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设计

2024-09-27

“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设计(共13篇)

1.“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一

[提问]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

[练习]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著名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

★ 大洲与大洋说课稿

★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 七年级地理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 七年级地理教案合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2.“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从数学建模的概念中可以发现, 数学建模一般是指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能把实际问题归纳后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加以解决。什么是数学模型呢?根据徐利治先生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一书中所说, 从广义上讲, 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方程以及由此构成的算法系统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从狭义上解释, 只有那些反应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才叫做数学模型。

小学阶段的数学建模重在让学生体验建模的过程, 即通过一定的实际情境, 让学生在构建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感受数学的形成过程, 并能以模型进行一些简单的解读与应用。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微型的科研”过程, 使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二、数学建模课堂案例

数学建模帮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再进行解释运用的过程, 更容易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 (下册) 71页“面积的概念”教学

【教学片段一】

活动一:剥一剥。看看橘子皮和苦柚皮哪个大?

(学生们慢慢剥课前准备的橘子和苦柚的皮)

生:苦柚皮大, 橘子皮小。

师:这个大小包括里面的瓤吗?

生:不包括, 只指表皮。

师:对!像橘子外皮、苦柚外皮那样的东西, 我们叫做物体的表面, 通过剥一剥我们比较了苦柚、橘子表皮的大小, 这说明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活动二:观察70页的主题图, 请学生们说说图中物体的表面。

生:黑板面、课桌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

师: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画下来就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平面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同学们再用手摸一摸课桌表面, 说说与未剥皮的橘子、苦柚表面有什么区别。

生:桌子表面是平坦光滑的, 橘子、苦柚表面是粗糙弯曲的。

师:对, 一种面是平面, 一种面是曲面。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平面图形。

活动三:涂一涂, 看哪个图形先被涂完 (男生涂正方形, 女生涂长方形) 。

师:谁说说哪个图形先被涂完?先被涂完的原因是什么?

生:正方形先被涂完, 因为正方形涂的面小, 长方形涂的面大。

师:有道理, 刚才我们说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通过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 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活动四:辨一辨, 下面这两个图形有大小吗, 怎么比较呢?

生1: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看起来有两条边一样长。

生2:图1大, 因为它是一个角, 两条边是两条射线, 可以无限延长。

生3:这两个图形无法比较出大小。

师:你说一说无法比较的原因。

生3:图1是一个开放图形, 两条边可画长, 可画短, 只有把两条边的长短固定下来, 把开口封住了才能比较出大小。

师:你的观点是把开口封住变成封闭图形, 才能比较出大小, 是吗?我也同意。同学们,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有大小?

生1: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生2:封闭图形有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的意思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生3: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随感】“面”是什么?说不清, 道不明。以上案例从具体形象的实物开始, 借助“剥一剥”、“涂一涂”、“摸一摸”、“辨一辨”等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平面图形有大小”, “封闭图形有大小”, 层层深入, 有序地推进了“面积”概念的含义。反映了从一个生活问题 (橘子皮和苦柚皮哪个大) 到数学问题 (面积的概念) 的形成过程, 这是学生建立面积概念的过程, 也是一次建模的过程。

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 (下册) 72、73页“面积单位”的建构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面积”的概念, 现在谁能比较一下教室里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

生:书皮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师:这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很容易看出来, 如果遇到看不出的怎么办?怎么比较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 它们的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

提供学具: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画有图3、图4这两个长方形的纸, 1平方厘米大小的小正方形30个, 直径是1厘米的小圆片30个, 剪刀一把。

(学生操作, 教师观察巡视,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 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生1:我先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不出它们的大小, 然后用剪、拼的办法比较出图4大一些。

生2:我在图3的长方形上摆了14个小圆片, 图4的长方形上摆了15个小正方形, 15比14大, 所以图4比图3的面积大。

生3:我全用小圆片摆, 图3上摆了14个小圆片, 图4上摆了15个小圆片, 15比14大, 所以图4的面积比图3大。

生4:我全用小正方形摆, 图3上摆了14个小正方形, 图4上摆了15个小正方形, 15比14大, 所以图4的面积比图3大。

师:生1、生2、生3、生4都认为图4的面积比图3大, 他们的方法对吗?大家喜欢哪一种呢?

生5: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要用一样的图形作标准, 要么是小圆片, 要么是小正方形。所以生2的方法不对。

生6:生1的方法要先剪下来再拼, 但是如果有的物体没法剪下来怎么办, 所以我认为生3、生4的方法比较简单。

生7:如果面积太大, 没有那么多的小圆片或小正方形摆怎么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生5说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要用一样的图形作标准, 这个观点很好, 我们就把“一样的图形”的大小称为一个面积单位, 也就是说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如统一的小正方形或圆形) 。有了这样的一个面积单位就可以比较图形的大小了吗?

生8:以这个面积单位为标准, 来衡量其他物体的面积里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这样行吗?

师:你的这个主意太棒了!数学家们就是这么做的。那么, 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9:我认为用正方形好, 因为圆形摆不严, 有空隙。

师:有道理, 那么我们就用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表示一个面积单位。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米。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老师给你们发的小正方形就是1平方厘米, 你们现在用这个面积单位比较一下图3、图4的大小吧。

生:图3是14平方厘米, 图4是15平方厘米, 图3的面积小, 图4的面积大。

3.“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学科思维  渗透运动  分子扩散  降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59-02

从事多年的生物教学工作中,笔者注意总结科学发展史,生物学中每个伟大成就的发现,特别近代史上的科学发现,无不体现出多学科思想结合的结果,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思想。一般来说,以数学作为通用工具,以物理和化学作为实验手段来分析生命现象。同时,在教学中,笔者有机会接触一些发达国家的老师和学生,发现他们跨学科思维比较活跃。在交谈和收集的资料中发现他们的教材和自然科学的教育方式跟我们有较大的差异。以美国为例,在基础教育的七、八、九年级,他们的物理、生物、化学合为一本书,一般叫科学,他们的科学老师往往可以同时上物理、生物、化学。还有美国的SAT教材(美国的大学考试教材)也是这三个科合在一起的。这样的教材和上课形式把各个学科的思维综合在一起统一到自然科学中,因此理科思维的综合能力比较强,能站在比较高的思维高度来看待生物的运动规律,容易发现生物问题,引起新的科学发现。

相比之下,我国现在一般各科教材分开,各科老师也各自强调学生对自己学科的学习,而且各科之间存在时间的竞争。我们比较少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以及各学科综合思维对学生科研思维发展的良好作用。

为此笔者利用这节课,设计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综合思维分析生物的一个基本运动—— 水分在细胞内外的运动的方式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进行跨学科思维。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中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散失等理论以及水农业生产应用规律和水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等。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后进行的,因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作为原料,与进一步学习水分的代谢相关内容有关,同时,水分代谢又是下一节“植物矿质元素代谢”的知识基础。

本节教材连接初中植物学知识。植物的营养器官根是吸收水的主要器官,学习根尖的结构,导出学习水分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渗透作用(渗透运动),随后指出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接着讲水的运输及运输的原因,水的蒸腾作用及蒸腾对植物生长的必要性。最后论述理论在生产上的应用和意义。

本节课以探究实验作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实验内容,并且分为若干实验组,以组作为单位实验、研究、讨论。

教材实验有:(1)参透作用演示实验;(2)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笔者增设了几个小实验:(1)萝卜条浸泡在清水和30%蔗糖溶液中的对比实验;(2)观察鸡血正常红细胞和浸泡在清水中的对比实验;(3)课外实验,每组找两颗小植物,分别浇清水和海水的对比实验。

首先让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尽可能提出相关问题。老师发放实验现象预设的各个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思考、研究、讨论,总结结论,或寻找各种相关信息资源,比如可在网上搜索资料解决老师预设问题或自己所提的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先找出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的现象,归纳生物实验一般方法。接着一起讨论相关问题,寻找问题答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运用物理和化学相关分子热运动理论说明植物细胞吸收水和失去水的渗透作用原理;理解水分运输的动力;水分散失及其对全球水循环的意义;水分代谢在生产中应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学习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能力;初步运用学科交叉思维能力。

(三)生活目标

在實验、讨论中学会个人在团队中的合作方法,体会团队合作的优势;水问题不仅是农业上重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和世界范围人类共同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生态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实验室准备好各种相关材料:半透膜用玻璃纸,蔗糖,蒸馏水,洋葱,已经处理分层好的鸡血,吸水纸,显微镜,萝卜条,刀片等。学生用一个课时完成实验。做完实验后老师给每组分发一系列关于相关实验的问题。

第二课时开始,由学生先展示课外实验,讨论总结实验不规范的操作:(1)切萝卜条大小不一;(2)两颗植物大小差别大;(3)两颗植物是不同种的。总结出生物实验一个基本原则是:唯一变量。

接着班上集体讨论预设问题:

(1)溶液液面逆重力上升是否违反了物理学原理?那里上升的动力是什么?请联系物理学中布朗运动的原理和化学中溶液扩散现象。

答:没有违反物理学原理。水分子在特殊结构—— 半透膜两边扩散运动是液面上升的动力。

(2)蔗糖溶液液面会不断上升吗?膜两边浓度会变得相等吗?为什么?

答:观察到溶液液面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膜两边浓度永不相等,因为蔗糖分子不能到下面的水溶液。

(3)请问溶液液面上升过程中有什么物理量发生改变?当液面停止时水分子微观运动是什么样的状态?

答:蔗糖溶液液面上升,会产生重力,在重力作用下减慢了水分子向上运动的速度,加快水分子向下运动的速度。当向上和向下运动速度相等时,溶液液面停止不动了。

(4)所有的洋葱细胞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这说明细胞有什么差别?

答:这说明细胞是一个渗透结构,并且细胞的浓度是有差异的,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浓度较低,没有发生的细胞浓度较高。

(5)在清水的萝卜条变硬了,而在30%的蔗糖溶液的变软了的原因是是什么?

答:细胞失水后,细胞中出现了很大的“空隙”,因此細胞间有了“活动空间”,所以萝卜条变软弯曲。而细胞吸水后,整个细胞充水膨胀,饱满,细胞间没有可活动的空间,所以萝卜条变硬。

(6)浇海水的植株第二天变黄死了说明什么?结合质壁分离说明植物吸水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答:这说明植物失水死亡;说明了植物吸水是一个被动的生理过程,吸水或失去水决定于浓度差。

(7)由鸡血实验说明动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吗?为什么在清水中红细胞会破裂?

答:这说明动物细胞也发生渗透作用。因为没有细胞壁的限制作用,动物细胞吸水过度涨破。

(8)讨论到这里先播放一段影像资料:天山山脉优美的景象,在山脉中部连绵不断的云杉林,这里被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云杉是我国最高的植物,一般有60米。接着播放一段长城内外的森林和草原风光。请问水到达60米高的树顶的动力是渗透作用吗?这个动力最终来源哪里?

答:是的。蒸腾作用使叶细胞的浓度最高,然后是茎,最后是根,形成了细胞间浓度梯度差,水能从下渗透向上了。因此光能是最终动力来源。所以运输动力决定于外来的因素。因此植物生长可加速水的循环。

(9)由水分吸水和运输动力的特点说明农业生产和高大乔木生长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天山山脉只有中部山腰长森林,而山顶和山下没有。

答:水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条件,必需有充足的水森林才可以生长。天山顶有固态的水而无液态的水,而水流动到山脚已经很少了,不足以满足森林生长了。

(10)长城的位置基本上与400mm降雨量吻合,这在生物学上说明什么?

答:长城内降雨量大于400mm,森林可生长,可进行农业生产。长城外降雨量在200— 400mm之间,是牧草生长区,自能进行牧业生产。长城其实是农业社会和牧业社会的分界线。

(11)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布局与水的关系。

答:这是一个课外大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了解。

在解决预设问题的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有各种自己的问题,有些可当场讨论解决,有的无法解决。下面列举一些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

(1)溶液分子为什么永不停息地运动?

答:这个无法很清楚说明。这与分子间引力和斥力,还有分子势能等有关。建议和物理老师交流。

(2)磷脂为什么形成双分子层?

答:这与分子间亲和力有关,高中阶段无法理解得很清楚。

(3)为什么我们去海里游泳不会失水而死?

答:因为我们表皮有角质层保护,我们的细胞不直接和海水相接触。

(4)为什么我们这里海岸线有那么多树林(红树林)生长,而没有因海水而失水?

答:红树林有特殊的结构和生理适应海水能力。比如有分泌的盐的腺体,能储存大量的空气等。

(5)全球变暖,我国新疆等地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可能冰川溶解,那里失去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水。

四、课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组实验情况,每组在讨论中发表见解的状况,课后分别调查他们对这节课的评价和意见。

(一)问题反思

有部分组做的实验很混乱,互相配合的团队能力比较低,有些生物基本实验能力都没有。这反应我们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低。

约三分之一的组从实验到讨论问题都处在被动的状态,另三分之一的组比较活跃。开始讨论比较艰难,思维无法连接上。需要慢慢复习物理知识引导。

部分同学适应不了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方法,要求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节课用了三个多课时才完成,用时长。这样无法按正常课时去授课,不能符合高考课时要求。

(二)良好的反应

自始至终,有一部分学生很兴奋,感觉很新奇,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这说明他们体会到多学科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的好处,理解了这个简单的生理运动是在特定条件下物理和化学运动的结果,增强了学生科学的探索欲望,升华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广度,基本上达到预期教学设想。

通过这次探索增强了笔者教学的信心,也鼓舞了笔者继续进行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方许武.201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因”一节教学难点的突破[J].生物学教学,37(5)

4.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篇四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三点:

1.准备不够充分。可能是因为要教地理和生物跨两个学科。因此我在备课方面,我总是感觉一直处在焦头烂额的境地,备课很不充分。

2.教材吃的不透。评课的时候老师们说我的教案写的不是很好,没有专业水准。因为在做学生的时候历史与社会本身就不是自己的专长,可以说是自己学的很不好的一门学科,所以在专业只是方面,肯定不如师范生要好,以前每次上课,都是要很多本资料一起筛选,才能让自己稍微有点底去教室的,而且即使是这样,有时候上课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讲什么,虽然雪深跟对我比较满意,可是自己总是觉得心虚,上课总自己登台主持或表演那么自如。也许时间久了,专业会扎实起来的。

5.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篇五

多媒体显现出来的世界地图不是很清楚,只好让学生们看课本上的那副地图。先看整个世界地图,让学生们讨论交流在这幅地图上都发现了什么,刚开始学生们没有头绪,答案五花八门,后来我慢慢的引导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地球表面上大部分是什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等,通过这些细小的问题,学生们逐步理清了思路,顺利的找出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陆地都被海洋包围,海洋之间都是相通的。再让学生们看课本资料,知道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仅占29%,海洋面积占了71%,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出示大洋和大洲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分布图,让学生们了解哪些大洲和大洋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和大洋分布在西半球。哪个大洲面积最大,哪个大洲面积最小?那个大洲没有人居住?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四个大洋的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哪两个大洲是相对应的?通过看地图以及学生们的交流讨论。对于七个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我让同学们先按顺序排出来,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总结出一句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通过这句顺口溜来巧记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亚洲与大洋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欧洲与非洲两两相对。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6.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篇六

借鉴

尝试

—赴重庆国培学习汇报

一、学精神

1、爱岗敬业精神。

唐果楠教授:“上课迟到三分钟就是教学事故。”

六十七岁女教师李达武

站着讲课6个小时,板书十几板

2、精益求精的精神

2014年,《“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积极阳光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重庆七中周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

从新疆来到重庆,回老家看爹娘是一种奢望。(不抱怨,乐此不疲)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文革

男老师(儒雅)

女老师(优雅)

学生(文雅)

二、学思想

培养目标:

a)培养学生的三个意识:

法治精神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

b)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2016-10-13

制造需要

调控状态

把握火候

适时点拨

c、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爱因斯坦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d、初中学科有共通性,不同学科教师要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听课)看好自家门

从来不串门

把好自己门

经常串串门

e、人精力集中只有10分钟。

f、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蔡元培

g、教育的第一粒扣子一定要从家庭扣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父母自己无意识,做优秀父母,成就优秀孩子)(诺贝尔奖、言传身教)

国外有研究证明,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

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这说明社会、教育、科研等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其母李静贞出生于天津一名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毕业于天津大学,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天津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

2016-10-13

朱棣文的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弟弟朱钦文21岁就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是洛杉矶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亲人的成就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朱棣文说:“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笨蛋。”他认为和兄弟们相比,自己逊色多了。他在从事物理学研究时,如果三四个月中没有重要的新进展,就会感到不安。

h、有关教学的几个观点

1.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让:教师的指导、引导

2016-10-13

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

桃子:是学生自己摘到的,而不是教师摘下来塞给学生的。

2016-10-13 4

让:教师的指导、引导。

跳一跳: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

桃子:是学生自己摘到的,而不是教师摘下来给学生的。

i、教师应具备的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厨师能力”

抓重点

攻难点

解疑点

2.课堂中的“公关能力”

“察言观色”,引导协调;

“以心抵心”,平等民主。3.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为学生创设舞台

让学生亢奋学习

j、处理好几个关系

1.讲与不讲

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

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2016-10-13

2.课内和课外

一次性“高温煮熟”,不能半生不熟,即不折不扣地达到目标,该背诵的 要熟记,该运用的要形成能力。

3.自主与合作

课堂上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最后还是自主学习(当堂完成作业)。

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

4.生学与师导

生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品质

三、学方法

1、五环节教学法(重庆七中)

导 · 学 · 展 · 点 · 练

导: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3—5分钟)

2016-10-13

① 一进课堂,教师满怀激情,三言两语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② 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 出示目标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紧张、高效地学习、思考,迎接检测;

④ 学生学习时,教师要巡视、关注,必要时说一两句有针对性的鼓励话;

⑤ 看书后检测前,启发学生,正确运用新知识,又对又快地解题;

⑥ 检测结束后,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判定解题对错,为什么错;

⑦ 更正讨论结束后,过渡语为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避免错误。

学:学习(自主、合作)(8—10分钟)

①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成不同层次的有效问题交给学生。

②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最后由师生共同解决。

③教师深入学生,加强指导,最大限度的发现并记录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2016-10-13

露出来的疑难问题。

展:展示、分享、讨论、更正(及时、准确反馈信息,发现、解决问题。)

①学生展示(10-12分钟):展示交流,分享成果。以小组为单位,依据问题的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展示,展示的面尽可能广,要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②展示交流时,其他同学首先要认真倾听,然后要积极补充和完善;出现不同观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直至达成共识。

③按照学生展示的情况要对学生个人和所在小组进行打分

点:四两拨千斤,学法指导

钻研教材,研究学法

解疑释难,方法点拨

点拨什么:学生学习后暴露出的疑难问题或

练习中的错误且全班无一学生会讲

或讲不全的内容。

怎样点拨:一要点拨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要点拨狠,点石成金,解决疑难。

练:当堂完成作业

“堂堂清”

教师精选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注意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有梯度和典型性,注重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确保优等生得到提高,中等生得到发展,学困生不能掉队。练习要侧重学生能力的提

2016-10-13

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2.小组合作学习

3.2016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关键词

1)互联网+教育

(2)慕课(MOOC)(3)翻转课堂

(4)BYOD进课堂(5)创客教育

(6)融合教育

(7)大数据

(8)混合式学习(9)优课

(10)未来课堂

4.关于听评课

(1)看其目标是否明确

三维度目标

(目标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2)看其思路是否清晰

(3)看其方法是否得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重在学法、贵在得法

方法灵活、有讲有练

;图文并用、有板有演

结语:史记·孔子世家》 :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希望我们大家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做一名优秀的老师,用行动为学生、为社会多发挥自己的正能量。

7.“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手段上主要用了三种方法, 即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标本、模型等教具了解鸟类的多样性, 理解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谈话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师生互动, 正确掌握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认识爱护鸟类的重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反思本节课堂教学, 有优点需要继承发扬, 更有不足需要修正改进。

一、继承可取, 完善提升

1. 贯彻课程目标有的放矢。

根据对《鸟类》一节教材的分析, 制订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 确保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生物, 学好生物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 根剧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测量、思考、交流、总结等多种活动,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逐步理解“鸟类与飞行相适应的特征”,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生物学素养, 使目标不仅罗列在设计中, 更融合在教学交流中, 真实而鲜活。

2. 凸显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探究活动展开。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特征的环节, 设计了量一量、摸一摸、掂以掂、看一看四个探究活动, 教师创设了类似“家鸽的身体呈什么形状?与它的飞行有关吗?”“量一量家鸽两翼展开后的长度与体宽的比例是多少?”“摸一摸家鸽的胸部肌肉, 发达的胸肌对飞行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情境和提示,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 建构概念。前3个环节比较简单, 学生根据提示, 动手操作后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家鸽呼吸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难点, 选择观看视频的方式, 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家鸽在呼吸时肺和气囊内气体的变化, 引发思考该特征与飞行生活的关系。最后用图片、动画介绍家鸽的其他内部结构, 让学生了解家鸽的其他一些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丰富的探究活动, 能吸引、指导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成功体验, 使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表演舞台, 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活动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得以完整呈现。

在本课的最后, 教师播放一段猎杀鸟类的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可以为鸟类做些什么?进而联想到人类和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 以及人类应如何在这仅有的地球村与我们的伙伴们和平相处, 共同发展?强化学生保护生物, 爱护地球的理念, 体现了情感的升华。

二、修正不足, 探寻创新

1. 提高素材的利用效率。

情境导入环节, 多种飞行器的视频, 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但与接下来的“观察多种多样的鸟类, 分析鸟类的三种类型”的活动, 衔接不够紧密, 过渡显得生硬。

不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飞行器的飞行依赖于哪些要素, 由此过渡到鸟类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征符合这些要素, 能够展翅翱翔, 既实现了合情合理的承上启下, 又更大限度地利用了素材, 体现教学设计的高效性。

2. 教师给学生的创造力松绑。

在课堂的主体环节, “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过程中, 学生虽然能参与实践, 但这种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教师给定的活动单亦步亦趋地进行的, 如量一量、掂一掂、看一看等,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 孩子天生就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过多的干涉, 容易束缚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提问的能力, 出现教师主导有余, 学生生成不足的现象。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操控全局的导演, 而是默默留心, 偶尔介入的旁观者。教师提供资料包和标本教具, 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探究的时间, 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少指导、多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时, 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 再让学生通过反思, 完善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生活的特征, 建构重要概念。

8.浅谈“简易方程”一节的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易方程教学

小学阶段“简易方程”的学习是以后在初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所以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方程基本知识的掌握,使之与以后的学习融会贯通。下面就我对“简易方程”内容的教学作一点简单的剖析。

一、启发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等概念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教学方程的概念应该从等式讲起,教师可以这样逐步引入:出示天平并分以下几步进行演示(1)在天平左盘放入重10克和20克的方块各一个,右盘放入重50克的砝码一个,让学生观察并得出不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不相等;(2)把天平右边的砝码换成30克的,让学生观察并得出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启发学生用式子表示这种等量关系。教师板书:10+20=30,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等式(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3)在天平左盘放入一个10克的方块和未标明实际重量的40克的方块(教师用粉笔在方块上写上x,表示这块方块重x克),在右盘放入一个5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得出平衡状态,说明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教师启发引导得出表达式后在黑板上板书:10+x=50,引导学生比较“10+20=30”和“10+x=50”,教师提问:“这两个式子都是什么样的式子?”(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个式子中都是已知数,第二个式子中有已知的数,也有未知的数);(4)在左盘放入未标重量但实际重量为50克的方块两个(教师说明两方块同重,并用粉笔分别写上x,表示分别重x克),在右盘放入10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后写出表达式,教师板书:2x=100,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10+20=30,10+x=50,2x=100这三个式子,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关系。然后教师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应该强调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它必须是等式,二它必须含有未知数。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当x等于多少时,方程10+x=50的左右两边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举例说明。例如x=40时,方程10+x=50的左右两边相等,我们就把x=40叫做方程10+x=50的解。接着提问:“2x=100的解是多少?”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求出x=50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概念“解方程”的定义,并向学生说明“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学时可以指出,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它是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值的演算过程。但这里没有必要强调,可以通过解方程和检验方程的解使学生具体体会。出示例一让学生完成,教师板书并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强调如何检验。

二、引导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小学阶段所学的简易方程包括ax±b=c和ax±bx=c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解这类方程是以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答的,要与中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区别开来。教学中要认真复习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地进一步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如果出现形如ax±b=c的方程,启发学生把原方程变形为ax=c的形式,再通过乘除运算法则求解。教学时可以先给出“过渡题”再引出问题,启迪学生“拾级而上”。例如:

过渡题:10+( )=50

例题:10+2x=50

学生不难从过渡题获得启发,得到2x相当于(),那么把2x看作一个数,就可以先求出来,然后再求x等于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例二。对于例三的解答稍有困难,此时教师提问:“按照运算顺序解这道方程应先算什么?”(6×3)“把2x看作什么?”(未知数)“2x在整个方程中处于什么位置?”(2x是减数)。接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把方程解完。例四是列方程解文字题,教师根据条件引导学生列出方程,然后让学生自己解方程。对形如ax±bx=c的方程可借助形象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它的含义,进而掌握解法。出示例五,引导学生观察图。教师讲述:要求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必须知道上午运的吨数和下午运的吨数。但题目没有直接告诉,只告诉每车运x吨,上午运了四车,下午运了三车。“如何用含有字母x的式子表示上午运的吨数和下午运的吨数呢?”(4x和3x)“又如何表示一天运的吨数?”(4x+3x)。4x表示四个x,3x表示3个x;4x+3x表示四个x加三个x。提问:“四个x加三个x等于多少个x?”(七个)。教师板书4x+3x=7x。出示例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方程,根据学生思考后的回答,教师可作启发性的提问:“7x加9x等于80,表示几个x等于80?”(16个x等于80)。教师讲述,这是一道含有两个相同未知数的方程,在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还会出现类似的方程,解这种类型的方程时一般是通过加或减的计算,先把它变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即ax=c再往下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解例六。现在,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解形如ax±bx=c的方程了。

三、教给学生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检验是解方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解的理解,应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并且这也为以后初中阶段出现增根埋下伏笔。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把求出未知数X的数值代入方程,看左右两边的数值是否相等,要掌握检验的书写格式。学生熟练后就可以口算检验了。

四、学习“简易方程”一节的意义

通过小学教学简易方的教学,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为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通过用字母表示所学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用字母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简明易记,所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让学生初步接触一点代数知识,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数不参加运算,等于缺少一个条件,思维的步骤增加),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做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

总之,同学们学习这节内容后,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参考文献:

9.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篇九

在上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时,我应用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导课,利用同学都喜欢的游戏方式探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直观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课堂,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自然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大洲和大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教材分为四部分进行处理,利用大屏幕明确教学目标:地球海陆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基本概念;大洲和大洋名称位置轮廓;大洲的界线。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把这一课的媒体资源链接到我的课件中,形象直观的体现地球海陆的分布、基本概念、大洲大洋的名称以及分布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讲与练相结合,及时反馈学习信息。用PPT制作七大洲、四大洋的基础知识点。在学生识别七大洲形状和位置的基础上运用填空和读图,进行练习。

其次,运用PPT课件学习大洲的界线,直观而又具体,拓宽中学生的视野和认知。

正是由于把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才使得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并能够十分主动地参与其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加大了课堂密度,知识容量,让知识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实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备好课的同时,开发教学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0.“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十

《大洲和大洋》(片段)教学设计

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刘芬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七大洲轮廓简图,掌握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和地理分布特征。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脑海中能形成一幅世界地图,并能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征。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七大洲位置和贴图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和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图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15分钟

六、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地球仪转动)这是转动着的地球仪,从中我们看到了世界海陆的分布,大家观察一下,地球上分布着几大洲?几大洋?(学生回答)其实,大洲和大洋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了,对于七大洲的轮廓也许早已了解。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不仅要了解七大洲的轮廓,更要清楚它们的位置,使我们脑海中能形成一张世界地图。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先来学习七大洲。

(展示七大洲分布图)这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我们来看一下七大洲指哪些?(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师:那么七大洲中哪一个洲面积最大?哪一个洲面积最小?(教师出示数据,学生排列)

(学生活动):根据给出的数据,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教师强调):亚非北南美

南极欧大洋

转折:大家注意观察图,七大洲中有几个大洲的轮廓很特殊,比如南极洲,像什么形状呢?(学生各抒已见)

师:南极洲就像一只孤独的蝌蚪一样依附在南极附近。而另一个大洲也孤独地存在于海洋中,那就是面积最小的大洋洲,它的轮廓也很特别,有两只角。以后我们会学到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羊很多,而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所以这两只角就好像是羊的角。而其它的大洲轮廓都很相似,大家观察一下,很像哪一种几何图形?(学生探究)

(学生活动):猜一猜所展示的各大洲轮廓。

游戏:让两组学生(每组2个)上台比赛猜七大洲轮廓图,在比赛过程中如果猜的同学说错了,另一位同学应马上提示“错了”,然后继续猜,以用时间最短且都正确的那一组获胜。

师:学习七大洲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在脑海中能形成一张世界地图,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了解七大洲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回答出各大洲的名称)

(活动设计):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请两位同学上台贴图,以用时间最短的同学获胜。师:(回忆所学知识、由学生回答)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赤道)

2、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欧洲和北美洲)

3、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南极洲)

4、被赤道横穿的大洲是什么?(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西经20°,东经160°)

6、主要位于东半球的洲是什么?(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7、主要位于西半球的洲是什么?(北美洲和南美洲)

(设计游戏):把课前准备好的两幅七大洲轮廓图(14张)分发到14位同学手上,老师任意说出以上问题,如提问: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什么?那么,手中有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同学就得站起来。

请一位同学上台贴图——东西半球图。

(老师把分发到学生手中的轮廓图收取一幅上来,另外一幅留着让学生来贴图。)师:通过上面的游戏,同学们对七大洲的大致分布有了一定的印象,在脑中应尽快地形成一张世界地图。下面请拿到图片的同学在黑板上贴出七大洲的相对位置。(老师先把亚洲和南极洲的位置固定出来。)

师:以上通过游戏我们了解了七大洲的分布,观察世界地形图,我们发现各大洲之间有洲界的符号。请同学们找出以下几个大洲界线:

1、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

3、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4、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活动:请四位学生在贴好的世界地图中找出以上各洲界线,标上序号,并在旁边标出名称。

总结:今天主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七大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位置,同学们应该在脑中形成一张世界地图来,并能够很快的找到七大洲。

11.“人粪尿的处理”一节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1 教学背景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搞了一个课题研究——“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在书中寻找乐趣,寻找到自己所要学的知识。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发现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及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不同见解,再经过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整个一节课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给出的现成的结论。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会越来越高。

2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俗易懂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比较密切,因为学生几乎都生活在乡村,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和去访问有经验的农民都比较方便,而这节课知识性内容较少,通过自读课本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比较顺畅,学生上课配合得比较默契,都跃跃欲试,大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同时再贯穿一些教学小插曲,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厚,积极性高涨。

3 教学方法

观察法,辩论赛,阅读,调查,收集资料,分析理解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4 课前准备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访问有经验的农民或园艺工人,收集有关人粪尿的价值的资料,同时准备施化肥好还是农家肥好的资料,以备辩论时用。

5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人体产生的粪尿排入到周围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粪尿的资源价值,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让学生收集资料并访问有经验的农民理解人粪尿的价值;利用农村学生的优势了解人粪尿和化肥的优缺点以及在农田中的使用情况;通过视频“沼气池和高温堆肥”的资料,让学生知道采用现代化的机械操作人粪尿等废弃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资源价值。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人粪尿的资源价值;识记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方式。

能力目标:关注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搜集其他禽畜粪尿的价值和处理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7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和处理方式。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粪尿等废弃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资源价值。

8 课时安排

1课时。

9 教学流程

导入:教师根据人体排出的粪便和尿液,如果不经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小品展示:2名学生到黑板前,一名扮演内急的人,由于找不到厕所就地方便,然后做舒服状。另一人不小心踩上,险些滑倒,做干呕、表情狼狈状,引得同学们大笑,调动了学生们的情绪。教师乘机引入一个成年人一年要排出约800 kg人粪尿,算一算我国每年有多少人粪尿排到环境中(以13亿人口计算)。学生算完后对这个数字很震惊,教师进一步导入,人体排出的废物到什么地方了吗?它对人类真的是一无是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使学生走入本节的教学中。

9.1 “人粪尿的价值”的讲授

教师首先设问为什么人粪尿对人来说是废物,可农作物却非常喜欢它?看课本上的资料分析,说出喜欢它的道理,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3 min)。重点分析:

①在生态系统中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用处?学生说出氮、磷、钾缺乏时的症状,进一步明确人粪尿的价值。

②有了各种化肥,还需用人粪尿及禽畜粪尿做肥料吗?

以这个题为契机让学生展开辩论赛,按学生座位左侧两行为正方,右侧两行为反方,时间为10 min。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双方各抒己见,各说各的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兴趣高涨,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经过这10 min的辩论学生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粪尿同化肥相比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够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优点。如果在辅助化学肥料,双效合一对农作物大有好处的辩证观点。

9.2 “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的讲授

设问:人粪尿中有哪些危害(2 min)?学生说出人粪尿中含大量的病菌、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及农作物。进而传播疾病给人和禽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怎样才能消除人粪尿中的病菌和虫卵呢?(3 min)

①学生出示课下搜集的有关无害化处理的资料,说明建沼气池的好处和高温堆肥的原理。

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沼气池和高温堆肥,教师展示视频资料让学生们开阔视野。

③教师出示网上搜集的生态厕所的图片,学生们一目了然,既知道了生态厕所的美观性又了解了生态厕所的优点,对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极富新鲜感。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生活以外的知识,大开眼界,最后教师板书学生总结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方式。

9.3 进一步拓展的讲授

上述主要是了解了人粪尿的处理方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其他动物的粪尿是怎样利用和处理的呢?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① 养鸡、养猪和沼气池的一体化,鸡粪处理后喂猪,猪粪做肥料进入沼气池,甲烷气做煤气,残渣。

② 农家里驴、马、羊、牛的粪便,经过堆肥后可做肥料,施用在农田里,还可做燃料。

③ 成语“狼烟四起”,是古代打仗在烽火台上燃起狼粪,用作报警信号……

学生们举的例子很多,也很广,使本节课又进入另一个小的高潮阶段。

10 巩固提高

(1) 检测人粪尿的处理。

① 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方式是_______。

② 高温堆肥就是将_______等堆积起来使细菌和真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释放_______,产生_______,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

③生态厕所具有:地下设有_______产生的_______可做燃料,_______可做花草树木或农作物的肥料,屋顶可以覆土种植、_______或安装_______。

(2)堂清试题。

①人粪尿同化肥相比具有_______等优点。

②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和其他有害物质,如不进行_______,就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以及农作物,进而_______,给人和禽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③沼气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是一种燃烧的气体,_______是_______燃料沼气池中的_______和_______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可做肥料,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形成_______可杀死病菌和_______。

(3)明辨是非。

①有了化学肥料,就可以不用农家肥。()

②化肥比人粪尿的肥效高。()

③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农家肥使土壤疏松。()

④高温堆肥可以产生50~65℃的高温,可以消灭虫卵。()

⑤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能分解和利用人粪尿中的有机物。()

⑥在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尽量施用无害化处理的人粪尿农家肥料。()

11提出建议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我们的家乡对人粪尿等农家肥的处理还需更好的解决,为了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给当地政府部门提出建议。

12 教学反思

12.大洲和大洋--教案 篇十二

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中学 高飞

一、说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

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说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六、说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七、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设计)。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设计)3.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互动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绘图:读课本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把这幅立体景观图绘成平面图。

在学生画好示意图后,小黑板展示“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示意图”,让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组讨论。

设计目的:采取对比的方式,学会识别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重在读图识别,避免死记概念,同时注意及时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2.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1)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2)读图册P14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3)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设计目的:观察图的同时,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记忆(轮廓)与意义记忆(名称由来)相结合,以加深印象。

《热力环流》说课稿

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对《印度》说课的点评

1.张老师《印度》这节课是获市教委高度评价的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实施。

2.在教学设计的项目上,重视了对课程的解读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确定了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设计智慧小屋、分角色活动等,以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勇于开拓,大胆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把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课时内完成,最为突出的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

4.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探究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通过读图、识图,学生自主学习,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从现象入手,以“质疑—激趣”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5.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通过视频、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13.大洲和大洋讲课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二)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三)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

2、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学生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及阅读材料、图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判断等能力。

(二)通过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训练,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目标:

(一)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家园的情感意识。

(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方法和基础地理知识还没掌握,对各种地图的使用也不熟练,他们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很欠缺,他们可能知道有大陆和大洲的存在,但他们不知道这些大洲和大洋是如何分布的及它们有何特点。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让它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对于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但是对如何使用地图还缺乏基本技能和方法,所以这时候老师就要教会学生使用地图,让他们能通过地图的学习来学习地理知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册、拼图竞赛图。

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上以海洋为主,陆地面积小,分布不均衡。我们又把陆地分成七个部分,称为七大洲,海洋又分成四个部分,称为四大洋,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相关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标题二】七大洲和四大洋(板书)

1、师;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师:利用地图册,找出地球上有哪些大陆,有哪些大洲,找出大的岛屿、半岛。(提醒学生,地球上大陆只有六个,但大洲有七个,其中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作亚欧大陆。)

3、读课本图2.6图,了解七大洲的分布位置。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地图上找出七大洲。

师:①主要在东半球的大洲是什么?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是什么?

师:②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主要在北半球的有哪些大洲?主要在南半球的有有哪些大洲?

师:③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师:④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4、师:引导学生观察七大洲的分布特点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怎样分布?

5、生:读图P35图2.11七大洲的轮廓和面积,给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师: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板书)。

6、师:各大洲的分界线

师:①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师: 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师:③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7、师: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大洋的位置是相对于大洲而确立的,怎样分布?

8、读图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

师: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板书)

【活动】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通过练习活动让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2、画世界

2、拼图练习七大洲和四大洋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大洲和大洋”一节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大洲与大洋说课稿07-25

(大洲中学)科普工作自查报告06-22

大洋小学青年教师培训计划08-26

新大洲本田考试题07-20

上一篇:做好德育工作提高中学生素养的论文下一篇:描写山茶花的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