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的人员安排

2024-11-15

辩论赛的人员安排(精选10篇)

1.辩论赛的人员安排 篇一

石家庄铁道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内部辩论赛人员安排

时间:()8:30am——11:00am 地点:一教210 负责人:负责全场总调度(宣传部)工作人员: 抽签分组:宣传部 负责人: 工作人员:

资料打印:(办公室)打印准备与辩论赛有关的文件、细则、通知和表格 负责人: 场地申请: 负责人:外联部

主持人:(2人)由辩论赛总负责人从报名者中考核后再定 负责人:文艺部 工作人员:

评委邀请:(口才协会、)负责人:外联部 评委:未定

比赛用品及现场用品准备:

(办公室)准备比赛用品包括笔12支、哨子4个、计时器4个、计算器2个、工作证若干,所需的物品要提前准备好并置于办公室;赛后对物品进行清点。比赛前30分钟将比赛用品带入赛场,现场用品包括评委的水、桌子摆设,评委打分表的放置,比赛结束后恢复教室布置并负责清点比赛用品并收好放到办公室

负责人

现场艺术字书写:(宣传部1人)负责黑板上艺术字的书写“青协辩论赛”

收分员:(助残部)要求:负责收评委的评分表并及时将统计出来的双方得分交到主持人手中;比赛结束后对相关评分表、打分表等进行收集整理

工作人员:(四人)

记分员(助残部):要求:负责计算统计评委的评分表,及时得出双方得分,交

予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四人)

选手签到:(项目部)要求:比赛前2天做好签到表,比赛前做好选手、工作人员的签到工作,对没来的工作人员进行登记,签到完成后及时将表交到负责人手中

工作人员:(两人)

计时员:(组织部)要求:赛前阅读比赛细则,比赛时计时员根据比赛规则所规定的时间计时并与主席提醒

工作人员:(四人)

所有工作人员应于比赛前30分钟前到现场进行相应的工作,组织部负责点名。

石家庄铁道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2011/10/21

2.辩论赛的人员安排 篇二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辩论赛的作用

1. 变冷眼旁观为积极参与,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冷眼旁观、兴趣索然。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 摆脱过去语文教学陈旧的教学方法, 提倡怀疑和批判精神, 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所在。目前, 国际会议所通行的规则是发言人阐述之后, 由审议人提出尖锐的问题进行辩驳。为什么这种方法不能运用在语文课堂上呢?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习惯, 包括查阅资料的基本方法、小论文写作、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用语习惯。

2.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互动活动, 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是最孤独的、最被动的课堂。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应该尽可能艺术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 自觉地“动”起来, 使教学成为“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课堂上引进辩论赛, 可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广泛实践的机会, 这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使自己拥有发现问题的眼睛, 然后参与到辩题的筛选、资料的查找、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之中。辩论赛结束后, 学生再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整个辩论赛的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的动态发展过程。

3. 有助于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辩论赛最能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 是需要群策群力的比赛, 讲究整体配合。在辩论式教学中, 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 学生在辩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 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在辩论中有时对对方所持的观点需要合力辩驳, 所以学生在辩驳中也增强了合作精神。

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既要注意听清对方的论证是否严密, 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 坚持自己的分论点, 还要灵活地组织材料, 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反击。高度紧张而又激烈的辩论过程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 以及顾全大局的整体性和论述的逻辑性。

4. 变陈旧思维为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是以探索性、综合性和求新性等为特征的精神活动。它通过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大脑活动, 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人们遇到问题时, 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创新思维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 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 思维是开放性和扩散性的。教学需要创新, 所以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进而形成师生之间的默契。应当说, 对文学也好, 对历史也好, 人们的认知都是见仁见智, 其见解大多没有对错之分, 只有高低之别。通过不断地质疑与辩驳, 学生可以提高文本细读能力、审美能力及综合辨别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学习中就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辩论赛引入语文课堂, 可以让学生逐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组织辩论赛的方法

1. 确定辩题。

针对课堂小型辩论赛的特点, 教师确定的辩题不宜太艰深, 要能够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例如:探究课文主旨的多义性, 学生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 历来对于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时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反抗就有争议。因此, 教师在讲授此课时可以设置相关的论题。通过辩论赛,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前因后果都有了深刻认识。在紧扣教材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确定辩题, 如“应该追什么样的星”“有了电脑打字, 还需要练字吗”等。面对这些话题, 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由于辩论双方的观点都要以确凿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因此可以促使学生课下广泛收集资料。学生在阐明自己观点时必须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在反驳对方时要角度新颖, 使对方防不胜防。

2. 资料的收集。

赛前, 学生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 写辩论发言稿。这样, 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收集材料, 进行推敲筛选, 研究辩论策略, 设计辩论思路和过程。而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必须“敏于听、善于言”。所谓“敏于听”, 就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听清对方说了什么, 哪些有知识和逻辑漏洞;所谓“善于言”, 就是要针对对方辩论中有知识和逻辑漏洞的地方给予有力反击。最后的总结阶段是训练和强化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置身于辩论赛的情境中, 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自身的读、写、听、说能力便可以得到增强。

三、组织辩论赛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辩论赛的辩题要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 使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难以接轨。课堂中引进辩论赛可以打破“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传统, 使语文教学走进社会生活, 走进广阔的现实生活之中, 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实质上,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丰富, 语文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 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 应该为学生创造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思维, 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语文课堂就是探究学问和问题的环境, 对于一堂语文课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 可以多安排几个课时, 直至问题解决、结论形成。

2. 大胆放手,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组织一场辩论赛, 教师不能事必躬亲, 要大胆放手,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从选择辩题、确立辩手到查找资料, 再到辩论赛结束时的总结, 教师要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 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 又能使他们提高组织能力, 树立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

3. 控制辩论赛的进程是关键。

举行辩论赛需要有主持人, 主持人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教师。主持人的作用是不仅要维护辩论赛的良好秩序, 保障辩论赛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 而且要控制时间, 引导辩手紧紧围绕中心内容进行辩论, 避免辩手有意或无意地曲解辩题、偷换概念, 甚至跑题。同时, 还要控制辩手们的情绪, 教育他们尊重对手。辩论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这就需要主持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把握。

4. 辩论赛结束后, 学生的反思和教师的总结都必不可少。

3.一场辩论赛引发的思考 篇三

活动背景:政治备课组进行《文化生活》第八课集体备课一致认为:第一框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内容很贴近学生文化生活,安排我执教一堂公开课,课堂上在处理教材第89页的关于“流行文化作品价值与经典文化作品价值”的探究时,一方认为流行文化作品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另一方认为经典文化作品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学生展开讨论激烈,时间仓促,意犹未尽。经过备课组研究,我们决定文科班级内部举行一场“正确对待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为主题,以文化的争论为内容,举行一场辩论赛的活动。

我们发出倡议,在班级内部进行辩论,该活动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学生积极参与,争当辩手,据理力争。辩手们搜集资料,获取论据,整合知识。后来辩论赛经过班级选拔,预赛筛选,最终选定八名同学当辩手,这八名学生来自于四个班级。

11月18日,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试辩。结果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辩手们没有进入角色,注意力不集中。具体表现:主持人没有介绍辩论程序;正方论证偏离辩题了;首辩没有开篇立论;辩论过程走形;秩序混乱,难以控制;辩手语言不简练,论证不严密,有很大漏洞;辩手姿势不正规,用手支撑课桌,很不尊敬对方;自由辩论不激烈不出彩;语速节奏感不好等等。改正上述问题后,11月20日进行第二次试辩,这次效果挺好:主持人庄严大方、首辩慷慨陈辞、攻辩据理力争。学生辩论从单纯的文化问题延伸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危害问题,并涉及到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考。我们给予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辩论程序与技巧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与修改意见,老师从台前走到幕后,完全扮演着辅导者角色。11月21日,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演练,这次演练从开始的粗线条变得精致。为了打败对方,双方就某一问题反复辩论,辩论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辩论时间也就越来越长。为了使辩论短小精悍,我提出,每一个学生的辩词都必须精简,限定时间每人3分钟,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几位学生因此非常伤心,他们说讲稿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每个字、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要砍掉,实在舍不得。我晓之以理,说明了冗长的弊处,他们才欣然接受。

精彩辩论:11月22日上午,二楼合堂教室座无虚席,一场关于“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为主题的辩论赛正在进行。辩论赛中许多辩论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例如:(1)流行文化的悄然兴起,其规模的扩大化和通俗化,都使得它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流行文化更带给了我们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金庸的《天龙八部》进入高中课本,周杰伦的《蜗牛》被上海的中学纳入爱国歌曲这些事实来说明流行文化已深深融入我们生活,它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在青少年大于经典文化。(2)面对辩友势如破竹的发问,反方二辩则已流传百年历经沧桑的《四大名著》文学经典作为突破口,强有力的肯定了自己,“《四大名著》是绝对的经典,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没有如同流行文化一般昙花一见,是因为经典的特点——每读一遍,便有更深的体会,它对于人们的影响绝对大于流行文化。”(易中天评论)。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中,我们学会了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3)其中不乏经典辩词——①“根据调查所示,绝大部分受调查者认可‘酷’(cool)、‘I服了YOU’、‘你太有才了’等词语,可见流行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流行文化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②“流行的就是好的?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流行的,你说它好不好?”(借力打力)③“唐朝时期唐诗非常流行,诗作成千上万,但流传到现在人们还在吟诵的不就是唐诗三百首吗?还是经典文化作品魅力大啊!”④“历史流传是《四大名著》,没有流传《青花瓷》”(学生一致叫好)⑤“语文课上背过一篇文言文背过很少,要让他学一首流行歌曲不过两遍就记住了,这说明什么?”“对方辩友你没有穿过流行衣服、没有唱过流行歌曲么?你现在的发型就是流行的表现。”(响起掌声)等等。

同时,我们在自由辩论环节基础上增加台下全体同学的集体辩论,支持哪方观点的学生可以主动畅谈,各抒己见,这样就给所有参与学生表现机会,避免辩论赛成为少数辩手的个人秀,其他学生沦为看客,吸引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辩论赛闪现出更多智慧火花。

赛后启示:

1、辩论赛展现素质教育理念,体现政治教学的特点,即“用政治观点统领教材”。把辩论赛引入课堂,改变那种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做到“重过程、亲体验、轻结论”,重点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过思辨、判断、分析与综合去获取知识,实现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

2、活动带来了新知。学生由书本知识过渡到生活知识,从政治课堂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生活,体现知识扎根于课堂,能力延伸于课外。

3、活动锻炼思维。学生对于文化认识经历“由肤浅到深化”“由现象到本质”,抓住对方漏洞进行攻辩,捍卫自我真知灼见。

4、活动提升能力。本次活动只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路,而不是进行包办,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活动内容到形式,从准备资料到决赛现场,都是学生自己进行筹备,让学生用全新的视角认识课本知识。辩论赛调动了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交流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5、活动引起学习方式变化。辩论赛做到了面向全体、平等参与,实现了生生互动交流,凸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过程,真正尊重了学生主体性。

6、辩论能使学生更明理。它以学科知识为主要的内容,以一些现实的问题为焦点,以辩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有效实现来学科间整合,而且触发了学生的明理求知欲。每次辩论中,都会有一些内容是老师没有想到的而又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直到最后演出,我们还惊叹:又有新内容了!刘敬文同学在辩论的结尾所加的一段“关注文化环境,构建和谐文化,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引起了每个人的深思。

4.辩论赛活动基本流程及安排 篇四

一、活动时间及流程:

3月14~3月19,征集辩题及活动报名,提供参赛辩题者及参赛选手在本班学习委员处报名,由各班学习委员报到学习部处汇总。辩题征集相关要求见附表一。3月24~3月25,在学生会办公室选辩手及参谋团成员。以各班班长、学习委员为评委,所有参赛选手以抽签随机分组方式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根据评委打分情况选出辩手及参谋团成员。

3月28~4月1,参赛选手培训,包括播放经典辩论赛视屏及团队内讨论等。4月12下午, 在实验楼六楼公共教室进行活动彩排。

4月19下午, 在实验楼前举行公开活动。

二、基本分工安排:

学习部:辩题的征集及选定、组织团队培训等工作。

文艺部:提供主持人、文艺节目及音响设备。

外联部:联系赞助商为活动提供赞助。

组织部:幸运抽签箱及活动奖品的制备。

宣传部:制作辩手牌,拍摄活动精彩画面,证书填写及宣传板的制作。技能部:比赛合分算分,记时吹哨。

秘书部:活动相关事项的通知。

体育部:现场观众的安排。

5.辩论赛的人员安排 篇五

活动目的:

大学是我们学习知识丰富思想提高自我能力的地方;而辩论不仅仅是一项舌战,更是一项能让我们是思想不断碰撞,激起火花的活动,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辩论队07年度活动安排及预算。加强训练提高能力,增强默契,丰富生活,迎接”论坛杯”!

活动时间: 开学前四周,即:3月11日至4月10日

活动流程: A系内两场比赛 B:系外三场比赛 C:每周集训

活动地点: 尧山校区或东区

活动参与人员:计算机系辩论队全体成员、其他各系辩论队成员

活动负责人:谭新强,林炫君,农胜伟

活动核心思想:

(1)利用辩论这一方式激起我院学生的求知心,集体荣誉感.(2)展现青春,激发活力,工作汇报《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辩论队07年度活动安排及预算》。

(3)实事求是,讲究效率。

活动预算: 时间:3月11日至4月10日

每周集训时队员往返尧山的车费

(12个人)*(2.4元)*(4周)=115元

比赛用水:(3场系外比赛)*(8个人)*(1元一瓶的水)=24元

打印辩题资料打印费: 10元

合计115+24+10=149元 初步预算150元整

活动中注意问题

(1)进尧山注意安全

(2)各工作人员按时按量完成工作,若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总负责人联系(5606485)

6.辩论赛的人员安排 篇六

作为外交战略的“和平崛起”[1]中国的和平崛起凸显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强国之间的一系列贸易、海洋领土、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全球贸易失衡关注中国;贸易保护针对中国;在贸易争端解决中, 中国更是屡屡被告[2]而得名, 每年春天由ILSA和美国国际法学会 (ASIL) 联合举办, 有包括方达、霍金路伟等多家国际著名律师事务所赞助。国际法领域模拟法庭比赛有很多, 如贸仲杯、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辩论赛等等。但是杰塞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 (以下简称杰塞普比赛) 因涵盖的领域全面、赛题案例编写精妙、赛制规范、评委权威、参与者众多、赛事历史悠久而闻名。

杰塞普比赛旨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对于国际法, 主要是国际公法的学习与研究, 并通过模拟国际法院审判来加强学生运用法律进行专业辩论的能力。在过去的50多年中, 有超过100个国家的900多所大学参加了此项比赛。⑤正是由于杰塞普比赛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 该比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从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文奇教授首次将该赛事引入中国至今, 已成功举办十一届。

杰塞普比赛以英文为比赛语言。组委会约在每年的9月末公布赛题, 赛题为法律事实复杂、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全世界各赛区, 包括中国赛区的各参赛队在次年1月中旬以前提交正反方两份英文书状 (memo) , 中国赛区一般会在春节前或后进行中国赛区口头答辩比赛 (oral) 。根据书状和口头答辩的总分, 中国赛区的前四名取得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赛资格。而编写赛题案例、对书状进行评判、在口头环节进行模拟开庭的除了有国际知名的律师、各国有涉外审判经验的法官、大使等外交官员以外, 有些时候直接由前任或现任国际法院的大法官担任。

也正因为杰塞普比赛是仿真度较高的模拟法庭赛事, 所以比赛当中反映出的对应用型国际法人才的几种素养的要求, 基本接近于现实世界当中对国际法律师、国际法法官和国际法学者的基本素养的要求。这些要求分别是:第一, 通过比赛的书面回合, 体现国际法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写作能力基本要求、查找和分析国际法案例的能力要求、以渊源为导向的国际法法律推理能力要求;第二, 通过比赛的口头回合, 体现律师驾驭庭审的能力要求、团队合作要求、英文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国际礼仪要求等。

3.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困境

如上文所述,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是能够直接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经受实践考验的法律人才;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需要法律英语文献检索、阅读能力, 涉外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扎实的国际法基础知识, 海量阅读国际法案例经历以及驾驭庭审的能力。中国的国际法教学应当以培养具备上述能力的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为目标。但是与这个目标相比, 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前面临定位、方法和资源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定位问题, 即是否所有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都要培养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 是否也要培养不专门从事国际法律工作, 但是具备国际法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国际政治从来都是精英的舞台, 外交领域也有明显的秘密色彩。这种精英政治和秘密外交决定了从事国际政治工作、负责国家对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实务工作人员也必然是精英, 其人员数量不可能像其他工作岗位那么多。换言之, 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是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的尖端目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中国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家院校开设了法学专业, 这些院校不可能都要将自己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国家高等教育重点布局, 科学地将国内开设法学专业的一百多所高等院校进行分流, 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建设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才是有理性的选择。

其次是方法问题, 即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杰塞普比赛的经验, 在国际条约没有就某个问题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时刻, 其说理的方法是以渊源为导向, 以国际习惯、惯例、案件等资料作为理据支撑自己的主张。在说理过程中, 评判的标准基本上采取的是优势证据规则。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既要从知识体系上对学生掌握国际习惯、惯例、案件、一般法律原则和学者学说等方面的情况加以完善, 又要能够从法律思维的角度拜托演绎式思维的束缚、以创造性的眼光审视既有的一切学术资料并加以运用。

以往的教学经验证明案例教学的效果较好, 学生既能够掌握具体的案件, 也能够学习国际法案件的推理和说理过程。但是,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讲解具体的国际法规则, 然后以案例作为一个例证, 举例加以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更准确的说, 应当是“举例教学”而非“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 (亦称个案教学法) 是一种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所研拟出, 当前管理学界、政府部门, 乃至于企业和大学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从19世纪开始, 哈佛法学院的教授们就已经开始将经典的法律案例中最关键的内容粹取出来并将之重编, 学生须于课前将各项要素了然于胸, 以便课堂中与教授交换个人意见, 教授则以了解学生是否已能从个案中判断和掌握正确的法律知识为重。国际法案例教学的要义, 也不是要得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 而是教育学生从案例的不同角色、不同立场的出发, 学习法律推理方法和逻辑思考过程, 如果是经典的有指引性的案例则还需记忆案件确立的新规则。因此, 以案件的判决结果来说明一个规则, 并不能够达到使学生掌握推理过程和说理方法的目的, 也是对案例教学法的错误理解和应用。

第三, 是教学资源问题, 即现有的教学资源如何保证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的问题。目前全国超过百所的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必须开设至少14门法学专业骨干课程, 其中就必须包括三门国际法类的课程。但是在这些学校当中, 图书、期刊和数据库资源不均衡难以满足普遍的培养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也很突出, 国际法的优秀师资比较集中地聚集在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教学研究基地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域的高等院校当中, 其他院校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国际法人才的高水平师资配备。教学活动参与者,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或者是教育管理者, 都面临缺少实战锻炼、观摩机会的问题。因为中国没有向国际法院、国际海洋法法庭等国际司法机构开放管辖权, 这意味着除了WTO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以外, 国际法院这样的国际司法机构基本上不会有以中国为原告或者被告的案件。虽然在培养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时候, 学生可以参加杰塞普比赛这样的国际法模拟法庭, 但是这种“以赛促教”的方法刚刚起步, 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难以有效孵化应用型国际法人才。

4.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若干建议

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学定位的多元化分流。如前所述, 国内开设法学专业的百余所高等院校不可能都以培养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来定位。笔者认为, 从地域来说, 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地域, 如首都北京、改革开放试点城市以及沿海沿边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当成为培养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主力军, 以社会对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从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和国家队教育资源的战略布局来说, 国际法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重点基地所在院校、传统的国际法优势学科院校应当将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加以突破;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不仅仅要靠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和分流, 也要依靠学生的主动选择, 对于那些确实对涉外法律工作有理想有激情的学生, 应当为他们提供学习知识的课程和进行社会实践的平台。

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求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由于“985”、“211”工程的影响, 一时间绝大多数学校将自己定位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者“高水平科研、教学综合型大学”。在职称评定和学者个人的学术评价体系当中, 科研成果的比重过高。学者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从事涉外法律工作、工作表现如何这些能够检验教学成果的硬指标却未能纳入对学者的评价体系当中来。这固然有实际操作上可行性不强等原因, 但主要还是价值观的引导问题, 反应的是高校对于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培养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就必须首先从转变观念开始, 切实地以“应用型”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在应用型为导向的前提下, 针对涉外法律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强化外语和国际法专业英语的教育, 增设涉外法律文书写作与审核的课程, 开设国际法法律诊所, 将参加杰塞普比赛这样的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作为授课环节的一部分增加到教学活动设计中来。

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还要求教学方法突出国际法特点。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要能够解决有争议的法律问题、代理最热门的法律案件。而这些案件和议题饱受关注, 往往是因为现有的国际法没有相关的条约规定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国际法原则来调整。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形很显然不符合演绎法的法律推理逻辑, 而是更适合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在杰塞普比赛的书面和口头环节平分规则当中, 哪一方所找到的相关国际法规则效力位阶更高;哪一方找到的案例更权威、相关性更高;哪一方找到的知名学者的专著或者论文更有说服力那么哪一方就更能够获取比赛的胜利。国际法院所公布的几乎所有案件的法官判决也支持这种归纳法的逻辑。因此, 国际法教学就应当顺应国际法的学科特点, 在成文法的法系背景当中, 强化查找案例、学说和相关资料的方法教育;强化在高仿真情境中的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地运用归纳法解决国际法问题、处理国际法案件的能力。

综上, 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是中国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 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通过杰塞普比赛展现了出来。但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当中的国际法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杰塞普比赛所体现的对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的要求, 主要面临定位不明、方法不当和资源不足的困境。教学定位问题, 可以通过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宏观指引、学校管理者理性选择、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教学方法问题, 可以通过变举例教学为案例教学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可以通过前面所述的教学定位分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教育方法改革来解决。但必须承认的是, 教学定位分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教育方法改革只是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培养出一批兼具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通晓我国涉外法律和国际法规则、忠于祖国、忠于法律的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 还需要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进行国际法教育改革。纲举则目张, 为应用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转变观念、理顺制度、奠定基础正是本文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郑坚.和平发展面对复杂掣肘[J].瞭望, 2006 (3) 。

7.辩论赛的人员安排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辩论赛;实施策略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被节目中犀利的语言与新颖的形式吸引。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笔者灵机一动:语文课上如果采用这种辩论赛的形式,是不是也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呢?为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的意义进行了思考,并就开展辩论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语文课堂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学习兴致索然。而利用辩论赛则可以将学生推至主动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辩论赛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父母的做法众说纷纭。于是,教师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让学生辩论父母的做法是否正确。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意见提出来进行交流。通过辩论,学生理解了文中父母的做法,也懂得了自己父母深深的爱。

3、促进学生辩证思维与语文素养的发展。辩论赛形式的语文教学就不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又避免了注入式、填鸭式的古板,为学生辩证思维与语文素养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4、促进思想交流,开放学生思维。辩论赛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开放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5、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辩论赛会需要用到许多的观点和论据,这些观点和论据积累多了,可以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习作内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实施策略

前文说明,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十分有必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实施辩论赛,才能使辩论赛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1、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开展辩论活动。语文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文教学中处处都存在可以进行思辨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辩论深化认识。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朱自清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他的父亲却要爬月台给他买橘子,这不是溺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及时组织辩论,让学生辩论这样的“爱”是不是“溺爱”,值不值得提倡。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终于理解了文中主题,辨清了“爱”的方向。

2、选择良好的辩题,精心组织策划。辩题是否科学,是否吸引人,是否有争议性,是辩论赛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教师应该在组织辩论赛时选择良好的辩题,选择吸引学生关注的辩题展开辩论。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之前,教师安排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准备,并确定正反两方,在课堂上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展开辩论。由于提前要求学生准备,学生找到了许多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展开了唇枪舌战。辩论的最后,学生认为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已经具有足够的自信,意气风发地在改革之路上奋力前行。此时,再进行教学导入,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3、把握辩论赛方向,掌控全局。学生进行辩论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偏题,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比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愚公是否应该移山”展开辩论。在刚开始辩论的时候,学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辩论赛进行得十分火热。但过了一会,反方一位学生说道:“愚公要求子子孙孙都要移山,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他断送了子孙的美好前程。”这个时候,一位正方学生反驳道,“为什么移山就会断送前程?你怎么就能确定不移山就一定有美好的前程?”反方學生回答:“不移山,他的子孙可以去读书,去为官,去做很多事。”学生就愚公的子孙后代进行了辩论。这个时候教师暂停辩论,说道:“愚公移山说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只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大家注意区别把握这一点。”

4、做好辩论赛后总结与收尾工作。辩论赛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总结与收尾工作,并对学生辩论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在今后的辩论赛中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辩论才能不流于形式,确保其真正高效。

三、结语

辩论是听说读写并重的一项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以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为突破口。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运用,摆确凿的事实,树鲜明的靶子,展严密的逻辑,取有效的信息,读大量的课外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辩论赛的作用,并积极寻求语文课堂开展辩论活动的实施策略,科学组织与规划,真正发挥辩论赛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更为高效。

8.手脚辩论赛 篇八

手先发制人,得意洋洋地说:“小子,你懂什么叫做‘心灵手巧’吗?意思就是我的本领比你大。不然怎么不说‘心灵脚巧’呢?”

脚不甘落后,振振有词地开口:“你不要太得意,这‘脚踏实地’夸的就是俺做事认真,我也没听说过‘手踏实地’。”

手不紧不慢地说:“你看看, ‘情同手足’中我排在前,你排在后,显然我的地位比你高,理所当然,我的本领就是比你大。认输吧,老弟,你要面对现实。”

脚不服气地反驳:“如果我要往东走,你就得乖乖地跟着往东走;如果我想往西,你也要往西,你还是得服从我的命令。不信,你试试!嘿嘿,我的本领就是比你大!”

手突然想到了一个比试本领的好主意:“我们来互换一下自己的岗位,看谁厉害。”它们俩立刻行动起来。“该起床了!”脚开始穿衣服,可是无论它多么费力地拿衣服,总是提不起来,最后多亏了主人妈妈的帮忙。

手也好不到哪里去,小主人一进学校就引来同学们的阵阵嘲笑。因为小主人像小狗一样,在地上乱爬。手虽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也无济于事。

9.辩论赛的人员安排 篇九

针对这个问题, 许多专家提出了解决方法, 比如把思辨能力培养融入精读教学和演讲教学中 (韩少杰, 王小英, 2009; 刘艳萍, 2009) , 或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语辩论 (师璐, 2013) 。以英国议会制辩论为例, 探究英语辩论如何提高思辨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为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是近几年才被引入国内的 (2010年5月, 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首次采用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 。本文将从英国议会制辩论出发, 探讨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思辨能力的涵义

关于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①) 的定义和解释很多, 笔者在这里主要引用文秋芳 (2008) 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见表1) , 因为该模型总结了国内外三个有影响力的论述思辨能力的理论模型的优点②, 更精辟、更清晰, 便于笔者论述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

该模型将元思维能力置于思维能力之上, 说明元思维能力管理与监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 认知能力又包括认知技能与认知标准两个分项。认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及评价技能;认知标准包括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及灵活性;情感维度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与坚毅 (文秋芳, 2008) 。该模型层次清晰, 内容简明扼要, 实用性强。

二、英语辩论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 英语辩论对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论中的点评环节涉及培养辩手的元思维能力。辩论结束后, 评委一般不会只是简单地给出成绩, 而是先对每一支队伍作出评价, 这种评价不是评委对每支队伍整体表现的泛泛而谈, 而是根据每支队伍的主要观点作出的。通过评委的评价, 辩手可以发现自己提出的观点哪些是具有说服力的, 为什么, 哪些说服力不够, 是由于逻辑不够清晰, 还是其本身存在谬误③。此过程可以有效帮助辩手在以后的辩论中自我监控, 调整自己思考的切入点及逻辑性并学会自我评价。可见, 点评环节可以有效培养辩手的元思维能力。

(二) 英语辩论对认知能力的培养

辩论的许多环节都涉及对认知技能的培养, 即对分析、推理及评价能力的培养。

辩论中对辩题的准备及定义就涉及对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于英国议会制辩论的辩题类型多样, 覆盖领域广, 很多都是社会热点话题, 但是辩题只在辩论前15分钟才会公布, 因此辩手通常需要提前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 包括新闻、相关书籍及论文等, 并将其筛选、分类。此过程可以提高辩手的分析能力 (归类、识别及比较的能力) ;正方第一辩手的职责之一是对辩题进行定义, 这要求辩手在准确理解辩题的基础上, 清晰地阐述辩题。可见, 对辩题进行定义有利于提高辩手阐述及识别的能力。

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辩论过程中。除了正方第一辩手外, 其他辩手也要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 另外所有辩手都可以提出质询 (POI) ④, 这些都需要辩手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 迅速识别出对方观点中的谬误。对于正反方时第三辩手来说, 虽然在辩论中发言较迟 (正反方第一及第二辩手发言结束后, 第三辩手才发言) ,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 但是由于正反方总结陈词时第三辩手要提出一个与本方一、二辩手完全不同的延展案例, 并且他们在准备的时候不可以同本方一、二辩手交流, 因此正反方第三辩手要预测本方一、二辩手可能提到的观点, 并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 提出更深刻、更新颖的观点。此过程可以提高辩手提出假设及推论的能力。

评价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正反方第四辩手的职责上。在整个辩论过程中, 正反方第四辩手需要记录整场辩论中出现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 总结出整场辩论的主要观点及冲突点 (clash) , 并对其进行评价。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辩手整合信息及评价信息的能力。

认知标准是衡量辩手思辨能力的尺度, 可以帮助辩手评价自己的思辨能力。辩手能否清晰地陈述观点 (精晰性) , 所选证据是否切题 (相关性) , 论证过程是否有条有理 (逻辑性) , 能否提出更有深度的观点 (深刻性) , 以及能否灵活地变换视角, 提出有说服力的POI (灵活性) 都会影响辩手的得分, 因此辩手会注重对这些方面的改进, 从而可以增强辩手思辨的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及灵活性。

(三) 英语辩论对思维能力中情感维度的培养

纵观辩论的前前后后, 不难发现, 在接触不同的辩题, 准备各方面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辩手好疑、好问及好学的精神;通过对一个辩题正反两方面的深刻思考, 辩手们会认识到容忍与尊重不同意见的重要性, 辩手在与自己的搭档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 有利于培养辩手乐于修正自己不当观点的态度及合作精神;当辩手用自己的演讲让评委与观众信服, 当辩手成功地解决对方辩手提出的质询, 辩手的自信心会增强。同时, 辩论又是一件苦差事, 每次大约一个小时的辩论, 需要每位辩手集中注意力, 充分调动所学知识, 积极思考, 灵活应对。此过程对辩手体力及脑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因此有利于锻炼辩手坚毅的性格。

三、结语

笔者结合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 从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中的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出发, 分析了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英语辩论中的点评环节有利于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辩题的准备及每个辩手承担的不同职责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辩论过程中, 辩手的好奇心与自信心可以得到增强, 辩手会更开放、正直、坚毅。因此, 英语辩论可以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重视英语辩论, 参加英语辩论, 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 (10) :29-34.

[2]文秋芳, 王海妹, 王建卿, 赵彩然, 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2 (5) :350-400.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 (1) :11-16.

[4]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24-28.

[5]韩少杰, 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 2009, 30 (6) :67-70.

[6]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9 (3) :49-66.

[7]师璐.英语辩论与英语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综合英语教程为例[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 (3) :60-90.

10.作文课堂的辩论型导入 篇十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重点、难点突破、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学课堂导入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语)。美国有位心理学家阿希研究得出: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因此,要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益,就必须以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其达到精力高度集中,减轻乃至消除无兴趣的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万事贵乎始”。

二、辩论式导入法

1.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时间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时间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情境创设应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内容皆具有这种结构),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括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发现、探索;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外语,历史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情境创设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对于中小学生,应尽量创设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应创设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2. 辩论法导入的操作

作文课一般是一门比较不受人喜欢的课堂,主要桎梏是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愿望。但是通过一个辩论主题,却能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似乎平时作文干巴巴的学生也可以写一篇有内容的文章了。辩论型导入分以下几个步骤:制定辩论话题;分组,确定正反方;开展辩论;点出作文题。

制定辩论话题:例子,一节作文课,笔者准备写这样一篇作文:我的爸爸或者我的妈妈。辩论话题: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爸爸妈妈谁给我提供的帮助最大。社会角色的不同,或者学生观察的视角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能吸引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让全班大致相同的人认同一种观点的辩论话题是最好的。

分组:分支持和反对组,也可以老师命令自然位置为正反组。

开展辩论:正反方整理意见,发言,这个环节要注意控制学生时间,作文课堂的导入是最关键的一环节,并且作文课一般是两节一起上的,时间相对充足,但也不能放任学生辩论。

点出作文题:如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爸爸妈妈谁给我提供的帮助最大的辩论话题中,可以让正方写:我的爸爸;反方写我的妈妈。

三、辩论式导入法的优势

优势一:通过一番激烈的争辩之后,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愿望自主探索证据,这样的话,激发的不仅是学生的兴趣,更是学生的斗志,最主要的是还能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地探究查询资料,变这种引导学生产生兴趣为让学生自主产生兴趣的情境创设,能够真正达到目标,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就会带着强烈愿望且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而且还会自己组织分工去寻找证据,这使得协作学习很自然地进行并且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一来,使得从导言模块自然而然地就过渡到了过程模块,而且过程模块会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作文主体写作模块,每一模块效率必然提高,最重要的是过程模块能完成得比较充分。结果是:1)对于概念型的问题是越辩越清楚,2)对于案例性问题越辩越周到,3)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增强。

优势二:通过辩论,能充分地思考各方的优势和劣势,做到考虑周全,有利于思维方式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据我了解,当我用朗读范文的方式来上作文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们都认为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只是自己没想到。辩论法能克服这样的困境,激发学生思维。辩论导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无论是字数还是质量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但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这种多方辩论存在一个难点:选择合适的主题。辩论型只是导入型的一种,它并不是对所有类型的主题都适用。既成的事实性知识并不适合使用辩论法的方式来导入, 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确定选题,特别强调问题来源的情境性,在真实情境下的充分体验和对困惑的感受,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选题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一,主题无固定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任务。学习结果是开放的,不同的学生可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其二,选题要有价值。要实现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同步进行,不能为发展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筛选;其三,体现学科的综合。由于这种模式本身的探究性及各类学科之间的自然交叉,会最终形成学科的综合。为了保证问题研究的完整性,选择覆盖多个学科的主题或许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施良方.崔允螂.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二季度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下一篇:秋景作文350字_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