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教育

2024-08-15

德育实践教育(精选8篇)

1.德育实践教育 篇一

《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性,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德育主题教育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弊病,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精神,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按照德育主题教育的要求,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创设活动情境,选择指导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切性与实效性,探索德育主题教育的方式、模式,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德育主题教育的设计能力,增强教师的育德能力。

三、概念的界定

德育主题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品质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主题活动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学生的最佳道德行为方式。小学德育主题教育要依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在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德育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活动体验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预设的研究目标

学校把德育主题活动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并进行整体设计。将各项活动跟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相结合,跟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努力挖掘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使德育教育走向校本化、生本化、生活化、活动化。在德育主题教育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动态性、活动性。把原来教师的简单说教变为学生的直接参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

中,增强教育的深刻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

(1)培训指导,转变观念。要改变传统的德育主题教育形式,让我们的教师自始自终参与到指导学生活动中,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首要任务。为此,我们结合教师理论学习与业务研讨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师培训与指导。如,有关纲要的学习解读、活动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科与德育活动的有机融合的研讨等,让教师首先对德育活动有全新的认识并从观念上能予以接受。且关注培训方式的多元,采用集中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我研读相结合,优化培训过程: ①理论学习式。在教师学习中要进行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促进教师内涵的提升、师德的培养。学校可通过校本培训,设立教师书屋,积极创设学习、交流活动的平台,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内涵。②专题讲座式。通过举办讲座,引导班主任在德育活动目标的制订上把握好知识纬度、能力纬度、情感、态度纬度,并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针对性原则:围绕活动主题,切合班级实际;可行性原则:能够根据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活动方案;在内容的构架上注重多元开发,易于操作,精心筛选,为我所用;在环节的编排中,注重合理、有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③专家引领式。邀请专家对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创新性等方面作具体指导,解决我们在实践中的困惑; ④示范辐射式。发挥德育学科带头人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实行校内“骨干带教”机制,挖掘“十佳班主任”、“优秀班主任”资源,以点带面,促进班主

任队伍整体发展。⑤教育叙事式。①结合“国培计划——2010年‘‘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活动,开展“主题式教育叙事”研究,要求班主任每月根据读书专题,阅读相关篇目,结合自身教育中的真实案例,撰写教育随笔;②搭建交流、共享平台,要求班主任将主题活动设计、组织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活动反思“叙述”出来,学会研究学生,研究班级状况,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

经验,提升育德能力; ⑥评比展示式。开展主题教育方案设计、主题班队会的评比、特色活动展示等评比展示活动,促使班主任在实践中成长。

(2)实施互动 实践提升 本着教师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将德育主题活动设计能力校本培训的着力点放在班主任“自主参与、热情参与”这一点上。“互动”是“参与”最为重要的前提之一。我们强调培训的互动,尝试班主任同伴之间的互动、班主任与家长间的互动、班主任与学生间的互动、班主任与网络的虚拟互动,在活动中生成教育智慧。①同伴互助式。组织“班主任热点沙龙”活动,让班主任与同事面对面,在轻松的环境中交流热点新闻、班级动态,引导班主任不拘泥于琐碎事物堆中,关注学生实际,关注时事新闻,关注现实社会,并学会倾听,善于从学生生活、媒体信息中捕捉灵感,收集活动内容;②师生联动式。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策划,使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③家校沟通式。开展“家校沟通”培训,引导班主任积极开发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资源优势,丰富活动内容;④研训一体式。在项目培训过程中,融科研、培训于一体,围绕此课题引导班主任根据主题需求、班级实际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内容;⑤博客对话式。引导班主任走进博客,寻找“同盟军”,在这扇跨越时空、共同学习、同享资源的智慧之窗中,成为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更是教育资源的更新者、创造者。

(3)课题引领 营造氛围。

为了有效地保障学生主题教育的开展,我们以培养教师育德能力为切入口,以《小学德育主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基点,引领教师以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专题研讨——导师引领”四步培训序列,提高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2、探索德育主题教育的方式、模式

德育主题教育方式要注重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凸显其广域性、多样性、层次性、选择性、地域性等特点,其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呈现为多种形态,并尽可能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一是序列式。即先设定一个主题,再围绕该主题设定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周期可根据活动内容以及学校实际或班级实际情况而定。二是基地式。充分挖掘地域、社区教育资源,在梳理分析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德育主题教育的基地。三是接力式。即将主题教育形成传统项目,一届一届地传下去,形成校本化的主体教育特色。四是专题式。根据教育目标提出活动,然后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这种主题既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中产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而适时进行的专题教育活动。五是渗透式。既把教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德育主题活动的方式方法,并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模式:活动设计(布置活动应进行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搜集、实践、体验)--集中展示(展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反思总结(师生共同反思总结本主题活动的成功经验与不足)。

3、深入落实德育主题教育的内容(1)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通过升旗仪式、结合形势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通过演讲、征文、绘画、歌咏等比赛以及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调查等活动进行爱队、爱校、爱家乡、爱国教育。(2)深入开展激发进取仪式的励志活动。①“雏鹰争章”活动把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引导少年儿童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不断进步、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品质。②“校园之星”“四好少年”评比活动。在继续开展传统的优秀少先队员评比活动的基础上,评选“校园之星”,结合学校实际,设置评选方法和标准,不以学习成绩论优劣,给每一个孩子多元化的评价,“四好少年”每年十名,是评比活动的升华。③特色班级的创建活动。对班级德育工作提出“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的要求,要求各班开展班级特色创建活动,丰富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品味。(3)特色少先队活动——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具体实际,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诚

实守信。(4)“书香溢校园,师生共成长”活动。以校本课程《国学·韵》为依托,深入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将学生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

受经典的行动中来。(5)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

教育,切实提高其实效性。

4、提高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效性

小学生对事物的态度、情感容易受到表面特征的支配,缺乏对某种事物及其社会意义的深刻认识,盲目性较大,他们在教师影响下,行为的自觉性、自制力有明显进步,逐步开始能自觉、独立地参与活动中的各项工作,但往往易兴奋、易冲动、持久性较差。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主题教育可从

以下几个纬度考虑: ①活动设计要具有教育性。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但活动不能自发地推动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只有伴之以良好的组织形式和鲜明的教育目的,才能成为有效的德育途径,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②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某一活动时,切口要小,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基础相适应。宜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事、物作为载体,吸引并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随着活动的展开,使学生逐步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③活动设计要把握教育契机。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其内心思想的反映,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内部需要,从学生实际中选取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他们乐于接受的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④活动设计要提倡多种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活动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讲究形式的活泼多样。要创设形象鲜明、趣味浓厚、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力戒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和单一不变的程式,要把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使主题活动常开常新,多姿多彩;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开放,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知、情、意、行同步发展。⑤活动设计要体现双主体。现代德育提倡“双主体”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德育主题教育方案设计中,既要考虑自身设计能力的提升,又要兼顾学生主体意识的萌芽,变教师主导的“独角戏”为双主体互动的“协奏曲”,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满足学生主动接受教育活动的意识与情感,增强德

育的实效性。

五、研究原则

1、德育的开放性: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把学生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

2、德育的主体性:学校德育应引导学生以学校主体或主人的身份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或过程,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3、德育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者的复杂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学校教育的全社会性使小学生的教育不再单纯和简单。

4、德育的创新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少年儿童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断探索,创造德育的新经验、新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实践研究法,首先对学校德育的现状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分析,对传统的德育方式进行总结和理性思考,从中遴选可以借鉴的地方,然后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传统的小学德育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制定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具有递进层次的主题德育内容和要求,并由此设计主题性的系列德育活动,变传统的说教方法为活动体验,最终形成有可操作性的系列德育活动方案。

1、改变传统德育存在的内容要求过高,不切实际,编排无序等现象,依据学生现实生活,以《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按照学生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德育内容进行科学地整合,形成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具有层次性的德育内容序列。

2、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方法为活动体验,设计开展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品德内化,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系列德育活动

方案。

3、改变传统的学生机械、被动接受道德知识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宰践,提

高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提高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总结规律。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活动的实践、评价、反思等活动,及时调整课题计划,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4、个案研究法:通过探讨、论述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的案

例,进行个案研究。

5、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好的做法,撰写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等,收集整理好的德育主题教育设计方案,并编辑成册以推广。

七、研究主要阶段及划分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9——2011、2)在教导处和课题组的策划下,以德育处和少先大队为组织单位,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领导机构,构建出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狠抓领导教师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规范化和民主化的德育管理制度,为开展

规范德育研究工作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3——2012、12)构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研究和探索德育活动的新体系和新模式,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及时调整组织新的活动思路和方式方法,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主题活动,及时总结各种教育活动情况,分层次、分

阶段落实德育目标。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2013、8)落实各阶段实施目标,交流评比,总结各种教育活动情况和效果,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制,进一步总结推广新的德育活动体系和模式,使德育工作更加深入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活动方案、计划、总结;

2、实况录象、光盘;

3、相关论文、获奖成果;

4、活动记载;

5、交流研讨材料;

6、相关的其它材料„„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徐璞、达淑宁

职责:

达淑宁:负责组织、筹划课题的研究思路、实施过程,指导研究过程,总结课题

研究成果。徐璞:负责学校及德育处总体工作的规划、计划、活动安排及组织实施,收集、整理、总结相关材料,做好课题阶段小结及成果总结。

2.德育实践教育 篇二

但是, 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念, “三生教育”若要发挥其德育功能、增强德育实效性, 必须将“三生教育”寓于实践中。德育实践既是新时期我国教育路线的具体体现, 又是“三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更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实践方式。那么,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的状况如何呢?

一“三生教育”的提出与实施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的德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 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忽视了学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真正意义的理解,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结果让我们看到太多令人叹然的事实。

因企图躲避生活的挑战而自我封闭。目前部分年轻人的生活中, 纯朴自然的户外游戏已被网络游戏所代替。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其中10~29岁的年轻群体占54.4%;学生群体占网民总数的25.1%。笔者曾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询信息, 而上网交友、玩游戏的也均在半数以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患上严重的网络成瘾症。有大学生坦言, 自从上大学之后, 几乎每天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电脑前度过, 或者在寝室、或者在网吧。[1]

因承受不住激烈的竞争和面临的失败与挫折, 有些生命主动选择了自我结束。2010年1月8日晚, 浙江万里学院一名学生为情所困上吊身亡;1月12日, 温州一大学的学生因为被怀疑在超市偷拿了一支牙膏而跳崖身亡;1月15日, 南阳师院正在参加考试的大一女生退出考场后跳楼自杀。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 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 2008年, 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 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

在人性的萎缩中, 有些生命甚至残杀其他无辜。2004年2月,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无独有偶, 2007年12月19日,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女生张超伙同两名男子将包养她的情人木鸿章杀害。

虽然这些现象和问题并不能代表当前大学生的整体面貌, 但这些现象和问题不能不让人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苦苦奋斗和德育时效不能成正比?为什么我们教育的力量显得似乎如此脆弱?

进入新世纪, 人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这就是德育长久的迷失了自己的根基———“三生”世界。事实上, 上述大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 与学校教育, 尤其是德育的失当和失责不无联系。

2008年秋季学期以来, 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开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简称“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 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又是德育的基本内容。

“三生教育”的提出并正式实施,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情况都作了全面深入的报道, 多名专家学者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媒体宣传, “三生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引起了广泛共鸣, 社会反响良好。由云南原创的“三生教育”教材已被13个省市采用, 其中陕西、河南、安徽三个省均以发文的形式在全省学校推广使用。[2]

“三生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提出来, 云南是首例, 这是站在国际教育领域改革前沿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三生教育”的提出, 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和美好前景。

二德育实践在“三生教育”中的忽略

在回归“三生”的理念下, 学校德育尤其是云南各级学校的德育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目标、内容、方式到师生关系和校园氛围, 都洋溢着鲜活气息。但是, 兴奋之余, 我们还需认真审视“三生教育”的现状,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三生教育”中德育实践的忽略。

第一,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未得到根本性重视。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坚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这些传统思想观念的指导下,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 一直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

第二,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目前“三生教育”多是大班授课, 教学形式普遍比较简单。况且一个教师每学期所带的学生多达几百人, 在有限的课时内, 以任课教师单独组织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近乎不现实, 也很难保障效果。因此“三生教育”实践课形式以写读书报告为主, 而且多采取任课老师独立组织, 独自考核的方式。在具体运作中不仅存在管理松散、不规范, 而且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欠佳。

第三, “三生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且师资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 部分高校由于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 已经影响了“三生教育”课程的开出, 更何况“三生教育”教师多数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 实际经验不足, 动手能力不强, 其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三生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 导致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第四, “三生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三生教育”是新设课程, 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建设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状态, 利用率低, 无法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特别是一些高校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迅速扩张, 致使经费严重缺乏,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无法保证, 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三德育实践忽略所面临的可能危险

“三生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但是德育实践认识的偏差、师资队伍的不足、硬件设施的缺乏等问题导致的“三生教育”德育实践的忽略, 将会使“三生教育”陷入新的困境, 面临新的危险。

第一, 知识化的“三生教育”。与实践脱离的“三生教育”, 往往以生命、生存、生活的相关知识为载体, 过分夸大了知识在“三生教育”中的作用, 认为只要人们知道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相关规则, 就会形成相应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 从而就会自觉自愿的遵守。于是, “三生教育”事实上就成为知识的传递过程, 甚至成为教给学生有关道德知识或观念的德育课程。“三生教育”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命、生存、生活的相关知识固然重要, 但如果把生命、生存、生活相关知识的获取作为“三生教育”的惟一旨趣, 甚至作为最终目的, 那么“三生教育”必定会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 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要地位, 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 而思想也就越来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 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就越来越低。”[3]生命、生存、生活的相关知识来源于生活过程, 却因其经过抽象加工而具有一定抽象性, 不能使人真正体验到丰富的三生内涵并获得素质提升。因此, “三生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 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丰富而生动的道德生活。脱离实践“三生教育”, 虚构一个虚幻的三生知识世界, 热衷于这些符号的传诵, 是目前“三生教育”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 形式化的“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是人的一种价值建构, 是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不断感受和积淀, 继而重组经验, 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它发生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以, 缺乏实践的“三生教育”, 往往会流于形式。当然, 理论灌输对间接经验的习得无疑十分有效。但是人的德性发展与心智发展有着本质区别: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学习知识经验, 却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离学习道德。脱离实践的“三生教育”, 容易流于空洞的理论说教, 也凸显不出“三生教育”自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 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的状态下, 即使“三生教育”中有一定的实践活动, 也会存在零散化、随意化的倾向。零散化、随意化的实践活动, 缺少应有的目的性和引导性, 最终将滑落为日常生活的尝试性活动, 而没有真正发挥“三生教育”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三生教育”德育实践活动中即使有道德体验, 也可能仅仅是感性体验。感性体验可能会使体验者区别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 什么样的生活是不好的, 但是让体验者探究生命、生存、生活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就无能为力了。

上述两大问题的存在, 显现的危机是“三生教育”缺乏深度, 使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发展缺少真实可信的动力源泉;深层次的危机是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缺乏必要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三生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成长过程。对人来说, 生命、生存、生活绝不是仅仅适应现状, 更应该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创造、提升和完善。知识化、形式化的“三生教育”由于德育实践的忽略, 将可能对学生出现的人生困惑, 如死亡、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等问题缺乏积极的关注和引导, 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深入认识和积极反思的机会, 更不可能超越生活、开创可能生活。

四“三生教育”中德育实践的理性回归

“三生教育”中德育实践的现状给我们以启示:“三生教育”虽然是教人成人的正确的新理念, 但是没有完善的德育实践体系, 不将“三生教育”寓于德育实践中, 受教育者也不可能成为懂得如何更有意义的生活的人, “三生教育”也会是事倍功半。只有将德育实践贯穿在“三生教育”的要素、过程等方面, 才是增强“三生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将德育实践贯穿于“三生教育”的要素中

“三生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从教育者的角度看, 德育实践会使教育者成为真正的精神关怀者, 他不会再以传统德育方式进行直接灌输, 更不会无视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强制地使其服从, 而是要把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作为关心的重心, 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引导他们去探寻人生的意义, 实现精神的超越。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 德育实践会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三生教育”是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这有利于形成他们的主体意识, 把外在的“三生教育”理念内化为心灵深处的信仰, 并自觉的外化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德育实践有助于“三生教育”目标确立的科学与合理, 真正有利于人的发展, 有利于消除传统德育目标中“假、大、空”或泛政治化色彩, 使“三生教育”目标真正发挥引导受教育者正确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树立。在“三生教育”内容中, 德育实践会使“三生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 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德育实践还可以使“三生教育”德育方法更加人性化, 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人格的基础上, 使“三生教育”有利于化解精神世界的矛盾。

2将德育实践贯穿于“三生教育”的过程中

“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 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无论从教育者出发还是从受教育者出发, 毋庸置疑的是, “三生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两者的任何一方都会影响“三生教育”的有效性。将德育实践贯穿于“三生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关怀使命、激发受教育者自觉成长的内在需求,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三生教育”德育实践的过程中, 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三生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总之, “三生教育”既然是教人成人的新理念, 那么构建“三生教育”德育实践体系, 在实践中使人成为懂得如何更有意义的生活的人, 自然是责无旁贷的。

参考文献

[1]贺良林.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版) , 2008 (9) .

[2]崔晓玲.13省市采用滇版“三生教育”教材[J].云南教育 (小学教师) , 2010 (4) .

3.“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德育功能 篇三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都是笔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涵

目前,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缺少正确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很多人机械地认为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就是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显然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纳入到学校原有的综合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由此可见,“社区实践教育活动”似乎可以被认为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区教育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据此,社区教育的称谓好像又更加合乎该活动的本意所在。但在我国社区教育已被重新定位以社会全体成员为主体开展的社区教育,它包括的方面很广,不仅仅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

综上分析,“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可以理解为以“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的活动方式来探究“社区教育”方向提供的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得到的活动经验和活动技能,自主探究解决社区相关问题的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和虹桥社区合作开展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新村里的铁皮棚》,该活动就是以解决社区铁皮棚泛滥、严重破环社区环境为目的开展的,儿童经历了从问题产生、探讨、解决的整个过程,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民意调查、实际测量占地面积等途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由此可见,理想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该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区教育”双方面的特征,孩子们确确实实以提高社区住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参与活动,不断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二、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社区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儿童主动性产生的。选择内容时,应该体现学校和所在社区的特色,并且善于引导儿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分析和把握学校特质为前提,以大力实践学校德育核心理念——“无痕德育”为目标,选择以“公民教育”为重点的活动内容,组织引导儿童以 “小公民”的身份参与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民主生活、锻炼实践能力……下面结合今年暑假活动内容谈谈具体做法:

(一) 做“热心”小公民的角色体验

为了让儿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做一个关注社会的“热心”小公民,我们积极指导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寻找岗位、扮演角色,在实践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养成品质、掌握本领。例如组织学生前往消防特勤中队开展“我是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与结对社区合作开展“我是小气象预报员”活动,组织孩子们参观气象局,了解了相关的气象预报知识,借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开展学校的小气象站活动,并计划在社区通报天气预报。

(二) 做“现代”小公民的实践活动

为了促进儿童成长为一名“现代”小公民,我们非常重视引导儿童关注时事、紧跟时事,以时事为大背景开展面向社区倡导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如与虹东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了“全民健身知识PK赛”;与虹桥公园社区合作开展了“左撇子”运动会等。

(三) 做“勤劳”小公民的服务活动

为了落实公民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到服务家园的活动中。如高年级同学争当小小交通协管员。孩子们还手持创文明宣传标语对社区内临街的店铺进行宣传。

(四) 做“好学”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由社区五老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志愿辅导员,利用节假日开展诵读、讲座、辅导班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帮助孩子们体验社会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如与虹东社区合作,请派出所警官为学生做了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家住虹桥社区附近的学生聆听“孙爷爷”谈心室校外辅导站举办的“爱我家乡——文明南通”报告会。

(五) 做“幸福”小公民的亲子活动

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增进理解,消除隔阂,由班主任通过电话耐心引导、诚挚邀请,力求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共度幸福生活!如与虹桥社区合作开展了“亲子共乐老游戏、益智怡情两代人”活动;与光明社区合作开展了“叶脉书签”亲子制作和读书活动,活动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感动。

三、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为了杜绝出现仅仅是为了留下照片、被媒体报道等面子性、任务型活动,我们应当坚定地认为活动面向的是儿童,儿童应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应当是落实儿童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关注到儿童,让儿童参与社区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以小主人的身份开展活动,而不仅仅是参与者、接受者的被动角色,下面以“左撇子运动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 关注由儿童发现的社区问题

8月13日为国际左撇子日,“左撇子”在学校和社区都有存在,他们是不是正遭受着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不是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作为“小公民”应该做些什么?三(2)班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此类现象并向我们提出建议成立“左撇子”沙龙,旨在改变身边人对“左撇子”的误解。学校德育处在和虹桥社区商量后,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公民道德教育契机,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良好选题。于是,我们和虹桥社区成立了“左撇子”沙龙,“左撇子运动会”就是该沙龙的首次活动。

(二) 采用由儿童探究的活动方式

“左撇子运动会”活动参加对象为三年级家住虹桥社区范围内的学生,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分成5个小组,由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和沙龙主持人,活动方式紧扣“由儿童探究”,引发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验和感受,过程如下:

1. 调查汇报

了解社会上对左撇子的片面看法、左撇子的生存心理压力、左撇子生活中的尴尬遭遇等现实情况,形成调查书面材料。

2. 交流感受。

3. 左手比拼:左手夹豆、左手穿针、左手剪纸、左手写字、左手拍球、左手托球接力。

4. 评选单项奖和集体奖,宣布比赛结果。

(三) 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活动中,应当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积极引导儿童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深化活动效果。上述活动中,小主持人在活动结束部分提出以下问题:

1. 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比赛有什么感受?

2.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家长逼迫孩子改变使用左手习惯有什么看法?

3. 对于惯用右手的人群来说,锻炼左手是否有必要?

4. 你对下一次沙龙活动主题有什么建议?

四、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效果的反思

我们从外界反馈和自我反思两个方面着手努力,以达到“回头看”的目的。下面同样以“左撇子运动会”社区实践活动为例,谈谈笔者在反思中的实践经验。

(一) 活动达到目标了吗?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展露了“小公民”的行动风采,达到预期目标。活动中,孩子们能关注学校里和社区中的“左撇子”人群,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调查方法,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能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以“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社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民道德标准。活动结束时能通过积极反思,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断增强对“左撇子”人群的理解和支持,并努力改变周边人群的片面看法,形成公正对待惯用“左手”和惯用“右手”的平等态度,消除了歧视行为。

(二) 活动中有哪些生成性的精彩之处?

在左手比拼环节,我们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在大家都习惯用右手的情况下,要求选手们使用左手来完成各个项目的比赛。活动中,孩子们热情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好一番左手能力大战!有趣的体验让孩子感到新奇,更对惯用左手的人给予了理解。孩子们也渐渐明白,既然有习惯用右手的,也有喜欢用左手的,左右手各司其职,有助于开发大脑。有同学感叹道:“我们班有个同学一直习惯用左手写字,老师总纠正她要用右手写,看来想一下子改变习惯很困难。今天让我用左手写字,做起来真不容易。”活动虽然短暂,但深深地影响了这群孩子,有的孩子就约好锻炼一段时间再比,有的孩子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对“左撇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活动还取得了难得的社会反响,被《人民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三) 活动能给儿童留下什么?

通过活动,引发了孩子们对“左撇子”人群的关注,消除了对“左撇子”的误解甚至歧视,孩子们已渐渐意识到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锻炼另一只手的重要性,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渐渐有意识地养成多使用左右手的习惯,慢慢学会了左右开弓。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226006)

4.民汉合校德育教育探索与实践 篇四

民汉合校德育教育探索与实践

姓名: 柴占忠

族别:汉族

性别:男

工作单位:昌吉州奇台县第六小学

联系电话:***

邮编:831800

民汉合校德育教育探索与实践

奇台县第六小学柴占忠

民汉合校是近几年来我区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意义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它也代表了我区当今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在给我区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勇于探索和实践,推进民汉合校的健康发展。

奇台县民汉合校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维汉形式和哈汉形式。这项工作从2008年开始试行,2009年全面推广,到2010年全县中小学基本全部实现了民汉合校,仅仅共用了3年时间。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却产生了积极重要影响,最明显的感觉是学校上了规模,投入的资金多了,民汉之间交流的机会多了,民汉师生间的感情增强了,少数民族师生掌握汉语水平的能力得到了显明提高。

针对民汉合校中面临的新特点,为了改进和加强德育教育,根据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规律,我们从实际入手,着重在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得了解和沟通上下功夫,使民汉师生间相互走进对方。以德育实践为重点,把德育教育从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有目的地开展德育教育的系列活动,从点点滴滴抓起,让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浸入师生心灵。我们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充分认识民汉合校的意义,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教育。要搞好民汉合校中的德育教育,首先是学校领导层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民汉合校的现实重要性和深远意义,要实现思想上转轨。为此,这几年来奇台县教育局每年都要专门举办学校领导和教师培训班,定期召开民汉合校德育教育研讨会、现场会,将点上的经验进行推广。在对学校德育教育展开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我们主要推广了民汉班级和师生间开展结对活动、强化校本教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民汉间相互学习对方语言文字、如何解决民汉差异问题实现学校规范化管理等经验。同时,对过去与民汉合校德育教育不相适应的许多规章制度和做法进行了大胆改进。

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校,解决合校中名合实分“两张皮”的问题。民汉合校不是将不同民族的师生一合了事,而是要从管理上、要求上、工作上达到一致,创造一个和谐、沟通、融合的环境,要解决形式上合校了,而实际上仍然是民汉分离、彼此隔阂的问题。为此,奇台县各学校普遍采取了民汉教师按年级混编教研组,有的学校还根据民汉教师结对的需要,将民汉教师的办公桌安排在一起,以便于交流。要求民汉教师间要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定期在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学生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活动、统一着装,民族学生上课除了母语采用本民族语言外,一律采用汉语上课,让汉族教师到民族班上课。尽力打破民汉界限,创造可能更多的交流沟通机会。

三、以增进民汉间的相互了解为前提,建立校本教材体系,营造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在民汉合校中,奇台县各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普遍编写了以增进民汉相互了解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各民族在当地的发展简史、民族风俗、民族文化、优良的民族传统、各民族优秀人物故事、民族团结故事等。通过校本教材使同学们从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产生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同时,各学校还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浸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如学校自创的校园歌曲、文化橱窗长廊、校园雕塑、楼道文化、各种文化活动等,也都无不打上民族团结的烙印。在整个校园环境上,呈现出鲜明的民汉合校特色,形

成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

四、开展系列活动,搭建民汉沟通平台。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特点和当地实际,在民汉合校中我们主要开展了这样一些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民族歌舞进校园活动。利用课间操和课余活动时间,由专门老师进行辅导,各民族师生都来学习不同民族的歌舞,特别是在同一时间,数千师生伴着同样的旋律,跳着同样的民族舞蹈,十分壮观,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气氛热烈、活泼,很具感染力。

2、开展相互学习语言文字活动。各学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非本民族语言文字活动,有的学校利用课间操、课余时间、吃饭时间,在校园广播站播放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有的学校利用移动电话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有的学校把少数民族日常用语印制成便于携带的小本子,一有空闲就可以随时学习。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中,人人都是学生,人人也都是老师,在相互学习中即掌握了非本民族的日常用语,又增进了解和感情。

3、开展共唱“红歌”、唱校园自创歌曲活动。按照一个时期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各学校专门确定有弘扬革命光荣传统的“红歌”,要求民汉师生人人都会唱,并进行比赛。在唱“红歌”过程中,即强化了汉语学习,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增进了民汉间的交流沟通。有的小学还结合实际,以本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内容,自创校园歌曲,通过优美音乐的旋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4、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活动,讲身边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在宣扬先进事迹时,既要讲汉民族的,也要讲少数民族的,既可以讲过去的,也可以讲现在的,讲故事、谈认识、谈感受,民汉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教育、共同提高。

5、民汉师生间开展结对活动。有的学校在民汉教师之间以年级组开展结对活动,相互听课、共同备课、一起研讨、共同提高;有的学校在民汉班级间开展结对活动,学习上相互促进,生活上相互关心、思想上相互帮助,有的还定期举办联谊会、经验介绍会、学习交流会、体育比赛、才艺展示等,使民汉班级间形成良好的和谐关系;有的学校开展民汉领导、汉族领导与民族班级、领导与贫困学生、汉族学生班级与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之间等的多层次结对帮扶关系。

6、走出校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小学德育教育实践特点,在校外奇台县民汉合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民汉学生一起共同走访不同民族的贫困户;开展帮助弱势群体、特别是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活动;共同走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让他们介绍先进事迹;开展不同民族生活体验活动;不同民族师生间开展大做好事、大办实事活动等。对这些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每学期都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总结,使活动能够扎实开展,并注重实践效果。

5.德育实践教育 篇五

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大纲》的具体要求,为了中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认真贯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经龙潭水库管理处(甲方)和哈尔脑初中(乙方)共同协商,同意确立甲方为乙方的德育教育基地并签定协议如下:

一、甲方同意乙方每年安排学生免费进行参观、教育、实践行动,时间、内容与组织形式由双方事前约定。

二、乙方可聘请甲方一名领导为德育顾问,同时可聘请若干名干部为兼职老师,负责教育活动的指导工作。

三、甲、乙双方可定期召开会议,商量、协商和改进工作。

四、本协议无特殊情况可逐年延续,如修订或重订须经双方同意后方可执行。

五、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三年。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负责人签名:负责人签名:

6.德育实践教育 篇六

青州市谭坊小学 蔡新生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成熟期明显前移,道德养成期必然随之前移,而社会大环境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的激荡给他们的道德养成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对这一代人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已经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前面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过去的道德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轻视学生道德观、道德思维、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德育知识的地位。学生能背诵法律条文,不一定有法制意识,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不一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让学生学到的道德知识与丰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使道德教育过程鲜活起来;必须尊重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自我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酸甜苦辣、成功失败,从而迅速健康成长起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期困扰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问题。

实践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体验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的细化、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传统和一大优势。实践与体验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它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开展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青少年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少先队员们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奠定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我校在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亲身实践和体验的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快乐。

二、活动内容和主要做法

(一)亲近生活,在生活中育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学科知识生活化。其实,学校德育活动的设计上也应该遵循这一理念。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提出:‚儿童将来要参与社会生活,现在就该投入社会生活。教育不应只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来就应是生活,是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根据我们谭坊是一个果菜重镇的特点,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广泛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考察活动,使少先队员接触现代科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习现代科技的实践中,提高对信息的收集、运用能力,从中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感受创新的乐趣,在学习和创造的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当一天农民‛、‚我是种植小能手‛、‚我是养殖小能手‛等角色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体验求知的快乐,激发他们好学上进的积极性,使他们勤奋学习、敏于求知,学会学习、追求真知,做学习的小主人,做知识的小主人。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调查‛等多种社会调查活动,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体验做未来主人的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练就一双勤巧的手‛,‚实践出真知‛,这是德育教育一贯倡导的思想。

1、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校园是少先队员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是素质教育的阵地。我们把体验的思想有机融入到‚雏鹰行动‛、‚手拉手‛等活动中,营造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角色,依托实践过程,强调体验环节,引导孩子们自由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我们开展了‚节能减排、收旧利废‛、‚校园拒绝白色污染‛、‚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形式新颖的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广大少先队员深受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了爱护家园、杜绝污染的环保意识,纷纷表示一定要成为活动的小主人、环保的小主人。

2、是在大自然中体验。开展大自然探秘、远足、旅游以及科学实验等活动,鼓励少先队员多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使他们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组织少先队员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体验到环境对人与动物的重要性,意识到从小要关注环境、关注野生动物,做保护环境的小使者。

3、、是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如我们开展的‚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我为父母洗次脚‛体验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他们体会父母的艰辛。开展‚我为父母分忧‛、‚我当一天家‛、‚今天我是厨师‛等体验活动,不仅提高了队员们的责任感,而且使他们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增强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以‚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动力,全方位激活体验教育活动

成功的快乐是激发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它会变‚我要做‛为‚要我做‛,能激发队员参与的热情,突出队员的主体地位,自信‚我能行‛,这是体验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工作中,我们把‚体验成功的快乐‛做为激活体验教育的动力,全方位地让队员去体验、去感受、去成功、去收获。如:深入家庭的‚今日我当家‛、‚一个月爸爸‛、‚尝尝我的拿手菜‛、‚当家一日游‛、‚一天父母官‛、‚我为妈妈过生日‛;深入到工厂、企业的‚一天的清洁工‛、‚我学泡砖‛、‚采访修车工‛、‚我当小老板‛;深入集贸市场的‚我当小商贩——烤地瓜‛、‚第一次当打工妹‛、‚卖鱼‛;深入大自然的‚ 捡回一个希望,还母亲河一片绿色‛、‚做公园的文明天使‛、‚让小鸟的歌声更动听‛、‚环保七色光‛;

还有深入到社区的‚文明小卫士队‛、‚爱心助人小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在心灵深处,升华了尊重父母,勤俭持家,不挑吃穿,爱做家务的美德;懂得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学问,个个都在为社会做贡献;培养了队员的环保意识,激发了队员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坚持‚六个结合‛,积极探索、不断拓宽体验路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宗旨,以多形式、全方位的实践体验、创新能力为载体,使之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为此我校坚持了德育工作的‚六个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一是结合重大庆典节日,如‚十一‛、‚七一‛、‚六一‛等,不失时机的进行‚五爱‛和理想信念教育;二是结合一般习俗纪念节日,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适时进行礼仪道德规范教育;三是结合专题活动,如法制教育宣传月、安全卫生月、雏鹰争章、手拉手活动等,及时进行文明守纪、卫生习惯养成、团结友爱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四是结合学科教学,将理想、品德、意志、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养成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中,以德重教,创新施教;五是结合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如组织鼓号队、环保宣传对、红领巾广播站等,进行意在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全方位育人的特长、特色教育;六是结合上级少工委安排的中心工作,运用队报、演讲的形式,组织队员人人参与,进行‚这个活动我能行‛的参与意识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品格得到优化,涌现出一批成绩合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取得的成效

‚实践与体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课题研究在我校实施五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科研意识强、教育理念和方法先进、工作实绩好的德育队伍,出现了潍坊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青州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青州市优秀班主任、青州市优秀团队干部等一批德育先进工作者。分管德育校长还被授予‚潍坊市优秀少先队工作者‛称号。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这也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所以,学校德育教育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引导队员在体验中内化道德要求,实施有效的评价和奖励,激励队员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并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快乐。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队员对对活动的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且活动策划能力较以前有明显进步。

2.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队员之间学会了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也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

3. 将部分同学的领头羊作用辐射到全镇范围,以此带动全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德育因活动而精彩‛。几年来,我们抓住实践与体验教育这一特色,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求活力,激活了学校的各项工作。青州市少先队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潍坊市团市委的领导曾多次对我校德育工作进行过视导。我校先后获得‚青州市红领巾示范校‛、‚潍坊市雏鹰大队‛、‚潍坊市特色中队‛、‚潍坊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潍坊市《红领巾报》、潍坊电视台和青州电视台曾对我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进行过报道。

四、问题与反思

1、少年儿童无疑是聪明的,他们潜能无限。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得好:‚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机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加强实践与体验教育活动,立足体验,能有效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班华所指出的那样:‚体验是少年儿童的内心活动,别人无法代替。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少年儿童‘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与体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开展实践与体验教育活动,有利于辅导员主导作用与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有利于与‚雏鹰行动‛相结合,从而促使领导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少先队员的潜能;有利于少先队员通过实践与体验,增强他们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的现代人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他们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学到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明白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做人。实践证明,实践与体验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它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2、在学科课程中存在着许多德育因素,有较多可供体验的德育素材,但也有一些内容是无法通过实践、情境来实施体验的,尤其是学生只学习课本知识,得不到在社会大环境中应有的体验,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校外体验教育活动如何来进一步完善,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部分家庭,家长一手包办,生怕孩子苦着、累着,家庭体验教育活动无法很好开展;社会体验活动往往由于受到企业经济利益影响,活动时间难于保证,形式也仅是参观、访问等,校外活动还有待于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7.德育实践教育 篇七

下面从抓科技教育的主要特性入手, 谈谈我们对德育渗透的认识和实践。

一、抓住科技教育的客观性进行德育渗透

根据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 我们可以确定科技教育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客观性。依据唯物主义者“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的观点, 我们不难发现, 科技教育作为一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以活动见长的学科, 在其活动实践过程中非常明晰地反映出物质与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凭着这种联系, 我们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有了契机。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科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熏陶 (如引导了解科学家、哲学家的故事, 学习其至理名言等) , 再让他们在课外延伸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观察、分析和判断, 逐步懂得“世界的物质本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 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 否则就会失败”等道理, 然后, 通过科技活动的实际操作, 让孩子们切身体验和自己去证明科学技术的客观性和由此产生的力量,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是德育在科技教育中的首要任务。我们倡导和呼吁并实践了在教学领域和实践活动领域里抓住这一特性进行的育人尝试, 收效十分明显。

二、抓住科技教育的理智性进行德育渗透

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思维的教育。理智性是在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求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性格、情感。它与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例如学生在发现问题时所产生的惊奇, 分析问题时所产生的怀疑, 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愉快等等, 都属于理智性。理智性反映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状态, 它与人的思想品质联系在一起, 且与社会制度、标准、需求相联系, 由此, 我们认为, 孩子们从小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思维科学性的基础。于是我们在科技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甚至科幻画创作中对孩子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训练。我们刻意引导和教会他们把自己的所想所做与社会需要、人民喜爱、时代要求、活动标准结合起来, 克服自己的任性、意气用事、随心所欲、随意胡编;我们还教育他们远离道听途说, 人云亦云, 从小养成一切都要经过理智过滤的良好习惯。我们的工夫没有白费, 学生家长反映很好。当然, 要完成这项工作, 我们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准备比较充分的案例和精心设计问题, 从处理小事做起, 进行有意识训练, 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科技教育的实践性进行德育渗透

科技教育是以活动训练为依托, 将动脑和动手有机结合。与其他教学相比, 它的实践性要强得多。心理学家潘菽指出:“人们的道德动机和行为, 主要是在通过练习和实践掌握行动技术与养成习惯的途径中形成的。”伦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人的任何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具有道德意义。事实上, 科技活动的实践, 必然涉及到目的选择、价值认识、成败考验、人际关系协调等。由此可见, 科技实践活动中潜藏着很好的德育契机。

教育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斗争和道德抉择,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变化。比如在模型搭建的方法探究中, 有些学生很快就找到很好的办法, 但为了名利, 却并不愿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 这就是学生在实践中的自私、消极道德表现, 是受了传统的“师徒教育”所谓“关键技术留一手”观念影响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及早掌握这样的思想苗头, 及时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和道德教育, 这样的道德表现将发生质的变化, 由消极表现变为积极表现。除此之外, 在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道德情操、团队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等。因此可以说, 科技活动自身的实践性特点与德育的实践性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紧紧把握住这一特点, 就能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引导, 其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四、抓住科技教育的准确性进行德育渗透

准确性, 即精确性、严密性, 它是现代科技的本性。科学的准确性是通过现观察、实验、测定等来判定的。因此, 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性的数据上, 科技工程师设计需要精准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程序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大到人类登陆月球、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小到车模科技活动中使用的赛车等等, 严格的计算和反复的校正就是准确性的体现。而这一切准确性的形成, 也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教育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养成才能达到。

因此, 我们在科技教育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追求准确、严密, 不懂就问, 勤于读书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在具体的教育和训练中,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把科技的准确性提出来, 以正反两方面的例证说明道理。比如在桥模制作中, 我们对各部件的尺寸要求精准, 切面要平整, 各部件的粘接时涂胶要绝对均匀, 作品的承压效果才能确保, 反之便成失败。又如, 船模的方向性与速度的快慢均与和电池装置有关等。我们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和再实践中, 一边重技术要求, 一边重意志品质和追求最佳 (准确性) 的精神培养, 收到了可喜的效果。长此训练, 学生把在科技实践中的育德效果运用到其他学习乃至怎样做人中去, 对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很有益的。

五、抓住科技教育的进取性和竞争性进行德育渗透

永无止境的发展,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时代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处于第一生产力地位的科技, 更要加速发展, 且可持续发展。这就关系到不断进取的问题。因此有人说, 进取性是21世纪科学的本性。就科学技术教育而言, 虽然必须从基础开始, 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 但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向抽象出直接经验方向发展, 才符合国家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需要。所以科技教育体现出进取性特征, 这也正是我们要把握的德育点。

我校办科技教育特色, 提出“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起创新的冲动, 燃起不断追求的欲望”的口号, 就是依据科学的进取特性, 为广大师生在科技教育中感受德育内涵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科技教育的同时,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对学生进取心的激发和进取精神的培养。比如, 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可以积极组织一些与进取精神有关的材料, 为学生认知过程垫底, 而在科技课程及实践训练时, 又结合实际证明不断进取所得到的成功结果, 逐步让学生的进取精神得到培养进取习惯得以养成。其中, 有个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必须摄入, 那就是必须告诉学生, 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秉承前人的创造精神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取得成绩不可自负, 不能骄傲自满, 必须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进步, 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校的小发明连续取得市级奖、建模桥模连续三届获团体一等奖, 无疑有进取精神培养的功劳。

还值得一提的是, 在科技进取性中含着的竞争性问题。一般地说, 它主要体现在与他人比较价值高低质量好坏与速度快慢等过程中。它是一种有参照物的进取表现。从大处讲, 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有竞争性, 从小处说, 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比赛也是如此。有竞争, 就会有失败和成功, 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 青少年意志品质会得到锻炼, 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会得到培养。但我们清楚地知道, 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产生有其复杂性, 无序竞争、非法竞争的流毒毕竟会影响还不成熟的青少年, 所以这是一个摆在竞争现实面前道德及其准则是否发挥正常作用的问题。我们教师教练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例如小发明、小实验、小创作中的“查新”, 道理要讲清, 报告要绝对真实;对待各项比赛, 要严格遵守纪律、杜绝弄虚作假、极端个人主义和损人利己等。只有通过良好的竞争意识的灌输, 竞争能力的培养, 才有可能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进行符合道德的竞争行动, 我们的德育和科技教育才可能取得双丰收。

8.职校德育教育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职较 专业课教学 德育渗透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24-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学生的要求。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怎样发挥现有的资源,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综合育人的效果,已成为职业教育者更多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当然,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目前,也已有了诸多的研究及成果。将专业知识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及职业道德知识相结合,形成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现把实施的体会与思考汇总如下。

1 德育教育现状及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职校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满足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满足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因此在技工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一直在多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几年中,各职业院校不断加强教学改革,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式教学,增加专业课所占的比例等,目的就是要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当今,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 对技校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德育教育改革稍显滞后

目前,德育教育的形式变化不多,单纯的说教式德育教育,很难对现在的职校学生起到作用。而且,一些职校削减了德育教育、就业指导课等相关德育教育课程的课时。以技校五年制高级班为例,德育教育、就业指导和企业管理知识的教学课时,约占学生在校期间总学时数的3%。在职校专业课教学,尤其是技能教学所占比例与理论教学课时比均达到1∶1,甚至更高,在实际教学中,实行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等,更加适应学生的基础和现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能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内容的有机渗透,将有助于弥补课堂德育教育的不足,促进专业课的教学,并将有利于培养真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1)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渗透工作的重要性。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准德育教育的切人点,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和思想状况,明确教学要求和德育教育目标。技校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6~19岁,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现在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教育影响到将来他们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政治觉悟、价值观和择业观,这一点每一专业课教师都要有深刻的认识。

(2)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引导与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能力,大力推进专业课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实施。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职校办学规模飞速发展,职校师资队伍也迅速扩大,一些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承担起了专业课教学,他们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对现代企业的了解,对职校生的总体素质和德育现状,如何对职校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会感觉无从下手。因而,加强专业课任课教师,对所授专业课相关的行业背景、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文化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如何在具体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内容的教育教学,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要求。

(3)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机制,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专业课在德育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并与常规的德育工作相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较为有效的德育机制,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使教学的德育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检查与评价制度等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加强专业课与德育教育内容的研究,形成专业课德育教育大纲,以指导专业课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加强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规划与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大纲,充分做好教学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教案—— 准备含有与专业课内容相关的德育教育内容,最终在教案中要体现出具体的德育内容,与所授的专业课内容及学生思想基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渗透。

(5)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要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类型,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直观、启发式、讨论法等教学手段,合理利用课件、生产实际的视频、具体的生产案例等,系统地连贯地进行教育教学,充分体现以技能为本、适当渗透德育内容特色,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 结论

上一篇:敬业与乐业的阅读答案总结下一篇:我与他之间的信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