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2024-10-12

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精选8篇)

1.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一

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攀枝花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兴市,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加快攀枝花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进程,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精神文明办的要求,结合旅游行业具体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好范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统领全局,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为依据,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提素质促发展为归宿,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开创旅游工作新格局;不断强化市场监管,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二、总体目标

按照领导班子坚强、业务成效显著、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内部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优美的总体要求,经过旅游从业人员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素质,培养一大批“四有”新人,使我市旅游行业文明程度、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干部职工文化生活质量等显著提高,“监督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网络化,文明创建同步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四化”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实现“领导有力、制度健全,事业发展、生活改善,服务优质、风气良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秩序优良、文化繁荣”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好范文

1、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是全行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突出重点,切实把十六大精神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等活动,深入学习十六大报告和新《党章》,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积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开展有行业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宣传、节庆等活动,结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和成就,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广大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干部职工心坎上。党员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带动全系统齐心协力共建设精神文明。

3、加强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突出抓好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把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要求渗透在旅游管理的各项制度中,渗透在旅游行业规范中,使整个系统的风气迅速好转。主要在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中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化阵容风纪,来信来访、节日值班等工作的落实。进一步端正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水平,自觉履行公仆职责。

4、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围绕建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营造文明健康、规范有序的生活环境。在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上有新的进展。在“巩固、提高、延伸、辐射”上下功夫,使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坚持开展树典型、学典型的争创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群众满意为标准,着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不断提高行业优质服务水平。围绕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承诺、服务言行等内容,制定各个岗位的规范化服务措施。持续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巾帼建功岗”、“青年文明号”等,提高示范点质量,促进全员服务达标。坚持明察暗访,群众测评,建立行业服务监督考核体系。促进行业服务与社会服务联动,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

(二)加强基础建设,打造文明旅游形象

1、加强基本建设。本着量力而行、统筹安排、完善功能、发挥作用的原则,全市统一规划,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进行基本建设。

2、加强“学习型旅游”的建设。以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为重点,努力营造全系统良好的科学文化、政治理论、现代网络等知识的学习氛围,并不断深

化对旅游行政管理文化的内容、作用和意义的认识,积极探索旅游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旅游行政管理系统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灵活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学习交流活动,陶冶干部职工的情操,增强凝聚力。

3、加快“旅游网络化”的建设。加强网站建设,用二、三年时间实现“创一个名站,筑一个体系,建一支队伍,立一套机制”目标。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的原则,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利用网络强化对外宣传,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优势,实现监督动态化、信息网络化、业务规范化和办公自动化。

4、在全系统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坚持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办事程序等公开透明;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完善提高、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便民联系、消费投诉、廉政监督、服务监督”等公示公开,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更好地为企业、为群众提供服务。好范文

(三)增强干部法制意识,营造依法行政氛围

1、实施普法规划,增强执法队伍法制观念。认真落实普法规划,做到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抓好一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区别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普及法律常识,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益和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计划、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举办旅游法律法规培训。严格执法纪律,坚决纠正和查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罚代刑等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扩大行政处罚听证范围,加强对重大案件的督查指导。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2、打击违法行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在全系统倡导见义勇为,扶正法邪;清除黄赌毒,净化社会风气;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保证安定稳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杜绝重大案件、重大事故、赌博吸毒、卖淫嫖娼、传播观看淫秽出版物、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等违法违纪现象。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维护全系统的安定、稳定,让干部职工更加安居乐业。

四、规划实施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我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由市旅游局党组统一领导,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主管领导和有关科室所,每年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季度要加强检查,严格考核。各部门要按照局党组的总体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抓好。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实行局、科(室)、所领导层层负责制,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办公室全力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重视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经费纳

入预算进行管理,并做到每年随着预算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经费。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教育、形象设计等软件工程的建设,又要重视职工之家、便民服务、机关管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每年都取得新的进展和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依法管理,健全机制。在队伍管理和行风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快机关和基层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转变。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纳入每年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干部职工政绩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考核、奖惩等运行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突出的先进个人。

(四)广泛发动,共建文明。系统内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协助党组织抓好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在搞好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工作和生活所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到人人关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五)狠抓文明景区(点)的创建。在“十·五”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市旅游系统内按照《攀枝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创建文明风景区(点)活动的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争创“文明风景旅游区”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现有景区(点)的档次。

2.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二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合金分会目前拥有会员65家, 总资产规模约95亿元。“十一五”期间电工合金行业克服了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且波动较大等不利因素, 全行业产量和产值稳步增长, 只有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 出现了负增长。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 电工合金行业的经济逐渐复苏, 使得近两年行业中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效果得以发挥, 为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加上新产品的不断开发, 全行业的经济大幅增长。

1.1 生产发展情况

表1给出了“十一五”期间各年度的行业工业总产值。表2给出了“十一五”期间各年度的行业利润总额。图1、2分别为“十一五”期间行业工业总产值和行业利润总额的走势图。

亿元

亿元

从表1可以看出, “十一五”期间行业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倍多, 年平均增长率近20%, 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增加, 行业内主要原材料白银的价格升高了1倍多, 尤其是2010年, 白银价格升幅较大。2008年工业总产值略有下降, 主要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到行业的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 利润总额基本随着工业总产值的走势升降, 利润在5年间增加了约3倍,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以上, 但相对于工业总产值, 本行业利润率偏低, 只有约5%, 2006年更是只有3%。许多企业依据自身生产的电触头开发生产电器元件, 该方法增加了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开拓了企业的规模, 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图1、2清晰地反映了“十一五”期间行业工业总产值和行业利润总额的走势。

表3给出了2010年电工合金行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十的会员企业。从表3可以看出, 排名第一的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已接近12亿, 这几乎与2003年的行业工业总产值 (14.2亿) 相当, 而且2003年的工业总产值包含杭州永磁集团有限公司的近4亿产值[1], 可见电工合金行业近10年来的发展相当快。排名第十的浙江乐银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有近2亿的规模, 而2003年除杭州永磁集团有限公司外, 其他会员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均未达到2亿的规模, 可见行业内的企业正在整体壮大。

表4是行业“十一五”期间各年度主要产品的分类产量。从表4可以看出, 银基、铜基和真空电触头材料发展迅速, 产量以每年近20%的增长率增长;银铜合金材料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之后逐渐恢复至2006年的水平;热双金属材料在金融危机影响之后也以超过10%的增长率增长;铸造铝镍钴磁钢产量则变化不大。

万元

1.2 出口创汇情况

表5是“十一五”期间行业出口创汇情况。

万美元

从表5可以看出, “十一五”期间行业的出口创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关。2010年较2009年的出口创汇增加了1倍多, 主要原因是银价的上升提高了出口创汇额, 其中行业部分产品技术含量提高, 达到了国外用户的要求, 也是提高出口创汇额的原因之一。

1.3 技术创新及新产品、新技术

“十一五”期间, 由于各企业的重视,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心工作, 新产品开发成功和新技术的应用,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力推进了电工合金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水平大多达到了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 反映出电工合金行业近年来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2008~2010年电工合金分会会员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见表6。

2 发展趋势

根据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成为电器工业发展的主线和根本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电器工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 以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电器工业继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由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技术引领者, 谋求未来发展主动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电器工业实现外贸方式转变, 不仅要产品走出去, 还要产能走出去、技术和资本走出去,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清洁、高效、低碳、环保是未来电器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从欧盟颁布《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开始, 我国电工合金领域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发生了重大变化, Ag Sn O2、Ag Zn O等一批新的环保触头的产量及市场份额逐年增加, 但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产品种类, 我国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这也是国内电工合金企业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国际社会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越来越重视, 许多生产企业开始研发生产太阳能电池需要的主要原料银浆。

随着银价的上涨, 势必会刺激一部分拥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开发无银触头来降低成本, 例如铜基触头可应用于部分低档低压开关领域, 但在多数应用场合下, 银基触头仍然处于无法替代的位置。

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改革措施在电工行业显现出很好的成效, 2010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的规划, 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 将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 智能电网的发展以及城网和农网的进一步改造, 势必给电工行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 预计电工合金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3 结束语

“十一五”期间电工合金行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弱、技术储备明显不足;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产业规模过小、抵御风险能力薄弱;企业间的竞争以价格战为主、技术和品牌意识薄弱。以电触头材料为例, 多数企业以低端产品为主, 以低价拼市场, 竞争惨烈, 使得电触头材料行业的利润长期在很低的水平线上徘徊。近年来, 一些稍有规模的企业虽然已经有所转变, 或以中高端产品为主打产品, 或加大技术投入, 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 打造自己的品牌, 或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产品品种, 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路子, 但从行业的整体发展来看, 上水平、上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极小, 行业水平的整体突破尚需时日。另外, 从技术性能来看, 行业在高端产品方面 (如高性能的银氧化锡电触头材料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当前低压电器产品的发展呈现智能化、电子化、组合化、模块化的趋势, 对触头材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同时, 欧盟指令的影响和压力依然存在, 因此, 如何适应和满足这些需求的变化, 需要本行业在技术的层面上有更多的创新。

摘要:对国内电工合金行业“十一五”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产品结构、出口创汇、新成果及新技术进行了统计汇总, 分析了电工合金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工合金,十一五,基本情况,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3.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三

在“十五”计划中,国家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实行鼓励消费的政策,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因此,可以说,扩大内需政策在十五期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但增长效果与计划存在一定偏离,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不升反降造成内需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

在接下来的5年里,在扩大内需的政策指引下,国内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将扭转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趋势,并逐渐提高。良好的消费环境将对我国零售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零售业市场容量的较快增长。

二、农村居民及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将扩大零售行业的市场容量

“十五”计划中,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情况要好于预期目标。规划的建议中,“增加居民收入”仍然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被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一直是抑制全国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对我国扩大内需着重要意义。农村消费市场的逐步培育和启动为我国零售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也有望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得到较快增长,进而带动该地区消费品零售业的较快发展。最近,个人所得税法修订获得通过,工薪所得减除额从800元大幅提高到1600元并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这将有利于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利于居民消费支出的扩大。那些处于竞争相对缓和的中、西部地区的零售企业以及在这些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全国连锁零售企业,将因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受惠。

三、零售行业在业态、连锁化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将继续是良好发展势头

“十一五”计划中对流通产业发展的要求是:“要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推进连锁经营、代理制、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提高分销业的技术含量及现代化程度。加快分销企业兼并、联合、改制、重组的步伐,扩大经营规模,改进售后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即将过去的五年里,作为流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品零售业在业态、连锁化以及产业组织方面都发展较好。

(1)在业态发展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拥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全部零售业态,超市、专业店等各类新型零售业态快速发展,其在我国零售业中的比重也日益扩大。

(2)在连锁经营方面,2002年至2004年三年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额使连锁化程度逐年提高。

(3)在零售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方面,经过淘汰、兼并及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我国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发展,各类新型业态将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连锁化率将逐年提高,市场集中度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在企业自身发展及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零售企业将逐渐崛起和壮大。

四、“十一五”是零售行业对外开放后的关键时期

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于外资零售企业而言,内资零售企业虽然在市场份额上具有绝对优势地位,但在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及资本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内资零售企业能否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提升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将最终决定内外资未来市场重分的竞争格局变化。

五、行业评级及重点公司推荐

4.十一五规划 篇四

百科名片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目 录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

规划相关

“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它为我国2006年-2010年这五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严格来说,从“规划”的意义方面,它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

[编辑本段]

发展与演变

5.后勤“十一五”规划 篇五

㈠指导思想

重点强化餐饮、交通、动力等各项保障职能,集中精力开展服务;不断深化后勤管理、服务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贴近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开展更主动、更人性化的服务。

㈡基本原则

1.坚持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两分开”的原则。为更好地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责,让“裁判员”和“运动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管理局作为办事机构,担负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职能。机关服务中心作为总直属单位,承担“医、食、住、行”和“风、暖、水、电”的具体服务保障工作。

2.坚持“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按照“精简、统一、效能”要求,调整服务结构,整合后勤服务资源。管理局机关以不超过30人的精干队伍,完成后勤服务监管任务;服务中心强化以餐饮、交通、动力为重点的各项服务工作,切实保证全工作稳定有序。

3.坚持只对内服务,不对外经营,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机关服务中心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制度,支出要全部申报预算,并严格按批准的支出预算执行;取得的服务收入全部上缴计财局,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将收入转移或在账外循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服务单位职工的积极性。

4.坚持“三贴近”服务的原则。努力贴近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开展服务,不断创新,注重细节,体现更靠前、更主动、更人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后勤发展目标及措施

㈠近期和“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符合工作特点的后勤保障体制,重点做好以餐饮、交通、动力服务保障为重点的多项服务工作,在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明确质量目标,狠抓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思想过硬的后勤队伍;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管理局对服务保障的监管作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建设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工作环境。

㈡主要措施

1.在服务中心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所有服务单位通过认证,突出和强化餐饮、交通、动力服务保障,形成符合工作特点的后勤保障体制。

——餐饮服务满意率要大幅度提高。随着食堂综合楼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加强炊管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调整队伍结构;实施并完善“暗补”变“明补”办法,定期公布伙食账目;设置以中餐为主的不同风味就餐区和中、西快餐区,满足职工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完善24小时就餐服务;建立食品化验室,培养或聘用营养师,建立营养食谱信息库,逐步规范营养保健餐的营养成份、标准及制作要求,确保饮食安全;满意率达到80%以上。

——交通服务安全快捷。完善车辆管理和使用制度,逐步取消部门自备车和自管车,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调度反应迅速,车辆准时、准确到位,确保随叫随到、安全快捷。2006年完成交通处调度、派车、统计、结算系统升级换代和地下车库监控系统改造;2008年奥运会前,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车载电台系统投入使用;逐步调整车辆结构,按规定及时淘汰、更新车辆,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增加特种车。

——动力保障规范高效。视情况整合办公区动力和物业管理力量,统一负责各办公区域的动力保障和物业服务工作;整合电视监控系统;加强供配电、热力、电梯、办公空调、消防及监控设备运行的巡检,按期保养,保证各类设备运行完好;强化24小时运行维修值班制度,及时排除故障,维修合格率要达到100%,保证工作区备用电源时刻处于正常待机状态,确保应急启动。

——充分利用会资源,使班车、医疗、幼教服务方便职工需求。积极进行班车改革的调研论证,条件成熟时实施;幼教服务只面向职工子女,收费不高于同档次幼儿园标准;门诊部强化“保健、救急”职能,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增加合同医院,使职工得到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2.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思想过硬的后勤队伍。

——餐饮服务处实行免费就餐,在现有人数基础上通过内部调剂、对外聘用等方式增加相应人员。

为保证2007年进入综合楼、保障2008年奥运会报道和完成外派服务任务,逐步调整、引进一定数量较高层次的烹饪技术及服务人员,每年补充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年轻厨师2-3名,设置营养配餐师和食品化验员。高端人才采取聘用形式,其他各类人才,可使用临时聘用人员。同时,选送人员到大的宾馆饭店、参加外地风味饮食技术培训。

——交通服务处随着今后总车辆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量不断增加,要进一步加强交通服务保障,必须适当增加职工人数,职工总数需逐步增加到100人,可从局内选调正式职工或外聘合同制工人。尤其加强对服务礼仪和规范的培训,提高驾驶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动力保障部门技术岗位比较密集,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较高。

6.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篇六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规划的完整答卷将呈交代表委员们审议讨论。8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4项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外基本完成——可以说,“十一五”规划是历史上完成情况最好的五年规划之一。

尽管有首次引入约束性指标带来的不可比因素,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十一五”规划86.4%的指标完成率明显高于“十五”计划的64.3%和“九五”计划的75%。

但高分毕竟不是满分。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目前,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民生指标全部完成——得到实惠,尚有期盼

历史上,从未像“十一五”规划这样,把民生问题提到如此高的位置:22项指标中有8项指标涉及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其中2项作为约束性指标首次列入规划。

截至2010年底,8项民生指标全部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前达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胡鞍钢说,“政府在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转型过程中,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之中。”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央提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把“保民生”作为应对危机的重点之一,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困难的情况下,民生投入持续发力,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化。

民生指标全部完成,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年增加,城市困难群众住上保障房,农民生病出院就能报销医药费,免学杂费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平均减少支出770多元„„

然而,对于一些普通百姓来说,民生指标与切身感受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以居民收入为例,“十一五”末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9109元和5919元。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7年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也高于5%的规划目标。但普通百姓感觉并不明显。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认为,物价上涨减缓了收入的实际增长率。

近年来,中国通胀压力持续增大,特别是食品和住房价格涨幅较大,直接影响到了低收

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再加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感受。与此同时,百姓的需求层次却在不断提升。

“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亟待破解。”胡鞍钢说。“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1%以上的增长,大大超过规划纲要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

“十一五”开局平稳,在投资和出口双双带动下,头两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在两位数以上。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中国经济一度出现严重下滑。

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央及时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对宏观政策作出方向性调整,促使经济逐步企稳回升。

“我们不仅依靠投资拉动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还通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保障房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加快社会保障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内需有效弥补了外需的缺口。”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说。

12.7%、14.2%、9.6%、9.2%、10.3%——五年经济增速划出一道亮丽的“V”形曲线。

回顾此前几个五年计划,中央政府在制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时通常偏向“保守”,结果均是大幅度超额完成。

“在当初制定五年规划时,不是不敢把指标定高一些,而是希望引导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用在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上来,而不是增长本身。”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就业岗位等都无从谈起。但另一方面,我们毕竟还是对调结构、转方式重视不够。”王一鸣说。

7.自行车行业十一五规划 篇七

一、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村庄概貌

在剧烈的城市化浪潮冲击下, 北京市的农村人口及村庄体系在规模上呈不断缩小的态势。从2000年~2009年十年间, 北京市农业人口从346.8万人减少到273.9万人, 减少了72.9万人, 非农业人口从760.7万人增加到972万人, 增加了211.3万人。郊区乡镇建制从214个 (67个乡、147个镇) 减少到182个 (40个乡、142个镇) , 行政村从4044个减少到3950个。这对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2006年北京市所制订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中, 共涉及全市185个乡镇, 3953个行政村, 乡村户数142.2万户, 乡村人口381.8万人 (此数据为新农村建设开始之前的2005年底数字) [1]。为了应对城市化的冲击, 同时加强分类指导, 北京市将京郊村庄分成3大类12小类 (见表1) 。

二、规划编制过程及社区参与情况

即便是在北京, 这一走在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前列的城市而言, 新农村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也仍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虽然北京市的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 在新农村建设之初及之后的数年中, 北京市区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一直滞后于新农村建设。首先是全市缺乏镇 (乡) 、村建设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其次是村庄规划编制滞后。据统计, 2006年全市近2/3的村庄没有编制过规划, 还有40%的村没有地形图[1]。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北京市坚持了政府主导, 同时力促农民和社区参与的方针。

资料来源: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说明, 2006。

2005年, 北京市按照以点带面和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 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义务送规划知识下乡活动, 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2]。组织在京48家高水平的规划建筑设计单位, 派出200余名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 涉及规划、建筑、结构、设备、市政、测绘等12个专业, 义务下乡为远郊区县73个试点村编制村庄规划。试点村包括了不同的类型, 这其中平原村庄35个、半山区村庄22个、山区村庄16个。从区域分布来看, 顺义区8个, 通州区9个, 大兴区8个, 房山区7个, 昌平区6个, 延庆县6个, 怀柔区6个, 密云县10个, 平谷区7个, 门头沟区4个, 丰台区2个。同时, 北京市还编印下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讲话、文件、法规、标准汇编》、《村庄规划试点设计主要内容要求》和《村庄试点用地分类及制图标准》等参考文件和标准, 为新农村规划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

北京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成立了“试点村庄规划技术指导组”, 专门负责试点村规划工作, 小组成员经过统一培训, 作为规划指导员, 深入每个试点村, 踏勘现场, 与村委会和村民进行座谈, 了解农民意愿, 听取各方意见, 为试点村规划搭建交流的平台。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 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农村, 坚持吃住在村里一段时间, 了解农民, 认识农村, 做到规划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区分轻重缓急, 突出建设重点。有的规划设计单位对试点村进行了全覆盖的入户调研, 发放了农民建设改造意愿的调查表;有的规划设计单位在村里召开群众恳谈会, 让普通农民畅所欲言, 记录农民的需求。根据调查表和访谈等资料, 规划设计人员统计分析出规划要急需解决的方面, 重点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设计。同时, 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和试点村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形成了长期联系, 不断给试点村提供新的资讯, 拓展了农民的视野, 及时全面地帮助试点村, 同时规划师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和锻炼。

2005年底, 北京市73个新农村试点规划全部完成基本编制, 《北京新农村改造规划建设设计手册》也免费发放给郊区农民。在村庄试点规划中, 编制方根据对农民实际需求的调查, 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生产特点、民俗习惯以及住房功能改善要求等, 提供了多种住宅建设与改造的设计图样, 满足了农民不同的建房需求, 做到了自主、经济、实用, 同时也为村庄特色的营造创造了条件。

在经过试点、总结经验之后, 北京市的新农村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分阶段展开, 到2010年底, 北京市完成了最后900个村庄的规划工作, 实现了村庄规划的全覆盖。

三、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规划长期以来一直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比较城市而言, 农村规划从规划主体、规划动力、规划规则等方面来看均不完善[3]。北京市的新农村规划虽然开了一个好头, 但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的分散性、村庄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使得要保证规划切实符合当地情况并具有可操作性面临较大的挑战。

㈠规划的深度和科学性良莠不齐各个村庄新农村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平衡。尽管拥有规划的村庄已不在少数, 但规划的内容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少数村庄规划的编制比较规范, 总规、详规较为完整, 并经过区县规划部门审批;而多数村庄规划做得较为粗糙, 如仅有效果图, 还有的村名义上做了规划, 实际上没有落实。

㈡规划的综合性尚有待提高各区县的新农村规划缺乏统一规范和体例, 且涉及农村发展规划的各部门往往缺乏协调, 使得规划缺乏前瞻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多数乡村的规划往往局限于乡村建设规划或小城镇建设规划, 规划内容和领域较为局限;规划对农业产业发展、土地功能、生态影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缺乏统筹安排。多数规划距离人们所期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规划还有距离。

㈢规划活动中农民参与程度不高农民的参与程度较低, 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体现得仍不显著, 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需求。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 而规划的编制则代表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因此, 农民的参与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规划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自身的需求, 必须充分反映农民的意愿。但从现实情况看, 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力度较大, 做到了家喻户晓, 但自下而上的声音较小, 渠道有限, 信息不对称。

目前的新农村规划仍是一种政府为主体推动的行为, 新农村规划中由政府推动的部分, 由于资金及技术力量较有保障, 所以进展较快, 建设标准较高, 成效较为显著。比如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的“5+3”工程, 规划和建设的进度便不断加速, 原定四年的工作量已提前在两年内完成。但规划中需要乡、村, 甚至农民为主开展的部分, 则往往进展迟滞, 等、靠、要思想比较重。

四、在新农村规划中进一步促进社区参与的建议

新农村规划与建设还应进一步促进农民及农村社区的参与。新农村规划及建设遵循的是试点——铺开的逻辑, 小范围试点及样板, 由政府推动还相对简单, 但要做好全行政区域的新农村规划及建设, 则需要对建设和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这种认识最真实和最可靠的来源便是农民自身及农村社区。英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经验表明, 基于内生发展的自下而上地制定乡村发展政策, 可以更好地依托当地优势, 通过提高和增加当地自然和人力资源的价值来振兴乡村经济。政府主导的新农村规划与建设, 具有规划与建设周期短、面貌改善快等特点, 但政府支付的成本较高, 农民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㈠依托社区自身力量逐步完善规划新农村规划中最常面临的问题是技术力量不足。规划活动不仅需要相关专业人员, 还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规划的配合和支撑, 由于目前从事农村规划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要在短期内使大量村庄均做出较高水平的规划, 不具备现实性。不仅如此, 在缺少本地社区参与的情况下, 外部规划力量所完成的规划, 存在较高的脱离实际的风险。因此, 如何运用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当地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技术上、组织上协调好规划力量, 制定完成村庄规划工作的时间表, 值得进一步探索。

应注重对农民需求的评估, 允许部分没有规划编制需求的村庄暂时搁置详细的新农村村庄规划[4]。村庄的规划可以循序渐进, 由简入繁, 逐渐调整, 逐步到位。不必照般城市和城镇的规划流程和模式, 多数村庄的规划可以较为简单, 农民容易理解, 便于参与。近期不应过于强调编制规划的深度, 而应尊重村域现状和村民的意愿量力而行, 村庄的深度规划可以成熟一个编制一个, 在编制过程中给予支持、指导和规范, 使之具备高起点和良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如此, 随着各村庄的经济发展并不断产生规划的内在需求, 在政府的帮助下, 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 便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 高质量完成北京市的村域新农村规划。

㈡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新农村规划编制及完善过程中, 尤其应重视农村社区组织的作用, 发挥其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应鼓励并帮助农民在社区自愿建立规划指导小组和协商机制。农民的参与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同样也是新农村规划及实施成败的关键。要从建设伊始便不断创新农民参与规划和决策的机制和程序, 并建立和完善农民对规划的监督管理机制, 使其感受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规划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㈢建立伙伴关系, 建立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办实事”、“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等论述甚多, 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政府与社会精英居高临下的恩赐态度, 而不是把新农村建设的希望真正寄托在农民身上[5]。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 农民期盼什么, 需要什么, 他们最有发言权。只有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符合农艺的使用需求, 实现农民意愿的农村规划才是实事求是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必须将农民有效地融入各种良好的伙伴关系之中, 通过有效合作与积极参与, 保证并增强农民在参与中获益的能力。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国际上通行的发展干预手段。如欧盟的结构基金 (structural fund) 、凝聚基金 (cohesion fund) 在对经济结构转型、区域开发等项目的支持过程中, 特别强调相关当事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在基金和政策运作过程中坚持伙伴关系原则, 在项目发展与监管等过程中引入相关经济社会参与者和外部专家。再如韩国政府在新村建设过程中, 虽大力支持但并不包办, 而是与农村社区建立起和谐的伙伴关系。新村运动建设项目的选定和组织实施须通过村民大会集体决策。允许推进进度有快有慢, 不搞齐步走。根据新村运动分阶段目标, 政府还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6]。

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之一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这需要赋权于农民, 建立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方案公示等公众咨询的方式, 听取村民的意愿和要求, 使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 真正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北京市在未来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中应不断强化这一原则,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

参考文献

[1]李强, 张鲸.北京市新农村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4) .

[2]陈俊红, 吴敬学, 周边第.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与公共产品投资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7) .

[3]张强, 叶齐茂.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国外经验与教训[J].世界农业, 2007, (7) .

[4]柴浩放.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6) .

[5]谈绪祥.深入实际务实求真探索新农村规划工作新方法[J].北京规划建设, 2006, (5) .

8.“十一五”规划与经济增长之变 篇八

自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过去26年年均增长率高达9.4%,国内生产总值规模扩大了10.3倍。但是,在总体经济增长很快的同时,国民经济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首先,我国经济总体水平还低,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77美元,为同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100美元的3.2%。我国还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其次,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是2.6∶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使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到1.8∶1(1984年)。从1985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农村的增长相对滞后,2004年城乡的收入差距已经增加到了3.2∶1。

而且,城市里收入格局也不断分化,国企职工下岗、就业市场化,使一些人成为低收入人群,而有些人群利用市场机遇率先致富,更有少数人利用特权和体制弊端,以权谋私成为暴富。以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来看,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已经达到0.48,超出了公认0.45的警戒线。

除了上述问题,我国社会事业的欠账也很多:教育、公共卫生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更是严重,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经济发展,不少农民失去惟一的保障——土地,导致各种群体性抗议和纠纷;还有各地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等等。

但总体来看,就我国当前的经济来说,除了暴富的人之外,我国的富人和发达国家的富人比较起来只能说是中产阶层,所以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在“十一五”期间,政府需要创造条件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使穷人收入增加的速度高于富人收入增加的速度,才能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目前关键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我国竞争要素禀赋的特征是劳动力相对丰裕和廉价,资本相对稀缺且昂贵,所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以及资本比较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区段。

发展这样的产业,我国的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会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得到最快速的发展。而且,这些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创造的剩余会最多,投资在这些产业的资本投资回报率也会最高,剩余中用来积累的比例会最大。所以,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就会从相对短缺变成相对富余,劳动力就会从相对富余变成相对短缺。这样,劳动力的价值会不断上升,资本的价值也会不断下降,穷人有比较优势的资产不断升值,富人有比较优势的资产不断贬值,收入分配就会越来越平均。

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差距会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缩小;同时收入提高了,污染的行业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就业,污染的行业就会萎缩,降低了环境的压力。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就有可能实现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的统筹发展。

反过来讲,如果继续推行改革开放以前的赶超战略,固然在开始时会有一段投资拉动的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缺乏自生能力,效率会很低,经济的增长不能持续。而且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出来,大量只有劳动力的穷人就不能得到充分就业,收入差距自然会越来越大。并且企业还会通过贿赂、游说向政府要更多的保护补贴,政府可以投入到公共财政中的资金就会更少,各种社会矛盾就难于缓解,甚至出现“坏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弊端。

战略转变需要相应体制保证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有一套相应的体制来保证,前提是有一个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有了这样的价格体系,每个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会按照价格信号的引导,进入到能够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

但是,传统的赶超战略以计划体制为载体,由国家用行政手段直接配置资源来实现的价格扭曲并没有完全消除,资金和土地价格还人为压低,不能完全反映我国要素禀赋的实际状况,投资往往会偏离我国的比较优势。所以,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将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各种扭曲消除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发达国家政府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的政府除了公共职能外,能扮演的经济角色有限,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处于最前沿,创新的方向难于确定,只能由各个企业自己判断,通过市场竞争来选择。

而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来选择产业、技术,方向比较清晰,政府指导性地为企业产业、技术升级提供参考。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制度安排还不完善,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和立法来推动必要的变革。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上将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不过,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产业政策只能是指导性的,不能是指令性的,这是“十一五”从过去的计划改为规划的主要原因。各个地方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比较优势、易于形成产业群聚、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行业来发展,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

上一篇:“未来教师”之我见下一篇:木工清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