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精选10篇)
1.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一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
课时 第3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 标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教学方法准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个人二度备课与即时反思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 )里最大能填几?
( )×6 < 57 ( )×7 < 43 ( )×5 < 38 4×< 31 8 ×( )< 26 9×( )< 60
1、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二、练习
1、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检验方法。
3、当师傅。(完成教材第54页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够装几台电扇?)
4、把计算卡片分一分。(第54页第7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明确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完成,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
5、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形,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明确题目中求彩带的长就是求“3×8+2=?”,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略)新课标第一网
四、补充思考。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枝?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作
业
布
置
10月18日
《课堂》P18 《特训》P35-37第1-5
教学整体反思
2.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二
(四)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2)33÷7=5…………2()(3)63÷8=7…………7()(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3.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三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P51-P5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及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概括等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一)自学、交流,学习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出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本。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交流,学习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4、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1、基本层:
⑴、P52做一做。(课件示“第一关”)
⑵、P53做一做。(课件示“第二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P51的问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3) p51 做一做p53.4(课件“第三关”)
2、综合层:(课件示“第四关”P53第2题)
3、开放层:(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4.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四
一、设计思想
本课时是总复习中的第一堂课,安排了“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这两个内容。而“万以内的加、减法”是总复习这一单元中的重点,所以本课侧重与“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利用该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相对地在复习除法的竖式计算时重点在解决问题上。因为是复习课,整堂课以学生讲、学生练为主,教师只是适当的加以引导。通过各种错题的展示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讨论、体验进一步巩固知识。不同题型地练笔也加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包括整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六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而“可能性”和“数学广角”是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而安排的,因此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学习的三位数加、减法。其难点在于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而根据《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内容安排,第一学段只学习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在第二学段没有安排说明三年级的三位数笔算加减是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最高要求。因此这一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要注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的,因此要让学生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要让学生解决具体的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三、学情分析
到了三年级上学期的尾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计算方法。而这两块内容又主要是以计算为主的,所以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接受。但由于是总复习学生有可能将多重知识混淆,因此需要一个系统的知识梳理过程。特别是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要让学生能比较全面地在脑海中回忆竖式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对于验算有些学生会产生一种厌烦心理,觉得验算是多此一举的不会认真地再算一遍,只是变着样子抄一遍。针对这一情况要特别的让学生知道验算的重要性。解决有余数除法问题时会有学生弄不清商和余数的单位该怎么写,这时可让同桌互相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
四、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教学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
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具体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作为一堂复习课,本课采用“归纳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习模式展开的。让学生能主动的对以前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并通过一些错题的展示来刺激学生使学生对一些容易忽视的地方加深印象。
七、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好数学课必备的学习用品。
教师利用小黑板准备好几类题目。
八、教学过程
1. 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生根据课本目录会回答不同的内容。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⑴ 出示例题1题目:用竖式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 310-207= 259+148=
985-423= 325+464= 806-774=
师:老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三(1)班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
1 7 5 3 1 0 2 5 9
+ 6 2 - 2 0 7 + 1 4 8
7 9 5 1 1 3 3 9 7
学生评判并分析错因:题1数位没有对齐
题2没有退位
题3没有退位,横式上没有写结果
师:你们能帮他们改正吗?
学生口答改正。
师:三(1)班的同学可真粗心,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做错了呢?
预设回答:没有验算。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时可以通过验算来检查自己刚才有没有做对。一道加法题的验算方法有哪些?减法题的验算方法又有哪些?
预设回答:加法题目:①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
② 和-加数=加数
减法题目: ① 被减数-差=减数
② 减数+差=被减数
师:加、减法题分别有2种验算方法,在验算时同学们只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把剩下的三道题完成在数学课堂练习本上,其中最后一题要求验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三位有问题的同学板演。
可能出现横式上写验算的结果。
师强调:验算是真正地再算一次,横式上应该写竖式计算的结果不能写验算的结果。
⑵ 出示例题2: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哪条路近?近多少米?
看到题目集体回答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2条)
师:同学们反应可真快,哪位同学眼更尖已经看出哪条路近了?
生:经过北村的那条路近。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回答:西村到北村的152米可以看成150米,北村到东村的534米可以看成530米,150+530=680米;西村到南村的455米可以看成450米,南村到东村的368米看成360米,450+360=810米。680小于810所以经过北村的那条路近。
生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应给予肯定。
师:大家都是用估算看出来的,那到底近多少米呢?
学生独立完成:534+368=902(米)
455+152=607(米)
902-607=295(米)
集体交流,强调单位不要漏写。
⑶ 练习
填上合适的数字
□ 6 □ □ 2 □ 8 □ 9
+ 3 □ 4 - 6 □ 7 + 1 4 □
9 0 7 2 4 1 1 0 3 1
②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674 907 715
借出 253 416 378
还回 137 245 169
现有
要求独立思考后完成在课本上。题②理解借出又还回。
2.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师:刚才大家一起回忆了加减法题,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口算题。
⑷ 出示口算题 25+10= 36+ 21= 50+50=
69-48= 86-54= 46-20=
6×7= 60×7= 80×3=
54÷9= 36÷6= 38÷8=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上面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第一行是加法题,第二行是减法题,第三行是乘法题,第四行是除法题。
师:原来这里的口算加减乘除都有了。口算题老师相信肯定难不倒大家的,不过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假如老师要请一个同学做2题,那老师需要请几位同学来做啊?
预设回答:一共有12题口算,每人做2题,12÷2=6(人)所以需要6人来做。
开小火车的形式每个同学做两题,检查是不是需要6人。
师:看来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确实是需要6人来完成。他是用什么方法把问题解决的?
预设回答:除法。
师:上面的口算第四行中,大家找一下哪题挺特殊的?
生:38÷8=4……6,因为它有余数。
师:对,现在我们不光会表内除法还会做有余数的除法了。那你们对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些什么?
预设回答:在竖式计算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⑸ 出示例题3
26÷3=□……□ 35除以4,商 ,余 。
要求独立完成。
⑹ 解决具体问题(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出示例题4: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
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
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回答:有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38里有7个5还多3,所以
38÷5=7(件)……3(个).就是说可以钉7件衣服还有3个纽扣留作备用。
重点讲解商的单位是“件”,余数的单位是“个”。
⑺ 练习
练习二十六第3、4题。
要求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两位同学板演。
3、课时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大家还会把它们给忘了吗?
九、板书设计
总复习(1)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计算时 数位对齐 竖式计算时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从个位算起 余数﹤除数
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验算
十、作业设计
1. 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 545+98= △387+143= △900-389=
48÷8= 67÷9=
2 . 估一估,连一连
289+90 682-79 420-308 624+128
603 802 379 112
3. 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问题研讨】
1.针对一般的完小,本课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例题的呈现和发现学生问题时没有多媒体那么直接。在这方面可否有更好的措施?
2.本课取消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不知是否会影响学生不同意见的交流,算法多样性该怎样在本堂课上体现?
【参考资料】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6月第一版,第178~180页。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5.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五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菠萝、钥匙、气味、香甜、粮食、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大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雨的特点,感受秋雨的美。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总分的句式,及含蓄、艺术化的语言。
教具准备:秋天的雨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寓情导学。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对秋天。秋天来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一番吧!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师出示词语,见小黑板。
(1)谁愿意领读这些词。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一起纠正。
(2)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秋天的雨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生说。师出示板书: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让学生品读。
三、精读课文,品析内容。
(一)、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总给我们阵阵凉意,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仔细听,看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学生说体会,教师指导读。
(2)男女生读。
(二)、体会五彩缤纷。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来。一会儿汇报。
1、出示画面(一)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个别读、全班读。
2、出示画面(二)体会描写枫树的句子。学生自主体会读。
3、个别读。
4、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想,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学生想象读相关文字。
(三)、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到了,不光庄稼丰收了,水果也丰收了。
(1)师引读学生想象秋雨里还会有什么味道?
(2)重点理解勾住。
(3)秋天的雨多香啊!带着这样的体会,美美地读。
(四)、吹起小喇叭,体会欢乐。
(1)师生互动读一读。
(2)学生自主感悟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齐读最后一段。
4.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做自己喜欢的一项。
(1)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背诵本课喜欢的段落。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 五彩缤纷的颜料 美丽、丰收、欢乐
藏着气味
吹起小喇叭
6.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六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2例1、例2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一套、每组学生准备一套衣服学具。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为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组织许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运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此,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生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今天小丸子要带我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出示:数学广角。
二、情境一服饰搭配
1、探究:既然参加活动,就要穿得漂亮些。衣柜里有这样几件衣服,小丸子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1)观察并同桌讨论
(2)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老师为你们准备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每人选择一种搭配方法试试看。搭配的时候要注意怎么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搭配好的小朋友可以和你组里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看看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等下把你们认为组里面最棒的方法推荐给同学。
2、归纳、演示:
搭配方法一:用学具摆一摆。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上装。或先确定下装,再确定上装。
搭配方法二:连线。
搭配方法三:列式
搭配方法四:用编号
[备选]若学生提出其他搭配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3、小结:你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有的把所有的穿法都表示出来了,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还有的用编号的方法,还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算出了有六种穿法。而且一个都没有漏掉,也没有重复。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三、情境2--早餐搭配
1、出发前,小丸子的妈妈还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出示练习题中的早餐图)
2、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看看这儿共有几种不同的吃法?
3、学生独立思考
4、展示学生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搭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5、如果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6、小结:生活中看似平常、简单的事情,都藏着数学知识,可见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像这样的数学问题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四、情境三--游玩数字乐园
1、探究:猜数游戏
这个数是由937字组成的3位数,有几种可能性?
你能不能像刚才穿衣服,吃早餐那样按一定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这些三位数
3、独立思考
再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4、师生归纳:
同学们都能有条有理地思考,不错!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吗?
5、小结:这三个数字可以有条有理、按一定顺序地进行排列。可以先定百位,再写十位和个位,这样写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排列组合”问题。
6、确定范围:由9、3、7组成的最大三位数
五、情境四--活动乐园
小丸子要从儿童乐园经百鸟园到猴山(电脑出示练习题)在媒体上出示编号①②③④⑤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择
1、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你能简单地画一画吗?
2、师:是不是这6条路都要选呢?如果是你,你选哪一条?为什么?
师:对,在生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最佳路线。
六、情境五--游戏乐园
(一)跑道问题
小羊小猴跟小虎要进行跑步比赛,一人一个跑道的话有几种不同的站法呢?
(二)词语搭配
“小”大搭配河,树,山,船你有几种搭配方法
哪种方法好?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想出不同的方法,并且能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真了不起!
四、情感沟通,全课总结:
1、本次数学广角,你玩得开心吗?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从这里你学到了什么吗?
2、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是不是所有的方案都要选择呢?怎么办?
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学生可以有各自的表达方法,包括数学化和非数学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通过进一步的活动,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选择最佳方案,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与语文学科结合,数学的搭配理念也可以拓展到别的学科。
教学片段实录:
小组对衣服的搭配方法交流后归纳、演示: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6种。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红色裤子跟衣服连起来,再把其他连起来。
师:你能上来连一连吗?(生上来板演)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连吗?
生:这样按顺序连不会漏掉
师:这个方法简单明了,确实是个好方法。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写序号,编上1-5号,1号跟3号搭配,1号跟4号,1号跟5号,2号跟3号,2号跟4号,2号跟5号。
师:这个方法很方便,即使我们没有图片也能把他表示出来。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摆一摆
(生板演)
师:请你仔细观察,他刚才是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的?
生:他是先用兰色的衣服跟裤子配,再用黄色的衣服跟裤子配。
师:也就是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下装。如果先确定下装,你会不会摆呢?
(生板演)
师:他现在是先确定?
生:下装,再确定上装
师:不管是上装不动还是下装不动,这样的搭配方法都非常有规律。
生:我是算出来的,一件衣服可以跟三件衣服搭配,另外一件衣服也跟三件裤子搭配所以3*2
师:他是怎么算的,你们有没有听明白。
生:一件衣服可以配三件下装,两件就是6种。
师小结:你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有的把所有的穿法都表示出来了,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还有的用编号的方法,还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算出了有六种穿法。而且一个都没有漏掉,也没有重复。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教学反思: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执教:潘亚曼
设计:潘亚曼指导:曾秀真
潘亚曼
温州市黄龙第一小学
325000
7.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七
本课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分数,大部分版本的教材都是编排在三年级。作为初步认识分数,到底认识什么呢?
从数学的角度看,整数、小数、分数都属于“数”,而贯通所有“数”的核心是什么呢?数学大师华罗庚说:“数,起源于数(shǔ)”。依此来看,以单位“1”为标准量度量,结果如果满了若干个单位“1”,即可用整数表示;如果不满一个单位“1”,即可用真分数来表示;如果超过了1个或几个单位“1”,但又不满整数个单位“1”,此时用假分数或带分数来表示更合适。也就是说:整数是1的“积”,而分数是1的“分”。这样的理解,能将整数与分数很好地勾连。
从儿童的角度看,学生此前对数的认识都限于自然数(整数),认识逻辑是:有1个“东西”(如实物、图形、一米长度等),记为1,几个这样的1记为“几”。相对而言,这种由1到“几”的增量变化的整数思维几乎进入自动化阶段,而分数的认识,需要建立的是将1均分到几分之一的减量思维,突破了原有的思维逻辑,改变、丰富、完善着对“数”的计量方法。
从教学的角度看,三年级学生对分数的感知也并非一张白纸,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听到、看到过分数,甚至有意无意中还使用过分数。故而,教学要贴近儿童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关联性的学习素材和研究主题,帮助儿童把握分数的本质,建立整体思维,渗透模型思想。课堂力求简约而又深刻,数学而又儿童,“好吃”又有“营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数“整数”。
学数学离不开和“数”打交道。关于“数”,数学家华罗庚爷爷说了这样一句话:数,起源于数。
读一读。加上拼音再读。
看图数数。1个苹果,2个苹果,4个苹果。1米长度,3米长度。
在数学上,像1、2、3、4、5……这些数叫“整数”。生活中常见,常用。
2.说“分数”。
今天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听说过这一种数吗?你能不能说出一个分数?
二、探究,新授
1.研究“二分之一”。
①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二分之一?
②拿出长方形纸,能想办法找出它的二分之一吗?动手操作。
③交流基本方法。(左右对折,上下对折,斜着折)。
寻找共同点:◆平均分→◆共2份→◆其中的1份
④写“二分之一”。二分之一这个数怎样写,就能把这三个共同点都包含进去呢?
创造写法,介绍想法。统一写法,解释说明。介绍分子、分母、分数线。
⑤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还有其他的方式也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一根横线绕着中心点旋转,变化成梯形等分。)
凸显: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2.类推1/4。
如果对折后再对折,展开,1份是多少呢?为什么是1/4?平均分,共4份,其中的1份。
四分之一怎么写,就能把这些意思包含进入呢?
3.比大小。每个数都有大小,分数也不例外,对照图形,说一说1/2和1/4的大小关系。得出1/2>1/4。
4.顺推。如果再对折,其中1份是1/8,1/8比1/4小。说一个比1/8还小的分数。
三、深化,巩固
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四、对比,建构
回忆“数,起源于数!”,可以用这句话来理解分数吗?(先“分”再“数”)。
1.看“图”数数。把1叠加,得到整数1、3、5。把1均分,得到分数1/4、1/6、1/8,。
2.看“米尺”数数。1米叠加得到3米,是整数。1均分,得到分数1/2、1/4、1/5,并比较大小。
3.尝试为分数“1/10”画一幅图。
五、总结,激疑
认识了分数,有什么收获。还对分数的什么感兴趣?
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8.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八
教学内容:
体念、判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课本P105、例
1、例2,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本节课,教材首先安排了摸彩球的活动,先猜后摸,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定能摸出红球”和“不一定能摸出红球”的条件,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感知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然后教材呈现了几组生活中的事件,如教师节的日期,扔硬币,推断天气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等词语描述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了解现实世界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用的同型不同色的小球;转盘原材料;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介绍两种颜色的乒乓球。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我把一只黄球与一只白球放在这个口袋里,让你来摸一摸,你能摸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大概,可能摸到。
二、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
1.猜一猜。
师:老师带来的口袋里放了放5个黄球和1个白球,如果让你来摸一摸,你估计情况会怎么样呢?
生1:很容易摸到黄球。
生2:也可能摸到白球。
生3:我认为摸到黄球的次数会多一些。
师:情况真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
生:动手摸一下就知道了。
2.试一试。
师:那我们就来亲自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呈现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得的结果,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20次。”
师:按照要求,摸球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不能抢。
生2:不能偷看。
生3:是任意摸、随便摸的意思。
„„
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说一说。
师:请按小组汇报一下,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统计的。
生1:我们是用打勾的方法统计的;
生2:我们是用画横线的方法统计的;
生3:我们是数正字的;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如何用数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的吗?
学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觉得数正字的方法怎么样?
生1:简洁,一目了然。
生2:一个正字五画,数起来很方便。
师生根据统计表共同分析结果。
4.议一议。
师:通过摸球活动,你觉得能验证你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黄球多比白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比白球的可能性大。
师:也可以怎么说?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
教师板书:可能性 大小
三、理解等可能性
1.变式思考,明晰概念。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口袋里装着5个黄球和一个白球,任意摸,情况会怎样呢? 生:摸到白球
师:一定是白球吗?
生:不一定,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怎么样呢?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
2.实验比较,加深感悟。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把口袋里的球换成4个白球、2个黄球呢?
生1: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一些。
生2:黄球摸到的次数可能比白球少。
师:让我们来继续通过试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针对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指导。
统计各小组摸到不同颜色球的情况,记录并分析。
师:同样是可能性有大有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次数相差没那么大了;
生2:因为白球和黄球相差没那么多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就没那么大了。
3.促进迁移,深化理解。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是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球,又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摸到白球,也可以摸到黄球。
师:现在摸到这两种球的可能性是„„?
生:一样的,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们的个数一样的。
生2:球的个数相等,被摸到的可能性相同。
„„
教师板书:相等
4.引发探究,鼓励创新。
教师出示口袋,里面放着5个白球。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一些,怎么放黄球?
生1:摆6个。
生2:摆6-9个。
师:这几种摆法中,哪一种只多那么一点点?
生:应该摆6个。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怎么放呢?
生:摆1个,2个,3个都可以。
师:你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生: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生1:6-7个。
生2:摸4-5个也行。
生3: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要摆几个黄球?
生4:5个。
四、体会等可能性的公平性
1.感受等可能性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播放录像:足球比赛抛硬币选择场地的情境。
师:谁知道裁判在干什么?
生:用抛硬币的方法选场地,还可以确定谁先发球。
师:你觉得用抛硬币的办法决定场地和谁先发球,是不是公平合理呢?
生1:因为硬币有两个面,只要两个队长选择一个面就可以了,很方便。
生2: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一样的,就比较公平。
师:类似于这样的公平竞争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生1:铁锤、剪刀、布。
生2:掷骰子。
„„
2.设计等可能性。
多媒体播放两学生下棋场景,两小朋友正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棋。
画外音:“掷到六点朝上就你走,掷不到六点就我走。”
师:如果是你,你愿意按这个规则与他下棋吗?
生1:不愿意。因为六点只有一面,甩不到六的有好几面,不公平。
生2:六点很难抛到,1、2、3、4、5很容易抛到。
师:如果你来下棋,同样用掷骰子的方法,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
生1:如果掷到单数就你走,扔到双数就我走。
生2:如果掷的点数大,你大你就走。
生3:如果掷到1,2,3面,你走,如果掷到4,5,6我走。
生4:如果掷到单数,或是双数也可以的。
师:为什么这些规则你愿意接受呢?
生:因为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五、综合应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师:老师前两天我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里正用转盘搞一场“转、转、转,转出幸运星”的有奖促销活动,我们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转盘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转盘,并说一说转动这个转盘,结果有几种可能。
师: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制定怎样的中奖规则?
生1:绿色没有奖,红色一等奖。
生2:绿色三等奖,紫色二等奖,红色一等奖„„
师:我注意到,你们都是把红色定为一等奖,为什么呢?
生1:因为转到红色的可能性比较少。
生2:一等奖奖品贵,应该由少数人得,不然老板就亏了。
„„
师:其它几个商场的老板看到这个转盘,也都想用转盘搞一场有奖促销的活动,不过每个商场老板的想法不太相同。你能不能根据老总的要求来设计一个转盘?
分小组按要求制作转盘。
交流各组制作的转盘。
师: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最希望去转哪个转盘?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转我们自己的转盘。
生2:我最希望转这个,因为获奖的可能性很大。
生3:是,要求中奖的可能性很大,不中奖的可能性很小。
师: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设计哪个转盘?
生:当然希望是得大奖的人数少的了。
师:想想这几个转盘都是按哪个要求制作的?
生:中奖和不中奖的可能性相等。
师:在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随处可见,关键是要靠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去寻找、去发现,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分析、去判断。
六、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
确定事件:一定√
不可能×
不确定事件:可能○
教学反思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里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的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
各类抽奖活动,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能和可能性的问题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在教学开始时,设计了一个抽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多,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积累到关于预测的可能性的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
9.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0.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04页“可能性”。
二、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一个装着黄球的盒子,一个贴着红、绿贴纸的骰子,若干投影片投影仪。
学具准备:六个装有红、黄、白三种颜色小球的盒子,六个骰子,若干红、绿贴纸,水彩笔若干。
全班分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可能性”是新教材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接触过,但作为数学中的概率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对他们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重组教材,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经历猜测和简单的试验初步了解可能性的大小。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⑵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概括其结果。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⑶情感目标: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和伙伴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⑷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关概率知识对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尤为重要,所以我把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为教学重点。通过实验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总数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为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策略选择:
根据学生的心里特征和教材实际,本节课选择了演示、观察、操作、启发、和情境性等教学策略,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体验等多种学习策略,力求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整堂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学习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与“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老师教得轻松自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效伙伴或合作者。学生在“猜球”、“摸球”、“涂色”、“小小裁判”、“选词填空”、“设计骰子”等充满情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第一次到你们班上课,我想知道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好,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做游戏。老师带来了几种不同颜色的球,悄悄装在盒子里。每小组的同学轮流来摸球,猜猜看你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二、展开
(一)认识“可能”、“一定”、“不可能”
1、初步感知(猜球)
学生们轮流摸球,前几个小朋友摸了以后,下面开始有“黄球”、“红球”、“白球”的叫声。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们摸球的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说得很好犇撬能把这些情况用一句话既清楚又简单地表达出来呢?”
引导学生说:在摸球的时候有可能摸到白球,有可能摸到黄球,也有可能摸到红球,摸到球的颜色不能肯定。
小结:象这样当答案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可能”这个词来表达。(板书)
师:如果继续摸的话,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用黑板上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2、再次感知(摸球)
师:看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我也想玩,老师这也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小球,看看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教师第一个摸出是黄球。接着走到学生中,学生参与摸球。
随着每个学生摸出的都是黄球,学生喊“黄球”的声音越来越大。
轮到最后一个学生摸球了,老师问:“你们能不能马上说出他摸的球的颜色?”
如果学生猜测是黄球,说说为什么?(学生猜测里面全是黄球)
师:一定吗?
【备选】当学生回答不一定时,打开盒子验证一下。
小结:当我们知道结果只有一种情况时,可以用“一定”这个词来表示。(板书一定)
如果在这个装着黄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白球,你认为可能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可能)
(二)、初步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1、有什么办法在这个盒子里可能摸到白球呢?
2、放几个可以容易摸到?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进行验证。小组合作,把数量比例不同的黄球、白球放到盒子里进行实验,验证结论对错。
3、如果要求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白球该怎么办?
4、概括
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们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一般事情都有“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情况”,当然,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有时候可能性也会发生变化。
5、揭题(板书课题――“可能性”)
(三)生活中的“可能性”
1、小小裁判(出示书P105插图)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具有可能性,你看,这里有几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事情,请你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这几件事进行判断。同意说法的打√,不同意的打×。
⑴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⑵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
⑶三天后下雨。
⑷世界上每天都有孩子出生。
⑸太阳从西边升起。
⑹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实物投影出示插图)学生进行判断。有争议的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选词填空
同学们在语文课上我们都做过选词填空。今天数学课也要来做选词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人()会老。明天的数学测试小明()得满分。
冬天()会下雪。在除法中,余数()比除数小。
鱼离开水()会死。在地球上,石狮子()在天上飞。
三、巩固
1、涂一涂
你看,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分别装着不同形状的物体,可是他们都忘了穿衣服,要同学们根据要求给他们涂上颜色,穿上衣服。
根据要求涂
⑴○一定是黄色的
⑵☆可能是蓝色的
⑶△不可能是红色的
2、造句
把今天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找个实例,选择“一定”、“可能”、“不可能”造一个句子。
师示范:星期三过后一定是星期四。
让学生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小组交流。
“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地震可能会发生。”
“其它星球上可能有外星人。”
“人一定会死的。”
“三十岁的爸爸妈妈不可能变成一岁的小宝宝。”
……….
四、拓展
设计骰子
师:前几天老师到温州乐园玩,参加一个玩骰子的游戏,规则是骰子上面有两种颜色,甩到红色的一面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品。你们想玩吗?
1、师出示一个一面是红色,其余五面都是绿色的骰子和学生一起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得奖可能性大小和骰子颜色设计有关。
2、动手设计骰子,根据学生希望中奖率的高低来设计骰子。
3、学生反馈,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让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设计猜球游戏的情境引入,既直接又富有情趣,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一次小组合作“猜球”游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师生互动“摸球”游戏,再次让学生在愉悦中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自然而然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
这三个数学用语。
先进行大胆猜想,再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根据结果验证猜想结论对错,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总数数量多少有密切关系,既丰富了感性经验,又有了实际依据。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判断和选词填空,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现象,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体会概率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相互倾听、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