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

2024-07-26

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共6篇)

1.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 篇一

郭允冲副部长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07月14日

(2011年6月8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重要指示,针对当前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形势,部署安排下一阶段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刚才,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青岛市政府、包头市政府、浙江省诸暨市政府和重庆建工集团,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吸取的教训,讲得都很好,希望各地认真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二五”时期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3600万套,其中今年要建设1000万套。在短时间内集中建设如此量大面广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应该说,各地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总体上是有保证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近期曝光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内蒙古包头市石拐棚户区民馨家园小区的保障房局部出现墙体空鼓、瓷砖脱落、门窗开启不灵等质量缺陷,包头市有关部门已经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全面排查,限期维修,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北京市大兴旧宫三角地BC区保障性住房,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于去年6月份在监督中发现部分楼房出现大面积墙体和楼板混 凝土不满足设计强度等级要求,及时进行了督促整改,责令拆除了其中6栋楼的地上结构。在近期各地开展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检查中,也发现一些工程存在进场建筑材料把关不严、质量通病较多甚至施工质量低劣等突出问题。如广西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在全区建筑市场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层级督查中,随机抽查了20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发现部分项目存在无施工许可证、监理不到位、验收走过场等现象,少数项目甚至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对此进行了严厉查处,共对20余家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分别给予了全区通报批评、暂停招投标资格等处罚,这种敢于揭露问题、认真纠正问题的态度和做法,值得充分肯定。

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不重视。有的地方对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建设数量和速度,放松了质量管理的要求。个别企业错误地将保障房等同于低质房,认为其造价低、工期紧,质量标准要求不高,甚至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谋取非法利益。二是责任不落实。有的建设单位不按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不履行项目质量管理的有关职责。有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不到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有的监理单位形同虚设,监理工作流于形式。三是监管不到位。有的地方工程质量监管力量不足,监督经费不落实,监管力度薄弱,对违法违规行为执法不严、处罚不到位,起不到应有的警示和惩戒作用。

各地一定要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工程质量事故,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提高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重点工程,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全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和生命线,只有切实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质量,才能把这项民生工程真正建成得民心、顺民意、增民利的惠民工程。近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温家宝总理今年5月1日视察北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地时强调指出:“所有建筑都要重视质量,保障性住房更要重视,要确保每根钢筋的使用、每块混凝土的浇注、每个门窗的安装都要达到安全要求,这是百年大计。”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广大建筑企业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总理的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 2 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确保工程质量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认识上来。

首先,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求。安居工程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大家最直接、最重大、最关切的利益。而且,越是涉及到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群众,越要注意保障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就是置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表现。

第二,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是维护政府形象、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一项牵涉利益广、社会影响大的工程,其工程质量的优劣,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如果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三,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是保证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要求。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很大,在国家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工程质量把关不严,质量通病普遍,或者造成质量事故,将浪费社会资源,降低投资效益。

因此,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各参建单位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集中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措施,克服一切困难,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

三、扎扎实实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具有规模大、分布广、项目多、工期紧、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质量管理难度大。为指导各地工作,我部日前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通知精神,落实通知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各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作为当前的一项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主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研究制定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目标,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各履其职、各负其 责。同时抓紧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政策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增强政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做任何工作,人都是第一位的因素,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队伍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市场信誉好、管理水平高、质量保证能力强的企业,以优秀队伍打造优质工程。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队伍建设,抽调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人员充实监管队伍,切实保证监督检查、抽测等专项工作经费,为确保工程质量监管提供有力支撑。要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畅通社会各界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渠道,集中各方智慧,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成效。

(二)建立健全层层负责的工程质量责任制

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必须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政府有关部门、项目各参建单位,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各级政府及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安排本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制定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保障工程建设资金,依法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工程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建设单位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必须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择优选择各方承建单位,加强合同管理,要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分别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负责。监理、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等单位也对工程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依法依规开展监理、审查、检测等工作,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要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不管过了多长时间,不管调到什么岗位工作,都要依法严格追究责任,绝不放过。

(三)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质量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质量管理制度,是搞好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特别注意把好程序关,任何人都不得擅自简化基本建设程序。要确保每项工程都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及备案等法定程序,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规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规划等许可,坚决杜绝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要全面实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对每户住宅及相关公 4 共部位的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都要进行检查验收,确保交给老百姓的每一间房屋都满足质量标准要求。要严格执行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制度,让群众直接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督促大家做好工程质量的有效举措,对没有设置标牌的工程,必须限期改正。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质量保修义务,对于群众反映和媒体曝光的质量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绝不能拖延、推诿,损害群众利益。

(四)大力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强化政府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是搞好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要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加大日常监督巡查、抽查的力度,强化对工程重要节点及竣工验收的监督,定期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在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最严格的监督管理,不给违法违规行为以可乘之机。同时积极创新、不断丰富工程质量监管手段,如强化市场现场监管联动,加强不良信用记录管理,推动监管信息化建设等等。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考核、约谈和问责范围,凡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发生质量问题的,市县主管部门要及时查处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的问题查处情况进行挂牌督办,对市县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凡是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的,我部将实施重点督办,并进行通报,必要时我部将直接查处。

(五)认真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执法检查

为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今年我部将组织开展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主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4月份已经发文对各地自查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各地正在组织检查中。这是一次很好的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消除质量问题的机会,将对我们的工作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在这里对检查工作提几点要求:一是检查范围要做到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全覆盖,不留死角,全面检查;二是检查方式要做到认真细致,绝不能搞形式主义,绝不能走过场,真正做到发现隐患,消除隐患;三是对检查出的问题要坚决整改,严肃处罚,对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绝不能心慈手软,特别要强化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和招投标等方面的处罚,强化对不良行为的曝光,让违法违规者受到应有的处罚,并且让他们名誉扫地,寸步难行。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安全生产工作。今年以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截至5月底,全国房屋市政 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4.08%和16.30%。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建筑工程施工高峰期,这也是生产安全事故高发时段。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督促指导工程项目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监理等责任主体,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积极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同志们,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是当前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中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责任,严格制度,严格管理,努力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质量过硬、人民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安全工程。

谢谢大家。

2.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 篇二

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其中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有关的包括: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 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 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政府责任,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 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 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强安全生产,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 篇三

平安工地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落实责任 强化监管 全力打造平安交通行业

(2011年6月21日)

同志们:

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建设推进会,今天就要结束了,结合会议有关内容和讨论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部党组决定从2010年3月起,在全国交通建设领域开展为期两年的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一把手或分管领导亲自挂帅,因地制宜组织活动实施。通过广泛宣传、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树立典型、制定标准,形成了各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事故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全年事故死亡人数首次控制在100人以下,交通建设行业百亿元投资死亡率指标低于全国建筑业平均水平,有力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

——安全生产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交流会,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知识抢答赛,在官方网站和平面媒体上开设专栏,发送安全生产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的意义,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良好氛围,参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工地上按章作业的多了,违规操作的少了;对事故隐患敏感性强的多了,无动于衷的少了;逢事必想安全的多了,安全意识“疲劳”的少了。逐步形成了“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交通建设行业新气象。

——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对施工现场安全设备配置、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实现了安全监管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从被动、滞后向主动、超前转变。安徽积极推行“管理制度化、制度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精细化”,先后创立了“一校、一志、一会”、和“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预防”的安全管理模式,马鞍山大桥项目推行“单元预警法”,划小管理单元,实现提前预警、有效预防,提高了安全系数。云南出台了《职(民)工驻地管理办法》,将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湖南全面推行安全“分区”管理制度,提

高了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辽宁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信用“双联”建设,提高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在施工单位引起较大反响。——安全管理手段不断创新。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工程关键部位的防控,取得明显效果。甘肃武罐高速公路在隧道二衬台车上安装摄像探头,对所有隧道施工人员配备芯片安全帽,实现进出洞人员的跟踪定位管理。湖南汝郴高速公路利用“电子眼”对全线重点、危险部位的137个监控点位实行全过程、全天候远程视频监控,增强了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广东博深高速公路将中国移动通信信号引进隧道掌子面,实现了应急抢险通信畅通。二是改进安全管理方法与技术举措,取得实效。云南大丽高速公路在隧道内安装“逃生管”,配备应急食品箱,提升了应急救援能力。南京四桥N3标以安全帽编号作为识别码,设立“一站式”台账,实现了一线工作人员岗前教育全覆盖,实施“家庭式”和“军营式”相结合的队伍管理模式,实现了日常管理的刚柔并济。安徽泗浒高速公路将工地成功的专项方案作为教材,增强了安全教育的实用性。

——安全标准化建设明显加强。大力推进行业安全监管标准化建设,在隐患治理、防护设施、应急工作、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改善了生产安全设施设备和工艺,规范了生产安全行为。全国已有河北等14个省市制定了“平安工地”创建标准,大多数地区陆续对省级示范项目进行了阶段性达标验收,积极推行安全防护措施“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福建落实临边洞口防护、桥隧工程施工等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上海实现公路项目“基础管理精细化、安全设施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江苏、重庆等省市按照“标准先行、内业指导外业,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的原则,制定达标验收标准和评分细则,严格达标考核,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回顾一年来的“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实践,我们有几点深刻体会:

一是始终抓住责任落实这个关键,增强制度执行力。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严肃责任追究,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方法。要落实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强化现场检查和责任追究;要强化项目业主总负责的意识,进一步完善“四级”安全保证体系,确保安全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

处,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紧紧依靠管理创新这个手段,增强监管有效性。抓好“平安工地”建设活动,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加大建设工地的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促使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促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创新督查方式,按照层级管理原则,抓住安全责任链,加大督查力度,加强整改情况跟踪,增强督查效果。要创新市场监管模式,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发挥市场对工程安全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三是大力推广典型示范这个做法,发挥标杆示范效应。全国公路水运工程点多面广,通过确定示范工程和示范工地,集中精力和资源,探索创新,抓好示范标杆的创建工作,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完善标准,丰富内涵,以点带面,推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的提升。我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和福建翔安海底隧道等工程项目进行表彰,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全力营造安全发展这个氛围,提升安全文化软实力。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安全发展离不开安全文化的支撑。要通过培训教育,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让一线工人的安全生产行为成为习惯,增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防范胜于抢险”的意识;让参建各方,特别是施工单位摒弃“安全靠运气”的思想,认识到抓安全也能出效益、保质量、保进度,实现制度管人、文化育人、细化到人,把“打造百年平安企业”作为不懈追求和发展愿景。

一年来的“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是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安全生产一系列指示要求的结果,是各级安监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各从业单位和全体建设者辛勤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交通运输部,向为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做出贡献的各有关部门,向奋战在工程一线的全体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的开展距离我们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地区间、项目间活动开展不均衡,有的地方和项目仍存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保证措施跟不上实际工作需要,安全管理活动必需的费用难以落实的情况。一些施工单位以不合理低价中标,然后压缩安全投入换取利润空间;一些项目没有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机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到位;部分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不到位,机械设备陈旧老化,安全性能差,台账不齐全,进出场报验制度执行不严,特别是大型非标设备未主动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检,租赁的施工设备管理存在较多漏洞,埋下安全隐患。这些要在下一阶段“平安工地”建设活动中重点予以整改。

二、交通建设生产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将继续保持大建设、大发展态势,建设资源供给与建设规模需求不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不断累积,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工程安全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工程质量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形势依然严峻。

(一)安全事故有所抬头。从2010年全国交通建设领域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来看,虽然通过“平安工地”建设,事故总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较大事故上升较快。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同比分别增加37.5%和16.7%,分别占事故总量的21.2%和43.3%。二是非主体工程事故有所增加。附属临时工程、服务区及收费大棚、临时施工便道和边坡防护工程等非主体工程全年共发生事故14起,死亡26人,分别占事故总量的26.9%和26.8%。三是非现场死亡率居高不下。全年事故涉险人数163人,其中事故发生时当场死亡46人,占涉险人数的28.2%;因抢救无效死亡51人,占涉险人数的31.3%。今年1月至6月15日,全国交通建设工程领域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5起,同比增加29.6%;死亡67人,同比增加19.6%。其中,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10起,死亡41人,同比分别增加25%和32.3%。其中,桥梁工程的事故居第一位,集中在桥梁桩柱,多为坍塌、高处坠落,死亡人数占事故总量的50.7%,管理不到位和人员违规误操作是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的事故特征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事故发生的时间节点比较集中,大多在作业人员吃饭、交接班和作业疲劳、夜间休息等时段。二是模板、支架事故比较突出,此类事故今年上半年已发生9起、死亡27人,分别占事故总量的25.7%和40.3%;其中,较大事故6起、死亡24人;从此类事故看,高墩模板爆裂、支架(或脚手架)垮塌、隧道坍塌、特种设备使用不当等易导致较大事故发生,必须高度重视。三是地质灾害事故时有发生,除西藏墨脱公路雪崩事件外,今年上半年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共7起,死亡

21人,多为突发暴雨山洪或坡体长期受雨水浸泡(或雪水消融作用)引起泥石流或坡体滑塌。这些都说明了我们在工程某些区域、时间段上还存在安全管理的死角和盲区。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分别作出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

(二)项目施工的安全风险增大。一是近年来工程建设成本不断攀升,一些项目出现资金紧缺,给安全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二是工程建设大都转入工程条件更为复杂的山岭和水域,公路桥隧工程比例增大,高墩大跨结构增多,深挖高填施工作业量增加,特种设备与特殊工艺大量使用,加之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质量安全风险更为突出。三是一些地方盲目缩短建设工期,有的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施工中受征地拆迁、阻工事件等问题影响,合理工期无法保证。跨越已有公路、铁路的跨线施工项目显著增多,致使安全风险叠加。四是民营投资的项目市场份额逐步增大,BT、BOT、EPC、项目代建等多种项目管理模式并存,项目业主的建设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项目建设目标的价值取向差异性大,安全生产常常被忽视。五是有的建设单位管理行为不规范;有的企业投标弄虚作假,围标串标,低价抢标;有的招投标代理机构参与合谋围标串标。市场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中标企业特别是实质承担施工任务的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和条件得不到保证。

(三)制约安全生产的因素增多。一是管理能力相对不足。建设规模持续高位运行,具备实体能力的从业单位与建设规模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异常突出,集中表现为部分地区和项目安全管理能力跟不上,项目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有经验的项目经理、特种设备持证人员、熟练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供不应求,工程施工安全高风险与从业队伍低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安全投入不足。表现为人力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投入不足,忽略现有施工单位的实际工艺水平和能力。三是设计深度不足、施工工艺及安全技术标准相对滞后。一些项目设计片面追求创造纪录,而不是从项目实际功能的要求出发,导致施工风险增大,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四是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差。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安全制度缺乏针对性,有的专项施工方案“写一套、做一套”,制度制定和实施“两张皮”。安全制度在执行中打折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安全生产的很多制度措施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摆设,没有真正执行到建设工地、没有执行到施工一线、没有变成一线作业人员的行为习惯。

三、全力开创交通建设安全生产新局面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易发期。面对持续高位运行的建设规模和依然严峻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要以如履薄冰之心,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安全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和加快推行现代工程管理为主线,以“平安工地”建设活动为抓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事故预防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主攻方向,把规范安全管理和施工作业行为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两个着力点,把科技进步、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三个重要支撑,落实责任,依法监管,努力促进全行业施工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平安工地”创建活动,是部党组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新一轮大发展、大建设的形势下,为促进全行业安全发展开展的一项重大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各地要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把“平安工地”建设活动这个载体用足、用好、用到位,注重把“平安工地”的创建成果转化为制度化的长期要求,把“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引向深入。面对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依然严峻的安全形势,我们必须用现代工程管理的理论指导“平安工地”建设:在管理理念上,更加关注以人为本,把保证人的生命价值作为项目建设成果的主要表征;在组织结构上,更加注重团队优势,各方配合,共抓安全生产;在管理行为上,更加注重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各个环节;在管理手段上,更加注重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建设的全过程安全生产可知可控;在管理目标上,更加追求安全、质量、效率、效益的统一。要把“平安工地”建设作为实践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科技进步、行业文明的有效途径。

下一步“平安工地”建设活动的工作重点,是“三个强化”和“四个推进”:

(一)进一步强化“本质安全”的理念。“本质安全”是安全管理上的高层次文化理念。主要是指

安全管理要实现人的安全可靠性、物体的安全可靠性和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这一安全理念告诉我们,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高危险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处处按照标准、规范作业,就能把事故降低到最低,甚至实现“零伤亡”,从而实现高危行业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所追求的。我们要以“平安工地”建设活动为抓手,立足基层、班组,夯实基础,通过安全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实行动态监控,消除工程实施过程各种不安全状态,达到工程项目建设的“本质安全”要求;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培养“安全习惯”。美国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都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要通过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帮助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减少或消除不安全行为,以达到人的“本质安全”,最终实现公路水运工程“零伤亡”的安全目标。

(二)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一是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施工企业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责任者,必须保证工程所必须的各种资源配置和安全投入,确保安全机构、人员、设备、经费等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承诺履约到位。要加强自查自纠,强化从业人员特别是施工一线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规范管理,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负起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二是要强化建设单位的组织领导责任。建设单位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其能力和管理水平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要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建设管理的突出位置,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工期安排、督促检查上狠抓落实。三是要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单位(部门)一把手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在安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强化目标考核,优化安全工作环境。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强化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消除事故隐患,充分发挥保驾护航作用。四是要严格落实安全事故隐患问责制。对发生事故隐患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做到问责关口前移。

(三)进一步强化安全风险预控措施。安全生产重在预防。风险评估作为行之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被各行业广泛采用。部高度重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动此项工作。去年,部出台了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制度;前不久,又印发了桥梁隧道工程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办法。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实施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确保工程风险管理始终受控。一是建设单位要对极高风险的施工作业,组织专家或安全评估机构进行论证或复评,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方案,并向交通工程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备。二是施工单位要充分利用风险评估成果,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对项目施工过程实施预警、预控、预报、预防。三是监理单位要做到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与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同时审查;无风险评估报告,不得签发开工令。四是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在履行施工安全监管职责时,应将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情况纳入检查范围,对极高风险的施工作业要重点督查。同时,各地要按照部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以桥隧工程防坍塌为主的隐患排查专项治理活动,重点整治桥梁工程深基坑支护与监测、临时支架和脚手架的搭设与拆除、大型模板的安装、挂篮施工,隧道工程初期支护、二衬浇筑进度,以及架桥机施工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四)进一步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夯实筑牢企业安全生产根基的有效途径。部正在抓紧制定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建设考核达标评价体系和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各地也要做好相关准备,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做好“平安工地”达标验收,加强行业督查。同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特征,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安全管理“三项达标”工作。一是推动岗位达标。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重点在班组。班组在安全管理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迪庆州香德二级公路肯古隧道“3.29”坍塌事故成功救援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班组和岗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这个基点抓起,充分发挥生产一线班组长的示范带头作用,把班组建设作为安全管理的着力点,加强培训教育和监督检查,发挥一线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推动现场安全防护达标。要关心一线工人的操作安全,必须确保个人防护用具达标;要鼓励企业增加安全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确保施工现场布置有序,推进现场危险施工作业环境的防护措施达标。三是推动项目安全管理达标。管理达标要实现安全生产“五个统一”,即,统一施

工安全管理程序;统一现场安全防护标准;统一安全培训形式内容;统一施工风险预警程序;统一用工登记管理形式。安全管理达标的核心目的,就是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结果达到标准。

(五)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条件改善。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攻关,积极推进“科技兴安”战略的实施,注重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作用,特别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施工作业“本质安全”度。大力推广装配化、工厂化和集约化的施工“大流水”作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积极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施工安全远程监控预警方式与途径,逐步实现施工现场人员定位监控,危险部位施工过程动态监控。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部省(市)共享、部门共享的数据库,各级交通运输建设管理部门依托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协同、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要加快创新监管手段,大力推进安全科技化、信息化建设,为安全监管提供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水平。

(六)进一步推进监管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提升。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安全监管队伍。面对如此大的建设规模和繁重艰巨的监管任务,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同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迎难而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奋发有为。一要提升安全业务能力。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现代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提高行政执法能力。要加强对安全政策法规的学习,熟练掌握安全法律知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发扬“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的“三铁”精神,秉公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此外,相关部门和各从业单位要注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急处置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完善应急体系和预案管理,加强应急物资和设备保障,加强应急演练,完善重特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灾害的能力。长期以来,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监管战线的同志不辞辛劳,默默奉献,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一定要从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切实保证相应的工作经费,为发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专职作用创造条件。

(七)进一步推进行业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开展“平安工地”建设,必须要从建立健全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入手,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实现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常态化和制度化。一是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项目部的管理、审核和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施工一线,坚持带班、值班,抓督促、抓检查、抓落实,与一线人员同甘共苦,重心下移,靠前指挥。在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作业环节,项目负责人必须跟班指导。不断增强企业抓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形成企业安全管理的自律机制。二是完善市场诚信机制。要把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纳入建设市场信用评价体系中,通过加强安全信用评价和奖优罚劣工作,建立“平安工地”达标检查和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能力考核评价制度,并把检查评价结果与市场准入挂钩,形成工程现场与建设市场的联动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对施工安全行为的促进作用,引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长效制度。三是健全政府有效监管机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职责,督促企业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同时,要针对项目和地区特点,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时段的监管,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实现交通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四是建立社会广泛参与机制。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各地各部门要广泛宣传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宣传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都安全”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坚持推进现代工程管理制度,坚持以“平安工地”建设为载体,全面树立“本质安全”管理理念,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力度,提升安全工作实效,全力开创交通基础建设安全生产新局面。

4.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 篇四

国家水利部副部长 矫 勇(2012年4月15日)

从1998年大水开始,特别是2011年中央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之后,我国实施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值此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全面实施之际,经研究,水利部决定专门召开这次全国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经验,表扬质量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研究分析当前水利建设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

刚才,河南省刘满仓副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介绍了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绘了河南省水利发展与改革蓝图,听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会议表扬了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孙继昌同志通报了前一阶段全国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下面,我就抓好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近年来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取得的成绩

“十五”、“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重要阶段,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一万多亿元,“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总投资更是达到3452亿元,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各级水利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全面提高了建设质量管理水平,水利工程质量总体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未发生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十年来,一大批涉及国计民生的骨干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广泛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水利项目。在大规模水利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稳步提高,虽然有的工程存在质量缺陷,个别工程出现质量事故,但是没有出现因为质量 问题而导致较大以上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二是水利工程经受了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十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水利工程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2008年,紫坪铺水库等水利工程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震损水库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奇迹;在2003年、2007年的淮河大水以及2010年全国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中,我们经过除险加固的水库尤其是大中型水库没有因为质量问题而溃坝,堤防工程也没有因为质量问题而溃堤,说明水利工程质量是可靠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三是水利设施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GDP跃居世界第二,水利基础设施发挥了坚实的支撑保障作用,有效地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如果没有完善、系统且具有良好质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全国粮食产量“八连增”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角度看,水利工程起到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涌现出一大批经典工程、优质工程。十年来,我们建成了一批精品工程,黄河小浪底等6项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等14项水利工程被评为全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浙江曹娥江大闸等15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海南大隆等10项工程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刘家道口枢纽等63项工程荣获中国优质水利工程(大禹)奖。

综上所述,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水利工程质量总体良好。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因素:

(一)部党组高度重视

一是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理念,明确了“四个安全”的基本思路,就是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生产安全。“四个安全”的核心是质量。二是高度重视机构建设,水利部专门设立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成立了水利部稽察办,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管,把质量作为监管的核心。三是部党组十年来部署开展了大规模的行政监督检查,这些工作措施也延伸到各水利厅(局),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区改造、重大骨干工程等开展了广覆盖的行政监督检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狠抓体制机制建设

工程质量需要完整体系的保障。近年来,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建设管理制度,由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向各类民生水利建设项目全面推广,促进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灌区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一是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一个有能力、合格的项目法人对保证工程进度、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各地优化整合基层建设管理力量,实行集中建设管理,有效解决了基层技术力量不足问题,有力保障了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二是严格招标投标制。各地加强对招标投标全过程的监管,积极推行采用打捆和集中招标,规模以上水利工程全部实行招标投标,保证招标投标的公开、公正、透明,吸引和选择高素质的施工、监理队伍参与水利建设。三是强化建设监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普遍实行了建设监理制,监理单位严格监理程序,强化旁站监理,切实履行监理职责,有效控制了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和投资。

(三)狠抓建章立制

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是质量保证的前提,制度建设是政府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2项有关质量监督、质量检测、质量事故调查处理,以及优质工程、文明工地评比的质量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了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企业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制,编制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检验规程》等上百个涉及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检测、验收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形成了一整套全面系统、具有水利特色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制度和标准,政府的监管才有据可循,项目法人的项目管理才有坚强的技术支撑,施工、监理才有整个工程操作的技术依据。

(四)狠抓政府监管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政府监管。一是重视监管机构建设,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水利部稽察办,现在有一些省也陆续成立了稽察机构。二是各级水利部门认真组织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绝大部分及时得到了整改。三是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检查,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检查,保障国家重点领域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充分利用其他部门的优势,包括审计、国家重 大项目稽察、财政专员检查以及社会媒体监督等,帮助把好水利工程质量关。特别是建立了监察、水利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全面开展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工作成效明显。

(五)狠抓队伍建设

为适应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重点加强了质量队伍建设,形成了包括行政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内的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队伍体系。同时加大了对水利工程施工、监理、造价、质量检测等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培育力度。目前,全国已有900多家水利建设监理单位,200多家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2000余家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水利水电专业建造师、质量检测员总数已超过15万人。全国各流域机构、省和地市级普遍建立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70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质量监督机构,江西、贵州、浙江、北京、重庆等省市的大部分县(市、区),特别是吉林省52个建制县(市、区)全部建立了质量监督机构。

(六)狠抓诚信体系建设

诚信建设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水利部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公告暂行办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开通了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专栏,完善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公布了水利建设市场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和业绩信息等,共计15万多条。特别是公布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对提高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各级水利部门也加快了诚信体系建设步伐,并在信用信息应用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水利行业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得到了中纪委、监察部的充分肯定。

总的来说,过去这十年水利工程质量良好,质量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在此,我代表水利部、代表陈雷部长,向长期关心、支持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多年来从事水利建设管理的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质量监督管理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受到通报表扬的全国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仍 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如稽察、审计、中央专项检查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前期工作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导致少数设计粗糙;二是少数项目招标投标不规范,没有做到公平、公正;三是有的工程未按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四是有的工程未按规定进行质量检测、评定和验收;五是部分工程存在质量缺陷和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很可能会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加强水利建设质量管理的重大意义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质量强国要取得明显成效。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颁布的一部重要文件,是指导未来十年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

国务院《纲要》特别强调,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行业,质量的优劣可以反映其是否具备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基本素质。行业与行业的技术标准不同,反映在工程建设的质量、外观等各方面的要求上也有一定差别。对于水利工程而言,质量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程的保证率,即为服务对象提供工程设计的防洪、供水等功能和服务的能力;二是工程的可靠度,就是工程自身安全可靠程度,在设计标准内不能出现安全问题,要保证结构完整和效益发挥;三是工程的耐久性,是指在运用工况和自然环境作用下,工程长期满足预定功能的能力。明确了质量的内涵,才能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意义。

第一,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和大自然打交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特别是在当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大部分江河正逐步工程化,一旦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天灾就会变成人祸,导致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水利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公共利益和公共安 全,关系到政府形象和社会安定。质量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水利行业的形象,更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涉及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务院《纲要》强调,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国家提出“三化同步”,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更需要有质量优良的水利工程作保障。因此,必须把质量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打造优质工程,保证工程能够持久充分发挥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第三,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是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工程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是工程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现代化的工程必须是能够经受自然考验和时间检验的优质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这种生命可以是久远的。质量优良的工程历久弥新,像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沧桑岁月至今仍在发挥效益,是优良的质量延续了它的生命,更赋予其现代化的元素。而质量低劣的工程,无论其外观多么宏伟、技术多么先进、曾经发挥过多么显著的效益,一旦出现质量事故,也会很快被历史遗忘,人们只会记住它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工程,为实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第四,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是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总投资将达4万亿元。2011年全国水利总投资已达3452亿元,今后几年水利投资强度将越来越大。国家投巨资建设的工程必须是优质工程,绝不能是“豆腐 渣”工程;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障质量安全;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社会关注度高,必须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的关系,切实把握“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这一准则,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各项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切实抓好新时期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为先,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队伍,加强政府监督,建立起具有水利特色的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效益,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明确水利建设质量工作目标

国务院《纲要》指出了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明确了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纲要》确定了2015年建设工程质量的阶段目标,提出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还提出了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等具体指标。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水利实际,制定水利建设质量目标。《纲要》提出的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是100%,事实上水利工程已经达到了100%,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在治理水利工程质量通病上下功夫。要进一步从保证率、可靠度和耐久性等方面细化各项指标。同时,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大量民生水利工程如何确定质量目标,各级水利部门要进行认真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特点进行创新、探索,研究提出本地区中长期质量管理工作目标,并制定有效的保障措施加以落实。

(二)强化水利建设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决定质量态度,质量态度决定质量行为,质量行为决定工程实体质量,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是否到位,在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中是第一位的。强化质量意识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各级水利部门和参建各方下大力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现。一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管理的价值导向。水利工程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安全,水利工程质量直接和群众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对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一定要认真领会、深入理解。二是要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水利工程安全问题既涉及到公共安全,必须保证自身安全和可靠;水利工程安全也涉及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人员安全也非常重要。三是要把诚信守法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石。没有诚信就没有工程质量,无论是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管,还是参建各方的具体行为,都要把诚信作为基石,坚决杜绝偷工减料等行为,要把坚持诚信守法体现在水利建设的全过程。

各级水利建设管理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在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观念方面做出表率。切实把好质量关,在质量与进度发生冲突时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要加强对全员的质量意识教育,明确保证工程质量是每个水利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底线,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要强化“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明确奖罚措施,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

(三)完善建设质量管理体制机制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保障。造就一个优质工程不可能仅靠施工单位一家完成,只有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等参与建设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在整个建设过程都实施科学严谨的管理,才能建出优质工程。要按照《纲要》提出的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的要求,完善水利建设质量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政府监督下的项目法人负责、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的质量管理体制,强化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质量责任,严格执行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真正使具有水利特色的质量管理体制健全起来。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加快完善质量管理法规标准体系。要结合水利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快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规程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有制 度约束、有标准支撑,做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依法、科学、规范。《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是指导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性规章制度,要尽快组织完成修订工作。要加快《水利建设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修订工作进度,尽快形成完善的水利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体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强化制度建设,在具备合法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出台质量管理办法,创新质量管理工作。

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实施建设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体制建设、制度建设最终要落实到项目实施上。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工程质量安全,我们要提高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保证每一个项目都是精品工程。要在项目建设中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保证工程实施有序开展,堵塞在程序方面出现质量问题的漏洞。要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评定规程,强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加强验收管理,把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最后一关。

(四)加强水利建设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责任大、任务重、要求高,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抓好建设管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业务素养,树立良好作风,增强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意识,努力培养出一大批敢于负责、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优秀质量管理队伍;同时,要配备必要的交通和办公设备,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实施。

二是抓好市场主体队伍建设。各市场主体对工程质量负主体责任,要通过加大政府培育和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和资质管理,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市场监管,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利建设市场环境,通过良性竞争,打造出一批信誉良好、业务一流、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利建设市场主体队伍。

三是抓好专业技术执业人员能力建设。通过严格资格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努力造就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工程师队伍,承担艰巨而繁重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任务。

(五)实现政府对水利建设质量的有效监督

政府质量监督是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有力保障。各级水利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确保政府对质量监督管理职能落实到位。

一是加强质量监督机构能力建设。要加强监督队伍建设,监督机构应尽可能设为专职队伍,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的执法属性,大力推进县级质量监督机构建设,落实质量监督经费,使监督机构数量、专业、人员规模应与大规模民生建设规模相适应。要进一步创新监督方式方法,突出监督重点,提高监督管理效能,积极推行质量巡查机制和重点项目驻地监督机制,强化对重点工程和薄弱环节的监督。

二是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各级水利部门要把监督检查作为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把水利建设质量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制定科学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和效果。要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等重点民生水利工程的专项检查,确保质量不出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要建立问题整改台帐,扎实做好问题整改工作。

三是强化质量检测,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科学性。各级水利部门应进一步强化质量检测在工程实体质量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用检测数据说话,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要积极推行第三方强制性检测和质量飞检。

5.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 篇五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

同道们:

今天,第三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在这里隆重召开了,这是我们围绕“治未病”这一命题,自2008年1月以来第三次相聚在钓鱼台国宾馆。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以“治未病——健康的基石”为主题,深进论述了“治未病”的概念和意义,交换了展开“治未病”实践的初步经验,提出了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整体思路,并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以“治未病——掌控健康”为主题,总结交换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进展,更加明确了“治未病”的目的意义,深进探讨了中医特点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内涵及其规范,发挥了回顾总结、巩固成果、示范引领、推动发展的作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增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传播“治未病”理念,总结完善服务模式及服务规范,探讨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组织情势,推动“治未病”的科学研究,推动“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加快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我们将本次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治未病——维护提升健康状态”,这既与前两届论坛的主题一脉相承,又体现了熟悉的深化,并以期推动实践的深进。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交换。

一、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在过往的两年里,我们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气力,牢牢围绕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展开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增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研究制定了《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务院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要求,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结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初步经验,依照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我局在《实施意见》中确定了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从加快建设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加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传播与推广、制定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与规范、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纲领性文件。

6.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慈善家,各位企业家,各位热情参与慈善的人士们:

今天,中华慈善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中华慈善大会代表,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回良玉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做了全面总结回顾和动员部署。这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上最高规格的盛会,是共和国对慈善家和慈善事业的贡献者给予的崇高敬意和盛大礼赞,它给我们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就是在历经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和政府将全面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的春天已经真正到来。

现在,我们带着信念、责任和期待聚集在这里,共同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路。这次论坛以“聚焦5·12——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挑战”为主题,与会者共同分享了我国慈善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直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就公平与效率、透明与公信、竞争与合作等有关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我们深受启发,获益非浅。在这里,我代表民政部,也代表中华慈善大会组委会,对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慈善实务工作者、企业界和社会各界朋友给予中华慈善论坛的支持,特别是给予我国慈善事业的长期关心与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一年,我国的慈善事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多难兴邦,受今年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特大自然灾害的洗礼和激发,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逐步提高,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提高,奠定了较为丰富的慈善资源;慈善组织数量发展迅速,慈善组织的活动浸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推动和运作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集结慈善资源的途径不断拓展,慈善捐助数量逐年提高,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个人和群体得到实惠;提供志愿服务作为慈善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自觉价值取向,为今天“12·5国际志愿者日”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慈善法规制度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国家对慈善领域的税收激励机制增强,提升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广大专家学者参与慈善、研究慈善,推动的不仅是我国慈善理论和实践,更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大计。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前景光明。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事实。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还较低,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矛盾,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给慈善事业带来的挑战。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慈善也是世界性的。全球经济危机,确实给许多国家的慈善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欧美国家的许多慈善组织,就已经开始感受经济危机带来的劝募压力。尽管世界经济危机还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有力的应对措施,但对我国的慈善捐赠肯定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同时,社会对慈善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如何趋利避害,推动我国的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慈善工作者面前的挑战。

二、来自慈善供给与社会救助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构建过程中,社会上依然有很多困难群众,需要通过慈善的方式给与帮助,慈善的社会需求很大。据统计,07年我国慈善捐赠309亿元,只占GDP的0.13%,而美国的比例为1.85%左右。今年在特殊情况下,全年捐赠总量接近1000亿,但也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左右,与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及我国社会需要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来自我国慈善法律、政策和措施与慈善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挑战。我国慈善事业的主体法律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法律模糊的尴尬;慈善捐赠的优惠政策还没有有效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捐赠的积极性;政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手段和能力有待增强,政府向慈善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没有建立;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还没有搭建。这一切都使慈善事业的能量还没有得到充分激发。

四、来自慈善组织培育发展与社会转型加速不相适应的挑战。中国社会加速转型之后,大量的社会工作、社会服务需要慈善和社会组织来承担。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取得了长足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整体力量有待加强,公信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培育发展壮大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来自我国慈善事业专业人才与慈善组织的发展壮大不相适应的挑战。这是制约慈善组织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吸引社会精英投身慈善事业领域,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人事制度、福利保障等系列配套措施。

为了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民政部将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慈善意识,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立法进程,完善政策法规,形成支持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法制环境;大力培育发展慈善组织,规范管理,热诚服务,形成政府部门与慈善组织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加强信息协调、沟通和交流,搭建慈善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应急救助项目,真正发挥慈善在应急帮困中的积极作用,扩大慈善的社会影响;做好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对捐助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实现捐赠资源的高效使用,使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机制是“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是促进者、协调者和监管者,而让慈善可以愈久弥新,永远充满生机活力,则是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和全体民众充分发扬公民责任,广泛关注、支持参与和相互合作。可以说,我们更寄希望于我们的企业慷慨参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寄希望于媒体正确引导、传播慈善理念与价值观,培育慈善文化;寄希望于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慈善,形成人人慈善的生活方式和良好风尚;特别寄希望于慈善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汇聚慈善资源,传递慈善精神,丰富慈善活动,扶助贫弱群体。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慈善事业将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谱写历史新篇章。

今天,注定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由中华慈善大会组委会的9家基金会和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创始发起了“5·12慈善联合行动”,积极倡导社会各界的慈善力量团结起来,联合行动,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奋斗!“5·12”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因为汶川地震使我们中华民族和无数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悲痛,而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灾难不但没有压垮我们,反而因此唤醒和激发了我们民族蕴藏和沉淀几千年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动。“5·12慈善联合行动”,既可以让我们记住慈善界的光荣,记住慈善界的责任和使命,也可以推动慈善信息和资源共享,促进慈善交流与合作,倡导透明慈善、阳光慈善,并通过5·12慈善日主题活动传播慈善理念与价值观,为建立我国慈善事业信息披露机制、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和慈善文化培育弘扬做出有益的探索。我代表民政部表示积极支持,我个人也愿意积极参与,为大家服务,为慈善服务!预祝“5·12慈善联合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上一篇: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下一篇:辛夷坞畅销小说:《原来你还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