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教学反思

2024-07-25

《感觉》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感觉》教学反思 篇一

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听唱法、拼音配合读歌词法、录音反馈法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自觉地、开动脑筋自由的学习这首歌。

在导课中我用了学生做笑脸的片段,让学生边听边做,学生看到了其他同学的笑容后显得很激动,学习兴趣大增。接着我有趁热打铁,用了动画版的《开心的感觉真好》让学生欣赏。通过两遍的聆听,学生就会有一个比较初步的开心印象。 在读歌词的环节中,我用了拼音配合读歌词的方法。

例如:《天(an)上(ang)的 / 朝(ao)霞(a)/ 好(ao)象 百 花 / 开(ai)放(ang)》这样,学生能很直观的把握节奏,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 随后在教歌的时候,我成功的插入了录音反馈法。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听到了自己的歌声,这让他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听到自己歌声的时候,对自己的演唱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及时纠正和练习,之后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课堂的最后,我用小礼物的方式将课件关于早操的儿歌送给学生,让其根据节奏自己读出来,学生从中对节奏的掌握会有所提高。而通过儿歌内容和《开心的感觉真好》这首歌曲内容的结合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感觉》教学反思 篇二

《水》是一篇叙事散文, 属于文学作品。文本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幕电影, 不断地朗读, 画面的印象更强烈, 由远而近出现了三个场景:远足担水、雨中洗澡、勺水冲凉。这三个场景很有典型性。挑一担水来回跑20公里。等一个小时才挑上一担回家。这根本不能解决吃水问题。一场雨很大却很少有淋雨的机会, 所以全村老少都出来洗澡;一勺水很少却流了那么长时间, 让兄弟四个从头到脚都舒服与满足了。苦与乐巧妙的对比, 宏大与细致的场景描写, 能看出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

散文有散文的特点。这篇散文之“魂”在于对人生世相的思考和生存之理的探索。文本最美的特质就在于给了我们生活的哲思。文本的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生动的文笔穿越艰苦的环境而喷涌出的一股暖暖的痛快的幸福的气息, 更来自于对艰苦环境下苦与乐的追问, 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意义仔细掂量。这是一个讲述苦与乐的故事, 苦中享乐是人生的高境界, 就好像历史上许多隐士, 隐归田园, 物质生活贫瘠, 却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一样。

【教学的核心价值】

文本细腻、细致的描写能给学生语言文字的感觉与感悟, 使学生从中体会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哲思。

【教学设计的意图】

作为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究竟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教材, 以怎样的姿态解读教材, 又以怎样的观念去建设课堂教学, 至关重要, 也值得观照。

一、课堂教学讲什么

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要考虑教什么, 学生能学到什么, 能在儿童心里驻留什么、积累什么、发展什么, 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程度如何。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 或者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有用, 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 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 价值都极为有限。

我们不可能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讲到,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 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因而每一次教学应该有一个核心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是基于文本特点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基于儿童学习的、基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读准“膝盖”“勺子”“储水”“扇”“血”等字词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里的感情指基于文本情感的情绪、语气、声音的恰当表达。懂得语言的描述能够带来形象感, 看到画面, 听到声音, 获得联想, 激发情感, 受到美的濡染。

2.通过感悟、想象、联想等方式诵读与品味、比较与咀嚼, 边读边想象、咀嚼品味、圈画批注, 不断丰富场景描写的“意义空白”, 学习文字细腻真切的描述方法, 培养儿童文学阅读的感觉意识和感悟能力。

3.和作者与生活对话, 用乐观的态度感觉生活, 笑对人生。

二、课堂教学怎么教

“方法本身的合理与否”和“方法使用得合适与否”, 主要就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的。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 如果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而单从教学方法着眼, 就无从说明教学方法为什么不同, 也无从判断哪些教学方法是合理与合适的。为了把教学方法原理层面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使我们所倡导的“理念”不会虚脱, 我把教学方法定位在文学阅读课来设计, 用文学的方式教文学。我设计的主要方法是:

(1) 表象再现, 获得直觉意义。儿童的学习首先是一种文本的直觉, 就好像人初次见面的直觉一样。在找“感觉”中体验文本的特质, 将文本、作者、自己、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表象包括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文字背后牵涉的形象、缺水画面的生活现象、作者心境的内在形象等。将文本语言转化成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 这种直觉意义的获得其实就是对作家用文学语言表达生活态度的觉悟。

(2) 情绪体验。儿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获得文学语言带来的身心体验, 在对“意义空白”的填充中想象人物的情感。帮助学生对关键的词句产生真切的体会, 对蕴涵的思想与情感有自己的感悟。当学生走进作品时, 他不单单是一个读者, 同时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在文本与教学情境中, 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展开对话, 使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得以积极地体现。

(3) 行为意动。主要指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文学教学涉及审美、文化与语言三个维度, 又以审美为教学主体。文字的品读、画面的再现、音乐的渲染、表情的朗读、色彩的渲染等途径, 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一切感知功能, 进行审美感知。同时学习文学表达的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说,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获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下面是用文学的方式教文学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师:我们都是生活在水乡的孩子, 可是缺水的村庄和村庄的情景我们都无法想象。 (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觉?

生:那个地方十分缺水,

师: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缺水带来了贫穷, 生活十分艰苦。

师:将“艰苦”写到黑板上来。

生:缺水, 没有生机。心中有点凄凉。

师:生活在水乡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把我们的感觉带到课文中去, 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新的感觉。

师:你们刚才读完图片后的感觉和读完课文后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呢?

生:感觉到兄弟们对水的渴望, 也感受到了舒服。

生:我找到的是快乐, 他们冲凉的时候就是快乐的感觉。

师:把“快乐”写上来。我们把感觉用文字写下来就是学习。为什么我们感受到的是艰苦, 从文字中读到的是快乐呢?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读文字就像是走进一部电影一样, 作者把我们带进了哪几个场景呢?

(相机板书: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

师:这三段场景就连成了一篇回忆。

片段二

师:缺水的日子, 一切都是土黄的颜色, 人们都盼望下雨啊,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我请一个同学读第2自然段, 其他同学继续找到画面, 找到自己的感觉。

(生读第2自然段)

师:他有没有把我们带到雨天洗澡的感觉中去呢?会读书的孩子能从文字中读到许多东西。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镜头。看到过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吗?这里的哪句话带给你特写镜头的感觉?谁来读一下?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 在雨中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 还仰起头, 张大嘴巴, 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读得好, 这就是电影中特写镜头的感觉。全身脱得光溜溜的, 在雨中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哪些特写是一下子看得见的?哪些特写是需要联想领会的?

生:全身脱得光溜溜的, 在雨中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是看得见的。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是需要我们联想领会的。

师:你们联想到一个又一个怎样的镜头呢?

生:看到孩子们雨天嬉戏的场景。他们在雨中翻跟头, 尽情嬉戏。

生:看到大人们也和孩子们一样快乐地大声吆喝。

生:我看见嘴巴咧开了, 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一个男孩的头发, 像枯草一样干干的头发, 雨后湿漉漉的, 就像干旱的小草喝饱了水一样。

师:仰起头, 张大嘴巴, 去吃来自天空中的水。这一个“吃”字, 就把我们眼前的画面定格了!特写镜头就让我们看得真切细致。闭上眼睛, (老师范读)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吃水的脸?

生:眼睛闭着, 嘴巴张开, 舌头伸出来接着水。慢慢地, 脸上笑出了一朵花。

师:孩子们雨中狂欢的镜头被我们定格了, 大人们的特写就更有意思了。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你能继续联想出一幅幅的特写画面吗?想一想再说。

生:大人都拿着盆来接雨。满脸黑糊糊的, 布满皱纹。雨打在脸盆上噼里啪啦响。

生:我看到了一个个女人拿着碗接水, 边接边说快下吧, 快下吧!

师:文字往往有许多“留白”, 被我们的想象丰富了, 就能看到生动的画面!我们一起朗读这一段, 你准备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个场面?

生:快乐、痛快。

师:如果给文字配上一段音乐, 配上什么音乐比较合适呢?

生:快乐的音乐, 场面气势很宏大。

(集体配乐朗读)

师:现在印在你们脑海中的色彩还是黄黄的吗?

生:是蓝色的。蓝天般明净的颜色。

生:我也觉得是蔚蓝的色彩, 那么干净, 把土黄的颜色都冲洗干净了。

师:你们的想象已经超出了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受。

荫片段三

师:这一场雨带来的舒服与快乐的感觉在一年中毕竟很少, 炎热的夏天快要风干了, 孩子们就等着母亲打开水窖冲凉了。大家静心默读第4、5自然段, 想想这勺水带给孩子们什么感觉呢?把你觉得有感觉的文字画下来, 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把这种感觉写下来。

生:我写下了痛快与舒服。

生:我也写下了舒服极了!

师:我发现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一勺水”带给兄弟四个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一勺水从头到脚很快就流完了, 为什么作者要把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写出来呢?这么写多啰唆呀。如果让我写, 我就这样写:

(PPT)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又滑过了我们的全身。谁来读读老师写的。 (学生朗读) 这样写多概括呀!你们觉得是作者这样写好还是老师这样写好?前后4个同学讨论一下, 说出你们的理由。

生:作者写得好。

师:明明是一勺水, 作者怎么说成像小溪流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眼里, 水流越细, 流得越长, 作者的感觉就像小溪流那么长。

师:这时作者的心里仿佛对水说什么呢?

生:水呀水呀, 你慢慢地流啊!慢慢地滑呀, 这么一想, 水滑过的时间仿佛一下子拉长了!

师:每一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 每一根血管在欢快地流动。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生:夏天口渴吃冰激凌时好像每一个毛孔张开嘴巴一起吮吸呢。

师:为什么作者用了“滑”呢?滑字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生:慢慢地, 让我们的感觉就越舒服。

师:这样的感觉就叫细腻。这种体验就叫真切。感觉太美妙了!如此的细腻真切, 让人陶醉。是呀, 这水就这样缓缓地流淌着, 流淌在作者的心里, 也流淌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用朗读传达出这种最细腻最真切的感觉。

(生朗读)

师:如果现在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水滑过全身的感觉, 你用哪个词?

生:还是舒服。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 用哪个字呢?

生:用“渴”更合适。

师:如果我们把这勺水冲凉拍成电影的话, 什么画面该被放大?

生:勺子里的水慢慢滑的感觉。

(配视频:水从勺中滑落。师朗读。)

师:每一寸肌肤都在说话。现在我们就是这一个个马朝虎, 这每一滴水滑过我们的肌肤, 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在说舒服, 每一寸肌肤也在说舒服。这样感觉就是舒服、痛快、幸福。

生: (齐读) “我们四兄弟就像……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只要有一勺水就能带来快乐。生活就跟我们缓缓流下去的水一样, 慢慢地去品就能品出苦和乐。

【教学后的反思】

文学作品应以文学的方式教学。究竟怎样的视角、怎样的路径、怎样的方式进行文学审美活动才是有效的呢?文学审美中有许多不可言传的东西, 在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中, 它们主要通过色彩、线条、明暗、体积、声响、音色、旋律、动作、节奏等有声有色、有形有质的媒介, 来表现审美理想、审美意象。这些传递信息的符号叫艺术语言, 具有很大的直感性。文学注定要用人们通用的语言来表达这些不可言传的东西。

3.声乐教学中的感觉体验 篇三

这里,我们就对声乐及其教学中的感觉体验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剖析和实践层面上的思考。

感觉是感官和感觉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所引起的活动,它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但又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在健全的生理机制中,人的感觉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系统,不仅有视觉、听觉、肤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外官觉,而且还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内官觉。正是这许多简单朴素的感觉元素,才构建起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歌唱是以呼吸、发声等生理器官为物质基础,通过歌声来表现的艺术。由于它不仅要依靠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而且还必须有全部心理活动的参与,因此,其内外部的刺激所激起的感觉是无时不在的。但在一般情况下,许多歌唱时的感觉大都是无意识地自发存在,因此,很少有人去关注感觉的个别属性,而将感觉宽泛地理解为歌唱状态的自我体验,如表述歌唱“找到了感觉”、“感觉良好”等,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也常常提示学生去“找感觉”,这些显然是一种带有约定俗成色彩的模糊观念。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歌唱时的感觉主要来自人体各种内外部器官的神经末梢感受器,由于呼吸、发声等活动的刺激,引发了一系列不同的感觉信号。如打开喉咙的感觉、吸气后胸腔扩张的感觉、发声时声音位置的感觉等。此外,也还有通过眼、耳、舌、鼻、皮肤、身体接收到的视觉、听觉、肤觉、运动觉等外部感觉,如对歌唱环境的感觉、歌唱和伴奏音响的感觉、演唱时手势和动作的感觉等。歌唱是生理器官的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许多相关的感觉器官都极其自然地同时参与,于是各种感觉也随之出现。但由于多数感觉器官的反应不是很敏感,加之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因此,大部分感觉都随着歌声的流动而消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的感觉对声乐艺术的表现意义是不大的。

但是,从声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觉却有着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这就必须将感觉作为一种心理资源,使之从自发的初级心理状态通过体验提升到自觉的知觉、认知阶段,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调控,能够成为掌握正确歌唱方法,提高演唱技巧的有效手段,这显然就是声乐教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歌唱的各种感觉虽存在于演唱的全过程,但这些感觉本身只是自发性的心理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唱歌,在唱歌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心理,但是其艺术表现效果大都是平平常常。实践经验证明,只有通过感觉体验的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和调控,才能使之产生积极的效应。

体验不是消极被动的心态,而是主动的自我实践认识过程。我们在歌唱时对某些感觉进行主动自觉地去实践、去认识时的心理就是体验的过程。通过体验,我们不仅可以加深感觉的印象,从个别属性的反映扩展到知觉的整体属性反映,从而能够分辨出感觉的性质和对歌唱所存在的潜在效应,可以使感觉通过知觉心理提升到认知阶段。

歌唱时的感觉体验是主观性的自我心理活动,通过有目的、有准备的实践,自然容易获得对正确歌唱方法的感悟,这些经验性的认识经过实践的检验,有很多就成为指导歌唱的有效方法。例如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就提出用打哈欠的感觉去打开喉咙,以便声音进入面罩,这无疑是经过感觉体验的实践,找出了打哈欠与打开喉咙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和相似之处,借鉴打哈欠的感觉来操作打开喉咙,自然形象、具体,容易进入正确打开喉咙的歌唱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对歌唱感觉体验成果的经验积累,不仅完善了声乐艺术表现技能技巧的理性升华,而且也构建起一些有价值的歌唱法则。例如在歌唱的吸气方法方面,有的学者总结出的叹气式吸气、闻花式吸气和惊讶式吸气三大类型,“叹气”、“闻花”和“惊讶”都是可以体验到的感知觉,这些感知觉的经验积累应用于声乐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去捕捉到正确的吸气方式和类别,也掌握歌唱时的呼吸技能技巧。尽管这些感觉体验式分类的逻辑准确性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是其吸气特征的表述和实践的可操作性,都是应该肯定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通过感觉体验出来的结果都具有积极的正面应用价值,在体验过程中,鉴别、分析和判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歌唱过程中所体验的感觉有相当一部分与科学的歌唱方法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及时纠正和中终止,势必造成不良的后果。如歌唱时心跳过速、声带僵硬、气息上浮等感觉被体验出来后,无疑是紧张心理的表现,应该采取一些心理放松的措施,使这些感知觉能够尽快消除。再如唱高音时出现喉头上移,甚至捏喉的感觉体验,说明已经破坏了喉咙的自然通气状态,气流与声波难以融会贯通,必然出现挤压、干瘪的声音,也是必须克服的。这些现象说明了有些感觉体验的结果还必须进行纠错性的调控处理,使之能够成为有效的监督手段。

就声乐教学来说,感觉体验是一种比较直观和便于操作的教学辅助手段,但由于歌唱时的感觉体验是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因此,对其开发运用就必须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才能启发学生借助于自我体验的途径,掌握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技能。

感觉体验用于声乐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准那些对歌唱有指导应用价值的感知觉。由于参与歌唱活动的生理器官不仅有呼吸、发声两大系统,而且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甚至连嗅觉、味觉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歌唱引起的刺激产生反应,因此,必须要排除那些对歌唱意义不大的感觉反应(如嗅觉、味觉和一部分视听觉),而对那些直接影响歌唱效果的感觉则应该重点去体验。如唱歌呼吸时吸气下沉的腹腔感体验、唱高音时的头腔共鸣感觉体验、咬字吐词时的舌、腭、口腔乃至面部的动态感觉体验等。当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不仅要自己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感觉体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通过这些感觉体验能够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

在声乐教学中,感觉体验作为教学手段的交流,语言的传递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感觉体验是自我完成的心理活动,要让他人按照你的体验去体验,就必须通过语言来诱导,所以,这种语言必须具备准确性和形象性。准确性是要将教师本人有助于指导歌唱方法的体验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形象性是要求语言形象直观,学生不仅容易听得懂,而且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交流唱歌的吸气时可以用闻花香那样的感觉体验使气息深入到肋骨下面,以达到“气沉丹田”的效果;在掌握发声时口、咽腔的正确状态时,可以用“里面像打哈欠,外面像打喷嚏”这样形象化的比喻让学生体验和操作,以帮助准确地咬字吐词,以形成“字正腔圆”的歌唱效果。只有这样的交流才能够使教师内在的自我体验转化为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

歌唱的感觉体验虽然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心理活动,但都是要通过生理器官系统的运动来完成。这种运动大部分是在人体内实现的,但由于身心机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因此歌唱时的外观上也存在某些“连锁反应”。在声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这一小部分可以看得见的外在表现,进行从感知到认知后的理性处理。例如歌唱时面部肌肉应该是自然放松的,伴随着咬字吐词的发声活动面部往往呈现出类似微笑的状态。因此,对于那些歌唱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体验微笑的状态来捕捉正确的发声方法。再如男声歌唱时的正确发声其喉头位置应该是比较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喉结的稳定状态来监视其发声是否正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这种体验来纠正不良的歌唱方法。

当然,我们将感觉体验应用于声乐教学时,必须注意其个体差异性。人作为高级群体性物种,不论是生理功能还是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是主要方面,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就声乐艺术而言,不仅音色、音质、音域等因人而异,而且在歌唱时的感觉体验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就歌唱者的性别来说,男声和女声的体验也有很明显的差别。因此,声乐教师在运用感觉体验这一教学手段时,就必须注意教学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既要用好、用足“共性”的感觉体验,又要注意“共性中个性”的感觉体验;既要有效地介绍自己歌唱时的感觉体验,又必须尊重学生本人的体验效果,不能将感觉体验作为金科玉律,作为检验歌唱方法的唯一标准。这是哲学的辩证法,也是教育学的“因材施教”,值得我们从更高的层面上去认真思考和实践。

①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2007年9月5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讲坛”上的学术报告。

陈自勤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4.《用感觉法教唱歌》教学反思 篇四

低年级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但在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中,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为目的的例子仍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唱歌教学中更为突出。

按照以往的方法,教学生唱歌一定是先引出歌名,然后示范2―3遍,引导学生听歌词,学生的注意力在歌词上,不利于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潜心研究,通过让学生听、说、想、动、拍节奏等途径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并在学会唱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对音乐的感受力,下面谈谈我是如何用感受法教学生唱歌的。

在选择好适当的教材后,首先要丰富学生与这首歌有关的知识经验,以便教学的顺利展开。例如歌曲《小海军》课前,我让学生学习律动《了望、戴望远镜》开始让学生反复听乐曲,通过多种渠道逐步让学生感受这首乐曲。每次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听第一遍后教师问:“你们从音乐中听到些什么?”有的孩子说:“像解放军叔叔走路。”听第二遍音乐后教师提问:“为什么是解放军走路,而不是老爷爷走路?”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孩子们说:“这音乐很有力。”听第三遍后教师问:“海军在海上干什么?”学生有的说开炮艇,有的说在了望,看看有没有敌人,有的说在打敌人……听第四遍后教师说:你们想想,海军叔叔在海上干什么,你们就做什么动作。听第五遍让学生跟音乐拍节奏后,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小海军的歌,教师再范唱,学生学唱时,最后两句应渐弱,但不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小海军打了胜仗,唱着这首歌返航了,炮艇越开越远,歌声听起来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唱,效果会更好。

当然用感受法教唱歌也不可千篇 一律、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教师有个创造的过程,增强感受过程的.游戏,比如《我们从小有礼貌》这首歌,除了平时结合语文教学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情感外,可把这首歌改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听第一遍音乐时看“爸爸妈妈夸孩子有礼貌”的表演,让学生观察角色的动作及表情,感受这首音乐愉快的情绪。听第二遍后问:好孩子应对爷爷奶奶怎样?你就做什么动作,然后再听音乐,拍节奏。

低年级学生一般需要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他们的体验,所以教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设计好动作,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出准确、形象的榜样,帮助学生完成对音乐的感受。

5.美术教案-画感觉-教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通过认识、体验各种感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彩来表现各种感觉,体验美术造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参与精神,丰富感觉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及综合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如何画感觉。

教学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彩大胆地表现各种感觉。

教学准备:

一个暗色的袋子,里面装上几种不同形状、质地不同的常见物品。学生各准备一种食物。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找感觉)

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组游戏:

(1)、动觉

听好游戏的要求;分组进行转圈、蹲马步、搓手的游戏。等到你支持不住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回到位置上。

请说一说,做完运动之后有什么感觉?(头晕,腿酸、手热等感觉)

师小结:这是不同的运动带给我们的感觉,这也是我们人体的内部感觉———动感(板书)

(2)、视觉 出示一碟小番茄、桔子。

请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番茄)看到它们有什么感觉吗? 同桌交流,指名说。

师小结: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视觉。(板书)

(3)、味觉 下面我们就来吃,请你看一看,闻一闻,再尝一尝。品尝自己准备的食品,也可与其他小朋友交换品尝)

你有什么感觉?请你不要说,要不同的颜色来告诉我。(酸、甜、苦、辣、鲜等感觉)

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画感觉。

三、小练习:

在老师给你的纸上涂一大块就可以,不用画出具体的形象。(学生习,配乐)

交流:你用什么颜色表现怎样的感觉。指名说。

四、继续游戏:

(1)、触觉。(冷、热、麻、痒等感觉)

老师这儿有一些小宝贝,请你来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冷、热、软……)

同桌小朋友互相挠一挠,有什么感觉?(痒)

师小结:我们的皮肤或身体接触到不同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触觉。

(2)、听觉

请大家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听一听,有什么感觉?

不同的声音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你能用笔画出这些感觉吗?

五、欣赏:(1)、大师绘画作品

不要急,让我们看看绘画大师们是怎么样表现他们的感觉的?

出示图。(不同颜色的点、线、面)

(2)、课本中的作品。

六、学生作业:

今天,我们找到了许多的感觉,小朋友们能不能也把自己的感觉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画出不同的感觉呢?

七、巡回辅导: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表现,体验美术造型的原始乐趣。

八、欣赏、交流、评价:

自我评价。

学生互评。

师的辩论和评价。

·你画的是什么感觉?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能大胆发表自己对他人作品的看法。

·你喜欢本节课的哪些内容?

九、课堂小结:

6.《感觉》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感觉

统合训练自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推进下,小学体育教学逐渐进入到崭新的层面上来,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极为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的兴趣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推进。再加上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当前儿童的健康问题也随之提升到日程上来,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一项有效的举措,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同时也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

1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认识

1.1感觉统合训练的概括

当前,国际上所实行的感觉统合训练是以体育游戏为主,使得孩子们能够在游戏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在轻松的情景中玩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培养儿童触觉、平衡觉,还能够进一步调节其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能够使孩子们的感官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使得儿童身心潜能与智力得到开发,增强身体素质,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

1.2对小学生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

7.《感觉》教学反思 篇七

自从本体感觉由医学的康复领域运用到体育的运动训练中以来,其对训练产生了良好的成效,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生理学上,本体感觉是骨骼肌肉、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等处的本体感觉神经末梢装置,这些本体感受器分为肌梭和腱梭。肌梭的功能是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腱梭的功能是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这种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个部位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称为本体感觉。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并且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在这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将学生与知识连接起来。在这连接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和领悟课程知识,在教学时教师会使用许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体育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却是不同的。体育课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直接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的中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动作,且动作要标准。这就需要人对运动的感觉。虽然感觉是人的本能,不少感觉是先天就有的,但是掌握运动技能,正确完成动作技术的本体感觉是后天获得,而且是复杂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巩固、提高。所以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它的形成、发展的有关规律,充分运用这些规律,采用最佳手段去培养它才能更快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利用本体感知能力挖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帮助学生产生自身的体感效应,加深对动作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能够快速掌握并独立完成动作,对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明确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本体感觉对学生学习动作有积极的帮助作用时,笔者认为探寻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本体感觉的途径研究在能丰富当前体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动作和更深刻的领悟完成动作的过程。

2 体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本体感觉的途径

2.1 分解练习,降低难度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分解练习,降低难度能培养学生对动作的本体感觉。教师在教授一些难度较高,学生不容易一次掌握的练习中,可以讲动作先进行分解练习,或者先降低练习的难度。当教师把难度较高动作分解或降低难度让学生练习时,直觉便容易指向每个动作细节使学生获得动作完成时的肌肉感觉。

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初学者对于整个跳高过程的掌握困难较大,教师可以将整个跳高的动作分解,第一步进行助跑教学,待学生能熟练掌握整个助跑过程时进行第二部的助跑起跳教学、依次递进,第三步过杆挺身教学及第四步的落地教学。其中的第三步和第四步可以先在垫上教学,待学生能形成本体的感觉,本能做出动作时,可以尝试将整个跳高动作连贯起来教学。例如在挺身式跳远中在起跳处增加踏板,增加腾起的高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挺身练习,体会到挺身式的动作。

2.2 反馈机制的运用,让学生觉得做动作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反馈机制,培养学生的本体感觉。教学时教师必须恰当地运用语言反馈信息,强化学生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功能和本体感觉的精确性。特别应在学习动作的精细阶段,多运用语言同步反馈,促进学生在做动作时与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完成的动作。教师在动作示范前需详细的讲解动作的整个过程,示范中加上动作的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不仅让学生脑中清晰的呈现出动作的过程,还要让学生能叙述动作的完成过程。例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加上简短的口令:一大二小三跳跃。让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边做边喊口令。

当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过程中,每次练习后,教师即刻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告知学生是否标准的完成了动作,哪里标准哪里不标准有所欠缺。提示学生抓住技术动作的关键,当学生完成动作漂亮时,要求学生找一个练习中正确动作的感觉,进行多次体验,当学生动作完成有所欠缺时,提示学生下一次练习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强化其正确的本体感觉,淡化错误的本体感觉。

2.3 讲解清楚,清晰,到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讲解清楚,清晰,到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本体感觉。当学生完成了错误动作,教师在在纠正错误动作时,对初学者应当多给予正确的讲解。对初学者,不应过多地给予错误的信息,而要多用“应当怎么做”“怎么做很好”少用“不要这么做”等语言,这实际上是在扶持正确动作的同时,通过负诱导来抑制错误动作。

例如在篮球正面双手胸前传球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时,应改强调肘关节自然下垂,而不是提到,传球时不能将肘关节外展。要多说应该怎么做,对于一些错误动作的讲解尽量避免少说。

2.4 反复练习

体育教学时,教师强调在练习中进行反复练习能培养学生的本体感觉。同个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能使学生通过在多次反复的练习中,建立完成动作的本体感觉,使肌肉用力的大小、时机、方向符合技术要求。

如在健美操课中,让学生重复练习一个动作达到技术定型,从而掌握动作,强化肌肉控制练习。

2.5 本体感觉与表象结合的相互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将培养学生的本体感觉中与表象结合,更能提高学生本体感觉的能力。例如夏淼在《表象与本体感觉误差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提到多媒体教学,教师做正确的师范。教师的示范和多媒体教学结合,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非常关键,是学生记忆表现建立的基础。陈瑞凯,王勇在,本体感觉与表象训练的关系及二者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创造新的运动形象和运动情境》中认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脑中已经形成的最佳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及发展与巩固。

由于表象对本体感觉的培养有影响作用,在教师体育教学时,示范动作的质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从侧面也反应了在培养学生本体感觉的同时不仅对教师自身技术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教师跟上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多使用多媒体。例如当自身示范有所欠缺时,可以借助视频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的生动与形象;可以用手机将学生的错误动作拍摄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加直观的指出错误的地方,使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动作的过程。

3 结语

8.《感觉》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小学体育;教育

多年来,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点一直放在体能训练与开发上,对儿童感觉神经的训练有所忽视,在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感觉统合失调症在小学生群体中表现的日渐突出,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力量,通过一定的训练,帮助学生回复感觉神经系统技能,提升小学生综合体能。

一、感觉统合的有关概念

1.感觉统合

所谓的感觉统合,即由个体感觉刺激的信息,然后通过大脑对所感觉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促使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过程。对于这一概念,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系统整理。刺激信息有很多种,比如,光、声音等。一般情况下,儿童在三岁前就基本拥有了感觉统合能力,而且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其感觉统合的能力会逐渐增加。

人類只要进行正常的行为,就一定会进行感觉统合。对儿童来说,感觉统合是通过大脑对来自于外界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回答,是其适应社会环境的基础。感觉统合神经系统中每一个小部分都会发挥其本身的作用,让整个系统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正常发展。感觉统合促使着人类身体与情感的发展。

2.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1)神经系统受损或紊乱所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孩子身体中的多个中枢神经同时工作,进而组合成感觉统合系统。所以,如果在工作时有一个或多个中枢神经或感觉神经损害,就会造成工作紊乱,从而导致感觉统合失调。若工作的方式错误或工作的时间较长,也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

(2)缺少大量的感觉刺激与训练。如今,有很多家长由于过于溺爱孩子,不敢让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害怕磕着、碰着,导致孩子在外活动的时间大量减少,孩子本身应有的感觉刺激无法实现,感觉统合能力也就无法锻炼,从而导致感觉统合失调,进而导致身体的协调能力降低。

二、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

学生的体质与体能是体育课上所要训练和开发的目标。在体育课上,利用各项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加快学生的反应速度、提升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乐趣。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大量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出适合学生年龄、心理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的多元化教育活动。本文现以听海游戏作为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引领学生将人类和海洋关系的情感与大海中所具有的特色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进行感觉统合的训练。

1.“听海”的体育游戏

伴随着阵阵涛声,万物生灵犹如这波动的水流在不停地涌动着。利用“听海”的方式进行体育活动的说教工作,方便学生的记忆。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与教师的精心组织,学生尽情地进行才艺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对老师教授的课程逐一掌握,从而完成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锻炼与成长,进而积极拓展知识层面,保证在体育活动中接受更多的知识,获取全新的感悟。

2.海洋般的成长体育游戏

年龄段的不同注定体育课程教授的困难。下面就主要几点方式进行讲解:

(1)建立我能行机制。刚上小学的孩子,对家长都会过度地依赖,而为了让学生拥有如大海一样广阔的知识,同时保持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就需要在遇到困难时临危不乱,从而积极解决所有的困难。学生具有优点需要表扬,然而挫折更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必备良药。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掌握需要的技巧,从而达到日后的目标。

(2)建立成长活动。学生学习体育活动,需要掌握大海的活动情况。大海具有宽广的气势,假如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大海的特点,将大海的博爱精神运用到日常交往中,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要热爱集体,为团队的荣誉而奋斗,从而发挥自己的力量。

(3)设定“我飞扬”活动。大海具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学生需要时刻学习这种要有敢于冒险、敢于失败的精神。大海看似不动,实际上是无时不刻在运动着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生需要学习大海的变动性,利用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进行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大海的广阔开拓人们的事业,开拓人们美好的心灵。通过设立“我飞扬”的主题活动,同时举办一场有意义的篮球比赛,让学生在锻炼比赛中学会坚强,学会合作,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成熟。

总之,通过对感觉统合的相关研究,对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训练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慧明,魏亚芳,俞兴华,等.分娩方式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2(6).

[2]卜志强,孔令斌,朱晓杰,等.不同分娩方式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

[3]张冬梅.论儿童感觉统合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9.《感觉》教学反思 篇九

备受关注的20合肥市高三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模”考试,今天上午开始了。尽管是“一模”,但因为有全市统一编排的考场,很多学生觉得这很有高考的感觉。

尽管是模考,可是现场给人的感觉却跟正式的高考颇为相似。每次模考,合肥市都会选择一些学校,作为统一编排的考点。这些考点不仅有本校的学生,也有外校的学生来参加考试,从形式上看很像高考。

在六中南区门口,一个来自其他学校的考生就说,这样的考试感觉就像是来参加高考一样,还真有点小紧张。

随后在合肥七中,记者看到了考试安排表。合肥七中老师告诉记者,因为是“一模”,所以“文综”(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综”(物理、化学、生物)包含的`科目还是分开来考的,所以考试的场次就比较多。一般到“二模”、“三模”的时候,就开始放在一张试卷上来考了。

每次考试的作文题,总是备受关注。此次的作文题目是“心灵的到达”:有人说,脚步达到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要求学生以“心灵的达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个作文题出得很不错,既有很深的内涵,学生们也都有话可说。”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进行了简单地点评。 本报记者 魏永

10.美好的感觉与不好的感觉 篇十

你的感觉越不好——例如当你到绝望时——释放出去的负面能量就越多;而你释放出的负面能量越多,就会在生活中遇到更多负面事物。你之所以这么不喜欢负面感受,是因为爱是生命中的正面力量,而在负面的感觉里没有太多爱!

你的感觉越好,在生命中得到的就越美好。

你的感觉越差,在生命中得到的就越糟──直到你改变自己的感受为止。

当你感觉美好时,思想也会自动变得美好。你不可能同时拥有美好的感受和负面思想!同样的,对你而言,不好的感受和美好的思想也不可能同时存在。

11.《感觉》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学校体育;感觉统合训练;小学体育教学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不少儿童感觉神经系统方面的训练比较缺失,这样就会诱发不同种类的神经方面的疾病。根据调查显示,在当下的城市之中感觉统合失调症的患者越来越多,几乎达到10%~30%。特别是小学期间的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非常的普遍。但是6岁到13岁之间是感觉统合失调治理的最佳时间,换句话来说小学期间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得到更好控制的阶段。许多实践证明,体育活动对于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状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期间身体活动不仅仅有助于学生“三维健康”,此外对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疾患的防治更有明显效果,可使得小学体育课程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一、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几个因素

1.神经系统被损害或是出现紊乱现象

神经之中的中枢神经为感觉统合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成为诱发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因素。儿童的感觉统合是指许多部位的中枢神经一起作用。所以,不同部位的感觉神经中枢之间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一旦中枢神经出现紊乱,或是被损害,这样统合神经的联结就会出现终止,进而诱发感觉统合失调。这一现象也充分地说明了,脐带绕颈、脑膜炎等会诱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此外,一些药物、环境食物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比方说铅摄入过多等,这样都会诱发神经系统出现紊乱,最终使得感觉统合出现失调。

2.在感觉刺激训练方面比较匮乏

虽然胎儿在子宫里面的时候就可受到感觉刺激,但是那时候的感觉刺激非常少,又很稳定,所以,实施统合训练在小学阶段效果是最好的。当下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生活模式使得小学生感觉刺激越来越少。目前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的溺爱,不让孩子去玩、去跑,这样得不到及时的训练,会诱发统合失调。再加上城市楼宇比较密集,活动的空间比较狭小,小学生不能在室外自由的奔跑、跳跃、攀爬等刺激性的活动,这样就会极大地缺少感觉刺激。此外这些刺激运动又可以锻炼其协调能力、平衡控制能力,这样因为缺少感觉刺激,学生的眼、手协调能力就会非常的不好,大脑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就加剧了统合失调问题。还有就是儿童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与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有直接的关系。经过研究说明:对于易养型儿童来说,感觉统合正常的儿童占有很大一部分,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大都在启动缓慢型儿童和难养型儿童之中,他们之间有明显的不同点。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案

1.关注器材的新玩法

虽然器材的品种是可数的,而一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却非常多,这样训练内容多种多样,学生就会踊跃地参加体育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上,要考虑到同一器材让学生保持持续的新鲜感,这样就要创新器材的多种玩法,注重玩法的多样化、生动化。比方说,对于大笼球的玩法,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我们可用多种方法。学生可在大笼球上俯卧。学生还可以把腹部當作支撑点,趴于大笼球之上,头部向上,双眼看向前方。让其他的学生把他双脚抓起,把其双腿平行举起,顺着大笼球的转动方面运动,一点一点地左右、前后运动,速度也有快慢的变化,这样可让学生感觉到前倾的感觉,对其重力感调试有一定的效果。也可让学生坐在大笼球上面,可和同学一起协同完成,也可锻炼其独立完成。或是把大笼球放在俯卧或仰卧在地上的学生身上,慢慢压挤,让其感受滚压的感觉。

2.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

感觉统合训练之时使用游戏的模式效果最好,在游戏期间,学生可获得多种感知能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游戏比教学方法其最容易接受,教学方法最有效果。体育老师组织一段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时候去学习体育知识,锻炼体育知识。综合体育训练的实质,老师可实施集体游戏玩法、个体游戏玩法等。比方说,“滑板推球”这项集体合作游戏,其过程是学生在滑板上俯卧,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最少可2人,也可多人,实施水平推球、接球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斜线的模式。这样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使得学生颈、背部肌肉得到很好的收缩,可锻炼其眼球控制能力,促进其视觉、听觉得到很好的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学习环境是主要的,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在运动期间的感觉统合训练其实质是人体和器械、活动现场、周围的环境等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使得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接受刺激,进而使小学生在触觉、视觉、平衡感、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等方面有所拓展,进而促进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更加的和谐。实施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感觉统合训练目标的融入,使得小学生强身健体、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施勇.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感觉统合训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2]邓星华,谭华.新编体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感觉》教学反思 篇十二

演唱歌曲是学生一个人的活动, 但评价歌声效果却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在教学中,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 让他们具备能够区别声音正误的能力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一个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发声和演唱中的错误, 那他的学习是盲目的, 也就很难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歌唱。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 要有正确的歌唱概念。声乐教学主要靠老师口传心授, 训练时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好的歌唱需要干净柔美的音色、松弛自然的发声、在气息的支持下连贯柔和地演唱。课堂上, 让学生掌握一些具有共性的发声技术和方法是首要条件。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对声音形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同时引导学生听辨自己的声音, 并指出哪种声音是明亮松弛的, 是比较好的, 哪种声音不好, 需要怎样改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1.歌唱要自然, 下颌和喉咙的肌肉要松而不“垮”。既要避免过份紧张, 肌肉僵硬、舌头后退时挤压唱出声音, 也不能过份放松而使声音缺乏力度, 听起来软弱苍白。在演唱中要求学生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自如地控制声音的强弱, 发声圆润、流畅。2.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目前的演唱能力, 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声乐教育家黄友葵老师讲过,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自然、唱得最好听的基础音。应从这个音开始往上下进行训练。不能一味追求高音, 有的学生认为能唱几个高音就是唱得好, 不打好中声区基础就开始唱难度大的作品, 用喉咙紧张压迫声带产生明亮尖锐的高音, 甚至用真声喊唱, 这样的演唱容易使声带发生病变, 影响学生以后的从艺之路。遇到这种情况要多跟学生沟通, 让他们知道欲速则不达, 要有平和的心态。平时多用轻声, 小声哼唱, 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和感知能力, 并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第二, 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作曲家在作品中标明的力度、速度、节奏、情绪表现等方面的提示和要求是演唱的依据。教学中, 老师在听学生演唱时, 要求他们做到音准正确;节奏准确;在技术上能完成乐谱中的连音、跳音、颤音等的演唱要求;能根据乐谱的情绪起伏对力度、速度作出相应的调整;能唱好每一个乐句并保持歌曲的统一、完整。还要注意乐句内部的细微的张弛结合关系, 可以通过对个别乐句渐强、渐弱的处理来加强旋律的流动感, 或渐慢、渐快的处理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风格,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歌曲, 了解歌曲特定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如教学《致音乐》, 这首歌是舒伯特创作的一首德语艺术歌曲,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歌曲的创始者, 他的作品大都采用德国抒情诗歌作歌词, 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抒情性。这首歌曲旋律优美简单, 词曲紧密结合, 是吟唱性的抒情风格歌曲。歌曲情感比较内敛, 演唱时不需要华丽的唱腔和高难度的技巧, 声音自然圆润, 柔美连贯, 有一种平静安详的效果。德语中辅音成分居多, 单词字头的辅音要发得强而清楚, 结尾的辅音虽不能过于强调, 但也要吐清楚。掌握了这些, 在演唱时就不会有太多误区。

第三, 调动学生饱满的情绪。歌唱时兴奋的状态和饱满的情绪可以使气息和声音结合得更好, 声音会更松弛, 情绪也更容易到位。如果唱歌时发声器官不积极, 那么歌声一定缺乏表现力, 要么平铺直叙, 毫无感情, 要么唱得费力声音又不连贯。《乐记》中说:“凡声之起, 由人心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讲的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活动和情感都是由外界事物刺激而产生的。由于老师和学生对声乐美的感知能力、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的生活阅历也是有限的, 一方面需要老师从发声技术、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具体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上作出讲解,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去。根据对作品的准确理解,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激发一种唱歌欲望。另一方面, 还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声乐课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形式, 学生比较轻松, 根据老师的提示很快就能进入情绪。但在众多老师和同学面前演唱时, 很多学生思想上有压力, 害怕自己的演唱辜负了他人的期望, 心情紧张, 使平时的水准不能正常发挥。所以老师要多鼓励、多表扬, 并提出中肯的意见,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进步。考试或演出前, 若发现学生情绪焦躁不安, 要多和他们沟通, 找出原因, 用自身的经验来启发他们, 让学生心态平静下来, 做好自我控制。当主体的情绪状态与歌曲表现的感情基调统一起来, 并在发声器官和精神上作好准备, 真正表现出歌曲的内涵, 才能在演唱时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四, 结合艺术实践, 培养学生形体动作的美感。我国传统的艺术讲求手、眼、身、法、步的配合, 正确的姿势, 好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能促进歌曲的艺术表现。课堂上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演唱时的声音表现, 很难兼顾学生的形体, 很多时候, 学生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跟歌曲并不协调。所以我们需要将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加强细节训练, 在艺术实践中检验改善。演唱时, 我们一般要求学生身体自然挺拔, 眼光集中有神, 在表现歌曲形象时恰当的使用眉、眼、面部肌肉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如果是舞台表演还要加上一些自然大方的手势, 当演唱者融入歌曲情感和角色表演中, 并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恰当的动作和表情, 就会产生逼真生动的表演效果。

歌唱的目的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能与听众引起共鸣。在教学中我们要与学生成为朋友, 既要对他们正确运用歌唱方法进行指导, 又要对心理和思维活动加以训练。只有让学生把歌唱技巧和理解作品、表达感情融为一体时, 才能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2].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修订版

上一篇:整车拍卖服务方案下一篇:山东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办发[201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