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外包管理办法

2024-07-02

内部审计外包管理办法(精选8篇)

1.内部审计外包管理办法 篇一

内部审计外包动因优劣及完善建议论文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监督,更是一种增值服务,可以给企业带来期望为正的价值,所以出于有用性原则,大型企业通常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保证对法律的遵守与对公司章程的践行,并能有效管理企业的各种风险,对企业的运营提出相对客观的建议与对策供决策层参考。然而,完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与实施成本高昂,通常中小企业是无力消受的,而且中小企业对完善公司治理的需求也不迫切,“不产粮食”的管理部门往往被企业视作累赘,臃肿的“企业机关”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锐意进取的组织会竭尽所能削减管理部门的规模,内部审计部门的去留通常也是其中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快速显现井喷式发展的黄金年代似乎已经远去,普通企业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成为了企业应对新形势的一个选项,使得许多管理部门可能被精简、合并、裁撤。鉴于内部审计的独特作用,很多企业选择将内部审计外包给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机构作为折中方案。

一、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分析

简单地说,企业要将内部审计外包无非是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但这也可以细分为许多方面:

决策层既有成本方面的考虑,又有组织弹性方面的考虑,还有企业战略方面的考虑。当然,在分析外包动因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内部审计的作用,这才是企业不“裁掉”内部审计职能的根本原因,即所谓的职能动因。

(一)内部审计职能动因

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管理活动的一种,意在从企业内部创设相对独立的组织,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评价与管理风险,并从旁观者(客观)的角度提出改进营运管理的方法,为企业增加价值,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许多技术和特点是共通的,最明显的共通点就是独立性(尽管两者对独立性的要求大不相同),审计作为一项鉴证业务本身就要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鉴证报告才有意义,否则就不能让人信服,这也是内部审计只能对内的原因,因为它只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不能够完全独立于组织本身。

企业通过内部审计,第一,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财务数据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降低企业的审计费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便管理层能够依据可靠的数据进行决策;第二,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监督,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这与财务活动也是相关联的,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显着降低企业的风险,尤其是重大的财务风险、合规性风险与法律风险,减少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第三,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其相对独立性,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对企业内部的薄弱环节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审计,并且其活动通常不受限制,从而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并向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报告;第四,内部审计可以监督企业各项决策的执行情况,包括对预算的执行和对原来内部审计所发现问题的整改状况,能够随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并将情况向上反映;第五,内部审计因为其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充当顾问角色,向管理层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这也属于增值服务的一种;第六,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能够为企业的形象加分,增加投资者、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对企业的信心,而这显然可以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好处”.

(二)对企业成本费用的考虑

企业属于营利组织,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从短期来看,企业一般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此来实现价值最大化。所谓利润,就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的差额。所以,增加利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提高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这两种基本途径还可以结合成第三种途径,那就是同时提高收入和降低成本,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随着经济的下行和市场的饱和,企业想要提高收入已经越来越难,那就只有想方设法节约成本了。

企业自己实施内部审计的代价是高昂的,因为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保持其有效运转,聘请和培训专业人才,维持该部门的独立性,都需要高额成本,而且这看上去与企业主业的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自己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可能是不经济的。因此,很多企业选择外包内部审计业务,将该项职能委托给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来代理,专业机构通常拥有比较优势,能够在比企业本身更低的成本下实现类似的功能,其出价也较为经济,对双方都有利,符合经济学原理(有效的帕累托改进)。若选择外包,企业将节省一大笔日常营运的成本费用,包括内部审计部门的筹建和运行费用,专业人员和支持性人员的招募、聘用和持续培训费用,保持内部审计人员和部门独立性所花的费用。而服务外包则只要支付事先约定好的业务服务费,可以有效控制企业成本,特别是对相关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所以,把企业不擅长的、成本高昂的职能和业务交给更加专业的外部机构去做,企业可以借此降低成本费用,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

(三)对组织弹性的考虑

当前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多,节奏也越来越快,我国的产业结构又处于深度转型中,这就要求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否则就会因为落伍而被残酷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富有弹性的组织往往就成为了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弹性组织不同于集权化的正规组织,它追求组织灵活性,强调随机应变和“可收缩---扩展性”,一般适用于不稳定的经营环境。企业会尽可能地减少固定部门,只保留一个或几个核心团队,专注于增值率最高的业务,其他非核心部门则视情况而定,有条件就设立,没条件就忽略或者外包。而内部审计部门有一定的.特殊性,该部门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固定成本(公司章程的匹配、部门的建立和运行、专业人员的招募和培训、独立性的维持),可预见的开设成本会高于其他管理部门。所以,在遭遇危机时企业往往也很难狠心裁撤(虽然是与决策无关的沉没成本),高门槛带来了低弹性,这是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企业希望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动的,这样才最具弹性,才能最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对于企业来说,管理部门具有杠杆作用,因为其成本一般变化不大。然而其管理规模却是变化的。在业务扩张期,管理部门的职能和效率就能充分发挥出来,相当于车间的“产能”得到充分释放,“物尽其用”,有限成本提高的管理效率,能够放大企业的效益;在业务收缩期和经济不景气阶段,产能闲置,白白损失固定成本,对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杠杆作用是很明显的。杠杆越高,组织弹性越小。在调低杠杆的大背景下,企业往往会谨慎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杠杆效应。

(四)对企业战略的考虑

20世纪70年代曾经发生了多元化经营浪潮,但到了90年代,这一潮流逐渐停止,因为企业发现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并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提高,甚至容易把企业带向深渊,把自己的主业都给搞砸了,正所谓“样样通,样样松”.企业管理层意识到,只有把精力集中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才是最正确的战略选择---只做自己擅长的事,这就是集中化战略。企业最擅长的领域,就是企业能够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相对低成本),一般企业显然不会擅长搞内部审计。

所以把自己不擅长的职能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也就有了理论基础,这是企业集中化战略的一部分。

内部审计也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企业在实施集中化战略以后,一般会将人才集中于主业上,而不再维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特殊关注,这可能会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在21世纪,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需要把能够招募到的最优秀人员投入到核心业务当中去,在其他方面只能寻找变通的方法,比如将部分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就是其中之一。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

内部审计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优势,但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全面、综合地进行考虑。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外包内部审计职能有着众多优势,例如更高的独立性,但归根结底是企业为了省钱省精力,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做出的权衡。外包能够让企业经营更加灵活,组织更有弹性,成本也能有效降低,还能节省人力资源。另外,还增强了企业与一些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往来,拓展了企业的人脉资源。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劣势

内部审计外包虽然可以大幅节约成本,但也有着许多劣势,甚至会给企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应当引起企业注意。

第一,内部审计外包使得内部审计业务的展开需要内外部进行协调,跨组织交流显然成本更高,效率更低,交流的不通畅会影响外包审计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反馈,内部控制五要素里的信息与沟通同样会受到损害。

第二,内部审计外包使得企业机密信息容易泄露,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和核心策略的泄露,往往对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另一方面,企业与外部的事务所合作也会怀有戒心,不能完全坦诚,倾向于设立一些影响的障碍,妨碍外部承包者深入开展工作。

第三,内部审计外包使得企业没法培养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和内部控制人才,这对企业做大做强是不利的。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自然就不会系统性地培养内部审计人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复杂性和机构复杂性的增加,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将得到显现,缺乏熟悉企业环境的内控人才和内审人才将会困扰企业,而且会对固定的内部审计提供者产生依赖,从而在价格谈判时陷于不利地位。

第四,外包内部审计的策略更适用于中小企业。

大型企业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负担一定的内部审计成本,而外包内部审计取得的效果往往会差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复杂的经济业务和其他事项需要流畅的沟通和实时的监督,这一点交给内部机构反而能做得更好。

三、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建议

外包内部审计职能有优势也有劣势,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其优势的同时,竭力避免其劣势。

(一)有实力的企业应保留内部审计部门骨架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审计部门将显得越来越有价值,所以有实力的企业应该保留内部审计部门的骨架。企业不需要保留完整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应该留下“接口”,也就是基本骨架,方便随时扩容,也方便与外包的机构服务人员打交道,业务也能很容易地对接:一方面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扩充和缩减队伍,快速适应企业需求,使组织具备一定的弹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沟通,增加沟通效率(专业人士之间更好沟通),保证外包内部审计可以发挥其应有效果,审计结果能够被重视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最后,还可以防止对会计师事务所造成过度依赖从而被漫天要价,甚至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中物色优秀的审计人才,通过“挖墙脚”,让他们跳槽来本企业工作。

(二)会计师事务所应做好的准备

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的业务是财务报表审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和税收筹划,有时也包括验资。由此可知,会计师事务所更擅长外部审计而非内部审计,事务所可能还没有做好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的准备。当然,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有着许多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事务所应该可以很快适应这一新形势。

目前这一块业务在我国尚处于早期摸索阶段,正是事务所大有可为的时期,事务所应该对企业外包的内部审计业务进行充分研究,评估其风险和收益,建立自己的执业标准,力求将来在这一领域制定法律规范时为自身争取更大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即争取制定游戏规则。

另外,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流动性很强,这在人力资源比拼的竞争中是很不利的。事务所中具备丰富执业经验的审计人员一直是广大企业界“垂涎”的对象。大型企业的吸引力也足够高,待遇又好,很容易把优秀人才从事务所里挖走,尤其是那些在当事企业中从事外包审计业务、熟悉当事企业环境的从业者,更是客户抢夺的对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为保护自身的核心人才而制定相应对策,防止在外包业务中流失关键人才。可预见的防范措施,可以包括带有特别条款的业务约定书,与员工的劳动合同特别条款等;更主动的措施是事务所的激励政策和待遇,要能留得住人才。

(三)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外包的规范

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开展时间不长,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来评价和规范类似行为。这就需要相关行业协会(如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工商联),通过协会牵头和自愿协商,逐步形成执业标准,然后再提交人大或者国务院,将之升格为法律规范或行政规范。通过强制性的规范,可以对这一业务进行适当的约束,防止发生混乱而影响企业管理和损害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杜志远,任得贤。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商,,(1)。

[2]申斐。内部审计外部化程度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的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上海,.

[3]王海兵,董倩。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6)。

2.内部审计外包管理办法 篇二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

(Martin, 2000) 表述了四种内审外包的形式: (1) 补充, 即外部承包机构和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共同完成短期内需要大量时间或者专门技术的工作; (2) 审计管理咨询, 这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原有咨询或审计项目的扩展, 帮助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 (3) 全外包, 顾名思义, 公司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全部由外部机构进行内审工作; (4) 部分替代, 将公司现有的内部审计部用外部机构部分替代, 即合作内审。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蒋国发, 2004) 认为, 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十分必要, 而且有现实可行性, 其从理论、法律以及现实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理论上说, 企业内部审计是由代理问题产生, 目的在于降低代理成本,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从法律上来讲,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从现实上看, 我国内部审计外包也是市场经济主体自由发展的需要。

我国学者没有明确说明哪些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外包, 采用哪种方式外包, 而是通过分析外包的影响因素, 再选择外包的形式和最佳内容。 (韩晓梅, 2004) 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 解释了内审外包的原因。 (冯咏梅, 2007) 认为, 可以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研究内部审计的外包问题。 (刘斌, 石恒贵, 2008) 以交易成本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 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予以实证分析。结果发现, 内部审计资产专用性越低, 内部审计活动开展越不频繁, 未成立审计委员会或未进行有效运作, 公司越可能进行内部审计外包。

(蒋欣欣, 2010) 将内部审计职能以及其核心价值分析作为出发点, 提出企业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外包内容的前提是了解内部审计各项业务的重要性和作用, 据此做出判断。 (李娜, 赵保卿, 2013) 提出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 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内容的决策。研究表明, 投资项目审计最适宜外包, 其次是财务审计、专项审计, 最后是内部控制审计与管理咨询服务。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 外包内容应该优先选择不涉及企业机密的非核心业务。

三、内部审计外包对独立性的影响

安然事件中, 独立性问题暴露无遗, 安然事件中最大的利益冲突就是内部审计外包, 事实上安达信就是在审计自己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Sarbanes-Oxley法案的出台, 该法案规定“执行发行证券公司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为同一客户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 使内部审计控制审计大大提升。 (傅黎瑛, 2008) 认为,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外部机构, 外部公司与企业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形式上其独立性提高了。实质上的独立性却要分情景讨论, 遗憾的是, 各个情景对独立性产生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 因此, 难以判断内部审计外包对独立性的影响。

(石恒贵, 2011) 研究发现:内审外包与内审内置的公司之间独立性显著不同, 内审外包趋向咨询服务, 导致内审外包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影响;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的情况下, 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收费占总费用的比例相对越大, 此时, 越趋向于外包其咨询业务, 公司的审计独立性越弱。

四、内部审计外包的优缺点

对于内审外包利弊的争论, 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学者们各抒己见, 没有统一的定论。我国学者在内审外包的研究上, 大多对外部审计师的忠诚度有疑问, 对于内审外包成本效益、独立性等方面也存在争议。 (王光远, 瞿曲, 2005) 提出, 对审计质量的问题, 从自身的素质和组织的需要来看, 注册会计师完全可以成为内部审计师, 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内部审计质量也不是必然有优劣之分;另外, 独立性是审计永恒的话题, 是提供内部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软肋, 一直遭受指责;最后, 在内审外包优缺点的分析中, 外包或内置之间存在的许多问题, 相互也可以弥补。

(徐超, 2013) 在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研究中提出, 内审外包必然会对外部审计人员公开企业的商业以及财务机密, 尽管不是全部, 也可能会因为外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机密泄露, 不利于商业机密的安全。 (王敏, 2014) 认为, 内部审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内部审计职能缺失, 企业将失去培养优秀内部审计人员的平台, 导致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外部审计。从长远看, 如果内部审计全部外包会使企业缺乏人才, 影响企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对于外包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 大多采用的是规范研究的方法, 对于理论研究的结论也大多并不明朗, 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健全。在对未来内部审计研究中, 针对我国的市场环境, 可以结合企业的规模及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我国公司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本文主要对内审外包对独立性的影响、优缺点等进行表述。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

参考文献

[1]王光远, 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 2005, (2) :11-19.

[2]傅黎瑛.内部审计外包中的独立性和决策标准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 2008, (9) :177-179.

3.内部审计外包浅析 篇三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外包 模式 成本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料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来代理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因此内部审计外包也被大多企业所采用,但是作为企业自身而言,首先应该对内审外包有一定的了解,做到从实际出发,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审计形式。

1.內部审计及外包的概述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企业监督治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协调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在于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运作效率。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履行,其实质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外部化。从宏观上讲,其具体又分为审计内置、部分外包及全部外包。全部外包即是将战略性管理在内的全部审计职能都分包给外部中介机构处理,企业内部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而部份外包是指企业内部保留最少的内部审计人员,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于一些经常性的或者涉及较高职业判断能力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工作则由外部中介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审计内置则是指整个审计作业全部由本单位来完成。

2.成本分析法对内审外包的部分影响因素的验证

在应用成本分析法对内审外包进行分析时,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将采用我国国内学者王琳、李琳、白文娟对成本的划分方法,将相关成本主要分成设备投资成本、外包风险成本和日常服务运行成本三部分。同时对“审计内置”、“部分外包”与“全部外包”三种外包形式所能涉及到的各种成本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近期或是远期的变动,均要包括在相关成本中。对企业进行分析时,要将企业进行规模的划分:大型企业及中小型企业。

已 横轴X:外包程度;纵轴Y:外包成本;

知 横轴最左端I:内审内置;中间段P:部分

外包;最右边W:全部外包;

C1:设备投资成本;C2:外包风险成本;C3:日

常服务运行成本;C:三成本之和;

2.1大型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程度的分析。如图1所示,大型企业三条成本线的变化趋势如下:设备投资成本C1,其应该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即随着外包程度的增加,设备投资成本会随之降低;外包风险成本C2,其应该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外包风险主要是是信息丢失的风险和秘密泄露风险,企业为了避免这些,往往会在本企业外包程度增加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成本。特别是将企业内部审计中核心部分外包时,其保密成本及建议合理性成本等会大幅度上升;日常服务运行成本C3,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外包时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日常服务费会比内部审计不外包时的各种日常费用要稍高一些;三种成本之和C,其形状应该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其最低点对应一个最低成本和外包程度,最低外包成本为图1中的C0,外包程度为P'。因此,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型企业应该选择内审外包,其外包成本会在部分外包时达到最低。

2.2小型企业内审外包程度的分析。如图2所示,其设备投资成本C1同样会随着内审外包程度的加大而降低。但小型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一般业务范围小,经济活动比较简单,因此其内部审计外包风险成本C2,会相对比较低,在图中反映为其倾斜程度比大型企业小,但总体趋势也会向上。而日常服务运行成本C3也会因为其业务范围小而相对降低,图中反映为倾斜程度也会稍缓,但总体趋势也会向上。综合三方面成本,会得出外包成本曲线C,其也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曲线,但其最低点所对应的外包程度会更靠近于右侧的Y轴,其对应的外包成本为C0',而对应的外包程度为P''在P'右方,表示更接近于全部外包。

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规模企业下内审外包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同一规模的企业,因为行业的不同,也会使得外包成本有所不同,所以选择的外包程度也会不同。所以,内审在多大程度上外包是企业管理层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决定的,更是由内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是内部审计资源和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使用效率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成本分析得出的结论,只能是针对大多数企业而言,不能网罗所有的企业。即使内审外包是内审工作的必要补充,同时有效的内审外包服务也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内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但企业在实际操作时还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是否采用审计外包形式,并应谨慎选择外包方式,不可盲目认为审计外包可以取代内部审计机构。

参考文献:

[1]王琳、李琳、白文娟. 内部审计外包模式的选择. [J] 财会月刊, 2009.3:(36~37).

[2]关恋. 内部审计外包的决策分析. [J] 商业现代化, 2011年5月:(121).

[3]孔媛. 内部审计外包的动因及可行性分析. [J] 财会研究,2010年24期:(235).

[4]安娜、戴宏伟.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研究. [J] 企业活力-管理理论, 2011年第4期:(83).

4.内部审计外包管理办法 篇四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一、业务外包流程

业务外包流程主要包括: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审核批准、选择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活动、业务外包过程管理、验收、会计控制等环节。

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

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实施方案。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企业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导致制定实施方案时无据可依;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可能导致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实施方案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或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业务外包失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并根据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同时明确规定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第二,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第三,根据企业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

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第四,认真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的意见,并根据其合理化建议完善实施方案。

(二)审核批准

审核批准,是指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未能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合理审核以及做出恰当判断,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同时加大对分公司重大业务外包的管控力度,避免因分公司越权进行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第二,在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应当着重对比分析该业务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外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价。第四,对于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三)选择承包方

选择承包方,是指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选择承包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充分调查候选承包方的合法性,即是否为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

所。第二,调查候选承包方的专业资质、技术实力及其从业人员的履历和专业技能。第三,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业界评价和口碑。第四,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人工成本、营销成本、业务收入、人力资源等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方式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第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从候选承包方中做出选择,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四)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确定承包方后,企业应当及时与选定的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约定业务外包的内容和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办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企业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合同约定的业务外包价格不合理或成本费用过高,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第二,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方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以及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第三,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率,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第四,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第五,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第六,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第七,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五)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业务外包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分配,建立与承包方的合作机制,为下一环节的业务外包过程管理做好准备,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企业在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时,应当根据业务外包合同条款,落实双方应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硬件及专有资产等,明确承包方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工作流程、模式、职能架构、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组织实施业务外包的工作不充分或未落实到位,影响下一环节业务外包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导致难以实现业务外包的目标。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制定业务外包实施全过程的管控措施,包括落实与承包方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机制,确保承包方在履行外包业务合同时有章可循。第二,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通过培训等方式确保承包方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从价值链的起点开始控制业务质量。第三,与承包方建立并保持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业务外包过程存在的问题。第四,梳理有关工作流程,提出每个环节上的岗位职责分工、运营模式、管理机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并建立对应的即时监控机制,及时检查、收集和反馈业务外包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

(六)业务外包过程管理

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承包方会采取在特定时点向企业一次性交付产品或在一定期间内持续提供服务的方式交付业务外包成果。由于承包方交付成果的方式不同,业务外包过程也有所不同,前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后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持续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该环

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在合同期内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保持履约能力,无法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业务外包失败和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承包方出现未按照业务外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持续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等违约行为,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优势,甚至遭受重大损失;管控不力,导致商业秘密泄漏。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承包方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第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包括承包方对该项目的投入是否能够支持其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目标,承包方自身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否满足该项目的要求。第三,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调整改进。第四,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第五,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方索赔。第六,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

(七)验收

在业务外包合同执行完成后需要验收的,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根据承包方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验收方式。一般而言,可以对最终产品或服务进行一次性验收,也可以在整个外包过程中分阶段验收。第二,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结合在日常绩效评价基础上对外包业务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评价,确定验收标准。第三,组

织有关职能部门、财会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的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承包方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审查和全面测试,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需求,并出具验收证明。第四,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视问题的严重性与承包方协商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并依法索赔。第五,根据验收结果对业务外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出总体评价,据此对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八)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并做好外包费用结算工作。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有效的业务外包会计系统控制,未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业务外包各环节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情况,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流失或贬损;业务外包相关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结算审核不严格、支付方式不恰当、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5.业务外包管理办法 篇五

1.总则

1.1 为了加强业务外包管理,规范业务外包行为,防范业务外包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制度。1.2 业务外包,是指公司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公司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本制度不涉及工程项目外包。1.3 外包业务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2.部门职责 需进一步明确 3.不相容岗位

3.1 外包方案的立项与审批; 3.2 外包方的选择与审批; 3.3 外包的执行与验收。4.业务外包管理风险

4.1 外包范围不合理,核心业务外包,可能导致公司失去竞争优势。

4.2 外包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公司遭受损失。

4.3 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公司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4.4 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公司相关人员涉案。5.工作流程

审核批准制定外包实施方案未通过

通过

招标

合同管理选择承包方

外包过程是否派员现场管理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否违约否是终止合同

验收办理追偿是否合格是验收入库/认可服务会计核算及财务控制5.1 制定及审核外包实施方案

5.1.1 公司业务外包包括贴牌生产、IT服务、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研发等。

5.1.2 公司应当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外包实施方案;并根据是否对公司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

5.1.3 公司应根据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员工培训计划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外包方案包括但不仅限于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

5.1.4 公司制定外包方案时,应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的意见,并根据其合理化建议完善实施方案。

5.1.5 公司应建立完善业务外包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

5.1.6 在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应当着重对比分析该业务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外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5.2 招标及选择承包方

5.2.1 公司应根据不同业务范围,组成有相应专业人员构成的承包方评估小组,并对外发布投标公告,与候选承包商建立联系,发放外包项目竞标邀请书及相关材料。

5.2.2 参与竞标的候选承包商应在指定期限之内提交投标书及相关材料,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解决方案、实施计划、资源配置、报价等。公司应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方式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

5.2.3 评估小组应通过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调查候选承包方的合法性、专业资质、技术实力、质量环保意识等情况,并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业界评价和口碑;同时综合考虑公司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成本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5.2.4 调研结束后,评估小组应编制考核报告,提交公司领导审批。

5.2.5 公司应根据评估小组反馈的各种信息,从候选承包方中做出选择,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5.3 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5.3.1 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

5.3.2 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方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以及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

5.3.3 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率,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5.3.4 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

5.3.5 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

5.3.6 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5.3.7 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5.3.8 业务外包合同的评审及签订流程参见合同管理制度。5.4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5.4.1 对于贴牌生产,公司应至少派驻两名员工到贴牌厂进行现场管理。在承包方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公司应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

5.4.2 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调整改进。

5.4.3 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5.4.4 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方索赔。

5.4.5 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

5.5 验收

5.5.1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贴牌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业务外包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贴牌产品的进厂检验;负责对贴牌产品质量证明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建立质量档案;负责对贴牌厂家质量保证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

5.5.2 产品进厂后,库管员应对贴牌产品的、型号、规格、数量、质量证明书等相关信息进行审查,确保送货单上的型号、数量等内容与实物相一致,确保质量证明资料完整无误。

5.5.3 进厂检验员按《产品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及相关的技术条件实施检验,检验结果应及时通知库房。

5.5.4 需到现场验收的产品由质量管理部派专人进行驻外检验或验收。

5.5.5 其他类型的业务外包检验工作,由业务需求发起部门连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

5.6 会计核算及财务控制

6.外包队伍管理办法(暂) 篇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外包队伍的管理,明确相关单位、部门在外包作业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安全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外包作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外包队伍是指由本公司按规定成建制引进的、具备相应工作经验和技术外包作业的组织。外包队伍不属于本公司编制。

第三条 为保证检测质量和进度,控制工程造价,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外包队伍。并对引进的外包队伍合同履行情况实行优胜劣汰。

第二章 外包队伍员工管理

第一条 外包队伍招聘的员工必须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外包队伍应与员工签订好劳动合同,对员工承担用工方的所有法律责任。

第二条

外包队伍应将包括员工姓名、性别、年龄、户口所在地、文化程度、技能培训情况、安全培训时间、持证情况等信息的花名册报公司办公室备案。

第三条 外包队伍应加强员工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员工安全学习季度不少于一次,至少每个新项目开始前必须进行一次安全纪律强调会议。

第四条 外包队伍应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教育员工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文明员工。外包队伍员工培训纳入公司培训计划,有关部门应协助外包队伍进行员工培训。

第五条

外包队伍未经在本公司主管领导的允许,严禁聘用其他外包队伍员工。禁止外包队伍聘用本公司附近的人员及可能对本公司利益有损害的人员。

第六条 公司积极探索外包队伍管理新体制、新模式,逐步改善外包队伍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公司及各单位部门应积极支持 和配合外包队伍开展工作,关心和爱护外包队伍员工,积极为外包队伍及其员工排忧解难,不得歧视外包队伍及其员工,不得给外包队伍正常生产、工作设臵障碍,严禁向外包队伍及其员工索、拿、卡、要;以增强外包队伍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章 外包队伍考核

第一条 通过建立科学的外包队伍考核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使外包队伍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承包合同正确、全面履行。

第二条 考核范围包括与我公司签约的所有外包队伍。考核期从上年12月起至当年11月止。

第三条 考核内容包括外包作业量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安全管理,员工管理,服从指挥、协调配合情况,履行合同情况,遵章守纪等。

第四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一条 检测部将任务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外包队伍,而外包队伍又将检测任务外包给不是我单位认可的其他队伍的,取消外包队伍外包资格,并处以1000—2000元罚款。

第二条

外包队伍员工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或员工配臵未达到要求的,责令改正,未改正按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员工人数200元/人支付违约金。

第三条 外包队伍未按要求进行员工培训的,责令改正,如在检测工程中使用无培训上岗人员(特别是静载试验),导致检测流程和结果出现重大偏差的,处以外包单位2000元/次罚金。

第四条

外包队伍在检测过程中未按公司要求统一穿戴本公司工作服、佩戴安全帽的,每发现一次,罚款100元/人次,如发现穿戴其他单位的工作服及安全帽的,每发现一次,罚款500元/人次,多次发现有以上情况的,在结算时,扣除总结算金额的5%作为罚金;在检测工程中未按照公司要求进行样品、标签放臵及音像留底的(主要针对钻芯法检测外包队伍),每发现一次罚500-1000元;如果未进行拍照留底,导致检测报告无法正常出具时,扣除本次检测所有外包费用。第五条 外包队伍在检测过程中向他人索、拿、卡、要的,在检测过程中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责令退还他人财物,并罚没本次检测所有外包费用,情节严重罚没该外包单位本所有外包检测费用。

第六条 外包队伍在检测过程中主动积极协调好现场,收集完整正确的技术资料,积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为人正气,得到各方好评的,公司将在结算的时给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五章 外包队伍的淘汰

第三十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包队伍予以淘汰,公司不再与其签订外包合同:

(一)合同期内出现重大质量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以上的;

(二)连续二年考核排在末位者;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包队伍,公司有权单方面终止外包合同。

1、无正当理由连续三次拒绝承担本公司任务的;

2、与承担检测任务过程中采取其它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

3、严重违反外包合同的;

7.内部审计外包管理办法 篇七

一、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内部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实施的, 是全体内部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都必须参加的自律行为。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是审计委托者关注的焦点, 其直接目的是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合理性、效益性和效率性, 更好地服务和实现审计目的。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 是防范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成本的需要, 是内部审计职能机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它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服务作用的发挥水平, 强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 贯穿于每个外包审计项目的全过程, 对外包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好坏, 成为衡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之一。

二、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目前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总体上看, 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 落后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的需要。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受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法规、审计队伍等多方面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缺乏明确的标准。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上, 相对偏重于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和内部审计业务规范建设, 相对忽视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标准等内部审计管理规范的建设, 造成的结果是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标准建设滞后,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无章可循, 缺乏对外包审计的过程、成果进行有效执法的行为准绳。

2、目前内部审计外包成果普遍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即质量现状体现为“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 实务中有时发现审计方案重复拷贝不走样, 审计方案换换企业名称即可, 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 审计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重审计委托、轻审计过程监督”, 内部审计项目初次外包之前, 外部审计服务供应商选择相对谨慎, 至少程序上比较规范, 一旦内部审计项目发包以后, 有时会造成内部审计过程走过场, 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审计的监督效能就大打折扣。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对法律法规不熟悉, 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谨慎态度和判断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 表现得缺乏审计专业素养。如对审计项目准备不充分, 审计计划缺乏可行性, 审计外包手续不完备;外包审计责任不明确, 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等等。

4、工作底稿及审计档案的存档问题。

在实务工作当中, 由于内部审计业务进行了外包, 外部中介实施审计的工作底稿常常由其自行保管, 造成委托单位审计底稿保留不完整甚至没有保留内审工作中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有的单位审计工作底稿即使保留, 其后续的分类、归档工作也不及时, 造成后续外包审计项目质量失控的风险。

5、内部审计服务合格供应商的选择问题。

在企业的外部审计外包当中, 通常由于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认识问题, 有很多来自审计职能部门自身不能左右的力量影响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供应商的选择, 如成本预算约束、公司利益相关方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环境有待改善, 不是由企业专业职能部门主要决定内部审计服务提供商。

6、外包审计人员执业素质相对不高。

鉴于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较小, 且内部审计的风险与外部审计的风险、责任完全不一样, 会计师事务所在安排项目人员调度时, 往往将能力相对较弱的从业人员安排到内审业务当中, 内部审计服务项目往往成为外部审计机构“练兵”的场所。尤其在事务所业务紧张的时候, 人员安排捉襟见肘的情况更是严重。

三、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控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原则;审计活动能够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实践当中,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情况。

1、外包单位承诺履行情况。

内部审计外包承接机构是否按照承诺派出符合相应资质和经验要求的人员参与内部审计, 审计人员调整事先征得内部审计委托方同意;是否按照审计业务约定书规定的时限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并提交审计报告;是否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不对外泄露委托方和被审计单位资料与信息。

2、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是否按照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要求实施审计, 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测试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是否符合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的要求;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核实;报送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的审计工作文档是否完整、规范。

3、审计工作效果。

内部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要客观、准确、清楚、扼要;对委托方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及审计工作是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4、执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内部审计外包承接机构是否审计力量较强, 整体素质较高, 业务能力较强, 熟悉委托方业务;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与作风较好, 认真负责, 严谨细致;审计人员能严格遵守审计纪律;遵循客观性要求, 向委托审计的内部审计机构如实报告所有重要审计事项。

四、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外包质量评价体系。

要借鉴先进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的成功经验, 建立公司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执业规范、准则和评价标准, 对于促进内审工作质量管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内部审计的审计评价普遍存在只重视定性分析, 而轻视定量分析的状况, 而定性分析有时又难以准确把握, 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因此, 建立详细可操作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有利于区分责任和绩效考核, 为体现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为内部审计质量提高提供保障。制定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既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又要便于前后期对比和经验总结, 避免在制度规范中出现过多的文辞费解和不易操作等缺陷。

2、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分析, 考虑哪些项目需要外包以及外包什么程度, 然后根据资源状况选择适当的外包形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可以参照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 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成本效益作出外包决策。如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 可以采用“专项外包”的形式, 借助信息系统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而对那些内部审计业务很少的中小型企业, 难以聘到高水平的审计师, 如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 都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效益来决定。但是成本不是企业管理层决定外包的唯一依据, 审计服务的有效性, 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 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才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3、注重对委托项目“两端”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对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 从委托—计划—实施—报告—复核—公告—整改等各个环节, 一般来讲都要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 就像企业生产中的全面质量管理, 这样才能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具体地说,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按作业顺序来, 可以分为审前控制、审中控制和后续审计。审计前的控制主要是有关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内审监督协调员选派的控制;审计过程中的控制主要是健全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体系, 在保证审计取证和复核时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则既要有结论, 又要有详细的记录, 做到“知其然, 也知其所然”, 以及监督撰写高水平的审计报告;后续审计主要是对内审审计报告发出后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水平的提高。

但是, 既然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服务供应商, 作为内部审计职能机构或对应企业职能机构来说, 就要扬长避短, 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 重点抓好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两端, 即审计委托项目的选择、内审方案的审核和内部审计报告的出具, 让会计师事务所发挥其长处, 加强对审计项目过程中的审计质量控制, 重在发现审计问题, 实现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外包的“前端”的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项目选择要考虑:一是管理层关注与公司当前主要中心工作相关的项目;二是企业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三是内审力所能及、能够获得被审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四是连续多年审计发现问题难以彻底整改的项目;五是选择审计数据和资料来源有保障的项目。

审计方案制定控制:首先, 应要求外部审计师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 在摸清被审对象总体情况的前提下, 明确无误、科学、合理地指导外部审计师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内审人员分工安排和审计时间等, 并明确内部审计师对外部审计师的监督和指导责任;其次, 应使所制定的审计方案全面具体、细化到位、便于操作, 完整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要求;最后, 应明确规定审计方案调整的情况和审批要求, 减少审计方案调整的随意性。

内部审计外包的“后端”的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审计报告是会计师事务所向企业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 是企业内审机构向被审单位下达审计结论的依据, 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 企业应对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在允许的条件下实施三级复核。即重点复核:一是审计事实是否清楚;二是审计程序是否合适, 是否实现审计目标;三是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审计依据是否正确, 四是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五是审计建议是否利于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增加组织价值;六是审计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层次分明, 用语是否规范。

4、建立内部审计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

在企业内部, 在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自查的基础上, 审计职能机构对内审结果的监督检查, 主要措施是分级督导和内部互查, 但是督导具体职责不明确, 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会不甚明显, 因此要将审计责任追究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明确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责任, 特别是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控制要确定专人负责检查与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将影响质量的要素解决于萌芽之中。在外部检查与监督方面, 内部审计委托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 制定明确的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和方法, 有重点、有选择地对重要的审计项目进行检查, 帮助和督促被内部审计加速审计整改步伐。内部检查与外部检查是相辅相成的, 应以内部检查为主, 外部检查为辅, 外部检查仅帮助和指导内部审计建设与发展, 而内部检查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校正性过程, 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效果性。

对于内部审计的结果, 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指标、标准, 来判别从主审人员到审计组长, 再到复核部门、主管领导, 对内部审计结果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健全的追究责任制度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督导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要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 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审计督导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对于监督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不称职的员工, 首次责任认定后应予以劝诫, 帮助其提高质量控制的认识意识和业务水平;屡次认定责任失职后, 对不能满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求的人员应予以进行内部岗位轮换, 甚至建议调出内部审计职能部门, 以示审计质量控制的严肃性。

对于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 应按照合同条款予以扣减审计费用并同时降低该供应商下一年的内部审计服务单价;对于审计质量持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 应该列入“黑名单”, 永远不得进入企业的审计外包服务候选供应商行列。

五、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 外包会计师事务所等供应商整体而言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见识, 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内部审计外部化后的内部审计质量就一定高, 而完全依赖外包审计解决企业发展中应由内部审计解决的问题。现实中, 内部审计外包本身有一些固有的风险, 尚需注意其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第一, 内部审计外部化后,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链条加长, 同样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加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

第二, 审计面对的内控环境, 不能仅仅依靠雇员道德来遵守, 在强大的利益驱策下, 道德的力量有时候会变得很微弱。另外, 这些约束真正发挥效力的时候是在事后, 往往以某种处罚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在事中的约束效力如何很难得知, 所以根本无法保证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审计质量。事实上, 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质量恰恰就得从每个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做起, 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再次, 外部审计的视角上的缺陷和审计范围可能受到的限制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外聘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通用有余, 专用不足, 处理具体问题时可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对企业缺乏深入地了解, 未必能很好地契合企业实际, 从而也很难保证审计质量。

第三, 外部审计服务供应商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管理层所需, 不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目标而展开审计工作, 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第四, 存在不同的忠诚度。企业内部员工忠诚于企业, 而外包审计服务供应商等承包者忠实于承接外包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这意味着, 外部审计服务供应商不用承担最终结果, 但内部审计发包方必须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即内部审计外包不能免除内部审计职能机构应该承担的审计责任, 审计职能机构应对最终的审计结果承担管理责任。

第五, 审计结果无法保密。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 外部审计师可能接触公司大量的内部经营数据, 触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制度层面的一些机密, 因而存在泄漏企业成功的经营实务、竞争优势及其他商业秘密的风险。

总之, 内部审计外包后的质量控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从组织、人员、手段和过程等方面实施全面控制, 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控制效果, 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的目的。

8.内部审计外包管理办法 篇八

关键词:审计;问题;对策

1 研究背景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种监督手段或咨询活动,在促进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增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审计从产生之初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它在揭发“安然”、“世通”财务丑闻案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得许多企业开始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治理机制当中,成为完善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外包是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外包是组织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在当今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争议,涉及到内部审计外包的范围、形式、发展情况、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等,尤其是外包给内部审计带来的独立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和关注内部审计事业的人士作出更多的努力。

党的十八界四中全会对审计工作明确提出了“完善审计制度,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务院也提出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各方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优化审计工作程序、提高审计质量、有效提升审计的效果,已成为企业当务之急。

2 外包的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内容与形式的选择是紧密联系的。在进行外包决策时,一般我们会对两者进行同步分析和决策。对于企业来说,规模不一样,性质不一样,所适用的外包方式也不一样,内部审计外包并不意味着要将整个内部审计业务都交由外部机构来执行。从国内外实践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形式:

2.1 补充外包

最简单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是指企业将特定部分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外包给第三方。在这种形式下,外部审计人员主要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企业主要的内部审计职能是由内部审计人员来执行,例如在特定的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的专业人士。进行具体的专业性工作,如计算、统计、复核等,而问题处理、报告生成等还是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这种外包方式的优点是形式灵活简单,成本较低,而且不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忠诚度。

2.2 审计管理咨询

主要任务包括帮助组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和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等。在这种形式下,外包审计师充当的是一种企业专业顾问的角色,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建议,而非实际操作。

2.3 内外合作审计

它是指内部审计项目组由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共同组成,在内审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组织将内部审计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把其中的一部分外包给外部独立的机构来完成,而剩余部分则由内审人员来执行。这样不仅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保证审计的质量。而且,内外部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2.4 全部外包

企业会将全部内部审计职能都交由外部审计机构执行,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可以保留内部审计主管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与外部审计机构与管理层沟通的媒介。

2.5 协力式委外

它与上述四种外包形式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实施内部审计的目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内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它要求企业必须设立首席内部审计官,管理和领导企业的内部审计任务。它通过利用外部具有专业知识和特别技能的人员来补充企业内审人员在业务处理方面能力的缺陷与不足,在与外部第三方进行协作的过程中来达到改善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其在含义上类似于合作外包或补充外包,但是它更强调在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由此可见,上述几种方法各有优劣势,企业到底采用何种内部审计外包形式,需要依据不同外包形式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特征进行分析,不能盲目选择。

3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3.1 决策风险

有的企业可能忽视讨论自身的具体情况,在进行外包决策时,对于是否适合外包,如何外包,外包哪些内容,选择何种外包方式以及怎样确定外包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多依靠管理层的经验来决策,主观性大,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导致选择不恰当的外包方式,使审计风险加大。

3.2 漏审风险

首先,由于外包审计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外部审计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独立性、专业性更强,但是由于其与企业之间仅是一种委托与被受托的关系,同时多数外部审计人员审计任务非常繁重,甚至存在几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责任心缺乏,工作不仔细,不到位的情况。其次,除主审外,外包审计机构派出的其他审计人员可能无相应的执业资格,存在职业胜任风险。再次,存在外部审计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职业能力参差不齐、实际的审计经验缺乏等问题,当审计环境发生变化时,外包商应对措施乏力,从而对所约定的服务产生争端或折扣,严重的导致外包失败。

3.3 道德风险

首先,随着企业更多的将整个流程外包,外部审计人员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其次,外包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可能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可能引发审计信息失真、舞弊等行为,或损害公共利益,这就是外部审计人员道德缺失印发的审计风险,这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背离。

3.4 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情况掌握不充分。

首先,外部审计人员在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时间比较短,在短期内对企业的情况无法全部掌握,且目前大多国企运行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而外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对系统熟练运用,严重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结果。其次,有很多企业的员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还有误区,对外部审计人员存在警惕心,提供审计资料不彻底或刻意隐瞒部分敏感信息,消极对待外部审计人员。由此给外包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严重的可能导致内部审计失败。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企业管理层外包管理理念和风险识别意识

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风险识别意识是决定企业内审外包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清晰、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无法准确确定内审外包的地位,无法合理作出外包内容、形式以及外包商的选择,进而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为企业带来增值;如果没有事前评判风险的意识,可能面临审计效能低下甚至失败的尴尬。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认清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掌握内审外包的相关管理理念,并能拥有事前评估风险的意识,有效利用内审外包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企业效益。

4.2 选择恰当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是因企业而异的。企业决定外包之前应首先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具体分析应该采取的外包方式。管理层在外包审计之前作一份关于本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调研报告,分析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外包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果,并将外包前后的情况作相应的比较。然后由董事会研究决定是否要选择内部审计外包以及选择什么方式外包,以减少审计外包的盲目性。

4.3 完善审计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机制

针对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企业和承担内部审计的外部机构都应当建立一套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选好外包审计机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中介机构备选库,从入围库中选择熟悉企业审计业务、外包经验丰富、服务费用合理的机构进行合作。第二,进一步规范外包审计机构项目实施流程。针对以往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制委托咨询机构执行审计项目规范化操作指南。从审前培训、现场实施、底稿编制、报告撰写等关键环节进行规范,强调关键节点的基本要求及控制措施、强调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纪律。第三,在外包合同中做出对保密、质量、安全环保等限定性规定,第三方外包审计机构对其审计结果进行复核时,如发现重大审计漏项及超过一定比率的工程审计审减,扣减一定比率的审计费,并取缔其服务资格,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并报内审协会备案。第四,加强审计项目现场督导,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派专人到审计现场监督指导工作。从规范工作程序到工作进程把握等方面跟踪监督。对发现重要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讨论、及时汇报,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和目标实现。第五,可以考虑建立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效率效果同外包费用相挂钩机制,比如外审人员及时完成审计项目,取得工程审计审减,可以在基本审计费用的基础上,支付一定比率的效益审减提成。第六,加强对外包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第七,建立外包审计机构考核机制,根据外包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定期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衡量与评价。

4.4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养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培养,目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多从财务人员中挑选审计人员,人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特别是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极为欠缺。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多样化发展,更好完成企业内部审计任务。

每年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审计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专家从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项目开展流程、主要做法、内部审计发现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培训,同时要求合作的外包审计机构人员参加培训。

总之,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优势,也会有风险。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规避风险,在问题出现后尽快的解决。相信在选择了合适的外包方式以及妥善处理好存在的问题之后,审计外包会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优势,内部审计职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Barr,R.Chang,S.,Outsourcing internal audits:A boon or bane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Bradford;Vol.8,Les.1,1993:14-17.

[2]Charles L.Martin,Michael K.Lavine.Outsoureing the intimal audit function[J].The CPA Joumal,2000(2):58-59.

[3]George R.Aldhizer,James D.Cashell,Dale R.Martin.Internal Auditout sourcing[J].The CPA Joumal,2003(8):38-42.

上一篇:付款委托书英文范本下一篇:mba教学案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