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老人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22

贫困老人情况调研报告(精选7篇)

1.贫困老人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根据省、市卫计委相关通知精神,我院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规范实施,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展对我县部分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现将我院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项目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是20xx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我院高度重视,制定了《医院20xx年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医院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及项目技术小组。加强了组织管理、监督、技术指导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负责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使项目工作有效、有序的开展,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项目任务。

二、加强宣传,精准识别

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医院除了利用电视等对“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进行宣传、介绍,同时对于来院手术的白内障患者精准识别,必须有相关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残疾证、低保证或下岗证等贫困证明,并将相关证明复印存档,做到了补助对象精准识别。

三、依法采购,专款专用

晶体采购合法合规,对于高值耗材人工晶体,医院在“医用耗材集中挂网阳光采购系统”中,依法采购“UV860折叠式人工晶体”。经费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在完成总体目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任务后,所余项目资金继续执行免费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截止目前已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86例,比计划超额完成26例,做到了项目手术患者费用全免。

四、手术保质保量,及时网络直报

对贫困患者疑是白内障的,医院进行了免费的筛查体检,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收住院手术治疗。医生详细检查每一位患者,护士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提问,手术前后由专人接送,术后连续3天进行复查。严格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进行诊治,目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均保质保量,无一例并发症。同时,将贫困患者手术信息逐例录入“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及时规范进行系统直报,并在手术经费来源中注明本项目名称,作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计的依据。同时按规定填报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准确、及时。

我院免费为86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成功率100%,给我县广大白内障患者重新带来光明,保质保量完成了年度项目任务。我们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努力,让更多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为防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贫困老人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摘 要】广西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农村就业条件不优越、地方和高校宣传不到位、父母观念陈旧、个人就业定位不准等因素,很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国家、基层政府、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让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

【关键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 反哺 农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11-04

要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才资源的引进比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加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急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毕业生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于回到农村就业更是望而却步。众多毕业生待业在家,农村基层求才若渴,于是就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透视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出现的障碍性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又有个人因素,既有经济上的困难,又有心理上的困扰,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自身综合素质的制约。本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描述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对反哺农村的看法及态度,展示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工作成绩和差距,为国家、农村、高校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个人认识到反哺农村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想方设法为他们反哺农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他们积极投入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了解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及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本次调查提供方向。

(二)发放问卷

通过网络派发问卷与实地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使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涉及面更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通过问卷测量了解高校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现状,找出影响大学生反哺农村的主要原因。

(三)访谈实录

调研队伍深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枯隆村岑吞屯、岜乙屯、板饮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的忠良村,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示范村和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柳杨村与村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更直接地了解对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看法和态度,为鼓励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与操作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农村地区出生、成长,具有农村户口,由于家庭贫困,在考入各类大学后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如办理过生源地贷款、助学贷款,获得过国家或地区学费减免、各类奖助学金、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等的大学生。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五所院校中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所取样本绝大部分来自于广西各地市生源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为90.75%。

三、研究结果分析

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农村、高校、家庭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特点及成因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农村或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2.59%,而愿意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的比例高达77.41%。如图1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选择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而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希望改变家庭命运、工资待遇丰厚和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更完善都是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

在众多的行业中,最不受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待见的要数民营企业了。而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较高的政府公务员、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则受到普遍青睐,成为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如图3所示。

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少、工作岗位不稳定、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工作环境恶劣,因此更多从农村出来的贫困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如图4所示。

(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

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也不关注家乡经济发展以及就业需求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在“您对家乡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等情况了解吗?”问题上,34.99%的大学生认为“了解”,57.0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还有7.99%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如图5所示。

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普遍不关注。在问到“您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了解吗?”问题上,89.53%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不了解”或“不关注”。如图6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普遍认为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在问到“您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如何?”问题时,45.45%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及时,不全面”,19.83%的学生对此并不关注。如图7所示。

高校在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展开的职业生涯规划较少。在问到“高校单独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组织过职业生涯规划吗?”问题上,50.69%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36.0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如图8所示。

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的针对他们这部分群体的感恩教育较少。在问到“高校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过感恩教育吗?”问题上,60.6%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而13.5%的大学生则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如图9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到“高校开展过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吗?”问题时,60.8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过,21.4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相信每个高校都应该开展过此类政策宣传,部分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类似宣传的大学生应该是对学校的宣传工作关注不够,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宣传的效果并不乐观。如图10所示。

(三)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及“您的父母希望您毕业后回老家就业吗?”问题时,仅有14.05%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不希望他们毕业返乡,但是有55.9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如图11所示。

接下来的数据调查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到“父母是否从小教育您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出人头地?”时,48.48%的大学生表示“时常是”,38.29%表示“偶尔是”。如图12所示。

在问到“父母的意愿会影响你的就业去向吗?”问题上,60.33%的大学生表示“有部分影响”,17.36%的大学生表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如图13所示。

在问及“您毕业后更愿意前往哪个地区就业”问题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22.59%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农村或西部地区(如图1所示),且他们选择回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有“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和“有很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图14所示。

四、原因与结论

(一)国家对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从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或发达城市,而不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比较发达往往意味着就业机会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各项制度比较规范,职业发展潜力大。”在农村大学生看来,农村发展现状的就业吸引力仍然不足,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倾斜和配套措施尚不够完善。国家只有营造更加适合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

(二)农村政府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缺乏联动

国家虽然对农村有详实的政策支持,广西新农村建设也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也做了大量的宣传,但大学生对此仍知之甚少。这也反映了农村基层对这些政策的宣传还不全面。农村基层往往以大学生常年在校无法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由,将国家政策宣传的工作完全推给高校。农村基层如果能与大学生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全面地向大学生家庭宣传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便能有效转变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进而有助于解放众多大学生及其父母的择业思想。

(三)高校对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大学生常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对于各项政策关注程度不够、了解不到位等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对政策宣传不全面、不深入,对农村籍受资助大学生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目前高校的教育定位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但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和日常教育中都带有明显的城市特征,还是在为城市的人才培养服务,对非农专业的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校的普遍做法往往只在固定的时间段,如仅在每年的资助活动月对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教育,只是在每年的毕业季例行公事般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宣传教育工作缺乏系统化、常态化。对于农村政策和建设等问题,如果没有高校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少会自发主动地去了解、关注。

(四)家长的观念对子女的就业去向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农村这样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一个农村大学生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期望。在农村基层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的问题上,父母嘴上往往都会说随子女的意愿,但是内心上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到农村,总是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光耀门楣,不少父母甚至认为上了大学还回到农村是件很丢脸的事。如果农村籍贫困家庭能够理解和支持子女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那么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返乡就业的信心。

(五)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择业期望值偏高

不少农村籍贫困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薪水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和待遇、福利、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这些行业每年的职位供给十分有限,竞争必然激烈,往往是一家欢乐九家愁,而大多数贫困生即使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失利,也很少有主动回到农村、服务家乡、奉献基层的心理,他们总感觉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回乡就业就有失颜面。”面对目前社会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低于求职人员的巨大缺口,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谁能更早转变,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尽管大部分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希望离开农村,但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的农村家庭和大学生普遍表示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对反哺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肯定的态度(见图1)。他们亲身感受到家乡巨大的变化,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比较了解,愿意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家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过中央、基层政府、高校、家庭多措并举,大学生自身调整就业观念,就能够引导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回乡就业,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邵雅利.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福建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4)

[3]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上)[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14ZZ006)

【作者简介】赖远妮(1982—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孙宝会(1983—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一、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状

务农留守老人

中山村大多石山地区,主要种植玉米、辣椒,养殖以猪、牛为主,家庭收入低,是XX县贫困村之一。中青年农民被迫离家外出务工,有的人没有稳定工作,有的人虽然找到工作,但挣钱不多,留下子女给老人照顾,子女只好选择在就近读书。

许武结是中山村内告屯人,全家有7口人,老婆许娥山、两个儿子、还有孙子和孙女,大儿子许海勤已是大龄青年,开始去广东务工,还没有结婚。二儿子许海忠初中毕业后,就去广东XX市务工,月薪3000元,在务工中认识了一位天等籍女青年梁玉金,两人结婚后,生下一男一女。,许武结家在亲戚的帮助下,建起了二层楼房。近年来,梁玉金虽然在深圳开个日用品店,但生意难做,加上经常生病开支,收入不高。

许武结和许娥山都是60多岁的老人,玉米、辣椒、生猪是家庭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今年种植玉米9亩,已卖肉猪7头,收入近1万元。由于家庭收入少,外出上学难,许海忠夫妇俩只好把儿子许静和女儿许凤留在家乡读书。

许静,生于,现在是福隆乡中心小六年级学生,在学校吃住。上个学期,许武结在福隆街租了一间仅1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7岁的许凤在乡中心小幼儿园大班就读,每期交950元,中午在学校吃,早餐、晚餐在租房吃,年租金1000元。加上各种费用,难于开支,许武结不得不把许凤转到中山村地板教学点读一年级。她每天上学要走50多分钟的山路,中午吃了国家免费营养餐后,在学校休息,下午放学回家又要走山路。像许凤一样,内告屯的6名“小侯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走崎岖的山路,求学路非常艰难。

许汉普和许桃美是内告屯务农型留守老人,全家5口人。儿子许海平、媳妇黄红兰去广东XX市务工已有,生有两个女儿许丹丹和许娜娜,两人每月工资5000元,利用外出挣得的钱建起了三层“打工楼”,一楼住猪牛,二层住人,家里种了4亩玉米,养殖1头黄牛和4头猪,家庭收入不多。8岁的许丹丹到中山村地板教学点读书,每次上学都要走50多分钟的山路,山路狭窄,求学艰辛。许汉普说:“就近读书,能吃上国家免费营养餐。如果遇到下雨,山路很滑,我要送她到安全区,才放心回来。” 许丹丹放学回家后,还要照顾2岁的妹妹,喂鸡。像许丹丹那样,走山路求学的留守儿童有6人。这个学期开学前,内告屯10多名村民上山修山路,方便了学生行走。

许珍义和许爱芬是内增屯留守老人,他们的儿子过世,媳妇去广东打工,大孙子许文凯去南宁读书。留下7岁小孙子许文旋在地板教学点读书。7月17日,中山村第一书记在地板教学点避雨时,留守老人许爱芬也进去避雨,她边说边流下眼泪,“昨天,我的孙子许文旋头部被黄蜂蜇一下,家里没有钱、没有人送去乡卫生院打针,现在还痛。”驻村书记立即赶到许珍义家看望许文旋,“文旋,你还记得伯伯吗?”“记得,你到过我们学校”“现在头还痛吗?”“还痛”“那伯伯送你去打针好不好?”“好啊”。

“阿公、阿婆,我现在想送文旋去打针,打完针后,就送他回家,你们是否同意?”“同意”。于是,驻村书记吃了两碗玉米粥后,就披上雨衣,冒雨送许文旋到乡卫生院,打针、取药交了医药费后,驻村书记马上送他回家,两个留守老人脸上露出了微笑。

城里陪读老人

中山村一些家庭依靠种养收入较多的人,还有学历较高、掌握一门技能的人,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且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工资,加上因村完小、教学点教学设施差,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一些父母想尽办法找关系、花钱租房,把子女送到教育设施、教学水平较好的县城学校读书。

66岁的韦余权和63岁的许春花是叫怀屯留守老人,两人都在家务农,种植玉米3亩,养猪是老人的主要家务,年养猪10多头。韦余权,1969年去云南昆明部队当8年兵,是“援老抗美”战士,退伍后,曾到福隆粮所、大新氮肥厂工作,1991年,当选中山村党支书,工龄,每月得到生活补贴133元。儿子韦向宇和媳妇许艳丽,生下一个儿子韦嘉勋原来在中山村完小读书,,在县城租一间房,孙子在桃城镇一小读书,每年租金2500元。韦嘉勋到县城读书三年后,学会孝敬老人,平时检查爷爷是否多喝酒,是否节约开支,从细小事做起。放假后,他又返乡帮助爷爷、奶奶喂猪,做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个学期,他虽然上了桃城一中,但还在原租房住。

许勤花是更梯屯一名党员,今年61岁,全家5口人。她的儿子许成东和媳妇曾琼瑜,生有大女儿许诗祺和二儿子许诗杰,许诗祺,今年8岁, 许诗杰,今年2岁半,父母都是去广东务工,由于夫妇进厂工资低、广东读书费用高,没有带女儿和儿子到广东读书。为了让许诗祺、许诗杰到县城读书,许勤花每年花2500元钱,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石棉瓦房,房子又窄又低,天气热时,把整个房子都晒热了,下雨时,冲进了房里。许诗祺在大新职业中学附小读一年级,许诗杰在私立幼儿园入园。许勤花是一个大多时间在县城住的“陪读”妇女,家里也建起了楼房,不种玉米,不养猪,学校放假时才回家,开学时才到县城。像许勤花那样,中山村在大新职中附小读书的留守儿童有20多人。

半工半陪老人

中山村一些到县城“陪读”的中年人,身体还强壮,而且在县城租房、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高,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打零工,装修、搬家具、清水沟等工种,样样都做,回到家又要煮饭、炒菜。

韦余万,今年58岁,是中山村叫怀屯人,他的儿子韦东军和媳妇都去深圳务工,孙子韦嘉毅原在中山村完小读一、二年级。为了让韦嘉毅能到县城读书,他想尽办法找关系,把孙子转到桃城镇二小就读,同时租一间房,和老婆许雪英轮留陪读,年租金3000元,包括各种费用年开支高达1万元,除了儿子和媳妇每个学期给4000元的生活费外,韦余万还在县城找零工挣钱,够一天的油盐钱。

他家也种玉米3亩、辣椒1亩多,利用自家收获的玉米,养猪20多头,许雪英担当起做家务的重任,她起早贪黑,种植养殖两头都忙。今年,他家已出卖20多头肉猪,收入4万多元。“在县城读书,虽然开支不少,但现在孙子的学习成绩跃上中上水平,我也欣喜。”韦余万在聊谈时说。

二、存在问题

(1)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生活状况令人堪忧,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经济来源不稳定;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医药支付能力较差,部分老人生病时缺乏照料;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老人是最大的伤害。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她们面对着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损、文化素质提高受限、发展机会减少、安全感降低、家庭稳定性降低等诸多问题,苦苦支撑着家庭。一个留守妇女既当“爸”又当妈,既主外又主内,既干高强度的体力活又管孩子的教育学习,生活艰辛。

(2)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多由祖辈照顾,无法在亲情的阳光雨露滋养下健康成长,置于“寄人篱下”和“隔代教育”境地。因与父母聚少离多,缺乏沟通交流,生存发展条件不尽人意,亲情饥渴、心理缺陷、思想孤僻严重,封闭自守、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等不良习性由此酿成。

三、解决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实际需求,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农业、科技、畜牧、人社、工会、妇联、团委等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积极对策,为“二留守”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农民工”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1)强化宏观调控职能。一是加大农村机械化耕作程度和范围。提供一些诸如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农村专业化服务,可以缓解“农民工”家庭无青壮年劳力的劳动压力。二是加强村级综治工作。加强乡派出所警力,组织节日夜间安全巡逻队,给村级治安员适当生活补助,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三是鼓励“农民工”回乡探亲。保障“农民工”的法定节假日,开通“农民工”专列,给他们提供节假日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2)丰富农村娱乐活动。各相关部门应针对春节、“三月三”等节假日,组织“留守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乡、村、屯山歌队、健身队作用,积极开展歌舞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营造文明新风,使广大“留守人员”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快乐,同时,通过丰富业余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减少赌博、偷盗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3)净化社会环境。留守儿童较易受到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净化周围不良环境影响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各相关部门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整治乡中心校周边环境,加大打击违法网吧、电子游戏室的力度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各个方面加大对学校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

(4)办寄宿制学校。首先,寄宿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乡中心校较远的农村,如果不住校,放学回到家已经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导致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走读的留守学生,放学回家路途远,沿路的玩耍经常使得孩子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实行寄宿制,就能很好地避免了走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其次,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优势。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专人接送,路途消耗的时间长。加之有的留守儿童走山路,孩子在风雨中上学存在安全隐患。

4.贫困人口务工情况分析报告 篇四

一、2020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9年务工总体情况:2019年底我乡共有建档立卡770户3086人,在外务工人员1230人(其中省外务工318人,区外省内240人,区内务工672人),占建档立卡总人数的39.86%。

2020年务工总体情况:截止2020年6月底,我乡已外出务工人员1099人。

二、2019年务工但2020年没有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分析

(一)2019年务工但2020年务工人员为零的贫困户情况分析

1.未外出务工涉及64户81人,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第三产业37人,11人因个人因伤、因残、因病等原因无法务工,18人因服役户籍迁出、死亡等原因未务工,9人未找到合适工作。

2.未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分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第三产业,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性收入。

3.未外出家庭收入与2019年比较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2020年预计收入40户高于去年收入,20户与去年持平,4户低于去年收入。

(二)2019年务工但2020年务工人员减少的贫困户情况分析

1.未外出务工涉及75户95人,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第三产业20人,25人因个人因伤、因残、因病等原因无法务工,30人因服役户籍迁出、死亡等原因未务工,20人未找到合适工作。

2.未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分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或第三产业,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性收入。

3.未外出家庭收入与2019年比较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2020年预计收入55户高于去年收入,43户与去年持平,2户低于去年收入。

三、2019年务工且2020年已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分析

1.已外出务工总体情况:截止2020年6月底,我乡已外出务工人员1099人。其中2019年务工且2020年已外出务工人员涉及840人。

2.已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与2019年比较情况:2020年预计收入261户高于去年收入,298户与去年持平,2户低于去年收入。

3.已外出务工人员稳定性情况:在1099人已外出务工人员中,1080人稳定务工,19人返乡回流(12人已经再务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5.贫困老人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崇安xx社区作为城中一个老小区,人口老龄问题不容忽视。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家庭结构也正由“大家庭结构”向“421小家庭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儿女不在身边又无他人照料,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也正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为关爱空巢老人,及时了解社区内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倾听广大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探讨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生活困难,进一步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xx街道xx社区妇联于20xx年1月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我们在行动”暨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调研活动,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健康、心理、医疗、养老、关爱等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以访谈,对50位空巢老人进行个体化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一个较为真实客观的呈现,并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式,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我市“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一)“空巢老人”概况

截止20xx年1月,xx社区有总户数1475户,户籍总人数为4530人,有老年人的家庭是530户,占社区总户数的35.9%。纯老年人家庭130户,占社区总户数的8.8%,合计204人,占社区总人数的4.5%,其中空巢老人56户,只与配偶居住的老人70户,其他纯老年人家庭4户。独居老人中,60—69岁的9人,70—79岁的18人,80周岁以上的29人,其中有重点帮扶老人7人。只与配偶居住的老人中,60—69岁的有36人,70—79岁的53人,80周岁以上的51人。

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不识字或识字少与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分别占8.6%、28.6%、32.3%,三者合计占69.5%。超过五分之三(60.8%)的空巢老人婚姻状况为已婚,其次为丧偶、未婚、离婚,分别占总数的33.3%、3.8%、2.1%。空巢老人职业构成分布,两成(20%)的空巢老人没有固定职业,有稳定工作的老人主要以中省直大企业职工(19%)、行政事业公职人员(13.3%)为主,文教卫生行业人员、其他、个体工商业主比例较小。

(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

1、“空巢老人”的家庭状况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85.7%的空巢老人有子女,14.3%的空巢老人没有子女或子女已过世。对于有子女的空巢老人,49.5%的空巢老人希望或愿意与儿女一起生活,41.9%的空巢老人不希望或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8.6%的空巢老人表示住不住在一起无所谓。不能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有47.6%是因为生活习惯与子女分开居住自由,21.9%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12.4%是因为经济原因子女无能力照顾,另分别有8.6%、7.6%、1.9%是因为家庭成员关系处理不好、子女不在本地和子女不愿意。虽然不与子女一起生活,但67.6%的空巢老人都为子女照顾孩子,只有10.4%和35.2%的空巢老人不愿意帮子女照顾孩子或身体不好力不从心。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未与子女一起生活的空巢老人就子女探望频率和电话联系情况进行了统计,54%的子女半个月、一个月或者几个月才探望父母一次;62%的子女电话联系父母并不频繁。

2、“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54.2%依靠退休金或养老金,其他生活来源依次为儿女供养19%、务农13.3%、其他7.6%、社会救助4.7%和打零工1.2%。其他经济来源包括:亲友资助、出租房屋租金收入、配偶退休金或抚恤金、土地转包或出让。有21.9%的空巢老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生活窘迫,42.8%的空巢老人认为收入刚好满足日常支出,但前提是不能患病、不能投入其他娱乐休闲消费。96.1%的空巢老人拥有自有住房,生活范围固定,基本生活设施及家用电器能够满足日常生活,但有35.2%的空巢老人对现有生活不满意或认为凑合过。

3、“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身体保健状况和精神生活状况)

(1)身体保健状况

身体健康无疑是空巢老人是否拥有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据调查结果显示,69.5%的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压、听力障碍、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疾病等慢性疾病。53.3%的空巢老人在患病后仅采取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在就医方面,70.4%的空巢老人认为看病很方便或比较方便,另有29.6%的空巢老人认为看病不太方便或一般,感到不便的原因主要包括行动不便、交通不便、无人陪护。导致许多空巢老人患病不能及时治疗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医疗保障覆盖不全面,20.9%的空巢老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社会保障,无力承担日常医疗费用。

(2)精神生活状况

空巢老人精神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对生活的信心,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50.5%和78%的人经常或频繁感到孤单寂寞和食欲不振(性情烦躁),52.4%的空巢老人睡眠质量一般或较差,一部分空巢老人表示对生活并不乐观,比较消极。现阶段主要担心身体健康(62.8%),生活贫困(12.4%)和无人照顾(11.4%)。

此外业余文化生活等社会参与、社会交往也是研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就参加闲暇活动而言,只有22.8%的空巢老人经常参加各种活动,更多的是42.8%、34.4%的空巢老人很少或偶尔参加。活动内容方面,排在前面的分别是看电视、上网(43.8%),参加体育活动(22.8%),闲坐聊天(11.4%),打麻将、玩扑克(7.6%)。此外还有读书读报,做家务,逛超市等活动是空巢老人经常做的事情。空巢老人最爱去的活动场所是有健身器材的广场或公园(35.2%),其次是小区空地(27.7%),在家(26%),社区活动中心(7.2%),其他活动场所(3.4%),老年大学(0.5%)。

在社会交往方面,有5.7%的空巢老人一个关系密切的朋友也没有,42.8%的空巢老人只有1—2个关系不错的朋友。邻里之间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互不关心”,27.6%是遇到困难求助的情况下才获得关心,没有积极主动的邻里互助。从亲戚家庭成员处得到的支持和照顾,只有夫妻、儿女占一半以上比例,兄弟姐妹、其他亲属往来关系比较淡漠。

4、接受关爱情况及对助老服务的需求

据接受调查的空巢老人反映,在元旦、春节、五一、重阳节、十一等重大节日前后,或部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时,会集中受到关爱救助,日常社区或社会志愿者给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务较少,也不定时没有规律,而大学生志愿者虽然给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务较多,但大多是陪同聊天打扫清洁之类的,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们感到不习惯。

因此,在调查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哪些必要的助老服务时,空巢老人选择较多的是:物业维修(家电、房屋维修、水龙头、阀门更换等)(20.1%),上门医疗护理(15.3%),代购代缴(15.1%),陪同看病(14.6%),清洗衣物(13.9%),理发做饭(12.3%),聊天解闷(6.7%)和其他(2%)。再问及现阶段最想要政府做的事,选择较多的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生活无忧(43.8%),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志愿服务(27.6%),多组织老年人能够参与的文体活动(23.8%),其他还有提出希望儿女晚辈多来看望,自己身体健康,政府和社会能多为老人提供活动交流场所等要求。

二、当前“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来源不稳定。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生活来源以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满足,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但没有工作或无儿女的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解决,因此,要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有较大难度。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除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或儿女供养,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吃、穿、用都靠自给自足,尽可能不多花钱,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顺,没有额外生活补贴,老人生活只能说是“活着”。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不乐观。我市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已逐年递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就医难的问题,但是长年患病、报销比例低、就医费用贵等现实原因,致使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慢性病更是吃点药凑合过去,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同时有些空巢老人难以照料自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三)生活孤独情感空虚,缺乏精神慰藉与温暖。空巢老人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普遍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状态下,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处打发,生活方式单调,除了白天打牌下棋,晚上散步跳舞看电视,很少与社会交往,被社会边缘化,再加上分居子女对老人的日常陪护和亲情关怀的缺失,使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常年劳累、情感孤独、家庭经济、医疗压力再加上思念亲人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加重了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化现象不断加速。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易成事故受害者。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疾病突发时无法求助、外出走失后无法联系亲人,意外摔倒、磕绊,甚至烧饭、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给老人带来危及生命的危险,更有甚者因煤气中毒、突发疾病死于家中无人问津的事故频繁再现。同时,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大,警惕性不够,行动不便,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空巢老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安全问题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和自然灾害威胁等等。

(五)助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由于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受传统与经济状况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认为住在养老机构没有自由,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且花销太大,无法负担,同时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陪自己聊聊天。这就催生了助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社区助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助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着助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且由于空巢老人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有服务需求却没有能力购买,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公益性的助老服务。

三、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有效机制,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经济困难。一是要建立完善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健全完善起来,使空巢老人在有安全、有保障、有尊严的社会条件下安享晚年生活。二是要建立对空巢老人的养老助老补贴救助制度。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政府部门要及时把他们纳入救助对象范畴,给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提供生活补贴,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三是建立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无论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欺侮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还是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老人的失德现象,“妇女之家”信访代理员都要积极做好空巢老人的信访代理工作,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舆论支持,帮助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满足空巢老人医疗服务需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提高空巢老人医疗报销比例,减轻空巢老人的负担,使老人们看得起病。对体弱多病、常年患病的空巢老人实行大病救助。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发放健康卡,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医疗咨询和健康讲座等服务,解决空巢老人就近就医问题,努力实现空巢老人各种医疗服务需求。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多功能老年照料服务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实现一条龙式的服务,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政府补贴,社区执行,组织社区下岗职工和闲散人员进行培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庭就医等护理服务;鼓励和接纳社区、学校、企业及社会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关爱服务。

(三)丰富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老有所为的就业机会。以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出发点,加强社区文化娱乐健身场所建设,为空巢老人参与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发挥纪念馆、图书馆和规划馆等公益文化场所的积极作用,加大向老年人开放力度,为其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特色文化活动,活跃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促进彼此了解,减缓孤独与寂寞情绪,充分利用报纸和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作用,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文艺作品和娱乐节目。发展老年教育,倡导办好社区老年学校,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各级老年教育网络,让空巢老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多为愿意从事力所能及劳动、服从管理和安排的空巢老人提供公益性岗位、社会用工等就业机会,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稳定经济来源,提高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充实闲暇时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四)加强对空巢老人的“贴身服务”,源头杜绝伤害发生。

第一,建立准确的空巢老人信息库,摸清空巢老人基本情况,社区“妇女之家”根据信息库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助老服务,或帮老人装电话,定时探望、聊天,承担家务、检查安全问题。

第二,为每一位空巢老人配备随身爱心联系卡,注明老人的姓名、年龄、血型、慢性病史、亲属和社区的联系电话;安装紧急呼叫按钮,与社区值班室、片区警察办公室或“妇女之家”工作人员、巾帼志愿者相连接,如遇紧急情况,便于救助。

第三,建立空巢老人的“援助监护网络”,发动邻居、辖区民警、巾帼志愿者和“妇女之家”工作人员等做网络监护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高龄、残疾、患病和体弱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进行定时监护,及时、准确掌握老人生活状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第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宣传教育,深入空巢老人家里检查水、电、煤的安全情况,为老人排除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并注重多应用典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进行教育,提高老人们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6.老人经常咬到舌头是什么情况? 篇六

四川 颜先生

答:偶尔咬到舌头是正常现象,主要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除此之外,主要就是因为舌头的运动出问题了,舌头和口腔的感觉出现了障碍,咀嚼和舌头的运动失调了,牙齿的咬合关系不好,等等。但若是老人常咬到舌头有可能是脑梗塞的先兆。

大脑局部梗塞,压迫脑神经,使舌不能灵活运动,常在咀嚼中被牙齿咬伤。除了吃饭爱咬舌头,像吃饭吞咽动作减慢,时间延长,平时爱流口水,端茶杯或饭碗时不自觉掉地,不能吹口哨等生活细节,都是脑梗塞发病的前兆。一般来说,出现这些信号需要去医院做CT检查。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发病率高又较特殊的脑梗塞,多发生在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其患者数量占到脑梗塞患者总数近70%。因此,老人如果发现最近常咬舌头,或伴有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应赶紧就医。

很多人在咬到舌头后就会发展成溃疡,接下来的几天就有苦头受了。那么,咬到舌头后该如何正确处理呢?一般情况下,如果伤口有血肿,但黏膜没有破,不需要特别的处理,血肿也会被自然吸收。但是如果黏膜被咬破,出现溃疡,那么首先要注意消毒和清洁,然后在伤口上涂碘甘油;或用西瓜霜喷剂喷个四五天即可愈合。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吃饭时要注意避免食物刺激伤口,吃完之后要立刻漱口。

老人如何正确吃粗粮

我和老伴都有便秘,听说吃粗粮可以缓解便秘。但我们吃了几天,胃开始出现不适。请问老人如何正确吃粗粮?

湖北 冷先生

答:1.老年人吃粗粮最好采用熬粥的方式,这样可以促进粗粮的纤维素被吸收和利用,同时减少肠胃负担避免腹胀的发生,保障肠胃正常循环。

2.老年人吃粗粮应当循序渐进,不能突然增加或者减少粗粮进食分量,这样容易造成老年人肠胃不适反应。为了帮助老年人肠胃适应粗粮,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可操之过急。

3.老年人应根据个人体质调整粗粮摄取量,一般每天粗粮的摄取量在50~100克之间,进食过少达不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进食过多容易造成肠胃消化不良的发生。

7.贫困老人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一、基本情况

全区农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10.3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共计26400人,占总人口的3.1%。其中高龄(80岁及以上)约占总人口的0.97%;寡居老人占总人口的0.55%,失能及半失能占总人口的0.2%。

二、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济方面。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不足,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仅仅60元的养老金生活,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困难。

2、生产方面。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生活方面。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4、精神层面。一是精神缺少慰藉,老年人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二是心理负担重。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5.医疗方面。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是全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XX区先后出台了《XX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XX区民政局关于加快社会养老建设的通知》、《XX区关于鼓励村(居)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引领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XX区农村五保对象3531人,共有农村敬老院15处,其中中心敬老院5处,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 46500平方米,共设置房间1660,其中院民住房1310间,床位 2600 个,可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600人,集中供养率可达到省规定的70%。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800元,分散供养标准2800元,并由政府出资,为全区所有五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农合。目前,全区15处农村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管理标准,8处达到省一级院标准,其中5处通过了国家三星级标准验收。农村幸福院9 个,全区建设老年活动场所336个,文化广场80个。

三是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力度。留守老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比例均达到100%,90周岁以上老人均能享受高龄补贴。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该险种保险期限为一年,每份保费仅为20元,保险金额为16000元,投保对象为50周岁以上至80周岁的老年人。近两年开展“银龄安康工程”公益活动,敬老企业向贫困留守老人赠送了4700份“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四是敬老助老,动员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空巢老人。近年来,区民政局筹措资金每年都对全区所有敬老院、五保老人、困难、残疾、“空巢”、高龄老人进行资金、物质帮助。组织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深入乡镇敬老院和老年家庭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青年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屋卫生,巾帼志愿者替老人换洗、缝补衣服、床单。菏泽义工团经常到敬老院和留守老人家中献爱心。通过志愿者真情服务,使每位老人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中,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在村文化大院中设立老年活动室、老年阅览室、配备健身器材和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留守老人体育锻炼和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建设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的力度,为留守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精神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场所。农村幸福院占地面积不低于2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设置床位不低于20张。配备必要的纳凉、取暖、厨具、健身、娱乐、消防等器材,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午餐供应、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村现有资源和闲置土地、房屋,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建设。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为留守老人筑“新巢”。

(二)完善救助医疗保障。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范围,对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实施临时救助并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卫生部门要逐步加大农村经济困难、留守老人老年慢性病、重大疾病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有效解决他们“看病贵、有病不看”问题;农村医疗机构要定期对登记在册的留守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疾患特点,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降低患病率并提供上门诊治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帮扶制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留守老人定向走访、帮扶、关爱制度,明确帮扶人员和帮扶对象,落实责任,切实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义工团等爱心人士组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结对关爱活动。采取座谈走访和谈心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会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公安、司法部门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普法教育纳入普法工作内容,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打击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行为。积极探索驻村民警管理农村留守老人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司法援助服务,对农村留守老人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审批,及时办理。

(五)努力形成社会关爱氛围。要加大对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典型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老人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关爱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上一篇:关于打扫卫生心得小学下一篇:会议纪要的特点及写作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