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4-10-08

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8篇)

1.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一

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计划

1 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榆中县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与经验,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势,所产蔬菜风味纯正、质量上乘、结构紧密、外型美观、品质优良、商品率高、特色显明,被称为高原夏菜,并具极强的区位优势.从统计资料显示,到蔬菜种植面积0.727万公顷菜用型马铃薯种植面积0.733万公顷,百合留床面积0.10万公顷,合计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56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0%,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占商品农业总产值的54%,占种植业商品农业总产值的69%,全县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5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预计蔬菜种植面积达0.80万公顷,菜用型马铃薯种植面积0.80%万公顷,百合留床面积666.67公顷,合计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67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2%.按照土地的投入产出来看,20全县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值为198元,而无公害蔬菜作物平均亩产值为1 889元,平均亩收入为1 701元.由于无公害蔬菜种植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种菜的积极性高涨.榆中县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以666.67公顷的速度递增,现已由川西片向川东片及南部二阴地区扩展延伸,由于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拉动了市场建设和蔬菜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榆中县的`无公害蔬菜、马铃薯、百合在东南沿海城市占领了一定市场,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榆中县生产的无公害蔬菜正好弥补南方高温季节蔬菜淡季市场的空缺,也为榆中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从而有力的带动和极大地促进了榆中县无公害蔬菜的快速发展,如今无公害蔬菜这一产业已成为榆中县农业生产的强势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迅猛、形势喜人、前景乐观.

作 者:杨海兴 作者单位: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8)分类号:F3关键词:

2.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二

隆阳区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区, 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较多, 部分蔬菜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各种蔬菜。产品已远销北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青海、甘肃、西藏、贵州、江西等国内10多个省、市, 部分产品还销往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标准也不同, 而隆阳区蔬菜部分品种老化组织化程度低, 基础设施滞后, 制约了隆阳区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全区蔬菜2014年蔬菜种植面积8960hm2, 产量35940万kg, 产值105232万元。主栽品有辣椒、黄瓜、蕃茄、茄子、四季豆、瓜类、青豌豆、青蚕豆、叶菜类、莲藕、茨姑等, 其中保山坝以大棚青椒为主导产品, 潞江热区以黄瓜、蕃茄、四季豆为主导产品。

2 产业发展优势

2.1 区位、自然气候资源优势

隆阳区是保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滇西交通枢纽和重镇, 素有“滇西锁钥”之称, 是云南省外连东南亚内连省会昆明的重要交通枢纽。隆阳区国土总面积5011km2, 属西南季风区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 境内最高海拔3665.9m, 最低海拔640m, 具有“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农业气候, 热、温、寒3种气候类型具全, 全区年平均气温15.5℃, ≥10℃以上的有效积温4940℃, 年均日照时数2307.4h, 年降雨量966.5mm, 最适宜于蔬菜生长。

2.2 蔬菜种植历史悠久

隆阳区从1982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 农民种植管理经验丰富。蔬菜产品商品性好, 深受外地客商青睐, 其中大棚青椒和热区露地黄瓜、四季豆、无筋豆等已在全国多个蔬菜批发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已成为隆阳区蔬菜产业的拳头产品。

2.3 生态条件好

隆阳区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 不存在工业污染, 农业灌溉用水以水库水为主, 水质良好, 种植地块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 适合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并且已获得云南省农业厅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产地认定。

2.4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发达

东以大保高速公路与大理相连, 西出德宏距缅甸200多km, 与怒江州相邻, 320线国道贯穿全境, 城市距省会昆明490多km, 大瑞铁路现已开工建设, 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

2.5 农民积极, 政府重视, 极大地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 种植蔬菜的农户逐渐增多, 种植蔬菜平均667m2收入在0.8万元以上, 远远超过粮食作物,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日渐高涨, 区委政府已把蔬菜列为重点扶植产业。

3 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隆阳区蔬菜生产发展速度较快, 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无一个功能齐备的产地批发市场;二是无贮藏保鲜库, 无法保障蔬菜新鲜度和调节余缺;三是无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四是没有建立市场准入制;五是缺乏深加工的设备和技术, 只能以鲜货出售, 经济价值较低, 不能实现产品的二次增值。

3.2 营销网络不健全, 市场信息滞后

目前隆阳区尚无一个专业的、有规模的蔬菜营销组织, 在全国各大批发市场更无销售窗口, 捕捉信息的渠道单一, 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市场供求信息, 蔬菜销售还处于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阶段, 无法面对全国开放性的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不利于全区蔬菜业的健康发展。

3.3 产业化水平低

隆阳区蔬菜产业化水平低, 尚未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 千家万户分散种植, 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 很难与市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 从而形成一边是市场需求无法满足, 另一边是产品相对过剩滞销的现象。

3.4 缺乏蔬菜龙头企业

缺乏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蔬菜龙头企业,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进行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的认证, 销售渠道单一, 难以进入各大城市超市, 经济价值较低, 没有打造出隆阳区蔬菜品牌。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领导、重视管理

隆阳蔬菜要得到实质性、跨越式的发展, 区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蔬菜产业及规划措施, 确定发展目标, 制定发展政策, 落实发展资金, 加大项目申报力度, 多渠道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 以市场化、企业化、民营化的方式, 建立健全以政府引导, 企业为主体, 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格局, 为隆阳蔬菜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2 建立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扩大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规模, 配置先进的智能育苗设施, 提升工厂化育苗科技含量, 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 建立蔬菜良种繁育基地。

4.3 加大科技培训的投资力度

隆阳区现有从事蔬菜、水果科技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到科研院所学习的机会较少, 技术老化, 应安排相关资金增加科技人员到外面学习的机会, 提高科技素质, 才能更好地指导农民生产。

4.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加大对蔬菜基地、交易市场、贮存、保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2) 加大科技投入, 不断抢占“三新” (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 科技制高点, 实施“科技兴菜”、“科技兴国”。 (3) 加大市场营销的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 为准确地定位、定向、定量组织蔬菜生产、销售提供决策依据。

4.5 整合土地资源,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以政府出面, 整合适宜发展蔬菜的土地资源, 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蔬菜产业。

4.6 引进加工企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

多渠道引进蔬菜加工企业, 把销售初级产品转化为加工成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

4.7 引进先进科技, 提升生产水平

3.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三

关键词: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25-1

近几年来,随着河北省蔬菜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设施蔬菜已成为种植业中农民自主投入比较多、整体效益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中水土资源利用不当、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本文通过对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发展对策。

1 河北省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 设施蔬菜的栽培面积迅速增加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北省蔬菜面积迅速增长,2004年全省设施蔬菜面积已达426万亩,占我省蔬菜总面积的26.4%左右,基本实现了周年生产。设施蔬菜的栽培面积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l)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增加。(2)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为劳动集约型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对促进我省质量效益农业发展和菜篮子工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2 市场流通体系逐渐完善

河北省不断的加强蔬菜流通市场的管理,市场信息化程度在提高,加上交通设施的改善,使生产出的蔬菜迅速得到流通。河北省还重点发展了一批示范效果好的农产品基地,如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唐山天源高效观光农业绿色长廊和定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设施基地,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造就了发展设施蔬菜的较强的区位优势。

2 设施蔬菜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近年来设施蔬菜发展得到快速发展,但设施蔬菜的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1 设施结构需完善

目前,河北省设施类型虽有塑料大、中、小拱棚、阳畦、节能日光温室、普通温室、加温温室、连栋温室等多种类型,但仍以简易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设施内的环境调控能力普遍较差,采光和保温性能不高,遇有强寒流侵袭,冷害现象普遍发生,导致蔬菜生产低而不稳,因此,加强设施结构建设势在必行。

2.2 土壤连作障碍、设施积盐的普遍性

在塑料大棚中栽培蔬菜作物,5年左右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盐渍化障碍,致使河北省80%的设施生产都会受到影响,造成蔬菜产量降低,经济效益减少。

2.3 设施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有待加强

目前,河北省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有所提高,其中无公害产品仍然较少。主因有三个:一是农民接受新技术慢,喜欢用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普及不到位;二是无公害蔬菜生产要通过环境评价,应用无公害生产资料及高效低毒农药,尚需学习新技术和采用新措施而增加生产成本,若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实现优质优价,且政府无补贴制度,对生产者而言则意味着减少效益。

3 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设施蔬菜栽培技术

目前河北省蔬菜设施栽培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产量低,品质差的严重问题。因此,有必要实行间、混、套、复种等立体栽培技术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设施、土地、水、肥、光、热资源,做到品种多样,周年均衡供应优质产品,实现蔬菜设施栽培产业化生产之目的。

3.2 克服土壤连作障碍防止盐渍化

温室内坚持以使用有机肥为基础的施肥制度,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及缓冲能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土壤肥力。设施栽培中,夏秋高温季节在大棚棚顶覆盖遮阳网降温,用喷灌降温洗盐;冬季在大棚内排青蒜,增加地面覆盖,浇水洗盐,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

3.3 设施蔬菜的专用品种培育

在设施条件下培育适应设施环境的专用品种。应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尽快培育出耐低温寡照和高温高湿环境、并兼抗多种病害的高产优良设施专用品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栽培品种优势,达到增产增收的生产目的。同时与设施蔬菜栽培相配套,积极推广机械化育苗和工厂化育苗,以利于大批量的供应设施专用苗木。

3.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设施蔬菜生产人才素质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蔬菜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是发展设施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和教育,以提高总体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加快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管下的科技普及推广体系,建立地区设施蔬菜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铁军,高洪波.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

[2] 陈碧华,罗庆熙,张政.我国设施蔬菜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3] 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4] 王元仲,李建国.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1).

[5] 葛晓光.温室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科学施肥[J].中国园艺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优秀论文选编,1999.

[6] 范双喜,张春华,辛桂花.我国设施蔬菜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7.

4.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四

浅谈牡丹江市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牡丹江市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有非常好的生态优势,但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牡丹江市应通过高端规划,加大扶持资金投入,扶强本地企业,引进外埠强企,加强监管等措施来发展绿色有机产业.作 者:赵俊国    万国栋    ZHAO Jun-guo    WAN Guo-dong  作者单位:赵俊国,ZHAO Jun-guo(牡丹江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万国栋,WAN Guo-dong(牡丹江市种子管理处,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期 刊:黑龙江农业科学   Journal: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X384 关键词: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    措施   

5.老姆登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五

老姆登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刘慧兰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5期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老姆登茶叶生态环境、采制技术、品质特点和社会成效,找出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老姆登茶叶发展思路和目标,最后从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方面,推进转型升级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改变经营状况、促进产业化发展方面,发展壮大生产基地方面,加强科技培训和切实抓好科技服务工作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讨论了老姆登茶叶发展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老姆登茶叶 生产现状 对策

老姆登茶叶因产自怒江大峡谷老姆登村而得名,茶叶基地位于北纬26°32′碧罗雪山西麓,海拔1900~2000米地段,土壤为砂质黄壤,PH5.5~6.5,坡度15~35°,年平均气温13.8℃左右,活动积温3902℃,平均霜期40天,平均光照1322.7小时,降水量1163mm,相对温度80%。水源于碧罗雪山,土地湿润,空气清新,周围几十公里内无任何污染源,茶园位于村庄上方,茶叶加工厂建在茶园的右下角,及时采摘,及时加工,保证了鲜叶的自然特性,减少了鲜叶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茶园没有施用过任何农药和化肥,园中间作水冬瓜树作遮荫植物,山高多雾,是发展有机茶的一片理想净土。

一、老姆登茶叶生产概况

老姆登茶园发展于60年代,从勐库、双江、昌宁一带引进茶种发展至今,老姆登茶区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800余亩,可采面积约1200亩,集中成片600余亩。“老姆登”茶品牌发展于1997年,由怒江州经济作物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当地茶农挂钩,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管理模式创立起来的。

1.采制技术

老姆登茶叶鲜叶采收后,适度摊凉2~6小时进行加工,茶叶加工工序为:杀青→揉捻→初炒→做形→足干→扬风筛分→人工拣剔→匀堆包装。

2.老姆登茶叶的品质特点

干茶外形美观,条索紧结重实,两头完整,有锋苗,均匀纯净,光泽油润,栗香浓郁。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醇鲜活,收敛性强,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匀黄绿明亮,具有“饮茶之腹,过喉爽快,口中留有余甘”之感,是不可多得的上乘饮品。

3.老姆登茶叶生产管理取得的成效

3.1茶叶产量、产值稳步提高,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茶农的生活水平

老姆登茶叶生产开发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化服务,与农民形成互惠互利关系。15年来,茶农获直接收入37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实现税收21.8万元,上缴财政收入30万元,上缴乡村管理费15万元,销售优质干茶15万斤,扣除成本创利72万元。

3.2 茶叶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基本改造完各项基础设施

过去一度存在的干茶颜色偏黄,外形不美观,含水量过高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在的产品质量和信誉较好,产品各项指标都能达到标准,在怒江境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老姆登茶厂距销售地六库镇约130多公里,茶厂占地面积约1.5亩,建有简易厂房3间,内置整套绿茶加工机械设备,场所清洁、卫生、安全,远离村庄,远离了生活污染,周边还建有其他五个小型初制加工作坊。

3.3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生产有机茶创造了有利条件

茶园采用传统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每年中耕除草3至4次,秋茶采摘结束后重修剪一次,结合冬耕和春耕追施有机肥2次。茶园里间作水冬瓜树,水冬瓜树不仅起到了遮阴的效果,还有蓄水保土的作用,落叶可以回归土地作有机肥,茶粮间作园间套复种豆科植物,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茶业朝着绿色、生态、环保的方向持续发展,营造了发展绿色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老姆登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1.茶园管理粗放,可投产茶园面积小,产业规模偏小

老姆登茶叶原料生产基地有茶园2800多亩,可目前能投入生产的茶园仅1200余亩,其中集中成片、茶树密集的仅有600余亩,其余都零星分布,茶粮间作,整个茶区茶园管理粗放,完全属于自然生长状态,亩产不足30kg,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2.基础薄弱,加工环节结构不合理

茶叶加工作坊过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现有机械设备老龄化严重,缺少新型、名优茶加工机械设施。

3.产业化程度低

龙头企业难以发挥带动作用,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的单一性已不适应市场的多元化、多样化特点。产品品牌在国内、省内的市场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

4.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新建茶园投产需要五年左右,建园时间长使茶园成本投入较大,导致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难度较大,茶园建设发展速度缓慢。

三、老姆登茶叶发展思路和目标

老姆登茶叶生产与发展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提升产量、质量、效益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全力打造“老姆登”特色品牌,推动怒江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茶叶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2年及今后5年目标:新发展良种茶园2000亩,改造中低产茶园2000亩,茶叶年产量达50吨以上,茶叶总产值达560万元以上。

四、老姆登茶叶发展对策和措施

在工作中把握好“注重创新、激发活力”,“注重实际、走地方特色”,“注重效益、促进增收”三个原则,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老姆登茶叶发展对策

1.1深入调研、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老姆登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根据新情况、新市场、新消费趋势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入调研、合理布局、科学制定2012年及今后5年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茶叶产业功能区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全面启动怒江州“十二五”计划中的“10万亩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和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工作,推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1.2 实施“提升传统农业、加快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启动休闲农业”的峡谷农业发展模式,推进转型升级

1.2.1老姆登茶叶基地提升转型。一个厂没有充足的原料保证,始终没办法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始终没办法在短时间内使产品的产量达到某一程度。做好优良品种引进和本地良种茶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开展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的试验、示范,通过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逐步提高老姆登村茶园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老姆登茶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茶叶综合生产与产业竟争能力,推进茶产业建康发展,以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共同发展。

1.2.2 提升改造老姆登茶叶加工厂。实施老姆登茶叶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和启动名优茶加工厂改造工程,做好茶叶生产清洁化、智能化成套加工流水线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茶叶质

量安全水平。茶厂优化改造是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结合各茶厂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制订茶厂优化改造计划,采取“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措施,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茶厂。

1.2.3提升“老姆登”品牌。出台“老姆登”证明商标专用权使用许可制度,全面使用“老姆登”证明商标,发挥品牌增值效应,紧紧围绕“老姆登”茶叶品牌建设,集中力量,统一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茶事活动,利用杂志、报刊等各种媒体宣传推介怒江茶叶,进一步树立怒江茶叶形象,扩大影响力,力求获得促销成效呈现,增强产销对接能力。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从市场、价格、信誉、农民收入等方面都能为怒江州填补一个空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有力带动周围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利用“老姆登”证明商标来规范和管理,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推进新一轮品牌提升。

1.2.4促进老姆登茶叶市场。充分利用“老姆登”在怒江州内的知名品牌商标,组织召开“老姆登”证明商标命名大会及茶产业发展推进会,组织参加早茶节、茶博览会、省市农博会等茶事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宣传怒江茶叶,创造条件启动茶叶功能区、休闲观光等建设,促进茶文化、观光旅游与茶叶产业经济发展,提升老姆登茶叶市场功能。

1.3 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思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技进步

1.3.1开展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公司建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制定老姆登村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活动,结合老茶园优化改造,引进适宜怒江各地带生长的“云抗10号”等优良品种,启动1~2个标准茶园示范区创建工作。

1.3.2推广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提升茶园管理水平。按照安全、优质、高效的目标,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茶叶基地,确保茶叶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1.3.3加快改造和完善机械装备,提高茶叶管、采、制的机械化水平。茶叶机械装备依托怒江州农机部门农机补贴政策,茶叶采摘方面引进先进的名优茶叶采摘机械设备,组织开展茶叶机械采摘示范与推广,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试验,缓解采茶劳力紧缺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茶叶加工方面,引进先进的名优茶加工设备,进一步研发老姆登茶叶机制技术,推广茶叶热风杀青、清洁化加工等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方面,依托怒江州植保站开展统防统治工作试点,引进先进防治机械和配套设备进行试验示范,组建统防统治队伍,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效益和安全水平。

1.3.4改变经营状况,促进产业化发展。从改变怒江州茶业行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发挥综合规模效益入手,把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化服务,要与老百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要为农民提供信息,培育市场,开拓能力,进行产品深加工。通过改变,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为老百姓脱了贫,致了富,带动了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培育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2.老姆登茶叶发展的技术措施

2.1发展壮大老姆登茶叶生产基地

坚持“以改为主,适当发展”原则,重点抓好品种更新和基地改造工作。

2.1.1改造低产茶园。老姆登村现有茶园中,有200多亩老茶园是在60年代开始逐年建设起来的,大部分茶树的树龄是30~40年,根据茶树生物学特性已处于成年期,树冠已形如馒头,采摘面小,茶园缺株断行分布成簇状,衰老枝、寄生物分布广,萌发的茶芽小,抗病能力弱,营养叶过剩,树体养分供求分散。这一时期,如果水、肥、剪、采、保等管理配合得当,一般能持续高产稳产10~20年,因此,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管理,建立合理的采养制度,不断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交替进行的方法更新采摘面和树冠。同时,配套相适应的肥培管理制度,促进新梢迅速生长,以保持旺盛的树势和育芽力,使茶叶产量持续上升。另外,有小部分茶树已处于衰老期,树体出现了向心生产趋势,新梢活动逐渐向下转移,以至根颈部形成新的骨干枝进行更新,根系也发生更新现象,吸收根减少,侧根开始死亡,根颈部也陆续形成不定根群,茶树生机衰退。这个时期可以利用较强的再生能力,经过人力更新,仍可复壮,构成新树冠,可多次更新,直到死亡。此时期的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深耕改土的基础上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剪去衰老枝条部分,促进新的骨干枝形成,切断老根,刺激新根发生,从而复壮根系和树冠,达到茶叶产量回升的目的。

2.1.2实施茶树良种化,引进繁育良种茶苗,发展良种茶园。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建设都需要苗木,根据集中连片,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适合茶园各种机械作业的原则和要求建200亩良种茶园,培育母本园。从选择地块、整理、深挖、施底肥做起,选用适宜怒江各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如“云抗10号”、“雪芽100”、“长叶白毫”等密植,采用铺草覆盖以抗旱保苗,加强管理以培养壮苗,合理施肥以加强营养,低位修剪以矮化树势,治虫防疫加强茶园植保工作,采养结合持续高产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良种茶园的建设。

2.1.3改造茶粮混合园。老姆登村有部分茶园由于在幼苗期管理不善,严重缺株断行,导致茶树分布稀疏,茶农便在园中套种玉米等粮食作物,可是这两种作物的产量都很低,没有达到高产高收入的目的。对这一类型茶园进行农业改造,补种优质茶苗的同时,对老茶树进行重修剪、深耕施肥等技术改造,逐步将茶粮混合园转换为纯茶园。其次,改变间作作物,以套种矮杆的、固氮的豆料植物,合理间套复种。

2.1.4加强幼龄茶园的管理。1999年开始逐年投入建设的茶园中,大部分茶树还处于幼龄期,这一时期的管理好坏,对茶树的高产、稳产至关重要,如果茶树因管理不善,造成树势衰退,以后即使加强管理也很难恢复树势。因此,要以护苗、全苗、土壤耕锄、合理施肥、定型修剪和打顶轻采的栽培技术要点管理。

2.2加强茶农、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切实抓好科技服务工作

为增加茶农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提升茶叶加工技术、茶树病虫防治技术、茶园栽培与管理技术,全面进行茶叶技术推广工作,需要组织和协助举办各种茶叶科技培训班,切实抓好科技服务工作。办好茶叶技术培训班,一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原则,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专业人员下去等形式来开展。以加快知识更新,提高科技人员服务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产业化发展为目的,根据生产季节的农事特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采用实地讲座的形式,帮助广大茶农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做到哪里有需要就服务到在哪里。二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茶叶生产情况,注意收集生产上的第一手资料,做好面上各项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同时还需要组织茶农开展种植经验、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交流活动,发放茶叶栽培技术资料。三要积极帮助茶农引进名茶加工机械,修剪、采摘、耕作、初精制机械。争取扶贫单位和各级信用联社对茶叶企业、经营大户的支持,发放专项扶持贷款等工作。四要推行岗位承包责任制,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工作。基地建设需要优秀的科技人员,鼓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工作。

2.3加强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老姆登村已经成立了茶叶生产合作组织,今后的工作重心,就是需要加强培育茶叶生产与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联系。农民生产出来产品,公司把它变成商品,再将商品变成货币,货币再投入生产,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只有这样,产业才具有生命力,公司才能生存,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很关键。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公司、种植农户、龙头企业提供市场、品种、价格等信息服务。

2.4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体系,杜绝卫生质量不符合各项标准的产品上市销售,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总之,在市场需要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迫使我们必须走科学办厂、科学种植、科学管园、科学经营的科学管理化道路,培训农户,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的能手、种植的能手。要从引进优良品种、科学管理茶园、机械设备改进、完善基础设施着手,要全面实施品牌战略,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方面投入前提下,加强科技力量建好基地,在当前面临的农业结构调整中,老姆登茶叶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科学种茶、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参考文献:

6.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六

竹山是湖北重要的高山名优茶区,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 人工栽培茶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面积很小,产量极低,从1949年至今,全县茶叶面积由1100亩发展到4.3万亩,产量由4.25吨达到1800吨,分别建成圣水茶场、观山茶场、竹坪柳坪、秦古尖山、擂鼓小广山、得胜谌家坡、双台双峰、峪口大泉山、霍河刘家山等茶场,全县年产干茶总量为1810151公斤,茶园亩平纯收入达到800元,其中高产茶园可达到5000-8000元,比粮食作物亩平增收200-300元,加之竹山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漫射光多,有利于茶叶叶绿素的合成积累,因此,被湖北省茶叶区划为鄂西北高山名优茶产区,茶叶产业也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一、竹山县茶叶现状分析

1、竹山县的自然概况。竹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的特点,加之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山区立体小气候,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其光、热、水资源丰富,空气湿度大,日差较大,叶片生育好,持嫩性强,营养物资积累多,制成的茶叶味醇香高,是优质的茶叶产区。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有效土层在50-60厘米以上,土壤大多是沙粘型或沙质壤土,土壤团粒结构良好,通气保水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有效氮、磷、钾养分较多。

2、竹山县茶园生产现状。竹山县现有茶园总面积41852亩,其中投产茶园28367余亩。在投产茶园中高产茶园仅有9946亩,占投产量的32%,而中低茶园面积过大,致使全县茶叶产量单产较低,茶园整体效益低下,即中低产园亩产8-10kg,产值仅为500-800元左右。

3、管理现状。竹山县茶叶科技水平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科技向高科技发展,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从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在建园上,解放初期茶叶产业处于恢复性生产,茶树栽培实行“稀大兜”模式,亩平茶丛1000余珠,且管理粗放、效益较低。到7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开发茶效益,实行合理密植、正负栽培,亩平茶丛8000—10000株,取得了见效快,短期内效益增长的效果,但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科技种茶水平低下,从而导致茶树未老先衰现象。“正负密植”技术未得到推广。随着茶叶科技进步的发展,到90年代后实行了双行合理密植,亩平茶丛6000株左右,其规格为150cm×40cm×30cm,基本达到了“一年建、两年管、三年投产、五年高产”的现代建园模式;从品种引进上,80年底以前,不论好坏,采用地方普通品种播种建园。到90年代初,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但开始大量引进外地性状优良品种,如福鼎大白、鄂茶系列等。到上世纪末,开始研究无性繁殖技术,外引无性系茶苗建园,县内开始无性繁殖选育“圣水一号”优良品种及推广应用;在加工方式上,50年代和60年代基本采用手工制茶,但所使用的加工设备为普通初制毛茶机械。到9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名优茶机械,从而把手工制作名优茶变为机械制作。发展至今,茶叶生产开始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开发,茶叶加工机械由名优化向有机化方向发展。在名优茶开发上也是一个制茶水平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随着加工工艺不断完善和改进,名优茶价格成倍增长。70年代每斤干茶1.80—3元;80年代每斤干茶10元左右,90年代发展到每斤100元左右。到本世纪初,名优茶价格达到每斤400—1000元以上;从茶叶产值效益看,竹山茶叶生产效益由70年代亩产值几十元发展到现在茶叶亩产值几千元,茶叶价格由每斤几元上升到几百元甚至愈千元。这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纵向比,竹山县茶叶产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茶叶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同国内外茶叶先进地区相比较,竹山茶叶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茶叶产业发展呈低产低效态势。全县投产茶园2.8万亩,但中高产茶园面积仅9000亩,仅占投产面积的32%,占总面积的18%。茶园亩产干茶13kg,亩收入平均800元左右,且绝大部分茶园管理粗放、呈未老先衰;产值产量效益逐年下滑,全县此类茶园面积达1.7万亩,占投产面积的60%,全县茶叶产量在260吨左右,产值在300—8000元之间,产量产值空间达15倍之多。二是茶叶加工制作水平低。全县现有茶叶加工车间90个,建筑面积18538m2,机械设备255台(套),但名优茶及有机茶加工机械仅有50台(套),这些高档设备也是在“九五”期末开始配备,绝大部分制茶机械多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茶叶加工的需求,这是导致茶叶加工质量不一致,价差大的直接原因。三是茶叶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全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资质人员5人,初中级制茶人员20人,而全县茶园面积近5万亩,茶园分布涉及14个乡镇,104个村,总人口15万人。按此计算,每个技术员涉管面积2000亩,涉管人口6000人,远远不能满足茶叶生产技术需要。四是茶树品种混杂。全县茶叶品种结构以有性繁殖为主,占总面积的99.6%,无性繁殖面积145亩,占总面积0.5%,在种子繁殖面积中,地方品种茶园17300亩,外地引进福鼎系列品种,发展面积24552亩。种子繁殖茶园丛株纯度差,优良品性逐年退化,而我县无性茶园建设尚在试验阶段。

二、茶叶生产发展的对策

1、科学培育茶叶优良新品种,加速茶叶生产良种化。良种是茶园发展的基础。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从而导致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雨水偏少,四季分明,雨热不均,从而导致全县几次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茶苗移栽效果不够明显。为此,我县茶园建设还必须以选育地方优良品种,实行播种建园为主。当前竹山播种建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地方品种好坏不分、群体播种。外引茶种未经过试验、认证与品种鉴定,茶籽多为采摘园所供,经销商送货上门,导致性状不

一、品种不优、纯度不高,针对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一是对地方优良品种(如圣水一号)采取提纯选育,定点培养优良品种茶籽母本园,以采为辅,以培种为主,精选种粒,就近发展;二是防止盲目外引茶种。对外引进优良品种必须由县茶叶专业机构先试验,再产地培育,后引进推广。外引茶种要象农作物种子外繁一样,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引种地区精选培育性状优良,适宜竹山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

2、科技化栽培管理,加快全县生态有机茶建设。随着人们对卫生食品质量的关注,茶叶消费逐步趋向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为此,新时期茶园栽培管理必须应用无公害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茶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茶叶产品质量。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茶叶贸易必将参入国际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出台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从源头上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性农药,建立生态茶园,培植人工生态复合系统,改善加工厂地条件和环境,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避免有害生物、一切可能污染源和重金属的污染,达到全县茶叶无害化生产。在肥料投入上,重点研究氮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充分发挥我县测土配方中心的作用,结合测土,合理配制N、P、K三元素复合肥(1:1:1至6:1:3)推广应用茶叶专用配方BB肥和茶叶松土剂、茶叶抗旱保水剂等,在病虫害防治上,推广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综合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通过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它具有无毒无污染,对作物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且对茶树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农业防治是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培育无病虫健苗。合理种植、耕翻培土、中耕除草、适时修剪等技术,如性激素诱导、趋光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在茶叶采摘上,结合手工采茶推广机械采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摘效率。在茶园建设上要选择立地和地质条件较好,土壤PH值不超过6.5的缓坡地种植,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毁林种茶,实行宜林则林,宜茶则茶,避石就树,因地制宜,茶林、茶果间混的生态立体种植。

3、推进技术化加工,提升产业效益。在当前茶叶机械化加工已经取代手工加工,成为现代茶叶的主流加工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流。在机械加工中,竹山面临着茶叶机械更新换代工作。竹山现有茶叶机械绝大多数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机,加工机械多,先进机械少,加之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能力更新落后的加工设备和购臵先进的加工设备,这是全县整体制茶水平不高的主要障碍。今后,通过全县茶叶企业民营化改革激活多层面资金,从而引进先进的名优茶机械、有机茶加工设备、完善配套系列加工的设备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茶叶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主打地方名优茶开发,打造“圣水”品牌,力争两年内使圣水品牌由省名牌产品攀升为国家知名品牌。进一步深度开发夏秋名优茶,改进工艺,解决夏秋茶苦涩及汤色暗黑的毛病。同时利用夏秋季丰富的鲜叶原料开发研制乌龙茶生产,在可能条件下,研制生产茶饮料产品,多功能保健茶及水果茶产品的开发。在加工技术中熟练推广蒸汽杀青、微波杀青、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多功能理条机、提香机、整形机等应用技术。改善和提高传统茶叶品质(色、香、味、形),从田间肥培管理技术改进,保证提供优质鲜叶原料;从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改进,保证茶叶产品品质稳定,从推广生态有机技术的应用、研发应用保水剂、改良剂、松土剂等,改善和提高茶叶的传统品质。随着茶叶科技进步,各种先进技术在茶叶中要不断运用,如生物技术、精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找准茶叶技术加工的增长点,整体提升茶叶产业效益。

4、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据,制定适宜于本地区发展的茶叶标准体系。目前,县圣水茶场已建立了圣水茶质量标准体系。全县必须从种苗、建园、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随着全县茶叶规模的扩大,加强对茶叶包装和保鲜技术研究十分重要。竹山县现已建成低温冷藏保鲜库2座,可藏量50吨,但与现代技术与发展需要相差甚远。一方面要对真空、抽气、充氮气、加入保鲜剂等技术加强推广;另一方面对高科技保鲜,如气调保鲜、生物保鲜等技术加强开发。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构建茶叶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建立茶叶信息库显得十分重要。新世纪茶叶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快茶叶信息的传播与实现茶叶网络营销。

7.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七

1 三江源地区有机畜牧业发展现状

三江源地区地处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是我国生态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同时, 这里还是青海省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拥有天然草地3.2亿亩。数千年来, 这一地区的群众基本上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广袤的大草原上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的踪迹。近年来,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 以草定畜、退牧还草等相应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实, 加强了牧民定居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了农牧民定居, 建立了畜棚, 安装草地围栏, 对广大农牧户均建有防灾保畜草地, 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饲养量最大, 分布最广的是牦牛和藏羊, 牦牛、藏羊生活在完全未施过化肥和农药的天然牧场, 生态环境干净清洁, 污染少, 在牧草较为充足的条件下, 可生产名符其实的“绿色食品”。牦牛、藏羊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性, 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 对耐粗耐寒有一整套独特的体质体态结构和生理机制, 在终年露天放牧无补饲极为粗放的饲管条件下能正常繁衍并提供可利用的畜产品。至2007年底河南县取得了由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牛羊产品、贸易、基地三个“通行证”, 成为了三江源地区第一个有机畜牧业发展基地。河南县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建成后, 将当地牛羊肉的价格将比普通牛羊肉提高20%~30%, 可实现牧民增收, 牧业增效的目的。

2 三江源地区发展有机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优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各项方针政策正确, 措施得力, 为青海有机畜牧产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为有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 青海省委、省政府有关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益的政策为有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2 资源优势突出

根据《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青海环境水平指数为50.57, 在全国排名第三,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四大净区之一。而三江源地区高寒缺氧, 日照时间长, 相对湿度小, 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质的积累, 有利于防止植被茎叶腐烂和病虫害的发生;有丰富的天然牧草资源, 草地植被中伴生有大量中药草, 牲畜食用后肉产品具有独特的香味, 被称为“虫草牛羊肉”;土壤以黑钙土、白沙土为主, 有机质含量高, 氮、钾丰富;有各种珍贵动植物资源, 有优良的牦牛、藏羊, 始终生息繁衍在无污染、纯天然的自然条件下, 适宜于发展有机畜牧业, 是建立青海有机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2.3 强大的市场支撑力

有机食品是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的的可持续食品, 代表着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和潜在的国内市场。但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尤其是有机牛、羊肉食品。在三江源地区组织有机畜牧业生产, 其主导产品为牦牛、藏羊食品和乳制品, 在国际市场上属于畅销产品, 有极强的市场支撑力。

2.4 基本具备建立有机畜牧业条件

有机畜牧业起源于传统畜牧业。三江源地区内畜牧业历史悠久, 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农牧户接受有机畜牧业生产十分有利。区内没有工业设施, 在已往畜牧业生产中从未使用过化肥、激素类药品、转基因产品与饲料、人工合成的肥料与农药, 而用于牲畜疾病治疗用的合成药品又非常少, 空气洁净, 土壤基本无污染, 生产处于纯天然状态, 又有发展草产业条件, 符合组织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要求, 在三江源地区组织有机畜牧业生产, 投资少, 见效快。

3 存在问题

3.1 资金缺乏

缺乏保障牲畜福利的配套设施建设费用 (包括刈割草场建设、饲草加工、有关技术引进费用等) 。

3.2 有机饲料来源不足

当地虽有发展草产业条件, 但至今还没有大面积的饲草地, 冷季补饲草料只能来自非有机农业生产区, 尚待解决。

3.3 较少使用有机牲畜驱虫药物

牲畜驱虫措施还有待于改善, 需要逐步由当前的人工合成药物转变为中、藏天然药物。

3.4 缺少龙头企业

必须引进或培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 确保项目产品以有机食品进入市场, 以保证发展有机畜牧业生产的效益得以体现。

3.5 生产分散规模小

分散的家庭牧场式生产, 规模小, 不利于有机畜牧业生产的监管和控制。

4 三江源区发展有机畜牧业发展重点及对策建议

4.1 制定有机畜牧业的发展规划, 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

三江源地区在发展有机畜牧业过程中, 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从实际出发, 进行全面规划, 确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等, 大力提供政策扶持, 给予尽可能的资金支持, 建立包括有机畜牧业生产补贴、产品认证管理、市场规范和技术要求等内容的政策体系和综合性技术服务体系, 使传统畜牧业尽快向有机畜牧业方向转变。

4.2 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有机畜牧业

三江源地区具有广阔的草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相对低污染或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 如能将资源优势合理区划加以保护和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使之进入良好的生态循环, 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可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3 加快三江源地区有机畜牧业基地和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步伐

三江源地区在保护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前提下, 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地方资源开发力度, 充分利用洁净的生态环境, 组织有机畜牧业生产, 加快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产品的准认证, 不断完善有机畜牧业生产体系。根据以草定畜, 保持草畜平衡, 防止草地退化, 满足牲畜对饲草量的需求;建立有机畜牧业生产管理、监测和服务体系, 确保有机畜牧业生产的规范运作;组织牲畜福利工程建设, 确保牲畜健康, 又符合有机畜牧业生产要求。

4.4大力宣传有机畜牧业知识, 提高全社会对有机畜牧业认知度

通过多种途径, 大力宣传有机畜牧业知识, 积极引导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农牧民自觉地积极参加到生态畜牧业建设和有机畜牧业生产中, 使畜牧业生产者自觉转向有机畜牧业生产,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4.5要引进或扶持有机食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

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在投融资补贴、税收、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和鼓励政策, 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的著名企业, 或扶持壮大省内相关企业, 培育和发展有机畜产品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 提高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和附加值, 建立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摘要:通过对发展有机畜牧业生产立地条件的分析, 探求三江源地区牧民增收新途径, 提出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8.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八

本文根据濉溪县玉米的生产实际,指出影响玉米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阐述了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提出今后玉米发展的主要对策.

作 者:魏平民 祝召杰 孙言伟 丁延超 作者单位:魏平民,孙言伟,丁延超(濉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濉溪,235100)

祝召杰(濉溪县五沟镇农业技术服务站)

上一篇:医患关系国内外现状下一篇:音乐鉴赏爵士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