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知识总结

2024-08-05

小学科学课知识总结(通用8篇)

1.小学科学课知识总结 篇一

1.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为什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3.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4.为什么松鼠的尾巴特别大?

别看轻松鼠的尾巴!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的同时,它的尾巴正发挥很大的功用。它能够令松鼠在树上跳跃时得到平衡,避免掉下来受伤。此外,这条大大的尾巴更能于冬天发挥保护的功用,紧紧围着松鼠的身躯,既方便,又实用

5.为什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

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分别,也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绿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6.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7.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8.蝉为什么会蜕皮?

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就是蝉蜕。

9.蜜蜂怎样酿蜜?

蜂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

10.为什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11.为什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12.为什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13.为什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

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尴尬啊!因为这是正常的生理动作呢。

14.为什么驼鸟不会飞?

身型庞大的驼鸟类的一种,但它们却不会飞上天啊!这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不管用,而是它们的羽毛都太柔软,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适合飞行。另外,驼鸟的肌肉不发达,胸骨又平平的,对飞行都没有帮助。驼鸟生活在非洲,由于长期居于沙漠地区,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便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15.为什么罐头里食品不容易变坏?

午餐肉、豆豉鲮鱼、茄汁豆......都是美味的罐头食物,它们都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变坏。这因为罐头是密封的,细菌便无法进入。人们在制造罐头食品的时候,把罐头里的空气全部抽出,然后把它封口。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即使里面的食物沾上少许细菌,它们也无法生存或繁殖啊!

16.为什么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哭个不停?

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呱呱大哭,这不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开心,而是他们正在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第一口的空气呢!当婴儿离开妈妈身体出生时,他们吸进的第一口空气会冲到喉部去,这会猛烈地冲击声带,令声带震动,然后发出类似哭叫的声音。

17.为什么蜥蜴的尾巴断落后仍然不断弹跳着?

为了保护自己,很多蜥蝪也利保护色掩人耳目;而部份蜥蜴当受到袭击时,尾巴更会因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断落。基于断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经活着,它会不断弹跳,从而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以便逃脱。别以为他们的生命会这样完结,其实只需多个月,尾巴又会重新长出来,继续生活。

18.为什么人的大拇指不可以有一或三节?

一般人有五只手指,而手指的长度各有不同。但是,有没有人察觉到,除了大拇指外,其它手指也有三节,而唯独大拇指只有两节呢?

原来,它的节数正好配合其它四指。要是三节的话,大拇指会显得没有力,以致不能提起较重的物件;要是只得一节,它便不能自如地与其它四指配合抓紧东西!

19.为什么自己搔自己时不感到很痒?

当别人搔自己时,我们会倍感痕痒,而且不断大笑;可是,当自己搔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单不会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痒。基于我们的思想上已有了准备,大脑会发出一种不会有危险的讯息,神经亦随之放松,所以便不会大笑起来和感到很痒了!

20.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有两个相同的玻璃瓶,一个空着,一个灌满了水,同时从相同的高度落到地面上,哪个瓶子容易破?一般说重的瓶子容易破。可是,当瓶子灌满水后,瓶子里的水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能减少瓶子的形变,反而使瓶子不容易破了。

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于形变引起的。空瓶子落地,地对瓶子产生一个压力,瓶子从外向里形变,终于破裂。瓶子装满水,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从而减少了形变,使得瓶子不易破裂。瓶子里装满水,再拧紧瓶盖,就更不容易摔破了。

21.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

我们的皮肤表面长着汗毛,而每一个毛孔下都有一条竖毛肌,当受到神经刺激(例如:生气、害怕、受凉等情况)后,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而竖毛肌便会收缩而令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鸡皮疙瘩。除了有着保温的作用外,这个生理系统亦可使动物的体型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从而吓退敌人

22.海马是由爸爸的肚里出世?

几乎所有动物也是雌性繁殖下一代,但海马却是与众不同,它是由雄性分娩出来的。于雄性海马的肚上有一个像袋鼠「育儿袋」的孵卵囊,雌性海马会把卵子排到雄海马的孵卵囊中。此后,雄性海马就担起孕育的责任,经过约三个星期,小海马便由爸爸的体内弹出来。

23.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24.为什么有落叶?

秋天来临的是时候,树叶上蒸发的水份比夏天多,但树根吸水却比夏天少了。为了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茎部的细胞开始形成一个分离层,待养分完全离开树叶后,分离层会令树叶和树干隔离,树叶从而掉下来。

25.为什么鲸鱼会喷水?

鲸鱼是哺乳类动物的一种,可是它的鼻子没有鼻壳,鼻孔长在头顶上。在水中生活的它用肺呼吸,能一次过储存很多空气,不用经常到水面换气。但当它往水面换气时,它便会用鼻呼吸,而呼吸时连带海水喷出体外所发出的巨声浪便是由压力所造成的。

26.银河系有多大?

许许多多的恒心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27.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

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

28.太阳系有那些天体?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另外,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2958颗。最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29.蓝天有多高?

“蓝天”其实是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包围着地球的空气,根据空气密度的不同分为5层,总共有-3000公里厚。但绝大部分空气都集中在从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大气层有多厚,蓝天就应该有多高。

30.打雷是怎么回事?

这是阴电和阳电碰到一起发生的自然现象。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带阳电,有的带阴电,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放电,发出很亮很亮的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很快受热,膨胀,并且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就是雷声。

31.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

飞机有两个机翼,像小鸟的翅膀一样,它还有推进器。机翼能产生升力,把飞机托起在空中;推进器能产生能力,把飞机推向前进。因此,飞机就能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了。

2.小学科学课知识总结 篇二

所谓核心知识, 从整个小学数学阶段来说主要包括搭建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框架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基本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特征和计算公式等, 以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它们是保持教学内容前后连贯和一致的纽带. 那么一堂数学课的核心知识通常情况下包括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基本方法、基本问题等几个方面. 这既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也更加是一堂数学课的“灵魂”. 由此可以看出, 核心知识在一堂数学课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 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处于主干地位. 但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却发现核心知识在教学中的把握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不住一节课的核心知识, 不分主次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小学阶段的知识都是基础知识, 没有主次之分, 老师很容易照本宣科, 面面俱到, 不抓要领, 纠缠细枝末节,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抓不住主次的现象, 走进“题海战术”的怪圈 . 这也显然是造成老师教得辛苦 , 但效果依然低下的原因之一.

其实把握一堂课的核心知识就像是盖房屋一样,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常识, 修造房屋时, 最重要的是加固支撑性结构.核心知识在一堂课中的地位就像是承重墙, 只要承重墙修砌得牢固, 房屋就会有一个牢固的基础, 不会轻易倒塌. 核心知识理解、掌握不到位, 就会影响今后主动建构学习, 影响问题顺利解决, 降低数学学习的质量. 因此,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高效课堂, 就应该做到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紧紧地围绕核心知识而进行.

二、有些教师只注重一堂课华丽的外表, 而忽略了一堂课的核心———核心知识的讲授

由于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有一部分教学经验比较少的青年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追求良好的课堂气氛, 每一节课都会想尽办法, 采用很多手段去调动所谓的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每一名同学都看似很积极地主动去学习, 可是“热闹”之后, 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作业根本不会做.这样的课就是“华而不实”的一堂课. 很明显这就是因为老师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 却忽略了一堂课中核心知识的传授. 我就听过这样一节小学一年级的公开课, 课堂上老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制作了非常漂亮的课件, 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 并且在讲课过程中也穿插了一些小游戏. 整堂课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 个个在玩游戏时都很投入,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可是当老师进行课堂练习时, 孩子们对于本堂课的核心知识“前、后”的理解并没有到位, 比如:谁的前面有谁? 谁的前面是谁?这两个问题就混淆不清. 由此看来, 课堂上想办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是有必要的, 但是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只是追求一节课在形式上的“花”, 而丢了一节课的“魂”———核心知识.

三、有些教师把握核心知识有所偏差

小学数学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计算课的教学. 有些教师在计算课的教学中只注重计算方法的教学, 而忽略算理的教学. 我认为这就是把握小学数学计算课核心知识有所偏差.因为小学阶段的计算课最主要的是教给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算, 就是我们所说的算理, 学生只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才会理解地记忆计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 很多学生只是记住了当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所得到的积要与十位对齐, 但是对其中的道理根本不明白.于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 将这节课的核心放在了讲解“为什么”上, 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这样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作业中出错的现象也非常少. 相反的, 如果这节课只教给孩子计算方法而忽视算理或是对算理的理解不到位, 那学生就是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只能进行机械的计算. 我想这不应该是一堂数学计算课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所以, 老师就像是无际大海中航行船只的舵手, 只有老师准确把握一堂课中的核心知识, 才能使船只不会偏离航线, 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

以上也就更加说明了梳理、筛选和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老师通过挖掘核心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重构内容结构体系, 能够更好地促使老师思考如何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落到实处, 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有利途径.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数学课堂上对核心知识的思考, 就是对“教什么”的探讨, 而对“教什么”的探讨又影响了“怎样教”的设计与实施. 所以我们要在核心知识的把握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教学才能突出核心知识上面下功夫.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才能真正解放学生, 解放老师, 使学生学得轻松, 老师教得也轻松!

摘要:课堂“增效”的有利途径是教师能够重视核心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核心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处于主干地位.但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却发现核心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把握却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梳理、筛选和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物知识延伸 篇三

生物知识在小学科学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小学科学教师必需的生物学知识是以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兼有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发展史的相关知识、生物前沿知识、生物学应用的初步知识。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学历在提升,但专业对口教师仍占少数,甚至还有不少小学科学教师以人文专业为背景;而兼职教师占多数,专职教师仍占少数,本文将阐述一些生物前沿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小学科学教师的生物学知识培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有助于引发小学科学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生物学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1.人体所需要的七大营养素

营养素的功用就是保证人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有谷物类、肉与禽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我们人体的营养就是从这些食物中获取,可分为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水。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由碳、氢、氧、氮、硫等多种元素构成多种氨基酸,再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是构成机体细胞和组织,促进生长发育,参加机体物质代谢,形成抗体,增强免疫能力和供给热能。每克蛋白质可提供16.75焦耳的热能。

糖类是热能的主要来源,每1克碳水化合物可提供热能16.7千焦。其特点是: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大,提供能量快而及时,氧化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对机体无害。

脂类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生理条件下脂类含能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左右。不管是直接来自饲料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甘油酯,都是动物维持和生产的重要能量来源。动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的特点,用补充脂肪的高能饲粮提高生产效率。

无机盐又称矿物质,是人体的组织成分。其中人体所需无机盐含量较多的称宏量元素,如钙、磷、钾、钠、镁、氯、硫等。仅含微量或极微量的元素称微量元素,如铁、碘、铜、锌、硒、钼等。无机盐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维生素是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但却是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多种不同类型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化合物。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溶解于水中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纤维素、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3种常见的非水溶性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

水约占人体重的50%—70%。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是各种物质的溶剂。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输送氧气和各种物质,调节体温,滋润器官等重要作用。

2.微生物的发酵

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发酵工程的应用范围有医药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以下主要以酸奶的制作来阐述微生物的发酵过程。

2.1 酸奶的制作

酸奶发酵中的主要生物化学变化是: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发酵成乳酸使其pH降低从而使牛奶形成凝胶状,乳酸菌还会促使部分老蛋白降解、形成乳酸钙和产生一些脂肪、乙醛和双乙酰等风味物质。这就是酸奶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适合广大乳糖不耐症者饮用的主要原因。

2.2 酸奶的制作过程

首先准备好牛奶、酸奶机 ,将塑料容器用开水消毒1分钟,把水倒干净,倒入牛奶 ,再倒入酸奶机 ,用筷子搅拌均匀后 ,将盖好的容器放入酸奶机中,盖好上盖。接通电源,约8小时即可,冬天再加2-3小时。这样,美味又营养的酸奶就做好了。

2.3 酸奶的好处

酸奶的发酵过程使奶中糖、蛋白质有20%左右被水解成为小的分子(如半乳糖和乳酸、小的肽链和氨基酸等),奶中脂肪含量一般是3%-5%。经发酵后,乳中的脂肪酸可比原料奶增加2倍,这些变化使酸奶更易消化和吸收,各种营养素的利用率得以提高。酸奶由纯牛奶发酵而成,除保留了鲜牛奶的全部营养成分外,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还可以一产生人体营养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 如VB1,VB6,VB12等。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而对于综合性特强的小学科学老师,应该具有长流水,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丰富的学识,以便在教学中发挥自如,尽展自己的才华。

【作者单位:宝鸡教育学院陕西】

4.小学科学课知识总结 篇四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1、土壤的主要成分有:空气,水分,腐殖质。

2、我们挖取土壤时需要挖取土壤表层的土。

3、在土壤中生长的小草依靠根吸取土壤中的养分。

4、屎壳郎一般会把自己的卵产在土壤中。

5、颗粒状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6、土壤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答:土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果植物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壤中,就有可能会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这样一来我们食用蔬菜等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此外,没有优质的土壤就不可能有洁净的水源空气。

7、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8、土壤由上而下分为三层: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

9、常见的土壤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郎,蜈蚣等。

10、把土壤放入水中,会有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用纸巾包住土壤会发现纸巾上有水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把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东西,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

11、把土壤放到火上烧,我们能够闻到刺激的气味,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燃烧所散发的气味。

1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13、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4、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最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稀少。

15、增加土壤的肥力,常用的改良土壤的方法有: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等。

16、为什么说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在土壤成肥过程中蚯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蚯蚓的一些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17、一节旧电池烂在土壤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

18、当植被被肆意砍伐、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就会降低,从而导致植物的枯死或干黄。

19、塑料垃圾被埋在土壤中,将会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同时还会阻碍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与利用。20、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答:①积极做环保宣传。②不乱扔垃圾,积极回收垃圾。③利用业余时间多植树,保护植被。

21、被称为“活犁耙”或“生物犁”的动物是蚯蚓。

22、常用来治理贫瘠土地的方法有种植绿肥、搜集绿叶和人畜粪便沤肥。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种子发芽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空气等。

2、果实的外面都有果皮,内部有种子。

3、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如,靠风力传播、靠水传播、靠人和小动物传播。

4、播种时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5、植物的茎的作用就是把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把水和土壤中的养分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区,再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6、植物的根按照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直根有胡萝卜、青菜、菠菜的根等;须根有葱、蒜、仙人掌的根等。

7、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8、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9、一朵完整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

10、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11、花的各部分有不同的功能:雄蕊可以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花瓣能通过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12、风媒花是指依靠风力传粉的花。虫媒花是指依靠昆虫传粉的花。

13、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使植物延续后代。

14、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15、植物的一生需要经历发芽、成长、开花、传粉、结果等几个阶段。

16、植物依靠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依靠茎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其他部分,再依靠叶子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我们通常形容固体为不透明的、颗粒状的、坚硬的。

2、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小。

3、流动的沙子是固体,静止的沙子也是固体。

4、要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过滤、沉淀、蒸发三种。

5、一定条件下,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蒸发。

6、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固体,关键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7、固体是性质:不能流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8、通常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水属于液体。

9、像水那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

10、当我们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纸上时,可以发现蜡纸上出现了一个个“露珠”,这说明液体表面具有表面张力。

11、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12、热水冷水相比较热水较轻,所以热水会浮在冷水上。

13、死海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可以躺在水面上看书。

14、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许多,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的重量、往水里加盐等。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空气干燥时,成熟的松果鳞片会张开。

2、如果天上出现了“钩钩云”,则说明要下雨了。蜻蜓飞得低说明要下雨。

3、气温的高低表示天气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4、我们在测量温度时应该把百叶箱设置在离地1.5米的草坪上,这样才能测量到当地的正常气温。

5、要想确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用到雨量器来测量。用雨量器测量雨量是时,需要把水加到零刻度。

6、天气预报中把降雨强度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7、通常情况下以“毫米”为单位来表示雨量的大小。

8、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从东方吹来的风叫东风。

9、到室外识别风向时,如果发现手绢飘向东南方向则说明当时刮西北风。

10、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的天气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第五单元 观察和测量

1、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

2、鲁班发明了“锯”。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5.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篇五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玩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 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 和 。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 用感官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借助工具准确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

(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

: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 X 圈数。例:操场的周长。

6.自考《领导科学》知识点考点总结 篇六

第一章 绪论

1.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人来最初的领导活动在原始社会就有了。2.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1)决策工作专门化 2)领导主体集团化 3)领导方式民主化 4)领导方法科学化

3.斯隆——“现代组织之父” 4.孔子——《论语》 孙武——《孙子兵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人来对领导活动的认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6.现代领导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是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7.领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1.【简答】领导认识的特征:

1)原则性 2)超前性 3)综合性 4)创造性 5)系统性

2.领导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为标准,可分为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公仆式领导、专家式领导。

3.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

4.“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同志对现代领导本质特征最深刻最精辟的概括。5.从领导要素角度看,领导就是服务,必须要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6.【简答】领导者的特征:

1)拥有职权 2)负有责任 3)提供服务 4)富于创新 5)多重角色

7.【简答】被领导者的特征:

1)服从性 2)受动性 3)对象性 4)源泉性

5)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导职务 8.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

1)服从领导 2)支持领导 3)监督领导

9.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1)相互信任 2)相互促进 3)相互支持 4)相互转化 5)相互监督

第三章 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1.领导的一般职能

1)引导

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领导的中心环节。

2)指挥

指挥一般可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

3)组织 4)协调 5)监督 6)教育

2.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1)科学决策 2)选才用人 3)思想政治工作 3.领导的总原则: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2)事实就是原则 3)民主集中制原则 4)群众路线原则 4.领导的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 2)分层领导原则 3)系统整体原则 4)权责一致原则 5)民主公开原则

6)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领导观念

1.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

1)政治观念 2)人本观念

i.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ii.【论述】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

1.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 3.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 4.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 5.倡导人文关怀

3)权利观念

i.【论述】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念的基本要求:

1.对权利内容的正确认识

2.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 3.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 4.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 5.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

4)法治观念

i.【简答】领导者树立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1.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2.法制观念是切实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 3.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 4.法治观念是保障人权的需要

5)市场经济观念 6)改革创新观念 7)政绩观念

i.【论述】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基本要求:

1.明确什么是政绩 2.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 3.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 4.明确怎样创造政绩

第五章 领导决策

1.决策的分类:

1)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2)关系到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方案选择: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 4)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5)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i.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的区别在于。是否实现知道每个方案的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

2.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式。3.林德布罗姆提出渐进决策模式。4.科学决策的程序:

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4)实施方案,反馈修正 5.科学决策的方法:

1)德尔菲法——匿名函询法 2)头脑风暴法 3)决策树法 4)试验决策法 6.现代决策体制:

1)信息系统 2)智囊系统 3)中枢系统 7.危机决策要求:

1)快速果断 2)高效准确 3)非程序性

第六章 领导用人

1.人才类型:

1)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2)自身素质不同:发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

3)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组织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2.【简答】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1)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2)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3)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正确地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3.人才选拔制度

1)选举制——群众投票表决

2)考选制——公开考试,根据成绩选拔 3)荐选制——推荐

4.人才的任职制度,在我国主要实行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

第七章 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1.【简答】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1)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2)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即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1)理论教育 2)政治教育 3)公民素质教育

3.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疏导

4.(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4)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5)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7)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

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5.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情感交流法 3)个别引导法 4)心理咨询法 5)榜样示范法 6)自我教育法

第八章 领导体制

1.领导体制的特征:

1)根本性 2)系统性 3)规范性 4)稳定性

2.矩阵式领导结构与事业部式领导结构 3.领导的层次与幅度:反比关系

1)领导层次:指组织系统中自上而下地实施指挥与监督权力级差数量。2)领导幅度: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4.【简答】领导体制的作用:

1)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有序开展的制度保障 2)领导体制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手段 3)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制约着领导主体 4)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绩效 5)领导体制关系到组织的前途命运 5.中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变迁:P160 6.领导体制的基本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根据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 2)完整制与分离制

3)“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4)层级制与职能制

7.【论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缺点:

1)集权制优点:权力集中,政令统一,标准一致,能够统筹全局,兼顾各方;能够统一指挥,容易做到令行禁止,便于统一调度和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做大事。

2)集权制缺点:灵活性差,应变能力低,不容易估计特殊情况,不易因地制宜;难以充分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容易使下属对上级领导产生依附性,容易导致独断专行和官僚主义。3)分权制优缺点反之。8.【论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

1)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

i.法治原则 ii.公正原则 iii.系统性原则 iv.效率性原则 v.民主性原则

2)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

i.领导权限划分的科学化 ii.党政关系的规范化 iii.领导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化 iv.领导制度建设的法制化

第九章 领导者的素质

1.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内容: 1)政治素质 2)法律素质 3)能力素质 4)道德素质 5)知识素质 6)身心素质

2.【简答】提高和培养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途径:

1)重视学习,在读书学习中提高 2)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 3)不断自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 4)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3.【简答】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

1)梯次的年龄结构 2)合理的知识结构 3)互补的能力结构 4)协调的气质结构

4.【论述】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途径:

1)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

2)搞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基础 3)加强领导集体自身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根本 4)改革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计提素质结构的保障

第十章 领导方法

1.领导方法:领导者为履行领导职能、得到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的总和。2.领导方法的重要意义

1)领导方法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位 2)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提高领导绩效的推进器 3)科学的领导方法是现代领导的必备条件 3.领导的思维方法:

1)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2)系统性思维方法 3)战略性思维方法 4)创造性思维方法 4.基本领导方法:

1)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 2)按辩证法全面性要求办事 3)坚持群众路线 5.现代科学领导方法:

1)系统论方法 2)信息论方法 3)控制论方法

第十一章 领导艺术

1.领导艺术:指领导者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在履行领导职责,完成领导任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领导原则、领导条件、领导方法的技能技巧。

2.根据授权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刚性授权、弹性授权、惰性授权和模糊授权。

1)刚性授权: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适用于重大事项的授权 2)弹性授权:只指示一个大纲或轮廓 3)惰性授权:不必要亲自处理的琐事

4)模糊授权:只要求做什么和达到什么效果 3.【论述】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

1)恪尽职守,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 2)运用现代技术,提高领导艺术的科学性 3)加强素质修养,增强领导艺术的创造性 4)总结实践经验,把握领导艺术的规律性

第十二章 领导作风

1.领导作风: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言行。2.【简答】领导作风的意义:

1)领导作风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 2)领导作风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3)领导作风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4)领导作风是优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环节 3.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

1)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学习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4)组织作风: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5)生活作风:;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4.不良领导作风的主要表现:

1)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风 2)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 3)宗派主义作风

4)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作风

5.【论述】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2)注重教育培训 3)完善规章制度 4)强化考核监督 5)优化环境氛围

第十三章

1.2.3.4.5.领导绩效

绩效:指人们开展某项工作或从事某项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和效益。

效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工作的数量,是取得的工作实绩与所用时间之比。效果:人的行为作用于特定对象和客观环境所取得的结果或直接成效

效益:实施某种活动所产生的价值,即活动的最终成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简答】领导绩效的作用:

1)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领导绩效是衡量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

3)领导绩效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 4)领导绩效是领导发展的驱动力 6.(了解)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

1)有助于明确领导活动的正确导向

2)有利于强化对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监督 3)有助于推动领导制度的创新 4)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7.模拟考评法:

1)公文处理 2)模拟会议 3)即兴发言 4)情境模拟

选择题35’(单选1*25=25’ 多选2*5=10’)简答题25’(5*5=25’)

7.小学科学课知识总结 篇七

随着课程的开展, 科学教师普遍反映课程“不好上”, 因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也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必要的过程, 探究过程在学校的课堂中又太受局限性, 所以要到课外、校外、广阔的大自然中来,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自信、对生活充满热情、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都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同时, 教师对课外的这部分又难以把控, 这成为困扰教师多时的难题。因此, 如何科学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课外拓展成为如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在此, 我写下我对于科学拓展的几点认识, 希望与各位教师共同进步。

一、根据课程内容, 选取课外拓展内容

科学科目中很多课程是一定要进行课外探索的, 否则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根据所学内容和进度进行整体的规划, 在哪个课时需要进行哪些探索, 要提前向学生讲明, 使学生提前有所准备, 否则影响教学质量。

例如, 在学习第三章“植物的一生”一课时, 我在学期开始最初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种子种上 (可实际操作的) , 观察它的生长周期。分别让学生选择有胚乳植物或无胚植物, 如黄瓜、豆芽、蒜苗等。阶段性观察种子的变化, 悉心照料, 发现有变化后随时向教师提问, 这样等学到这个课时的时候, 种子大概成熟, 问题显化, 在运用教材上的知识加以讲解, 学生置身其中, 这种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小小科学家, 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科学课的课程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课外探索,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课程, 例如, 学生是否有时间、是否有能力、是否有条件来完成这些探索。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的安排课外探索作业, 才能把探索和学习有效地融入到一起, 起到积极作用。

1. 扩展型探索:教材上详细介绍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与现象, 那么半导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悬念, 让学生课下自己探索, 学生对此课题充满好奇, 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就算教师不讲, 这个概念学生也会记忆犹新。

2. 专题型探索:学习“地球自转”一课时, 让学生下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国家之间的时差相差多少?与地球自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 制作型探索:学习框架结构知识时,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清楚其概念及原理后, 看出有些学生已经跃跃欲试, 但课堂时间有限, 可以让学生课下操作, 制作与框架相关的作品, 下节课作展示, 学生都非常有信心, 也非常开心。

二、教师悉心规划、耐心指导

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课外拓展同样如此。给学生布置课题后不能放任不管, 教师同样需要认真备课, 要求学生定期汇报观察、探索的状况、变化、提出问题, 从而使学生校内、校外的状况都在教师的掌握之内。

教师对外学生的课外拓展作业要有一定的策略性, 否则学生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例如, 采取“加分制”奖励形式。在拓展之初,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探索规划与适当的探索方法, 为学生在探索之初就搭好框架, 有一个正确的开端。拓展一段时间后, 要求学生汇报详细状况, 给每个阶段表现良好的学生加分。或者, 根据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编制小组, 如“天文组”“生物组”“物理组”等。把对同一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编排到一个小组, 互相分享心得、知识、交流经验, 能比教师讲解或者自己单独实施收获更多, 小组拓展据目前教学来看更有效果, 不过拓展的形式、项目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耐心指导方面, 是说教师一定要比学生先“试水”, 科学学科是新课标下新实行的一门学科, 很多教师也是和学生共同习, 在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中, 教师需要比学生早一步掌握情况才能做到指导作用。例如, 有一章的题目是“用微生物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该题目探索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水中活着的微生物让学生观察。因此, 什么样的水或哪里的水能符合要求就是教师应该做的作业。教师需要多跑学校周边的水塘或沟渠, 看看哪里的水中能观察到微生物, 还要做好标记, 每个考察的地方是否能看到微生物及能看到哪些微生物都是需要记录的, 教师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方便日后和学生一起做拓展时给予指导, 掌握全局。

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1.实验室和仪器室。虽然现在学生都有科学学具, 基本能满足上课需求, 但规格和种类和标准器材都有所出入, 例如在学到显微镜时, 学生的学具是塑料制成的, 还非常小。书本上学习凸透镜时, 学具发的是螺旋镜, 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但仪器室里器具非常齐全, 数量也够, 所以开放仪器室和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科技馆和博物馆。课程标准中总会涉及日常不能完成的拓展, 不论是器材还是文化, 所以此时, 科技馆和博物馆就是很好的拓展场所, 让学生亲眼见识听起来很抽象的东西, 把知识灵动化, 才能更方便学习。

3. 教室建立科学角。学生可以把平时感兴趣的与科学相关的书籍、器材、实验放置于此, 让学生互相分享知识, 教师再加以指导, 让科学这一学科贯穿师生的日常不仅有趣还能增长见识。

四、结语

对科学课程的拓展性学习涉及空间、时间、过程、内容、资源、器材等众多问题, 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 使学生积极学习。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 其理念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习初中科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科学课进行拓展, 把学生置于更广阔的学习背景当中, 帮助学生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 从而使学生产生科学思维,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初中科学,拓展

参考文献

[1]楼爱玲“.以学定教”——打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中, 2012 (5) .

8.小学科学课知识总结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知识关联性;教学对策

一、六年级与初中科学部分知识关联性探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可以发现,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启蒙课,初中科学是科学入门课,中小学科学课程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两个学段在教学上各搞一套,互相脱节,知识学习的连续性、知识的衔接不是特别理想。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

我校六年级科学的教学任务由初中科学老师来完成,并且在课时安排上有所增加,如无特殊情况将带到九年级毕业。在经历了一轮六年级到九年级的教学后对这四年的教学内容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以下所述是教科版六年级教材与华师大七~九年级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对比。)在六年级的教材中有几处知识点在初中的教学中还会出现,当然两者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小学科学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定性的、描述性的,以体验为主,缺乏思考和推理;而初中科学对学生有较多的定量要求和分析,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类比。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重复性,但在教学特征和相关要求上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拓展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在所学的知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某些知识点上为后续的教学做些

铺垫。

根据教材内容,笔者将六年级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与初中教材中知识点对比后分为表述基本相同的知识如斜面的概念;中学继续提升知识如杠杆的概念和特点;差异比较大的知识如动植物的分类。

二、教学对策

1.表述基本相同的知识,按部就班略微前移

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教学内容当中安排了显微镜的使用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观察。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节细胞也安排了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两者对比后发现在显微镜的结构介绍中小学部所用显微镜只有一个称为调节旋钮的准焦螺旋,而中学部所用的是两个准焦螺旋。在教学中,先通过对比了解两台显微镜的不同。学生实验中直接采用中学部所用的显微镜。在临时装片的制作中,两本教材采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的叙述中分别采用了图和文的表述方法。授课时六年级教材中的图片还是需要转化成文字来讲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这里将中学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适当往前移。减轻七年级的教学压力。

2.初中继续提升的知识,触发思维留下伏笔

如杠杆的研究,六年级教材重点研究杠杆的三个点,即用力点、阻力点、支点。九年级研究的是“五要素”,即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特别是对省力费力杠杆的研究,九年级在六年级的基础上有不少的提升。六年级教材强调“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省力杠杆”。当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严格按照教材的提示,不断强调杠杆尺在水平位置调节平衡;然后在一侧挂上钩码,在另一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往下拉。每组3次实验,全班数据汇总得出结论。对比九年级知识省力费力杠杆是以力臂的大小来确定的。在六年级的实验设计中巧妙地利用实验注意事项,通过弹簧测力计竖直往下拉,来回避力臂概念的出现。

在第二轮教学时,个别学生在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操作后,突然有了新的发现:当弹簧测力计不与杠杆垂直,而是有了一定的夹角后,原来的省力杠杆会变成费力杠杆。考虑到学生的疑问以及与九年级的教材内容相呼应,在原来省力杠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倾斜弹簧测力计,都能变成费力杠杆。最后归纳,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杠杆省力、费力是通过比较点到点的距离大小来判断;在九年级的教材中是以比较点到线的距离大小来判定。通过这一个补充实验,解决了学生发现的问题,同时又为九年级的力臂教学埋下伏笔。

3.差异比较大的知识,适当补充减少差距

在六年级科学教材中对于实验仪器的选择兼顾着眼于生活和学科的科学性。加热设备有酒精灯和蜡烛,反应容器同样有玻璃杯、烧杯和试管。蜡烛、玻璃杯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易上手,但是缺少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把走进实验室放到了六年级科学第一课,用将近一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熟悉酒精灯、烧杯、试管、玻璃棒、滴管的使用,并进行操作,同时做好实验规范的学习,初步改变小学科学过度热闹的场面。

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是六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分类学知识,教材中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的形态提到了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四类动物。在学生的生活经验里还有很多生物,比如:河虾、蚯蚓、海蜇、青蛙等。教材中的分类显然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配套。授课时在教材强调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基础上,简单地将动物的全部分类作了介绍,并举了一两个实例。对于增加的这部分内容,因为举例的动物都是他们熟悉的生物,学生没有觉得有难度,而且还特别有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一年级的学生“兴趣很浓,问得多,但想得少;表达得多,倾听得少”,而且随着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上升,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产生两极分化现象。显然,这是由于两个学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初中科学老师教授六年级科学,让学生提早熟悉中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时间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而且教师通过对教材适当的前移、补充,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时不会对所学内容太陌生,以致出现畏难情绪。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经典英文影片赏析下一篇:XXX林场扑火先进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