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2024-07-23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篇一

这节课的内容如果只是按照课本来讲述,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在历史中也学过一些相关内容。如何激起学的学习兴趣,使这节课上得有新意并与历史课的内容有区别呢?我采用的是讲解加视屏资料的方式,尤其是视屏资料,我选用的是《自然密码》中的人类的起源,学生看的非常过瘾,直喊没有看够。

几个班上下来学生都觉得有趣,学的都很用心。以后,在资料的选择上还是要多下功夫,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这才是我所要追求的。

另外,关于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这方面知识少,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可直接讲给学生听。

2.人类心智的起源 篇二

负责工程的外星人说:“这里所有的生物都是固体,有些具有体节,能在地上、水里或空中移动,不过都很慢,没什么值得注意的。”负责化学的外星人接着说:“所有生物都很相似,是从四种化学成分构成的不同序列衍生出来的。”最后轮到计算专家提出看法:“计算能力有限,不过有一种无毛的双足生物却与众不同,可以使用原始且缺乏效率的方法来交换信息,创造出许多奇怪的物品,有些是消耗品,有些会产生符号,还有些会摧毁同类,与其他生物截然不同。”

工程师沉思:“这怎么可能呢?所有生物的形体和化学成分都很类似,计算能力怎么会不同呢?”计算专家坦承:“我也不明白,但他们似乎具有一套可创造几乎无限多种表达方式的系统,远远超越其他生物,我提议将这种无毛的双足生物与其他生物划分开来,列为不同的起源,来自别的星系。”另外两名外星人同意,然后“嗖”地飞回它们的星球去汇报了。

或许我们不应该责怪外星访客误将人类独立于蜜蜂、鸟、河狸、狒狒和小黑猩猩等之外,毕竟只有人类能创造出牛奶酥、计算机、枪、化妆品、戏剧、歌剧、雕塑、方程式、法律和宗教。蜜蜂和狒狒无法制作牛奶酥,它们甚至没有想过这个可能性,它们的大脑缺乏科技才智,也没有烹饪美食的创造力。

达尔文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原始与性择》中辩称,人类和非人类心智的“差别在于程度而不在于性质”。长久以来学者坚持这个观点,看看近几年的遗传证据: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有98%相同。但如果我们共有的遗传组成可以解释人类心智的演化起源,那为什么黑猩猩不会撰写这篇文章,帮滚石合唱团和声或烤个牛奶酥呢?事实上,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智能有极大的差距,这和达尔文心智连续理论刚好相反。我并不是说人类的智力是无中生有,研究人员确实发现,人类认知的一些基本要素在其他物种身上也有,但如果将人类心智比拟为摩天大楼,这些基本要素只能算是大楼的水泥底层。人类智能的演化起源仍然晦涩难解,然而透过新的观点和实验技术,谜底将逐渐明朗。

如果科学家想了解人类心智是如何发展成形的,首先必须找出是什么让人类心智有别于其他生物。虽然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绝大部分是一样的,但研究指出,在人类谱系和黑猩猩分开后,一些微小的遗传漂移让两者的计算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共有的遗传组成在重排、删除和复制之后,创造出具有四项特质的脑,而这些最近由我们和其他实验室所发现的特质,构成了我所谓的“人类独特性”。

人类心智的第一项特质是衍生计算能力,它可以创造出变化万千的表达方式,它们可能是字的排列、音符的序列、动作的组合或一串数学符号。衍生计算包含了两种运算:递归和组合。递归是重复使用一个规则来创造出新的表现,就像我们会把一个词重复地嵌放在另一个词中,形成含意更深的较长语句来表达想法。组合运算则是混合不同的元素来产生新概念。

人类心智的第二项特质是随意组合概念的能力。我们经常串联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我们对艺术、性爱、空间、因果关系和友谊的认识,产生新的律法、社会关系和科技。例如我们可以判定社会不容许(道德)我们为了搭救(道德)五个人(数字)的生命而蓄意(大众心理学)把另一个人推(动作)到火车(物体)前。

人类独有的第三项特质是使用心智符号。人类会自动将所有真实或想象的感觉经验,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符号,或经由语言、艺术、音乐或计算机编码表达出来。

第四,只有人类能进行抽象思考。动物的想法主要环绕着感觉和认知经验,而人类有许多想法则没有这样的关联。只有人类想得出独角兽和外星人、名词和动词、无穷和上帝。

虽然人类学家对于现代人类的心智何时成形并没有共识,考古记录却明确显示,大约在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它有了很快的转变,在5万~4.5万年前改变加速,而在演化史上这只是一眨眼的时间。我们第一次见到多零件组合成的工具、在动物骨头上打洞制成的乐器、显示出美学和来世信仰的陪葬饰品、生动描绘事件和感知未来的洞穴壁画,还有学会用火,这项技术结合了日常物理和心理学,让人类祖先能烹调食物并取暖,从而能克服全新的环境。

这些遗迹显示出人类祖先如何解决各种新的环境问题,用新方法来表达自己,并建立独特的文化。但是这些考古证据无法回答人类四项独特性的起源和所受到的天择驱动力。举例来说,法国拉斯科洞穴的生动壁画,显示人类祖先了解图像具有的双重特质:它们既是物体,也可表达成其他的物体和事件。然而这些绘画并不能揭露画图和看图的人能否使用有文法系统的符号(名词、动词、形容词),来表达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美学喜爱,或是能否用声音或手势来传达想法。同样的,那些出土的远古乐器,例如3.5万年前用骨头和象牙制成的乐器,也无法透露它演奏出来的乐音,是如葛拉斯乐曲的重复简单旋律,还是如华格纳乐曲以递归方式,让各种主旋律反复出现。

但是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从非洲大草原上的狩猎采集者,到华尔街的证券交易商,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四项人类特质。然而如何调配这些要素而产生文化,则因群体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人类文化有各自的语言、乐曲、道德标准和器物,从某个文化角度来看别的文化,往往觉得相当怪异,经常难以理解,有些令人厌恶,甚至觉得违反道德。其他动物不会表现出如此多样的生活形态,若从这点来看,黑猩猩根本不可能有文化。

3.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古生物学的内容。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古生物是相当陌生的,因此,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来讲解本节课,初一学生很难接受。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猩猩在森林中运动的录像和关于“露西”的录像片。这些影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方便他们理解,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分析能力的锻炼。例如:关于“露西”的录像片中有一个南方古猿直立行走的三维动画,可以让学生更明确的知道南方古猿是如何行走的。这就比只用语言简单的告诉学生南方古猿能直立行走更有说服力。这节课的内容大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为了引起初一学生的兴趣在讲课中适当的加入了一些故事,游戏等学生喜欢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而且使学生有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1、2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和方法目标: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1、3教学重、难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1、4教学框架:

1、5教学准备及教学环境:组织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准备关于猩猩在森林中运动和“露西”的录像片的录像。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以及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2、教学过程:引入: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并提出下列问题:人类是这样产生的吗?人的祖先又是谁?学习活动:讨论上述问题,并得出初步结论:人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进化来的。明确本节学习的主题:人类的发展和进化。设计意图:通过神话故事引起兴趣,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问题:人类的起源

学习活动:观察与思考: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讨论:我们应该相信唯心主义的神创论,还是相信唯物主义的进化论。

观察课本上提供的四种现代类人猿图:讨论:自然界中哪些生物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什么是现代类人猿呢?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播放关于猩猩在森林中运动录像:讨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在哪些方面与人有本质的区别?

提供现代地球上人的数量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数据:讨论:人类的数量在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在减少,这是为什么?作为最高等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现代类人猿与人有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分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异同点,进一步体会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学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观点,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观点。问题:环境的变化促使人类的产生。学习活动:资料分析:

设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人了呢?

提供东非大裂谷形成前后环境的变化情况:讨论:森林的减少对森林古猿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有很多早期古人类化石?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环境的改变促使人类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学习知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问题: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历程学习活动:资料分析:提供关于“露西”的一段录像。(包括挖掘过程,骨架,行走过程的三维动画,与现代人类的区别):讨论:“露西”的上、下肢之间的区别与她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露西的下肢骨比上肢骨粗,因此她可以直立行走。双手就解放出来了。观看“东非人”的工具:讨论:这些石块可能用来干什么?说明“东非人”可能具备了什么能力?得出结论:“东非”人已经能制造工具了。

游戏:几个学生不用语言只用表情姿势传达一句话。讨论:在劳动中遇到的交流困难要怎么解决呢?人类又会怎样发展呢?得出结论;人类创造了语言来解决交流的困难。

出示书中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示意图:讨论: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得出结论:直立行走--制造简单工具--制造复杂工具--产生语言

4.《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起源于古代的森林古猿,能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及探究活动,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难点: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

一、快乐预习:

任务一:了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阅读课本第1、2段,并仔细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图,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在仔细比较了 与 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与 有着共同的共同祖先是。

2、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分布在、、等地区,尤其是。

3、现代类人猿主要有

四种,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能说出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吗?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任务二:概括出人类起源的过程,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 阅读教材3至5页,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用图解的形式概括人类起源的大致过程

任务三: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 阅读教材第6页“区分事实和观点”判断教材第6页的陈述,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二、合作探究: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是。“露西”少女化石和“东非人”古人类化石哪个早?露西的骨骼化石说明了她的运动方式是

,东非人的遗物“石器”说明它们已具有

能力。

三、拓展提高:

1、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在日益减少,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2、类人猿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

现代的类人猿(如黑猩猩)还能再进化成人吗?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四、感恩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大象

B.金丝猴

C.黑猩猩

D.阿拉伯狒狒

2、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类人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5个月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A.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

B.人和类人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类人猿比人高等

D.现代的类人猿也能进化成人

3、促使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是()

A.生活环境的改变 B.降雨量的加大 C.气温的变化 D.身体结构的变化

4、最早能直立行走,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的是 时代的古人类: A.“东非人”

B.“南非人” C.“露西” D.北京猿人

5、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A.古猿的树栖生活

B.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C.古猿从树栖到地面,四肢行走转变为直立行走 D.产生了语言

6、在以下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代类人猿,如同其祖先一样,仍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从林生活 B.“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已经可以制造简单的工具

C.“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已经能够用火,并且产生了语言

D.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所有的其他生物,环境对人类没有影响

二、非选择题

下图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请回答:

(1)A的生活方式是由以 生活为主转变到 生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2)由图中可看出,人类的体型一代一代地向着 的方向发展,这样 肢得到解放,促进了 的发育,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人类 的工具越来越复杂

5.《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篇五

我们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卢梭在这本书里想要论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他从原始的自然人进入主题,而他所描述的自然人是处在史前一个虚构的时代,他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自由。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尤其是它能够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给出了一大堆论据和推理来证明某些学者认为的自然人要更野蛮的论断是错误的。相反,原始社会的人类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过的是最自由的生活。而随后,卢梭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可供两个人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并且掌握了他人的生存手段,就出现了不平等。因此,直到有一天,私有制产生了,人人都开始考虑自己,这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乍一看,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人类越进步,人类就越不平等呢?这简直就是违背我们的常识啊。卢梭认为是人类在心灵和精神告别的原始状态后得到了活跃,开始关注别人,也期待受到别人的关注,人开始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想改变,于是开始变得勤奋,在财富出现以后,自然也就出现了穷人和富人。而财富的先占者之间、先占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人们进入了“最可怕的战争状态”。此时,富人们相处了“一个人类头脑中前所未有的绝妙主意”。他们向穷人提出了一份联合契约,于是就产生了国家。国家不过是由富人对穷人实施的一场骗局所产生的结果,它允许富人利用穷人的力量来反对穷人,保护富人的财产。

对于国家层次,我赞同卢梭关于国家间关系的一些描述。生活在21世纪,我们自诩是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常常困扰着我们,为什么文明的国家却还要引发恐怖的战争的呢?当然,高中政治书中就有答案,那是因为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我一直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答案,因为,如果国家真的进入了文明状态,那么,解决利益冲突的手段应当更智慧一些,战争只能是双方的利益总和变小,共赢才应当是文明所应追求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有战争呢?卢梭告诉我们,一旦政治社会在某地形成,它就迫使邻近地区也组建政治社会来与它抗衡。这样,生活在各自社会内部的人,最终都脱离了自然状态。而各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还继续保持着这种自然状态,仅仅受到构成国际法的某些默契的约束,但这些国际法永远阻止不了民族战争。因此,人类为了消除个别的战争而创立了文明国家,但却由此频频引发更加恐怖的战争。没有强有力的约束,使得国家间充满了为了利益的相互倾轧,公平与秩序需要被建立。

在卢梭的笔下,人类的进步史看起来更像是人类的堕落史。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到:“造成所有这些差别的真正原因就在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为什么我们总是问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从不敢扪心自问。人类已经创造了这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人道精神和文明成果,制订了这么高尚的道德准则,可我们却只有一副徒有其名的骗人外表,再就是那些没有美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没有幸福的快乐?„„人的原初状态并非如此,只是社会的精神以及由社会所产生的不平等,改变了我们身上全部的固有习性。”的确,现在有太多的人为他人的评价而活,其实,我也不例外。努力读书,找到一份

稳定高薪的工作,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每一步的决定,都受到外界的影响,都是因为希望得到爸妈的称誉、老师的赞扬、朋友的羡慕、社会的肯定等等。现在的我们已经越来越不明白生活的意义所在了,越来越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走在他人为我们规划好的轨迹上,完全就像卢梭说的,我们追求荣誉却丧失美德,保持理性却没有智慧,看似快乐却从未幸福。这真的是一种进步吗?当社会的人们都变成只是会完成他人要求的机器而失去自我思考时,社会这个大机器也将变得只会盲目的前进,而不辨方向的前进,也许离坠落悬崖也不远了吧。这,或许就是伯尔曼曾经说过的社会的“整体性危机”吧。

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说老实话,我觉得实现卢梭理想中的社会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甚至可能比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还要长,我觉得起码我是看不到它的实现了。很多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法中,纵然这些观点能够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一丝激荡,一丝抚慰,但那也只是暂时的,我们毕竟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最终我们还是要融入这个社会,无论好坏。但是,生活也不总是暗淡无光、无能为力的。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肯定,也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来活,不应该总是问别人自己是什么,该怎么做。自由是什么?它应该包含身体和精神两重自由。也许身体上我们可能无法做到自由,但精神上却可以。影片《美丽人生》中的父亲虽然被关在集中营里,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那高耸的围墙禁锢,还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也莫不是高度精神自由的智者。为别人而活,依别人的意志行事,我们一直都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问问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即使那个梦想难以实现,但我们至少也知道了自己心之所向,这总比一直浑浑噩噩、不知所谓的活着来的有意义。当然,不排除或许真的有这种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想做什么,甚至悼词都是别人给自己的评价,而自己连只言片语都没有,这真是可悲。我不想自己的结局也是这样。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不应该指望别人能记住自己,但起码应该让自己记住自己,说的真有道理啊。

6.人类对宇宙起源的认识过程 篇六

确实是这样.从有文字记载的时期起,人类就已经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这一问题的探求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中的一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有这样的描述:未有天地时,混沌状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下沉一丈,盘古在中间每日长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变得天高地深,天地间九万里.

故事把宇宙说成是源自于一次奇妙的大爆炸.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从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谈起.

日心说和地心说之争

公元前5世纪,爱琴海中的萨默斯岛上诞生了一位数学天才毕达哥拉斯,他从球形是最完美的几何形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且所有天体亦是如此.他又由此推断,地球的外面是空气和云,再往外是太阳、月亮和行星,它们都在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最外层是永不熄灭的天火.

公元140年,埃及的希腊裔天文学家托勒密,据此提出了完整的地心说.在这个体系中,将人们能清晰地看到的七个天体:太阳、月亮、金星、木星、土星、水星、火星,按照不同的轨道半径排列,且都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对一些和这个体系相悖的现象,也都经特别的处理,使其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人们对这种天体运行现象的起因百思不得其解,从而认为是上帝的“原始推动力”造成的.

16世纪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缜密思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宇宙是简单、和谐的,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这一理论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地心说所不能解释的现象.科学家开普勒还在前人观测、整理的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体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观点,打破了天体只能沿圆周轨道运行的传统说法.

1609年,望远镜刚问世.大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第一次观察天体便有了重大发现:原来太阳上有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和峡谷;水星、火星、木星都有卫星……

但这些发现,都和宗教的说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被教廷称为“邪说”,很多拥护日心说的科学家受到了迫害:伽利略被终身软禁,布鲁诺被活活烧死……

但科学是压不垮的.大科学家牛顿发明了用反射镜制作望远镜的方法,从而为建造大型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铺平了道路.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能为维系天体绕日运行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天文学家哈雷用几何方法推算出了测地球和太阳间距离的方法,与此同时,他还借助万有引力理论准确预测了一颗彗星(后被称为哈雷彗星)光临地球的时间.

随着这些研究手段、方法的进步和科学证明,地心说逐渐被世人所摒弃.日心说虽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和地心说相比,却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了一大步.

对恒星的研究

科学家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发现我们看到的天上的银河,是由数以十亿计的恒星组成的,我们的太阳系只是处于银河系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中.其他的恒星有很多比太阳大很多倍,只是因为过于遥远,所以我们看起来亮度不大.

1923年,科学家哈勃用大型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银河系外由无数恒星组成的星云,使人们的视野拓展开来,也使人们知道,在银河系之外,宇宙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星系和由星系组成的星团,有的星系比银河系不知大多少倍!

通过对恒星发出的光谱的研究,人们还发现:太阳与天穹上的无数恒星是一样的,主要由氢和氦等元素构成.它们发出的能量是由原子核聚合时发生的聚变反应产生的(其原理和氢弹爆炸一样).

人们原以为恒星在天上的位置是恒定不变的(所以命名为恒星),但1718年哈雷的科学观测表明,恒星也是在运动着的.后来科学家发现它们除了在横向上有小的偏移,在视向(即沿我们视线方向)上也有较大的运动迹象,且是在离我们远去.离我们远去的证据是它们发出的光发生了“红移”.

我们会听到一辆鸣笛驶来的汽车发出的音调变高,而驶离我们时音调又会变低.物理学家多普勒注意到了这一现象的规律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称这一现象为多普勒频移现象.

同理,恒星只有在离我们远去时,所发出光的频率会变低,光的颜色在光谱中向红光靠近,故称为红移.

红移现象表明了遥远的恒星或星系在离我们远去.科学家通过观测和计算,还证明了它们离我们远去的速度越来越快.

大爆炸理论的形成

红移现象表明:宇宙在膨胀之中.

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将这一结论向回反推,即时间向后回溯,宇宙是从什么状态开始膨胀的?按这种推论,最初应该是一个点!果真如此吗?人们对此一直莫衷一是.

有意思的是,这一结果和本文开头提及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类似:“鸡子”大小的点演变出了广袤无垠的宇宙.

以沙伊尔、哈勃、霍金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宇宙最初只是聚在一个点(奇点),它曾经是如此的炽热、微小和致密.因为突然发生了大爆炸,继而产生了宇宙中的天体、再形成了地球上的万物.由这一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称为“大爆炸”理论.

根据“大爆炸”理论,爆炸飞出的物质在空间相遇,有很多物质颗粒因引力作用相互吸引而聚到一起形成巨大的星体,其中的物质也因引力的作用而受到极大的压力,产生极高的温度,使内部引发聚变反应,放出巨大的能量.也有大量的物质因此被抛射出去,有的又聚合成新的恒星,有的则构成了行星.地球就是这样的一颗行星.构成地球上万物的物质都是这样来自于不同的恒星,并由它们孕育了生命.如此说来,我们的身体竟然是由来自不同恒星的物质构成的!

大爆炸理论刚一问世,即受到很多科学家的质疑甚至强烈反对,并在科学界形成了著名的“大辩论”.科学理论要被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必须要有证据.那么,证据在哪里呢?如果真的存在大爆炸的话,应该有其残留的痕迹甚至残余物.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调试一组巨大而灵敏的无线电天线时,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措施,总不能消除其中的噪声,且这些噪声在各个方向上基本相同.科学家由此敏锐地发现,这就是大爆炸的残余物——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他们两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我们打开电视机后,在没有电视信号时,屏幕上常会出现大量“雪花”,其大部分原因是接收到了这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所导致的.

又经过大量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新的证据不断出现,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奠定的时空理论,使新出现的很多问题得到合理解释,大爆炸理论也已被科学界所广泛接受,也有一些科学家因这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特别有意思的是,罗马教廷一反历史上对日心说封杀的态度,宣布支持大爆炸理论.1975年,教皇还接见了霍金.由此,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宗教界和科学界的双重承认!

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远没有停止.一些问题仍然在困扰着科学家.科学家发现宇宙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并非如经典理论认为的那样,会因引力的作用而减速.于是,科学家又推算出宇宙中充斥着看不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假说:宇宙中只有30%是物质,且其中大部分是暗物质;宇宙中70%是暗能量.当然,这也需要证据.包括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内的众多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关于宇宙起源的探索方兴未艾,远没到尽头.科学家还在探究更好的研究方法,创建更新的理论体系,建造更大更完美的天文望远镜.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年,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希望通过普及宇宙科学知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激发个人的探索发现精神.

7.《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篇七

《追寻人类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了解古今中外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 2. 培养关注科学动态的兴趣。 3. 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学习用不同的口气讲述不同的内容。 教学重点: 信息的搜集和处理。2.口语表达及想像写作训练。3.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主动探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多方搜集资料,同时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心得体会,做到有足够的储备去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1.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2.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初中二年级语文(上) 3.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以整理活动成果。 活动指导: (一)指导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包括:1.合作伙伴。2.作文选题。3.搜集资料进度。4.填表日期。5.准备发言提纲的.时间。(二)各项活动指导:1.神话故事的搜集和讲述。①推荐书目,提供网址。②指导学生用尽量简便的方法将搜集的资料录下存入档案袋。③在学生搜集资料期间,教师经常了解进展情况,针对情况或个别指导,或在班上讲一讲。2.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的搜集和填表。①指导学生搜集资料。②确定填表完成时间。③指导学生用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的文字填写表格。④检查填表情况,并作交流、讲评。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地球上的人类数量越来越多,人类到底从何而来?请同学们根据所了解的知识,也可通过猜测和想象来回答。(四人小组讨论两分钟) 二. 分类讨论 把同学们的回答分为两类:神话的想象、科学的解释,分两大组进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讨论制定活动计划,包括活动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办法、组员的任务等等。 第一组活动计划: 1)搜集中国和世界其他民族中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每人至少搜集一个。 2)资料可以是录音带、录象带、资料复印件、网上文章图片下载等。 3)每个人要准备讲述自己所找到的故事,可根据需要加以修改,力求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第二组活动计划: 1)搜集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完成课本167页的人类起源、进化表。特别注意搜集关于人类起源的新说法。 2)资料可以是录音带、录象带、资料复印件、网上文章图片下载等。 3)每个人要准备讲述自己所找到的有关资料,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 三. 课堂交流 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继续分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 1)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有何异同? 2)这些神话之所以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组讨论: 关于人类起源的新学说 ------推荐代表交流(讲故事或有条理的阐述) 四. 写作 1、人类起源概说:是说明性的,功夫主要在资料的筛选、梳理、组合,说明的文字要平实、简明、准确。 2、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是阐述性的,参加讨论集思广益之后,宜提炼出若干分论点,逐一分析举例论证。 3、“‘神创论’可以休矣”: 是反驳性的,应该以科学为武器,以人类进化的事实为论据批判“神创论”的荒谬性。 五. 活动评价 组长根据组员的学习态度、搜集资料和小组交流的情况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并给予等级评价;教师根据作文情况给予评价。

8.人类起源神话魅力的作文 篇八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比如:“女娲造人”、“在伊甸园里”……它们都是对人类进化的错误解释。但是,对于这种错误的解释,有的.人们还是坚信不移,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有着超凡的魅力。

“人类起源”神话故事所有的魅力,就是因为神话本身就富有丰富的想象,能让读者幻想,脱离现实,来到了一个虚幻的境界,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对这种文章“情有独钟”吧。神话故事富有纯真色彩,把无的写有了。让人除了现实以外,还可以进入另外一个虚幻的世界。就像《女娲造人》中,写到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而且还能捏土造人。就“神”这一点来说,就已经犯了一个大错。世界上真的有神仙?没有。但是文章中却有,并且神通广大,把没有的写有了,这样的想象,很大胆地写出了。再说“捏土造人”吧。行吗?不可能,不信你试试看,根本是无稽之谈。但作者又写下了,而且人们还很喜欢,因为它并不真实,人们越来越喜欢喜欢的情节了。因为这里面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家去自由发挥想象,不像西安市只能让人接受而没有奇迹发生,而神话却有,不然为什么叫做“神话”呢。

9.《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篇九

去寻找古老丝路的苍茫。

风中传来它那遥远的清香,

牵动我无尽的想象。

那是火一样的热情奔放,

我爱得抒情悠扬。

天山南北它在传奇中央,

疯狂地舞动辽阔时光。

来来来,带着你的爱,

跟我到新疆来。

——《跟我到新疆》

毛皮滑雪板演绎古老滑雪传统

在阿勒泰市周边乡村,居民们至今仍然在使用非常原始的“毛雪板”滑雪板,与史书记载的滑雪板形状非常相似:“盾而头高,其上以马皮顺毛衣之”。已有万年历史的毛皮滑雪板是阿勒泰特有的珍宝,也成为再现人类最早滑雪活动的古老“活化石”。

在阿拉斯特乡斯兰别克·沙和什家里,我们亲眼见证了一幅“毛皮滑雪板”的制作过程。斯兰别克·沙和什是新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马皮滑雪板制作传承人。当地人称“毛滑雪板”为“察纳”,一般用松木制成。最好的原料应该是白松,只是现在白松少了,才改用桦木或者白杨木。用白松制成的“毛滑雪板”,具有轻便、结实、不变形的特点。阿勒泰地区旅游局局长史发强介绍说,沙和什自小打猎出身,制作滑板的手艺也是从父亲手里传承下来的,在他的身上有着很多传奇故事。

沙和什将选好的松木胚料放在长木凳上,用刨子刨成长180厘米,宽10厘米,厚为3厘米的木板。在木板的前端用一个类似于锛(蒙语叫奥易乐)的工具继续刨,直到将胚子的前端修成前头窄,后面宽度和板身吻合的模样。在打造滑板的同时,另外一个帮手将一个水壶放在火堆上,等水烧沸后,淋到滑板胚子的前端,然后套上一个自制的弯板工具,当地人称作“哈其尔”,将滑板前端压弯。这个过程一般要重复二十多次,直到将滑板前端弯折与板身形成大约150度的钝角,滑板胚子的制作才基本完成。

接下来,要将毛皮附在制作好的滑板胚子上。沙和什说,毛皮一般选用成年马前腿外侧的毛皮。因为,这一块皮上的毛都是顺着长的。只有将这块皮顺毛附在滑板上,才能使这种滑雪板向前滑行时马毛顺茬,向后踩蹬或上坡时马毛逆茬,防止雪板向后倒滑,体现能下滑更能上走的特点。沙和什在选好的毛皮上端用小刀戳开一个小孔,再在毛皮的两侧每隔5厘米开一个小眼。将毛皮上端开好的小孔套在滑板胚子前端已经预留好的一个小突起上,用力向下拽毛皮使其充分舒展。然后,用一根长约两米的皮绳在毛皮顶端一侧小眼处系上死扣,像系鞋带一样,将皮绳从毛皮左右两侧的小眼中依次穿过,在最后一个小眼中继续系上一个死扣。这样一支毛滑雪板的雏形就基本完工了。沙和什说,一支长约180厘米的滑板,毛皮最好要覆盖150厘米左右,这样才能达到“察纳”——能下滑更能上走的效果。一副成形的滑雪板前端弯曲,滑板厚度为1.5厘米,两边薄,中间厚,刨面呈菱形,大概重3公斤左右。

阿勒泰的冬季漫长,通常自11月至翌年4月,长达半年时间为冰封期,雪期早且长,还有洁白无污染的天然野雪,冰雪资源得天独厚,冰雪运动源远流长。作为滑雪爱好者的天堂,目前阿勒泰地区已建成三个滑雪场,其中阿勒泰市有自治区5s级将军山滑雪场和3s级西域滑雪场,日接待能力可达3000人;富蕴县新建的新天地国际滑雪场,初级和中级滑雪道也已投入使用。虽然阿勒泰地区经济在不断地朝前发展,但山地冬天积雪厚的环境始终没有改变,作为当地居民冬季代步的原始滑雪板,得以被长期地保留了下来,为阿勒泰的滑雪运动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哈萨克族传统雪地赛马

“哈萨克”翻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等地。哈萨克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代,从阿尔泰山、天山向西直到里海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都有哈萨克民族活动的痕迹。绝大多数哈萨克族从事畜牧业,牧民们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牧民的生活离不开马,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伴随哈萨克人的一生。所以,哈萨克人有着丰富多彩的马背文化。据说哈萨克族孩子长到5岁左右时,父母要选个吉日为孩子的第一次上马举行隆重仪式。届时,母亲要给孩子沐浴、换新衣,戴上插有羽毛的帽子;父亲则把孩子的马打扮好,绑好专门配备的小马鞍,扶孩子上马,然后牵马绕毡房走三圈,再到亲朋好友家去拜访,邀请他们来做客,客人们则向孩子抛撒糖果奶干等以示祝贺,然后接受邀请,带上马具等礼品来做客。从这天起,孩子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马匹及全套马具。有了马就有了做骑手的资本,可望成为草原雄鹰——勇敢的牧人。因此,哈萨克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

哈萨克族的传统娱乐活动一直保留着古老原始的风貌,特别是皮毛雪板滑雪、赛马、摔跤、叼羊、姑娘追、马上角力等,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不禁让人感受到马背上的民族悠久的草原、游牧文化气息。

赛马是哈萨克族人最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即使在零下28度、积雪覆盖的户外,阿勒泰拉斯特乡的牧民们依然为我们送上了一场热力十足、激情澎湃的雪地赛马表演。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更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赛马中得到的奖品,主人一般都不会占为己有,而是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分给亲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

“哥哥是一匹黑骏马,爱你的姑娘排成队。都说你的人品好,好马也要好鞍配。姑娘追啊追啊追,像鸟儿双双飞……”,“姑娘追”的哈萨克语叫“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的由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有意夸赞他们新郎的马是最好的千里马。新娘的父亲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好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于是比赛开始了。姑娘因为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赶,结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如今的这种活动已不再局限于青年男女,一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双方年龄相近,因为这样才可以随意做游戏和开玩笑。“姑娘追”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近距离体验阿勒泰哈萨克民俗风情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TIPS

新疆阿勒泰交通

1、飞机

阿勒泰市西南方,距市中心10公里。每天上午有一班往返乌鲁木齐的航班。问询电话:(0906)2826113

机场往返市内交通方式:

出租车:起步价6元,到达市中心的价格大约为50元。

2、火车

北屯火车站:

a 公共交通:北屯火车站距离市区4-5公里,有大巴往返于火车站与市区之间,大巴在市区的发车点为农十师客运站,在火车站的发车地点为站前广场,票价每人2元

b 出租车:起步价6元,到达市中心的价格大约为20元。

3、客车

阿勒泰客运站承担着本地区地面交通的任务,发往各县区的汽车班次算不得很多。旅游景区一般每天1-3班,其它地方一般只有一班。乘车前务必确认好票面信息,不要误车。

阿勒泰客运站电话:0906-2311064

4、租车·自驾

10.人类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 篇十

宇宙之卵漂浮在永恒空间之中,它包括两个反作用力:阴和阳。经过无数次轮回,盘古诞生了,宇宙之卵中较重的部分——阴下落形成了地面,较轻的部分——阳上升形成了天空。

盘古担心天和地再次融合在一起,就用手脚支撑着天和地,他每天长高10英尺,1.8万年之后天空已有3万英里高,盘古的任务完成后也就死亡了,他的身体部分变得了宇宙的基本物质。女神女娲非常寂寞,她从黄河水中捞出泥巴来制作泥人,这样第一个人类出现了,随后她用树枝蘸上泥巴向地面上甩,无数个小泥点形成了多个人类。

11.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有感 篇十一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有感从小到大,在历史课上,每逢上到外国史时,老师总不厌其烦地强调外国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渊源。这时候,伏尔泰,卢梭等家喻户晓的名字便会闪亮地呈现在黑板上,令人记忆犹新。当时年幼的我只知道卢梭提出过人民主权,却不知道人民主权的真实含义,历史意义,现实影响。今天,我有幸拜读了卢梭的经典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才真正深刻的感受到名家的辉煌所在。书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卢梭的法律思维与哲学思想,在我看来,他行文的风格犹如一首首抒情诗,处处洋溢着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和哲学的激情!我不敢对卢梭做太多的评价,我们来看看别人对卢梭的评价吧: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除揭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奠定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基础外,还探究了人类的自然性问题。阐发了卢梭的人学思想。卢梭的人学思想很新颖,有许多独到之处。提出了最初原始人是散居于动物之中,独来独往,并非群居;人的思考状态是反自然状态;人以自由施动者身份参与自己活动;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渐趋衰落;人性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发展而变恶;关于“人”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等重要的人学思想。卢梭的人学思想及研究很有特色。其一,研究的目的性强。其二,提出人类社会的堕落是由人性所肇事的思想。其三,人类的进步与退化是同时消长相伴相成。其四,社会性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其五,人类自私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拦路虎。卢梭的人学研究启迪了人

们的思维,开阔视野。他的人学理论不仅蕴含深刻内涵,并有实践意义。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发掘,为人学研究,做出贡献。专家的评价如此之高,可见卢梭的功绩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刚开始,在人类还没被称为万物之主之前,在人类还是自然状态时,他们与其他动物并无任何区别。生活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既食,色,性。食色性大概是自然所赋予全部生物的吧,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梭所说的原始的需求。生活即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食色性,对于生活,原始人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想这大概是他们的精神所限制吧。精神的停滞限制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因为他们的精神也处于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原始状态,只要是生物都有精神。没有精神,又怎么来控制肉体呢?又怎么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呢?可惜原始人类的这些精神力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用来支配自身去满足原始需求。在这里,用支配其实是不合适的,他们完全没有支配的概念,只能说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能力吧,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原始人类包括其他动物在饥饿时看到食物为什么就会有去吃的冲动(饿了吃东西为什么能消除饥饿感);为什么在一定季节,看到异性自身的精神会支配肉体去接近他(她)们,想与之性交;为什么看到美好的景色会自发地留神......我也没有能力去探讨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暂且规定这是大自然赋予全部生命体的一种天生的能力与欲望吧。

卢梭强调,私有制的产生必定要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联系才会有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差别,这就是不平等的起源了。然而,正如卢梭所说的:自然状态的人,整日游荡与森林中间,没有劳役,没有语

言,没有家庭。既不知何谓战争,也不知何谓关系,他们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念头,甚至于根本不能区分他们谁是谁。因此,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们所拥有的感情和知识与他们的处境相称,他们只能意识到现实的需要,他们只关心那些必须关注的事物,他们的智力发展超不过他们的幻想,即便他们偶有发明,也不能传授别人,因为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每种技艺都会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育,下一代人不会比上一代人有所出息,每一代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开始生活。是的,或许正如卢梭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有联系就需要语言,语言的产生需要智慧的萌芽,智慧的萌芽需要精神的升华。从我自身的观点来看,精神与肉体是天生拥有的,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我们在婴儿时期常常濑尿,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还没发达,还没有成熟,至于为什么没有成熟是因为精神力的不足,我们的精神意念不足以控制自身的肉体所以一般婴儿会濑尿。随着人的生长,精神与肉体会达到一个平衡。关于为什么自动会平衡,我想这大概跟我们的生理,如水盐平衡相似吧。所以我推测,早期自然人类的所谓“天才”是一些身体特别强壮的人,这样他们的精神意念不会比一般人差,对于事物的感知度就自然而然的增强了。加之人本来就是具有同情心与感情的生灵!但我不认为当时的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度,敏感度强到足以使他们产生“认识”。或许正如卢梭所说的新鲜环境的刺激使得人类的心灵发展。当险峻的环境逼得一群强壮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某种联系,这种联

系是模糊的,只限于感官的升华。试想一下,当看到一大群同类聚集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其次是同情心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加强。正如书中谈到:同情心是最自然地品性。“自然赋予人类以眼泪,那时因为她给人类以最慈悲的心。当看到同类陷入困境时,原始人类会自发地想要帮忙的冲动,因为不想同类受到自己之前所受到的伤害。而自身所受到的伤害越强,同情心也就越强,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体会别人的痛苦。这时,在大灾难来临时,同情心也许会促发原始人类去营救同类,或者用他们一切技能,诸如声音来提示所谓的灾难。久而久之,语言的雏形产生了。这多发生在家庭中。或许幸运的是,几个家庭同时聚集在一起。集团组织也开始诞生了!集团组织的诞生毋庸置疑对于私有制的萌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通常一个制度的形成产生于一群人之中,而这制度也蕴含着领袖者的意志。我猜想,制度的起源,是源自于人类生活的本能。作为一个动物性的人,原始人的本能就是饮食男女,抚育后代。而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怎么做,他的本能就是想到‘我也有同样的权利像他么那样去做’。所以,早在人类的丛林时代,当那些聚集在一起的貌似蒙昧的原始人为争夺食物,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冲突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不忍心看到同类悲惨的生活,一种确定各个人的权利,义务,而且符合公平,正确的做法,就会在人群中产生。久而久之,这些做法会演变成惯例,习俗,又慢慢演变成人们普遍遵从的行为准则,而秩序就由此产生。我想说的是,要达到原始人能够创造秩序来维护大家的利益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就像卢梭所说的,伴随着观念和

情感的相互推进,心灵和精神才开始活跃,使得他们逐渐抛弃原始的粗野状态。因为群居而开始互相关注,由于持续不断的见面而产生了家族之间男女结合的冲动,进而有了模糊的感情,于是乎不能忍受长期不能见面的痛苦。然而,人在迫切满足自己欲望与需要的同时又是自私的,正如我上面所说的,争夺食物与配偶。这也许跟卢梭所认为的不同,他心中的原始人太天真无邪了。而我则认为因为环境的压迫,群居的联系,使得混乱产生。最后,强者征服弱者,弱者服从强者。最后关于食物的私有制产生了,因为食物是人们的最早期可称之为财产的财产,而又根据食色性的天性,食物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占有十分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最开始是对食物的占有而设立的。

12.论欧洲和声的起源和发展 篇十二

关键词:欧洲和声;起源;发展

欧洲音乐中和声的形成和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和声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下面笔者即对欧洲和声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

一、10-16世纪,欧洲复调音乐从早期的奥尔加农发展至复调音乐的完善阶段

这个时期开始有文字、乐谱记载,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复调音乐的各声部相互间以协和音程为主作对位结合时,即形成和声音程、和弦与和声进行。这时期的特点有:早起平行的声部进行;以各类七声中古调为基础,所以后人称15、16世纪复调音乐中的和声为中古调式和古调式和声,或者称作教会调式和声;以协和音程为主,和声结构只有大、小三和弦原位、第一转位与减三和弦第一转位,其他不协和音程均须按规定的方法解决。从14世纪开始有变音,形成类似导音进入主音的声部进行。变音的应用为各类调式逐渐变集中为大、小调体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17世纪,早期巴洛克时代

17世纪,随着单声部旋律的形成以及歌剧的产生,开始使用为单声部旋律加和弦伴奏,并采用“数字低音”以指示伴奏的和声,由键盘乐器演奏者即兴伴奏,以纵的音程结合为基础,使和声的作用加强,并形成以平均节奏持续流动的低音线条。器乐中和弦织体的发展,对逐步形成主调音乐有着重要意义。

从这个时期起,由于主调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和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它有声部组合作用,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结合成为协调的整体。其次,有乐曲的结构作用,通过和声进行、终止式、调性布局对曲式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和声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特别是不协和和弦的表现作用对于丰富音乐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此属七和弦得到应用,并成为确立大小调性的重要条件。在17世纪后期,虽然还存在着中古调式的影响,但大小调体系已经得到确立,大小调成为旋律与和声的调式思维的基础,他们之间的调式为音乐的重要表现因素。

三、18世纪上半叶,后期巴洛克时期

18世纪上半叶,器乐写作得到更大发展,建立在大小调和声基础上的自由复调是主要的织体形式,继续使用数字低音作为键盘乐器和声部分的写谱方法。这个时期,和声作为曲式创作的重要因素,如赋格、奏鸣曲、古二部曲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形成这样的调性布局:大调先转至属大调,以后再转至其他关系调;小调先转至属小调和平行大调,以后再转至其他关系调。此时已经注意并应用了调式功能色彩的对比。另外,“皮卡蒂”三度即小调乐曲结束时主和弦常用大三和弦,自16世纪后半叶即得到普遍应用,并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同主音大小调的变化是这一时期普遍使用的一种音乐对比法。巴赫被看作是这时期乃至今天的复调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复调发展的高峰,对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和声材料方面,除自然和弦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变音和弦。器乐中的和声织体使主调音乐风格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步向18世纪半叶的主调音乐体制过渡,此时复调的高峰与主调音乐形成一段重合期。

四、18世纪后半叶,古典乐派时期

18世纪后半叶为古典乐派的鼎盛时期。这时期,主调音乐成为主流。与旧风格相比,新音乐的和声节奏大多较慢,在进行相对缓慢的传统和声之上进行着大量繁忙的活动,重要的和声变化是键盘乐曲最广泛应用的一种手法。

古典乐派崇尚理性,强调道德力量,作品结构严谨、明晰,手法简洁、洗练,也表现在和声手法的简朴方面。此时和声调性意义更加明确,突出强调功能和弦I、IV、V;数字低音不再使用;低音也摆脱了流动性线条的束缚。同时作品结构比较方整,不像复调作品那样有复杂的声部与节奏,使和声的节奏规律化、节拍化,以对称、平衡的和声进行为主体。同主音大小调对置、离调与离调模进、等音转调等手法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扩大了作品的调性范围。从这个时期开始应用和声大调式,应用bVI级大三和弦的阻碍约束,随着半音进行也得到发展,成为一种富于色彩的手法。在主调音乐的曲式中,特别是在大型曲式中,和声的结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五、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早期,由于浪漫表现的需要,对创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了许多和声语汇。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变音体系和声和其它复杂的和声手法,比如大量引用半音化声部进行、远关系离调与转调、游移与模糊的调性、连续的属功能组和弦、各类远关系的变音和弦、高度叠置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主和弦的隐蔽收束、以避免同主音大小调的混合以及强拍的半音、经弦外音等,从而将大、小调体系和声推向极限,趋于解体的边缘。另一方面,民族乐派兴起,古代宗教体裁被采用,恢复和扩充了自然音体系的和声,其中包括自然大小调、中古调式、古普赛调式以及俄罗斯民间调。这个时期中,下属组得到强调,变格进行得到强调,有些段落仅由下属和弦与主和弦便可构成,副三和弦的作用亦得到加强,它们增加柔和的色彩,并使和声具有中古调式的风格特点;在和声构成方面有加六度音的主和弦与属和弦,自然音范围的高度叠置和弦等;在终止式可用变格终止,还用III级代替V级的正格终止,VI级或II级代替IV级的变格终止,最后终止可以不在主和弦上。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特殊的手法,如五声音阶和声,在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三》中还有五度叠置和弦、全音阶和声等,这些手法成为近代和声的先驱。

六、20世纪近现代的和声

20世纪的和声发展真的可以称为“万花筒”,其形式多样化,进行自由化,结构复杂化,可谓多姿多彩,变化多端,从而使占主导的手法不是很明显。在大小调体系和声发展至极限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和声手法,主要有两个路程:一是回复至老的音乐风格,二是探索新的创作手法,他们都打破了200年来传统和声的规范。

20世纪的和声手法的特点有和声思维复杂化、和声结构多样化、和声进行自由化、调性观念的扩大化。其表现有:首先,全音阶的进行,比如巴托克的和声。这个时期,四六和弦可以独自使用,远关系的和弦可以连接,打破大小调长期影响;广泛采用中古调式,某些民族调式、泛音、音阶、十二音音阶等。和弦结构尽量打破三度叠置,采用二度密集的音群,四度叠置音响变得尖锐化、复杂化。近现代和声材料提供了色彩变化、紧张度及表现力,但有些材料由于个性太强、思维过于严密,反而失去了发展的余地。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大小调区别就已经不是很明显了,到20世纪,调性关系就更宽了,随着半音化高度发展和和声功能的模糊,大小调失去了统治地位,并出现了新的调性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泛调性。由于调中心不断变化,缺乏明确的调性感觉。二是多调性。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调性同时结合,即构成多调性,这种调性有着不协和、矛盾的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和声效果。三是无调性。在半音阶的基础上,强调每个音都有同等的意义,避免否定中心音的控制。这些新手法、新的处理方式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创新、突破、个性、多样化的主流。

13.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读后感 篇十三

这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爷爷的爷爷哪里来》,第二部分是《悠长的岁月》。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爷爷的爷爷哪里来》,讲的是人类的起源。

1929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裴文中组织,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发现了猿人头盖骨,震动了整个学术界,它们被称为“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手脚分明,已经可以独立生火,几十人一起居住。贾兰坡认为他们是最早的人,可裴文中不同意,他们两人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四年。

我也认为“北京人”不是最早的`人,因为人类用火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的。在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西方则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这都说明了使用火在人类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这应该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

1962年,他们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一些智力、四肢均不如“北京人”发达的猿人,它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115万年之间,被命名为“蓝田人”。

1965年,他们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它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

14.《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篇十四

1.与下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这一制度的形成相关的改革是

A. 伯利克里改革 B. 种姓制度改革 C. 査理•马特改革 D. 日本大化改新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2.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下列属于古代西亚地区文明的是 ①种姓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基督教 ④楔形文字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来源】2018年甘肃省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据今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楔形文字;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 备的成文法典。①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文明,印度在印度河流域,不属于两河流域文明;③基督教是西方海洋文明,不属于两河流域的文明。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区分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根据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排除①③,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3.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丕平继位后,帮助教皇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将意大利半岛中部包括罗马城在内的土地(即拉温娜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送给教皇,史称”不平献土”。丕平献土说明

A. 西欧封建国家统治者借此加强对教会的控制

B. 教皇和西欧封建国家统治者的关系日益密切,互相利用 C. 西欧采邑制度的建立逐步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 D. 罗马教皇始终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实际统治者 【来源】湖北省黄冈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认识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与西欧封建国家统治者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欧洲 B. 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 C. 东方文明发明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海洋 D. 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泰安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2 【解析】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东方文明四大文明古国有古印度、故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巴比伦是亚洲的文明,古代埃及是发源于北非尼罗河的文明。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从孕育文明的自然条件来看,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更有利于进行农业生产,农耕文明发达;西方文明发源于海洋,属于海洋文明,工商业比较发达;东方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西方文明的代表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综上所述BCD三项正确的,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5.(题文)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A. 强调公民的平等 B. 保护公民的隐私 C. 保护公民的财产 D. 表达生者的敬意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

6.伯里克利说:“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这话涉及了 A. 公民大会制 B. 陪审法庭制 C. 将军抽签制 D. 轮流执政制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的信息可知,这一机构应该是公民大会,因此文中的“伯里克利”是雅典的领导者,他在位期间,在雅典进行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他扩大公民的权利,形成了公民大会制度,A项正确;BCD三项与雅典公民的定义不符,排除;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人物“伯利克里”和关键信息“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根据这些可以判断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形成了公民大会制度,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其他三项都不属于雅典的政策和制度,可用排除法解答本题。

7.“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A. 古代印度河流域 B. 中世纪的欧洲 C. 封建社会的日本 D. 古代两河流域

【来源】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答案】B

8.“仅1100—1300年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城市”可能 A. 由刹帝利把持军政大权 B. 仍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 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 D. 是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D 【解析】题干的“城市”指的是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因此,“城市”可能是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故D符合题意;刹帝利体现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与英国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奴隶主民主政治出现在雅典,故B不符合题意;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与题干的 4 “城市”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与“台伯河畔”“布匿战争”“元老院”“屋大维”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学习主题是 A. 上古亚非文明 B. 中古阿拉伯国家 C. 古代希腊 D. 古代罗马

【来源】四川省乐山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源于台伯河畔。罗马通过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在古代罗马时,元老院是兼有立法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故D符合题意;上古亚非文明与屋大维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中古阿拉伯国家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古代希腊与屋大维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雅典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在 A. 梭伦时期 B. 伯里克利时期 C. 屋大维时期 D. 查理·马特时期

【来源】四川省乐山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B

11.在雅典全国大约20余万人口中,能够充分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有约三四万男性公民。大量奴隶、妇女和外邦移民被斥于雅典民主政治之外。”材料说明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来源】江西省201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正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峰时期是在伯利克里时代,此时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获得高度发展,经济和文化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当时真正享有民主权力的,还局限于人数不多的成年男性公民,大量奴隶、妇女和外邦移民被斥于雅典民主政治之外。因此,材料说明雅典的民主 5 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故本题说法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认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只有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行使权力,大量奴隶、妇女和外邦移民被斥于雅典民主政治之外。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之际,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已经兴起。„„从早期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占多数,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由于破产的小手工业者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庞大的失业大军。于是工厂主竭力压低工资,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不断加强。„„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工业化开始后,殖民扩张逐渐向世界各个已有文明的核心区推进,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他们动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杀戮和压迫弱小民族,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野蛮 ——《世界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兴起的时间和最显著成就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一,概述生产组织形式的新变化。

(2)归纳材料二中主要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对此,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什么纲领?

(3)材料三中“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古文明有哪些共同特点?“印度”被哪个西方列强所控制?(4)综上所述,概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性。【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1)珍妮机的发明。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出现垄断(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2)无产阶级处境艰难(失业威胁;剥削沉重);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共产党宣言》。(3)起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耕文明等。英国。(4)进步性与局限性(剥削性、扩张性与野蛮性)并存。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成就,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据 6 材料一的“从早期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占多数,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可以概括出生产组织形式的新变化是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2)依据材料二的 “由于破产的小手工业者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庞大的失业大军。于是工厂主竭力压低工资,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不断加强。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可以概括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无产阶级处境艰难;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5.书籍起源发展和传承 篇十五

关键词:书籍设计;装帧艺术;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0-01

一、书籍起源

书籍的起源与发展源于文字的出现,文字流传至今经历了千百种变化,其载体的演变也多种多样。至今被发现并保留下來的文字或刻在动物骨骼上,或画在石器陶器上。当然,在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字载体之前,树干、地面同样可以作为载体记录史实。或以石子划刻,或以手指作笔记录在各种地方,只是历经千年、沧海桑田无法保存至今。

(一)甲骨文。甲骨文流传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甲骨文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甲”专指龟甲骨,“骨”为兽骨。

甲骨文作为文字形式出现对于现代书籍发展的意义远大于其作为载体对于现代的影响。而在其他方面,甲骨文由一种中国古代文字符号逐渐成为一种代表中国的符号对现代平面设计意义重大。从内容上看,甲骨文对于古代文明的学习探究,文字的传承、发展、演变和创新,对书籍内容及表现形式的革新产生长久深刻的影响,引导并制约着书籍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竹简、木牍。竹子经过加工制成竹片,在火上烘烤制成竹简,经火烤过的竹简没有水分会变得干燥结实,长时间不会变形,也能够防止虫蛀等弊端,木牍的制作方式与竹简类同。用草绳将竹简串接相连成为简策。简策的出现对于现代书籍装帧形成体系有重要历史意义。

但是竹简木牍对于当今的书籍形态和装帧工艺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历史文献与古籍大多追求复古的设计形式和装订手法,这样通常方便被广大消费者了解,便于接受古代书籍文明,并且使书籍本身更具备传承意义和收藏价值。

二、书籍发展

伴随着纸张的出现,书籍在西汉时期的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直至东汉,纸张被应用于书写记录,这时的纸张对书籍的发展才真正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都属于书籍装帧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如今书籍的发展变得更具功能性和多元化,多种多样的纸张品种、印刷工艺、装帧方式和书面版式可供选择,人们对于书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更加注重书籍设计品质和内在情感意义的表达。

(一)缣帛。缣帛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纺织业的发展,缣帛逐渐登上书籍形态历史的舞台。缣帛可以展开卷拢,中间部位有卷轴,其特点是幅度长,幅面广,可截断,易于书写。由于其材质胜过竹木,轻变柔软,便于携带,从战国时期到西晋,缣帛是最为常用的书籍材质。

缣帛作为一种书籍制作的材质对书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的出现表示人类对于事实记录的关注与讲究,对于文字载体的更新升级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书籍材质的进化,更是人们在意识上对书籍的深入解读与研究,虽然当时并未形成书籍这一概念,缣帛的用途也多样不一,但是这对今后纸张的出现产生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线装。线装是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形式,平放线装书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直角折、卷折、观音折,后来演变为经折装、旋风装,到宋朝的蝴蝶装、包背装。

线装书籍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装帧形式。普通书都用“四针眼订法”,贵重的书常用绫锦将书包起,每一页衬上一张信纸,这种线装书在摆放上只能平放,竖放久了容易磨损书口,但在当时书籍装订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纸。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纸的国家,纸的出现是书籍材质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蔡伦之前有一种叫做纸的东西,它是一种丝质物质,并不是缣帛。这种丝质纸把漂丝时剩下的丝绵和丝屑在水中捣成浆状,再用竹帘抄起铺开,晒干制成,这种比蔡伦纸要早137年的丝质纸的制作方法和性能同蔡伦造纸一模一样,只不过蔡伦纸的制作原料要远比原料的稀少丝质纸便宜。

纸张的出现对书籍装帧和印刷工艺发展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早期的丝质纸经过改良,成本更加低廉,效果同样可观。直至今日纸张的批量生产和大量使用,相信它的贡献不会因电子书的出现而止步不前,其用途不仅限于书籍装帧,在平面设计创作、产品包装工程、视觉传达艺术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精装。精装书分为书芯、书壳内外两部分。书芯的制作,操作与平装书一致,只是订书一般都采用中缝穿线订,或用乳胶粘合称无线订,同时在前后加环筒衬页,粘在第一页前和尾页后,称环衬页。书壳制作是先按照规定尺寸大小把材料分别裁切好,同时在三面外切口要大出书芯三毫米左右的飘口。

精装书籍作为一种外来书籍装订形式,比平装书更加精美耐用,多用于需要长期保存的经典著作、精美画册等贵重书籍和一些翻阅频繁的工具书,在装订方面也更加讲究。精装书的封面一般大于书心2毫米,便于保护。

三、继承与传承

(一)起源继承:文字,纹样形式方面的继承多于其他方面的继承,如大篆、小篆、隶书等文字形式或直接运用到书籍设计、版式设计等工作项目中,或经过改良创新成为新的字体样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书籍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记载历史发展至今最有力的证据。古为今用不仅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被赋予新的意义,体现不同程度的文学价值。所以,对书籍文化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追溯其发展源头的过程中,是对书籍文化深入解读,也是广泛了解、深入认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次必要实践。

(二)发展传承:书籍文化的传承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传承:主要是文字和版式上的传承,文字作为知识的载体以信息传达和展示为主,字体变化作为其形式的变化在现在的书籍设计也格外讲究。然而,各式各样字体的出现在满足书籍设计需要的同时,也在逐渐明确各种字体的定位和方向,分门别类,表达各自的形式美感。

上一篇:《半个喜剧》观后感下一篇:现代文学专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