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作文:七夕的故事

2024-07-05

叙事作文:七夕的故事(共11篇)

1.叙事作文:七夕的故事 篇一

不知道从何时起,心里便有了心事,薄薄的记事本多了一把小小的锁,说话做事多了一份谨慎,少了一份往日的天真与冲动,与人相处学会了怎样小心防备。 不知道是不是人越长越大?其所,要承受的压力便越来越多。做事就不可以像要是那般简单过于顺利。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不在沉迷于往日的游戏。小时候的过家家早已为我们所陌生。小时候的勾勾手,一百年不会变,对我们来说只是一场笑话。现在的我们从不敢随便给人有任何的承诺,而过去一切的一切早已成为历史。在蓦然回首中才发现这一切早已离你远走。

小时候的我还不懂事,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是我永远会记住那些刻骨铭心的事情。小时候我的家里很穷,从我出生那天开始,爸爸就拼命的赚钱,从来没有休息过,所以所有的事情都要用钱。爸爸一个人扛下了这个重任。所以爸爸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等我要上幼儿园了,爸爸的负担就更重了。因为上幼儿园也需要很多钱。对我家的这个经济状况来说,根本不足以让我上幼儿园,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上幼儿园到处借钱。所以我从小就立志,要好好读书,除了小学,我也一样没有忘记过。就因为我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所以,班里的同学都嘲笑我。每次学校的活动我都没有参加过,一是因为我家经济条件不好,二是我认为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每次下课以后,总会有那么几个男同学来嘲笑我,而我总是视而不见,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有一次下课,有几个男同学又来嘲笑我说:“你们家那么穷,干脆别来读算了。”还故意把我的书扔在顶上,由几个女同学看见了,实在是过意不去了就走过来说:“你们干嘛整天欺负杨帆,她被你们欺负得还不够吗?”他们不好意思地走了。每当在学习上或其他方面遇到的困难,我心里总会这么想:“杨帆,你一定要加油如果你现在放弃的话,之前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你也辜负了你爸爸妈妈为你所做的一切,所以,杨帆,你一定要努力。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成长便是这样。有欢笑亦有哭泣,有悲欢亦有离聚。在匆匆而逝的岁月里,我们得到失去的都太多了。每一次胜利的微笑一次委屈的哭泣,都使我们失去的太多了。与朋友相聚的日子里我们学会的人让伤心流泪时我们学会了爬起取得成绩后我们学会了谦虚,每个人的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那是一段一微笑泪水成功失败为乐谱所写的故事。

2.叙事作文:七夕的故事 篇二

在《坎特伯雷故事》的总序中, 乔叟对侍从做了如下描述:“年轻侍从是骑士的儿子, 一个英俊的单身汉, 又是情场好手。一头漂亮的鬈发好似精心烫过, 若我估计不错, 他不过二十出头” (79-83) 。他到过弗兰德斯, 阿尔图瓦和皮卡迪;举止优雅, 打扮入时, 上衣袖子“又阔又长”。他会弹会唱又会吟诗作画, 骑术比武样样精通。是个理想的宫廷情人 (courtly lover) 。轮到他讲故事的时候, 这个热爱新奇事物的年轻人将故事放在了遥远的东方:鞑靼王成吉思汗在萨雷城大摆生日筵席时, 一位神秘骑士受阿拉伯与印度王之托送上四件宝物:能到任何地方的铜马, 能辨爱情真假的镜子, 能懂百鸟语言的戒指以及能伤能愈的宝剑。按照使者指示, 戒指给了大汗的公主肯纳茜。公主戴着戒指来到花园中与一只受伤的苍鹰对话。后者讲述了一段伤心的爱情故事。公主同情苍鹰, 细心为它疗伤。然而这故事还未结尾, 侍从又告诉听众他将讲述大汗的战事, 大王子的婚事以及肯纳茜公主与小王子的爱情故事。下段刚起了个头, 就被自由农客客气气地打断了。

侍从的这则故事与《托发斯爵士的故事》同属骑士传奇且都未能讲完, 但读者们对这两则故事的接受却大相径庭。《托发斯爵士故事》是“老掉牙”的骑士传奇, 而《侍从的故事》明显受到了流行于意大利的新式传奇的影响。奥兰多系列传奇, 如博亚尔多 (Matteo Maria Boiardo) 的《恋爱中的奥兰多》 (Orlando Innamorato) , 普尔奇 (Luigi Pulci) 的《摩尔甘特》 (Morgante) 以及阿里奥斯托 (Ludovico Ariosto) 的《疯狂的奥兰多》 (Orlando Furioso) 是这一类作品的典范。奥兰多系列中的骑士征战东方, 与印度的公主相爱, 并借助奇异宝物的力量上天入地与来历不明的妖魔生死搏斗。这种奇幻的东方叙事在文艺复兴时期颇为流行。深受意大利诗歌影响的英国诗人如斯宾塞和弥尔顿因此对《侍从的故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斯宾塞在《仙后》中续写了肯纳茜公主的故事, 而弥尔顿则在《沉思者》中对故事未完表示遗憾。学者们大多认为诗人刻意安排自由农打断故事, 但对其原因却众说纷纭。3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故事的篇幅超出了合理的长度。

学者林奇指出《侍从的故事》是探讨东方主义的经典论题 (locus classicus) 。4中世纪商路的打开使欧洲的商贾、传教士以及骑士游历神秘陌生的东方并通过文字记叙向西方传递见闻。5而中国在13世纪的文本中已经出现。6有学者认为这些具有乌托邦特征的东方形象具有历史连续性。7对于天主教会统治下的中世纪国家而言, 是否虔信基督教曾是划分文明与非文明, 知识与蛮愚, 真理与魔幻的分界线。然而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元朝以强大的武力和开放的文明令西方世界感受到了文化同样发达的异教国度的存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对中国的物产、仪式及商业活动无疑为西方的文学话语开拓了新的疆界。而类似的文学想象和东方叙事逐渐丰富起来, 表达了西方对富饶异国的向往。

《侍从的故事》究竟与这些文本有无关系呢?早在1896年, 曼利 (John Matthews Manly) 就回顾了这一方面的研究。8乔叟的编者斯基特 (W.W.Skeat) 认为乔叟熟悉《马可波罗行纪》, 他的成吉思汗取材于马可波罗的忽必烈形象。腾·布林克 (Ten Brink) 则认为这种联系很不明显, 他认为乔叟另有参考资料。曼利指出了几点细节, 一是侍从认作大汉都城的萨雷 (Sarai) 在马可波罗的叙事中并无显著地位, 二是侍从描述的成吉思汗的生日宴席与马可波罗所述忽必烈大汗的生日宴席时间显然不同。斯基特所举其他论据也被他一一推翻。因而曼利认为两个文本间并无明显联系。

现代学者们在研究侍从的叙事时指出, 年轻人对语言的运用是生涩的, 他的叙事表现出技巧与阅历的缺失, 这从他对“占先” (Occupatio) 的运用可见一斑。占先是一种回避描述的修辞手法, 叙事者常常以时间不足或是对象难以描述为由而省略对人物或是物品的直接描写。这一手法在骑士的故事中被恰当地运用, 比如在故事的开头, 讲述者就明确告诉听众, 为了给后面的故事留出时间, 他将与情节无直接关系的背景描述省略而直接切入正题 (见原诗1-31行) , 这是对占先恰当地运用。而安布里思科 (Alan S.Ambrisco) 指出, 侍从对占先的运用却恰恰体现了他缺乏修辞技巧和对叙事的不自信。9比如, 在讲起肯纳茜公主究竟如何美丽时, 侍从以占先一笔带过-“只有文字精妙的修辞家才能用文笔传达” (V:38-40) 。谈到大汗的宴席究竟如何庄严丰盛时, 他又一次略过细节:“若要我细细道来, 那就得花上整整一天” (V:63-64) ;同样, 他也略去对美味珍馐的描绘:“我在此不再细说, 因为时刻还早, 不可浪费宝贵光阴, 得赶紧回到故事上来” (V:73-75) 。在复述使者的发言时, 讲述者又说:“他那高雅的文辞我模仿不来, 为了方便理解, 我只根据记忆复述个大概” (V:105-109) 。

另一方面, 侍从在应当对他不熟悉的东方元素进行叙述时, 常常通过类比于中世纪知识体系中西方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如阿威罗伊和亚里士多德, 亚瑟王传奇中的高温爵士和兰斯洛, 以及星相学 (如高贵的狮子座带着爪前的怪蛇星缓缓上升、爱神维纳斯高坐双鱼宫) 等侃侃而谈, 尽显学识之广博。他将大量篇幅花在对自然和人类共同情感和特质的描写上, 这些描写出现在任何骑士传奇中都似乎顺理成章。比如成吉思汗是“勇敢、贤明、富有”的君主, “秉性仁慈, 处事公正” (V:19-20) , 比如春天的太阳“高悬在白羊宫的第一个十度中” (V:50) , 比如百鸟的欢唱和对不忠爱情的声讨, 这些都是骑士文学中屡见不鲜的元素, 侍从虽然用异域风情加以包装, 他的东方叙事却是苍白的。每当涉及细节特征时, 他的叙事总显得力不从心。这证明他对于东方的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 只能将想象建立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上。

年轻侍从的选材体现了一种风尚。作为热爱新奇事物的年轻人的代表, 他将东方异国视作爱情、财富和魔幻传奇的所在, 似乎已然要探索未知的国度。可以肯定文艺复兴的欧洲对神秘富饶的东方的向往和探寻在乔叟时代已然萌芽。

摘要:《侍从的故事》是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被讨论得最多的故事之一。叙事者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成吉思汗的朝廷中, 因而这则故事中所涉及的东方意象及叙事一直广受关注。本文回顾了西方学者对这一则故事的相关研究, 并从叙事的角度探讨了《侍从的故事》中的东方意象及其反应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乔叟,侍从的故事,东方叙事

参考文献

[1]、肖明翰, 《<坎特伯雷故事>与<十日谈>-薄伽丘的影响和乔叟的成就》, 《国外文学》2002。

[2]、文中《坎特伯雷故事》的译文参考方重和黄杲炘版本后, 由作者译自罗宾森 (F.N.Robinson) 编辑的《乔叟文集》。括号中所注数字为引文在原诗中的行数。

[3]、本森 (Larry D.Benson) 在权威乔叟文集《河边乔叟》序言中就此问题对批评界的观点做了回顾。详见Geoffrey Chaucer, The RiversideChaucer, ed.Larry D.Bens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8) .

[4]、Kathryn L.Lynch, “East Meets West in Chaucer’s Squire’s andFranklin’s Tales, ”Speculum 70 (1995) , p.531.

[5]、关于相关文本, 参见葛桂录, 《欧洲中世纪一部最流行的非宗教类作品-<曼德维尔游记>的文本生成、版本流传及中国形象综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另见周宁 (2005) 。

[6]、见周宁, 《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 《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7]、见姜智芹, 《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国外文学》2004年第1期;另见周宁 (2005) 。

[8]、John Matthews Manly, Marco Polo and the Squire’s Tale, PMLA 11 (1896) 3, pp.349-362.

3.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篇三

从事教育事业是我的选择。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为教育事业心甘情愿地奉献了二十三年,不知道教了多少学生,写了多少备课笔记,上了多少课,批改了多少本作业。然而,这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二十几年,我在农村学校工作过,也在县里学校工作过,对教育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理念。二十几年,要“叙”的“事”很多很多,这里把我在教育工作的事叙一叙:

叙事一:展现个性特长

我班的孔维宇同学平日里不善言辞,但擅长画画,她总愿意为课文配上各种插图;班级出黑板报,她每次都用彩色粉笔配上一些图案,使版面新颖、醒目。我及时肯定了她这种学习课文的方式,并把她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她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她的不善言辞改变了,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还获得了二等奖。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作为教师就是要发现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她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叙事二:重视差生转化

王俊宇同学,在初二时是一个表现不错的学生,然而在上初三后学习上失去了动力。考试也常常不及格。由于成绩不好,他意志消沉了,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上初中的选择是否正确。

其实,惰性是王俊宇同学最大的敌人。在他成绩开始下降时,我就采用“两帮一”的方法,安排两位成绩好的同学帮他。他也想一心扑在学习上,迎头赶上。可是这项计划很快就落空了。由于他自律不强,学习很难有成效。他有时由于外界的刺激,猛然醒悟,扎实地学一两天,但时间一长,这股劲头就又会消失。一次,我和他谈心,他对我说:“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一定改正坏习惯,坚持做到不旷课、不迟到,并调整好心态,努力学习,希望老师和同学监督我,给我一个追赶的机会。”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懒”字当头,学习仍然没有成效。

然而,家里的一次变故让王俊宇有了极大的改变。记得当时他爸爸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妈妈得了乳腺癌,已经是晚期,病魔随时都可能夺去妈妈的命,他妈妈希望在她有生之年看到孩子学习上的变化。”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样的变故对孩子的打击是很大的,但一定让孩子接受现实。我找到王俊宇把妈妈的想法告诉他,这次王俊宇同学真的变了,’懒”字离他而去。他早晨六点起来读英语,晚上学习到十一、二点才睡觉。一个原本贪睡的学生,变得晚睡早起了,由于真的用功了,各科成绩不断上升了。

王俊宇同学克服懒惰,似乎与他妈妈得病有关,然而,不排除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同学对她的帮助,如果王俊宇同学在成绩开始下降的时候,老师和同学对他不闻不问,特别是在他考试不及格时,老师和同学都放弃他,那他早就因为惰性辍学了。

因此,我从这件事中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要耐心,始终不能放弃对任何一位学生的教育,对学生要永远寄予期望。

教育叙事四:关爱贫困学生

朱清江同学性格开朗,无论干什么都很投入。但是缺少对成功的体验,从来没得到过什么荣誉。于是我故意安排他多做一些能胜任的工作。如承办黑板报、参加运动会、当课代表等。果然,他有了第一次成功,接着编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新学期开学两天了,朱清江还没到学校。是不是又什么其他事?我打算去家访一次。

那天去的时候,朱清江不在家。听他妈妈说,他一大早就去捡废品了。他假期几乎天天到街上捡废品把卖废品的钱攒起来交学费。他从小失去父亲,母亲35岁才生下他,由于高龄产妇,生下朱清江后身体始终不好,家里几乎没有生活来源。因为学费不足,所以没按时到校。

我离开朱清江的家的时候,他妈妈说:“老师你放心,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孩子他自己也不会放弃读书的。”

朱清江同学终于回到了学校。他没有辍学,我想主要是他的多次成功赋予了他战胜困难的信息和力量。因此,我想老师对贫困学生的关爱,不光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

教育叙事之五:讲究工作方法

高原同学哭着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今天妈妈给我50元钱让我买书,我把钱放到班级不见了!”

我来到班级。班级里的学生还在议论纷纷。在场的同学气愤极了,有的提议要“搜查”。面对同学们的要求,我明确表示不同意,并安慰说:“别急,钱一定会出来的。”随后,我就恳切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级丢钱了,这说明我班主任工作没有做到位。但我要告诉大家,金钱是有价的,但一个人的人格是无价的。我希望每一位同学,不要因为一时的糊涂,让有价的金钱吞没了无价的人格!”

第二天中午,高原同学又来到办公室笑着告诉我说:“我的50元钱出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又回到班级,对全体同学说“虽然我不知道是哪位同学将钱送回来了,但我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送回的不只是100元钱,你送回的是你的尊严和人格!”

从那以后,班级里再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在处理这一失盗事件中,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对教育的对象——学生,无论是“教’还是“育”,都要讲究方法。

我在教育这块沃土辛勤耕耘了二十三年。二十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在我人生的长河中,却是我生活的全部。这其中流淌的是欢歌笑语,更多的是酸甜苦辣,这里的“叙事”,只是我人生长河的几朵浪花。

4.春天的故事叙事作文 篇四

今年,又是一个春天,又是一个新开始。但是,这个开始带给了我许多的挫折和难过。前一阵,我们进行了期中考试。考完试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活。回到家,我还得意洋洋的对妈妈说;“这次考试很简单,应该考得不错。”说完后,还独自陶醉了一会。不料,过了几天发考卷了,我还在座位上拿着笔玩,同学把考卷发到我的座位上,我先是一看,然后是吃了一惊,最后伤感的情绪涌上心头,眼泪在眼眶了打转。

我真的好伤心,好难过。难道我复习的还不够吗?我那天花了整整一天拉哎复习的啊!也许我考试的时候发昏了,我当时太自信了,自信的都有点骄傲了,题目只是草草了事的扫了一遍,才导致试卷上东错西错。我还以为自己能考的很好,看来是不可能了。

回到家,我板着脸吃好饭,板着脸做好作业,板着脸回到房间。回到房间后,我还暗自哭了好久,我恨那张考卷,我恨不得撕了它,就是它让我很没面子。过了一会,妈妈敲着我的房门,问我是否可以进来,我拭去眼角的泪去开了门。门外,妈妈端了一碗银耳,她看着我,对我说;“晚饭看你没吃饱,特地为你做了一碗银耳,赶快吃了它吧,等会我洗碗。”

5.七夕叙事文 篇五

坚持到你退场后全世界黯淡下来的那一刻,执一盏小灯,站在回忆里等你,一不小心等到了七夕。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执笔描下这一凄美。岁月流淌过历史的天空,鹊桥会一年复一年。七夕之夜星闪闪,看着水里鱼双双。想到了你心一酸,唯有想着当初情。我们的故事太美,使我不肯放下,以至于微笑也那么疼。我情愿我们是一年见一次面,也不愿侧着脸,留着眼泪看你逃离我的世界。

银河之上,一世的等待,几世的缘分,都化作了滴滴晶莹的泪珠。滴落在我的眼睑,顺势流下,就像一颗颗破碎的心,晶莹剔透里盛着我们的回忆!一滴又一滴,指缝太宽,回忆就这样穿过,消失。面对你的转身,我无法喊出那圣洁的爱,只好立于相思树下,用岁月的剪刀,把思念精心地剪裁。

夜已空,引来无数惆怅;月似弓,沟起段段忧伤;星若心,点亮几多希望;人憔悴,忍顾鹊桥归路。看着满街的玫瑰我想起了你;含着微苦的巧克力我想起了你;翻开署名不是你的情人卡我想起了你。思念是一种很苦的东西,看着大街上形形色色的牛郎织女,自己是否只有资格品着苦楚,躲在角落里默默守着这一世繁华。一切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全都结束,我们在岁月流逝中感受生命的无常。

满天的繁星闪烁,爱在亘古的永恒里流传,牛郎织女诗意的传奇,是天边最美的.那个星座。爱,竟然可以这样灿若群星。天边架起的鹊桥隐约可见,指尖相触传来的温暖融化了千年冰封,也覆盖了等待的岁月。

多少痴心风雨中,多少泪莹划夜空。时间太瘦,也许你已遗忘我的容颜。

独上西楼,观月。寂寞梧桐,锁秋。问天上人,见鹊否?是否共婵娟?千山万水飞难渡,何处离情诉?看着你的灰色头像,落寞洒了一地。提起勇气敲着熟悉的数字符号,输入你的号码,输入密码,这一切在曾经重复了多少遍?看着你的QQ成功登录,心里有了一些释然,你的密码没有变,还是与我有关。但是看见列表连最后一点释怀都被冰冻,老婆的独立分组没有,我的号码怎么找都找不到。明白了,你把我删除了。你连我们之间仅存的一点回忆都不愿留下?也对,我只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有何资格教你记得我。看着我虚伪的吊唁,才知道我离你有多远。

我们是两条相交线,相交之后就会越离越远,相交时残存的温柔值得我孤独的日子里独自追思。窗外的枫树一天天老去,当老树落下最后一份思念,冬天就来了,你知道的,我最爱冬天。可是没有你的冬天,怎么都觉着冷。

如果千年后的某个七夕,你回头,看见相思树下憔悴的身影,恳求你赐予我一个回应,不要苍老了我的等待。冰封千年的泪在那一刻会决堤而出,泛滥我的脸颊,沉浸千年的心会一点点回温。千年等待,只为你一个深情的回眸。

6.叙事作文:七夕的故事 篇六

一天下午2点半,我陪妈妈逛街。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家书店前。“老妈,我去看会书,等下我自己回家好吗?”“也好,我先走了。”老妈一走,我就迫不及待地跑进书店,从书架上拿了一本秦文君的小说,走到一个角落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本书写得实在太棒了,我渐渐地失去了知觉,与秦文君一起,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直到妈妈一个电话打过来,我才发现已经5点半了,书店马上就要关门了。怎么办呢?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下回恐怕就找不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狠狠心把它买了下来。回家后,我还被妈妈骂了,书柜已经放满了,这么厚一本书放哪呢?唉……

其实妈妈也是个书迷,我的书柜里、书架上也有很多她的书。只不过她看的书和我的不一样,她总是看养生的书,也十分喜欢这类书。有一回,我和妈妈在超市里买东西,妈妈一眼就瞟到了那边的养生书,拿起一本看了起来。我说:“老妈,你在这看书,我干什么?”妈妈不厌烦了:“你不好也看会书嘛!!”“可现在已经4点半了呀!”老妈没有理会我,继续看她的书……我的肚子开始叫了,一看时间,!!已经6点半了!爸爸应该下班了。妈妈还在那看书呢,我跑过去催她回家,她居然又买了三本厚厚的养生书。一回家,老爸已经回来了,他看着我们,哭笑不得。我的书柜书架塞不下了,只能放在电脑桌上了,老爸自己也有一个书柜,放在我的书房里,里面全是一些乱七八糟的资料书。有的时候,他在书房里一加班就是一晚上,一直在看资料书。我们一家都喜欢看书!书

7.论《象棋的故事》中的叙事艺术 篇七

一.双重叙事视角的变异

从整体上看, 小说是站在“我”的位置, 以内聚焦型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 但这种叙事视角在叙述中间又发生了种种变异。首先, 作者采用了套叠的双重视角来构建了外部和内部两个不同的叙述层次。第一级叙述者“我”交代了整个事件的起因, 讲述了如何在客轮上“巧遇”世界象棋冠军岑托维奇和观看他们下棋的B博士, 接下来小说便进入了由第二级叙述人B博士讲述其自身在“大都会旅馆”中遭受盖世太保精神虐待的经历, 最后小说再次回归到“我”对事件最终结局的描述。在小说中, “我”是以次要人物身份出现的同叙述者, 也是作品的外部叙述者, 而B博士则是小说的主人公和内叙述者, 他在作品中同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进行回忆, 这样小说便具有了双重的第一人称。

其次, 当岑托维奇的故事由“我”的朋友引出时, 小说的视角便随着对于岑托维奇生平的描述进入了第三人称叙事中。但是这时的非聚焦型的全知视角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全知视角, 因为这一部分并不是由小说的叙述者“我”来讲述, 而是由另一个角色在进行转述, 这位朋友只是提供了自己在报纸上所看到的信息, 并且在叙述中掺杂着一定的个人感情色彩。尽管如此, 小说采用的这种故事套故事, 视角套视角的叙述手法, 不仅使得读者能够在视角的不断转换中全面地看到B博士和岑托维奇各自的性格特征, 又能够站在B博士的角度感受他心灵上的空虚与苦闷, 并对于B博士在下棋过程中产生的异常行为给予同情和理解, 可见小说在叙述视角的设置上十分独具匠心、无比精妙。

二.叙述时间的多种变换

小说中叙述时间的变换同样值得引人注意。小说一开始将情境放置在了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艘巨型客轮上, 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述了“我”出于对世界冠军的好奇而摆设棋局, 棋友们与岑托维奇相约对弈, B博士在棋局旁的默默出现, “我”在甲板上与B博士谈话, 以及最后B博士在与岑托维奇的比赛中旧病复发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情节, 这些叙述呈现的是“我”在“现在时刻”所看到的景象和经历的场面, 叙述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基本同步。

但是在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同时, 中间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换。首先,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便借由“我”的朋友之口介绍了世界冠军岑托维奇在象棋界崛起的历程, 将一个跨度很大的故事浓缩在了较短的阅读时间内, 极大地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同时, 对于岑托维奇生平的概述也让读者对于这位世界冠军的生平履历和为人处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判断, 以更好地为后文在B博士与岑托维奇的对弈中所呈现的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做铺垫。

其次, 在“我”设棋局引诱岑托维奇出现之前, 文中插入了“我”对于象棋所做出的长篇大论, 此时小说的叙事时间趋于停滞, 小说的叙述节奏明显放缓。这匠心独运的技巧使小说的悬念得到了放大, 读者刚刚产生的对于世界冠军的兴趣, 因而暂时停滞于这里。看似是紧张氛围的休歇, 实则却使人因急于破解悬念而陷入更紧张的心理情绪之中。

接下来“我”与B博士的交谈使小说进入了一个小高潮, B博士这段对于回忆的自述, 就像一个从遥远的时空而慢慢靠近的故事, 叙事时间的倒流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进入另一个时空的感觉。同时, B博士在回忆中细致描摹了他所遭受的煎熬痛苦的心理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说是在他所讲述的那个时间里的一种心理扩述。这种多层次变换的叙事时间使小说的叙述具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丰富感, 既真实客观又富有传奇色彩。

三.四重叙事空间的架构

茨威格在这篇小说中设置了多重的空间领域, 既有客观的现实世界空间, 也有主观的虚拟世界空间。小说首先描绘的是正在发生时刻的真实世界, 也就是由“我”叙述的发生在这艘客轮上的故事, 这个空间是小说用来放置情节的大背景, 因此这艘客轮构成了真实可感的第一个空间;其次, 小说的开始部分叙述了岑托维奇是如何以一个笨拙贫苦的乡下人身份在象棋界一步登天的历程, 在这里作者将叙事对象由真实世界转向过去的故事层次, 给岑托维奇特别制造了一个专属空间, 这是小说的第二个空间;再次, 在B博士的回忆中, 他被困于大都会旅馆里的单间, 没有任何可供消遣的物件, 这个封闭的房间其实就是一个空虚而寂寞的空间。当B博士后来在与岑托维奇对弈时, 我们看到不耐烦的情绪使B博士不断地走来走去, 而他走过的步伐则恰好划出了那个旅馆单间的大小。这间囚房, 事实上早已无意识地渗入了B博士的精神世界, 给他的精神造成了毁灭性的压迫, 即使当他走出这间房间后, 那种体验也以一种潜意识的方式作用于他外在的表现。这间旅馆单间是回忆里的B博士主要存在的空间, 也是小说中的第三个空间;除此之外, 当B博士在潜心钻研意外偷来的棋谱后, 他的脑中构建出了一个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棋盘空间, 他在这个棋盘上自己与自己博弈, 最终导致了神经错乱和精神分裂。这存在于B博士脑中的世界便是小说中的第四个空间, 也就是B博士的思维空间。这几重空间织成了小说精致而奇特的结构, 幻化成了多重的世界, 读者时而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主人公局限于单调空间的空虚, 时而又抽离出主人公的意识世界而专注于客观情节的开展, 足以见得茨威格在运用艺术技巧方面的游刃有余。

这四重空间各有其特点与属性,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内部的联系。第一个真实的空间属于社会性质, 第二个岑托维奇的空间和第三、四个B博士的空间则属于个人性质。B博士的两个空间又可再分为作为旅馆房间出现的物质空间和作为棋盘空间出现的精神空间, 而精神空间的产生正是基于物质空间之上, 也就是说, 小说中第四个空间的出现是由第三个空间而导致的。

这种因果关系其实是有着内在根据的。B博士被纳粹党逮捕之后, 不是被送进集中营挨打挨骂, 而是被关进了旅馆的单人间里与外界隔绝了起来。在一方见地、无事可做的狭小房间里, B博士的生活“就像钻在潜水球里的潜水员, 沉没在默无声息的海洋里, 而明知回到水面上去的缆索已经断了, 再也不会被拖出这无声的深渊了” (1) , 如此地绝望、孤独和空虚。而这种盖世太保的“冷暴力”对B博士精神上的“逼供”, 则在B博士偷得棋谱后演化成了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他在看棋谱、记棋局、自己与自己对弈的过程中产生了精神上的分裂和失常, 患上了不可自拔的“棋瘾中毒”症。这种迷狂, 正是由于之前精神上过度的压抑和空虚而导致的对于一种事物过分沉迷和偏执的结果。因此, 小说通过描摹B博士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表现了第三个旅馆空间对人的迫害和压制, 而经过事物的稍加刺激, 便导致了B博士头脑中第四个思维空间的产生, 并且使B博士跌入了精神分裂的无底深渊。

小说控诉着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酷刑, 把法西斯分子对人们自由的限制和对精神世界的虐待揭露得淋漓尽致, 字里行间充斥着无声无息的反抗和难以名状的苦痛。事实上, B博士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正折射了当时茨威格抑郁沉闷的心理状态。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 身为犹太人的茨威格失去了奥地利的公民身份, 并且被禁止用母语写作和出版。流亡巴西的茨威格虽远离硝烟, 但他的心灵却没有一天不跟随着欧洲大陆上纷扰的战火而痛苦焦虑。作为一个积极反战的和平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 与日俱增的失望感使得茨威格最终选择以不失尊严的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 以捍卫心中那永不凋零的自由权利和永不泯灭的人性良善。

言而总之, 《象棋的故事》这篇小说不仅可以称作是一部叙事艺术上的杰作, 也可说是一面描摹人类心理的镜子, 更可说是茨威格因悲怨绝望而著成的一纸诉状。无论从那一个方面来讲, 都值得后人反复体味与细细深思。

摘要:《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生前所著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于小说的叙事艺术上, 分别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等方面来对《象棋的故事》进行解读, 尤其重点分析各个叙事空间及内部的相关性, 并于其中发掘到人物心理与蕴含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象棋的故事》,叙事艺术,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

参考文献

[1]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小说全集 (第三卷) [M].高中甫主编.西安:西安出版社.1995年.

[2]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新译本) [M]舒昌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3]张玉书.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张晏.茨威格中短篇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5]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 (1949年-2005年) [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张燕.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表现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

8.叙事作文:七夕的故事 篇八

关键词:故事;叙事传输;态度改变;影响机制

分类号:B8421

引言

一直以来,“态度改变”都是营销、广告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关心的是个体态度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近些年来,随着媒体形式发展的多样化,电影、电视剧中的植入广告开始大量涌现并且呈现出传统广告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事实上,这一类传播载体与小说、报纸故事、电视剧等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叙事性。叙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故事性。故事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人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世界,引起人们态度的改变 (严进, 杨珊珊,2013)。而故事正是通过叙事传输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如今,这一影响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2叙事传输的概念解读

2.1叙事传输的内涵界定

传输这个术语最早是Gerrig (1993) 在研究叙事体验时提出的,随后Green和Brock以此为基础对叙事传输的概念作出了清晰的界定。他们认为叙事传输是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很好地解释了个体是如何通过注意、感觉和意象的融合沉浸在叙事当中的 (Green, Brock, & Kaufman, 2004)。通俗地讲,人们在阅读小说或故事的时候会“进入到”叙事世界中,当个体回到现实情境中,形成的信念或态度却保留了下来,这种态度改变机制就是叙事传输。可见,叙事传输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心理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叙事传输是一种个体与叙事相互作用时所使用的视觉心理表象 (MacInnis & Price, 1987; Wyer, Hung, & Jiang, 2008),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想象、认知与情感都聚焦在叙述的事件上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被传输的个体会将叙事当作参照系 (Strange, 2002),从原本的世界跳入到叙事世界中 (Green & Brock,2000)。

2.2叙事传输的特点

个体阅读小说、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产生叙事传输,此时个体的注意力与认知资源都聚焦在叙述的事件上 (严进, 杨珊珊,2013)。一般来说,叙事传输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 脱离现实世界。进入传输状态的个体会暂时脱离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里去。从物理层面来讲,被传输的个体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丧失敏感,比如注意不到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从心理层面来讲,被传输的个体不能够察觉到现实世界与叙事世界的差别。

(2) 产生情绪波动。Green (2008) 认为被传输的个体尽管知道那仅仅是故事,但是还是会因为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Gerrig (1993) 发现,传输中的个体甚至会主动去构建和预设故事的发展,比如思考一个情节的变动会引起整个故事如何改变等问题。

(3) 保留与故事相一致的态度。当个体经历过传输回到现实世界当中,故事中的某些状态会延续 (Green,2000),即个体倾向于保留与故事描述一致的态度。

3叙事传输的影响机制

3.1叙事传输过程

3.1.1叙事能够形成意义表征

叙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故事性,故事自身有一定的结构。故事情节具备时间顺序与逻辑关系 (Bruner,1986),能够表现出叙事的延续性,即故事是如何起因的,如何发展的,经历了什么以及是如何结局的。逻辑关系又可以体现出因果关系。这两大要素将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有意义的表征。

3.1.2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

叙事加工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信息加工方式的信息处理方式。Bruner (1986) 指出在叙事加工之下,个体加工信息如同是创造故事。在叙事传输情况下,故事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个体会将注意力放在故事上,而且这个过程是注意力聚合的过程。当个体沉浸在故事中的时候,会产生类似心流的体验,这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而且可以带来愉悦感 (严进, 杨珊珊, 2013)。在传输下,个体完全投入到故事中,因此会更容易接受故事所传达的观念和态度。传输通过降低被传输者的负面认知而减少其质疑与反驳。当涉及到决策时,个体往往会将自己当作主角,通过对故事的体验和认同作出决策。另外,在叙事加工下,个体对于逻辑关系的判断是基于故事的时间顺序。这意味着时间顺序会让个体作出因果关系推断,尽管故事本事的因果逻辑有可能并不正确 (严进, 杨珊珊, 2013)。

总的来说,叙事加工下个体自动地几乎不耗费意志努力地沉浸于故事中并获得故事体验,并对故事传达的信息产生认同。这种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叙事传输影响个体态度的重要影响机制。

3.2叙事传输结果

3.2.1带来愉悦体验

Green (2004) 发现,叙事传输能够给个体带来愉悦感。他认为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会获得故事中愉悦的体验。那些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往往就是这样感染个体的,而且传输还会不断加强这种积极的情绪。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个体愿意在影音媒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比如反复看某一部电影或小说。

3.2.2态度改变

普遍认为,被传输的个体倾向于保留与故事相一致的态度 (Green & Brock, 2000)。Escalas (2004) 在研究产品广告的时候发现,经历叙事传输的个体会增加品牌评价,而且叙事传输能够增强客户的购买意愿。在改变态度方面,有实证研究表明叙事传输是通过降低个体的负面认知并促进个体产生积极情绪来改变态度的 (杨珊珊, 2014)。

3.2.3行为变化

故事中包含的信息在叙事传输中能够很好地传递给受众,研究者明确指出了叙事传输对教育行为的意义 (Slater,2002 )。Dan R. Johnson的研究发现,传输能够提高个体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

4叙事传输的测量

Green (2000) 指出叙事传输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以故事内容为基础的态度和信念的转变,他们在Gerrig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了包含15个题项的传输量表以达到量化叙述传输结果的目的。量表主要考察了情感、认知和视觉想象三个维度。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编制了不同的传输量表,如Escalas (2004) 在研究消费行为时编制了包含3个题项的简易传输量表。Busselle等人 (2009) 则编制了内涵更为丰富的叙事经历量表。该量表被认为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它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叙事理解、注意力集中、情绪经历和叙事呈现。

5叙事传输的影响因素

叙事传输作为故事改变态度的机制自提出便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和研究。故事并不总是能够带来良好的传输效果,因为叙述传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回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叙事传输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差异

研究证明个体对场景的熟悉程度、与故事有关的知识与经历、与故事主角的相似度以及调节点匹配等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差异都影响着叙事传输的效果 (Green,2004; Vaughn, Hesse, Petkova, & Trudeau, 2009)。姚卿等人 (2011) 则指出自我构念是影响传输的重要因素。个体的信念、个性特征、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对传输也有影响,除此之外,个体的想象能力也会对传输程度产生影响,Green (2008) 指出与低想象能力被影视传输的程度大于高想象能力的个体。高想象能力的个体在阅读文本材料的时候比低想象能力的个体被传输程度大,这是因为文本能够给个体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2) 故事的质量

Escalas (2007) 指出结构不良的叙事明显降低了叙事传输的程度。结构不良的叙事表现为时间顺序混乱和逻辑不清晰。当故事的情节趋向于惊险或浪漫时往往会带来较好的传输效果 (Green&Brock, 2000),故事情节不清晰或与现实相矛盾都会影响传输效果。用文字材料作为载体时,文本的清晰程度,语句是否通顺,情节是否合乎逻辑,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传输效果。

(3) 其他因素

Kaufman (2004) 认为文字材料的传输效果更好,因为个体可以自行控制阅读速度,有利于其充分展开想象。Gerrig (1993) 则认为电影能够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可以带来很高的传输程度。Vaughn (2007) 指出,若故事能够带来个体加工信息所需的流畅感,那么传输程度会很好。Green (2008) 还发现,个体是否重复接触阅读材料也对传输程度有所影响。

6研究展望

大量研究都证实了叙事传输能够改变个体的态度,但是对于影响叙事传输因素的研究并不充分。比如,个体认知因素对叙事传输的效果是否有影响?比如,对于如何提高传输能力或控制被传输的程度,我们尚且不清楚,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发现与验证。

另外,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还有叙事传输效果与媒体形式的关系。信息传播依靠载体,不同的载体带给个体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文字材料与视觉影像材料的传输效果就有所不同。随着新生载体的不断涌现,对不同载体传输效果的研究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说服客户就颇具现实意义。

9.成长的故事叙事作文400字 篇九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因为在我那小小的脑瓜里老师是很神圣的,老师是很伟大的。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们知识,犹如春雨滋润禾苗。

有一天,我在白板上写下语文。数学这四个字,又竖着在中间画了一条线。在语文这边写下“大。小。风。雨。牛。马”。在数学这边写了“1+12+21+2”。又把布娃娃放到不远处的凳子上。

用一根小教鞭指着大说:“这个字念大,跟我一起读,大。”布娃娃不说话,我生气了,用手掐着腰说:“你说说你,这么不听话,长大了还能干什么?”

这是,布娃娃说话了:“老师,请你在说一遍,我没听见。”我有耐着性子说了一遍:“这个字念大,大小的大。”忽然,在门后面传来一阵笑声,原来是舅舅躲在门后说话。

10.我与书的故事叙事作文 篇十

要说我喜欢书的程度,那可真能称得上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就算是上厕所,我也要偷偷地拿一本书看。有时候上完厕所都忘记出来,还继续在卫生间里面看书。直到妈妈再三催促,我才如梦初醒,依依不舍地合上书。

记得有一次,我足足在卫生间里待了40多分钟,看完了一本书才出来。还有一次,我在写作业,妈妈要出去买菜。她刚一出门,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了书房,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可是我的作业还没写完。不用说,我又挨了一顿训。

11.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故事;叙事程式;文化内涵;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3-0085-05

在民间故事的浩瀚海洋里,幻想故事相对而言数量最为丰富,形式最为多样,情节最为复杂。笔者发现,在民间幻想故事,特别是神奇婚姻故事中,存在一种十分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现象,故事的结构普遍呈现出一种共同的深层模式,即不平衡——平衡——平衡被打破(再次不平衡)——再次平衡,简便起见用字母表示,那就是A-B-A1-B1,A代表不平衡的状态,B代表平衡状态;A1代表二次不平衡的状态;B1代表二次平衡的状态。

一、故事的整体模式呈现为A-B-A1-B1

A代表不平衡状态,是指故事主人公开始时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匮乏的状态.过着贫苦、孤独、受欺凌的生活。B代表平衡状态是指由于得到神奇女性或者神奇宝物的帮助,主人公有了美满的婚姻或者安定富足的生活,由匮乏状态达到满足状态。A1代表的再次不平衡指的是这一平衡被反对者得知,于是通过种种手段抢夺或干预本属于主人公的神奇女性,打破了这一平衡。B1代表的再次平衡状态是指主人公经过与反对者反复斗争之后,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神奇女性,最终重新过上美好生活,再次达到平衡。这一程式在相应的神奇婚姻故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规律性如下。

(一)A-B,由不平衡到平衡过程

A-B过程是故事的缘起,这一过程在很多异类婚中为典型的动物报恩过程。这一过程中,缺乏社会资源却具有美好品质的主人公在偶然情况下救助了受伤、被追捕或因其他原因身陷险境且具有神奇身份或魔力的动物,亦或是出于善意把某个陷于困境的小动物带回家照顾。比如田螺、鱼、蛇、鸽子、小兔、江蚌、梅花鹿;被救助者出于回报,化身为美丽女子帮助主人公料理家务并最终与之结为夫妻。对于整个故事而言,A-B的过程只是一个引子,有些故事的这一过程写的比较简略。

(二)B-Al,美好消息泄露导致平衡被打破的过程

这是平衡状态被打破的过程,起着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折存在一种普遍的套路或者说程式,我们在这里姑且称之为转折程式,这种转折程式在故事的叙述中很简单:由于美好消息的泄露,贪心的地主、县令、皇帝或其他当杈者得知了消息,想把神奇姑娘夺来据为己有,于是设置障碍难关加害主人公。本属于正方的神奇女性或宝物被反对者得知而后进行破坏或夺取。消息的泄露或传播构成整个故事的巨大转折,原先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只有在战胜邪恶的力量之后才能形成。几乎所有这类故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衡打破之前,一部分是平衡打破之后,这其中的分水岭,就是美好消息的泄露。

(三)A1-B1,面对难题考验,再次争取平衡的过程

A1-B1,这是违禁所带来的考验,故事的重心所在,是正反两方面力量的反复斗争,最终正方胜利的过程。强势的反面力量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设置常人难以实现的难题要挟主人公,如达不到就强占主人公的妻子;主人公一筹莫屣,而身为神奇女性的妻子却具有非凡的能力和神奇的宝物,最终巧妙应对;主人公在妻子的帮助下战胜反面力量,重新过上幸福生活。

平衡被打破后,反对者往往通过难题考试、迫害、模仿、破坏等种种手段,抢夺原本属于主人公的神奇女性或神奇宝物,或者干涉破坏主人公的幸福生活。基本的态势是敌强我弱,而主体则会进行百折不饶的反抗,很多时候这种抗争要反复很多次。最终以智慧、勇气、坚韧不拔的信念,再加上神奇力量的帮助赢得胜利,再次达到更美好的平衡状态。在故事平衡被打破,再次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的转变过程中,主体往往会经历种种较量。

二、故事叙事模式的深层文化内涵

我们把上述的整体结构横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即A-B,多为典型的报恩故事,贯穿其中的是那种上千年流传下来的、非常朴素的好人好报思想。从讲述者的角度而言,其实质就是一种劝善,不仅是行有余力而行善,更是行无余力仍要行善,劝告人们这微小的善将会带来意想不到好处。其教化的意义尽管似乎有些功利主义在其中,但更多地却是对善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然而从故事主人公角度而言,这种善行很多时候并非刻意为之,或者说并非是很清晰很自觉的意识到要去行善,更不是在一开始就需求回报的。大多是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是其品性、情趣、价值观的一种自然流露。典型的比如田螺姑娘中的吴堪,他喜欢家门前清澈的溪水,常用东西盖住家门前的溪水,使得溪水十分洁净。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水边看到一只白色田螺,十分可爱,便捡回家,养在水缸里。这完全是心性使然,对大自然的美德欣赏,对生灵的爱护,是不经意间的一种自然流露。

再看B-A1,这是故事转折过程的模式,由于其叙述的简单性,一直是被人忽视且较少论及。在故事初次平衡后,在主人公与神奇姑娘缔结婚姻过上幸福生活后,这一消息即被泄露或传播,直接导致平衡被破坏。B-A1的过程,也就是美好消息的泄露过程。美好的事物被反对者知道了,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一种违禁。如同一个美好的秘密被不怀好意者窥探到一样,这秘密如同一个禁忌,消息泄露即禁忌被打破。甜蜜的爱情或充实的财富被反对者知道了,于是采取种种手段要夺取或破坏这一平衡。反对者在这里占有相对多的社会资源,他们是国王、大臣、地主或领主之类,或者是同级别中相对强大的一方,如有钱且坏心眼的邻居、伙伴之类。弗洛伊德认为:“塔布(Ta-boo),就我们看来,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无论禁忌为何,它都是神圣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危险的、不可触犯的、猥亵的、不直言说的”。美好的消息恰恰符合禁忌的这一特征,它本身是善良者得到回报。而泄露或传播美好的消息也就等于违禁。

nlc202309011918

第一,它是禁忌中崇高的、圣洁的、有价值的一面,同时又隐含不可言说的性质,因为言说即为泄露。而且显而易见第一次的平衡状态常常都是十分美好的,以至于读者在心理上甚至本能地怀疑这美好可能不会长久,怀着忐忑的心情关注故事的发展。“初始情境常常会提供一幅特别的画面,有时是刻意表现的幸福,有时是绚丽多彩的形式。这种幸福是为了给接踵而来的灾难提供形成鲜明对照的背景”。田螺女型故事,当我们读到主人公初次和心爱的异类幻化的姑娘幸福结合在一起时,一方面感到由衷的喜悦,另一方面则近乎本能地感到这并非故事的结局,打破这一幸福的阴影或不幸就在前方的某个角落里潜藏着,蠢蠢欲动。而且这幸福越灿烂,这阴影似乎也就越大。

第二,同时泄露这一状态的后果又明显具有违禁的性质,其产生的影响如同违禁一样,是灾难性的,带给主人公美好生活的神奇女性会受到威胁,主人公的美好生活亦会被破坏。“变成禁忌物的危险是一种物理的危险,它完全超出了我们道德力量能达到的范围。不管是无意的行为还是有意的行为,其效果是完全一样的。禁忌的影响完全与人无关,并且是以一种纯被动的方式传播的”。禁忌是一种警告,一种抑制,违禁必然要产生相应后果,这一转折程式亦是如此,幸福的画面闪过之后,故事总是这样陷八转折——没过多久,这一消息被贪心的县令、坏心的国王、不怀好意的大臣或伯克知道了,他们也想见见美丽的姑娘或神奇的宝贝,见到之后立马不顾礼法道义,要据为己有。美好的消息泄露之后,或者说这一禁忌被打破之后,带来的总是一系列负面的结果。

第三,禁忌的结果都是违禁,或者说禁忌从来都是用来打破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从潘多拉魔盒开始,几乎所有的禁忌都无一例外。普洛普概括出民间故事的31个功能项,违禁正是促进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禁忌的基础是一种被禁制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实行在潜意识里却强烈的被要求着”。禁忌本是要起到保护或巩固的作用,通过威慑或警示使人规避。然而现实却是禁忌的设置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变成主体试图冲破禁忌,以身试禁、以身犯险的内在追求。美好消息的泄露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禁忌,没有人明确地设禁,没有明确的禁忌要求,也没有具体的违禁人。它是一个美好被窥视,进而激发反对者邪恶欲望,造成负面结果的一个过程。幻想故事中的神奇婚姻故事无一例外,转折都是美好消息的泄露。美好消息被人们所珍视,小心翼翼维护着,但结果却总以泄露告终,这也正是禁忌的一个悖论。

最后是A1-B1过程,也就是第二次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关于这一过程背后的文化内涵,相关论述很多,因为这一过程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故事的伦理教育意义。简言之就是主体和反对者相互较量的过程,它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主要有两点,一是幸福来之不易,必须努力捍卫;二是最朴素的普世价值观,那就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三、程式化的生成机制

(一)外在机制

这种叙事结构的程式化,在民间幻想故事中大量存在着,而且一直在被复制和流传,一代代的故事“制造者”和传播者对这一程式似乎乐此不疲。之所以用“程式”一词,是因为民间故事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独创性或创作个性,民间故事不同于作家文学,作家文学由于其复杂性以及作者的独特个性,它是独特的“这一个”。民间故事则相对简单,它是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其以口头状态存在的历史远长于其被书面记录的历史。不像作家文学那么追求个性,反而多有相似或重复.它往往是“这一类”。“口头诗人并不追求我们通常认为是文艺作品重要属性的独创性或新颖性,而观众也不作这样的要求,一个经历了千锤百炼的口头表演艺术传统,它一定是在多个层面上都高度程式化了的”。民间故事是讲出来的,是口头交流的产物,包含民间叙事表演的所有因素。在听和说的情境中考察民间故事,理应是研究民间故事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民间,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着历史悠久的讲故事传统。一直以来,我们都关注于故事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较少关注故事是怎么讲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或者故事是如何被创编出来的,其实质也就是故事的外在生成机制是什么。既然民间故事因其自身特性而可以被划归为种种类型,那么相应的讲述或创编机制也就可能具有某种共性。这种共性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程式,一种相对稳定的被反复使用并长期留传下来的一种故事结构。“惫义依存于结构,因此,那在时间中延绵不绝、方生方死的语音之流要能够成为有意义的口头文本,就必须有稳定的、可以被重复和理解的结构”;“一个口述文本会很清楚地表明它是由程式来主宰的,其中有大量的程式化表达的痕迹”。尽管在这里洛德是针对史诗而言的,但民间故事作为一个口述文本,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在程式的基础上,研究故事的外在生成机制才成为可能。可以说,程式是民间故事“创编”和流传的基础。各种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既为民间故事研究提供了方便,其本身也正是民间故事程式化的产物。斯钦巴图在谈到史诗的模式时曾指出:“主题内部也有可供选择的多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是由一系列母题及其序列在一部史诗多个文本的规律性组合构成,这些母题也有自己的特定模式。”这在民间故事领域亦是如此。

(二)内在机制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没有特别的内容,它本身就是内容。”对故事本身而言,内在的程式或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内容和形式具有同样的性质,二者在具体文本中接受同样的分析。内容从其结构中获得其实在性,结构之形式则是内容包括在其中的浑然一体的结构性构造”。就故事本身而言,民间故事结构简单,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仿佛民谣一般,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充盈其中,在重复的、相似的情节组合中将不同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这节奏和韵律又承载着接受者积淀已久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节奏感和韵律,符合人们的普遍的心理期待,熨帖人们的情感。上述的幻想故事的平衡程式,正是这节奏的一种。从不平衡到平衡,到再次不平衡,然后又到再次平衡,如同两个舒缓而有韵致的节拍。开始的不平衡是一种铺垫,欲扬先抑;继而由不平衡到平衡,多是由于动物报恩或神奇外力帮助,这是为了烘托主人公美好品质,引发人们的共鸣——主人公纯良的心性和不幸的遭遇竟感动了异类或其他不可知的力量,得到了福报——这是许多读者所乐见的,也是民间故事塑造主人公形象不可或缺的 种方式。此后平衡再次被打破,这前文已述,其性质如同一种违禁,而这违禁背后也符合人们潜在的心理。道家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此消彼长、福祸相因,以至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等思想都渗透到个体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文化积淀,一种集体无意识,之前的美好绚丽、完满无瑕恰似为之后的磨难、不幸、考验作一个伏笔和对照,一般读者读至此,无需猜想都大致知道下文必定是美好消息泄露的不幸后果,然而读者更知道,这不幸必定只是过程而不是结局,因为民间幻想故事多是以大团圆作结的。因为幻想故事中总有种种神奇力量存在,在幻想的世界没有什么邪恶是不可战胜的。即便其中一些主人公被迫害致死,但却不是单纯的死去,而是死后化为异类,仍宣泄前世的仇恨,践行前世的爱情,了却前世的夙愿,最终克服了“现实”,而达到永恒。至此,主人公又经历一次考验,光辉形象已经确立,遭破坏的幸福亦被再次拾起,且历久弥坚,一切恢复美好。教化意义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读者也得到了心理慰藉,故事的平衡程式画上句号。这一故事结局并非汉民族独有,古今中外的幻想故事大多未出此窠臼,西方故事常以婚礼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亦属此类。

nlc202309011918

(三)传播机制

故事的传播,首先离不开那些讲故事的人,他们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作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者”的功能,所以这里我们姑且仍旧笼统地将他们称为作者,其中包括大量的曾经的说书人、故事家以及其他民间艺人等。对民间故事讲述者本身的相关研究目前做的还相对较少和粗浅,因此我们可以从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相关研究中加以借鉴。白话小说的创作,“作者将程式看作是一种过滤网,当建构文本、选择建构素材时,必然要受到程式这张网的过滤筛选。那些合乎创作主体认知程式的信息就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合乎主体认知程式的信息就被拒绝或排斥掉。因此白话小说作者只要掌握并在记忆中储存了相关程式,这个创作之前的准备工程可以大大简化……经过创作主体认知图式选定的创作素材往往是零散杂乱的,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整理。而这种加工整理过程也必然受到创作主体记忆中储存的程式的影响……作者只需调动记忆中的结构程式来依葫芦画瓢,将已经选定的创造素材按特定范式整合在一起,创作过程即可完成”。民间故事也是如此,故事讲述者可能有大量的母题储备,它们丰富而零散,一定的程式可以说是对这些题材的一定的组合序列。“故事类型化,其最大的好处是便于记忆,易于领会,尤其是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间艺人而言,他们可以依据故事程式,借助他们自身的人生阅历和道听途说的事件,将故事丰富起来……不需要死记硬背,不必一成不变临场发挥,挥洒自如……有了故事框架,怎样说都不会走样,而在故事框架之中随意点染增益,说书人的艺术个性会比较容易地显露出来,这也是同一故事,会有不同说法的原因”。民间故事的传播者包括讲述者,也包括听众或读者,听众也将成为讲述者。通过口头传承,一代又一代,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反复讲述,在这一次次的重复中,读者或听众也相应逐渐产生一种心理期待模式,当读者读到一种叙事程式,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它就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态反复出现。这种反复出现的故事,会与民众某一共同的心理需求相对应。程式化叙事不仅培养了艺人和故事的写作者,而且也培育了受众形成一定的欣赏习惯。他们喜欢品味特定程式的故事,并在故事的多次重复中加以寻味,这习惯一经形成,其辐射力与顽固性是不可低估的。这一点在民间故事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换句话说,古代的白话小说,其叙事模式与民间故事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且题材上很多就源于民间故事,二者有着深切的历史渊源。

故事的程式呈A-B-A1-B1,也就是由初次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平衡被打破,直至二次平衡,正符合正——反——合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向来喜欢“故事”,喜旧而不厌新,甚至喜旧更为普遍,郑振铎曾对《投笔记》传奇做过评论:“(此剧)叙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其中也免不了英雄失志,义士赠金,奸人诬陷,封赠团圆的传奇套子。好像明人的传奇,除了这样的写法以外,便得不到读者、寝者的同情似的。”对于幻想故事而言,相对其他民间故事来说比较曲折复杂。从不平衡到平衡,属于“正”的范畴,平衡被打破,属于“反”的范畴,最后再次达到平衡,属于“合”的范畴,整体上属于“正——反——合”的模式,这一模式长久以来深深契台读者的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民间幻想故事中,特别是其中的神奇婚姻和神奇宝物故事中,普遍存在一种程式,即故事的发展由初次的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平衡被打破,直至二次平衡。这一程式,尤其是其中的转折程式具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更是故事本身等生成机制和传播机制的产物,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上一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方案下一篇:鸟是树的花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