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党员数量(共8篇)
1.中国党员数量 篇一
奥运会是一项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你知道在历届奥运会中,我们中国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吗?获得奥运会金牌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历届奥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数量_历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国家,欢迎参阅。
历届奥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数量
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_枚、银牌:_枚、铜牌:_枚,共计_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_名。
备注:此文发布于2016里约奥运会期间,所得奖牌种类及数量尚未确定。
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38枚、银牌:27枚、铜牌:23枚,共计88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2名。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共计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名。
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32枚、银牌:17枚、铜牌:14枚,共计63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2名。
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28枚、银牌:16枚、铜牌:15枚,共计59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3名。
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2枚,共计5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4名。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共计54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4名。
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5枚、银牌:11枚、铜牌:12枚,共计28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1名。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
中国获得金牌:15枚、银牌:8枚、铜牌:9枚,共计32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4名。
历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国家
美国是历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总数最多的国家,金牌总数为1022枚。另外,金牌总数位于第二名的是俄罗斯,总共591枚,德国位居第三名,总数为428枚。
除去还未开幕的2020东京奥运会,现代奥运会一共举办了31届。除了第6届、第12届和第13届奥运会没有参加之外,美国参加了其他28届奥运会。因为这几届奥运会因为一战和二战的原因没有举办。而我们只参加过13届奥运会,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过9届奥运会。
从这一方面看,我们中国能够获得227枚奥运会金牌成绩,也算是后来居上了。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1932年7月29日,23岁的刘长春经过3个星期的海上颠簸,来到了美国洛杉矶。他是这次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唯一的中国运动员。而在第二天(7月30日)下午,第10届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就开幕了。
刘长春当时中国跑得最快的人,他在1933年创造的100米10.7秒的全国纪录保持长达25年之久。刘长春原本是要参加100米、200米和400米比赛的。遗憾的是由于经过3个星期的海上颠簸,体力受到很大的影响,最终因为体力不支,仅参加了100米和200米比赛。这两个项目的比赛也没能晋级。
虽然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没有拿到名次,但他却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奥运会。此外,刘长春还参加了1936年第11届奥运会柏林奥运会。刘长春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历届奥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数量
2.中国党员数量 篇二
近日, 从中国一拖科技发展部了解到, 2009年中国一拖专利申请再创历史新高, 全年共申请专利89项, 较2008年增长78%, 其中发明专利11项, 超过中国一拖24年来发明专利的总和。另外, 代表中国一拖科技进步和技术实力的“中国一拖科技进步奖”评选于2009年12月23日揭晓, 共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9项。此次评选把成果所含专利列入评选加分项, 使科技进步奖项目更具科技含量。此举表明, 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已融入产品、工艺研发等管理工作中, 并开花结果。
3.中国人口数量预测 篇三
关键词:人口阻滞增长模型 中国人口数 预测
一、前言
201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在2014年进一步减少了371万人,降幅相比2013年的244万人进一步扩大。现在的中国在年龄结构上,与日本上世纪80—90年代所经历的状况相似,中国在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见顶开始回落之际,经济也开始减速,中国人口红利基本消失正在成为现实。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传来重磅消息,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这是我国人口政策自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人口问题是当前世界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数量与粮食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较为准确地预报人口数量的变换趋势,是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和阻滞增长模型是两个最基本的人口模型。指数增长模型由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于1978年提出来的,其基本假设为人口的增长率是常数,获得的结果表明人口将以指数规律无限增长。而事实上,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越来越明显。阻滞增长模型是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阻滞作用,对指数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改后得到的。阻滞作用体现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上,使得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个模型比指数增长模型更加合理。
人口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是:
■ (1)
这里r是固有增长率,xm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年容纳的最大人口容量,函数■表示人口增长率,是一个减函数,表明人口数越多,受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阻滞作用,人口的增长率就越低。当人口数x(t)达到最大人口容量xm时,人口增长率为0,表明人口数不再增长。解方程(1),得:
■(2)
这个模型用在美国人口数量预测上获得了比较好的结果[1]。应用这个模型,我们来预测中国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图1给出了中国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三、预测结果
图1中人口普查的年份不是很有规律,考虑到中国人口普查是采用1%人口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及建国初期调查条件的限制,我们把1953年、1964年、1982年的数据看成是1950年、1960年、1980年的数据。使用专门用于计算的数学软件Matlab软件[2],应用图1中的数据对方程(2)中的r和xm进行拟合,得r=0.3652,xm=16.0792,这表明模型预测中国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6.0792亿人。利用得到的参数代入方程(2)计算出模拟的结果,见图2和表1。
表1给出了模拟的结果和已有结果的比较。我们发现相对误差非常小,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阻滞增长模型可用于预测中国的人口变化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模型预测中国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的人口数分别是14.2722、14.7804、15.1549、15.4262亿人。考虑到中国实行放开二孩的政策,这个人口数可能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赵静,但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张志涌,杨祖樱.Matlab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4.中国党员数量 篇四
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由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领域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
以下是教育部网站发布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主要结论:
(一)高等教育规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持续增长,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目标任务。
20,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为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预定36%的阶段目标。
-年,高校录取人数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7%,录取率由59%提高到74.33%,是1978年的12.3倍。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大学生数增幅超过3倍,毕业生占当年新增城镇人口比例从12.86%提高到61.62%,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异军突起,科类层次结构趋于合理,高校办学类型趋于多样。
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后,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中西部高等教育体量不断增大,办学能力不断扩大。对比与2014年:中西部高校 从20的544所高校增长到2014年的1363所,增加了1.5倍,中西部高校数量占全国的53.9%。中西部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占全国 的比例分别为54.16%、53.84% 、54.38%。-2014年,14年间累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招生92万人,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立90所超过万人的高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上的差距从相差17个百分点降低为6个百分点。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于全国201个地级城市,覆盖全部地级城市的60.36%,极大改变了高等教育格局结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在校生数之比从2000 年的19.5:1降至的15.8:1,本科毕业生数首次超过专科毕业生数。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相协调,与社会行业结构基本契 合。
(三)各类重大工程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科研承载能力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传承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经 “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特色学科项目等平台拉动,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部分学科跻身于国际一流行列。英国QS“世界大学学 科排名”中,前400强中有58所中国内地大学,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前50强中有7所中国内地大学,入选学科总数位列全球第五和亚洲第一。在 “20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大学百强大学达到21所,取代日本(19所)傲居亚洲之首。《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及汤森路透社“年全 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内地27所大学跻身全球前500强,超越日本成为亚洲龙头。在学科前50强中,有23所中国内地大学在12个学科领域入选。
高等学校承载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高等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成倍增加并超过同期其它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基础研究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基 础研究经费在全国占比超过一半。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占据70%以上。-2014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583项,获技术发明奖1328项,获科 技进步奖3577项。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占比为70%左右。2005-年,高校科技论文占全国比例一直占据70%以上。高等学校专利授 权数从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四)高等教育投入保持高速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高校师资队伍持续扩大,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至2013年,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26.93%,年均增幅为35.98%。高校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经费占全国教育公共财政支出的36.17%。
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0-2014年,全国高校占地面积净增15502万平方米,增幅为9.9%。高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实验实习以及行政办公用 房面积净增7004.38万平方米,增幅达到15.33%。高校教学科研固定资产净增4867.25亿元,增幅高达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 总值净增1326.14亿元,增幅高达57%。
高校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教师队伍保持稳定增长,教职工总数达233.6万人,专任教师总数达153.5万人,教师队伍数量成为世界第一。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50%,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超过70%。
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实施以来,重点建设了1500个专业点,公布了30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了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建设了100个成效显著、受益面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校实验室空间得到了拓展。-,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28156个,实验室面积2785.67万平方米。-这三项数据分别为29964个、3102.26万平方米。实验室数量增长了6.4%,实验室面积增长了11.4%。
(五)高校以大联合、大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实施“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全国重点建设了83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一批全国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从目标达成情况来看,系列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获得行业认可、具备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人才。
从实施参与高校情况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共有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进行改革试点,10415家企业参与实 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综合改革试点64项。2014年,有44所高校开展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拔尖创 新、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等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立项95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卓越法律 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6所高校参与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等三种类型的教育培养基地建设。
当前参与“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分高校学生就业率达100%,学生素质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卓越计划”的毕业生专业水平有优势,给予毕业生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一致认可,不少单位与高校合作关系密切,提前“预订”毕业生。
根据2013年494所高校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实践(含实验)教学的学分占到24.44%,达到教育部预期的目标要求。根据2013年489所高校教学状 态数据显示,其中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相关课题数约占71.9%。根据486所本科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累计建有 58169个基地,每次可接纳学生266多万人,当年实际接纳学生230万人次,如果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估计,平均36.82%的在校生有机会到实 践基地参加各类实习。
持续推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抓 手,全国累计组织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计划,资助近8万个项目,投入经费近14亿元,参与学生近22万人,带动了高等学校 整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推动实践育人以及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六)高校以大教改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教学改革。各高校通过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科交叉、小班授课制等个性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南京大学“三三制”为代表,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已有29所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措施,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从试验效果看,2013届500名毕业生中,96.6%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 学继续深造、86%进入基础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深造、22%进入学术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读、20%进入学科排名前10的世界顶尖大学就 读;2014届近1000名毕业生中,95.4%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实施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辅修制已经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做法。截至2013年底,各高校修读双学位(主辅修)学生数占在当年招生数比例的平均值为13.95%。部分高校积极尝试跨学科设置专业,推进文理交融。
夯实教授上课制度,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抽查82所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各高校给本科生上课教授数占高校教授总数的平均值为85%,基 本夯实了教授上课制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部分高水平大学率先实施新生研讨课、小班课,开启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潮流。部分高水平大学适应互联网思维 的学习方式,建立中文MOOC平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七)高等教育公共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大联动”的高等教育质量内外部保障体系不断走向成熟。
教学评估实现对高校分类引导。教育部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与方法,从顶层设计“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通过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改变过 了过去以“一把尺子量不同高校”的做法,促进高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建设。20起,开展对2000年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合格评估,已评估143所学 校,覆盖了全国28个省(区、市),约占全国新建本科高校总数的50%左右。从2013年起。对参加过上一轮评估的本科院校实施审核评估,完成了18所高 校试点工作。
倡导专业论证和国际同行评估。从到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的 专业领域已由10个拓展到14个,年度认证专业数量由30个增加到138个。目前,通过认证数量的专业由75个增加到318个,覆盖高校由51所增加到 106所,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均已参加认证。,中国完成了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相关准备工作,并在13个专业领域开展了 69个专业认证试点。
建立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在评估引导下,各高校从质量标准、队伍建设、机构组织、监控手段以及反馈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建立有标准、有组织、有队伍、有监测、有反馈的内部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第三方评估。,要求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编制教学质量报告,20,范围扩大到“211工程”高校。2013年扩大到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校。截至2013年底,省一级专门的评估机构已经发展到13家。
(八)高校树立以生为本意识,切实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学生对就业、高校教学等各个方面基本满意。
根据60所“211”工程院校发布的《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211工程”院校学生对专任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为88.6%。其中学生最为满意的 项目是师资队伍(92.5%)和教师专业水平(90.5%),然后依次为教学质量(89.47%)、教学教风(87.75%)、教学管理(84.73%)、资源保障(84.64%)。
根据227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分析,2014年高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占87.92%,“985工程”高校满意度高达93.24%。
根据对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感到“满意”的达到46.71%,“基本满意”的达到39.9%,根据这两项指标合计出的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6.61%。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对1139所高校的学生满意度情况的分析:全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平均分值为4.09(五分制),这说明学生对高校总体表示比较满 意。就综合满意度情况来看,全国高校的平均分值为4.09分,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分值分别为4.58和4.3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赶超型,在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矛 盾:一是高等教育发展基数大,各种结构性矛盾仍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二是高等教育经费缺口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教师队伍总量不足,高 水平人才数量少且分布不平衡;三是高校科研主动面向社会需求的导向不足,重大科技协同攻关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薄弱;四是高校活力还未 完全释放,高校拔尖学生尽早尽快成长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营造;五是高校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长效机制;六是 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统筹不足,内部质量保障深层文化缺失,质量保障的科学性、有效性仍不足。
鉴于以上问题,评估组提出了下列政策建议供参考:
(一)重点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建议高等教育规模应从原先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高等教育招生的增量继续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中西部地区高校倾斜。建议 改变传统中西部划分办法,从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需求,重新考虑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布局、学科专业布点。
(二)花大力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建议国家实施高校师资队伍提升计划,切实解决师资队伍总量不足问题,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够使高校生师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建议实施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在职师资队伍提升计划,建议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通过挂职煅炼、专业学位教育等形式,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议继续实施重大人才引 进工程和培育工程,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和重要学术带头人。建议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保证高等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推动高校加强基础设施的内涵建设。
建议国家把保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作为一项基本要求。从中央层面来说,要确保教育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绝对量和相对量同时增长;从地方层面来说,要确保地方政 府在高等教育投入及比例双增长,确保生均拨款水平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确保教育教学经费比例逐年增长。
(四)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一体化。
建议深度推进教学与科研融合,建立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的转化机制。一是要改革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式;二是要建立科研反哺人才培养机制;三是要进一步改革科 研管理方式;四是要坚持高水平教授上讲台制度;五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及时引入科研内容来改造和设计实验项目;六是推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建 设。
(五)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牵引,着力推动以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综合改革。
建议国家引导高校从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组织机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建 议地方政府抓紧研究制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定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带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支持鼓励高校技术发明、转让,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推广和应用。
(六)要强力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建议加强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完善信息化技术标准,加强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形成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和共享机制。从国家层面推进建立国家平台与地方、企业平台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
(七)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符合规律的教育评价制度,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从以往学科需求导向转向社会需求导向,从关注学科建设转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强调寓教于研,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强调出成 果同时出人才,并且出人才重于出成果。要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政府评价导向,培植第三方评价机构,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要完善“五位一体”教育评估制度。建议 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方式,让“以生为本”、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教育评价,落到教师和学生身上,推动学校自主开展自我评估,形成了质 量自我保障的长效机制。
(八)要加快推进“管评办”分离,强化依法治教,完善内外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应用立法、评估、经费调控、政策指导等多种方式,增强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释放高校的办学活力,推动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 议国家加强高等教育立法工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议进一步理顺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和地位,完善国 家、省级、学校分层管理、分类评估的运行机制。建议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与教育经费投入挂钩制度,加快引导高等教育分类设置,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克 服同质化倾向。
5.中国党员数量 篇五
(一)理论基础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时间信息与数量信息,我们可以感知时间的流逝,也可以辨识身边物体的数量。人们以往一直认为人类对于这两种信息的认知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是后来研究者发现数量信息可以影响人类对于时间长度的主观感知,时间知觉和数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影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时间、空间和数字的心理表征是人们认知系统的基本内容,之前也有很多研究者探讨了时间、空间和数字间的关系。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对时间知觉与数量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认知系统中数量和时间信息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针对时间、数量以及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数量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人类的认知系统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数量系统。这个数量系统之中包含了时间、空间和数字数量信息等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的部分通过相同的“计量动作”相联系。无论是可数的还是不可数的数量信息,都可以通过“心理数量”这一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也使得认知系统中的各种数量成分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干扰。模式控制模型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时间和数字虽然包含了不同维度的有关“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转化,最后在一个特定的度量体系内被分析、比较。
Brown的双重任务实验的结果表明,在三种双重任务条件下,只有心算任务与计时任务之间相互产生了干扰,计时任务不会对其他任务产生干扰。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心算任务和时间估计任务共享执行功能所造成的,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时间和数字加工共用了一种数量加工机制。有研究者在操控了一系列圆点的呈现时间和数量之后,要求被试对这些圆点的呈现时间和数量分别进行比较,发现数量将影响被试的时间知觉。Dl(PIO9—IZ4>这些研究都为数量理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甚至在以动物为对象进行的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了数量和时间之间存在关联的现象。Mick和Church的研究表明动物能够同时自动地加工数量和时间两个维度的信息,计时和计数任务具有共同的内部心理机制。研究也证实,动物对数量和时间信息的反应模式是一致的,数字数量和时间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不过人与动物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相比于数量信息,动物对时间信息更加敏感,而人类则对数量信息比对时间信息更加敏感。
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一些研究者通过操纵数字刺激的数值大小等方式研究数量信息对时间知觉的影响。Oliver等人分别给被试呈现目标刺激“1“ ”5“ ”9“ ”11“ ”15“ ”19”以及“I” “M ”,要求被试比较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与固定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之间的长短。研究者发现被试在任务中总会自动激活数字的数量信息,即使在当前任务中被试无须对数量信息进行任何加工,被试也会高估较大数字的呈现时间而低估较小数字的呈现时间。然而当目标刺激为字母时,被试对其呈现时间的估计则不会受到影响。中国研究者发现汉语数字也可以被纳入到综合的数量理论体系中:无论目标刺激是标准的简化汉字(“一”“五”“九”)还是大写的汉语数字(“壹”“伍”“玖”),被试均会低估较小数字的呈现时间而高估较大数字的呈现时间。除了数字数量外,其他不同形式的数量信息也会影响被试的时间知觉。有研究证明,物理维度的数量信息,例如个数、面积、亮度,均会使被试的时间知觉出现偏差。[3]可见,数量信息是造成被试时间知觉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问题提出
近年来,中国明显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经普遍完成了十年左右的英语学习,对简单的英文数字应该已经非常熟练。但是研究者并不确定中国大学生在看到英文数字后是否会自动激活数量表征信息,同时也无法确定这种数量加工的深度,即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是否可以被纳入到认知系统中的数量成分中,进而影响到被试的时间知觉。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数字数量与时间知觉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且大都是以汉字或阿拉伯数字为刺激材料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出现以英语材料为刺激进行的研究。出于以上原因,研究者决定用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大学生的时间知觉的影响进行研究。
(三)研究假设
中国大学生在数量信息加工和时间知觉任务中会自动激活他们已熟练掌握的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可以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时间知觉,英文数字数量信息也被包含在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数量系统之中。
二、实验一
(一)方法
1。被试
被试为20名在校本科生,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英文学习时间为8——10年。
2。实验工具与刺激
实验工具为戴尔1014型号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的刷新频率最高可达100Hz。实验程序为primal。1。
在实验中,屏幕背景色为白色。练习时呈现的刺激为随机的英文字母。在正式实验阶段,为排除英文数字中字母的个数对被试加工数量信息时的影响,研究者以“zero,five,nine”作为英文数字目标刺激,参照刺激为“five。相应的中文数字目标刺激为中文数字“零”“五”“九”,参照刺激为“五”。英文数字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中文数字字体为宋体,中英文数字大小均为72号,颜色为黑色。
3。实验程序
本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在实验中,被试需要判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之间的长短关系。在每个试次中,参照刺激均为中文数字“五”或英文数字“five,呈现时间为300ms。目标刺激为中文数字“零”“五”“九”或英文数字“zero;five;nine;zero five,nine。目标刺激在参照刺激之后呈现,两种刺激之间的间隔为500,600或700ms。目标刺激呈现时间的变化范围为250ms——350ms,以10ms为最小单位从250ms变化至350ms,因而每个目标刺激共有11种呈现时间,平均呈现时间为300ms o
本实验共分为六个区组。在区组一和区组二中,一个区组只呈现中文数字,另一个区组只呈现英文数字。在每个区组中,各个目标刺激以每种呈现时间呈现2次。若被试认为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J”键,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就按“F”键。区组三和区组四以同样的方式和数量呈现刺激,但被试的按键方式与区组一和区组二相反:若被试判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F”键,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就按“J”键。中、英文刺激呈现的先后顺序在区组一、二和区组三、四之间进行了随机化处理,在每个区组内部,不同呈现时间、不同数值的目标刺激的呈现顺序也被进行了随机化处理。在区组五和区组六中,每个区组内既会有中文刺激也会有英文刺激,不同文字类型、不同数值以及不同呈现时间的刺激各呈现一次,对不同刺激的呈现顺序进行随机化处理,每个刺激在每个区组内只呈现一次。被试在区组五中的按键要求与区组一和二的要求一致,被试在区组六的按键要求与区组五相反。每个区组均包含66个试次。
(二)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被试的按键反应进行赋值、编码。假若被试认为标准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将此反应赋值为“+1“;假若被试认为标准刺激的呈现时间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将此反应赋值为“—1 ”。
在实验中,有些被试因为程序不稳定或理解出现偏差而没有完成实验,还有的被试的反应与样本均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三个标准差,因而共有4名被试的数据被完全剔除。剩余被试对不同中文数字的反应的均值为M。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表明中文数字的数量大小确实会影响到被试的时间知觉。事后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实验中的任意两种中文数字的时间知觉之间均存在差异。
被试对不同英文数字的反应的均值为Z。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表明英文数字的数量大小确实会影响到被试的时间知觉。事后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的时间知觉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被试对“zero”和“nine”的时间知觉之间的差异边缘显著,不难发现,在本实验中,英文数字对被试时间知觉的影响模式存在一定的异常:被试高估了“nine”的呈现时间,却对“zero”的呈现时间判断得较准,并且低估了“five ”的呈现时间。依照实验的假设,被试应该会低估了“zero”的呈现时间,面对“five”的呈现时间判断得较准。
(三)讨论
在本实验中,中文数字部分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被试会高估较大中文数字的呈现时间,低估较小中文数字的呈现时间。而在英文数字部分的研究中,实验结果与假设并未完全吻合。虽然说英文数字所代表的数量确实对被试的时间知觉有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模式与假设不符:被试低估了“five”的呈现时间,面对“zero”的呈现时间估计得较准。
被试为何对“zero”的呈现时间估计得较准呢?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实验中呈现的表征较小数量信息的英文数字“zero”并未给被试传递足够强的数量信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经常使用的基本英文数字是从“rune”开始的,而不是从“zero”开始的。在书写中,我们不常用到“zero”即使在口语中,“zero”也经常会被“0”代替。虽然被试知道“zero”代表了“0”,但是“zero”并不能同中文数字“零”一样,激活“0”这个数量信息在深层次的心理数量体系中的表征。
那么被试为何会低估“five”的呈现时间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zero”在实验中不能激活被试的心理数量的表征时,被试会将“five”和“nine”进行比较,此时“five”代表的是较小的数量“nine”代表的是较大的数量,所以被试会低估“five”的呈现时间而高估“nine”的呈现时间。
实验一的结果与研究者预想的不一致。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被试不熟悉英文数字zero所代表的数量信息。为了进一步确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者决定进行实验二。在实验二中,整体的实验流程同实验一类似,但是只以英文数字为刺激进行实验,而且实验一中的“zero被换为了one。如果实验一中的反常结果是由于被试不熟悉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所造成的话,那么在实验二中,这种反常结果就应该会消失,因为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应该对one这个英文数字十分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被试应该会高估“nine”的呈现时间,低估“one”的呈现时间,面对的呈现时间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估计。此外,如果实验一中的反常现象是因为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被试的影响本身就是不同于阿拉伯数字或中文数字的影响的话,那么实验二应该仍旧出现一个反常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可能与实验一的结果也不同。如果实验一的异常结果是由于程序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话,那么实验一中的异常结果应该仍旧会出现在实验二中。
三、实验二
(一)方法
1。被试
被试为19名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7人,女生12人。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汉语为母语,英文学习时间为8——10年。
2。实验工具与刺激
实验二的实验工具与实验一相同。刺激为英文单词“one”“five”和“nine”。英文数字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大小均为72号,颜色为黑色。
3。实验程序
实验二中每个试次的流程与实验一相同。实验共包含6个区组,每个区组内,各个数字以每种呈现时间呈现2次,一个区组包含66个试次。在三个区组中,若被试认为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J”键,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键。在另三个区组中,若被试认为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键,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J”键。不同区组因为其按键方式的不同,其呈现顺序在被试间进行了随机化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的反应按照类似于实验一中的方法进行赋值,即如果被试认为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呈现时间,则该反应被赋值为“+1”,如果被试认为该刺激的呈现时间短于参照刺激呈现时间,则该反应被赋值为“—1 ”。
在进行赋值后,对被试所给出的分值进行分析。有两名被试对“one”的反应与样本均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三个标准差,故剔除了这两名被试的所有数据。剩余被试对不同刺激的评分的均值为M。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结果表明,表明被试对不同刺激的呈现时间的判断确实存在差异。事后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任意两种英文数字的时间知觉之间均存在差异。
接下来对被试的主观相等呈现时间进行分析。分析每一名被试对三种刺激的评分,可以模拟出每名被试对每种刺激的评分与刺激的呈现时间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个关系函数,逆向求出当评分为0时,函数所对应的刺激的呈现时间,即为该被试认为的该刺激的主观相等呈现时间。换言之,如果该刺激的呈现时间与主观相等呈现时间相等的话,被试会认为此时该刺激的呈现时间与标准刺激的呈现时间相同。被试认为的不同刺激的主观相等呈现时间的均值为M。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结果表明,表明被试对不同刺激的主观相等呈现时间确实存在差异。事后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one”的主观相等时间以及“one”和“nine”的主观相等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1 vs5 = 0。008 } p1 vs9 = 0。000,被试对的主观相等时间之间的差异边缘显著。
(三)讨论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被试的时间知觉确实会产生影响,被试会低估较小的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高估较大的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这表明被试可以较快地激活这几个英文数字的数量表征,同时这种表征影响到了深层次的认知系统。
通过实验二与实验一结果的对比,我们可以确定实验一中异常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实验程序中的问题所导致的,英文数字对被试的时间知觉的影响模式与阿拉伯数字以及中文数字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模式类似。英文数字可以影响被试的时间知觉,但是这种影响的出现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被试一定要对这个英文数字的意义十分熟悉,例如“one“ ”five”等单词。如果被试仅仅是知道某个英文数字的意义,而对这个意义并不十分熟悉、达不到自动加工的水平的话,这个英文数字就不会干扰到被试的时间知觉。
四、讨论
研究者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研究了英文数字对中国大学生的时间知觉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被试对英文数字较为熟悉的话,即使是英文数字而非汉语数字或是阿拉伯数字,它仍旧可以对被试的时间知觉产生干扰。具体而言,被试会高估较大的数字的呈现时间,低估较小数字的呈现时间。
但是只有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上述的理论才可以成立。如果被试学习过英语,但是对某些英文数字不够熟悉的话,那么这些数字也无法对被试的时间知觉产生干扰。在实验一中,因为被试对“zero”不够熟悉“zero”就没有对被试的时间知觉产生干扰。将这一结果与实验二的结果以及实验一中中文数字的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可以认为被试在对数字的熟悉程度上的差异造成了结果的差异。
在实验二中,由于数字选择上的限制,使得数字间的字母数量存在差异,one的字母个数相对较少。被试是否是因为这个原因低估了它的呈现时间呢?研究者否定了这一观点。在同样的实验中,“five”和“nine”即使在字母数量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对这两个数字的时间知觉之间是有差异的。此外,在实验一中,三个中文数字的笔画也不相同,数量越大的数字笔画数量越少,但是被试会高估了较大数字的呈现时间,表明中文数字不会通过笔画的数量或复杂程度来干扰被试的时间知觉。在Oliver等研究者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被试判断呈现时间并不以单词长度作为依据(Oliver et al。2008)。
那么这一结果是否会是由于数字的顺序造成的呢?在现实中,“one”通常出现在前,+nine ;nine出现在靠后的位置,而“five”则居中。这种顺序与空间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会不会与时间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呢?研究者否定了这一可能,因为之前的研究者使用字母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是发现被试对字母表中不同位置字母的呈现时间的感知没有差异,因而排除了顺序影响被试的时间知觉的可能。
五、结语
6.中国共产党党员 篇六
有三个要点,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一个要点:申请入党的基本条件。
党章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有四个小点。
第一个小点:年龄和身份要求: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第二个小点:政治思想要求:
党章规定: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第三个小点:组织纪律要求:
党章规定: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
第四个小点:交纳党费要求:
党章规定:党员必须“按期交纳党费”。
第二个要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素质要求。
有三个小点。
第一个小点: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二个小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三个小点:永远保持普通劳动人民的本色。
一是必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甘当一名普通劳动者;
二是必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主仆关系,甘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
三是必须摆正与人民群众引导与被引导关系,当好率领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战士。
第二个方面:共产党员的义务和权利
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十六大党章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有八条。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第二个要点:十六大党章规定的“党员享有的权利”。
党员享有的权利是指党章规定和赋予党员参与或者从事党内某种事项或者活动的行为权力。它是我们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每个大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十六大党章规定的“党员享有的权利”。
也有八条:
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第三个要点:树立正确的权利观、义务观。
有四个小点。
第一个小点:十六党章中规定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提高党员素质,确保党员质量的条件;
二是提高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揭露和克服党内不正之风,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三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党的正确领导,保证新时期的总任务完成,思想汇报《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二个小点:党员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
一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都是统一于党的利益的原则基础之上的,都是服从于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这一根本要求的。
二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第三个小点:忠实履行党员义务,不做“特殊党员”。
第四个小点:正确行使党员权利,不做“多事党员”。
第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体现时代先进性
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争做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模范。
有三个小点。
第一个小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好基础。
第二个小点: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个小点: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二个要点:争做推进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标兵。
有三个小点。
第一个小点:要努力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大学生党员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创新能力和社会改造能力,更要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树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向前发展。
第二个小点: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自主、自尊、自强、自信观念。
第三个小点: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择其善而为之。
第三个要点:争做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有三个小点。
第一个小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
第二个小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个小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上。
第四个要点:参加“八荣八耻”教育活动,争做新时代的楷模。
去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明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我们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国家栋梁,更应该加强“八荣八耻”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要突出“三个重点”,做好“四个结合”。
1、突出“三个重点”:
第一个,突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性,根据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包括校园的风气结合起来,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融入到我们高等学校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里去。
第二个,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的思想和不好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第三个,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对学生党团和班集体等活动的开展和引导,深入把“八荣八耻”教育落到实处。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新颖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做好“四个结合”:
第一,“荣辱观”教育要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日常的管理结合起来。
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把“八荣八耻”荣辱观融入到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过程当中,与大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管理,引导大学生自觉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十一五”规划。
第二,“荣辱观”教育要与校园的文化建设相结合。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荣辱观”教育要与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大学生的“三下乡”支援服务活动,专业社会调查和生产劳动,使大学生在实践当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提高。
第四,“荣辱观”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更好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从而引导学生自觉的去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7.中国党员数量 篇七
报告将总资产达到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个人定义为超高净值人群, 超高净值人群的人均财富总额升至1.39亿美元, 比去年增加180万美元。
报告称, 全球超高净值人群数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北美和欧洲, 这两个地区的超高净值人数增长近1万人, 财富共计增加1.5万亿美元。而分别名列世界超高净值人群国家第四位和第七位的中国及巴西, 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富豪人数减少。
8.难以承受之重:中国的官员数量 篇八
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群众中常有怨言。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官场腐败,群众骂官的就更多了。因为官员是国家的管理者,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一个人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就成了公众人物,他就要受到广泛的批评和指摘。在社会转轨时期,社会矛盾较多,人们的意见也不一致,官员受批评指摘就会更多一些。
如果有人愿意排“世界之最”的话,中国官员的数量恐怕会列入“世界之最”的。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中国进行了5次机构改革。每一次都有精简机构、压缩冗员的目的,但是,事与愿违,机构越改越臃肿,冗员越压越膨胀。形成了膨胀—压缩—再膨胀的螺旋式扩张。在这种螺旋式扩张的链条中,后一次扩张比前一次扩张数量更大,势头更猛;后一次压缩比前一次压缩更为困难,更为无力。
从《近30年来党政机关人数的变化情况》一表列出的党政系统干部人数变化的趋势来看,其膨胀呈加速之势:1966年到1979年13年间增长46.4%,平均每年增长2.98%;1979年到1989,10年间增长86.1%,平均每年增长6.41%;1989年到2000年11年间增长了95.3%,平均每年增长7.60%。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8年年底,党政机关工作人员1249.7万人(其中,中国共产党机关56.4万人,国家机构1193.3万人)。另外还有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9.3万人,群众团体23万人。
每次改革后,政府机构和人员能够很快回弹,主要是行政机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机构设置与职能变更,行政人员有很大的权力,行政机关自己就可以确定,而不需要立法机关的约束,没有外部的约束力量。
1998年那次国家机构改革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当时宣称,中央各部委办直属局的公务员从1997年的3.4万人减少到1.7万人,国务院编制人员减少了47.5%。2003年年底,中国公务员总数为653.6万人。实际上,1998年那次改革,把中央部门的一些工作机构由行政编制改为事业编制,如各部委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等,本来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机构,多年来一直是行政编制,从1993年以后逐渐划为事业编制。所以,在国家党政机关里,除了653.6万公务员以外,还有400多万从事党政工作的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他们照样吃“皇粮”,
是“准公务员”。1998年那次说是“精简”了多少人,但从财政上看,行政开支并没有随人员的减少而减少,反而比原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除了与党政机关的工作相关的事业单位以外,中国还有大量其他事业单位,职工人数2871万人。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共4000万人,这些人需要财政供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按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计算,我国“吃皇粮”的人数达7000万人,18个老百姓供养一个官员。
上述数字还不是中国干部人数的全部。财政分灶吃饭以后,地方有了经济自主权,他们就用自有资金开支干部,称为“自定编制”或“自费干部”,这些干部不在上述统计数字之内。在统计数字之外还有“借调干部”。他们是从企业借到机关工作的,由企业开工资。2005年9月,我到甘肃省的通渭县采访得知,这个县的义岗镇,总共人口2100人,除了有镇干部82人,另有临时工勤人员7人和治安联防队员3名,这10人不在编制之内,但还需要镇财政开工资。现在这个镇的工作人员相当于人民公社时期的3.5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干部队伍的扩张中,领导干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一般干部的增长速度。1996年我到湖南省采访得知,94万人的安化县有地市级干部3人,县、团级干部100多人,科、局级干部1500多人,一般干部500多人。当地一位政协委员在我主持的座谈会上说:“干部队伍像一盘军棋,除了挖地雷的几个工兵外,全是当官的。”有些单位领导人过多,常为排位子、分物资、坐车子、住房子闹矛盾。一把手为排列副职的先后顺序大伤脑筋。
上述领导干部的数字还不包括“相当于×级干部”和“享受×级干部待遇”的人数。
官员太多的直接原因是机构的裂变。机构多了,官员自然就多了。而机构裂变的原因之一,又是官员太多,“因神设庙”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中,要求提高机构的级别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股级升为科级,科级升为副处级,处级升为副厅级……机构一升格,该机构的领导干部的工资、级别以及各种待遇也随之水涨船高。由于要求机构升格的势头很猛,编制管理部门处于“众人推门一人顶”的被动地位。1998年那次机构改革中,一批原来是副部级的机构升格为正部级。各省也将这类机构由副厅级升为正厅级。
机构重叠,职能相似,同类的工作分几个部门管,有名有利的工作都说是属自己的管辖范围,费力不讨好的工作都推给别的部门。有些县里,管农业的有农经委、农业局、农业区划办、农村能源办、多种经营办、棉花办、烟叶办多家职能交叉的机构。县农业局内设机构又和其他部门内设机构重叠。例如,农业局有多种经营股,县政府又设有多种经营办公室,这些职能相同的部门经常扯皮,基层单位面对多家意见不一致的“婆婆”左右为难,叫苦不迭。
为了解决职能相似、级别相同的部门之间的扯皮问题,又不得不在这些部门之上再设一个协调机构,进一步使官员增多。
机构多、官员多,为基层增加了很多麻烦。办一件事跑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个图章成了常规。再加上机构之间的扯皮、推诿,很多事情难以办成。高一级的首长为了办成一件事,不得不摆脱常规工作程序,亲自“拍板定案”。既然有首长“亲自拍板”这条路子,基层单位就千方百计地找关系、走后门,直接请首长“批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事情越难办就越找关系;越找关系工作程序就越混乱,事情就越难办。
既然直接找首长成了办成事情的有效途径,那么,和首长有特殊关系的人就可以派上特殊的用场了。官员多了,是否比过去清闲了?不见得。官员一多,他们相互之间“制造”了很多工作。在一件事由一个部门干的时候,就不必下文件、开会。现在一件事情由若干个单位干,相互之间的文件就多了起来,会议也就多了。据某市不完全统计,仅1997年1月至6月,召开的有市级领导参加的会议达400多次,出席会议的领导干部达1000多人次。20个部委和临时机构印发的内刊、简报、信息资料总计超过100种,最多的部门达6种。某省抽样调查表明,省地县领导干部,每年有1/3时间“泡”在会海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天收到的文件资料也非常多。一个单位的副职越多,这个单位的职能就越分散,每一个副职都不能做主。于是,上级开会要决定事情就得指名第一把手参加。但是,第一把手没有“分身法”,他只好多设副职,代他去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做不了主,回来后还要开会传达、研究,再向上级打报告。
每一种机构都应当是为了完成一种社会职能而设立的,它的人员应当为这一社会职能而工作。但是,人员太多,就需要一批人为机构本身自我服务。据估计,各机关自我服务的人员占1/3以上。90年代以来,有些事业单位还要自己赚钱养自己,一些单位有三部分人:一是执行这个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人;二是后勤保障人员;三是经营人员,靠他们赚钱养活前两部分人。由于赚钱最重要,经营人员的队伍很庞大,真正承担社会职能的人不到1/3。
机构重叠、文牍如山,基层情况经过层层筛选、加工以后,传到上层后大部分失真或过时。于是一些有事业心的领导人就深入基层、直接调查研究,检查工作。但是,省里干部下去,地市干部陪同,到了县里,县级干部也跟着陪同,到了乡镇,上头来的人已经阵容很庞大了。一个干部下去,像滚雪球一样,陪同的人越来越多,他被陪同的人包围起来了,哪里能接触群众?上面的部门多,今天来这个,明天来那个,都需要陪同,都需要汇报,都得盛情接待,闹得基层叫苦不迭。
【中国党员数量】推荐阅读:
中国梦党员行09-13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中国梦08-24
共筑中国梦,党员做先锋10-28
中国共产党员历年人数统计(19209-17
《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填写式样07-22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知识答题07-28
中国共产党员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书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