取精去粗以弥补问卷的不足。

三、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是1980年—1990年之间出生的郑州女大学生,以大学本科以上为主,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在所调查的100份问卷中,看过《蜗居》的有81人,有效百分比为86.2%;没有看过《蜗居》的人有13人,有效百分比为13.8%(见表1)。

(二)分析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是为了探讨80后女大学生择偶观以及《蜗居》给她们带来的影响,《蜗居》不仅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更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在现实面前是该坚持爱情,还是追随现实?“小贝”和“宋思明”是否会影响她们择偶的判断力。根据调查分析如下:

1.喜欢的对象与选择结婚的对象二者之间的对比分析

在选择结婚的对象中,选择小贝的更多,其次是宋思明,选择苏淳的人明显低于二者,兼具“选择结婚的对象”和“喜欢的类型”两者的是小贝。可以得出,80后的女大学生并不是所谓的只知道享受生活却不懂得奋斗的一代人。

2.对学历的要求情况

在对学历要求方面,以大学本科以上居多。可以看出,在择偶时女生还是会考虑对方的文化程度,大部分女生都希望自己的男友与自己的文化程度相当或者是高于自己的文化程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3.在择偶时是否在意门当户对的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很多人注重门当户对,但主要体现在精神上。从分手的原因来看,并不是因为对方经济条件差而分手,更主要的原因是俩人的感情不合,这说明80后女大学生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共鸣,这与传统社会以经济条件划分的门当户对是有差异的,体现了现代婚姻的内在要求。

4.房子与爱情的关系

80后女大学生在崇尚爱情高尚的同时也很注重房子的现实意义,从调查可以得知,80女大学生在爱情和房子二者之间会选择“鱼与熊掌兼得”,在没有房子的情况下,会选择和男友结婚,只是结婚的时间会晚些。

5.对“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看法以及择偶依据分析

对于“干的好不如嫁的好”这句话,2%的人“非常赞同”这种说法,39%的人持“赞同”观点,27%的人认为“无所谓”,25%的人持“不赞同”观点,2%的人“非常不赞同”这种说法。可以看出很多女性还是认同这句俗语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一定非豪门不嫁,在择偶时更多的人考虑的是个人品质,经济状况并不是首要因素。

6.对“老少配”的看法

对于老少配,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顺其自然,只要有感情基础就好”,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以5岁左右居多。“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之一是人们‘观念的变化’”①。过去的婚姻基本都是夫妻二人年龄相当,以老少配为耻。目前,大众对老少配持宽容态度,认为老少配已经属于平常现象。可见,择偶观的变化与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四、报告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思考

(一)传统的择偶观与80后女大学生择偶观的对比

1.传统的择偶观

(1)注重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

在我国相当长的社会里,人们的择偶观一直受制于封建思想,婚姻当事人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婚姻之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观念渐行渐远,但父母包办子女婚姻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择偶观念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已符合了现代人的择偶观念,为现代人以爱情为主的择偶观服务。

(2)讲究门当户对

在择偶观念上,传统的门当户对是指欲结成或正在结成以及将要结成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的家庭,在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上处于基本相当的水平。门当户对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女择偶的重要条件和标准。它要求男女双方家长在子女择偶时要相互考虑双方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社会地位与社会声望等。这种婚姻的观点是只重门第的高低,而不重爱情,是封建等级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2.80后女大学生的择偶观

在思想开放的今天,门当户对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80后女大学生更重视价值观、文化、经济条件、心理等多方面的门当户对。

(1)价值观上的门当户对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这样,传统择偶观门当户对的合理性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类似社会背景的人习得了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而具有相似价值观的人更容易互动,因为双方具有共同语言,易于有效的沟通和达到最小限度的紧张。通过调查可以看出,80后女性很注重价值观上的相通。如果在择偶时忽视对一个人的价值观的考察,这对以后的婚姻生活必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如果郭海藻对宋思明个人品质有所深入了解的话,也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因此,对价值观的认同也成为了80后女大学生考察对方的标准之一。

(2)经济上的门当户对

经济上的门当户对是指在择偶时一般要考虑到双方家庭的经济平衡关系。经济条件的大体接近对婚姻的稳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郭海藻和小贝条件相当、郭海萍和苏淳亦是如此,都是奋斗中的大学生,因此他们有共同话题,容易交流沟通,在奋斗中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面对现实,房子是必须的,物质是必须的,80后女大学生在注重感情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经济的重要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80后的理性思考。

(3)文化上的门当户对

文化上的门当户对是指男女文化程度相当,或不会有太大的悬殊。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择偶,可以发现,人们在择偶时总是受社会和文化规范所左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研究生一般不会选择高中生,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会让两个人的沟通产生困难。一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社会农村文化背景下的人,一般是很难在婚姻生活中找到良好互动的感觉的。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会导致两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影响两个人感情的进一步发展。从调查中得知,在择偶时大部分80后女大学生都希望男友与自己的文化程度相当或者是高于自己的文化程度,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4)心理上的门当户对

人的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譬如一个哲学家与一个下岗工人是不大可能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样一个科学家与清洁工很少会发生婚姻关系。他们之间可能会有爱情,但结成婚姻的概率不会很高。爱情会在不同的人群中产生,良好的婚姻更多的在相似的人中间产生。古德有语:“一切择偶制度都倾向于‘同类婚姻’。②”背景和出生类似的人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更容易走得长远。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反映出来的异源文化差异,成为夫妻关系中最难逾越的一道心理鸿沟,妨碍着双方最终的接纳、亲近和融洽。

(二)由调查结果所引发的思考

80后女大学生在选择结婚的对象时依然是“小贝”居多,“小贝” 是80后男性的写照,他无论在年龄上、思想上还是经济上和郭海藻都是门当户对的,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目前80后的在择偶时很理性,表现在:

1.以爱情为基础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是产生男女择偶的内驱动力。恩格斯有语: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可以说,爱情是婚姻的新娘,婚姻是爱情的归宿。如果处理不当,婚姻将会成为爱情的坟墓。常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同样,没有婚姻的爱情也是不幸的爱情。80后女大学生很看重双方之间的感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

2.以物质为保障

爱情和面包都是婚姻关系存续的保障,物质条件决定精神生活,物质基础是婚姻关系的一大基石。如果仅仅谈感情,唯爱情至上而忽略物质条件,那么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爱情乌托邦。在生活中,柴米油盐是客观存在的,在注重爱情的同时,80后女大学生很理性的思考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只有物质有了保证,才能够为爱情保驾护航,使爱情的帆船驶向美好的未来。

随着房价的飙涨,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在大多数人眼中,80后女大学生大多数都持有“吃现成饭”的思想。但是通过对《蜗居》的调查得知,80后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并没有被金钱腐蚀,反而使她们更好的给自己的择偶标准定位。她们的择偶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并不是对传统择偶观的一种冲击,而是一种文化适应。

参考文献:

[1]梁青岭.现代婚姻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刘豪兴.农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骆晓戈.女性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朱力.社会问题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何雪松.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朱力.社会问题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四

调查报告

1108班

郭洋

学号:

——美术系 艺设2011110028

21关于农民工生活及子女受教育状调查

1.调查目标: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而其儿女则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受教育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2.调查时间:2012年1月16日——1月28日

3.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及子女受教育状况

4.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5.调查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正平镇

6.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大量留守儿童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

7.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整个镇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正平镇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及年幼的儿童,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全镇0-18岁的学生人数有6314人,留守儿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154人,占学生总数的18%,老人监护的有439人,占 38%,寄养他人的有140人,占12%

8.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9.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10.。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11.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

1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13.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乐生坪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14.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乡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养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5.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五

题目:关于汽车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

查报告

关于北京汽车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许多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在我国,每天有上亿的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他们已然成为各大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千千万万的未成年子女,他们有的留在老家与祖父母相伴,有的跟随父母游走于城乡之间。然而,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原因,大多数城市不会向他们提供同等市民子女一样的教育。那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成为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势必会不断增加,而作为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当保护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权益。而制造行业无疑是农民工集中的行业,为此我对北京汽车厂进行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本文的意义在于深度挖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高社会及政府关注度,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本人于2016年8月1日至8月20日,历时20天,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地点: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宝沃汽车厂。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以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为核心,在北京汽车厂油漆部、总装部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所收回的40份问卷均有效。在调查的40人均为农业户口,其中男性26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32-38岁之间,子女平均年龄在10-12岁之间,子女均上小学。而这40个家庭中只有32.5%的子女随父母在城里小学读书,67.5%的子女在老家的乡村小学读书。

32.5%城市就读67.5%家乡就读

(一)农民工子女就读现状

1、在城市郊区的学校中就读:北京汽车厂位于北京市密云县郊区,附近有所联合小学,可以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只需提供相关的证明(父母工作证明、原籍学校转出证明等)即可,而该工厂的大多数员工在附近的村庄租住,一来为了方便照顾子女,二来学校离租住地比较近,所以大多数的家长都选择让孩子在这里读书。

2、在私立学校就读:大多数家长认为,这类学校不仅收费标准较高,而且还要收取借读费,教学质量也没有保证,并且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对孩子不放心,担心孩子在学校没人管而学坏。但是,也有小部分的家长认为,国家现在重视教育,况且自己家里没有其他的亲人可以代为照顾孩子,夫妻双方又因上班时间无规律,只能将孩子寄宿在这类学校,虽然这类学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3、在家乡的乡村学校就读:这些孩子通常在家乡的乡村学校就读,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代为照顾,虽然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城里,但是可以享受原籍地的教育政策。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农民工也表示不放心家乡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放心孩子,没有让孩子来城里上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例如在没有固定的居所和收入,承担不起孩子读书的学费,或者家中老人患有疾病,需要赡养等。

(二)农民工子女现阶段接受教育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几乎没有为农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初中的入学条件也相当的高。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继续留在北京上学,但是他们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北京户口的能力,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在北京投入社会寻找工作。况且,依着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是流动的。他们大多是工厂工人、小商贩,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学费,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子女受教育的质量。然而,农民工家庭的子女绝大部分是多于一个,多个子女就学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双重压力,父母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很重视,认为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不会让子女辍学。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总结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

1.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家乡的乡村小学就读,跟随父母到租住地上学的孩子也只是在城市郊区的学校就读,因为受到户籍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长期在城里读书,即使是在城里读书,等到小升初、初升高这类的考试,还是要回到原籍地参加考试。

2.学校收取较高的借读费及特定的辅导材料加重了农民工家庭负担。同样是受户籍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要交借读费,又称赞助费。他们大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较高的借读费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担不轻,而且一些学校对于学生购买辅导材料及学习工具都给出特定的商店,而这些特定的商品往往比其他的商品要贵一些,更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3.学习压力大,使得农民工子女不够自信。一些家长在工作地稳定后,选择将孩子接到现居住地上学。然而,家乡的教育水平比不上城里,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较高的学历,不能从旁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有家长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却适得其反,致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加快城乡化建设,使得农民工子女同样享受城市义务教育。不必担心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会带来城市的不安定。因为根据近些年对农民工的调查跟踪,农民工的流动就业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并非盲目的。因为农民工也需要就业的稳定,特别是携带子女的农民工家庭。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就业条件,农民工很难选择带着妻子儿女饱受颠沛流离。他们在家乡还有一块土地作为他们永久的社会保障和满足温饱的收入条件。作为中国农民还有一个十分眷恋家园的传统。从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上看,农民也应该享有这个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当然这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要解决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根本矛盾,要有一个历史过程。

2、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规范教育收费法规,杜绝学校以其他名义乱收费、乱指定辅导资料及老师私下收费补课的情况。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福利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大公办学校办学的力度,降低学校门槛,适当放宽入学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并且学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将学生分类,使学生心理受影响。适当的建立一些收费较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学校,保证贫困及特困的学生可以接受教育。

3、加强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人的心灵如白板,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农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更不容忽视。我认为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关注。首先,农民工家长应定期抽出时间关注子女。可就近来孩子的某种行为同孩子展开交流,进行深层次的精神沟通。当孩子们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是一味的责怪,同孩子一起探究失败的根源才是最重要的。多陪孩子出外看看,多同孩子聊聊天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释放孩子心中压抑思想的办法。其次,学校应及时开展一些小范围的集体活动,让他们更多接触周围事物,多认识一些好伙伴,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最近的想法及一些疑惑,针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辅导方式,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走出自卑的深渊,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而我们社会只有在呼吁更快更妥善的从根源上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问题,才是给农民工子女心理的最好良方。

五、小结

6.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六

一.实践主题与背景

实践主题: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局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农民工数量为2亿多,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业、采矿业、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军,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就业、福利歧视等原因,农民工处于社会最底层,许多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中,政府也在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是城市间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民工阶层越来越受瞩目。同样,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农民工子女在教育环境和教育师资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农民工子女接收正常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也需要调动社会的力量,同样也离不开农民工及子女自身的努力。那么,在以上背景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究竟改善了多少,她们是否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现状满意等问题就是我实践的主题。

二.实践内容

由于此调查发生于春节期间,农民工大都回乡过年,故调查面比较狭窄。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71.1%是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33%,约为22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多年稳居全国首位。其中,省内转移工人数约为45%,省外转移工人数约为55%。2007年,河南省妇联调研数据显示,全省仅留守儿童达250万以上。据此估计,全省农民工子女数在300万人左右,妇联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由此显示出,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占总数的69.7%,进入城市的占30.3%。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相对较好,是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较大。

在这次调查中,政府主管部门主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人身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中学的入学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是如何是农民工子女享有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实现全面发展,媒体主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生活等方面都有关注和报道。一些社会组织比较关注农民工子女户籍、住房等问题。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需求,一是获得良好的教育。由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推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入学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教育资源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求,学校不得不提高入学门槛,从而出现农民工子女在流入时获得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象。调查显示,48.6%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时需缴纳借读费或赞助费,60%的农民工对子女就读的学校条件不满意;同时,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他们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差距,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二是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许多农民工子女是到了入学年龄才由农村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对城市了解很少,在短时间内难以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容易造成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需求:生活上,把子女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大多在城市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和环卫、家政、餐饮等行业,收入微薄,能为子女提供的物质资料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的儿童还要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存在一定的生活压力;学习上,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思想上,由于长期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分离,缺少父母的照顾,缺少亲情和心理的关怀,致使有些孩

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流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去,但大多数儿童理解父母,自信乐观,学习成绩优异,品德优秀。

在网上看到一项调查,共七个问题。首先,第一题是公众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了解程度,有21.05%的人选择了很了解,并知道很多细节性问题,大多数人选择了一般了解,大概知道写具体内容,只有7.37%的人选择了不是很了解,只听过一些报道;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了解途径,其中包括电视、报纸、网络、听别人提起、亲眼见过或体会过等,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电视和网络两种途径;第三题是参与者的家乡是否存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个当然是肯定的,有78%的人选择了是。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有孩子的衣食住行无法保证,孩子可能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都是首要解决的。而对于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包括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质量差,孩子读公立学校可能会遭到城市同学的看不起,孩子读公立学校学费太贵;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国家政策问题(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城乡贫富差距,农村的传统思想影响,社会给予的关注较少等。何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28%的人选择了考国家完善政策,保证其权利。37%的人选择了政府投入经费,加强民办学校的建设,33%的人选择了社会公共事业加强

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

三.实践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70.41%的父母自己先到城市安顿好后在接孩子

过去,56.12%的孩子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的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农民工子女在生活环境上已有所改善。但同样显示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做成部分,她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地位相对落后,文化闭塞的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过程中存在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

尽管国家一系列政策都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城市都在承诺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实际上都收效甚微,那么原因究竟在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上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其次,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最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问题。

四.实践结论

这次的实践带给我很多启发,虽然之前从很多渠道知道了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教育状况

有多么艰苦,但亲眼见过才有切实的体会。所有家长都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孩子将来通过教育这条路过上好生活。通过这次实践件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应从多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7.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七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 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1]。价值观在所从事的职业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 (Vocational Value) , 也叫工作价值观 (Work Value) [2]—[7]。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近年来,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在享受高校扩招创造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 将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相对于男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 并且以往研究对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探讨较少[8]—[111, 所以在这双重背景下通过对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为女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选取。

本研究采用职业价值观测试问卷有针对性地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常州工学院三所常州市本科院校进行施测, 共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317份, 回收率为90.6%, 全为女生。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为经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量表, 该量表包含52道题, 代表13科工作价值观, 每一项工作价值观包含4道题, 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很不重要。计分情况如下:非常重要记5, 比较重要记4, 一般记3, 不太重要记2, 很不重要记1。

这13种职业价值观分别是利他主义、美感、智力倾向、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经济报酬、社会交际、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和变异性。根据每项的得分情况来判断被试在哪种职业价值观上比较突出, 从而较准确地研究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2.3 研究过程。

2.3.1 让被试对职业价值观的52个问题进行重要性评价, 计算每人在13个职业价值观项目上的得分。

2.3.2 依次计算常州市女大学生在13项职业价值观的平均得分并排序

2.3.3 比较不同户口所在地和不同年级的常州市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排序上的差异。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版本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及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3. 实验结果

3.1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分析。

由表2可知, 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由强到弱的次序是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独立性、社会交际、社会地位、智力倾向、舒适、管理、安全感、变异性、美感和利他主义。这说明在常州市女大学生考虑择业的各种条件时, 最为重视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和独立性, 最不重视利他主义, 其他处于一般水平。

因为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独立性这四项的均值较大, 一般在4分以上, 所以可以看出她们对这四项比较重视, 说明这四项是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女大学生在利他主义上的均值较其他项低, 为2分, 说明女大学生对这一项不太重视, 这充分说明常州市女大学生不赞同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其他各项的均值都在3分上下, 处于一般水平。

3.2 不同年级和户口所在地上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3.2.1 年级的比较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利他主义上p=0.223, 美感上p=0.015, 智力倾向上p=0.042, 成就感上p=0.234, 独立性上p=0.032, 社会地位上p=0.279, 管理上p=0.818, 经济报酬上p=0.074, 社会交际上p=0.181, 安全感上p=0.332, 舒适上p=0.905, 人际关系上p=0.039, 变异性上p=0.160。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常州市女大学生在智力倾向、独立性、人际关系中p<0.05, 存在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 在智力倾向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四存在差异, 其p=0.029, p<0.05;在独立性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四存在差异, 其p=0.042, p<0.05;

注:*代表p<0.05, 表示差异显著。

3.2.2 户口所在地的比较

本研究将常州市女大学生的户口所在地分为两种:城市和农村。将来自农村家庭的女大学生界定为其户口所在地在农村;将来自城镇家庭的女大学生界定为其户口所在地在城市。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利他主义上p=0.553, 美感上p=0.012, 智力倾向上p=0.256, 成就感上p=0.677, 独立性上p=0.143, 社会地位上p=0.518, 管理上p=0.224, 经济报酬上p=0.023, 社会交际上p=0.353, 安全感上p=0.695, 舒适上p=0.03, 人际关系上p=0.618, 变异性上p=0.951。其结果显示在美感、经济报酬和舒适上存在差异, p<0.05。

4. 讨论

4.1 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主要是以下几点: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和独立感。她们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 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或不断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在于获得优厚的报酬, 有足够的财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使生活过得较为富足;在于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人品较好, 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 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在于在求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 不受他人的干扰, 但她们不赞同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由此可以看出以下方面。

4.1.1 常州市女大学生更注重成就感, 就是女大学生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力求实现的愿望, 她们希望和男生一样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也就是说, 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工作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事实造成她们未来发展相对狭小的选择空间, 使其内心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其中, 她们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素质的欠缺, 而是担心求职机会的不平等。

4.1.2 常州市女大学生更注重经济报酬, 因为女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生, 即女生在获取工作机会时在岗位、工资待遇等方面须做出让步或牺牲。许多女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时, 迫于就业形势而答应公司所谓若干年内不得生育的荒谬条件。此外, 女大学生的工资预期也因性别差异被降低, 雇佣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 高出男生11.3个百分点, 拟付工资2000元以下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64.8%, 高出男生14个百分点[12]、[13]。求职时相对比男生更关注职业中的经济报酬, 她们希望凭她们的实力能拿和男生一样的报酬。

4.1.3 常州市女大学生将人际关系看得比较重要, 这又是一个有关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特点, 这点是由男生和女生的生理特点的差异所决定的。一般而言, 女生更擅长进行言语交谈, 男生更擅长于空间理解, 所以女生生活的重心就是人际关系, 相应地, 当女大学生在求职中, 她们更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人品较好, 相处地愉快、自然, 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4.1.4 常州市女大学生更注重独立性, 她们希望在求职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 不受他人的干扰。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是缺乏主见的, 女性在求职时一般是哪个行业热门就往哪个行业钻, 女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女性, 知识面宽广、心细、头脑灵活, 在择业时更具主动性, 对自己喜欢的职业目标明确, 不容易受他人的干扰。

4.1.5 常州市女大学生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备受父母宠爱, 比较自我。

4.2 常州市女大学生在年级和户口所在地上的职业价值观特征。

4.2.1 常州市女大学生在年级上的职业价值观特征

从上面的结果中我们看出常州市女大学生在智力倾向、独立性、人际关系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智力倾向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四差异显著;在独立性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四存在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二存在差异显著。

大一和大四分别在独立性和智力倾向上差异显著, 即大四比大一更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 在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 不受他人的干扰, 并不断进行智力开发、动脑思考、学习和探索新事物, 解决新问题。这是由大一和大四这两个不同的时期所决定的, 大一的时候, 女大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 她们刚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 其独立性和自我创新性还不够。而在大四的时候, 她们在大学四年的自由式的教育, 其独立性和自我创新性大大提高, 所以相对求职时大四比大一更具有独立性和智力倾向。

在人际关系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二差异显著, 即大二比大一更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人品较好, 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 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因为大一的新生刚从高中转入大学, 他们在高中时由于在升学的压力下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 在大一的时候还部分沿袭高中的习惯, 但是进入大二的时候, 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 也就越来越关注人际关系, 由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喜欢交谈, 因此在这段时期大二的女大学生比大一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更注重人际关系。

4.2.2 常州市女大学生在户口所在地上的职业价值观特征

从户口所在地上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可知, 其特征之一是常州市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在美感上生活在城市和农村差异显著, 即生活在城市的女大学生比生活在农村的女大学生更能不断地追求美的东西, 得到美感的享受。这是由女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城市较农村先进, 而女生比男生更注重美的享受, 所以生活在城市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更注重美感。

其他特征是常州市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在经济报酬和舒适上对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存在差异, 即来自城市家庭的女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更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获得优厚的报酬, 使自己有足够的财力获得想要的东西, 使生活过得较为富足;更希望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独处或享受的形式, 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这是由女大学生所处的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因为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比城市家庭的要差, 家庭环境不是那么舒适, 所以来自农村家庭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更能吃苦耐劳。相对地, 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关注职业的经济报酬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可见, 家庭环境对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

5. 结论

综上所述,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5.1 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因素由强到弱的次序是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独立性、社会交际、社会地位、智力倾向、舒适、管理、安全感、变异性、美感和利他主义。这说明在当代大学生考虑择业的各种条件时, 最为重视成就感、经济报酬、人际关系和独立性, 最不重视利他主义, 其他处于一般。

由此, 我们发现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成就感、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独立性, 但她们不关注利他主义。

5.2 在常州市女大学生各年级职业价值观的比较中, 她们在美感、智力倾向、独立性、人际关系中差异显著。其中在智力倾向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四差异显著;在独立性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四存在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二存在差异显著。

5.3 在常州市女大学生户口所在地职业价值观的比较中, 她们在美感、经济报酬和舒适上差异显著。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常州市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 对女大学生择业和人员选拔和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如下: (1) 通过对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施测, 发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是成就感、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独立性, 她们不关注利他主义; (2) 在女大学生各年级职业价值观的比较中, 她们在智力倾向、独立性、人际关系中差异显著。其中在智力倾向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四差异显著, 在独立性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四存在显著差异, 在人际关系这一项中, 大一和大二存在显著差异; (3) 在女大学生户口所在地职业价值观的比较中, 她们在美感、经济报酬和舒适上差异显著。

8.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 篇八

摘要:外来务工青年中的“第二代”,这是一个在受教育程度、外出工作动机、个人理想等方面都与上一代外来务工人员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群体。对在深圳的“第二代”外来务工青年的生存状态组织一次调查,把调研的重点锁定在该目标群体的社会融入程度与犯罪主观能动意识的关系上。通过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权益保障、法律意识观念等情况的了解,提出相应的工作对策和建议,给予该目标群体更多人文关怀和法律引导、保障。

关键词:第二代;外来务工青年;生存状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10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更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外来务工青年中的“第二代”,即新生代农民工,这是一个在受教育程度、外出工作动机、个人理想等方面都与上一代外来务工人员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群体。他们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对农村生活的反叛、农民身份的反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城市的向往远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一个日益开放和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明显增强;但在人生经历、社会经验上则相对缺乏,对承受生活的艰辛和困难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外来务工青年来深务工主要还是以利益驱动为主。以多赚一点钱为明确动机的占33.7%,跟随同乡来的占11.1%,想在宝安发展事业的占28.2%,本身就出生、生活在宝安区的占21.7%,而纯粹因为生活困难的仅为5.3%。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因为衣食无着、生活困难而外出务工,更多的则是感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走出家乡去见见世面,也有的是随父辈在宝安落地生根的新宝安人,在深圳工作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他们不愿意回到家乡,更愿意在大都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生活、工作压力固然是引起外来务工青年心理和情绪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在适应良好的情况下,业余生活就逐渐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当问及“在空余时间,你是否会有无所事事的无聊感?”时,有25.2%的外来务工青年回答“经常有”,“偶尔有”和“遇到不顺心事才有”的分别为37.3%和32.6%,三项之和为69.9%;而回答“没有”的仅占4.9%。“8小时外”生活状况的单调和枯燥,更容易引发外来务工青年一些不良情绪的积累和蔓延。

一、存在的问题及凸显的弊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农民工们是那种干最脏、最累的活,拿的是最低的工资,生活上任劳任怨,工作上默默无闻。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不少与此大相径庭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年龄普遍在18~25岁,“三高一低”为其主要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因此,本文结合问卷反馈内容,重点就阻碍外来务工青年融入社会的“三个渠道”为切入口,折射出引发这个特殊群体违法犯罪的“三个低下”的社会原因。

(一)自身因素是阻碍其城市适应的直接原因

外来务工青年的城市适应行为应该说是比较成本与收益后做出的理性行为和必然选择,然而城市适应状况是否良好与他们的某些个人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1.乡土意识依然是务工青年群体中的凝聚主力。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历正不断地给他们带来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变化,但他们的乡土意识和地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成为阻碍他们进一步融入城市社会的心理因素之一。这样就逐步形成了这种以所谓的“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减少了互动的广度,降低了交流的深度,加上城市的排斥力量,迫使他们被动地进行着城市适应化过程。这种封闭性圈子同样也是组织性犯罪逐渐占据主流,“黑社会化”趋势增强的重要诱因之一。

2.自身专业技能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目前,由于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有所提高,大多具有高中、中专或以上的文化程度,这使得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更高的期望,无论是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还是福利待遇都有着比第一代农民工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是,他们的知识技能又不足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往往缺乏专业培训和学习,很难向技工和高级技工转变,致使他们在就业时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有的在就业职业的过程中受挫,有着较大的心理落差。同时,第二代农民工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无法融入社会,在此次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的员工出现频繁“跳槽”的情况。

(二)社会因素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

1.职业渠道折射出身份低下。在以市场经济大环境作为底色的现代社会中,通过改变职业而实现地位的上升流动是人们改变其社会地位的主要渠道,但对于没有本地户口的“农二代”,他们被限制在国家机关、国家企业等效益比较稳定的公有制企业之外,不能分享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社会资源,单位里的加薪和晋升机会鲜少有他们的机会。因此,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出现“民工爬塔吊为讨薪”、“为200多元工钱,讨薪民工锤杀工头家人”等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现象。

2.经济渠道折射出收入低下。“本地人”就业往往可以通过政府体制内的各种安排和帮助而参与到正常、规范的经济网络中,而外来务工青年在享受着比上一代农民工更为宽松、自由的就业环境的同时,相对也必须面临更为激烈的就业压力。且不说非正规就业工人享受不到一般正规就业者享有的社会福利,就连基本的劳动标准也难以达到,比如最低工资、医疗保险、带薪假、甚至是危险工种必须的安全保障措施等等。

3.家庭渠道折射出地位低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辅助措施促使异地婚姻能逐渐被接受,如最受关注的子女户口问题已得到完满解决,不必再担心子女会成为城市中的“黑户”。在子女教育方面,也由各地方政府出台系列配套措施,以深圳为例,办理居住证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享受等同于本地人的公费教育。虽然从社会宏观方面,可以看到外来青年被当地群体接受的良好局面,可社会性歧视依然在部分群体中存在严重程度。

二、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见外来务工青年的社会适应性,从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其犯罪的主观意识,因此为他们创造一个易于接纳、可以融入的外部环境,必然能缓解、抑制外来务工青年犯罪的主动性。从总体上说,解决外来务工青年融入社会的问题,需要国家、城市和外来务工青年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的作用主要在于采用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进行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作用在于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改变造成自身不利处境的内在条件,包括观念、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作为外来务工青年生活的城市,需要努力的方面是最多的。一是通过相关的政策,消除各种歧视,创造一个平等的生存环境;二是通过宣传的力量,努力改变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偏见,建立融洽的社会环境;三是发挥城市社区的作用,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良好的服务。

首先,可以把外来务工青年分成三类,一是“有序群体”,即指那些遵纪守法,已纳入管理视线的人群;二是“难管群体”,指少数的违法分子;第三类便是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的“混合群体”,具体是指那些体制难以管理、视线难以纳入的边缘人群,存在由良变劣的可能性。

其次,以三种不同的模式,对应以上三大类型群体开展工作。

(一)积极支持“有序群体”

对于这一群体具有遵纪守法、有固定职业和稳定家庭基础的共性,紧扣人本主义“积极关注”的核心理念,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可以科学地建立管理制度,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税收和财政收支体制等方面确实保护这类群体的权利,帮助他们更契合地融入深圳,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另外,对于有重大贡献或是在岗位上有突出成就的外来务工人员应予以经济和精神上的奖励,进而带动更多的优秀积极分子。

(二)合理控制“难管群体”

在严厉打击整治这些不法分子的同时要以控制为主,着力于这一群体社会回归问题的思考。主要从资源整合上入手,使现有的局部效应逐步泛化。一是从源头上控制,并且做到合理合法,做到“不放走一个坏人,也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二是依靠社区矫正,从融入过程中控制,做到“形式回归、实质回归”;三是整合资源,从成效上控制,做到“及时跟踪,即时管理”;四是严厉打击首恶分子,做到杀一儆百;五是在社会上多提供就业岗位和提高福利保障,因为大多数的犯罪根源都来源于经济,因此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可以稳定一方平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消除隐患,共建和谐。

(三)大力引导“混合群体”

作针对这一群体的易变性,应为其创设多方面的渠道,引导其走上合法的创业道路,为社会稳定夯实基础。

一是树立其信心。首先要使这一部分人群消除城市不适症中的“客居”的心理和自认为低人一等的阶层心理,从而建立起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尽快完善户籍制度和城乡各方面的保障制度,使其有一种“宾至如归”的归属感。只有这样做,外来务工人员才会更好地为他们生活的城市奋斗。

二是为其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帮助外来务工青年城市适应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提供生活、就业、求学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才能使外来务工青年逐渐纳入城市适应过程。这样既可以丰富外来务工青年的业余生活,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展示新时代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面貌和群体风采,进一步消除偏见,实现边缘人身份的实质转变。

参考文献:

[1]杨绪松,靳小怡,肖群鹰,白萌.农民工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政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2).

[2]梅永存.农民工都市犯罪录[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6,(3).

[3]伍海霞,李树茁,杨绪松.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与城镇出生人口性别比[J].人口与经济,2005,(6):11-18.

上一篇: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下一篇:工商局信息中心主任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