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节活动策划(通用8篇)
1.美国文化节活动策划 篇一
透过美国电影看到的美国文化
我们从高中政治的学习中知道,如今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其中多强指的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印度等一些发达或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体,那自然,唯一的超级强国自然就是称霸世界已久的——美国。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强国,它的经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如此年轻的没有历史的国家,它的文化,它的电影却可以风靡全世界?现在,让我们走进美国电影,看一看美国电影展示给我们的美国文化,找寻其背后的魅力。
在这个科技发达,日渐数字化的时代,电影成为都市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休闲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美国电影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性,使其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从电影《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等可以看出,美国人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在美国众多电影中的显现得尤为突出,正因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有着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 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除了带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电影外,爱情电影也是不可缺的。无论是哪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爱情的影子。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更是美国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诸多经典如《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拜见岳父大人》都充分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永恒与伟大。他们相信:爱与亲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最温暖的所在。所以,讲述爱情与亲情的电影无疑有着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这类型的电影往往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信息爆炸的逐渐加剧,美国电影利用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吸取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元素与演艺界人才。这也许是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电影可以为世界所接受的重要原因。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中,有如同《花木兰》式的中国传统故事,也有类似《功夫熊猫》等经典中国元素的形象塑造,美国电影将这些小众元素加以包装推广,让来自各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美国用实际行动贯彻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因此,这种蚕食他国文化并予以改造与加工的方式为美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为出产科技型的大片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与美国文化那强大的包容性一样,美国电影的吸取性与包容性广泛吸收世界各文化的精髓,让题材和内容多元化,使美国电影在全球影视界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能够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此外,美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促使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大大增加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美国电影创造奇幻和梦
幻的场景,以及豪华、绚丽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部又一部传奇科幻的影片:例如《侏罗纪公园》《珍珠港》《阿凡达》等此类影片不仅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全球影迷回味无穷。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在美国的电影中发挥了超凡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电影作为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无疑是展现一个国家特点与大众口味的最好口径。美国电影虽然在表现形式与阵容上无懈可击,但过于自我的民族特色让电影的内容偏向于单调的个人主义。美国电影热衷于拍摄全球性的主题,如自然灾害、全球安全、人与自然、畅想未来等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大片仅限于通过造成视觉上的震撼来刺激观众的神经,主题思想也在英雄和拯救世界之间循环打转,过于简单直白和表面化,缺少一些深沉的积淀与内涵,很难到达人类内心深处,更使英雄显得有一些不切实际。这种单纯是一个年轻国家的优势同时也是缺憾所在,大国强权的意识灌输下产生的纯娱乐性质的电影会愈发苍白。当然仅从电影去评判一个国家太过片面,我们只能从电影中看到一些模糊的倒影,美国在引领科技发展的途中必不会让我们失望,美国电影的也必将走出瓶颈有所突破。
2.美国文化节活动策划 篇二
关键词:美国俚语,文化特征,语言交际
一、俚语的定义
第六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俚语 (slang) 的解释是:在口语中较常见的不正式的词或表达, 尤其为某一特定群体所用, 如孩子、士兵、罪犯, 等等[1]。俚语是一种非习惯用语, 是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 用于表达新鲜事物, 或赋予旧事物新说法。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顺口或通俗易懂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较生活化。美国的俚语是指在美国非常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口头语。俚语多是口头使用, 有时还带贬义, 不能跟当事人当面说, 一般只能背后说。例如, 警察的正规说法是police, 但俚语是cop。Cop这个词带有轻蔑之意, 只能大家平时私下讲, 不能当面对着一个美国警察这么说。
二、俚语的起源和发展
产生俚语的原因很多, 如社会阶层、文化背景、人种差异、地域间隔, 都可产生属于某一圈内人士所讲的“行话”, 也就是所谓的俚语。俚语的起源还不清楚, 初见于1800年的印刷品, 所载为伦敦罪犯们的行话。最初的美国俚语是吸毒者、流浪汉、黑人等下层人士使用的暗语或行话。
现今俚语的主流已经不只局限于这些亚文化群, 已发展为主宰美国当今文化主流的上层人士创造的俚语。那些曾经被定义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美国俚语已频频出现在美剧、名报、名著、电视、网络中, 甚至是美国总统的正式演说中。美剧Desperate Housewives《绝望的主妇》剧情贴近生活, 其中口语也生动活泼, 剧中用了很多很实用的流行美式俚语。例如:cost an arm and a leg是指to be very expensive极其昂贵之意。因此可以说美国俚语已融入到主流文化的“血液”中。俚语在美国人的日常交谈中广泛使用。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新事物不断涌现, 大量俚语也应运而生。其中最经典的、最耳熟能详的俚语就是“cool”了, 原意是“凉, 凉爽”之意, 现作为俚语的意思是“动人的, 妙极的”。
三、俚语的特征
每一种俚语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 时过境迁, 或改变其义, 或转为标准语, 或继续用于某些场合。俚语已成为幽默大师及新闻记者所必需的工具, 运用得当, 可使语言显得快捷、简练、生动, 也更富有个性和表达力[2]。
美国俚语是非正式的、非标准的美国英语, 包括通俗口语及某一行业或范围内的行话、隐语、黑话、粗俗语和禁忌语, 其特点为通俗化、口语化、方言化。俚语在美国相当流行, 俚语同义词与日俱增, 其使用频率很高, 早已渗入到影视、小说、戏剧、报纸等大众传媒和生活、政治、经济、法律、体育等领域。了解和掌握这些美国俚语, 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更深入地学习和使用美国英语, 了解和掌握美国文化。
大多数亚文化群喜欢从其常接触的语言中吸取词汇, 赋予新义, 有些则是借用外来语, 很少自行构词。因此, 俚语常常是由其他词汇的变形、换义而形成的, 采用比喻、夸张, 以及为了防止禁忌而使用委婉说法等修辞手法。
(一) 美国俚语的构词特征
1. 合成构成的俚语。
例如She lives on a shoestring.Shoestring是由shoe和string合成而来的俚语, 表示生活拮据。
2. 有些俚语是通过给词添加词缀构成的。
近来美国俚语中常用的词缀perma-, 意思是a great amount of, 如permagross, permagrim等俚语。早期美国西部淘金时代, 常常有搜集家喜欢到中国买古董, 却苦于招募不到自愿出洋的搬运工, 于是他们就想出个主意, 聚集在酒馆前等待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请他们在酒馆里面免费饮酒, 一杯接一杯———当流浪汉清醒时, 已置身于开往上海的货船船舱里, 无可奈何了。源于这种不光彩的行径, 产生了“He was shanghaied”的俚语来表示违背一个人的自由意志, 即“It’s against his will.”美国俚语用小写的shanghai加上后缀, 有被骗之意, 被拐骗的人叫做shanghaier.
3. 截短形式的俚语是将一些词斩头去尾以便掩饰, 也是美国俚语常见的一种构词法。
许多此类的截短词逐渐成为标准英语。如ad, photo, pro等。“Check your zipper.”截短为“XYZ”。在美国, 填表选项时多用打「X」来表示。这个选项的动作就叫“Check”, 也就是这里的XYZ的X所代表的。Y代表Your, Z代表Zipper。
4. 有些俚语是由首字母构成的缩略词。
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首字母缩写是NATO, 生性幽默的美国人由此创新了俚语No Action, Talk Only表示光说不做, 从而也讽刺了NA-TO组织。另外, 大家熟知的VIP指very important person.D&D是Drunk and Disorderly的缩略词。VD是Venereal Disease的缩写, 代表性病或花柳病。
We talked until we were blue in the face but could still reach no compromise.句中的talk until we were blue in the face意思是长谈, 谈到筋疲力尽。
(二) 美国俚语的主要修辞手法
美国俚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修辞色彩, 俚语通过委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方法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表达死亡、性等不适合说出口的场合中, 人们需要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委婉的俚语词的使用恰好能处理这一关系, 以避免一般的词汇表达得过于直露, 例如togosleep长眠toexpire与世长辞[3]。
夸张的使用可以增强俚语的讽刺感, 加大夸张的力度, 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 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如Fred eats like a horse.When I was growing lad like him, Iused to eat a lot, too.用eat like a horse夸张地表达吃得很多的意思。Over the moon用来指extremely happy.
比喻在美国俚语中的应用可谓比比皆是。在口语中适当地使用有比喻意义的俚语能避免因为使用普通词而出现的那种死板、僵硬的局面。如把细个子比喻为beanpole, 把整天躺在沙发上过着消极的生活方式的人比喻为couch patato.Old dog用来比喻上了岁数的人。把nude比喻成in one’s birthday suit的俚语口头禅。She is always a real early bird.她总是个很早起的人。此句用an early bird来替代早起的人, 既形象又幽默。又如:You mustn’t lend Tim money, he’s a bad egg.You’ll never see him or your money again.此句中a bad egg指缺乏道德的人。出乎意料的赢家是a dark horse.
美国俚语中经常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 或借用关系密切的事物来代替要说的事物, 使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化。The exact same question was on the tip of my tougue when another student asked it.当另一位学生问这个问题时, 我也正要问同样的问题。句中on the tip of my tougue是指about to be uttered or spoken.多余的人是the fifth wheel.又如, Why, that cheap skate bastard short changed me a nickel!那个吝啬鬼坏小子少找了我五分钱!nickle是五分镍币, the Big Apple被用来指纽约城。
(三) 美国俚语的语用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等, 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 不同民族文化不断地互相影响、融合和同化, 形成一种新的共同文化的社会。在语言方面, 可以说美国俚语是语言的大熔炉。美国俚语是美国文化多元性的反映。许多美国俚语是由外来词转化而来的。这些借用外来词形成的俚语可以看成是美国复杂的多元化群体的镜子。
1. 充满自信。
美国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信心创造出来的词汇。例如:Here-let me put the batteries in for you.It’s a piece of cake.美国人用a piece of cake, hands down, an easy digging等俚语来指做某事很简单。“Come on!Give me five”用来表示某人心情高兴, 要你拍他手掌, 替他庆祝或高兴。俚语用词体现美国人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
2. 富有创新意识。
美国人力图寻找富有创新的词汇体现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束缚, 乐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性心理。与英国人相比, 美国人不那么注重自己日常的措词。漫画里的人睡觉表情大多用符号“Z, Z, Z...”来表示, 如:Excuse me.I have to catch some Zs.抱歉!我想小睡一下。这里的“catch some Zs”就是这样来的。
3. 喜欢用非正式的表达。
I hate all of that touchy-feely stuff!我讨厌在别人面前过分表露情感。其中touchy-feely是非正式的词, 有过分表露情感, 卿卿我我, 过于情绪化的意思。又如, It’s very easy to O.D.when taking alcohol and barbiturates at the same time.同时服用酒精和镇静剂, 很容易过量。词句用O.D.来表示过量, 既简洁明了, 又有创新。
4. 反权威倾向。
反主流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对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 如西方各国曾出现过的嬉皮士。一般说来, 美国的学生, 尤其是大学生, 个性极强。他们不怕犯错, 好奇心强, 喜欢不断追求新事物。同时, 他们独立感也很强, 不会盲目地屈从于任何权威。他们乐于改变传统的条条框框, 使用语言也一样, 喜欢使用一些俚语。50年代的beatniks (垮掉的一代) , 60年代的flower-children (花孩) , 60年代末的hippies (嬉皮士) 和yuppies (雅皮士) 等俚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些来自亚文化群成员使用的俚语充满了对现实与世俗的强烈不满[4]。
5. 充满幽默感。
美国俚语中经常表现出幽默感。在看美剧的时候, 经常会发现年轻人喜欢用一些俏皮的俚语, 跟我们在书中学的表达很不一样。如Love is making you go bananas.恋爱把你变得疯疯癫癫的。在banana之后加上s, 即bananas可以作形容词, 是美俚, 意思是crazy。常见的用法有“The crowd went bananas.”“drive me bananas.”俚语幽默, 富有色彩的特点体现了美国人幽默风趣的个性。请人坐下用take the load off one’s feet, 比用sit down更显美国人的热情, 随意的性格[5]。
四、美国俚语文化学习是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 交通发达, 人们交往频繁, 部分俚语由“极窄的方言词”发展蔓延为普遍运用的大众口头语, 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
人们对俚语的使用态度不尽相同。这些俚语通常很少出现在正统的英语教材中, 因此很多人学了多年“正统”英语, 却仍然听不懂简单的口语, 影响语言交际顺利进行。如A:Sounds like you managed another lulu, Sam.B:Yeah, I forgot all about his birthday again.I’ll never live this down.俚语lulu意思是a serious mistake.Live this down, 通常用于否定句表示使人忘记 (过去的过失) 。又如Henry has been a grad student now for ten years.俚语用grad student指graduate school students (研究生) 。有位下属问上级主管:“Why do you want to change my dress?”如果不懂美国俚语文化, 只从字面理解, 真是让人纳闷。原来change dress是美国俚语调职的意思[6]。
美国俚语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 其传播和发展对标准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美国俚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了解美国的社会准则和文化价值观在俚语中的反映, 有助于我们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克服交际障碍, 增强跨文化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10.
[2]赵彦芳.英语俚语的社会功能探析[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7. (1) :79.
[3]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1.11.
[4]空中美语编委会.美国俚语精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09:61, 93.
[5]陆静贞.新编俗俚语大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27.05.
3.民族文化——美国企业文化的起源 篇三
【关键词】 美国文化 企业文化 民族文化 起源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跟中国五六千年的悠长史相比,的确差的很远。但是正因为时间短,这个国家的文化因此就可以按照比较理想的方式来设计;并且美国在独立战争获胜前长期被压迫,他们那种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的欲望非常强烈;再加之有来自世界各地不断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的人加盟,就这样慢慢就形成了民主、自由的美国民族文化,而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则会被赋予上国家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
一、美国民族文化
1、自由和平等的精神
在美国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许多从欧洲大陆来的移民把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带到了美洲,再加上新大陆的自由空气以及大自然的艰苦环境,最终陶冶了美国民族的性格:崇尚自由、热爱自由、向往自由。民主自由的环境为才能和幸运开辟了道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决定富裕的程度。个人主义的平等观念要求同一个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同,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大家也不能剥夺个人的权利,同时,作为个人主义的自我保护,个人作为国家的一个公民,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它要求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些权利上控制个人。社会上权利与义务的界限非常明确,而且是客观的、不带有感情色彩的。
2、个人主义价值观
北美大陆除土著之外的居民都是来自欧洲各国富有冒险精神的移民,美国成立后,西部尚有大片肥沃的土地没有开垦,冒险家们纷纷离开家乡,单身出走或举家西迁,以寻求致富之道,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这就造成了美国民族的生活带有明显的个人能力主义及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历史在美国国民性格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个人主义的典型表现有为人处世干脆直爽,敢于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美国人自信、乐观的性格形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3、冒险和创新精神
美国人视安分为浪费生命,停滞不前为罪恶,一个敢于开拓创新、敢于冒风险的人才是个理想的人才。美国人把冒险探求新大陆看作寻求生存的机遇,因为探险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极限的考验,是好奇心的强烈驱使,更是创造力出众的体现。他们相信努力总会带来好处,开拓总会有前所未有的收获,这种信念既改变着美国经济的面貌,又改变着美国文化的面貌。
二、美国企业文化
1、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决定公司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美国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有很明确的价值观或信念,这些价值观或信念清晰地明确了企业所主张的文化,它不仅是企业制定政策和措施的前提,还是员工的行为指针和精神动力。价值观构成了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石,而当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相一致,与企业务实精神相统一时,就会产生强大的文化力,激励着企业员工为个人利益和企业价值的实现去拼搏、奋斗。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它为企业员工规定出成功的标准和方向,企业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讲究公私分明、公平合理、自由民主、平等竞争、自觉守法、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进取、讲究实效、不安现状、勇于创新和富于冒险精神等。
2、个人主义价值观铸就个人能力主义和实用主义文化
民族文化的烙印使得个人主义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不仅是企业的价值观,也是员工的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个人能力主义的文化首先表现为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其次是强调个人决策和个人负责,决策是以个人为主,较少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最后表现为奖励也是针对个人。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创新、竞争、冒险的精神。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引发出美国文化中注重实用和务实以及个人能力的发挥。在美国哲学中,实用主义一度占有绝对优势。任何一项发明或发现能否被美国人接受,关键在于能否在现实中加以应用,能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效应。这种务实的特点也反映在企业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模式中。美国企业用人不把职工的资历、学历、地位、职务等作为衡量人才的砝码,只是注重职工的表现和个人对企业贡献及绩效的大小。
3、冒险和创新精神孕育出提倡竞争和奖励创新文化
竞争能够提高企业效益,竞争才能发现人才,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参与竞争的过程更能使企业进步。美国企业重视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美国很多企业是以不断创新的方式来保持领先地位的,员工的创新能得到奖励,奖励大多是物质方面的,奖励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形成企业的良性循环,加速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美国企业文化特点 篇四
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国家之间的互相对抗在和平年代也已开始由以往的军事对抗,到如今经济国力的全面综合的较量。而作为经济组成的单位——企业,其兴败衰亡,其发生发展,大到企业规模,核心竞争力,小到每个员工的文化水平,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在经济国力竞争这个显微镜放大。严格地讲,企业间竞争是全方面的。
翻开近代经济发展史,至今,国际规模的大企业,尤其在所谓500强企业行列中,美国企业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就算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大前提下,美国的企业还是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企业竞争力。因此,研究美国企业的特点,尤其是作为其企业文化的特点,是摆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课题。
企业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创建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制度、组织机构、企业环境、企业产品、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等。价值观念是企业
文化的核心。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以美国为例,企业文化的产生与近20年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和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二战后至60年代末,美国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量、进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均居世界首位。可是,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美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接连受挫,引起美国企业界、管理学界的严重关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美国企业在和日本的竞争中不断败北的严酷现实,更令美国人头痛和不安。首先是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汽车生产的头号强国。当年,美国只生产800万辆汽车,日本却生产了1100万辆。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日本产的节能小轿车却大量占领美国市场。美国素有汽车王国之称,可是现在这顶王冠突然被日本人夺走,震惊了美国的企业界。其次是美国钢铁业的衰落。钢铁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础。然而,从60年代起,它保持了六七十年之久的钢铁优势在日本西欧的竞争下也逐渐丧失。1979-1982年,美国钢产量从1.36亿吨锐减至7460万吨。许多钢铁厂关门。相反,日本钢铁工业却欣欣向荣。钢铁工业是美国力量的象征,它的衰落引起美国人更大的恐慌。第三是美国某些高科技产品日益丧失优势。本来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产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可是自70年代中期起,美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一部分市场被日本人夺走。到70年代末,美国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也被日本占领。同时美国的消费电子产品也几乎被全部挤出世界市场。此外,日本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科技产品也超过美国。在微电
脑、光导纤维、复印机方面美国也败下阵来。
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美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开始重新评估自我企业的特点,并且与日本企业相对比,不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更深刻地从文化层次来思考企业在竞争中失败的原因。扬长避短,开始吸收和消化国外现金企业的企业文化特点为己用,开始塑造国际性的新的企业文化特点。美国企业文化的产生还有其社会原因。首先是美国职业队伍构成的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1956年起,白领工人首次超过蓝领工人。有史以来美国大多数工人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处理信息。人们职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必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趣。对高技术高智能工人的管理显然要有别于从事简单劳动的蓝领人,新一代劳动力由于富裕程度和文化素质较高,经济要求已不是他们工作的唯一动力。他们需要心理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冲动。更注意人文色彩的企业文化正好适应这种要求;并且,2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到了70年代已进入青壮年。这一代人受过良好教育,富有独立性和创造精神,要求民主参与的欲望较强。他们进入社会,涉足企业界,不能不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企业文化强调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和扩大民主参与决策等等,正好是这一代人社会要求的折射;第三,人们
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企业把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当作唯一的目标,为此不择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学术界和有些明智的企业家、管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企业不应把获利当作唯一目标,还要为社会做点贡献;企业不只是一个生产组织、赚钱单位,也应该是使职工生活得有意义,为社会做贡献的场所。美国一些成功的企业所以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持活力,主要奥秘在于它们能较全面地认识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带领职工在工作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进而使人-企业-社会构成关系密切的联结键。美国企业管理学界正是从这点出发,总结出企业文化这一崭新的管理理论。从
这个角度讲,企业文化是美国优秀企业经验的总结。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美国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续和发展。它既有鲜明的民族性,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从发展趋势看,大致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美国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认为,要开发每个人的智力闪光点的资源。“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该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从强力笔记本式苹果机到现在为全球所有追求时尚生活
人群所追捧的IPOD产品系列,无不折射出他们的这一企业的文化特点。
美国另外的一家国际性大公司MOTOROLA公司则认为,责任和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职工对工作负责任,就必须尊重人、信任人,并给予实际的自主权。公司内负责新事业开拓小组的所有组员都是自愿来参加的,他们有高度的自主权。只要小组达到公司的绩效标准便可得到好处,即使失败了,公司也保证小组成员原来的职位和待遇。异想天开、离奇的想法在MOTOROLA公司都能得到理解和宽容,科学的设想在MOTOROLA公司总能找到归宿。
提倡竞争和献身
竞争出效益,竞争出成果,竞争出人才,但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参与竞争的各方更加努力工作。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为职工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
能。
IBM公司对员工的评价是以其贡献来衡量,提倡高效率和卓越精神,鼓励所有管理人员成为电脑应用技术专家。福特汽车公司在提升干部时,凭业绩取人,严格按照其能力对应其职位的原则行事。福特公
司前总裁亨利?福特说:“最高职位是不能遗传的,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奖励创新
美国许多企业都用不断创新来保持自己的优势。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美国IT公司都秉承了这一传统,使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国际的前沿。而这种优势的得来,也是其企业文化长期积累和爆发的必然结果。
即使在传统行业中,也不乏鲜活的例子。
杜邦公司成功的经验是发扬不停顿精神,不断开发新产品,3M公司的成功在于创新有绝招,招招都很妙。3M公司不轻易扼杀一个设想,如果一个设想在3M各部门找不到归宿,设想者可以利用15%的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3M公司还能容忍失败。“只有容忍错误,才能进行革新。过于苛求,只会扼杀人们的创造性。”这些是3M公司的座右铭。成功者受到奖励、重奖,失败者也不受罚。3M公司
董事长威廉?麦克唐纳说:“企业主管是创新闯将的后台。"
利益共享
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通过职工持股,使其除工资收入外还能分到红利。此外还增加了职工参
与经营管理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身分、地位和安全感。
5.美国文化论文 篇五
论文名:论美国个人主义
论美国个人主义
摘要:美国人的信条是:尽可能不欠别人,也不让别人欠他们;在交友上,他们喜欢掌握主动权。从美国人的信条里可以透露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理解美国个人主义的根源、含义、体现等等,对于了解美国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个人主义
根源
美国文化
美国人的信条是:尽可能不欠别人,也不让别人欠他们;在交友上,他们喜欢掌握主动权。他们讲究的是一个人做自己的事,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预,并且自己也不会主动去干预别人,可以说是喜欢独来独往,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美国人所奉行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赫对个人主义是这样评价的:“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真正核心。”美国人最爱谈的“人权”(human rights)也是基于个人主义思想: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实现个人利益,政府的建立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来自于公民的同意。[1]
一、个人主义的涵义
《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的个人主义定义是:“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也是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的一种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2]
二、个人主义的根源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法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亚力克西· 德· 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 —1859)创造的术语,指竭力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的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包括利己主义的成分。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的体现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做自助者天助,英语原文是: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美国文化中,与 “自我”(self , ego)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因而,美语中自然就出现了许多表达自我意识(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的词语。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egocent ric(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的),egotrip(追名逐利;自我表现)等。美语中有大量的词项(lexical term)表达与自我价值、自身利益、个人自由、自我支配和自我约束相关的观念,这正是个人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3]。
除了在英语语言本身的体现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美国人这种个人主义。作者虽然没有到过美国生活,但是看过不少的美剧,从中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
美剧《老友记》(Friends)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在这部收视率极高的剧中,这种自我依靠,自我努力,自我实现的例子屡见不鲜。莫妮卡(Monika)算是六个人中凝聚所有人的一个核心人物。她从小就生活在哥哥罗斯(Rose)的阴影下,因为哥哥各方面都很优秀,导致父母对她一直不怎么疼爱,并且自己小时候非常的胖,更加导致了她的自卑。但是,长大后的莫妮卡不仅仅是靠自身努力成功减肥,并且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厨师,并且一步一步的赢得了父母的尊重与喜爱。富家女瑞秋(Rachel)在逃离了婚礼之后,加入了莫妮卡五人当中。刚开始,她只是一个含着金汤匙长大的漂亮女孩,甚至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就连基本的生活来源都没有。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在离开家之后,毅然剪断了父亲给她的信用卡,从一个酒吧的服务生开始做起,慢慢在时尚界找到了立足之地。另外,乔伊(Joey)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开始的收入来自于在片场跑跑龙套,不过经过一番坚持与努力之后,却成为了肥皂剧明星。罗斯、钱德(Chandler)、菲比(Phoebe)无一不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是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
另外,还有绝望的主妇(desperated housewives)。其中的角色,无论是失去丈夫的,失去妻子的,甚至是一个只能靠自己的未成年的少年,都能靠着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坚持到底的毅力,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个人主义的保障
美国人能够这样奉行个人主义,能够做到求己不求人,很大程度上和美国的保障制度关系很大。
美国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其法制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更加的完善。法律保障了人们的权利,保障了人们的自由,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可以自由实行自己的正当权利。
美国有完善的医疗保障。美国对于公民的福利保障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只要有了完善的保险,在生病的时候,只需要花极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可以得到最前沿的治疗方法。
美国有完善的教育保障。美国的教育制度也是相当系统的,因此美国也是一个文盲率极低的国家。公民在享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申请相应的大学继续深造。其他方面,美国在对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个人创业方面都有让人放心的保障,完全可以让人在不用接受别人太多的帮助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梦想,这也就是美国梦的由来。
五、个人的理解
美国是一个民主的国家,公民来自于世界各地,可以说是世界上有着最复杂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共同生活、发展与提高,与其个人主义的普及是分不开的。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对于美国所奉行的个人主义,应该取其精华,吸收其中个人努力的方面,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中国的强大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云.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01期
[2] 骆越虹.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3期
6.管窥美国教育文化 篇六
-----观电影《小屁孩日记》有感
《小屁孩日记》是美国杰夫.金尼的一本漫画涂鸦。这是一本另类的日记,主人公是一个刚刚升入初中的小孩子,他善良、诚实、聪明、爱玩,满脑子的鬼点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更加纯真。他的妈妈让他记日记,格雷格总是强调“这不是日记,这是一部专业日志!”因为他觉得“日记”这个词有点娘娘腔。他除了松散地记述了有趣的或难忘的事外,还画了许多漫画。在日记里,格雷记叙了他如何驾驭充满冒险的中学生活,中学暗藏着成百上千的“社会问题”,而笨蛋、恃强凌弱者则更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在这个永无止境的严酷考验中生存下去,为了得到应得的认可和社会地位,格雷格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计划,可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出了偏差: 捉弄人反被人捉弄;做好事却弄巧成拙。格雷格把这些写在了日记里面--对了,这本“专业日志”里面记满了格雷格的意见、想法、家人对他的“审判”和“苦难”生活(他的父母不让他打电子游戏,他的哥哥欺负他,他的弟弟总给他惹麻烦,而他学校的女生则瞧不起他这个小不点),也有他对自己成功的校园生活得幻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名的,我有比整天回答人们(老师)问题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今年我们很惊喜的发现这部漫画被翻拍成电影了,更生动,更有趣,更爆笑。影片2010年3月19在美国上映,票房仅次于《爱丽丝梦游仙境》。影片中的“小屁孩”格雷格由美国童星扎克瑞·戈登出演,他此前还出演过《乔治亚法则》、《国家宝藏2》和《老爸老妈浪漫史》等,还为动画片《马达加斯加2》的小长颈鹿配过音。此片的导演是此前执导《流浪狗之家》的托尔·弗洛伊德桑尔。
是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经历了那样的阶段?想要引人注意,刻意模仿别人以求得认同,因为懦弱而让朋友替自己背黑锅„„格雷戈是个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小屁孩,总是幻想一举成名,却又总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和性格上的弱点而不得成功„„我觉得真的和那时候的我很像,也许,是和那时候的所有人都很像。
在我的父母眼里,我一直都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孩子。我爸爸说我总是顾虑太多,正是因为比别人都考虑得多,因此无论做什么都畏首畏尾并且不肯花十分的力气去做,因为总把失败的可能性优先考虑进去了。或者,只愿意在自认为有优势的地方去下功夫,总幻想能够一举成名。根本就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格雷戈也是一个早熟的小屁孩,想要高人一等,想要成为被瞩目的焦点,因此一直在留意寻找那样的机会,觉得自己对摔跤比较熟悉,那么学习摔跤自己会有优势;觉得自己很幽默,因此觉得自己画漫画会比别人强。典型的喜欢投机取巧。
不得不说,小孩子也有阴暗的心理。是谁,总把童年描述得天真无邪,纯净美好?其实小孩子的阴暗面和成年人一样可怕。格雷戈把小胖墩的手弄摔了,他没有太多内疚,反而妒忌小胖墩随之而来的好运气,觉得那是帮助了他。小孩子阴暗面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备的善恶标准,还不知道自己怎样的选择是对的。因此,格雷戈甚至一度认为让小胖墩替自己背了黑锅是顾全了大局,是正确的选择。
终于有一次,憨厚的小胖墩爆发了,他说格雷戈,你不是一个好哥们儿,你自私,你嘲笑我的外套„„在格雷戈小小的心里确实曾嫌弃过小胖墩,觉得那家伙配不上自己。
不要说有多阴暗。这不是重点!重点只是,小孩子的世界也没有那么美好,也有阴暗面。我想这才是导演要说的吧,别把小孩不当成人看。他们也复杂着呢。
不要谴责格雷戈。谁能说自己没有阴暗过呢?没有自大地认为身边的那个伙伴配不上自己,觉得自己才应该是主角?谁能说自己没有因为懦弱或者别的什么更阴暗的心理而出卖自己的好朋友呢?或许在之前,格雷戈对小胖墩的友情没有认真过,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他的善良,他说了一句,看来他不能没有我。而且,他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内心里也有挣扎和矛盾,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孩,他是善恶观已经在慢慢形成了。等他成长,长大了应该不会是坏人。
首先,这个故事很好玩儿,讲述着一个美国普通的中学生格雷的配图日记。他为自己个子矮小而烦恼,老怕自己被班里的大块头欺负,会感慨“为什么分班不3是按个头分而是按年龄分”。这是他心中小小的自卑,可另一方面呢,他又为自己的脑瓜比别人灵光而沾沾自喜。他老妈要求他写日记,幻想着自己成名后拿着日记本应付蜂拥而至的记者,盼望着各班花抢着让他签名。
但幻想没有成为现实,他在家里还是被哥哥罗德里克耍的团团转。而且他的好朋友罗利手受伤后却得到女生们的百倍呵护,而自己学着别人假装手受伤和穿西装勾引女生,却都被别人笑话和冷落一番。最后,因为一场误会而让他和最好的朋友一刀两断。但最后,他们被不良少年们抓到了并且逼着他最好的朋友吃下了没有人愿意碰,没有人愿意扫的已经发霉了的“千年奶酪”后,在大家面前向好朋友承认了错误后,他就真的变成了学校里的大名星了。为什么格雷会从一个老被人嘲笑的小屁孩一下子转变成一个校园里的大明星了呢?那是因为,他在之前没有成为明星时,没有选择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是选择了会把自己搞得更糗的耍酷和装可怜的风格,因为当时的他,还不知道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风格和性格,只要做好最好的自己,自然就会有人喜欢,会有人挺你。所以,每个人都一样,无论高矮胖瘦,无论是美是丑,只要做好你自己,一个再平凡的人也会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美国中学非常重视“性格”或“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美国各地中学可供选读的程涉及面极广,几乎无所不有。学校里通常有很多课外活动,甚至办报、开设广播电台、从事公益活动。多数学校从早上8点开始上课,一直要到下午三四点,所以参加这类活动的学生都在这个时间以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管弦乐队和合唱团,并且举行公开演出。学校内有戏剧团体、国际象棋社、辩论社、各种外语社,还有课余讨论计算机、化学和无线电小组,学生可以学习飞行、潜水和登山,也可以到医院或老人之家去当志愿者。学校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体育运动设施,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也搞一些自助活动,如代洗汽车、照
看婴孩、出售点心或整理草坪来汇集活动奖金。
美国教育历来是“美国化”这个教育目标服务的,教育应该有助于缩小社会背景、种族或民族出身的差异。但少数民族仍被认为在教育领域应享有特殊的权利。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开始了大规模地发掘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和培养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儿童,这些计划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得以接受大学教育以及加入专业行列。但广泛地说,教育更被看成是“改善自我”和“出人头地”的途径,是美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涌入美国的千百万移民常常把过上较好的生活与自己以及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思想家表述过这样的思想:在任何一种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其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
人们普遍相信,美国“熔炉”以移入的各种文化间的冲突做燃料,最终造就出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将摆脱祖先的传统,作为一种新文化而延续。另一更恰当的比喻是“沙拉盆”:每一成分都贡献出自己的特色,并且都增进整体的味道。美国经济愈来愈繁荣,美国文化也就越来越多样化。在这里,“人们不问你父亲是谁,他是干什么的”,而是问“你是干什么的”。
虽然我们上面说的是大文化概念,但是这种规律用来分析文化艺术也在相当程度上成立。有人把美国文化艺术史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从殖民时代一直到美国内战前后。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艺术、建筑、音乐、文学和风尚,均受到欧洲的思想、传统和趋势的强烈影响。二是内战时期到一战前后。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一只脚踏在旧世界,一只脚踏在新世界的时期,美国开始成为大量艺术创作的题材和实质内容。美国显然已把她自己的文化风格,一种强大的民族文化风格树立起来。第三阶段,美国文化日益开始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并坚定地树立起自信心,美国的文化创造力开始在一切领域突飞猛进,美国文化开始向全世界输送
文化营养。1986年统计,美国总计有9144种报纸。美国的日报,包括以34种文字出版的85种外语报纸,每天销售6300多万份。762种星期日报比其他报种篇幅多得多,其中《纽约时报》保持了最高纪录,在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调查中,被多数人列为“世界最佳日报”。还有7000多种报纸是每周、每半月或每月出版的。
美国许多城市热闹街道拐角处常见一排排自动售报机。美国的报纸新闻大多来自美国两家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通讯社。它们是最大的两家国际通讯社,同时为全世界约半数的人服务,它们不为政府所有。世界上有115个国家约1万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订购并采用美联社发布的新闻和照片,合众社位居第二。据估计,世界上约有20亿人直接或间接通过这两个通讯社获得他们的大部分信息。美国有11000多种杂志,其中4000多种每月出版,1300余种每周出版。题材和内容包罗万象:从艺术、建筑到网球,从航空、园艺到计算机和文学批评都有。不少杂志还有国际版,它们被译成其他文字,或在其他国家有“派生”版本。其中《时代》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美国的图书销量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有多家独立的电台、电视台、住在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的人,有多达100个调频台和不同的“节目安排”可供选择,为了使广播迎合几乎每一个听从的口味,各式各样的电台应运而生,例如外语台就有好几百家。全美最大的公共广播系统,拥有280多家非盈利性的、非商业性的电视台,共同分享节目。
7.美国文化节活动策划 篇七
在美国电视因编剧罢工而遭遇收视寒流之后, FOX电视网2008年5月21日播出的《美国偶像》第7季冠军争夺战取得了3166万的高收视率, 让人看到了节目市场回暖的迹象。
其实说怪不怪, 《美国偶像》从2002年开播以来, 一直位列美国Neilson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 是美国电视收视率大战中名至实归的“王中王”。这一从英国的《Pop Idol》 (流行偶像) 脱胎而出的电视选秀节目, 为什么屡屡夺得收视冠军的宝座, 并使得原先排名靠后的FOX一举成为继NBC (全国广播公司) 、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ABC (美国广播公司) 之后的收视新锐?
和所有的大众文化一样, 电视文化也是“应天时、接地利、顺人和”的产物。我们不妨从美国的大众文化心理出发, 对这一现象做一全新的观照和解析。
让我们细说从头, 追溯一下美国的历史。
历史 (History) , 从字面上看, 可以分解成他 (His) 的故事 (Story) 。美国历史究竟是谁的故事?
首先是开拓者的故事。
1492年10月12日, 这天清晨, 刚被封为西班牙海军上将的哥伦布率领87人组成的3艘木帆船船队在美洲上了岸。这块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叫“亚美利加洲”, 即美洲。这块大陆最早的开拓者是欧洲的移民, 有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来, 也有追求新生活的贵族和冒险家。最为世人所知的是牛仔。他们筚路蓝缕, 披荆斩棘, 坚强悍勇, 骑马随牛群驰骋, 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 在一块蛮荒之地上生生打造出世界上最富庶的新大陆。
独立、自由、叛逆、粗犷、豪迈, 以牛仔精神为表征的开拓者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强势文化基因, 与天斗, 与地斗, 与人斗, 高歌猛进, 乐此不疲。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的《幸存者》 (Survivor) 就是一阕开拓者之歌。节目把选出的16名选手带到荒无人烟之处, 在接下来的39天里, 他们被分成2队进行游戏竞赛, 每轮竞赛之后, 从失败的队伍里淘汰掉一名队员, 最后的“幸存者”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大奖。
《幸存者》的拍摄地多是荒无人烟的热带小岛。没有通讯工具, 不允许自带食物, 参与者只能像《鲁宾逊漂流记》里的鲁宾逊那样自己砍柴、生火、搭房、造筏, 过着风吹日晒、吃老鼠、被虫咬、受蛇蝎惊吓的生活。为了生存, 他们不得不用尽各种招数, 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了高潮。
由生存危机带来的冲突为节目的刺激奠定了基础, 但更刺激的还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上。有的明火执仗, 有的韬光养晦, 有的咄咄逼人, 有的以退为进, 更有一些处于“蜇伏”状态的选手, 往往笑到最后。维持这种进退平衡往往比单纯做事更需要智慧和能力——其实这也是现代人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处境。为了取得岛屿居留权, 选手们要“做事”, 与天斗, 搭建房屋、寻找食物, 还要“做人”, 与人斗, 可以采取除谋害等手段以外的各种手段, 诸如造谣中伤、妖言惑众、拉拢欺骗等等, 日常生活中的潜规则成为节目中的显规则, 而所有的这些冲突都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人为设置的, 是建立在游戏规则的强迫性和巨额金钱诱惑性的前提之上的。节目制片人马克·伯内特曾言:“我就是想让观众看看普通人身处充满勾心斗角的人际环境中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如果说, 《幸存者》是把竞争者放在了残酷的原始丛林, 来考验他们的生存能力, 《学徒》 (The Apprentice) 就是把选手放在充满明枪暗箭的商业王国, 考验他们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作为经济动物的生存本能。节目中反复强调曼哈顿就是一个“原始丛林”, 一个“残酷的丛林”。《学徒》被当成人生的练习场, 被主持人特朗普称作“世界上最激烈的纽约街头生存术竞赛”。《学徒》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商业规则作为竞争方式, 选手竞争的不是奖金, 而是一份高薪职位, 博得这份彩头依靠的不是运气, 也不是一些泛泛的有益无用的知识, 而是在真刀实枪的商战拼杀中证明的工作实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法技巧。参赛的选手中, 只有一人能获得最终胜利, 成为特兰普地产王国中年薪25万美元的管理者, 还可以获得一辆高级跑车。所以每个成员之间都有竞争关系, 而且非常残酷, 可以说是你死我活。而在具体项目的运作中, 16名参赛者被分为两队, 就像两个公司一样进行运作, 每一项目完成后, 业绩较差的队要被淘汰一人。这又要求每个队的成员必须彼此合作, 首先去争取团队的胜利。但是一旦面临淘汰, 队友之间就回到了你死我活的对抗之中, 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比他人更出色。这种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 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样复杂, 是残酷的社会竞争的缩影。
回到开头提到的《美国偶像》 (American Idol) 。
每次节目开始, 在观众“We’ll rock you”的激情歌唱声中开宗明义——“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 梦想登上这个舞台, 成为世上最出名的人之一, 你能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美国偶像》通过全民总动员, 层层选拔, 从全美选出最有人气的平民歌手, 最后的胜出者就是“美国偶像”, 获得与唱片公司的签约资格。《美国偶像》旨在给平民百姓提供一个自由展现才艺和个性的舞台, 节目真实地还原出平民选手的原生态表现, 本真地呈现出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常人速成为明星的真实状态, 记录他们脱蛹化蝶的神奇过程。众多怀揣着明星梦的少男少女的青涩表演使得节目更具看点, 也更平易近人。人们见证着他们一步步从邻家孩子成长为超级明星的过程, 而非一夜成名后的名利和光环。
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 各种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碰撞、冲突、和谐、统一, 共存共荣。在美国, 除了开拓者的文化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清教徒的文化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128年, 当时的美洲还是一片荒寂。1620年 (当为中国明代嘉靖年间) 的大西洋季风为这片新大陆带来了大洋彼岸的欧洲移民,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漂泊, “五月花”号航船于当年的12月到达普利茅斯。抵岸时船上共有102人, 其中多数是清教徒。从“五月花”发端, 清教徒开始了移居北美的历史。在最早的13个殖民地, 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清教徒顺服圣经的教导, 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 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他们隐忍, 谦让, 负责, 克己复礼。在清教徒所信奉的《旧约全书》里, 记载着摩西带着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摩西是在埃及的以色列人, 当时的以色列人遭受埃及法老的侮辱和奴役, 面临被灭种的危机。摩西带领以色列人, 经过四十年的旷野之旅, 最终到达上帝的许诺之地。
摩西沉着镇定, 凭着对主的信心拯救了以色列人, 他君临天下, 威风八方。我们在美国电视中, 不难看到摩西的影子。在网上风靡的电视剧《越狱》 (FOX电视网) 中, 结构工程师斯科菲尔德的同胞哥哥林肯蒙冤入狱, 于是斯科菲尔德立志救哥哥出狱。他把监狱的地图和通道纹在身上, 并制造抢劫事件, “如愿以偿”地以囚犯身份进入监狱。监狱里面形形色色的人开始围绕着他, 局势复杂多变, 结果是了不起的斯科菲尔德带着大家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成功越狱。
另一部热播剧《迷失》 (ABC电视网) 叙述的是另一个摩西式的故事。一架飞机遇难, 坠落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上, 侥幸生还者形形色色, 国籍、人种、文化背景、个性各异, 14位主角中有兄弟, 有父子, 有朋友, 有夫妻, 也有敌人。医生杰克在救人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勇敢、智慧和高超的医术使他成为众人心目中的英雄。起初, 人们庆幸生还, 企盼救援队的到来。可是, 他们慢慢发现, 这个小岛似乎曾经来过和他们一样的人们, 这些人的求救信号已经不停地播发了16年, 但是, 似乎没有人发现他们的存在。面对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他们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呢?杰克和幸存者的故事丝毫不下于摩西和以色列人的传奇。
《小人国》是CBS在2007年出品的一部儿童真人秀。节目从全国各地挑选了40位16岁以下的孩子, 把他们带到空无一人的鬼城博兰扎。孩子们在无所不在的摄像机和麦克风下生活40天。没有家长的呵护, 没有教师的训导, 没有各种社会规范, 他们自己负责生活起居, 要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清理房屋、取水做饭、处理自己的各种问题、协调各种关系等。在小城里, 孩子们按照成人设定的环境和规则, 新创了一个没有尘埃的清明的儿童世界, 遵照成人世界的“乌托邦”理想, 力图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会体制。除此之外, 他们还要组织民主社区, 建立政府机构。以四个孩子为领导, 通过法案, 并依照法案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十分麻烦的各类公共问题。这一带有社会实践性质的节目, 其中的思想与实践、高蹈与流俗的巨大落差让人感慨。可以说, 这个节目中呈现出的虚拟世界完全是人类社会的袖珍图景, 是成人世界的投影, 自然也是对人类历史的一次回溯和复原。
成功的美国电视节目都是暗含了美国的社会文化和观众心理。图为风靡美国的《幸存者》、《学徒》。
在《旧约全书》中, 摩西在出埃及满三个月后的第三天, 遵从上帝的命令, 登上西奈山, 把民众召聚在山周围, 聆听上帝的训示。上帝从山上显现, 向摩西宣示十诫。上帝口传, 摩西手录。古代以色列人遵守十诫, 把十诫看成自己民族对上帝忠诚的誓言。“摩西十诫”也被写到了基督教的《旧约》里, 成为基督教世界人们共守的最高的社会规范, 并内化成个人的道德要求。其中第9条为“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FOX电视网推出的测谎真人秀《片刻真实》 (The Moment of Truth) 就是由此而发的一个节目。答题者接受主持人对个人隐私问题的辛辣提问, 甚至让参与者难以启齿, 比如问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比身边的所有朋友都长得好看, 你有没有背着你妻子在网上和其他女性偷情等等。答题人身上装有测谎仪, 判断你是否说了真话, 节目还请3位嘉宾来到现场, 有妻子、家人、朋友、老板等。对于敏感问题, 要是说有, 大家就都知道了;要是说没有, 心跳一不正常, 就被探测到了。在50万美元的诱惑下, 答题人内外受压, 左右不是, 窘迫不堪。观众在窥私的同时也在想, 面对真实与谎言, 我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吗?
8.美国饮食文化 篇八
何谓“美式食物”?乍听之下你可能认为答案容易得很。对许多人而言,美式食物就是汉堡、热狗、炸鸡和比萨。如果你好吃甜食,你可能会想到苹果派或巧克力片饼干。美国人确实吃这些东西,但这些就是你在美国唯一找得到的食物吗?
除了感恩节火鸡以外,挺难找到典型的美国食物。美国是个移民之国,所以美国人吃的食物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当人们移居美国,他们也将自己的烹饪方式一起带来。那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你几乎可以看到所有不同民族的食物。在某些時候,美国人把外国的食物视为最爱。美国人喜爱意大利的比萨,墨西哥的玉米饼和中国的春卷,但是这些东西的美国版味道却不太地道了!
和许多大国一样,美国被划分为数个区域,每个地区都以自己特有的食物种类为傲。走访美国南部享受乡村式的烹调:到路易斯安那州品尝辛辣的凯郡式料理:走一趟新英格兰试尝它美味的海鲜:再到中西部“美国的面包之乡”品尝可口的烘焙食品:乘船游览至西南部尝试一些好吃的墨西哥式德州小吃,最后到太平洋西北岸,啜饮极品咖啡,作为美食之旅的句点。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美国人通常只能“很快地吃几口”。快餐店为赶时间的人提供各种食物,从炸鸡到炒饭,应有尽有。微波炉晚餐和实时餐点使得在家烧饭省事又快速。当然,最平常的美式快餐之一就是三明治。任何能夹在两片土司中间的东西,美国人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份三明治,花生酱和果酱更是一直都深受美国人的喜爱。
忙碌的美国人也趋向于吃一大堆“垃圾食物”。炸薯片、糖果、汽水和其他甜食都颇受欢迎。许多人吃了太多这类不健康的零食,但是其他人则选择较健康的饮食习惯,有些人甚至选择“全天然”的食物,他们拒绝吃任何含有化学制品或添加物的食物。
【美国文化节活动策划】推荐阅读:
美国就餐文化和礼仪06-20
美国文化与社会论文07-29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11-11
谈谈我对美国快餐文化的认识08-22
美国企业文化特点与企业经营理念11-11
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社会文化研究复试经验09-04
美国留学选背景活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09-12
美国留学读高中 提早留学感受美国教育优势06-18
美国高中教案07-03
美国反腐政策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