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吟诵池上

2024-09-20

古诗吟诵池上(共10篇)

1.古诗吟诵池上 篇一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教学内容】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简”出三味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发现古诗的相同与不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小儿垂钓》:蓬头、侧坐、莓苔、映身、借问、遥、应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儿垂钓》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儿垂钓》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历来存有异议。我以为,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欲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感悟古诗,不在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诗句的趣味和意味,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意,那份趣。】

三、得益课外,聊聊 “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2)所见(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为使教学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设计中抓住古诗主题教学的“辐射点”,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空间,而最后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在于激活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池上》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两首古诗的学习结束了,班中学生似乎仍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之中。由于诗中都写到了小孩,他们与班中的孩子有着许多的相似点,因此为了增强古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我让学生将古诗《小儿垂钓》进行了表演。准备开始了,各组学生都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一切准备就绪,各小组代表便开始登台献演了。在演到“遥招手”时,台下的不满声音出现了:“不对,应该是摆摆手。”“什么呀,应该是招招手。”于是,戏演不下去了,表演成了辩论了。见此状,我便让孩子们坐坐好,想一想,然后再进行有理由的陈述。一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见学生不作声,我便开导道:你们觉得遥招手与遥摆手的孩子哪个更讨人喜欢?这下,学生的思路打通了,他们觉得一个全身心钓鱼的孩子加上一点热心助人的品质更受人欢迎。但也有学生表示不同意,第一首古诗中的偷采白莲子的小孩都能够得到诗人的喜爱,这个专注着钓鱼而拒绝问路的孩子怎么会不讨人喜欢呢?一时,大家无语。这到底怎么解决呢?追根溯源,还是我的引导出现了误差,应该将探讨的话题放在“为什么文中用招手而不用摆手”上,还不是在“喜欢怎样的孩子上”旁生枝节。的确,顽皮淘气的孩子也自有令人欢喜的地方。

2.古诗吟诵池上 篇二

但是, 自“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学校不再让学生采用吟诵的方式来读古诗文, 因此, 古诗吟诵教学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而言, 已成为一件新鲜的事。 随着国人的“ 文化觉醒”, 现在一些学校正试图恢复这一传统的读诗形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之后, 笔者在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中初步形成了“ 读之—吟之—唱之—舞之”的教学策略, 谨以本文讨教于诸位同仁。

一、读之, 平长仄短, 入声短促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 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吟诵有兴趣, 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因此, 在吟诵教学之初, 笔者先设法激发学生对吟诵的兴趣。 吟诵是按照古诗的格律来发声的, 在节奏上平长仄短, 在音高上平低仄高, 在旋律上平直仄曲。这样的“ 读诗”方式, 能充分展示汉字的声音特点, 充满了音韵美。 但是, 由于学生之前对吟诵知识一无所知, 对吟诵“ 曼声长吟”的语调一时难以接受, 所以,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 读”。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为了让学生觉得吟诵“ 好玩”, 笔者并没有急于跟学生讲授枯燥乏味的古诗格律, 而是借助我们课题组开发的 《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本》 这个载体, 依据该书为每首古诗词所作的吟诵标注符号, 拉长声音读诗给学生听。 由于从来没接触过这种读诗的方式, 所以学生们都感到新奇有趣, 并兴致勃勃地争相仿读起来。 待学生热情高涨起来之后, 笔者趁热打铁, 把古诗上标注的吟诵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即吟诵规则告诉学生。 学生了解规则后, 便迫不及待地根据标注符号的提示学习起“ 读”诗来。第一节吟诵课后, 学生们兴致勃勃, 充满期待, 不断询问什么时候再上这样的读诗课。

此后, 笔者每周安排一次吟诵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一首诗一首诗地带着学生拉长声音“ 读” 起来, 并在每节语文课课前和午读时间让学生拿着吟诵本练习这种读诗方式。 就这样, 古诗吟诵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课堂。

二、吟之,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按照唱的韵律, 用读的语调把古诗诵读出来, 即为“ 吟”。吟, 半读半唱, 仄读平唱, 充分表达了古诗特有的音律美。 然而, 吟又不等同于唱, 它讲究“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古人吟诗, 意在感受古诗的情致、精神, 心中复现诗中情景, 领会诗意诗情。 用现代的阅读观点来看, 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 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 高声朗读, 以昌其气”, 还讲究“ 密咏恬吟, 以玩其味”。 在高声朗诵之后, 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 进一步入诗境、悟诗意、品诗味。因此, 在学生充分“ 读”古诗的基础上,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二阶段目标定位为“ 吟”。

吟咏与朗读是不能严格区分开来的。 经历了吟诵教学的第一阶段, 学生已习惯于拉长声音来读古诗, 在此基础上, 笔者便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教学———吟, 要求学生根据平长仄短, 依字行腔曼声长吟, 注意韵字回环, 入声短促, 感受古诗文的“ 呼吸”与节奏, 并尝试根据古诗的内容来确定每一句、每一词, 甚至每一字的快慢、轻重、 高低, 以表现出古诗的情感, 如轻快、沉重、喜悦、忧伤等。 另外,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吟的“ 形象”和技巧, 教学时, 笔者还播放程滨、徐健顺、陈琴等前辈的吟诵音频给学生听。 学生边听边模仿, 低声跟着音频吟诵, 尽情地感受吟诵大师们的“ 美声”, 品味吟诵这种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 学生们听着吟着, 古诗文的精神、意蕴渐渐深入内心, 于是他们在吟诵古诗文时便不自觉地就“ 无腔无调, 随意而出”。 如学习《 泊船瓜洲》 一诗时, 学生的声音时而轻盈, 时而低沉, 时而平缓, 时而激动, 把诗人那浓浓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歌之, 天马行空, 弦歌不绝

人们形容儒家的学校, 常说“ 书声琅琅”, 又说“ 弦歌不绝”。 意思是说学校里时时处处都有歌声。 这“ 歌声”其实很大的成分是吟唱诗文之音。 诗与音乐“ 本是同根生”。 古诗对仗工整, 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抑扬顿挫, 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富有音乐美。 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细细品味诗的节奏以及平仄韵律的基础上,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三阶段目标定位为“ 唱”。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吟诵的一些基本技巧, 可以依据吟诵标注符号自行吟咏。 此时, 笔者又把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生古诗词吟诵本》 中每首诗的后面都附有一个“ 吟诵例子”———用简谱记录吟诵的调子。 在吟诵课堂上, 笔者开始领着学生唱谱, 唱一句谱, 吟一句诗, 反复练习。 慢慢地, 学生有了“ 唱”的感觉。 因为“ 唱”比“ 吟”更自由, 所以学生们更喜欢“ 唱”。

古诗吟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 文化素质不同, 因此, 吟诵同一首诗时所使用的腔调也会不同。 在吟诵的过程中, 笔者会留给每个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 让学生在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点燃创造的火花———让学生自行编曲“ 唱”诗。 说是“ 编曲”, 其实只是依据吟诵的规则“ 自由唱”。只有在学生明显违反吟诵规则时, 笔者才会提出“ 修改”的意见,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 自由唱”的积极性。

四、舞之, 情到之处, 体态相随

古人吟诗, 情到浓时, 常常摇头晃脑, 手舞足蹈, 体态相随。 古人的身体动作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高低、强弱、疾徐的控制, 如声音大时身体向后, 声音小时向前。 但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 以轻摇为主。 笔者认为, 学生在吟诵古诗时, 要真正做到“ 披文以入情”, 需要借助多种手段, 其中, “ 舞”是必不可少的。 故此, 笔者把吟诵教学的第四阶段目标定位为“ 舞”。

在这一阶段的吟诵教学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吟唱古诗文时要站立起来, 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 手舞足蹈, 闻“ 诗”起舞———以各种肢体语言辅助吟诵, 调动多种感官, 促使思维与动作共同协作来吟唱古诗。 这样做, 学生更能入情入境,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深刻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当然, 在刚开始的时候, 有些学生会因为羞涩不敢“ 轻举妄动”, 但是, 只要有人带头起舞, 渐渐地, 就会有很多的追随者。 在这些追随者当中, 不少的人会因为尝到了快乐的滋味而成为下一轮吟诵的“ 领舞人”。

在去年的“ 六一”儿童节文艺表演活动中, 笔者指导学生编排的吟诵节目, 令全校师生为之倾倒。 在节目表演的过程中, 台下不时有人随着台上的人一起读之、吟之、歌之、舞之。

3.小学语文古诗吟诵教学研究 篇三

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意义

吟诵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古诗的一把钥匙。诵读和吟咏,历来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前,私塾先生对孩子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摇头晃脑,拖腔拉调,其实就是吟诵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从声音上延长了诗歌的语言,徐徐吟诵,韵味无穷。因而,“吟诵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把诗中的语气、语调、语势、韵律、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这些在书面语中无法表现出来的语感因素表达出来,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了有感情、有灵气、富于感染力的声音,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语言材料”。[1]我国历代许多卓有建树的名人,都有诵读古诗的习惯。对小孩来说,“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小学生有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这一年龄段背熟的古诗,常能记忆终生。小学古诗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积极开发记忆力。吟诵教学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将产生特有的效果和作用。

1、动感的吟诵教学方式,便于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体会。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便是佐证。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在教学中就必须突出“吟诵”,就必须采取吟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吟诵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吟诵的节奏通常情况下都比较缓慢,这对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的感情都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即使没有真正领悟和体会个中真味,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小学古诗的教学,要以“吟诵”为本;要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体会、在吟诵中想象、在吟诵中欣赏、在吟诵中培养语感、在吟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小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

2、古诗吟诵教学具音乐美,便于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

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其实也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让人痴迷,让人陶醉,增强感染力,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小学古诗吟诵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由于每个吟诵者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古诗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认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古诗所创造的境界中陶醉、畅想。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配合适合的音乐,增加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性的火花更好地迸发出来。

3、有助于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理解记忆

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小学古诗教学,采用吟诵教学,有助于教师的讲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吟诵得好,古诗教学就有了基础,小到字词的理解,大到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与此同时,也能达到储备知识、厚积薄发的目的。

4、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吟诵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通过吟诵,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2]通过诵读古诗,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人教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吟诵这两句诗,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观察要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观察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事物,这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

上面论述了小学古诗吟诵教学不但有助于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良好课堂氛围都有很大作用,下面探讨其具体的教学方法。

1、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押韵、节奏、平仄[3]。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讲授篇目40首,其中词3首,古体诗1首,近体诗36首。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吟诵的方式要求比较规范统一,讲究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相押,讲究语气停顿,讲究平仄抑扬。因此,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必须掌握并处理好,否则,不但取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贻笑大方。

①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中国古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用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是仄声就是仄声韵。在吟诵时,到押韵一句时,要适当增强吟诵语气。押平声韵处,声音高扬并持续拉长。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静夜思》李白)押十六唐韵,是平声韵,就要把“流”、“楼”音拉长使其圆润饱满。押仄声韵吟诵时语音激切短促,嘎然而止,留下听觉上的空白,使诗味无穷,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春晓》孟浩然)仄声韵,诗人描写的就是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从感觉写到听觉,由回忆写到眼前,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处处留下空白,留待吟者心领神会,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

②节奏。节奏,是指语言、歌咏和器乐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指律句的节奏,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五字句是“二二一式”,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然古诗和词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等。一般说来,三字句是“二一式”,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白居易《忆江南》),四字句是“二二式”,六字句是“二二二式”。

③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竹、木、绿、月、药、一、叶、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所谓“平”,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所谓“仄”就是声调倾侧短促。即所谓平声扬,仄声抑,律诗的平仄是交替的,而且有一定规律性,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有很好的音乐效果。

2、昆腔谱唱

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吟诵方法,昆曲的演唱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保持着一定的古诗语音语貌。昆曲的演唱的另一个特点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因而,用昆腔谱唱吟诵古诗更能很好了解诗歌,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许多教师和专家已经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4]便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昆腔谱唱古诗词曲融入教学的可行性,特别是《九宫大成》等昆腔乐谱,中国艺术研究院傅学漪研究员和江苏戏剧学院王正来老师已把它译成目前国内通行的简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选释》、《中国古典诗词曲谱选译》(傅学漪)、《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注》(王正来),为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提供了重要硬件基础。但纵然有专家的指导,用昆腔谱唱进行古诗吟诵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都非常高。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出版了不少将古典诗词曲篇章的昆腔曲谱转化成歌唱的实际音响资料,1996年12月由台湾杨振良教授和蔡孟珍教授策划,《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台北里仁书局出版发行)、《千古遗音之重现———元曲选唱》(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录音磁带已出版,《千古遗音之重现———词曲选唱》包括了由唐至清代著名词作和散曲11首,散套3种(共25首)。除台湾外,大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4月,由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编译《中国古代音乐经典丛书》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包括《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配CD盘)、《唐宋词古乐谱百首》(配CD盘)和《元曲古乐谱百首》(配CD盘)3种,使我们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昆腔谱唱的古代诗词曲。对我们边远地区学校尝试昆腔谱唱古诗词曲教学,意义更加重大。朱佳老师探讨的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小学古诗教学同样也可以把这种“吟诵涵咏”辅助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绝大多数能在上述资料中找到,是可以尝试这种教学的。

3、借助民族乐器吟诵

我们在吟诵古诗时,如果不懂昆腔谱唱,也没有音响资料,那怎么办?借助乐器伴奏。在乐器的伴奏中来吟诵古诗,不但能更好展现古诗的音乐美,而且还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借助民族乐器。为什么是民族乐器,因为民族的更适合中国古诗。比如我们熟悉的古筝、古琴、琵琶、箜篌、二胡、木琴、葫芦丝、箫、笛、胡笳、芦笙、唢呐、鼓、角、号等。当然,不同质地的乐器要与适当的诗歌相对应进行吟诵才美。无疑,精美青铜乐器——大型的编钟更适合于《诗经》中用于仪礼的诗歌,边塞诗配合二胡、胡笳、鼓、角、号进行吟诵比较适情适景。当然,古诗中多为写景送别、抒怀言志的作品,配合古琴吟诵可能是最合适不过的。操琴通乐是古代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至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卓文君借琴表爱心,嵇康临死操琴奏《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悠闲抚琴智退雄兵,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等故事。古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然而,有时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教学设备,那借助竹梆、竹杠、竹筒,甚至木棒通过击打伴奏吟诵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音乐曲调,配乐吟诵让学生进入到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讲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方法,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三点只有第二、第三在讲方法,押韵、节奏、平仄问题是诗词吟诵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吟诵教学中,贯穿于任何一个古诗教学中。也就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讲诗歌的押韵、节奏、平仄,昆腔谱唱是一种表达方式,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用普通话吟诵应是首选。当然,如果能恢复古音吟诵更是绝妙无比。那什么样的音才是古音才是华夏正音呢?广东省著名语言学家罗康宁经近十年考察研究得出:广东粤语源自于中国古“雅言”,并进一步确认广信、封开是粤语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普通话的活化石(2004年“广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论坛”)。语言学界争论很大,对此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我想用粤语方言以及其它方言吟诵古诗应该别具风味吧。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非常提倡这一点。叶嘉莹从小在北京一所大四合院里长大。到现在,她还是一口清脆、地道的老北京话。2005年,我在北师大听先生的讲座,她吟诵古诗词京腔京韵,八十岁高龄了,但仍然感情充沛、韵味十足,极具感染力。叶嘉莹先生曾与田师善先生合作,为四——十四岁儿童出版《与古诗交朋友》一书,并亲自录制了诵读音带。总之,古诗需要吟诵,吟诵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吟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咏的重要性.文教资料.2006年10月下旬刊.

[2]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3]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94年.

[4]朱佳.关于昆腔谱唱古诗词曲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总46期。

4.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篇四

张媛媛

教学目标:1、2、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诗中三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文稿。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看到这些美景,你能联想起我们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诗歌吗?(指生说),同学们积累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荷花塘里走走,看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这是一首古诗,古诗应该怎么学习呢?(出示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

二、知诗人、解诗题

1、指生说,师补充(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生齐读)

2、池上是什么意思?生说。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4、再读诗歌,读出节奏。(相机补充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生练习朗读,并根据节奏用铅笔做记号。)

师提示: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5、生读师点评。

6、还可以有创意地读,让读诗有趣一些。(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选择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表演读。)

8、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以后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

三、抓字眼。

1、问: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生答: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2、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师巡视)。如: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解:懂得、明白。藏:隐藏、藏匿。浮萍:借助图片理解词义。

四、明诗意。

1、词语解决了,诗句的意思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了。谁来说说一二两句意思。

2、指名说。(师补充,明确“偷”字的含义)

3、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指生说。)

4、你能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和他的顽皮吗?(指生读,齐读。)

5、三四句我们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诗意。(生说,师补充)

6、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

7、有感情地读三四句,读出孩子的天真无邪。

五、小结。

《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都说诗中有画,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1、师出示改后诗歌。(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2、这就叫把诗歌读瘦了,给它减减肥。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闭上眼睛想想,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说师点评。)

3、小结: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我们就把这喜爱之情读出来。

4、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这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真、童趣。

5、(出示图片)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

五、拓展延伸作业

诗歌学完了相信同学们对诗中的小娃印象很深刻,我们和他一样都处在美好的童年时代里,你有什么童年趣事和大家分享吗?

七、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5.池上白居易的古诗 篇五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撑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采白莲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踪迹,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6.浅析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在内容上,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篇章往往以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题材为后世所传唱。如描绘祖国壮丽河山, 抒写豪迈心情和爱国主义情怀;歌颂人间亲情和真挚友谊, 畅享天伦之乐;激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堪称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艺术结晶。古典诗歌是我们继承祖国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材。小学古诗教学过程就是鉴赏美的过程, 如何充分发挥吟诵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对启蒙和引领学生进入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殿堂, 以及学生审美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一、吟诵的内涵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的方式之一, 也是传统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曾经拥有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文化中, 属于个人性的吟诵是陶醉在自我精神世界里的审美体验, 作为教育手段的吟诵不仅是独自的美学体验, 还要经由美学体验走向母语的“内心”, 获得跨越时空的同感。在古代, 从孩童时代的蒙学教育开始, 就习惯沿用吟诵的学习和读书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提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桐城派作家姚鼐说道:“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 又缓读, 只久之自悟。若但能莫看, 即终身作外行也。”“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吟, 即吟诵。古人之所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积累, 吟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源远流长的“吟诵”传统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却遭遇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忽视, 有必要重新探析吟诵在当今教学中的作用, 以便引起重视。

二、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 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意境是诗人通过各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在吟诵教学过程中, 师生“因声入境”, 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 走进作品的意境中, 充分领略古诗的意境之美。杜牧的《山行》是首游览秋山的名作, 首联在吟诵时, 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 并配以举头远眺的神态, 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想和想象, 把学生带入到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中, 面对山间弯弯曲曲, 延伸到山巅的石径, 随同诗人踏上山行之路。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处”是去声, 吟诵时发音较重, 且作一顿, 似乎在提示听赏者注意即将出现的景色, 引发学生想象“白云深处”的场景, 然后以清晰而轻快的音调吟出“有人家”三字, 学生面对如此人间仙境, 不禁惊叹、欣喜和向往。在整首诗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吟诵和适当的肢体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联想等功能, 使他们在领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绪的感染, 心旷神怡, 犹如同教者一起置身和陶醉于诗境之中, 陶冶情操, 增强想象能力。

其次, 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通过意象抒情, 意象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欣赏诗歌, 需要读者与诗人产生感情碰撞, 从诗文的具体描写中捕捉意象, 进而感悟诗的意境, 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吟诵是捕捉意象最直接的手段。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硫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全诗写诗人宿新市徐公店时的所见所感, 用近乎白描的手法, 勾勒出了在暮春时节的乡村甜美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情图。诗人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 用快速镜头捕捉到了这稍纵即逝、妙趣横生的一瞬, 在一瞬间留下了永恒。这幅画面定格在:稀疏散落的篱笆、曲曲折折的小路、阳光透视下落花的树、奔跑的孩童、飞舞的黄蝶、金黄的菜花。诗人将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 在静中透出动态之美, 这便是诗人的意象。只有当学生反复吟诵, 诗歌中文字形象, 便会融为这幅优美的童趣之图, 学生会自然感受到儿童在花丛中捕蝴蝶的快乐之情, 启发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看法, 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与此同时, 吟诵中诗歌优美的声韵、抑扬顿挫的节奏, 会形成美妙的声波保存在记忆中,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背诵能力。

最后, 使学生获得古诗音乐美的体验。吟咏诵读是一种以形入情、以声带情的鉴赏方法, 即通过特殊的诵读方式体会文章的美感。朱熹说:“诗须是沉潜讽诵, 玩味义理, 咀嚼滋味, 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反复诵读, 进入情境, 仔细玩味每个字句的含义, 才能深入体味和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吟诵可以感悟古诗中体现出的人生真谛, 不同的文章所表达的语蕴不同, 如何才能准确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只有反复吟诵, 才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趣。

在吟诵中感悟美是一种享受, 文学传达出的语音组合具有独特的美, 吟咏朗读, 体味音韵美。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既要“到位”, 又不能“越位”。应用吟诵法可以引导学生自然入境, 或抑扬顿挫, 或长短疾徐, 或轻重张弛, 力求通过心、眼、口、耳并用的活动,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体味出诗人独特的情致及韵味, 以此获得古诗的音乐美的体验。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与音乐的关系出发, 探析吟诵的内涵, 分析它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使得学生获得古诗音乐美的体验。

7.吟诵教学——古诗词教学新方法 篇七

一、吟诵古诗词,体会情感美

一般而言,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涵咏,或表游子之苦、或寄秋士之悲、或抒仁人之忧、或发志士之愤。此外,既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温情;也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友情;既有爱情,也有爱国之情。凡此种种,深沉真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以《鹊桥仙》(秦观)为例,上片三句描绘的是牛郎、织女长相思、离别恨,七夕之夜方可银河会;这表现出二人的心情,非常的低沉;紧接着两句是转折。细细吟诵,可以体会到词人认为每年一次相会意思重大,甚至胜过普通夫妇相会无数次;下片三句来了一个大转弯,写二人短暂而又甜蜜的相会,很快就要结束,一时陷入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二人心绪振起,并且互勉。这虽然是一首小词,但是其中所包含或者表达的情感波澜起伏。吟诵之,声音从低到高,然后降低后再升高,“以声传情”,妙不可言。

二、蕴藉深,意境美

古诗词之意境,实际上是心与物的统一,将人的主观感情、情趣和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谓有境界,高格自成。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是创作者的最大追求。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领悟诗词的意境之美。古诗词意境,可谓异彩纷呈,既有典雅含蓄,又有凄清萧索;既有冲淡平和,又有清明秀丽;我们可以体会到“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之劲健与雄浑,也可以感受到“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悲慨与苍凉。

对于上述古诗词而言,吟诵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声语言中感受意境之美。学生进入古诗词意境,需先理解其内容,然后反复的进行吟诵;吟诵过程中,声音应当根据作品意境,抑扬顿挫、疾徐变化、婉转曲折,这样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比如,苏教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两句交错落笔,通过托出长江、人物,豪情壮怀不胜言表;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发调应当自宜高亢。“故垒”两句,主要是交代此地为三国古战场,吟诵时应当稍降音调;“乱石”三句,采用健笔描绘出一种逸气满怀而又惊心动魄的壮丽之境。对此,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应当大声激昂,然后才能高唱入云。对于歇拍两句而言,主要是赞叹山河美丽壮观、英雄辈出;学生在吟诵过程在,稍降音调,而且要保证语气的舒徐。在下片开头,从周瑜勃勃英姿的叙写,转到其指挥的赤壁之战气概、辉煌战绩的描述;吟诵时,前三句音调应当稍低一些,而后两句则应当激越高亢,这样可以壮大声势。

三、搭配历史背景、歌曲

古诗词是文化艺术瑰宝,其多因诗人的壮志未酬和不幸遭遇而产生,在吟诵过程中,应当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有感情阅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领悟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李密曾经给司马炎上书,即《陈情表》,其历史背景为李密原是蜀汉臣子,后因司马昭灭掉蜀国而沦为亡国奴。为求国之安稳,笼络了一帮旧臣。为保名节,就以晋朝政策作为写作原由,并以《陈情表》作为推词,不仅可以为祖母尽孝,而且还可为蜀汉之国尽忠。在吟诵中,应当注意时代背景的理解和认识,充分结合社会背景,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和鼓励他们吟诵古诗词。采用该种方法,可以使他们深入了解历史,激发其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的改变。

吟诵古诗词时,可以适当搭配歌曲。古诗词与我们生活的年代相距久远,学生们死记硬背难见成效。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歌词显然更加的上口,歌词的应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东逝水》,即通过三国演义诗词提取并升华而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应用,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再如,《独上西楼》是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诗词,采用歌曲的形式进行吟诵,对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作用非常的显著。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采用古诗词,搭配歌曲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从而起到古诗词学习的事半功倍之效果。

8.四年级下册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池上》,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诗句想象出夏季荷塘的美景。

2、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故事投影、音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夏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小伙伴们特别喜欢到池塘边上嬉戏,这是为什么?(池塘里有青蛙,荷花……)这让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学生朗读古诗中描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在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情,题目是《池上》。

4、板书:池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池上》。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②图文对照,整体了解古诗大意,想想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③说说诗中的小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用工具书帮助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以上内容。

四、学习成果展示。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小组成员说说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个小女孩偷采白莲)

3、自由回答,小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⑴读准字音。Cheng ting ping

撑 小艇 浮萍 ⑵理解词义。

浮萍:一种漂浮在水上的草本植物。不解:不懂得。⑶思考事件。

(一个小女孩偷偷采回白莲蓬)

五、学习古诗,明确方法。⑴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⑵齐读古诗,理解诗意。

第一部分(前两句)——小娃偷采白莲。①“偷”指什么?小孩为什么要偷?说明了什么?(采白莲是不允许的,说明他调皮天真、可爱)②看图,体会小孩天真,调皮和可爱。第二部分(后两句)——童真童趣。①争论小孩“偷采白莲”会不会被发现吗?

②抓住“不解”体会小孩的天真与可爱,练习读出情趣。

六、文体回归,拓展延伸

1、朗读古诗,填空练习。

他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啊!

2、根据《池上》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小孩:天真

池上

9.小学古诗吟诵比赛方案 篇九

一、活动目的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诗词朗诵水平,培养其对诗词的 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词的丰富想像、技巧高明、艺术感 染力极强等特点。展示我校校本课程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古诗文朗诵 水平,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背诵、积累古诗文的热情,特举行古 诗文吟诵比赛活动。

二、活动主题

诵读千古美文,争做明德少年

三、参赛时间:

2018年4月13日(看天气,时间待定)

四、参赛地点:学校操场

五、比赛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吟诵和个人朗诵(每班至少两个节目)

2、老师自愿参与其中,可以师生同诵,老师亦可做报幕员,可 以诵读其间的过渡语等。

3、朗诵形式不拘一格,可依据内容边诵边演,可配乐朗诵等。

4、评比班级抽签决定参赛顺序

5、比赛及评奖:

一、二年级为一组;

三、四年级为一组;

五、六年级为一组。

6、各班统一服装。

六、评分标准:

1、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向上。(10分)

2、服饰统一,阵容整齐。(5分)3、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10分)4、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

涵。(15分)、朗诵熟练,声音洪亮,能够脱稿。(10分)、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很好把握诗歌节奏。(20分)7、能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0分)8、朗诵形式富有创意,如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0分)

七、计分办法:

评委打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各位评委的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评委打分的算平均分为选手的最后得分。

八、奖励办法:

统一评奖,各组评集体奖一名、个人奖一名、优秀指导奖一名(获集体奖的班级,参与老师评优秀指导奖)

九、比赛评委:

陈新兵、庞正宝、郭先桃、詹晓华、向世宝、新华书店人员(待定)

十、工作人员:

1、主持人:(待定)

2、摄影:黄丽霞

3、赛场布置: 谢桐梅、周尤清、陈 静(音响、音乐播放)

4、安全及纪律:郭宏莲及各班班主任

5、音乐播放:陈静

10.古诗吟诵池上 篇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回忆古人的吟诗赋词,大人小孩子都能来上一两句。如果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吟诵的方式,让学生从小就在吟诵中感受农民的劳作,体会诗句的意境,也明白我们吃的粮食呀、菜呀都是农民劳动的成果要珍惜,效果会不会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在声音的感染下吟得津津有味,少了生讲硬灌,多了学生的自我探知,那是一种乐趣,那是一种需要。

一、按部就班学方法

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先来介绍一下吟诵的基本规则“平长仄短”:

(1)出古诗的声调符号;

(2)介绍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3)师生共同画出平声和仄声;

(4)一二声长,三四声短而重;

(5)师生吟出长短字;

(6)指出诗中的入声字“日”“滴”“粒粒”,入声字为仄声。

这时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通过反复诵读,读出长短、轻重、快慢,感受诗歌节奏的美感,个个是摇头摆尾煞有介事。

二、进入画面情境吟诵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有了学诗的兴趣,随着知识的积累与生命的成长,再加教者持之以恒、形式多样的引导,吟诵定能内化为内动力,为孩子整个生命历程奠下坚实的基础。我以多媒体课件为突破口,使学生积极动口、动脑,进入古诗情境。我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边看边想三个问题:谁在锄禾?他锄禾是什么样?辛不辛苦?学生看完后马上举手回答。我不着急寻求答案,继续追问:你从哪儿发现的?你又是如何知晓的?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把语言文字变成画面,学生既感兴趣,又开动脑筋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吟诵,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动态的画面,吟诵的趣味浓。

三、抓住重点进行吟诵

古诗的教学最烦枯燥的字词解释,你解释的再多,也毫无生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有了上面情境的感知,那就要进入文字的感悟中去。师生按照平长仄短来诵古诗特别是抓住入声字“日”“滴”“粒粒”,让孩子感受太阳的毒辣,农民汗滴的多、大。比如:“日”为什么吟的短而重?“太阳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从哪看出”这就是“日当午”指名学生吟一吟,用手势打出韵律的节奏。再比如:教师吟诵“汗滴禾下土”,是谁在滴汗?他为什么会滴汗?(他在农田里锄草、松土)这就是“锄禾”的意思。“滴”短而重,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这汗珠怎样?是呀,真的很热呀!那为什么在中午的时候锄草呢?(联系生活设实际谈谈,教师也可以告知)……

就这样在抑扬顿挫中孩子们感受到古诗中字词韵律所到来的不同感,就更好地进入故事的意境中,感知字的含义。

四、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吟诵

低年级孩子的生活体验很单调,但将古诗所要表达的教育含义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那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多感官去接触古诗,进入古诗及作者的内心。如在教学中设计:火辣辣的太阳照耀着大地,像要将万物烤熟,此时的我们最想干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现在咱们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句连起来,看看诗,想想农民伯伯满头大汗锄草的图,吟一吟。自由吟,指名吟,教师适时评价(我感受到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真让人受不了!我仿佛看到老爷爷额头上的汗珠正一颗一颗地往下落呢!不好———听了你的吟诵,我感到这太阳光还不怎么热,你能吟得再热一点吗?我好像没看到老爷爷在流汗,想一想该怎么吟?等)。通过启发谈话,吟诵达意,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上一篇:复工疫情下一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