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总结

2024-10-25

音乐欣赏课总结(共12篇)

1.音乐欣赏课总结 篇一

《音乐欣赏》教学总结和反思

张真真

首先要明确何谓音乐欣赏与鉴赏,音乐欣赏是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你认为美好的东西,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和知识性的欣赏。“欣赏”又可称玩赏、领略,指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常常以其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令人产生美感;“鉴赏”则更进了一层,往往兼及感性和理性,又带有品鉴、判断、反思的意思,所以鉴赏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态度,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这两点笼统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细微来看只是一字之差,可“鉴”却是更深一层的涵义,在听了这个音乐之后,研究一下蕴涵在音乐当中的人文内涵,还有一层就是鉴赏就有比较在其中。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在保持个人爱好音乐的天性而发展的,听众听了高尚的音乐而更加爱好与了解,进而接受它的感化。针对职专的学习,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第一,在教学中贯彻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欣赏音乐。在音乐鉴赏教学的活动建议中提到:音乐鉴赏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在这节课里,我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我利用自己较好的钢琴演奏基本功,从导入到知识讲解以及乐曲的不同演绎变化等环节,让学生一直沉浸在五彩斑斓的音乐中。通过仔细的聆听,学生获得了关于“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命题的大量感性认识,为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做好了铺垫。这个阶段在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兰看来,应该属于美感阶段,即对纯粹的音响产生听的乐趣。而在我国的音乐学者张前的理论中,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音乐欣赏的感性体验,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表现。

但这只是聆听和欣赏的第一层次,要想在理性层次上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思考,还得有精心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于是我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知识,让他们边听边思考,然后回答。这些问题的重点是音乐的语言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需要学生仔细聆听并结合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学生进行思考的同时,我则用琴声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于不受限制,学生的回答显示出了极大积极性,特别是《少女的祈祷》的主题及几个变奏,学生回答时的思路开阔,想像力非常丰富,大大超出了教材上提供的几种“答案”。通过这些富有挑战性问题的回答和互动交流,学生逐渐领悟到了本课的核心知识:由于音乐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以及审美主体的各个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虽然乐曲的外在形式上(旋律、节奏及和声)给我们带来某种情绪的感受和体验,并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像,但乐曲并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具体表现了什么。在我不断地引导下,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达到了科普兰认为的第二个层次“表达阶段”,并且在第三个层次“纯音乐阶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识得到了强化与提升。

第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在聆听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培养学生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理论上讲,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接受活动,我们从音乐欣赏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就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客观化的体验。作为欣赏的主体,我们的精神活动是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虽然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但是,它一经进入欣赏者的听觉,就会被欣赏者的精神同化而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正是要注重学生的这种主体性,让他们在聆听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培养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计好探究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讨论,并通过比较和评论的方法,激发其兴趣,使之积极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音乐欣赏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让他们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整合。通过音乐欣赏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进而养成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等目标。

2.音乐欣赏课总结 篇二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 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 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用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 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

一、请你画一画

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 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 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 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 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 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杜鹃圆舞曲》时, 学生初听时用线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时我给他们讲了挪威的森林、圆顶的尖顶的小房子、歌唱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他们的图纸里多了旋律流动的波浪, 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 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多了小房子里面画了小鸟, 天真的认为杜鹃鸟不小心地闯进小房子里不停地转圆圈, 原来是乐曲在低吟……好美的画, 好丰富地想象。

二、请你说一说

不论是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感官的欣赏, 还是在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理智的欣赏, 我都让学生说欣赏感受。我认为, 说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例如欣赏口笛演奏曲《苗岭的早晨》, 我就多次让学生说感受。在初听了《苗岭的是晨》之后, 就指名说口笛的音色特点及它模仿的鸟叫声像不像。通过说讲, 学生初步感受了口笛所表现的优美意境, 在利用其他教学手段复听分析了作品之后, 再让学生将感受到的音乐用语言描绘出来。有的同学说:“天亮了, 苗岭的景色依稀可辨, 小鸟在树上吱吱叫……苗岭的早晨又安静又美丽。”大家畅所欲言, 把音乐的内容表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听音乐, 分辨乐曲段落, 逐段欣赏音乐, “说”音乐。通过三个层次的“说”感受, 学生大都理解了作品的意境。

三、请你唱一唱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 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如:欣赏日本乐曲《樱花》时, 随着音乐的慢慢响起, 孩子们时而舒适的闭上眼睛沉浸在樱花的世界里, 时而身体随着音乐的节拍微微的摇动, 时而嘴里哼唱着“樱花呀, 樱花呀, 暮春三月天空里……”, 笑脸又一次在孩子们的心中绽放!然后让孩子们跟随着我轻柔的钢琴声, 让学生用和妈妈说悄悄话的声音去演唱日本民歌《樱花》, 体会歌曲的情绪。在音乐欣赏课中如能根据欣赏内容及学生程度选择主题音乐请学生唱一唱,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四、请你演一演

在欣赏时, 我鼓励学生随着播放的音乐, 大胆的边听边表演。这种听音乐与学生大胆地参与、表现相结合的方法, 把欣赏音乐赋予了极大的生命力, 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过程中, 接受音乐艺术的美感教育, 达到了欣赏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能力, 表现音乐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如:欣赏音乐童话故事《乌龟和兔子》时, 我让学生边看着有趣的动画边听着音乐对乐曲进行欣赏,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故事情节, 模仿动画中小动物们的动作, 每人扮演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 随着音乐“动起来”。龟兔赛跑时, 让孩子们听着音乐到老师这儿来选择相应的头饰, 然后让两位动作表现力强的小朋友带上头饰扮演龟和兔, 其余的小朋友还是原来的角色, 随着音乐的发展, 边欣赏边表演, “龟”和“兔”真的赛跑起来, 其他“小动物”一会儿热烈欢乐, 一会儿喊“加油”, 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种热烈的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还使他们亲临其“境”, 切身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不同音乐内容, 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

五、请你敲一敲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 把一根木棒交给他, 他绝对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 他的兴趣, 他在探索, 他要表现, 他的自我肯定。如:新课标有个针对一二年级的创造标准: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在教授《鸭子拌嘴》时, 学生听的比较模糊, 我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 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 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节, 再由小组合作商量表现群鸭戏水, 吵闹时的情景, 并注意提示学生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

六、请你跳一跳

引导学生在音乐旋律中有美感的“动”, 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欣赏《挪威舞曲》时, 我先让学生用击掌的速度和力度变化来模仿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变化, 紧接着要求大家选用过去学过的舞步来表现音乐, 学生们兴奋地编排起来, 快速强力度的中段采用欢乐的跑跳步, 优美慢速的一、三段采用舒缓的点踏步和滑步, 乐曲情绪和力度的变化在他们不同的舞步中充分表现出来, 我也和同学们一起跳, 大家感觉到音乐美、舞姿美, 完全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同时, 舞步的合理编排也发展了学生们的创造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针对不同的作品, 不同的风格, 利用“讲、说、画、唱、演”等教学方法, 努力挖掘与音乐有关的一切因素, 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从而优化了音乐欣赏过程, 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怎样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更快地融入体验音乐的情绪, 开拓他的视野, 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 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 达到精神愉悦的效果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也许他一辈子爱听音乐的好习惯就是你这样浇灌起来的!

摘要: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在实施过程中, 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 用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 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

3.音乐欣赏课总结 篇三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音乐素养

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系统的音乐欣赏极其重要,音乐欣赏课正是一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独特的审美活动,上好音乐鉴赏课能够促进学生综合鉴赏能力的内涵式发展。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欣赏并非简单地听,要想实现音乐鉴赏音乐素养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与熏陶,绝非一蹴而就,所以音乐欣赏课要讲究策略与艺术。从音乐欣赏的阶段来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是低层次的审美活动,主要考查音乐的动听和悦耳程度,透过旋律和节奏,学生可以对音乐进行更深层地欣赏和探究,即感情的欣赏,最大限度就是理智的欣赏,将前两个层面的音乐欣赏逐渐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音乐欣赏课要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的欣赏氛围

对于音乐欣赏来说,音乐意境非常重要,生动的意境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不论是闭上眼睛大胆想象,还是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都能使音乐和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优势,满足了音乐欣赏课的多种需要,它不仅可以提供音乐的欣赏,还可以提供视频的播放,通过多种要素的联合调动,让原本有些单调的音乐欣赏课,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在选材方面,对于有影视剧作品出处的音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对于没有具体来源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片段作为背景。单纯的音乐欣赏与声影结合的欣赏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配上背景的音乐会更显真实,更容易引起倾听者和乐曲本身的共鸣。

二、“闻声起舞”,用肢体语言表现语言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大胆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提升音乐实践性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随着节奏和旋律做出一些动作、摇摆、舞蹈,这些表现都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课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种天性,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自然地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在学生与音乐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鉴于音乐的节奏有快慢之分,声音有强弱之分,音调有高低之分,通过这些极小的细节,学生能够通过倾听感受其中的差别,并用最自然、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音乐欣赏课的愉悦学生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也就轻松实现了。

例如,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音乐作品,歌曲用詩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蒙古歌曲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听到悠扬的旋律之后会闻声摇摆,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与歌曲所传达的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形成了共鸣。

三、听说结合,将音乐欣赏回归到学生本身

音乐欣赏重在内涵,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凝结了各种艺术表达形式,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浓厚情感。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从乐曲本身中收获一定的感受、感悟,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从歌曲中获得正能量,或者找到宣泄心中情感的最佳方式。所以欣赏课绝不能止步于欣赏,在学生结束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来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将“听”与“说”相结合,实现“听”与“说”的统一,能够鼓励学生“说”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思考。

在学生探讨音乐欣赏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欣赏,如何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感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感受,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进行更广泛地倾听、欣赏、探索,将音乐欣赏课的深度和宽度进行最大限度地拓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逐步实现个人鉴赏能力的提升,感受音乐的美好,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积累丰富的音乐鉴赏经验,为将来更高难度的音乐欣赏活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建燕.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作用[J].学周刊,2015(9):218-218.

[2]冯彤彤,周友良,尹诗睿.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4).

4.音乐欣赏课总结 篇四

音乐欣赏课可以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具有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而小学音乐欣赏教育,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才能吸引学生专心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明确小学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吸引学生了解、熟悉音乐,进而演绎、创造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合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故事形式导入,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中陶冶了情操。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前,先给学生讲述一段关于二小的故事,让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让学生更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在欣赏歌曲的,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从而懂得诊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以游戏形式展开,对音乐作品进一步理解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在欣赏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有利于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如,欣赏《跳绳》中,笔者让学生们边听边跟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运用形式多样的音乐游戏是培养学生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质的良好途径。

三、以表演形式教学,表现音乐作品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有歌唱、绘画、朗诵、演奏、舞蹈、角色扮演等,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如,在欣赏教学((l」、青蛙》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分角色扮演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又根据音乐力度、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的展现了故事情节,加深了他们对音乐故事的理解。

四、以图形谱来帮助教学,进行音乐创作

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筋脉,了解曲式结构就知道了音乐作品的构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借助图形谱,将音乐理论浅显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掌握曲式结构后,再进行音乐创作就容易多了。

5.音乐 欣赏课 杵歌 篇五

教学内容 1欣赏高山族民歌《杵歌》,2 欣赏弹拨乐合奏 《快乐的啰嗦》 教学目标 了解《杵歌》 《快乐的啰嗦>的歌曲的情绪

2了解高山族的简单的知识 欣赏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分辨乐曲的段落,并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教学过程

欣赏

《杵歌》

1,师,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用那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更是用那动人的音乐来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土家族,去了湖南。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我国的宝岛---台湾 去看看,去认识高山族的人民。

2,播放课件

(关于高山族的习俗,舞蹈等等)3.欣赏音乐

杵歌

提出问题,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 4欣赏另一种版本的 杵歌

二欣赏《快乐的啰嗦》

我们就来欣赏由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变而成的彝族弹拨乐《快乐的啰嗦》。请同学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细心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乐曲表现了怎样一种场景?

2、初听:

(热烈、奔放、欢快、载歌载舞……)好,就让我们一同领略用如此炙热的音乐语言来倾吐心声的民族,有着怎样灿烂的民族文化,3、出示课件、植树节、祭龙节、赏花节、火把节……b、民歌:叙事歌、山歌、情歌、儿歌。(学生复习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c、舞蹈:阿细跳月(、打拽舞、烟盒舞。)d.乐器:巴乌、唢呐、月琴等30余种。

4、复听:

我们在对彝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请同学们再来欣赏这首《快乐的啰嗦》,同时分辨一下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

5、分段听: a、教师出示主旋律,学生学唱,并请学生分辨其在第一乐段中出现了几次? b、感受下一乐段,通过不同方式感受变化。c、感受三乐段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

6.音乐欣赏课《赛马》教案 篇六

教学设计:唐璐(05级音乐学3班学号05210308)指导老师:陈明

级:初中一年级 课

题:二胡曲《赛马》 教学目标

1、欣赏《赛马》,了解二胡的基本知识。

2、能有感情的演唱主题旋律。

3、在乐曲欣赏中了解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

4、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了解二胡基础知识,提升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

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猜马蹄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简单了解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你们是否喜欢马?为什么? 师:我国哪个民族的人经常骑马?

师:蒙古族有一个传统节日叫“那达慕大会”,看看在这“那达慕大会”上有些什么活动?(录音介绍“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那达慕”的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是蒙古族人民特别喜欢的大型比赛项目。)师:好,来欣赏一首乐曲,请你听一听这首乐曲表现的是“那达慕大会”中的哪一项比赛?听这音乐,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

二、初听乐曲。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赛马》。下面我们完整地听这乐曲,思考这四个问题?1)乐曲是怎样的速度?(快速)

2)乐曲是怎样的情绪?(奔放、热烈、欢快)3)音乐形象是谁?(马、骑手)

4)音乐表现赛马场上怎样的场面?(乐曲描写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的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

三、介绍二胡。重点了解二胡的演奏技巧:拨奏、颤弓和滑音与音乐表现的融合。师:你听出乐曲主要使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出示幻灯片二胡)

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民族乐器“二胡”。(二胡,又名“胡琴”,早在我国唐代就已出现了,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族乐器。二胡的音色柔美,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善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中,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

师:看,这把二胡的模样像什么?(出示二胡,教师介绍二胡的构造:琴头、琴杆、琴筒、琴轴、千斤线、弓)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现场演奏《赛马》,同学们来听一听二胡独有的音色。

师:你对我演奏中的哪个动作影响深刻?(学生了解拨奏技巧)

师:演奏技巧——拨奏,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模仿马蹄声。(启发学生用口技模仿马蹄声,请1-2个学生拿二胡模仿拨奏动作。)师:练习一段节奏。×××—|×××—|××××|×××—‖

师:演奏技巧——颤弓,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什么关键时刻了?(冲刺)

师:演奏技巧——滑音,模仿什么声音?(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四、重点欣赏。

感受乐曲不同的表现手段,体味感知音乐节奏、力度、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在音乐艺术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1、欣赏乐曲开始部分。师:你们有没有骑过真的马?

师:如果你是骑手的话,在开始赛马时怎样让马飞快地跑起来?

师:这一段乐谱是音乐的开始部分,请你看看什么节拍表现挥鞭上阵?(符点音符表现挥鞭上阵)什么节拍表现马蹄急弛?(十六分音符6535表现马蹄急弛)

师:这里节奏宽紧相间,刻画了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场景。音乐的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我们边唱谱边表演这一段。

师:声音强弱变化是怎样的?(认识渐强记号,老师用二胡、学生用拍手动作表现渐强的变化,目的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不错,把蒙古人民欢度节日时的快乐、高兴的心情和赛马场上的紧张气氛都表现出来了。

2、欣赏乐曲中间部分。师: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感觉?(抒发了人们在观看赛马时载歌载舞的欢乐情绪。)

师: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师:我们把这一段旋律哼唱一下。师:我们来学跳蒙古舞。

师:你体会到他们对草原、对生活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无比热爱)

五、身临其境。

播放录音,再次完整欣赏,师生随音乐舞蹈,挥起马鞭,驰骋赛场,用自己的形体动作把整首乐曲的内容完整的演绎。

六、拓展训练。

1、收集更多有关马的乐曲、歌曲,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7.音乐欣赏课总结 篇七

二、多元音乐文化简介

如今, 无论是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还是文化领域, 设计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之间的交流都呈现出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趋势, 多元文化的概念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学习各个角落,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改革开放以来, 世界不同风格的优秀音乐融入中国, 进入大学的校园, 高校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渗透多元音乐文化越来越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如今, 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新理念, 并逐渐被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所接受。尽管, 近年来围绕多元音乐话这一理念引发了理论界广泛的争议, 在一些问题上还没达成共识, 有些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然而, 这些争论不仅没有阻碍反而促进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深入化和国际化。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已多次被作为ISME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 研讨的主题, 并在指导性原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同时在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提升方面的有效性和优越性逐步凸显出来。

三、多元音乐化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融入的主要内容

多元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融入,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注重多元音乐文化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渗透。正如宋瑾博士所说的那样:中西关系的思维格局, 单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看, 就应该加以突破;高校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全球的多元文化和我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内容安排上, 高校音乐欣赏课应涉及到流行音乐、现在专业音乐和传统音乐等领域。其二, 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具体内容。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 音乐被定为成一种文化, 音乐教育的性质因此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音乐教育由此不再局限于乐器和歌唱的教育, 而上升到了文化教育的高度。

四、多元音乐化理念融入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有效途径

(一) 注重理念的渗透。

首先, 要注重审美性的体现。学生通过耳朵对音乐进行直接的欣赏和感受, 促进了音乐作品的完整性。一部音乐作品经过创作和表演, 还必须经过受众的欣赏, 才能成其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尽管, 有时艺术服务的目的是非艺术性的, 但是艺术的在审美方面的作用理应成为审美教育关注的首要问题。离开了审美性, 音乐的意义将荡然无存。其次, 要注重文化性的体现。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 把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交流和教学, 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音乐中的文化, 文化中的音乐, 水人们对多元音乐文化观点的提炼和总结, 音乐正在不断突破传统音乐模式的束缚, 音乐教育也被赋予了文化的身份和特征, 音乐中新的领域正在不断开拓。第三, 要注重多元性的体现。注重多元性并不是要摒弃或否定欧洲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 而是要把多元音乐文化有机的融入到高校音乐欣赏课中, 让大学生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于音乐文化优劣评判自古以来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无论是欧洲音乐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还是阿拉伯音乐文化都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大家庭里的一员, 且只是一员, 除了尊重我们本土音乐文化之外, 还要对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表现足够的了理解和尊重。

(二)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多元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入。

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上, 尽可能多的涉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当然要做到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无论是现代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欧洲音乐, 还是通俗音乐。世界民族音乐, 都要有所触及。音乐作品的选择上要注意其代表性, 在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在内容上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

(三) 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促进其多元音乐化诉求的提升。

如果教师广博的知识储备, 那么多元音乐化在融入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必将举步维艰, 这就需要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对多元音乐化的诉求。教师多元音乐化诉求的提升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文化圈有一个广泛的了解 (包括其文化背景、风格特征以及演奏技巧等) ;二是音乐知识丰富, 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三是要具备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文化素养。

五、结语

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 多元音乐文化的渗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 大学生的美育素质在该理念的促进下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还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正确认识自己。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在音乐欣赏课中融入多元音乐化的理念, 对于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鹏.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提高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8.小议音乐欣赏课 篇八

传统的欣赏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不容易使学生理解。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有时,教师一味地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現意图,而忽略培养学生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我们便探求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大体多适合这种方法。如:《江河水》《流水》《二泉映月》《鹧鸪飞》《三六》《思乡曲》《春节序曲》《bB大调玛祖卡舞曲》《梦幻曲》《卡门序曲》等。有些较大篇幅的作品,其中的某一乐段亦可采用这种方法。如《梁山泊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段,听后,让学生说说彼此感受,谈谈随音乐而产生的联想。“乐曲以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来象征祝英台,以低沉浑厚的大提琴来象征梁山泊,并且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给人一种仿佛两人对话的感觉,形象地再现梁祝十八相送时的缠绵与无奈。同时小提琴以带休止的旋律来表现祝英台当时那种欲言又止的情形。”梁祝故事较为熟悉,这位同学的感受,足可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9.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 篇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你们非常熟悉的音乐,希望你能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大胆的说出来,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

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欣赏《泰坦尼克号》主题音乐部分

5、欣赏《神话》主题歌

6、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问题:如让你为该曲配置画面,你会配之以什么样的电影画面。

4、音画结合完整欣赏 导入

影视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歌的定义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你们非常熟悉的音乐,希望你能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大胆的说出来,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1、师:欣赏无声电影《泰坦尼克号》 让学生思考:你觉得缺少了什么? 学生答

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人们观看电影只能看演员的动作和眼神,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需求,音乐的姊妹艺术影视音乐出现了。

2、什么叫影视音乐呢? 影视音乐:是指为电影和电视剧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师:教学目标: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及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4、欣赏《泰坦尼克号》主题音乐部分 什么叫主题音乐呢?

主题音乐: 鲜明的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伴随着剧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主题音乐以原型或原型的变化发展多次再现。

5、欣赏《神话》主题歌 主题歌定义:

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歌曲,常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演唱《神话》

6、影视音乐中除了主题音乐、主题歌外,还有哪些音乐? 学生回答

7、欣赏《花木兰》海报,请学生讲解花木兰的故事。师:欣赏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片段:木兰原本是一位藏在深闺中的妙龄少女,为了年迈的父亲,她女扮男装来到军营。

插曲:穿插在影视中的短小乐曲,一般在影片中不反复出现。

1、师:提问影片描写的是一个什么过程,音乐在影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2、师小结:这是《花木兰》中的一个片段,“代父从军”的木兰经过刻苦的艰难的训练,从一个普通少女成长为一个英勇善战的战士的过程。这个过程用了3分钟的时间。3分钟就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只有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才能做到如此完美。

3、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之一:

音乐贯穿了一个个学习片段,在这里的作用贯穿过渡剧情

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绸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是影视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音乐的这种连贯作用又称‘音乐的蒙太奇’”。

贯穿过渡剧情

辛德勒的名单 音乐有时会超越现场画面,深化影片主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电影短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

这部影片荣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指导、最佳配乐等七项大奖。

请欣赏著名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片段: 无声电影片段

[1]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

我们看到了烧杀抢掠,看到了满目疮痍 我们看到了生命像蝼蚁一样低贱

我们看到了一个纳粹军官用一颗子弹轻易剥夺了5条生命 我们也看到了黑白影像中的一抹孤独的红色

[2]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听到了天籁般的歌声,哀而不伤的情感。[3] 师:学唱童声合唱部分,配音乐。[4]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5]师:师小结:人性、和平、希望 电影中那个场面令人触目惊心:一个充满血腥暴力场面;配乐居然是一首平静祥和的犹太民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音画对位】:是指画面中演绎的内容

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之间是一种对比的关系,以此使音画的结合产生更加丰富的表现层次,揭示更加深刻的内涵。

这里音乐成为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 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之二:

深化主题思想,贯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动人的旋律,完全游离于画面之外,从宏观的角度刻划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

欣赏无声电影,设置三个环节:让学生一看、二听、三感受 加深对音乐的记忆。

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影视音乐欣赏,我们发现,恰当的音乐放在哪里,哪里的画面就会生辉,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音乐是美妙的,学会欣赏它是其乐无穷。

10.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篇十

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

心理学研究: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进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兴趣是一种基本动力,它使学生与音乐之间保持联系,不断了解音乐、聆听音乐、学习音乐进而享受音乐并且用音乐美化人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哪儿,注重如何将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地引导到课堂内容当中。

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为方向

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音乐欣赏的课堂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以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听得懂”、在课堂下“懂得听”。在音乐鉴赏课程当中,我们教师要完成的内容有很多。例如:欣赏内容的所属分类、音乐的主题思想、音乐家的平生事迹、音乐创作的背景故事以及获得更多音乐素材的途径。使学生理解一首作品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表达内心思想的艺术。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合理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鉴赏音乐。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好充分的资料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以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

科学技术的日渐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课的授课形式得以多样化进行。传统的板书式、挂件式的材料在现代课堂中所占比例已越来越小。

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使得写板书的时间大大节省,而且能够清晰、高效地表述课堂内容,快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在音乐欣赏的课堂上,文字、音频文件、图片文件、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的材料都可以充分结合到办公软件中。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只要课前认真细致地准备,就可以做一个精美的课件。不仅如此,由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北京艾缪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电子音乐配套软件更是为中小学音乐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该软件将课本中的歌曲以乐谱(简线兼备)、音频、视频的形式组合起来。而且还配套了节拍器、音频在线移调等功能,是音乐课堂教学上的一个巨大改革,为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前前后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谓是音乐教师的福音。

四、以本土音乐素材丰富课程内容

“音乐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方法、学校的教学环境与设施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不能将课程的内容限定于课本之中。应结合本地、本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具有本土、本校音乐特色的课程资源,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将它们融入到音乐欣赏的课堂之中。音乐欣赏的课程中融入本土音乐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料易于搜集、整理;本土音乐大多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将来的生活中得以体验;等等。

11.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 篇十一

摘要音乐不但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情趣、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意识,增强毅力和智力发展上。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搞好音乐欣赏课教学尤其重要。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搞好音乐欣赏课教学尤其重要。

一、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二、建立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一种“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这么做,势必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其创新能力。而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教师应从音乐资源的垄断者转化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教学过程也要从传统的单向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形成学生与教师在音乐知识上能有相互碰撞而促进双向交流之过程。例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在哪种场合里听到过国歌,同时在这些场合里国歌又起着什么作用?这时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累积说出运动会颁奖仪式上、政权交接仪式、外交仪式、升旗仪式等场合,并总结出凡是各种能代表国家尊严的重大事件时都会有国歌出现。紧接着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澳门回归时中葡政权交接仪式的音像。当《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学生定能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音乐欣赏教学应引导与培养学生情感体验

坚持以感受音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声音艺术,在表现内容方面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表达人类丰富的内心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是人类语言的延伸,是一种情感的独自,是人们内心深处思想的表达。所以,欣赏教学要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作为教学中最主要的中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造诣和文学修养,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要非常准确真切,教师对音乐欣赏所作的提示应精练而生动,语言要富有诗意和美感,要使人很容易就对音乐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长亭惜别》与《楼台会》两段音乐,采用的都是大、小提琴对答重奏的演奏形式,旋律也都非常优美而伤感,但表达的情绪情感却大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用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提示学生:《长亭惜别》表现的是一种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旋律缠绵委婉、深情而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音调时断时续,形象地表现了祝英台想吐露真情而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态。而《楼台会》一段,先由单簧管吹出叹息般的下行音调,把人带人惨淡悲凉的气氛中,接着大、小提琴奏出了那段如泣如诉、令人难忘的旋律,凄惨悲切的音调生动地表达出二人在生离死别之时痛苦绝望的心情。因此,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音乐的情感表现力是令人无法抗拒的,是任何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通过各种媒体充斥了整个世界。在商场、剧场、电视、广播、大街小巷……音乐无处不在,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与我们的生活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音乐审美场。多媒体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交互性强等优点极大地拓展着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能传递大量的图片、声音、文件信息,能利用音响、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创设动人的艺术情景和音乐氛围,通过插入视频、图像资料,展示动画特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用多媒体辅助欣赏教学,可将声、像、图、文有机地结合,增加教学容量,全方位地展示作品的艺术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不知不觉地度过每一堂音乐课。如,可在讲述音乐欣赏的表情性时,剪接一段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四个提琴手演奏的片段。这段音乐把人们面对死亡的种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平静优美的琴声与当时船上的喧嚣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伴随着音乐出现了三个感人的画面:老船长、一对老夫妇、一个妈妈和两个孩子面对死亡的方式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在面对死亡时刻,四个乐手选择在音乐中与船同沉没更是令人敬佩和感叹。这虽然只是一段背景音乐,但是此时的音画结合足以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给人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12.音乐欣赏课总结 篇十二

1 肖邦音乐的摇篮———波兰华沙

华沙在那些年代里是一座风靡一时的音乐之城。在家庭里, 人们举行音乐会, 年轻人弹吉他、弹钢琴、吹长笛或拉小提琴, 作为一种消遣。还有当时流行的波兰歌剧团和意大利歌剧团, 欧洲当时最有名望的音乐家常来华沙演出, 音乐会上经常是座无虚席。听众通晓音乐, 当时一般的演奏者是难以博得他们的赞赏和认可的。年幼的肖邦有机会去剧院聆听和观赏当时流行的音乐会和歌剧, 同时,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创作的音乐旋律, 开始在小肖邦的手指下响起, 从此, 奇妙的音乐语言已经渗透在他幼小得心灵里, 塑造着他的思维方式, 丰富着他的日常表达能力。1818年, 肖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使得小肖邦闻名华沙。在当时《华沙论坛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这首波兰舞曲的作者———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 他能恰到好处、轻松自如地演奏最复杂的钢琴作品, 并且还创作了多首舞曲和变奏曲, 真是音乐天才。小肖邦得到了音乐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并为一个儿童能写出如此美妙动人的音乐而感到惊叹。赞美天才的诞生, 褒扬神童的出现, 这其中含有鲜明的爱国主题。

2 肖邦音乐的源泉———民间音乐

肖邦常去乡村, 大自然一尘不染的精华, 仿佛让人远离凡尘嚣暄, 置身于世外桃园, 尽情享受上帝的恩赐。他开始拥有新的素材、新的节奏、新的表达方式, 将自己的音乐语言植入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乡间音乐中。年轻的肖邦开始了解世界、对社会各种关系的探索, 开始关注身边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着的一切。同时, 也开始寻找自己在这块土地上的位置。从此, 肖邦的眼界豁然开朗, 一切的事物在肖邦的眼中开始有了新的意义。他逐渐懂得人民、国家、艺术、伟大、英雄、光荣和献身, 至此进入了巨大的激情和希望的时期, 开始赞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英雄, 开始赞赏伟大诗人的作品, 开始赞赏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 这就决定了肖邦中学生活结束后的方向。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具有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肖邦在乡间接触到的玛祖卡曲调, 忧伤而忧郁, 充满着沉重的内心压抑, 这与乡间的和谐的自然风光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不久就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种舞曲中包括着多少自豪、柔情、呼唤, 经受着最悲切的失望和最深刻的痛苦。”[1]为了直观的了解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所渗透的情感, 也和了解许多的肖邦别的作品一样, 也许应该密切地了解肖邦的男同胞们。在这个国家里, 从贵族到平民都同样地, 抱着由爱情和爱国主义所引起的兴趣的玛祖卡舞, [1]用玛祖卡舞曲的旋律唱的歌词, 比其他舞蹈的旋律更能够促使人们回忆。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改变创新, 发展成有一定程式的钢琴曲, 重视和反应人民生活, 塑造理想的英雄人物形象, 成为波兰人民引以为骄傲的民族音乐。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基本上不包含援引民间音乐素 (下转174页) (上接179页) 材, 但充满着民间歌舞特有的节奏、装饰旋律和调性特点, 扩大了它的形式, 把它的旋律高尚化了, 加进了和声的陪衬, 这些和声的陪衬像它所陪衬的题材一样, 是新颖的。

波洛奈兹乐舞曲是肖邦的民族意识和情愫体现的最为强烈的体裁。肖邦接触到19世纪波洛奈兹乐曲不再是贵族沙龙伴舞时用, 已成为当时的应时歌曲和爱国歌曲, 在肖邦以后的不同风格的波洛奈兹乐舞曲中, 就贯穿着浪漫情趣的爱国者的思想与情怀, 并富含其历史的和个人超验的底蕴, 赋予了这些舞曲特别的热情、真挚、柔和、宽广如歌的特征, 将其发展为一种充满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的宏伟音诗。当时, 《女性信使报》的一篇文章提到:听众特别喜欢根据民间曲调创作的乐曲, 因为肖邦先生懂得如何把我们质朴动听的民间音乐同他精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演奏融合在一起, 他所演奏的每一个音符不仅美妙悦耳, 而且动人心弦, 并传到人们的灵魂深处。这里的“灵魂深处”正是波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共同心声, 这样, 肖邦的音乐抒发出了波兰人民一直压抑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刚毅、豪迈的声音。

肖邦在玛祖卡舞曲和波洛奈兹乐舞曲这里体裁的音乐创作中, 显示了它吸收和处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深厚功力, 也是他音乐风格中的民族根基, 对于他来说, “波兰———祖国———人民”已经结晶为高度理想化的诗句, 升华成他音乐中不灭的灵魂。

摘要:肖邦一生大部分的音乐创作都是在远离故土境况下完成, 对祖国的思恋, 对自由解放的渴望, 对波兰的土地和人民的热爱, 是贯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的主线。要了解肖邦的音乐, 对我们来说, 惟一的道路是了解波兰民族文化、风俗、历史和心理, 因为肖邦就是这个民族的伟大儿子。本论述从肖邦早年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民间音乐格调来简要分析肖邦音乐创作的民族根基。

关键词:肖邦,音乐创作,民族根基

参考文献

[1] (奥) 李斯特.论肖邦[M]张泽民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8.

[2]赵晓生.钢琴演奏知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 (波) 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 姚曼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4] (波) 勃罗什凯维奇.肖邦的故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鱼骨图流程图下一篇:畅想我的2035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