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2024-09-12

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8篇)

1.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篇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

最近,我们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近几年来,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领导和保证作用。

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强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市层层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形成了“党委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组织部门具体抓、职能机构配合抓”的基层组织建设格局;采取领导挂点联系、党建创新项目化管理、试点目标化管理等方式,有效加强了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

坚持围绕“第一要务”抓党建,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大局中有作为。市以服务群众更直接,推动发展更有力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目标,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党员带头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建双带”活动。

坚持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目标,不断拓宽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域。市根据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向城市社区延伸,由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由机关事业单位向社团、中介组织延伸,通过发展、推荐、委派的方式使绝大多数单位有了党员,同时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依托建等方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较为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党的网络。

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对市调查的情况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执政能力,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面对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理念明显的不适应。调查反映,由于过去长期党政不分,把领导与执政等同,当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后,一些同志对基层党组织不再直接行使行政权利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有的认为执政是中央和地方党委的事,还有的基层组织的党务干部,在改革中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认为基层党组织处于一种“配角”或“从属”地位,是专做思想的“政工部”,是负责党员干部教育的“培训处”,是处理群众意见的“信访办”,而忽视了加强政治上、思想上的领导,忽视了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忽视了对党员进行执政为民责任感的教育。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环境,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明显的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带来了多个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伴生着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员的封闭性减弱、流动性增加和社会化特征日益明显党建资讯网,使党的基层组织“空白点”增多,党员管理难度加大。据市统计,所谓的“地下”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呈上升趋势,“党找党员”和“党员找党”、“三不”党员(不交纳党费、不参加党的活动、不履行党员义务)和“三无”党员(无基层组织管理、无法交党费、无处过组织生活)的现象并存。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明显不适应。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基层党务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做新时期群众的能力不强,习惯于行政命令,以权代法,会议动员,行政推动。许多基层干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党”的意识很浓,“执政党”的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被“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所困扰,作风不实,方法简单,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迫命令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大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在继承中改革,在创新中发展,在求实中前进,才能不断得到加强。

强化功能、明确职能,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方式之一,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基层组织在党的执政体系中处于“微观执政”的地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必须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职责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并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领导体制。

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控制力。拓宽领域,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增强渗透力,提高控制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根据当前无上级行政主管、无资产纽带关系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现实,要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管理模式,按照“有单位就要有党员,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要有上级,有党组织就要发挥作用”的“四有”要求,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便于管理的原则,把“支部建在单位上”与“支部建在岗位上”、把“支部建在楼上”与“支部建在党员活动场所上”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扁平式和网络化的组织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推动力。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从服务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使党员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是基层党组织全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素质、增强活力,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是党的细胞,党员干部是党的骨干。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提出的“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要求,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

2.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篇二

一、优化配置基层执政资源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然之取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用要素和条件的总和。从广义来分析, 可以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 其中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生态资源等, 政治资源包括权力、政治组织、政治制度等, 思想文化资源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信仰等。在建党八十三周年前夕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其中“执政资源”首次在中央权威文献中被提出来, 为我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要把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项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要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优化配置各项基层执政资源, 使之社会效率最优化。只有这样, 才能证明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1. 优化配置基层经济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它的生产与发展必须依赖基层的人力、物力、财力、生态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有其固有的内在的规律, 相互间又有很强的关联性, 如果不合理配置使用, 不仅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流失和透支, 而且会形成一系列的消极的自然和社会反应, 这对现代农业的生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优化配置经济资源, 兼顾经济资源的规律, 科学谋划, 全面考虑, 统筹兼顾, 可以节省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收益, 从而保障农村经济的活跃式发展, 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这其实就是我党在优化配置经济资源方面的一个理论决策。

2. 优化配置基层政治资源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也是新时期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就是保证基层广大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充分尊重民意, 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 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优化配置基层政治资源, 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党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制度化管理, 实现基层特别是乡、村级的政务公开制度, 确保基层政权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克服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现象, 杜绝基层党组织、政府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这样, 广大人民群众才有很好地平台参与政府的活动, 为政府献计献策, 推动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保障自身的权利行使, 从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 优化配置基层思想文化资源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农

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 当今我们若要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性作用, 就必须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关键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先进思想教育, 而这需要我们党优化配置基层的思想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基层的思想文化资源, 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送进农村, 寓先进思想文化于农民生产中, 如组织知识分子下乡宣传科学知识、播放科技影片、组织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等。这不仅促进了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的提升、经营理念的创新, 而且也促使他们向新型农民不断地转化。

二、当前基层执政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基层执政资源的配置总体趋势是好的, 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 经济资源存在严重浪费和不持续现象。在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 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或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 加上教育的落后, 许多资源被不合理使用, 特别是自然资源, 破坏比较严重。另外,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欠缺, 为了快出政绩, 急功近利, 不顾自然、社会的规律, 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经济资源的持续发展。

2. 政治资源存在流失现象。

当前, 在基层的建设中, 由于体制、制度的不健全, 许多政府部门之间并不是协调, 政出多门, 各自为政, 致使许多政策之间相互矛盾。同时, 由于基层许多干部深受计划时代的小农思想影响,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风气严重, 脱离群众, 存在“山高皇帝远”、“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这严重弱化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权威和公信, 甚至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政治冷漠和鄙视的心理, 这些都是政治资源的本身流失, 严重削弱了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力度。

3. 思想文化资源存在供给不足与发展失常的现象。

中国基层地区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 许多基层由于地理环境等硬性条件的限制, 基层文化资源的供给远远比不上城镇地区, 虽然党一直强调文化共同繁荣, 但是许多文化资源还是很难及时为广大农民掌握, 不少农民“两耳难闻村外事, 一生坐镇茅草居”。另外, 随着商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推进, 人们物质追求的欲望增强, 许多根植于农村的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 逐渐衰退。相反, 农村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占卜等落后思想广为流行, 导致基层思想文化资源的发展严重失常。

三、优化配置基层执政资源的实践路径

面对当前中国基层执政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努力实现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1. 深化基层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

体制隶属于制度的范畴, 它的作用在于制约性和规范性。深化基层的经济体制改革, 有利于经济资源的科学化、人本化和持续化使用, 避免浪费和滥用的现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可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丰富基层民主形式, 拓宽基层民主渠道, 完善基层民主选举与基督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可以促使城乡文化之间的相互协调, 着力丰富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营造良好的基层文化氛围。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党对基层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句话向全党表明了新时期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本领, 就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去执政。具体到基层执政资源的分配, 就是指在配置基层执政资源过程中要遵循各项资源之间的规律, 运用科学知识与真理,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同时, 努力推动干部学法、懂法、用法, 减少人为的随意行为。这将都有力地推动我党对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增进基层党群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党群关系关系到基层的政治稳定, 我党历来重视自身与群众关系的和谐。让自身的工作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支持不支持”作为评估机制。在基层, 增进党群关系的和谐, 就能保证人民群众以最大热情投入到基层的各项工作中。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 他们的广泛参与就能增加基层各项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减少不合理行为, 同时也维护了党的政治权威, 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一切都将促进党对基层各项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4. 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

基层党政机关是我党在基层的重要执政机构, 也是配置基层执政资源的重要力量。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 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保证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 杜绝腐败奢侈的行为, 提高基层机关的效能建设。这将会促进基层经济资源的科学分配, 制约政治资源的滥用, 保障思想文化资源的供给和合理运行。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 从总体上推动我党对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 优化配置基层执政资源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然取向。虽然当前我党在配置基层执政资源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只要我们党不断深化基层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增进基层党群关系的和谐, 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 就一定能实现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 也是实现中国整体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实践工程。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离不开党对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 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 中国基层执政资源的配置尚不尽人意, 这就要求我们党深化基层体制改革,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同时增进党群关系和谐, 打造廉洁、务实、亲民的基层党政机关, 从而实现基层执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基层,执政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3.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篇三

摘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组织上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选举制建设创新,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创新 执政能力

0 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指出,“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党内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才能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不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历史意义

制度建设的内涵并非单纯指文字上的某些制度条例,而是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主要是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方式;二是指具体规章制度。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一种大的制度环境。从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来看,体制与工作机制起着支撑制度环境的作用,保护具体的制度不被随意践踏。比如,党内制定的各种各样的廉洁自律的规定,各种监督的规定,如果没有特定体制的保护,这些具体条文能否被忠实地执行就具有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来执行;而在特定体制下,不管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愿意,都必然受到体制的相应制约,都不得不去执行各项具体制度。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来看,如果只有大的体制性框架而没有具体制度,那么,权力的运作也是无章可循的,人们的行为也就缺少预见性和确定性。因此,具体的制度是制度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充塞于体制性框架中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锲而不舍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的始终,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加强和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要求 一是制度的科学性。制度的科学性既包括制度合理性又包括制度合法性,它是一个制度有无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党的制度不仅要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人类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即获得了合理性;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即获得了合法性。

二是制度的系统性。制度的系统性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制度是一整套约束和规范党的组织、行为及运行机制的规则,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和路线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因而要有很强的系统性,同时也要强调党的各项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

三是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即制度的有效性,是指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和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党的制度如果缺乏权威,那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意义。

1.3 制度建设与创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用制度管党,用制度治党,用制度保证党的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巩固党的制度建设成果,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和推动党的各项工作,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 目前党的制度建设的缺陷

2.1 旧制度的诟病 目前,党的许多旧制度的一些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新体制尚未完善,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摩擦和冲突。例如,一些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相对滞后,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充分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造成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首创精神,致使政策贯彻不力,工作进展缓慢,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2.2 过分强调制度的经济作用 当前,党的各项制度还存在着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忽视关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象。例如,不少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还存在着只重视发展经济能力,忽视干部的道德品质和服务精神的现象,使得许多干部在工作中,只重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而轻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更多关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

2.3 对构建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目前,党的一些制度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党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权责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建国以来,历次机构改革都不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致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法治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政府的管理成本逐年加大,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3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1 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普遍的制度观念认同是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文化,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保证公共权力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领导和约束,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3.2 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与创新,完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度 进行党的监督制度创新,赋予监督机构足够的权威。各级纪检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具有相对于同级党政机关更多的权威性,保障其独立发挥监督效能;疏通监督渠道,使广大党员充分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利,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拓展对领导机关的监督面和监督力度;加强宏观监督,增强对事关全局的决策和大政方针的监督,防止造成决策失误;增强主动监督,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查处的监督机制。

3.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各项工作制度,改革和创新原有已不适应工作实际的制度,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加强在思想、组织和作风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领导和规划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使社会的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实现和谐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加快推进主城区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桑玉成,董幼鸿.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J].东岳论从.2003.(4)

4.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篇四

对于农村基层组织来讲,由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如何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提高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打造一支永不走工作队的当务之急。

一、充分认清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的形势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格局,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经济工作时,必须从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向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向统筹农业、工业、服务业,促进城镇化转变,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农村利益关系和矛盾日益复杂,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关系处在大调整之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这些矛盾在利益得失和新旧观念冲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如征地问题、公益事业建设、村务管理问题等等。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既保护好群众的合理利益,又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尤其是自治区党委南疆工作会议,为南疆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在引领农村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急需多种服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服务保障功能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多个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热情不断高涨,农民从业领域越来越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农民群众不仅对兴修水利、整修道路、翻改学校等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要求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实用技术、建设农产品市场等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完善服务,建立支持发展、支撑大局的保障体系,不断增强服务保障功能。

(四)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农民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更加广泛,农民的观念和意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享受更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一些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势力仍然以各种方式对人们产生着影响。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阵地建设,构筑活动载体,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经常性,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农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社会进步,传播媒体及信息渠道畅通,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碰撞激烈,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加上近年来推行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村委会公推直选,及村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等,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更深了,民主诉求的愿望也更强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组织调整工作方式,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二、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能力不够,缺乏模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农村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缺乏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缺乏应有的个人魅力和号召凝聚力,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促进农村发展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科技兴农的路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办法不多,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主动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不能走出传统而老化的思维和工作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带领广大村民致富,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服务意识淡薄,脱离人民群众。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大力推进,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调整。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职能,学会用经济、政策和法律的手段来开展农村工作,服务群众。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简单粗暴、行政命令等家长式的工作方法,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往往造成事倍功半。有的基层党组织干部随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宗旨淡化,观念扭曲,逐渐丧失了政治热情和前进的动力,思想空虚,不劳动致富,幻想一夜暴富,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思想状况的不纯影响了他们的服务热情,导致脱离人民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三)党员结构失衡,导致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新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党员年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老年党员多,青年党员少;老党员多,新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党员文化素质较低,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由于村支两委的报酬较低和大量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基层党组织无法吸收这部分优秀人才,这就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感觉到后继无人,从而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四)集体经济薄弱,制约职能发挥。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由于一些配套改革措施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乡镇债务负担普遍较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缺口较大,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缺乏经费来源,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近年来,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明显增多,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

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怎样打造?如何不走?工作队成员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住村开展工作毕竟是阶段性的,&;不走&;不是指形式上,而应落实到内涵上,重点做到&;四个留下&;。

(一)留下一个好班子。&;支部坚强,民心向党;班子有力,事业兴旺。&;加强基层建设,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关键在建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班子,帮助村里选择&;听党话、跟党走、有本事、能带富、肯干事、干成事、自身正、威信高&;的班子成员。工作队要在帮扶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农村&;两委&;干部的政治素质、管理水平、带富能力和群众威信,进而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农村&;两委&;干部既要有造福群众之心,又要有造福群众之能。

(二)留下一个好路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帮助农民致富的关键在路子。要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帮建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对基础较好的村,要加大帮扶力度,建立专业协会,培育龙头企业,创出品牌,打开市场;对没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村,要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特色种养殖经济等,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集体经济的底子强起来。

(三)留下一个好风气。良好的村风民风,不仅可以营造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稳定局面,还可以巩固活动效果,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村内经济发展。工作队在纵深推进&;访惠聚&;的过程中,通过显著的数字对比、生动的生活对比和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来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让群众念党恩、念党情、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念改革开放好、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好,从而倡导树立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的新风正气,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四)留下一套好机制。制度建设事关长远,要结合实际建立管用、实用的制度,用好的制度来激励人、约束人。工作队走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规范化运行,关键还是靠制度来管人管事。要继续深化党员干部帮办服务、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等现有机制,特别是要大力推行以&;经费财政化、待遇工资化、工资专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化&;管理机制,来解决农村干部不安心、当副业、当临时工的思想,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作活力。

5.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篇五

作者:孙养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6更新时间:2005-6-

1周家坝街道幅员面积12.28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1个村,管理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常住人口6万余人,流动人口、暂住人口近2万人,机关职工133人。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很多,一方面,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源建设滞后,债务重,不稳定因素多;另一方面,干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服务意识、执政能力等方面与街道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构建和谐街道,必须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一、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现状

(一)抓学习没有形成制度

周家坝街道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下辖17个党支部(委),11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学习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街道建立起来,也没有很好地实施。有的流于形式,有的跟风式学习,紧一阵松一阵;有的学习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有的学习不深入,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有的学习理论不能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不力;有的借口业务工作忙或应酬接待多,无暇顾及学习。因此政治思想和自身素质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和建立和谐街道的需要。

(二)抓发展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弱

周家坝街道2004年税收实现了2017万元,但建安税所占比重较高,房地产开发已近尾声,发展空间有限,替代税源建设严重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况且有的基层组织不熟悉或较少知晓市场经济规律,了解经济法律、法规及贸易规则;有的经济工作或发展思路不明晰;有的发展不知从何着手;有的抓招商引资不力;若不改变这种局面,街道经济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抓稳定工作乏力

周家坝街道各类移民近7000人,安稳致富难度大;重点项目、开发遗留问题较多;下岗失业、待业青年人数不少;不稳定因素较突出。街道抓稳定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但有的基层组织对抓稳定没有思路;有的没有铁的手腕和措施;有的协调力度较差,矛盾上交街道;有的危机意识淡薄。

(四)抓落实不够

区委、区政府确定今年为落实年,但我们的基层一些组织执行政策不到位,落实较差。没有深入社区、楼院、学校、企业;没有深入势弱群体中;没有深入实际;而且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精神,以讲话落实讲话,总之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再好的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就是一句空话,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就更别说稳定和发展。

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一)切实加强学习能力建设

学习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习是基础,切实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夯实理论基础,刺激干部职工产生理论需求,强化理性思考,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

抓学习,重点是党员、干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离开了基层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共同努力,党的执政能力就会缺少基石。街道党工委、基层党支部(委)要带头学习,树立榜样和示范。

抓学习,贵在有制度,贵在坚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集中学习和经常性学习并重,普遍学习和重点学习并重,政治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并重,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并重。街道建立了一系列学习制度,贵在坚持和实施;各社区、学校等也要建立、健全制度,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抓学习,注重学以致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业务知识、形势知识为重点,坚持与时俱进,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管好自己。

(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同时为构建和谐街道提供根本保证。举好旗帜,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深化创建五好街道、十佳领导班子活动,强化班子的使命和责任,以人为本,以人性化、民主化、制度化管理为主线,遵循五坚持、五反对,五要五不要,严肃五大纪律,中层干部严格竞争上岗,加强干部的培训学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民主、公开、效能、监督、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党组织。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周家坝局面。

强化制度建设。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街道建立了22种制度,贵在坚持和落实。以制度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造一支廉洁奉公、勤政务实的队伍。建立科学评价干部的考评机制,改以往干部评价较多地看工作热情、工作素质、工作表现为强调结果管理,把工作成果作为评价干部的客观性标准,实行末位淘汰制,严格奖惩,使庸官无立身之地。实行以机制推动工作的运转格局,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强化社区组织建设。加强社区组织建设,采取下派、两推一选、竞职演讲等形式,配齐配强社区两委会成员,扩大党的工作履盖面和影响力。加强退休职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管理,扎实开展组织活动,管理好社区单位党员,加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对具备条件的要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使私企认识到,党建也是生产力;对不具备条件的采取成立联合党支部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开展党的工作。

(三)切实加强加快发展的能力建设

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同时为构建和谐街道奠定了坚实基础。执政能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反映在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上。周家坝街道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强力发展街道工业,夯实街道经济基础。一是实施品牌战略,做优食品工业,使老川江牛肉干快速盘大盘强,扩张市场空间,增加市场占有份额,成为街道的龙头企业;二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做强机械加工业;三是实施带动和辐射战略,发展新兴工业。以万州工业园区内核心园建设为契机,发展与之配套的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工业,扩大街道经济总量,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猛攻第三产业,壮大街道经济总量。由于受土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周家坝的发展空间有限。当务之急是必须猛攻第三产业,培植替代税源。按照商贸强街、旅游富街、餐饮活街思路,把周家坝街道打造成万州区旅游休闲中心,美食中心和次商贸中心。

利用近郊农村,培育近郊观光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天子湖社区和狮子村尚有几千亩农民集体土地紧邻主城,具有交通、市场、信息等优势,必须抓住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观光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

强化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动全民招商,采取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定时报告、项目追踪、全程跟踪、后勤保障、廉政服务等制度,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大突破。一是领导重视;二是责任到位,人人肩上有招商引资指标;三是实施重奖;四是根据万州区、开发区的政策,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五是建立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常抓不懈,通过年复一年锲而不舍地抓下去,推动周家坝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切实加强维护稳定工作能力建设

提高维护稳定工作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构建和谐街道营造良好环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政权稳固,是基层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强化民意调查,是做好稳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街道和社区将组织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广泛进行调查。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畅通渠道。深入社区楼院、企业、学校了解居民关心、关注的问题和需要组织解决的困难,归类整理后报街道,街道分类处置,建立健全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长效机制。

强化变上访为下访,建立健全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各方面群众的畅通渠道。街道和社区的领导和干部以及街道聘请的律师下到社区居民楼院,下访接待居民,主动倾听民意,宣传政策,自觉改进和强化工作。

强化以人为本,柔性处理,依法办事。街道、社区处理信访问题要转变观念,采取以人为本、柔性处理原则,慎用警力,对于居民的合理要求,要尽力解决,解决不了的,要耐心做解释工作,严格依法办事,坚决克服信访不信法的现象。

强化危机教育。现代危机突发性强,危机频率加快,破坏性大,牵连性广,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危机事件,预警和应急显得很重要,同时要加强教育。预防不仅比救济更人道,而且更廉价。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体制,创建平安街道和打造法治街道。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报道、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沙河派出所(公安部一级派出所)建设,确保破案率上升和发案率下降,确保辖区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五)切实加强依法办事的能力建设

切实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建设重点,为构建和谐街道提供法制保障。

加强法制宣传,强化四五普法,增强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严格依法行政。街道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老百姓的利益,不能打丝毫折扣。坚决纠正多头执法和执法不公的问题,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

严格依法办事。街道和社区要教育辖区居民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依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做违纪违法的事,有理有节,不越级上访或集访。

(六)切实加强管理城市的能力建设

切实提高管理城市的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建设万州人居环境最佳地方,必须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空气质量好,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实行两长三员网格化管理,实现两个转变和六个一样。

加强市民卫生宣传,增强市民城市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

依托社区,重心下降,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机制,对社区日查周报月考核。改革清扫保洁模式,清扫与保洁同步,强化夜间保洁。坚持严管重罚。强化考核督查,严格奖惩。

(七)切实加强狠抓落实的能力建设

提高狠抓落实的能力是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

加强执行文化建设。言必行,行必果,形成“说了就办、立了不改”的管理理念,打造诚信街道、诚信社区。

完善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目标一确立,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完成目标的时限,就是日常工作的日程表。街道、社区普遍推行了目标管理。同时,要逐步推行数字管理。强化督查督办。街道成立了“三位一体”督查办公室,对社区及下属单位贯彻上级党委、政府所作出的决定或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督办,对工作滞后的发督查令予以督办,在督查令规定期限内仍未完成的,采取待岗或降免职处理。

6.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建设 篇六

摘要:一个国家和地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关系人心向背,而且也直接决定着这个政党本身的生死存亡。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应该要把执政能力的建设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臵。党的十六大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实际出发,向全党明确地提出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从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统揽全局等五个方面,对新时期执政能力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这对于我们各级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由此,笔者以为,如何提高乡、镇、村等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当前全党所面临的一项非常紧急、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执政能力基层组织认识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加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们党执政的组织系统中,县以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离开了党的这些基层组织来谈执政以及执政能力,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党组织也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焊接点。基层党组织代表党执掌一方,其执政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和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乡镇党委在执政方面存在的不足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前提条件

通过多年来的基层组织建设,我国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但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比,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执政意识淡薄,执政的使命感、危机感不强。一些乡镇党员干部认为,乡镇党委是党的最基层组织,不是“执掌政权”,只是“奉命行事”,执政的使命感不强,表现为“轻”执政、“冷”党建、“热”经济的现象。以配备乡镇干部为例,很多人愿作副乡(镇)长,不愿作党委副书记。同时,不少乡镇党员干部执政的危机感不强,认为共产党是一党执政,不论怎么样,党的执政权都永远存在。

(二)政治意识淡化,不能从政治上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有的乡镇党委,忽视做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党的组织工作就做好了。在对待和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不能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去思考,致使一些矛盾和问题激化,让工作被动。

(三)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有的乡镇干部平时不注意加强自身的理论、业务和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习惯于“发号施令”,对市场经济认识模糊,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解决问题。

执政能力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少数乡镇党委工作缺乏创新,照搬照抄上级的方针、政策,在发展经济、致富百姓方面办法不多,主动性不够,丧失了应有的先进性,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群众感觉“办不了事”,导致对乡镇党委、干部失去信任,逐渐向“大款”、“富翁”和家族、宗教势力靠拢。

(四)作风不实,干群关系不够融洽。一些乡镇党员、干部缺乏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把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把个人行为当作行政行为,急功近利,贪大求洋,追求“政绩”,报喜不报忧,同群众距离越来越远,得到群众参与、理解与支持的越来越少。

这些现象体现了乡镇党委执政能力不强,与党对基层组织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党员、干

部的希望有差距,需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正确认识基层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从基层党组织本身的特殊的地位看,它必须要提高执政能力。我们县乡村三级党的组织是党的生命的细胞,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坚固堡垒,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具体的贯彻和执行者,正是有了这几级基层组织的工作,才撑起我们整个党执政地位的坚固的平台。基层的实际情况,群众的客观实在的需求,需要由基层组织认真收集、悉心处理,上级党组织甚至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项工作指示,都要由基层组织去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实际上,基层党组织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焊接点”。无论是几个不同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各个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一再证明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基层党组织代表党“执掌一方”,其执政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与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党的执政地位。基层党组织“貌似平常”,工作也具有很多细枝末节,但其工作的内涵实在是意义非凡。从江泽民同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这句话中,我们除了理解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意义之外,对基层组织提高执政能力的意义及其紧迫性也应该有所理喻。

——从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看,它必须要提高执政能力。基层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些具体的、微观的,并且都是些错综复杂的工作,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是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一日千里”,瞬息万变,基层党组织要成功地“执政”,必须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大潮,既要克服本地实际困难,又要跟上全国、全球大潮;既要做好具体工作,又要经常调整思路,找到前进和主攻方向;二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国外及沿海发达地市的经验早已证明,改革开放越是深入的时候,是矛盾问题越尖锐、越容易集中爆发的时候,也是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开放与保守斗争交锋最为激烈的时候,县及县以下机构“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各种矛盾和问题一应俱全,工作压力十分巨大;三是由于社会进步及传播媒体及信息渠道的畅通,基层的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碰撞激烈,一方面自身的文化、文明法制等素质难以一下子提高,却对公正、公平、法律有着强烈的追求,另一方面基层的各种市场、市场经济观念发育并不全面,本地各种条件十分有限,一时难以适应基层群众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渴求,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得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希望越来越大、依赖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党组织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目标,就必须要努力提高其执政水平。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代表党行使着神圣的职责,是党纲、党章在基层具体的体现。我们一方面要坚决落实“三个代表”,一方面又要充分地把上下情紧密结合,在这样的“双层”要求下,基层组织要成功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要提高执政能力。

三、基层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必须要务求实效。

不同的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的方式和侧重的内容各有不同,作为基层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在以下五个方面务求实效:

——把信念当成“第一追求”,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共产党,新中国就不可能再次走向辉煌。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这些都应该是基层党组织的坚强信念,不论国际风云怎样变幻,不论国内出现什么思潮,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如一地对党、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充满真诚;不论工作怎样纷繁复杂,也不论社会观念、市场经济怎样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党的原则,这样的立场和风格不但不能有任何动摇,而且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旗臶鲜明。我们说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石”,而党性观念、党的原则和立场恰恰就是决定这些基石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条件。我们要把强调党的原则、党的纪律、党的观念始终作为我们坚定的信念,其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我们必须要始终以政治的眼光、政治的观

点来看待问题。现实中,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埋头业务、埋头经济,忽视政治立场甚至忽视党性原则的现象是十分不应该的。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县以下党组织是抓具体工作的,不应该过分强调“政治”,也有些人认为县及县以下党组织过分强调政治性,是“本末倒臵”,是抓“偏了向”,以为基层政治“十拿九稳,不存在什么政治问题,只要抓好经济就可以了”等等,其实这也是非常有害的。因为我们是执政党的基层组织,虽在基层,却是实实在在地在“执政”,既是执政,就必须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宗教问题,冲击党政机关及其他一些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我们都要十分慎重,都要学会首先从政治上来问几个“为什么”,力求从政治上进行分析,予以定性,之后,再来具体地予以解决。实际上,没有政治立场,不带政治热情,经济工作同样抓不好。“政治”的标准是我们基层党组织判断形势的一个重要尺度,政治信念也永远是我们基层组织和干部的“第一追求”,如果失去了这个“第一追求”,我们势必分不清是非美丑,而分不清是非,则必然“执”无动力,“政”无方向。

——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现在,全党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履行好“执政”的角色,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要从实际工作中真正体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集中全部精力搞经济;第二,要学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发展,努力做驾驭市场经济的行家里手。当前的县、乡、村各项工作内容十分繁杂,但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县(市)一级,财政普遍不很景气,改革的任务很重,综合协调发展压力很大,“稳住”一块已十分不易;在乡镇一级,财政吃紧、人员超编,上边“高压线”越来越多,自身“权力”越来越小,角色越来越难演;在村一级,由于基本上要贯彻全部农村工作,有计生、财税,有安全、有教育等等,不一而足,而在实施税费改革后,村委会自身过日子十分艰难,加之农村道德与法制意识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农村各类纠纷矛盾层出不穷。作为基层党组织,面对这种状况,最能体现的宗旨意识、政治意识就是要为民谋利、为社会造福;最应该体现出来的执政能力,就是把经济搞上去,把发展促上去的能力。因此,基层党组织应始终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努力发展县域经济、乡域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在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抓好三件事,一是一定要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要找准优势、找准定位,切实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绝不能盲目“从上”,不能盲目赶“时尚”,更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能不能研究制定出一条自身发展的特效良方,其实就是衡量其有没有良好执政能力的首要标准。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大力招商引资,以现代的观念谋求农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大“非农”化步伐,为“三农”发展谋求快速捷径,这在当前对于全国而言都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对于我们基层来说,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三是要综合地考虑本地资源配臵和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农民增收的难题,尤其是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着力抓好县乡机构改革,撤乡并村,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由于国际形势扑朔迷离般发展,以及国内因改革深入,加之基层本来就是矛盾的“沉淀池”,各种隐性显性矛盾高度聚集,这些都是各种社会动荡、价值取向、观念转变,必然波及到基层,对我们基层稳定工作的新考验,有些还会一度使我们工作局面变得十分复杂。如,宗教事件、宗族械斗、重大安全事故、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城市拆迁引发的群体上访、冲击党政机关事件等等,这些事件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局部性的、针对性的问题,但实质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成大面积的、严重的政治事件和恶性案件,并且都会给我们上级甚至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因此,稳定工作既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又是更有效地执政的条件。面对这些复杂局面,基层党组织要义无反顾地担起“稳定”的职责,始终把稳定放在首位、当作自己第一责任,在事前要细心

分析、仔细排查,精心设计预案;在事中,要认真疏导、分别对待,冷静果断地处臵;在事后要认真分析总结,建立健全今后防治机制。总之就是要尽一切努力确保面上稳定,做到社会政治不乱;确保群众对“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做到人心不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到社会秩序不乱。同时,在各种复杂局面来临的时候,要找得到工作重点,把握得住工作难点,做到从容应对,沉着应战,不仅要顺利处臵事件,而且要借此机会,在群众面前进一步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威信、树立群众对共产党政权的信心。

——把“依法办事”当作“第一素质”,增强依法执政的能力。十六大提出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际上也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国理念,号召全党干部要适应新形势,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其中能不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执政,也是对基层党组织在新时期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的一种严峻的考验。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方略,并且必须要从基层做起。根据我国的国情,当前,我们依法治国,难就难在基层,尤其难在基层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基层的法制仍有松弛,一些情大于法、权大于法现象屡见不鲜等等。依法执政是时代的要求,是政治文明的要求,是国际形势的要求,也是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要具有良好的依法执政形象,确保《村民自治法》、《教育法》、《土地法》等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地贯彻施行,任何时候都要十分注重提高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让群众自觉地服从依法管理;任何时候都要十分注重维护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让群众既从中体验到法律的威严,又体验到法律的科学与公正。努力改变“以人管人,以权管事”的不良机制。

——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当作“第一要务”,增强统揽全局的能力。局部与全局也是相对的,作为基层,对上他是一个局部,但他本身内部也有一个全局的概念。既是全局,必然事务纷繁、矛盾重重,上面要求多、下面问题情况也多,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要表现出卓越的执政能力,就必须要具备统揽全局的能力。一是要正确区分统揽与包揽的关系,做到“统而不包”,要善于从各类“鸡毛蒜皮”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发挥“统”的作用,而不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要切实注重发挥其他几个班子和团体的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热情去抓工作;二是要集中精力议大事、谋大事、抓大事,尤其是要在对本地区内经济和社会事务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之上,着力解决本地区内带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确保不发生大的偏差,让“主流”航向更明,让“主业”蓬勃发展。

三、靠什么保证提高执政能力

我们在弄清了基层党组织,为什么要提高执政能力,提高什么方面能力的问题之后,还必须要解决靠什么来提高的问题,我认为,基层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大问题,必须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六项本领做出不懈地努力:

三个方面:

——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执政能力并不是仅仅靠“决心”和“政治意识”就能解决好的,因为新时期执政能力建设其实也是一门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加强学习,一是要切实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真正从理论上提高执政修养,深化对执政意义的认识,增强为民执政、“执好政”的主动性和紧迫性,为执政打下过硬的“理论基础”;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商贸科技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刻苦钻研业务,尤其要针对基层现实,掌握一定适用的科技知识。要通过学习,及时研究和把握本地发展的态势和方向,为良好地执政打下“科技基础”;三是要学习政策,吃透“两头”,要对上边各级党组织的相关政策悉心研究,同时,对本地各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掌握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了若指掌”,为执政打下娴熟的“政策基础”。

——转变作风 真抓实干。基层党组织的作风问题,是影响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的大问

题,在某些时候,甚至是较执政能力本身更为重要的根本性问题。基层组织直面群众,直面实际。由于基层党组织这种工作的特殊地位,特殊职责,群众都把对党的希望,对党的要求,对党的感情和看法,对党的干部的评价标准全部集中在对基层党组织身上;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也只能从基层组织的工作中去领会、去体验,因此,基层党组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群众对党的感情,都影响到群众对党的政策的理解与配合,也从实质上影响着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发挥。因此,基层党组织改进作风至关重要。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条:

一是宗旨不能忘。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工作多么艰难,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措施,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不与民争利,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决策,使群众从中明白基层党组织有一颗为民办事的诚心,有一腔为民谋利的热情。基层党组织应牢固树立党性观念、宗旨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过低地估计了群众的政治觉悟,过低地估计了群众的判断能力。不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观念怎样变化,要始终坚持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党员的宗旨教育,在抓发展党员,党员教育,党的组织建设过程中,要“严”、要“实”,切切不能搞形式主义,因为每个党员、每一级组织都在影响群众对党的宗旨的理解。

二是形象不能差。靠过硬、良好的形象开展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基层党组织是代表党在基层执政的,必须要时刻注意树立“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果断英明、公道廉洁依法、全心全意为民”的良好的形象,形象就是威严,形象就是号召力,形象就是战斗力,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就是一面旗臶,而鲜艳的旗臶永远是能号召人、鼓舞人为之前赴后继的。三是要勤奋务实。有没有勤奋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和攻坚破难的勇气,是衡量基层党组织作风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准,基层的群众实际需求,要求我们要“务实”地工作,基层工作存在的客观困难,要求我们要敢于去攻坚破难。总之,各级基层组织必须要始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已经是身处前沿了,要始终以操作性工作为主,因此,必须要始终把“务实”放在第一,任何“花哨”和粉饰的政绩工程,都会破坏群众对党的感情、影响党的事业。基层党组织不务实,便离党的要求越来越远,离群众感情越来越远,工作也必然会越来越被动。当前,我们基层勤奋务实,就必须要反对“三浮”作风,即浮漂、浮夸、浮躁;提倡“三实”,即:要诚实做人、老实做事、踏踏实实干事业。

——心系群众 执政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贴心人,永远是党的事业的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党要永远和群众坚定地站在一起,双方“渔水”关系永远不能脱离。现实中,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是我们基层党组织不断创造业绩的法宝。“三个代表”、“两个务必”的精髓就是要求党必须永远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关系。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执政”与“为民”从来就不是分离的,我们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也只有出发点是“为民”的执政,群众才会真心接受、热忱欢迎。要同群众关系不淡化,就必须要多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关心民间疾苦、了解群众呼声,要把群众的冷暖、群众的要求最充分地吸收到各项决策中来,把群众的创造、群众的智慧吸收到我们的决策中来;要十分注重尊重民意和珍惜民力,在做决策时,要充分地考虑群众在心理上和能力上的承受程度,尤其是在搞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其他达标工程中,要切实按政策办事,引导群众办事,尤其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基层群众都是实在的,也是最讲实惠的,我们就是要让群众从一桩桩好事、实事当中去体验党和政府的温暖,而绝不能搞强迫命令,绝不能完全依赖行政手段,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发展和政绩,而滥用民力,牺牲民力,走向群众的对立面。

六项本领:

一是提高处理复杂总是的本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了考验各级领导干部的试金石。因此,做为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

各种手段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是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意义重大。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粗了不行,简单了不行,生硬了更不行,这就是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要通过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使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在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中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和体现。

三是提高队伍增强班子战斗力的本领。首先要坚持讲原则、讲纪律。在勤政、谦洁、公理三个方面坚持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其次,遇事大度,不耍小聪明。人和人之间简单一些、厚道一些、坦诚一些。第三,带好队伍,要靠权威。权威从哪里来,更多的不是来源于权,而是来自于个人的威信、个人的影响力和个人的人格魅力。

四是提高科学决策的本领。科学决策来源于对上级精神的准确把握,对基层情况的透彻了解,对集体智慧的正确集中。只有坚持吃透上情,明了下情,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做到决策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

五是提高拒腐防变的本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地头脑,牢记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纷乱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高超的政治理论觉悟,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严守廉洁道德规范,时刻用党纪法规来约束自己,管好自己八小时以外的生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六是提高团结的本领。对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团结的问题既是一个品质问题,又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一支队伍战斗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队伍的整体效能,取决于班子的团结程度。

参考资料:

1、乐平党建-> 信息调研

2、党建研究:2005年2月2日

7.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七

一、网络执政能力概念的提出

网络执政, 是指党和政府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意民情、汇聚民智民声、凝聚民心民力。在互联网时代, 这种与民沟通的网络工作机制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一种全新理念和方式, 能够有效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

2.1网络执政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

网络执政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 能够有效屏蔽各种因素的干扰, 为政府听取民意搭建最佳平台, 也为公民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话语的公共空间。这一举措大大重塑了政府公信力, 获得了网民理性与情感上的双重认同, 为政府与民众间的关系破冰做出了巨大贡献, 受到了广泛好评与热烈响应。

2.2网络执政为社会管理夯实了群众基础

随着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 网络执政为党和政府夯实群众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可以说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一方面, 通过问政于民的方式, 党和政府可以更加及时地处理对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更好地吸纳民意, 同时能够疏导网络舆论, 化解因现实矛盾而衍生出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 在社会转型时期, 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开始通过网络来诉求和博弈, 以期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

2.3网络执政以低成本、高可行性提升了社会管理的创新能力

随着互联网软框架的出现, 社会管理有了一个通过较小成本和风险来进行改革的契机。网络执政的新模式能够在不改变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大体框架的前提下, 整合社会各种资源, 为汇聚民智、畅达民意创造有效渠道, 以新的标准和要求切实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优化与提升, 促进社会难题的柔性解决, 推进社会管理的常态化发展。

三、推进网络执政能力建设的举措

3.1提高认识, 营造适度宽松的网络环境

发展网络民主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 在决策过程中倾听网络声音, 着力解决网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如物价上涨、医疗保障、食品安全等, 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渗入到社会管理之中。此外, 各级部门还应高度重视对互联网运行机制和管理规律的把握, 营造一个适度宽松的网络环境, 构建民主、合理、有序的公共话语空间。

3.2促进网络执政创新成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网络执政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 将局部性、试点性的创新成果逐步推进到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层面上来, 并认真总结网络监督、网络反腐、政府微博、网络发言人等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经验和规律, 将零星的创造性火花上升为全局性变革, 以此将网络执政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执政“生产力”。

3.3鼓励公众参与, 开创社会协同管理的新局面

为了真正实现问政于民、还政于民, 党和政府不仅要会聚民智、体察民情, 鼓励热心网友和有识之士尽可能地多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 更要提高对不同社会群体网络表达的解读和认知能力, 做到从诉求表象正确透视出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深层次背景。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正在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动力, 网络执政已经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社会管理科学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 通过网络执政创新社会管理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社会政治信息传播途径的巨大变化, 切实转变政府的工作方法, 不断优化网络执政能力, 将是党和政府在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叶春涛.网络社会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中州学刊, 2009, 02 (2) :20-22

[2]樊金山.网络舆论与执政创新[J].科学发展观研究:理论月刊, 2009, 07 (1) :29-30

8.在发展中体现和提高执政能力 篇八

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贯彻到企业改革发展中去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健全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加快企业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奠定基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队伍结构调整,形成沿建筑业价值链上中下游全面发展与资本经营、适度相关多元化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要解决好企业作业层完全依靠“包工头”的问题。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逐步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工程项目经理期薪制、其他管理人员岗位绩效工资制、作业层人员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努力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途径,逐步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及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直接挂钩,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市场价值与企业薪酬动态平衡的多元化分配机制。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的资本经营能力。要坚持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的原则,通过对存量资产进行结构性调整,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资本运营职能,加强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开辟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积极谋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不断提高资本运营能力。

加大经营开发力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密切关注和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提高市场判断和决策能力,增强开拓市场的预见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有效信息和合同储备。明确主导产业的市场定位和主攻方向,抓住铁路建设新高潮的有利时机,超前策划,超前公关,提前储备人才、储备技术,积极与设计、咨询单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争取打出一场漂亮的铁路经营战。在增强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巩固和拓展国际建筑业务,提高在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水平和竞争质量。

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发挥技术开发中心的作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提高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能力。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公关,承揽“高、难、新”项目,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项目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同市场机制一样,企业文化是另一只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看不见的手。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提倡企业新的价值观念,倡导新的企业发展的伦理道德,建设企业新的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筑起我们企业更加鲜明的、更具活力的企业文化,进而达到企业与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目的。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执行力。要狠抓管理的薄弱环节,重点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安全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坚持质量第一,采用先进标准,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要把加强管理和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和监督,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做假账、违反财经纪律、营私舞弊、挥霍浪费等行为。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法施工和责任成本管理,把责任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条线、每一个项目上,切实提高项目盈利能力。要建立项目经理业绩考核制度,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估、审计、财务检查,对于不称职的项目经理,要果断撤换,以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通过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真正管出质量,管出效益。

加强企业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以迎接新阶段的新挑战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企业领导班子要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学习理论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在加强党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观上见成效。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工作的有效办法、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在促进发展、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上见成效,在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见成效。

加强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扩大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监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把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有较强驾驭能力的干部选配到“一把手”位置上来。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要营造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薪酬待遇。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绩效观要求的领导人员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动力机制,提高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要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配备企业领导班子,形成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要在基层、项目建立健全党的组织,配备专职党支部书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在子、分公司配齐配强专兼职党群工作人员,保证工作的落实;要抓好创党员先锋岗和党小组责任区的活动,重点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执政意识和整体素质。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要坚持把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敢于面对群众的批评,尽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抓好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工作,完善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制度和规定,规范企业负责人从业行为。要严肃查办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特别要查办在企业资产重组、改制和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结合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出台、重要项目实施、大额度资金调度等开展效能监察。加大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教育,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上一篇:各种各样的鱼教案反思下一篇:生活中数学小发现小学生数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