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2024-11-09

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共12篇)

1.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是一份指导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的纲领文件,也是一个风向标,它具体的说明了3-6岁学龄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能力,为教师和家长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学习了社会领域部分,我了解了在幼儿园期间,老师的责任和任务是多么的重要。3-6岁是幼儿人格、性格、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细心的观察会促使幼儿各方面朝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不仅要帮助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而且还要教会幼儿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让幼儿习得现实社会中所必须掌握的社会技能。

教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幼儿往好的方向发展,培养关爱他人、诚实自信、自尊自爱等等优秀品质。孩子的发展在时时刻刻的进行着,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时间里,可能前一刻变现如此,下一刻又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发生改变。所以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表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表情和动作,都可能预示着某种变化。在对老师的“五心”要求中,最难做到的也就是这个细心了。如果一个小朋友因为某件小事受到伤害,他可能没有跟老师说,只是默默的自己承受,但老师没有发现,没有及时的开导,那么可能会导致这名幼儿性格更加孤僻或者采取消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因为孩子的是非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很多事情需要大人进行引导或者判断,所以对孩子们的细心观察是教师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其实不光是幼儿发展的社会领域部分,各个领域都需要老师们的细心观察,正确的引导。幼儿是一本本不断不断变换内容的书,需要我们细细翻阅,仔细品读。

2.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二

一、灵活参照《指南》目标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并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拟定了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 犹如名为“发展指南”不是“发展标准”一样, 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 而要以灵活的方式分析、运用。

《指南》提出, 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 又要充分尊重幼儿连续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 他们的发展也差异明显。他们在不同阶梯、不同起点开始起步。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台阶的孩子身上, 应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原有的基础, 才能在面对众多儿童时, 教育目标、教育策略随儿童的差异相应调整, 以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幼儿园有及时评价 (接触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成长档案) , 还有期末儿童发展评价。期末评价的工具与量表通常是同一样式运用于所有的孩子, 老师的分析重点也着重在目标的量化分析上。如果我们有“灵活”的意识, 分析时将面向全体的横向比较改为面向个体的纵向比较, 目标就从生硬变得有弹性。如动作发展目标“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面对协调性发展好和协调性发展较弱的不同孩子, 前者的“较窄”“低矮”可能是宽15厘米、高30厘米, 后者则有可能是宽20厘米、高20厘米。孩子原有基础不同, 拟定的目标不同, 教学活动场景的设置也应不同。采用分组学习、分层次材料提供, 都是差异性设置的表现方式。灵活的目标运用与差异性活动场景设置, 就是希望孩子们站稳每一级台阶, 并为迈向更高一层做好准备。

二、坚持儿童立场是“去小学化”的根本所在

《指南》实施原则指出,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是奠基性教育, 是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 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早期教育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 早期教育开发也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 而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儿童立场, 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 要让儿童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

遗憾的是, 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 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 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有些幼儿园丧失了科学教育的立场, 带着孩子学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做着不愿意做的功课。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里的起跑线, 并不是全面发展的起跑线, 而是社会、家长热衷的知识学习、艺术学习的起跑线, 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 是压抑孩子学习兴趣的杀手行为, 是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的肤浅动作。就是这句“不输在起跑线上”, 成为中国早期教育最大的商业忽悠, 导致了“小学化”倾向, 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 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 故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出发, 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只要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 是他们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 有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的内容, 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孩子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生活出发, 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 利用熟悉的环境, 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育孩子如同种树, 千万不能走捷径、省环节、“拔苗助长”。社会不需要“人工神童”式的“天才”, 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 终身能为社会、家庭作出贡献的人才。

三、幼儿园应科学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自独生子女家庭占主流后, 家庭对早期教育的关注达到痴狂状态。年轻的父母片面理解“优生优育”, 怀孕前滋补身体、怀孕中胎教、生育后早教、3岁选择理想的幼儿园……随着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期望越来越高, 不自觉地偏离了科学的教育方向, 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 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而一百种当中, 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摘自马拉古奇《你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吗?》。孩子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孩子需要“工作与游戏”, 家长应给他们一个体验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的空间, 而不是“偷走了九十九种”, 只留下期望的唯一。

《指南》的教育建议里, 有许多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如“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 使幼儿‘乐群、合群’。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 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 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 丰富他群体活动的经验。”“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 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 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指南》明确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期望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 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中阐述“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研究中, 也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的重要, 提出建立幼儿园、家庭互动机制, 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 倡导家庭介入幼儿园的管理、决策, 让幼儿园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实现家园共育。

3.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三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

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4.儿童发展指南学习心得 篇四

在《指南》培训学习讲座中,我了解到《指南》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能力作了更详细的指导,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同时,通过聆听讲座,我对《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简单地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在《指南》学习培训中,学到了什么

1、《指南》不是《纲要》的替代品。《指南》和《纲要》一样,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但《指南》相对于《纲要》相比,更详细、更具体。教育建议则给我们教师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可实施的合理化的方法。因此《指南》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更清楚、详细的参考依据。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2、《指南》是教师的福音,家长的贴士。《指南》的颁布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作为教师,《指南》就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让教师在指导幼儿过程中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作为家长,《指南》又像是一位“请回家中的教育专家”,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家幼儿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指南》的出现,给我国学前教育指明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二、通过学习《指南》,反思些什么

1、幼儿园教学不是“教课”,而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指南》中明确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现实的教育误区是教师往往“重技能,轻感受”,从而让幼儿失去了艺术兴趣。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绘画教学中,教师往往教幼儿绘画的技能,如怎样画一只蝴蝶、一只孔雀等等;而忽略了幼儿对绘画的表现力,大大抹杀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因此,在今后我们应该更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而减少千篇 一律的“教课”。

2、《指南》不是衡量幼儿的标尺。刚接触到《指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将《指南》当做一个衡量幼儿发展能力的标尺。但当我通过专家的指导,我才慢慢领悟到,《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调整自己教育思路,改变自己的态度,做到个体教育。

三、深入落实《指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认真学习《指南》,充实自己理论。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2、明确教育目标,保护幼儿自尊、自信心。《指南》提出了每个阶段幼儿应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在让幼儿“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同时,我们应当明确自己的目标:保护幼儿的尊心和自信心,关注幼儿的活动和表现,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允许孩子存在这种差异,耐心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5.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五

近阶段,我通过远程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了解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一批幼教专家经历四年多时间,对全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依据我国幼儿特点起草拟定的。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让我们教师开展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提供选择和创造的机会;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满足发展中的不同需要参与情况,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我们为幼儿布置科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幼儿认知发展所需的材料,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环境、强调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这些指导思想为我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我教育教学的活动指南。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6.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对于一线的幼教工作者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里程碑!他为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前行之路点亮了启明灯!

自《指南》出台以来,各级学前教育机构都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我也荣幸的陆续参加了各级的培训,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聆听着各级专家们精彩的报告,专家们通过生动的案例,为大家深入浅出地进行了专题辅导,帮助我们理解《指南》的理念、目标和标准,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从事幼教十几年的幼教工作者,通过学习后,我仍然感到肩负重任,正确贯彻落实《指南》的精神关系到全园的发展,关系到幼教质量的提高,幼儿的发展,甚至是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如何引领老师们正确学习理解《指南》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指南》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福音,让每个孩子都能自尊自信地成长,将是我们现在和今后工作开展的“重点工程”。

一、对于老师而言,《指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更要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学习《指南》,明确幼儿园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并引领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在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首先重点做好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其次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以《指南》来引领自己的工作,引导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更好的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幼儿在一个能够充分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中成长。

同时,我们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通过《指南》的学习让老师们找到了呵护孩子、欣赏孩子的正确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懂得了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自由、快乐、幸福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做为教师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老师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幼儿园为《指南》的贯彻实施“保驾护航” 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为幼儿园只有以《指南》为依托,为教师提供各种发展的平台,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培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和钻研的积极性,让学前教育从“旧的教育观念”误区中走出来。

三、家长的支持与理解,让《指南》的贯彻落实“扬帆远航” 一直以来,旧的教育观念、老的教育思想已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幼儿园,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跟着爷爷奶奶,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在幼儿园只有学习“写汉字、做算术、学英语”才是真正的学习,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在幼儿园老师都教了什么?”,更有的家长会指责老师说“为什么孩子上幼儿园这么长时间了也不给孩子布置作业”。

7.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七

《指南》用几乎全部的篇幅呈现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教育建议。从约束力讲, 它主要适用于幼教机构, 因此《指南》相当于一个全国性的幼儿园课程大纲, 这个大纲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手段。它为治理幼教乱象, 切实提高幼教质量, 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法规依据, 对目前园本课程的实践和探索, 也具有指针作用。

《指南》的出发点是抑制日益严重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超前化。无论从单个幼儿的幸福和终身学习基础看, 还是从民族素质的大局看, 小学化和超前化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指南》制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在“学业”难度上远低于目前的实际, 实质划定了期望上限, 以期遏止过度期望的不良势头。在幼儿整体发展上, 特别是非学业因素 (学习品质) 上, 《指南》制订的目标又远远高于实际。

《指南》中的发展目标不是常模、标尺, 而是防止教育步入歧途的方向标。这些方向标是世界先进幼教理论与我国幼教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指南》坚持还幼儿“快乐的”童年, 同时强调幼儿时期要为后继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 度过“有意义的”童年。

《指南》阐明的应把握的四条原则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指南》指出,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这个原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综合教育”为先导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就已受到广泛关注。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发展的害处是它必然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家长无权不顾幼儿的兴趣对其进行单科训练。在幼儿园进行小学化、成人化的表演、训练、比赛是落后儿童观、教育观的表现, 不仅不足效法, 而且应该被制止。

有家长认为目前小学还在搞择校和入学考试, 如果自己按《指南》践行整体发展, 而别人却继续单科训练, 那么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我却认为, 现在让孩子从那么小就受单科训练的折磨, 可能会赢在“起跑线”, 可是那是一条打了问号的起跑线———往哪里跑呢?偌大的中国, 应该会有越来越多有自信、有远见的家长, 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懂得教育的真正价值, 坚信孩子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教育的真正价值是改变人, 而不是淘汰人。尽管人人都说中国人太多不淘汰不行, 但我坚信中国的教育终究会真正为每一名儿童学习和发展服务, 而不再是剥夺一部分儿童学习与发展权利的帮凶。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指南》指出, “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 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我认为实施这一原则的关键是真正的爱心。爱心应该是没有条件的。只爱聪明伶俐的孩子, 那不是爱心, 那是势利。爱每一名幼儿, 不管他的发展有多迟缓, 学习品质有多不良, 行为习惯有多不尽人意。幼儿是不同的, 而这样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享受被平等对待的权利。不同特点的幼儿在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学习和发展, 也将以自己的方式成功。这种多元成功在成人社会尚且如此, 何况儿童。

尽管《指南》旨在降低期待、为幼儿减负, 但在实施中, 要严防变味。已经公布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 虽然低得让每一名幼儿都能触手可及, 但仍会成为成人攀比的驱力。尽管《指南》已言明, “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但客观上, 家长和教师极易把它当作标尺。有人会问:没有比较, 如何看出教育的成效?答案很简单:让每一名幼儿比较自己的进步。把今天和昨天比, 再确定明天的目标。这样的比较, 不仅可以充分地展示教育的成效, 而且会树立每一名幼儿的自信心, 保护每一名幼儿的自尊。而幼儿之间横向比较则截然相反, 它展示的不是教育的成效, 而是本来就存在的个体差异;它树立了一部分幼儿的自信, 却会摧毁另一部分幼儿的自尊。在一些发达国家, 幼教机构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是违法的。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指南》指出,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园小学化的最大特征是游戏作用和地位的式微。幼儿园与小学的最大区别就是游戏占儿童生活的比重。在幼儿园, 游戏既是幼儿的主要任务, 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或强化训练之所以有害, 是因为它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 因而也剥夺了幼儿真正意义上学习的权利。对幼儿来说, 游戏就是学习, 游戏才是学习。在幼儿阶段, 学习和玩是分不开的, 没有玩,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幼儿阶段的主动学习。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是幼儿的学习而是成人的规则游戏, 与尊重儿童的现代教育观背离, 与幼儿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对立。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指南》指出, 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 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观完全不同。幼儿的学习品质, 绝对不等同于对学业的兴趣和专注。对幼儿来说, 学业还未成为话题。幼儿的学习的品质, 都是在游戏和其它非课堂活动中体现出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好奇心、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在这一定义下, 读写算领先的幼儿学习品质未必好, 而读写算落后的幼儿学习品质未必不好。因为幼儿阶段的“学习”不是做功课, 不是上补习班, 不是考试, 不是参加竞赛, 所以, 优秀的学习品质不等同于“优秀生”的品质。对幼儿来说, 学习的含义是广泛的, 探索自然, 探索周围的人和事, 探索自身的能力, 都是学习。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棍棒教育、超常教育、强化训练水火不相容。后者纵然可以打造出所谓的“神童”“天才”, 但它不能洗脱其摧残幼儿身心的污名, 这种教育方式的落后特质并不会因为幼儿将来入读名校而改变。

学习品质是幼儿学习探索的习惯、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 包括克服压力和挫折的倾向、活泼开朗、合作意识、学习倾向、对场合的敏感、参与能力、思考和互动等。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更会坚持、提问和负责任。所有这些品质, 都可以在玩中培养, 而游戏的质量就在于能否培养这些品质。幼儿的这些品质, 在超前教育的课堂里, 只会受到压制。累积这些品质的过程, 是幼儿阶段最重要、最典型的学习。就培养学习品质而言, 幼儿应该全天候地玩, 因为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全天候地学习。

8.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八

一、《指南》的含义

《指南》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3~6岁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上应遵循的方向与应达到的水平的合理期望;也反映了国家对早期教育应遵循的方向和应达到的质量的基本要求。《指南》不仅指出不同年龄幼儿应该学和应该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同时指明怎样支持和指导幼儿的学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指南》能够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化,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引导全社会形成关于早期学习与发展的正确认识。

二、《指南》与《3~6岁幼儿发展纲要》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使用对象不同:《3~6岁幼儿发展纲要》指向幼儿园教育;《指南》指向家庭与幼儿园教育。

2.功能不同:《3~6岁幼儿发展纲要》是较宏观的课程文件,把握教育的大方向,规范幼教机构的教育。《指南》在微观层面上指导,明确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各个领域上应该达到的学习与发展,并给予具体的教育建议。

(二)联系

1.共同的目标指向:提高我国3~6岁儿童的教育质量。

2.思想一致,功能互补。

3.实施指南应坚持的原则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三、《指南》艺术领域的理解与实施

艺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也是幼儿的一种游戏。幼儿用绘画、肢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中会发展起来。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该反思: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画各种事物的形象吗?如果教师不教,幼儿自己会画吗?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绘画的技能吗?这些技能是老师教得会的吗?

当然不是。幼儿画画不是教会的,教师受制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所教的技能也是很难迁移的。幼儿的技能是在大量表现表达的机会中自然成熟的。如果没有教师对绘画技能的标准,所有的幼儿天生都会画任何幼儿需要表达的东西,而教师即使教得再形象也不可能把幼儿所需表达的内容完全表达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临摹范画之后,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对绘画丧失信心和兴趣,最后就会说“我不会”。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幼儿的画看不懂究竟意味着什么,看不懂他们是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想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境。他们的作品表面上看“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也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我们应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如果对儿童进行模式化的训练,将削弱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为写生、美工活动提供创造机会条件,让幼儿自主表现与表达。当幼儿说某种东西不会画时,最好的办法是把这样的东西拿给他看,而不是直接教他如何画。

总之,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给幼儿提供更多让幼儿感受与表现的机会,在感受的基础上表现,为幼儿创造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必要时才给予指导,充分理解幼儿艺术的表达功能。

《指南》犹如一盏“指明灯”,它为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照亮了孩子人生的起点。这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必读的一本书,有了这本书,幼儿教師就有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以上是我学习《指南》解读的一点体会,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9.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九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与成长阶段,“育人为本”的科学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空军蓝天幼儿园全体教师在XXX的带领下,集中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了学习。现将本次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健康领域目标2中指出“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性格开朗、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老师常常能做到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老师能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的教育观、儿童观。

二、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机会交流

在语言领域目标2中指出:“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比如在晨间谈话活动中给孩子一些自由谈论的时间,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他们的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在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多听取孩子的想法的意见,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三、注重身边的教育

在社会领域解读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和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说教得多,幼儿往往被动地灌输一些社会性规则、意识或品质。社会活动取材应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在社会活动《参观水果店》的过程中,幼儿懂得要排队买水果,使用礼貌用语,学习他人是如何与店主交流沟通的。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现鲜活的教育。

10.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现今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引领家长科学实施儿童早期教育的明灯。因此,作为幼儿家长,认真学习《指南》非常有必要的。

到底3至6岁的孩子有哪些特点,能够学什么,应该怎样学?《指南》首次明确3至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针对五个领域分别提出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期开始前,幼儿园就将学习《指南》的任务布臵给了家长,由家长自行阅读和学习。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是实施《指南》的一个重要保障,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兴趣、能力都存在着不同,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兴趣爱好加以引导。不能去压制孩子,让他们统一思想,统一能力。我们再不能给孩子用一把“尺子”统一画齐,那样只会害了孩子。

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

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指南》里讲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那么什么是直接经验呢?听别人说的,看别人做的都是间接经验,而亲身实际操作过才是直接经验。在幼儿时期我们要给幼儿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世界,而不是平面的世界。如果我们要向幼儿介绍立方体,就应该使用真实立体的教具,而不是平面的图片。因为那样只会混淆概念,误导幼儿。而科学实验也得到证明,在幼儿时期过多的接触平面世界会导致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明显下降。

11.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十一

一、优化一日活动,赋予幼儿游戏自由

1.调整一日活动时间。

以前的一日活动安排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活动环节过多,一天18个活动环节。为了完成这些环节,教师必然会对幼儿进行高度控制,幼儿自由、自主空间极少。二是每个环节时间都较短,活动转换频繁,节奏过快。导致幼儿始终处于紧张忙乱之中,无法充分感受和体验每个活动过程,无法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三是过渡环节安排过多,导致幼儿出现紧张、拥挤、消极等待现象,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针对这种“碎片化”问题,我们重新调整了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把零碎单一的活动有机整合为10大活动环节,把盥洗、喝水、早点等生活环节安排在幼儿自主游戏中,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分散、自主的方式进行如厕、饮水等活动,使幼儿在大时间段充分参与游戏活动,自主地玩与学。现在,幼儿一日活动形成了“自由游戏——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餐后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这一室内外交替、动静交替的活动序列,增强了时间安排的弹性,给教师和幼儿充分的自主权,也让幼儿拥有了连续完成一件事件的可能性。

2.尊重幼儿自主游戏。

以前幼儿游戏类型相对单一,多以集体性、规则性游戏为主,幼儿自主的空间和时间很少,教师对游戏具有明显的“高控性”,导致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现在我们的游戏以区域游戏为主,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内容及伙伴,促进自主发展。同时,我们尝试本班区域、跨班区域、共享区域相结合,打破了原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活动形式,构建同龄、混龄跨班区域,在固定的时间内,班级幼儿交换区域进行活动。我们利用走廊、大厅、操场等公共场所设置了共享区域,如一楼的生活馆、二楼的美食城、三楼的汽车城,不同年龄段、班级的幼儿同时开展区域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扩大了游戏的活动空间,提高了材料和空间的利用率,真正实现材料、经验的共享。同时也让幼儿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

二、记录学习故事,理解支持幼儿学习

1.关注幼儿自发的学。

原来我们每周撰写一篇教育故事,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支持、合作与引导。存在的问题是描述过于笼统,高度概括,缺少幼儿在情境中的反应,以及同伴之间和师幼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教师很多的案例反思当中没有对于儿童观察的分析,没有体现儿童学习经验的学习故事,主观猜测较多。现在我们调整为记录幼儿学习故事,进行幼儿学习故事培训,每月组织一次学习故事的分享交流。从幼儿的“积极行为”切入,从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幼儿自发的“学”;从特定活动中的“学”转向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寻常时刻的、富有个性的“学”。记录的是幼儿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识别,这样教师就必然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幼儿的自然智慧与能力。如在“小风扇转起来了”这一学习故事中,轩轩和晨晨两个小朋友在科学区尝试插接线路,想让上面的小风扇转起来,可是反复尝试好多次后,始终没有成功。老师并没有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说:检查一下线路,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教师只为幼儿创造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接下来做什么仍由幼儿自主选择。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教师的儿童观发生根本的转变,而且很容易将这种转变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

2.促进教师对儿童发展理论及《纲要》、《指南》的学习和理解。

“学习故事”需要教师认真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加以分析和解读,还要想出下一步的支持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分析、决策能力,还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从“学习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师“尊重幼儿”这一观念的落实,看到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还看到家长与教师共同完成幼儿评价,这样一种“家园共育”的新模式。

三、多彩户外活动,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指南》强调“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我们尝试从合理规划环境,创新活动内容,开发活动器材,优化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开展户外活动研究,打造一个自然的、真实的、开放的、探索的、运动的、科学的、挑战与趣味并存的户外环境。

1.合理规划环境,将户外场地分区。

将户外场地分为九大区域:挑战区、沙水区、车类区、球类区、角色区、美工区、建构区、种植区、大型玩具区,并把活动区扩展延伸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使这些区域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形成动态的多样化的活动区。

2.开发活动器材。

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和身边废旧物品制作游戏器材,探索一物多用。收集轮胎、木块、pvc管、玉米皮等各类废旧材料丰富幼儿游戏的材料。如:用木块作建构材料;将一些废旧的饮料瓶和塑料瓶用松紧带连接起来做成拉力器;用各种易拉罐做成高跷;用轮胎做小车等。孩子们用玉米皮制作的蒲团自由进行抛、接、跳、投、转、顶等,进行过湿地、跳荷叶、抛接飞盘等合作游戏,探索出了二十余种玩法。

3.创新户外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生活化、本土化、童趣化,富有挑战性。儿童最喜欢模仿,对于成人所做的事,如工地里的建筑、田野里的耕种和收获等,都想尝试一番。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定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经验。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本地资源开展一系列本土化的户外活动。如:组织幼儿去采摘;结合幼儿园盖新楼,开展“小小搬运工”活动,帮助建筑工人搬运砖头、瓦片。另外我们尝试将古朴有趣的民间游戏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之中,赋予老游戏以新的生命力,开展了优秀民间游戏征集活动,发动教师向自己的长辈、幼儿的家长请教,把一些有教育意义,又有多元价值的民间游戏引入。如“老狼老狼几点了”“贴膏药”“编花篮”等,通过教师与家长、孩子共同参与、改编和创新,使民间游戏以崭新的面貌走入幼儿的生活,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素质。

4.优化活动组织形式。

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增强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责任区管理”方式加以管理活动区域,即让每位教师负责1~2个运动区域,以确保幼儿在每个运动区均能得到教师的指导或帮助。通过开展户外游戏展示活动、专题竞赛活动、亲子活动,有效地促进户外游戏的开展。

落实《指南》,我们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给幼儿提供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天性充分绽放,让教育崇尚天性、回归自然。

12.中国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篇十二

一、明确方向,挖掘可行的材料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以下简称《 指南》) ,特别是身体动作发展这一方面 ,了解小班幼儿的发展方向,如《 指南》 中指出幼儿的动作发展目标1是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其教育建议指出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在《 指南》 的引领下,结合“ 活教育”理论提出的“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小班组开展的足球课题研讨3月份主要是生活化废旧材料的收集,如菜篮子、垃圾桶、羽毛球拍、鞋盒、呼啦圈等。 为了让每一位幼儿爱上足球,我们将本土资源与社会整体资源相互利用,在班级群里面征求家长的意见,共同讨论适合幼儿游戏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成为孩子玩足球游戏的宝贝。 4月份以纸箱为主的足球游戏,5月份投放废旧的席子作为主要辅助材料。

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来提高幼儿对足球游戏的兴趣,使幼儿在足球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在足球活动中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二、自由探索,满足幼儿的需要

“ 活教育 ”教学原则中提出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 ,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教师重在观察、引导。 刚开始幼儿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拿到垃圾桶觉得很新奇,把布足球投进筒里,就有了投掷游戏( 你抛我接) :一个幼儿双手拿一个筒或篮子,另一个幼儿离开一定距离投掷,初步培养幼儿两两合作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拉开投掷的距离,也可以将筒放在地上进行投掷,这样适当增加难度,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将鞋盒稍微加工一下变成一辆简易的小车, 孩子将布足球放在小车里拉着走,在操场上自由奔跑,时不时回过头看看布足球还在不在,玩得不亦乐乎。

在足球游戏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想来玩一玩,像投掷游戏、端球走、颠球、拉小车这些足球游戏,都是孩子们自己玩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发现、鼓励、提升,创设小动物的情境,带有情境性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幼儿迅速进入角色,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中。 随着幼儿玩的兴趣和熟练程度,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逐步增加难度,不断吸引幼儿参与挑战。 正如《 指南》 中指出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如:鼓励幼儿进行跑跳、投掷、拍球等活动。

三、因材施教,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 在体育活动中 ,要培养幼儿坚强 、勇敢 、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 ”这无疑要求幼儿拥有良好的自信心。 在活动中,对于能力不同的幼儿我会因人而异,对于动作发展较弱的幼儿我尽可能地耐心等待,当幼儿动作发展中确实感到困难时, 我会适时在孩子身后“ 推一把”,克服他的胆怯,当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之情, 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了。 对于动作能力发展较强的幼儿,我为其创设良好的表现机会,使他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本领, 让小朋友们喜欢他,愿意与他合作游戏,让幼儿体会到足球游戏带来的快乐,从而喜欢足球活动。 同时我也会根据幼儿的表现,用激励性、感染性的语言来进行评价,哪怕是一个爱抚的眼神及手势、 点头微笑,充分让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自信心得到不断提高。 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还能健全其心理,提升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

四、收获成果,总结有效的经验

在小班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投放的材料孩子们都玩起来了,经过统计,小班组的足球游戏涵盖了多方面的发展。 你抛我接的投掷游戏发展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初步培养合作能力。 端球和颠球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拉小车、蝴蝶找花、足球火车这类奔跑活动锻炼幼儿的身体力量。 射门、花朵投球、射击这类足球游戏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幼儿投掷的准确度和力度。 钻山洞这样的游戏利用钻爬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通过为期一学期的研讨和实施,幼儿的身体动作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

上一篇: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下一篇:于端午节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