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2024-09-29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通用9篇)

1.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南溪区江南镇初级中学校 袁万菊

摘要: 课后反思是一节课的完善与继续,即可以及时评价一节课、矫正一节课,又可以积累教学实践中许多经验和信息通过反思,教师能从课堂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有助于下次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课后反思;评价;细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问题情景

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 一直以来都被忽视,一些教师认为课已经上了,反思大不了就是总结一下,没有必要,其实不然,通过反思,教师能从课堂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有助于下次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有显著效果,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下就一堂初中物理课的若干细节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如何完成的教学设计,是上课的指南、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学生理解,定律、公式的概括与推证是否简明、严谨和具有启发性,实验操作是否清晰可信,例题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突出本课重点,学生练习题的份量、难度是否适当,小结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通过课后反思与体验,结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便会一清二楚。

二、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本课的教法设计。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更合适得当,是激励探讨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所用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这些在课后反思中便会得到更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能总结成功因素发扬好的教法,分析失败原因改进教法。

例如:汽化教学反思,我先用教师演示法:教师演示法包括实物演示。众所周知,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引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之前我上这节课是先口头列举一些实例,然后师生讨论这些现象而引入汽化的,但是上下来,我发现因为枯燥的口头描述,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有趣多彩,没能激起他们更大的兴趣,给接下来课堂气氛的调动带来了困难,这次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先用占有酒精的棉花球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让学生观察字慢慢模糊直至消失,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自然而然地便引入了汽化这节课。然后用学生探索法:汽化这节课重点讲的是蒸发现象,而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这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了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进行观察讨论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虽然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后来听到老师们的分析,我意识到由于实物投影的局限性,使这个实验出现了一

些弊端:

1、现象不是非常明显,虽然为了观察方便,我用了染色的酒精,但酒精蒸发后遗留的色迹影响了现象的观察。

2、虽然实验时我也找了两个学生参与,但由于参与面太小,降低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总结以上教训我感觉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探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假设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再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探究,酒精不用染色,即使现象明显、观察清楚,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理解得深,掌握得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

三、反思课堂中问题情景设计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组织教学,挖掘教学中的艺术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理解深透、知识掌握牢固。

物理是有趣而又有用的,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给学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理解、掌握,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享受成功后的喜悦,促使学生兴趣不断的得到提高和发展,是我们课后应该反思的问题。

四、反思物理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正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教学带来革新机遇,将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直至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面对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上资源,建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综上所述,课后反思是一节课的完善与继续。即可以及时评价一节课、矫正一节课,又可以积累教学实践中许多经验和信息,对以后的教学产生调控和继往开来之功效。课后反思

是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之路。参考文献:

[1] 刘敬发主编平副主编《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哈尔滨

[2]《中学物理》 2011年11月

[3] 李杨编著《高情商孩子的培养方法》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4]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肖勇 译《教育的艺术》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年9月第1版

2.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一、直入式导语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 而这恰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 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重点和难点入手设计好导语, 这对帮助学生掌握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授《机械波》一节时, 可开门见山地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盘托出, 既使学生心中有数, 又便于教师的讲述, 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

二、科学史事式 (故事式) 导语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 用有关教学内容的科学史事以小故事的形式做导语。既可让学生了解科学史,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性,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科学家们在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态度对学生以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

三、设问式导语

教师的讲授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 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而思由疑引起, 如果教师在课前能根据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 恰当地提出一些问题, 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 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学生思不可解的情况下, 教师就可导出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静电感应”的教学时, 可设计如下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后把带负电的橡胶棒去接近验电器的铜球, 发现验电器的铝箔张开, 教师发出疑问:“铝箔为何会张开?”显然, 矛盾的提示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动机。接着教师进一步问:“铝箔张开说明它带了电荷, 但橡胶棒和金属球接触到了吗?”这样便进一步使学生想到除了“接触”导致电荷转移外还有另一种情况。此时大部分学生已被调动起“探究”的积极性, 而且有了正确的思路。教师进一步设问:“铝箔带电分开, 可以肯定是橡胶棒引起的, 那么橡胶棒的靠近为什么会使铝箔带有电荷呢?”这样, 教师用设问式的导语促使学生生疑、探疑并形成正确思路和积极探究的心态。

四、演示式导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所学的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定的实验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来导入新课程, 可以使我们对物理现象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 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演示实验, 引出新教学内容, 这是物理教师常用到的手段之一, 它用直观的物理现象、实验结果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使我体会到导语可能就是简单的几句话, 可要设计得巧妙、达到它的最佳作用却不容易。要想真正掌握导语设计的艺术,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巧妙, 有趣味性。

导语的设计要尽可能生动流畅, 形式多样、巧妙有趣。也就是说能用教师的言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 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 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否则会冲淡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2. 设疑, 求启发性。

根据认知理论,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 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疑, 同时要有启发性, 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开拓学生的思路。

3. 求度, 可接受性。

导语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感兴趣的形式, 要深浅适中, 既不能使学生高不可攀, 更不能使学生不言自明和有索然无味之感。

4. 求精, 有概括性。

导语只是引语, 并不是讲授的全部内容, 因此导语的语言要精炼, 概括性强, 不能拖泥带水。

总之, 课堂导语是教师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它在一节课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教学中因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 因而导语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几种导语以外, 还有直观式导语、趣味式导语、猜迷式导语等, 只要能促使学生开动思维机器, 就会有积极的效果。

摘要:课堂导语, 一个不起眼的课堂教学部分, 一个常被教师所忽略的环节, 但却是一个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为学生所喜爱的课堂教学部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设计好课堂导语, 发挥课堂导语的作用,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非智力素质的发展, 同时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创新欲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非智力素质,探究反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3.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 篇三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科学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关心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具体情况创设科学的物理问题情境。

一、联系生活经验,展现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根据课本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就要从生活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知道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浮力》时,就可以这样引入。

[演示实验]在装水的玻璃水槽中放入塑料鸭子、乒乓球、木块、铁块等,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在这次实验中,哪些物体受到了浮力?

生:(由于塑料鸭子、乒乓球、木块,即使压入水中,最后也能浮在水面,所以可以认定它们受到了浮力)——板书课题。

师:(1)铁块在水中下沉,也受到浮力吗?(让学生讨论铁块是否受到浮力,并提出判断的方法及依据)

(2)用钢铁制造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猜想)可能与物体的材料、大小、排水的多少有关。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运用视频画面,再现物理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或自制视频,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能从画中情景,迅速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如在教学《电流和电路》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电流,可制作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动画视频课件,上课时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视频,让学生通过画面理解电流,从感观上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

通过画面,使学生对抽象的事物有了感观认识,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感悟概念。

三、借助物理学史资料,再现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概念和理论建立的基础,而且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欧姆定律》时,讲述欧姆探究并总结出欧姆定律这一充满艰辛和乐趣的科学探索过程。再如,学习焦耳定律后,播放一些介绍焦耳事迹的声图并茂的视频,使学生知道今天课堂上轻而易举获取的结论,是前人花费近40年的时间做了400多次实验才获取的;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科学规律的得来,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及培养学生不屈不挠、探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

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物理不是语文,但如果能在导入时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物理的有趣的小故事,同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分析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这种方法可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或实验等方式进行。

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往往会觉得新奇、有趣,也很想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原理,让枯燥的内容和课堂变活,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新课学习。如教学《透镜》时,可引入这样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些人物: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路上遇到暴风雨,把火柴弄丢了。在南极冰天雪地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呢?这时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再如,教学《磁生电》时,为使学生真切地领会到参与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从中受到激励及鼓舞,可设计一个模拟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充当奥斯特、法拉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来研究。这样,使学生亲自感受到物理的乐趣和奥妙,激起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任何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借助于教学语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积累增多,思维能力增强,仅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容易导致教学的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对科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追求。教学语言是描绘情境的法宝,如果教学语言能够做到“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就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浅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四

双柏县鄂加中学 王景有 罗 丽

【摘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从新课程改革来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关键词】物理教学 思维 兴趣 创新

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 发现问题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造成电路中电流较大的原因后,对电流和电阻与热量产生有疑惑。我就在《焦耳定理》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电炉很热而与电炉相连的电线 不热?从中分析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电阻越大,热量越多;在设计两个电阻并联,分析热量与电流的关系:电流越大,热量越多。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根据牛顿的简易实验,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很短,在棉布表面上滑行的距离较长,在木版表面滑得更远,假如平面越来越光滑,小车将如何运动呢?有的同学说,越来越远,最后将永远运动下去;有的同学说将要停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速运动问题、重力问题、斜面问题、单摆问题、电路问题、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 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 得到真正的提高。参考文献:

5.浅谈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篇五

复习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因它既无现成的教材,也无固定的模式,因此与新课相比更显难教。

怎样上好复习课?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对未经复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会逐渐遗忘,而通过复习来再现已经获得的知识,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在讲授新课时,往往不可能一次就把某些概念或规律揭露的十分深刻和全面。通过概括而系统地复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则可进一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既能达到温顾而知新,又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现仅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谈点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体会,以期与同行们共商。

课题:复习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欧姆定律

一、本章特点:一是内容多,二是地位重。

二、构思过程:对于这么重要的一章.怎样安排复习好呢?我曾设想过几种方案。

1.常规复习法:按课本的先后次序,先着重将本章的基本概念重复提一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有关的练习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有课本可依,备课、讲解均较方便。但此法较呆板,学生以为“炒现饭”兴趣平淡。

2.练题复习法:认真选择练习题,以分析讲解练习题为主,将概念穿插在其中进行。这样做,显得活泼、多变,学生兴趣易激发。不过,复习课不应与习题课等同。以题谈基,谈不完整,遗漏难免。

3.归纳综合法:不拘于课本顺序,按知识的性质归类,将整章的知识用一条知识链贯穿起来,再举例阐明。

究竟选用何种方法更好呢?

我想:吃菜者讲究色、香、味,学生听课喜爱“新、趣、明”。这第三种方案较好地体现了新颖、有趣、明确这几点,故决定采用此法。

三、施教过程:

(一)引言:(略)

(二)启发大家归纳本章的知识链

本章内容虽多,但通过归纳,可以整理为(1)掌握一条定律;(2)熟悉两种电路特点;(3)会用三种仪器;(4)理解四个概念。

(三)具体复习1-2-3-4各点。基本要求:教师作导演,学生是主演,不需要动笔,口答就可以。

1、本章要掌握一条什么定律?

甲、定律的内容:

乙、定律表达式:

丙、使用时注意:①I、U、R三者所指的同一性。②R是物体固有属性并不随I、U变。

丁、举例说明:已知电路如图 1,试求:U1和U2 的值。有某同学解法如下。试指出正误?

解:I=U/R=220V/440Ω=0.5A

U1= I1×R1=0.5A×440Ω=220V

U2=U-U1=220V-220V=0V

2、熟悉两种电路特点,甲、启发归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简要回答电阻关系的推导要领。

乙、举例说明特点的应用:

有电路如图2所示,当K1、K2都闭合时,求:R总=----,I1=----,U2=----。当K1、K2都断开时R总=----,I1=----,U2=----。

3.会用三种仪器。即:电流表,电压表和变阻器。这应包括两方面:①懂使用规则,②会读数,知变化。这里可设计一道口答题。

如图3所示,①是_____表,用字母____来表示。使用时必须使电流从“____”接线柱流进,还要注意它绝对不允许____,它在本图中所测的是____路中的____。②和③是____表,用字母____表示,在本图中,它们的左 端应接“____” 接线柱,右端应接“____”接线柱,使用时同样要注意____,但它可以直接测____②所测的是____或____的____,而③所测的是____的____。4是代表____,它是靠改变____来改变____的,图中箭头代表____,刚接入时应放置在电阻____端,当它向图中左端移动时,连入电路的值变____,此时①的读数变____;②的读数变____。

4、理解四个概念:

本章有四个概念,即:电荷量、电流、电压和电阻。我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电荷量是指____,其主单位是____,电流的大小是指____,其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电流的方向规定为____,1mA= ____A。电压是____,其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1μV=____V。电阻是____,它是导体____性,其值可用____法来测量,但与外加的____和流过的____无关。决定其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并与它的____有关。它的主单位是____,代号是____。

(四)小结本次复习课(略)

(五)作业:布置一道课外练习题:

如图4所示电路,并联着两只相同的灯泡(L1,L2)已知A、B两端的电压保持6V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上端点时,电流表读数为1安,当滑片P滑至下端点时,电流表读数为0.1安,试求灯泡的电阻值和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四、教学体会:

1、复习课要上好,教师多动脑,认真钻研原教材,教法设计最重要;

2、重点要抓牢,复盖面不能小,最好归为知识链,概念既清又全面;

3、教法“新、趣、明”,例题要精编,配合概念来设题、既要简练又多变。

4、名为复习课,“双基”已学过,要用启发式,效果才明显。

以上所谈,仅是我通过实践所得的一点肤浅见解,定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不过我想;只要大家关心复习课的教学,出谋献策,提供实践证明效果好的教案给大家参考、复习课的教学定能更上一层楼。

怎样上好复习课,这是每一位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往往按

章节内容作系统的复习,概括,再附以适当的例题。教师讲,学生听或做练习似已成为一种

固定的模式。这种复习方法虽有“知新”的作用,单重在温故。它在复习过程中能起到提纲挈

领的作用,但在启迪思维,发展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却有所缺陷,尤其是一些尖

子生,往往对这种课提不起兴趣。

到底怎样上好复习课呢?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复习发现,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出示一些典型 题目,让学生通过讨论题目的做法而潜移默化的达到复习的目的。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以“整式的乘除”复习为例,谈一下

这种方法的应用。课堂上教师直接出示讨论题:若已知am=2,an=3,求a4m+3n的值?教师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找出此题的方法,并能指出这种方法所依据的公式解题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等。可以先给学生5--10分钟的准备

时间,再让学生站起来讲解,其它同学评价与纠正。学生可能这样来解: a4m+3n=a4m.a3n=(am)4.(an)3=(2)4×(3)3=16×27=432依据的公式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公

6.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六

浅谈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工作单位:龙胜县民族中学

作者: 杨 涛

邮编:541700 电话:7515496

浅谈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龙胜民族中学 杨 涛

摘要:新教材的特点是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结学生,淡化了知识体系,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旧式的“你问我背提问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那么就要把握好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

关键字 课堂提问 层次性 趣味性 发散性

现在的物理创新型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提问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目的。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例如由于“启而不发,不如填鸭”,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很少提问,“满堂灌”教学法依然存在;又由于部分教师把课堂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问题很少经过严密的思考,问题肤浅;或所提问题过难又不懂得启发,或流水式提问导致“满堂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得落实。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教学体会谈一些措施。

一、加深对教材的研究,问题设计教材实际来设计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得透彻掌

握,融会贯通,这样所提问题才会有目的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尽可能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进行提问。如: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学生对公式R=U/I常常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提问:(1)某导体两端加8V电压时,测得电流强度是0.5A,导体的电阻是多少(2)若在导体两端加16V电压,测得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为原来的两倍?(3)根据公式R=U/I,我们可以说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吗?

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理解电阻是一个与电压、电流无关的物理量,其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短、横截面积和导体的温度有关,R=U/I只是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是电阻大小的计算式。通过这类紧扣教材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启迪学生探究思维,课堂提问要有探究性和发散性

新教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那么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则体现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层次。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双”这又鼓励学生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这类问题不可以照书上的文字作为答案,这样提问方式,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提问很自然把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在备课时应多准备一些实际的,易操作的探究性问题,注意避免“探而不究”,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适时地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大有好处。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提问“你知道生活现象中有哪些实例能说明光在空气沿直线传播呢?”在《物态变化》中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有什么好处呢?”这类问题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的熟练程度。虽然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能力,但课堂中的发散性提问应该是适当的适时的少量的,频繁的发散提问会显得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课堂低效或无效,而提问也就变得“形散神也散”,会使知识偏离重点、难点,同时也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设问要从学生认识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和兼顾性

我们在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层次性和兼顾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问题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学习态度都会不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的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班级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会有针对性,效果才会好。

四、精心设计提炼问题,使问题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门功课,或者某个知识点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思路才会更宽广,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尽量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问题的设计还应当具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可能创新的空间,从而培养和锻炼他们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矛盾,引起思索,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例如,学习“浮力”时,可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乒乓球在水中都是漂浮的吗?”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回答:是。然后演示将一个无底无盖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在瓶内放一个乒乓球,当向瓶内注水时,乒乓球并没有浮起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他们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现象不一致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教师要有意的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猜测性的“质疑”,例如在讲“磁现象”时,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自己去做实验,并告知他们要针对实验现象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小磁针为什么能总能指向南北?磁体为什么能吸引铁钉而不能吸引铜?为什么磁极间有时是相互吸引而有时是相互排斥?为什么铁钉也能变成磁体?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作引导、评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物理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力的测量时,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

过现象进行质疑。为什么“0”刻度线在顶端?为什么会有测量范围限制?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是不是只能测量竖起方向的力?像这样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寻根问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断质疑、不断解疑的过程,改变了学生过去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由乐学变为善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专研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有趣味、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 2.《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

7.浅谈物理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篇七

(一)导入新课的直观性

现代教育学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既方便又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媒体屏幕上展示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录像等内容要一目了然。老师在领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往往是先直接出示本节的主题,传承教学资源,语言表述也常常开门见山,然后巧妙的使用多媒体,体现其内容的直观性。

(二)导入新课的简洁性

导入新课的环节是学生从行为及思想上准备课堂学习的前几分钟,导入的基本点是导,在情境设计上要简单明了,不能绕圈子,走弯路,在教学语言上不能滔滔不绝,漫无边际。导入新课的语言不但要切中要害,还要简洁明快,起到立竿见影之功效。在导语中要逐步点化教学内容、结构特色,切入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可以这样导入:画面上有一个穿着旱冰鞋的小孩,使劲用力推墙,结果自己后退了,为什么?这样通过生活中熟悉、有趣的事例有效地克服上课的单调乏味,使学生感到新鲜,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导入新课的新颖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实践到教学中去。在课堂引入方式上要引入新颖的东西。如在学习“速度”时,开头可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猎豹正快速地追赶着羚羊,而羚羊拼命的逃跑,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学生会展开想象力,进入情境,具有新鲜感。从而出奇制胜,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成功的为课堂奠下基调。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可先讲一段《猴子捞月亮》的故事,问学生能不能捞到,学生一定回答:不能,井里是月亮的像。这样又新颖、又突破主题。

(四)导入新课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因此在教学导语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导新课,还要考虑导的对象是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那些学生普遍感兴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直接面临的物理现象或者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等作中介。初中学生好奇心很强,要在教学中特意渗透一些自然现象、实验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其中的原理。例如在学习“浮力”时,可这样导入,怎样能让沉在杯底的鸡蛋浮起来?学生会抢着各抒己见,体现其主体性。

(五)导入新课的情趣性

在设计导语时要尽可能设置疑问制造悬念,这样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浮力时,可这样开头:古罗马将军打仗获胜后,把战俘扔进死海,为什么这些战俘一个没被淹死?这就是浮力在起作用,这样起伏的悬念使学生迅速提高注意力投入到浮力的学习中。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多媒体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做这样的实验:把一小试管放入一装满水倒置的大试管中,看到小试管逐渐上升,这样学生会身临其境,心领神会,达到妙趣横生的功效。

(六)导入新课的连贯性

温故知新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可适当而自然地回顾已学内容,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可这样导入:在光的反射中我们知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那么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又是怎样呢?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点破了本节的主题。在导入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8.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篇八

【关键词】提问设计 突出重点 启发性 指向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给物理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创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而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其次,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最后,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设计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其次,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最后,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三、提问设计要有指向性

提问设计要有指向性是要求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例如,“在测小灯泡的电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提一问题:①如何设计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全班陷入苦思冥想,无人能回答出来,这时老师点拨提问: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③测小灯泡电阻的原理是什么?④物理中常用怎样的方法减小误差?由于后三个问题是已学过的知识,所以班上的同学回答得非常踊跃和顺畅。随后,老师又把第①个问题提了出来:刚才那些问题大家回答得非常好!这回你们可以设计出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了吧?立刻班上有许多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教学效果非常好。本节课中,设计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周密地设计了四个问题,老师先提出的第①个问题,并不急于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突出、明确思维的方向,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②、③、④做铺垫,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点就这样由几个由大到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具有适当容量的“问题链”,在两分钟内轻松突破了难点的同时打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能力得到良性迁移。

9.浅谈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篇九

一、诱发探究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苏藿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小故事、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感受手指夹三角尺的感觉,进入探究课题的过程。

二、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

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一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不同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问题间有密切联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

三、指导探究方法

上一篇:固定资产工作方案设计下一篇:书,我唯一可靠的朋友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