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29

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精选7篇)

1.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市促进妇女就业,增进社会和谐的调查与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女性是家庭保障。近年来,__市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多方并举,促进就业,尤其是扩大妇女就业,全市妇女的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并涌现了许多成功自主创业的优秀女性,有效地促进了社会

和谐稳定,促进了全面小康__建设。总结__市的做法,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发展奠基,二是服务保障。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经济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产业壮大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就业增长。

__近年来所以在促进妇女就业上取得一些成就,最重要的举措,就是相继开发和振兴了多个适合女性特点的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大增加了妇女的就业机会。

首先是开发了有__特色的足疗保健产业。足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方法。2000年前后,适应现代民众生活中的保健潮流,__街头出现了若干足疗保健店,为市民提供专业足疗服务,但当时并不被广大民众思想接受。市委市政府及时将足疗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成立专门机构推动,加强宣传推介,出台优惠政策,包括设立足疗学校,免费培训足疗技师,使足疗产业很快从底层走上台面,从零散形成规模。目前,“__足疗”品牌已经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全市专业经营场所400多家,市区宾馆饭店在原有服务内容基础上都增添了足疗保健项目,从业人员过万人,其中多数是女员工。同时在外地设立足疗加盟店及连锁店60多家,通过市足疗保健培训学校向外地输出足疗技师2000多人。

其次是重新振兴了传统“土织布”产业。土织布是关中农村中老年妇女的习惯和技艺,也正好符合当前追求天然、环保的市场潮流。市上及时加以组织引导和鼓励扶持,分户进行的土织布生产很快形成了产业规模,为留守农村的中老年妇女找到了一条既能顾家又能增收的致富门路。目前礼泉、兴平、武功、乾县等地,已经组织土织布机3600台,从业人员5600人,形成了纤手、金梭子、苏绘、秦彩4个品牌,年产床上用品、服装面料、家庭装饰3大系列80多个品种,土织布30多万件,人均增收1600元。

其三是是发展壮大了美容美发、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美容美发业是女性占绝对优势的行业,是城乡女性就业的重要渠道。为了充分扩充其就业容量,__市2005年由市妇联牵头成立了市美容美发业整顿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人员培训,开展行业招商,规范经营秩序,提高服务水平,使全市美容美发企业规模与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到2006年底,仅市区就新增美容美发企业97家,从业人员达到3790多人,其中82.65%来自市内各县区。同时,市区商贸易餐饮业也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不断繁荣,渭城区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起餐饮企业700多家,秦都区发展商贸流通企业382家,直接安置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力人员共约2万名,其中女性员工占一半以上。

其四是大力拓展了纺织服装产业。__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雄厚,到2000年就有纺织企业31户,产值占全省近1/3,有服装厂14户,年产140万件,容纳了数万妇女就业,并有陕西纺织服装学院、陕西服装艺术学院、__服装工贸学院等多个专业院所进行人才大量储备。2004年前后,__在渭河南岸地区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设施完善的纺织工业园区,鼓励纺织企业搬迁改造,聚集发展,2006年又组织成立了全市纺织服装工业协会,强化企业间的协调与整合,使纺织服装产业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愈发生机盎然。尤其是乾县,由于有纺织品贸易的雄厚基础和优势,先后吸引民间和外来资本在县城纺织工业聚集区内建起纺织企业24家、织机5800多台,年产值12.8亿元以上,吸纳劳动力1.2万人。

其五是积极发展了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全市粮、果、畜、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的面积与产量均已稳居全省第一,加之大力推进果品升级上等精品农业工程和设施农业发展,从而大大增加了农业的劳动密度与经济效益。仅“十五”期间,全市就新建高质量、高水平的蔬菜大棚3.6万亩,新增设施栽培面积20万亩,至少需3万对夫妻整日忙碌。2004年9月后市上又率全省甚至全国之先,先后在渭城、秦都、泾阳、兴平等县区市建成4个下岗职工蔬菜基地,大棚500多个,安置下岗职工夫妻1000多名。目前从事种植业的下岗职工每棚年收入在1.3万元以上。

其六是是深入开发了社区服务业。近年来,先后开发了保安、保洁、保绿、护老、托幼、医护、餐饮、缝纫、维修等社区管理服务岗位1.7万个,安置了大量再就业最为困难的是“4050”人员,尤其是大龄下岗女工。

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是广泛和全局的,不会直接等同于妇女就业增长。为了将整体经济增长更多地转化为妇女就业增长,__各级党政群组织大力加强妇女就业服务工作,以改善妇女就业环境,增

强妇女就业能力。尤其各级妇联组织,不但积极在各级党政群组织中进行联系协调,而且还直接参与具体的就业服务事务,对促进妇女就业起了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近年来,__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大任务来抓。市委书记张立勇在大会小会上,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城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不抓就业,就是不务

正业!”。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纷纷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列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分解,级级负责,从而为促进妇女就业服务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氛围和组织保障。

二是加强妇女劳务输出。全市建立起了政府、驻外、民间三个劳务输出网络,使目前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8.3万人次,总收入10多亿元,其中到日本、新加坡等境外劳务输出1300多人。全市妇联系统也建成了包括1个市级服务中心、13个县级服务工作站、99个乡镇级工作点以及822名村级联络员的工作网络,积极推进妇女劳务培训输出尤其是足疗培训输出工作,2004至2005年先后向省内外输出妇女务工人员7000人。各级政府还积极与新疆有关地区部门联系摘棉工输出,2004年组织8000多名,2005年组织1万多农村妇女到新疆摘棉花,短短60天就使这些妇女人均收入2000多元。借助劳务输出,__巧妙地将外地经济发展转化为本地就业增长。

三是加强妇女技能培训。全市基本形成了初、中、高三级技能培训层面和门类齐全的技能培训格局,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在校生千人以上的有25所,开设高技能专业培训的有8所,培训就业率90%以上的146所。全市各级妇联一方面深入开展“搭传技平台,促十万农家女学技术”活动,培训农村妇女10.8万人次,另一方面也通过市、县、乡、村四级工作网络积极加强妇女劳务输出培训。2004年至今累计组织输出前技能培训5000多人。市妇联建起妇女劳务输出固定培训平台——“妇女技术技能培训中心”,依托深圳享有盛名的迎春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6年3月被全国妇联确定为全国妇女培训基地。基地首批招收的178名学员经过三个月的数控、模具、钳工等专业培训,于11月全部输送到东莞4家企业就业,人均月工资达1200元以上。市妇联还通过“阳光工程”扶贫项目,选送了21名农村女青年到渭南培华艺校免费学习。

四是强化妇女创业扶持。仅2004年7月以来,市妇联就先后争取到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在永寿县扶持贫困妇幼项目100多万元、“母亲水窖”续建项目24.3万元、玫琳凯妇女企业基金扶持下岗女职工张庚莲搞养殖项目15万元,为妇女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五是加强妇女就业援助。2006年4月,__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到8月底,全市2349户“零就业”家庭中已有2245户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实现了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其中一半就业人员是女性。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女性自身因素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共同影响,__就业状况与广大妇女的期望仍有相当距离,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仍有相当差距,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准相比,更是有明显落差。从就业总量上看,全市妇女劳动力人数占劳动力总数一半,但女性从业人员只占从业人员总数36.9%。从就业结构上看,大部分女性集中在低技能、低收入、低保障、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非正规就业岗位中的女性比例也偏大。尤其是大部分下岗失业妇女,由于文化少,技能单,再就业时多是较低层次的灵活就业,待遇低且稳定差。从就业环境上看,女性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缺乏足够支持,对妇女的性别歧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比较严重,妇女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女职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的女性的权益受损现象时有发生。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妇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妇女就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力度,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加强对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推进,不断完善和落实有利于妇女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加快《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的修订或立法进程,将妇女生育保险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一起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以充分体现男女平等就业原则。特别是各级妇联,更应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女性劳动权益维护情况,努力培养、扶持、宣传妇女再就业和创业的先进典型,从而营造起全社会关心妇女、尊重妇女、支持妇女就业与再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健全妇女就业管理机制。统计部门要建立就业性别统计与分析机制,及时掌握妇女就业状况,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妇女就业状况的评估和监测,规范企业和中介机构行为,遏制对妇女尤其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加强对非正规就业妇女的劳动保护。

三、进一步加大对妇女的培训和服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劳动培训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将有些只对国企下岗失业妇女的优惠政策扩大到集体企业,有条件的地区还要扩大到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发挥各级妇联的组织协调功能,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协调社会各方参与妇女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还要尽快设立妇女就业小额贷款专项基金,以加大对妇女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力度。

四、进一步开拓妇女就业门路。要进一步挖掘当地自然、历史、人力、产业等资源潜力,大力发展适合女性女性特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可能地夯实促进广大妇女就业的经济基础。城镇地区要充分开发社区服务岗位,规范家政服务秩序,健全家政职介组织,在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家政、家教、护理等服务同时,帮助更多城乡妇女实现就业。农村地区,则要积极发展家庭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以女性为主的优势产业,通过发挥女科技示范户、女经纪人、双学双比能手的示范帮带作用,大力推行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加品种,发展特色产业,使广大农村妇女本乡就业,就地增收。

2.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了关心、解决民生的问题, 其中特别强调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工作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高质量地解决就业问题[1]。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工作力度的强与弱, 直接影响到就业率指标的高低, 要充分明确地认识到高校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两者之间存在的彼此促进、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 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作为当前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如何创新党建工作, 发挥党员作用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当前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党员的特点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他们经过了党组织的教育、挑选、再教育等多个环节的洗礼, 大多数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上都显得比普通同学更加优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党员表现出如下优势和特点:

1.经过党组织的考察和培养,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群体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我们党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时, 大学生更是其重要来源。学生党员都是经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培养和考察, 严格筛选出来的。作为党内的新生力量和大学生中的骨干, 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中都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他们懂得服从组织的安排, 积极配合组织完成工作, 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 大学生党员接受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遇到问题能从长远和全局出发, 不计较眼前的得失, 思想政治觉悟高[1]。例如支援西部计划、援助山区计划等的参与者大部分都是优秀的党员学生。

2.受过党性教育和锻炼, 意志力和自信心较强。大学生党员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一种勇于向前、不折不挠的坚韧品质。这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效的体现。由于大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都是以党性教育为主, 因此他们更多地接受了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同时, 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参与组织各种活动, 也加强了他们的挫折教育和训练, 使他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容易出现丧失自信的情况。

3.综合能力较强, 深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党员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端正的学习态度, 敢于创新与探索的精神, 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党员都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 期间他们的表现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一定锻炼。而在就业过程中这些优点往往是用人单位所看重和青睐的。事实证明, 党员毕业生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也逐渐都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例如在公务员考试中, 很多岗位的报名条件要求具备党员身份。也正因为大学生党员是通过了党组织的培养与考核的, 用人单位的招聘步骤, 节省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 用人单位更加乐意使用党员毕业生[2~3]。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党员管理的不足

高校党建工作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为推进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党员发展把关不严影响党员队伍素质。在“学生党员优先”的招聘要求影响下, 许多学生将入党作为提高就业成功率的筹码, 与为人民服务、自身坚定的信仰等动机相脱离。而部分高校为了帮助毕业生增加就业砝码, 淡化党员发展和教育环节, 从而出现部分毕业生党员质量下降。而高校在就业率和党建工作效果双重压力下, 甚至促成了“为了入党而入党”的现状, 直接导致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的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3]。这种趋势下发展的学生党员, 入党信念不坚定, 动机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较难在群众中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也会严重影响其他高素质党员的工作热情。

2.教学管理滞后增加了管理难度。目前, 大多高校毕业班的常规任务主要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 在专业实习环节上以分散为主, 学生分布各地区各行业, 既无带队专业老师的指导也无明确的纪律约束, 完全靠学生个人的摸索和自我约束。有些学生党员在最后一个学期实际上已经开始上班, 除非不得已, 否则他们鲜有出现在校园。作为检测四年本科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毕业论文 (设计) 的环节也是造成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之一, 因为普遍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的若干周毕业论文 (设计) , 其运行基本处于放羊状态, 包括党员在内的学生大多借此机会在外为就业而奔波。

3.思想上放松加大了管理难度。毕业生党员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阶段, 各方面压力都较大, 关注点渐渐由日常学习和课外活动转移到了参加各类招聘会、企业实习上, 思想上有所放松, 党员的纪律观念开始淡化。而部分高校的组织生活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发展党员、学习文件上, 没有迎合毕业班学生的特殊需求, 形式单一, 内容乏味, 学生党建工作未能全面渗透到具体的实践、实习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同时加大了党员管理难度。

4.教育管理不到位影响管理成效。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 情况各异, 给党员管理和教育带来了困难。同时, 很多高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把毕业生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 甚至默许学生翘课外出实习[3]。在这种“一切工作以就业为中心”的氛围熏陶下, 学校对毕业班党组织的要求降低了, 党组织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也开始松懈[4]。首先是集中学习、教育的机会减少;其次是毕业生党员已经离开校园, 更多的关注和兴趣放在实习和就业两个内容, 教育管理的内容可能并不能引起毕业生党员的关注和兴趣;最后是各院 (系) 不能很好地把党建与就业工作相互结合并互相促进而影响党员管理成效。

5.先锋作用不明显降低示范作用。毕业生各奔前程, 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减弱, 在同学中榜样、带动作用不够突出, 在联系师生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到位。党员的先进性得不到体现, 甚至违法违纪, 在社会和企业严重影响了党员的形象和高校的声誉。尤其是在进入实习期之后, 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家庭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对某些问题的立场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不能很好地把握住正确的就业方向。毕业生党员无法在就业工作中切实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三、创新毕业生党员管理, 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实践

(一)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队伍

针对学生党建队伍薄弱的问题, 高校应该根据当前党建工作任务重, 责任大的特点, 为各基层党组织选拔和配备热爱党务工作又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党员干部专职从事学生党建工作, 这样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 让他们专注于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教育管理工作, 也可以此统筹协调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使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制度化[4~5]。同时, 高校党组织应当加大兼任党建工作的辅导员培训力度,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研讨, 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文化道德修养、实践工作能力。应挑选合适的学生党员特别是新党员担任毕业班兼职班主任, 毕业班新党员一般都是没有辉煌经历的同学, 让他们担任兼职班主任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他们主体能动性, 并使之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而不敢懈怠。

(二)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强化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1. 完善毕业生党员管理制度。

由于毕业生中入党动机存在部分不纯正的情况, 党组织要严把发展关, 做好继续教育, 除结合学生专业成绩、考察情况, 还应包括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情况, 了解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和变化, 严格考察制度和筛选准则。以毕业生党建为阵地, 以党支部为抓手, 根据毕业生党员特点, 成立专门的党小组, 健全党组织生活制度, 充分利用电话, 网络等手段规范管理和教育。实行支部评议和同学评议相结合的双重评议制, 学生党员示范作用发挥和其工作情况以及对就业工作的促进等各个方面, 定期召开民主评议会。

2. 建立“学院—党支部—信息小组—个人”的就业信息链。

针对毕业班学生的特点, 依托党支部建立信息网, 成立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就业信息小组, 建立“学院—党支部—信息小组—个人”的就业信息链,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 了解每个同学的情况, 为同学们提供各类最新的信息。从基层党支部的层面促进工作开展, 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做细。建立“党支部书记—毕业班党支部—专业党小组就业工作小组—就业党员责任人—党员带动团员就业”的工作链。

3. 成立临时党小组, 强化对毕业生党员的管理。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普遍推行分散实习, 毕业生党员自由度大, 流动性强的现状, 院系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探索适应当前高校实际的党员管理模式, 推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和分散中相对集中的模式;建立以城市为单位, 以学生党员为实习队长的管理模式, 既尊重学生志愿又统筹安排组成实习队, 做到队队有党员、党员有担子、组织有监控, 实现在实习中锻炼党员, 在监控中教育管理党员。按照专业成立党小组同时即为就业工作小组指定优秀的学生党员为党小组组长即就业工作小组组长, 要求组长及时与党支部保持联系, 从组织上保证对毕业班党员在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

(三) 搭建平台, 发挥毕业生党员示范作用

1. 积极推行“朋辈辅导”。

积极推行“朋辈辅导”, 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联系师生的桥梁纽带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就业相关的思想教育, 并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其他同学沟通、交流, 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2. 定期召开经验座谈会, 分享信息, 促进就业。

定期以支部为单位召开了就业经验座谈会, 以就业困局与心态、信息来源与共享、就业经验与教训等主题深入讨论就业相关问题。在民主座谈会中加入就业指导的元素, 发挥党员的示范和带头模范作用。

3. 树立“优秀典型”, 扩大毕业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充分发动那些已经成功就业的学生党员, 结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经历体会, 开展和其他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沟通、交流, 让普通同学充分感受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感受到党组织的先进性, 增强普通同学向党组织靠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毕业生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从而有力提高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 创新教育观念, 拓宽毕业生党员教育途径

1. 在党建理论课堂和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中引入就业指导思想。

在党建理论课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 加强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国家提倡的支援西部计划, 下基层就业, 去欠发达地区就业, 这类就业趋势和模式, 与党的理论教育相结合, 使就业的指导思想更生动形象, 更直接地为学生所认识和接受[6]。同时, 将社会现状融入课堂内容, 将考研、出国深造、参加工作、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区别性以合适的形式加入课堂教育, 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入党态度、净化学生的思想, 还可以增强就业指导思想的可接受性。

2. 加强毕业党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

重视与德育相结合的党员教育途径, 道德观念是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基础, 在党员教育过程中积极融入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 特别是针对毕业生党员的现状, 融入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 有利于学生党员在日常行为中提高自身的要求, 树立正确荣辱观和职业观。同时, 重视学生党员教育的“群体效应”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机制, 积极探索推进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 促进学校就业的发展。

3. 利用网络优势, 拓宽教育管理渠道。

针对毕业班党员外出时间多、集中学习时间少的特点, 要积极利用网络优势, 发挥网络在教育管理的作用, 拓宽教育管理渠道。如各党总支可创建党建网页, 开辟诸如“党的知识”、“预备党员”、“情况通报”、“时政要闻”和“党员信箱”等栏目, 拓宽教育管理的渠道, 加强支部信息的交流。毕业班党员可以通过“党员信箱”及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交流心得, 获取信息, 汇报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情况。支部还可以通过邮件、年级QQ群、微博等窗口加强对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 或者通过每位党员的电子邮件地址, 与党员本人取得联系, 既加强对党员的监控, 也可以此对党员进行释疑解惑, 解决他们在校外实习以及应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困惑。总之, 应该使网络成为组织与毕业班党员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引导学生的教育阵地和管理平台。

党建是基础, 就业是“生命线”, 毕业生党建与就业是当前高校各项工作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 只有高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工作思想上要创新, 在工作方式上要创新, 在自身建设上要创新”的要求, 将毕业生党建工作视为学校就业工作的延伸, 纳入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 将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有机结合, 必能使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共赢。

摘要:日益严峻的就业新形势下, 各高校及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毕业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优秀分子, 如何将毕业生党员的优势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就业

参考文献

[1]鄢姿.就业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 2009, (10) :152-154.

[2]朱智刚, 董选时.加强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管理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59-62.

[3]白雪, 张海涛.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双利双赢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46-48.

[4]杨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疲倦”现象的反思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21-124.

[5]梁琳.以“八荣八耻”为基础性标准改进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3) :90-92.

3.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妇女创业的扶持,培养起一批妇女创业优秀典型,如白手起家,成功后返乡投资的林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永霞;河北康熙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霞;以厂为家、诚信经营的景勃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冬玲;年轻有为,不远千里从河南到景县投资的凤珂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红;工作严谨、治厂有方的河北西伯力特种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敢于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发展新天地的王千寺镇王高堡村养猪厂厂长肖桂兰;克服一切困难,将养鸡事业做大做强的留智庙镇朱庄村养鸡厂厂长张爱敏等。她们都是行业里的先锋,创业事迹非常有代表性。在促进妇女就业方面,我们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妇女就业技能,积极拓宽妇女就业渠道,通过举办创业培训班、开发就业岗位、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强力推动妇女就业。

另外我县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妇女和留守妇女因选择的不同而分别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在年龄结构上,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妇女年龄相对较轻,90%以上在18-45岁之间;留守妇女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另有少部分22-35岁之间的年轻妇女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暂时没有外出务工。

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妇女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而留守妇女除上述因生育原因暂时没有外出的年轻一族外,其他人与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妇女相比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三是在职业特长上,外出务工妇女大都拥有一至两种技术特长,而留守妇女基本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没有一技之长。

四是思想观念上,务工妇女特别是离乡外出务工妇女及自主创业妇女追求经济上独立和接受新鲜事物的愿望强,敢闯敢冒的精神足,成功的信念意志坚定;留守妇女中则普遍存在“以农为本守家园”的传统观念和“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保守思想,进取意识不强,畏难情绪严重。

五是农村妇女自主创业比例偏低,每个村只有2—3名妇女创业,且创业只局限于种养业、制衣、个体户等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产业。

农村妇女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女性承受心理压力大

首先,女性扮演多重角色,角色冲突导致心理压力加重。女性要扮演母亲,妻子,老板等不同的角色,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时常感觉到冲突,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其次,女性创业者面临更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1)心理压力更重。女性从创业到守业,很大程度上“要把自己当成男人,忘记性别身份”,有时候“还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导致她们的心理压力比就业女性的压力更大;(2)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不明。市场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政府必然出台大量政策,但是政策和相应的实施细则宣传不到位,使企业家在大量新政策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企业融资困难。与男性企业家相比,女性企业家在融资方面遭遇了更大的困难。主要是女性企业家经营的公司状况,女性企业家自身特征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3)女性创业渠道狭窄。经了解,女性创业主要集中在餐饮,加工,批发,零售以及美发店等行业上。这类企业能发挥女性的特质,也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女性的解放。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一些行业并不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

(二)大龄女性就业创业出现瓶颈

这里所说的大龄女性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她们就业创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1)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现在许多企业的产业结构需求大量的熟练工人,而这个年龄段妇女在计件工资为主的企业中逐步不受到青睐。(2)大龄女性不想,不敢创业。调查中了解到,很多30多岁的女性对创业都不敢想,更不用提那些40、50岁的人员了。

(三)其他群体女性就业创业呈现新问题

首先,灵活就业人员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在存在大量需要从事灵活就业岗位的人员,他们大部分是50左右的大龄女性。但是大部分岗位都是非固定劳动期限或者是要求按时上下班的岗位,这样很多女性就宁肯选择不就业。因为她们要接送孩子上学,还要买菜做饭等。

其次,特殊家庭女性就业存在困难。这里所讲特殊家庭主要是由于突发事件(生病,丧偶等)而导致的各类家庭。此类特殊家庭的女性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特殊的困难,有她们特殊的需求。

存在上述几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基于如下几点: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妇女就业创业;文化素质偏低束缚了妇女就业创业;资金不足限制了妇女就业创业;家务方面的沉重负担拖累了妇女就业创业。

对策和建议

1、宣传引导,转变观念。

县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向农村妇女宣传党的政策和有关促进妇女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方面的政策规定,宣传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用正确的理论影响并促进农村妇女思想观念转变,激发农村妇女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她们的主体意识,帮助其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敢于创业的新观念,鼓励农村妇女走出家庭,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宣传妇女营销大户和“双学双比”活动等的先进事迹,用身边活生中的事例去激励广大农村妇女,使她们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2、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一是开展技能培训工作。联合劳动就业服务局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好妇女技能培训工作,制订出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根据妇女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筛选出一批适合妇女再就业的项目,不定期举办妇女就业培训班,帮助广大的失业待业妇女尽快撑握一技之长,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二是大力开办女性创业培训班。组织妇女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学营销、学习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知识,使培训内容日益丰富,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层次逐步提高。通过培训,激励女性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同时要创造条件,启动培训与提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探索“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

3、优化服务,拓宽渠道

一是强化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举办劳务洽谈会、招聘会等活动,及时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并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农村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搭建平台。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思路,从当地妇女实际需求出发,搭建适合农村妇女就业工作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积极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努力把未就业妇女人数控制在最低程度。

4、解决难题,扶持创业

4.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近年来,泰州市以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截至5月底,全市创业农民1871万人,创办企业项目1164万个,创造就业岗位5916万个。

一、落实目标责任,统筹城乡创业任务

市委、市政府将“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增加城乡就业岗位”列为“改善民生十大工程”之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自王创业的工作意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计划到2010年培训创业农民3万人,扶持农民创业30万人,带动就业80万人。为此,市成立了由有关负责同志任组长,多部门共同参加的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区)、乡镇、村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社会调查失业率制度,在全省率先发布社会失业率,作为把握农村就业形势、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依据,去年全市的社会调查失业率为499%,其中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10%,农村调查失业率为5.31%。年初将扶持农民创业、农村调查失业率调控等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区)、各部门,列入考核内容。

二、改善创业环境,统筹城乡创业政策

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农民创业引导资金,各市(区)根据辖区内农业人口总数按每人每年2元标准设立促进农民自主创业专项资金。全市已建立2500万元的农民创业引导资金。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向农村延伸,在贷款额度、贷款次数、贴息比例、反担保条件等四个万面向农民放宽政策。截至六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小企业贷款2.1亿元,带动就业岗位3.36万个。畅通多渠道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农村信用社“一卡通”制度。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和贷款抵(质)押标准,为创业农民提供担保服务。全市己为1.5万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1.2亿元。

降低创业门槛限制。放宽农民创业市场准入,取消歧视性的身份和行业限制,拓展农民创业的发展空间。将农民返乡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样的优惠政策。放宽工商注册登记限制,对创业农民初创的小企业,按照行业特点降低公司注册资本限额。完善创业用地政策,把农民创业生产经营性建设用地统筹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民创业。引导和鼓励创业农民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厂房、农村撤并的中小学校舍等进行创业。

完善税费减免政策。实行农民创业“零收费”,3年内对创业农民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民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创业项目免征营业税,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完善社保补贴政策,对农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吸纳零就业、零转移家庭成员和低保贫困家庭成员上岗,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农民新办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享受3年本企业缴费工资10%的补贴。向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退役士兵等七类对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给予与城镇失业职工同等的就业扶持政策。

三、拓宽工作思路,统筹城乡创业培训

将创业培训向农村延伸,为所有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培训机会。狠抓乡镇创业培训师资培养,在乡镇开办创业培训班,推动农“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去年以来创业培训农民l.3万人,其中成功创业0.68万人,带动就业2万人,较好地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去年全市对16万农民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0.74万农民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泰兴市新街镇先后举办以大棚搭建、蔬菜栽培、市场营销等为内容的创业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1756人次。2007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多元,比上年增加1300元,高效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76.9%。完善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培训制度,对见习培训期满实施创业的农村大中专生给予3000元创业补贴和两年社会保险补贴,一年内免缴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狠抓在校大中专学生创业培训,全市五所高校全部开设创业培训选修课。两年来,已有10批次1470名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选修课学习。

依托各地产业优势、地理优势、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民创业培训品牌。兴化市戴南镇放大产业优势,大力培训不锈钢营销人才,延伸不锈钢产业链。泰兴市黄桥镇放大文化资源优势,将黄桥烧饼制作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在全国100多个城市、旅游景点开设黄桥烧饼品牌连锁店1500多家,带动就业l.2万人。

狠抓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筹集近亿元资金建成2个省级、5个市级创业培训基地。成立了125人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建立创业服务卡制度,明确扬子江药业等96家为市级创业实习基地。向社会广泛征集了221个创业项目并免费推介。去年共安排1560名学员到创业实习基地实习,有635名学员选择了免费推介的创业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跟踪服务445名创业学员。

四、落实配套措施,统筹城乡创业指导

完善农民创业服务载体。l2个街道、88个乡镇全部成互“创业指导中心”,在222个村试点建设“农民创业指导站”,计划三年内所有村建成创业指导站,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成立泰州市创业者协会,定期组织会员外出考察和市场调研,打造成创业人员培训、交流、发展的平台。目前已发展会员1500多人。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自主创业的典型,组建创业事迹报告团,开通农民创业服务网,按月组织开展“创业服务大蓬车”进乡镇活动,营造“创业光荣、创业有功”的社会舆论氯围。

畅通“十位一体”创业绿色通道。市及各市(区)建立“创业服务超市”,提供创业指导、信息服务、项目推介、技术培训、创业实习、资金扶持、创业孵化、开业指导、政策落实、跟踪服务十项服务项目。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财政给予租金补贴。完善“创业农民绿色通道”制度,建立创业服务联合办公机制,相关部门和单位定期现场办公,创业农民开业手续由创业指导机构负责办理并确保在七个工作日内办结,为创业农民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

5.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一、全镇就业的现状

2009年底,我镇劳动力总量为1.26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0.06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从业人员按产业划分,一产占46.7%,二产占39.1%,三产占12.2%。农村就业的1.2万人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0.6万人,在当地二、三产业就业的0.51万人,镇外输出0.09万人。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城乡群众就业增收,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我镇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我镇的镇情特点,当前我镇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群众就业增收困难增大。

一是劳动力数量充裕,劳动力质量不高。我镇现有劳动力总量1.2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就达1.2万人。但劳动力质量相对较低,尤其以农村劳动力更为突出。据农普资料,农村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64.6%,其中,小学文化和文盲人员就占16.4%。这直接导致了我镇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打工者多,创业者少;劳动力就业层次低,工资收入少。

二是求职人数增多,用工需求减少。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深,我镇就业形势面临新的矛盾:不少企业

因经营困难减少用工,新增就业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今年四季度,我镇用工需求比同期减少了一半。

三是就业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地方性财政奖励制度需要完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但由于多种因素,不少政策只掌握在职能部门手里,社会透明度低,不仅普通劳动者不清楚,企业也很少了解,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我市、我区近年来鼓励企业发展的地方性财政奖励政策主要考核企业的经济增长,没有与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挂钩。

三、关于促进城乡群众就业的几点建议

扩大城乡群众就业,依赖于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保增长促就业”的思想,大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发展是就业之源。要深入宣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持我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要努力营造促进发展和稳定就业的税赋环境,规范部门行政执法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保证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促进“存量”经济增长。要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做强招商载体,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体制和招商工作机制,通过项目落户实现经济“增量”发展。如我镇招引的天津五星制衣有限公司,不仅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也解决了该镇近600名劳动力就业。要从镇情特点出

发,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民生产业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引导扶持民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培大与扶小的关系。从企业成长的客观规律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随着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企业用工增长明显趋缓,投资增加对就业的带动作用逐步递减。而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恰恰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尤其是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更大。为此,要从我镇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现实出发,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当前尤其是要引导和扶持群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议结合当前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小区物管、家政服务等新型服务项目,把创业就业与社会文明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扶持创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建议市、区劳动部门要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适当增加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将其改造为创业扶持基金,加强管理,完善运作机制,扩大受惠面,为创业者提供切实的帮助。

3、加快发展职业培训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在保持现有培训体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整合和配置城乡职工教育和劳动力培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重视目前一些培训项目存在的形式主义走过场、缺乏实效、培训对象不愿参训等问题,紧紧抓住培训质

量这个核心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个重点,切实加强对乡镇、部门承担的各类培训项目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各级政府安排的培训资金真正用于劳动力培训。要从完善培训机制和资金使用制度入手,突出劳动力岗前培训,把培训与企业招工结合起来,探索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路子,安排一定比例的培训资金补贴给企业,调动企业参与劳动力培训的积极性。

4、放大政策导向效应,鼓励企业稳定岗位和增加用工。要把减轻企业负担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目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政策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城镇小型商贸服务企业及公益性岗位。建议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抓住国家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利机遇,加大上争力度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保补贴实施范围,对工业企业新增用工较多并参保的,也应给予社保补贴,以鼓励企业增加用工。对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其与职工协商工资,以稳定岗位,做到不减员或少减员。要重视企业反映的养老保险单位缴纳与个人缴纳标准不

一、社保扩面征缴不考虑行业差别、一些非强制保险捆绑缴纳等问题,研究落实稳妥的解决办法。

5、改进政府就业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在全镇营造关心就业工作、促进劳动力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有关就业扶持政策的透明度,把政策

落到实处。要正确引领社会舆论导向,通过各种载体教育引导群众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力供需情况的动态监测,管理并运行区劳动力及就业资源网,定期更新劳动力资源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力总量、结构和供需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劳动力就业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当前要把城乡青年的初次就业作为就业管理的重点。

6.促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一、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效果

有关创业与工作岗位创造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学者David Birch为这方面研究作了最初的探索。他的研究表明, 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2%的新工作岗位, 并且在所有的新工作中有32%是由开办不超过5年的企业创造的。目前, 学术界关于“谁是就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但主流的意见认为新创企业对就业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 创业能够促进就业增长是主流意见

创业能够促进就业增长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一是企业开办本身就伴随着工作岗位的增加, 对就业总量的增长有直接的贡献;二是新创企业对现有企业构成了竞争和威胁, 这促使现有企业努力提高绩效;三是创业为新理念和创新的引入提供了通道, 这些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非常关键的。由此可见, 创业与就业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在短期, 创业主要通过新企业开办所带来的雇佣量增加来促进就业增长;在长期, 创业主要通过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 进而派生劳动需求。

创业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也是学者们关心的领域。大部分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与大企业相比, 创业企业向员工支付的工资较低;创业企业较少能够提供完善的福利计划, 如医疗、人寿、生育及养老保险。但是, 就员工满意度而言, 却没有一致的结论。Winter-Ebmer和Zweimuller发现, 创业企业的员工满意度不如大企业员工高, 这致使创业企业的人员流动趋于频繁。相反, Frey and Benz经过调查发现, 德国、英国和瑞士的小企业员工的满意度更高, 这可能是他们能够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和福利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 创业对就业增长的正向作用呈现出一些特征。首先, 并非所有的创业企业都能有效促进就业增长, 而是那些迅速由小变大的新开办企业创造了绝大多数新的工作岗位。其次, 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效果比较稳定, 较少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Bednarzik在研究美国的经济周期与企业开办、倒闭的关系时发现, 1989~1996年, 新企业带来的就业增长率保持在5.6~7.1%, 在经济增长期和衰退期没有很大的差别。再次, 创业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不因国家经济体制改变而改变, 在转轨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都发现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 部分研究者认为创业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开办时往往很小, 直接贡献的工作岗位在就业总量中仅占非常小的比重。Storey发现1989年英国的从业人员中仅有5.5%来自于那些两年内创建的公司。同时, 成功的新企业对现存企业可能存在挤出效应, 从而导致了现存企业规模缩减或者是退出市场, 这会使就业总量下降。另一方面, 新创企业开办的寿命往往较短, 它们为一个地区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十分短暂的。即便新企业存活下来, 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现存企业的雇佣规模。Geroski发现, 大多数新进入企业的存活率是非常低的, 成功的新企业要达到现存企业的平均规模也需要十余年的时间。再者, 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相应。Van Stel和Storey研究发现英国各地区企业开办对就业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 地区的就业增长与该地区前些年的企业开办存在正相关关系。Fritsch和Mueller对时滞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 企业开办初期对就业增长的效果是较微弱的, 并且前六年里两者的关系变成负相关, 这之后逐渐转为正相关并在第八年前后达到顶点, 十年后影响逐渐消失。

通过对上述两类观点的比较, 我们认为创业要发挥积极的就业效应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如果新创企业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体量的增长, 而不仅仅是增加了竞争, 那么其就业增长效应才有可能显著为正。于是, 深入分析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机理变得尤为重要。

二、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机理

如果把创业的就业效应放在一个时间序列上来考察, 会发现创业对就业的影响同时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一) 直接效应

创业对就业增长的直接效应较为短暂也并不显著。直接效应表现为新开办企业自身所雇用的劳动力数量, 但由于新企业的存活率较低, 这种直接效应仅在企业开办后较短的时间内有所表现。Fritsch等人对德国1983年开办的企业做了近二十年的跟踪, 发现这些新企业在开办的第一年即达到就业量最大值, 随后便开始缓慢下降。同时, 新企业的进入对现有企业会产生竞争压力, 这可能导致部分低效率现有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造成工作岗位的损失。总体上看, 创业对就业增长的直接效应在短期内会和上述挤出效应相抵消。

(二) 间接效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业对就业增长还存在间接效应。间接效应主要是指创业有助于保持经济体的活力,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进而派生劳动力需求, 增加就业岗位。与直接效应相比, 间接效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但其作用效果却更加明显。创业对就业增长的间接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提高市场效率。

新企业通过竞争来取得市场份额, 这不仅使新企业自身要保持高效的运营而且也会迫使已有企业也努力提高效率来维持生存。前面介绍过, 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看, 这种竞争是企业的自然选择机制。通过竞争能够淘汰低效率的企业, 而保存下来的企业相对而言是高效的。这些企业的增长潜力是实现就业增长的重要依托。因此, 可以认为市场效率的提升有利于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 并在长期促进市场规模的增长, 从而带动就业增长。

2. 加速结构变迁。

新企业的进入伴随着现有企业的退出, 这种企业的更新过程对于一个经济体的新陈代谢非常重要。企业的更新速度越快, 说明经济体的活跃程度越高, 产业结构变迁的进程也因此提速。新企业的创办将新组合引入市场, 打破了原有经济的平衡, 使得经济体能够向更高的发展层次不断演化。这种“创造性破坏”的结果是经济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需求的不断提高。以美国为例, 1969~1987年间, 尽管美国经济年增长率仅为1.5~2%, 但是每年将近8~10%的美国公司被取代, 每5年美国经济中有50%的公司和工作岗位就要更新。其就业增长正是在一种极为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的。

3. 促进创新, 特别是拓展新的市场。

新企业在很多领域都引入过根本性的创新, 这可能是因为成熟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以往的产品或项目来获取利润, 而不注重寻找新的机会。同时, 新企业的创办也往往是由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来实现的。创业是他们将知识和技术商业化并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在熊彼特的理论中, 创业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开发新的产品最主要的途径是开办新的企业。对于新创企业而言, 要获得竞争优势也必须吸收和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 这使得创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相对复杂, 有些人认为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减少劳动力需求;另一部分人认为技术进步不仅能够增加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而且高技术产业会带动低技术产业, 实现产业扩张从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总体来看, 创业对就业增长的间接效应体现了一种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 能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的新创企业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创新能力, 人们把这种企业称之为“瞪羚式”企业, 它们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者和工作岗位的主要创造者。Birch研究发现, 这种企业仅占创业企业数量的18%, 但是却创造了所有新工作岗位中的86%。可以认为, 一方面创业增加了市场的动态性, 使得一个经济体充满竞争活力并保持着较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创业推动了产业扩张和技术进步, 促进着长期的经济增长, 这一过程最终带来了积极的就业增长效应。

三、影响创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主要因素

上述讨论使我们对创业与就业增长的一般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尚不能解释创业活跃程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异, 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地区创业带来的工作岗位多于另外一些地区。一般来说, 地区的初始条件是创业企业发挥就业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些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良好环境的经济体对潜在的创业者更加有吸引力, 并且能够获得繁荣发展, 促进就业增长, 反之则可能导致衰退。因此, 不同地区外部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创业活跃程度以及创业的就业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 一个地区的创业活动受到该地区创业机会、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文化的直接影响。从宏观层次来看, 创业机会取决于地区资源和经济禀赋;创业能力则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创业文化的形成则靠以往的创业活动积累而成。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影响企业开办的外部环境。

(一) 创业机会与创业意愿

一个地区创业机会的多少往往由其经济条件和资源禀赋所决定。当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能够带来较多机会时, 会拉动人们去开办企业。在资源丰富的地区, 社会、政治、基础设施、市场和经济因素都有利于创业的孵化。文献中探讨较多的影响创业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公共服务和商业基础设施、技能劳动力数量、创业资本的可得性、政府支持、创业和商业技能、财务和咨询支持等。本文认为诸多的经济因素中, 地区基础设施状况、工资水平及失业状况等因素较为突出。

良好的基础设施状况对于新企业的开办是必要的。首先, 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家。优质的商业服务、便利的交通和适宜的居住条件对于企业家决定将企业开办在一个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 良好的商务设施有利于发挥知识的益处效应, 使新创企业从中受益。那些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劳动力、便利的通信以及有品质生活的地区对创业者是很有吸引力的。由此看来, 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与创业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

工资水平与新企业的开办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呈现一种U字型的关系。一方面, 当一个地区工资水平较低时, 会降低人们开办企业的机会成本, 开办企业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比受人雇佣更好的选择;另一方面, 当一个地区较为富有时, 人们也会倾向于开办新的企业。因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 新企业的开办将有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支持。可以看出, 新企业的创办是随着工资水平的增长先下降后上升的, 即U型关系。

创业活动随着失业率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两者呈倒U型关系。当一个地区缺少工作机会时, 人们会被动地选择创业。这种情况下, 因为市场的萧条, 人们别无选择只好去自己创业。Shapero和Sokol也表示, 被解雇将强化一个人选择自我雇佣的愿望。但是, 失业与企业开办之间的关系并不止于此。当一个地区的失业率超过一定程度时, 创业活动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可能的解释是, 当失业率进一步增高, 人们可支配的收入会减少, 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减少。这种情况下, 创业的机会也将减少。

(二) 创业能力

在微观层面,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所具备的与企业诞生、存活以及成长相关的能力。但在宏观层面, 创业能力更多的依赖于人口构成中技能劳动力的数量。

技能劳动力作为一个地区的知识存量, 能够有效促进创业活动。根据内生增长理论, 知识劳动者集中的地方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而这些知识将被用于创办新企业或者通过溢出效应来影响那些有创业愿望的人。经验研究表明, 在城市中, 拥有大学学位的人数与新企业的开办显著相关。

其他人口因素, 如人口增长、人口流动以及种族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创业行为。Bull和Winter提供的证据表明, 由于种族、教育和移民等因素的不同, 美国城市之间在吸引企业开办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Chrisman et al的研究发现人口增长和移民对零售部门创业的影响在美国四类郡县之间存在显著不同。Saxenian表示外来移民倾向于开办企业, 这将鼓励与他们同民族的成员成为创业者。

(三) 创业文化与创业倾向

一个地区以往的创业活动能够引致后续更多的创业活动。先前的创业者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会产生一种溢出效应, 这有利于后来者去模仿他们并开办自己的企业。同时, 以往的创业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也会对那些有创业意愿的人产生激励作用, 从而进一步增加一个地区新企业的开办。一个地区一旦形成一种创业文化, 那么创业便会成为一种自我加强的、路径依赖的现象。Shane通过对美国1899~1988年创业率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 t-1期的创业率却是会对t期的创业率产生显著影响。可见, 以往的创业历史与一个地区的创业活动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四、总结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考察了创业促进就业增长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创业对就业增长的作用具有不均衡性。创业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并不会因为经济体制不同而有差异, 也不会在经济景气和经济衰退时期有所不同, 这表明创业对就业增长贡献的稳固性。但并非所有的创业企业都能有效促进就业增长, 只有那些快速增长的“瞪羚式”企业才是就业增长的源泉。此外, 创业对就业增长作用的总体效果, 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种效果是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结合, 在短期可能为正, 中期为负, 长期又转为正, 关键要看创业是否促进了产业竞争、经济效率提升和经济总量的增长。最后, 本文考察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如何促进创业, 并促进就业增长的。一个地区的创业机会 (以基础设施、人均收入、失业等指标来衡量) 、创业能力 (以技能劳动力数量和人口增长等指标来衡量) 以及创业文化 (以先前的创业来衡量) 作为环境因素显著影响着该地区的创业, 使得不同地区在创业活跃程度上呈现显著差别, 并最终体现出不同水平的就业增长能力。

7.推动我市妇女创业就业的调查 篇七

成爱蓉

创业就业是妇女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广大妇女的创业发展,不仅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对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妇女地位做出了积极贡献。近期,笔者就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帮助创业女性积极应对挑战,顺利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要求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

我市总人口223万,女性人口110万,其中妇女劳动力54万,城镇在岗职工8.3万人,下岗女工4719人,占下岗总数的72.6%。下岗失业女性中,35岁以下的占15%,36至45岁之间的占45%,45岁以上的为40%,妇女失业与年龄结构成正比。农村妇女劳动力45万,从女农民就业的行业看,从事农业的有31.5万人,占70%;从事非农业的有13.5万人,占30.0%。从女农民就业的地域看,在本乡地域就业的有39.4万人,占87.6%;外出(离开本乡镇地域)就业的5.6万人,占12.4%,其中,就业于本市地域的有4.96万人,占外出的88.5%;到本市范围以外的有0.64万人,占外出的11.5%。全市有7.6万农村富余女劳动力不能实现充分就业。自主就业创业占就业妇女总数的6%,比例偏低,就业面窄。2009年前半年就业人数较年初下降1.3%,其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速变缓,在此背景下,我市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出现生产经营困难,影响部分职工就业;二是受国家煤炭安全生产政策影响,我市部分煤矿关停,使采矿业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较年初减少;三是部分化工企业由于原材料(煤炭)供应不足,部分生产线暂停生产,影响了职工就业,四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每年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返回家乡寻找就业机会,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制约着就业形势的好转。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促进全民创业就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决策部署的实施,为女性创业就业提供了全新的基础和空间,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创业大潮,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提升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也日益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优势。

1、妇女创业就业的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市妇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和指导服务,为广大妇女构筑了更为广阔的创业就业平台。与此同时,妇女纷纷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投身创业大潮,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并获得了平等的权利和经济收入。社会环境优化、政策宽松、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女性创业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2、妇女创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调研中,接触到的创业女性,虽然年龄和文化层次不等,从事的行业不同,经营规模大小不一,但她们身上都拥有一些共同的品质:那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于拼搏。以苏红萍、张小香、毕腊英等为代表的“五朵金花”现已发展成为“十朵金花”。市妇联把各县(市、区)的巾帼英雄组织成“巾帼创业报告团”深入各县(市、区)企业机关、市直各大中专学校进行演讲9场,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她们在回顾创业历程的时候,谈得最多的也是创业不能怕失败,认准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不懈追求。阳城桥枫瓷业有限公司乔香平,安排女劳力500余人,在金融危机中,不减员、不减薪,使广大的妇女干劲越来越大,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陵川县“鸡司令”郭国华困难面前不

低头,为陵川县养殖致富起带头;沁水县下岗女工高淑贞组织下岗工人建起了家政服务公司自创一条致富路。这些女能人、女强人、女企业家们用敢为人先的胆量,撑起了一片创业就业的蓝天。

3、妇女创业的领域更为广泛。长期以来,女性创业大都集中在三产服务业中的商贸、餐饮、服务业等。据调查,女性创业者年龄普遍较年轻,多数在35-50岁,35岁以下的占14%,50岁以上的占16%。如今,她们的创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涉足到铸造、陶瓷、纺织服装加工、装饰装潢、养殖业、种植业、医药卫生、教育等行业,企业规模大小不同。一批女企业家、女能手、女致富带头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活跃在民营经济领域。

4、创业带就业的效应更加彰显。一是妇女积极转变创业就业观念,由过去主要依靠政府安置向求职应聘、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并存转变,女性自主创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二是市妇联、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开展SYB、创业和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创业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女性创业就业的新途径。同时,积极发挥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与本地企业联系、外界联姻,转移劳动力,推荐安排下岗妇女2000余人。多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580期,培训妇女5万人次,全市35万名农村妇女接受了1-2门农科新技术,涌现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12名、“巾帼建功标兵”5名,省级优秀女企业家9名,市级优秀女企业家58名、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4300余名。

二、存在问题

1、传统观念阻碍了女性创业就业。一是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创业妇女往往被视作“女强人”或者“不安分的女人”,致使一些妇女思想保守、满足现状,宁愿在家相夫教子,也不愿抛头露面,外出创业;“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思想普遍存在,长期农村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妇女对男子的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动摆脱贫困的意识,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二是畏难情绪严重,进取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有近55%的妇女对自主创业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保守,满足现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妇女担心投资不赚钱,害怕失败,依赖政府思想很浓。三是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及繁重的家务负担影响着妇女创业就业。由于农村家庭中“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妇女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家庭,操持家务,尤其是农村中很多家庭,男劳力外出打工,家庭中老人的照顾,孩子的教育都由妇女承担,使广大妇女既没有创业的动力也没有创业的基础条件,创业就业的主动性和客观条件不足。四是女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但同时又对就业期望值过高,总想找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工作和风险小、收入高的单位,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就业岗位定位不准。

2、素质偏低束缚了女性创业。接受调查的妇女大多学历不高,其中初中以下学历达90%,高中以上学历仅占10%。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成为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部分妇女虽有创业的热情,但却受“致富无门路、增收无技术、生产经营没经验”的困扰,只能从事收入低、强度大的简单体力劳动;初始创业者,一味模仿别人的创业模式,投资仍放在传统项目上,致使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特色,层次上不去;部分创业有成的女企业家,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当初的创业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工作默守陈规,主动创新不够,经营管理能力不足,自我提升意识不强,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3、项目选择和资金筹措制约了女性创业。好的创业项目是女性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很多创业者感悟到创业之初很茫然,为了生存而创业,但一无技能,二无经验,只能边干边摸索,走了不少弯路,如果当时相关部门能给予创业项目方面的指导,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的盲目性,提高成功率。资金瓶颈,则

一直是制约女性创业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对政府扶持政策的了解,不能有效争取到相关的政策性资金。二是由于金融部门贷款门槛设置过高,抵押难、担保难、手续繁琐,很难办成。虽然“小额贷款”相对容易些,全国、省、市妇联都在做这项工作,但额度较低,对企业扩建或扩大产业规模来说作用不大。在资金短缺时,创业妇女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的亲戚、朋友、熟人借,较少争取政府政策和向银行借贷。

4、社会环境限制了女性创业就业。从外部环境看,当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部分企业受其影响濒临破产、倒闭,市场用工需求有所下降,使妇女的创业信心相对低落,女性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从社会用工看,对妇女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很多用工单位认为女性就业后要面临结婚、生育,很多时间将被家庭琐事所牵绊,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虽在设置用人条件时,无性别之分,但实际录用时则偏向于男性。从内部环境看,我市的创业环境近几年虽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导致企业办证难、贷款难等,造成企业运行成本升高,错失发展良机。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统筹妇女就业和再就业,市妇联一是大力宣传妇女创业典型,用身边生活中的事例去激励广大妇女,使她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是努力抓好培训,继续开展低学历妇女的学历提高和专项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妇女通过培训,学到多一门手艺,掌握一门技能,增强就业的信心,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和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大潮中。三是积极开展“送法律、送科技、送卫生”三下乡活动,全面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增强妇女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取得较好效果。今后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创业就业信心。首先,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观念,唤起广大妇女的主体意识,引导她们破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善于创业的新观念,鼓励妇女群众走出家庭,创新业、创大业;其次,要加大对女性创业典型、非公经济领域中的优秀女企业家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对她们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妇女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为女性创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关于促进创业就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真正使这些利民、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引导妇女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善于择“机”而借势扭转危情,敢于转“危”为难得的新“机”。

2、提升妇女素质,增强创业就业能力。一是加强观念引导,激励广大女性做“四自”新女性,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个人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能动性和独立性,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加强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妇女人群,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着力提升妇女的创业就业能力。面向尚未就业的妇女,给予必要、系统、全面的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使之尽快掌握一定的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面向初始创业者,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帮助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面向创业有成者,开办更多创业讲座及相关课程,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专门指导,进一步其经营管理水平,引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3、政府加强扶持,破解创业就业难题。一是各级政府要帮扶贫困妇女脱贫。解决特殊困难妇女群体就业和实际生活问题,是推进妇女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着重帮助低保户、困难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切实为她们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二是政策要倾斜。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对失业待业妇女在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各级政府要给予女性创业及女性非公经济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可以尝试设立妇女创业基金,为女性创业人员提供各种低息、贴息创业贷款等优惠措施,为发展前景好、信誉度高的女个体私营业主、女企业家扩大生产规模提供贷款担保,解决融资困难,从根本上关心、支持她们创业和发展。三是加大调产力度,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为职工充分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4、拓宽各种渠道,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女性创业工作的领导,切实制定有利于妇女平等创业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对女工在特殊时期(产期、哺乳期等)产生的费用由用工企业负担改为由社会负担,扩大女性生育保险覆盖面,让更多的女性受益,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企业使用女工的积极性;管理服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行为,做到办事效率高,服务优质化,坚决杜绝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刁难甚至敲诈的现象;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改善创业就业服务,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消除对女性就业的歧视,依法维护女性的劳动权益;科技部门要送技术到农村,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掌握高科技种植养殖技术。各级妇联组织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思路,从当地妇女实际需求出发,搭建适合农村妇女就业工作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要充分履行职能,竭诚为广大妇女提供政策、融资、信息等服务,真心实意为妇女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妇女创业就业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难忘的回忆小学生作文500字下一篇:以案释纪的案例带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