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

2024-09-09

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精选8篇)

1.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 篇一

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白志兴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课题研究,必须要借助、采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人们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称为科学方法。教育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的结果。因此,选择、掌握、运用教育课题研究方法,是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运用好课题研究方法,首先,要对它们的概念、作用、类型、实施步骤、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其次,要从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慎重、恰当地选择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再次,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其他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课题研究取得最佳的效果。本次主要和大家探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 观察研究法 • 调查研究法 • 经验总结法 • 实验研究法 • 行动研究法 • 比较研究法 • 个案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科研中的观察研究法是指在不加控制、不加指挥,不影响其常态的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及各种视听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作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并最终形成文字成果的一种观察方法。

(二)观察研究法的作用:

1.观察是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2.观察是获取教育课题研究原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3.观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根据之一

(三)观察研究法的特点

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是自觉的,是能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在观察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客观性

科学的观察能使观察所得的现象和过程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首先,它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其次,能如实反映现实情况,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搀杂个人的偏见;再次,对教育现象或过程进行反复的观察,因此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

3.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从而能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四)观察研究法的局限性

1.人的生理局限

人的感官使观察的范围、观察的精度、观察的速度受到局限,它常常只能了解表面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的事实。

2.观察仪器的局限

观察仪器主要是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仪器设计的错误或不精确,制作和操作仪器的误差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错误;此外,观察仪器的还容易产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

3.观察者的局限

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到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

(五)观察方法的分类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根据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分类)

直接观察法

是凭借研究者的耳、眼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间接观察法

是研究者借助仪器记录的照片、录音、电影等间接地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2.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分类)

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参加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进行的观察。它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隐蔽参与观察。观察者参加到活动之中,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比如专业教育科研人员常以任课教师的角色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因为观察者的出现而发生“虚假”行为。

非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活动,它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观察的情境之外。这时,研究者往往通过隐蔽录音、录像,采用单向透光玻璃、纱幕或潜视系统等工具进行观察。目前,受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非参与观察法只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科研机构中使用。

3.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根据观察途径分类)

抽样观察法

一般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面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观察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现象、教师或学生的言行举止的一种方法。场面抽样观察法是研究人员有意识地选择某一场面观察研究对象行为的一种方法。阶段抽样观察法是研究者就某一阶段时间进行观察的方法。

追踪观察法

是一种长期地系统地全面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

(六)观察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观察目的观察目的是根据教育课题研究的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

2.制定观察工作计划

(1)观察目的;(2)观察重点和范围;(3)观察要获得材料的要目;(4)观察过程;(5)观察的注意事项;(6)观察的记录表格;(7)观察仪器;

(8)观察人员的分工;

(9)观察的应变措施。

3.做好物质准备

包括做好观察借助的仪器的检查、安装和使用安排以及印制观察记录表格等。

在此基础上,要选择好观察的途径、位置,安排妥观察的时间、次数,掌握好观察的方法、密度,还要明确人员的分工,使大家都知道自己观察时的职责。

4.进行实地观察

⑴.选择最佳的观察位置,建立与观察对象的良好关系,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

⑵.抓住瞬息变化的材料,敏锐地分析各种现象间的联系,抓住观察中一些偶发的特殊反应;

⑶.观察者应是观察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力争运用直接的参与观察法,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

5.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的要求有三点:1.要准确

2.要全面

3.要有序

6.整理和分析观察材料

(七)运用观察研究法应注意的事项

1、要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2、观察所得的材料,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1)观察应在自然状态和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

(2)要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3)要防止观察者主观性因素的干扰;

(4)要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

3、要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2)掌握必备知识,不断积累观察经验。

二、调查研究法

(一)调查研究法的概念

研究者以当前的事实为对象,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育的有关问题,通过谈话、访谈、发放问卷、进行测验等方法,收集资料,最后经过综合、分类并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来概括总体特征、形成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资料。

3.可以对客观的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应用范围广。

4.简便易行,效率高。(三)调查研究法的作用

1.通过调查,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策略、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措施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2.通过调查,掌握与教育课题研究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为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获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3.通过调查,明了教育的现状,发现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新的教育研究课题、新的见解创造条件。四)调查研究法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划分,调查法有多种类型:

1.按调查的范围划分

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按调查的目的划分

可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为了解事物的全貌或发生的过程,它回答事物“是什么”)、(解释性调查:以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它主要关心事物的“为什么”)、(预测性调查:是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推断和估计,它回答事物“将会怎样”)

3.按调查的手段划分

可分为访谈调查、开会调查、问卷调查和填表调查。

4.按调查的内容性质划分

可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事实调查:要求被访者提供确实知道的情况)(征询调查:征求被访者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五)调查研究法的具体方法

1.调查访问法

指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这种方法对研究教师、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情况、行为表现、学习和工作的现状、过程和原因是比较适合的。特别是在个案调查中,或者调查对象年龄较小,不会用文字表达的,谈话法就更有它的优势了。访问前应做的必要准备:

拟订谈话提纲

就是拟出访谈的计划:谈话目的、谈话步骤、问题设计、谈话对象的名单、谈话记录的简明表格、谈话的大致时间等第。

编排谈话的顺序

在谈话过程中,如能事先编排好谈话的顺序,就可使谈话自然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不至于出现冷场的情况。

注意谈话的技巧

这是指调查者在进行访谈过程中为克服交谈障碍所采取的策略、手段和方法。

2.开调查会

调查会又叫座谈会,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可以直接对话,共同研讨,互相启发,彼此印证,所获得的材料具体、全面、符合实际情况。开好调查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与会者应是与调查课题有关的熟悉情况的人员。

⑵参加调查会的人数要适当。

⑶要做好开会的准备(提纲、时间、地点)。

⑷讲清开调查会的目的,采取谦虚、同志式的态度,争取与会者的合作。

⑸要做好会议记录。

3.发问卷法

发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进行调查的一种手段。

问卷的结构通常由问卷说明、注释和问卷本文组成。

“问卷说明” 也称引言,内容包括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调查组织者、选择的原则、调查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等。问卷说明一般印在问卷的封面或封二上。

“注释” 一般指对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包括对条款及措辞的进一步诠释。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① 对选择答案所使用的符号的规定;

② 对计算机代码表格的解释;

③ 对调查者署名与否的说明;

④ 对返还问卷形式(面交、邮寄或其他方式)、时间等的说明。

⑶ “问卷本文” 一般包括指导语、对象的自然情况、问卷题等三个方面。

①指导语

是问卷说明的操作化语言,要通俗、亲切、简洁、流畅,使调查对象较快进入状态。

②对象的自然情况

是指诸如姓名、年龄、学校、班级、学号、通讯地址等有关对象的自然情况,在调查中,还可视需要增减有关项目。

③问卷题

是问卷的主体,问卷题目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是调查成效的关键。.填调查表法

填调查表跟发问卷一样,都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讯形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两者区别在于:填调查表注重于事实及数据材料的搜集,而发问卷则侧重于意见的征询。

填调查表有如下基本特点:

⑴调查范围广。

⑵侧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

⑶调查具有可靠性。

⑷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

(六)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应符合以下要求:

⑴具有调查研究价值。

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⑶具有明确、恰当的研究内容。

⑷具有能完成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2.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一般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方式和手段;调查实施的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内容。.收集调查材料。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尽可能地保持资料的客观性。

⑵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或途径,从不同角度和侧 面、不同层次和环境广泛地收集材料

⑶调查时要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调查记录。

⑷不能把事实和意见混在一起,“意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4.整理调查资料

主要分四步进行:⑴检查;⑵汇总

⑶摘要

⑷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根据读者对象和要求的不同,调查报告可分为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三种;也可以写成通俗性报告或专业性报告。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报告,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七)运用调查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来选择调查对象。

2.调查中要适当控制调查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调查时机)。

3.要尽可能的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科学态度、来源、观察记录的准确全面、反映实际)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

(一)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

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可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指经验性的总结。这种总结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是指理论性的总结。它以经验性总结为基础,但不满足于对教育现象的直观描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做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教育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教育科学研究上的经验总结研究法,指的就是理论性的经验总结。

(二)经验总结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方针

2.有利于保存和推广先进的教育经验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特点

1.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实践中已获得良好效果,并且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先进经验,而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的事物或文献资料

2.经验总结过程不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使之变化,求得某种预期效果,进而探求因果关系

3.经验总结研究法主要是在实践或调查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加工

(四)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类型

1.实验性经验总结

这类总结以具体实践和事实为基础,总结的是某一次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

2.一般性经验总结

一般性经验总结以实践性经验总结为基础,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某种教育现象的操作程序、原则规律、看法或观点,因而研究结果有更大的普遍性。

3.科学性经验总结

科学性经验总结,指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与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实践上的新特点,研究经验本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

(五)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总结的对象和目的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应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总结的对象可以是某位教师、某个学科、某个班级、某所学校、某个地区的经验。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先进的教育经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2)有较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3)有很好的代表性;(4)有新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制定总结计划

总结计划就是总结过程的构思,它包括: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总结的对象;总结实施过程的安排;总结方法的选择;总结人员的组织和分工;经验的验证和经费的预算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以便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3.收集和整理事实

经验总结必须要有充足的事实资料。掌握充分的、可靠的事实,是经验总结的基础和“支撑点”,缺少了事实,总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4.分析和概括事实

事实只有以系统的概括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现实规律的依据时,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5.组织论证,撰写文章

经验总结不能只反映先进事迹和效果,也不能只说明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何种成绩,它主要应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良好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因而对于教育经验总结,最好能有组织论证这一环节。论证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该经验的先进性、可行性、新颖性以及其理论价值。在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再进行构思,写成文章。

六)运用经验总结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要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都在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有价值的经验。我们平时要重视材料的收集,哪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新的思路、一项改革的尝试、一点心得体会我们都不应放过。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总结便是很好的一份经验总结,其中必有教师对教育的真实感受。

2.要不断地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的筛选

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是:首先,把握主题,明确意图,使整个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紧紧围绕总结的主题逐步展开。其次,分类整理,建立联系,形成工作现状、教育事实和典型经验之间的联系机制。再次,考察评价,初步评定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能证实试验成立的事实材料。

3.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在收集材料时,既要收集能说明经验主题和基本观点的典型人、事和活动过程的材料,也要收集能反映全貌的数量材料,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样,我们便能在对材料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经验总结可信度。

四、实验研究法

(一)实验研究法的概念

实验研究法

是一种通过接触形成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它根据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根据教育科研的需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分析实验因素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实验研究法的作用

1.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教育实验研究可以验证已有的教育原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修证。

3.教育实验研究还可以探索前人所未认识到的教育规律,从而开创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三)实验研究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法必须要有科学的假设

2.教育实验要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教育实验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4.教育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四)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加上分类根据不同,教育实验可有多种分法,这就决定了教育实验的多类型性。

1.根据前人是否做过类似的实验,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

是指前人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的性质。

验证性实验

是指对前人已经进行的实验,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也指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轮实验。

2.根据对实验的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分为真实验、准实验。

真实验

指能随机分配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较高。准实验

被人称为半实验,它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3.根据实验的范围大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

单项实验

是指对教育教学系列中某一方面、某一课题或某一变量而进行的实验。

综合实验

是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多个因素开展几项相关课题研究 的实验。

整体实验

则是运用整体思想对教育系统内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改革,以期达到整体优化的实验。

4.根据实验因素(实验因子)的多少,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一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双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两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三个或三个以上实验因素的实验。

5.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或情境,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前者

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后者

是指在自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五)实验研究法的应用范围

1.改进学校的教学或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

2.学生发展状态的实验研究

3.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论证

4.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提供依据的实验研究

(六)实验研究法的层次水平

1.第一层次:搜集资料水平(确认——发生了什么)

2.第二层次:研究内在效度水平(探索——为什么会发生)

3.第三层次:迁移推广水平(验证推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的现象)

(七)实验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实验课题

2.做出理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

5.分析实验结果

6.撰写实验报告

(八)实验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提出科学的实验假设

2.必须有效控制实验条件

3.必须进行重复实验和验证

4.必须将实验研究控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五、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把“行动”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学校、班级或教育方案实际提出的即时问题,旨在立竿见影地应用,而不考虑发展理论或广泛地概括”

(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在行动中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行动中修改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直到问题解决。

2.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它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重点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3.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该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收集信息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从而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特定时间的研究,可以是班级集体内或整个学校内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一个学区、一个城镇(乡)、一个县(市、区)、一个市(地)、一个省范围内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研究。

(三)行动研究法的类型

根据研究人员和研究范围的不同,行动研究可分为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三种类型。

1.个体研究

个体研究

是某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课题研究。它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很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类型。

2.小组研究

小组研究

是指学校内若干教师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改革探索。此类行动研究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协调,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克服个体研究的薄弱环节。

3.群体研究

群体研究

是由某一地区或学校行政领导、教育专家、教师共同组成研究队伍,根据教育实际需要开展的专题或综合性的合作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最高层次,它具有组织管理官方性、研究人员多样性、研究内容丰富性、研究方法综合性等特点。

(四)行动研究法的实施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行动研究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的,它的重点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和归纳的措施要在实践中检验,以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合作性原则

行动研究主要类型是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它提倡广大中小学老师、教育行政干部和专职教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这就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充分发挥互助、协作精神,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调整性原则

行动研究相当灵活,它不仅强调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而且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一成不变,允许在“行动”过程中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原计划做出修改、调整,使研究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实际。

4.持续性原则

行动研究要求运用各种方法汇集材料,分析课题研究的实质,在“行动”中随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整个研究在持续不断地修正、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五)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逐渐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循环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思考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步骤。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蓝图,而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2.行动

行动是一种可变的能动的按计划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判断,进行调整,以实现三方面的改进:认识的改进、实践的改进、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

3.观察

观察

是搜集研究材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了解行动的可行程度,发现存在问题的活动,它有利于行动研究计划的修正和调整。

4.反思

反思

就是就行动的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一个螺旋式行动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式行动的中介。

(六)开展行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者应有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和无私献身精神,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使研究出成果;

2.研究者要处理好开展行动研究与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搞好统筹安排,力争做到两不误;

3.研究者既要重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要了解本地区、本校的教育现状,使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能有所创新;

4.研究者要加强横向联系和交流,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

六、比较研究法

(一)比较研究法的概念

比较研究法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只有对检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比较研究法,是教育课题研究 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1.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我们认识、把握教育规律。

2.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开展比较研究,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3.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收集到的教育资料与发现 的教育现象的比较,有利于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比较研究法的类型

1.根据比较对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

横向比较

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

2.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异点的方法

异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同点的方法。

3.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可分为 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定性比较

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本质属性进 行比较,从而确定事物的性质。(自学法与讲解法)

定量比较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进行量的比较,从中得出某种结论。(辍学问题、留级调查——发达与不发达地区)

(四)比较研究法的特征

1.同质性

事物或对象要进行比较的前提无疑是两者 之间要具备相同的性质。

2.广泛性

由于人们评价教育的目的、内容不同,决定 了比较方法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

3.历史性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格言“温故而知 新”。比较研究法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可以凭借历史这面“镜 子”来指导今天或明天的行动。

(五)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

1.明确比较主题:就是要明确要比较什么。

2.提出比较标准:就是把比较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

较的形式排列起来,以解决怎样比较的问题

3.解释比较内容:就是对所比较的事实、数据进行充 分研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分析形成这一 事实的原因、理由和因素。

4.做出比较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情节进行 全面分析研究,从而做出结论

(六)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谓可比性,指的是比较的对象之间的规定性和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某种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2.必须注意资料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真实可靠、能反映普遍情况、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3.必须注意比较的广泛性(要从多方面进行比较)。

4.必须注意比较事物的本质(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认识教育现象的表面,更重要的还要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

七、个案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概念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教育领域中,个案研究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对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研究。

2.有利于对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

3.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研究。

(三)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它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否则,就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个案研究的对象相对单

一、量小,这就有利于研究者在时空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既研究个案的现在,又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研究个案的未来;既进行静态的分析研究,又进行动态的考察、追踪。这样,研究内容越深入越全面,针对性就越强。

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个案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要依靠自身的研究方法,同时,也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辅助,这就决定了个案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四)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

1.追踪法

追踪法

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追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2.追因法

追因法

是与实验法因果顺序相反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实验法由因导果,追踪法则由果导因:先见结果,然后就已经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所以发生的原因。

3.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

是教师集体通过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方法。

2.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 篇二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考生源的不断减少, 高职高专录取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低, 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 面对这样的学生, 高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及时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讲学方法, 确立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上适当提问,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其学习兴趣, 鼓励其根据自己的设想去动手实践,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与实际调查, 下面就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谈谈个人肤浅的思考。

1 扬长教学法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 但实际录取分数较低, 近年来,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为二百分左右, 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高考失利, 与重点学校失之交臂, 因此对于学业和未来发展普遍存在消极情绪, 甚至有自卑心理。高职教师应该重建他们的信心, 充分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和发挥他们的特长, 使他们的自主性, 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所以平时不管在理论教学中, 还是实践教学中, 应该增加与他们互动的次数, 而且对他们应当多表扬和鼓励, 少批评,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 课堂和车间为一体, 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 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一体, 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法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能充分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不至于感觉到枯燥无味和理论知识的深奥难懂。比如在《汽车传动系统检测与维修》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 可以利用精美多媒体课件PPT、移动黑板、视频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讲解, 使讲课内容既不晦涩难懂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讲完相关章节后, 要及时带学生进行试训操作, 并在操作中通过老师提问、小组内部讨论和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思考。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好多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特别是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课程, 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育教学法是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分层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四个方面的分层, 同时在分层教学上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选订不同的教材、配备不同的教师、实行不同的成绩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比如在《发动机检测与修复》实训课程中, 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汽车专业知识程度将学生分成几组, 分别给学生分配难度不等的发动机检测项目, 既可以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 增强了学习信心和兴趣, 进入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又可以使学生能很好的跟上教学进度, 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 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 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积极的意义:首先, 讨论式教学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以及对事务的处理能力, 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从而共同创新、共同提高;其次, 高职教育比较注重实践, 在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去不断的探索, 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维系师生之间的默契关系, 教师在主导课堂进度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问和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便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倾听者, 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进一步优化课堂内容, 改进讲授方式。比如在《汽车及配件营销》这门课中就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法, 通过假定一些营销案列, 让学生运用汽车营销相关知识进行讨论思考, 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 这样就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会更加灵活, 独立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5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现场, 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中, 最好带领学生去维修店或4S店, 现场去分析汽车故障原因, 提出解决故障的办法, 最终成功的解决故障, 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而且印象深刻。

6 实训教学法

高职教育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 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 使学生经受专业相关岗位的专门训练,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岗位能力, 使学生达到对口企业要求的职业水平, 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运用到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比如《汽车维护》, 在上这门课时, 就以汽车4S店实际的维护项目为依托, 在实训过程给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动手能力, 使他们提前适应对口岗位的要求, 从而在以后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和创新, 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收入、高社会认可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高职教师需确立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文章探讨了扬长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训教学法等比较适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教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拂闻.浅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 2004 (20) .

[2]孙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刍议[J].学术探索, 2012 (3) .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5]曹卫平, 周斌英.高职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9 (6) :104-105.

3.教育个案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篇三

一、教育个案研究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个案研究的特点

个别性和典型性。一方面,教育个案研究是要了解和把握某一具体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特征,研究的对象毫无疑问是个别的而不是整体的;另一方面,教育个案研究的对象又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或问题相联系的群体中的一员,是整体中的个别。因此,个案研究的对象应该具有典型性特征,否则就没有什么研究价值。

全面性与深入性。个案研究的对象单一,数量相对较少,这就保证了研究者有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层面、多方位、多维度的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事实上,某一个别教育现象的相关因素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对其进行“解剖麻雀”式的研究也必然要求全面和深入。

多样性和综合性。个案研究的内容宽泛,研究任务多种多样,因而它的研究方法也就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特征。个案研究虽然有自己的一套具体方法,但为了能收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以便更好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又常常需要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

2.个案研究的适用范围

个案研究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在教育领域内,就其适用对象来说主要包括两类。

首先,它适用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并不局限于“问题学生”及其“问题行为”,也包括“优秀学生”及其“榜样行为”。只要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显著特征的人和事,都可以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比如,对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格偏差的诊断研究,对某个优秀班集体或某个先进学校成功经验的研究等。

其次,个案研究还适用于对那些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如对某个学生犯罪过程与原因的研究、对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智力水平变化的追踪研究等。

显然,中小学教师尤其适合做教育个案研究。每个教师都可以在班上找到个案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处理和控制,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两个“具有典型意义和显著特征”的学生,结合工作实践开展个案研究。

二、教育个案研究的实施程序

个案研究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按程序进行的研究活动,不管是以“谁”为研究对象,要研究什么内容,都要遵循三个基本程序:确定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分析与指导。

1.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明确而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研究的第一步。一般说来,教育个案研究的对象应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在某些方面有显著的行为表现;其二,相关测量评价指标与众不同;其三,主要关系人(学生的同学、教师、家长,教师的同事、朋友等)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在确定研究对象时,主要关系人的初步评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由于这些评价往往是凭“印象”产生的,而非使用正式或标准化的测量评估方法所获得,就难免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研究者应在主要关系人初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家式”的客观评定,以保证更加科学、准确地确定研究对象。

2.收集研究资料

详细、准确、全面地收集研究资料,对教育个案研究的有效进行和相关问题的最终解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者要收集的资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背景资料、行为表现及发展变化情况等。如果研究对象是某个学生,则其基本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兴趣、爱好、所在学校及班级等;背景资料应包括该生的家庭与社会背景,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管教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态度,居住区的文化状况,主要社会关系等;行为表现应包括品德、学习、纪律、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如上课听讲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活动情况、参加有关比赛及获奖情况、操行评语及同学的评价等。收集研究资料可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调查、测试、访谈、查阅研究对象的作业等。

3.分析与指导

教育个案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个别教育现象或问题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或指导发展的建议和措施,而这取决于研究者能否在广泛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分析和梳理。

个案资料分析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动力性分析。目的在于寻找出研究对象行为的内在动力。如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其与行为、结果的关系,以及构成这些动力的内外因素(情绪、个性、家庭环境、相关事件与人物等)。二是发展性分析。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产生某种动力、行为或问题的具体原因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三是临床性分析。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氛围、社会环境等对研究对象成长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并找出其中的关键。

就对学生的研究而言,分析完个案资料,找出了研究对象的特征,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还需要设计一套因材施教的方案,对学生成长加以指导,这是个案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这种指导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或改善一些外在条件(如学校的教育措施和家庭氛围),或矫正一些内在因素(如学生的情绪、情感、人格倾向等)。

三、教育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育个案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

1.追踪法

个案追踪法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考察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掌握其发展变化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则几年或更长时间,主要适用于探索研究对象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早期教育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等,对于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以及研究复杂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2.追因法

追因法是指由已经存在的结果去追寻和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研究方法。如某个学生在班上显得非常孤僻,寻找这一表现的原因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追因法。使用追因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弄清已经存在的现象和结果;第二,假设原因要尽可能全面;第三,要分清原因的主次及相互关系;第四,要注意进行检验,把虚假的原因排除掉。

3.临床法

临床法是指通过谈话的方式开展研究的方法,又称为临床谈话法。临床谈话可以是面对面的口头交谈,也可以是采用问卷形式的书面交流。采用口头谈话法时,研究者一定要首先解除研究对象的紧张、焦虑、防御、冷淡的心理,创造轻松自如的谈话气氛,切忌居高临下,使谈话变成审问。书面访谈一般应按照问卷调查要求的程序进行操作,要向研究对象讲清楚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活动产品,了解其某一方面发展情况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研究对象的活动产品通常包括学校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相关表册(如学生成绩册)、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反思、听课记录,学生的作文、试卷、绘画、手工作品、实验报告等。通过产品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某个学校的发展情况、某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某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等。

5.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是指通过集体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作出鉴定,形成正确结论的研究方法。教育会诊法通常包括六个环节:明确会诊目的;确定会诊人员;会诊提议者(主持人)详细说明会诊对象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集体讨论交流;为该生作出鉴定,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根据鉴定结论,教师对集体或个人工作进行反思。教育会诊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4.教育研究方法的解释与特点 篇四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1.教育研究的含义:

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教育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推进教育理论建设,拓展人类知识宝库;提高教师素质。

3.教育研究的类型:

(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

价值研究是以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类研究的总称,这类研究重视教育现象中的价值问题,以文化论观点看待教育,重视教育研究中研究者的主体性与教育主体性的复杂关系,研究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或者研究主体所代表人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教育事实研究是对以教育中的客观事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类研究的总称,这类研究强调研究的客观性,排除研究者主要倾向性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其结论具有主体间的一致性。

在教育研究中,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教育的文化本体论角度看,教育事实研究服从于教育价值研究,脱离了一定价值观念的事实研究会失去教育研究的意义。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即“纯研究”,以揭示教育规律,探明、建立、发展或完善教育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应用研究以解决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特定问题为主要目的。要依据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指那些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用文字而非数量形式来表示研究对象和结果的研究;特点:自然性、描述型、强调过程、归纳分析、小样本;定量研究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并用数字和量度来表述结果的研究;特点:理性主义、数量化、强调结果、演绎分析、大样本、随机抽样。

4.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求教育研究方法要从客观的教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问题。

(2)创新性原则:

指对历史的经验与理论加以批判的原则,使一切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加以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梳理别人研究过的东西,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是最好的继承,继承必须有所创新。创新要以继承为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创新。

(3)理论联系实际原:

则要求教育研究方法的确立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4)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定量研究必须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教育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有独特的表达方式。针对教育的特点来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重要在于要发现潜在的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描述有关对象数量关系及规律的相应的数学方法。这种“教育化”的数学方法,在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应有自己的独特的位置。

(5)伦理原则:

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当前的道德伦理,不能够违反法律法规,损坏他人身心健康等。

5.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

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

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作为人的理性活动,具有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具有激发组织活力、形成组织凝聚力的价值;作为个人探究活动,具有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价值。

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

(3)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主要目的在于:

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5.科研课题的开题论证与研究方法 篇五

系列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基层的学习需求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一个最大市场,从我国目前县域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的主要的三种机构(一为基层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或工作站),二为高校设置于基层的“学习中心”,三为类似于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国家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基层下设的学习中心)在教学服务支持运作模式上的特点分析入手,分析比较其在学习中心实施教学服务支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不同情况,分析各自在远程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提出一种现阶段可行、规范和高效的县域基层远程教育教学服务支持模式。

本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采用的研究试验方法,可考虑从现有数据分析入手(不同院校对学习中心的要求不同,学习中心、基层电大和高校独立设立的学习中心对学生监管的力度也各有不同),结合曲江奥鹏学习中心、曲江电大教学及高校独立 设立的学习中心在管理和教学支持服务上的一些特点,采用文献调研、对比实验分析法,程义。分析学生的入学率、首次选课率、成绩及格率、续选课续交费率、学生沉淀率、学生流失率、学生退学率、学生毕业率、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满意率等几个关键信息指标,同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远程教育学生的抽样调查,样本种类和数量应尽可能涵盖范围广一些,可采用网上填写或纸介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对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支持服务活动的各项内容的需求为基准出发点进行调研。

通过个案研究法,利用论坛的发帖积分统计功能,留言板记录采集相关课程活动频率,跟踪某一特定个体学习者的活动情况(如在线学习时间,发贴量,对新贴的参与度),对一个课程教师对学习者的教学服务支持(回贴率,及时性,引导的有效性,学生的满意度等)采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一系列的信息的采集方式,及时了解跟踪掌握学员的个性化的学习效果与教师支持服务的关系的情况。

系列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二、立项依据和预期目标

2.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以及预期成果

从分析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入手,应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组班教学为主,个体学习指导为辅到个体学习指导为主,以课程专业组班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特点和网络教育环境下对其专业结构的要求的分析,从传统的师资对其素质要求的在组班教学模式下的合理性论述,再到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呈现从初期的不适应,通过研究分析和反思,制定相应措施并付诸实践,不断循环上升,到后期的逐步适应,自身专业素质不管是从纵度(某一专业或者课程)还是从横度(某一专业或者课程与相近专业和课程联系),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研究内容是寻求服务于学习者个性化的有效促进基层远程教育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具体技术应用。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网络教学环境下,以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内部和教师外部两个维度来探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将教师自身的主体作用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紧密结合,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预期成果:

发表一定数量的关于基层远程教育机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学术论文。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项目拟采取的研究试验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行性分析(一)研究思路

1.搜集、查阅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意义和价值。2.通过文献回顾,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征。3.调查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4.分析形成目前基层远程教育机构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现状的原因,着重从教师个体因素、制度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5.根据以上研究,寻求有现实意义的有效的基于网络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著作、期刊数据库及因特网上的文献资料,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进行研究。

2.调查法:选取韶关市曲江广播电视大学、曲江奥鹏学习中心的教师作为被试,主要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已经对各类型学习者及一些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的数据信息,提炼出支撑研究的第一手数据。

3.比较研究:查阅、收集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及其学习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资料,了解各级远程教育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做出的各种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及其成效,作分析与借鉴,诊断出各级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差异,寻求适合于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4.个案研究法:以某个专业教师为例,以一个学期为周期,跟踪其对某一课程进行网络个性化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探讨促进其专业素质在纵向(某一专业或者课程)和横向(某一专业或者课程与相近专业和课程联系)发展的因素。

可行性分析:

由于基层远程机构中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较好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出现诸多教与学不适应状况,不利于基层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科学,有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科学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通过广泛沟通,证实对本课题研究有以下积极因素作为动力支持:①我校专业教师普遍有从教学支持服务的不适应的困惑中走出来,有改进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发展自我的迫切愿望;②有广大学习者对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的强烈要求和对这项研究的热情支持;③有高校教育学专业专家、教育技术学专业专家指导;④有本校国家“十一五”规划子课题的研究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成果;⑤一个长期合作,学科结构合理、沟通顺畅、目标明确的科研团队;⑥学校网站、校园网应用和相关完善规章制度都为实施相关实验提供了保障和条件;⑦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注、重视与大力支持,研究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

系列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6.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 篇六

课题实验报告

作者:张 伟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含浦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全社会对人们的道德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和我国加入“WTO”的大好前景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增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大力倡导诚信的社会风尚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声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嬗变和社会秩序的调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现象成为社会公害。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道德发展也受时代、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心理失导,讲谎话、失信、考试舞弊、抄袭作业的现象时而有之,这些歪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也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诚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学校这块主阵地大力倡导“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和谐校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是一所“长沙市示范性学校”,也是“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2006年元月,我校申请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在此基础上,全体师生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为解决我校德育尤其是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二、研究目标: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我们自2005年11月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探索培养学生诚信品质和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诚信教育渗透到

学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注意家校结合,重视社会力量,宣扬诚信,传播诚信,完成教育广大学生“诚实守信,学做真人”的伟大使命。

二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及合格公民的需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口,注重人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现代公民。

三是通过本课题研究,以诚信教育促进德育,从而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三、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初中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讲诚信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试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精神,我们提出了本课题,这是课题的指导思想和力量源泉。

2、心理学依据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讲谎话、失信、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的现象时而有之,因此,我们应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诚信品德。初中生思想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是本课题的主体依据。

3、行为规范依据

《中学生守则》第十条:诚实谦虚,知错就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六条: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要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等。

4、传统美德传承

诚信素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另外,“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等俗语都强调了“诚信”二字。

四、研究概况:

(一)研究内容:

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诚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诚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2、科学、严格的常规管理。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良好的诚信品德的形成必须依靠扎实、经常的行为规范管理来做保证。具体地说,主要从讲制度、规范;查教育措施落实情况;践诚信行为规范;树示范榜样等方面抓起。

3、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光荣榜、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黑板报等为教育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其较强的辐射功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从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充分利用“3·15”、“9·20”重大纪念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搞好常规教育活动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诚信品德修养。

5、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教育网络,使家校、社会教育同步,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互通信息,以便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学校、教师: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个案研究、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为目标,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努力取得“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更大成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品德和提高我校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努力探讨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学校是农村初中学校,我校被教育部关协、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联合授予“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称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从事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选定的主要成员系学校行政人员及班主任,部分老师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都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骨干教师曾参加过区级课题研究和课题研讨会,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05年11月~2008年6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2月)

本阶段制定了课题方案与计划,成立了课题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邀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开题论证。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3月~2008年3月)

本阶段已进入实质性实践与研究。这一阶段,课题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专题讲座、定期召开研讨会、开展训练与实践教育活动、国旗下讲话、组织教师论文评比等。尤其是“诚信考场”、“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读书征文活动、“诚信教育园地”的展览、征集“诚信格言”等系列活动,结合了学生实际,为我校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倡导文明新风增添了不少生机。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

本阶段着重对课题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邀请长沙市教科院专家结题评审验收。与此同时,我们将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推广,从中探讨总结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使其向纵深发展:不光在教师、学生中进行教育学习,也在家长中开展培训讲座;不光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也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进行;在光在教育领域中进行,也在教育领域以外的场所(如商店、厂矿、企业、社区等)中进行„„总之,我们将开展课题研究中得出的理论经验及实践途径与方法广泛用于学生的教育实际中,为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新人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具体操作:

我们在开展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时,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需要为根本,以“认知诚信——感悟诚信——践行诚信”为主线的教育模式,通过专家的整理和论证,正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做到知、行、情的统一,以寻求解决诚信教育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认知诚信,注重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加强教师诚信观念,实施学科渗透。老师的思想行为,很大程度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以教师的诚信人格魅力才能影响学生,才能把诚实守信教育落到实处。所以我们注意了教师诚信人格养成的督导;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理论研讨活动,注重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强调教师要以诚信的言行作学生的表率,教师在授课时要有诚信教育的渗透与体现,并开展了教师的诚信教育论文征集评比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诚信人格力量的无穷与巨大。

2、坚持学生诚信教育,关注品德形成。首先在学生中我们进行了诚信教育知识讲座,使学生深刻领会诚信的实质问题,另外我们还在学生中进行了“诚信教育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态,针对所反映的问题举办了各种活动:

“诚信主题征文大赛”、“诚信伴我行”讲故事比赛、“我们需要诚信吗”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活动、“真诚到永远”诚信演讲比赛、征集学生诚信格言大赛等,获奖学生的作品无论是征文,还是格言都创意新颖,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为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课题组精心组织,举办了一期“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诚信教育宣传长廊和多期诚信主题黑板报,效果明显,教育作用突出。学期末,学校组织各班按“优秀、良好、合格、有待进步”四等对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等级评价,以此检查学生的诚信言行。

(二)、感悟诚信,注意家校结合,努力求得家庭教育对学校的支持。

在前一阶段认知诚信的基础上,我们注重探索家校结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1、利用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时机,为学生家长进行了《怎样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教育讲座。家长了解了诚信品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掌握了诚信教育的方法策略。

2、配合中央教科所进行了“学生上网行为”家长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并组织家长认真参与填写,以此测试学生的诚信度。

3、做好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表现,行为表现,调查学生在父母面前是否有讲谎话、欺骗、抄袭作业等行为表现,班主任认真做好此方面的教育工作。

4、成立家长委员会,交流经验、做法。

(三)、传播诚信,重视社会力量,切实减少社会载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道德氛围对学生们的影响不可忽视。孩子们每天活动的场所基本是学校、家庭、社区,而社区则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针对这点,我们开展了与社区的互动教育。

1、指导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宣传诚信品质,如:张贴宣传标语等。

2、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开展实践打假活动,向顾客宣传辨别商品真伪的一般方法,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利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走访社区、厂矿、商店等,认真做好社会调查活动。

六、实验成果:

两年多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一大批实践成果,学校的德育实效、办学水平和地位影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课题研究使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从认识到行为有了很大的

转变。学生能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文明守纪,讲诚信,讲礼貌蔚然成风,思想品德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80%以上,犯罪率为“0”。近两年来,涌现了一批市级三好学生、市级先进班集体、市级先进德育集体,发展了一批团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课、做作业、考试、值日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极少数后进生有撒谎、考试舞弊等行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这部分学生从认识到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另外我们还调查到,大多数学生在家能尊敬家长,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逐渐把诚信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在“3·15”、“9·20”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们共评选出了20篇优秀调查报告。

2、课题研究使学校校风、学风、考风日趋良好。实验开展以来,由于学校狠抓了以诚信教育为中心的校风建设,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加强,学校出现了学风、考风优良的新气象,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区级中考“优秀考点”。

3、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极大地提高。在教师研究活动中,我校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认真配合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渗透诚信教育,并以自己的诚信言行来规范学生的诚信言行,善于发现和总结典型案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在征集教师诚信论文评比过程中,我校送交上级教研部门参评的11篇论文全部获国家级奖励。如李红波老师撰写的《浅谈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童双全、谢琳老师撰写的《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陈小红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诚信教育》等文章均获全国二等奖。在指导学生诚信征文比赛中,我校有周亚辉、张伟、谭映萍等老师获全国“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征文活动指导老师奖,有李从、李淑元、陈晓红等老师获“长沙市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指导老师奖。

在学生教育活动中,2006年7月我校学生李锶锶、刘望、徐常青等同学在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征文活动中,他们所写的诚信主题文章全部获奖,如徐常青同学的《绚烂的星光》获全国优秀奖,李锶锶同学的《人生的资本——诚信》获全国三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五好小公民”的光荣称号。2007年C117李丽诗同学参加镇演讲比赛,她所演讲的《真诚的力量》获二等奖。另外,在其他征文、征集诚信格言、故事、手抄报评比中,我们收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将这些作品装订成集,存入学校档案,我们将其出刊展览,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两年来,我们在建立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评选“诚信之星”、“诚信小公民”、“最诚信的同学”等活动,共评选出40余名这样的优秀代表。

4、课题研究使学校的办学成绩明显提升。两年多来,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呼唤诚信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中,学校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2008学年中,我校获得了区级“安全文明校园”、区级“和谐校园”、“长沙市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校积极申请成为“长沙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并有张伟、唐诚、周佳龙、田富华、徐建刚五位老师成为该会会员。

七、几点思考与体会:

1、课题研究的实践为诚信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找到了比较有效的结合点。但在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想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这一系统中的学校,它究竟获得了多大的空间?二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现实性、功利性更突出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能否彻底消除?即“5﹤2”、“5+2=0”的社会现象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还有待我们正确处理对待。

2、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学生优良诚信品德的形成,学校优良校风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必须反复抓,全体人员抓,班班抓,年级抓,学校抓,家庭抓,社会抓,校内抓,校外抓,齐抓共管,一抓到底,在学校内外造成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那么,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课题实施两年多以来,我们形成了对诚信教育功能的新认识,就在这些新理念指导下开展诚信教育,以诚信教育促进德育,以教研兴校,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在诚信教育内容与方法途径的有机统一方面,还有更广阔的开拓空间,促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去进一步探讨、摸索。

3、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农村初中学校诚信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切合实际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必须建立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网络,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具体可行、便于操作、切合学生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方案,并与之配套的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的制度。我们课题组大胆推行:将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德育规划之中,由学校统一布署,作为班级主题活动课开设。这样,既能保证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也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但是,如何挖掘农村德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进一步形成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和改良。

本课题研究经过我们的初步探索,已取得点滴成绩,但这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初中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特色化。

总结过去,我校与上级领导和专家指导论证提出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新时期农村初中诚信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开动脑筋,巩固成果,为形成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特色而努力奋斗!

主要研究人员:

张 伟 田富华 胡国文 唐 诚 李自新 徐建刚 欧汉文 周德军 周佳龙 谢 琳 周亚辉 李红波 各班主任

主要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为政》、《礼记·中庸》。

(2)苏振芳《道德教育论》、《结交朋友,诚信为本》。(3)《教育创新研究》(长沙市教科院)2007.1(4)《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选编》(长沙市教育局编印)2004.11(5)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7.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七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带给人的是意境的重塑, 心境的开阔, 同时也是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 也更能够培养儿童的表演天赋等。

( 一) 音乐教育带来心境的开阔

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学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外, 还要进行音乐欣赏, 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可以逐步使得自由活泼的儿童天性慢慢地变得安静下来, 去倾听, 去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 得到心灵的放松, 心境慢慢变得开阔, 陶冶情操, 让他们懂得不仅仅可以用眼睛去看世界, 还可以用耳朵去听世界、看世界。由动至静的一种转变, 是心智的一种培养, 也是心境的一种提升, 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去看问题。

( 二) 音乐教育带来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升

通过老师在音乐欣赏前对音乐意境的描绘, 可以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使他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天赋, 奇思妙想, 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幻想自己融入老师所描绘的音乐意境中, 在意境中欣赏音乐才能使他们更加确切地领会音乐艺术家们的真实感受, 才能在想象力的激发下、在意境的催化下, 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在音乐的鉴赏下能够不断地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在音乐教育中不断地得到提升对于儿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铺垫的作用。

( 三) 音乐教育培养表演天赋

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过程中, 可以鼓励小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组织表演, 不仅增强了他们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注意力, 而且把他们的表演天赋激发出来, 在表演过程中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自信和勇气得到锻炼和培养, 同时在小组的配合协作过程中也能够锻炼小学生的团队意识, 集体荣誉感。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 把基本的知识传达给学生, 而不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纳的效果。所以必须采用新式的教学方法, 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审美能力, 更加注重音乐欣赏。

( 一) 编造故事, 营造意境

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更喜欢听故事, 即使很枯燥的内容用故事进行表述使得他们很容易接受, 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采用故事的形式更容易吸引他们, 激发其学习兴趣, 也更能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之前, 先要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 也可以作为音乐的背景, 即使没有故事老师也尽可能地发挥想象, 把音乐与故事联系起来, 同时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 启发他们去找寻和捕捉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各种跌宕起伏的情感, 启发他们去联想和自己去创造故事, 培养其想象力, 同时也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 二) 注重音乐欣赏课程

音乐的最大魅力在于欣赏, 但是如果不能完全投入反而会带来烦躁感, 所以必须发挥音乐课程的魅力, 而且不能仅仅用传统的音乐欣赏方式—用耳朵去听, 这样是很难达到实际的效果。所以必须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式。

( 1) 拍手法、拍腿法或跺脚法。就是跟随音乐的节拍或者旋律的律动进行拍打, 自己拍自己, 或者相互协作协调拍打, 或者一高一低, 一快一慢来进行打节拍, 当然拍打适用于比较活泼、欢快、节奏感比较强烈的音乐, 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还能够锻炼其协调能力。

( 2) 指挥法。学生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 如果思维稍微不专注, 就会在音乐欣赏中开小差, 迷失在音乐的节奏中, 所以教师适当的指挥会引导学生更加专注、更加容易跟随音乐的节奏。教师采用的指挥法必须是灵多变的, 要根据所欣赏音乐的节奏, 所要表达的情感等来选择适当的指挥法, 使得小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变换和情绪的波动。

( 三) 演唱和表演相结合

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主动学习的方式比被动学习带来的效果要强很多, “动”是儿童的天性, 所以要结合这个 “动”的天性来带动他们学习音乐, 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附加演唱和表演的环节吸引他们主动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演唱和表演的能力, 从中体会到快乐。

( 四) 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要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征, 提升课堂质量。比如采用采用奥尔夫教学法, 以做游戏的方式, 同时以欢快紧凑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在紧张的气氛中边玩边学, 不仅得到了欢乐, 还能很轻松地学习所教授的音乐旋律,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所以说音乐教育在小学生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 并且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 灵活多变的、有重点的、结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才更容易使他们接受且达到的效果也更明显。

摘要:小学生音乐教育教学面临困境, 同时又不被重视, 所以必须改变小学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凸显其重要性, 同时也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课堂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8.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小学生

音乐教育对整个教育阶段而言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小学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启蒙音乐知识,引导和培养音乐兴趣意义重大。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建设。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感、审美能力以及开发智力。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及家长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投入到文化知识学习中,忽视音乐教育。并且,小学校园内的音乐老师也有很多采用应付式教学,单纯地完成教学目标,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情况的分析,探究适合我国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可以开阔人的心境,重塑人的意境,而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表演天赋,提升想象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在小学教育甚至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巨大意义。

(一)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表演天赋

小學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丰富,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鼓励他们表达,把自己想象的、听到的、看到的内容,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对学生们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训练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表演天赋,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二)音乐教育能够开阔小学生的心境

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止要学习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更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小学生们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就会逐渐安静,用心去感受、去倾听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好和快乐,陶冶他们的情操,放松他们的心灵,开阔他们的心境。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小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思考问题,让他们明白对世界的感知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让他们暂时收敛活泼的天性,转为静静地聆听和思考,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境,培养他们的心智。

(三)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

小学生们具有很多奇思妙想,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为他们描述音乐意境,从而诱导小学生们开展自己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且,要让小学生们用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融入到音乐中去,真实地感受音乐艺术家所创造的音乐意境。在想象力的作用下,能够提升小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起到导向作用。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老师直接把知识向学生传达,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因此应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互动式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注重音乐欣赏,培养小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构造故事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对枯燥乏味的内容往往难以有兴趣,而更喜欢听故事,所以音乐教学可以通过故事来吸引小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穿插音乐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在正式的音乐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将所要教授的音乐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利用音乐作为背景,为孩子们营造出一种意境,带领他们进入美妙而又神奇的音乐中去,让他们主动地、自发地去探寻艺术家在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也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来根据音乐内容创造故事,锻炼想象力,深入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和魅力。

(二)表演与演唱相结合

小学生好“动”不好“静”,在音乐教学的工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动静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同时,除了教授演唱和音乐基本知识之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表演学习,让学生们被课程内容所吸引,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一定要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音乐欣赏方面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去听,不够立体,教学效果也不好。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加入指挥法、拍手法、跺脚法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对音乐进行感受。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每一名学生的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例如,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上加入游戏环节,让学生边学边玩,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整个阶段十分重要,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改善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严文利.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

[3]徐虹,谢玲,曹萱,罗云,闫红彦.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音乐唱歌课[J].科技资讯,2014,(01).

[4]郭田源.“寓教于乐,以生为本”打造小学高效音乐课堂[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

上一篇:十二月第一周班主任工作小结下一篇:领导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