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计划的(精选8篇)
1.幼儿园科学活动计划的 篇一
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云,展开想象力。
2.结合各种气候观察云的变化。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多变的云
2.课件:图片-奇妙的云
教学具图片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奇妙的云
教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图片上是什么?
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云。
2.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云
Ppt课件演示:多变的云
(1)乌云
看一看在大雨来临之前云的颜色变成什么样子?
告诉幼儿这是“乌云”。
(2)下完雨后看看天空变成什么样子。
下完雨后,天晴了,出现彩虹云。
(3)云海
小朋友你看这朵云像什么?
教师:这些云彩真美呀。
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云。
3.教师给幼儿讲故事“云是什么?”
托班科学活动教案――纸宝宝朋友
活动目标 : 1、看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同的动作玩纸,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这是――出示纸袋。可以放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宝宝喜欢的纸,猜猜看是什么纸?
2.看看讲讲。
(1)餐巾纸 (生活)---边出示边说 这是---餐巾纸。
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宝宝擦什么? 你是怎么擦的?
儿歌: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2)我的纸袋里还有――出示手工纸 (颜色)
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 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
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超市的广告纸 (认说日常用品)---
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讨论:你想到超市买什么东西?
(4)我们再看看,纸袋里还有―― 报纸 (新闻)
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3.玩报纸
(1)超级捏捏捏!(团成球)
捏捏捏,用力捏。谁的球小?谁的球大?
(2)抛――我的报纸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报纸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报纸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宝宝回家。
2.幼儿园科学活动计划的 篇二
一存在的问题
1. 目标窄化
《指南》明确指出,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三个核心目标:热爱探究, 有探究能力, 认识周围的现象和事物。但是, 在很多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 往往把学习科学知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 其余目标都不被看重, 这无疑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 曲解、窄化了课程目标。
2. 内容不当
目前, 幼儿教师在选择科学探究内容时能兼顾社会要求、幼儿需要和科学发展特点, 特别是根据幼儿的兴趣。但是在选择科学探究内容时却忽视了整体性和系统性, 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幼儿园老师过分依赖教材, 没有自主开发适合本园幼儿的园本课程。
3. 过程僵化
许多老师错把《指南》中提出的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当成探究活动的教学模式,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敢去掉。无视学生的需要, 固守僵化的探究模式, 导致科学探究活动成为走过场, 隔靴搔痒, 蜻蜓点水, 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投入真正的探究活动。
4. 评价简单
一些幼儿园教师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和活动后进行适当的评价, 但是评价略显简单。对幼儿的表现要进行多元评价, 评价的内容至少包含三个方面:评价教师、评价探究活动、评价幼儿的学习发展状况。目前, 更多的评价还只是评价幼儿, 评价的方式也比较简单, 口头评价居多。
二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 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明晰科学探究的目标
为了防止把科学探究活动变成知识传授课, 首先必须进一步厘清幼儿科学探究的三维目标: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情感和态度。这三个目标其实就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不同方面,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相互作用。
科学知识和经验目标指向的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 这个目标的实现要蕴含在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之中。由于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来认知的, 主要获得的是感性经验, 而科学知识和经验是理性经验, 如何引导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 教师要想方设法选择生动有趣的探究内容, 让幼儿乐于探究, 促进自身发展。比如, 可以灵活安排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 如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如果幼儿在探究活动中, 没有得到准确的科学知识, 教师也不要求全责备, 毕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要注重指导幼儿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正确的科学情感和态度。
科学方法与能力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做科学研究, 而是在观察、提问、思考、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思维、科学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启蒙。对不同年龄的幼儿, 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也要有所侧重。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评价, 要创设情境, 引导幼儿动手、动脑, 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智力支持, 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完成活动, 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 其实就是保护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进一步认识自然和社会, 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情感态度。幼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好奇心, 只是这种兴趣常常是易变化、不稳定的。因此, 需要幼儿教师积极创设教育情境, 创新科学探究活动, 引导幼儿多与大自然接触, 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此外, 教师还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鼓励幼儿多问, 认真倾听和对话, 让幼儿在活动中把天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的求知欲, 为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选择适合探究的内容
为了尽量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幼儿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 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选择合适的内容, 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留心观察幼儿的兴奋点, 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具体的、有趣的、适宜的科学探究活动。比如, 开展“空气的秘密”活动, 我们用镜头捕捉了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的一幕幕, 我们还引导幼儿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的探究和思考。通过对这些活动资料的分析和思考, 从儿童视角出发, 注意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形成了“空气在哪里”“空气的作用”等探究主题。
不是所有的科学教材都能用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材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比如, 科学教材中的一些陈述性知识, 如植物的外表、树叶的颜色等,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观察来了解相关知识, 像这样的内容就没有必要为了探究而探究。而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方法类内容, 就应当设计为科学探究活动。比如, “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 不仅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方法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知道水能变成冰也能变成水蒸气的物理现象, 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了解并掌握了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所以, 科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 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此外, 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 还要考虑好情境创设和材料支持。首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 在情境中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契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教学方式。比如, 在“神奇的水宝宝”科学探究活动中, 我们可以让幼儿欣赏教师课前精心制作的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让幼儿感受水的神奇变化, 在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中, 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其次, 我们还要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品种全、数量多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爱上科学探究活动, 因为儿童的智慧表现在手指尖上。比如, 在“膨胀现象”的探究活动中, 我们让家长参与其中, 和他们一起想方设法, 共同搜集和制作多种多样的探究工具, 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不仅玩得高兴,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探索到了科学道理, 学到了科学的方法。
3. 设计合理的探究过程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设立合理的探究过程, 引领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指南》告诉了我们科学探究活动的几个基本环节, 比如, 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等等。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而言, 探究过程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 切不可把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当成固定的教学模式, 而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 以幼儿的学习为中心, 合理取舍探究环节, 设计适宜的探究过程, 让探究活动少一些牵强附会, 多一些清新自然。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模式, 但不能模式化, 不能所有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千人一面。我们要根据探究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 灵活调整探究环节, 真正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解放儿童的口、手、眼和大脑, 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不固定时间, 不限制内容, 让幼儿沉浸在探究活动之中。同时, 让幼儿真正动起来, 加强伙伴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多维交流, 让幼儿的需要随时得到满足和强化, 让探究活动更自由、更开放、更多样, 真正贴近幼儿的内心, 让他们乐于探究。重视过程, 淡化结果。我们要按照幼儿的学习节奏, “牵着蜗牛一起散步”, 鼓励幼儿提问和发现, 用适当的“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既要强调动手操作, 也要强调动脑思考, 真正让探究过程有思维含量。只有让幼儿有思考地全程参与探究活动, 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科学性的。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是跳跃性的、随时性的。所以, 我们要引导幼儿边做边想、边想边做, 不断假设、探究、验证, 动手与动脑互为促进, 保证探究活动的良好效果。
4. 开展多样有效的评价
3.源于生活的幼儿园科学活动 篇三
一、关注生活,从价值出发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扩大幼儿的视野,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活动的内容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活动片断一我们身边的话题:在自然角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时,我们都有会把一些豆类放在水中浸泡,再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可是幼儿会这样表述:“小绿豆和小黄豆变大了,发胖了。”他们很好奇种子的变化,有的幼儿说得更形象化:“因为它们喝了水,吃饱了啊。”“不是,是它们被水浸胖了呀。”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它们都鼓起来了。”……原来黄豆、绿豆、蚕豆都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现象,幼儿对这种现象不能用科学的概念去描述。
分析:我把幼儿在自然角关注的话题,设计了一节大班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了使活动更丰富,我上网对膨胀的现象进行百度查找,了解它的科学概念,再结合幼儿的生活为幼儿设计了物质遇水、遇热和遇热油产生膨胀现象的科学活动。为了使这个膨胀现象让幼儿在操作中建构新的概念,在遇水膨胀环节,我带来幼儿熟悉的黄豆、绿豆及幼儿平时不喜爱吃的黑木耳。为了让幼儿更清楚、有效地在课堂上展示其他物质的膨胀现象,我用视频的手段,把生活中常见的爆米花、虾片的膨胀过程搬到课堂上,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科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关注幼儿,从问题出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纲要》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幼儿主动地探索,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在科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激起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
活动片断二感知乒乓球的遇热膨胀:在这一环节,我问:“这里有两个瘪的乒乓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鼓起来,变回原来的样子?”杰杰说:“用手扳一下嘛。”他试了试,不成功。强强说:“用手搓一搓。”这可能是个不错的办法,可是他试验没有完全成功。“有又快又好的办法吗?”大家陷入沉思。我班的那个大龄孩子吴比提议:“把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试试。”我按他的方法作了试验:将瘪的两个乒乓球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放在透明的容器中)。果然,试验成功了,全班幼儿都很兴奋。我接着追问:“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幼儿又一次陷入沉思。我又作一提示,说“它里面有什么?”(用保鲜袋装空气,引导幼儿说出乒乓球里有空气),“乒乓球里面的空气受热会怎样呢?”,幼儿找到了答案,明白了乒乓球里的空气是遇热膨胀了,所以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一泡,是能恢复原样的。幼儿在惊喜中,了解到原来膨胀现象还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分析:在这一环节,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让幼儿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猜想解决问题:“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而且在提问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答案,给幼儿一段期望期。由于问题难度比较大,在提问时我视幼儿回答的情况,给予幼儿适当的提示:“乒乓球里面有什么呢?”幼儿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
三、关注环境,从经验出发给幼儿学习探究的机会
创造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在一定的环境中获得。
片断三再现生活情景:“请你仔细看看桌上的这些东西,它们放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呢?”幼儿耐心地等待着、观察着这些平时不起眼的材料被水浸泡后的变化。在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时,幼儿有条理地回答了三个问题:“我把什么放在了水里?”“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还有那些爆米花和虾片,它们又是怎么膨胀的呢?和幼儿一起观看了爆米花的膨胀过程。幼儿欢呼雀跃,亲历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看到了膨胀的过程。在活动结束时,又将继续探究的问题抛给了幼儿:“那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的现象呢?”
分析:在“遇热和遇热油膨胀现象”中,我把生活中的实例——爆米花、炸虾片用录像的形式“搬”到课堂上,再现生活情景。幼儿在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幼儿联系生活,拓展幼儿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现象?”,让幼儿走出去,看看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利用膨胀现象的。“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遇冷膨胀的现象?”,将探究活动继续引向深入,使活动终而不止。在生活中,我们要做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引导。
4.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四
教学详案
教学备注
[课时建议]1课时
[活动目标] 1.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2.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3.进一步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多寻找不同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各类时令水果若干(苹果、梨、猕猴桃、提子等)分放在两只箩筐内。2.“↑”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表情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
教师介绍活动中要用的水果,幼儿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他吃多了浮在水面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 师:“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他们就要拉肚子,今天我们来帮他们把水果分出来,看看哪些水果是浮在上面的,哪些是沉在水底的?”
教师分别出示‘↑’和‘↓’的标记。
3.师:“小朋友,你们先来猜一猜,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昵?”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请幼儿讨论哪些是沉、浮的水果,教师给予补充。
4.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了很多水果,现在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或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还是浮。”
请幼儿分别在两只箩筐里选择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沉浮。
5.幼儿自己动手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实验。
6.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l:“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7.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和↓”。
8.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沉浮兄弟找到了他们爱吃的水果,现在我们一起来将这些水果按照‘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开放在两只箩筐里好吗?”(请幼儿根据刚才的实验结果分放。)
教师将标记“浮上来↑”和“沉下去↓”分别贴在两只箩筐上。
5.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 篇五
一.教学目标1.认识磁铁,了解它的特征及用途。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二.教学准备1.用磁铁制作出来的会跳舞的小人。2.磁铁若干,塑料板,盘子若干。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1.今天,老师从外面带来了一位会跳舞的小人。我们用掌声请她上来,好吗?(好)2.用这个会跳舞的小人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二)、让幼儿自由操作,了解其用途1.小人会跳舞,有趣吗?(有趣)。下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一块磁铁,每组一个盘子,盘子里各放了许多东西。(铁制品和非铁制品)。我们小朋友也来试一试,这磁铁还能干些什么?2.让幼儿自由操作。提问:(1)、你拿着的磁铁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与其他小朋友的磁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幼儿了解它有不同的形状。(2)、小朋友刚才玩过磁铁,谁能告诉老师这盘子上的东西怎么啦?(有些被吸上来了)。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吸铁性能。(3)、那小朋友观察观察,有哪些东西被吸上来了,还留些什么。3.小结: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磁铁有不同的形状。还有吸铁性能。4.那磁铁还能有什么用处呢?(个别幼儿回答)(3)、总结:老师听了小朋友的回答。我觉得有些小朋友说的对的,可有些小朋友不太知道。我们小朋友回家去问一下爸爸妈妈,磁铁还有什么作用。在和爸爸妈妈做一个玩具,就象老师刚才拿出来的一个会跳舞的小人。是用磁铁做的。我们小朋友也去做一个漂亮的玩具好吗?看一看谁做得最棒了。好不好?
6.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沙漏 篇六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判断能力。
2、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
3、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用饮料瓶制作的沙漏若干。
2、钻有不同漏洞的瓶盖若干。
3、记录单、笔若干。
三、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难点:制作一个比原来流的快的沙漏。
四、活动过程:
(一)、观察沙漏
1、认识沙漏,并提出猜测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用一种新的工具来玩沙,你们看!这是沙漏,它是由两只粘在一起的瓶子组成的,下面的一个瓶子里有沙。请你们猜猜,如果我把瓶子倒过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7.幼儿园科学活动初探 篇七
一、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科学活动中, 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的作用。每一种材料的投放, 教师必须仔细斟酌, 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 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1. 材料应体现适宜性
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非常重要, 投放得好、投放得巧, 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和探索欲望, 还能促进孩子的思考。以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杂技演员》为例, 一开始, 老师提供了圆形的纸盘让孩子用吸管顶起来。因为, 圆形可以让孩子比较容易找到重心, 提高操作的成功率, 从而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真的能像杂技演员一样把盘子顶起来, 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第二次操作时, 老师又提供了正方形、梯形和勺子, 这三种材料非常有讲究。孩子探索后发现正方形神奇的点就在它的中心点, 而梯形神奇的点却不是在中心点、而勺子神奇的点更不是那么好找了, 这就帮助幼儿感知到:物体上有个神奇的点, 这个点的位置是不同的, 只要耐心、细致地探索就会成功。这样不但达到了活动的目标, 也让孩子在探索中体验了寻找物体“神奇点”的乐趣, 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2. 材料应体现层次性
科学教育重在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探索的乐趣, 激发探究的欲望、兴趣。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 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如在科学活动《小小杂技演员》中, 幼儿用吸管来顶物体, 第一次操作教师提供的是圆盘, 第二次操作教师提供了正方形、梯形和勺子, 我们不难发现两次操作的材料从数量上来说是递增的, 从难度上来说也是递进的。幼儿通过对难易层次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 发现了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同的, 这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就感。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才能维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二、给予充分的讲述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让孩子说话, 引发孩子的语言表达, 首先要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探索、操作有所发现后, 变得非常地想说, 敢说, 乐意说。
1. 发现问题的机会
“我来探索, 我来发现”表达了幼儿渴望学习、渴望发展的心声,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机会, 多途径地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 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探究的欲望。如科学活动《落下来的秘密》中, 有一个孩子发现同样的白纸, 打开来和折叠着掉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于是他马上提出了疑问。幼儿只有在探索后才能发现问题, 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探索直至找到答案。
2. 表达交流的机会
科学活动是一个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能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锻炼。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感知科学的乐趣, 还要引导幼儿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促进幼儿智力的提升。当幼儿对一个问题作了深入探究、思考、尝试, 会产生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欲望, 幼儿把探究过程和发现经过思维的梳理和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既增加了对事物的认识, 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如在活动《落下来的秘密》中, 一个孩子提出了白纸掉下来速度不同的问题, 其他的孩子也纷纷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打开的白纸落得慢, 纸团落得快;有的说:把纸对折再对折速度也会变快的……由于幼儿有了与同伴的交流, 就会有分享、有启发, 在肯定、质疑、讨论中, 幼儿的思维不断明晰, 逐步向正确的认知靠近。因此, 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中要给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 促进幼儿的表达与交流。
3. 释疑解惑的机会
科学活动中, 自主释疑是孩子在探索发现问题后的最佳结果。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孩子能动手, 就能促发思维能力。”让幼儿学学、玩玩、做做、想想, 从而在疑问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在求释中体现创造的萌芽。而孩子质疑、释疑的过程, 也是孩子发现问题、交流观点、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活动《小小杂技演员》中, 第一次操作后有部分孩子操作不成功, 为了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教师请一名操作失败的孩子演示给大家看, 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一个男孩子接到了这样的任务后, 走上台前对那个操作失败的孩子说:“你先试给我看一下好不好?”边说边蹲下了身体, 从他的言语和动作中不难看出, 他需要再一次地近距离观察, 寻找问题所在。当他看完那个孩子的操作后, 马上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提出了失败的几个原因:一是吸管没有竖直, 二是手有晃动现象, 这是造成操作失败的直接原因。找到了原因, 老师还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办法, 如何把吸管竖直、防止手晃动?这个孩子马上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蹲下来, 把吸管和手腕放在桌子上, 就能解决以上问题。
由此可见, 幼儿通过亲身的尝试、同伴的分析、教师的引领, 他们在科学活动中就会了解得更多, 经验积累得更丰富。
三、进行有效的教师应答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对幼儿的应答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过程。老师应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 从直接回答幼儿的提问, 转向在正确解读幼儿问题的基础上, 积极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 让幼儿自己探究, 找到问题的答案。实践中, 我们经常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 反问式应答
当孩子回答问题时, 教师可以巧妙地采用反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解释, 让孩子成为问题的主人。如一个孩子第一次把梯形顶起来, 并把重心点画了下来, 第二次操作时顶在画好的点上, 可是失败了。他问老师:“刚才我明明顶在这里成功了, 可这次怎么不行?”教师说:“对呀, 这是为什么呀?”教师边问边看着周围的孩子, 把孩子向自己提的问题又抛还给了他们, 于是孩子们又猜测开了。有的说:“你的点画错了。”有的说:“你顶的位置不对。”老师挑起孩子的争议, 目的是让孩子摆出自己的观点, 敢于挑战, 敢于表现自己。在讨论中, 孩子们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2. 提升式应答
在科学活动中, 对于孩子的回答老师不要简单重复, 而应巧妙提升。如老师问幼儿:“这个点在正方形的哪里?”幼儿回答说“在中间”, 教师应答“哦, 是在正中间, 也就是在中心点上。”这样总结提升式的应答给了幼儿更为正确的概念, 能启发孩子再思考, 培养了孩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 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感情飞跃, 并积累更多的经验。
3. 鼓励式应答
活动中, 老师对孩子回答的问题不应千篇一律地“嗯, 好的, 噢”或不答, 而是要注意应答语的广度, 给孩子一种激励感, 使活动呈现动感。如“你是这么认为的, 你的想法与别人不一样, 你的想法很有道理, 你的想法不错”。在富有个性的应答中, 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问答的特有的鼓励和特别的肯定。除此之外, 还可采用孩子应答孩子的方式, 把一定量的问题交给孩子, 让孩子有一个评判他人观点的过程, 学习赞同和批判。如老师问:“他的想法怎么样?”孩子答:“好。”老师又问:“他的说法你同意吗?”孩子答:“同意 (或不同意) 。”老师再问:“为什么呢?”这样幼儿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 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 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就越来越强。
8.浅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幼教科研
一、正确认识幼教科研工作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客观规律,运用研究的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幼儿教师从事的研究工作有其特别的意义。目前我国幼教事业发展很快,迫切需要提高保教质量,幼儿教师开展的幼教科研工作就是直接面向这一需要。影响幼教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教师的素质。鼓励和倡导广大幼儿教师积极开展幼教科研,又是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开展幼教科研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保教质量,从而面对提高整个幼儿教育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幼教科研工作与幼儿实践是紧密联系的,它有助于:
(1)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自己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所作所为是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配合幼教改革、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的科研活动有助于教师理解和形成正确教育观念。
(2)提高科研素质。幼儿教师要根据本班的保教工作需要,结合幼教实际选择研究课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描述和解释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3)提高保教质量。幼儿教师在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时,应着眼于提高保教质量。要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保教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开展研究,一旦成绩显著就坚持改革。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使那些有明显效果的经验和成果,被更多的幼儿教师所吸收并转化为她们自己的实践,从而推动保教质量的不断提高。
(4)掌握幼儿教育规律。幼儿教师开展幼教科研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上掌握幼儿教育的客观规律。许多在幼教领域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往往都坚持不懈地开展幼教科研,为提高幼教质量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怎样学做幼教科研
根据我国的幼教实践,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水平,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幼儿教师结合实际工作边实践边学习,经过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幼教科研工作实践,从而逐步掌握幼教科研的方法。幼儿教师可从基本研究、教育活动研究的教育课程研究这三个阶段来学习和实践幼教科研。
(1)基本研究。这阶段主要是重复和验证已有的研究,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些基本研究。通过这阶段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教育对象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这样有助于开展教育活动评价的研究。这阶段的研究,目的在于得到基本的科研方法的训练,为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教育活动研究。在对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及手段后,就应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了,这时研究的题目不宜过大,研究的周期应短一些,以开展教育活动的研究比较合适。幼儿每天都在各种教育活动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探索什么样的活动和这样组织活动才能够较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适应幼儿的发展,落实各项教育目标。
(3)教育课程研究。全面落实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是需要高质量的幼教课程。幼儿全面的发展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设置的幼教课程要适应这一特点,各类教育活动要统一在科学完整的课程框架之内。在研究和认识教育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联系的研究,找到幼儿发展与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三、科学教育活动形式应多样化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渠道,而忽视了其他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随机教育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不善于挖掘隐藏在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和玩乐中的科学现象,因而错失了科学教育的良机。往往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组织的教育活动,其结果却是幼儿兴趣索然,效果不佳。
为了普遍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然的科学氛围,教育者还可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如坚持开展“每天一个新发现”,“动脑筋小博士”,“比比谁的问题多”等活动,引导幼儿积极观察和关心周围事情及其变化,多提问,多动脑,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新发现报告给老师或说给家长和小朋友听,让他们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四、科学教育存在的误区
幼儿科学教育的最大误区是把成人的科学传授给幼儿,要求幼儿像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
(1)我们知道,幼儿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里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使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世界。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并不是要把诗意和童话从幼儿的生活中驱除去。实际上,科学教育也难做到这一点。要求幼儿像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行为,幼儿不仅不会真正获得迅速发展反而会受到伤害,甚至连正常的发展都难以保证。
(2)科学的发现是依赖于科学家的整个人格的,但最为直接的则是科学家的认识能力或智慧。科学家的这种认识能力要从小加以培养。对幼儿来说,就是要培养这种认识能力的前形态,即培养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在内的各种思维。只有前形态的科学认识能力发展的比较充分,后来的科学认识能力才有发展的坚实基础。让幼儿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或童话幻想得到充分发展,恰恰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前提。所以,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不是消灭童话,而是要保护童话,并充分利用童话对幼儿发展的功能。
(3)向幼儿灌输所谓科学知识是不对的,我们应当给他们留下一个幻想的空间。成人向孩子进行科学教育,他们给孩子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明它围绕太阳旋转。然而,在孩子们看来,他们生活着的大地分明是平坦地四面八方展开的,而且,孩子们直观地看到,并不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恰恰相反,分明是日出日落,太阳从东向西在他们头顶上转!我们知道孩子错了,但我们真的有必要急于去纠正幼儿这种常识性错误吗?我们非要把这个矛盾强加给孩子吗?非要在孩子脑中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吗?当孩子们离开教师传授的科学知识,走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他们发现那里才是生机勃勃的真实存在的世界,尽管在他们眼里,星星也会眨眼,树叶也会沙啦啦地絮语畅谈……但是这一切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他们的世界要比成人的那个所谓客观世界丰富的多,广阔的多,有趣的多。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多么自由和舒畅啊!他们生活在他们的天方夜谭里,而成人向他们证明的科学真理,在他们心目中,恰恰是不着边际的天方夜谭,尽管他们相信成人可能是对的。
总之,从目前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践来看,总的形势令人鼓舞,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甚至还很严重。这要求我们幼教界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优秀人才,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
【幼儿园科学活动计划的】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我们的种养计划科学教案设计07-14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沙漏》说课稿08-10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说课稿08-09
幼儿科学活动《勇敢的企鹅》的教案11-19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小麦09-04
幼儿园科学活动策划书09-25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8-0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学工作计划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