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2024-10-17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精选9篇)

1.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一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建立与新课程想适应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显示要求和紧迫任务。要想达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教学效果,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变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内容上从遵从教材向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二、方法上从注重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课堂教学转变。

三、评价上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多元化

注重过程

“美术”和“艺术”作为一百年前从西方输入的外来语,它们都源于同一英文单词:“art”。实际上,在西方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把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术”叫做视觉艺术。“美术”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名称,不论从具体使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应用性上,显然已无法承载它所涵概的范围和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如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美术教材已经在全国使用,纵观教材,比起旧教材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美术这门学科,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想无外乎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但是事物是辨证的,新的教材有它积极的因素,同时也有负重的感觉,对教师的压力很大,教学难度也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没有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这大概就是新教材的一个主要缺点。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建立与新课程想适应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显示要求和紧迫任务。因此,要想达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变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内容上从遵从教材向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几个教师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因材施教”应该一分为二,一是“人材”,二是“教材”。

人与人之间肯定存在差异,而一个地区的教材都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地方的学生,我们是否一定要遵守同一教材中的内容,墨守成规地开展教学呢?新的教材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切实际。比如说在低年级过早涉入的水粉课和国画课。以浙版美术一年级二册的《水墨游戏》为例子,要求学生尝试用多种形式来玩水彩,并对效果进行联想、添画。根据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人数多、年纪小、没有专用教室,或课前准备不充分,或工具使用不当,造成课堂效率严 1

重下滑,课堂环节掌控十分困难。再例如浙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五册《灵壁奇石》等一些课,在收集学具材料本身就存在及大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几乎是不可能。

诸如此类课题,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使教学行之有效。比如将教材整合,根据需要适当调动课时顺序,可以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并按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一个整块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一个课题下来,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还可以对一些课题进行适当迁移,补充乡土教材,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有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可能不值什么钱,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由浙版美术三年级六册“家乡的桥” 一课给我们无数启发——还有家乡的哪些物体也能进行创作?于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塔”、“家乡的农具”、“家乡的山”……形成了一个系列的单元教学,从教学内容的延伸,到教学材料的拓宽,最后到教学方法的开放……这样使学生既摆脱了原有课程没有相应学具的困境,又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一些别具一格的有特色的物产资源,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在研究的新课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更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二、方法上从注重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课堂教学转变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指的“多元”并不是设备的多元,而是启发的“多元”、教育的“多元”,同时也是适应人潜能的“多元”,以教材内容及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潜能本质开始设计,以最终实现个体发展的多元,构建完美、高素质的学生个体。

在新的理念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质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单一的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素质教育。在美术课堂注重跨学科学习,将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和音乐相结合,把美术课当成一种美术文化课来上。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作画意图和情绪,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例如手势法、谜语法、口诀法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连环漫画法、分工合作法、一课多练法等进行作业创作。使学生尽可能地施展自己的智能、锻

炼自己的智能、提高自己的智能。

在上二年级三册《向日葵》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书中大师凡·高绘画作品和人生经历、性格的关系,我运用设问的方法导入,投影显示凡·高的另一作品《割耳朵的自画像》,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凡·高的耳朵是谁割的?他为什么会割下自己的耳朵?他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他的人生经历会怎样?绘画作品从哪些方面体现出画者的性格特征?在一串疑问中,学生好奇讨论,猜测、疑虑、敬佩……,在学生兴趣盎然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为书本上的范画作品改画名,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解读能力的好方法。浙版美术一年级第一册《大雨和小鱼》,学生给作品取了很多可爱有趣的名字:《海底世界》、《华美的舞会》、《化妆舞会》、《谁偷吃了我的泡泡》、《一起上学去》……,学生的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可见一斑。

美术课堂是组成人类智力因素不可缺少的因素,让美术课堂生活丰富起来,必定是让人类更科学、更文明、更完美。

三、评价上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的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框架可依。传统上,美术教师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优劣,通常是通过最后一次学生一幅绘画作品来决定学生这学期美术学习成绩。很显然,这样“一锤定音”的评价,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将来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尤为适用。努力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

美术评价时,面对两幅差不多或各有长处的两幅作品,我们不能从简单的分数或是优来区分,这样只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一个人为的障碍。我们不但要注重教师的评价,还要兼顾同学、家长对被评价者的评价,最后还应该听听学生的自评。

美术的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该尽量多的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只要学生大胆的创造,哪怕是可笑的想法,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所以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尽量避免以成人的主观、武断地评价儿童作品。我们应该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

只要我们本着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

用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作到敢说、敢想、敢画、敢做,那么,我们的评价过程就不会有偏离,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也就真正的落实到了位置,因为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今后在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进行探究,以期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摸索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新路子。

参考文献:孙辉.邵宏 《趣味与批评》[J].新美术,2003,(2)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邵大箴 《还艺术本原》[J].美术之友,2003,(4)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崔国强.“考艺热”现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

潘崇宇.“艺考火爆”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调整对策[J].科教视野,2005.

2.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二

一、利用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 引导他们上好美术课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求知欲强,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对新的知识都抱有兴趣。我们在美术课的教学中, 就应引导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因为, 兴趣对儿童而言, 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儿童如果对所参与的事物没有积极地感情参与认知活动, 就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儿童的兴趣和好奇是紧密相连的,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 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 让儿童感兴趣而易于接受。我们在设计课题时, 应充分考虑这些内容, 这样, 教学才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并且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增长知识。

利用儿童生理特点, 引导他们上好美术课, 在儿童早期的绘画中, 我们既看不到细节, 也看不见透视变形, 他们的眼睛和双手没有达到熟练地用运铅笔去正确画出线条的程度。我们既不能把这种现象归因为儿童缺乏兴趣, 也不能归因为儿童观察事物时粗心大意, 儿童们画出的形象就是他们看见的。儿童绘画作为一种划描活动, 描画事物是大还是小, 是方还是圆, 是近还是远, 只是一种描画线条的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 不要强调每个儿童都画得像成人的作品一样。

儿童是好动的, 这就使儿童在开始绘画时的动作看起来象是在纸上嬉戏一般, 因此,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过程在传授技法的同时, 要注意引导儿童绘画情绪, 多作练习, 通过长期的练习, 从而达到手脑的统一运用。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

我们首先要打破这样的旧观念, 美术就是画画, 美术虽然包括了画画, 但绝不是画画这一部分, 它还包括绘画、建筑、工艺、雕塑这四大类。小学的美术教材基本是从这四个方面编写教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不可分割的。

小学的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和树立儿童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 培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客观观察和发现美得东西, 进行美得创造。如《形的世界》就是启发学生观察周围的一切物象, 学习用基本形去概括和表现物象的造型方法。《画出有特点的脸》是启发学生在人物造型上先注意观察人的特征, 不灌输画人的程式, 着重培养学生明锐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节日的服装》通过对节日服装的观察和欣赏,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自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树皮纹、石纹等花纹, 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状态中的美, 并用艺术的方法表现美。再如《自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多种美的线, 培养学生以自然美的认识, 并了解自然界中的线不仅具有美感, 而且是艺术作品创作的原始材料。例子很多, 所以说, 学会观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特点。

三、调动儿童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把要他学变为他要学, 在课堂上要留有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完成他们的作业, 不要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作业, 要留有空间, 有让学生发挥的余地。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对好的作业要及时表扬, 这样美术课的教学就一定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二年级的学生, 处于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换的发展中, 儿童的美术课教学主要体现为游戏性, 在游戏中教, 在游戏中学, 不需要专门的绘画原理。教学主要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培养学习观察力、形象记忆力和想象创造力。在造型训练方面, 培养儿童对平面形、组合形的认识用运;色彩方面要求认识色彩的名称, 通过观察和练习, 启发学生色彩的感受力;手工制作以游戏方式为主。

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客观写实期‘学生具备了较深入的观察、描绘事物的能力, 开始感知物象立体和空间特征, 因此, 要进行必要的写生练习。

五、六年级学生, 能够理解一定的造型规律, 初步懂得比例腭、透视、结构、明暗、色彩、冷暖等专业名称, 练习各种绘画造型手段。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发散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记忆能力。例如:一个等腰三角形下加一个柄就成了雨伞, 把上面加上两条弧线就变成了一条鱼, 加上一个提醒就成了一条小船。这样就会使学生有一个图形联想到很多种图形, 从而达到到动脑的教学目的。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55-01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四、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带着问题欣赏

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良好的个性发展,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

4.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四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原则

首先,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其次,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城乡环境区别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美术课上渗透德育应该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其它因素统一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再次,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教师还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在做法上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认识到美术技能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意识

美术教材每册首课都是欣赏课,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中配置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华。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艺术,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教学《好朋友》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骆驼》、《大红花》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名作《开国大典》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况,银幕中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圆柱与国家首长形成了平行的铅直式构图,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远处成视平线的游行人群,更加衬托出稳定,沉着和庄严隆重的场面。此时此刻人们都在静静地聆听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震撼世界的声响,仿佛看到了在豪壮的国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欢娱,跳跃的海洋。通过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懂得她们与银幕上人物的心情是一样激动。这就是鲜明突出的主题思想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感染力。

(二)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绘画前总是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观察包括对事物的体验、欣赏等。

以写生课教学中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为例。写生课时引导学生到大天然中去观察,如:《天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天然界的云形、树皮纹、石纹、水波纹以及蝴蝶膀上的花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天然美;《天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天然界中各种美丽的线,领略大天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爱大天然、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热爱党的富民政策;《风来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5.小学美术教育教学随笔 篇五

生活日用品在每个家庭都必不可少,并且种类繁多。所以同学们对它们再熟悉不过了。于是,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找出与短片中生活用品的区别,学生能购将不同准确的回答出来,此时告诉学生这就是联想,使学生能够很容易的理解联想的意义。但是很容易误导学生认为联想就是拟人化。所以接下来通过课件(勺子的联想)的展示,如:同样的勺子通过不同角度的变换根据外形特征可以联想成花、蜻蜓等。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总结并掌握了联想的方法,效果较好。

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你能联想到什么?”由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重点部分――“联想”。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对着手中日用品的造型产生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部分学生说说想用哪些工具材料进行想象创作,并现场给予了评价和鼓励。

为了深挖教材,我出示了“水瓶变形记”的制作课件,让学生观察它的变形过程。并让学生总结变形联想的方法,根据外形进行联想,根据联想的结果制作需要的部件(如:眼睛、翅膀、触角等),然后组合粘贴于需要的位置,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制作要求的提出使学生明确了制作步骤。生活日用品“变、变、变”的竞赛游戏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我将部分装饰后生活用品的图片收集起来配上音乐循环播放,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路,效果不明显有些孩子照着图片中的进行制作,局限了他们的想象力,起到了反效果。最后的展示部分,我让先做完的学生将作品拿到前面进行展示,自评互评后我将奇趣星、巧手星、色彩巧配星根据作品的优点发给了每一位进行展示的学生,孩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然展示时也忽略了个别没做完的学生,今后我将重点辅导这部分学生。

最后拓展让孩子们拿起联想装饰后的用品,找到他们的小伙伴然后像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那样和小伙伴们手拉手跳起欢快当舞蹈!使本课得到了升华,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动手制作成就感。

教材提示:学生作业可以直接在生活日用品实物上绘制、粘贴,也可以绘画创作的形式来表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在提出学生作业要求时,我选择了前者。

整个讲述部分大约16分钟,在学生作业前,以课件的形式出示联想后的日用品图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反而局限了学生的联想没有更大的打开他们的创作空间。接下来的24分钟,学生从联想到造型表现,基本能把联想的结果表现出来,但速度较慢,所以还得安排一个课时讲剪贴的相关知识并制作。

6.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六

本册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只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等。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比较活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二(1)班的学生美术突出的比较多,二(2)班的学生语言表述比较好,二(3)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全册教材简析:第四册美术教材共有19课,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主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绘画、手工制作技能的探索。

(二)教学总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轻松的教学游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作画方法;认识和了解绘画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造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简要分析):

本册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三、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周次

第1课添画,2,2

第2课绘画游戏,2,3

第3课纸盒变家具,2,4

第4课和妈妈在一起,2,5

第5课茂密的花,2,6

第6课吊饰,2,7

第7课节节虫,2,8

第8课出壳了,2,9

第9课头饰设计,2,10

第10课艺术作品中的动物,2,11

第11课我的收藏卡,2,12

第12课假如我是巨人,2,13

第13课拓印树叶真有趣,1,14

第14课做笔筒,1,14

第15课画夜景,2,15

第16课画影子,2,16

第17课认识身边的树,2,17

第18课绘画中的节目,2,18

第19课最喜欢的鸟,2,19

期末考试,2,20

【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教学计划-美术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小学美术教学计划

2.小学美术教学计划

3.人美版美术教学计划

4.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5.小学美术个人教学计划

6.小学美术下期教学计划

7.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计划

8.湘版小学美术教学计划

7.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七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之中, 美育与德育的培养被多次提出, 并直接指出“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1]的要求。并在这个基础之上, 发展出“体育、艺术2+1项目”, 即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 “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 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可以看出, 美术教育本身作为美育的一部分, 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体系的关注。并开始思考, 如何架构美的文化与知识技能掌握,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培养学生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强化师生互动与交流, 在有限的课堂之中, 如何将生活之中的美延伸进课堂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分组学习, 使学生主动探究美的构成, 并直接与其自身发展接轨等等新问题。

二、包豪斯教学体系对于中小学生美术教育的启发

作为艺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包豪斯是现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一所艺术院校, 是现代基础美术教育的发源地。它不仅仅深远影响世界各国专业院校的教育体系, 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与思路, 对于当下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审美与技能的互动——课程模式的启迪

包豪斯美术教育课程分为六大类:“必修基础课;辅助基础课;工艺技术基础课 (如金属工艺、木工工艺、家具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编织工艺、墙纸工艺、印刷工艺等) ;专门课题 (如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展览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等) ;理论课 (艺术史、哲学、设计理论等) ;建筑专业有关的专门工程课程”[3]。即手工艺训练、素描和绘画训练、科学和理论训练三大方面。

这样的设置, 对于当下基础美术教学的课时安排与围绕美术课程指导大纲之下的课程安排, 有种重要的指向。课程设置上基本注重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在初步掌握审美及其相关理论基础之上, 着重于技能本身的培养, 多种技能课程的设置, 使得学生发现自我兴趣的方向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其次, 科学与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训练之下,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与技能的互动, 成为学生和老师合作、互动的基础。

2. 老师与学生的探索——双师体系的互动

包豪斯的教学体系首先融合造型创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 课程设置包括建筑艺术、绘画、雕塑等等, 研修人员要接受手工艺、素描、色彩、科学和理论的训练。其次, 在课程类别上, 包括了徒工课程、技工课程、青年师傅课程等环节, “双轨制”的教学在我国50年代的教育体系之中略有显现。在魏玛时期的教学方式, “由工作室导师和形式导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力量, 担任着教学工作, 谓之“双轨制”教学, 以协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3]这种方式为包豪斯培养了第一批自己的新的教师。

我国基础教育之中, 老师参与到教学实践本身, 并不少见, 但在“双师体系”之中, 老师的身份发生转变, 由领导者、领路人转变为参与者。学生与老师发生直接的联系, 在基础美术教学之中, 学生有着这个年龄阶段之下特殊的成长个性与心理活动, 双师体系本身又有着其局限性。但是, 如此的教学思路本身是值得借鉴的, 老师与学生关系的转变、老师角色的互换与教学方式的调整, 对于学生本身的技能培养与学科交叉是有着有益作用的。

3. 实践与教学的互动——学生工作室的发展

包豪斯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础课程”, 首先进行自然形式的写生练习, 接着进入普通材料的组合的学习阶段, 接着这些学生暂时被某个工作室所接纳, 合格后参加考试。其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他们对于自然材料的理解力, 使他们熟悉艺术创作中所有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强调的基础材料。”[4]这种教学形式直接参与到学生发展与个体成长之中, 适应于个体规律的成长与社会本身的发展, 对于传统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下中小学之中, 都自行设立有兴趣培训班与美术工作室, 这样的设置与包豪斯专业工作室本身建立起可沟通语言。包豪斯本身的工作室设置更注重于学生天性的开发与对于世界认知、观察方式的改变、理解能力深入, 这样的培养方式对于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处在世界认知方式渐渐形成的中小学生, 其本身思维的扩散、理解能力的深入不仅仅体现在主课课堂教育能力之中, 作为感性方式的形成培养的一部分, 美术工作室的设置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新启示

1. 接受认知方式的改变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的学习方式, 学习的内容是直线灌输式的进行, 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被动样态, 学生接受与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同质性。然而, 在发现性学习之中, 学习与认知是螺旋式上升, 学习的内容是探究式的步步形成,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其扮演的角色是发现者。两者的接收方式是理性与感性、被动与主动的交融, 两者各有优略, 相辅相成。

新型的美术教学方式, 是借鉴于包豪斯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将传统美术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转换为多样形态, 多种方式的组合, 学生自主探索, 互相支持, 互动合作, 动手实践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 教学模式的多样态

中小学美术教育模式与一般美术教育模式相类似, 范例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经验学习模式等等, 美术教学活动之中, 学生美术创作实践主要是两个部分, 在客观世界的构成的影响之下, 结合自身价值观, 对于社会构成的再认知, 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转述与表达。其次是审美与实践的组合, 在审美能力与审美活动的过程之中, 通过抽象的表述能力, 表达自我认知形式。这样的表述多见于设计活动与民间工艺美术活动。是自身情感积淀、审美活动再发展的过程。

教学模式本身, 强化于学生本身理解与探求欲望成为课程主体。在教学之中, 从课前指引导开始, 老师的任务已经开始成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欲望, 引导学生课前的准备与材料与工具的选择。指导学生自身的身心体验, 从多个角度与维度, 全身心地感悟对象与体验, 联想与发现教学的主题。通过感性的认知模式, 更好地表现出课程主题与教学意图, 围绕“如何更有效、更直接、更好地表现教育的主体”进行探究。通过对于学生的个别指导, 鼓励学生努力探求新的表现模式与方法, 展开对于创作主题的实践与鉴赏。在教学结束时, 对于教学成果进行展示与鉴赏, 引发学生自我成果的喜悦与表现欲望。

3. 建立完善有效的互动机制

包豪斯美术教育之中, 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 安排有专门的实践与活动, 保证了学生本身的学以致用。李佩尔 (Lepper, M.R) 认为“为得到外在报酬而进行绘画活动的人将失去对绘画活动本体的兴趣, 自发地进行绘画活动的次数将逐渐减少。”这样, 根据内在动机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学习需求, 获得自身存在价值、学习效率与成果等等的多重体验。通过学习内因有效推动学习外因的组合。

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 并不仅仅是课堂之上有限的45分钟, 课堂之下与课堂之上的互动更为主要。如何引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意向,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 增加课堂之下的主动参与性, 采取易于理解的教学方式, 使美术教学模式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因材施教的同时, 采取室外写生、绘画比赛、发挥学生教学成果之中的多样性, 展开生动的教学实践。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外的课程互动, 针对于学习内容展开交流。

4. 适应于学生自我全面的合理发展

近年来, 随着高考扩招人数的增加, (表1) 截止2006年全国开设有艺术类专业院校有176所, 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2011年山西高考有5万多艺术类考生, 美术类25545人, 音乐类7215人, 舞蹈类4035人, 播音与主持类6325人, 其他类9322人。单纯从数据来看, 2010年艺术类考生比2009年多了也是两千多。”[5]艺术类考生的增加为基础美术教学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小学阶段, 更应注重学生本人的发展规划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适应于个体的发展, 基础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美术基础的同时, 对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方式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基础美术教育已经参与到了考前美术培训之中, 其本身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 扩宽学生的认知眼界, 为学生进入高等教学奠定基础。

·表格来源:章俊杰:“从包豪斯教育浅谈当代‘实践性’工业设计教学模式”[C], 许江主编, 《包豪斯与东方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与论文集》,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1.10

四、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 在宏观领域下的美术基础教学本身更具有着独特性。黑川雅之在“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一文中, 对于人才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展望。其中“标准化的思想已遭淘汰……人与商品的融合”[6]两条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启示, 多维度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发展的方向之一。

个体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审美观照与审美认知, 多样化的世界认知为学生个体成长铺垫了完善的成长空间。在教学之中适时引入多元化文化的教育背景、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氛围, 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理解, 通过民族、语言、生活习惯等等不同的模式进行理解;通过对于本土化、全球化的理解, 不同的文化领域共存, 使得学生掌握多元的文化与知识技能, 形成自我文化认知的特殊视野。

包豪斯与中国基础美术的相遇, 美术教育转变为“实验、研究和开发功能……开阔总体性视野, 使研究、知识、创新、经营相互结合起来。”[7]更紧密地加入到社会构建与实践之中, 适应于信息社会的发展本身。对于传统美术教学, 更加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教学理念。包豪斯在美术教育背景下所焕发出的新的含义与张力, 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向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

[3]徐贇.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的启示——包豪斯与中国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的比较分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艺术学, 2006 (3) :15.

[4][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邢莉, 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5]王冠新.山西省高考艺术类考生人数“逆势增长”.山西晚报, 2011-1-6 (05) .

[6]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刍议 篇八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 习惯 特征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9.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九

克东县第三小学王福刚

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改变专业化倾向,通过活泼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被学生控制。在小学阶段,培育学生对颜色感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颜色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围,其中的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颜色游戏——对比与协调》一课,我便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感受中理解颜色对比与协调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在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文学作品中也是能体现的。

在游戏中感知颜色:

上课开始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三原色、三间色,接着让学生辨识:感知五彩缤纷的色相。

计“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在纸片上涂出自己喜欢的—种颜色,根据纸片上的颜色“找朋友”。如教师提供的红色,提问:哪些颜色与红色可以成为“朋友”?把它找出来,贴到红色周围。由此学生感知色相接近地颜色组成的协调色画面。针对没有被选出的颜色,让学生说说不配成“朋友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常见的红色与绿色、橙色与蓝色等对比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颜色对

比与协调在视觉、心理感知上的差别,为下一步教学做好筹备)。

老师创新教学的平台,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讨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和理论研 究中的各类课题和观点,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学习的心得,关注中小学课程教与学,关注网络平台教学、教学新技术。

于生活中寻找颜色:教师整顿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课题的展示要体现颜色的对比与协调)。提问:颜色规律中的对比与协调在生活中有吗?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带领学生先在教室内找一找(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方面的颜色搭配),再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找一找(学习、生活用品等),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找到的颜色对比与协调。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运用对比色与协调色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获得颜色搭配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明确生活中颜色对比与协调的辨证关系。

听音乐中感受颜色: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一段乐曲,如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边听边领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随着恬静精美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盛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交换自己的奇特感受,教师提醒:节奏舒缓、旋律精美流利的音乐涌现的是一幅协调色的画面。第二遍听赏的过程中伴随图片、配音解说一起进行,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去

领悟音乐与协调色的关系。再欣赏第二段乐曲,如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着重让学生感受乐曲中激越的锣鼓声所渲染的热闹欢腾气氛。教师用言语、身体语言促使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学生体验着乐曲的旋律昴扬,热情洋溢,感受着此时的颜色搭配所体现的强烈对比。(此过程扩大了音乐文化的视野,体验艺术的通感,获得美的享受,发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背诵古诗中领悟颜色:伴随着乐曲《金蛇狂舞》,教师发出“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感慨,过渡到出示古诗让学生读,如古诗“接天莲叶无限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领导读出诗句的音律。提问:读诗时联想到怎样的画面?你能感觉到哪些颜色?学生感知出绿的莲叶、青的碧水,红的荷花互相映衬对比。分小组交换其它古诗中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富于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用饱蘸生活的彩笔,发明出多姿多色的诗篇,刻画出多彩的神韵,由栩栩如生的形象传达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上一篇:值班打牌自我检讨下一篇:文明开封,我的中国梦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