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2024-06-18

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精选10篇)

1.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篇一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的母校3至6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现有留守学生88名,关注留守学生也成为我校的当务之急。为此我组织一些朋友和同学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母校留守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教育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嗷嗷待哺,还不懂“父亲”、“母亲”的真正含义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离开自己,去遥远的他乡为生计奔波。偶尔,他们可以从电话里或父母寄来的汇款单里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与关爱。当其他人都在父母的关爱中沐浴阳光,享受花样年华时,他们却只能像荒芜的杂草一样孤独成长。人们给这样的孩子起了一个名字:留守儿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据。据网上调查所知,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很多调查都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又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

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调查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能够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做好本校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母校“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母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母校“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与调查分析

2、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a、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 b、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三)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本校学生学习、心理状况。

2、行动研究法:结合本校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三、调查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主要开展课题的理论学习和初步的实践探索,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健康现状。

3、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本校儿童的学习心理健康状况。

4、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儿童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初步研究解决方法。

5、对留守儿童中学习有问题的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写好课题研究报告。

四、调查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本校是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点,因此一个年级才3至4个班,3至6年级共有600人,其中留守儿童有200人,超过了一半之多,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这2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

(1)喜欢上学的孩子占61%,一般的占39%。

(2)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占5%,一般的占80%,不好的占13%。

(3)学习上遇到困难,最先向父母求助的占16%,向老师求助的占44%,向亲戚求助的占11%,自己解决的占21%。

(4)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83%,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占2%,其他原因造成的占13%,自己本来就不行的占2%。

(5)这些留守孩子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4%,和亲戚的占20%,其他人的占18%,自己住的占19%。

(6)这些留守孩子在学校里,朋友很多的占39%,不是很多的占42%,很少的占12%,没有的占6%。

(二)课题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还是很乐意上学的,调查问卷中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上学。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状况还是挺理想的,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一般都会向老师请假,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应该多一份爱心、耐心和细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指导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学习的关心。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大多数孩子考试没考好都是因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造成的,很少是因为没有老师、家长指导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所以当他们考试失败时,可以找他们一起分析试卷,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使他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学生父母不在家,大部分都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龄比较大,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对孩子的照顾都欠佳。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这些孩子的交朋友的能力还是可嘉的,大部分都有自己亲近的朋友。

调查心得: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

不少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一般情况下孩子都托上了年纪的老人照理,除了照顾他们吃住,老人们一般不会管理孩子的其他事情,更谈不上,学习和思想上的教育了。造成家长培养目标的缺损,他们自己外出挣钱,对孩子的教育是放弃的,有的只希望于孩子平安长大就行,对孩子除了金钱上的满足外就什么也不管,孩子在缺少亲情的情况下,对自己要求不严.有的孤独自闭,有的任性放荡,成为老师和社会都头痛的人物。因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棘手的事。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必需重视教育孩子,挣钱的机会多的是,而教育孩子是机不可失的事,耽误不得,就是必须让孩子留守家里,也要将孩子安排好,要交给懂教育,有责任心的人照应,而且,要经常了解孩子的情况,给些钱,什么都不管了是要不得的,至于,目光短浅,对孩子从小就不寄于希望更是危险的,一旦孩子误入歧途就后悔莫及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更是购建和谐社会的必须。

2.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篇二

现今社会, 对于孩子的问题大都看得比任何问题都严重。然而, 家长们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 认为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在一个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是极其重要的。于是父母们便将生活的重心转为努力为家庭赚钱, 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

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 使得不能跟随父母进城里打工的孩子越来越多, 于是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词, “留守儿童”即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 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父母们大多都到比较发达的城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农村的父母每年只靠种地那点微薄的收入根本就不足以支撑家里的正常开销而纷纷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城市父母也因社会的转型, 一些企业倒闭导致员工下岗, 无奈之下城市里的父母也只能外出打工挣钱。

然而现在社会上关注的一般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大家觉得农村留守儿童较城市留守儿童来说更为可怜, 他们的生活环境毕竟不如城市的孩子, 教育条件也是和城市留守儿童不能比的, 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城市留守儿童却不被关注, 其实他们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 也需要社会给予帮助。

城市留守儿童是指城市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 未成年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二、问题的提出

由于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 城市留守儿童的行为也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犯罪行为以及不良的道德行为都是由城市留守儿童在成的。所以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对于这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人都有很多看法, 但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尽快的解决这一问题, 却并不了解这一问题的根源以及这种现象的危险性。现在的留守儿童大多数的问题在于他们的教育方面, 孩子们对于长辈没有足够的尊重, 做事极端, 对于一些事物缺乏同情心以及对网络的痴迷等。这些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当这些因素累积到一定的程度, 那么这些青少年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只有将城市留守儿童现今的问题摆出来, 并正视它, 我们才能将这一问题剖析出来, 仔细的研究、探讨然后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 才能去实施并解决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基于这些现象本人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首先我的问卷调查是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男女比例。对男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分别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这些留守儿童对于和父母是否沟通这一问题大部分都是一样的, 这些孩子和父母沟通极少。女孩子一般会希望去沟通, 和父母好好的谈一谈, 聊一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男孩子却不太希望去沟通, 他们会将这些情绪隐藏起来。据调查统计现今大多的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是有问题的, 主要的症状为强迫症、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等。强迫症所占比率最大, 然后便是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焦虑、偏执、敌对等所占比率大致相同。针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对留守儿童可以进行专业的辅导, 正确的引导他们。

三、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1、隔代教育容易出问题

现如今城市里的孩子的生活越发的单调无味, 父母都忙着工作, 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通常的情况下都是由祖父祖母 (外祖父母) 或者父母中的一方照顾孩子。然而祖父母 (外祖父母) 的教育方式与现在社会的教育方式出入较大, 老一辈的思想对于现在孩子的教育已经不适用了, 他们对孩子只是一味的溺爱, 什么都给孩子, 什么都为孩子做好了才放心。可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教育。在这一阶段祖父母 (外祖父母) 对他们的溺爱会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逐渐的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

2、畸形的满足要求方式

而由父母单方的照顾孩子的生活也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父亲大多扮演着严父的形象, 因为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 什么都放在心里。母亲自然扮演着慈母的形象, 他们认为对孩子的亏欠很多, 所以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两种不正常的教育方式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导致这些城市留守儿童与受到正常教育的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偏差。父亲对他们的严厉让他们感觉到缺乏家人的关爱, 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母亲却对他们有求必应, 这会让他们觉得母亲很好欺负, 甚至觉得女性很好欺负, 形成一种欺软怕硬的行为。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心理。

(1) 他们认为需要的东西家长就有义务去满足他们, 一旦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或者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 此时他们就会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会觉得委屈。然而已经形成了的习惯就会促使他们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时孩子的心理已经是不正常的,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都会无形的以自我为中心, 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这种认知在他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的行为下逐步的得到强化, 从而形成唯我是从的想法, 渐渐的从监护人转到身边的朋友、同学、老师等身边的所有人。

(2) 然而除了监护人以外, 身边周围的人对对他的态度并没有顺从于他们的认知, 这样会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 从而可能会脱离他们的朋友圈, 形成孤僻的、独来独往的状态。继而他们会在网络中找到寄托, 将大部分的时间耗在网络上, 在那里他会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沉迷进去, 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中, 也会耽误他们的学业。那么他们在学校就不会被老师和同学认可, 他们就更加的讨厌学校, 如此恶性循环, 城市留守儿童便陷进了这样的一个误区无法自拔。

(3) 现在的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分为成瘾行为、内部失调和外部失调等方面。 (1) 成瘾行为主要涉及吸烟成瘾、游戏成瘾和网络成瘾等; (2) 内部失调主要是指向个体内部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认知或情绪上的烦恼、压力, 如抑郁、焦虑、青春期精神分裂、自杀倾向等; (3) 外部失调主要是指向外部的问题, 表现在行为方面, 如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等。

4、对策

青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加速期,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危机。自我意识高涨,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情绪表现具有两极性, 心境变化加剧, 并产生了反抗心理。由于青少年处于发展的特殊时期, 种种因素相互作用, 使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社会问题。对于这样的城市留守儿童, 我们应该给予帮助。

对于家庭来说, 孩子们主要是缺乏真正的来自于家长的关心和教育, 只要家长们能按照正常教育体制在留守儿童的青春期进行教育, 给孩子正常的关心和照顾, 那么孩子们的心理一般是不会出现健康状况的。

对于学校能做的只有更加的从教育方面对孩子进行教导, 让他们接受更多的知识, 并且严加的管制学校的教学制度, 让教师去关注这些有一些问题的学生, 防止他们旷课、逃学、去网吧等不良的活动, 让孩子们回到课堂中去。

针对这些孩子父母的工作进行调查, 政府应该给予一些帮助, 父母们都在哪些城市工作, 一些情况严重的孩子的父母是否可能利用政府的职能将这些孩子父母的工作进行调动, 让父母尽可能的离孩子们近一些, 方便家长回家看望孩子, 增加他们沟通的次数, 让父母们能够多了解孩子一些。虽然政府进行这样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困难, 并且有些人并不会理解也不会配合这样的做法。所以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也很低。

就现在的形式来说, 要想一下子解决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但不代表我们会放任这种情况的发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是祖国的下一代, 我们只有慢慢的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才能让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端正过来。也就是转变他们心理上的扭曲。这种工作在了解了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之后, 是易于解决的, 我们需要的是正确与他们交流, 通过谈话的方式去寻找的导致他们心理不健康的症结所在。

只有我们知道了他们的问题, 才能对他的心理进行辅导, 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国目前来讲, 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严重, 只要社会多加关心, 孩子们的未来并不会受到影响。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在现今社会问题中是比较严重的。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 心理健康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了。留守儿童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留守儿童。本次主要针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只有知道城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所在, 才能追溯到问题的源头, 进而通过科学的方法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经过调查显示是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进行解决的。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误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360-370。

[2]孙煜明:《动机心理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

[4]王璐:《别让城市留守儿童成教养缺失儿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1。

3.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家庭的希望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他们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极易产生生活和学业失助、行为和道德失范、心理和精神失衡等现象,对他们如果缺乏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后果不堪设想,需要发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一、调查对象

选用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组的被试,同时选用同一学校与实验组条件相当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的被试。参照以往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界定,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农村学校的初中学生。经过问卷筛选共选出被试186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3人,农村非留守儿童93名。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状分析

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的分值越高则表示个体越倾向于采用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反之则表示个体越倾向于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因此,可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倾向于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非适应性策略四个维度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自责维度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反思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灾难化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责怪他人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3.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适应性策略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上,在自我安慰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容忍、关注计划、积极重评、积极关注四个维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

首先,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某一项机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儿童期的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共同作用于留守儿童,其活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对其行为起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父母双方或一方暂时的缺位,其他关系会以“近体环境”特有的强度和有效度对其行为起到防御支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农村,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度较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性不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频率普遍低下,而且,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和不完善的。可是,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在10岁以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10岁以后父母外出的要差一些,只是方差检验时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孩子太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或经商,对孩子的心理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最后,父母阶段性的缺失并不等于完全消失。即使外出务工,也是对孩子爱和责任的一种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观念、个性、管教方式等会以多种方式对孩子起着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首先,提高可以针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活动。合理或是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个体的内隐和外显自尊水平提高或是降低。可以加强留守儿童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和引导,改善其与自我有关的不合理信念,使其学会更多的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进而提高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水平。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沟通,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根本原由就是父母的离开,其核心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碍。学校定期或是不定期地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和家长交流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比泛泛的关心更能增强彼此间的感情。

再次,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人际支持系统,给其更多的温暖增强其安全感。老师要在生活上关心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关注留守儿童。这样让他们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可以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这样有利于减少负性情绪的影响,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内外显自尊。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使其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来说,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也是历练孩子独立自足健康成长的磨砺石。既然父母外出打工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让留守儿童被动的接受,不如让其积极地面对。

总之,我们呼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相互配合,建立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机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斯琴.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四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11.

[2]何超男,方鸿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20-122.

[3]陈红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评价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6,02:49-53+78.

4.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四

在中国现在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去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的都市打工。这些本应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非常需要我们大家以及社会的关注和关怀。

一、第一次接触留守儿童:

本次社会实践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在我高中的学习生活和其他的生活时间中我都看到许许多多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和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报道,就感觉这个群体是多么的可怜、无助、孤独......当时就感觉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当时就想有机会真的要去帮助这些特殊的群体和可怜的孩子们。所以在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我就选择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作为我本次社会实践的课题。希望自己能给那些留守儿童有些帮助,那怕是微薄之力。因为我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在我们哪里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但是之前也没有接触过,长期在外读书的原因自己对家乡的偏远山区也不太熟悉。所以我把实践的单位定在了我们乡的村委会。跟村主任联系好后我就开始了在村委会的实践过程,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其中工作一样按时上下班,会有一定的工作!由于接近了过年政府有大量的物资和资金下发给乡村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正好我就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去有留守儿童的地区下发物资。在出发的前一晚村主任就和我讲明早去的地方会很贫穷、很艰苦让我准备好自己的食物和饮用水,听到他这么说我表露出了不相信的表情,他接着说一定要准备,不然会饿肚子的!第二天我终于踏上了接触留守儿童的道路,我也感到心情有点紧张,毕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群体!在途中由于路途的遥远我渐渐的睡着了,醒来时车窗外风景变化真的很大没有了高大的树木、绿色的田野、清澈的河流。全部都是荒凉的山坡,没有植被的田野,感觉这个地方是没有人烟的地方!车没开多久就停了,我也跟着他们一起下车,心想这里应该是目的地了,一看时间已是下午的两点啦!路途还是远的嘛!由于村民们知道我们要来分发物资所以远方有许多的人群等着我们,一眼望上去看到的那些村民大部分是小孩和老人,没有几个年轻力壮的!细细看去才发现小孩背着小孩、小孩搀扶着老人,全部都用渴望和无助的眼神望着你,再加上环境的不可思议。当时自己的心也渐渐的凉了,泪水也渐渐湿了眼眶,无助的呆立在那里!主任看到我站在那里不动就叫我快过去帮忙下东西,把那些物资全部平均的分发给每一户家庭。那些小孩看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物资拿着就跑回家了,没有一句“谢谢”当时也没怎么在意,只是感觉他们真的非常需要这些东西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可以过个好年。发完东西后主任他们就去了村里的一家人去吃中午饭,当然也是吃自己带来的东西。我就没和他们在一起出自己出去到村里面走了走,我就觉得真的要好好的了解了解这个地方,因为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我走到村落的中间,看到的田地是没有农作物的荒地,到处都是杂草,有也只是一些生长不好的几颗小蔬菜。我就在想他们以什么生活?怎样生活!路边也坐着几个休息闲聊的老人我就过去和他们一起聊聊。听他们讲我才知道他们村田地都是黄土,不是优质得到土地,种植农作物也没有什么好的收成。再加上乡村的偏远和荒凉,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所以年轻人就大部分出去外面的城市和好的乡村打工,为家里找些生活的费用和去外面生活,离开自己的家乡。所以家乡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种田的人也没有,村庄的现状就是这是造成的,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就抱着能过一天的是一天的生活着。他们还说在家里照顾老人、生火做饭的都是小孩,三四岁的孩子就不但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而且还增加了无数的负但和不必要的痛苦。

随后我随便去了村里的一家人,他家只有三个人在家两岁的弟弟,七十六岁的爷爷,和五岁的自己。一个衣服破烂,脸上失去光泽,皮肤干裂,全身脏兮兮正在生火做饭的女孩告诉我,他们家其他的三个人:爸爸、妈妈、舅舅早在两年前就出去打工,两年没有回家了,都是通过回家乡的人寄回来钱和生活用品,两年都没有见过面了。我问他们想不想父母,他们顿时流下了眼泪,并且很可怜的说太想了,希望父母早点回家陪陪他们,他们真的对无助的生活坚持不下来了。我也特别的感动,希望这些小孩的父母早点回来陪陪自己的孩子,他们真的太需要你们的爱了。我安慰他们后,看了看他们的中午饭,我看到时惊呆了,就只是可怜的几颗白菜和两三个土豆,其他的就只剩水了。我们他们你们每天的食物就是这些?为什么不吃我们发给你们的那些食物啊?她对我说:“他们吃这些早就习惯了,没事了。你们发的那些食物要留在过年的时候吃,不然过年就只能吃这些了。”说完并指向了正在沸腾的锅里。我知道我们这次给他们的帮助只是暂时,微不足道,更多的留守儿童是无法感受到的,这的希望他们过上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有一样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穿一样的衣服......太多太多的东西他们是不会得到的无法体会得到的,不幸的命运造就了他们如今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才是最幸福、最幸运的,自己也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帮助。

5.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篇五

调查地区: 调查人:

一、个人方面

A1、你的父母都不在你的身边?()A、是 B、不是

A2、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A、爷爷、奶奶 B、外公、外婆 C、其他人 D、自己住 A3、你多久和父母见一次面?()A、一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A4、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二、学习方面

B1、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你认为你的成绩?()A、上升了 B、下降了 C、基本没变 B2、你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同学、朋友 D、自己解决 B3、在外打工的父亲或母亲对你的学习关心情况?()A、很关心 B、关心C、一般 D、基本不关心 B4、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B5、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A、经常复习B、很少复习,没时间 C、偶尔复习,想不起来 D、很少复习,不喜欢

三、生活方面

C

1、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家里的经济情况?()A、明显变好了 B、好一些 C、相差不多 D、变差了 C2、你平常会帮助家人做家务吗?()A、每天 B、经常 C、很少 D、从不

C3、你的监护人除了照顾你之外,还照顾其他的孩子吗?()A、是 B、否

C4、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留在身边?()A、父亲 B、母亲 C、无所谓

四、心理情况

D1、你是否愿意和同学接触和交流?()A、很愿意 B、愿意 C、一般 D、不愿意D2、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D3、父母外出打工,你是否有孤独感?

A、是 B、否

D4、你是否愿意和现在的监护人交流?

A、很愿意 B、愿意 C、一般 D、不愿意E、安全情况

E1、你感觉现在的生活安全吗?

A、很安全 B、有时不安全 C、不安全 E2、你是否知道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

A、是 B、否

E3、父母外出打工后,你是否受过意外伤害?

A、是 B、否

6.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篇六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中山市东升镇太平小学梁润兴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大都存在厌恶学习、自暴自弃,情感冷淡、性格孤僻,社会适应能力低等现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有父母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学校教育管理不够完善;我们要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采取有效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建立“伙伴制”和“导师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和活动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 心理现状成因分析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笔者结合本校市级立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找学生谈话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研究,积极探究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象调查

经过实践调查,在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当中,心理问题极为严重。这些“留守儿童”或是隔代抚养或是托付在亲戚朋友家。贫困,使他们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隔阂,让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时无处寻求帮助;距离,让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他们大多只是孤独寂寞地成长,因此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1、大部分“留守儿童”厌恶学习、自暴自弃。

多数“留守儿童”不仅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而且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觉得,没有文化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读不读书也 1

没啥区别,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提醒和监督,“留守儿童”一般学习习惯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课堂纪律涣散,往往是班级中的问题学生,较少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器重,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和责任。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留守儿童”往往态度消极,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

2、父母对孩子情感冷淡、使孩子性格孤僻。

因远离父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参与集体活动没有热情,没有个人和集体荣誉感;有的则脾气暴躁,情绪逆反,冲动易怒,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还有的心理焦虑,忧郁成症。有的家长一个星期或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有的家长一个月或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当少,没有经常性的沟通。长期的分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对父母非常冷淡。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父母亲觉得自己常年在外,没有很好地照顾孩子,心里有种愧疚感。为了弥补就尽量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把孩子的冷漠都归咎在自己头上,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理解的,却不知道小孩的品性是从小养成的,一旦人生观形成,就很难改变了。

3、大部分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低。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言行的影响,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人际交往能力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人欺负,容易离家出走。在突发事件中,几乎没有自救能力。从调查反映来看,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父母对孩子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笔者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年龄多处在7—13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农村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长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或者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够完善。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对策

1、.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档案。

心理档案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态度和成绩、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性格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等等,从而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提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由于“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往往是学习和纪律的双差生。如果老师对他们失去耐心,甚至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就会导致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他们就会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向社会。因此,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以足够的爱心、耐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理解、尊重和包容。

3、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应建立“伙伴制”和“导师制”。

建立“导师制”,要求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帮助“留守儿童”补习功课,与他们谈心,与他们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儿童所想、家长所盼,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呵护,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亲子交流”、“爱心结缘”等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留守儿童结对,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校外辅导员等,发动离退休老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实行全方位监护。在学生中推行“伙伴制”,开展“结伴成长共同

飞翔”活动,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成长伙伴”,通过辅导“留守儿童”学习、邀请“留守儿童”到自己家里做客、星期天一起玩耍等方式,交流思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

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明确,家长一方面应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给予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这是为人父母者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5、学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和活动课。

多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渠道,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制度化。

6、.加大政府和社会关注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国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建校拨款,教师方面的大力支持等等,解决城市农村学校目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另外,努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心理教育。国家和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在教育工作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全民要多点关注,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1年9月。

7.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篇七

一、“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现状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2]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约为3000万,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英语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担忧的事情。为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状况,笔者对湖南永州某中学高一年级的3个班的19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设11个问题,全道对方在表达意愿;I am afraid...猜测对方要表示委婉的拒绝。在这个基础上,要对对方话语作出恰当的回答,就是我们说的“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比如,在订房间的场景中,对方问到May I help you?要迅速作出I’d like to book a room的回答。学生在掌握了I’d like to...的词块后,配合相应的语境填上要做的事情(往往是另一词块),即可完成交际。

3. 提高流利度和准确度的有效途径

流利度和准确度是影响口语交际的因素,是判定口语好坏的重要指标。笔者发现,在课堂交际活动中,许多学生在表达上不能连贯,每说一句话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中国式”英语频频出现。词块结构可以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把注意力从个别词语转移到语篇上,这会大大提高口语的流利程度。另外,通过记忆词块,学生可以避免词汇选择与搭配错误,如把“buy low and sell high,discount of 25%”等当作词汇的最小单位来教和学,久而久之,学生在表达相关意思时能够脱口而出,避免了痛苦的思考过程和“中国式”英语的尴尬局面。

4.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除了“中国式”英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在初次接触商务口语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时,往往会经历一个“沉默”(silence)阶段(转引自廉洁,2001)。沉默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畏难心理问题。作为初学者,他们还不懂得如何用商务语言来传递信息,甚至不能生成完整的句子。即使是未陷入“沉默”的学生,也存在“怎么说”的难题。在采用词块教学法的情况下,学生发现能够流利地说出英语并不是难事。在消除心理的障碍后,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四、结语

中国学生很擅长记忆和背诵,但在习得一门语言时,如何使学生能高效地记忆并懂得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则是关键。“词块”教学为英语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它坚固了结构法部为客观题。共发问卷190份,收回17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5份。在问题设计上,以“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和心理状况及这些因素对他们英语学习的影响为主。

调查中,笔者发现,175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49.1%,大多数(约70%)“留守儿童”不喜欢英语。在问及“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否满意”时,有85%的“留守儿童”表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是很满意,而三个班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均为非“留守儿童”;当问及“如果父母在身边他们的英语成绩可否提高”时,61.7%的“留守儿童”认为如果父母在身边他们对自己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信心。

中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结构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可由于“留守”,“留守儿童”在英语学习上都缺失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方面环境也存在制约,成绩自然也就相对落后,这也影响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信心。

二、影响“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因素分析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环境是外语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但又是外语学习必不可少的、构成外语学习完整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外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3]良好的环境在英语习得(“留守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会阻碍英语学习。当然,除了外在环境,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1. 监护者的影响

“留守儿童”有四种监护方式: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与交际法的优势,更适合于应用在商务英语口语这种专业性与应用性并重的课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词块的辨识与记忆外,更要帮助学生扩展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活学活用,避免机械的模仿和语言的僵化。因此,在商务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词块”法的精髓,指导好学生的口语学习。

参考文献:

[7]廉洁.词汇短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J].Foreign

[8]吴静,王瑞东.词块———英语教学有待开发的资源[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上辈监护———监护人为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等;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监护缺失(或“留守儿童”自我监护)。而这四种监护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低,对英语一无所知,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之年纪大,无论在精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对孙辈进行有效的英语辅导。“寄人篱下”,出于传统亲情关系,亲戚不便对“留守儿童”严加管束,英语家庭教育更无法实施。而监护缺失情况下的“留守儿童”因为没人管束,自律性不强,容易受外界不良行为或习惯的影响,自主学习可能性不大,英语成绩也就日趋下降,最终丧失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 逆向监护的影响

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发现,他们有的还承担着照顾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任务。由于这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虚弱,“留守儿童”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抽不出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英语学习任务,他们花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时间有限,对所学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和巩固,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笔者的访谈个案中,一位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有精神病的女孩告诉我们:

“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我的成绩挺好的,对英语也感兴趣。爸爸出去打工后,家里的一切都由我一个人挑了起来。早晨5点钟起来准备好妈妈和自己的早饭,同时还要把妈妈的中饭做出来放在电锅里,因为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家,然后开始做饭,伺候妈妈,去地里干活。等一切忙完了,也就9点多了,一天天这样下来,我已经什么精神都没有了,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去温习我喜爱的英语了,英语成绩就这样慢慢下降了……”

3. 家庭英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失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也会促进英语学习。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这样,其家庭英语教育无疑也会缺失。另外,许多家长思想上存在“早打工早赚钱”的误区,认为“不上学可省很多钱、不上学可以挣很多钱”,很多家长甚至有“英语不能当饭吃”、“不出国干嘛学英语”等消极想法,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孩子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4. 学校教育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一方面,乡镇英语教育师资薄弱,英语教师缺乏。像湖南永州市的道县、宁远、蓝山等县目前都缺英语教师,因此,只能实行大众教育,很难给“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更悉心的照顾和关怀。这在一个侧面造成“留守儿童”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的局面。无形中这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便逐渐成为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4]城、乡英语教育也是如此。国家在英语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城市,乡镇学校在英语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比。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乡镇优秀英语师资大量向城市流动,学校英语教学质量下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造成消极的影响。

5.“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对其英语学习的影响

除问卷调查外,笔者与10名英语成绩不是很好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详细的谈话。当问到是否想让父母回家时,有8名说想,2名表示无所谓。另外,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经常处在“流动———留守———流动”的状态。这种生活的动荡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学习心理也随之波动。“留守儿童”大多有着共同的特点:不善于与人沟通,不自信,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对英语表现出没有兴趣且漠不关心等。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力承担他们的学习或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感情脆弱导致“留守儿童”害怕挫折,不敢尝试,而于需要大胆操练的英语学习而言,效果自然不好。另外,自暴自弃、焦虑自闭也是英语学习的一大克星,“留守儿童”在英语学习上没有自信,不敢与其他同学打交道或交流英语口语或学习经验,成绩越来越差,消极悲观心理也就油然而生,最后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障碍的可行性办法

“留守儿童”的英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令学校、老师、家长极为头痛的大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解决“留守儿童”的英语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国家体制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存在“歧视”,明确规定适龄小孩要在户籍所在地就学,或者由城市学校收取借读费,这就使得“留守儿童”与城市“隔绝”。笔者认为政府应高度关心农民流动的问题,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要一视同仁,取消借读费,使“留守儿童”变成流动儿童;同时加强对乡镇一级学校的扶持力度,更新和改善其教学设备,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因为,网络和多媒体对英语语言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能力。[5]

其次,当地政府的相关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6]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留守儿童”的督导,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采用歧视性政策的现象,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扶持力度,为其办学提供基本的场地、适当的拨款,以及现代英语教学必要的硬件、软件设施等。

再次,学校的相关措施在提高“留守儿童”英语学习效果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英语课堂是一个由学校创建、英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能激发和诱导学生自觉学习并运用英语的自然环境。这主要体现在英语语言硬件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英语教师及整个社会都应积极努力为“留守儿童”的英语教育创造习得环境,提供习得条件。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冲破心理障碍,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自己。就英语教学环境,应大力更新英语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家长办法”。对于“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有威信的亲属作为监护人,[7]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英语教育,尽可能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为其提供更为优良的家庭教育。并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结语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一种现状。就“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而言,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英语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英语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真正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摘要:随着“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问题也逐步成为了众多学校、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介绍“留守儿童”的英语学习现状入手,剖析了影响“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因素,最后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障碍的可行性办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参看http://www.hyedu.com/jxzy/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32.

[2]孟家成.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学校管理,2007,(8):62.

[3]赵晓红.环境因素对二语习得影响的定量分析[J].山西科技,2007,(4):62-63,71.

[4]参看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7/171511546343.shtml.

[5]张慧.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语言教学的得与失[J].山西科技,2007,(4):70-71.

[6]参看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7/171511546343.shtml.

8.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篇八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现状 ;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学校方面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这部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1.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卑心理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会产生对同学和朋友的抵触,甚至对社会和国家的一些做法产生抵触情绪,是大大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倾述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其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老人或者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至,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心理和生理都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情感需要宣泄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和能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惑的人,而往往照看他们的监护人不具有这个能力,也就造成了其心理的闭塞,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不良性格的养成。

3. 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如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对儿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坏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虽然有些事过去很久,但仍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马加爵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那一句“囚衣是我目前为止穿过最好的衣服”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淚,但眼泪的背后人们真正的思考了吗?这仅仅是一个马加爵事件吗?还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

留守儿童的往往表面上看来比一般的同龄人要独立,要坚强,但其内心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加重其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相应心理教育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就是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如能使这部分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让班主任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电话家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长和学生之间因为分隔两地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孤单,也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以学校为主导,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专题教育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学校构成主体,因此,学校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体贴,给予家长般的感情,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题教育,使留守儿童懂得他们不是异类,他们的父母出外务工赚钱,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子女,他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消除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落差,从而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 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整体

目前,本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向这类学生学习的讲座,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但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城乡彻底的公平,使“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8.

[2] 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申继亮.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5] 王晓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08.

9.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 篇九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顾伟航

调查地点: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福成村及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方式: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调查原则,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与留守儿童深入沟通。

调查范围:福成村留守儿童及周边地区人员

概况: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的不断加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国约有1亿农民迫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产生约1500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在15岁以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以及家庭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与付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农 村 留 守 儿 童 现 状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福成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处于6—12岁年龄段。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亲情关系淡化,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隔代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约23000人,占留守儿童的6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8%,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8%,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3.1%。这些本应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在成长,生活等很多方面面临着失衡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

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对孩子的辅导,10%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经常和老师联系,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这些儿童在本应该受到教育的阶段失去了应有的教育。

2.性格行为存在明显缺陷。由于正常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出易嫉妒,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对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和社会足够的关注。但是他们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关怀机制。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进城打工的农民却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政策,以及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入学费用,教材不一造成的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选择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主要是生活压力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儿童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将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全社会要进一步齐抓共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五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都外出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们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二是学校要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五是学校还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对儿童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一样,影响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顾伟航

10.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国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全面了解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为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我省妇联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范围覆盖了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是一次本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全面调查。省妇联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通知》,设计了《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在省妇联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14个市州妇联组织在本地区开展了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省妇联在14个市州调研报告和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形成了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我们将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就业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结合我省实际,各地采取了填写调查表、调查问卷,随机抽样、入户调查、与村社干部座谈等形式。调查的对象是初中以下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7.7万人,其中,女童31.3万人,男童36.4万人;他们中,学前儿童17.9万人,小学生31.4万人,初中生18.4万人。从留守儿童监护的情况来看,隔代监护41.1万人,亲属监护22.6万人,同辈监护2.1万人,其他监护1.1万人,自我监护0.8万人,分别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1%、33%、3.1%、1.6%,有1.2%的留守儿童无人照顾。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天水市留守儿童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的占33%,二年以上的占25%,三年以上的居多数,占42%;定西市的调查显示,26.7%的父母半年以上才能回一次家,80%的父母靠电话来维系与孩子的联系,但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还不到1/3,76.7%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难以应对亲情关系的断裂和隔膜,15.7%的留守儿童感觉对父母陌生,认为与父母联系不联系无所谓;平凉市的问卷调查显示,40%的留守儿童胆小怕事,循规蹈矩,20%的留守儿童内心压抑,渴望监护人的理解和沟通。平凉市妇联在个案调查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时,庄浪县韩店镇东门村的陈其芳老人向她们这样陈述:“这娃自她妈走了以后,一放学就守在电话旁,眼泪汪汪地等电话,问也不言语,真是把我害苦了。”

2、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良

在调查中,教师、代理家长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质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也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老人与孩子的代沟较深,难以沟通交流。兰州市永登县柳树乡初级中学学生张兆晶,父母在家时是勤学苦读,善于钻研,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新疆务工后,由爷爷奶奶照料,他开始变得生活懒散,疏于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二是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由于农村学校

教师普遍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天水市调查中发现,6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成绩非常优秀者较少。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兰州市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 中,成绩优秀的占6%左右,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有些地区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承担了较多的农活、家务活,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监护不力,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所以他们中有一部分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在兰州市永登县调查中发现,七山乡雄湾村一名留守儿童,因无人监护被高压电击中身亡;苦水镇下新沟村一名留守女孩独自玩水不慎溺水身亡;大同镇青寺村一名由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麦场上摔成重伤。还有陇南市礼县城关镇石碑村一留守男孩在放学途中被同学推倒,回家后因头疼家人给服用了感冒药后便无人再管,谁知睡下后就再没醒过来;礼县肖良乡魏家村一留守女孩误食了奶奶放的毒鼠药,经抢救无效而亡。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对儿童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

4、生活贫困,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从各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地离县城近的较少,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的较多,而他们的家庭多数比较贫困。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在生活上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很少有新鲜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一些学校老师认为,部分留守儿童在听课时出现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等现象。

三、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制度滞后。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省把农村劳动力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任务后,流动人口迅速增长,2006年已达534万人。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及与之相伴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和政策上的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无力承担子女在城市里入学、就医等方面的昂贵费用,因而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比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的“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政策的落实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外地学生要另收借读费,以及城乡学校教材和科目设立的不同等,都加大了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难度,使留守儿童群体不断增大。

2、社会重视不够。从社会环境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对流动人口子女歧视的现象,推行无歧视政策,营造和谐氛围,为农村留守儿童平等进入并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尚需多方面的努力;从党政工作的大局来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狠抓农民增收,已成共识和重要的工作目标,但是对因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还重视不够,还没有把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到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接班人这一高度来认识。

3、部门职责不明确。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部门和单位围绕留守儿童问题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缺少一个统筹指导的机构。一方面留守儿童工作缺乏统一的领

导和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另一方面各部门职责不明确,留守儿童的教育、卫生保健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薄弱,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整体推动工作的体制还没有形成;第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不够,全方位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尚未建立。

4、教育责任方缺位。从留守儿童家庭来看,由于外出打工的艰辛,父母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出现偏差,在两者之间往往选择前者,多数是把孩子交给年老、没文化、没有监护能力的爷爷奶奶而一走了之,从而忽略了父母对孩子应尽的教育和关心。从学校来看,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没有特殊的关照和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的教育严重空缺。从农村基层组织来看,把精力放在劳务输转增加收入上,根本没有考虑“为农民工带孩子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一代建设者的素质关系到城乡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我省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结合本次调查,提出如下建议:

1、把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留守儿童问题是未成年人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和谐社会、新农村和精神文明三大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相关单位工作职责,纳入“三农”工作大局,在农民工问题和劳务输出工作中通盘考虑,统筹推进解决。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议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将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纳入城市经济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2、建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组织机制

建议省、市、县三级均建立由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卫生、人口委、文明办、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制定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评估机制,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工作。乡镇、街道由政府牵头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指导中心,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办法。村、社区和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为留守儿童和监护人提供服务。学校建立与留守儿童在外务工家长联系制度,共同构建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管理和监护体系。

3、制定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措施

建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工作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妇儿工委修订《甘肃省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在规划后五年实施中,增加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教育等内容的目标要求;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加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政策、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在父母身边成长创造条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和建立留守儿童就读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或在现有的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

4、形成推动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合力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议省文明委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的牵头单位,做好牵头协调推进工作,并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中;教育厅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公安部门积极推进户

籍管理制度改革;财政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给与必要的经费支持;妇联系统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把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工作纳入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民政、司法、卫生、人口、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结合部门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5、营造留守儿童平等发展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认识实习报告__可以借鉴一下下一篇:中学2015年春季森林防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