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不良反应及对

2024-06-19

输液不良反应及对(共8篇)

1.输液不良反应及对 篇一

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症状

1.1 细菌性热源反应

静脉输注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关,以致在贮运、配制、使用、操作等环节中被致热物质所污染。输入的溶液和药液制品不纯等,消毒保存不良,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而致致热源物质随输注的液体进入人体而产生热源反应,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出汗、脉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休克症状。热源反应在临床输液中占很大比例,而细菌性热源反应是输液热源反应的主要原因。

1.2 过敏反应

静脉输注的部分液体中含中异性蛋白,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注射液以及某些易致敏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细胞色素C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心慌、气急、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全身出现皮疹、荨麻疹、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以及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1.3 心肺负荷过重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在3 000~3 500 ml以上者,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1.4 空气栓塞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以致立即死亡。

1.5 静脉炎的发生

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升压扩管、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生炎性病变。输液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细菌或微粒随输液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静脉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疼痛,沿静脉走行局部发生条索状改变,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1.6 输液中微粒的污染

在输液过程在,输液的微粒可随液体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产生原因多由于药液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水、空气、物质材料被污染,异物与微粒混为一体。溶液瓶、橡皮塞、橡皮管不干净、橡胶微粒的脱落物及隔膜微粒的脱落物。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玻璃瓶或橡皮塞受药液浸泡腐蚀时间太长而脱落形成微粒。输液器和注射器不洁净、切割玻璃上的玻璃微粒。开瓶塞加药时针头反复进入橡皮塞,导致橡皮塞撕脱的微粒。输液环境不洁净,空气中灰尘微粒污染输液溶液,联合用药中由于配伍不当所产生的化学微粒。玻璃屑、纤维等微粒均可随输液进入人体造成肺脑肝肾等组织的损伤,可堵塞血管致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黏附包围微粒而形成肺内肉芽肿。更严重者可因微粒对血管壁的刺激而降低血管壁的光滑度,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在微粒周围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微粒进入人体后亦可引起热源反应及致癌反应,刺激组织发生肺动脉炎和静脉炎或形成血肿。

1.7 输液的温度及pH值的影响

输液的温度不适宜;如人体输入过冷或过热的液体,在体温调节中枢还来不及对外来异常温度进行调节时,机体对冷热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较冷刺激使血管痉挛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较热刺激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重者可致休克。输液的酸碱度不适当,如液体的pH值过高或过低,超过血液的缓冲容量,输入人体后可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

1.8 输液渗透压影响

人体若输入大量低渗溶液,红细胞可将水分迅速吸入胞内,使细胞膨胀和破裂,血红素析出可引起血尿,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重者可造成死亡。若人体输入大量高渗溶液,血细胞的水分被吸入组织间隙,可使红细胞萎缩变形,有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还可引起静脉皮肤的血管病变而产生静脉炎。

1.9 药品质量的影响

药品制剂虽在出厂前通过国家卫生部门按质检标准严格检查达标,但常由于在贮运过程中不注意使瓶口松动,瓶身碰裂造成细菌污染,或因药物横卧或倒置造成隔膜和橡皮塞脱落,或因橡皮塞被药液的溶解渗透作用,使药液发生变质,或药液放置时间过长,可引起药液酸碱度的改变而对瓶身玻璃有一定腐蚀作用,引起玻片脱落或因其他原因引起药液混浊,沉淀变质等。

1.10 药物配置时间长短产生化学影响

抗生素药液配制后若放置时间过久,会产生化学变化,如青霉素经溶解后易分解成青霉素烯酸,这种药物为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与蛋白质上氨基酸的氨基结合,形成全抗原,易使人致敏。须在配制后的4 h内用完,用药前须询问过敏史,在用药期间时常会出现过敏反应,须密切观察,首次用药观察15~20 min方可离开,出现过敏情况因人而异,有时可在数分钟或数秒钟内出现。

1.11 注射技术因素影响

注射技术水平欠佳,不能一针见血,或注射针头不能完全进入血管,使药液外渗到皮下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渗漏肿胀疼痛,如果是高渗溶液,刺激性较强的化学药液,还会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症状。

各种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2.1 热原反应的防护措施

(1)为减少输液中出现的热源反应,医药人员必须把好药品及输液器具的供货关,确保输液器具及药品质量合格,严格执行药品的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伪劣输液器具,三无产品流入医院,对输注的流体使用期严格规定在3个月之内。(2)对存放药品输液器具的环境应作定期空气消毒,保持环境清洁干燥,严防输液器具及药品污染、变质、发霉,在贮运药品途中应特别小心谨慎,轻取轻放,严防碰撞,摔掷而致瓶口松动,瓶底破裂造成细菌污染等隐患。(3)为有效防范工作中不慎引起的热原反应,护理人员须严格按输液操作规程办事,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有无沉淀、混浊、变质,出厂日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纹,如发现有真菌生长时及时更换。检查输液器具上的包装是否完整,有无漏气及灭菌日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未经消毒的手不能直接触碰针头和药液。(4)治疗室应环境清洁,定时作空气熏蒸或紫外线消毒,减少人员流动,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有条件者最好做空气净化。医药护理人员在药品销售、存放、配制无菌操作等方面应非常严格,严谨的按程序化、条理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行事,才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发热反应。(5)如患者在输液中出现热源反应,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对高热者进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2 药物过敏反应的防护措施

(1)药物过敏反应在临床用药中虽时有发生,但只要医护人员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层层把关,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可杜绝减少的。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然后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用药,皮性结果为阳性者严禁用药,有部分患者用药一般时间后时常会出现迟缓反应,必须引起重视,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开始用药时滴速应减慢,患者无特殊情况后,才可调至正常滴速,首次用药需观察15~20 min无异常者方可离开观察室。(2)有些药物配置后会受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的影响,如青霉素类药物配置后化学成分极不稳定,放置过久会产生化学反应,最好现配现用,放置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 h,否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如发生过敏反应,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立即停止输液,平卧、吸氧,注意保暖、升压、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如有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紧急气管切开,严密观察P、HR、BP、心电及生命体征变化。

2.3 心肺循环负荷过重防护措施

在短时间内输入过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使患者心肺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心肺功能损害或急性肺水肿者,须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患者取端坐双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产生,温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进行湿化氧气(因乙醇能降低肺泡内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管治疗,以舒张周围血管,加速体液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回心血量。输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滴速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小儿、体弱及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特别谨慎。

2.4 静脉炎的预防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发生系由于长期输入高渗溶液和有刺激的药液,以及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局部静脉发生感染。故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在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输液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渗漏,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保护静脉血管。如因不慎发生静脉类,应停止在此静脉输液,抬高肢体,并限制活动,局部用硫酸镁或复方七叶皂苷软膏涂敷1次/d,用中药全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2次/d,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2.5 空气栓塞防范措施

空气栓塞常由于输液操作时管内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液体迅速排空,使空气进入血管发生空气栓塞,空气栓子随血液进入右心室肺动脉入口处,将会导致严重缺O2、发绀,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立即死亡等极其危险的后果。(2)为避免在输液中发生空气栓塞,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输液前必须排尽管内空气,严防空气输入血管内而导致严重后果,经常检查导管连接处衔接是否紧凑,加压输液时必须保持液压均衡,以防迅速排空。同时须有人看管,以防液体排空后使空气进入。

2.6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防护措施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可随输液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故必须防范,要求采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质量,注意其透明度,有效期及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晰,有条件者可采用超净工作台,进行配药及药物添加。输液器通气管末端放置空气滤膜,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溶液内,输液管末端使用终末滤器,以截留溶液中的微粒和异物进入血管。配药切割安瓿时应用酒精棉签消毒瓶颈,然后再抽药,以防玻璃微粒带入输液溶液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药物应现配现用,严防污染。

2.7 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严防输液渗漏不良反应发生

在静脉注射技术操作中,能一针见血并使注射针头完全进入血管,整个输液过程中能避免药液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才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因操作中的各种失误所导致的静脉炎、静脉渗漏性肿胀的不良反应发生。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应不断探索和提高静脉注射操作技能,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一针见血。使之成为广大患者能信赖的操作能手。

为避免输液不良反应发生,除应采取上述各种防护措施外,我们还应注意输入液体的温度,如输入经过冷冻冷藏的液体,必须将液体放置使温度自然回升,接近恒温时方可输入人体。需加温的液体,如甘露醇产生结晶后必须将结晶部分用开水泡开后,待药液冷却后才能输入人体。若输入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液体,都会导致血管产生收缩或舒张的应激变化,造成血压的波动,使人产生不良反应。另外输液时还应注意药物的酸碱度,防止因输入药液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而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症状发生。

为防止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在配制药液时应严格把好质量关,仔细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混浊、絮状物,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碰裂,药液放置时间是否超过有效期,瓶子的隔膜和橡皮塞有无脱落,或药液因放置时间过久而引起酸碱度的改变等,并检查有无霉菌生长。操作人员在配制药物时除细心检查药品质量,严格把好关口外,还应进行严格的校对手续,由一人一次性将药配好,避免中断停顿离开,再由另一人进行核对,防止因药配错或因三查七对不严而造成输液的不良反应,只有严格、严谨、细致、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把好每个关口,才能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2.输液不良反应及对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例, 其中全身反应中热原反应6例, 过敏反应2例, 局部反应静脉炎5例。年龄21~73岁, 中位年龄53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静脉输液。出现可疑反应症状后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 严密观察并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

2 结 果

13例患者均治愈, 预后均良好。

3 ADR原因分析

3.1 与所用药物有关

注意观察药物外观、性状的变化, 包括透明度、颜色、絮状物、安瓿裂缝等。

3.2 与输液用具有关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都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 且储存时间越长被污染的几率越高。某些输液器、注射器在运输过程中常因挤压、破损、漏气而造成热原污染。

3.3 操作不当

护士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药品及输液用具的质量, 无菌操作不严格。护士在配药、输液过程中若不戴口罩、护士帽、不注意洗手, 未执行一人一针配药, 而是一个注射器反复使用, 即可增加药液被细菌污染的几率。另外, 碘伏、乙醇浓度过低或消毒剂本身被细菌污染, 穿刺部位消毒不严, 使用开启或稀释时间过长的输液用具或药液等均会增加液体污染的几率。

3.4 个体差异

免疫功能低下、营养状况差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耐受性差、体质虚弱、免疫功能失调的老年患者易引起输液反应。

4 护理措施

4.1 输液前

输液前的护理尤为重要, 护士要主动热情与患者交流, 详细询问病情、有无过敏史。同时向患者讲解输液方面的相关知识, 说明输液药物的名称和作用;讲解输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给予合理的用药指导。

4.2 输液时

操作必须沉稳, 认真选择血管, 穿刺准确、轻柔、快速进针、尽量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输液过程中应细心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按时巡视, 注意观察液体输入是否通畅, 针头是否脱出, 液体流速是否合适, 并主动与患者交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3 输液后

输液器要做到一次性使用, 输液时做到一人一巾一带, 众多患者依次输液, 应做到及时洗手, 输液室内空气每天消毒2次;严格执行医嘱并进行核对, 如有疑问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3]。

4.4 护理对策

主要包括: (1) 不断学习提高服务意识, 预见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 主动防范。 (2) 正确执行医嘱, 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药物皮试、输血前等需2人查对后签名。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三查七对制度。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加强巡视, 观察输液速度,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 (5)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操作熟练, 理论精通, 努力履行告知义务。

总之,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理工作者应重视ADR, 适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注重心理护理, 从而保证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唐莹, 姚传玲.门诊输液室人性化护理服务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0) :4866.

[2]李晓惠, 黄小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1.3.

[3]赵齐娟.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 :125.

3.输液不良反应及对 篇三

2006年1~12月我院门诊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规格100ml:左氧氟沙星0.2g)196例,男性132例,女性64例。其中呼吸道感染98例,泌尿系感染46例,消化道感染52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中发生不良反应17例。

临床表现:①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周围皮肤红肿,自觉发痒。停药5~10分钟后症状缓解。②4例患者,男2例,女2例,输液过程中出现头痛、头晕、轻度恶心不适。减慢滴速可自行缓解。③1例女患者静点5分钟后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立即停药、平卧,给予少量果汁后好转,询问患者有糖尿病史,应用口服降糖药。④1例男患者,引起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发生于疗程中期,停药后恢复正常。⑤1例男患者,静点约80ml时,穿刺针周围出现皮疹伴痒感,无其他症状。滴速减至20滴/分钟后缓解。

护 理

左氧氟沙星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皮疹瘙痒等;也可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应避免与茶碱同时使用,与华法林或其衍生物同时应用时,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或其他凝血试验。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同时应用时,有引发抽搐的可能。

通过对196例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患者临床的观察护理,体会如下。

操作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安全给药。

做好给药前的告知制度。

严格控制滴速,每100ml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应维持30~40滴/分钟,约50~67分钟滴完。

输液时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沿静脉走向皮肤呈红色线状,并伴局部痒感时,应减慢滴速。穿刺部位保暖以减少药液对管壁的刺激,嘱其勿用力搔抓,以免抓伤皮肤引起破损感染。还可以对局部进行轻轻抚摸或采取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痒感。

表现为恶心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时,鼓励患者进食后输液,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出现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嘱其卧床休息,一般能耐受。

如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处理,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如出现静脉炎时,可局部给予硫酸镁湿敷、患肢抬高等措施,有计划选择血管進行穿刺。

4.输液不良反应及对 篇四

谭桂珍 荔湾区骨伤科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原因,采取有效对策,减少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方法 观察42例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中药制剂的用量、溶媒、药物配伍、输液速度和病人的基础疾病是引起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寻找对策。结果 对引起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效果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干预前。结论 充分了解中药制剂的特性、配伍禁忌、病人的一般情况及适应症,采取有效对策,避免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对病人的损害。

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药注射剂应用改变了以往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剂量准确,吸收迅速,疗效显著是优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在中医院中普遍应用。但由于中药原材料的品种、产地、成份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等原因,有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也不断增多,如热源反应、过敏反应等,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制定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规范及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的抢救预案【1】。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因中药注射剂输液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在门诊及住院共发生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42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22例,咳嗽、咳喘、咽部不适8例,胸闷、心悸7例,头晕、头痛3例,肌肉和关节疼痛1例,高热1例。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有注射用灯盏花素冻干粉50mg、注射用鹿瓜多肽冻干粉16 mg、骨肽注射液5ml、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150mg、疏血通注射液2ml、注射用七叶皂甙钠冻干粉10mg、舒血宁注射液2ml、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50mg等近十种中药注射剂。

2.方法 2.1分析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 2.1.1.1药物原因

中药注射液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纯化、精制有效成分后制成提供注入人体的无菌制剂,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2]。

制备过程中提取工艺较为繁杂,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也会发生变化,或在输液中配伍后产生不溶微粒,药物纯度不足,化学成分复杂,生理作用广泛,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指标不够完善。

2.1.1.2 对策 熟悉中药静滴制剂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物理性状、功能与主治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等内容。详尽了解药物用法、用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严格按医嘱用药,这可以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输液中严格规定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严格净化操作,避免空气中微粒污染[3]。由于制剂规范不同,药物纯度及用法也不相同,肌注的药物绝对不能静脉使用,有一定不良反应的药物不能超浓度、超剂量使用。中药制剂由于成分复杂或交制剂工艺影响,不耐久贮,保存不当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发生不良发音,使用中应仔细查对,发现药液出现浑浊、变色、沉淀、漏气等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2.1.2.1 药物配伍禁忌 中药制剂的配伍,中药制剂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一方面由于药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份比较复杂和一些不被除尽的杂质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使不溶性微粒增加,未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随意合并用药[4]。

2.1.2.2 对策 使用中药注射剂最好不与其它制剂配伍,尽量单独使用。尽可能直接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剂型,避免临床配制过程的污染。注意药物配制的环境和配伍顺序,配药前后均要检查药物如出现混浊、沉淀,变色等均不能使用。注意药物的剂量与浓度,选择药物说明书中规定的输液,不能随意加大药量。注意配药环境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保持空气流通,最好是在具有空气净化设施的配制中心进行配制。如有两组以上中成药或中药与西药同时使用,应在一种药物滴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内余药,以避免发生良反应。液体冲洗输液器具,可显著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2.1.3.1溶媒的使用 主要使用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两种溶媒。其中使用葡萄糖作溶媒,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有3例;使用生理盐水作输液溶媒有27例。使用生理盐水作溶媒,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明显高于使用葡萄糖溶液。

2.1.3.2 对策 含中药成份注射剂(说明书要求生理盐水配伍的除外)一般不建议与生理盐水混配,因中草药针剂其内含物质较为复杂,多含大分子有机物,与生理盐水(钠、氯离子均有较强盐析作用)配伍后,常常可因盐析作用(高分子物质发生聚集沉淀的现象),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参照药品说明书要求,可优先考虑选用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2.1.4.1 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让药物迅速进入患者体内发挥药效,滴速过快可使瞬间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从而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2.1.4.2 对策 要控制好滴速,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有些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中就明确规定要缓慢滴注。输液时开始15分钟内20滴/分钟,15分钟后病人无不良反应,可调节为40-60滴/分钟,心肺疾患者及老年人输液时宜缓慢滴注,约30-40滴/分钟。

2.1.5.1 病人因素 用药前应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心脑血管情况,辩证施治,以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

2.1.5.2 对策 中成药剂用中药一样应据病情辨证使用,药证不当,往往加重病情。如出血病人误用丹参针易加重出血;出汗患者大量使用鱼腥草制剂易发生虚脱,清开灵不宜用于表证未除者,湿热证忌用参附针[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主动地向患者说明中药输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注意病人的基础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以保证输液的安全。2.2 中药输液反应的处理中药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准确地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用药情况判断反应类型,立即停用反应的药物,及时就地抢救,严密观察。

3.结果 对引起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效果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一

表1 干预前后不良反应数量比较 组别 输液数 皮疹 咳 胸闷

头关节痛 高总数 百分喘

例数

%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数

干预20000 前

干预20000 后

4.讨论 6 16

数 6

0.16 %

0

0

0.05 % 输液是一种常见的给药形式,由于药液直接进入机体,给药量大,吸收快,常被临床采用。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药大输液用于临床越来越普遍,品种也越来越多。中药输液不良反应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只要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办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发生和进行有效防治。中药制剂与抗生素等西药不同,其制备工艺差异大,成份复杂,很多成份属天然大分子物质,较难溶于水,尤其在其它物质干扰、高浓度或pH不适宜等条件下,较易形成不溶性微粒,且中草药的各成份溶解度不同,较抗生素等其它制剂更易形成不溶性微粒[5],阻塞毛细血管引起超敏反应,从而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我们对发生输液反应的液体进行微粒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制剂微粒超标率明显高于抗生素制剂,微粒超标是中药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严格进行中草药制剂液体的微粒监控是控制中药输液反应的有力措施。为了避免中草药制剂微粒的形成,应采取以下措施:中草药制剂生产工序应严格超滤;临床使用时注意合理配伍,中草药不宜再与其它药品混合输注;注意液体的pH,偏酸或偏碱都会影响中草药成份的溶解度;严格净化操作,避免空气中微粒污染;应现用现配,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微粒的形成。

参考文献:

5.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 篇五

一、输液反应的定义

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二、常见的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处理

1、药物不良反应: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原因:

1、药物方面因素

1.1 药物本身输液质量中药品自身的质量至关重要。同一组成的药物,因不同生产企业的制剂技术差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2 运输储存药物在运输、储存、使用中碰撞或是瓶口松动等可能导致漏气、产生玻璃碎渣等而污染输液;含糖量高的输液,如储存条件不当则容易霉变,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1.3 热原累加 临床上合并用药很常见,由此产生的热原叠加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尤其是三联、四联用药。

1.4 微粒增加有些中药注射液及粉针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1.5 药物配伍临床上输液多数被作为药物载体。处理:对症处理

2.热源反应(发热反应):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原因:1.液体污染2.输液操作因素(环境、无菌操作、反复多次针刺橡胶塞及涤纶薄膜、安瓿折断时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碎屑等)

处理:(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3.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处理:(1)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2)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3)超短波理疗,用TDP治疗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4.急性心衰、肺水肿: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处理:(1)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2)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3)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4)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5.空气栓塞: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处理:(1)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2)氧气吸入

(3)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三、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1、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购进关,严格检查。

2、输液中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配伍禁忌。

3、输液环境安全,无菌操作无菌观念要强,在操作上无菌原则执行认真,如配药前注意洗手,配药时注意戴口罩,切割安瓿时正确消毒等。

4、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

5、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静滴含K + ,Ca 2+ ,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6、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7、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8、加强输液巡视,多观察多询问。

四、应对输液反应四步曲

1、一旦发现病人出现输液反应,要立即放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并报告医生

2、不要拔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一旦拔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费时,费事,易错过抢救时机.3、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葡萄糖,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决定.4、对症处理。

五、建议:

1、除药物过敏外,输液反应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应慎重,2、输液反应不再需要用镇静剂.如果过早,过多地使用镇静剂,反而会掩盖病情变化.六、急症病人应急处理五部曲

1、监测生命体征

2、吸氧

3、开放静脉通路

4、通知医生

5、对症处理

6.输液不良反应及对 篇六

1 不良反应类型及原因

1.1 药物不良反应

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 胃肠道反应与药物变态反应较为常见。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除所使用的药物副反应吧, 与输液的速度、患者空腹有关;药物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输液后出现皮肤瘙痒、发红, 可见皮肤出现丘疹, 严重者会出现头晕眼花、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此反应的出现除药物自身的副反应外, 与患者对所用药物过敏有关。

1.2 晕针反应

主要表现患者输液后很快出现头晕眼花、心 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冷、晕倒、甚至意识丧失等, 其发生原理是由于患者体弱, 机体抵抗力不足而致[2], 常发生在体质虚弱、饥饿、疲劳、高度紧张、痛阈较低者。此外, 室内温度过高和体位原因也常导致晕针现象。

1.3 静脉炎

静脉炎是输液后引起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为输液后, 静脉局部出现炎性改变, 常见局部红肿热痛甚至出现硬结, 有细菌性、化学性、机械性之分。细菌性静脉炎出现的原因是在操作时, 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导致局部静脉感染;化学性静脉炎是由于所使用的液体浓度高而对静脉刺激性大所致;机械性则为穿刺不当而引起。

1.4 空气栓塞

由于输液操作不当, 导致输液管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或输液管连接不紧密, 或连续输液换瓶不及时而又没有注意重排空气, 使空气进入静脉, 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 引起严重缺氧, 患者出现胸闷, 呼吸困难或严重发绀。

1.5 急性肺水肿

在输液过程中, 没有控制输液的量与速度, 导致输液过量或过快, 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 具有心肺功能不良等基础病的患者、年老体弱者或儿童会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

1.6 发热反应

患者表现为高热、寒战、心悸等。究其原因多为在技术操作时, 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 控制对策

2.1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坚决执行消毒无菌措施

三查七对制度是进行护理操作前的必须程序, 在输液前要详细核对患者的姓名、用药, 与医师的用药医嘱进行核对, 以免出现差错;在操作时注意无菌操作, 如果被污染, 坚决彻底的进行消毒措施, 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2 询问病史和过敏史, 控制输液速度

在对患者用药前, 要对患者进行病史以及用药询问, 尤其是抗生素类, 以筛除和避免高危因素。此外, 在输液过程中, 不同的患者、不同病情、不同药品, 输液速度也不相同。液速过快可能带来生命危险, 液速太慢又会降低治疗效果, 因此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液速的调整[3]。

2.3 保管余留液体

在患者输液完毕后, 要妥善保管患者的输液用品、余留液体也要进行保管, 不能随意丢弃, 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送检。

2.4 注意药物的配伍

不同的液体之间在输入患者体内, 有一个过程。要注意液体的相互搭配, 以免药物交叉在患者体内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中药制剂与西药制剂, 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时间间隔, 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5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在输液前, 应向患者询问既往用药情况, 并对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及防治措施向患者作详细说明, 但应注意交流方式, 以免引起患者恐慌, 并取得患者理解[4]。

总之, 大多数由输液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 其预防的关键在于对患者的病情、病史多问、多了解, 对患者的病情、用药、精神状态、用药后的风险有充分的评估;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在操作时注意操作技巧、严格三查七对, 坚决执行无菌操作。在做好常规输液护理操作外, 还要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及时发现问题, 并遵医嘱进行抢救物品准备, 对出现的输液不良反应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减少不良后果。

摘要:本研究探讨输液不良反应的出现原因, 提出防范的对策。制定正确的防范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输液不良反应, 对出现的输液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 减少不良后果。

关键词:不良反应,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蒋海燕.输液不良反应的成因及预防处置[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0) :100.

[2]肖少芳, 梁运转, 王位琼.常见输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08, 6 (11) :2827-2828.

[3]宋洁.输液不良反应预防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7051.

7.输液反应 篇七

(1)在输液的过程中,病儿突然畏寒或出现寒战,数分钟后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或更高;

(2)一般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0~60分钟内,滴入液体100~250毫升时;

(3)通常在停止输液后数小时,或使用镇静、脱敏药后,病儿畏寒或寒战现象消失,体温能较快地恢复正常。

一旦发现病儿出现输液反应,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若病儿的病情还需要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药物及液体;注射非那根,严重者(发生休克)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孩子生病后尤其是普通感冒合并发热,一般不必输液,也不必随意静滴抗生素。理由有:

(1)这类患儿用些对症治疗药23天后多能退热而逐渐痊愈;

(2)在气候炎热的夏季,高热患儿易出现输液反应,重者可引起高热惊厥进而危及生命;

(3)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很多孩子有病发烧都是吃药治疗,这样做可以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3288.html

输液反应的紧急处理

静脉输液不仅可以达到静脉给药见效快的目的,还可以进行营养补充,不失为一种治病救人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液体制备过程中以及应用到病人机体要经过各种环节,因而输液反应时有发生,尤其在夏季发生率较高,轻者给患者增加痛苦,重者危及生命。

输液反应多是由外致热原经静脉输入体内激活产生致热原细胞,使后者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再通过某种方式引起发热等一系列症状。通常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时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昏迷、低血压休克,甚至出现多种脏器功能衰竭。一旦出现严重输液反应,预后往往较差,非残即死。

出现输液反应时,要迅速拔掉输液器停止输液,目的是阻止致热原继续进入机体,出现发冷、寒战时注意保温、及时应用非那根、氟美松等抗过敏药物、高热时及时应用药物降温。严重输液反应时多有脑损伤,要带冰帽减轻脑水肿,要及时应用脱水、抗癫痫、改善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出现循环衰竭、低氧血症时要持续高流量吸氧以提高氧分压。要适当应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出现急性肾

功能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关键在于操作者严格无菌操作,输液器具必须合格

小儿输液反应27例分析与防治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年6月 第2卷 第6期

关键词:静脉给药

静脉给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最可靠的给药方法,然而因输液所致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其中以输液发热反应最为常见。现将我科3年来27例输液反应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患儿为我科2001年1月~2004年9月门诊或住院患儿,年龄在4个月~12岁,男16例,女11例。原发病:肺炎、毛细支气管炎、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表现外,多数患儿均于输液后15~60min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呕吐、皮肤发花、四肢冰冷,儿童自述头痛、心慌,随之体温骤升至39℃以上,最高可达42℃。其中有1例重症除按输液反应处理外并静推654-

2、吸氧、积极降温等措施抢救,于6h内缓解。

1.2 方法 输液反应一旦出现,立即停止输液或更换液体及注射器,同时肌注非那根1mg/kg,地塞米松0.3~0.5mg/kg静脉推注,呼吸困难者吸氧,烦躁不安者给予鲁米那或水合氯醛,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可以头枕冰袋以防治脑水肿,有循环衰竭者按休克处理。原因分析

27例患儿中,有1例患儿因家长嫌病室闷热带孩子去室外输液,因室外空气干燥,加之日光照射,使药液加速分解,引起输液反应,另有3例发现5%葡萄糖液有少许絮状物。还有1例患儿因腹泻,高热致中重度脱水,短期内输液速度过快可能是反应原因,其余未查明病因。防范措施 〔1〕

输液反应是多方面的,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可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防治应注意:(1)严把药品、输液用品的质量关,对生物类制剂药品应冷藏存放,防止药品变质或被污染;(2)改善病区环境,空气清洁消毒,护士在输液全过程

中必须正规,科学无菌操作,严防药液污染,药物尽量现配现用,缩短存放时间;(3)搞好整体护理加强巡视,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并尽早发现输液反应;(4)输液反应的发生一般有15~90min的潜伏期,嘱咐输液患儿不要随便离开病房,杜绝院外输液反应发生;(5)发现输液反应立即停输可疑液体,及时静推地塞米松、肌注非那根,对持续寒战、皮肤苍白的重型反应患儿,可以给予654-2每次0.3~0.5mg/kg静推。654-2能缩短寒战时间,减少超高热的发生,可能因654-2可解除血管平滑肌的过度痉挛和收缩扩张外围血管,改善微循环,消除组织缺氧,抵制寒战反应,减少产热,达到治疗输液反应的目的。

8.输液反应的抢救流程 篇八

导语

简单说,输液反应就是热源反应所致的寒战高热,与“速发型过敏反应”不同,应给予准确判断。

一、过敏性休克的抢救程序

过敏性休克: 0.1%盐酸肾上腺素0.5-1.0毫升静注、继以1毫升肌注或皮下注射、必要时重复抗组织胺药:如非那根25~50毫克肌注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吸氧氢化可的松200~400毫克加入100毫升葡萄糖液中静滴酌情选用血管活性药。过敏性休克诊断要点及抢救措施 诊断:

1、有过敏接触史

2、表现胸闷、喉头堵塞感、继而呼吸困难、紫绀、濒死感,严重者可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

3、常有剧烈的肠绞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4、意识障碍,四肢麻木、抽搐、失语、大小便失禁、脉细弱、血压下降。抢救:

1、立即应用肾上腺素;

2、静脉快速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

3、扩容;

4、吸氧或高压给氧;

5、给予钙剂及抗组织胺药物;

6、及时处理喉头水肿、肺水肿、脑水肿等; 措施: 1、0.1%肾上腺素0.5~1.0毫升肌注或静注;

2、去甲肾上腺素1~4毫克溶于500毫升溶液中静滴;

3、地塞米松10~20毫克加5%葡萄糖100毫升(静滴);

4、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静脉缓注;

5、氨茶碱0.25克加50%糖40毫升静脉缓注;

6、平衡晶水:500~1000毫升静滴。

二、肺水肿诊断要点及抢救措施 诊断:

1、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大汗淋漓;

2、阵发性咳嗽,伴有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

3、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与鼾鸣声或大量痰鸣音; 抢救:

1、吸氧或高压给氧;

2、选用血管扩张剂;

3、选用强心、利尿剂;

4、给激素药物;

5、四肢结扎、半坐位。急救:

1、吗啡10毫克,皮下注射;

2、西地兰0.4~0.6毫克加50%糖20毫升静脉缓注;

3、速尿40毫克加50%糖20毫升(静脉缓注);

4、硝酸甘油0.5毫克或硝酸异山梨醇10毫克舌下含服;

5、硝普钠5~10毫克与5%糖100毫升(静缓滴)直至症状体征消失(注意血压)

6、酚妥拉明1.5~3.0毫克,50%糖40毫升(10分钟静注完)

三、输液反应和防治 输液反应:

(一)反热反应,症状:发冷、寒战和发热,严重者初起即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0C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防治:

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

(二)(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量:症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泡沫痰或泡沫血性痰、肺部出现湿罗音。

防治:

(1)输液过程中注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如发现症状须立即使病员端坐,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

(3)加压给氧,使氧气经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

(4)按医嘱给镇静剂和扩血管药物及毛地黄等强心剂;

(5)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

(三)静脉炎症状: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防治: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刺激的药物,要有计划更换注射部位。

(2)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四)空气栓塞症状:病员胸部感到异常不适,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防治:

(1)置病有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

(2)氧气吸入;

(3)加压输液时严密观察;护士不得离开病员。输液反应谨慎处理:

输液反应有危险,谨慎处理莫慌乱。输液反应是医疗活动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其本身并无致死性。但它可诱导病人基楚疾病恶化而带来生命危险。临床中应重在防范;一旦发生,判断要准确,处置要果断。

一、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一)是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液体或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不严,混入了致热源。致热源进入人体导致寒战发热反应;

(二)是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护士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麻痹大意,未能履行“三查七对”,对液体外观未予仔细查验;或来作到“一人一管”、“一液一管”,用同一支注射器给多人或多组液体配制药液,致医源性致热源输入人体;

(三)是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临床中输液反应常发生于酷热或寒冷季节。如果存放液体的房间,冬天供暖不足,夏天制冷过度,都会使液体温度过凉,使液体与人体温差加大,过凉的液体输入人体而导致输液反应;㈣是输液速度过快:凉的液体快速进入人体而致输液反应;

(四)是液体论配伍过杂:如果一组液体中加入药物品种过多,药品之间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化学反应,生成致热原而致输液反应。如有的一组液体中加入青霉素、病毒唑、双黄连或穿琥宁、地塞米松等,加上液体本身的药物成分共5--6种之多,实属不当,这都有利于输液反应的发生。

二、防范

针对上述原因,对其防范应当不难。但在某市,以往每年都有因输液反应致死事件发生,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医生护士都很被动,为此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也不少。所以,还必须强调:

(一)把好药品质量关:选购质量保障体系完好的厂家产品,选购不易发生输液反应的液体;

(二)把好液体配制关:每一位护士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都养成先把液体瓶倒过来晃一晃、对着窗口看一看(看有无杂质及混浊)、把住瓶盖转一转(看瓶盖是否松动)、配好液体再晃一晃看一看的好习惯;

(三)坚持“一人一管”、“一液一管”;

(四)缩小液体与体温的温差:若液体瓶子太凉则不宜急用,适当升温最好;

(五)输液速度要慢;

(六)液体配伍应避繁就简,尤其中药针剂最好不与西药配伍混合,如要用,必须有文献资料支持作依据,不可凭经验或想当然。

三、准确判断

简单说,输液反应就是热源反应所致的寒战高热,与“速发型过敏反应”不同。虽然二者在刚发生时都有面色苍白、胸闷、恶心等前驱表现,但前者发冷寒战更突出,约10--15分钟后面色潮红,寒战过后或同时出现高热、超高热,临床发展以分钟计,与后者相比相对较平稳;而后者的本质是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其前驱症状发生数秒、数十秒后即出现面色苍灰、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瘫倒下去、呼吸浅促、脉博细速、频死感、昏厥、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骤然哀竭,其临床过程以秒计,与前者相比要急骤得多,无寒战高热过程。

四、果断处理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

(一)不要拨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一旦拨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

(二)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

(三)五联用药:

1、吸氧;

2、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0mg/kg.次);

3、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mg(小儿0.5--1mg/kg.次);

4、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1ml/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

5、如未梢发凉或皮色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 5mg(小儿0.1--0.5mg/kg.次)。

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下来。

至于输液反应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则应慎重。原因是输液反应不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用肾上腺素违背了输液反应的病理机制,肾上腺素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有快速升压效应,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是正确的;另外,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会使原有高血压的病人病情恶化。当然,在一时不能判断出是输液反应还是速发型过敏反应时,小心使用也未尝不可;在输液反应又合并血压急速下降时使用也是对的。

上一篇:高一上册英语教学课件下一篇:禹城市齐鲁中学第八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