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2024-10-16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外卡通形象,使学生初步对卡通有一些理性上的了解。通过大家交流,使小朋友认识更多的卡通形象,认识到卡通形象的造型与色彩具有夸张性,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爱的卡通形象。教学中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认识了解了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想一想,变一变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了卡通形象的造型方法,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卡通明星的热爱之情。本节课的隐性内容与目标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初步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善于合作的品质。 《卡通明星总动员》为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熟悉的卡通形象也是美术作品”,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中形与色的感受,以及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发展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卡通世界的乐趣,还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我发现学生看的动画片卡通数量其实很多,且这个题材对他们来说应该不陌生,但是课堂上真正敢于动手画出自己喜爱角色的却很少,我在想如今外面的美术兴趣培训相当多,但“授人以鱼”的却很多,经过一系列的模式下来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尤其是在家长眼里看来“培训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出作品”。但“出了作品”后学生能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和创造呢?可能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2.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生“不会画”,我想首先是他们缺乏自信。还没画就放弃岂不是缺乏自信吗?怎样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魏书生老师告诉了我答案。他在放声高呼“我能成功”一章中写道:我随意出了个作文题目《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口头作文。要求:随随便便地说,可以翻来覆去地说,可以颠三倒四地说,可以忘乎所以地说,总之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说。这样不加任何限制,问题本身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一时间舞台上人声鼎沸,大家顿时忘记了紧张。两分钟过后,上课时,学生们充满了信心。同样的,在学生绘画前,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的想象,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漂亮的、新颖的创意给予大大的肯定与表扬。在大家的带动下放松自我,在老师的鼓励与赞扬中消除紧张,增强自信。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五课“画汽车”,一上课,我就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什么车,他们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组成,都有什么功能。若是一开始就从汽车的组成说起,学生会觉得无趣,知道的少,开动大脑思考的机会就变少了,一上课就进入了紧张的上课状态,之后再让他们自己创作,估计脑袋里都是糊涂浆,不敢画了。而让学生自己介绍认识了什么车,简单地描述车子的外形, 通过老师的引导说出他们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组成,又各具哪些功能,一些学生还会说出自己想象的车子,如多功能环保车等,更是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老师的及时表扬更是“助长”了他们发言的“气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上课了。尤其是学习了关于汽车的组成及功能后,变得更加自信,创作的时候“不会画”的声音基本上也消失了。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欣赏作品的意识

学生说不会画,稍微用心地与他们聊聊就会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害怕自己“画错了”“画得不好看”。这样说来,学生正确欣赏作品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一幅作品的好与坏、美与丑,不是好不好看这个简单的字眼评判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不会画”,怕“画错”“画得不好看”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由于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审美教育方面的培养。 在审美教育方面, 我认为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知道如何欣赏名家名画, 还需要了解如何来欣赏同龄朋友们的作品及自己的作品,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树立正确欣赏作品的意识和能力。说到这儿, 让我想起了自己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因为接触小学生时间少, 就不会欣赏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的作品画面组织单一、涂色随意,认为他们没有努力认真地画画。后来读了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小学时期的孩子,身体还处在不成熟阶段,手部肌肉、腕骨发育很不完善,这种情况下,本能的“自由”使得画出的画线条不流畅、随意,物体没有比例。知道原因后,我意识到评价孩子的作品,不能用评价成人画的标准去评价,而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童眼”去看、去欣赏。也就是和小朋友一起来聊聊他画的是什么, 让他觉得自己的画是有趣的,能“看懂”的。

最好的“聊天”时机就是在学生刚画完,想要给老师看的时候。这时教师就可弯腰倾听,肯定他们的想法。在他们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中,通过疑问、假设等方式慢慢地渗透绘画中如何优化自己的线条、色彩及形状。用这样的方法,小朋友可以说出自己的所画所作, 有助于其提升绘画的美感和表现自我画风的特质,亦能在正确、有效的回答中让其了解画中的造型特色,和别人对他画作的感应。学会欣赏孩子的美术作品, 肯定孩子的想法,这不但可以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也可以加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自信心,使你走进他们的心里。

三、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学生创作时总会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画一下。”起初真的以为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楚, 于是非常认真地给他们单独再讲了一遍。而他们还是会说:“老师,你来画个我们看看。”原来不是不会, 而是他们没兴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法必须与研究学生心理同步进行,缺一不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摸索一种让学生接受得了、并乐于接受的能够激起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方法手段来。为此,教师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环节。如“谁画的鱼最大”一课,可先创设情境,说这条大鱼很好客,它邀请我们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看呢! 大家想想鱼的身体可由哪几种形状组成? 欣赏视频后,学生画的鱼都是椭圆形的,没从鱼鳍、鱼尾等部分形状的变化而创作出造型新颖的鱼。为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教师请小朋友上台拼摆一条有新意的鱼。这样,学生都跃跃欲试,效果显著。

总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不再畏难;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敢于作画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摘要: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美术活动兴趣,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美术教育任务。

3.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现代小学美术教学是技能技巧训练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与传统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模板,全班同学临摹的填鸭式教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要求老师要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之中,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促进者与合作者,同时美术教育要以注重学生发展为根本,在素质教育提倡的“快乐学习”模式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在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下,老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从哪些角度进行反思呢?借鉴他人的优秀课堂教学经验,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美术课堂教学反思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对教学方式及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课标强调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求教师之间要紧密配合。这一要求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组织形式,淡化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分工。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例如,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我都会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各学科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如有时我会请学生听音乐、品味道,然后再表现动态,有时我也会把数学中的符号带入美术课堂,同时通过绘画日记、看图写话,再进行表演,在美术活动课上,请学生观察同班同学的动态,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美术知识和各学科知识相联系。

二、对教学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反思

传统美术教学将教学资源固定在学校仅有的各种模具上,而有限的教学器具必然会束缚老师的教学范围,僵化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这种情况下课程资源就需要教师去开发,学校内部的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活动资源等。我们睢宁的儿童画以新颖明快的乡土气息,充分表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思维和非凡的创造力,洋溢着童心的天趣和光彩,这就是充分利用了我们睢宁的各种物质资源,是家庭、社会、社区、地方人文气息相结合创作的结果,是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夸张、变形,形成了稚趣天成、生机盎然的独特风貌。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之中,也要积极充分利用好上述各项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实现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此来拓展学生学习内容的空间,丰富创作途径,更好地实现美术学习的价值。

三、对学生学习评价及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为了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我多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为了激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在美术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點,让他们在黑板上、实物投影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感到快乐、有信心。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既自信又很富感染力与表现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充分尊重个体化发展,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四、对创建及发展校园文化的反思

传统美术教学通常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校园文化是环境课程,也称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代替,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系列活动,如创建艺术长廊,同时可以画出对父母的爱、对家乡的情、对祖国的自豪,让学生用画笔来美化校园,使人文素质充满整个校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发展思维和多种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儿童的天性,就必须尊重儿童神奇的幻想,挖掘其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品中体现童心世界,让美术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联聪.美术学科教学的心里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杨夏婧.人人都是艺术家: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J].文教资料,2011.

[4]董蔚蔚.唤经验 善合作 重情感 巧评价:小学美术新教材使用的点滴体会[J].科学大众,2001.

4.小学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四

没有学校笔教学工具,很少有学生有彩笔,彩铅,蜡笔等东西。所以,我买了一些在线艺术教学工具,11节假期结束后从家里来。第一次把颜色铅笔和蜡笔放进二年级的教室,学生们的眼睛睁大,用艺术教室的颜色变得生动生动。因为我一直鼓励他们的主要学生的绘画可能充满了信心,所以我的酱油艺术老师不时收到学生送的画,以上也写了他们的祝福,学生们还在提高 成为通过绘画向其他教师表达祝福的习惯。

后来,我教学生在艺术课上,学生也很感兴趣。所以,一段时间老师不时地接收折纸作品的学生,所以我们不能帮助这些老师感叹:这真是甜蜜的负担啊!

5.小学三年级美术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五

美术课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所以在上课的一开始首先让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面具来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作面具的欲望;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向他们展示丰富多彩的面具,让他们直接通过视觉感官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面具的艺术特点从而适当地运用在他们接下来的面具制作中;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对老师带来的面具进行大胆地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当然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作业的进展过程较慢,导致在时间的安排上有点仓促,特别是在最后的作业展示这一环节中缺少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这一重要环节;其次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呈现出有部分同学缺少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在以后类似的教学中一定要给予强调;最后在教学

的方法上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进行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中,不但要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促进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喜爱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 五年级体育课后教学反思

★ 美术《小鱼吐泡泡》课后反思

★ 课后反思

★ 小学综合课课后反思范文大全

★ 小学音乐教案课后反思

★ 小学五年级美术精选教案

★ 《观潮》课后反思

★ 音乐课后反思

★ 语文课后反思范文

6.小学美术《好吃的水果》教学反思 篇六

本课是小学一年教材,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观察各种水果的形状和色彩。

上这节课我让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回忆自己都吃过什么水果,都是什么味道,很多学生都能积极的说出自己吃水果的感受,我把带来的水果放在箱子里,请同学来猜,通过用手触摸,猜猜是什么水果,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提高了自己感受知识的兴趣,都积极的参与进来,通过师生的探讨,对水果都有了自己的新的认识,表现起来就降低的难度。接着我出示范画,引导学生观察好看的色彩组织在一起非常漂亮,自己也能画的更漂亮,老师提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水果,

我有一些困惑,就是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孩子较小,新的美术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中不提倡绘画技法的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比如,课上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不知道怎样画----?这时我就会比较矛盾,如果我画给他们看,那他们就会照我的原原本本画下来。这样可能会禁锢孩子的思维,造成绘画的局限。所以我只是用语言仔细描绘事物让孩子自己结合观察与想象来绘画。美术教学需不需要范画,怎样给学生作范画,这一尺度怎样把握?

7.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篇七

高中艺术欣赏课, 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美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门类, 并辐射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相关学科, 时间跨越古今数千年, 内容之浩繁, 时间之悠久, 给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这给我们每位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教学目标?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是抓住上课这45分钟, 解决好怎样“上”的问题。对此, 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 自己阅读作品, 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感受, 阅读作品, 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 从欣赏中掌握方法, 寓教育于欣赏之中, 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 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 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 只可激发, 不可强迫。文化课学习的压力, 课余生活的贫乏, 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 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而杂”, 泛泛的课堂教学, 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学习内容, 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 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 教师应从组织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入手, 观察感受作品的外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 审定外部的形式, 区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 采集作品形式带给欣赏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适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兴趣聚焦到问题上来, 为完成教学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 可以结合活虾, 把它装在透明的容器里, 结合着作品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思维活跃, 情绪高涨。通过比较, 学生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 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 而似乎是“活”在水中, 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 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得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 是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催化剂, 运用的好, 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 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 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三) 加强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把学习的触角深入知识的深层去探索其联系与区别, 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 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 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传统艺术的欣赏、教育,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传承意识, 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这一讲的过程中, 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剪纸、年画、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 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作品资料。通过作品资料的收集, 使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独特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所剩无几, 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和紧迫的传承的责任感, 同时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通过各种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课前布置除学生收集资料, 还让每人准备一些陶土、彩纸、剪刀等工具。欣赏过程中, 出示学生收集的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影像作品,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进行讨论,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 也使学生明确这些同类作品的造型、风格各不相同, 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再通过泥塑、剪纸制作过程的演示, 让学生深入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风格不同, 形态各异, 虽然雅拙, 但生动、活泼的一件件作品, 让学生兴奋不已, 并纷纷动起手来。

(四) 改变传统教师形象, 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 处于“我教你学”, “我讲你听”的地位, 而学生则完全听教师摆布。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 要让学生明白, 在问题的讨论中, 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 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 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 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 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因此, 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 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 利用学生的新奇感, 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去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更加注意了作品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的, 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探索知识, 生成能力, 形成丰富的情感, 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有效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即变“为了教师教得好”为“为了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8.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的问题和反思 篇八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十几年过去了,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观点。

二、本论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的问题

1. 信息技术课受重视程度不高。过去在小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心。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些学校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

2.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目前,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已经通过培训,业务素质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效果并不如想象中的理想,整体比较薄弱。有的学校连一名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都没有,全校所有信息技术课都由语、数、英或其它老师兼任。

3. 学生认知水平不一,教学难度大。目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现象非常普遍。学生的基础能力不一样,使得教师难以开展教学活动,导致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4. 缺乏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因为还没有列入考试科目范畴,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备受冷落,应试教育的思想严重限制了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的反思

根据以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存在的问题来看,这些都将影响和阻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反思如下:

1. 应更新课程观念,正确定位课程。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意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素质教育,要大力挖掘素质教育的潜能,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2. 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小学低年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学习打字;中年级开设绘图等基本技能和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访问因特网等等;高年级逐渐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讲授常见的办公软件、多媒体、网页制作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就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必修课变成“小→中→高”系列化的课程。

3.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质。在当前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原有的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可以归纳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只有教师正确进行角色定位了,其真正功能才会凸显出来。

4. 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信息技术“文档的修饰”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宣传自己学校的广告材料或设计美术课中的美术字作品等。

5. 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随着这几年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开展,小学进行信息技术考试的条件已经成熟。信息技术学科参加考试,有利于扎扎实实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有利于国家选拔信息技术方面有潜力的人才。

三、结论

新课程改革是形势所趋,信息技术课如何实施,如何改革,如何发展,如何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续结合。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努力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实施好。从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的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而一起努力。

9.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篇九

联发中心小学——赵越超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正确认识到美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一方面,它是一门寓德育于美育的思想教育课;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也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的基础素质教育课。所以,除了教学生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因而美术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艺术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以往,上美术课只局限在教室,学生只能看到有限的挂图,这样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而且还可以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音乐辅助教学

音乐有极其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它能调动人们的情绪反映。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教学美术欣赏课时,播放音乐,使学生一边欣赏画中的情趣、韵味、意境,一边感受如流水般叮咚的琴声,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美感。在上手工制作课时,可以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音乐,学生通过音乐熏陶,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表达出来,做出精美的作品。

三、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巧、技能的追求所左右,并以此作为美术教学成败与否的标尺。在这种教学动机指导下,学生一味地跟在教师后面模仿,局限性大,缺乏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了解和观察,画出来的东西没有灵性,显得死板或者失真。我以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大自然的观察了解,积淀丰富的感性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

四、激起创作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情感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这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把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激情转化为表现大自然的创作欲望,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10.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篇十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畏惧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理解。这些,使得本来应该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种求知过程中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教学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领悟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美术作品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就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涂涂改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当时感到很奇怪,明明刚才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还告诉我要画一件怎样的交通工具呢。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车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车告诉我,不知道这个画那里,不知道那里画什么。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连最基本的摩托车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创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和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美,艺术家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他们如同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的方法,掌握捕获的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层面。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象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等到亲自动手时,他们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是像模像样的化装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里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部分了解了传统艺术的一些简单常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让学生在教室之外的课堂自由的发挥,学生更有兴趣完成创作。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作品从技巧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同学的嘲笑。于是,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了他看了一张

“凡高的自画像”。“画”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是,那个孩子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能是事先作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去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的心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示自己的才华。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二

《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那么什么是“合作式”学习呢?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美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科学分组,落实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教师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指定成小组。即四、五个人为一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打破日常的坐位制采取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小组成员围坐或其它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间关系的融洽,彼此乐于接受,各组间的整体水平也较平均。教师则是排球赛中的“自由人”,随时加入某小组与学生合作练习。

组建好小组后,教师的教育重点是指导小组学生间如何“合作”上。即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想法。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侧面,各自的认识水平上参与讨论,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并且能够在相互探讨、争论中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在小组中把功课较好的同学先树立为榜样,然后由他带动其他成员。

二、情系后进,三步巧转。

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后进生,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教学中只能顾及班级的整体水平,对后进生的转化就顾及不全,使转化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在通过“合作式”的学习,教师却能/GuShi总结出一套对转化后进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课前选定——课堂合作——课后帮助”三步曲进行。

1、课前选定:指的是教师在学期初让后进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组别,教师私下交待各小组长在学习中选定一些较容易的工序,让后进生完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免得在合作中一下子让后进生接触到难度大的工序,产生恐惧感。

2、课堂合作:指优、中等生在帮助后进生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具体步骤时,后进生也根据优、中等生的建议或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如:形态的设计或描绘,让后进生参与活动,边看边学,边动手边体会。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使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在合作中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如: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后进生对主体的造型和整体的构图设计能力较弱,就让优、中等生先动手打稿,待主体内容画好后,让后进生添加一些配景或动手上色时让后进生填填色。这种合作后进生没有发挥出主要作用,但他们确确实实在合作中做出一份贡献,等作品完成后,他们一定会获得一份成就感。同时后进生也在合作中学习到优、中等生的绘画优点,长期的耳濡目染,得到了潜移默化。

3、课后帮助:指的是为了弥补后进生对知识掌握的缺陷,小组中的优、中等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后进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或现场指导、示范等方式进行帮助。优、中等生如果有个别的形象或技法、技巧不懂得如何指导后进生,可向教师询问,过后让教师和优、中等生一起帮助后进生学习,同时要求后进生课余自觉地进行复习,不清楚的地方大胆、虚心地请教师友。这种关心帮助的方法增强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巧妙地为后进生起到补缺补漏的作用。

三、开展评比,引导竞争。

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如:教学湘版第10册《废物利用》这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去收集一些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制作。那天各组的同学都带了工具和材料。其中,有一组同学带来了泡沫块、胶水、牙签、颜料等,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个假山泡塑,那假山上怪石磷峋,绝壁苍松栩栩如生。另一组的成员则用废弃的胶卷壳、废纸板、饮料盒等制作了小汽车、货车;有的用易拉罐制成了花篮、摩托车等。真是千奇百怪,件件精美。又如:在教学主题画《冬天的故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把在冬天里做过的一些游戏,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商定主题后又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优秀作品。有画滑冰堆雪人的,有画篝火晚会的,有画“挤油”取暖游戏的,有画做好事上街扫雪的„„这些画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学生们有用水彩求朦胧的白皑皑雪景,用油画棒表现冬天树木的粗犷,用版画体现景物的厚重,用线描勾绘人物的精细„„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集体的智慧。那些课程结束前,教师组织作品评比,让全班同学欣赏讨论,发表各小组的意见,然后教师进行分析、/GuShi总结,最后定出各个小组的名次。前三名的小组在设计好的评比栏上加一面小红旗,到学期结束前汇总一次,对前三名小组成员给予奖励教师的书、画作品。这样一来,各小组同学在互帮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艺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绘画作品注意画面的构图饱满,上色形式的变化,冷暖色彩的搭配,表面装饰的安排等等艺术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表现性和创造性。

四、磨练意志,用于攀登。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合作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要害怕形象画不准确。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醒学生保留绘画作品的原创作,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同学的绘画、动手及欣赏能力提高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

11.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创新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但是师生不能局限于传统教材中美术知识的学习,应该融入更多的、新的元素,并创新教学形式。而我国的民间美术正是这样的极具特色的元素,它可以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民间美术,了解到与以往的教材内容不一样的知识。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流传至今。民间美术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同时也会了解相关地区的风土民俗,能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更愿意了解美术文化背后的故事。

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一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雕塑、年画和织绣等许许多多制作工艺方面的内容。在我们江南,苏绣、湘绣等都很著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苏绣和湘绣作品,绣布上秀丽的风景或逼真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当学生看到一幅幅这样精美的作品时,都会被这种精湛的民间工艺所震撼。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会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会对民间艺术更加感兴趣,有利于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融合民族情感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是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逐步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民间美术中的民族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合到美术教学中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多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内涵。

比如,每逢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张贴一些年画来增添喜气,它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和迎接新春到来的喜悦。年画艳丽的色彩和稚拙淳朴的人物形象展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年画作品,帮助学生感受并领悟这种民间美术样式的魅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素材有很多,融入课堂的形式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片、影视作品等形式来展示,为美术学习增添色彩。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博物馆、博览会等场所参观,对真实的民间美术进行观察学习,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获取更加深刻的体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作一些民间艺术品,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2.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几点教学反思 篇十二

1. 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得很吃力,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理不出头绪。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验证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

2. 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3. 创设情境,积极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Word软件软件插入图片功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过程:首先利用网络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用Word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充分发挥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尽量做到多元、客观、个性。首先,不以一张试卷评定成绩,而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是放在单纯的学会知识上,而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体系价中不仅要有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

对于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考核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一为信息处理能力的评价考核,如平时的操作中有创新,可以进行加分。在平时的小竞赛中,如画图比赛、打字比赛等项目中获奖的可以加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其二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如网上信息的查找、常用工具软件的使E-mail的使用,以及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测验等。其三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协作能力、课内任务完成情况、使用信息设备的道德水准的评价考核。

5. 上好课外实践课。

信息技术学习中涌现出了许多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要求。大体上可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5.1 程序设计小组

课余可组织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如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2 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做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

由于计算机学科是跨学科的公共课:如用Frontpage自制网页;用Word设计公益广告、贺卡;用“画笔”创作美术作品、电子相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通过Internet进软件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因此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课外时间必须掌握多种应用软件的运用,熟悉各种常用工具,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水平。

6. 采用互帮互助的小老师制度。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一些听课认真、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课堂知识,能自由操作很快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接受起来却很困难。完成任务的学生无所事事或偷偷地玩游戏,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因为老师辅导不过来而得不到好的练习,甚至干脆放弃,这就扰乱了课堂纪律,也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那些任务完成快的学生,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老师们很乐意地帮助老师辅导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认为自己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在帮助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而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很愿意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快点完成任务做老师的好助手,整节课的纪律得到了改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7. 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改善课堂纪律。

8. 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上一篇:玩笑小学英语作文下一篇:天津理工大学高等数学I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