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文化的作文

2024-10-24

与传统文化的作文(精选8篇)

1.与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一

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因为它的文化丰富,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要懂得去创新,去发现。

传统让我们领略到先辈们的辛苦劳作,传统也要求我们继承先辈们的美好品德,传统的生活方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最不冒险的方式,什么是最佳的生存环境。让我们学着循规蹈矩,沿着先人们一路子、踩着前人走过的脚印一步步地到达先辈们给我们的目标。

但是,不,是每一人却愿意一味地追求传统,他们又有新兴的一些想法,那就是想要创新。他们确信传统的路子也是经过创新而通,也是追求冒险的人走出来的。

小蜘蛛因为对外界的无限好奇,她决定要创新,脱下灰暗的衣服,换上五彩斑斓的礼服,慢慢地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动物如此,人不是更应该有冒险精神,明白前进的社会需要创新。

在这充满竞争的大社会下,发展迅速,作为竞争者之一,优胜劣汰,就需要创新。在创新之下,而你也需要保持传统,创新与传统,就像房子与根基,要想有漂亮的房子,首先就需要有稳固的根基,要想出类拔萃,那就需要有创新的气魄。

新一代人应该有新一代的想法,新一代的追求,我们不该仅满足于父母给予我们的天空,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那片天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到前人未到之路。

到源于内心深处,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挖掘,去实践,才能有所成就。

还记得那分明电灯的爱迪生吧!他的创新意识源于有一颗好奇、爱钻的心。一个喜欢思考的头脑,和一颗永恒的心。电灯是他的创新结晶。也许曾经受到很多嘲笑,甚至遭到白眼,但他敢于创新,不会安于油灯的岁月,在经过999次的失败之后,第1000次检验钨丝的成功,爱迪生做到了,他给我们带来了新发明,也带来了光明,照亮了我们,也照亮了他自己的人生。

敢于创新并不是放弃传统,传统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一味的墨守成规,他的人生一定会是默默无闻,终被世界遗忘。

尽管创新难免会遭遇挫折,但不遭遇挫折又怎么会真正的长大,不创新哪来更好的传统呢?

2.与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二

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 涵盖了思想性、情感性、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视, 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 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社会越发达, 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既然如此, 那么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作文教学指导就应该关注人的生存状, 以生活为本位, 以学生的生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然而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谨严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 滑入了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 往往强调传授写的知识和技巧, 忽视对人本体性的认识培养, 陷入“以文为本”的误区。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我们首先必须充分擎起改革的大旗。关注学生的生活, 注重激发他们对生存状态和环境的关注, 促进他们在练说练写的过程中“品生活”, 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信心, 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怀宣泄感情, 表露心声, 进而感悟人生, 净化心灵, 培养自己具有丰富的语文素养、多元思维、独特人格、美好心灵、高尚的情操。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狂欢”的平台, 而不是象过去做的那样适得其反。

二、设计充满人文性的作文指导平台, 使学生“做”而愿“说”, “说”而愿“写”

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活动, 提倡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人文化”理念, 是不是就意味着完全放弃教师在作文课上的主导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认为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充满“人文性”色彩的作文课上进行指导,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摆在第一线的教师们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传统写作教学指导课上, 在指导过程中我们总是忽视给学生注入人文精神, 强调选材的标准和“文体意识”, 使学生的写作不敢突破文体上框框的限制, 议论模式、写景抒情模式、应用文模式等等, 都深深积淀胸中, 一个题目, 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 从词语的选择到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 如一个印板所刻;选材、立意、构思如出一辙。比如材料作文, 完全遵照“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先后布局, 议论文, 结构上动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方式上, 无非是摆上几个事实, 讲上一番道理, 其中再来个正反对比。就连最有自由度的散文也被模式化了, 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 闪光的思想不见了, 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 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 由于人文性的缺失, 教师讲得越透彻、越细致, 学生受到的束缚就越多。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可学生的情感常常如一潭死水, 不起涟漪。如此, 再“人文化”的作文命题可能也会形同虚设。一篇好的作文, 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 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 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 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若忽视了“情感”激发, 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永会沉睡不醒, 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 老师指导的所谓写作知识的演练而己。

因此, 写作教学的人文化, 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渗透, 除了选题外, 指导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的发现、选择。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 激活学生情感, 要教会学生体验生活。以真正达到让学生进入“我要写”的境界。这样学生习作中才会有生命的律动, 作文写作实践才是真正充满了人文性的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的课堂生成境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其基本要素有三个, 首先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 用心去体验这些事情给自己的感受, 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用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去体察他人的感受, 从而使他们的视野更广阔, 知识容量更广博, 心灵世界更丰富, 并把给自己印象深刻的这些事情记下来, 把自己对这些事件的感悟表达出来。其次课堂上的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对话, 要坚决摒弃前面提及的那些做法。再次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 (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为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并启发互相讨论、交流, 更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相互启发激活时, 我们应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时间, 让他们一吐为快。几年前, 我在教完《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后, 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流行与流传》———从“超女热”现象谈起。在具体教学中, 我首先播放了一些“超级女声”演出的盛况, 观众们的热烈场面,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感染同学们, 以此来激发同学们对这一话题的兴趣, 然后及时亮出话题, 要求他们就“超女热”的现象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 再抛出“你认为这种”热“能持续多久”的问题, 然后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谈了自己的看法, 并声明只是自己个人的观点, 并不要同学们全认同, 接着要求同学们将自己的观点从流行与流传的关系角度连缀成文, 不管是什么看法, 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由于有一定的情境激发, 我又以零距离的身份参与了讨论, 所以同学们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 不少同学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文章。

三、使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文评语,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作文评语是师生间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 是师生间多方面的反馈途径, 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评语风格也是学生了解教师的窗口,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 学生喜欢有修养大度的教师, 这样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表现在作文的评改上, 则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评语, 即商量的语气、关爱的语气、幽默的语气、睿智的语气, 而不喜欢冷面孔, 教训人的、武断的、生硬的语调。因此我们在评点学生的作文时对作文中出现的那些特别的创意, 新奇的材料, 独特的认识应多一点呵护意识, 多一点启发, 多一点情感诱导, 充分体现出人文化的亲和力。实践证明, 当学生喜欢了教师的评语后, 评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 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

一位学生月考失败后, 在作文中写道:“整整一天, 我都面无表情, 心中有说不出的懊悔与痛楚, 有的题目, 明明自己会做, 却没做对。回家怎样面对父母的脸, 课上怎样面对老师的脸。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 我一定会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如同抽丝拔茧地检查下去, 可如今一切都晚了!试卷至今还未发下, 我将继续这样悔恨下去……”读了这篇作文, 我下了这样的评语:“吃一堑, 长一智, 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 尽力就是最好。不必过分责备自己, 微笑着面对失败, 相信你下次定能正常发挥”。我以为教师充满人性化的评语会让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 关怀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都在身边, 在温暖着自己。浓浓的师生情让学生更爱作文, 这就是人文关怀的效果。

3.作文创新与影视文化的交汇 篇三

一、雨带海棠冉冉香——画面营造

影视作品非常注重画面的营造。镜头处理上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之分;形象配置上有远近、上下、内外、点面、动静之别;画面构造上十分注重形象的广度和深度及主体形象和一般形象的配置。假如我们在作文上借鉴这些手法,通过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画面美,表现情感的律动起伏,那么文章自会有一种圆融、深远的艺术境界。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过电影”的办法,在心中运用画图、模拟情境、触动心思、引发想象等方式,构造某一场景,选择适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物象或事件进行构图,然后用语言去描摹它,使文字获得色彩、造型及构图,或者把画面的色彩、造型、构图镶嵌在字里行间,浓缩在词句中,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觉冲击。例如:04年一优秀作文《飞》:

“漫天的飞雪,不时的闪电,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知何时起,天上没有了星星,树上的红梅也没有了……一阵阵狂风扑面袭来,已经没有了太阳,我仍旧飞,飞,飞,只不过越来越低。我见到了路上的动物,看到了草地,眼前一片漆黑。”

在这里,作者把丰富的内心诉诸于画面,通过镜头的降、推、拉、摇,以及色彩点染,使文句有一种仿佛看得见的视觉效果。同时内心感触与画面融合在一起,赋予画面某种隐喻意味。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豹子在飞奔》2005年江苏考生)作者由全景、中景、到特写,由点到面,由静到动,在极其繁密的形象中极有层次地推出了主体形象刘翔。

二、移花接木一线牵——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是影视的基础。它通过剪辑组合,把两个不相干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创造一种与两个镜头本身不同的全新含义。借鉴到作文,我们可以将两个场景、片段直接叠加“赋予静态画面(或思想)以运动”(爱因斯坦语)。古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作者巧妙地把六个毫不相干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我们的思绪随着镜头而流动起来,一种远远大于孤立镜头的含义油然而生。

如“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02年湖北《昭君的选择》)。又如《读懂母亲》(02年江西)一文为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眷念,二三四段分别描写“坐在摇篮旁,她……”、“站在田野里,她……”、“倚在沙发上,她……”等情景就是剪辑组合。组组镜头,直接叠加,中间不着一字。它用简约的笔墨,组合成似有若无的跳跃的完美的画面,带给读者审美享受。

三、等闲拈出呈异彩——散文化构成

现代电影有一个新的发展潮流,那就是叙事散文化。它跳出传统故事结构的框框,不再以实实在在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问题、场面、言行、反应等直接搬上银幕。这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让我们对叙事有了全新理解。行文时可以不再恪守有始有终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方式,而是按照生活原本的面貌自然而然的叙述,叙述与描写、感性与理性,外在真实与内心真实,组成一副五彩斑斓的生活画面。

一位江苏考生《四幕剧》采用电影的形式和手法,截取三个镜头“情景对话”“半个甜面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从三个不同的生活侧面来揭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在这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的片断;没有刻意提炼出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朴素的生活情景的客观叙述,连缀其间的是作者的独白和嵌在字里行间的人文精神。

四、博采众长气自华——影视体验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必须注意三大:眼大、心大、手大”。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渗透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而一旦借助影视世界,狭窄的生活空间就变得宽广开阔了。

首先,它为学生开拓视野、储备表象、积淀情感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通过影视间接地了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动态、历史的概貌及各地风土人情,积累写作素材。另外,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会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故事及背后的意蕴。

4.与文化修养的作文 篇四

圣诞节,一个充满欢乐的节日,这个节日是由欧美国家盛行并传入我国的,在我的记忆里,每到这一天,都有不少人买圣诞树和圣诞帽的人,而且人们都在相互赠送着祝福的贺卡。当然,还有热播的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的情节了,想必这是孩子们期待已久的事情了吧!节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也给了不少商家赚钱的机会,同样也同?了文化的交融。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最喜庆的节日,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各家各户合家团圆最为欢乐的时候。一到春节,人们都会贴囍字,剪窗花,发红包,放烟花,点爆竹等,无不透着喜庆。这春节,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过,许多的国家也同样过。例如美国的唐人街,舞龙狮,点爆竹烟花,就成了一大特色,每年都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前去观看,霹雳啪啦的爆竹声中夹杂着锣鼓声响,形态炯异的龙狮道具在人们的控制下,表演出多种高难度动作,引来人们阵阵的掌声。当然,在佳节中吃着团年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无不是一大乐趣。这说到吃,饺子就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饺子在不同国家演变出了不同类型。在咱们中国,有白菜猪肉馅的饺子和韭菜馅的饺子最为普遍,在韩国,泡菜馅的饺子最受人们热捧,在印度,咖哩式的饺子无不是人们的首选。

5.与文化修养的作文 篇五

走进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漂亮的雕塑。雕塑整体呈银色,顶部有一颗闪闪发光的金球。雕塑底座上刻有“光阴”二字,“劝君惜取少年时”,因此雕塑得名“惜时“。它时刻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分秒必争。

走进教学楼,你就会发现楼道布置得充满文化气息。走廊两侧展示着同学们的优秀作品:有五彩缤纷的水彩画,有形式多样的手抄报,还有各具风格的书法作品……

学校围绕“诚实·博学”的校训,在教学楼的每层布置了不同主题的文化展示区:一楼是“悦读阅美”区,为大家提供了一方自由的阅读天地。早上晨读和中午休息时,同学们都能到这儿来,选上一本喜欢的图书,晒着太阳美美地阅读。二楼是古代智慧区,向大家展示了九连环、华容道、围棋、象棋等中华传统益智游戏。课间闲暇之余,我会到这儿和同学下一盘棋,感觉惬意极了。三楼是名人智慧名画展示区,四楼是古代科技展示区,五楼是传统艺术展示区……我们时时刻刻浸润在文化气息中!

我最喜欢的是四楼的古代科技展示区,那里有算盘、地动仪、浑天仪、司南等古代仪器的实物模型,处处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会停下脚步,拨拨这个,弄弄那个,久久不肯离去呢!

穿过教学楼,我们便来到了宽敞的操场。踏上干净的跑道,我耳畔仿佛回响起田径运动会上,同学们为我呐喊、加油的声音…踏上柔软的草坪,我眼前仿佛展现出广播操比赛时,同学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漫步操场,迎面吹来阵阵清风,闻着淡淡的花香,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我感觉真幸福!

在这样美丽又有底蕴的校园里学习,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不仅要取得好成绩,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辜负老师们的希望!

6.与文化修养的作文 篇六

节目一开始,栩栩如生的木偶戏便拉开了精彩的一幕:手指灵巧的艺术家们专心致志地扒弄着缠绕在手中那细如发丝般的丝线,生怕一个不留神,木偶的神态与表情就会错杂开来。表情生动的木偶们此刻像是拥有了灵魂,转眼间便随着艺术家们的节奏,挥动着身躯和手臂,带我们走进闽南文化的故乡,重温那一个个蕴意深刻的闽南典故。在艺术家的指挥下,木偶们轻松自如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犹如一个活脱脱的演员。表演结束后,我却一直陶醉其中,难以自拔。我感叹那些艺术家竟拥有这样大的耐心,要紧紧拿捏好32条细丝,还真是不容易呢!木偶戏之所以这么受大家的欢迎,更在于它生动的动作,时而引人深思,时而令人捧腹大笑,是闽南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在一片喧哗声中,汹涌澎湃的大海上汇聚着几十只简朴的渔船,人们穿着清爽的衣服,手持脸盆弯腰捞起波光粼粼的海水往对方的船上喷洒。一时间,人们身上都溅满了水花,浑身湿漉漉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爽朗真挚的笑容,毫无违和感。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泼水节”。不论是熟悉的亲朋好友还是不曾相识的陌生人,大家都欢乐地大声呐喊,尽情享受来自水的“洗礼”。我想,这样的习俗不仅可以体验到节日带来的满足感,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美好的清晨,在洒满阳光暖烘烘的时刻,喝下一碗面线糊,是最惬意的时光了。面线糊是泉州著名的小吃,浓浓淡淡的稠香味,每一口似乎都有着不同的味道,突显出闽南特有的文化气息。一碗简简单单的面线糊,饱含着制作人对祖国、对家乡浓浓的情衣。淡然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散开来,闽南独特的味道也在空气中荡漾······

7.传统文化与干部文化素养的提升 篇七

一、提升干部文化素养是时代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描绘了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美好蓝图。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认清和担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 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这一使命和角色, 就要求干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综合的, 他包括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认知水平、为人修养等。一个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对文化有着天然的感知力, 对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驱动力, 他会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位好手。相反, 一个文化素养匮乏的人, 对文化的反应是迟钝的, 对文化的理解是肤浅的, 又如何要求他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因此, 提高文化素养不仅是当前干部努力的方向, 更是文化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干部良好文化素养的沃土

胡锦涛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化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干部文化素养的一方沃土, 能源源不断地为干部输送精神能源、智力给养。干部要学会通过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三、干部培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是提升干部文化素养的策略

在干部培训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 是提升干部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干部培训学校既应该成为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同时也应该成为传播、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一) 强化干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指出,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予总结, 承继这一份遗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养浩然之气, 塑高尚人格, 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干部应充分认识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学习工作中自觉学习传统文化, 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自身文化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 合理设置传统文化培训课程

1.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良好的品德是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石。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十六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中华民族一贯倡导为官要修德, 《尚书》就有“德唯治, 否德乱”的记载, 《论语》里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许多优秀文化都蕴涵着为人处世之理、治国理政之道, 储藏着陶冶性情、净化灵魂的巨大能量。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 无不为干部道德修养提供了方向。干部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不断提高精神境界,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宝库中, 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 也有许多值得后人吸取和反思的沉痛教训, 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宝贵财富。《战国策·赵策一》说:“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新唐书·列传二十二》说:“以铜为鉴,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反思历史, 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 避免重蹈覆辙;继承历史, 汲取成功的经验和智慧, 按照历史规律想问题、作决策。

3.学而不思则罔

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都体现了先哲集体或个人的思维过程。干部多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 学习先人思维方式, 撷取哲人思想火花, 对形成正确的观察思考角度、养成高水平的处理能力不无裨益。具有了较高的思维水平, 干部看问题就能入木三分,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能高瞻远瞩, 见到别人所未见;就能增强判断力, 提高决策力。

4.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着深厚文化涵养的干部, 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审美情趣往往高雅不凡, 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从而形成强大的领导力和感召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 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 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温家宝同志参加各种国际国内活动的讲话、发言, 几乎每次都要引经据典, 他的讲话深入浅出、文雅厚重, 既展现了他政治家的风度, 又展示了他博学多才的学者气质。习近平主席也喜欢引用经典诗文, 如针对外界对于金砖国家的一些质疑, 他分别用“不为风险所惧, 不为干扰所惑”“独木不成林”“志合者, 不以山海为远”作回应, 意蕴深邃又文采斐然, 展现了他从容大度的个人魅力。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培训课程需精挑细选, 培训模式则要灵活多样。聘请专家讲座, 跟随专家畅游文化海洋, 鉴赏文化珍宝;开展学生互动研讨, 思想在研讨中碰撞, 智慧在研讨中闪光;播放《探索》等纪录片, 追溯历史, 寻找真相;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取信息, 如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考察参观文化基地, 亲历其中, 直观感受等。丰富的学习模式让干部多角度感知中华文明精髓, 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进而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十八大的号角已经吹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干部理应身先士卒, 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潮中去, 扛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大旗。干部培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干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刻不容缓。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要求干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在当前干部培训模式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是提升干部文化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关键词:干部文化素养,干部培训,传统文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建民.为政之道: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群众, 2010, ( 09) .

[2]卢欣欣.领导干部要从国学中学些什么.领导科学, 2012, ( 1) .

8.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 篇八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地方文明的总和,包括本地区的地域风貌、文物古迹、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是独具优势的课程资源,也是作文教学的优质的源泉。新一轮课改强调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博大久远,丰富多彩,学生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乡土文化更容易亲近和接受。乡土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注重乡土文化的浸润,能让学生走向更深广的文化空间,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南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里江风海韵,风物潇洒,南通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拓宽学生选择作文素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其作文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南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本土,让学生写熟悉的生活,才能走出困境。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使二者达到有效融合,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广泛阅读乡土文学作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感悟人生、积累作文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是用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写作手法,反应一定地域的民间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理想载体。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家的乡土土文学作品,并以写为抓手,以读促写,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活动。教师可推荐作品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今昔比较,追溯通州从五代移民开始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有思想深度的读后感和书评等。再比如《千年流光》就是一部特殊形式的南通文学作品集,包括王安石的《收盐》、崔润的《捍海堰》、梅兰芳的《回忆南通》、张明的《元宵灯节忆故乡》等作品,是南通千年来文化的具象体现。阅读这部作品,学生能增添文化意趣,培养创新思维,积累写作素材。

2.以乡土文化资源为写作对象

(1)描绘自然风光

一方山水自有一方风情,山的秀朗,海的湛蓝,花的鲜艳,树的繁茂……家乡处处充满着自然美。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近自然,用耳朵去聆听第一声婉转的燕语,用眼睛去观察第一片飘落的秋叶,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揣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寻找大自然的个性特征,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借助艺术手法,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2)状写名胜古迹

南通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不少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熟悉家乡的名胜古迹,有利于学生乡土文化的积淀。南通有曲溪茂林环抱的全国八小佛教名山狼山,有“春红夏绿波青镜,晓月夜灯弄曲池”的古护城河濠河,有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墓园啬园,还有古色古香的唐闸民居大院……教师平时可选择一些有关本地名胜古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假期里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家乡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

(3)叙写风俗习惯

南通传统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南通有正月十五放烧火的习俗,清朝南通籍诗人李琦写道:“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中反映了古人丰富的农业知识,以及对传统习俗的爱好。又如南通人崇尚茶文化,喝茶有讲究,敬茶有寓意。旧时南通还有“施茶”的习俗。每当酷暑来临,居民商家门口摆上一只大茶缸,里面放上佩兰、淡竹叶、茶叶,泡上一缸茶水,供过往的行人饮用,以之为善举。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写作的典型素材,教师要结合材料布置相关作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民俗习惯,集成选刊,供同学们传阅,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记录当今人事

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记录当今的人和事,获得第一手写作资料。首先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美。例如,南通有位看车老人,他几年如一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坚持从清洁工人打扫不到的缝隙里捡拾烟头,他俨然构成了街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又如南通市有一支自发组成的自行车队,在反恐斗争中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平凡的人以奉献为荣,不求回报。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以认真思考,写出带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作文。其次应关注南通的热点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学生写作也必须跟上家乡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融入社会,关注民生,感悟家乡的巨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乡土文化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应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只有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构建张扬个性、充满创新活力的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

上一篇:歌颂周恩来的诗词下一篇:巴塘县人民小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