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12篇)
1.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 篇一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问卷调查
1、你生长在A、农村B、城市
2、你是
A、文科生B、理科生C、特长生
3、我国最高立法机构是、A、国务院B、全国人大 C、最高人民法院
4、我国效力最高的法律是
A 宪法B 刑法C 民法
5、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
A、充分信任 B、比较信任 C、不信任
6、你经常看法律方面的杂志吗?
A、经常B、不是
7、你的权益受害时,你会选择法律手段解决么?
A、会B、不会
8、当你参加相关勤工俭学时,你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
A、有B、没有
9、你是否认为法律是万能 ?
A、是B、不是
10、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B、一般C、基本没用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
11、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是我国的公民么 ?
A 是B 不是C 不知道
1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B、报纸上C、学校的课本上 D、家庭的影响 E、其他
13、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B、用武力解决 C、通过关系解决.D、感觉很委屈但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14、对于学校不允许到达法定年龄的同学结婚的做法,你的观点是?
A:赞同B、不赞同
15、你认为中国的现有法律满意吗?
A、满意B、不满意 C、基本满意 16.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
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 B 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
C 群众监督 D 执法机关自我监督
17.你觉得法律能维护你的切身利益吗?
A、能 B、不能
18你觉得自己会不会犯法?
A、会 B、不会
19、你经常参加关于法律方面的活动吗?
A、经常B、有时
20、甲、乙两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甲向乙借600元生活费,答应3个月后还,您认为甲应当写借条吗? A、需要 B、不需要 C、无所谓
2.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 篇二
一、案例列举及学情分析
(一) 案例
案例1:高职生兼职受骗。本校学生田某, 因家境贫寒, 故在课余时间寻求校外兼职以补贴自己的开支。因无兼职资源, 被中介公司骗去200元中介费后, 中介公司人去楼空。
案例2:小矛盾引发的校园暴力。本校学生尼玛某某, 藏族, 因在校与低年级学生发生身体碰撞, 相约打群架解决纷争。尼玛某某嚷嚷着让对方有本事来学校找她。对方一干人等, 晚上拿着木棍冲到宿舍, 将尼玛某某一顿暴打。
案例3:都是单车惹得祸。本校学生施某某, 每天骑单车上下学。岂料在企业实践周的一天, 因前方出租车突然刹车而追尾。出租车司机并没有理会施某某的伤情, 而是要求施某某赔偿。施某某给其父亲打电话, 其父亲一听儿子闯了祸, 骂了施某某一顿。和施某某一起的几个同学凑了150元钱打发了出租车司机。后施某某回家, 又遭遇父亲一番暴打。
(二) 学情分析
本校生源多是来自各州县上的少数民族学生, 其中以藏族学生居多。在语言、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法制教育更是难上加难。笔者给学生上法律基础课就有明显的这种感受。因此, 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个案和学情分析, 高职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令人堪忧, 表现为不知法不惧、知法而不知如何保护自己, 法律意识淡薄。因此, 学校和教师在高职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问题上应加强重视。
二、如何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一) 高职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1. 法律常识的缺乏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 有些法律知识已成为最基本的常识问题。法律知识掌握的多与少, 与法律意识的强弱表现出正比例的关系。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加快, 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是高职生的法律知识掌握却不理想。原因有很多,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莫过于学生不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2. 法制观念的淡薄
法律是一把双刃剑, 保护人的权利也约束人的行为。高职生, 普遍的不懂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要么没有义务观念, 随意的践踏他人的权利,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要么没有权利观念, 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法律信仰的缺乏
信仰是支撑一个人行动的理想。法律信仰, 即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的信念。高职生法律信仰是对正义, 公平, 民主, 平等, 人权, 自由、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和期望。但是, 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对高职生的影响, 使有些学生认为权力大于法律, 遇到事情, 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来解决, 而不是按照法定程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职生因为缺乏法律信仰, 故缺乏法律意识, 更难将自觉遵守法律。
(二) 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职业院校是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一线劳动人员的殿堂, 在为社会输送人才和人力的同时, 这些人才和人力的法律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是不容忽视的环节。而法律意识的培养决定职业道德的坚守。故对高职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职业院校重要课题。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教育环境
孟母三迁居所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 环境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职生, 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同样, 校也要有校规。学校要有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规范, 并根据具体问题严格按照校规去处理解决, 使学校的每项工作都能够有规可循。针对学生的纪律, 奖励、资助等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 整个校园的氛围就是:所有人按照校规来安排自己的校园生活。这样的环境, 更有利于高职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2. 重视法律基础公共课建设
高职法律基础课属于公共基础课, 职业院校偏重于专业课建设, 对基础课重视度不高, 教师也并非都具有法律学习背景, 加之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理念过时, 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空洞而无生趣。在这样的背景下, 何谈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因在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两个方面展开有效教学。这门课, 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在上两次理论课后, 上一次实践课, 比如组织模拟法庭、拍案说法, 案例小品展示等活动。这样,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将理论联系实践,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在与他人接触中, 不践踏他人权利, 同时, 当自己权益遭受损害时, 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法律意识培养的辅助作用
前文讲到, 高职生年龄18-22岁, 跨入成年人行列, 但心智却还不成熟, 在与社会接触过程中, 容易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被关注的群体。心智不成熟, 表现在遇事不冷静, 毛躁, 想法极端而不听劝阻, 自以为是而无视于他人, 等等。心智属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范畴, 心理健康又对法律意识的培养有辅助作用。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 但这门课程也属于公共基础课, 本身被重视程度也不高。所以, 一方面要使学校和教师重视这门课程, 一方面还需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和法律基础课相得益彰。需要公共基础教研室做相关课程改革和实施。也需要在心理学和法学方面有学习背景和成果的教师队伍参与进来, 大胆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前文所述, 本校学生少数民族居多, 稍不留神就容易出现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事关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 需要高度重视。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可以考虑配备该少数民族教师, 最好是具有法律和心理相关背景的少数民族教师, 这样更有助于高职学生整体法律意识的培养。因为, 少数民族教师更能够了解该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 更容易被该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和认同。
综上所述, 高职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问题需要被重视,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杀人、抢劫、被杀、被拐、被骗等案例层出不穷。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也被各高校所重视。但是如何高效、切实可行的培养高职生法律意识, 还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共同实现这一群体法律意识的提高。使这一群体不再是法律的弱势保护群体, 而是成为能够自我保护的一类群体。
摘要:高职生年龄大概在18-22岁, 从未成年人跨入成年人行列, 其行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受到法律的约束。既有可能成为遭受侵害的弱势群体, 也有可能成为侵害他人的犯罪份子。因此, 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生来说, 法律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 当代高职生普遍表现出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知识匮乏这种现状。对此, 学校需对法律基础课上加强重视, 教师也应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 引入理论联系实践教学观念, 拓展课外活动, 培养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胡保燕.如何培养高职生法律意识[J].科技视界, 2014 (18) .
[2]李慧萍.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研究[J].经济师, 2012.
3.浅谈对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 篇三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异军突起,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特别是目前高职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严重薄弱的情况,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的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即法律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改革、营造法治校园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等措施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41-02
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对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仍很薄弱,学生法律观念淡薄,校园内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的客观要求和迫切期望,对促进校园安全、和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据调查,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高职的行列,高职大学生独立意识和平等思想有了明显的提高,诉诸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由于自身法律知识及意识缺乏,不能更好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总体来看,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大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经过高考的洗礼,没有本科生在高中时的沉稳和好学,但是思想比较活跃,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1.法律知识缺乏
目前,高职大学生虽然了解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法律知识,对其他的法律了解甚少,更
谈不上深入理解,大学期间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学习法律知识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想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知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是知法而不能守法,
更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了解到85%的学生愿意了解法律常识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民法、婚姻法、刑法、合同法等相关知识,渴望学校能开设大学生常见法律案例分析课程,使他们能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的法律难题,但是通过了解,这些学生所了解的各种法律常识问题知道的很少,即使有不少的学生能说出一些法律常用知识,但是基本上是以往废除的法律或是错误的,因为每年的法律知识更新很多,学生了解的只是一些印象知识而已。
2.法的价值理解不深
在对法的作用和效果理解上,多数高职大学生仅仅把法律理解为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是作为用以统治社会的工具和手段,是用来严惩犯罪、制裁违法的有力手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为遵纪守法行为只是迫于国家和学校的强制性规定,并没有从内心上深入理解,认为法律只是政治和道德的一种附庸,是政府用来对民众实施统治的工具,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法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价值所在。所以高职学生对法律缺乏基本的情感和信任。
3.责任意识不强
目前,高职大学生违法犯罪和校园侵权案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因为日常生活琐事而大打出手,并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对老师、同学不诚信、违背承诺,这一切都反映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严重缺失,在校期间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或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其中有大部分学生权利意识偏差,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后,盲目采取“认命”,认为“权大于法”,自认倒霉,不会借助法律和学校的制度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模糊多变,不能科学正视社会现实,科学合理的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缺乏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方向进行合理定位和理解,对本专业培养的相关要求了解甚少,从教育目的和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来看,高职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就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个人修养。
2.从学校方面来看
目前对高职大学传统法律教育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对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义务和责任的宣传,而忽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教育,使学生感觉为“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不利于高职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重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目前对法律知识的考核还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使高职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高职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重视不够,对一些高职院校不重视公共课的教学,一味的强调学生专业实践环节。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没有发挥出这门课的作用,由于缺乏专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还是单一的灌输,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3.从社会方面来看
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果社会上处处弘扬法律公平公正的风气,则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法律的信赖;否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法律的追求和信任。目前社会上追求公平公正的风气越来越强烈,这种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和措施
为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认真分析高职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制约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原因。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学校作为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坚持依法治校,优化法制校园文化氛围,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1.加强思想引导,树立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教育,他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果高职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不能落实到学生自发的行为之中。在高职大学生眼中,法律看上去就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其背后却隐藏着道德关切和信仰问题,当高职大学生对法律产生认同并逐步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就会自觉的遵守法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要加强引导大学生使用现代理念来理解法律规范和条文所体现出的法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大学生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他们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充分发挥法律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学校一方面要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法律教师来担任法律教育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随着立法的工作的不断深入,每年法律知识更新太多,作为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和修养,这是增强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法的价值和法的精神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对高职大学生对法的价值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讲解,重在“少而精”,侧重于讲授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有一定关联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合同法等。
再者就是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符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鼓励大家在课堂讨论,通过典型案例或本校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法律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营造法治校园文化氛围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增加课外知识讲座及专题报告,开设各部门法律选修课,鼓励学生辅修法律专业。因此必须逐步让学生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和相关的民主决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不断深化校园内部的管理机制的改革,改革过去以人治为特点的管理模式,逐步建构以法治为特点的管理和培养理念,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教育,鼓励学生公平、公开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努力营造透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各项评优、奖励以及处罚都要严格按照法规程序来进行,让学生维护权利途径更加畅通。
学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来开展学生工作,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经常性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式,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萍.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
[2]陈大文,陈锦文,吕新.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丁建军.网络时代开展高校法制教育的新领域[J].理工高教研究,2005(1).
[4]高淑芬.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
4.浅谈法律意识 篇四
一、什么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中,没有全社会统一的法律意识。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各阶级法律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各阶层、各集团乃至个人所处的具体地位不同及其他原因,其法律意识也不完全相同,但在基本点上都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直接指导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制度,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等,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指导下确立和制定的;司法人员在应用法律规范时,他们的法律意识对实施法律规范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法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他们依凭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什么要树立法律意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是没有法律,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就会灭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
人治决策易变,不稳定,常使民众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容易形成独裁和专制,所以法治比人治更可靠,更稳定,不会因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现实条件的偶然变化而改变,所以一个国家必须有法律来维持,在这种认识下,法律是一个有强制效力的规范体系,遵守它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人民就需要拥有法律意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让自身的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当今中国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既然是“法治”、“社会”。那就不能让法治只停留在一小部分人中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建设法治社会,就要提高每一个人的法律意识,使法律成为每一个人的法,成为保护全民族的法。再者,只有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人民才会主动地去用法。这样法才能在人们的不断运用中发扬广大。
三、如何树立法律意识?
对于政府:
1、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那么对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显然是句空话,为此,必须做到:一要通过立法健全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自觉守法护法,依法办事。从公民角度讲,要自觉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从执法者的角度讲,要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权;三是要维护司法公正,通过冤、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强有力地促进司法人员公正办案,使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法定义务得到履行、违法行为得到惩罚,这样能够避免徇私枉法等司法腐败。
2、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弘扬正气、打击邪恶活动,使好人敢做好事,使坏人不敢抬头;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为此在立法上要限制居于优势一方,保护弱势一方;在实际运行程序上,应给予弱势群体更多更有效的公平救济途径,用法律为他们讨回公道,用法律改变他们的命运;以此激发人们知法、守法和护法的积极性。
3、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已经开展有二十几年了,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要落实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必须要做到:
(1)要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普法教育不能只停留做表面文章、走过场上,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取得工作实效。
(2)工作形式必须灵活多样。我国人口多,地区差异大,要以尽量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收益,必须因地制宜,既可集中授讲,也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既可采取就地办案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采取法律服务与帮助的方式进行,要注重教育材料的典型性、灵活性、生动性。
(3)要注意普法教育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普法教育要面向群众,要在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和群众务工集中地点广泛进行。同时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要有针对性。当前普法工作应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领导干部手握权力,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才能使之依法行政;同时领导干部的责任和影响比普通群众大,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对于不同行业,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普法教育。
(4)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事业心强的普法队伍,提高司法宣传队伍的综合素质。只有普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普法教育活动出谋献策,为普法教育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作出贡献。
(5)要重视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研究。在普法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法学教育这方面工作。法学教育不发达,法律专业人才少,势必影响到法律意识的提高。因为如果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差,它将直接影响具体案件的质量而影响法的权威和尊严,影响群众对法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因此,必须重视法学教育,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为执法机关提供尽可能多的受过专门教育的法学人才,并为在职的执法人员继续学习和提高,提供更多的方便。
对于公民:
1、抽空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比如《宪法》、《婚姻法》、《物权法》和《土地法》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强法律意识。
2、多观看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电视节目,比如“法律讲堂”、“今日说法”栏目,就是很知名的节目,相信观看过此类节目的观众都会从中受益良多。
3、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学会善待他人,邻里和睦,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从而更进一步增强自我法律意识。
4、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是最基本的法律”已经成为法律界的共识,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就是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至少在伦理性的犯罪方面会大大降低。具体表现在遵守“公民道德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求。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榜样示范、社会实践等方面来实现。
5、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绝大多数人类认同的规则都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不少规则包含着科学的因素。这些人类认同的规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其实质却是对整个人类自由的维护。从小培养学生对规则的亲善、认同、接纳等心理特征尤为重要。
5.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 篇五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们大学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才能从容的面对和正确处理各种法律问题,遵纪守法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作为21世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其法律意识如何?是否健全?掌握的法律知识如何?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促进自身的发展。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我国法制宣传日是
A、11月4日
B、12月4日
C、11月14日
D、不清楚
4、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应是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国家安全法
5、我国最高立法机构是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民政协
6、您认为法律在您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
B、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C、一般吧,我基本不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除非迫不得已;
D、没觉得有作用
E、法律根本没用
7、您觉得法律能维护你您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有信心;
B、不能,法律愈来愈成为有钱人和有权的人的代表;
C、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8、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
A、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个来确定;
B、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
C、我只是知道不犯法;
D、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无所谓。
9、您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哪里【可多选】
A、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宣传
B、家庭教育
C、新闻媒体
D、同学交流
E、其他﹍﹍﹍[请注明]
10、您知道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的工资不低于平时几倍
A、1.5B、2C、311、劳动者要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提前多少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A、10天 B、20天C、30天 D不用通知,随时走人
12、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
A、3个月 B、5个月 C、6个月
13、假如不幸遭到抢劫或是被盗,您会报案吗?
A、会,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B、不会,报案也没有
C、会,但挽回损失不抱太大希望
D、不会,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
14、你认为造成法律教育薄弱的原因是【可多选】
A、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B、贫富悬殊是产生犯罪的土壤,影响了教育效果
C、公民的自觉性是根源
D、法律教育的局限性
15、您觉得现在大学生缺少哪方面的法律意识
A、自我保护
B、隐私保护
C、其他﹍﹍﹍[请注明]
16、您认为您目前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可多选】
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
B、缺乏法律知识
C、较少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缺少实践机会)
17、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你希怎样的教学方式【可多选】
A、课堂理论教学
B、实践活动教学
C、情景案例教学
D、其他﹍﹍﹍[请注明]
18、你认为当前社会的许多丑恶现象,是否通过加强法制或完善法制来解决
A、同意
B、基本同意
C、不好说
19、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是【可多选】
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
B、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
C、群众监督
D、执法机关自我监督
E、说不清楚
20、您对我国建设法制社会是否有信心
A、有信心,我国会走上法制社会道路
B、没有信心,我国不可能走上法制社会
C、不确定,很难说
6.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 篇六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理性思考和理性基础上形成的观念。法律意识是法的灵魂和生命,对人们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山区农民缺少法律知识,甚至边远农村是“法律不入之地”。农民没有学习法律的畅通渠道,没有学习法律的热情和兴趣,没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农民更加缺乏的是正确的法律意识,甚至部分农民对法律抱有漠视、抵触情绪,因而对农民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针对贫困山区农村的法治现状,对如何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山区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通过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有所提高,农民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现象有所增加,农民对法律、法院、政府的信任也有所加深。但是由于我国有二千多年的封建人治传统,法制建设举步维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等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在我们贫困山区的农村更是如此,农民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部分农民头脑中还存在许多错误的法律意识,主要表现在:
1、法律与我无关。在调查中,有相当多的农民认为法律就是用 1
来打击违法犯罪的,我又不违法犯罪,法律与我就没有关系,我也就不需要学习法律。
2、法律是恐惧的。在对农民的调查中问对法律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普遍的回答法律是整人的,相当一部分农民在言语中表现出对法律的恐惧。形成这种心理有历史原因,我国有重刑轻民的法律传统,人们看到和法律相联系的就是惩罚、管制和监狱;形成这种心理也有现实原因,在现实中这样的标语到处都是,如:“对正在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可以当场击毙”、“谁烧山,谁坐牢”、“一只枪,两斤药,判你三年没话说”、“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就是犯罪”等。并不是说这些标语就错了,就不应该宣传,但是不能只给农民灌输法律的惩罚性的一面,还应该灌输法律具有保护性的一面。否则农民看到的就只是法律的威慑力,而不知法律是用来保护自身权益的。
3、权大于法。在对农民的调查中,问到权与法谁具有最高权威时,大部分农民的回答是权大于法。他们说,法律是当官的制定的,领导的批示拿到法院,案子就能改判,当然权大于法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农民遇到法律纠纷就不喜欢打官司,而是喜欢上访,喜欢找领导。
4、打官司是丑事。在山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当发生矛盾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了,要么用暴力的方式解决,要么找德高望重的老者或者村组干部来解决。很少有到法院去打官司的,甚至有一个村十年来没有一例到法院打官司的。追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打官司是丑事,涉入官司就是家门不幸,会让
人瞧不起。
农民的这些错误法律意识的产生有历史原因,中国历来是实行人治的,几千年的传统中,法律只是一个维护统治者统治秩序的工具,没有法治的传统。除此以外,还有现实的原因,主要是农民法律知识缺乏,农民没有从法律那里得到实惠,得到保护,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因而农民普遍不关心法律,对法律不仅没有渴求,甚至仇视法律。
二、培养山区农民正确法律意识的途径
1、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基础
正确法律意识不是凭空自发产生的。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树立正确法律意识的基础。试想如果农民对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等法律知识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呢?自1986年开始,全民普法已经历二十余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的普法教育基本上是走过场、走形式,编写的普法教材就是法律汇编,并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用的教材是一样的,没有专门的普法人员,使农民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难以真正了解法律,更不可能树立起和谐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法律意识。
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容应该选择农民最想了解的,与农民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物权法》、《劳动法》、《土地管理法》以及人身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等等。只有农民最需要的,才会有学习的兴
趣,才会认真学,才会学好。
农民法律知识读本不能就是几部法律法规的汇编,应该对法律条文进行解读,因为法律具有高度抽象性,不通俗地解读农民就很难读懂。不仅要解读法律条文的含义,还要解读法律条文背后的意识和价值,只有这样才学得懂,才能理解法律的精神实质。
农民法律知识的普及应该由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才能取得实效。比如由农村德高望重的人或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来进行普法教育,效果就会很好,因为他们熟悉农村,在农村有威望,由他们来宣传,农民愿意听,听得懂。对这些普法人员要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再如当农村发生法律纠纷双方希望知道法律规定,其他村民一样渴求对法律的了解,在这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就最具有针对性,也最能取得实效。
2、法律情感的培养是核心
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对法律的冷漠,说到底就是没有培养起农民的法律情感。所谓法律情感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所持有的情绪体验,诸如对法的认同或否定、支持或冷漠、信仰或敌视等情感。农民不可能掌握很多的法律知识,更不可能把农民培养成为法律专业人才。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核心就是要培养农民对法律认同、尊重、热爱和信仰的情感,进而成为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新型农民。要培养农民的法律情感关键是要让农民认识到法律的优秀品质及法律所包含的价值。法律的价值首先是自由的保障,这是法律最本质的价值。要让农民懂得法律是用来保卫、维护人民自由的,而不是用来
限制、践踏人们自由的;其次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没有法律就没有秩序,社会就会混乱;再次法律的价值体现在对利益的调控,法律对各种利益的冲突加以平衡,从而不致使人类社会在无谓的利益纷争中毁灭;最后法律的价值体现在对正义的维护。
农民体会到了法律的理性、正义、秩序、自由等品质和价值后,就会对法律产生情感,由否定法律变为认同法律,由对法律的冷漠变为对法律的支持,由对法律的敌视、恐惧变为对法律的信任,当农民的法律情感培养起来后就会积极地去学习法律,自觉地去遵守法律,坚决地去捍卫法律。
法律情感的产生源于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对法律优秀品质和价值的领悟,对于农民来说更源于对法律优秀品质的亲身体验,源于对动态法律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了解多少法律知识,但却产生了法律情感。比如看到法院的一份公正判决维护了他邻居的合法权益,这份公正的判决就会让他感受到法律的正义与力量,就会对法律产生信任与热爱的感情。
3、法制环境的优化是条件
没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即使农民已产生的法律意识也会被动摇甚至被扼杀。我们经常会看到纸上的法律与生活中的法律是不一致的,比如违法犯罪者逍遥法外,法官贪赃枉法,公安刑讯逼供,城管人员随意砸毁摆摊设点的财物,村干部任意克扣、私分农民的征地补偿费,政府行政许可朝令夕改等等。在这样的法制环境下农民是很难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的。因此,要让农民树立起正确法律意识必须要创造
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对此,行政司法机关责无旁贷。
行政机关要诚信文明准确的执法。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的意识,依法行政的意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严格执法、准确执法、文明执法、诚信执法。公民权利最大的威胁来源于哪里?就是来源于公权力的恣意妄为。过去发生的许多农民群体事件基本上都与政府滥用公共权力有关。所以法制环境状况的改善主要就是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改变农民对政府的不好印象,让农民相信政府,进而信任法律。
司法机关要维护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法律的生命和灵魂。西方有谚语:一次不公正的判决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远比十次平反带来的安慰要大。要确保司法公正首先要求司法人员信仰法律、忠实法律,做到司法公开、裁判中立、程序合法、案件处理正确。其次要求司法活动具有权威性。由司法机关做出的裁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服从而不是干预。如果领导的一个批示就可以改变法院的判决,那么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将变成一句空话,良好法制环境的建立也将遥遥无期。
7.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
一、青少年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 法律知识较为欠缺, 权利意识淡薄
虽说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文化课学习, 要求其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实属牵强。但基本法律知识的欠缺将会直接导致青少年权利意识淡薄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 一旦青少年自身权益遭受侵害, 他们就会因为缺乏正确的救济方法而无法受到有效的保护, 甚至可能遭受进一步的侵害。
(二) 青少年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人民法院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已呈逐年上升趋势, 下面结合河北省兴隆县人民法院2011、2012、2013年三年14-28周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审理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如表1、表2、表3所示:
根据上述数据表1、表2、表3分析可知,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势头并未得到有效的遏止, 出现了新类型的犯罪案件, 同以往的交通肇事、盗窃、强奸、抢夺、寻衅滋事等常见案件相比, 青少年开始涉足新型犯罪, 且种类、数量在逐步增加。2012年比2011年新增5类, 2013年比2011年新增9类, 比2012年新增7类。青少年涉足新型犯罪案件种类、数量逐年增多, 如重大责任事故、骗取贷款、强迫或介绍卖淫、储存爆炸物品、玩忽职守罪等, 因为这些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 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因而青少年犯罪问题已万万不能被等同为一般刑事犯罪, 并把它作为一般的社会问题去看待了。
(三) 城乡差别明显
在经济发展依然不很均衡的中国社会, 城乡差别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但是本人在调查中发现在法律意识的完备程度上, 乡村青少年与城市同龄人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总之, 我国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面对这种现状, 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二、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对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起着基础性作用, 对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法律意识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讲的就是要注意从小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问题。
三、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 充分发挥学校法治教育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学校是的法治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 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法治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 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提高家长法律意识, 营造良好的家庭法治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实施家庭教育帮助青少年培养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家长做守法榜样, 在日常的生活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法治环境。
(三) 强化社会法治宣传教育, 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青少年处在社会之中, 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至关重要。全社会应形成人人讲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护法的氛围。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治宣传教育, 如张贴法治标语、开设法治宣传窗、召开法治教育大会、进行法治文艺演出、播放法治电视专题片、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治演讲比赛、建设和评选法治文明社区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使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 加速我国法治化进程,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敏.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J].考试周刊, 2009 (20) .
[2]王靖.对如何塑造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1) .
[3]徐晶晶.浅谈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J].职校论坛, 2008 (9) .
8.浅谈公民法律意识 篇八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现状;意识培养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学者逐渐开始对法律意识进行研究。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如今我国学界对法律意识概念的主流观点为:“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 观点、 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内涵有如下几方面:首先,法律意识是众多社会意识的一种,社会意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而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特别是现行法和法律现象的知识、观点、情感和态度的总称。其次,以社会主体认知法的方式划分,法律意识包括法律情感、法律认知和法律评价。第三,根据对法不同阶段的理解,法律意识也可分为法律思想和法律心理。法律意识的内容本国的法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社会政治制度有关,法律意识以其特有的性质和作用为上层建筑服务。
二、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
1.传统道德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存
尽管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已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多数公民倾向于自己内心传统道德价值标准来衡量公平与否,这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这样对法律的评价也会带有主观性。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使法律意识在公民内心扎根,法治社会建设才会稳步发展。
2.各部门法之间的法律意识发展不均衡
公民虽然对现行法律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在宪法意识薄弱、民商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这三个方面还是表现出了法律意识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公民的日常思维中,只要一说到法律,首先想到的就是“抓人”、“判刑”,公民对民商事活动中自己合法权益的保障没有更多的认识。由此看来,部门法在公民法律意识中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了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商业诈骗、偷税漏税、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在守法与违法的选择上,我们会不自觉的受到“有法不依也没事”潜意识的影响,信用缺失造成的危害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着我国各项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这种社会诚信的缺失从根本上说是公民法律意识的欠缺。
三、公民法律意识的作用
1.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律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卢梭曾说过:“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记录。”所以, 如果公民没有的法律意识, 优秀的法治环境就不能形成, 依法治国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无管是法律适用还是法律遵守,都是通过公民的行为活动来进行的, 而公民的行为是在肯定是在法律意识的支配下作出的。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识必然影响法的运行。
2.公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观念要件
公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法律意识才会有正确的法治观念, 有了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促进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法治观念是建立法治原则和法律制度的先前条件。但是法律是立法活动的产物,人们总是先形成对法治观念的认知从而再反映到法治的原则和法律制度中去。
3.公民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的理念基础
所谓法律的合法性,是指法律为大多数人所同意或接受, 法律的价值以及事实被人民所认可,且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社会观,公平正义观。现代法制的合法性来源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现了社会主体的现代法律观念或法律意识。而这种体现现代法制合法性的法律意识对于现代法律的制定和合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1.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公民平等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近些年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但是很多立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多变情况,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首先,要建构良好的民主立法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需求,从实际出发,科学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建构良好的司法环境,让人民知道法律是维护公民权益的,而不是抑制人民的。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道防线,严格执法是执法机关有效行使权力的前提,这就要求对行政机关的职权加以规范,不得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同时,公民要想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除了外界环境的改变也需要公民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具备了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懂法守法用法。
2.我们应加强现代法律文化的建设,营造公民法律意识的文化氛围,建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公民法律服从意识和法律程序正义意识的培养具有正面影响,但残存的封建等级和义务本位观念又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中的平等意识。
3.进行普法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充分利用传播媒介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大众传播具有广泛性快速性等特征,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效应和氛围,使法律意识深入公民内心。通过普法教育,使公民了解法律的本质与功能,不仅知道按照法律应该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才可以帮助公民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使公民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公民法律意识在中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理念基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对我国各项事业都起着长足的促进作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懂法守法用法,凡事依法办,则社会必然和谐,各领域都会有序长足的健康发展下去。守法是公民良好法律素养的表现,反之,违法乱纪则是愚昧无知的做法。国家的法治进程中,公民的法律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的法律意识经常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国法治水平的标准和尺度。因此,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司海林.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与社会.2013.1(下)
9.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篇九
专业: 班级: 组长: 组员: 成员分工:
调查目的: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法律意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社会意识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讲,法律意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观点、态度与解决方法,简单得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素质修养的必备要求,是能够懂法运用法律的前提;对实际案例的解决是法律意识高低的具体表现,具有直观性。因此,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了解我校在校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观点与态度,我们组织了关于学生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
摘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作了法律方面的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正文: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全面分析。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观点偏差。
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来源很局限,大多只是从教育中获得。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短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导致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了了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 国青年研究》(1999,2)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大学生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基本精神。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并对法治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譬如,他们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以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这些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对法治整体意识的偏见。虽然这一方面反映了法律的不够健全,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大学生看问题往往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四)大学生对违法犯罪存在模糊观念。
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甚至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如果法律知识缺失,很容易导致原则和行为上的尺度偏移。数据表明,大学生因法律知识不足从而导致犯法的占多数。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成人感与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使大学生无法客观地看待和解决周遭问题。从而抱有侥幸心理而跨越犯罪的界限。
也有些大学生因为贫富差距,阶级观念,有色眼镜等等原因,受周遭的压力开始对现实逃避,产生心理扭曲和心理障碍,往往走上了不归路。正如马家爵在周遭的冷眼,看不起等的压力下,产生人格障碍变得具有攻击性,再加上缺乏法律观念,这种压力得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便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心动力,这种内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从哲学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 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2.实行“依法治校”,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3.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4.改革法制教育内容,提高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实效性教学,遏制和惩处违法行为。5.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 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哈尔滨理工大学 安全教育专栏
金志海《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思考》
10.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篇十
亲
求围观:
我们是海南大学13级电子信息工程的一个调查小组,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知识现状,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大约会耽误您1~2分钟的时间。此调查不涉及个人隐私,对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参与调查,深表感谢!
亲的情况:
(1)您所在的年级:
()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的性别:
()
A.女
B.男
(3)您生活中的法律意识是从哪里来的()
A.电视上
B.关于法律的网站上
C.报纸上
D.学校的课本上
(4)您认为法律与你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是
()
A.关系密切
B.关系不大
C.说不清
D.没关系
(5)在您所有的生活经历中您是否运用过法律来解决纠纷?
()
A.经常
B.偶尔
C.从没有
(6)法是否在您脑海中形成一种深刻的认识?
()
A.没有形成
B.形成了一点
C.完全形成
(7)当您参加兼职或者家教的时候,您是否有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者是说明?()
A.必须签订
B.如果数额很大,才决定签订
C.无所谓
(8)您对“宪法”的理解:
(多选)
()A.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
B.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任何法律更严格 C.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基础和依据
D.普通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
(9)您认为目前学习法律中的主要问题是:
()A.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B.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C.没有学习法律的氛围
D.对法律知识一点都不懂。(10)如果他人侵犯了你的权益,您会怎样做 ?
()A.双方和平协商解决 B.向法院提起诉讼 C.问题如果不严重就不做追究(11)如果您在淘宝上买到的东西在运输过程中损坏了,卖家又没法联系到,您会怎么做?()A.臭骂卖家,不给好评
B.联系淘宝客服,商讨退货 C.找物流,快递要个说法
D.搁置一边,就当吃个哑巴亏
(12)您认为目前我国的法治状况
()A.已经是法治社会
B.有局限性,要严格限制法律使用的范围 C.各方面都差得很远
D.整体上看人治的影响大于法治
★★★亲 最后一个问题来了:
如果您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骑电单车撞到一位大妈,首先您没有违反交通规则,但是大妈却受了一点轻伤了。瞬间周围围来了很多路人,大妈开始大诉瞎话,开口索赔。而且周围也没有监控录像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您会怎么做?
A.送她去医院,让自己的父母赔钱
B.中途不停电单车,不管她,就开溜 C.打电话报警,通过法律维护自己权益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小组成员亲身经历过的事,当时的他太小,出事故的地点也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区域。他没有走开,只是无助的辩解几句,然后被后到大妈的儿子扇了一巴掌。结局是他的父母也赔了很多钱。我们小组做这个问卷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对法律的认识的多少,然后能有心去了解更多关于法律的知识。
亲
11.浅谈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法律教育;高中生;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16
对于许多普通民众来说,法律似乎离自己很远。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及按照法律程序应当如何,也常常在许多小事情上违法。国外有人做过调查,超过92%的人都曾违法。这个比例似乎很吓人,但想一想,人身攻击、言语攻击都在法律禁止范围之内的话,我们对法律似乎一点也不了解,也缺少了应当有的敬畏之心。不仅如此,现代中国的公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尤其是高中生群体问题。本文围绕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展开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教育者的注意。
一、高中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首先,高中生虽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却不知如何做,不懂得维护法律的庄严与神圣。随着我国法律建设不断取得进步,法律意识和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尤其是伴随着广播媒体逐渐扩散普及,许多普通百姓开阔了视野,在法制栏目不遗余力的宣传中获得了法律意识,增强了维权意识。与此同时,从小接触媒体拥有更加开阔视野的年青一代在新形势的教育中也不断接触法律,学习法律,从这一点看,高中生拥有比普通民众更深刻的法律意识。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一代,担当着建设国家、复兴中华梦的重担,其对法律不应该止步于有了法律意识。但高中生对法律的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对于法律名词的了解和认识上,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更关键的问题是高中生拥有的法律意识多倾向于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自己应该担负的法律责任有哪些,该如何去做,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至于维护法律的庄严和神圣,维护律法的公平正义性,就更很少有高中生注意。
其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法律观念淡薄,遇事冲动凭主观行事。高中生自身不但在法律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且在遇到一系列突发事件时缺乏灵活机动的意识,往往头脑一冲动就做出了过激行为,基本想不到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社会上存在的诸如“权大于法”等一系列有悖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歪理邪说影响到了高中生,冲淡了他们脑海中的法制观念,再加之他们本身法律知识储备就相对不足,综合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高中生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伤害时不会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
再次,高中生违法犯罪现象普遍存在。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高中生如今的见识和享受的物质文明远非上个世纪的人可以想象的。但高中生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蔑视权威,出现了以下行为:一是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二是打架斗殴、偷窃、抢劫等直接触犯法律的行径。尽管制度还够不到法的严苛,但是制度也同样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是法律的雏形,如果学生不能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话,那么法律也同样得不到他的敬畏。所谓的法律意识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最简单、最原始、最基础的约束力上。法律的特性就是约束,而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就是尊重约束,体现公平。
二、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高中生的心理年龄远远滞后于身体的成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少,也不具备足够的人生阅历,几乎很少遇到挫折,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能够形成坚定稳定的价值取向,往往对是非缺少自己独立的判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也受到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追求物质享受,相互攀比,奢靡成风,这些行为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善恶是非的判断。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尽管近些年法制教育走进了学校,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没有专业的法律教师,仅凭公安部门偶尔的法制宣传,往往是水过地皮湿,难以入脑入心;二是课程设置上,法律部分往往和政治混溶在一起,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三是许多教师对法律的敬畏心不够,很难在教学中有力地突出法律的神圣。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对高中生存在很大的干扰。当前的市场经济大大强化了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头脑,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对金钱的渴求程度较为旺盛,再加上受到了一些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的侵袭,就很难守住自己的法律底线,以至于误入歧途。这凸显了高中生法制意识不强的现实。
三、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首先,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虽然包含在学校教育中,但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教材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往往更注重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对于法律常识、基本条文和历史都缺乏必要的交代。要想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就要重视法律教育,把法律课从德育课中独立出来。虽然道德和法律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但二者又截然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加强法律教育就是要突出法律课的地位,明确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
其次,增加新鲜材料。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律教育的材料必须是生动和新鲜的。如今的法律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现行法律法规而轻法理学、重刑法轻民法、重公法轻私法等不恰当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似乎有着“目光短浅”之嫌,其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学生对当前市面上通用的法律条文和知识有着较为熟悉的了解和掌握,但由于其对该项法律的理论基础等一些相对较为深入的层面缺乏了解,当这些法律进行修订或是有其他的法律条文替代之后,他们对这些新的法律就会产生陌生感,更有甚者还容易使学生对该项法律的如何施用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就谈不上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实际操作了。
再次,创新法律学习手段。一是在法律学习中多增加一些真实的案列,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体会到法律的作用,在案例的解决中熟悉各种法律条文,避免法律学习的枯燥和乏味;二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不断培养遵守条文法规的习惯,只有对规定性的东西有尊重的习惯,懂得其对于公平正义的约束力,才能从习惯到内心形成对法律的重视;三是组建法律宣传小组,把学习者变成宣传者和传授者,角色的转换能够帮助高中生体验到法律宣传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学到教,再从教到学,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领悟和体会。
参考文献:
[1] 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4).
[2] 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科教文汇,
2010(8).
12.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 篇十二
1 对法律意识的认知和情感, 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的本质及作用的看法, 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 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 对每个人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 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 它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 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 蕴涵着个人及群体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
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 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在当今倡导的法制社会里, 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它具有诸多功能:首先, 法律意识具有认识功能。因为人们的守法行为不会自然而然产生, 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引导下去实现的, 所以人们只有具有了法律意识, 才会对法律产生热情, 只有对法律的本质、内容、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才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和遵守法律;其次, 法律意识具有评价功能。社会公民只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就会根据法律的有关要求在心理形成一种正确的法律态度, 并进一步联系社会实际, 初步衡量行为是否合法的判断标准, 促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遵法守法的内在动力;另外, 法律意识具有调节功能。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知法、服法的法制观念, 而且包含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尊重, 对法律规范的内在服从, 是一种内化的、自觉的法制观念, 从思想深处矫正个人的行为。当个人欲望与法律规范的要求不一致时, 法律意识就会对个人的思想及时提出警告, 防止因个人不合理欲求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的苗头, 纠正表现出来的非法行为。因此, 具备了正确的法律意识, 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 而且能够积极地去维护法律的尊严。
2 做守法模范, 增强社会责任感, 努力维护法律赋予的权利。
法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 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他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 依法行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加强对医学中专生的法制教育, 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对于依法行医、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立法日趋完善。作为医疗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工作与法密切相关。所以护士生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做到学法、用法、守法、懂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但对医疗护理的质量及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医学科学也不断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 疑难大手术越来越多, 护理工作的任务艰巨而且责任重大, 但是由于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 业务技术水平、个体思维判断水平及道德水平的差异, 医疗事故和护理纠纷的发生往往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作为护理专业后备军的护士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增强法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护士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基础。护理差错与事故的发生不但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给医疗机构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且也使护理人员违反了相关法律, 自身权益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甚至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所以要有效地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就必须加强护士生的法制教育, 确保医疗安全。
我校的护士生是一个从年龄上讲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 他们既有青年人的朝气, 又有少年的稚气。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然的大千世界, 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 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 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 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去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 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
3 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育的价值导向始终为教育者自身内在的价值所左右。“教育者先受教育”, 在当今法制社会,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国家《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 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不断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在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 知识结构, 教育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 主动适应社会法制化建设的要求, 这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价值导向实效的有力保证。目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法律》课和部分专业开设了《卫生法规》课, 教师在传授法律知识时, 要特别重视和突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法律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教师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法律知识都介绍给学生, 更何况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 法律法规总量猛增,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法律知识是学不胜学, 因此, 只有在重点介绍一些法律知识时, 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才能在今后时时学法用法, 依法办事。
3.2 培养护士生法律意识, 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加强护理法律、法规的学习
中专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要有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培养他们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传授法律知识来完成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法律知识时, 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来说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来规范和调整, 例如,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 就必须搞好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 也就离不开《传染病防治法》, 尤其特别强调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以防导致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 一旦因无菌观念、法律意识不强造成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 将会受到行政处罚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而使学生感到不学法不行, 不学法就难以立足于社会, 难以胜任将来自己所从事的医疗卫生工作, 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对法律产生兴趣和紧迫感, 法律意识慢慢就会培养起来。
现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中有关法律知识的内容偏少且教学安排不够连贯与深入。如德育教学中有法律基础知识, 但主要是宪法、民法的学习, 能让学生初步知法懂法;而护理概论中又主要讲述护理立法的意义、原则, 使学生建立守法、用法的意识, 不利于学生熟悉、掌握与利用具体的与医护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所以应首先设计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内容, 使之与临床实际密切联系, 适应当前护理工作的需要。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应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 增加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相关的护理法律、法规。如《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医疗责任保险法》等。使护生明确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侵权行为、疏忽大意与渎职、执行医嘱与书写护理记录的合法性, 了解护患之间的特殊法律问题, 病人的遗嘱、安乐死的法律责任, 学会依法行使护理人员保护自我的行为和方式, 并让护士生明确护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知道护理行为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了解监护人的顺序与责任, 清楚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 从而提高护生对将来工作中要面临的法律问题的认识。
4 以理论指导实践, 法律贯穿始终,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4.1 临床实习阶段强化法制教育
首先要求学生参加在职护士的各种形式的法律培训, 接受带教老师的指导, 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医疗文件记录与书写要求等, 使护生知道学法、守法、用法、懂法、自觉维护法的尊严, 不但是保护和尊重患儿的合法权益, 同样也是避免违法、犯法, 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4.2 在护理专业课的教学中贯彻法律教育
如在药物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常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以免将来护理工作中出现技术性违法;在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教学中, 讲授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和措施时, 引导学生考虑病人的知情权、自主权、同意权、隐私权等, 使学生在学校中就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
另外, 要求护士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规程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经过实践, 不断充实、修改、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每一项都有其可行性、必行性和科学的内容, 因此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是所有护理人员必须做到的。所以, 实习时要求学生加强基础护理知识与专科护理知识的学习, 引导学生注重临床护理经验的积累, 加强基本功训练,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 使学生能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4.3 重视预防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护理差错与事故
加强护生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培养其过硬的心理素质, 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有效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从而避免因为注意力分散, 思维定势等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差错事故。
4.4 培养护士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只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忠诚于护理事业, 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 才会更好地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 实现病人的最高利益, 才能使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并调动各种内部和外部的资源积极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总之, 在校期间注重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加强相关的医疗安全教育, 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使其对相关法律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 为其将来走向医疗工作岗位, 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法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 医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他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 依法行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加强对医学中专生的法制教育, 使他们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对于依法行医、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理论指导实践, 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培养护士生法律意识, 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实践, 法律贯穿始终以理论指导实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浅谈】推荐阅读:
大学生维权意识状况调查11-12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08-16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09-17
浅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10-26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08-31
大学生使用状况分析10-16
大学生实习状况调查问卷08-28
关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09-12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报告07-26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