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2024-09-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共9篇)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篇一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文化

——白万勤同志文物保护先进事迹材料

白万勤同志,男,汉族,1959年生,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米脂县银州镇杜家沟人。1981年参加工作,1998年调至米脂县东街小学任校长至今。

米脂东街小学位于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举世无双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的东街内。她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元代米脂的学宫,先后称“成德书院”、“圁川书院”、“圁川小学堂”、“国立第一高级小学校”,1956年定名为“米脂东街小学”至今。

白万勤同志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很高的教育专业水平,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998年以来,不仅对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以自身的模范行动为米脂的文物保护工作谱写了动人的篇章。

米脂作为陕北文化沉淀的富集区,文化源远流长,虽为山区小县,但从炎黄文明的萌发阶段起,她即几经变迁,历尽沧桑,以其独特的贡献和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米脂境内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文物形势比较严峻的地方之一。

白万勤同志自1998年上任校长以来,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内心有极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是,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曾为米脂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处在“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内,学校的现有校址上,有米脂文庙(圁川书院的附属设施)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是“米脂县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论是古代、近代、现代,这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米脂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无私的奉献,自己能来这所学校工作,是一种极大的缘分。责任感是,作为如此地位重要的学校,绝不能让她落后于其他的学校,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狠下功夫,使学校的发展始终能走在全县的前列。更为重要的是,白万勤同志身处这条古色古香的古老大街上,看到文物受到破坏,他更是看在心里,急到心上,尽自己的最大所能,为文物保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十多年来,白万勤同志不计报酬的为米脂文物保护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谱写了文保工作动人的乐章!

一、强化舆论,加大宣传,使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白万勤同志对于米脂东街的“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遭到人为的破坏,深感惋惜和痛心,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文物保护,传承米脂优秀的文化遗产。

白万勤认为,文物保护,应该从娃娃抓起,只有对小学生从小灌输优秀的本土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为家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做贡献,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而转变为自发的行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力量,通过他们对各自的家长进行说服教育,对保护文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白万勤同志常在师生中宣传米脂本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和校史教育,并且自己主动利用自习课时间,挨个到各班进行本土文化教育。米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具有光荣传统的地方,历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挂在他嘴边的一句常说的话是,我们东街小学不同于全县的任何一所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米脂文化从古至今的一个重要的传承点,其他学校和她根本没有可比性,我们应深感骄傲和自豪!

米脂窑洞古城是米脂人民智慧的集中展示,无论是对于建筑学、文史学都有极高的保存研究价值。米脂窑洞的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数建于明、清两朝。窑洞四合院的形式据称由当地大户人家首创,后来普通百姓争相模仿,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窑洞古城。今年,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名列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选名单。

十余年来,白万勤同志每年都利用学校的各次会议,不厌其烦地宣传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文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文物。同时利用学校的大型宣传活动,把文物保护作为一个内容进行宣传,通过,张贴标语,书写固定标语等,大造文物保护的声势,使文物保护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狠抓巡查,注重落实,确保把破坏文物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白万勤常讲,谁来米脂东街小学当校长,不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视线之中,谁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如果在他的任期里,如果听之任之,使文物遭到破坏,那就更成为了一个“千古罪人”。白万勤教育师生,重点对校址内的两处文物即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严禁人为的破坏,一经查实将严格处理。并且把对两处文物的保护作为各班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针对文物保护的现状,他决定,由高年级的同学组成“文物保护小分队”,特别是放节假日期间重点防护。除了对本校院内的文物切实加强管理外,还对整个“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的文物进行日常巡查,一经发现,逐级上报,然后由学校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十余年来,历届小分队发现违法修建破坏文物的案件十余起,经过文物部门的协调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现在东街小学的文物保护已经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来搞。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文物巡查小分队”,和文物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同破坏文物的行为做斗争,使米脂的优秀文化传承得到应有的保护。

白万勤认为,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用制度来落实,不论谁来当校长,都不能把这项工作给落下的。

三、晓理动情,据理力争,制止乱修乱建的破坏文物及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风貌的行为。

米脂窑洞古城被外界称誉为陕北黄土地上的奇葩。米脂古城,枕山面水负阴向阳,楼台亭榭古刹高墙,涧水绕合固若金汤,民众称其为宝城。古城形若凤凰单展翅,众多的窑洞院落工艺考究独特精美,古朴的历史街区可与中国许多著名古城街区媲美。古城在如今县城的东南一隅,与现在的县城融为一体。

现在的老城,居民结构复杂,大部分是打工者和供孩子上学租住的,房子的主人都在城里买了单元房。有的房子都不住人了,堆放的是一些杂物。

如今的古城,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离开窑洞,搬进楼房。现在的窑洞古城,时不时有现代楼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随处可见,三条大街的沿街门面建筑及百年窑洞院落大门、影壁、脊兽、花草等脆弱部位破损严重。

一些外来租住户,随意搭建棚舍,甚至一些老住户随意修建一些建筑,对古城的风貌是极大的破坏。每当学校的小分队或者是其他师生发现类似情况,白万勤便会第一个赶到现场,对违建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通过妥善的办法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米脂县政府出台了 《米脂县窑洞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后,白万勤与当事人讲道理,摆事实更是有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十几年来,白万勤先后说服教育了乱秀乱建户8户,有的是彻底制止了,有的通过协调,尽量按原貌进行修建和改建,特别是临街的2户,白万勤不知跑了多少次,给当事人出谋划策,怎么按原来的古建风格进行返修出了不少点子,也维护了古城的风貌。

四、争资立项,维护抢修,使文庙大成殿和圁川书院的状元阁恢复昔日的风采

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都曾是米脂圁川书院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圁川书院唯独得以保存的两处遗迹。作为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至今相对保存完好。

白万勤同志1998年来东街小学时,对于学校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多时,便对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了解的一清二楚,并且对现有保存下来的米脂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和作为圁川书院的学堂的“状元阁”的现状十分的忧虑。这两处古建筑,历经文化大革命的人为的破坏,现在仿佛风烛残年,破败不堪,目睹这一现状,谁都会伤感。作为规模和影响十分大的圁川书院,仅仅保存这么两处古建,已是十分的可怜。还有的一点是,作为学校的中心的两处建筑,对学校的安全也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众所周知,白万勤是个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他觉得,作为一个米脂人,有义务和有责任为米脂文物的保护尽一己之力,同时也为把安全的一个隐患完全排除,他决定说干就干。

资金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县一级的财政状况极为紧张,增资十分困难。他决定把目光放在省上和市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关系,积极的增资。他跑各个部门,给人介绍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争取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白万勤争得十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维护两处古建筑。古建筑的维护,不同于普通的工程,必须得专业的工队。完全专业的公司因为资金问题请不来,不懂专业的又怕搞不好。他几乎限于两难境地。为此,他几乎他跑遍了榆林的各个地方,还四处托人找一个比较专业的公司。给别人说好话,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别人。公司的问题解决后,还有个材料的问题。大成殿在1966年的破四旧中,顶部的龙脊兽物全被捣毁,他从网上调集资料,往回调货,尽量按原貌进行修复。最起码从外貌上看起来来比较有气势。经过修复的两处古建筑,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为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争了光,添了彩!

2004年,白万勤考虑到作为文物古迹,让人看后一目了然,决定延请米脂本埠的著名书法家李勇先生和李利春先生为大成殿和圁川书院的学堂分别提上“大成殿”和“状元阁”的木制匾额,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历史韵味。白万勤同志坦言,作为一个米脂人,为家乡历史的保存,留住古代的记忆,对文物工作做出贡献,是每个米脂人应该尽得一份责任,只要有机会,只要需要,他将在教学工作之余,继续为米脂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篇二

城市是一个结构功能比较齐全的生态系统,城市建设是伴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不断更新与发展的相关因子,它是一个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城市建设的过程不同于自然界自然演替的过程,城市建设加入了太多人的因素,所以在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创造了大量珍贵的城市历史文化,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应该立足于它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中华民族有着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具备宝贵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然而某些城市建设项目时往往做了错误的取舍,以毁坏历史遗迹为代价的建设得不偿失。如何正确处理城市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公民内心自发所应承担的一份责任。继承、保护和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时代向我们发出的呐喊,其本身是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是我们社会文明晋升的一个阶梯,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

2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时间与岁月在城市里留下了痕迹,历朝历代的精髓就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上,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衍生与依托,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在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文明发展的文化命脉。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概括,也是一个城市自身内涵高度提升的展现。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是要建造高楼大厦,建设繁华的商业区,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设高性能的社会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建设良好的生态园林与城市文化、社会文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式众多,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背道而驰,不是守旧,而是对我们祖辈先进的文化财富的继承与发展。而且这势必将会更好地宣扬一个城市,城市有其共性,而个性将会促使一个城市风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对构建其个性的必要手段,是打造一个城市特色的内在推动力。舍弃一个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去增加大量的城市现代化符号,无疑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从这个角度讲,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建设特色城市提供了一个内在基础。

2.2城市化建设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了更好的平台

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势必将会由现代化城市符号的建设逐步向经济、生态、文化各方面的综合竞争,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科学合理的走向。科教兴国、文化兴城,文化发展是城市建设面向未来的一种战略决策,在国际上许多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做出特色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英国的曼彻斯特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由于工业对资源的长期利用及工业发展的衰落导致城市发展变得也极其缓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新世纪提出将其建设为创意文化之都的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发展文献的总结不难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城市建设化进程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城市居民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遗迹与历史文化的追溯越发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情感需求,是当地城市居民对城市的一种归属感,而这正是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所提供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建设具有一种相关性。从这一层次上讲,城市化建设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经济基础、发展条件和机遇。

3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3.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目前,由于大规模的建设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城镇,旧城棚户区改造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活动,导致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城市要发展就也要先修路,由于部分路段通路在规划中需要通过一些历史遗迹,导致大量历史人文资源的破坏甚至丧失。究其本质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基本的4点:城市规划设计对未来的前瞻性不足;各保护部门体制不健全与管理的混乱;保护力度不足与部分部门监管缺失;施工方保护意识淡薄与利益驱动。

3.2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未来管理办法

3.法国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篇三

法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38处,列为国家文化遗产的共有约4.4万处,这些散布在法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是法国人的骄傲,每年吸引全球游客逾8000万人次,居世界首位。而在遗产保护方面,法国也走在世界各国前列。

法国向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先是从法律层面不断充实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与保护。

1887年,法国通过法律保护具有国家历史及艺术价值的纪念性建筑和艺术品,出台了有关遗产保存的若干章程,规定国家必须参与历史古迹保护工作。由此,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

1913年,法国立法设立了专门负责对历史古迹分类的机构,并且将所有古迹登记造册。被确认为历史古迹的私人财产第一次跻身受法律保护的范围,与公立机构享受同等待遇。1930年,自然遗产首次以法律形式受到保护。

1943年,距历史古迹四周500米范围内的区域被法律划定为受保护区域,任何人不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随意改动原建筑风格。这一举措有效地遏制了乱拆乱建行为,避免古建筑陷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尴尬。1988年政府以免除继承税的方式鼓励私人所有遗迹向公众开放。自2003年以后,政府对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下放到地方,并进一步扩大公共开放程度。

其次,政府注重加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投入。法国文化部长奥雷莉·菲莉佩蒂说,文化遗产行业能为法国创造大批就业机会和大笔收入。她认为这对于国家经济复苏会起到支撑作用。2013年,法国政府在编制预算时,计划为文化、科研及传媒产业共投入35.5亿欧元,其中文化遗产保护7.76亿欧元,属于文化遗产保护之列的历史性建筑保护3.22亿欧元。

此外,法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基金会、企业和个人出资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个人可以获得相当于捐赠数额66%的税收优惠,企业从营业税中扣除相当于捐款60%的税款。此外,政府简化了遗产保护性基金会成立和运作的手续,并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对于发展旅游业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压力,许多文化遗产单位依靠常态化运行机制,进行自我保护。

凡尔赛宫作为法国王室最华丽和著名的宫殿,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是法国第三大旅游景点,2011年吸引609万人次参观。凡尔赛国家博物馆馆长卡特里娜·贝卡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法国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更多依靠的是一种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凡尔赛宫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措施一丝不苟。进入城堡大门之前参观者必须进行安检。游客被要求寄存包括拐杖、雨伞、刀械等尖锐物品以及童车、箱包等笨重物品。相机三脚架、复制品、石膏模型也不能带入展厅内。凡尔赛宫全天候使用录像监控系统。每个展厅有专人巡视,对不当参观行为进行阻止。游客在展厅内禁止使用闪光灯。展示区域和观众停留区域被严格分开,观众不得触摸花瓶、雕像等文物。 凡尔赛宫还拥有一支专属消防队,24小时待命,以防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

法国不仅不遗余力地保护文化遗产,更重视文化遗产推介工作,教育每个人发自内心地维护这笔无价的历史文化财富。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和享受文化遗产,增强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1984年法国率先推出了“文化遗产日”活动。

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法国所有的博物馆、艺术馆、总统府、市政厅和城堡等都免费向游客开放。这项活动得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积极响应,1991年欧洲理事会决定将这一天定为“欧洲文化遗产日”,从此该活动在欧洲40多个国家展开。而遗产日活动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热爱进而自觉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

4.保护徐州文化遗产 篇四

近几年来,通过全市文化工作者认真执着的追求和艰苦细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市文化遗产资源家底,普查整理出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基本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编辑出版了一批重要文献。这些都为徐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 才能进一步保护?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4年,成立了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对徐州市民族民间文化做了一定的调查了解,并出版了一批文献。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后,我市在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各县(市)、区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构,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网络基本健全,为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自2005年以来,徐州市政府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宣传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筹划,统一部署,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截至2009年7月底,徐州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已累计下拨专项资金360余万元。仅徐州市人民政府5年内就划拨专款240余万元,用于全市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的开展。2006年,徐州市出台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设立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资金。各级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市文化局还专门将原云龙区文化馆办公楼无偿划拨给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办公场所,并先后投入50余万元,用于保护中心购置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微机、打印机、非线性视频编辑机等“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和数据库建立所需的先进设备。仅市文化局每年拨付给保护中心的日常办公经费就达5万多元,有效保证了日常运行经费开支。2009年上半年,各县(市)区还专门下拨了“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专项经费。各级的财政支持,有力地保证了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是高质量完成“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为有效指导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标准完成全市 “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市共组织普查培训班56期,培训人员达2525人次,参与的社会力量达到32000余人。仅徐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先后派遣21人次参加了省和国家组织的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并选派周光雷同志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学习锻炼5个多月。仅市文化局组织全市的业务培训班就达8期,并召开了3期现场会,共发放培训资料2万余册。

与此同时,市文化局还可以经常邀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和老艺人授课,现场指导工作。先后多次邀请了省文化厅社文处负责 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导和省文化遗产专家徐艺乙教授为我们授课;2008年4月,市文化局邀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

庆善同志,就文化项目申报工作实施了具体的业务指导和帮带。通过经常性的业务学习、适时组织业务考核、不断组织业务培训,全市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进一步丰富、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实施科学指导,提高工作实效。为扎实推进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徐州市文化局一方面注重树立典型,强化典型引路;另一方面加强跟踪调度,搞好督察指导。为顺利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市先后召开了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部署会、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等。

2009年4月,徐州市文化局下发了《关于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采取了分片包干、分项会审等方法,积极组织各地开展普查工作 “回头看”,做到“不漏一村一社、不丢一类一项”。仅巡回检查、辅导各县(市)、区普查资料汇编工作,平均每个县(市)、区达到4次以上,并先后举办了3期辅导培训班、召开了1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现场会、组织了1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书稿会审和多次调阅修订。徐州市“非遗”普查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前列。2008年 10月,江苏省文化厅在徐州市邳州召开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徐州经验在全省得到了大力推广。

五是,加强传承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一方面积极鼓励、资助或推荐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或国际上的有关展演、比赛,多渠道培育市场,积极拓展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代表性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积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青少年兴趣,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

2006年以来,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重大节日举办各类“非遗”项目的展览、展演等活动,并把“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送文化”下乡活动之中。经常组织指导 “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传习所和“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同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活动。2005年,在江苏省第二届文物节———绝技展上,徐州市精选的150余件展品受到了与会领导及观众的青睐和好评,被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授予优秀设计、创意奖;2008年,组织全市71件摄影作品参加江苏省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其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作品获得了2个银奖,5个入选奖。王桂英的剪纸艺术曾被上海电视台与徐州电视台联合录制成专题;剪纸艺人张丽君曾获得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还有剪纸艺人陈永年、石雕艺人岳喜明、“中华巧女”张桂英等,其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国际大奖,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购买、收藏的作品不计其数,为省和国家赢得了较高的荣誉。

此外,徐州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该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原则,文化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原则。

5.保护文化遗产作文 篇五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等十五个省市区,全场8000多公里。它高约8米,大概有3—4层楼那么高。宽5—6米,五、六匹马可以一并而行。长城的上的景点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景点有山海关、嘉峪关、九门口长城、八达岭长城、镇北台长城等。现在保存最好的长城,主要是位于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西周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互相防守,使得长城的的修筑进入第一次高潮。历史上最大规模开始修建长城并将长城连成一线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此后历代都在不断修建,最后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朝代是明朝,因此我们现在看见的长城大多数是明朝修建的。长城之东向西,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中原王朝防备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

长城的地基全是由千余斤重的花岗岩砌成。哨岗全都采用大型城砖用糯米灰浆砌筑,其重量达到了千余斤。很难想象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竟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这万里长城。走在长城之上,一座座绵延起伏的山峰,一棵棵参天大树,那磅礴恢弘的气势不禁让人对它产生敬畏之情它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结晶。它坐落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它历尽沧桑,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见证人和博物馆,它抵御外族的侵略,见证过中华民族的的战争和和平,祖国的分裂和统一。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世界各国朋友来到中国后,最喜欢去参观游览的地方就是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名言让长城举世闻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都知道它。就连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到中国后都专程去游览长城,由此可见长城的魅力是多么的大

6.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 篇六

2、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3、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4、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5、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6、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8、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9、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10、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11、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12、我们的古迹,我们的祖国,你不爱护,我不爱护,谁来爱护。

13、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14、文化遗产保护:尊重历史,造福今天,开创未来。

15、保护古迹,责无旁贷。

16、文化遗产日:一天的提醒,每一天的行动。

17、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请保护文化遗产。

18、古迹属于你,属于我,是我们的共同财富。

19、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20、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21、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2、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23、宇宙好汉,生命短暂;传承文明,文化遗产。

24、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25、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

26、尊重历史,憧憬未来。

27、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28、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9、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30、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标语(二)

1、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2、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3、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同心同德构建精神家园。

4、遗产是传家宝,文化是宣传机。

5、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6、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7、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8、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9、思尘封文明,扬华夏文化。

10、文化遗产是见证一个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11、文化遗产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一片文化遗产,一片美丽芬芳。

13、传承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祖国文明家园。

14、保护文化遗产,留住我们的根。

15、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16、传承历史文化,光大民族精神。

17、文化铭千古,精神传万年。

18、尊重历史,造福子孙。

19、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7.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篇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拟定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审查报批和监督管理;组织审核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会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审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申报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经达到187处,占国土面积的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处;有24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和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贯彻“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在资源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了遗产地法规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严格贯彻《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在遗产地保护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强化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不断加强遗产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遗产地开发建设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二)强化科技保护,遗产地保护监管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分重视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对遗产地实施监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大部分遗产地均建立了以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景区容量监测等尖端科技监管系统为代表的科技监管体系,实现了对遗产地土地利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火警突发、自然灾害、游览秩序等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监测,尤其是景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运用,大幅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对遗产地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状况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通过对遗产地实施大面积的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提高了遗产地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水平。

(三)坚持服务社会,合理利用遗产地珍贵资源。20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致力于引导各遗产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服务社会,促进遗产资源永续利用。各地以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为主要载体发展旅游事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遗产地内外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安置了大批就业人员,带动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此外,各遗产地非常重视遗产的科普教育功能和展示展出功能,开展了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全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我国遗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尽管在遗产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我国遗产保护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针对目前我国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进一步加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及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体系,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科学划定核心景区,加强核心景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把核心景区划定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严格实施。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重大文化自然遗产监督检查和保护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对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保护管理状况的监督检查,优化重大文化自然遗产长效管理机制。做好《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研究制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技术规范》和《历史文化名镇(村)遗产资源分类与调查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与规范,促进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的标准化管理。

8.科技护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篇八

作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部副主任,刘志远对于首次在沉船考古中使用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全站仪在内的高科技仪器更是津津乐道,他认为此次试发掘达到了提高科技含量及学术研究能力的目的。

次日,几百公里外的汕头南澳岛海域,“南澳1号”的水下考古工作,也在时隔一年之后重新启动。风平浪静的天气,让“南澳1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崔勇非常高兴,根据精确绘制的潮汐洋流图,考古队员抓住每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次次下潜,测量、照相、绘图……而在配合此次考古的“南天顺”号打捞船上,减压舱、水下三方通讯设备、水下摄像器材……高科技设备一应俱全。崔勇说,水下考古离开这些“高技术”可玩不转了。

何止是水下考古,在整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保护的理念、手段和成效: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南海1号”整体打捞与保护项目等,都以其重大的科技创新以及在文物保护实践中的成功应用,成为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的杰出代表。

“南海1号”的整体打捞发掘方式及其饱水环境下整体保护的方法,标志着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深化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总结出了一套包括水下遗址定位、扰层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护与整理在内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操作程序和方法,积累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出水文物保护技术,可以根据质地、类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使出水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同时,随着水下文化遗产基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水下考古学及出水文物保护等的理论与方法也有所提升。

为了在原址保护被称为“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的白鹤梁,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很多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研究,最后,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院士提供了水下无压容器的方案,该方案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原址、原样、原环境”的保护原则,解决了以往压力容器方案存在的重大技术及经济问题,避免了“就地保护、异地陈展”方案的缺憾。在经过大量探索性研究后,解决了交叉学科、跨专业的复合性技术难题。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开放的原址、原环境保护、展示水下文化遗产的专业博物馆,它的建成既是中国原址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大胆尝试,也是中国文物事业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和代表性案例。

据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介绍,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曾经无比辉煌的航海史……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水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演变为开放的复杂系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科学技术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必须依靠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通力合作。据了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初具规模,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展为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近海海域扩展到远海海域,从单一部门主导发展为多部门积极参与协作。

正是由于科技力量的全面介入,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正在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展为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对象已经由沉船及船载文物扩展到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海防和海战遗迹、古港口、造船厂、沿海盐业遗址等多种类型;工作内容从单纯的水下考古扩展到出水文物保护、巡查监护、执法管理、学术科研等多个领域,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手段的科学性逐渐增强,使得技术装备、设备水平显著提升,旁测声纳、浅地层剖面仪、水下无线通话系统、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等设备在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和发掘中已开始运用,更先进的多波束声纳、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和水下机器人等也开始投入使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理念、技术、人员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有了极大进步,工作水域已经逐步拓展到西沙等远海海域,以及部分内水水域。据悉,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用船的建造正在论证工作中,该船建造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

据介绍,今后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将转变工作思路,着力支持重大项目和前瞻性科研课题。组织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合作参与的重大保护项目和前瞻性科研课题,如建立水下文化遗产监控体系,建设水下考古工作中心和基地,加强出水文物保护技术研发,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中国古代海防工程调查等等。通过这些重大项目和课题的开展,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带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9.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篇九

一、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有形文化遗产:

湖南古来被视为“南蛮之地”,被认为是不开化的地区。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湖南历史上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文化成就,在这些文物中,仅世界之最级的珍品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样本——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出土的水稻样本,距今已有大约1.5万年;世界上最早的陶片——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发现的古人类使用过的陶片,距今已有大约1.4万年; 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青铜乐器——长沙市宁乡县月山铺商墓中出土的象纹大铜铙,高 103.5厘米,重221.5千克; 世界上最早的铸铁容器——长沙市杨家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铸铁鼎,距今大约二千四百余年,等等。

2、无形文化遗产:

民间灯会与益阳“舞虾”:元宵灯会,俗称“闹元宵”、“闹社火”、“玩龙灯”、“耍花鼓灯”、“故事会”、“抬故事”、“闹龙灯”等等。

盛唐之时,闹龙灯之俗已在湖南盛行了。清嘉庆二十二年《湘潭县志》载:“上元,祀太一神,食浮圆子。向夕,六街三市,竞赛花灯,及花爆烟火诸杂剧。故褚遂良《潭州偶题》云:‘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唐时风俗已如此。”褚遂良(596-659年)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曾为黄门侍郎、尚书右仆射,他59岁时曾被贬为潭州都督。他在长沙看到的“九衢灯火”即是春天的灯会。

灯节源于原始人类的火把节。从火把到龙灯,春天的祭祀渐渐世俗化,进入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祭日成为了节日,仪式成为了娱乐;度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天,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人类有理由在这样的节日里尽情地欢乐。

人们常说:过年过年,只有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因此,在吃饱了、吃好了、吃腻了的除夕、新年大餐之后,人们合家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他们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才智,开始制造精神上的享乐。因此,到了正月十五的这一天,玩灯、赏灯、比灯、赛灯,成为了节日新的主题;而尽情忘我的狂欢,却超越于灯节之上。

民间的龙灯,更为热闹。湖南乡村农家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就陆续出动,称“闹春”、“闹花灯”、“闹元宵”,直至正月十五日为止,洞庭湖一带一些地区,农历二月二仍有龙灯、花鼓出现。

益阳的龙灯同样历史悠久。农历正月十五日赛灯、闹元宵,居民多以居住地域为界,出动龙灯、鱼灯、虾灯、狮子灯、虎灯、枙子灯等,各具风采。湖区居民则于当晚点燃若干干柴、火把、马灯,于河堤两岸蜿蜒飘游,火光通明,如同白昼。两岸赛灯,常有骂灯之俗。

在益阳城区,正月十五达到灯会高潮。各路游行队伍,相对集中,然后向市中心出发。游行队伍以“三眼铳”和“耍流星”开路。三眼铳为铁制炮筒,内置引线、火药和黄土,响声巨烈。“流星”分水流星和火流星两种,耍流星的人手持一根绳索,两头各系一只小钵,内放水、或炭火,双手舞动,用于开路。夜晚火流星舞动,火星飞溅,能在拥挤的人流中打开一条出路。游行队伍接着是敲锣打鼓和各式各样的民间表演项目,如踩高跷、地花鼓,采莲船、舞龙、耍蚌壳、耍虾子、舞春牛等。队伍所到之处,鼓乐震天,人群聚集,通宵达旦。

隆回崇木凼古树林: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

在邵阳市隆回县西北部高寒山区的虎形山上,居住着一支与瑶族其它分支不同的“过山瑶”。他们世世代代封闭在赖以生存的山寨里,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为古朴纯真的民俗与民风。因寨子里的妇女们服饰独特、色彩艳丽,被称为“花瑶”。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视古树为生命,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使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经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沐浴着今日阳光的雨露,形成了崇木凼古树林这片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

崇木凼古树林座落在虎形山瑶族乡瑶族聚居地,现存树林面积3.8公顷,有百年古树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28株,最古老的树距今已达1000多年。林中古树多为常绿、落叶、高矮杂生,以水青冈和白栎为最多,四季景象更迭。树林中既有清光绪九年伫立的禁林石碑,也有“同蔸生异树,树腹长青竹”的古树奇观,还有花瑶人根据树冠、树枝、树根和树干的形态而命名的“千年富翁”、“天罗地网”、“银蛇拱地”、“天女散花”等。一棵棵古树枝繁叶茂,绿意苍翠,瑶家山民不时也和着那沁凉的绿荫,前来林中绣花、聊天,或以歌当对寻觅心上人,构成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自20世纪90年代未起,崇木凼古树林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虎形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崇木凼古树林也以其景观的亮丽和文化的丰富作为瑶乡五景之一而成功晋升国家级名胜风景区。2009年,崇木凼古树林又被作为特殊的文化景观推荐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伴随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当地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实不彻底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管理跟不上等,会给旅游带来压力。在旅游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过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营,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人文景

观的破坏等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绿化不够、垃圾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的不断增多,大城市不断的扩张,在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些城市更新的盲目性和决策的局限性,再加上设计的落后,各地争相模仿,出现了“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的现象,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城市正在渐渐地消失它的历史和地方特色,历史的城市中心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功能,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败的现象,这是就

需要对城市进行更新,既然要更新,就必须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景观等进行保护。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湖南面临着国际文化的冲击:如何积极应对、合理取舍成为规划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更应该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以寻求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与保护路径。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尚未建立起一套立法、资金、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相对比较完善的保护制度。

我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保护文物古迹。包括古建筑、古葬墓、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第二层是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第三层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是每个活着的人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其实和依据,是思考自身未来的教训和参照,因而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他们所构成和呈现的意义表明,历史文化遗产原则是全人类的,今天在世的人并非是他们的全部继承者,后世的子孙同样具有对它们的继承权。因此,当代人在面对世界文化遗产应有一种伦理压力和使命感;尽可能完好的将它们传递下去是一种责任,对它们的损坏和浪费时间不道德的。

三、措施

文化遗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政府主导

1.制定旅游发展和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带十分重视发展总体规划的作用。旅游发展在开发和建设时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资源和名牌,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保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上竞争力,实现旅游经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防止盲目竞争,遵循各种经济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营造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特别是要注意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激发当地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护上的忧患意识,宣传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思想上提高居民的民族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

3.从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等。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强制命令,才能从根基上保证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打击各种不文明的破坏行为。制定和完善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成立专门研究组织等,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保障。

5.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媒体宣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他们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服务,文化产业我们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优化文化产业市场,引导文化产业向正面的方向发展,对文化产业市场进行监督和控制。要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向公众进行宣传,提高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6.摆正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位置。政府应该发挥其行政力量保证当地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不仅需要在旅游失氛围的营造、旅游地形象的塑造、旅游营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应该致力于提愉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良性运行。政府的职能决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在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职责。

(二)民间参与

1.以家庭为单位向年轻人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进一步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继续收集、整理、制作各种民族文化仪式的音像资料,通过传授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对内对外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进行传授工作,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促使民族文化的永续传承。

2.积极参加民族传统节庆、祭祀活动

传统节日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同一个时间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高兴地延续下来。这就是传统节日最经济、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产功能。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作为假日,一方面更能够实现刺激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若干重要的价值有更好的机会在生活中自然地传习。

3.保护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尽可能地把高新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保护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产立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东巴文化产品。运用影视人类学的原理,抢救、整理、复原、摄制几个重要的东巴仪式。强调文物保护,珍惜旅游资源,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和最珍贵的旅游资源。

4.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优势,政府和民间互相监督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团体、旅游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作用,明确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发动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来,监督政府工作,为政府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鼓励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依法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旅游资源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海外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在我国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

城市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1)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更新改造的高峰期,老城区、古旧建筑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保护工作必须做在前面,应制定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形成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完善的保护体系,并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2)要划定保护范围、分类指导,宽严适度,以利于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3)在符合法定保护程序的前提下,保护方式应多样化,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套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模式。

(4)要通过对建筑物、构筑物、街区等载体的保护来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从个儿高角度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积淀。

(5)注重城市特色及传统风貌的保护。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最容易丧失的就是城市的特色。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标识,是一笔哦法估量的财富,越是特色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6)要注意各历史时期的标志物、遗址、遗迹的保护,它们是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7)在保护中要有超前眼光,特别注重具有潜在保护价值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这类建筑物有些是因人们的认识和观念落后而埋没,有些是因保护的财力、物力有限而未列入法定保护范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它们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因此,对这类建筑要千方百计的保留下来,否则一旦拆毁将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四、结论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廉洁修身下一篇:“瘦肉精”专项整治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