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园学生作文

2024-10-19

我的家园学生作文(精选13篇)

1.我的家园学生作文 篇一

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它有山有水,景色十分秀丽,但面对么美的地球,却仍然有一些人随意破坏着,砍树造房、乱扔垃圾、汽车尾气。美丽的地球危在旦夕,它的眼里有着满天密地的沙子,血脉里奔腾着的海水也因人们乱扔废旧电池而逐渐减少,连原本结实的身躯也应人们的肆意破坏,陆续发生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多种严重情况。所以我就一直就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在几千几万甚至几亿年后,人们的科技能发达起来,能有一个魔法乐园那样的地球。

于是,我开始幻想,在30时。

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一直在生存的地球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魔幻乐园。大家开始像哈利波特那样,有着神奇的魔法。

首先,那些破坏地球的人没有了,马路两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阳光更加温暖,花儿更加鲜艳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没钱了,去魔法学院借一块炼金石,有人感染了疾病,去生命之泉喝一杯圣水。由于每个人都在快乐的生活着,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这还不是最好的呢!那时的人们可聪明了,发明了许多好东西,有魔法水晶球和魔幻地图,甚至还有时光穿梭机。它们把二次元世界的恐龙运送到地球,给它们服下听话乖乖丸,听从人类的指挥;把古代许多有名的诗人请到那儿,如孔子、李白、杜甫,让他们与我们这些小辈共同讨论语文知识,研究诗词。那儿的人还发明了宇宙穿梭机,有钱的人就驾着它们遨游太空,参观海王星,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虽然,这只是我一个美好的幻想,但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家的梦想。现在我想通过这篇作文来向全世界发出号召:我的家园我的梦,让我们把这一点点小梦汇聚成一个大梦,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珍惜爱护这个虽大却脆弱的地球,把地球变得更加美丽,把梦变成现实。

 

2.我的家园学生作文 篇二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 年复一年坚守在高中教学的岗位上, 如同渡河的船工, 春去秋来, 刚刚送走高三, 回头又迎来尚带着稚气的高一新生, 一个班里几十张鲜活的面孔、几十颗多姿多彩的心灵、几十个迥然不同的个性……。如何将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 打造成一个和谐且极富战斗力的团队, 一个充满活力极富凝聚力的团队, 一个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并具备强烈的归属感的集体。这要求班主任精心的创建性地去工作。你所确立的班级理念, 你所倡导的班级文化, 你的育人思想等, 都起作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确立高昂的班级理念引领班级的航行

所谓“理念"即理想、信念。班主任本身的教育观、文化底蕴、人生观及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你所确立的班级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水平,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工作新形势。所以, 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班级理念体现着老师的教学智慧, 定将引领着你的学生朝着目标勇于进取, 为了理想不断进步。

同时, 班级理念的确立更应体现教学的实际, 要符合你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期, 我所带的班是一个理科平行班, 刚好是高一文理分科后新组建而成的。学生的构成相当复杂, 他们几乎来自本年级三十个班,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 相当部分同学不仅成绩滞后而且养成习惯也有诸多不足。有少部分同学上期原本在尖子班就读因成绩下滑来到这个班的, 因而心里充满了失败的阴影;更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实在太差产生破罐破甩的心理。为了彻底扭转这种不利状况, 让学生重拾信心再度燃起战斗激情, 所以我确立的班级理念是——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奇迹。激励同学们勇于直面所处的困难, 不放弃、不抛弃、不离弃。精诚团结努力拼搏, 发挥七十多人的长处克服个体的不足, 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个人与班级的共同发展, 做最好的自己, 创最优的集体。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实现班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在教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如一地贯彻所确立的班级理念, 让其真正焕发出历久弥新战斗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需要班主任长期的精心呵护和不断的强化, 让其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而必需的手段就是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也只有通过长期的班级文化的熏陶, 班级理念方能内化为学生心田中不竭的动力, 感召他们为自身和班级的发展、进步不懈努力。针对我班的实际, 我所倡导的班级文化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班训——我奋斗我生存, 我成功我快乐。旨在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必将所面临的生存挑战, 为了将来在人生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从现在必需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用成功的步伐把一个个目标踩在脚下, 实现人生的价值, 让我们欢乐着战斗着吧。

(2) 班徽——两个阿拉伯数字的2组合成的寓意“飞”的图案。其意思太明白不过了, 我们将在高2011级22班这个神圣的地方燃烧青春放飞梦想, 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建22班这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让“她”如同完美“宇宙飞船”载着我们的理想翱翔蓝天。

(3) 班歌——《二十年后再相会》。这首诞生于上个世纪, 传唱大江南北, 激励千千万万年青人志存高远, 为了理想, 为了美好的明天, 踏着时代的节拍努力奋斗、不舍的追求, 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我们不悔的青春;让时代检阅让时光评说取得的累累硕果。每当22班教室回荡起这首催人奋进的歌曲时, 无不一次次热血沸腾激情飞扬。

(4) 班级格言共四幅, 其一:当人生的演员, 做最好的自己;其二:鲜花和掌声是我们要收获的, 道德和人格是我们应追求的;其三:不放弃、不抛弃、不离弃, 努力会改变一切的,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其四:为信念而学殚精竭虑青春不悔, 为梦想而战踏雪卧冰激情飞扬。

通过班级文化的倡导和建设, 并利用课余时间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美化、净化、香化教室。使学生每天生活的环境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谐的班级氛围、催人奋进勃勃朝气。以达到班级理念与班级文化的和谐统一, 焕发出更加恒久的教育力量。

三、加强班级的制度建设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为班级健康发展护航

一个班如果要不断发展, 不断地朝着目标走向成功。仅有激情和自我道德的约束力那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班级秩序是获得成功的前提, 而纪律是维持秩序的保证。如果要使班级理念、班级文化、班级目标得以真正实施, 加强班级制度的建立健全尤为必要。班级制度的制定应力求做到: (1) 公平、公开、公正; (2) 全面性, (3) 合理性; (4) 赏罚并重。在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实现以“法”制班, 才能保障班上秩序良好步调一致, 才有可能在各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当然, 以制度管理班级, 绝不意味着班主任和学生就是“法官”与“小偷”的关系。高中阶段, 学生的心智、人生观、是非观尚处在形成时期, 就因他们的不成熟、爱冲动, 难免偶尔犯点错误。但我相信人都是有感情的, 学生的心地是善良的, 因而这些小的错误通过老师的耐心的教育是可以改正的。也许人文的关怀在学生心灵中产生的教育力量远大于严厉的责罚。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制订班规班纪, 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指导的原则执行纪律。做到以“法”制班, 人性化育人, 为班级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用爱的力量强化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应该是充满爱的集体, 有着良好人际关系, 有着坚不可摧的凝聚力。每一位同学都以生活在这个集体感到自豪, 能与集体荣辱与共, 发自内心将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保持高度一致, 将个人的前途和班级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深厚感情, 自觉萌生“班级是我们的, 我是班集的”精神归属感。

如何增强集体凝聚力?如何让学生的心在班集体中找到强烈的归属感?我以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爱的教育。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是家中“宝贝、宠儿”。在家中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在他们的成长中得到的是众多亲人的关爱。然而, 他们却很少想到如何去关爱别人。部分学生显得较为自私狭隘,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这样的成员组合成的班必然是一盘散沙。这样的集体其凝聚力就可想而知。所以, 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教会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关爱班级, 关爱身边的一切。学会感恩, 勇于感恩, 感恩父母, 感恩师友, 感恩身边的一草一木。有有说过‘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也只有将更多学生的心凝成一个共同的心, 才能让你的班成为一个摧不毁打不垮的坚强团队。

3.课堂,学生的精神家园 篇三

关 键 词:自由安全 个性 放飞 自我的心灵

所谓“家”,是我们累了、倦了时的一个避风港,是包容我们所有喜怒哀乐的温暖的小巢,更是我们不断上进的动力源泉。曾记得匈牙利的作家阿格妮丝 •赫勒在《日常生活》一书中这样表述:回家应当意味着回归到了我们所了解,我们所习惯,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在那里最为强烈的位置。因此,“家”的感觉就是熟悉感、亲切感、温暖感、可靠感、自在感、安全感、信任感、依恋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种“回家”的感觉,使他们的心灵自在地舒展,生命自由地生长。

一、给学生一片自由安全的天空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进行。教师要给学生一片自由安全的天空。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限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判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课堂上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回答问题要举手。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过分强调这些“清规戒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应该意识到,我们过多地强调抓纪律,抓规范,而忽略了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吗?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吗?也就是能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吗?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10所小学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教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

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是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鼓励提问,允许插嘴。学生如主动提问、质疑,提出与教师相左的见解,教师应当高兴;对于学生插嘴,也应当采取宽容态度。在课堂上,只要有助于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就应该给学生一路绿灯。学生可以举手说,可以站着说,可以抢答,可以与同桌讨论。解除了陈规陋习对学生的五花八绑,才能使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得到心灵的释放。

教师也不要急于教给孩子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鸟飞”的广阔的发展时空,尽可能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家”里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二、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放飞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课堂,应该成为伸展自我的生命灵性、张扬自我的精神世界的“家”,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飞扬。

1、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许多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的。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创造性解读,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展开自由的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我们要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2、尊重学生自主性选择

学习的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学生的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阅读个性不同,对学习关注的重点、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一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儿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进行决策,因而,我们应尽一切可能让学生选择认为有价值、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十分有利。

此外,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规定学生用什么方法,而是应该给学生学法选择的自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自觉选择,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不断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三、用自我的心灵去建筑

4.地球我的家园作文 篇四

所以呢?我们大家一起动起手来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海南,当然也包或世界上的大城市了,只要我们每人为我们的家园,尽一小力,那么环境污染就会退后一大步,所以要想拯救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增强环境概念,一直在心里想着,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团结起来,一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海南岛} ]

今天,我围校园走了一圈,发现校园里的垃圾还真不少,塑料袋,碎纸,雪糕纸……

这些引起了我的反思——

我们天天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这美好的一切当中。地球妈妈慷慨的为我们提供各种无限而又有限的资源,让我们“丰衣足食”,而人类不但不知足,反而还破坏地球母亲。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一棵棵大树砍下做成木船、一次性筷子等一切对人类有利的东西,而这些在人类的眼里总是一闪而过,对于大自然是多么大的破坏。

虽然,现在人们处处在宣传环保,呼吁绿色,但这样仍然没有阻止破坏者的脚步,一棵棵大树仍在倒下,沙漠的面积仍在扩大。

现在,由于人类大量地砍伐树木,所以现在荒漠正吞噬着大自然,吞噬着整个地球,人们啊!难道你们就心甘情愿地看着大片的绿的被破坏?这种塑料很难腐烂,被称之为“白色污染”,用过的废弃物十分难以处理。如果埋掉,会破坏土壤结构;烧掉它,能生产出氟化物,氢化物等有毒或剧毒气体,危害人畜。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塑料袋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播种的灾难时,大自然已愤然回击。海洋与大气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全球不论哪一个海域,不管它与工农业活动区有多么遥远,从北极冰岛到南极大陆,到处都不同程度的监测到有害物质,唉!我以前喜欢的海洋到哪里去了?绿如蓝,成记忆了吗?

我呼吁:不要再破坏我们自己的家园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今天是阴历十月一,外面刮大风。

一大早妻子就带着孩子回娘家去了,我想那么远,就在附近烧点纸算了,她却打了电话给她姐妹,相约着一起回去,我也就没说什么。

真冷啊。

中午我一个人懒得做饭,就到门口的小饭铺胡乱吃点,打发了肚子了事。

5.我的家园小学作文 篇五

中国,是我避风的港湾,更是我美丽、温暖的家园。那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连绵起伏,直插云霄;那无边无际的大海,通向遥远又遥远的天地之交。清澈的溪流环绕着群山,仿佛是一条条透明的带子,又仿佛是一道道亮丽的光环,给群山增添了朦胧与几分壮美。水映着山,山伴着水,大地为纸,绿树为笔,山水为景,成为家园一幅幅不朽的杰作。山很美,水很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人更美。从迄今为止,从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兄弟姐妹就懂得谦让,理解宽容,《甘罗十二为使臣》,《负荆请罪》这些难道不是最好的诠释吗?

今天你做错了一件事,一句真诚的“对不起,请您原谅”,一句宽容大度的“没关系”,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句美好的祝愿,使我们的家园比天堂还要温暖。家园,到处都是欢乐,活跃的气息,欢歌代替了悲叹,富裕代替了贫穷,友爱代替了仇恨,和平代替了战乱,鲜花遍地的家园代替了阴冷的地狱!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艰辛的努力,为世界创造了壮丽的奇观。让我为你唱首歌,全世界都在为你倾听,这里有我对你美好的祝福,我爱我美丽的家园——祖国。

6.为“留守学生”营造一个心灵家园 篇六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心灵家园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 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 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 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 或自身难保, 或无立锥之地, 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 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 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 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 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 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 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些“留守学生”,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因缺乏亲情缺乏家庭的教育与管理, 因而引起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等问题致使一部份学生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 如何对这些“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怎样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位农村教师都长期头痛的教育思考?

一、“留守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 父母关爱严重缺失, 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 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 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 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 具有强烈的自豪感, 而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 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 学习上不求上进。

3.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 感到寂寞, 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 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 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 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 我几乎没有笑过, 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 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 格。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 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 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 认为家里穷, 父母没有能耐, 才外出打工, 由此产生怨恨情绪, 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 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那么, 对他们进行怎样的心理教育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尤其是对亲情有缺失的“留守学生”, 更需从关爱入手, 进行教育。每学年开学, 我在摸底造册时, 对学生情况也进行详细调查, 建立包括家庭背景在内的档案, 准确把握关爱的重点,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班里的“留守学生”, 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工联系, 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 真正做到“课堂教师, 课后家长”。在生活上, 碰到部分学生经济有困难, 我总是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有些学生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我代他们交膳费, 有的还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把“留守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女或弟妹, 传统节日, 常邀学生到家里一同过节。经常打电话和家长沟通, 让他们时常打电话给孩子, 让学生定期写一封信给父母, 体谅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事做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 父母都在外地工作, 为了减轻他的思想压力, 我经常和他谈心、聊天, 做一些我所能办到的事情。在他生日的那天, 由于他的父母都不在身边, 我送了他一个小礼物和一封书信, 他接过礼物时, 我从他眼神里看出了他很高兴, 也很意外, 礼轻情意重, 相信他也会很珍惜的。现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了大大改变, 读书也认真了, 同学们都说他变了:上课能发言积极了, 作业正确率也高了, 单词听写也能过关了……渐渐地他的成绩也上升了。

二、构建“心灵家园”

根据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和体会, 我觉得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尤其要注意双休日的教育与管理。因为, 这些学生平时受到老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班主任的严格管理, 而表现出较好的一面, 但一到周末, 他们就成为游离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自由儿”, 就忘记平时的教育, 压抑几天身上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 迅速走向变坏的一面, 使5天在校的教育效果变为0, 因此, 双休日的教育如果不到位, 往往是5天的教育小于2天的放纵。我注意这些以后, 就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 参与到集体中来, 用同学的友谊、集体的温暖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 融化他们内心的冰冻、化解他们对抗情绪、任性行为。例如, 指导他们阅读课外书, 看电视, 看报刊。这样长期下去, 不仅能扩大他们的视野, 还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与恶习绝缘。

7.关注留守学生 共筑爱心家园 篇七

改革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富裕了全体国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让许多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走出家门加入了进城务工的大军。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许多家庭出现了老人无人照顾,孩子无人监管的现象,尤其是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成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症结,留守学生关爱问题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就以我校为例,全校二百多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有58人,占25.8%,其中男生占72.7%,女生27.3%,独生子女占39%。通过调查得知,在这些留守学生中,大多靠爷爷、奶奶监管,少数靠父亲或母亲一人监管,个别还寄宿在亲友家中,近半数以上留守学生性格怪异,要么孤僻、白闭,要么散漫、行为过急。不爱学习,热衷于窜门、上网。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周一至周五全部在校住宿,平时由老师管理,尤其是班主任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可是一到了双休日,当他们回到家时又恢复了原状,爷爷奶奶和他们有代沟,用学生的话说叫“思想陈113",无法与他们沟通,加上爷爷奶奶平时对他们过分溺爱,所以根本没有办法管住他们,有的被管急了甚至以不读书,离家出走相要挟。爷爷奶奶只好作罢,听之任之。

我班有一名学生,五岁时父母离异,后来又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他被判给了父亲抚养,父亲为了他新的家庭把他扔给了年迈的奶奶,他就靠奶奶生活。到他读七年级的时候奶奶也去世了,他就成了一个准孤儿。之前他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可奶奶去世后,他无依无靠,思想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后来我通过联系他在深圳的父亲才把他安排在一个远房亲戚家双休寄宿。也许是家庭的变故对他的打击,也许是缺乏亲情和关爱,从此他变了。每次周五放学别的孩子有人接,而他却再也没有看到奶奶的身影了,就这样,他开始尝试着和别人一样走进网吧,一次、两次,后来就干脆在网吧过夜,天亮了再和其他同学一道到同学家玩或去逛街,久而久之,亲戚也懒得管他,听之任之。随之而来就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成天和那些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无精打采,并经常在老师面前撒谎,我为此在该生身上花了大量精力,直到现在才有了一些转化,但他那种自由散漫的习性仍然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学生的管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一所学校,甚至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因此,近两年我在不断思索和探究留守学生管理的问题,通过了解和探究,我认为:留守学生的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对孩子的管理,家庭应该是主体。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家庭对他起直接的作用,所以家长承担着教育和管理孩子的主要责任,家庭困难只是暂时的,可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害的是孩子的一生。家长在孩子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经常陪伴和教育孩子,因为这个时期正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若不正确引导很可能使其误入歧途,那将是家长一辈子的遗憾。因此,我觉得家长应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放在首位,确要外出务工,可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一举两得。

其次是社会即政府一方,要为本区域内的老百姓创造致富的条件和环境。一是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现有土地上种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外出务工。二是因地制宜,引进外资和技术,就地兴办企业,消化本地劳动力,让他们兼顾对家庭的照顾。三是以社区和政府作为依托,建立双休学生管理机构,让留守孩子有去处,有玩处,孩子欢心,家长安心。

再次是学校,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家长把孩子放在学校,作为老师一定要把学生视为子女,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思想上教育和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和指导他们,让学生感受亲人般的关怀和家的温暖,并适时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学生学得开心,家长工作放心。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只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关注和探究,希望听取更多同仁的高明之见。以便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探讨出现更现实、合理的方法。

8.我的家园作文700字 篇八

直到有一天,它们在嬉戏时,捡到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看似普通,其实很不寻常,这面镜子有可能可以改变这几个小精灵甚至整个宇宙!有一天,小精灵们的身影从镜子里闪过时,镜子说话:小精灵们,我是地球的灵魂,你们知道吗?原来我的身体是纯洁的,是干净的,这儿,原来也是美丽纯洁的,你们知道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是那些可恶的人类害我变得如此丑陋,哼,所以,我惩罚他们也尝受一下这种难受的滋味,才使得这个地球上很少见到人类!现在,我后悔,经过这些岁月的推磨,我终于想通,我知道:人类是我的孩子,我不应该这样“以牙还牙”现在,也许只有你们可以帮到我,你们愿意帮助我的“孩子”重返家园吗?我会永远感谢你们的,谢谢!

小精灵们,听后,下定决心要帮人类“重返家园”。

经过它们的几翻讨论,才终于决定---给地球换装!它们历尽千心万苦才寻来几百粒花籽,照此种收!过几年,大地穿上春装;接着,它们又用汗水换取“生命的源泉”――水,又用自己的泪搏得几百棵小树苗,这一下又是几年过去,大地又穿上夏装;接着,它们上山去寻找染料,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啊!它们找到,它们用金黄色盖满整个田地,因此,大地又披上秋装;后来,它们又下海去寻找寒冰,洒满整个地球,再用白色铺满天地,冬天,来临!后来,精灵们洒手一挥,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山是奇的;水是秀的;动物是可爱活泼的;人是勤劳而又快乐的!于此同时,精灵们已经精疲力尽,它们在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下,开花,结果。它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只是它们太累,它们要好好休息一下,而这段时间,是无止限的!

9.我的家园500字作文 篇九

我的家就在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丽昆明。三月,当北方还是千里冰封的时节,而我的家乡——那个高原小城,已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了。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和爸爸妈妈去了滇池大坝,一路上柳绿花香。快到大坝的路上,窗外是一棵棵翠绿的柳树,微风拂过,柳树在微风中飘着,像绿姑娘在梳辫子。粉红色的.樱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红霞。还有桃花、茶花、可爱的素馨花绽开着粉红色的笑脸也来凑热闹,芬芳扑鼻。我们继续向前走。在大坝的绿化带里,零零星星开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我还发现有一种,不知名的紫色的小花,它有两层颜色,一层白色,一层深紫。绿色的小叶子也有两层颜色。我们沿着花丛走上了滇池大坝。眼前突然就开阔起来。远处,西山巍峨壮丽、郁郁葱葱、连绵起伏。

在此眺望滇池,波光粼粼、白帆墙影、群鸥逐浪。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在大坝上,我觉得最好玩的就是观赏海鸥和喂海鸥。海鸥时儿俯冲,时而在天空中盘旋,时而向你的食飞来。人鸥同嬉,真是妙不可言啊!紧临大坝的右边,还有一处神秘的地方,那就是湿地公园。过了小桥,眼前是一处羊肠小道,小路的两旁栽满了各种各样的绿树。顺着小道前行,居然看到有一些小花种在水面上,左一片,右一片,一阵微风吹过,成片的小花便随波浪上下摆动,不是飞来几只海鸥停在上面休息。我记得几年前,湿地公园所在地是一个臭泥塘,滇池的水像油漆一样绿,发出阵阵恶臭,而今年看到的滇池却已不再绿,只是水有些发黑。妈妈说有了湿地公园,以后的水质会更好,总有一天水会似明镜的。

10.李开复: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 篇十

网友小憩:开复老师,你好!我是就读于一所一本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三女生,现在正面临做出选择的关键时期,我很困惑,需要您的帮助。

我现在读的大学是我的第二志愿,电子商务(EC)专业也是专业第二志愿。我很认真地在学,但是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对IT开发并不感兴趣,并且以后不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多前辈告诉我,说女孩子不适合搞开发,身体、逻辑思维都跟不上。而我也觉得不喜欢。我想过考研、出国、工作,但我困惑,因为我对于社会和工作实质的了解太少,根本衡量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以后想干什么。今年3月份我们大三搞专业实习,我联系了一家银行实习,实习以后我觉得自己对于金融、投资、银行等这些方面还有点兴趣,也想过在银行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我也并不能肯定自己就特别喜欢这个专业领域。

到了大三我困惑了,我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所以我想过先工作一段时间发现一下自己的兴趣,再有目的地回学校深造。但是在和父母交流的时候他们说:你工作以后再考研,心不静了,几年没摸书本,那就没有上学的时候好考了,还不如趁热打铁。父母说的也对,我又动摇了。

我是很想出国留学的,我不看好中国的应试教育方式,与其花3年时间去学一些我以后工作用不上的东西,我更想去接受国外的先进教育,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我现在的问题是怎么选择,直接考研?先工作两年发现兴趣再申请香港或国外的研究生?还是先工作两年再考国内大学的研究生?望开复老师能给我一些点拨,我不能再困惑下去了。

开复回答:从这个讨论可以看到你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最后只有你自己能作最后的判断。这里给你几个意见:

(1)不要相信女孩子不能做任何事情。

(2)对你的专业不要那么快放弃,EC是很广的领域,相信你可以找到一些你有兴趣的sub-topics。

(3)考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离EC不是那么远的学科,这样你本科学的依然可以用上。

(4)我相信香港或其他国外(例如英国)一两年的学位,只要是不错的学校的,应该都值得考虑。那些学校的老师和中国的老师还是会有一些差距。而且在那里学习,可以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开拓你的视野。

(5)除了MBA,其实还有许多和商务有关的学位,如果你觉得这是你的兴趣。不是一定要读MBA。

(6)先考研还是先做事,要看个人情况,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正确答案”。不妨两者并行,到最后选择再做决定。

(7)兴趣还是最重要的,要多给自己机会去发掘自己的兴趣。

类似这样的问题和回答,在已经创办三年的开复学生网上非常多。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10月13日傍晚,开复学生网在北京举行了三周年庆典暨更名仪式。李开复在仪式上宣布,开复学生网正式更名为“我学网”。

与学生共同成长

与梦想的名家面对面,是很多青年学生的心情和愿望,10月13日傍晚,在北京清华大学附近的紫光大厦,早早聚集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原定为晚上6点半开始的活动,在5点刚过就吸引了很多已经在网上得到消息的学生,会议室所在的大门外,欲登记进场的学生排起了“长龙”。

在这次活动上,李开复正式宣布了网站的更名。出席这次活动的,除了网站创办者及现任网站理事长、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还有前Intel中国区总经理陈朝益、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大学生杂志社国际讲坛秘书长王肇辉。我学网的这五位理事,都有各自繁忙的工作,但为了这份公益事业都贡献了自己很多的宝贵业余时间。此外,现场还迎来了各界媒体、学生网志愿者以及高校代表等关心教育、关心公益的各界人士。

据介绍,我学网(开复学生网)成立三年以来,从简单的静态网页到动态内容管理,从论坛的一支独秀到现在整个网站的百花齐放,从单纯的交流解惑到覆盖“自助”、“他助”、“互助”、“实践”等各个学习环节,从开复一人答疑到不断聚合更多的专家顾问和资源,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三年时间里,注册用户已超过30万,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这样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助、他助、互助环节,形成互动,辅之以实习实践,以成长记录作为承载和印证,让每个人都获得切实而快乐的成长。

三年来,不管在教育还是公益领域,我学网都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品牌和口碑,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青年学生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开复和其他来自各个领域的众多专家顾问都在此真诚地帮助学生,根据在网站上和学生交流的内容,开复即将出版他的第三本书《一网情深》,其中饱含了以开复为代表的专家们对教育和学生的真挚感情。

对于网站改名的原因,李开复表示:“因为这两三年在跟学生的交流中让我深深地感触到,一对多的模式不可持续,不可扩展,我们需要更多的专家参与,他们有很多方面懂得比我多很多,而且他们有自己专业的知识,他们有自己不同的经验和经历,他们有不同领域的专长。但是这些专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中国青年的成长和我一样的关心,这是改名的第一个理由。我希望网站能够淡化我个人的色彩,让它变成一个成长的网站,让更多的专家能够参与。今后,希望能以这个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

第二个理由:希望这个网站成为一个互动、互助的网站,未来让这个网站真正成为中国青年学生成长离不开的互助平台。

做自己唯一的司机

在李开复的职业生涯中,用他自己的话说,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不断创新,用最先进的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另一种是使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中国的青年学生。这与他的追求、他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当年李开复离开微软回国加盟Google也是基于自己的选择,“当我听说Google将在中国有很大的计划时,没有等它的电话,而是积极地直接联系了自己认识多年的Google的CEO斯密特,斯密特极力邀请自己回国看看,后来,李开复被Google的激情所感动。我认为自己有选择的权利,于是,就选择了Google,选择了中国。”

11.学校当是“留守学生”的心灵家园 篇十一

面对近年来“留守儿童现象”这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都把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指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 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据悉, 目前, 全国妇联正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 在19个省区市建立了40个试点、示范市县区, 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主导, 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衔接的有效关爱模式。显然, 关爱服务“试点”的路已经启程, 但面对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和渐次步入学龄的孩子, 要全面推广和优化完善关爱服务体系的路程无疑还很长很长, 涉及的方面还很多很多……

俗话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和学生的教育是经不起任何懈怠的。身为教育管理工作者, 我们从无数教育实践的成败得失中深刻体会到:钱包掏空了, 可以通过辛勤的工作去弥补;而精神家园一旦荒芜, 却难以变成良田沃土。作为接纳“留守学生”的学校, 无法直接创造生产力, 也无法直接供给学生物质与经济的需求, 我们应该拿什么奉献给他 (她) 们呢?最好莫过于以师为本、以生为本, 以阳光的心态培养阳光的心灵, 献给学生追寻阳光的心灵家园吧!

首先, 要想改变学生, 必先改变教师。天有阴晴, 月有圆缺, 这是自然宇宙运行中无法避免的轨迹。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 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就等于为他们提供了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因此, 学校要立足现实, 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意识上根本上认识到, 贫穷是一种重要的、可得不可求的教育资源, 不必视贫穷和亲子常相分离是教育管理不可逾越的障碍。近些年, 湖南电视台持续跟踪制作的写实性节目《变形记》系列, 用诸多事例说明了贫穷富贵或父母是否始终陪伴左右, 与教育成败与否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关键是如何正确利用现实条件, 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教育和引导。当今的教师, 面对留守学生, 须吸取古今宝贵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训, 换位客观地感悟留守学生家长亲子分离的无奈与期盼。在教育管理工作中, 首先要做好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培养教育, 真诚地以阳光的心态培养留守学生阳光的心灵, 然后才谈得上做好文化知识技能的授业解惑。否则, 学生以浑沌的心灵无从有效地消化吸收教师呕心沥血准备的知识盛宴。因此, 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现状, 呼唤教师要以百分的爱心和耐心, 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开启学生努力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其次, 抓住教育的根本, 身体力行为学生正心。教育, 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 是以人为工作对象, 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 教学的先遣工作, 是为学生正心, 培养学生“六心”品质, 即, 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 用乐观的心对待生活, 用自强的心对待成长, 用感恩的心对待师长, 用阳光的心对待困境, 用友善的心对待他人, 体谅父母为给自己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物质条件而背井离乡的无奈选择, 珍惜远离父母时独立锻炼的机会, 感恩因父母远离而收留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长辈和亲朋。在青春年华, 努力以积极上进的求知欲填补因远离父母而留白的情感空间, 莫让成岁月蹉跎。

再次,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独立意识。教育须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 父母既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必然根据, 也不能成为保护我们免受人世间种种苦难的可靠屏障。也许在童年的短暂时间里, 我们相信在父母的怀抱中找到了万无一失的安全。然而, 终有一天, 我们会明白, 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 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 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 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后, 当死神召唤我们的时候, 世上绝没有一个父母的怀抱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 所以必须持续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独立意识。同时, 要引导学生刻骨铭心地领会, 身处困境的人, 没有悲观的权利。如果悲观了, 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 也没有了与困境抗争的力量, 结果自己将受到更大的苦难。有一个故事, 讲的是:有一天, 一个农夫的一头驴子, 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 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 但几个小时过去了, 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 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但是, 农夫想, 为了不让这个不幸再次发生, 无论如何, 都得把这口井填起来。于是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 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 一并免除它长久的痛苦。于是, 农夫与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 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这头驴刚开始叫得很凄惨, 但出人意料的是, 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里一看, 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 驴子的反应令人惊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 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 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抖落在井底, 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 这头驴子便成功地上升到井口, 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这个故事表达了, 当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 它不消极悲观等死, 而是以极度的沉着、冷静和勇气, 获得了难得的求生机会;同时, 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我们不必去在意小小的委屈, 该铭记的, 就把它雕刻在心灵的石碑上;该淡忘的, 就将它融入奋争的脚步中, 永远不要停歇向上的追求。无论身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身处社会大环境的人类, 求生存、求发展的道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在教育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 不管学校的硬件实施有多完善, 也不管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多强。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培养和情感引导不到位, 而直接指令或教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无异于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重温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人像树木一样, 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 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 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 于出头处谋自由。因此, 我认为教学工作务必纳入整个教育大系统中与时俱进地进行拓展和提高, 接纳有留守学生的学校, 要面向全体学生, 以留守学生为重点, 努力构建激励学生追寻阳光的心灵家园, 把学生真正当花朵一样用心栽培, 不用玫瑰的标准去苛求所有的花朵, 但努力让每一朵花都绽放出自己独特的色彩和芬芳!

参考文献

[1]《关爱孤独的留守学生, 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调研报告, 作者:石祥坤、伍杰、伍俊, 2013年)

[2]《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来源于《中国妇女报》, 作者:党柏峰, 2014年)

12.我的家园作文400字 篇十二

白天,我在大榕树上唱歌。有时候,我和朋友们一起唱歌,一起在一个“大舞台”上唱歌比赛、比美。

每天大榕树给我们幸福的生活,可以唱歌、捉迷藏……我们饿了,吃大榕树上的虫子;我们渴了,就喝天马河里的水。如果没有大榕树,我还会被人捉住,大榕树就像是我的母亲。

大榕树枝干茂密,缠在一起,就像是一个保护我们的大伞。榕树的枝干很粗,枝叶茂盛,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枝上又生根,许多根直垂到地上,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无数根垂到水面上,就像许多木桩直立在水中。

我们在这里非常安全,自由自在地飞翔,因为这里的农民不让人去捉我们。

巴金这位作者把这里称为鸟的天下,还写了一篇文章。从此,这里人就多了。不过我还是像进了天堂一样!

我们为大榕树吃害虫,大榕树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家园。这里的风景是那么漂亮,这里的人是那么善良!

13.浅议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建 篇十三

一、精神家园的内涵

精神家园, 是一个漫长而又古老的命题, 人类诞生的那一天, 就在寻找, 而现代人的这种渴望似乎更强烈了。然而, 精神家园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既不是乌托邦, 也不是柏拉图,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物质家园的建设, 其实谁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否则就会精神空虚。精神家园是人体的动力, 对大学生而言, 拥有一个灿烂而充实的精神家园是超越有限生命本能自我的需要, 更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精神家园, 是人的精神、心灵获得安宁、得以安顿的地方。有了精神家园, 人就有了安全感、温馨感和幸福感, 人的生活就有了意义。一个民族也必须有一个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精神家园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四个方面。其中信仰是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 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规则。

二、大学生精神家园缺失的表现

当更加全面深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始与世界接轨时, “无精神价值感的世纪病”在中国大学生身上也泛滥起来。教育产业化改革的实行, 对大学生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教育成了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支出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金钱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而且比什么理论来得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大学的校园里, 我们看见, 一些大学生选择了钱财作为追求的理想, 一些大学生以热衷于谈恋爱作为自己的生活享受, 一些大学生认为进入高等院校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而得过且过, 放弃更高的追求;一些大学生空有理想信念, 但缺乏实现理想信念的恒心, 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经受不起挫折;一些大学生对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心不足, 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 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等等, 使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出现了荒芜的景象。特别是表现出的信仰危机, 在信仰上出现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此外, 信仰还表现出现了非理性化, 怀着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的极端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与动摇;只注重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 他们不谈理想信念, 不要信仰, 更不愿为伟大理想献身等等。这些信仰危机已经损害到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削弱了部分青年人道德价值信仰的坚定性。

三、大学生精神家园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精神家园缺失是多方面的, 既有复杂的社会原因, 又有高校教育不够的原因, 还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既有认识上的误区, 也有实践上的不合理。

1. 社会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程加快原有单一模式的校园文化被打破, 市场经济规律务实特性导致原有“象牙塔式”的大学生精神家园随之发生变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推行, 在高校中, 科学和技术教育等能够带来实际功利的知识教育被推到了首位, 而精神需求则实质上降到了次席。虽然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引领大学生精神家园变革前景是美好的, 但伴随变革所带来的“阵痛”同样要给予积极关注并加以及时解决的, 具体表现在师生关系货币化、组织机构官僚化、知识学习工具化以及功利主义价值倾向等方面。

2. 学校原因。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描绘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蓝本, 在当前高校专业介绍时往往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型人才”, 殊不知正是这种以短期“社会需要”的就业取向取代了大学生精神家园全面发展。另外大多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 教学和宣传中出现大量的“大”和“空”的现象, 往往使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风不够端正, 形式主义比较严重, 只重视学生的成绩, 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 难以使大学生将得到的教育信条化为内心坚定的信仰。

3. 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很多学生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学习, 加上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 超过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导致价值观上的混乱。另外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他们张扬个性解放, 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喜欢标新立异, 在追求生活、享受生活中创造生活。另外, 由于变革中的社会节奏加快, 出现了许多人们无法把握的不确定因素, 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威胁等, 一些悲观厌世的人用消极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 缺乏生活阅历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生混乱。

四、大学生精神家园重建的路径探讨

1. 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这里所说的信仰从心理结构上讲, 信仰是以“信”和“仰”为特色, 表示了情意的非理性因素, 具备更多的人格动力色彩。人有了某种信仰, 不管是宗教的、政治的、抑或是关于人自身的, “都会对属于他们的所有行为产生创造性的压力”, 能激活完成这种动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进而促成个体理想人格的发育。

在西方, 宗教信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代中国, 共产党人则靠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 前赴后继, 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在全社会培育、塑造和坚持一种科学的主导信仰, 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应该坚持我们党在历史上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核心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引导学生奋发图强, 积极向上, 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 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健康和谐的高校人文环境是培育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外在推动力, 因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 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 可以扭转专业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靠自身的学习、实践、感悟、内化和升华, 更重要的方面是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建设校园的人文环境, 利用环境育人, 是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具有浓郁的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和礼仪修养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益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说过, 办高校就是办一种氛围。校园文化环境实质上就是一种“无形的课堂”, 它无时不刻不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 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 将受益无穷。校园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因此, 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实体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形成特定的人文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对改善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状况大有裨益。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身在其中, 耳濡目染, 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多是人文教育的内容, 因此,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气氛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实精神家园。

充实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外因只能发挥辅助功能, 而关键因素, 则是大学生们自身要认识到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 参与到其中来所以我们在强调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 必须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理解他们, 多途径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 积极创造各种条件, 让受教育者在参与实践中得到切身感受, 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教育。另外要发挥榜样作用, 优秀的精神品格常常能使后辈学人产生“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的崇高情感。因此, 建设高校精神家园, 要充分发挥那些大学者和优秀学子的榜样作用, 要宣传和学习他们的事迹, 增强师生对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学术境界的向往之情, 使大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取则行远”, “止于至善”, 形成浓厚的精神家园的氛围。同时引导大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高尚的人格, 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终实现生理和心理素质都健康协调地发展, 主动去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大学生只有拥有了充实健康的精神家园, 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且专业知识面又比较宽广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然而, 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任重而道远, 还需要大学生、高等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共同重视和不懈努力。

摘要: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知识体系构成的实用化倾向、价值观念的功利和自我倾向、心理素质存在缺陷等现象。在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缺失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举措:一要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二要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三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实精神家园。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家园,举措

参考文献

[1]贺新芳.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路径探析[J].党史文苑, 2009, (9) :78-80.

[2]吴桂花.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个体价值[J].学术交流, 2004, (8) :27-30.

[3]陈世国.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1) .

上一篇:竞赛作文(感受春天、大自然)下一篇:府谷县幼儿园创建语言文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