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

2024-11-13

初高中衔接(8篇)

1.初高中衔接 篇一

衡水十四中初高中衔接历史试题三

1.进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钦定宪法大纲》

2.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不能维护民族权益B.农民阶级落后于时代的小农的封闭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手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3.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同盟会B.华兴会C.光复会D.日知会

4.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的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有 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9.中共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10.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共()

A. 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B.开始独立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找到了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11.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A.北伐失利B.永安建制C.安庆保卫战争失利D.天京变乱

1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D.互为补充

1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1A.产生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革命有了统一的组织和纲领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D.使革命思想发展成为政治革命

14.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主要是因为()

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B.提高了人们的参政意识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5.我们之所以说国民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没有完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16.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中国时,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并确定他已经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当时,中国西北部的中枢是()

A.西安B.西柏坡C.延安D.会宁

17.国民革命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的“大”是指()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B.俄国帮助的进步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D.革命成果的丰富性

18.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B.长征胜利完成C.遵义会议的召开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19.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白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20.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意义在于()

A.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B.向全国人民指明了胜利之路

C.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信心和勇气D.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

二、能力提升

21.200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在中国共产党85年的奋斗历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材料一:目前我们党的任务是铲除近代中国之最大毒瘤——帝国主义,同时也要铲除阻碍中国进步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之走狗——封建军阀。

以期建立民主自由的共和国。

————中共二大

材料二

材料三:不可否认,中国自建国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放眼世界,其他国家也在发展,我们与发达国家距离反而拉大了。近30年来的建设,有成就有失误,但我认为失误与教训要多一点。所以,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1977年邓小平讲话 请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2)据材料二所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军队克服了哪些困难?并

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三回答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现的两次重要转折,这两次转折有哪些相似之处?

(4)通过中国共产党85年的奋斗历程,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22.材料一:鸦片战争形势图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材料四: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请完成:

(1)列举以上各战争时期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2)综观上图反映出中国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

(3)面对此形势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主要的抗争活动?

专题练习

一、基础训练

1.B2.B3.A4.B5.D6.D7.A8.D9.B10.B11.D12.A13.B14.C

15.A16.C17.A18.D19.C20.C

二、能力提升

21.(1)反帝反封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困难: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险恶的自然环境;党内“左”倾错误思想及分裂势力。影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伐,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传播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3)重要转折:1935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相似点:1)都结束了“左”倾错误对我党事业的危害;2)都确立了新的领导核心;3)都使革命或者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4)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22.(1)《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或者《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2)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初高中衔接 篇二

一、“断层”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语文测试, 发现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鉴赏和写作表达这三块语文能力测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随即下发了《高一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表》, 借此了解初中语文教学情况, 其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是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 有的即便知道, 也是靠死记硬背。学生如果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 这些问题就会很容易理解, 但初中教师很少提及语法, 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决, 问题被带到高中, 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很多障碍。

后来我查阅初中语文新课标时发现: 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这些不同直接导致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断层”现象。

从教学目标看, 初中新课标的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高中则把“注重语文应用”和“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从教学要求看, 初中语文新课标只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 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学会欣赏和体验文学作品, 能品味作品语言, 会借助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常用的修辞方法等。高中要求学生独立阅读, 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注重审美体验,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的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

下面具体比较初高中各教学板块对阅读能力要求的不同。

先说现代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只要求学生能分清体裁散文要把握文意, 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的情感;议论文要把握抓住论点, 找到论据, 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只要求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 了解说明方法就行了。高中则要求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探讨散文的情理;议论文要求学生既理清文章思路, 筛选信息, 又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明文要做到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概括说明。

再说文言文阅读教学, 差距更大。初中阶段只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淡化基本语法和文言句式的教学;高中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课文并翻译关键句,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了解其思想倾向”。

从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高中语文教师应避免高一学生在学习过渡阶段产生的不适应甚至厌学现象, 使学生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 做到“无缝”衔接。

二、“无缝”衔接的措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必须有很强的衔接意识。要改变“断层”现象, 就要在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做好安排, 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初中向高中过渡。

1.教学方法

教师要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 以便在此基础上精心备课, 制订教学方案, 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同时, 教师还要了解初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不同,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初三学过《沁园春雪》, 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引入, 既是对初中知识的复习, 又可以勾起学生的熟悉感, 还可以针对初高中教学要求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明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 这是一种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在比较阅读时要扩大比较范围:可以把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声声慢》;还可以用同类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时期“景物情”的特点和关系学习, 分类比较总结, 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2.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 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学生可参照相关讲解, 对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和写作知识等进行整理搜集。其次, 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积累式阅读法,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深化学生的思想。最后, 要做到“四多”, 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要“多看”, 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 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多记”, 记录和记忆相辅相成, 增加知识储备;三要“多写”, 高考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书写能力, 多写才能文思泉涌; 四要“多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多思是前“三多”的基础 , 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3.心理辅导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使用衔接、过渡手段, 为学生营造相对熟悉放松的环境。还应在心理、意志、性格培养等方面加以指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彻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初高中化学衔接探讨 篇三

初高中衔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老师们相互之间谈了很多年,每年高一新生进入校园时老师也都会事先叮嘱他们要做好初高中衔接,现在不少校外补习班也会在初三毕业的暑假里开设衔接班,但是真的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老师经常抱怨高一新生不能掌握高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甚至在讲到某些章节或知识点的时候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你们在初中到底学了些什么?”

笔者也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其实我们平时更多的是从老师的角度特别是像笔者这样从未教过初中的高中老师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其实我们了解的并不多。所以接手这一届高一新生的时候,笔者和高一备课组内的同仁决定上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来初步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争取能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一、采取措施设计问卷

1.设计调查问卷

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利用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当场完成,当场收上。问卷涵盖了初中化学的主要知识块,也涉及到一些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养。

问卷如下:

高一化学入学调查问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1.化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2.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的分子____________相同。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相同或不同元素原子间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_______________结合成分子。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C.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D.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燥,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快

5.请写出一种氧化物的分类方法,并各举一例。

6.(1)请写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并各举一例。(2)你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吗?请写出一例。

7.请分别写出检验Cl-、SO、CO、H+的方法

8.请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9.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

(1)单质_____________

(2)酸_____________

(3)碱_____________

(4)盐_____________

(5)氧化物_____________

(6)有机物_____________

10.稀释浓硫酸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11.下列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盐溶液才能反应实现的是()

A.CuO → CuCl2B.K2SO4→KCl

C.CaCO3→CaCl2 D.Mg(OH)2 →MgCl2

12.甲、乙、丙、丁分别是氢氧化钙溶液、硝酸钾溶液、碳酸钠溶液、盐酸中的一种。已知甲和丙可以反应,甲和丁也可以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一定是氢氧化钙溶液

B. 乙一定是硝酸钾溶液

C. 丙不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D. 丁只能是盐酸溶液

13.某次实验用5 mL浓盐酸,为量取5 mL浓盐酸,化学科代表建议同学们使用10 mL量筒,小明问:为什么不用100 mL的量筒呢?化学科代表说这是为了减小误差,并列举了充分的理由。你能说出若使用100 mL量筒造成误差较大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14.精盐(NaCl)和纯碱(Na2CO3)是两种常见物质。

(1)用化学方法区别这两种固体,可以选择下列哪一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

A. 白酒B. 米醋C. 纯净水D. 酱油

(2)王军同学不慎在精盐中混入了少量纯碱,他想重新得到精盐,设计了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固体混合物溶液固体

方案二:固体混合物溶液固体

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说明另一方案不合理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2)中固体混合物有53 g,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4.4 g二氧化碳气体,则该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2.抽样调查

本年级共开设三个层次的班级,分别是省招班3个,实验班5个,普通班6个。由于学生较多,时间较紧,所以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汇总分析,抽取省招班1个(42人),实验班2个(共84人),普通班2个(共85人),总计211人,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并提出相对措施(由于时间和人手的原因,问题汇总只能在整体层面处理,未能具体细化到个体。)。

二、汇总和分析

问题1: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接受了一年的化学学习后对化学的印象和基本认识,以及他们对化学是一门科学的认识程度。

情况分析:

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印象不深,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用性未能得到充分展示。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现在初三的化学教学必须面对中考的压力有关。与原先高中阶段还有省级实验操作考查不同,初三的教学必须能够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所以很多初三的化学老师简化甚至省略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不经常把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联系起来,而是让学生反复做题、训练,使得学生忘记了或者没有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实用性的学科。从平时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很欠缺,一些常见基本实验操作(如滴加液体、搅拌、天平的使用等)不过关。

问题2:本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物质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是从原子、分子角度出发的,第④小问若是从微观角度回答则超出初中要求。

情况分析:

从解答情况来看,学生对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的掌握随初中学校不同而差异较大,不同学校的老师根据学生层次和中考目标的不同,讲授内容差别很大,有些学校或班级甚至已经传授了少量高中的知识。

问题3、问题4:这两题与问题2相似,还是了解学生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面的情况,解答情况如下:

问题3写“宏观”与“微观” 有168人,约占80%,另外讲不清楚的人数>10%。

问题4的正确率为86%,情况较好。

情况分析: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不能完全到位,部分学生存在很模糊的情况,很少有学生能从元素的定义来入手进行阐述。

问题5:考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物质组成方面的知识。题目本身有一定的开放度,没有明确规定分类标准,除了想要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情况以外,还想知道学生对化学物质是习惯于从性质去了解还是从组成元素去了解,或者是从其他方面去了解。

情况分析:

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初中对“酸、碱、盐”部分不讲,特别是定义部分有所弱化。从解答情况来看,学生多从组成角度进行分类,能从性质角度分类的较少,能写出2种或更多的分类方法的很少(当然与题目要求也有关系)。而且写错的人数比例过高,说明学生的基础薄弱。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未能写出具体实例,存在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能按照题目要求回答等问题。

问题6:本题想要了解学生掌握反应类型和反应方程式的情况。化学方程式作为学好化学的基本功之一,初中学生是怎样进行学习的?书写方程式的能力具备了吗?同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块在高中属于难点的部分,有多少学生有所知晓?由于以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阅读、书写、理解化学方程式方面的不足,因此专门准备了一个书写方程式的问题。

方程式的书写情况不理想,化学式写错、未配平、条件不写的情况很多。

情况分析:

应该说学生对方程式的掌握是很不能让人满意的。联系平时上课时对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不是从化学物质的性质出发,把方程式理解为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是化学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而是把方程式当做一个个字母、数字、数学符号,特别是在口头表述一个化学方程式的时候最为明显。

2.学生把方程式按照一个个字母、数字、数学符号的顺序背诵下来,不能理解方程式所表达的化学意义,所体现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性质,因此不会运用方程式来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遗忘。

3.正因为上述1、2两点的问题,学生经常写错化学式,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会标,而且影响到以后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问题7:这是一个离子检验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的问题。回答该题时需要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要求较高。回答情况总结如下:

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检验用的试剂,超过60%的学生陈述不清,主要是Cl-、SO42-的检验中缺少稀硝酸,部分学生语句次序混乱。

情况分析:

1.初中死记硬背的学生比例不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硝酸是一个典型例子。

2.文字题表达能力较弱,不能有序组织语句。

问题8、问题9:金属活动顺序表和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是初中学生反复练习的内容,

从解答情况来看结果也较好。

问题8 超过95%的学生回答正确,约有10%不到的学生元素符号、元素名称混用。

问题9大部分学生回答基本正确,少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约有10%的学生未举两例。

问题10:以稀释浓硫酸为例考查学生是否较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

192人(91%)的学生能正确书写,9%的学生写错(其中“水入酸”约占 5% ;缺“沿器壁” 约占2.5%)

情况分析:

总体上,基本实验操作的常考部分初中老师训练到位,学生也能在纸上较好掌握。

初中已讲的基本操作:固体、液体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分有毒、无毒);浓硫酸的稀释;过滤、蒸发操作;制O2 、H2、CO2。

问题11、问题12:这两个选择题是酸碱盐等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题目类型特别是12题是初中不常见的,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情况分析:

如果仅从初中的要求来看,这两题的结果还是可以令人接受的。但从高中的要求来看,这样的正确率显然是偏低了(特别是12题这种典型的高中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不熟悉,化学意义不理解。对化学方程式的积累很贫乏,解题视野不开阔,“八圈图”(酸碱盐的相互转化)中能够熟练书写的方程式写只局限于有限的几个反应。

问题13:本题是实验误差分析题,侧重于实验原理的掌握与解析,有相当的难度。学生的解答情况如下:

有181人(超过85%) 提到量筒的量程分度精度,但只有41人(不到20%)提到残留液的问题。

情况分析:

如前面题7、题10分析,学生在实验原理方面的训练还是不够,道理不能解释或解释不清。很多实验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背下来,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

问题14: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实验考查,又有计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学生的回答情况如下:

小题(1)正确率 85%

小题(2)正确率 76% (主要是对Na2SO4的忽视)

小题(3)正确率73%

情况分析:

小题(1)解答情况基本正常,小题(2)要考虑实验步骤,还要能熟练运用方程式,难度较大,部分学生运用方程式只看部分,思路、视线局限性大。

小题(3)计算难度不大,但结合平时教学中计算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到:

学生的简单计算、用质量计算尚可。存在问题:

1.计算格式不规范,部分学生喜欢跳步骤;

2.计算过程中不能带单位运算;

3.计算能力较弱,计算错误频繁出现;

4.分步计算解题困难。

三、采取的措施

(1)继续保持化学学科“有趣”的特点,上课时多穿插一些知识介绍、化学史话、实用技巧或方法。

(2)加强实验操作,强化动手意识,多进实验室,如果进实验室没有条件,就把实验多带进课堂,让学生演示实验。

(3)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化学在生活中“活起来”。

(4)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在进行第一单元的原子结构教学时需按照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5)强化概念的解析、运用,可用判断、辨析、选择等习题强化,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复习运用。

(6)针对学生文字题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长期的引导和训练。

(7)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实验操作,从实际操作中强化印象,从实验原理上阐述原因,使得学生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为以后更复杂的实验问题打好基础。

(8)规范计算格式,完善计算过程,养成带单位运算的好习惯。特别是在高一必修1中物质的量和元素化合物阶段要完成这个目标。

4.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初探 篇四

李俊林

摘要: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许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度过“难关”,就成为高一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成绩分化;差异;衔接;措施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环境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需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考取了高中,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充要条件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

(二)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高中教材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联系上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三)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自习辅导课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以及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的变化

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是高一新生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一些重点题目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强化学习效果。而高中数学教学则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往往采用粗线条模式,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讲授一些典型例题,以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难以适应快速的教学推进速度,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成绩。

(五)学习方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增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别提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虽然在初中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在高中教学中才能充分反映出来。这些能力、思想方法也正是高考命题的要求。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适当在刚开学时用一定时间复习初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基础知识、重点题型、重要方法;三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四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底细,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考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

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拟定自学提纲──基本内容的归纳、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数学中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以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应要求

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总结,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为他们的高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家齐.《教育与新学科》.修订2版.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156页

[2]郑和钧.《协同教学原则》.《湖南教育》,1993年11月.28页

[3]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125页

[4]钟以俊.《中外实用教学方法手册》.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98页

5.浅谈初高中作文衔接 篇五

厦门市湖里鹄图

原文出处:

摘要:由于年龄上的限制,初中作文以“模仿”为主;高中作文在“模仿”的基础上,要向“独立创作”发展;“模仿”和“独立创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将“真情写作”和“创新写作”灌输到学生作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关键词:作文 衔接模仿 真情写作 创新写作

初中生与高中生不仅仅是在年龄上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初中生显得比较幼稚、孩子气、调皮、喜欢撒娇,总之不够成熟;而到了高中阶段,孩子的生理与心理成熟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满足于老师和家长的束缚。但是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他们的写作水平都受到学生与生活面狭窄的影响,缺乏创新精神,初高中作文教学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他们的作文有血有肉。

一、初中生的写作由“模仿”开始:

翻开任何一本初中生语文课外练习,都很容易找到扩写、缩写、仿写等题型,这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可以由简单的仿写开始:从仿写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直到一篇完整的文章。

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仅仅局限于作文课堂),也要尽可能地运用“模仿”这一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在进行初中语文课文(人教版)《观沧海》教学时,诗人由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出一副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图,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在利用“导学案”的方式指导学生欣赏这首诗歌的语言后,我向他们建议:同学们,曹操通过沧海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进取精神,那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表现形式,借景来抒情呢?现在我们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探讨,创作一首同类型的诗歌。其实在这之前,我参观了海原县第一中学,那里的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试着给孩子们写下了这样一首《海中游》,与他们一起分享我的“模仿”:

观海中

临清真寺,而观海中。

水何澹澹?黄土竦峙;

木叶凋零,百草见黄。

寒风潇潇,书声琅琅。

麋鹿结伴,若行其中;

学生畅谈,自由翱翔。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备注:①海中:即海原县第一中学;②清真大寺:指毗邻海中的新建清真大寺。此文原发表于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hszx)

看完了我的作品,孩子们显得很兴奋,立即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10分钟后,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

又如在教学柳宗元的诗歌《江雪》时,我引导学生们创作的短诗《山雪》,也收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江雪

牌路山雪浓,支教师情纵。

余怜青娥冷,弦发广寒宫。

(备注:①牌路山:地名;②支教师:指2011—2012年厦门支教海原的五位老师。此文原发表于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hszx)

在目前语文课外学习时间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提出“让学生多阅读名著,多阅读各种文学杂志,使他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阅读名家的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进而激励其阅读该名家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的同类型作品,并进行模仿、创作、加工,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达到作文能力有所提高的目标。

二、高中阶段,在“模仿”的基础上,要向“独立创作”发展:

如果一直走“模仿”之路,那我们就会陷入“山寨”的泥潭中,结果只能是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而没有自己的见解。模仿是一种能力,但有“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独立思考,并进行创新式的写作,才能使文章具有生命力。

一般来讲,独特的生命体验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他们在创作时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作出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文章。

如在“记叙童年趣事”这一次作文训练中,有学生的作文题目是《童年的艰辛》,主要内容是写作者家里小时候比较贫穷,难得吃上一顿肉,而只有在有客人的时候才会有幸吃上客人剩下的一点残羹冷炙。但是这一次客人来得有点多,孩子怕客人会吃光桌子上的鱼肉,而大声哭喊,最后由妈妈无奈的泪水而结束了这场闹剧。

我把这位学生叫来,跟他进行了沟通后,知道了孩子写的确是事实。于是我决定让孩子对这件童年往事进行艺术加工,在他独特的体验上,加以艺术创作,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作文终于出炉了,题目换成了《妈妈,鱼转身了》。内容也进行了修改:当我向妈妈诉说“客人太多,可能没有剩下的鱼肉让我吃”时,妈妈说“别担心,孩子,客人会很有礼貌的,他们吃了鱼的一面后,另一面会留下给你呢”,而我就真的躲在门后,偷偷的对客人进行“监视”,结果当客人准备将鱼翻身的时候,我突然大声向妈妈叫喊“妈妈,妈妈,鱼转身了!”

我将这篇文章的原文和修改后的作文拿到全班,作为典型例子来讲学生应当对我们生活中的体验进行加工,而不是简单的再现,更不是单独的“模仿”,高中生应当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进行文学创作。如修改后的作文,在题目上、内容上都进行了改动:题目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鱼转身了?”水中的鱼当然会转身,这有什么可写的?为什么鱼转身了,要身妈妈报告?而在内容上的设置,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设置悬念,而在描写的过程中一步步深入,将读者引入到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构中,读完使人猛然醒悟,有获得启发和感悟。

三、将“真情写作”和“创新写作”要灌输到学生作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6.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策略 篇六

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大致出现以下几种困难:词汇困难、阅读困难、语法困难、听说困难、心理障碍、信心缺失等。确实,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英语在知识难度,要求和内容上与初中英语有着较大的区别:词汇量大幅增加,出现一些难句、长句,还涉及较复杂的语法,课文篇幅急剧扩大,听说读写全面铺开。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的新生们应该对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有大致的了解,知晓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差异所在,高中阶段的困难所在,从而根据自身学习状况做好准备,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调整预案。

词汇学习是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完备的词汇量能促进学生在听力,阅读,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提高。根据新课程设计的思路,高考要求学生达到八级的词汇量约3300个词汇,而要求初中毕业结束时达到的词汇量是1500个单词。量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重负,而且高中的词汇学习也由常用的生活词汇扩展到大量核心词汇及认知词汇的学习。因此在初高中衔接学段,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词汇学习的方法,进行词汇记忆规律的探究式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通过语境猜词义,按构词法成串记忆,合成词比较,同根词语义比较,派生词转换等。

7.初高中语法知识衔接刍议 篇七

这组数据不禁让我们陷入了思考:在语法知识的教学方面,初中与高中缺乏有机衔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学生升入高中后很难融入高中语文的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同时,从目前高考试题来看,不少省份的语文试题中都有关于语法知识的考题,学生如果没有语法基础,上述试题如何解答!退一步讲,即使高中老师重新进行初中语法的教学,结果也可能是事倍功半!

现实摆在面前,我们只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地进行初高中的语法衔接。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摸索,觉得下面几种做法行之有效。

一、正视现实,切实摸清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强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应用”第5点指出:“掌握语言文字法规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观察和思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

而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所以教材不编,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利用零散时间,集腋成裘。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大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能促进语感的形成,但语感又不能光凭经验。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因此可从形式入手,让学生去掌握基础的语法规则。当学生站在掌握语法的高度去审视汉语中无比丰富的语言现象时,许多复杂的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此时,学生的语感已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在紧张的高中课程学习中,再抽出几堂课专门补习语法,似乎不可思议。笔者经过实验,觉得“集腋成裘法”更可行——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

笔者最近两年一直在坚持这样做:以月为单位,从最起码的实词虚词开始,之后是词组类型、句子成分划分(时间要长一些)、单复句、长短句,这些知识在教学课文时随机巩固,尔后是高考真题巩固。这的确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工程,在高一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效果来,但到了高三总复习,这些语法知识就厚积薄发、大显身手了。笔者曾经作过这样的调查,在做实际的语言应用类型题目时,进行过语法训练的班级平均分较没有进行过训练的班级要高至少3分,这实在不可小觑。

另外,现在的高中几乎都设立了选修课,笔者曾尝试开设语法选修课,在琳琅满目的选修课中,这种纯粹的知识型课程与趣味型、探索型的课程相比,优势虽不明显,但绝对很有市场。

三、最为关键的是随文而教、随题而教,适当地开展专题训练。

1. 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

最典型的莫过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句话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带领学生分析完这些句子,师生都很有成就感,还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2. 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

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地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这样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其他如实词活用、成分省略、句式倒装、虚词用法等,离开语法分析则更是寸步难行了。

3. 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类试题。

同义词比较题,有时仅仅从词义上是难以找出差别的,那就要进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如,“偶尔”和“偶然”,很难区别,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偶然”是形容词性,后面多接名词,“偶尔”是副词性,后面多接动词,问题迎刃而解。

病句辨析题大多也应进行语法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问题,那么,就必须进行语法分析才能解题。拿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试题为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分析得出,A.介词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将“根据”放在“公司”后;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目标”后加上“的地方”。D.不合逻辑,应该是“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其实,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

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试题: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短句变长句,看似简单,其实对于那些连长句和短句都分不清楚的学生来说,难度着实不小。既要兼顾主谓宾,又要调整语序,没有一定的语法功底,要想得到满分,不易。

8.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篇八

一、出现的问题

高中数学较之初中数学从内容、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跨度,甚至出现断层。许多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因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初中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甚至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放弃学习数学。直接影响以后高中三年的学习。只有尽快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初高中数学的变化

在全国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当下,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纳入大纲。它是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三个基本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要求“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高中与初中数学相比:思维方式从直观到抽象;学习内容从单一到复杂;语言表述从浅显到严谨;分析计算从定量到定性。同时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把抽象复杂的“函数”必修一部分放在高一学习,因此高一新生普遍觉得数学难学。

1.教材的变化

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接近生活。而高中数学以严谨简练,抽象概括的语言方式叙述,理论性强。

初中教材的特点:对概念的没有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对许多定理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教材难易梯度平缓,比较直观。

高中教材的特点:概念叙述严谨、规范、多而抽象;定理论证严谨逻辑性强;知识内容难度都明显加大;新教材内容的调整降低的幅度小,甚至没有降低。因此,初高中新教材的内容调整后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如初中数学教材对二元方程组,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因式分解、不等式、分数指数幂等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而这些在初中教材中“浅、少、易”的知识在高中学习中要求熟練灵活运用,起点升高,难度加大。

2.教法的变化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因此题目并不具有选拔性,学生比较容易考得高分。目前我国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而高考作为为高校选拔好成绩的学生的较公平的方法,其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

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在初中,很多老师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用机械的、便于操作的确定方式,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同时课堂容量小,练习时间长,甚至一些题通过反复练,达到机械记忆的效果。学生依赖于教师提供的解题套路,通过反复多次练习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而高中数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练习时间少,要求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高考难度的压力下,高中教师往往加大课堂容量、补充并加深知识,造成高一新生的不适应。

3.学习方法的变化

初中生在学习上依赖心理很明显。学生缺乏积极的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会自主独立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于老师或者家长讲解,依赖性较强。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法变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忙于记笔记,但对要点听不全,没有跟上老师思路,或者某一知识断片,一节课就像听天书;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总结知识间的联系,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高一新生普遍存在能听懂但不会做题,作业会但考试不会的情况。花了较多的时间学习数学,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学习能力的脱节

一些学生思想松懈,认为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在初三发奋就轻而易举地考上高中,因此认为在高一、二也不用太用功,只等高三再努力也会考上大学。

初中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仅限于四则运算,公式参量较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初中学生的数学思想要求不高。高中数学更抽象,逻辑思维强,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要求较高。

三、做好初高中衔接的主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思想和能力虽然在初中数学中有所体现,但在高中教学中更加充分地反映出来。这些能力、思想方法正是高考命题的要求。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高一开学初,教师可通过摸底测验、与学生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围绕高考大纲和教材,将初中所学较简单而高中要求较高的内容集中复习加深,做好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针对学生所感受到的难点和兴趣点,将探究的某一些环节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和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明确高考对高一内容的相应要求,注重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基本方法思想。另外,及时了解学困生的情况,帮助其找到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是学习方法改变。针对高中数学内容多、进度快、学生易忘记等特点,注重知识的循环复习,增加错题本,注重总结。

上一篇:暑假辅导班开课通知下一篇:《金融写作技巧提升》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