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2024-10-18

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精选9篇)

1.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篇一

从服务贸易角度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利弊 2009年8月1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未来将携手对抗金融危机,并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主要谈判已经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建成。那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从服务贸易角度而言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毫无疑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机遇。首先,区内贸易中90%的产品关税都将取消,货物与服务,人力与资本在区内的流动都将更加自如,成本也更低,这对于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而言,意义不言而喻。随着区内关税等障碍被一一消除,区内各国人力、原材料、货物、资本、服务等资源充分流动,将迫使各国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应对区内竞争,最终通过改善区内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佳配制。这会拉动中国西部的发展,为东部城市减少农民工数量,加强中国内部地区的稳定。

其次,随着区内贸易壁垒的拆除,区内各国更加依赖区内贸易,随着美元的疲软和信用的丧失,就客观需要一种稳定的货币作为区内贸易的结算货币。中国已经在逐步开放人民币的资本市场,尝试分阶段让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人民币自然可以首先向东盟推广。

当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的并不都是好消息,它在一定程度对中国经济和国际能力治理能力是一个考验。

首先,区域内各国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各国之间存在众多现实和潜在的冲突对中国的能力是一种考验,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声誉及威望。东盟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政治体制完全不同,这将影响两方在处理共同问题时的态度和看法,很多情况下难以达成一致。

其次,东盟内主要经济体普遍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我国发展模式相似。在一体化进程中,这将导致国内部分相关产业生存环境日趋严峻,产业的长远整体利益与当前局部利益的冲突也会日益显现,引起国内的相关社会问题,如失业、热带产业发展严峻等,不利于稳定团结。此外,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以及人民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并可自由兑换,中国更加容易受东盟经济波动的影响。

最后,第三国干预和外部压力将时刻影响中国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区域外政治势力对区域内的控制和影响十分强大。此外,日本在东南亚的实力也不容忽视。

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组织要想成功推进,都需要拥有作为凝聚核心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对比就是最直观的例子。东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潜力、综合国力及其一体化程度决定了东盟绝无可能担当此项重任;中国要想成为核心国家,凭现在的综合实力还不足以但此重任,这就要求中国必须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经济规模。

2.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篇二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 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

具体到我国, 自1994年以来贸易收支一直表现为顺差, 并在此后的11年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 顺差额基本在300亿美元左右, 最高达434.7亿美元;但从2005年开始, 贸易顺差额令人惊叹, 到2007年的贸易顺差高达2, 620亿美元, 2009年虽然同比下降了三个百分点, 但是2008年的2, 954亿美元的高额顺差奠定了2009年的贸易顺差也在高额之列。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其根源不是太低, 而是过高。因此, 理性对待我国高贸易顺差将有助于改进现行的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 改善外贸结构, 改善贸易政策环境。

2 高贸易顺差的积极影响

关于高贸易顺差的积极作用, 对它的认同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顺差表示的是该国在对外贸易中净赚进钱, 因而处于有利地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市场经济体制刚刚运行,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有利地位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进出口也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 丰厚的外汇储备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蓬勃发展的“稳定器”。以改革开放为契机, 我国外贸进出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而且在国际市场中的参与意识和地位也与日俱增。1988年,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达到1027.9亿美元。此后, 经过6年的发展, 于1994年再迈一个千亿美元的台阶。1997年, 外贸总值突破3000亿美元, 并首次跻身世界10大贸易国行列。而在加入世贸以后, 对外贸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高达1.76万亿美元, 进一步缩小了与第二大贸易国的差距。入世5年间合计进出口总值已超过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总和。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 达到10663亿美元。2007年~2009年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走到了世界的巅峰。

总之, 高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首先, 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并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高贸易顺差是扩大出口的最大支持, 从而为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一切资料提供了支持, 进而为调整产业结构、塑造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其次, 催生了对国际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对外贸易是我国作为技术后发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捷径。通过连续几年的贸易顺差, 获得了大量的技术引进, 从而优化了国内生产技术更新模式和出口结构, 形成了“后发优势”;再次, 增强我国整体经济的应变能力。对外贸易必然形成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 出口产品剩余可以“出口转内销”, 从而满足国内需求, 而国内稀缺的资源也可以在国际资源市场得到;另外, 促进资本积累, 有力支持了产业升级, 并促进经济投资环境的改善, 有效拉动内需, 增加就业, 维护社会稳定;最后, 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开放性。

3 高贸易顺差的消极影响

按照外贸理论和一贯的外贸经验, 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 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这就是说, 贸易顺差并非多多益善, 而且长期过高的贸易顺差还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于外部市场需求, 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 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 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 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 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而克服这些风险, 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3.1 加深国际间贸易摩擦, 从而增加贸易风险

由于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 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获利, 从而促使了贸易向对方, 即逆差国进行适时的贸易保护政策, 增加贸易壁垒。以2007年中俄贸易关系为例。据国家商务部统计, 2007年1~10月, 中俄贸易总额达394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长83%, 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仅增6.7%。2007年两国贸易总额突破400亿美元大关已成定局。按照中俄高层的预期, 双边贸易在2010年将比目前翻番, 达到600亿美元~800亿美元。造成顺差的原因是, 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优化, 并已经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而俄罗斯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 虽在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工业上占尽优势, 但加工业特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却受到极大的抑制, 资金不足和设备陈旧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机会。因而随着而来的贸易壁垒等保护主义政策纷纷用以克制这种巨额的顺差。中国国产汽车企业和零售业首先遭受了来自俄罗斯政府和全社会的负面宣传, 在20家外国汽车公司向俄罗斯政府提交了在俄建厂的申请中, 6家为中国企业, 总共投资额为5亿美元, 但有4家被完全拒绝。一方面俄罗斯汽车市场准入制度严格, 同时俄罗斯政府也鼓励地产汽车业, 并计划对其国内汽车企业研发投资实行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 这些因素都是在有意遏制中国对俄汽车出口。

3.2 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的增值压力, 构成通胀隐患

过高的贸易顺差, 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由于外汇储备大量积累, 央行不断在市场上以人民币购入美元, 外汇占款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不但对通胀造成压力, 也是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过快的一大原因。于是, 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央票以回收流动性。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为例, 就是这样的教训。在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贸易环境下, 我国储备了过多的美元, 因而就过分依赖美国的汇率和金融形势。而美国的金融产业一旦濒临崩溃, 造成了美元的大量贬值, 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亏损, 成为美国金融风险的承担者。而我国广东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量的企业倒闭和失业现象也说明, 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 过分受制于国际金融环境和贸易市场, 是我国贸易顺差所埋下的隐患。

4 如何克服高贸易顺差的消极影响

赢得贸易顺差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 但是必须要正视贸易顺差过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1 进一步改善进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

改善进出口结构, 为的是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改善的重点应集中于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着重优化进出口结构, 提升出口档次, 适当增加进口, 促进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长期发展, 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限制一些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 从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

4.2 实行积极的金融货币政策

要适时调整人民币汇率并增强企业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外汇储备的使用, 虽然短期内我们不能指望贸易顺差显著减少, 但可以通过外汇市场和外汇管理制度的调整来使顺差不至于全部转化为官方外汇储备增量;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和热钱流入;选择性地加大放松私人资本流出管制的步伐;要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积极探索更加有效运用储备资产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 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 鼓励“藏汇于民”。适时对路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是抑制贸易顺差过高带来的一切不良影响的最佳选择。

摘要:本文在全球性金融海啸与中国面临的一切金融风险的背景下, 以过高的贸易顺差为切入点, 分析其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环境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关键词:贸易,顺差

参考文献

[1]姜月, 李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 2008, (7) .

3.中国贸易开放战略的利弊分析 篇三

关键词:对外贸易;开放战略;贸易摩擦;经济增长

对外开放可以加速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间的交流。首先,一国的资源有限,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做到各取所需,互相弥补;其次,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最后,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因此,对外开放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开放的具体做法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曾被称之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国与国(地区)之间对外联系不断加深。我国当前实行的对外开放战略就是旨在增加与国外各个经济体的联系,最终实现本国发展的国家策略。因此,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贸易开放度)也成为经济学学者和各国政策制订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国当前的对外开放战略的成果可以通过可以测量的贸易开放度开观察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的贸易开放度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巨大影响力和效果,伴随着我国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幅度提高,这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离不开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笔者将其积极作用整理为以下几点:

1. 优化资源配置,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可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Y是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 、出口额X和进口额M决定。由于政府管制和收入差异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国民消费不足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的利润减少,使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和动力,进而降低未来投资,最终影响生产资料的进口。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解决方法就是将国内过剩的需求转移到国际市场中去,这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减少,同时企业的产能可以有效消化,使企业可以持续的投资和发展。

2.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竞争力排名

实行对外开放战略以来,我国引进的技术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形成了较完备的工业技术体系,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先进技术的引进,使我国一些工业部门能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迅速发展起来,较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出一大批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另外从国家竞争力来看,在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大幅提高。

3.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随着中国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往的范围不断深入扩大。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农业向工业推进。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转移的范围和深度也不断扩大,由初始的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进行,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国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国家经济存在风险

贸易开放度的不断上升,一方面表现为进口和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致使人民币不断升值。就经常项目看,中国进行贸易的产品多为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或中间品,产品的价格弹性大,产品价格上升,出口数量下降幅度大,最终导致收入减少。从资本项目看,过度的贸易不利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和执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将增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大国际政治、经济风险。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国际政治经济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一国的外部经济平衡,进而传导至国内非贸易部门,导致国内经济失衡。

2.贸易摩擦形式多样,范围增大

近年来,中国贸易摩擦和争端日渐增多,中国成为世界上的贸易摩擦高发区之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占取全球市场份额,阻碍其他国家获利,因此世界上其他国家,以各种各样的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壁垒对中国进行限制。除了摩擦的形式不断增多外,贸易摩擦领域也不断延伸,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制度层面延伸。

3.国际依赖性大,经济自主性减弱

在开放战略指导下,出口产品的产量不断扩大。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低,供需弹性较大,当价格下降时,产量上升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最终导致利润减少,即我国的出口产品的国际依赖性较大。另外我国人口多,对能源类产品需求多,而需求弹性又小,价格上涨,我国的需求量不会下降太多,这就加大我国对于国际能源类产品的依赖,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

4.当前环境污染加剧

进入21世经以来,工业废气排放量明显增加,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开放战略下,国与国之间互相投资建厂,西方发达国家将污染重,危害大的工厂、设施转移到中国,而投资利润却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攫取,中国却付出了环境污染、人类健康受损的惨痛代价。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两者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对外贸易是经济获得发展的重要工具。鉴于中国当前的国情,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继续扩大我国开放程度

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几年来取得不错的发展成就,这也带动了国家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但其开放程度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并不算高,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我国的贸易开放度还可以进一步稳步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宜过快,过高的贸易开放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化并非有利,会使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绷得过紧,会使外贸无暇调整出口结构,只得维持那种靠缩减本己短缺的国内供给来支撑的挤出型出口模式,也不利提高外贸经济效益,同时还使外贸增长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因此,我国应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地提高贸易升放度。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贸易质量

在稳步提高贸易开放度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增加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即优化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优化出口结构的关键在于既要在劳动密集型领域继续保持竞争力,又要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创造出国际竞争力。

3.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减少环境污染

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碳排放的总量,这其中原因一方面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不完善、环境规制力度不够大、节能技术较为落后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这一时代背景有关。在中国境内,有较多的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中国为发达国家生产了大量碳含量高的产品。因此,政府必须充分考虑贸易开放的环境成本,采取综合措施转变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贸易发展方式,并把经济增长从过分依赖外贸逐步转移到主要依赖内需拉动的轨道上来,将开放战略的效益最大化,弊端最小化。(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文燕.论开放战略与中国经济发展.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02

[2]吴玮丽.中国贸易开放度研究:安徽大学,2007

[3]袁婷.中国互利共赢放战略:厦门大学,2012

[4]陈万灵.后金融危机时期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调整方向,《国际经济战略》2010年

4.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篇四

时间: 2009-04-14 00:08:08 来源: 中国贸易金融网

网友评论 0 条

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论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总体来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是伴随经济周期的更迭而交替使用。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框架,但贸易保护仍时常花样翻新,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有抬头之势。

【作者简介】刘媛,女,经济学硕士,天津天狮学院,讲师,任教于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系,天津市武清开发区源泉路15号(301700)

【摘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早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在逐渐削弱,但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全球各国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因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

The drawbac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de protectionism

under financial crisi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long been a hot topic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ffect of some old measures have becoming weaken, but the new continuoustrade protectionism has a negative impact to the worldwide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which may be taken by China.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trade protectionism, globalization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论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总体来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是伴随经济周期的更迭而交替使用。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框架,但贸易保护仍时常花样翻新,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有抬头之势。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抬头的原因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再次出现,令世界贸易组织、各国首脑及专家表示堪忧,在前不久结束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和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均纷纷发出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呼吁并表达了积极推进多边自由贸易的合作意愿。

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增速明显放慢的迹象。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两次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4.1%下调0.4个百分点至3.7%。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继续走低,预计美国08年经济增长1.4%,增幅较07年下降0.4%,而欧盟和日本已经在今年第二、三季度分别出现了0.2%和0.1%、2.4%和0.4%的连续负增长,预示欧盟和日本经济已步入衰退。

同样,我国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也受到了较大冲击,虽然部分专家学者对于接受过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考验以及连续五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并作出中国经济未受很大损害的判断,但事实是我国经济也面临增长放缓的问题。世界银行在11月25日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季度报告中已将先前对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值由9.2%调整为7.5%,是19年来最低。

金融危机本身不仅正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扩散和蔓延,而且对其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发生和扩大。面对这种低迷的经济形势,各国决策者倾向于保护本国制造商并采取严厉措施限制进口的做法将会成为其外贸政策选择的最大可能。

二、金融危机下不可关闭“贸易通道”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或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易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因美国股市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了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结果引发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加剧了世界经济大萧条,使这个当时在国会议员眼里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妙药成为后世学者认为的“最大的错误”。许多经济专家和学者都把此次危机与29年大萧条相对比,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把全球经济送入更加低迷的惨痛教训使各国政府都对当前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倾向感到担忧。深入分析当前的危机背景及根源,已与70多年前的大萧条有着很大差别,此时选择关闭“贸易通道”将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比30年代更惨重的冲击。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全球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国际化”商品。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在过去长达15年时间里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型”特征。据相关计量分析资料表明,从长期来看,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弹性较大。我国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8150个百分点,这种强烈的关联性作用必将导致在我国出口出现大幅缩减时,经济将严重受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明显放缓,尤其是占中国出口额近50%的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遭受重挫,一旦主要三大贸易输入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将会使我国出口面临丢失半壁江山的可能,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第三,危机下一国或多国集团的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使世界经济更加恶化。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使其他国家的产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类似的报复政策。美国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就曾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并争相对美国采取报复性措施。因为表面上看美国率先搞贸易保护主义,原来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能够占有国内市场,但是美国也有外贸出口部门,其他国家会以牙还牙进行报复,也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最后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市场都局限在本国内部,造成世界整体经济进一步萎缩。

第四,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世界性市场的形成,使资本超越了国家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全球化不仅增加了世界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而且其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程度。正是这种相互依赖,使每一个国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产品。例如一部手机的生产,它的芯片来自美国,主板由台湾或者韩国制造,而组装却是在中国。正是在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下,手机这件产品才能以更经济的方式完成,销往世界各地。而贸易保护必然会打断全球化所形成的生产价值链及正常的分工体系,这将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倒退。

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各国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体系的构筑。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各国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作为参与者,各国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不会被淘汰。虽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变向解读贸易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在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在人们对发达国家建立的诚信体系受到质疑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这不仅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总之,贸易保护不仅会造成世界贸易额的急剧下降、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货币流通混乱等问题,还会使世界各国陷入深度不信任的怪圈。希望通过扩大贸易恢复的全球经济会因贸易管制而进一步恶化,甚至会牺牲各国为推进经济全球化曾做出的各种努力。

三、中国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显然对解决危机是没有任何帮助作用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并不排除某个国家为了本国利益而背弃自由贸易协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和贸易大国,面对可能来临的区域性或全球性贸易保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贸易的影响,针对别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应变预案。我国应在密切注意危机扩散趋势的同时,对于各国的贸易政策,特别是重点出口国贸易政策及隐蔽性贸易壁垒动向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同时,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根据当前形势酌情制定几套相关的应变预案,防止出口贸易增长出现过度下滑,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相对平稳发展。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需增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提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格局,改进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出口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扩大消费为主的内需,可以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另一方面,增加消费,降低过高的储蓄水平,将有助于缩窄贸易缺口,削减贸易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三是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要加大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积极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链中的价值地位。要降低初级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四是发展多元化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合理出口区域结构。我国要进一步降低出口区域的过度集中与依赖,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出口市场,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稀释美国进口调整对我国出口发展带来的不利效应。促使出口区域结构更加多元化,构建我国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

五是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扶持相关出口企业,促使外贸的整体格局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

六是因地制宜创新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并在打造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将主要力量放到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上。

从长期来看,要避免贸易保护带来的冲击,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的技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实现微观基础的再造。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着力点,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5.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篇五

一、关于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用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社会生产力和人口都处于一种非常缓慢的增长状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总体上是和谐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使经济活动的需求,以及对环境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加上许多国家忽略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使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三废”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平流层臭氧的耗损、温室效应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等。

(二)贸易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机制

贸易本身不会直接引起环境问题,只有当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因素(如外部性、产权不明确、信息不充分等)存在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贸易才会导致环境破坏。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也成功的将贸易纳入了传统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框架,对贸易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综合来看,贸易的环境效应大致可以归纳为配置效应、规模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结构效应、产品效应、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七个方面。

二、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

1.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方面,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一直高于整个世界GDP。

另一方面,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现象,而非历史的常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较之国别或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乃至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浪潮。2.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效应

国际贸易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从有利方面看,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大或改善环境容量,有助于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2)提高自然环境容量。

(3)贸易增加了自然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认识贸易对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它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主要有:(1)环境污染的扩散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2)生产和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损害。(3)运输的大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贸易影响自然环境的路径(1)商品效应

国际贸易通过具有环境影响的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如果交换的商品有助于环境保护,或者是另一种危害环境的商品的替代物,那么,贸易对环境会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2)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由于贸易导致经济规模变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规模效应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规模和扩大,产出的增加超过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递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化因素,随着规模扩大,内部分工更细,劳动者熟练程度提高,节约了劳动转换的时间损失;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尤其是专业化设备不能有效地缩减以供单个工人使用;另外,随着工厂或企业规模扩大,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购销费用和广告费用逐渐递减。(3)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是指贸易通过影响经济结构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贸易促进专业化分工,导致各国更依赖于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推动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4)规则效应

贸易会影响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从而影响环境,这

就是贸易影响环境的规则效应。

(二)实践考察

国际贸易对环境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影响,但由于其正面影响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环保资金等途径实现的,因此是比较间接地、隐形的;而其负面影响则是比较直接的、显性的。因此,我们要从实践角度考虑国际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或减少贸易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1.濒危物种贸易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为国际贸易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通常,野生生物被杀死后,用于制造一些产品(肉、皮、牙、角、羽毛等),或是被活捉以供宠物饲养、动物园、研究使用,以及被被运动狩猎捕捉,导致很多野生动物都濒临灭绝。

其次,由于国际贸易的推动,在供需关系影响下使得少数生物得以大量繁殖,人为的造成了物种不公平的争夺生存空间,从而破坏了其他生物生存的可持续性。2.木材贸易与森林退化

以不可持续方式开采森林并用于国际贸易,不仅会减少现在木材储量,而且还会有广泛的环境后果。这些外部影响包括一些消费价值的丧失(如采集、打猎及娱乐使用),生态功能的丧失(如流域保护、碳储备和微观气候调节)和其他非消费价值的丧失(如生态旅游、基因资源及存在价值)。3.渔业贸易与海洋环境问题

渔业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很难与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分开。英国南汉普渔业分析家塞维利·森从下面四个方面分析渔业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1)滥捕和储量耗竭。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捕捞能力增强,致使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与捕捞不断增加,产量不断上升。

(2)濒危物种的捕捞。(3)附带捕捞。(4)海洋栖息地的破坏。4.贸易运输和环境污染

贸易自由化与运输业的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联系是国际运输业自由化本身。

第二个联系是那些对运输有显著影响的行业的自由化,包括能源和运输设备。

第三个联系是物资生产和消费地点的变化,从地理空间来说增加了它们的距离。

第四个联系是生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这种增长必然导致更集中的消费或投资,以及不同收入所需的不同商品和劳务结构的变化。第五个联系是贸易自由化对环境领域政策制定的影响——尤其是政府在一个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制定本国环境政策的自由度。

三、环境保护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环境政策和法规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各国不同的产品环境标准对贸易的影响。1.各国环境成本内在化措施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实施环境成本内在化会促进贸易的自由化,由于环境成本已内在化到价格中,因此,现存的许多贸易限制已变得毫无必要。但由于各国实施环境成本的内在化程度不同,实施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措施也会产生贸易阻碍的效果。一般来说,环境成本的内在化措施对贸易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竞争力的影响。(2)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3)对某些产品的贸易禁止和严重限制。2.国际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努力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早期,全球和跨界环境问题未被广泛认识。环境问题主要局限于国家的边境范围之内,环境政策制定者主要考虑工业污染的问题。当前跨国界污染和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环境政策决策者面临的主要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连同酸雨、共享水体的污染、跨界的空气污染等,都需要各国合作解决。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濒危动植物物种的贸易活动,表明各国之间从事的贸易活动本身直接的与环境退化有关。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特征,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在环境问题上很难分清国内环境问题和国际环境问题 的界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一致采取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措施。至于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程度,需要视不同的环境问题和不同的国家而定。

6.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篇六

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中国法律与实践 作者:周忠海 卢凤英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4期

[摘 要]当代国际贸易应当是可持续贸易,即可持续发展的贸易,这就要求发展国际贸易必须兼顾环境保护。WTO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保护问题。CBD及其他有关公约也包含了贸易条款或者对贸易具有影响的条款。我国作为WTO成员和CBD等有关国际条约的缔约国,为履行有关条约义务,同时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在执法方面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有待加强。我国应完善相关立法,有效地利用WTO规则应对可持续贸易与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可持续贸易;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律;实践

[中图分类号]G966

7.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利弊分析 篇七

1.1 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

计划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体系。它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计划经济体制, 又称指令型经济, 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大部分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 并且由政府指令分配资源, 不受市场影响。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 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 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 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三种经济体系分别为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1.2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①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③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④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⑤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⑥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⑦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⑧经济生活政治化。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及基本特征

第一, 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国有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 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第三, 在宏观调控上, 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利弊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邓小平说,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它们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但是, 两者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首先, 计划经济体制中公有制占绝对主体, 基本上不存在其他的经济所有制了。其次,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令式, 它以行政管理为主, 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 缺少市场管理和法律管理。最后, 分配方式的极端化, 就以按劳分配为主, 而无其他分配方式。

3.2 计划经济体制的有利之处

现实的状况是市场化被当做了目的, 市场俨然成为衡量经济运行方式优劣的标准。而市场化的既得利益者将这种观念灌输给社会大众, 他们正在自觉地把市场当做手段。以市场作为衡量标准, 计划完全失去了作为一种手段的资格和合理性。现在应将市场和计划作为手段, 它们都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 其优劣都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标准来衡量和取舍。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所有的人都有工作;它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很好地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富差距现象, 它能使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 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3.3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 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各方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 这会导致计划多具刚性缺乏灵活性。政府当局出于政治目的实施资源配置计划, 忽视经济效率, 导致计划经济配置低效。在货币支付之外, 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 搭便车等行为普遍化。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 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 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实行分权模式, 由于模式边界难以把握, 经济生活的政治化很容易引发社会性的道德危机。

4 结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合理性, 也有其发展的必要性。若想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正常的运行, 要以一个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计划为核心, 形成一整套合理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 这样中国经济的问题都能逐步解决。

摘要:本文通过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种种对比, 深入地剖析了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利弊, 从而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要制定一套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期目标的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8.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篇八

该法案试图修改美国贸易法,赋予美国商务部更大权限,使之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把所谓“货币低估”行为视为出口补贴,进而对相关国家输美商品征收反补贴税。参与提出这项法案的议员称,中国人民币对美元严重低估,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影响了美国就业和经济复苏。在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国会中期选举的政治压力下,美国近期贸易保护主义行动进一步升温。

分析人士认为,美方的汇率法案将损害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说,目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大,需要各国协调合作。如果各国只想着本国利益,只会对全球经济不利。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美国密集对人民币汇率发起责难时,欧盟也显现出跟风施压的苗头。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前不久曾表示,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仍被低估,欧洲需向中方加大施压,以推动这一状况的改变。而美国财长盖特纳也曾表示,将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人民币施压。

中国有关专家就此表示,要谨防国际上形成对人民币施压的联合态势。不光是欧美,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目前也纷纷表态将采取“弱势货币”策略,压低本国币值,这些实际上是对人民币升值变相施加了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在明确表态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对话和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从技术上看美元汇率仍有下降空间。而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维持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专家指出,中国没有背负他国转移危机的义务,因此要坚持人民币汇改的调整方式和方向。中国应加强与美国沟通,同时国内要促进经济调整和转型,这是一个长远任务。此外还要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加强与国际经济体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国家利益、核心利益至上,这是底线,此外发展机遇要抓住。“原则不可丢,行为要低调”。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22日在纽约与美国企业、金融和学术界人士座谈时指出,造成美方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而在两国投资和贸易的结构。只有从整体上加以考虑,采取综合性措施,这一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9.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篇九

摘要: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从基本目标、承担责任、发展需求、发展策略、发展现状以及国际趋势等方面,对我国外贸中知识产权执法保护进行了初步思考,形成了一些较为科学的判断,以有助于正确认识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执法保护问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对外贸易

0 引言

随着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已经提前进入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高发期,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的一个焦点、难点问题。

仅美国对我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数量,在2006年就已达到13起,占美国全球总调查量的近40%。

2006年我国法院受理的涉外和涉港、澳、台知识产权案件明显增加,共审结涉外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353件,比上年增长52.16%。海信与西门子商标之争、DVD专利费之争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感受到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压力。一时间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和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了政府、企业甚至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是在知识产权纠纷的争论中,也存在一些舆论和理论误区,对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些不当的看法,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知识产权的不断完善,有必要对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误区进行澄清。

1 面临新时期的国际发展机遇和和平环境,知识产权是我国和平崛起的工具崛起都有一定的历史时机和条件,中国现在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期。首先,从根本上说,中国和平崛起重在历史性创新。现代历史上那些真正兴起的主要强国,其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创新。在当前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我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其次,一国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家的实力,自强体魄是和平崛起的最主要基础性条件。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外延性增长。这样的经济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中国欲真正崛起,必然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要有属于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工艺技术;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和生产销售方式。一句话,就是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大量消耗为可持续发展。

促进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实现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创新,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将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标志。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第三,中国的崛起,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要求中国的崛起方式必然是和平的。中国一方面要实现和平崛起,一方面要消除国际社会产生某些疑虑。要想消除这些顾虑,赢得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合作,中国尚需在“和谐世界”的旗帜下进一步努力。一方面要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作为其中负责任的重要一员,承担自己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义务和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探索“共同繁荣”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新政策。而知识产权制度正是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和TR

IPS协定,就必须履行应有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的保护,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这就要求一方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

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向全世界宣传我们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的成效,用合作代替对抗,用对话代替指责。

2 我国将由经济大国转变成创新大国,而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而这无疑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居于核心环节的就是知识产权执法,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知识产权执法不力那么知识产权制度就形同虚设,创新大国何从谈起?

不久的将来,我国将由经济大国变成科技大国、创新大国和知识产权大国。一方面,随着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入进行,我国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提高,必将成为知识产权大国和强国。同时我国也正在快速成长为世界专利申请大国。自2003年以来,我国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此外,我国国际专利近6年年均增长率高达30.7%,增长速度高居全球各主要国家首位。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已经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未来15年内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国有可能成为拒绝盗版和假冒的正品正牌国家。而要实现这种本质性的转变,最急迫要做的和最本质的工作就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实现转变的内在需求,也是国际环境的要求,在这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机遇期,要将其上升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水平,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3 我国正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已进入涉外知识产权高发期,但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仍在可控范围,这也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呈现加速之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还远不能称为贸易强国。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过程中,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日益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重要领域。尽管中国已经大幅增加了研发投入,但其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出口地所申请的知识产权,不足该国(地区)知识产权总数的0.2%。其中,在日本仅有0.04%。2002

年到2006年,中国已经连续5年位居“337”调查国家的榜首,五年间涉及国家出口产品立案46起。国外企业或组织索要的专利费用和赔偿额越来越多,动辄数以亿计。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

就要付4.5美元专利许可费,现已支付30亿元;在对方专利权失效以前,还将陆续付出约200亿元巨款。知识产权纠纷涉及的范围日渐广泛,从打火机、拉链和书写笔等传统产业到生物制药、数码芯片等高科技产业,专利往往隐藏在标准和技术壁垒之后发挥作用。而且,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几乎都是我国成长性最好的新兴产业。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摩擦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或者已经“走出去”,我国部分自主知识产权已在国际贸易中初显竞争力,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权益屡屡遭受侵犯,朗科公司的MP3专利在美国被侵犯、海信等一大批企业的知名商标被抢注等等。中国并非第一个遭遇此类知识产权挑战的“快速发展经济体”,日本和韩国也都曾经历过此类“成长的烦恼”。BCG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专项组,对众多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认为,一个国家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大体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导,靠的是廉价劳动力成本和低成本原材料;第二阶段通过加大研发投资,推动了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出口;第三阶段遭遇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壁垒,被迫付出高昂代价;第四阶段吸取教训,加大在收购、自主开发和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投资力度;第五阶段则开始享受知识产权的互惠互利,有的企业甚至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获取竞争优势。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申请专利,1976年数量为6000项,到1991年达到了2.2万多项。过去日本曾经向外国企业支付了高昂的知识产权使用费,随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日本企业如今一方面仍在支付专利使用费,另一方面也向外国企业收取可观的专利使用费。韩国1990年在美国申请专利的数量几乎为零,但到2002年已经有4000多项。通过自主创新,韩国改变了知识产权交易只进不出的局面。目前,日韩两国都已完成了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的飞跃。

尽管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层出不穷,但也要认识到知识产权国际纠纷的增多在正常的范围内,同时也是必经的发展阶段。从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来讲,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的确,现在存在着一些反倾销、知识产权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但这不是主流,中国外贸20%

30%的发展速度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应认识到仅是一个贸易政策措施,不应该政治化。中国产品面临许多国家的技术壁垒,对中国产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但这是一个技术标准问题,我们不应当采取对抗态度。满足国际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是技术上的要求。这代表了整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发展趋势。所以,不能把这些标准当成阻挡中国发展和中国产品出口的措施来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国内外企业之间知识产权纠纷增加,国内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增加很快,说明企业应用知识产权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增强。当然纠纷案件增多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压力,尤其是不太熟悉知识产权工作的企业,这样压力的存在会推动我国企业提高增强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压力也能够转变成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

4 执法保护力度要与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知识产权制度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只有紧密地与本国科技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保持协调,并成为维护本国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制度时,才能体现其为民族经济而存在的价值,这也是知识产权制度最本质的作用。知识产权国际化的实质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利益之争,由于知识产权的异化,过严保护对发展中国家一定是吃亏的,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应有阶段性,应当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在某一阶段采取较弱的或较强的保护标准。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提高科技水平的需要,适应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的需要,提升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需要和满足国际公约最低保护水平的要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能太低;另一方面,由于避免向外国权利人支付大量的使用费,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民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充分利用国际公约允许的权利限制、例外、豁免等制度的主客观条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又不能太高。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应当与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一味地强调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各个方面都应与发达国家接轨,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将知识产权保护定位在合理的水平上。当前我国过多强调知识产权的弱保护已无多少意义,可以在遵循最低国际保护标准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保护强度,利用国际协调机制对抗发达国家超越协定标准、超出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强保护要求,发挥传统文化与资源大国的优势,争得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为保存与发展传统资源而争取有利条件。

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工具知识经济时代,主要依赖的是知识资源和高科技,其运作规则就是知识产权制度,这已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和博弈工具。

当前知识产权在其取得、利用和诉讼上,日益被一些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当作一种商业工具运用。例如,权利人申请稻草人专利,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甚至遏制他人的竞争;跨国公司形成专利包围之势,不只着眼于权利,还贯穿了商业策略;一些跨国公司积极将其专利渗透到国际标准之中,或通过利用事实标准,形成行业垄断,然后纵容他人侵权利用,放水养鱼,伺机收网捕鱼;一些跨国公司发起知识产权诉讼,透过诉讼来打击竞争对手。

基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工具性,这一制度本身并非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仅是达到我们促进国家技术进步和增进社会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一个结构完整的法律文本、一套可以与国际最新最高标准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足以成为衡量一国知识产权制度有效实施的标准,而只有让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市场主体掌握、利用这一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面对这种情况,首先,企业不要把申请专利当成用额外的费用去获得法律保护的手段。它是企业在市场上能站住脚的必要手段,也是企业的财富和资产;其次,从市场竞争角度说,诉讼本是一种比较正常或普通的竞争手段。企业面对知识产权纠纷,绝对不要抱着“饿死不讨饭,冤死不打官司”的陈腐观念,善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否则放弃应诉,或应诉不力,使得国外起诉的企业或启动某些程序的政府不战而胜,导致被驱出国际市场,甚至形成外国企业动辄以起诉相威胁的恶性循环。第三,专利攻击无论对于大企业还是对中小企业的专利战略都至关重要。在知识产权领域,小公司拿起知识产权的武器向大公司发起专利进攻并不罕见。例如,世界软件巨头微软频遭专利诉讼,跟欧盟的反垄断纠纷刚刚告一段落,就遭到BTG国际公司的专利诉讼。

6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已取得巨大的进步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渐进过程,这根源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全民教育水平、人们消费水平和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是一个历史过程。比如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教育水平一般是13年左右,中国的平均教育水平尽管有巨大的进步,现在平均也只有8年,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一个人对知识产权根本不了解的时候,让他去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方面做了几十年工作,事实上也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在其报告中声称,知识产权侵权盗版现象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全球盗版软件所占的比例整体上一直没有改观,但中国软件盗版现象已经得以抑止。

另一方面,我国逐步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换来了国内外权利人的信任,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累计受理专利申请333

万余件,与到1993年底中国累计受理专利申请36万余件相比,十余年间增长的速度令人惊叹。对知识产权保护被看作一个前所未有的“激进改革”领域出现,美国虽然拥有强大的专利制度,但是没有针对专利的刑罚。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比美国要严苛得多,而且动用公权力、公共财政和刑罚,将民事纠纷行为行政化、刑事化。中国政府对保护知识产权之热烈,显然远超世界一流。WTO秘书处知识产权司司长艾德里安沃顿向外界表示,中国在建立并利用现代知识产权体系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7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1)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及行政执法相对集中。

国际上大部分国家是按照工业产权分类,实行专利和商标统一集中管理。据有关方面对国际上8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设置情况统计,1997年7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专利和商标集中管理模式;

23%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专利、商标和版权集中管理;只有极少数国家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2)司法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备受关注。传统的司法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以行政权力来保护民事权利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发展其准司法的行政机构,如美国的海关和“国际贸易委员会”以及美国国家知识产权执法协调委员会建立运行,美国专利商标局执法办公室成立等。美国产业界成立了非官方的全国专利委员会,以解决委员会成员间的专利纠纷,使企业以最快、最省钱的方式化解争端。在英国,很早就存在由专利行政机构受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实际做法。(3)知识产权审判的专业化和相对集中管辖是国际发展趋势,知识产权确权纠纷案件均由专门的审判机构进行审理,而且普遍趋向于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模式。美欧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专门知识产权法院,韩国、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周边国家近年来也先后建立了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美国根据“1982年联邦法院改革法”,成立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4)知识产权侵权救济加强。一方面刑事执法保护有强化的趋势。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规定了刑事救济,我国周边的韩国、印尼、菲律宾、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墨西哥也都有类似规定,其中不少国家强化了这一救济的规定与执行。同时规定了关于专利侵权犯罪的有期徒刑,尽管很少实际执行,但其对侵权者或潜在侵权者的威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增加。美国的侵权赔偿额不但超过实际损害,而且还包括了律师费与其他诉讼费,从经济上鼓励被侵权人积极维权。日本和西欧国家也在强化专利侵权救济,某些亚太发展中国家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额也在增加,以促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受到重视。有些国家的行政机关设立或委托仲裁机构,依法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进行调处,其实质还是对民事纠纷的一种调解方式。比如日本文化厅下设的“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德国司法部指定的“著作权纠纷仲裁委员会”、以及英美法系国家著作权法中普遍设立的仲裁庭。

日本法院开始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时,鼓励当事人在法官的督导下进行协商,或由法官指导下解决纠纷。

美国的许多专利侵权纠纷也是在提出诉讼后,进行庭外和解的。

知识产权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制于知识产权的发展,而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重要意义、发展阶段、功能所在、发展方向等,才能够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政府应尽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相互间的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贸易纠纷,对整个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

]

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

(6)

:

3213.[

]

张志帝,任启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及对策研究[

J

].经济问题探索,2006

(2)

:

48251.[

]

李浩.我国知识产权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国际贸易问题,2005

(11)

:

1182122.[

]

王晓晔.理应高度关注的问题———与对外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J

].国际贸易,2005

(3)

:

31233.[

]

李虹.国际技术贸易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析[

J

].财政研究,2005

(5)

:

728.[

]

赵伟,吕盛行,管汉晖.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理论最新进展及启示[

J

].财贸经济,2004

(9)

:

上一篇:无私奉献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社区护理学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