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事业现状

2024-08-31

中国慈善事业现状(精选8篇)

1.中国慈善事业现状 篇一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现状

悠久的历史

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社会慈善和保障已见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模式。在西周的统治机构之中,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周代还设有疫医负责治疗患病的国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慈善事业在此期间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收容贫病者的慈善机构——六疾馆。佛教此时在中国兴盛,对中国慈善事业影响深远。隋唐时寺院里开始建立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两宋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慈善家,如蔡京、真德秀,他们设立了一批慈善机构,挑起了慈善事业的大梁。元代更是在法律上规定了慈善事业的必行性,慈善医疗事业可圈可点。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开始发展,商人在慈善的地位逐渐提高。

慈善的近代化

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发轫于晚清光绪初年民间社会兴起的大规模的义赈。晚清赈灾开始突破传统的地域性赈灾模式,破除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向近代慈善事业转型。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这一时期,一些传统的善堂、善会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慈善公益团体。

进入民国以后,慈善事业开始向制度化、法制化转变。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慈善机构管理慈善救济,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间慈善的法规。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要丰富得多。一方继续重视传统型的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广泛设立慈善医院、慈善学校、慈善工厂等,推广以工代赈,实物救济和劳务谋食相结合。

新中国的慈善事业

1950年,中国颁布了《劳保条例》和《劳保条例实施细则修正案》等相关法规。然而,新中国建立后的慈善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民间慈善事业的独立地位被否定。

1978年改革开放为慈善事业的复兴具备了条件。以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为起点,内地的慈善事业逐步走向了复兴。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后,民间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开始频繁。内地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并将沿着非政府化、法制化、专业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纵观近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汶川地震被视为中国的“公益元年”,民间慈善组织就是在那一年第一次参与了巨大自然灾害的救助。当时民间组织经验不足,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到今年的芦山地震,民间组织已经在救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芦山地震中,民间慈善组织募集到的基金占到了总资金的一半。以壹基金为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艺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现在的壹基金与五年前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壹基金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组织能力是政府也不可比拟的。”1从五年前的汶川 1 引自《从汶川到芦山,中国慈善学会了什么》《国际先驱导报》 地震到今天的芦山地震,民间爱心组织开始更自觉、自发地进行灾后救援,而公众也开始选择自己信任的民间公益组织献出爱心。2.民间机构的透明度提升

微博的流行也改变着慈善。芦山地震后,不少基金会通过微博等互动平台不断更新所收捐款和钱财使用情况。新的媒介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慈善机构的透明性,增强了公众对于慈善的信心。

现今慈善事业发展问题

1.慈善“去行政化”刻不容缓。慈善的本质在于公益,与权利无关。我国慈善机构的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本身就是副部级行政级别,被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各省、市、县、乡镇的红十字会均为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人事制度、层级设置、工作机制方面,红十字会的与政府的行政体制都是一致的。公务员的身份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没有危机感、压力、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而行政化的背景也使它很难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制度系统。在2010年之前,全国所有的慈善机构不能自立门户,只能挂名于红十字会之下,接受统一管理。上层组织尚且如此,其下的组织发展艰难可以想见。

2.红十字会遭遇信任危机。红十字会长期以来作为慈善事业的老大。官方背景给了腐败一个绝好的滋生场所。公款吃喝、豪华公车、挪用公款等其他政府机关常有的乱象在红十字会中也不时发生。而不透明的制度阻挡了公众的知情权。许多不良官员依靠着这不平等的制度,以为可以肆意滥用职权。但是事情终会败露。“郭美美事件”彻底引发了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南京市红十字会在芦山地震后为震区募集捐款,路人绕行。红十字会遭遇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3.缺乏规范的制度管理。目前全国慈善机构仍统一由红十字会领导、管理。官方性质的慈善会状况尚好,没有资金短缺等问题。民间慈善组织,如四川“爱心早餐”工程,成立半年间未曾收到一笔捐款。能否与一些食品企业签订赞助协议获取资金?此外,如何管理募集到的资金不被挪用?如何管理团队,使慈善可以运行得更好?使用什么样的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资金利用的透明度?怎样确定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在资助过程中的吃喝、宴请费用怎么划分公费与私人消费?全部让慈善人掏腰包显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负担,不利于慈善的长期良性循环,全部公费又会大量浪费资金。建立合理、统一的制度,规定慈善组织内部领导体系、管理方式、资金筹集运作方式、资助方法和标准、资金公开标准、公费支出标准,这些势在必行。

4.增加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权。民间慈善组织需挂名于中国红十字会名下,资金先由中国红十字会收取,再转给他们。这就造成了账目的混乱。而且中国红十字会官方色彩太浓,官僚主义太强,给民间慈善机构造成了许多束缚。减少中国红十字会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干预十分必要。日前已经试点“壹基金”账目脱离红十字会账目,独立收取资金,这是一个好的尝试。希望政府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尝试,让民间慈善与官方慈善作为朋友共存,而不是上下级。

2.中国慈善事业现状 篇二

行“慈善”是让整个社会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中国慈善, 或称“公益事业”在发展的十几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国外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又存在什么样的差距?

一、相关文献综述

纵观中国历史, 慈善理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博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绵延流长。虽然中国文化中慈善理念由来已久, 但从未为其正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田凯博士在研究报告里写道:“直到1994年为止, 《人民日报》几乎没有使用过‘慈善’这个词, 在不得已的时候, 往往使用‘公益事业’来代替。”。

目前, 我国关于“慈善”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何光喜 (2004) 在《被动的自愿一对四城市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多因素分析》中提出:“目前关于慈善事业没有统一的称谓, 有称‘慈善事业’者, 有称‘公益事业’者。相应的, 慈善捐赠行为也有称作‘公益捐赠行为’的。二者在内涵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相关的“慈善事业”的词条, 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 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事实上, 现代慈善被公认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 是在生产部门的初次分配和强制性的税赋征收之后, 以自愿为原则的再一次社会分配, 有助于弥补第一次、第二次分配的缺陷与不足, 缩小财富差距。

中国第一个正式的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 理论界通常以此作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开端。2006年6月1日起, 修改后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开始正式施行, 该条例规定“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 (简称公募基金会) 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 (简称非公募基金会) 。”2006年, 民政部颁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2006-2010年) 》, 这是截止目前位置国家颁布的有关慈善事业发展的最新文件, 而且第一次明确指出是“慈善事业”而非原来的“公益事业”, 《纲要》中指出:2006年至2010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囊括了传播慈善文化、建立慈善组织、发展福利机构、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完善慈善政策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

由汶川地震后中国慈善界表现引发的思考

“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 整个社会的爱心捐款如滚雪球般汇聚拢来, 大家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灾区的人民。而与此同时, 有些人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将善款和物品运往灾区, 也不愿意将之通过慈善机构进行捐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让部分民众产生不信任感的情况?

国家对慈善机构有严格的控制, 而且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为主的方法进行管理。《捐赠法》中明确规定了“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 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 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 较高的资金准入门槛使不少想进入该领域的慈善机构望而却步。

另外, 中国慈善机构的透明度相对较低, 尽管《捐赠法》中规定:受赠人应当公开财产流向, 接受公众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 但是在几个比较大的慈善机构的网站上, 笔者仅找到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06年度及2007年度的审计报告。那么捐赠人投到公益事业中的钱到底是怎么花的呢?除非捐赠人自己要求慈善机构提供, 否则就很难知晓。不过此次地震过后, 慈善机构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 主动地将抗震救灾捐赠款物使用情况公布到媒体及官方网站上, 接受民众监督, 已经有所突破。

最后, 舆论导向出现明显偏差导致人们对慈善的关注点出现偏颇。舆论关心的焦点仍然是捐款榜单的名人捐款数。这是一种错误的向导, 捐款不在多少, 在持久、在永远怀着这颗关爱他人的心, 这也是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启动的深层原因。不是每个人都是成功的企业家, 但是倘若每个人每天甚至是每个月捐出一元钱, 整个社会的爱心资金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汶川地震后, 很多人都改变了对王石及万科集团的看法, 主要是因为他博客里宣称的“不会让自己的员工捐款数额大于10元”的偏激言辞, 而万科集团起初那少得可怜的200万捐款, 这个数字相对于某些个人捐赠100万而言, 他们的捐赠收入比相差实在巨大。细究中国杰出企业家们的慈善事业投入情况———胡润慈善榜, 我们会发现那些往昔能够登上财经版头条的名字却鲜见于上。

尽管我国目前慈善组织发展比较迅速, 但是与世界上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年,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 GDP是美国的四分之一, 慈善捐款仅为35亿元人民币, 而全美前15大慈善捐赠金额累计达350亿美元, 依照当时的汇率, 中国仅为美国的八十分之一!从捐款总量及人均捐款量来看, 中国都远远落后于美国。

二、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现状

盖茨说:“财富并不是我的, 我只是暂时支配它而已。”2001年, 美国个人捐款的数额高达1610亿美元, 来自遗赠、基金会和企业的捐款达到了2120亿美元。在除去宗教捐款之后, 捐款数额也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 是英国相应比率的2倍, 法国的3倍。美国人为何如此热衷于做慈善?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曾说过:行为是由制度决定, 而制度又由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共同构成, 其中, 正式约束是国家的宪法法律等, 而非正式约束是指一个国家和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

(一) 美国的慈善文化

美国特有的慈善文化主要体现在“罪富文化”和“互济文化”两个方面。美国的“罪富文化”, 是源于基督教传统中对“富人原罪”的说法。美国钢铁巨头安德鲁·卡耐基在《财富的福音》中写道, “过不了多久, 那些遗留下巨额财富 (而不在有生之年将之捐赠出去) 的人们就会受到公众的唾弃。人死富有, 死而蒙羞。”可以说, 正是“富人生而有罪”的潜意识提醒着那些信仰基督教的富豪们:要想进入天堂, 先将你的财富捐赠出去才行。美国的“互济文化”渊源深厚。美国人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美国建国后到联邦宪法通过之前, 政府没有收税的职能, 因而没有办法给予公民社会保障, 人们不得不组织起来彼此互助互济。

(二) 慈善税收优惠政策

美国慈善组织的税收优惠待遇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免税, 即对慈善组织免除销售税、财产税、增殖税和其他直接的税收形式。二是所得税豁免, 政府一般对慈善组织从事符合相应慈善性质活动的所得不征税, 但是其他来源的收入, 除非法律另有明确规定, 否则必须依法纳税。三是捐赠减税, 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出于减少纳税的目的而将他们对慈善组织的捐赠从他们的收入中扣除, 这一做法有明显的捐赠激励目的。

(三) 较完善的慈善组织监督机制

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界定及其财务活动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办法。根据联邦法, 美国的税务局通过三种方式来监督慈善机构的运作:一是慈善机构提供的年度报表;二是通过审计慈善机构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三是通过评估对违规的慈善机构给予处罚或罚金。美国州检察长的责任是调查和审计慈善机构, 发觉其领导人或信托人的错误管理、转移资金甚至欺诈行为。此外, 还有关心慈善组织运作的非政府组织对其进行评估, 第三方评估可以弥补政府监督机制的不足。

三、对中国公益事业改革的启示

从中国公益事业稳步前进却无长足发展的十四年, 及中美两国在公益事业体制方面的对比来看, 中国公益事业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革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 国家对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的启动资金要求过高, 高资金门槛阻碍了慈善机构的扩大。同时, 基金会募得资金的公开化和透明度不够高, 《捐赠法》和《条例》中虽然对该内容有规定, 但是执行力度不够, 需要加强监督。

其次, 我国慈善组织在成为合法组织之前, 必须首先成为政府所属职能机构所需要和能够控制的对象。但是, 这类慈善组织是政府选择的结果, 而不是社会选择的结果。这使得大量规模较小的慈善组织难以注册登记。因此有必要降低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 放宽政府在行政上对公益事业的管理。

再次, 发展和建立针对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慈善组织的社会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也非常重要。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针对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体系, 应当建立一个由政府和捐赠人及普通民众共同组成的评估体系, 让慈善组织接受更多的监督。

制定有利于慈善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

我国在制定慈善组织的优惠税收政策时也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首先, 实行免税资格核准制。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外相关的法律法规, 将其作为制定免税政策的基本原则, 由税务机关进行免税资格核准。其次, 以公益性为原则确定捐赠的税收扣除政策。虽然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可以进行税收扣除, 但对税收扣除的标准不统一既增加了政策操作的难度, 还造成了各类慈善组织的不公平待遇。第三, 要加强慈善组织的税收管理。除了降低慈善组织免税待遇门槛外, 对已经获得免税待遇的慈善组织要加强税收管理。可以要求慈善组织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其性质、免税资格、财务收支等信息向社会公布, 以便于社会和公众监督。

优化媒体报道方式

现在有很多名人做慈善, 无论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社会需要他们这样的名人效应和榜样作用。媒体在报道他们行好事的同时, 应当鼓励更多的普通民众加入到他们身边去。另外, 媒体要做好正确引导企业家行慈善的工作。《新民周刊》在2008年第28期中做了一个题为“中国慈善的青涩”的专题报道, 在对陈光标、吴良定、洪肇明等几位热心做慈善的企业家的采访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做慈善的心态:他们知道做慈善是每一个企业家应尽的职责, 但是他们也害怕做慈善, 怕曝富。但如果整个社会都以他们做慈善为骄傲, 那么“青涩”的时代必将褪去, 中国的慈善企业家也将变得成熟起来。

结论

曾担任过中华慈善总会第一任常务副秘书长的杨团曾对这将近20年的中国慈善事业做过这样一个总结:观念有进退、制度未突破———观念上, 进的是全民慈善意识普及, 退的是慈善的民间性;对慈善事业的定位开始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补充, 后来就变成社会保障重要的组成部分。慈善的属性和做事的方式越来越官方化, 成为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

中国慈善风雨历程近二十载, 但与国外相比仍然有差距, 希望中国的慈善事业能够在改革后飞速前行, 在促进中国和谐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摘要:现代慈善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体制和文化建设层面。与其他慈善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 中国在慈善运行和监督体制、社会慈善文化领域还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 本文以“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做慈善中为背景, 分析中国慈善的历史和发展, 通过与慈善事业较发达国家在体制上的对比, 探讨中国慈善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慈善,公益事业,基金会

参考文献

[1]何光喜.被动的自愿:对四城市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多因素分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任浩, 徐雪松.我国企业捐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第四届 (2006年) 学术年会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会议论文

[3]中国慈善的青涩.新民周刊2008年第28期 (总497) .第16页至第31页

3.中国慈善事业现状 篇三

关键词:社会保障 第三次分配 文明标志 永续发展

世界慈善事业的当今格局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慈善事业这个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是对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减缓贫困与富裕的两极分化,使社会收支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慈善事业主要分为两大格局。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当然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这并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而是一种体制发展的不同进程。

发展近况对比

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美国慈善事业的近况

在美国倡导的是一种博爱理念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提倡的是一种“全民慈善,人人可慈善”的观念!

需要指出,在美国所有慈善捐款中,约有85%的捐款来自普通百姓,约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另有5%来自大型基金会。历史上,美国早有企业家热衷慈善事业的传统。在2001年《慈善纪事》刊登的美国前10名最大数额私人捐献名单中,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高居榜首,他向以他和其夫人命名的基金会捐献了20亿美元,而2000年他向这个基金会捐献了50亿美元。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和亿万富翁一样热心慈善积极捐款。以1992年为例,全美国当年的慈善捐款共达1,243亿美元,其中来自个人的达992亿,占81.4%。

美国人愿意捐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慈善机构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他们相信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会把他们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希望救助的群体。美国对什么是慈善有一个泛化而灵活的理解,大致上与被认为是公共物品的东西相一致。

对于从事慈善活动的非营利社会服务组织和基金会来说,最大的优势是政府所给予的税收待遇。在美国大部分慈善组织属于美国国税局501(C)(3)条款规定的机构。它们不仅是免税的,即不需要支付税款,而且这类机构得到的捐款对捐赠者来说,享有按法律规定的限额扣除税收的待遇。这些税收待遇包括免税,所得税豁免,捐赠减税。

二、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极不相符。有资料表明,2002年中国大陆人均捐款为0.92元人民币,总额约10亿,仅占当年GDP的万分之一,而2003年美国人均捐款828.7美元,总额为2,410亿美元,占当年GD的2.19%。考虑到中美人均收入差异后,中美人均慈善捐款尚相差7,300多倍。虽然根据最新数据:中国2005年民政部门以及一些民间慈善机构接收的捐款将达30-40亿元人民币,而与2005年18万亿的GDP相比:仅占约五千分之一,比例仍然很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现行的法律法规法制层次普遍偏低并且严重缺乏。目前,我国现行的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此外,就是一些慈善组织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这一状况造成目前我国慈善事业无法可依的局面。

2、慈善主体不明确,政府干预过多,慈善机构体制和管理落后。目前合法的慈善机构都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登记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而这些主管单位基本上是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组织。政府依旧在慈善事业中扮演着主导作用,官办慈善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大大阻碍了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准入,使得慈善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慈善救助所需;而且造成慈善机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

3、社会捐助机制不完善,渠道不畅通,捐助信息欠透明,社会公信力不足。(1)缺乏激励机制。目前,仅有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五家慈善机构给予捐赠全额免税。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中小慈善机构和公众的捐助热情。(2)对于善款的分配和用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信息查询系统。在我国,慈善机构一手负责募集钱款物资,一手要分派实施,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公示与监督机制建立也较迟,善款使用的随意性大,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那些希望跟踪捐助情况的人,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的疑惑。他们决定帮助他人的时候宁可去找看得见的某一个人,而不掏给任何组织。

慈善事业的永续发展

慈善事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慈善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慈善事业发展状况以及对各类弱势群体的救助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富裕程度的真实反映。我们应传承祖国慈善文化,调动、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切实改善人际关系,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精神层面

一、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弘扬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精心设计各类载体,全力培育和大力宣传广施博爱、济困奉献的慈善精神,营造一个弘扬慈善文化、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党与政府在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引导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支持和发扬儒学中的仁德和佛教的慈悲思想。

三、大力保护广大群众和慈善组织发展慈善事业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筹办慈善事业,把个人义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把单一、分散的慈善组织发展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强势慈善机构,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其救助各类弱势群体的功能。

四、发扬创新精神,立足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谋划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扩大慈善事业发展的领域。比如确定国家法定慈善日。

物质财富及其监管层面

慈善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不断地募集捐款,管理者还要保证募集到的款项能够保值、增值,所以资金的使用尤为重要。慈善组织除了进行慈善募捐活动和筹款宣传,并把钱用于慈善事业之外,还需要从事一些营利性的投资以保证所募捐款保值增值。在优化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要阻止慈善组向盈利性机构发展的趋势,并建立长效的监督

体制,确保慈善事业的健康有续发展。完善政府的立法和监督。各级地方法院有权监督和管理慈善机构,并对其活动进行规范。慈善机构也必须经常性地报告其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如果慈善机构的法人未能履行其职责,政府有权追究法人的刑事或民事责任。

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层面

从近年来社会捐助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众对社会捐助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意愿。但上述问题影响了我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政府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所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要求对慈善事业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此,国家相关部委应尽快开展和推动对上述问题的立法起草工作,以有力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点:

1、尽快制订一部较为完备的相关法律,给予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活动以法律上的保障和监督,逐步建立起完善这方面的法律体系。

2、政府应转换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逐渐退出捐助的主体市场,而主要担负起立法、监督、检查、评估、审计等职能,不过分干预,只引导和调控。

3、给予慈善机构以独立法人地位,取消慈善机构的登记注册要挂靠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

4、扩大给予慈善捐助的免税待遇,提高慈善捐助的宣传力度,多方拓展捐助渠道,对筹集善款建立严格的审核和监督机制,随时公布善款的来源和流向并建立完全透明的公众查询系统。

5、采取一切措施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慈善实体层面

为了使慈善事业能够更好更全面和深入的发展下去,无论是他的横向和纵向都必须得以发展,我个人觉得在实体方面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兴办有关公益方面的属于慈善总会所属的企业。资金是一个组织或者机构的血液,兴办一些公益事业性质的企业实体事很必要的。

2、让慈善基金走进股市和债券。现在有的国家已经有上市的道德基金,而且现在也卖得相当的好,德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是否也可以让慈善基金上市,但鉴于我国国情,此条方案需要进一步探讨。

3、办一些诸如“慈善超市,慈善食堂,慈善学校,慈善医院”等社会救济性质的公益实体。

4、企业认捐制度,开展并完善企业认捐制度,确保慈善事业有长期有效的流动运作资金。

5、可以联系在校大学生义务的为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慈善家教。

4.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篇四

范宝俊

【专题名称】社会保障制度

【专题号】C41

【复印期号】2001年10期

【作者简介】范宝俊 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及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一、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慈善事业在中国内地,是间隔数十年之久后才于20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的新兴事业。中华慈善总会作为全国性的重要公益组织,自1994年成立以来,经过崔乃夫、阎明复两位老部长的全力推动,尤其是1998年大洪灾时发起的大规模赈灾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认同,不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拥有80多个团体会员单位,每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着多种多样的慈善公益项目。可以这样说,包括中华慈善总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慈善公益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之初,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亦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国际大环境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综观世界,20世纪末,在称为第一部门的政府组织和称为第二部门的企业组织之外,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兴起并蓬勃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被称为第三部分(“第一部门”、“第二部门”、“第三部门”的概念在中国引用,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它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成为与政府部门、企业界并重的部门,共同支撑着各国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许多相关研究,特别是由美国学者Lalamon(萨罗蒙)主持的覆盖40多个国家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进一步证实了第三部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大选时甚至将候选人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支持程度作为重要标准之一,进行投票。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对于正在加入WTO而力求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而言,必然地要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许多跨国公司与国际性的慈善组织亦会更多的将其参与、组织慈善项目的经验做法带入中国。因此,国际大环境既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值得仿效的榜样,也会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直接的推动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把中国方兴未艾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融入世界第三部门发展的潮流之中。第二,国内经济社会的转型,要求“小政府,大社会”,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阶段,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之中。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尽快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亦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与企业包办各种福利救济的传统,许多以往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的社会事务需要有各种社会团体来承担;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创造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亦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并增加了个人的生活风险,改革开放20年来出现的贫富差别扩大化趋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家庭保障功能弱化趋势等,均表明有必要在政府与企业之外建立和发展慈善公益系统来帮助消化相关社会问题(尤其是动员社会资源来帮助有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可见,政府职能转换需要发展慈善事业,市场经济需要慈善事业,社会发展需要慈善事业,这正是慈善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社会基础——社会需要,也是慈善事业面临大发展的极好机遇。

第三,国家政策面开始创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环境。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后,国务院于2000年12月发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方案》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慈善机构、服务于贫困家庭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这一方案还规定了“企业或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虽然目前这一政策在执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至少说明,政府正在和将有采取有力和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慈善事业功能的充分发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亦首次将“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写入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可以说,新世纪之初,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正是慈善事业获得健康发展所重要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确实面临着有利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但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这些因素如果得不到重视并获得化解,新世纪之初出现的发展机遇就可能在无所作为中丧失。概括起来,我认为,目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滞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慈善事业的原动力来源于崇高的慈善价值观和观念更新。但客观而论,许多人对慈善事业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和观念障碍,整个社会因处于转型时期亦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对慈善事业持“左”的看法和各种消极思想的人还大有人在,不少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的观念深处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对慈善事业的禁锢。在这种状态下,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氛围就很难真正形成,进而必然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观念的滞后还表现在一些慈善组织及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员身上,多数慈善机构只是将慈善事业看成是单纯的道德事业,而未能将其作为社会分工产物并不断发展的社会事业来对待,从而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理念存在着较大差距。

2.法规政策滞后。尽管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尽管国务院在有关法规政策中明确向慈善事业捐献可以享受全额免税的优惠,但总体而论,法规政策的滞后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制约中国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对于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政策环境而言,现有法律、政策根本不足以规范和保护慈善事业的发展,迄今我国尚没有针对性、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与法规条款,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的政策规范、监督机制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如募捐善款、救助项目开发等)等方面,都缺乏完善、系统的法规政策规范。另一方面,即使是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亦因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实,如2001年3月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联合下发财税[2001]9号文件,对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减免税收政策作出了规定,但到底如何操作却没有更加具体的依据。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有关法律、法规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相距实在太远。因此,目前中国慈善组织仍带有某些自由发展或过分依附政府的倾向,很多慈善机构的建设并不完善,甚至有些慈善组织形同虚设或成“二政府”,难以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特有的社会功能。所以,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建立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完善的慈善组织管理法规体系迫在眉睫。

3.理论研究滞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实践,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和认识提升,再不断地用先进理论来指导。当前,国际社会非常重视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亚太地区近几年从事非营利部门研究的机构不断涌现。然而,对慈善事业的研究却几乎成了中国理论学术界的一个盲区,迄今除出版过《中华慈善事业》等个别著作外,相应的研究成果相当罕见。事实上,如何借鉴和探索国际上符合中国实际的慈善组织管理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与社会政策,以及中国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社会化、中国慈善事业与社区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慈善救助模式,等等,均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并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具体

指导。

4.舆论宣传滞后。当前,虽然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很快,慈善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各种传媒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亦在不断提升,但对慈善事业的舆论宣传总体上依然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人们还缺乏认知慈善事业与慈善组织的大众化途径,对慈善事业所知甚少,对慈善组织了解不多,更不要说熟悉参与慈善事业或慈善活动的方式与途径,这种状况很难将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在改革发展中新富起来的社会成员的注意力吸引到慈善事业的拥护群体中来。

5.慈善组织自身亦存在着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弱点。例如,部分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还不规范,慈善募捐的方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慈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慈善组织的运行还缺乏透明度并接收社会监督,慈善公益系统的自律还有待强化。概括而言,就是慈善组织还面临着规范化、专业化、自律化建设的任务。

综上可见,中国慈善事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环境的制约,也有主观原因的制约,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亦有自身不足的影响。要真正促使中国慈善事业抓住机遇,在新世纪初期争取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切实解决前述问题。

三、如何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肯定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向好,承认慈善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意味着机遇和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就必须从各方面多加努力。我认为,当务之急便是做好如下工作:1.争取多方努力,弘扬慈善公益价值观,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是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慈善事业是社会事业,中国慈善组织作为当代社会领域的一个新的组织形式,只有动员社会成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应当加大对慈善事业宣传的力度。例如,大力宣传百姓中乐善好施的精神与典范(慈善组织这方面的个案都不少,但为公众所了解的并不多),激发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热情;大力宣传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广大企业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和支持,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宣传企业取之于民、反馈于社会的慈行善举,并作为企业文化来倡导,激发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通过宣传来引起各级领导、企业界及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地位、功能作用和重要意义的认知和重视(这里边也包含着“有为,才有位”的问题)。同时,还应努力争取政府及领导同志给予慈善活动道义上的支持,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国力所限,象西方国家和香港地区一样,政府每年拨付大量资金给慈善机构用于慈善公益事业,是不现实的,但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政界的推动力量却是无穷的。例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之所以发展迅速,就得益于上海市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参与,这种参与不仅大大提升了上海市民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而且培育了市民的慈善价值观;浙江省余姚市(县级)慈善会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取得了成效的显著,关键亦是市政府给予了道义上的大力支持,该市市长在《余姚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副市长亲临“一日捐”现场并作动员报告,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和市属机关干部率先捐款等。可见,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合适的社会氛围,即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而这些均离不开慈善宣传的引导和政府及政府负责人的参与与推动。

2.努力推动慈善法规、政策的完善。慈善事业是一个志愿事业,没有健全的法制环境,很难有大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在各界的推动下,已经颁行过有关法律与政策,但很不完善。因此,迫切需要对慈善法规政策加以完善。例如,制定慈善事业或慈善团体组织法规,用以规范和约束慈善组织的行为,并使慈善机构在运行中有可供操作的法律依据;再如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财税

[2001]9号文件,对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减免税收政策作出具体的操作规定,使这一项已达成共识的政策真正能够得到落实;等等。总之,有关慈

善事业的法规政策环境急切需要改善,除政府与各界推动外,慈善组织尤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应经常给政府报告工作和提出建议,促进法规政策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有关全国性法规政策出台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形下,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帮助政府早日出台地方性的慈善政策法规,在这一方面,上海已有了很好的尝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3.立足社区,推进基层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

社会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们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要。这一理论说明,中国慈善组织,特别是基层社区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需求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正在逐渐转向对社区的依赖,城乡社会存在的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其他社会服务需求问题等,都在呼唤着基层社区慈善组织的诞生和发展,以便通过发挥慈善组织的特有功能,从源头上稳定社会。发展社区慈善组织,作为缓解社区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已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国内一些慈善事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如浙江省、广东省等,亦有不少乡(镇、街道),甚至村(居)成立了慈善组织(尽管这些慈善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很不规范),慈善救助网络雏形开始形成,有的社区慈善事业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如广州文昌地区慈善会以现代慈善组织形式为载体,开展慈善活动,不仅激发了社区的道德回归,也促进了社区服务,推进了社区建设,把那个社区建成了人心向善、充满归属感的温馨社区,走出了一条很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基层慈善事业发展之路。因此,各级慈善机构要不失时机地顺应社会的需要,推进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4.强化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条件下,亦可能出现较为成功的慈善组织;而在慈善组织不良的条件下,即使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慈善事业亦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慈善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决定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及能否取得公认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是慈善事业尤其是每个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长盛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我认为,慈善机构一是应当强化内部规范管理,目前慈善事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也是组织性质、组织行为比较混沌的时期,内部管理不规范、机构效益不高也就成为当前制约自身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下大力气实现慈善组织架构合理、运行规范,才能真正赢得社会认同,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拥护群,为此,要勇于突破行政机关工作形成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新思维,吸收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建立和完善各项操作制度,切实加强慈善机构内部管理。二是要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对慈善资金的运作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定期公布有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如定期向捐赠者乃至全社会公布各项支出与收入及财务审计报告、慈善活动效率的指标数值等内容,这是取信于公众的必要举措。三是应当重视队伍建设,加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慈善会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慈善事业逐步变成以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主导、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推进的社会事业,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及欧美国家,对专职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人士都有接受社工教育的明确要求,中国内地亦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培训系统;同时,在队伍建设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内设机构进行定岗、定编、定责、定权、定利,破除现有的职务界限,对全职员工实行全员聘任制,真正形成有利于将优秀的专业人才吸引到慈善事业中来,这是中国内地慈善事业获得发展的一个必要且重要的条件。四是需要树立品牌项目。慈善事业是高尚的社会事业,高尚的社会事业不仅需要公众的无私奉献,同时也需要有真正的品牌项目,只有有吸引力的慈善项目才可能争取到社会资源,慈善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一例都是通过实施项目(使用善款)来实现的,因此,慈善组织虽然从事的是慈善事业,也要象营利组织(企业)那样,生产名牌产品(慈善项目即是慈善组织的社会产品),除了捐赠者自行确定捐款使用要求的以外,对由慈善会选择用途的非特定慈善捐款,在选择项目、确定善款用途上,必须坚持严格

科学的程序,在科学论证项目运作及认真评估其社会效果的基础上再行决策。

5.积极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无论在运作方式还是运行规范方面都已臻成熟,中国慈善事业应当积极借鉴。如适应市场经济规则并树立市场观念,将募捐与项目实施分离,建立科学的社会评估体系和严格的自律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确立慈善工作职业资格制,等等,都是中国慈善事业走上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之路所需要借鉴的经验。

总之,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亦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慈善机构一定要审时度势、挑战自我、开拓进取,努力办成社会认同、政府信赖的民间公益机构,并使自身沿着健康的轨道稳步前进,最终促使中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

发达国家如何打造慈善公信力

毛玉西

【专题名称】精神文明导刊

【专题号】V6

【复印期号】2011年08期

共识

慈善事业是“玻璃口袋”

欧美的很多知名慈善机构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慈善机制的透明。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可以说,类似认识在欧美早就成为共识。公众是否给慈善机构捐钱,捐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玻璃口袋”的透明度,慈善事业要获得公众的信任,就必须把这块“玻璃”擦亮,做到高度透明,这是欧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

他山之石

确保透明有四招 任何公民都可以查账。

美国对慈善机构有相当严格的程序,尤其是一些资助项目申请、拨付款项和运营费用的预算等,管理都非常严格。美国绝大多数州都规定,慈善机构必须向州提交报告,而且任何美国公民都可以到慈善机构查阅账目。慈善信息披露如同上市公司。

英国《慈善法》要求慈善组织高度透明和公开,其信息披露不亚于上市公司。比如,慈善机构每年需提交两份报告——报告和财务管理报告,民众可以对每笔善款进行监督,如果对某机构的筹款方式不理解或不满,可以投诉。

慈善机构管理“有法可依”。

在法国,公众每年捐款高达数十亿欧元。法国慈善界1989年联合出台了规范慈善机构的《宪章》,确立了四项基本原则:不谋私利、严格管理、规范运作、财务透明。此外,还要求慈善机构领导人员不取薪酬、不从慈善活动中获利。

内部管理专业化、公司化。

在美国,慈善机构已经实现专业化管理。从业人员绝大部分由志愿者构成,但他们大多都曾接受过专业训练;日常运作上援用工商管理制,董事会或托管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行政首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监事会监督行政工作。

监管方式立体化

从国外的经验看,如何对慈善机构做好监管,已经拥有了很清晰的思路,那就是打造“立体化”监管体系,保证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政府监管 在法国,任何慈善机构都要受到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在美国,美国国税局、州检察院等政府有关部门都依法对基金会进行管理。在英国,政府早在1860年就专门成立了“慈善委员会”,监督管理和规范慈善组织的行为。

媒体监督 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具有导向作用和威慑作用,能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比如,1992年美国的阿尔莫尼丑闻,就是由媒体曝光而轰动一时。

社会监督

在西方,社会监督是慈善监督机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包括捐赠者与公众的监督,每个公民都拥有对捐款使用情况的知情权。

第三方评估制度

5.中国慈善事业现状 篇五

20xx年1月1日,我国首份全国性中央级慈善类专业报――《慈善公益报》创刊,正式与中外读者见面。该报对开xx版,周三刊,每周一、三、五出版。《慈善公益报》的创刊填补了我国专业报的空白,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慈善公益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有幸参与了这张报纸的筹办和管理工作,对于该报创刊的社会意义及有关办报思路也有些个人心得。

《慈善公益报》的诞生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迅速发展。据有关权威人士报告,截至底,仅在国家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公益慈善组织就达44万个,登记注册的各类公益基金会达余个。五年间公益基金会数量翻了一番,每年平均增长20%,平均资金规模达3000余万元。同时,慈善公益事业的从业人员也在迅速增加,社会慈善爱心人士也越来越多。发展慈善事业已经列入国家民生的重要战略措施,慈善奉献也成为调节贫富差别,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随着实践的发展,慈善意识形态业已形成,慈善方面的思想意识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央决定精神,慈善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广大政府部门、各级慈善组织的重视。加强慈善宣传,为广大慈善组织、慈善工作者、爱心人士提供精神家园,弘扬正气,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正确的舆论平台的需求日益强烈。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管主办的《今日信息报》,转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华慈善总会主办,并更名为《慈善公益报》。当是时也,我们不能不说,《慈善公益报》是应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大潮而诞生,它与生俱来带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对于一份这样特殊的报纸而言,如何确定它的内容、宗旨、定位,以及顺应其特殊性谋划报纸长远发展成为其创办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内容与使命

确定正确的办报宗旨和报纸内容定位是办好报纸的首要问题。《慈善公益报》虽然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但它不是中华慈善总会的机关报,更不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简报,它属于全国的慈善事业。《慈善公益报》的报道内容、读者对象也必须从全国慈善事业的大局出发,因此,《慈善公益报》的宗旨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中华传统慈善文化,宣传现代慈善事业,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这就要求报纸在内容上要坚持思想性、指导性、文化性、可读性的编辑方针,力求为热心慈善奉献的读者铺设爱心桥梁,为慈善公益工作者搭建职业平台。具体内容可用八句话加以表述:宣传慈善公益政策法规,弘扬慈善公益传统文化,搭建慈善公益理论平台,交流慈善公益工作经验,聚焦慈善公益热点事件,展示慈善公益人物风采,速递慈善公益国内动态,传播慈善公益全球资讯。

我们深知,《慈善公益报》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助力责无旁贷,然而,仅仅作为助力还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报纸的导向作用,努力做到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导航。要做到为慈善事业发展导航,就要重视和增加刊登思想理论方面与工作指导方面的言论文章。同时必须加强评论部建设,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评论人员,聘请大量的兼职评论员,适时推出评论员文章,努力制造一种观点正确,积极向上的慈善舆论氛围。尤其对于那些不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甚至对慈善事业造成伤害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舆论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以保障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20xx年报纸创刊后第六期头版头条,曾刊发《要用平常心对待慈善中的问题》这一本报评论员文章。该文针对去年一段时间里,社会一些媒体对于慈善事业中的有关人和事的负面炒作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有关看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慈善公益报》的三大特殊性

作为我国首份全国性中央级慈善类专业报,《慈善公益报》具有不同于其他报纸的三大特殊性。

第一,报纸的价值取向不能以市场的“票房”需求为准则,要以慈善事业发展需要为中心,要坚持宣传先进的慈善思想文化,坚持导向第一的原则,要始终成为一片充满阳光和思想的净土。目前,报社虽然转企改制为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但报社不能把追逐利润放在首位,报社有限公司应是非营利性的企业组织,企业获得的利润主要应用于扩大再经营或用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慈善公益报》的公信力、公益力,会失去它生存的社会土壤。

第二,《慈善公益报》要把跟踪服务和社会救助放在报社工作的重要位置。《慈善公益报》应当适时地报道有关社会救助的事宜,同时即便救助新闻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但也不能视作报社完成了任务,还应尽力帮助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做到,对于任何求助于报社的人都不能拒之门外。

6.中国慈善事业现状 篇六

青铜峡市公证处 陈立国

慈善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慈善文化的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将慈善事业写入了工作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繁荣,突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范围的宏伟目标。

一、了解慈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慈善文化是善的文化、爱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慈善事业的思想道德基础。没有慈善文化的大繁荣,就没有慈善事业的大发展。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人们呼唤道德良知的觉醒。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对净化心灵、深化思想及凝聚共同信仰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弘扬慈善文化,能够提高民众的慈善意识,增强社会的慈善氛围,凝聚各种慈善力量,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以推动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弘扬慈善文化,有助于树立人帮人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弘扬慈善文化,有利于促进以德治国、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全民族以善为核心的道德素质的确立。一个用善和爱武装起来的国家和民族,一定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慈善文化,就是向人们心中撒播德性的种子,把大家引向道德提升的正途,懂得做人要与人为善的道理。

慈善文化体现的是仁爱思想。仁爱的核心是爱人。怜悯心和同情心是人性中的自然情感,同情是对他人苦难的关切并产生爱心和慈善行为。如果人与人之间充满同情心和爱心,整个社会就会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病有所治,社会就变得和谐,就能构建一个慈善的国家。

慈善文化反映的是民众观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人们既是道德的客体,又是道德的主体,人民利益是社会主因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维护人民利益,关心人民疾苦,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帮人民之所需。慈善就是帮助弱势群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度过困难、摆脱困境,也是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一种具体表现。

慈善文化具备的是奉献精神。奉献是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贡献自己的财力、物力、体力乃至生命的高尚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金钱至上、道德滑坡、不做奉献、只求索取。今天更需要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善款的募集、活动的开展就无法进行,慈善事业就无从发展。

慈善文化彰显的是平等意识。无论慈善的主体还是客体,双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慈善组织或慈善行为的捐助人,其所实施的一切慈善行为不是恩赐、不是施舍,而是基于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爱互助的高尚体验,是通过人道关怀而达成的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接受慈善行为救助的社会成员,也就是受益者,并非就低人一等,而是作为社会平等成员在自身遇到困难时,所应受到的社会救助,也是应享有的一份权利。

二、弘扬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弘扬慈善文化是软实力,发展慈善事业是硬道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1、要结合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完善慈善方面的政策法规。组织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慈善工作者系统撰写有分量的文章,在主流媒体和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围绕专题举办若干论坛,将高质量的发言汇集成册,组织或结合培训精选宣讲;编印通俗读物,告诉民众什么是慈善,为什么要做慈善,怎么去做慈善。做到在形式上让民众喜闻乐见,内容上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强网络建设,要把中华慈善网办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快捷敏锐、公信度高、权威性强的官方网站。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结合慈善项目进行宣传,善于捕捉新闻热点,扩大慈善项目的影响力。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开辟“慈善大家谈”专栏,回答民众对慈善关切的问题,解惑释疑,调动民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

3、大力表彰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号召作用,举起一面旗帜,影响各个方面。办好两年一届的“中华慈善贡献奖”和“中华慈善新闻奖”评选颁奖活动。开展“每月一星”的宣传活动和中华慈善典型表彰会。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

4、要充分运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等群众文艺形式传播慈善理念、增强慈善氛围,讴歌慈善事业取得的成就和英雄模范人物。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家拓展、创作、拍摄以慈善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及组织专题晚会。组织专业人才创作以慈善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征集中华慈善总会会歌。开展义演募

捐。

5、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队伍文化交流,促进慈善文化的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慈善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包容性,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慈善事业基本情况、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慈善事业文明、开放、进步的形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发展慈善项目,在共同的工作中,传播和促进慈善文化的交流。组织国际慈善论坛。举办海峡慈善论坛,设立海峡慈善基金会。

7.中国慈善捐赠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篇七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经历了艰难起步、缓慢发展的阶段,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明显的改观。自2000年以来, 我国慈善事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无论慈善大环境、公众与企业界的捐赠热情、慈善组织, 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局面。国内慈善捐赠款物数额呈现持续上升势态, 如图1所示。据《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统计, 我国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民间组织已经发展到28.9万个, 基金会1016个。其中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中华慈善总会和各级慈善总会有731家, 从事救死扶伤等人道主义救助的红十字会有7万多家, 全国建立了3.2万个社会捐助接收站, 初步形成了社会捐助服务网络。2007年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 (款物) 总额为223.16亿元, 来自境外的捐赠 (款物) 总额为86.09亿元。两项相加, 2007年度我国接受来自国内、国际的社会捐赠总额超过309亿元。此外, 与慈善事业有关的彩票公益金总额356亿元, 彩票系统带有捐赠性的社会责任投资约200多亿元。四项相加, 2007年我国慈善市场资金总额约为865亿元。

中国慈善事业虽有了长足发展, 但目前仍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极不相称。首先, 捐赠水平低。2005年民政部门接收捐款29亿元, 加上一些民间慈善机构接收的捐款30亿元~40亿元, 与2005年18万亿元的GDP相比, 约占1/5000;2007年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 (款物) 总额223.16亿元, 仅占我国2007年GDP的0.09%。2003年美国仅私人捐赠总额就达到了2410亿美元, 占当年GDP (110193万亿美元) 的2.19%。其次, 参与比例低。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和传统的层面, “熟人文化”仍然根深蒂固, 人们习惯直接资助有困难的亲戚、朋友、邻居等。中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 但有过捐款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 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在2007年下半年, 中国企业捐款数额超过1000万元的仅有29家, 中国企业前20强中, 除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几家企业以外, 其他企业并没有进入慈善排行榜前20名。

单位:亿元 万件

二、制约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发展的原因

慈善事业的基本要素:政府、慈善主体、捐赠主体和捐助目标, 四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建了慈善事业的基本框架, 如图2所示。政府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维护和带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是慈善事业的支撑;捐赠主体为慈善事业提供资金来源, 是慈善事业的根本, 主要指进行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慈善主体是慈善资金的吸纳者和管理者, 捐赠款物主要是通过慈善主体源源不断地流向捐助目标, 是慈善事业的核心, 主要包括民政部门、慈善会和基金会。目前, 在政府机构、捐赠主体、慈善主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制约着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政府机构

1.政府角色错位。

目前, 政府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计划”色彩浓重。政府应搭建一个健康平台, 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对慈善机构进行监督、规范, 而不能限制民间组织的筹款空间;应逐步退出劝募市场, 比如单位对口扶贫、赈灾捐款等指令性劝募, 从慈善活动的劝募主体, 逐渐演变为倡导者、规范者, 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慈善机构, 引导慈善机构逐渐走向良性发展的渠道。

2.慈善立法不健全。

慈善立法的缺陷影响了民间慈善捐赠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 (1993)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1999) 。此外, 就是一些行政法规和主管部门规章。对于慈善机构的法律地位、支撑体系和运作规则缺乏专门的调整;对如何激励公民的慈善捐赠行为, 建立合理可行的慈善捐赠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 慈善主体

1.慈善主体不明确, 机构体制和管理落后。

目前合法的慈善机构都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 登记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 基本上是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组织, 政府办慈善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阻碍了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准入, 使得慈善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慈善救助所需, 而且造成权责不清, 效率低下。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现有的许多慈善机构普遍体制陈旧, 管理模式和资金运作缺乏专业化, 与国外的慈善机构有很大差距,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捐赠主体的选择错位。

慈善事业重在社会公众的参与, 而不应该局限于企业行为, 社会公众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美国, 民众10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赠占到慈善筹款总额的70%;在香港, 慈善组织世界宣明会的筹款总额中个人捐赠也占到60%。而国内是将企业列为慈善捐赠的主体, 慈善机构越来越倾向于动员企业捐赠而不是个人捐赠。因为, 相对于需要经过漫长的公民教育与慈善启蒙来讲, 动员企业捐赠的成本则更低。对于企业捐赠, 慈善机构通常利用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政资源或公益广告等形式与企业进行资源交换。在慈善机构认识不到位、缺乏长远战略, 甚至急功近利的情况下,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财富的增加, 一些原来以动员个人捐赠闻名的慈善机构也开始转向以动员企业为主。

(三) 捐赠主体

1.个人

由于政府没有很好地承担针对大众的宣传和告知义务, 使得公众对我国慈善捐赠的认知程度偏低, 造成我国公民慈善意识薄弱, 并且普遍产生了一种看法:慈善捐赠是富人的游戏。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和传统的层面, 没有树立起慈善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 参与慈善事业是公民的义务等现代慈善理念。

一般而言, 人们愿意捐赠的大都是自己富余的那部分财富。从西方国家慈善发展的历史看, 当中产阶层占到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的时候, 才会有更多的人有能力参与慈善活动, 社会才会有更大的慈善空间。我国社会是倒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 占全部就业者58%的是农民。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武汉全国五大城市中产阶层的有效百分比也仅为11.9%。在美国, 作为慈善捐赠的主力军的中产阶层, 占到了美国总人口的80%左右。由此看来, 在我国的中产阶层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起来, 整体富裕程度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 个人捐赠还将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

2.企业

营利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 企业的惟一责任就是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范围内, 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活动。该理论认为企业慈善捐赠没有价值, 它与企业营利的本质属性是相悖的, 所以企业不用也不能参与任何社会公益事业, 慈善捐赠的主体应该是社会中最终的财产所有者, 而不能以自由企业的名义来行善。

多数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是为了获得某些附加利益, 如广告宣传、免税优惠等。但企业慈善捐赠具有规模效应, 附加利益需要捐赠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体现。国内企业大多是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 慈善捐赠无法体现规模效应, 而且需要投入额外的决策、执行、评估成本, 因此多数企业选择放弃。

三、结论

中国慈善捐赠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 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 体制不健全。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其他问题的出现, 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 公民慈善观念和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 使得我国慈善捐赠事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这与我国公民的总体文化水平低, 慈善宣传不到位有关。随着中国教育普及水平和慈善事业宣传力度的提高, 这方面的问题正在迅速改善, 特别是汶川地震以来, 公民慈善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感有了大幅度提高, 可以说未来几年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机遇点。第三, 捐赠主体的经济实力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2007年, 我国人均GDP仅为2460美元, 世界排名第104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 这方面的问题也在逐步改善。从最近几年来中国慈善事业的改革情况看, 人们已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并且正在努力改善, 推动慈善捐赠事业不断前进。

摘要:慈善捐赠是指组织或个人出于爱心, 通过无偿捐献或赠送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给合法的受赠对象, 以达到帮助受赠对象的目的。目前中国慈善捐赠事业总体上不容乐观, 在观念、制度、立法等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本文分别对捐赠主体、慈善主体和政府机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试找出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慈善捐赠,个人捐赠,企业捐赠

参考文献

[1]刘京.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N].2008-01-31.

[3]吴燕.重视个人捐赠, 促进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8 (1) .

[4]田利华, 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 .

[5]江希和.有关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 2007 (7) .

8.中国将立法推动慈善事业 篇八

我国传统慈善事业源远流长,现代慈善事业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逐步兴起的,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上有一系列的号召和政策措施。民政部和中央有关部门对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也有一系列的工作措施。

首先,在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条例上对慈善捐赠有抵扣政策。今年的“两会”期间通过了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法》,把抵扣比例从3%提高到12%,这对进行捐赠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第二,1998年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民政部制定颁布的《社会捐赠资金管理办法》,对捐赠资金的使用、尊重捐赠人的意愿、接受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都有系列的规定,保护慈善捐赠的行为。

第三,民政部作为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部门,支持公募性和非公募性基金会的设立与发展,形成更多的筹集资金、动员群众的组织平台,并且依法加强对基金会的监督管理,保证基金会的募捐行为、资金使用行为公开、公正,对人民群众负责,對社会负责。

第四,对慈善事业发展的主体采取鼓励措施。民政部在2005年11月召开了中华慈善大会,颁布了《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设立了“中华慈善奖”这一政府奖项,鼓励和支持慈善行为,以及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宽容说课稿下一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体操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