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

2024-12-03

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共17篇)

1.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 篇一

1.认知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从日常生活、现实斗争和抽象理念三个层面体会这首诗的丰富蕴含[理解、简单应用]

《雨巷》使诗人戴望舒获得“雨巷诗人”之名,是典型的象征主义诗作。这首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包容着日常生活、现实斗争与抽象理念三个方面的丰富蕴含。

(1)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抒情主人公 “我”孤独地撑着雨伞徘徊在悠长而无人走过的雨巷,是在等待梦中情人——“丁香姑娘”的出现。

(2)从诗中反映的情绪来看,可将其置放于当时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中来加以阐释。1927年大革命失败,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与彷徨之中。《雨巷》以“我”寻找幻影中“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象征大革命失败后一批知识青年的复杂心境,是理想幻灭时内心“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普遍写照。这首短诗运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写情感之词,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但内里生长的也不无思索、希望与探求的积极因素。从现实斗争层面看,“丁香姑娘”可以理解为“革命”。

(3)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看,“丁香姑娘”可以被解读为“美”与“理想”的象征。

2.理解“丁香姑娘”“雨巷”“独自彷徨”“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诗的显著特点。“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漫长路、狭窄天地的象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最主要的象征当然是“丁香姑娘”,她是诗人的梦中情人和情感寄托的偶像,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的化身。

3.体会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意境美[简单应用]

营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耐人品味的和谐整体的艺术空间。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有深蕴的象征意味,诗中所创造的那种朦胧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显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

4.体会本诗句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简单应用]

本诗有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常用首语重叠,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而优美的旋律。本诗的突出成就还在于诗歌节奏的音乐性方面。标点符号的运用,韵脚的有无,排列方式的变化,重复的大量出现,都与诗人内心情绪的变化谐调一致。诗歌语言的节奏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

2.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 篇二

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 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呢?我尝试教授了一节现代诗欣赏课。下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巧妙创设, 引领课堂诗意氛围的形成

要让诗歌的美在课堂中呈现出来, 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学生走进课堂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诗歌美的意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出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相匹配的氛围和情境, 让学生走进课堂就能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本节课开始时, 我结合乡愁诗的淡淡哀愁的本质, 在课件中插入余光中先生《乡愁》一诗的朗诵视频, 配以如泣如诉的名曲《二泉映月》。这样一来, 学生一踏进课堂就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乡愁气氛, 怀着一种恬淡宁静的心态来学习, 无疑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实际的课堂教学印证了我的设想,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 在学习席慕容的《乡愁》时, 他们很快在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找出了诗中的感人意象, 更为自主地探究隐藏在意象背后的感情, 感受联想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

随着教学的深入, 学生也愈发投入。在启发大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辅之以二读、三读诗歌后,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已经被完全激发。在学习第二首诗《乡愁四韵》时, 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我原本计划在罗大佑《乡愁四韵》的歌声中给学生朗诵, 没想到学生们竟自发和着我有感情地一齐朗诵。深情舒缓的音乐与师生的琅琅读书声美妙地结合在一起, 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在此基础上, 学生围绕我已总结的学习乡愁诗的方法, 自我设计问题并分组讨论, 学习的效果立刻展现。学生这种思想感情的顿悟, 将潜移默化地提高其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也更符合当代语文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人文性的要求。

同时, 诗歌学习情境的营造离不开老师在细节上的把握, 老师的授课语言也要极富诗歌韵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设计符合诗歌情境的富有诗歌美感的导入语激趣:“同学们, 乡愁是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情怀。黄昏时分孤单的身影, 寂静夜里的‘床前明月光’, 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 勾起对故乡的依恋。那绵绵的思念, 那柔美的忧伤又何曾不一次次激荡你我的心灵?” 其次要注意设计富有诗意的过渡语:“席慕容笔下的乡愁是柔美而忧伤的, 似翩翩的蜻蜓掠过我们的心湖, 荡起忧伤的涟漪。那么, 男诗人笔下的乡愁是怎样的呢?”再次要适当穿插古诗妙句、教师自己的诗歌作品。最后, 要设计精妙的结束语:“乡愁是故乡清远的笛声, 是雾里苍凉的挥手, 席慕容的乡愁是一种宁静的忧伤。乡愁是红了海棠, 白了雪花, 香了腊梅, 醉了长江,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血脉的歌唱。如血的乡愁如歌的诗啊, 当它点燃你心头乡愁的时候, 它就是一首悠长哀婉的歌。祖国之爱就是这样悄悄袭上我们的心头, 奔流进华夏儿女的血管。”

二、加强诵读, 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饱含情感的诵读是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的桥梁, 是理解作品情感的主要途径, 是激活学生语文兴趣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主动性的必要而有效的条件。同时, 泰州市的“三进”工作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诵读进课堂工作已经在全市全面推广。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诗歌教学的诵读工作更要落到实处。教师要根据诗歌作品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方法, 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 恰当运用语气, 恰当调整节奏、音调等。只有这样进行有效的指导, 学生才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才能真正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诗歌的规律。

课堂上, 我让班上一个中等生朗诵全诗, 针对他的朗诵效果让学生讨论究竟怎样朗诵才能出彩, 学生们讨论后指出首先要根据情感把握准确的朗诵节奏, 这首诗情感基调比较悲, 朗诵节奏不能快, 一快就破坏了感情表达。学生还指出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 要用舒缓的语气来表达凝重的感情。学生还指出要注意轻重读的把握, 重点词的重读使朗诵更有韵味。

于是, 整节课的朗诵训练的重点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在不同的训练环节我选择了灵活的朗读方式, 在学生区别重读轻读有难度时, 我选择自己范读, 让学生有直观具体的感受;在学生比较擅长的区分节奏环节, 我选择让他们竞赛读, 让他们在竞赛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在他们语气语调的把握有难度时, 我选择穿入知识的讲解, 选择班上最有实力的学生演示朗诵;在他们基本掌握技巧时, 让他们配乐齐声朗读或者男女生比赛朗诵;最后再让他们聆听名家朗诵, 体味名家在处理细节方面的优秀之处。这样, 让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可以引导他们的朗诵渐入佳境。

三、循象入境,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感情

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 指心意;象, 指物象。意象就是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成分, 一首诗也就是由许多意象组合而成的意象系统。诗人要表现的思想, 抒发的感情, 在诗中往往通过意象来表现。抓住意象重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所以,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我把透过意象把握情感作为教学重点目标, 并且贯穿于两首诗的教学, 指导学生基本掌握了以联想和想象为拐杖, 以形象取代抽象, 把握意象背后浓浓的情感的方法。

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理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如学生在聆听范读时, 我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 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物象, 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然后明确指出你脑海中的这些物象和画面就是意象。在这个基础上, 再去指导学生理解意境的概念就相对容易了。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我注意唤起学生的阅读经验, 引导他们回顾《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十大意象, 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凄凉孤寂、悲秋思乡的意境。在此基础上, 我再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席慕容的《乡愁》, 学生对于意象的把握非常准确, 对于诗歌营造的别离情境所表达出的凄迷也能准确理解, 甚至联想到自己每次离家时的情景。

四、学以致用, 用曼妙的诗句装点课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时常要引导学生注意文学来源于生活, 诗歌同样如此。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化我们脑海中的意象为真挚的离愁别绪。当然这种写作训练不能急功近利, 必须要从模仿借鉴开始。

在这堂课上, 我注意指导学生:仿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 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前, 注意指导学生们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此外, 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稚嫩作品:

乡愁|是一支悠长哀婉的歌|总在异乡的上空飘荡;

乡愁|是三月天漫天飞扬的雨丝|飘进眼里化成相思泪;

乡愁|是秋日翩翩飞舞的黄叶|飘进心里转成声声叹;

乡愁|是冬日一抹温暖斜阳| 纵然你已断肠|还是朝着家乡的方向。

3.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如何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是新课改探索过程中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朵奇葩。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感受到这朵奇葩的魅力呢?在教《雨巷》这一课时,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笔者对《雨巷》这一课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首先,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在简短的导入语之后,笔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音频朗读,且要求他们在听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之初,音频朗读的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比较容易将学生引入戴望舒创造的“雨巷”世界中。

其次,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由于诗歌与音乐有着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因而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让学生感受诗歌音乐美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诗歌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于是,笔者花了一定的心思选择了一首能够吻合《雨巷》深沉而伤感的情感基调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一名自愿为大家示范诵读的学生伴随着那优美舒缓的旋律,有感情地再次诵读起这首《雨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倾听那名同学的诵读。从后来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歌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的效果上看,配乐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师生合读,即老师朗读《雨巷》的第一节,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二到第四节,男同学读完剩下的三节。这次诵读同样是伴随背景音乐进行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这首诗歌艺术美的感受中,进一步加深对《雨巷》的理解,便于进行下一环节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活动。

从音频范读到学生配乐朗读,再到师生合读,对《雨巷》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不会使学生对反复诵读这种形式产生厌烦,反而促使他们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之下,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增强对《雨巷》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的兴趣,这些无疑对下面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营造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对教师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使教师从过去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速度飞快,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按照新课程的这一要求,结合诗歌具有“诗无达诂”的特点,在《雨巷》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探讨《雨巷》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意境这两个教学步骤中。例如对“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笔者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姑娘”意象的解读,不只停留在它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或者“诗人个人写照”的层面上,而是还能发掘出它是“诗人的同伴、知己”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解。这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对学生而言,课堂交流是他们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对教师而言,课堂交流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上课不是教师的单向付出,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通过《雨巷》一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共鸣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对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生发出浓厚的兴趣,语文成为师生每天共同期待的一个“交流平台”。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体现这一内容,让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的主人,变沉默的课堂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任重道远,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让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吧。

总之,与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学生可以直接地感知到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实际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因诗歌篇目较少,学生便忽视了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当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12期

[2]李学森.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失位原因浅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01期

[3]周正梅.高中新诗板块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1期

[4]杨东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2年02期

[5]陈厚才.浅谈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2013年04期

4.《雨巷》教学反思 篇四

备课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弯弯曲曲的江南雨巷图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意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一开课我就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朦胧、宁静、凄美的意境。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学生对诗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找出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习乐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意境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也就免去了重复讲授之苦。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形成阅读诗歌的能力。所以,在课的最后,在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感悟了诗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5.课文雨巷教学反思 篇五

在赏析《雨巷》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二篇经典文章《巷》和《丁香赋》,《巷》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内涵,《丁香赋》则想让学生认识丁香花的基本特征和了解这一意象的蕴意,这对学生学习《雨巷》便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

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6.再见!雨巷现代诗歌 篇六

秋的寒凉没来得及

渲染寂寞

落叶已经独自在黄昏中

忧愁着

忧愁着最后一场雨

萧瑟,彷徨,哀怨着风中的虬干

孤独的在每个人生站点

注视着被风荼蘼的日子

日子更多的

是在审视里度过

审视自己

审视周围

时而有时光经过咽喉

却发不出忘我的声音

任凭好的,坏的,得到的和失去的

变成记忆,有悔恨,有抱怨

也有快乐、阳光和梦想

这样的时刻才称得上是真实的吧!

真实注定要被拿来讨论

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复杂过后的简单

一种是从没经历过复杂的简单

这样看来

简单是不同人不同的心境

我好像释怀了

别人眼里、嘴中的我只是一个未知的躯壳

是我,也不是我

我依然困惑的只是真实的哲学

应该怎样表达才不受其扰

这些你不知道

而我想你知道的.事

这时成了一个疑问

曾经的我们

老套的来自远方

一起走向霓虹的城市

清馨,飘柔的像山间吹来的风

游走昼夜交替的边缘

期待,遥想着未来

我们太多的时间是互相鼓励的

那是你侬我侬的诗句

可那不是

不是我们憧憬的幸福

我们正经历着寒风侵蚀的季节

我想给你的

你想给我的

不只是浪漫和花朵

我常在文字里读到时间的仓促

听到人们抱怨着

青春的流逝

生命的无常

可我注意到了时间的反面

那是缓慢和停顿

也许源于我想的太多

以至于对爱情的理解

超出了正常的范畴

所以,当你在四季最后的一个雨天

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的时候

我站在雨水里并没有强烈的挽留

流在心里的泪水你也没看见

仅是不说再见

你不知 我很想努力解读你最后的微笑

最终我找不到贴意的词汇

在这雨中

我飘摇着

你飘摇着

有苦涩,有香醇交替唇齿心底

我不该把文字和爱情结合起来

那不理智

身外连绵不绝的雨 不管不顾

淋湿你,我

淋湿爱情和生活

深秋 深深地凉意和萧瑟

只在时间缓慢的时刻

包围着多愁善感的人

伤感着疲惫,惶惑,我和你

我想 爱情应该都是快乐和幸福

所有不甘的情节

只能释放于缘分不到

徒然留下声声叹息

并不是叹息离别和爱情

只是叹息说不清 道不明的结局

雨中,自然的想起雨巷

同样的背影远去 我还是期待

逢着 逢着!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我人生剩余的时间里还能否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

7.在现代诗教学中融入听说读写训练 篇七

现代诗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读。朗读本就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现代诗的教学中,生字词一般不多,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的障碍较小,对诗歌内在涵义的把握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成为讲解重点,这也是促使教师选择了讲多于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语感的话题。“语感教学”是我们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重视语感,就一定不能忽视读的环节。诗歌本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品,以精练的语句表达隽永的深意,这就要求读者反复品味,反复品味从反复朗读开始。以惠特曼的诗歌《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为例:

我/不愿跟爱唱的小鸟争一个长短/我渴望去那寥廓的天宇高高飞翔/是雄鹰和海鸥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那金丝雀和学舌鸟决不是我的理想/我/不习惯用甜美的颤音柔声啼啭/我要在自由、欢乐、力量和意志中/展翅翱翔

教这样的现代诗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讲解,无疑是一个糟糕的选择,教师大可不必急于将诗中“爱唱的小鸟”“雄鹰和海鸥”“金丝雀和学舌鸟”等事物的含义拿来分析,可先请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指导节奏、重音和语气,相信学生自己的感悟能力,读到诗的最后一句,感情便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将读的过程推向高潮,此时,教师则可趁热打铁,来引导学生探索内在涵义。

再者,现代诗虽体式灵活自由,却也讲求音韵之美,这种美非诵读无以体现,非诵读无以品味。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个别读、小组读、合作读、齐声读等多种形式。

读诗读到一定程度,学生自有一知半解,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表达,大胆自由地说一说。既可以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也可以说说自己的困惑,这既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互动学习的交流过程。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应仔细倾听,并适当指导,还可以提出一些要求,强调说得规范,也可以插入自己的理解与意见,启迪学生再度思考,往往说着说着,一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课堂上有效率的说,需要教师的指导。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语句的基本规范上多提要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在已经说得通顺的基础上,用契合诗歌意的词语、句子来诗意地表达,这样说,说得更有感觉,更贴合诗歌的精神。

在听的方面,诗歌教学比其他阅读课更讲求“听范读”。教师应将听与读两个环节融合一体,用自己的范读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也就是说让学生边听边感受正确的读法,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积累,然后再外化为更高层次的读。如一些诗歌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可着意将重音和节拍强化。学生听着听着,不自觉地跟着轻和,教师读完之后请学生自己再读,就对刚才重读和停顿的地方多作留意,并揣摩为何这个词要重读?为何这里该停顿?自主进行探索。

学生的个别读也是一个有益的听的过程,教学生去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教师的及时指导相结合,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每听一遍,既加深对诗的理解,也能帮助自我提高,听与读相得益彰,从而有效地接收信息。

8.“真语文”现代诗教学探寻 篇八

一、情感铺垫——所为谁

提到母亲,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语,因为孩子们都能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教者在上课伊始这样安排,既是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作铺垫,又为学生接下来感受诗歌中浓浓的母爱乡情以及最后创作诗歌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热。

请看片段。

师: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是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的。如果此刻母亲就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说什么?

生1:母亲,我会永远爱你!

生2:母亲,感谢你,是你给予我生命!

生3:母亲,一生有你相伴,是上天的恩赐!

生4:母亲,谢谢你给我煮最好吃的饭菜,给我穿最漂亮的衣服,给我买最好玩的玩具……母亲,你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我无以回报!

师:如果母亲此时要远行,你们要暂时分开,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生1:母亲,你会想我吗?我会很想很想你的。

生2:母亲,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别太累了!

生3:母亲,一路顺风!

师:又会送些什么呢?

生1: 我会送上我和母亲的合照,让她在想我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

生2:我会送给母亲我亲手缝制的香袋,让它陪伴在母亲身边。

生3:我会送给母亲一个“猴子”的小挂件,因为我属猴,她看到这个挂件就会想起我。

生4:我会送上我的一个温暖拥抱……

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更精彩的是众多母亲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母亲就是 “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代名词。

二、朗读诗篇——似乐曲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读”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则,现代诗歌因其有较强的韵律感,被人称作“动听的乐曲”。教学时,教者应让学生知晓读出诗歌的轻重音、升调、降调、停顿、延长等,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读中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请看片段。

(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名同学读得怎么样?节奏读出来了吗?

生:她读得真好!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了,不光在分行、有标点的地方停顿了,在句中也注意了停顿。

师:她的节奏是读出来了,韵律读出来了吗?

生:韵律也读出来了。

师(追问):能具体讲一讲吗?

生:她的轻重音处理得很好,“滑进”这个词重读了,“鸟鸣”“静静的夜晚”又读得很轻。

生:她的音调处理也很到位,第二句“有我编进的鸟鸣”末尾音调往上提了,第四句“滑进你的梦境”音调又往下降了。

生:她将“鸟鸣”“声音”“梦境”这些词拉长了,很有诗歌的韵味,听起来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掌声)

三、品味诗句——增语感

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品读、体会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请看教者在课堂上是如何实施的。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母亲无私的爱和故乡的亲情读出来了吗?

生1:读得很不错,字正腔圆,但我觉得他读的时候缺少画面感,没有把听众带进去,我想跟他比一比。(笑声、掌声)

(生读、掌声)

师:读得怎么样?从你们的掌声中已经看出来了。

师(追问):这一自然段,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我尤其喜欢,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齐说):“采”。

师:你们太聪明了,一眼就能找到。它好在哪里呢?

生:“采”是一个有动感的词语,“采”的对象一般是物体,而“故乡的温暖”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按常理无法“采”,但这里是一个拟人的手法,说明作者与故乡已经融为一体了,所以他才“采”得到。(掌声)

生:这个“采”字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家乡,有思乡的行动,就能“采”得到。

生:如皋作家丁捷说过一句话:“世态不常暖,文字可御寒。”丁捷是说文字可御寒,我想这里母亲是希望孩子用斗笠来御寒。(又是掌声)

师:你说得真好!学习就是要会联想!

在这一片段中,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品读诗句,交流体会,碰撞智慧,不断推高、拔节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这种诵读、涵泳、汲取、消化、积累、品悟中螺旋式上升。

四、体悟写法——抓核心

“意象”是《斗笠》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意象的作用就是将所要表达的感情物化,留白,增加诗的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这首诗歌的意象很多,而作者为什么突出抓住“斗笠”这一意象是一个核心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思考,将对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领悟和初步运用意象的手法创作诗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请看片段。

生:我觉得这个“斗笠”可能是母亲临终时的遗物,作者王宜振每每看到它就会想到母亲,睹物思人。

生:我觉得这个“斗笠”凝聚了母亲太多太多的爱,而且母亲以前经常使用它,使用的频率很高,所以选择它来写。

生:因为文中由“斗笠”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意象,“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不熄的灯”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意象的产生就是作者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结合。

生:我知道了,意象就是借物抒情。(掌声)

师:对,说得真好!

五、检测反馈——找“自语”

学生智慧无穷,他们是天然的诗人。教师要放开手脚,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无限潜能,设计梯度反馈题,鼓励学生想象、写作,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语句。

请看如下片段。

生:《小苗》:小苗健康成长,需要阳光的普照,我是一棵小苗,妈妈就是阳光!悠悠小苗心,报得三春晖!

生:《母爱》:上学后,母爱装在书包里,背着它,信心满满。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生:《母爱》:上学后,母爱拌在饭菜里,吃着它,幸福甘甜。长大后,母爱凝在唠叨里,记着它,一帆风顺。

生:《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自然。母爱就像一杯橙汁,慢慢品味,才知酸甜。母爱就像一首动听的歌,好似小鸟婉转的歌声。

师:写得真好,老师为你们点赞!老师像你们一般年纪的时候可写不出来。

9.江南雨巷现代诗歌 篇九

江南是雨的故乡

雨是江南的衣

江南的雨有了咸味

也就成了泪

泪无了走向

便汇集江南的.雨巷

雨巷没有出口

泪便冰结在雨巷的眸

那朵忧郁的紫丁香,最终

与雨巷诗人失之交臂

青石板的缝隙,终年

挤压纤细的灵魂

在每一个子夜

于雨水的浸泡中

孤寂地开放

紫色的忧郁

婉恻地苦吟,始终

唤不回雨巷诗人的脚步

诗人的诗风已变,他

已成为新鸳鸯蝴蝶派的诗人

一位江北的乡土诗人

听见了雨巷中丁香的呻吟

他伸展双臂,于某个子夜

跨越时空,携来香醇的泥土

铺就一方肥沃的田园

将丁香深情地移植

从此,江南的雨巷

丁香的颜色,丁香的芬芳

便成了乡土诗人的梦呓

乡土诗人的诗

也因丁香依恋乡土的情结

10.木兰诗教学反思 篇十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11.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意义、意象、意境

“意义”含义较丰富,此处取思想和道理。晋葛洪《神仙传·蓟子训》:“性好清澹,常闲居读《易》,小小作文,皆有意义。” 唐韩愈《答侯继书》:“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诗歌的主旨与思想统称为诗歌的“意义”。《致橡树》最后写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文章的意义所在。诗人托橡树之形表一种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相互尊重的爱情观之义,进而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在诗歌创作中,意义是魂,没有了意义,也就没有了诗歌,即使有诗歌,那也是魂飞魄散的诗歌。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舒婷是一个善于经营意象的高手。在诗中,从意象的表征意义分,可分为:极力攀附型的爱情意象,如凌霄花和痴情鸟;单一奉献型的爱情意象,如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独立平等型的爱情意象,如橡树、木棉。从意象出现的组合分,分为单意象,如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群意象,如橡树、木棉、铜枝铁干、红硕的花朵、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等,这组意象构成了外表相离,内心相依,共担考验,共享幸福的爱情情境。

意象的选择在于本义与他义、约定俗成性和象征比喻性的统一。橡树是一种高大常绿乔木,象征雄强刚建的男性,木棉是一种高大的有顽强生命力的乔木,象征温柔独立的女性。选择同是高大乔木作为意象,象征平等、独立、相依又分离的爱人与爱情。用“像刀、像剑也像戟”比喻男性的雄健,用“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比喻女性的深沉和热烈。诗中的“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这两组意象互相辉映,比喻同甘共苦。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意象的升华。诗中有这样一段: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湛蓝的天空下,广袤的大地上,站立着两棵树,一棵是橡树,一棵是木棉,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卓然独立,又“相看两不厌”,微风过处,枝叶沙沙,似相互倾诉,情意绵绵。这是诗人创设的纯净、优美、真挚的爱情意境,也是诗人隐喻的爱情宣言。

二、解析诗歌语言的密码

1.围绕中心句展开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义所在。“分离”和“相依”是全诗的中心词。“相依”的情形很多,有“攀援”的、“重复歌曲”的、“送来慰藉”的,也有“根紧握”、“叶相触”、“互相致意”、“分担”、“共享”的,显然,诗人倾向于后一种,“分离”是诗人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这种“分离”是一种独立、自立的独特表达。围绕中心句、中心词展开是诗歌创作的密码之一。

2.意象的语言组合

我们首先看第一句: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如果转换成叙述语句,是“凌霄花攀援在你(橡树)的高枝上,炫耀自己”,显然,“攀援高枝”是凌霄花的本来姿态,“炫耀”则是作者赋予凌霄花的倾向性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与“攀援”的本意所指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同样,“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鸟儿)重复歌曲”是自然形态,但是,加上“痴情”、“单调”等具有个体主观色彩的词句,“(鸟儿)重复歌曲”就凸显了另外的含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送来慰藉的泉源”,“衬托威仪的险峰”,这种由本体出发生长出的语言新鲜而富于活力,是诗歌常用的炼词造句的手法。

3.意境的创设

苏轼在阅读和欣赏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严羽主张诗歌必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以“橡树”“木棉”为意象,围绕“相依”“分离”创设情境,讲述两棵树的故事。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构成美轮美奂的相依相偎图。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构成了鲜明对比的分离图。而“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互尊重,相互独立,放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情动辞发,感人至深。

三、基于语言运用的教学设计及评析

语言运用设计应该成为现代诗教学的目标之一,句子、段落或文章仿写是常用的形式。如,“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之后,可安排仿写,有些同学能写出不错的诗句,“甚至不像日光,成天照耀着你高大的身躯”,“甚至不像春雨,为你献上久旱的甘霖”,把本义与象征义交融在一起,虚实相间,表里统一,为今后创作诗歌打下了基础。

如,全诗学习结束后,安排《致木棉》的仿写,想象木棉会对橡树说些什么,这种仿写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关于意义、意象、意境,以及诗歌语言密码的解读,要完成任务非常困难。

入选教材的现代诗大多语言精美,意境隽永,将语言运用引入现代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锤炼习作语言,提升语文能力,是一项有意义、有作为的实践探索工作。

12.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 篇十二

“语言和想象是诗歌的一对翅膀,它把诗歌之躯带往那永不可知的地方……”虽然,儿童诗在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还不大,但是,儿童诗特有的语言和想象,恰恰是语文素养中最具核心力的要素。太阳、石头和风是大自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事物,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熟知且对它们满怀深情。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促使其领会诗人超凡的想象和新奇的语言,我们分别选择了以这三者为主题的儿童诗组诗。

(1)“太阳”组诗:张玉庭的《多么好的习惯》、林焕彰的《日出》、林武宪的《阳光》、德国诗人费里德里克·迈勒克的《太阳》和《太阳喝醉酒》(佚名)共5首。诗人赋予了太阳鲜明的人物性格:爱洗海水浴的勤快小子、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的调皮孩子、喝醉酒不小心撞倒在山头后的醉汉等。学生阅读组诗,会感受到太阳的奇丽和人类对太阳的亲近。

(2)“石头”两首: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莫根施特恩的《疑难问题》和王立春的《夏夜——门前的石头》。王立春的这首儿童诗展示的就是一出童话剧,大胆的想象不仅超越了《疑难问题》中石头会飞的创意,还赋予了石头生动与丰富的情感,石头们在夜晚跑去听老赭石头讲故事,清晨赶回来安坐在门前时居然还满身大汗的。在整晚的想象世界里,学生也会随同大大小小的石头穿越时空,领略夏夜的神秘。

(3)“风”两首:英国诗人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和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细细诵读“那个人骑着马儿飞跑/他骑着马儿跑过去,忽然/又骑着马儿飞快地跑回来”,会猛然醒悟:哦,原来诗人说的就是风啊,世界上也只有风会不厌其烦地跑过去又跑回来。《别人谁也不晓得》,用诗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题目,其意象很明确:孤独的人儿孤独的心。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感悟儿童诗想象丰富、语言新奇、充满情趣、富有节奏等特点。

(2)唤起内在的诗情,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儿童诗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通过丰富、独特的想象赋予太阳、石头、风等自然万物以生命、个性和情感,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1. 感受“各异”的太阳

(1)引出“太阳”主题: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太阳),你看到了什么或你感受到了什么?

(2)欣赏“太阳”组诗:很多人都歌颂过太阳,诗人写过太阳,诗里的太阳更是变化多姿,富有情趣。打开1号作业纸,大声读读这几首写太阳的诗。

(1)你最喜欢哪一首或是哪一句诗,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

(2)来,读读你最喜欢的这首,读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结:太阳像洗澡的孩子,像赖床的顽童,像温柔的妈妈,像个醉汉,这就是丰富的想象,让太阳像人一样有了不同的个性、脾气和情感。如果,我们对自然万物都充满着想象,那世界会是多么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这一环节以“太阳”为议题,六首不同国籍、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想象角度的儿童诗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奇感和冲击力激发着学生自主地、粗略地读。之后,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自由交流,激起了学生对阅读自然主题的儿童诗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的缰绳放开,渐渐步入读诗的境地。】

2. 领略“新奇”的石头

(1)略读《疑难问题》。

(1)有一位外国诗人这样写过石头(出示《疑难问题》),教师读:一个石子儿飞得这么远/这么高——/身上没有一点儿羽毛/这本事不服也不行/真是太奇怪了/石头居然能飞。

(2)学生自由读,思考:这个疑难问题是什么?这会是谁眼里看到的石头呢?(学生回答:这是孩子、宇航员、小鸟、伤心的人、快乐的人……眼里的石头)原来,诗人把石头想象成了没有羽毛的会飞的鸟。

【设计意图:石头较之太阳,其意蕴离学生较远,于是,先由一首短小、充满稚气的童诗,叩击想象的大门。“这会是谁眼里的石头”这一问,能荡起学生想象的涟漪,引学生与诗人一起,用诗人一般的眼睛去观察世间万物,于是,“石头”一下子活了,变得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了,学生读诗的情趣递增。】

(2)师生共读《夏夜——门前的石头》。

(1)出示第1、2节,指名读:你以为门前的石头也睡了么妈妈/我们的石头在夜里从来不睡/他有事情要做你说过那块石头是从山上来的/你说过山那边有一块赭色的老石头/我们的石头在白天/总是一动不动地坐着/他在想老石头/和那些笑话/(有时候我也坐在他上面想那些事)。

能猜猜石头夜晚去做什么事?(学生猜测)

(2)出示第3节,教师读,想象情境:到夜里我们的石头就站起来/往山那边跑/老赭石头要讲一整夜的笑话/那是听不够的/你听见静静的夜里有时传来嗡嗡的响声么/那是整个山谷都憋不住笑呢/所有的石头都去/(有三儿家门前的那个一笑准露出豁牙子)/那块刚从地里探出头来的石头笑得直从头上掉土/有的石头在山坡上打着滚儿/把肚子都笑疼了/草儿们笑得颤颤的/不时地给老赭石头献几朵花。

A.多么有趣的石头!这几块石头又是怎么笑的?(出示图1:石头蹲在大树下;图2:石头躺在小溪里;图3:两块石头碰撞在一起)我们也来像诗人一样,根据石头的形状写写它会怎么笑,要注意用最贴切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想象。

B.全班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读读你们的作品,大家听听,最精彩的笑属于哪块石头。

C.小结:诗人根据石头的形态特点,写出了它像人一样有不同的笑,赋予了石头人的动作、思想和情感,读起来真有趣。

(3)出示第4、5节,指名读:清晨我们的石头就匆忙地赶回来了/跑得满身大汗/等你看到他的时候/他早已坐成原来的样子了/不信你摸他全身都湿透了呢。

不管你信不信夏夜石头听老赭石头讲笑话的事情,但你佩服诗人吗?佩服她什么?

(4)小结:诗人把孩子们不愿意睡觉的顽皮性格加到石头上,这样的想象是独特的,还用精妙的语言表现了独特的想象,读起来情趣十足。来,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美妙的夏夜吧。(配乐分角色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里要读一组一组的儿童诗”,意味着除了朗读、默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扫读、跳读、欣赏式阅读、猜测式阅读……这些阅读技巧,使学生逐步感知诗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思想感情。从“猜猜石头夜晚去做什么事?”到尝试用诗人般的想象和语言来描摹石头的“笑”,层层渗透各种方式的阅读,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更能让他们感受“憋不住笑呢”等儿童诗语言的新奇和精妙。】

3. 品赏“独特”的风

(1)自主欣赏“风”:来读读这两首写风的诗,感受诗歌的想象和语言,为诗歌加一个恰当而又新颖的题目。(出示未加题目的诗歌: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

(2)小组交流,推荐一个最佳题目,写在纸条上,贴到黑板上来,全班交流。

(3)小结:读诗能让我们放飞想象,锤炼语言,能让自然万物变得富有生命活力,让我们感觉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有滋味。

【设计意图:要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读多篇文章,这决定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别于阅读单篇文章,其中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性阅读。在对同主题的材料进行比较性阅读时,学生会不断产生疑问,又会有不同的发现,阅读的主动性会逐渐提升。两首以“风”为主题的诗,作家不同,国籍不同,呈现出各异的语言风貌: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节奏明快,感情强烈;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感情含蓄、委婉。给诗取个合适的题目,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向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每位学生对情感独特的把握和传达,这正是群文阅读课程的方向——“将阅读过程变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儿童与诗歌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他们的想象力、纯真的童心以及自然清新的语言表达等特性与儿童诗的很多特性是相通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让童心和诗意闪烁出更夺目的光辉呢?本次导读活动旨在阅读自然主题组诗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大胆想象和新奇语言,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具有开创意味且有成效的做法有三。

1. 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读诗的兴趣

小学生对儿童诗充满着新奇感,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以学生熟知的事物为描写对象,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秀儿童诗时,就会有与诗人心灵相遇的感觉,从而感受到诗的意蕴,领悟一些写法,更重要的是能发挥其潜在的诗心,唤醒其沉睡的诗意,并以最原始的童真童趣焕发出来。于是,在以自然为题材的儿童诗中,我们选择了太阳、石头和风这三种各具鲜明特征的事物,学生熟悉它们且对它们满怀深情,当这些相同主题、不同风貌的童诗都聚集在面前时,学生的诗性油然而生,阅读的兴趣就产生了。

2. 在自主的阅读中发现读诗的乐趣

学生具有天然的、潜在的想象力,读诗就是要让他们焕发出最原始的童真童趣,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同时,学生缺乏成人一般缜密的写作构思和成熟的语言技巧。因此,在组诗导读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现诗人的童心童趣童真,振开想象的翅膀;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于是,我们采用自主赏读、师生共读、边猜边读、比较阅读、创想补白等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生一次次还原着诗人眼中的视像,一次次丰满着自己的想象,对于太阳、石头和风,因为扩充了想象的内涵,也就更容易领受语言的新奇和精妙。

3. 在分享的舞台上感受读诗的意趣

13.杜甫诗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学生之后纷纷发言,先读再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最后我让学生从题目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望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全诗,并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由于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学生能够较好地说出赞美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最后在全班齐读后背诵中结束《望岳》的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很高兴学生能在读中品,能较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发言较积极,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自己说自己谈,学生比较欢迎这种课。但自己仍然感觉有许多不足,首先自己没认真查好字典,想当然地读,结果闹了个小笑话,联想上次教《桃花源记》时自己也读错了两个字的拼音,我深感惭愧,下次绝对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读课文,课前听好专家范读,有疑问的立即翻阅字典或词典,不欺骗自己,更是对学生负责。其次问题的设计及引导还需细加锤炼。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以学生为本,而并非借鉴参考书。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不断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吧。

14.诗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为了减低课堂难度,我首先引进新的概念——①意象。②意境,在扫除这两个诗歌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后,我把我的课堂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反复诵读,自我欣赏。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边朗读边尝试分析句子含义。因为事先要求学生熟读了《一个深夜的记忆》,并要求尽量背诵,于是有学生就背了出来,但是很明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我给出小诗背景,要求学生讨论完成句子意思的释疑。学生表现很踊跃,但是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我再在旁边做一点拨,总结了这一首诗的语言特点。这就完成了学生自我的阅读,接着我开始进入我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对比阅读,学习方法。首先介绍了曾卓的生平事迹,然后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学生在我一步步的引导下,总结出了鉴赏诗歌的4个方面。分别可从①诗歌的语言;②诗歌的形象;③诗歌的情感;④诗歌的艺术特色入手去分析鉴赏小诗,总结要靠实践检验成效,随即我进入我的第三个环节——

三、拓展训练,诗歌鉴赏。我选择了鲁藜另一首极有丰富内涵的短诗《泥土》。让学生进行当堂点评,出示诗歌鉴赏的四个方面,任选一个面进行点评。

由于时间安排不是太充分,只能让学生匆匆思考,但很多学生思索之后的点评已经初具规模,慢慢的知道应该在那些角度入手赏析诗歌,而不是毫无头绪,乱说一气。说明这种训练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最后布置作业。尝试赏析,学写评论《乡愁》并提出具体要求,作为本周周记,进行专项训练,希望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15.小学现代诗教学的三种策略 篇十五

一、品味语言,感悟诗歌内涵

学习现代诗,要细细品味语言,揣摩形象可感、意味丰厚、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味。品味现代诗语言可以从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语言风格两方面着手,体会语言在表达感情、表现主题方面的精妙之处。

品味现代诗的语言首先从语言风格着手。比如《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首诗语言风格平实,叙述性与抒情性相结合。诗中“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属于叙述性诗句,叙述了深圳人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借助开想象,品味叙述性诗句。引导学生想象“从这些叙述性的诗句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借助想象,将诗歌语言还原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诗歌第3节“啊,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这几句属于抒情性诗句,富有浓浓的抒情味。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涵。

品味诗歌语言还要关注遣词造句。《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这首诗用语很有特点。句子形式整齐灵动。比如:“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中的“高速公路、厂房幢幢、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体现了现代诗语言的音乐美。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节诗对仗比较工整,最后一句极富诗意,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挑回了夕阳”,体会深圳人们贫穷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神韵

1.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诗歌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除了在句子之间停顿,还有必要在一句话中间停顿。句子之间停顿我们可以依据标点符号读出来。一句话中间的停顿需要划分节奏来突出。现代诗的停顿没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可以根据语意的自然节奏划出。例如:《囚歌》一文中第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停顿“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朗读时,在斜线处稍作停顿,就可以读出诗歌的节奏。

2.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把握好朗读的“轻重缓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将诗歌的情感强调出来,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在朗读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字词或者词组需要强调和突出,我们把这些字词或词组作为重音来读。重音不仅仅需要重读,也可以轻读、慢读。例如《囚歌》一文中第一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其中的“紧锁、敞开”是朗读的重音,两个词语一个轻读,一个重读,使朗读抑扬顿挫,节奏鲜明。

3.把握诗歌的感情,全身心融入诗歌表达的感情之中,自然传达诗情,感染读者。这是感情朗读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理解了诗歌表达的感情,朗读时自然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由心生,并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三、知人论世,揭示诗歌主旨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学习现代诗,我们要追根溯源,知人论世,即对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详细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具体地理解诗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理解《种子的梦》的主旨,有必要了解作者柯岩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写。作者“柯岩”是笔名,意为作者像岩石上生长的石头一样奋力攀登,她的作品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富有生命力。从作者笔名中,我们可以看到柯岩具有种子一样的不屈不挠,敢于拼搏的精神。这首诗写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柯岩在这场浩劫中备受煎熬,但她仍心存希望,所以写下了这首诗。作者自喻为种子,种子经历了种种磨难,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内心依然向往春天的到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了迫害,历尽艰辛,与厄运抗争,却没有放弃对光明的渴望。理解了作者以及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显而易见:借种子的梦表达自己对光明的渴望,抒发不屈不挠,与厄运抗争的信念。

作者单位 陕西省扶风县扶风小学

16.外国诗教学反思 篇十六

诗这种文学形式,抒情是最基本的特点。诗中那些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于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都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诗篇更是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类精神生活的使命。但是,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必须立足于语文的角度。因此,学习诗歌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情感,就是要从诗的形象所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启迪读者的东西。

所以,在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是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先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通过“赏读第一首,自主合作探究第二首”的方式来品味诗的语言,想像诗的形象,体会诗的情感,归纳诗的写法。

在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是“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文朗诵会,培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类积累能力,通过朗读<朗诵<演读<演唱来深化爱国情感。

17.雨巷的现代诗歌 篇十七

雨巷还是那个雨巷,但是,它却又在我忧伤的记忆中复活。

青石板小路还有那两边斑驳的墙体,又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还是那一把油纸伞,还是那位江南的女子,走进了我的雨巷。

她带着前世的记忆,带着前世的忧伤,带着前世未完成的心愿,

带着前世的相思化作的雨,悄悄地潜入了我的梦里。

于是,我的雨巷里,有了花的芳香;

于是,我的雨巷里,有了悠扬的笛音;

有了一树桃花的艳丽,有了她带来的惊喜,还有梦里面的温馨和甜蜜。

她谜一样的进入我的视线,走在悠长的雨巷里。

齐腰的长发,脱俗的容颜。

收起油纸伞,她就站立在雨巷中间。

左顾右盼,任风雨击打,泪水连连。

眼睛里,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我从古色古香的书页中走来,我的雨巷里,再一次响起了脚步声。

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我的泪水流了出来,

也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梦,湿了我的衣襟,唤醒了我的记忆。

那只雨中的短笛又吹响了,它曾经千万次的刺痛了我的心。

我陈年的相思,在这朦胧的细雨中,打开了缺口。

长长的雨巷,细细的雨水,密密的相思。

经过了又一世的等待,她终于又出现在我的雨巷里。

我微笑着向她走去,四目相对,满心的欢喜。

为了不再错过这一世的相遇,我抛开了一切。

沿着青石板小路,我一路小跑,把她拥抱在我的怀里,她喜极而泣。

上一篇:党建工作要点汇报下一篇:自我评价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