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的本质心得体会

2024-09-27

战略的本质心得体会(共8篇)

1.战略的本质心得体会 篇一

德鲁克谈战略的七大本质

现在的管理业界已进入言必称战略的时代。但实际状况是,“战略”的装饰用途大于真实用途,真正能够品尝战略盛果的人少之又少。什么是战略?只要你获得了成功,你就可以给战略下个定义(或提出一种战略理论),失败者是无法给战略下定义的,其他人只能看看教科书上的定义:“战略就是决定全局的计划。”在书面上,战略是一种明明白白的东西,在战场上,战略是另一种若隐若现或根本看不见踪影的奇妙东西,只有具备非凡的洞察力从而对它产生独到的见解,你才能进入战略艺术的天地。研究战略理论属于科学,制定战略方案则属于艺术范畴。任何一个优秀的战略,都是一个独到的发明。在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战略理论中,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战略家们最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战略就是要与众不同

“突然性是战略的本质。”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这样写到,虽然《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都有“出敌不意”说法,但德尔·哈特的这句话比的更为传神。时至今日,在战争理论领域,对战略的这一特性,无人敢有疑义。大工业兴起后,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了,并且把战略这一概念引入了管理学。百年以来,战略的“出敌不意”特性,始终被放在显著的位置,而且越来越突出。当代战略理论领军人物迈克·波特的三大一般性战略中的“差异化战略”就是这个原理(另外两个是“聚焦战略”和“总成本领先战略”)。“战略并不是要涉及最佳的做法,战略是要选择什么样的做法可以使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展和你的竞争对手的竞争。”迈克尔·波特这样描述着竞争战略。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营销专家杰克·特劳特指出了著名的定位理论:“定位就是要与众不同、独特的差异化,它是战略的全部。”在特劳特最新出版的《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中,他再次就“与众不同”发表了看法,言语措辞无不耸人听闻:不能实现差异化,就只有死路一条!特劳特指出,在竞争对手如云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找到一种方式令自己与众不同,这是成功的定位策略的基础。“你要告诉顾客为什么他应该购买你的而不是别人的产品。”至于策略方面,成为第一、拥有特性、领导地位、经典、市场专长、最受青睐、制造方法、新一代产品、热销都能帮助企业成就“差异化”。例如,“成为第一是个差异化概念”是指,如果你已经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在竞争对手试图模仿你时,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会强化你的品牌在顾客头脑里的印象。第一个向市场推出小型厢式车的克莱斯勒公司,至今依然是小型厢式车行业的龙头老大;惠普公司保持着台式激光打印机领头羊的位置;太阳(Sun)公司开发的工作系统同样拥有稳固的龙头地位。又如,“拥有特性是个差异化概念”说的是,拥有自己的特征或独特之处,从而与别的公司有显著的区分。可口可乐是最早的可乐类产品,所以其顾客群体的年龄较大,于是百事将自己定位为“更年轻一代的选择”上,从而获得了成功。“差异化”抑或是“与众不同”,这其实是特劳特“定位”思想下最为重要的原则。事实上,特劳特不停地创新和完善其定位理论,从最开始的《定位》到《22条商规》到后来的《新定位》再到《与众不同》以及现在的《终结营销混乱》,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差异化”这一概念孜孜不倦地追求。他要让人们确信“依据消费者的心智确立起来的品牌认知,将会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特劳特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以常识审视商业”,其本意无外乎是“要简单、直白地告诉你的客户‘我们是做什么的’以及‘为什么就要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

有一个误区需要予以提醒,说因为要“出敌不意”,所以战略是一个需要保密的“阴谋”,这是错误的概念。一般来说,战略是无需保密的,需要保密的是战术。如果一个战略需要保密,这个战略就未必是一个好战略,或者是把战术误认为战略,对一个指挥员来说,没有什么比把战略和战术混为一谈更糟糕的了。

二、战略就是理性地放弃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指出,“战略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就是集中兵力。”以便“能够在决定性的地点保持兵力和物质条件上的优势。”这一原则在管理学之战略理论中照样通用。说“战略基本上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成功的战略必须将主要的资源用于最有决定性的机会。”要做到兵力集中,需要清晰的取舍,确定哪些事不去做。不放弃次要的机会,就不可能集中兵力。战略性的取舍会使得战略更持久,并且不容易被模仿。因此迈克尔·波特说道:“战略,其核心是选择不做什么。”特劳特在倡导“差异化”的同时,始终不忘强调“聚焦”。早在《定位》一书中,特劳特便提出企业应该“聚焦”,让自己的品牌成为同种类产品的代名词,并且坚持专一的“专家”形象,拒绝品牌延伸的诱惑。而在《与众不同》中,特劳特进一步谈到,不管规模大小,企业的战略都应该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制定。这是因为,人们会对那些专注于某个领域或产品的企业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会视这样的企业为“专家”。特劳特认为,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专注与否才是王道;做涉足广泛的多面手,不如做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聚焦某一产品的企业保持自己的专一性,这不是说从此不再涉足其他业务了,以为这样会破坏在顾客心目中的专家形象。毫无疑问,这显然是曲解了特劳特的本意。请注意,他说的是不盲目、冲动地多元化经营,而非固步自封、死守一个领域。或者说,在战术上可以考虑多元化,但在战略上,只有专业化才是正途。恰如克劳塞维茨所说:“在战术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而在战略上却只能同时使用。”宁高宁对于专业化与多元化的争议又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不能拘泥于某种理论。我们的思路是,集团将以多元化发展平衡产业风险。但下属每一个单体又是专业化。

三、战略是一种团体的思维

克劳塞维茨说:“只有从战术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战略。”战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也不是厚厚的一个文本,它体现在每一个团体成员的语言和行动中;它不只是统帅部的事情,它是一个集团所有人共同的事情。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认为,“战略在根本上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团队在商业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我还没有听说哪家企业在一次战略制定后就一成不变去实施并取得成功的,要是那样,企业的事就太简单、容易了。”他认为战略过程是开启团队思考的过程,“战略制定过程中写成的文本只是阶段性思考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团队是否由此进入了不断系统地思考战略的状态。”只有这样,战略才能与组织架构、与执行形成有机的整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同样体现了这一原则。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不是看书考试,而是要“不断思考, 不断搜寻信息,对外界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战略的思维过程也是提升团队能力的过程,是团体集体共同进步的过程,只有公司管理层建立这样一系列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战略变得鲜活生动,与时俱进,关注内部,更关注外部。大凡优秀的战略,总能引导大家去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视角——一种集体的视角。

四、战略是一套连贯的动作

克劳塞维茨说,“只有战争的效果才能反映战略的正确与否。”因此,“战略必须到战场上去,去现场处理各种细节问题,不断对总的计划做必要的修改。所以,战略在任何时都不能

停止工作。”“战略默默无闻地为赢得胜利做好准备,这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几乎得不到任何奖赞扬,只有取得胜利后,战略才显得光彩和荣耀。”电影本来是一幅一幅拍在电影胶片上,电影胶片快速播放,电影上人动作就连贯了,我们看不出之间有痕迹。战略也是如此。真正优秀的战略并不需要刻意为之,也不需要专门做所谓的战略性工作,战略完全可以是企业日常工作的水到渠成。一个水到渠成的战略,可能是战略的最高境界。一个良好的战略必须具备持久性,任何一个战略必须要实施三至四年,否则就不算是战略。战略之难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专注于行动,是战略的真相。这就引发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战略和战术的关系问题。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战略是由战术组成的。如果战略不是以战术为依据并体现在其中,那么再详尽的战略也只不过是面向未来的“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如果战术没有整合于统一的战略计划之中,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权益之计,是一种猜测,并且会指引错误的方向。”

五、战略必须简单明了

战略不只是统帅一个人的事,团体中的所有指战员都将牵扯其中。只有简单明了,才能便于一个团体共同思考和行动,并减少误差。克劳塞维茨说:“整个作战过程好像是一部有很大阻力的组合机器运转,所以在纸上很容易就制定出来的计划只有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实施,因此,必须采取简单易行的方式。”拿破仑说:“军事艺术是一种执行命令的艺术,一切复杂的计谋都应当抛弃掉,简单明了是执行军事行动的首要条件。”特劳特说:“定位的传达要务必简单。而且往往越是简单、越是有用、越是具有杀伤力。”日本明治维新领导人西乡隆盛也曾经说:“战略若太复杂,必然失败。”

需要指出是,这里的简单是复杂表象背后灵魂的闪现,不是空洞无物的瘪三式的简陋,它需要一种能力,一种置次要枝节与不顾、直奔主体、突出要点的能力。前苏联散文大师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要知道的详尽,才能写得简练。”

六、战略不是刻意规避风险

德鲁克认为:“战略规划并不是消除风险的企图,它甚至也不是一种使风险最小化的企图。”这样的一种企图只能导致不合理的和无限的风险,甚至造成某些灾难。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承担风险,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贝姆-巴威克定律认为,现有的经济手段只有通过更大的不确定性,即更大的风险,才能提供更大的经济成果,他认为,虽然试图消除风险是无用的,试图使风险最小化是值得怀疑的,但是,所承担的风险是应该承担的风险,这一点却是极为重要的。不要企图去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战略,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战略,再好的战略也和风险紧紧相连。一个刻意规避风险的战略,往往是一个低劣的战略,一个一事无成的战略。这又往往与该指挥员的勇气有关。

七、战略需要胆量陪伴

有太多的优秀战略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在一开始,没有任何人敢说“ 这是一个优秀的战略。”这是因为战略的实施是如此地复杂,一切都在云雾之中,一切进行得很缓慢,自己的和别人的疑虑、异议和意见,以至不适时宜的懊悔等都能发生较大的作用。在战术上,至少有一半的情况是人们亲眼观察到的,但在战略上就不同,一切都必须依靠猜想和揣测,如果胆量比较小,在应该行动时就陷入错误的疑虑中。对此,克劳塞维茨说道:“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智力和认识力受胆量的鼓舞越大,它们的作用就越大,眼界也就越开阔,得出的结论也就越正确。”“如果丧失了勇气,那么任何军事艺

术都无济于事。”胆量和勇气分两种,一是天生的胆量和勇气,二是在丰富的生活经历中锻炼出来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自信心带来的胆量和勇气。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把他们分清楚,也无需区分,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战略者的胆量和勇气必须是自发和自然的,在而不是强制和强迫的,更不能是装模作样的。

优秀战略的背后,隐藏着杰出的统帅,杰出统帅的背后,隐藏者过人的胆量和勇气。

任何一种战略理论都是由上述一个或几个本质引申而来,万变不离其宗。

2.战略的本质心得体会 篇二

本文认为在品牌整合之前,明确品牌整合的边界以及可供选择的战略类型对于品牌整合乃至并购的成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致力于从品牌整合管理实践出发,对以下2个问题进行研究:(1)什么是品牌整合或品牌整合的本质是什么?(2)有哪些最基本的品牌整合战略类型?其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1 文献回顾

对品牌整合战略的研究一直是并购后品牌整合领域的研究焦点,而对品牌整合本质的论述却非常少。如Kotler等[7]虽然指出品牌整合的目的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并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品牌整合。我国学者虽然在品牌整合的内涵上基本达成了一致观点,认为品牌整合是指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旗帜品牌上,通过明确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之间的关系以使企业各品牌协调发展[8]。但由于上述定义采取情境而非逻辑学上“属+种差”的方式,因此并没有指出品牌整合的本质。为了明确这一问题,首先对并购后品牌整合战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期望借此能对品牌整合的本质有一个初步认识。

Basu是较早关注品牌整合战略问题的学者,在对并购后品牌组合管理实践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他提炼出4种品牌整合战略:精简、合理化、巩固联合和重新配置。Basu[9]以产品/服务和品牌定位作为2个维度,又提出了全球品牌战略、统一产品战略、统一定位战略和适应性战略。然而,Vu軌等[10]认为Basu的研究成果不仅没有区分并购类型,而且缺乏品牌整合的具体方法等。鉴于此,Vu軌等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并结合定位观和资源基础观,以及企业并购和整合的动机,提出了四种品牌整合战略:选择战略、增长最大化、协同战略和重建战略;以此为基础,Vu軌等识别出了每种战略下所包含的一系列辅助实现此战略整体目标的18种子战略。

我国在并购后品牌整合战略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我国企业并购实践的密切关注,也迅速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对品牌整合战略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并购后在品牌名称上的保留、淘汰或新创,因此所提出的战略类型也无本质上的差异。如孟茹等[11]提出的保留被并购品牌、采纳并购者品牌以及整合打造新品牌战略;方红等[12]提出的品牌保留、品牌替代和新品牌战略;胡旺盛等[13]提出的使用优势品牌战略、联合品牌战略、双品牌战略和新创品牌战略。

可以看出,虽然品牌整合战略问题得到了该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不同战略类型的提出以及国内外研究水平和研究进展上的差异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同时,由于品牌整合战略是品牌整合本质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此本文将在品牌整合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品牌整合的本质。

2 研究方法

2.1 案例研究法

文献回顾表明,横向并购后的品牌整合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管理现象,尚无成熟的理论成果能够很好的诠释这个问题;同时,由于每一宗并购所处的情境都不尽相同,且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仅仅依靠定量分析方法(如问卷法)很难深入分析品牌整合问题[10]。鉴于此,本文决定采用案例法进行研究,并以Eisenhardt[14,15]提出的应用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方法论框架为基础,通过界定研究问题、有目的的选择案例、使用半结构性研究提纲、多元数据搜集与分析、案例内分析和跨案例分析等步骤对品牌整合战略和本质进行探索性研究。

2.2 理论框架

已有研究表明,并购后重新设计品牌组合并配置资源是品牌整合战略决策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由于并购双方管理者及内部员工在个人目标、价值观、偏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并购方在品牌整合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也成为品牌整合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此,本研究以品牌组合理论[16]、营销资源理论[17,18]和领导权变理论[19]为基础,结合初步案例分析结果构建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

注:本研究没有考虑“新创品牌”,因为这种方式多发生在公司品牌层面,而在产品层面并不常见。

2.3 研究设计

根据分析层次与案例数可以形成4种案例研究设计方案:单案例—单层次、单案例—多层次、多案例—单层次和多案例—多层次。本研究选择多案例单层次设计,因为:(1)并购方在一次并购后往往需要对2个或更多个品牌进行整合;(2)一个企业可能发生多次并购,而每次并购中都可能需要进行品牌整合;(3)多案例分析可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比性和多样性。

在案例选择上,遵循理论抽样法,从2000—2010年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交易网举办的“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结果中选择案例。同时,按照以下标准筛选案例:(1)并购双方拥有相同/相似的产品/品牌;(2)并购交易及后续的整合工作已经完成;(3)并购后存在品牌整合问题;(4)品牌整合相关数据具有充分的可获得性。最后,结合理论饱和原则,选择4个案例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2.4 数据搜集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三角验证来判断数据是否收敛。同时,为了保证访谈过程的系统性和可信性,笔者制定了案例研究提纲和半结构性访谈提纲。每人每次访谈时间在20分种到2个小时不等,平均持续时间为40分钟,并采用现场笔记和录音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受访者观点。访谈结束后,录音数据被整理成文档,让受访者审阅以确保其准确性,如表3所示。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编码

对定性资料进行编码是数据分析的基础[20]。依据理论框架,初步形成46个编码变量,包括品牌名称(2个)、品牌间关系(2个)、决策中作用(2个)以及重新配置营销资源[17](40个)。在编码过程中,发现数据中会直接提到品牌整合战略的类型,因此增加了3个编码变量。最终获得了包含49个编码变量累计889条引文的数据库,分别涉及品牌整合战略的4个维度(844)以及直接提到品牌整合战略类型的引文(45)。

2.5.2 案例内分析

针对每个被并购品牌,详细分析企业具体的整合方式,并通过案例所呈现的证据明确每种战略的含义及特征。具体过程为:(1)以编码数据为基础,理清并购后并购方在整合被并购品牌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用图表形式呈现相应的编码和类别资料;(2)总结提炼案例中相应品牌整合战略的阐述形式,并辅以证据佐证;(3)将上述过程整理成案例分析的文档资料;(4)在详细检查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的文档资料与相应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并根据其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5)形成案例分析的结论。

2.5.3 跨案例分析

在案例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案例间比较,明确不同品牌整合战略的共同特征和差异化特征,进而形成不同战略的最终阐述形式。具体过程为:(1)列出每个案例中品牌整合战略的含义;(2)将每个案例中战略的含义进行分解,并列出其内涵中涉及到的所有维度及相应特点;(3)将所有案例进行两两配对,对战略的各个维度进行全面比较,列出所有的相似点与相异点;(4)详细分析相似点与相异点,明确不同战略的共同特征和差异化特征;(5)根据不同战略在不同维度上的特征,形成相应品牌整合战略的最终阐述形式,并辅以证据佐证;(6)将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成果对比,明确本研究的理论贡献;(7)将上述过程整理成跨案例分析的文档资料,并在详细检查的基础上形成案例分析结论。

3 结果分析

3.1 三种品牌整合战略

3.1.1 提升战略

案例1和3b所采取的品牌整合战略在4个维度上具有共同特征,如表4所示。结合企业管理者所使用的整合词条,本研究将其称为提升战略。其含义为:并购后保留被并购品牌,并使其与并购方原品牌组合紧密的关联起来;并购方积极主动参与到被并购品牌未来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当中,为被并购品牌提供充分的营销资源;并购方在被并购品牌未来发展决策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两个案例在4个编码家族上的引文数比例不同,表明企业在品牌整合战略实施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导致其关注的重点不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品牌的提升。其次,重新配置营销资源这一编码家族的引文比例最高,分别为36.60%(71/193)和69.87%(109/154),说明向被并购品牌投入充分的营销资源是提升战略的重点。第三,案例3b中重新配置的资源以企业内部营销支持性能力为主,其编码引文比例为24.23%;案例1中重新配置的资源以基于渠道的营销资产、企业内部营销支持性能力为主,其编码引文比例分别为16.03%和37.82%(共53.85%)。进一步结合案例资料发现,向被并购品牌重新配置的营销资源都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类型,这也从侧面说明企业希望通过整合而实现品牌提升的目标;同时也表明,对于不同的品牌,“充分”的含义是不同的。

3.1.2 独立战略

案例2采用的整合战略具有与提升战略不同的特征,结合案例分析材料,本研究将其称为独立战略,含义为:并购后保留被并购品牌,但是保持被并购品牌与并购方原品牌组合的相对独立性;并购方尊重被并购品牌自身的发展规划,在被并购品牌未来发展决策中起辅助作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营销资源投入。重新配置营销资源这一编码家族的引文比例最高,为61.34%(238/388),并且仅向沃尔沃品牌提供其发展所必要的营销资源,这表明向被并购品牌投入必要的营销资源是独立战略的重点,如表5所示。同时,为了实现沃尔沃品牌的独立发展,吉利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其已有品牌组合(吉利、英伦、全球鹰、帝豪)当中,而是通过保持沃尔沃品牌的独立运营以及为其发展决策提供辅助性支持来实现整合目标。

3.1.3 边缘化战略

与提升战略和独立战略不同的是,在案例3a中,联想并没有将自身优势营销资源转移到IBM品牌上,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减少或不投入营销资源。结合案例分析材料,本研究将其称为边缘化战略,含义为:并购后采取各种措施将被并购品牌从市场中逐步淘汰,在这个过程中,被并购品牌与原品牌组合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关系;并购方在并购品牌未来发展决策中起主导作用。被并购品牌逐步从市场中淘汰是边缘化战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同时,品牌间关系和重新配置营销资源这两个编码家族的引文比例最低,分别为11.32%和10.38%,而品牌名称和决策中作用这两个编码家族的比例却高达36.79%和41.51%,合计为78.30%,这表明主动将品牌淘汰掉是边缘化战略的重点;并通过使其与并购方原品牌(组合)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进而通过减少或不投入营销资源最终实现淘汰的目标,如表6所示。

注:边缘化战略不涉及到向被并购品牌投入营销资源,因此在引文数这一栏目上只有一个汇总值。

3.2 品牌整合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22]。为了明确品牌整合的本质,首先对3种整合战略的特点进行对比,并结合编码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3种战略在“重新配置营销资源”这一维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并且通过它可以有效的区分3种战略,因此它是品牌整合本质在战略中的核心体现。基于此初步将品牌整合归纳为:以品牌为核心重新配置营销资源。带着这种初步认识,再次回归到案例中,发现上述认识得到了案例的有力佐证。如在案例1中,为了提升小天鹅品牌价值,美的加大了小天鹅品牌的研发投入,将美的的渠道模式复制到小天鹅;而在案例2中,吉利通过在经营管理上保持沃尔沃企业的独立性以及为其提供发展所必须的成本控制系统、渠道资源等来保证沃尔沃品牌按照原来的商业规划持续发展。另外,编码结果也表明,相对于其他3个维度,重新配置营销资源这一维度共有429条引文,占总数的48.26%,远远高于其他维度,再次表明重新配置营销资源的核心作用,如表7所示。

注:战略类型对应的数字为直接提到每种战略名称的引文数目。

因此,本研究最终认为品牌整合的本质是:“以品牌为核心重新配置营销资源”。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1)以品牌为核心。包含3层含义:明确对所整合品牌名称在市场中的保留和淘汰;明确所整合品牌与企业原有品牌(组合)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还是比较密切;明确企业在所整合品牌未来发展决策中是起主导作用还是辅助作用。(2)重新配置营销资源。指在明确“以品牌为核心”3层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营销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整合目标。

4 讨论

4.1 品牌整合本质的拓展分析

本文将品牌整合的本质总结为“以品牌为核心重新配置营销资源”这种观点深化了品牌整合领域的研究深度,为后续研究明确品牌整合的边界提供了参考。已有研究表明,品牌整合狭义上是指品牌组合的重新设计,广义上是指资源的重新配置。但前者过于狭隘,仅仅停留在品牌名称和品牌间的关系层面;而后者却又过于宽泛,无法将品牌整合与其他整合行为进行区分。本文观点则较好的解决了上述2个问题。一方面,对“以品牌为核心”三层含义的解析,将品牌、市场和企业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对品牌整合的认识与品牌的内涵更加一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品牌名称和品牌间的关系上。另一方面,由于一切管理都可以认为是对资源的配置,因此从营销角度看,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渠道整合等都可以认为是对营销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品牌整合与其他整合行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是以品牌为核心重新配置营销资源。以品牌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为例,在进行这两种整合的过程中可能都会涉及到营销管理能力这一营销资源的重新配置,如果仅从这一资源本身看待两种整合行为,则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区分;但是如果从营销管理能力重新配置过程中所围绕的核心,则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是品牌整合还是企业文化整合。

上述对品牌整合本质的认识,不仅表明不同整合行为可能涉及到相同营销资源的重新配置,而且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并购后将各种整合行为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现象。

4.2 品牌整合战略的拓展分析

本研究视角独特,通过聚焦于被并购品牌,不仅识别出了3种基本的品牌整合战略类型,而且划分了品牌整合战略的具体维度。尤其是,3种战略的思想精髓得到了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的有力支持。

首先,3种基本战略是推演其他品牌整合战略类型的基础。通常,非并购背景下的品牌整合战略主要包括合并、出售、榨干、放弃[23]。而本研究中提炼出的3种战略类型虽然以横向并购为情境,但是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其在非并购背景下也具有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出售、榨干和放弃战略分别是边缘化战略的3种具体形式,而合并战略是提升战略和边缘化战略的组合。以此为基础,将视角由聚焦于对单一被并购品牌的整合拓展到整个品牌组合,同时将品牌组合范围内的整合决策细分为多个单一品牌整合决策的叠加时,上述3种基本战略类型及其不同组合就构成了品牌组合范围内不同的品牌整合战略类型。

其次,在4个品牌整合战略维度中,“决策中作用”这一维度的发现,对已有研究的潜在假设提出了挑战。案例分析表明,并购方在提升战略和边缘化战略中起主导作用,在独立战略中起辅助作用。而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已有研究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更重要的是,如果带着这一问题考察现有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Basu的8种战略,还是Vu軌等人的18种战略,均是在“并购方在被并购品牌战略规划中起主导作用”这一假设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本研究对已有研究的潜在假设提出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横向并购后品牌整合战略的研究成果。而以这一维度作为主要特征的独立战略,在非并购背景下的品牌整合战略中并没有提及,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本研究对整个品牌整合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第三,结合品牌整合的本质,发现品牌整合战略决策分析与BCG的思想精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在BCG中,问题类产品、吉星类产品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现金,现金牛类产品只需投入必要性的现金,而狗类产品则需要减少或不投入现金。如果将BCG中的现金流观点拓展到更为广泛的资源观点来分析战略决策,并且仅从4类产品所需资源投入上的差异来分析,问题类产品和吉星类产品对应采取提升战略的品牌,现金牛类产品对应采取独立战略的品牌,狗类产品对应采取边缘化战略的品牌。

5 结论

首先,本研究在品牌组合理论、营销资源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多案例分析,提出了3种基本的品牌整合战略类型,有利于提高品牌整合战略认识的深度。其次,本研究从“品牌名称、品牌间关系、决策中作用、重新配置营销资源”四个维度明确了不同战略的含义及特征,有利于拓展品牌整合战略认识的广度。尤其是,本研究在3种整合战略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品牌整合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拓展了现有研究的深度。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3种战略类型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的,由于在案例研究设计中以理论饱和原则为指导,因此这3种战略类型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对品牌整合本质的认识,一方面使企业明确了在正式进行品牌整合之前需要在品牌名称、品牌间关系、决策中作用3个方面有一个整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资源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处理品牌整合与其他整合行为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从而有利于提高并购后的整合效率和绩效。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本文聚焦于单一品牌的整合战略,但却没有将基本战略组合而成的品牌组合范围内的整合战略与并购动机和品牌组合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分析,因此无法全面展示并购与品牌整合战略决策的关系;(2)本文没有涉及战略的存在条件,因此无法充分体现战略决策的情境因素;(3)在研究方法上,由于通过多重数据来源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因此编码过程不可避免的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4)本研究聚焦于产品层面的品牌整合战略分析,因此没有涉及公司品牌的整合战略及其对前者的影响。针对上述局限,对品牌整合战略决策的驱动因素和品牌整合绩效上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案例研究方法上探索和尝试更加科学规范的操作技巧,试图将案例研究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效果。

摘要:在当前企业大规模并购的现实背景下,结合并购后品牌整合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案例分析法,对横向并购后品牌整合战略及品牌整合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表明:提升战略、独立战略和边缘化战略是3种基本的品牌整合战略类型,是推演其他多种战略类型的基础;品牌整合的本质是以品牌为核心重新配置营销资源。该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品牌整合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品牌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战略的本质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实质;方法;关键;保障

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企在争夺市场上的份额和谋求自身生存发展中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为寻求竞争优势地位,开始从依靠经验性扩张经营管理到主动谋划企业未来发展道路的转变。过去军事领域使用的“战略”一词也开始逐渐被企业界引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战略理论呈现出多个前沿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企业经营,在某种意义来说,就像战争一样,如果主要经营战略正确,即使有战术性失误,也能获得成功。企业经营战略作为企业内部一项重要价值活动,其实质是寻找优势、其方法是寻求差异、其关键是定位、其保障是保持一致性,并要善于制造取舍。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考虑外界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企业管理者在制订经营战略的同时,还必须督导经营战略的实施。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其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对企业经营战略本质的认识,应该从多视角多维度来把握。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就是寻找企业发展的优势

企业经营战略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实现企业良好的经营绩效,企业经营战略的目的就是指导管理实践取得好的效果,实现长期的成就。而这些成就来源于竞争优势。在军事战争领域,战略的目的是取得战争优势,赢得胜利。从根本上讲,制定一项竞争战略也就是为某一企业规定一种广泛实用的程式以便指导企业如何投入竞争,应当有些什么样的竞争目标,以及在贯彻执行这些目标时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明茨伯格在其《战略历程》一书中讲到:“在企业家模式中,战略制定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寻找新的机遇……经济增长是企业家组织的主要目标。”这说明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就是为了指导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新的机遇和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或利润的目标。

二、企业经营战略的方法是寻求差异

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在产业环境中寻求差异化。差异依赖于企业选择哪些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活动。企业经营战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企业能够提供别具一格的、标新立异的产品或服务;另一种就是能够取得成本最小化或在相同成本条件下提供更好的服务或产品。企业经营战略要建立在独特的运营活动之上,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也就是有目的的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战略有赖于独特的经营活动,还意味着选择与对手不同的方式来执行活动或执行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活动,以提供独特的价值。

科学的经营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不仅考虑要考虑企业经营战略要适应外部环境,而且还认为经营战略要综合进进行自身分析,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进行配置以后,再进行可行经营战略的合理选择。同时经营战略的选择并不等于终结,它还包括经营战略的实施和反馈。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是定位

企业经营战略定位是指在竞争中,企业确认或利用的有利于竞争优势的基点。在市场营销中,定位就是指设计一定的营销组合,以影响潜在顾客对一产品品牌、产品线或一个组织的全面的认识和感知。有效的市场定位,可以确定产品在顾客心中的适当位置,并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帮助企业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同样,战略性竞争可以被视为新地位的认知过程,他可以以现有地位来招徕顾客或能吸引新顾客进入市场。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定好位。企业致力于追求成长,事实上,一味追求成长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危险的。在维持成长之余,还应强化战略的方法是把中心放在深化战略性定位,而不是扩大定位,然后妥协。

企业经营战略性定位的本质是选择与竞争对手有差别的活动。如果同样的活动能提供完整的产品种类,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并和所有的顾客保持接触,企业定位就能在三者之间转换自如,这时经营效

率就成了决定绩效的关键。企业经营战略定位有三种形式:第一,以产品种类为基础的定位。企业可依生产一个产业中某类产品或服务中其它的次要产品(或服务)来定位;第二,需求为基础的定位,即服务于特定顾客群的所有需求或大多数需求;第三,以接触为基础的定位。以不同方式接触细分型客户,可以依顾客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或规模来接触顾客,或提出任何需要不同配套活动,以达到最能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

四、企业经营战略的保障是保持一致性

企业经营战略的一致性是创造竞争优势最核心的因素,因为竞争优势来自于各项活动形成的整体系统。一致性要求各项活动能够相互配合和加强,并超越部门之间的界限,使活动的投入实现最优化。因此,一致性可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和优势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讲,战略一致性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内部的一致性。表现为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可以共同达到,主要经营方针能否体现出要达到的目标,企业主要经营方针之间是否能够相互促进;第二,环境的适应性。表现为企业目标或方针是否抓住了产业机遇。在处理产业威胁方面,目标与方针是否在资源允许的范围之内,目标与方针在时间安排上是否反映了环境对其行动的吸收能力,是否与社会的广泛关注相适应;第三,资源适应性。即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目标与方针是否与企业可获取的资源相匹配。目标与方针的时间安排是否反映了组织的应变能力;第四,沟通与实施。表现为企业战略目标是否被主要执行人员充分理解。企业战略目标和方针与主要执行人员的标准是否协调一致以保证任务的执行,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来保证有效的贯彻执行。通过对战略目标和方针的一致性检验,能够决定一个竞争战略是否恰当。

五、战略就是制造取舍

企业在成长中经理人往往容易追求成长而忽视坚持以往清晰的经营战略。若同时采取几种方式竞争,可能造成战略定位的混淆,容易受到重新定位厂商或骑墙派的侵袭,落入竞争的“陷阱”。因此,经理人员在经营战略制定上要克服各种诱惑,善于取舍,强化自身定位。在企业竞争中,取舍迫使企业必须作出定位上的选择,并且蓄意

地限制了企业自身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会阻扰竞争对手骑墙的作风和重新定位的做法,从而为企业维持经营战略上的优势创造了条件。经营战略就是制造竞争中的取舍效应。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何者可为与何者不可为。如果没有取舍效应,企业根本不需要选择,也就不需要战略。取舍效应主要会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出现:第一,形象或信誉不一致时,要取舍。一旦企业被认定提供某种价值时,又提供另一种新的价值,或尝试同时提供两种不一致的事物时,便可能欠缺可信度而使顾客感到迷惑,甚至伤害企业的声誉。第二,不同的定位需要不同的产品规格、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员工行为、不同的技能和不同的管理系统,在具体活动中需要取舍。第三,在内部协调的限制和控制上需要取舍。企业一旦选择某种竞争方式后,管理层就能够使组织工作的优先顺序变得很清楚。

4.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 篇四

当下,现代教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不断地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却逐渐忽略了“为什么教”,也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在一开始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这部作为教育类的作品,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是重点探究为什么而教。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从人开始、人性论点、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从书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将人的发展和传统国学中的“天道”联系在一块。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成人”即是成为合乎天道,发扬人性的人。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中国传统国学的精神,并从这些精神中推究出教育的本质。

在“修己成人”中,作者主要阐明《中庸》里面一个观点:“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即在“成己”之后,还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于是作者接着提到了成己者的条件在于师德师范,成人之道在于明白师的守则,即教学相长,还有确定学习方式,即正业居学,以及了解“学者之失”,做到“长善就失”,确定教学方法,有本有末。在这部分提到了很多《学记》里面的理论。在“人道上承天道”这一章里面,作者讲了四个话题:“天道自然”、“天道作用”、“天道精神”、“人道配天道”。作者从《中庸》的探讨中,发现天道的精神主要是“诚”字,从各种现象归纳还发现天道精神的另一特征是“仁”字。

其实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无论讲课,还是听课,都是不可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的。讲课时当然要讲到知识,但是知识只是老师与学生交往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一种目的。这种知识的媒介,就如一个情人手捧鲜花亲手交给自己心爱的人一样。如果离开了送鲜花的人与被送的对象,那这个鲜花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知识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人也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的灵动的思想与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与创造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思想灵魂上的碰撞。教育就是要还原人的本来的样子。比如,人本来的样子是好奇的,是有强烈的探究欲的,是富有想像力与创造力的,那么,教育就是要保护这种可贵的品质。如果这些东西被磨灭了,那么,教育就变成了反教育,就违反了教育最初的目的。

读完这本书也加深我对教育的理解。我们都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谈论教育,往往说怎么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但本书提及“人道上承天道”“修己成人”的观点,一方面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要教育人,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关注方向的转变,作为教育,不应该只是教育他人,也应该包括自身修养(自我教育),从“修己”开始,然后“成人”,两者相辅相成。

5.商业的本质读书心得700字 篇五

这两章内容的排列顺序也表明了我的喜欢程度。

商业的本质,——就是给客户”想要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

在P249,更是直接的一段话:

要成为一个企业家,你需要有个好创意。这个好创意要足够有潜力,有利可图,能带来增值,能让人兴奋,能改变固有的范式。与以往的创意相比,你的创意要有特点,要更好。

非常熟悉的感觉的一段话,前不久在一次创投论坛上,反复听到投资人也是如此的一段话,只是没那么啰嗦,就是三点内容:

1、给你的客户带来好处(利益,价值,利润)

2、给自己带来好处(能赚钱的买卖)

3、提高行业效率(改变固有的范式)

经过这几年的O2O和P2P的洗礼,国内的投资界也清醒了很多,但仍然不排除继续在制造热点,追捧热点。因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清醒,是领跑者。大多数人都是追随者。

6.战略的本质心得体会 篇六

一、真正的学习

这里我们要回归原点,弄清楚学习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可以设想,当我们沉醉于做某件事,比如:看电影、听音乐、打牌等等,总觉得时间过得老快,做完之后,我们有满满的精神上的富足和心理的愉悦,我们感到累的同时有与之对应的收获。我想,课堂上的学习也应该如此,他的兴趣来源于学习内容的本身,而不是学习的方法或者是外在的评价,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就是学习最大的福利,也是学习最大的魅力所在。学习是一种自觉的、全身心的投入,被学习内容极大的吸引,调动全身的各个器官专注于这件事情,是一种自主的、自觉的获取,学习的成果应该是是精神得到满足和心灵感到幸福。

二、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学科知识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扎实实的掌握知识,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得到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围绕课堂,我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1、对待知识的整合应该保证结构完整性、认知规律的合规性和目的性。如地理上苏联的本土大部分在亚洲,为什么是欧洲国家,单从地理的角度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要从历史的角度加以整合方能让学生接受。2、学科知识教学应该联系生活,适当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去思考,去寻找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比如,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并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从此,他知道手伸进火焰,就意味着灼伤。从体验到经验,隔着一组关系,他就是思维。思维就是识别所尝试的事和发生的结果之间产生的关系。3、倡导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平时我们编制的导学案,无非是培养孩子的预习意识,但导学案绝不能代替教材。学生先学不等于主动学,学生自己想知道的东西才是主动,从接受到寻找,找一些学生想寻找的东西,从行为的主动到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主动,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这有个事例:一个孩子在课外读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第二周这个孩子的同伴读了两本书,得到了老师更大的表扬。第三周,这个孩子的另外一个同伴读了五本书,得到了老师最大的表扬,这时第一个孩子到家里对妈妈说:“你给我买的书太厚了,我的同伴一周读了五本,我一周一本儿还读不完呢,你给我换一些薄的书吧。”从这里可以看出,是这个老师的激发孩子读书兴趣的方式方法就出现了问题,激发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但和激发兴趣的动机要一致。4、学科教学情境化、生活化、形象化要适当,要堤防稚化的教育和课堂上“快乐行贿”的发生。比如一个孩子对弹钢琴非常喜欢,但不一定有真正的兴趣,因为它喜欢的实质是琴键能发出美妙的音乐,仅此而已,真正能让他天天弹钢琴天天练习,他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不能坚持下去,因此,真正的兴趣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过孕育、萌发、初步形成、深化发展、巩固完善的过程。再比如:大家喜欢看电视,看电影,不喜欢看书、看课本,因为电影电视立体、形象、直观、生动,文字抽象、枯燥,长此下去,会荒废了大家思维想象力。稚化的教育、“快乐行贿”都会造成“水过地皮湿”的现象,因为他只是流于感官层面,未引起学生深层的思考,即使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反应,也不是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和热爱,而是对于附加物的兴趣和关注!而恰恰分散了学生对正式内容的注意力,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本身的意义和价值。5、鼓励学生交流,凸显合作学习,但合作的机制要有需求,有目标。像杜郎口中学教室的桌椅摆放,教室周围黑板设置,学生的展示及小组评价等等,都能促进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交流,培养合作精神,但所有这些都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因为所有外在的都是手段,绝非目的。

三、对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点思考。

1、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一线教师针对学校的育人需求和问题,对学校课程进行持续改进的专业活动。他的育人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必须是一线教师参与,以专业为依托,建设为常态,是一个专业化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日常工作。2、找准切入点。如新建学校,应从教育理念中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如:学校定位让学生高效学习,快乐生活。如传统学校,不能当成革命,应该顺势而为,继往开来。总之,课程建设要顶层设计,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可以结合优势,比如硬件的特色,有一流的学科,有个性化的名师,有鲜明的文化传统等等。也可以结合现实问题来解决问题。3、他山之石不可过度攫取,取其神。济南南部山区西营镇,课程框架顶层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镇一体化教研一体化评价,可以借鉴,他的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学科课程,德育管理课程,作业课程,特色课程,补偿教育课程等。学科课程包括六七年级衔接课程开发,八九年级分层课程开发,学科活动课程开发。德育管理课程为“学做好人”德育课程开发,分为善良,智慧,健康,文雅四个方面。作业课程主题从一刀切走向多元化。补偿教育课程基于村居互助小组来开展。特色课程,一校一品,如南营小学的中草药特色课程全国知名。每个课程自成体系,茁壮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乡镇的课程建设又该何去何从?我想从四方面入手:先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狠抓学科课程的优质化实施,促进活动课程的有效落实,倡导、鼓励实践课程、社团课程建设的尝试工作。

★ 员工沟通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 初中语文老师培训心得体会

★ 书法老师培训心得体会

★ 工程制图课程培训心得体会800字

★ 语文老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 幼儿园老师参加培训心得体会

★ 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的心得体会

★ 幼儿老师培训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

★ 参加SYB创业培训课程的个人心得体会

7.战略的本质心得体会 篇七

一、注重数学思想渗透,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是枯燥的, 如果教师单纯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去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这是十分片面和不科学的, 因为完全靠数学内容来吸引学生, 其实很难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 而数学思想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个性品质两个过程交融进行的, 数学思想不仅升华了数学知识, 有助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而且有益于个性品质的优化, 有益于主观世界的改造.数学思想相当抽象, 其程序性更弱, 但功能性强, 它偏重于对数学知识教学和数学方法教学的指导, 具有方法论意义, 更具有认识论意义.因此, 唯有深入到数学思想教学这一层次的教学, 才是高水平的数学教学.数学思想具有观念性的作用, 所以, 数学思想教学是数学观念的阶梯层次, 数学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数学素质教育所刻意追求的目标.数学思想教学实施得好, 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观念, 指导学生受用终生.新修订的高中数学大纲把数学思想列入基础知识的范畴, 让数学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而高考命题中也增加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力度, 这更有利于促使我们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研究例题与习题, 发挥例题与习题作用

课本中例题最能反映规范的解题过程, 它与习题一起反映了课本知识的深度与覆盖面.例题不仅是新知识的传达, 也是加强思维训练的练习.例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与深化作用.例如:请说出下列函数的图像与指数函数y=2x的图像之间的关系, 并画出示意图: (1) y=2x+1, (2) y=2x-2.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后, 就做这样的探究:由已知条件不难发现函数f (x) =2x的图像向左或向右平移一、两个单位长度即得到函数f (x) =2x+1 (f (x) =2x-2) 的图像, 那么函数y=f (x) 的图像如何平移才能得到y=f (x+a) (a≠0) 的图像呢?经过这样的分析后, 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函数图像平移的一般规律.又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pn+q (p, q为常数) 且p≠0, 那么, 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若是那么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这道题的目的是想揭示等差数列在公差不为零的情况下通项的性质.那么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n=pn+q (p≠0) , 也就是a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掌握了这一性质对处理等差数列有关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更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平台.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时都可以运用几何画板、Flash等应用软件开展教学, 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统计”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时,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教学情境, 把课本上的插图经过加工制作成数学情境, 在大屏幕上生动形象地出现山河、湖泊、汽车、人群、高楼大厦等具体事物, 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搜集相关的数据, 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反而兴趣盎然,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 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 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有效地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代在进步, 教育在发展.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它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数学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

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不断创新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数学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始终要体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求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获取知识, 同时还要通过学生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因此, 数学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 注重数学知识的辐射功能, 利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促进学生数学的发展, 改变传统教学中独立、封闭的教学模式.高中数学课程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条件与客观需要, 制订数学课程教学计划, 不断丰富与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思维活动的开放性表现在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 这是思维活动的开放, 是创新的前提.那些封闭、狭隘的思维活动, 根本谈不上创新的可能.如果学生一味地按老师的想法去想、去说、去做, 那就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 我们在新课标下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作、去完成.让学生感到没有老师的压抑, 没有顾虑, 没有支配, 不怕出错.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学生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灵活, 解题思路就会变得更开阔.

8.素质教育的本质探源及战略思考 篇八

一、溯源: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

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己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接受的共识。教育的前沿理论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人的创造能力,课堂要激活人的生命活力,优化人的个性的场所,大学教育应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较大的“初速度”和较高的“加速度”。

综观我国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到,我国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我国的教育事业还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的客观需求。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教育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逻辑,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常规工作,而是关乎未来民族荣辱、国家兴衰之大事。

二、清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表述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实际出发,即要把握“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即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对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至为重要。

认识素质教育“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理由是: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精神支柱,必须有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教育之首要任务。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造就一代代备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能力的人才,这是教育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左传》上说,“夫学,殖也”,就是讲,学习好比种植。《荀子?劝学》上说,“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就是讲,学习从科目上说虽有止限,但从它的意义上来说,则是片刻也不能停止的。人因为学习才成其为人,放弃了学习,就成为禽兽。这里都强调学习是一种生命质量的累积。但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压抑人的天性,与这种旨归相悖甚远。教育太需要思考人的生存质量了,教育太需要呼唤“人”的回归之生态了。

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冠以“素质教育”名目的教育活动,“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存在这样一种普遍化倾向,就是把包蕴着丰富内容的素质教育简单化解为“(原有的)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以为安排很多文艺活动或体育之类的活动,就算是开展了“素质教育”。事实上,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是没有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没有体现出人性和人格健全乃至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美国教育机构的做法是颇具启发意义的。美国教育机构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杰弗逊的《美国独立宣言》等20本书列为高中生求学期间的“必读书”。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而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而我们的学生乃至教师也很少有人认真通读过这些基本名著。教育不能让受教育者受到富含底蕴中外哲学、人文、历史、文学、政治名著之熏陶,又何谈培养学生成为文化底蕴丰厚的新一代?由此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大文章,要做在课堂教育和课程设置的革新上,要让课堂教育在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三、延展:素质教育的战略思考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意义显得更加重大。战略层面的解析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德育本位,大学生素质教育无法撼动的理念

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铸造着社会的中坚力量,维系着一种严肃的社会责任,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性、导向性、示范性和超前性的作用。因此,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而德育本位建设,则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无法撼动的原则和理念。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特定的文化环境,它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文思考,有利于大学生的精神沉思,更有利于从社会中寻求对比和参照,这一环境最终将实现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理想、信仰、科学。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者的态度和理念。不同的施教者,其所获取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因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科技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推进高校的德育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更新观念,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首先就应做到观念上的更新,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过去由于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重授技、轻育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因而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完成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即完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专业技术的“授技型”向“育才型”转变、从传播专业知识为主向全面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观念更新还必须坚持做到与时俱进,使观念的转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高校应该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几种理念,即以人为本,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开阔视野,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普适为先,树立科学发展的大学理念等。同时,我们还得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身在观念方面的更新,使其转变成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

3.更新内容,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性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其一,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注意教育内容的创造性,就必须重视教学内容前瞻性,力求反映当代各学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或者理论前沿等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其二,注重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当代大学生,既要懂得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开发建设一批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型课程,建设具有相关性或融合性的多课集一课的综合性课程,形成在统一性基础上富于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其三,注重“以人为本” 的教育内容。一方面,要教学内容实用化,就是提供实用于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智力知识; 另一方面,要教学内容精神化,推动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的追求。

4.创新机制,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社会环境的配合、又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同心协力,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要有一个科学的、协调的运作机制,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时,要着重解决如下问题: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担负起责任,要突出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断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以求取得实效。二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的有机结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青睐在课外实践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是大学生长才干、练本领的重要阵地,是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我们既要通过教学改革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也要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三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考评体系。要求必须破除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框架,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学分制方法,创设评选优秀学生的条件与方法等。要改变传统的以一纸考试定优劣的评价体系,真正体现出素质的评价体系。四要创建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高校必须着力创建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个有着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味、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相当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抓手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科学研究,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同时,只有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观和文化观,教育者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并提高教育艺术,我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走上适应新世纪发展内在要求的创新教育的宽阔轨道。

上一篇:2019年度纪检监察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