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共9篇)
1.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 篇一
临床表现
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球麻痹。进食及饮水时出现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食物不能向咽部移动,食物及唾液常滞留于口腔。重者常张开口流涎,不能讲话和吞咽。假性球麻痹症状与球麻痹相似,但讲话困难比吞咽困难更明显,咽反射存在,伴有强笑、强哭等症状。
护理
1 认真观察神志及饮食情况。经口进食时是否呛咳,进食所需的时间,每口及每次进食量及种类,进食时是否有情感失禁(强哭、强笑)。
2 观察吞咽及模拟吞咽、咀嚼动作,口唇闭合的情况,有无喉头上抬及颈部运动的情况。
3 饮水试验可以判断吞咽障碍的程度。方法:让患者按习惯自己喝下30 ml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正常人1次咽下(从口至喉头运动为准),时间不超过5s。
4 心理护理。病人有肢体运动障碍,语言和吞咽障碍等,对他们的打击很大,产生恐惧、自悲、紧张心理。护士要安慰和关心他们,消除不良心理。生活上给予帮助,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5 口腔护理。吞咽困难的患者,进食时口腔容易存留食物残渣,应及时协助清洁口腔,可在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流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要进行口腔护理,4/d。
6 康复训练。根据饮水试验,吞咽功能ⅰ~ⅲ级者不用训练可以正常饮食,只需指导其进食的方法、适合进何种饮食(如软食、半流质),必要时进行饮食监护。ⅳ~ⅴ级需要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微笑、伸舌,以对口腔、颜面肌及颈部屈肌的肌力行强化训练。并进行摄食训练,从胶冻样食物向糊状食物过度,如食藕粉等利于吞咽。进食时以躯干后倾和轻度颈曲位较好,不易引起误咽。
7 饮食管理。限制盐的摄入,食物宜清淡,少油腻。吞咽功能ⅰ~ⅲ级者可给普通饮食,ⅳ~ⅴ级者可给流质饮食或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含有自然食物中的各种要素成分,无需消化液的消化可以直接吸收,还可供应高热量及高氨基酸。适当进食水果,预防便秘。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及早发现和治疗消化道出血。
2.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 篇二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6年1月—2007年10月120例脑卒中病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60例,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实验组在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偏瘫康复护理。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年龄32岁~60岁;脑出血20例, 脑梗死40例;大学6例, 高中35例, 中专12例, 文盲7例;住院天数18 d~30 d。实验组男32例, 女28例;年龄35岁~60岁;脑出血25例, 脑梗死35例;大学10例, 高中30例, 中专10例, 文盲10例;住院天数20 d~30 d。诊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及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病人入院时和出院时均进行日常生活行为的评估 (ADL) 和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评定其运动能力各1次。由同一护士完成此评定。
2 护理
2.1 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实施时间 脑卒中康复锻炼时间从病人意识清醒, 生命体征稳定, 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发展的24 h~48 h后开始, 一般是脑梗死发病后1周、脑出血后2周, 以对病人心率的影响不大为度[3]。黄兴等[4]认为, 康复治疗时间为脑梗死发病1 d~21 d, 脑出血后10 d~21 d, 意识恢复,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大于8分, 生命体征稳定48 h。我科脑梗死病人发病第1天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
2.2 良肢位的摆放和体位变换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 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1], 是对病人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 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 抑制联带运动对病人的影响[5], 给病人进行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体位治疗时, 注意良肢位的保持应贯穿于康复的全过程。良肢位的摆放要求全科护士连续不断的护理, 甚至需要2 h给病人摆放1次。良肢位分为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3种体位变换使用, 避免使用半卧位, 因为它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体位变换翻身可以改变血管内压, 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压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形成, 也可改善呼吸功能,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1]。
2.3 病人的被动活动 被动活动可以同良肢位的摆放同时进行。在肢体康复过程中, 特别是在早期康复的强度、幅度不宜过大、过强, 防止各个关节部位过屈过伸。手法要轻柔, 速度缓慢有节奏, 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 s~5 s, 每个动作3次~5次为宜[5], 以免造成二次损伤。二次损伤是指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和压疮。有学者认为恢复偏瘫病人膝关节7 d挛缩需用52 d, 21 d挛缩则需用300 d, 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尽早为主[6]。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肘关节屈曲、伸展、旋前、旋后;腕关节、手指关节的活动;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内收、外展;踝关节背曲、跖曲、内翻、外翻和双手交叉摆动训练;利用健侧下肢辅助的抬腿训练和搭桥训练。在被动活动的同时进行按摩训练, 由末梢向心方向轻轻按摩, 帮助静脉、淋巴回流。根据部位不同, 用手指或手掌旋转进行, 使肌肉韧带营养改善。对痉挛性瘫痪手法宜轻, 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迟缓性瘫痪手法可适当重, 以刺激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 时间以每个肢体5 min~10 min, 每日1次为宜。
2.4 运动意念的应用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 发挥病人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7]。当治疗师用正确的运动模式进行被动运动时, 让病人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患肢上, 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 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病人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运动意念应在给病人进行被动运动时即让病人应用, 给其讲明运动意念对患肢主动运动的产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逐渐减少辅助活动量时, 鼓励病人自我训练, 逐渐达到主动运动。
2.5 健肢的主动运动 脑卒中可导致病人运动、感觉、自主神经等功能障碍, 久之可致躯体原有功能失用性退化。健肢的主动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 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 预防并发症, 改善全身症状, 增加病人康复的信心[5]。在加强病人患肢活动的同时, 也要加强病人健肢的活动。如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可增强健肢的灵活性。注意带动痉挛性瘫痪时动作宜缓慢, 勿用力过猛, 导致肌肉关节损伤, 对弛缓性瘫痪切勿过度牵伸松弛的肌肉, 可嘱病人配合用力, 使瘫痪肌肉收缩。
2.6 加强对患肢的刺激 脑卒中病人卧位时头多偏向健侧, 所以应把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 使病人拿取物品时从健侧跨过身体至患侧, 护理查房时站在患侧, 输液治疗在健侧[8]。刺激患肢感觉机能和进行精细运动, 让病人接触不同温度、湿度的物质, 锻炼手指抓握能力, 从握橡皮圈、乒乓球到拿取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到用手指或筷子取物品, 由粗到细[9]。
2.7 心理护理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在25%~79%, 一般在30%~40%, 它不仅可以对病人肢体功能的康复和认知功能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还与社会退缩及病死率的升高直接相关[1]。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易情绪失控, 情绪低落可伴焦虑、疲劳、认知功能障碍、失眠或昼夜睡眠节律颠倒。老年人多次卒中, 经济条件差, 知识水平低, 瘫痪程度重, 家庭关系差者易发生卒中后抑郁[10]。一旦病人发生脑卒中, 应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 给予病情讲解, 与病人家属交流, 告知家属不要在病人面前流露忧虑情绪, 动员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鼓励和照顾, 安慰、鼓励病人, 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身心修养环境。减轻抑郁症状[11,12]。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三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61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幸存者中约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规范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决定性的作用。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0例,早期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CT或MRI确诊脑出血31例,脑梗死89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44例;左侧偏瘫32例,右侧偏瘫28例。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45例;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31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和并发症预防常规护理,训练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
观察指标:在患者入院第1周和出院前,对两组采用Brunnstrom6级评价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1],运用修订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次评定由同1人员完成。
结果
训练组与对照组康复护理训练前后的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表1。
经X2检验,出院前与第1周相比,两组间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间比较,对照组不如训练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护理
保持良好肢体位置:头偏向一侧,仰卧时瘫侧上肢取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足呈背屈位,踝呈90°,足尖向正上。健与患侧卧位交替。
加强按摩,促进循环:按摩应轻柔缓慢,对瘫痪肌群要予按摩揉捏,肌张力较高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由浅至深,慢快适宜,上肢着重伸肌,下肢着重屈肌的按摩,2次/日,15分钟/次。上肢按摩时用五指拿捏患者后颈部、肩部,并沿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向下捏到肘部,再用掐法取曲池、尺泽、手三里等穴,力度要大,继而捏前臂肌肉并捻各手指。当捏到三角肌时嘱患者做肩外展,捏肱三头肌时伸肘,按外关时伸指动作。下肢按摩时患者健侧卧位,用拇指推腰部,掐肾俞穴,深推环跳穴,再用双手滚大小腿,上下来回数遍。然后掐委中、承山、太溪、昆仑等穴,力量宜大。最后揉捏小腿直至足部和各趾。
肢体被动活动:肌力0~Ⅱ级者,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重点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每天数次,每个动作3~5遍,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并配合肢体拮抗肌的按摩。
鼓励主动运动:肌力Ⅱ级以上者,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指导患者用意念对患肢发出冲动,使瘫痪肢体肌肉收缩;用健侧肢体牵动患侧肢体运动。尽量鼓励患者用患肢洗脸、进餐、更衣、入厕等,3~4次/日,30分钟/次。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达到上肢可举起,下肢可站立与行走。
平衡训练:练习起坐顺序是靠坐、自行扶坐、独坐,当患者能在床上坐稳维持10分钟后,进行站立平衡、迈步和步行训练。
作业疗法: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相互对指、转移木柱、翻牌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心理康复:脑卒中后患者产生恐惧、抑郁、消极和悲观的心理情绪,采用劝导、解释、同情、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消除疑虑,改善心境,提高信心,配合治疗。
讨论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应从卧位姿势、中医按摩、被动活动、主动运动、心理支持等方面给予指导及照顾,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2]。按摩可起到刺激局部、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舒筋整复、活血祛瘀的作用[3]。肢体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肢体主动运动,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4]。心理康复,稳定了患者情绪,增强了康复信心。总之,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4.
3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4.
4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
4.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 篇四
【摘 要】目的:探讨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从五月至20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全部脑卒患者中,随机抽取一百名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一组和二组),其中对照组对脑卒病人采用一般治療方法,并进行基础性护理,而观察组除了进行基础性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康复护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方法,对患病五个月以内的病人进行临床护理效果分析。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病人恢复情况比对照组病人恢复情况好。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对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可以为病人恢复提供有力帮助,从而降低肢体残疾率,保证病人康复后正常生活能够良好运行。
关键词疗效;心理;神经内科了;康复护理
现如今,脑卒病人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且患有脑卒的多是中老年群体。一般情况下,脑卒发生的比较突然,突发脑卒会导致病人残疾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虽然现在医疗水平较为发达,我国在治疗脑卒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残疾几率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一旦病人残疾,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对病人的心理造成严重负担,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给病人和病人的家庭造成严重影响。正因为如此,我国对脑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脑卒病人来说,通过治疗和康复护理能够大大减少残疾几率。为研究探讨对脑卒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本项研究选取年5月至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脑卒病人,从中选取一百位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抽取的100名脑卒病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上,但不超过80岁,其中男性病人有56名,女性病人有44名,然后随机分配,将这些病人平均分配到一组和二组当中。
1.2护理方法 不管是一组还是二组,除了要接受常规的治疗外,还必须对两组的病人进行基础护理,然而一组和二组的不同是,二组还要接受康复护理,具体实验措施如下:心理康复。在临床中,脑卒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因此导致偏瘫、失语等,正因为如此,患者十分容易自身行动能力受限而受打击,从而不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病情,十分不利于患者康复。身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在面对脑卒病人时,应该对病人的病情和近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多与病人进行沟通,帮助病人从消极的阴影中走出来,鼓励病人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病情,从而使病人从主观上愿意治疗并配合治疗。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及时了解病人的想法和需求,并尽力满足患者的合理所需。
1.3疗效评定标准 关于疾病质量控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功能缺损,且缺损功能评分与之前相比减少91%~100%,则被认为无致残;(2)有明显进步:评价减少46%~90%,病残为1-3级;(3)进步:评分减少15%~45%;(4)无任何疗效:评分结果低于18%。除前三项视为有效外,第四项视为无效,此外,通过对两组病人进行治疗,采用CSS或者ADL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从而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4统计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检验。
2 结果
治疗总时长为5个月,通过观察表1可知二组50名病人通过治疗,有37名病人取得较好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74%;而一组的有效率仅有48%,且50名病人经过治疗,有26名病人没有任何疗效甚至加重病情。见表1,两组病人在治疗前,CSS和ADL值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治疗后二组病人的.两项数据明显低于一组患者,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在神经临床中,脑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且死亡率非常高。虽然脑卒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但随着现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脑卒病人与日俱增且青年人群越来越多。患上脑卒轻则残疾重则导致死亡,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病人以及其家属的家庭幸福。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脑卒所带来的危害,深入研究脑卒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我们医疗工作者而言,要想帮助病人早日摆脱脑卒带来的痛苦尽早的回归正常人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治疗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但相比之下,康复护理和功能训练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样是不可代替的。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病人以最快速度康复,能够增强医师和病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病人康复。综上所述,对于脑卒病人而言,最好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病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并有所好转。
参考文献:
[1] 张黎红,李慧,曾诚.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33).
[2] 易曼湘.分析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2).
5.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 篇五
【摘 要】目的: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方法: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除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外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结果:两组随访成功率100.00%,出院时两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运动性失语;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达30%左右患者将出现失语,尤其以运动性失语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发病后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7年8-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49-88岁、平均(68.16±2.2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1例、脑出血15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28)、对照组(n=48),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口腔动作训练、发音训练、描述、对话等。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即告知家中康复训练的重难点、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及家属按时前来复查病情等。研究组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其中常规出院指导同对照组,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组员均经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出院后定期通过电话掌握患者于家中自行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情况,及时纠正其不良做法,将电话随访结果反馈至康复治疗医师处从而有利于其根据患者近阶段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案;③不定期上门回访,通过与家属及患者交流从而掌握其现阶段针对语言康复训练的心态、实施效果,针对依从性较差、家属无法配合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可通过及时的语言及肢体干预从而提高其康复训练积极性、依从性;④组建微信群、建立微信公共号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分享语言康复的前沿信息,便于患者间实现康复经验交流。
1.2.2 效果评价标准 利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评价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该量表共涉及两部分,即一般语言状况(12小项)、听理解(9小项),量表总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被评价者语言功能越好(正相关)。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时、随访2个月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均属于计量资料,经()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顺利完成2个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经分析可知两组出院时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显著提高,对照组出院2个月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并不理想,?稻荻员龋ㄗ榧洹⒆槟冢?P<0.05(如表1)。讨论
运动性失语(即Broca失语)发生率约占脑卒中失语患者总数1/3,此类患者卒中病灶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发病后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将具有良好的听理解能力。研究表明[1],运动性失语患者大多可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文字意思,但无法通过自身语言表达想法,因此提示此病将对其日常家庭生活、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将对家庭、社会产生较大负担。
系统性、科学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此过程以口语表达为主,从简单发音过度至词、句、段落,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2]。但有研究显示[3],以往脑卒中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主要由院内完成,而此类患者的康复过程漫长,多数患者待病情稳定后需出院接受后续治疗,一旦出院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患者及家属在家中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依从性,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护理理念,指患者从一个健康照顾场所向另一个健康照顾场所转移后仍能够接受到原场所提供的具有协调性、连续性的护理服务[4]。研究表明[1],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限打破以往院内护理限制,即使出院也将对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服务,从而对提高患者家中后续治疗依从性、积极性均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针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后实际情况,护理人员在提供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后将显著提高其康复效果。本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接受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的研究组语言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此结论与马洪卓[2]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6.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篇六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5、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6、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 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尽量到治疗室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功,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3、语言治疗:对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功训练等,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听、说、读、写、计算、交流能力等内容的语言训练。部份患者需进行摄食-吞咽训练等。存在言语失用者需首选进行针对性训练。
4、中医康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和辨证治疗相结合,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二周开始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按、揉、搓、擦等为主。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头皮针、水针、穴位注射、火罐、中药治疗等。5.辅助技术
早期或严重病例需配置普通轮椅,足下垂或内翻患者需配置踝足矫形器,膝关节不稳定者需配置膝踝足矫形器,平衡障碍患者需配置四脚杖或手杖,手功能障碍者需配置必要的生活自助器具如进食自助具等,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可使用肩托,部份患者需使用手功能位矫形器或抗痉挛矫形器。
(三)康复护理规范 1.康复护理评估
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分、安全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2.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2)膀胱与肠道功能训练、二便管理;(3)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站立步行、吞咽、语言交流等延续性训练。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各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肩痛、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尿失禁护理,预防深静脉栓塞、关节挛缩及用综合症的护理等。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
五、职业社会康复规范
(一)职业康复 1.职业康复评价
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2.职业康复
根据不同的损伤水平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康复方案,四肢瘫患者可利用上肢残余功能,以个体化的技能培训为主,必要时须借助辅助器具或改良设备;截瘫患者按需要进行工作耐力训练、技能培训、就业选配等职业康复训练。
(1)职业咨询:协助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潜在的工作目标。(2)就业选配:根据患者的残疾程度、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兴趣、教育、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具体可根据患者认知、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二)社会康复 1.社会康复评价
行为评价、伤后应激障碍评价、社会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进行评估、家居环境评估。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家居环境评估。
2.社会康复
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3)长期病患照顾者指导:主要针对长期病患照顾者的情绪压力纾缓、对工伤职工伤残的适应、家庭康复技巧及家庭护理等的指导。
(4)家庭康复技巧指导:一般在工伤职工出院前制订,根据工伤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计划与具体技术的指导。其有别于在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计划及技术。
(5)加减环境无障碍改造指导:由个案管理员协同作业治疗师或康复工程师提供咨询或指导,根据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对其家居和周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尽量消除工伤职工家居和社区生活的物理障碍。(6)家庭财政安排与未来生计指导:协助工伤职工及家人合理安排家庭财政,探讨家庭未来生计,使工伤职工及家人有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对将来的生活做出调整和安排。提高他们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
(7)工作安置协调指导:在工伤职工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前,与其雇主联系协商,对工伤职工原工作场所包括工作环境、岗位安排、同事关系等进行评估、协调,为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做准备,在出院后继续跟进,直至其适应工作岗位。或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后的2-3周内到其工作场所给予指导,协助其适应工作岗位。
(8)重返社区跟进协调指导:包括与工伤职工、其家庭成员、劳动保障经办部门、社区、残疾人互助小组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助患者适应社区生活。
六、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7.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例首发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 其中男46例, 女14例。入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 发病时间为3h至2d;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楚, 发病前日常生活能自理, 四肢无残障。将6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男24例, 女6例, 年龄78.47岁±10.64岁。对照组男22组, 女8例, 年龄74.23岁±10.74岁。两组病人年龄、肢体瘫痪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体位护理
所有病人入院后均按病情给予常规治疗及神经内科专科整体护理, 对照组没有采取体位护理, 翻身后肢体取自然体位。观察组入院后第1天开始体位护理, 包括良姿位摆放及被动体位转换。具体措施如下: (1) 仰卧位。仅作为脑卒中病人过渡体位, 因为此体位可诱发下肢伸肌的张力。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抬高床头15°~30°可减轻脑水肿。头在躯干正中位或可稍转向患侧, 躯干平直, 在患侧肩胛下垫一软枕使其前伸, 上肢外旋稍外展, 掌心向上, 手指展开;骨盆和髋前挺, 大腿稍内收、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可放置软垫, 以防外旋。 (2) 患侧卧位。此体位时患侧肢体处于下方, 有助于刺激、牵拉患侧肢体, 加强感觉的输入, 减轻痉挛。背部垫一软枕, 保持60°~80°, 患肩前伸, 肘关节伸直, 前臂后旋, 掌心向上, 手指展开;患侧下肢保持髋关节伸展, 膝关节微屈。健侧手掌可置于胸前或上半身;健侧下肢伸直呈迈步状或屈曲状。双下肢间垫软枕。需要强调的是此体位一定要保持患肩处于前伸位[4]。 (3) 健侧卧位:此体位可起到改善患侧的血液循环, 可减轻患侧肢体的痉挛, 预防患肢水肿等作用[5]。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 肩关节屈曲90°~100°, 肘腕及指关节伸展放于枕上, 手指展开, 手心向上;患腿在膝内侧至足底部置一较厚软枕, 保持屈髋、屈膝位。健侧上肢自然屈曲放在胸腹前面。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 轻度伸髋屈膝。 (4) 坐位。病人病情稳定时要及时抬高床头。抬高床头的体位护理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增加心肺功能, 促进肠蠕动, 减少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 也可为训练坐位平衡和开始轮椅活动做好前期准备。首次抬高15°~30°, 每次30min, 每日抬高2次或3次。 (5) 体位转换训练。体位转换是指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改变并保持身体的位置和姿势。一般1h~2h变换1次体位, 对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压疮、肺炎、尿路感染、关节变形、肢体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十分重要, 对保障康复和促进康复效果有重要意义[6]。被动体位转换:在刚发病数日内肢体处于软瘫期, 肌力较弱, 病人不能独立完成翻身动作, 一般由护士协助翻身, 每隔2h翻身1次, 翻身后需设计好良姿位。主动体位转换:瘫肢体的功能稍有恢复, 病人即可开始训练主动体位转换。能伸肘的病人采用摆动翻身法:病人仰卧位, 双手交叉十指相握 (患手拇指必须置于健手拇指上) , 双膝弯曲, 双足平放于床上, 头先转向要翻的一侧, 双手中立伸肘上举, 向左右摆动, 引发肩、上肢向同侧摆动, 带动躯干旋转翻身。不能伸肘采用侧腿翻身法:病人取仰卧位, 用健手将患肢置于胸前, 并以健手托住肘部, 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 借助身体向健侧转动的同时, 趁势用健腿搬动患腿, 翻向健侧。
1.2.2 评价指标
采用Fugl-Meyer量表中平衡项目评价平衡功能[7]。此法对偏瘫病人进行7个项目的检查, 每个检查项目都分为0分~2分3个级别进行记分, 最高分14分, 最低分0分, 少于14分, 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 评分越低, 表示平衡功能障碍越严重。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0d进行评定, 不足20d出院的病人在出院前由1名医生进行半盲评价病人。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 同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分
3 讨论
目前, 我国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多集中于减轻脑水肿、改善脑损伤、保护神经等方面的药物治疗, 往往容易忽视肢体的良姿位摆放及体位转换训练[8]。对早期体位护理的重视不够, 导致偏瘫肢体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加重, 影响了病人平衡能力的恢复, 为后续的康复理疗增加了难度。
脑卒中后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 在适宜条件下部分神经元可再生。早期有效的体位护理通过静止性的反射抑制和持续性控制方法来对抗异常模式, 控制肌痉挛, 进而改善病人的平衡功能。
本研究表明, 治疗20d后两组的Fugl-Meyer量表平衡项目评分均显著提高 (P<0.01) ;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因此可发现早期体位护理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功能。因此, 神经内科护士需重视急性脑卒中病人的早期体位护理, 掌握良姿位设计方法, 为病人的早日康复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体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发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予口腔护理、按时翻身叩背、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良姿位的摆放及正确的体位转换训练, 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Fugl-Meyer量表平衡项目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平衡项目评分均显著提高 (P<0.05) ;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早期体位护理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体位护理
参考文献
[1]司慧芳, 郑建琴, 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7) :12-13.
[2]周次雄, 杨晓钟, 苏晓琳, 等.良肢位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04 (5) :14-17.
[3]饶汉武.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J].临床荟萃, 2007, 22 (2) :123-124.
[4]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met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J].BMJ, 2002, 324:71-86.
[5]Gage BF, Fihn SD, White RH.Warfarin therapy for an octogenarian who has atrial fibrillation[J].Ann Intern Med, 2001, 134 (6) :465-474.
[6]唐丹, 刘小芳.康复护理[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56.
[7]Berg K, Wood-Dauphinee S, Williams JI, et al.Measuring balanc in the elderly:Preliminary development[J].Physiotherapy Canada, 1989, 41 (6) :304-311.
8.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 篇八
方法: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于第30天后进行Bathel指數评分。
结果:观察组的Ba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技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7-02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的损害。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近几年统计,我国脑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高于西方国家,全国脑卒中发病人数逾越150万人,致残率约86.5%,随着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明显的提高,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最快,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信心。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科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0天后进行Bathel指数评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1.2.1对照组:患者病情在恢复期,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疾病不再进展后给予康复护理。
1.2.1.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心理上往往不易接受。加上偏瘫在床,需别人照顾,特别是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麻烦而出现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促进身体早日恢复,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能配合护理工作,也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1.2.1.2良肢体位的摆放。其目的是防止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有助于预防或减轻痉挛的出现或加重。仰卧位:头下置枕,不宜过高。患侧后垫一个比躯体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在患侧臂位及大腿外侧垫枕,防止患侧骨盆后缩,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不应在足底放任何东西,因会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使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关节是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确保肩胛骨的内缘平靠于胸腔,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可放在躯干上。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动。
1.2.1.3定时翻身拍背。每隔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拍背时,患者侧卧位,扣击者两手的手指指腹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自下而上,由外向内,由轻到重,迅速而有节律地扣击胸壁,震动气道。目的是预防坠积性肺炎,防止肺部感染。
1.2.1.4关节被动运动。先从健侧开始,以健侧关节活动度为标准做患侧练习,由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缓慢轻柔,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每天做2次,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每个动作需3—5秒完成,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运动。
1.2.1.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进行ADL训练是能够恢复以前生活方式的重要步骤,患者常需要在充分指导下认真,反复地训练和体验,以便早日回归家庭。如:投球、拨算珠、套圈、搭积木、可逐步练习穿脱衣服、穿袜、穿鞋、刷牙等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康复护理内容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急性期是指病情尚未稳定的时期,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不造成病情恶化,就可以进行良肢体位的摆放,体位变换和适当的被动运动及按摩。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机会很小,无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动作不猛,均应尽早甚至超早期康复护理。(发病28—72h)。
1.3评价指标。ADL评定,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进行评定比较,Barthel指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
2结果
3讨论
9.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 篇九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生活质量
脑卒中为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疾病,该病的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对患者为的健康安全具有严重的危害。由于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临床上对脑卒中的治疗水平具有显著改善,大大降低了脑卒中患者死亡率。不过因为该病在治疗过程中侧重于治疗,往往会轻视了康复及患者功能恢复,所以脑卒中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给患者及其家人到来较大负担。近几年来,早期康复护理被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以达到帮助患者恢复基本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其效果尤佳。为探究早期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本研究于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对我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71.2±3.7)岁;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70.6±2.4)岁。以上患者梗死38例,出血32例,右侧瘫痪33例,左侧37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且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等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降低患者的血压、颅内压及血糖等对症护理与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包括(1)运动功能护理。指导患者选取正确的良肢位与卧位,通常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及健侧卧位;在仰卧位时,患者的肩需略微向上抬并前挺,同时将上臂外旋略微外展,掌心向上并伸展肘和腕,分开手指,可将上肢放于枕头上。髋与骨盆稍前挺,大腿向内夹紧略微内旋,为预防下肢出现外旋可将垫物放于患侧的大腿外下方;为预防伸肌出现痉挛,可将膝关节略微垫起令其稍向内微屈,足尖向上,踝关节保持90°的姿势。患者尽量避免仰卧时间过长,指导并协助患者学习患侧位与健侧位进行交替。患者采用健侧卧位,需将枕头放于胸前,患者肩部前伸,肘及腕部伸直,指关节全部伸展并放于枕头上,且不可垂腕,采用纱布将大拇指和四指隔开;患侧腿保持屈曲,且踝关节需保持90°的姿势,患者的健肢自然摆放即可。患者采用患侧卧位,将患肩向前伸,不能后缩及受压,前臂略微后旋,肘部伸直,掌面向上,并张开指关节,健腿置于前方支撑枕上并保持屈曲向前的姿势,患腿放置于后方,膝关节稍屈,踝关节保持90°并令患肢处在功能位。每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2)生活能力护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如: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就餐、穿脱衣服,穿衣时先患侧,后健侧;脱衣时,先健侧,后患侧。指导患者自行街口扣子,练习扭瓶盖、洗脸及刷牙等日常生活功能,每天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投球、套圈、拨算珠、搭积木等活动进行练习,每次练习30min,每天2次。在训练中着重训练患者的移动能力,除此之外,患侧手与上肢的功能也需注意训练。训练中,指导患者运用残存的功能,在工具的协助下完成起床、翻身等基本活动。(3)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因为其肢体瘫痪、反应迟缓,无法用语言发达内心,患者多出现焦虑、易怒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与其家属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意义与目的,安慰患者,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偏瘫的事实并有系统的认识。将以往通过早期康复护理的成功案例对患者与家属进行讲述,让患者与家属感受到希望,令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有利于患者以最佳心理面对疾病并全力配合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评分进行判定,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及工具性生活能力量表在内的14方面,每方面4分,最低14分,表示生活能力完全正常,最高54分,评分由低到高,表示生活能力逐渐降低。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的运动能力使用Fugl-Meyer量表进行判定,由0~100分运动功能逐渐提高。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APL评分比较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ADL评分为(24.2±9.7)分,对照组ADL评分为(36.6±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是促进其康复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在康复医学中认为,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结构具有一定的存在功能重组及代偿自然恢复的能力,通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加速自主侧支循环建立,有助于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以及细胞的代谢。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ADL评分为(64.2±9.7)分,对照组ADL评分为(44.6±8.9)分,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进行常规护理后尽管也改善很多,不过其改善程度要显著低于观察组,这与患者所接受与康复有关知识的多少有很大关系,或和患者依赖于康复护理也有很大关系,在实施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与家属均积极参与和配合患者,既学到了康复健康知识又减轻了对护士的依赖,发挥了自身的协助作用,令患者的潜力得到最极致的发挥,大大缩短了恢复时间,并可以早日回归社会。同时早期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医疗质量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即可给予其康复护理,无论在损伤早期还是损伤的后期,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神经系统损伤之后损伤区域的神经细胞只是出现传导方面的衰竭,而不是死亡或者凋亡,当神经细胞发生传导衰竭时,将会形成半暗区,因此在早期对其进行功能锻炼,可以使此类损伤得到恢复,使受损的细胞复活。康复护理是根据康复医学中的神经功能重组原理,早期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护理。
早期给予患者康复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肌肉萎缩、关节损伤等,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促进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推荐阅读:
脑卒中后的康复护理06-16
脑卒中诊疗规范10-31
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07-23
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09-23
卵巢肿瘤病人的护理10-06
急诊病人的急救和护理08-26
食管癌病人的护理试题07-25
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07-29
临终病人的护理习题(附答案)09-14
肿瘤病人的护理练习题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