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24-10-2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精选8篇)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篇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汉南区邓南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近期,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调查共涉及我校1-6年级6个班,总人数47人,在47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27人,占全校人数17.4%,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也大,占在校生的大部分,我校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大,总体比例偏高。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90.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睱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

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石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6、安分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措施。如果对留守儿童问题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必将给留守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社会也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还有可能影响到下一代人口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既然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力和缺乏亲情造成的,那么解决的出路也应该着重放在加强管理和营造亲情上。结合本校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留守儿童成长袋。可在每一个留守儿童入学之初,就给他们设立一个成长袋,里面详细地记载留守儿童家庭成员情况,在校在家的相关表现,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心理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2、创建家长热线制。学校对每个留守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应登记入册。定期向留守儿童家长通报其子女在校的相关表现,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成功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家长的赞许;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同时,也让他们与子女进行定期沟通,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增进彼此间的亲情,从而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架设一条空中桥梁。

3、建立校园心理咨询网络。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进行自我疏导,家长又不在身边,天长日久各中问题必然郁于胸中,积少成多形成很多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立校长信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量,可以以

写信的方式寻求帮助。学校定期定时开启信箱,由专人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对留守儿童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其次鉴于建立校园内部电话系统,投资较少,又便于师生沟通,相关学校可以考虑建立。这样留守儿童就可以不分时段,随时就生活、学习、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咨询老师,及时获得帮助。该项措施已在教育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实施关爱工程。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学校应对留守儿童施以特殊的关爱,如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制度。在每个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生日卡,详细记载班级中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信息。每逢留守儿童生日时,让全体师生为他点烛祝贺,共唱生日歌,表达大家真诚的祝福。这样通过施行关爱工程,就可以让学生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进。

由于我国现行的户籍政策限制和现阶段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村留守儿童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如何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缺少关爱与教育的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农村少年儿童教育的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开始大量举办,这对农村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个福音。这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给新兴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提出了一个新兴的课题这不仅是广大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篇二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 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 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 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 比例高达56.17%。随着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长, 留守儿童也将呈相同增长趋势。因此,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研究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现状

段成荣、周福林 (2005) 认为,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 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 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 城市和城镇留守儿童的比例仅为13.5%。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 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这些地区的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

2、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有研究者曾对242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 结果显示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有30.3%的留守子女明显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亲子监护的儿童。 (孙闯2007)

由于亲情缺失,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陈越 (2007) 撰文指出“留守学生”容易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上进心不强。卢先群、卢春、樊炳辉 (2007) 也认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 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 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负面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关于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也凸现出来了, 相应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普遍性问题不得不让我们认为对留守儿童的系统性研究迫在眉睫,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上, 这样才能得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为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时间外出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未满18岁的儿童。

本次研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目的对以前各种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和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加添而成的。调查问卷采用MHT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 根据日本的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 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本文同时运用Excel工具及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为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提供精确数据。

本次调查笔者着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剖析。我们还设计了两个对比:第一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 看看他们的心理方面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二就是父母外出前后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的变化。最后我们将通过上面的研究, 得出一个具有意义的结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上饶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上饶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上饶市儿童为1291072人, 农村留守儿童有676788人次, 占儿童总数的52.24%, 余干县留守比例为70%, 鄱阳县留守比例为60%。

数据来源:万年县妇联的调查结果

万年县十二个乡或镇的调查数据显示, 万年县的平均留守儿童比例为57.23%, 从不同的乡镇的比例可以看出陈营镇的留守比例很小, 原因她是政府所在地, 商业相对比较发达。而青云镇虽然也是一个镇, 第一、她只是一个起着中转作用的小镇, 这里商业在这几年交通的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相对很差, 中转地位逐步减弱。第二、这里农民的观点介于老百姓与城市人之间。在这几年镇上萧条后, 自然萌生外出的念头, 所以外出的人也很多。

2、留守儿童性格、心理分析

一个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然而农民外出打工仅是他们权衡利弊的理性选择, 也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留守儿童更是被动的接受者, 默默的接受父母为他们安排的一切。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很多人客观的认为他们的性格应该是孤僻, 心理应该有很大的问题。事实是这样吗?

(1) 留守与非留守之间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在心理方面并不存在太大差异。从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方面的数据看出他们这方面心理状况表现不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但程度都不是很深。

在学习焦虑量化指数上显示学习焦虑是一个普遍现象, 与是否留守无关。通过对一些学生和老师的访问调查发现, 学生普遍不能正确对待学习, 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十分关心考试分数。

(2) 不同类型的儿童之间的心理状况比较

从整体来看, 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影响最大, 具体体现在身体症状上;父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影响最大, 具体体现在学习焦虑指数上;而在心理方面从对人焦虑、孤单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都可以看出, 父母外出对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之间, 以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差比不是很大。

(3) 留守儿童眼中的受父母影响程度

性格很受父母外出务工影响比例为23.9%, 性格有一点受父母外出影响比例为39.3%, 认为自己的性格没有受父母外出影响的比例为24.8%, 拿捏不准自己有没有受影响, 大概占总比例的12.0%。

总体来看, 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这从23.9%和39.3%就可以看出。有23.9%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很受影响, 比对学习的影响比例要高10个百分点, 说明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很大。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留守儿童现象在上饶农村比较普遍, 农民的外出务工造成家庭的不完整

我国当前的农民工主要以三个群体组成:青少年打工群体、青壮年打工群体、中老年打工群体。其中, 已婚且有未成年子女的青壮年打工者占的比重最大 (叶敬忠, 2005) 。他们之所以做出外出打工的决策, 往往是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声场和生活的需求、当地的经济条件不好, 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同时子女的抚养及上学需求费用很大, 为了维持生计, 也为了挣钱供子女上学, 他们迫不得已只能外出打工。然而农民工无力支付城里昂贵的教育和生活费用, 他们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 留给监护人代为抚养。所以, “留守儿童”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外出打工时留守儿童父母理性的选择, 然而在理性选择背后凸现出来的是不理性, 他们忽视了父母不在身边照顾、陪伴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里的利益关系没法算清楚, 因为没有人知道具体的收益方程式。每一个外出父母的收益方程式:收益=外出后收入-外出前收入-监护费用等费用, 但这是错误的, 他们忽视了自己外出对子女的影响, 很多影响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只能接受。

2、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影响较大, 他们普遍很想念父母, 同时只能无奈的面对现实

从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的情感需要来看, 外出父母不能给予过多的温暖与关怀, 但留守儿童普遍对父母的外出表示理解。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 普遍表现出对在外父母的强烈思念。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安全和健康表示忧虑, 并能够理解父母外出的选择和生活的艰辛。从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的愿望来看, 无论是希望父母回家还是期待能去城里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留守儿童都普遍表现了对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渴望。

3、劳动力外出对监护人的影响

监护人也是家庭的留守者之一, 他们不仅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 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 而家庭成员的外出同样也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的很多方面造成了影响。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后, 不仅所有的家务活和农活负担全部落在了监护人身上, 还要照顾好孩子的日常生活, 监护人普遍感觉负担过重, 尤其是隔代监护的监护人。

另外, 监护人在处理大事务时很难做决策, 这里表现在缺少帮手和在重大事情上没有主意或不敢拿主意。对于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来说, 他们本来应该过颐养天年的日子, 却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 老人们内心常常感到孤单和寂寞。尽管儿女的外出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 但他们没有怨言, 在他们心理装的是儿女的幸福, 他们很少想打自己。前面也讲到隔代监护的比例很高, 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老人和小孩一样需要家的关爱甚至比小孩更加需要, 事实上这个问题比留守儿童问题更严重。

4、政策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深刻地认识到“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而且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国家各部门已经在密切关注这一群儿童, 中组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十二部委业已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 已经对全国留守儿童状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调查工作。各政府机关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关于应对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缺失的对策, 国内已经有很多研究, 例如姜良琴就提出“提升家庭监护意识”、“建立监护监督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区委托监护机构”等措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这方面的措施,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措施的效果却不那么令人满意, 留守儿童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在调查中问到“有心事向谁诉说”和“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最先向谁求助?”时, 只有2.86%和11.4%人选择老师,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对于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从实际中总结的建议或许才是最符合实际、最有效的。本调查组由于时间有限并没有进行很细致入微的调查, 因此并不能提出很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但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每年寒暑假孩子会被送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和父母团聚。政府完全可以为这一农民自创的团聚沟通方式提供便利。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伴随着农民工的大量出现,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近年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不断, 然而扎实的研究较少。基于此, 本文对江西省上饶市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调查研究, 采用MHT量表, 得出一系列重要一手数据和结论, 并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实地调查,MHT量表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29) .

[2]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篇三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805-02

本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实地了解、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专题调研(随机抽取部分县市的四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420份(其中留守小学生169人,留守中学生251人;男生208人,女生212人),回收396份,回收率达94.3%,有效问卷占96.6%;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型的占58.26%,旁亲管教型的占10.22%,“单亲”留守型的占29.39%,自我留守型的占2.13%。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有近58%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51.2%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孤僻、任性、内向、脆弱、冷漠等性格特征;有47.1%的留守儿童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寂寞空虚等情感反应;有19.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溺网络、拉帮结派甚至打架斗殴等品行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但仍有5%的同学认为读书无用,放弃学习,期望有一天能与他人一样进城打工赚钱。

1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于中小学阶段,在这段时间过渡性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这其中包括了生物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过渡。

生物过渡在这一时期个体经历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儿童向青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然而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有很大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认知过渡儿童在向青少年过渡过程中,个体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也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过渡随着青少年生理成熟和认知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青少年逐渐向成人角色的过渡也导致了个体责任心的增强,出现独立性,开始追求自由。

1、同伴关系的发展。我国有关大中小学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玩耍、倾诉和分享乐趣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要位置。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等方向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同伴是重要的榜样源,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得以表现或受到抑制。个体只有在与同伴平等交往中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才能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从中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道德判断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此时就需要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社交需求,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当然不良的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也产生重要负面影响,这在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也较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2、认知与思维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个体在社会文化中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个体在与他人交互作用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合并和内化等心理加工,进而从中获得经验,学会如何检验适用于解决问题的规则。因此可以说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适应的过程。

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对应,在青少年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增加的同时,思维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现依然突出。青少年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问题情景面前,常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思维批判性明显增长,不能轻易接受别人意见、思想和态度,常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如表现出固执己见和敏感多疑。现阶段青少年中流行的“明星崇拜”,反映了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其思维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竭力模仿某明星以获心理上的满足感,而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所追求的目标,这种思维片面性还表现在思考、分析问题爱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障碍。

3、自我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便产生了反抗心理。青少年反抗方式多样,有时表现强烈有时则以内隐方式相对抗,常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对对方意见置若罔闻,有时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转移到其他个人和团体中。

4、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儿童至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其情绪与情感的发展有如下特点: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心境化发展趋势,情绪体验内容更加丰富。

5、性别角色与性心理发展。留守儿童在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性别角色难以把握以致在性别认同上出现一定的障碍。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青少年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在这一时期他们需要确定自己要承担的角色。凡是与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相一致的行为,由于儿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强化,因而可能保留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那些与社会性别角色标准不相符的行为,则因得不到强化甚至受到谴责而可能逐渐减退。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内分泌因素的诱导对性产生兴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它促使青少年男女获得更多关于自己以及异性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性别差异的内涵,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农村地区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影视节目等,而从学校、家长那里获取性知识极少。然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性知识缺乏针对性,甚至难保证其科学性,这种非正规教育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经常会引发青少年对性的错误认识,影响其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通过正规渠道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凸显的心理问题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在这个阶段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情绪情感方面容易产生波动;同时缺乏父母提供适当的行为指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良好的适应社会。

1、个性心理发展的局限性。留守儿童的感情非常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关注,他们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和缺失感使他们自我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懦弱等个性特征,不同的程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我们课题组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勇敢吗”一栏中,答“是”的留守儿童占36.8%,在“你觉得自己独立吗”一栏中,答“是”的占34.0%,这说明不到四成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变得勇敢和独立,他们还是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甚至有些儿童胆小怕事容易受别人欺负。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有些同学反映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了,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变得内向”。

2、情绪和情感心理发展的局限性。儿童大多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依靠和保护,因此轻易产生自卑心理,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甚至有时自暴自弃,对学习要求降低、缺乏上进心。他们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又很难走出情绪低落的阴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躁动等情绪体验。

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在“你觉得自己孤独吗”一栏中,答“是”的占48.3%,在留守儿童小组访谈中,个别同学会坦言“由于自己感到没有父母照顾,有时会感到孤独,为了避免孤独会尽可能去交更多的朋友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或者有时会做出一些反常行为来试图引起别人注意”。还有部分同学反映“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鼓励和安慰,有时会变得失去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

3、两性交往中的心理困扰及障碍。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高年级学生在两性交往中普遍存在一定问题,他们不能正确的对待与异性的交往,觉得害羞,部分男同学坦言“其实我也想与女同学正常交往,然而总是将这种欲望压制在内心中,自己也感到很痛苦”。虽然在我们此次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性变态以及性犯罪的案例,但我们认为若对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发展不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性欲望总压抑在内心世界不能得到有效疏通,极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性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一特殊群体很可能会成为性犯罪的重要群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道德偏差与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深刻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这种道德缺失和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亲子关系失谐,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与焦虑,使他们感到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易出现退缩行为或攻击性倾向;(2)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榜样作用,他们所面对的是与自己有严重“代沟”,观念陈旧,知识缺乏的祖辈代养者,这样就导致他们正常的道德学习过程受阻,无法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极易出现道德偏差;(3)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留守儿童更多将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向周围同伴们诉说,不良同伴群体也因此成为促发青少年过错行为的诱因。然而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给予孩子的关爱,采用物质、金钱对子女加以补偿,这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大手大脚的消费,长期无人管教,使得他们行为更加散漫,当这种不良恶习养成后,一旦缺乏金钱,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R].赣州市妇女联合会,2007年4月15日.

[2]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48-49.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四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群体—留守儿童。我县毗邻珠三角,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留守儿童现象更普遍。根据容县教育局基教股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县留守儿童已达18761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在留守状态下生活和学习,普遍存在着学业失败、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生长,甚至危害到家庭和社会。据搜狐新闻网报道,武汉大学在调查中发现,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2009年12月,浙江永嘉市高中,有两名留守女生结伴烧炭自杀。可见,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校教师韩妙就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县教育局教研员覃广娟主持开展了《留守儿童德育策略研究》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索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日常行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还很多,特别是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让我们的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的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孙炳海认为: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人是有心理弹性的,人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2、留守儿童完全可以在逆境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留守儿童虽然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只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断锻炼,就能健康成长。在逆境中成长的留守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要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

(二)创新之处

1、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是外部因素起作用的“输血”型的教育模式。本课题是从留守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诱发留守儿童的潜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是内部因素起作用的“造血”型的教育模式。

2、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成果有限。本课题成员来自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和县里的四所中学,研究的视野更宽,研究的对象更广,得出的成果将更具普遍性。

3、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平台,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迅速推广研究成果。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心智健康的合格人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1月29日至30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心理要正常、人格要健全、思想要向上、生活要独立的人才,让留守儿童成长为祖国坚强的一代。

五、研究的理论支持

留守儿童研究是一项及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持。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的研究始终要以人为本,以留守儿童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心育人、以己育己,培养懂得自我健康成长的人。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

1、动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2、中学生心理特点理论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发展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我教育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指导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教育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2、通过研究,研究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一座桥梁,为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出校园,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六、研究内容

1、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走出心理缺失的阴影。

2、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3、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以陈桂森为总负责人;以梁焕春、覃广娟为理论总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其他课题组成员即分工又合作,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以容州一中、县底中学、十里中学、江口中学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的面;以个别案例作为研究的点。点面结合,辐射全县。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个案研究法

每个课题组成员选取2—3个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现代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搜集国内外研究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查了解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调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形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探索试验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6月)

针对调查研究中总结出的问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就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总结和纠正,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模式。

4、总结和推广成果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5.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篇五

调查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工作,而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于缺少关心和爱,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并以此找到解决的办法。

调查时间:2009年2月1——5号

调查对象:永州市个别农村

调查方式:访问、网上查询

调查成员: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年轻的父母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务工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付给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亲朋照顾,于是农村便出现了大量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未成年人,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随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56.4%留守儿童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的儿童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对于我们市来说,农村人口比例大,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在外务工人员有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多万,而且其规模有扩大的趋势。我们许许多多的村庄,农闲季节除了儿童和老人,很少见到青壮年人,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他们都外出打工去了,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留守儿童年龄尚小,不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学习的技能,如何理财、如何保管自己的生活用品、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甚至于正常的饮食起居等等,都需要具体的指导。作为学校,当前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实事求是的讲,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总体良好,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教育、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一)教育问题

我们常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而良好的教育则是儿童的未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与约束,农村留守儿童们普遍对学习缺乏目标和追求、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现象明显;同时,部分学生自卑心理明显,学不懂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导致学习难以跟上。根据有关调查,我们驻马店市目前有35%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娇宠溺爱多于批评教育,只注重生活上的照料、物质上的满足,缺乏学习上的指导、道德上的培养。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有10%的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很差,班级最后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因学习差导致厌学,因厌学导致学习更差。进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放弃对子女上学的期望,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甚至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被无意识的剥夺了,这对于国家,对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这种错误的选择或者是无奈的选择所带来的恶劣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隔代带养或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带养,这些临时监护人,或充当留守儿童寄食者的角色,不愿意对留守儿童管教太多,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愿意严肃指正;或过分溺爱孩子(以隔代带养的监护人居多,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把娇惯和迁就当成了对下一代的爱,导致了一批“问题儿童”的产生。据调查发现,近65%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0%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理沟通,其中28%的留守儿童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还有1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寂寞空虚、自卑闭锁、情感冷漠、盲目反抗、仇视憎恨、暴力攻击等等。笔者在调查时发现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今年6岁了,他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了上海做保姆,他的父亲则常年在外搞建筑。虽然每年他的母亲都会回来一趟看他,给他买很多很多的东西,但他的奶奶说,小男孩母亲不在家的时候,他总是会无缘无故的哭,什么也不说,也不太爱出去玩,性格很是古怪,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

(三)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照顾,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完整行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年人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文化不高封建迷信,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找医生找巫婆神汉,受到意外伤害又不能及时救治等等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兄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另外由于留守女童特别是一些女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加上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倍感孤寂,急于结交一些朋友,也给一些社会上心怀叵测的人提供了趁机而入的机会,他们受到性侵害后不敢或者没有及时告诉老师或监护人,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有的甚至沦为性侵害者的帮凶。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的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现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就是留守儿童要自立自强。根据我们对以上问题与成因的调查与分析,现特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加以分析:

1、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也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非常有效也可行的方式之一,据我们的调查,通过自强的志愿者与爱心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教会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

6.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篇六

姓名:班级:学号: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建议

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中,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品学兼优、独立能力强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还是占较大的比例。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他们大多存在学习成绩差、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甚至有厌学、辍学的情况。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被委托监护人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责任。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极个别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引导

少,存在教育发放简单粗放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普遍表现如下: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二是自卑感强,总觉得低人一等。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情感。一些孩子不积极和监护人及老师沟通,遇事从不说,也不知道向谁诉说。因长期的自闭会使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影响他们的人生及幸福感受,导致他们回避现实,不再提及和重视亲情。

(三)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虽然父母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

(四)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老人带孩子会出现无意识过度溺爱的特点,从而导致孩子既软弱又自私专横。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引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不少留守孩子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如偷鸡摸狗灯不良习性。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也是非常危险的,同时还面临被拐骗、抢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到位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等方面教育,也难以有额外的安排来帮助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疑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出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二)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至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根本原因。城镇化进程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着父母无法承担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各地教材使用的不同导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而陷入困境等一系列客观问题,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出现。

1.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父母亲千万不能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至少要留一个在家,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习、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家长及监护人要树立教育新理念,提高解决儿童成长中遇到困惑的能力,正确对待儿童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

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吃住学校。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题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的学校帮助,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调整人口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

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的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改革家访制度,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回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建。从目前现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它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当作一项希望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全面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使留守儿童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搜狐新闻:2009年06月29日 新华网

腾讯网:2011年04月10日03:42广州日报

《未成年人保护法》

7.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篇七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情感教育,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2014年9月23日,我校教师组织全校22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其学习成绩堪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问题极为突出。鉴于此,笔者以情感教育为支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来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对广大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以下学习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2)学习习惯不良;(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4)学习成绩偏差;(5)学习适应性弱等。

究其原因,学者多从家庭、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学校三方面进行了归因。家庭方面,代理监护人年老体弱辅导无力、监督不到位;留守儿童自身学习兴趣也不浓、缺乏可靠的学习支持,导致他们降低学习要求,得过且过;教师方面,由于留守儿童普遍成绩偏差,极易受到老师的冷嘲热讽,势必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倦怠。

在英国沃尔克大学召开的一个国际性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或者正如法语中更为确切的表述,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

对初高中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情感教育的育人原则进行传道授业,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具有诸多积极意义,如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潜能的开发,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其品德等。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环境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已很难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依靠创新、智慧型的教育方式来吸引留守儿童的主动学习,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注重个人的参与,主张组员通过亲身参与,建构新的认知,获得个人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把师生关系当作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比较自卑,在面对学习问题时,他们苦于缺乏指导,却羞于向老师、同学求教,再加上受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牵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教师情感教育为指针,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保障”的宗旨来展开教育实践。

所谓以“教师情感教育为指针”是指教师在辅导、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首先要怀有“无条件积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态度,用热情、关心、赞扬和尊重之心去唤醒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对本学科教学的接纳。其次,教师要尽量移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考量,主动与代理监护人联系,授予他们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力求为留守儿童在校内校外构建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

再次,教师应由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留守儿童的学,教给他们各科高效学习的方法,并不断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后,教师应以“知识就是力量”对学生进行勉励,强调学好知识文化对他们后天发展的积极意义,形成刺激学生主动求知的长效动力。

“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保障”是指在校学习中,教师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按一定比例、学生的性格特征及成绩状况分为几个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根据不同的目标,小组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治愈型小组、发展型小组、互惠型小组等,但小组的建立都需遵循以下原则:(1)以诚相待的原则;(2)隐私保密的原则;(3)淡化竞争色彩、注重共同成长的原则。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不定期开展主题小组活动来干预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了,如“我和我的学习目标”(让留守儿童在对自己学业状况了解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走开,坏习惯”(使留守儿童在同伴提醒及自我反思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同伴的支持和监督下改掉坏习惯);又如“给学习插上翅膀”(旨在让留守儿童在组内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多种学习方法)等。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个人成长。在良好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熏染下,留守儿童很容易畅所欲言,也可以学习并尝试与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随着小组交流的加深,小组成员的亲昵感和依赖感增强,留守儿童更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他非留守儿童的优秀品质与良好学习行为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8.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篇八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本研究从河南省留守儿童强迫症状方面、敌对行为、自卑和 抑郁因子、恐怖、学习压力等方面和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寻求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差异性的根源。并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个方面构建一体化的监控体系,为河南省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留守儿童 身心健康 监控体

1.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河南省信阳、安阳、洛阳市辖区选择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小学与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采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试卷480份,有效问卷468份。

3.河南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较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留守儿童强迫症状方面、敌对行为、自卑和 抑郁因子、恐怖、学习压力等方面和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分析发现:(1)通过对强迫性行为因子分析来看,河南省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在日常行为中强迫性行为的特征突出,但是两者差异性不够显著性;(2)通过对敌对行为因子方面分析表明,留守儿童的敌对行为明显比留守儿童显现的较为突出,敌对的攻击性较强。并且在一起交流中显现的较为明显。(3)通过对在自卑和抑郁因子分析发现,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基本是跟爷奶或者是长辈在一起生活,缺乏必要的家庭温暖,易产生自卑情绪,在因为长期缺乏交流和沟通,导致抑郁现象较为明显。(4)通过对在恐怖方面的调查发现,特别是留守女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女童本身就胆小,自加上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遇到恐怖的感觉,而显得更多是无助。这和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性显著。(5)在学习压力方面分析来看,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基本没有差异,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偏低,学习压力较小,学习成绩普遍较低。总之,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心理和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明显。值得社会广泛关注。

3.河南省留守儿童监控体系构建

3.1政府和社会建立救助体系与措施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关键是政府,主要责任也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首先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加快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不但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要扩大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以及经费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加大对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学校,以及电视、网络、报纸的宣传力度。提高监护人的文化素养和认知。通过培训让让监护人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再次, 构建社会组织建设体系,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教育和监护中心, 定期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检测和疏导。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3.2建立学校教育的动态监控体系

学校教育是促进留守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室,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增加孩子的亲情的培养,把人格教育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渗透到教育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措施进行监控与管理:

3.2.1加快寄宿制建设与管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对“留守儿童” 最好的管理机制就是寄宿制。通过建立寄宿制的管理体系,对这些儿童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与生活学习习惯,让他们懂得自立与自强。通过集体活动和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品 格和习惯。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学校应当在入学起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监控每个孩子成长的问题以及动态,成长记录袋,要详细的记录孩子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学习变化等,如果发现有异常行为,心理咨询教师就要进行及时的疏导,再把这些过程完整的记录下来。最后总结孩子的个性与共性特点。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3.3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重要的问题还是在内因,“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水平高低对其自身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控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与调节。首先,经常通过实验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例如通过体育课的长跑培养学生的意识品质,通过集体的游戏项目提高孩子的团结精神,通过一些马步等静力性活动提高孩子忍耐性和自控力。通过这些集体性活动多鼓励教育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多给他们一些褒奖,少一些批评,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留守儿童也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活动完善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水平,遇到挫折要学会坚持和忍耐。多建立和同伴交流的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杨诗琪陷入新读书无用论: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 [N].中国青年报,2012-05-31.

[2]马勤.浅谈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11,(9).

上一篇:未来,你好美文下一篇:建筑工程预算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