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设计

2024-06-28

《时间的脚印》 设计(共11篇)

1.《时间的脚印》 设计 篇一

河北张北二中

岳送军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过程】

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可以点击:http//www.0-100.com.cn1141312.htm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作者sina

2.《时间的脚印》 设计 篇二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生动细腻, 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与动物的传奇故事, 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 相互帮助, 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 也展示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文章读来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 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 只有人和动物和谐相处, 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丽。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画面, 感受动物之间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 真正体会狐狸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 懂得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检查预习

1.导入谈话, 回答问题。同学们, 请说说你们学到第几组课文了? (第七组) 这一组课文一共有几篇课文?都是哪几篇呢? (4篇, 教师指导朗读课题。)

2.归纳内容, 揭示课题。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讲了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后一篇课文《金色的脚印》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 学生出示课文预习单, 同学之间互相检查。 (2) 请说说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正太郎、老狐狸、小狐狸。)

设计意图:开课时用谈话的方式, 在复习本单元前三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揭示课题, 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要求学生自我解答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默读课文, 质疑提问

1.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照应题目的句子。

2.回答问题。与《金色的脚印》这个题目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 读一读这句话, 围绕这句话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狐狸的脚印为什么会闪着金色的光芒?) (2) 你们对这只老狐狸感兴趣吗?想不想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老狐狸呢? (3) 老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思考相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的动态, 及时锁住动态生成的问题, 调整自己的教学,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把语文教学变成一池活水, 体现“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彰显动物与动物的画面。

(1) 出示问题, 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老狐狸呢?)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 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 交流互动, 感情朗读。老狐狸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指名回答并板书:爱子情深、聪明善良)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请你读读相关的句子。

(3) 朗读课文, 归纳方法。齐读4、5、6自然段, 思考:作者是抓住了哪些动词来写老狐狸的? (冲着、大摇大摆、拼命地咬、卧在) 作者正是抓住动作描写, 把老狐狸的聪明、勇敢、爱子情深表现了出来, 同时也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浓浓亲情写具体了, 这是本单元要掌握的训练要点, 也是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要运用的习作方法。

(4) 品读课文, 升华情感。这是一幅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自己孩子的感人画面。正是这种父爱如山的伟大, 驱使它不顾自己的安危, 勇往直前——— (学生读句子) 正是这种母爱的力量, 驱使她使出浑身的解数, 无所畏惧, 去救自己的孩子——— (学生读句子) 所以, 这只老狐狸是一只——— (爱子情深、聪明善良的狐狸) , 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着我们, 我们人类该怎么做呢?

2.突出人与动物的画面。

(1) 读文思考。请男同学读第18自然段, 女同学读第21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正太郎是怎样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的?

(2) 指名交流。读一读正太郎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句子。说一说正太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

(3) 回答问题。如果你是正太郎, 此时此刻, 你会怎么想呢? (学生自由说) 如果老师是正太郎, 我会想:我先前帮助了老狐狸一家救小狐狸, 今天狐狸却救了我, 我真的没想到。同学们, 他们为什么彼此之间会互助互爱? (指导学生看着板书回答, 并且完善板书) 这真是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4) 感悟精神。狐狸的脚印为什么闪着金色的光芒?“金色的光芒”预示着一种精神, 一种品质。 (老狐狸的爱子情深、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正太郎身上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品质) 是的, 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像旭日东升浸润着人类;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创造了和谐生活的光芒。课文的结尾照应了题目, 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升华了情感。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 其中有不少的段落用词精当, 在教学“动物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这一画面时, 先指导学生朗读第4、5、6自然段, 然后, 指导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冲着、大摇大摆、拼命地咬、卧在”等一系列的动词, 把狐狸的聪明、勇敢的形象跃然纸上的, 并引领学生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 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借鉴迁移,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者遣词造句及布局谋篇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三诵中心句, 升华情感

课文情景交融, 充满了真情实感, 令人感动。 (课件出示中心句)

一诵:是啊, 只要付出一点爱, 人间处处是真情, 正太郎与老狐狸一家演绎了真情的回赠, 人与动物之间感人的画面, 令我们动容, 让我们深情吟诵。 (师生齐诵中心句)

二诵:动物是可爱的、善良的, 更是有感情的, 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让我们见证了爱的伟大, 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吧!。 (师生齐诵中心句)

三诵: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 美轮美奂, 大自然才是人与动物永远的家,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吧! (师生齐诵中心句)

3.《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篇三

1.通过学习文本,体会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之间的感情,使之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之间的情感,使之懂得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文本,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导语:同学们愿不愿意听歌曲啊?今天我请你们听一首好歌,歌的内容就是有一个女孩为了救受伤的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它的歌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用录音机播放,请同学们来欣赏。之后,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感人的故事:《金色的脚印》。

二、阅读文本,感知内容

首先,教师提出阅读提示,学生齐读。思考:在自己阅读时,边阅读,边思考阅读提示提出的几个问题。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再齐读文本,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达到理解深化文本。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谈体会,交流感受。

在本节课上,要力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深化文本的目的。在学生精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读书的情感正确地表达出来。讓学生看课件:1.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讨论明确:从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的事中,体会出狐狸的聪明和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看课件:2.正太郎所做的事?讨论明确:从正太郎所做的事中。体会正太郎的善良和对动物的喜爱。老狐狸救了正太郎体会狐狸也是知恩图报的。看课件:3.看课题,谁的脚印?怎么会是金色的?讨论明确:狐狸的脚印。理解到表面的意思: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

四、深化文本,拓展延伸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体现了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和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使学生深刻体会其含义,并能说出其意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的感受。进一步结合实际来谈谈感受。

五、课堂总结,意在点题

通过学习文本,达到了净化心灵的效果。三个狐狸,一个男孩儿,一颗爱心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看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充满了爱,但愿这颗爱心永驻人间。

六、巩固学习,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寓言故事。

(作者单位 吉林省梨树县林海镇中心校)

4.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篇四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难点:

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

粗糙()龟裂()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腐蚀:

浑浊:

楔形文字:

参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楔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次大意。

参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5-30):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2):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二层(23-30):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1-32):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探究下面问题。

【精品课件】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2)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3、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参考: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生成变化可以记录时间。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心血,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更好得为人类造福。

(二)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1)本文说明的思路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逻辑顺序。

小结:本文先列举现象,时间在向前走,铜壶、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即为逻辑顺序。运用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三)体会生动的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以说明;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拓展:谈谈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平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可参考【同步学案】、【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说明思路:引出话题――具体说明――实际作用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5.时间的脚印 篇五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弄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附:第二部分层次关系:(5)|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

??总|------------------------------------------------------------------------------||(分)--

??总-|||-----------------------------------------------------||||(分)------

??总-|||||--现象--||||||--结果-----------------------

??总-|||||||------------分-----第三部分层次关系:

??(22)|(23)|||(24)||(25)||(26)(27)(28)||(29)

??总----|--------------------分-------分---------------------分--

??分---|||----总----------过渡-------

五、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6.12 时间的脚印 篇六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教学时,宜采用五大板块教学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顺序,欣赏、品味语言上: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局部分析,理清说明顺序;创造阅读,知识迁移。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投影)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逝春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出示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要求作好旁批,明确:①作者陶世龙,我国著名地质科普作家;②“预习提示”告诉了我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理解清说明顺序。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带),完成下列各题:

1.识记不认识的字。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    浑浊(zhu6)    山麓

粗糙    龟裂    海枯石烂

3.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人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及各部分之间内容的承转

思考: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试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分层次。

2.联系课后练习一,讨论明白各部分之间内容上的承转。

明确:

①作者的写作思路及说明层次是: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5--22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23一-3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31―32)自然段)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②说明文语段一般比较规范,一般都有以下三部分:总起句――展开句――总结句。这种段落特征在课文的第三部分最明显。如28自然段就是29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启下。25自然段是24自然段的总结句,是承上。在27自然段中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以下为展开句。文中的衔接句还有“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解读岩石上的历史痕迹,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四、小结

本堂课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了文章的层次,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讨论,学习课文的说明顺序,品味课文语言上的特点。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五、作业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有关科普读物。

7.沿着“正能量”的脚印前行 篇七

一、学生需要正能量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 教育的过程就是传递正能量的过程, 应给予学生们更多自信。学生时代是需要引领的时代, 正能量对于他们来讲更为重要。有的学生从小就爱在比赛中“爆粗”, 在游戏中作弊, 在训练中偷懒, 与此同时, 有的学生从小就有良好的体育素养, 他们敢于拼搏, 善于团结, 不屈不挠, 不同品质的形成与教师的引领密不可分。案例中由于赵老师对刘冬同学的关注, 也使得其他学生开始借给他绳子, 开始关注他, 开始给刘冬同学掌声, 可以说这样的引领难能可贵。

二、教师需要正能量

案例中赵老师能够做到不歧视学困生, 能利用自己的时间帮助学困生, 课后能不断分析和反思, 不断营造平等课堂氛围, 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做法在笔者看来都是一种正能量, 这样的正能量也正是教师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我的身边也有类似的案例, 一位学生下肢有残疾, 上体育课时本可以不下楼, 但他每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到操场看同学们上体育课, 而体育教师还为他一个人专门备了几个学习内容, 其他学生练习50米跑, 他的学习内容是手扶栅栏走;其他学生运球跑, 他的练习内容是原地运球;其他学生投掷, 他的练习内容是上下抛接。轮到他考核的时候, 体育教师还组织全班学生给他加油鼓劲, 这个学生没有自卑, 其他学生也没有歧视, 这就是“正能量”营造出来的精彩。

三、社会需要正能量

8.时间的脚印教案(定稿) 篇八

1、熟记文言词意,特殊文言词语和句式,识记作家作品。

2、读懂课文大意,沥青文章的叙事线索。

3、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悟作者寄予其中理想。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导入 新课。(3分钟)

时间是最美丽的,创造万物神奇,沧海桑田;时间是最公正的,帝王将相,过眼云烟;时间是最慷慨,也最无情的,他给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却都无法使他有半分停留。

二、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 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附:第二部分层次关系:(5)|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

总 |----------------||(分)--

总-|||----------------------||||(分)------

总-|||||--现象--||||||--结果-----------------------

总-|||||||------------分-----第三部分层次关系:

(22)|(23)|||(24)||(25)||(26)(27)(28)||(29)

总----|--------------------分-------分---------------------分--

分---|||----总----------过渡-------品赏语言,学习写法

五、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学生小组展示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归纳概括,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练习册课内说明方法题,按小组计分)

六、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你认为如何呢?

9.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 篇九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琥珀化五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如“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己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0.中国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 篇十

通常规划师、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时,重视的往往只是建筑环境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而常常忽视其时间性因素。殊不知,真正高明的建筑环境规划设计,除了要重视空间性设计以外,还要注意时间性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建筑环境永恒的魅力,体现对人的深切关怀以及符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筑的空间性设计与时间性设计二者常常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就十分关注空间性设计和时间性设计这两个维度。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在时间性设计方面的理念与成功经验,对于促进当代建筑环境规划设计中,注重对时间性因素的考虑,具有发人深省的启示作用。

时间的概念可划分为各种尺度,例如,以一天为周期来划分,可分为晨昏旦夕或早中晚;以一年为周期来划分,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当然还有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尺度。例如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变化以及关注小时乃至分分秒秒的变化等。建筑环境的时间性设计,就是要力求使得建筑环境在不同时段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做到有变化、有节奏、有韵律,宜观、宜游、宜居。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师、建筑师具有高超的驾驭与控制时、空的能力。

2 古人对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若干论述

关于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古人曾发表过若干有见地的论述。例如,计成在《园冶》中谈到:园林要“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其中,“收四时之烂漫”,就涉及时间性设计,意指园林要一年四季都有“烂漫”之美景。晋代诗人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也提到要注意“良辰”与“美景”的统一。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谈及宋代湖园的设计时,高度赞赏其“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构筑别墅景堂。他在《景堂记》中叙述景堂的设计思想时,就多处涉及建筑环境时间性设计这一话题。他在描述庐山的美景时写道:庐山“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化,不可殚记”。这里的时间维度,不仅涉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特色,而且谈到一天之间昏旦的变化和每时每刻天气阴晴显晦的不同,均有不同的景观。因此,他在构筑景堂时,也注意到要“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并且“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珮琴筑声。”正是由于他关注景堂的时间性设计,使得景堂冬温而夏凊,有良好的建筑物理环境,而且其瀑布的构筑,使得早晚均可观赏到如练挂崖的美景,夜间还可形成如环佩琴筑的声景。这些都表明古人认为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应当注重时间性的因素。

3 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若干经验

为了达到“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的目的,首先要从动植物的配置上加以考虑,也即要掌握动物、植物的色彩、形体和习性的变化;就听觉而言,还要注意不同动物在不同季节发声的特性以及不同时刻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植物所发出的不同声响;就嗅觉而言,还要注意动、植物,尤其是植物不同季节或一天中不同时刻所产生香味的变化等等。例如,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代表了四季不同的观赏植物的典型。在园林中杂植桃李、荷蕖、丹桂、腊梅等植物,或者分区种植这些植物,则可形成四季不同的观赏景点。这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前述的宋朝湖园,就设有“桂堂”、“梅台”等景点。张衡的《东京赋》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也描述当时的东京由于分别种植桃李和梧桐,故能在春、秋都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动物的生长也有其规律性。如白鹤往往在秋季南迁,形成特殊景观。因此北宋在营建艮岳时就注意构筑秋季观赏白鹤南迁的景点。曹祖在《艮岳百咏诗》中就生动地描述此类景观:“白鹤来时清露下,月明天籁满秋风”。又如鹿在每年白露节令后,特别喜欢发声,从而形成鹿鸣的声景观。因此康熙年间在营建木兰围场时,就形成“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的声景观。

其次,时间性设计还要关注日月循环、星转斗移、潮涨汐落、云蒸霞蔚、风霜雨雪等天文和气象变化因素,掌握其规律,并在建筑环境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产生富有变化的景观效果和宜居的建筑环境。

前述的宋朝“湖园”,就有迎晖亭、翠樾亭等景点,分别供人欣赏日出和夏天浓密的林荫的景观。康熙所题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中,就有“云帆月舫”、“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及“无暑清凉”等景点,分别以观赏云、月、霞、雪和落照等景象,并考虑建筑的防晒和消暑等功能。

清嘉庆年间的扬州个园,着力营建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不仅结合不同的植物配置和建筑材料选择,用石笋和竹子构筑春景,用太湖石山与松树构筑夏景,用黄山石与柏树构筑秋景,用雪石山构筑冬景,表现《画论》中所概括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意境,而且充分考虑天文和气象的因素。在夏山的经营中,用太湖石堆叠成六米高的假山,山下构筑洞屋,引入流水,洞口上部山石外挑以遮阳。假山正面向阳,皴皱凹凸起伏,在日光照射下形成变化丰富的日影,望之有如夏天的行云。在冬山的经营中,在“透风漏月”厅前设计一个半封闭的小庭院。为了象征雪景把雪石假山叠筑在南墙背阴处。营造师用雪石上的白色晶粒象征积雪未消,更在南墙上开一系列小圆孔,利用风吹的气流发出如冬季北风呼啸一般的声响,着力渲染隆冬的意境。

建筑环境的时间性设计,还应与建筑的空间布局紧密结合,了解人们在游览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规律,从而使人们在动态游览的时间进程中,时时处处都有可观、可游、可憩的处所和景观,并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避免冗长乏味的厌烦情绪产生。

《红楼梦》在描写大观园的规划设计时,就体现了这种空间性规划与时间性设计的联系与统一。《红楼梦》十七回细致描述了贾政等人入园观赏的时空序列:进入园门,里面一带翠嶂;越此,是一段“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再过去,是“沁芳亭”,然后是“潇湘馆”;再过去,是“稻香村”;此后,“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到蔷薇院,傍芭蕉坞里盘旋曲折”,才到“蓼汀花淑”。再过去,方是“蘅芜院”及“怡红院”。其它景点的匾额上,题有“梨花春雨”、“桐剪秋风”及“获芦夜雪”等等。在蓼汀花淑景点中,还考虑到暮春花落的特征,注意在花园附近设置溪流,以形成落花流水的景观。这些都说明,在大观园的规划设计中,不仅在景点的布局上各有特色,充分考虑到前述的动植物配置和天文气象等因素,而且在路径的安排上,蜿蜒曲折,形成有前奏、有过渡、有高潮、有收束的空间序列。这种开、承、启、合的空间系列,正对应游览过程的时间性序列,令游人在观赏的时间历程中,享受到步移景异、渐入佳境和回味无穷的心理效果。在这里,空间性设计和时间性设计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4 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十分注重对时间性因素的考虑,达到空间性设计与时间性设计的完美结合。古人对于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不仅有理论论述,而且在其实践中,提供了丰富的时间性设计的佳例。古人在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中,不仅关注客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的时间尺度,而且从动植物的配置、建筑材料的选用、天文、气候因素的利用以及游览路线的安排和建筑布局等方面都作了仔细的考虑,故而能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关注时间性设计的理念和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我们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时,注意时间性设计的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摘要:通常规划师、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时,重视的往往只是建筑环境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而忽视时间性设计。真正高明的建筑环境规划设计,除了要重视建筑空间的设计以外,还要注意时间性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建筑环境永恒的魅力,体现对人的深切关怀以及符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十分注意对时间性因素的考虑,达到空间性设计与时间性设计的完美结合。本文介绍了古人关于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若干论述,通过若干例子,归纳总结出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一些成功经验,指出古典园林的时间性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不同时间尺度着眼,并注意从动植物的配置,天文、气象的变化,游览路线的安排和建筑布局等几个方面入手。总结中国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我们在建筑环境规划设计中,注意时间性设计的维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时间性设计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时间的脚印议论文600字作文 篇十一

诉说这365天的滋味。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做的太多了。我们得到的,我们失去的,只有这一条条白纸最请楚。因为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在这一沓纸条中找到它的位置。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许,它早以是过眼眼云,时间是无形的。只有在这纸条中我们才能看到时间的踪迹。看见了吧!时间就是这么特别,特别的纯美。

特别的伟大。是时间编制了童话,是时间创造了神奇。

上一篇:林伟贤《魅力口才》笔记下一篇:新疆农业大学毕业论文与设计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