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定向培养协议书

2024-07-21

公益定向培养协议书(精选10篇)

1.公益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一

公益战略合作协议书

甲方:无锡市惠山泥人厂 乙方:欢乐义工环保协会

合作双方本着平等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经友好磋商,决定结成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乙方联合甲方及社会各界人士发起的《欢乐义工心手相连-非遗课堂》项目,达成以下战略合作意向:

一、项目合作宗旨:

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公益精神,传播全民的非遗手艺的普及。以助残理念为基础,就提高全民对非遗文化传播、传承的责任感,帮助残障人士获得新的生活技能为宗旨。

二、合作方式:

1、甲方作为《欢乐义工心手相连-非遗课堂》的战略合作伙伴,认同《欢乐义工心手相连-非遗课堂》的理念和宗旨,同意并授权乙方在项目宣传和执行过程中合法列明甲方系乙方在《欢乐义工心手相连-非遗课堂》项目中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2、甲乙双方如需使用对方相关的公益项目内容,需提前获得对方同意。

3、双方所做的一切宣传推广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以及保障甲方的正当权益。

4、乙方将在《欢乐义工心手相连-非遗课堂》项目中,开展与甲方相关的策划和推广等活动,甲方将就乙方《欢乐义工心手相连-非遗课堂》中符合甲方宗旨的公益活动,进行积极配合和参与。

5、甲方在乙方《欢乐义工心手相连-非遗课堂》项目中,免费提供师资力量,项目中所涉及的物料、材料由乙方向甲方统一购买。

6、乙方承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中,无偿帮助甲方宣传与推广。

三、合作期限:

双方经友好协商,就《欢乐义工心手相连-非遗课堂》项目的合作期限为自签署本协议起五年内有效(年

日至

日)。

四、其他约定:

1、乙方承诺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遵照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和执行整个项目。

2、双方合作是平等自愿的,乙方仅以双方均认可的范围和方式体现甲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甲方有权在本协议有效期内监督乙方合作行为的正当性、合规性,有权提出合理建议,共同完善并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4、任何一方不得以另一方组织和项目的名义,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损对方品牌和形象的活动。否则,另一方有权终止合作协议。

5、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未尽事宜,双方可友好协商解决。

甲方:

乙方: 公司盖章:

公司盖章: 签订日期:

签订日期:

2.公益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二

关键词:初中生,公益心,现状,公益教育

我国的公益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希望工程”、“春晖行动”、“中国志愿者日”等公益行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公众的公益理念滞后、公益能力不强、公益文化缺失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承担者,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公益、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主题,培育公益心是青少年心理成长、道德成长、社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驱策个体公益行为的内在机制是公益心,它是一种“谋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之心,表现为个体对待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良心、善心、同情心、责任心、仁爱之心、奉献之心等”[1]。公益心表征了个体践行公益的精神诉求,心理学意义上集中体现为爱心,伦理学意义上集中体现为道德情操,公民学意义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

本项研究选取苏南地区WX市城区14~16 岁初中生为对象,围绕慈善公益心、人际公益心、环境公益心、科学公益心等四个方面设计公益心调查问卷,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0 份,获得有效问卷2477 份。在有效问卷对象中,男性为1256 人,占50.7%,女性为1221 人,占49.3%;14 岁年龄组为832 人,占33.6%,15 岁年龄组为795 人,占32.1%,16 岁年龄组为850 人,占34.3%。

一、初中生公益心现状

社会生活中公益无处不在,基于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归纳出初中生公益心主要表现在参与慈善活动、人际交往、环境保护、科学创新等方面,下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1. 慈善公益心———大多数初中生热心慈善活动,同情心、慈善认知有待提升

慈善是基于博爱与仁慈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慈善公益心的基础是“同情心”。在调查问卷中,主要从初中生内在体验和移情作用出发,通过他们对扶贫、助弱等慈善活动的体验与认知,考察他们投身慈善、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等公益行为状况。

城市初中生群体中,少数人对慈善的认知尚有些“模糊”,但慈善公益心总体积极向上,认知取向正确,他们愿意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不仅愿意帮助身边的人,也愿意帮助那些远离自身、素不相识的人群,而更多的人则把慈善行为视为自身的一种社会责任。

数据显示,“同情心”处于低位,在值得同情的情境中超过二成的人甚至没有任何体验,作为一种心理与道德品质,同情心的缺失对人的情感与道德发展非常不利;助人方面,初中生受到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较大,以致出现助人问题上的心理矛盾;针对“骨髓捐献”问题,由于缺乏科学常识和正面引导,近六成初中生出现心理矛盾和行动上的对立。

2. 人际公益心———大多数初中生能够助人为乐,集体意识、助人行为有待提升

在人际交往中,公益心体现为一种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利他”关系。在调查问卷中,着重从初中生的“公德”与“利他”等公益行为出发,考察他们的公共行为、助人行为、集体意识,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章守纪等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

城市初中生群体中,大多数人能够尊老爱幼、礼让待人;对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大多数人能够体验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的体验不仅能够让受助者受益,更能够强化与提升助人者的道德情操;在与人分享问题上,尽管调查对象主要是独生子女,但大多数初中生还是能够“与人分享”,这种品质是他们适应人际关系、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合作能力的心理基础。

初中生人际公益心存在的不足是:在涉及集体利益问题时,近半数的人没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没有将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融合起来,少数人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在助人问题上,初中生并不缺乏热情,但由于受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超过半数的人对陌生人的求助持有疑虑,以致影响助人行为,甚至有人持有不帮助陌生人的态度;面对自己不太喜欢的同学时,超过半数的人不能很好地处理知、情、行的关系,由于情感原因导致助人行为的矛盾与纠结,有的则表示不愿帮助自己所不喜欢的人。

3. 环境公益心———大多数初中生热心环保,环保意识、参与能力有待提升

环境是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培育初中生环境公益心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调查问卷中,主要从初中生的环境意识、环保态度、践行能力以及关心环境的价值观与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

绝大多数城市初中生能够关心环境公益问题,当出现诸如“拧紧水龙头”之类生活中的事件时,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履行自身的公益责任;在这一群体中,绝大多数人能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这说明他们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晰;当遇到危及环境与公共卫生的事件时,大多数人能够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设法制止那些对环境的不友好行为,对于14~16 岁初中生来说,有这样的环境意识是难能可贵的。

相比之下,尽管大多数人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知与行显然有一定的脱节,当遇到具体问题时,有95%的人可能因为赶时间、抄近路等原因而出现对环境不友好的行为;在是否参与环保组织问题上,多数人表现为“心理纠结”或“不愿意”,可能因为初中生对这样的公益组织不甚了解,或者是怕影响学习而不愿参加这样的组织;由于许多初中生参与环境公益活动的机会较少,环境公益能力的形成也相对滞后,在涉及环保宣传活动的策划方面,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不知”和“无能”就是证明。

4. 科学公益心———大多数初中生具有科学认知,参与热情、身体力行有待提升

科学公益心体现在节能减排、合理消费、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问卷调查中,主要从初中生对科学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以及运用科学知识中体现的公益精神等进行考察分析。

绝大多数城市初中生相信科学发展与人类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即“科学造福人类”,说明他们对科学公益的认知是清晰的;在正确的认识导引下,大多数初中生也积极寻求用自己的智慧、科学的方法服务周围的人,尽管部分人尚未体现在行动中,但他们思考过这类问题,从而为将来的科学公益行为奠定认识基础;在科学认识引领下,当面对诸如“迷信活动”这样违背科学的情境时,大多数初中生表示能够以科学的立场付诸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初中生追求科学的精神。

不可否认,初中生对科学公益的认知渠道存在偏差,大多数人还仅限于教师、书本、影视,属于间接认知,而基于行动体验的直接认知很少;在科普宣传方面,作为宣传者主动参与科学公益活动的人数不足四分之一,而从未参与该类活动的人接近半数,初中生参与科学公益活动亟待加强;“参与热情”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初中生科学公益心的不足,其中参与热情较高者不足三分之一,更多的人属于缺乏热情者,对科技活动缺乏热情会降低科学公益活动的参与度,不利于科学公益心的发展。

二、初中生公益心培育的建议

初中生公益心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的方式是综合的,一些学校和社会组织已开始在公益教育实践层面进行尝试。2011 年初,北京市中小学开始试点《志愿服务手册》,其中,小学教材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教材名为《践行志愿者》[2]。公益心的培育既是面向个体的“个人行为”,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方位地实施公益教育。

1.家庭层面的公益心培育重在示范

调查表明,许多初中生公益行为上的不足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因此,公益教育应当从家庭做起。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长的行为示范对公益心的培育至关重要,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父母的公益修养、公益意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公益行为,父母的示范作用可能形成一种家庭生活方式,从而有利于初中生公益心的成长。

2.学校层面的公益心培育重在策划

学校是培育初中生公益心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教育的最大优势是能够策划具有明确意义的公益教育活动,调查表明,初中生公益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教育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公益教育课程、开展公益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参与公益、热心公益、奉献爱心等方面的素养。

3.社会层面的公益心培育重在参与

公益活动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活动,调查表明,初中生公益认知、公益能力、公益精神是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适应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公益心的培育关键在于引导初中生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内核。社会公益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是培育初中生公益心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沈贵鹏.公益教育: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下).

3.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其培养 篇三

【摘 要】公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利益事业,热心公益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表现,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我国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者这一团体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公益事业的主力军。参加公益活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达到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公益活动的平台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将对我国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素养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培养

高校工作其中的一项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素养,这对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不断涌现,各大公益活动都有大学生的参与,这对他们个人和社会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投身公益在提升他们的公益素养的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和学校为大学生参与公共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鼓励他们投身公益,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大学生志愿者永远活跃在公益的第一线。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同样也要看到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学生公益素养普遍不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进行探究。

一、公益素养概述

(一)公益素养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

目前,学术界对公益素养没有进行明确的解释。但是,从公益活动中不难看出,公益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掌握公益知识;二是熟知公益过程和方法;三是公益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概括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公益素养是指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而不断地拓展公益知识并从中获取正确的公益价值观,进而在公益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和品格。

(二)大学生公益素养

大学生公益素养则是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通过对公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探索出的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它的具体表现为公益活动中的能力和品格。一个真正具备公益素养的大学生,就应该具备形成正确的公益认识、热切的公益情感、端正的公益行为、过硬的公益能力和坚定的公益意志这五个公益素养中的基本要求。这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培养公益能力和公益品格,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公益素养。

(三)大学生公益实践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向的一种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服务社群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途径。经由这一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中,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四)大学生公益实践的属性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联动性等多重属性,体现了青年学子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其中的自愿性指的是大学生自愿参与公益活动的举动,也就是说参与公益活动要以学生的自愿为前提;社会性是指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在社会领域践行,其活动平台是在社会,服务对象的指向也应具有社会方面的特征;而利他性是强调公益活动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以更多人的公共好处为目标;最后的学习性则是在说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把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现实中加以应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二、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现状

(一)对公益知识知之甚少

根据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的大学生了解当下新提出的“新公益”的理念,有一大部分大学生对这个概念知之甚少,甚至还有一无所知的。还有,他们对公益知识的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学校的公益信息活动网站。开展公益活动也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捐赠衣物,无偿献血等活动,通过其他途径参与的很少。此外,大学生也几乎不了解与公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大学生公益知识的掌握不全面,更有的大学生认为所谓的公益是要以牺牲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他们就减少花在这些课外活动上的时间。这就导致了他们对公益活动完全提不起兴趣。

(二)缺乏公益情感、公益意志不坚定

大学生的公益情感反映的是大学生对公益的心理体验,公益情感影响着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看法还有他们参加公益活动时的兴趣。它常常表现为“爱公益”“恨公益”“冷公益”等行为。“愛公益”是指热衷于公益,认为公益行为可以帮助他人并为社会做贡献,这是积极的公益情感;“恨公益”是指完全否定公益的作用,认为公益行为不但费事费力,而且还有损个人的利益,从而表现出拒绝参加公益的行为,这是一种自私的公益情感。“冷公益”主要是指对公益采取漠视的态度,觉得公益是有钱人和有关公益机构的事,认为公益与个人无关,觉得参不参加公益无所谓。在公益活动中常常采取懈怠的态度,即使偶尔参加也跟随大流,毫无自觉性可言。 就大学生的公益意志而言,他们刚开始报名参加公益活动只是为了图新鲜,但是报了名后发现,自己没有多少时间参与,参与公益活动既费时又费力,得不到什么利益上的回报,所以半途而废的志愿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公益意志不坚定,也是没有办法完成公益活动的。

(三)公益能力弱、公益行为出现偏差

大部分公益活动都是以公益团体的形式参加的,但是,大部分志愿者指出,团体活动时,团队协作能力存在明显的欠缺。这就造成了公益能力明显不高。此外,学生在进行公益行为的选择时,主要都是以捐赠、献血、助教、爱老等作为活动内容。但是,由于这些活动在完成时受大学生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完成公益活动时缺乏一定的行为自主性,真正实施起来是会造成行为偏差的。公益行为是公益素养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公益实践的能力上。所以,公益行为的偏差或公益能力的不足都是造成大学生公益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加大对公益知识的宣传,让大学生对公益知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要让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并对公益培养一定的公益能力和品格,这必须以学生对公益知识的认知为前提。如果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公益,那又何来的参与公益呢?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公益认知是基础。这就要求社会和高校注重对公益知识的宣传,丰富公益知识的宣传渠道,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书籍、杂志、网络等对公益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情感,帮助他们坚定公益意志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说明公益情感在公益认识向公益行为的转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益情感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人们公益认知的发展,从而帮助大学生产生自觉的公益行为。因此,应该帮助大学生培养“热衷于公益”“爱公益”这样积极的情感,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积极参与,把公益行为当做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有意义的活动,从而积极投身到公益活动中。从培养坚定的公益意志来说,应该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定的公益意志,让他们明白做事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保持自己的热情,遇事不退缩。这些都是可贵的公益意志。增强这些意志品质有益于养成坚定的公益意志。

(三)培养大学生公益能力

从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公益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团队合作能力弱、协调能力不足、办事效率低等方面。学校或学生自己在培养公益能力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欠缺的方面着手。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组织能力,积极动员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向正式的公益机构学习,不断提高大学是公益活动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学校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应该增加与公益素质有关的内容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发展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通过学校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公益素质是切实可行的。所以,应该通过对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肩负起以后回馈社会的责任感。今天的大学生在未来会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在校期间就应该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公益的种子,是未来这颗种子以后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学校增加公益素质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大学生提高公益认识、增强公益情感、坚定公益意志,更好地践行公益行为,从而服务社会。这不但使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公益素质。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公益事業的主力军,对未来的公益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良好的公益素养能帮助他们在公益事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的公益素质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可以带动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探讨》《当代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

[2]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张敏.《中国慈善事业调查:我国人均捐款额仅为0.92元》.《工人日报》,2006.

4.公益性岗位聘用协议书 篇四

一、甲方根据工作需要,按照批准的公益性聘用岗位安置乙方工作,也可将乙方安排在本单位的其他公益性岗位工作,聘用期为一年,自20xx年9月1日至20xx年8月31日止。

二、聘用岗位及工作地点

根据甲方工作需要,乙方同意 岗位工作。 工作地点位于 。

三、劳动报酬: 乙方工资标准为 元/月。

四、甲方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合理确定乙方工资待遇,合理安排乙方的工作时间,若甲方延长乙方工作时间的,应依法安排乙方补休。

五、乙方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

六、乙方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按照有关政策法规规定

做好本职工作,服从甲方的管理,服从工作安排,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协议书

《公益性岗位聘用协议》。甲乙双方根据甲方工作需要可协商变动乙方的工作岗位.乙方应服从甲方安排,如双方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双方解除聘用关系。

七、乙方在遵守甲方相关管理规定、无缺旷、迟到和早退并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甲方按月足额发放工资,按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其中属个人缴纳部分由甲方从乙方工资中代扣代缴)。

八、乙方应遵守甲方的上、下班制度,若有事不能到岗须向甲方所在单位(部门)有关领导请假,否则视为旷工。

九、上、下班不得无故迟到、早退。上班超过、下班早于规定时间30分钟以上的,计为迟到或早退一次,当月迟到,早退累计超过10次以上的,本人需作书面检查,用人单位通报批评,经批评教育不改,用人单位可以解聘或不再续签聘用合同协议。

十、乙方应忠于职守、履行工作职责,因乙方本人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甲方可以解除聘用协议。乙方无故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超假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天的,甲方可以解聘或不再续签聘用协议。

十一、甲乙双方因正当理由需要提前解除聘用协议,须提前30天书面通知对方,经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方可解除聘用协议,由甲方向乙方出具书面解除聘用协议的通知,并

将解除协议通知报一份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协议期满,甲乙双方若需要继续合作,需在协议到期前一月续签聘用协议,并对协议期内聘用人员履行聘用协议的情况 进行考核,将考核情况和续签聘用协议报一份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集。

十二、本协议一式三份,经双方签字,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份。

十三、本协议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本聘用协议依法订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甲、乙双方当事人必须履行聘用协议规定的义务。

5.公益倡议书 篇五

公益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只要有爱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投入公益。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甚至,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给无助的人一句安慰的话……这些都是微公益。微公益正是倡导每个人在平常不过的生活中,从自己做起,从微不足道的事做起,以自己微博之力,用爱心、用善意来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让我们组织起来,在本单位开展微公益活动,以微薄之力,让泉州更美。

遇到迷路的人打听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热情主动告诉一声,要知道,对一个泉州以外的人来说,你代表着我们泉州的形象。

上车遇到老弱病、孕妇,主动让个座,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

带头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即使是夜间无人少车,也要等到绿灯才行。

遇到聚餐,提前招呼开车者不要饮酒,坐车者不要劝酒,奉劝喝酒的不要酒驾。

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尽量自带水杯,用完水后及时拧紧水龙头,避免大开水龙头;随手关灯,电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夏天到了,空调温度尽可能调节在26度到28度之间;节约用纸,多用手绢、抹布,打印材料尽量两面使用纸张。

开展“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就餐时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绿色出行。上楼时,如果楼层不高,不使用电梯,爬爬楼梯,身心俱益;外出时,如果路程不远,能不开车就不开车,选择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

……

虽然我们做的方方面面都微不足道,但却体现我们的真诚、热情、善意和爱心,……。

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来“微公益”吧!

倡议人:**

6.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护协议书 篇六

乡(镇)林业工作站(简称甲方)

乡(镇)村 小组(简称乙方)

为切实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经村委会及林业工作站推荐,乡(镇)场公益林管理委员会考核,甲、乙双方商定,甲方同意聘用乙方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并签订如下协议:

一、甲方聘请乙方为 乡(镇)场 村护林员,聘用期为一年(即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二、管护范围。座落 乡(镇)场 村 小组,共计 个小班,小班号,主要山场名称:,面积 亩,主要树种

,四址:东至,南至,西至,北至。

三、工资待遇。该管护区护林工资为 元/亩,全年工资元。

四、工资发放程序。护林员工资按期考核,工资年终考评合格后从补助资金中一次性兑现。

护林员工资由县乡镇林业工作站、国营林场负责人签字盖章,报县林业局作为汇款凭证。每位护林员在银行开设工资帐号,县林业局、财政局按规定将工资汇至帐户。

五、乙方的职责

1、自觉学习、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政策,自觉遵守护林员的规章制度和相关规定。

2、结合管护山林的特点,每月保持25日以上巡山制,每日巡山保持8小时以上,并做好巡山日记。

3、管护区内出现乱砍滥伐行为,及时制止、上报并记录好发生时间、地点及其他有关情况,全力协助乡镇生态公益林管理委员会对盗伐滥伐者进行

处罚,不得擅自进行处理。

4、有效制止管护区内征占用林地、开垦行为,及时发现并上报森林病虫害情况。

5、制止乱采乱挖和乱捕乱猎野生动植物,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其违法行为。

6、在火险等级三级以上(含三级)的天气时,进行全天巡山管护对防范重点区域要重点巡护,杜绝火灾(火警)的发生。一旦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扑救,确保其辖区内森林火灾受灾面积控制在其管护面积的0.35‰以下。

7、接受当地林业站的领导,认真完成林业站布置的有关工作,定期汇报管辖区内资源保护情况。

六、甲方职责

1、甲方必须对护林员进行培训。核发上岗证(书)配戴全县统一护林标志。

2、每年年底,对乙方护林实绩进行考核。对考核成绩为优秀(得分90分以上),奖励基本工资10%;考核成绩为良好(得分80-89分以上),奖励基本工资5%;考核成绩为合格(得分70-79分以上),奖励基本工资;

3、考核合格以上(含合格)的第二年续聘;对考核不合格者(得分69分以下),扣发基本工资的30%,终止本协议。

七、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当地乡镇政府和林业站各执一份,具备同等法律效力。

八、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未尽事宜,可参照《***县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考核办法》及《***县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办法》执行。

甲 方(盖章):

乙 方(盖章):

7.公益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七

关键词:高校德育 大学生 公益精神

一、创新德育工作新格局

在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新情况,使高校德育工作更有效,已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当前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使高校德育工作日趋复杂,工作难度不断加大,要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就要根据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走出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跳出学校的圈子,创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德育工作格局,唯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谈到大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导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1]。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感情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2]在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方式的过程中,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这几者有机的结合,为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公益和公益精神

德国学者洛厚(Leuthold.C.E.)在1884年发表的《公共利益与行政治的公共诉讼》,认为公益是任何人但不必是全体人的利益。西方的现代公益之路起步得较早,与西方相比,我国的现代公益之路,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义大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的规定来定义: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提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但是,我国公益文化及公益事業发展相对落后。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一方面是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公益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的行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它不仅是人类情感迸发的一时冲动,更是一种以个体主体性获得的前提下的理性精神,是自利与利他的统一。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以公民为基础的第三部门组织能增进社会和谐因素,公益精神就成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公益精神不能仅依靠公民个人生活经验和修养来形成,还需社会条件和社会舆论的培育。培育和弘扬公益精神,是现代公民教育必须关注的时代主题。

三、 大学生公益精神和实践现状

我们对大学生公益精神和公益实践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5份,有效率达到95.3%。问卷参与5个,其中211高校2所,省级高校1所,市级高校1所。研究生75人,本科生300人,男生195人,女生180人。其中参与过公益活动的人数达到215人,没有参与过公益活动的人数185人。参与公益活动内容排列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到敬老院探望老人、到孤儿院看望孩子、捐赠衣物。[3]

问卷汇总分析显示,75%的被调查人认为公益就是无偿的帮助别人。8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愿意奉献的从事公益活动的愿望,但是目前学校开展的项目太少。调查显示除了3所高校由学生社团自主成了了爱心社,其余校园公益活动的发起基本都依赖于学校团委和院系团委。

由此次调查的问卷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和实践现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

四、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的价值

在当前的形式下,从大学时代开始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包含着两个基本的目标诉求:其一,大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二,促进社会公共事务的改善、社会结构各种要素的合理安排。一方面,公益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认清社会、理解社会。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正确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在大学生阶段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公益活动是一种实践型的道德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参与深入地了解社会,公益实践中,大学必然会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领域、不同职业行业的人打交道,获得关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培养关爱慈悲给予情怀和精神升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是一个在利他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利我价值提升的过程。

大学生通过实践获得道德情操的认识,这种认识再经过转化,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变为实际的道德品质,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最终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大学生大多还是“校园人”,还没有机会向“社会人”转接触到社会的机会还不多。在公益活动的开展中,大学生通过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身经历,

改革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贫富之间的距离日益加大,社会弱势群体亟待关怀,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公益精神的培养和养成必将为提升整个社会的关爱精神和奉献精神,做出有力的推动。

五、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成为课堂教育的一部分 云南高校自2008年开始全面展开了“生命、生活、生存”为主题的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旨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帮助学生在正确的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敬畏为生命,尊重生命前提下,注重学生的心智开启,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具有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围绕着三生教育可以融入公益精神培养教育的内涵,这样有助于三生教育理论的落地,学生在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能通过力所能及的公益实践方式去实践,更直观的就体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实践中得来的体验反过来又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化和升华,使得德育教育从第一层面上具有了生活化的经验更利于深入人心。

(二)形成良好公益的校园氛围 将公益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公益的传统和公益的现状到公益的精神,公益的形式诸多方面进行普及,形成良好的公益文化校园氛围。爱心社、关爱屋等等方式促进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认同公益文化。

(三)加强公益实践 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同社会各公益组织的联系,让公益实践进课堂、进校园,同时为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公益实践提供平台。云南是一个经济条件相当落后的省份,在这片土地上活跃着众多的国际、国内规模不等的公益慈善组织,为云南学生的公益实践提供了很多可行的条件。

(四)建立激勵的长效机制 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奉献意愿和热情,完成志愿活动的目标。在大学生的认知范围里,对社会的现状比较关注,对社会的未来有着期待,仍然怀有理想和责任感,潜意识里具有改善社情民生的愿望和热情。而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各种观念尚未定型,相对容易变化,思维也比较活跃,对于精神追求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渴望在社会中获得荣誉、赞许、嘉奖,以此来确证自己是否被认可、被需要、被尊重。因此,在实际行动上,潜在的愿望和热情并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究其原因,就是在客观现实面前,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使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的双重压力,在利己行动和利他行动不可兼得的情景中,无偿性、公益性的志愿奉献往往只能被放置在不重要的位置上。根据这样的心理和思想特点,纯粹的道德理想主义是不能满足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在志愿行动的激励上,除了有理想信念的教之外,还必须有可见可感的激励措施。因此,志愿精神只有目标和理想的崇高,仍然不能够产生强大的、长期的吸引力,需要有科学的激励方法来持久地调动大学生的选择倾向。在现代管理科学中,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激励也就是一个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借鉴这一理论,志愿精神培育中的激励机制,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志愿精神中的“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核心价值得到体现,提升社会公共道德、促进社会和谐。

六、结语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和公益实践,不仅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是德育教育生活化和实践化的选择,还将促进关爱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6,第l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

8.公益家教倡议书 篇八

亲爱的同学你可还记得,在曾经求学的路上,多少次遇到难题时的困惑与沮丧?

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应该还记得,多少次,可敬的师长,可爱的同学,给予你无私的帮助,让你由困惑而释然,由沮丧而兴奋!那么,你是否乐于那份豁然开朗的喜悦,而埋下心愿要当一名传道授业的师者呢?

或者,你也可能是不幸的,曾经的困惑久久不得消逝,萦绕在你的脑中无法挥去。那么,你是否深恶那份知而不解的迷惑,而暗下决心要做一个答疑解惑的使者呢?

亲爱的同学,你可还记得,在曾经的某一天,他人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让你满心感动?你可还记得,你也曾经悄悄地在心中许愿:只要我能够,我也要献出我小小的爱心,去温暖身边的人众?那么,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至交好友:他们也曾经和你一样地向往大学的生活,也曾经和你一样地勤奋学习,但是,他们由于悟性稍差,又兼无力承担课外辅导的经济负担而在高考中失利,无缘大学。而如果他们能多一些课外的辅导,也许就可以圆了心中和你们一样的大学梦。

那么,亲爱的同学,你是否觉得你的大学生活过得还不够充实,你还有大段的课余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你是否觉得在单纯的学校生活之外,你还需要一个与社会更多接触的平台?你是否满心热忱愿意助人解惑?你是否心怀感恩渴望回馈社会?你是否心念旧友希望每一个学子都能圆

大学之梦?你是否在学习之外还想要一个社会实践台?

如果你至少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加入我们的义务家教行动吧。我们将向家庭有困难的学弟学妹提供力所能及的义务家教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树立必胜的信心,帮助他们达成心中的梦想。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要传播无私奉献的爱的精神,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心系社会,关爱大家的高尚品格。

奉献、互助、进步是我们的宗旨,向困难家庭学生奉献爱心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去帮助想读书的学弟学妹们实现梦想,让点滴之爱汇聚成流,让世界因为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此次活动面向全院学生招募志愿者,凡我院愿意提供义务家教服务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我部将对所有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同时负责联系受助学生,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志愿者的学科特长进行相应分配,争取让每一名志愿者发挥所长,让每一名受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我部将根据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的时间与受助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所有志愿者进行考评,表现出色者将给予表彰奖励。

报名方式:

报名截止日期:

如有疑问,请联系电话***。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社会实践部

9.公益性岗位协议 篇九

甲 方: 镇劳动保障站 乙 方: 村

丙 方: 身份证号: 现居住地址: 联系电话: 援助证号/求职登记证号:

经协商,甲乙双方同意丙方在公益性服务岗位上岗,签订本协议:

一、公益性服务岗位是以满足社区、行政村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是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帮扶措施,是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渡过生活难关而推出的一种过渡性、临时性、救助性、保护性岗位。丙方自愿申请上岗。

二、本协议期限为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初次上岗人员其中含试用期一个月)。

三、丙方同意甲乙双方的安排,在 村 岗位上岗,完成该岗位所承担的各项公益性服务。

四、丙方在上岗期间必须遵守公益性服务岗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甲乙双方的考核考评等管理,配合县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的检查。

五、公益性服务岗位实行责任公示,甲乙双方对公益性服务岗位服务人员的姓名、照片、岗位名称、责任区域、在岗时间以及监督电话等在公示栏予以公示。

六、甲乙双方按月支付丙方的公益性服务岗位劳务性费用 元。

七、如丙方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甲乙双方有权中止本协议:

1、经考核确认为不胜任,又不接受另外安排的;

2、三次考核被评为不合格的;

3、严重违反纪律或公益性服务岗位规章制度,不履行规定义务,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的;

4、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行政村、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5、未经批准不上岗或无正当理由擅自离岗、逾期不归,连续超过3日或1年内累计超过9日;

6、因岗位调整、撤并、缩减需要变换岗位,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7、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上岗条件或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

8、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9、。

八、丙方在签订协议期限内办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手续的,本协议在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含依法提前退休)当月中止。

九、丙方在本协议期限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协议自动作废。

十、丙方在协议期限内不得重复享受其他就业扶持政策。

十一、本协议期满,且丙方在公益性服务岗位服务期限未满3年的,经丙方书面申请,甲乙双方考核合格后可续签协议。

十二、甲方或乙方为其办理协议备案提档手续并及时在台帐上和《桐庐县就业援助证》、《杭州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的“就业情况”栏做好记载,其《桐庐县就业援助证》、《杭州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和档案分别由劳动保障(站)室和县就业管理服务处集中保管。

十三、本协议未尽事宜按相关文件规定办理。

十四、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丙方(签字):

10.公益定向培养协议书 篇十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66-02

1 办好公益性医院急需经济管理人才

1.1 医院补偿机制不足 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已达到医院经济难以运行的地步。“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事业即不以盈利为目的,公共共同受益的事业。但政府的福利主要用于健康教育、预防、保健、重点学科建设,特殊病人的治疗和抢救。而政府对公益性医院的投入逐渐减少以至“断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又不以盈利为目的,医疗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首先是公益性医院运行中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福利价格”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各项开支,而补偿机制不完善,使医院的发展举步为艰。其次是医药分家,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后,公益性医院失去了药品加成收入这块国家对医院实行的政策性补偿,医院将减少一笔可观的收入,特别是对一些“以药养医”的小医院影响更大,公益性医院如果得不到国家其它方面的补偿和扶植,将会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1.2 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给公益性医院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 国家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实行职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这将给公益性医院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①它将使医院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医保部门与参保职工对医院的选择性增加,“优质、适价、高效”成为病人选择就医诊所的基本标准。选择定点医疗一方面增加了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性,造成病人在医院之间重新分布。另一方面,把竞争机制引进了医院,使医疗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医院组成行业,病人组成市场,病人选择医院,医院开展竞争,在竞争中公益性医院按市场规律参与竞争,而一些医院却不按市场规律参与竞争,这就给公益性医院增加了敢想而不敢为的困难;②公益性医院收入受到限制。医疗保险基金筹资率与职工工资总额挂钩,实行“以收定支”的原则,使医院从参保对象所得的业务收入总额受到限定,加上保险基金对医疗服务的付费结算方式改革,项目收费方式由多种定额付费方式取代,使医院就诊人次、住院日、标准病例等单元服务收入受到限制;③公益性医院的管理力度加大。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越来越多地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管理,更要学会依法治院,规范行医,医院的管理者如果不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使医院的运行机制与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医院将会失去改革和发展的大好时机。

1.3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社会对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程度、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就医观念以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向康复保健型转变,这就要求医院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就医方式,变坐堂接诊为主动上门服务,积极为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的思想,合理调整优化医院的医疗结构、布局和流程,努力改善就医环境,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要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医疗、预防、康复保健需要,更要算好医院发展建设的经济账。

1.4 医疗市场竞争方式出现新的变化 一段时间以来,医院把扩大规模、增加投入、新上项目、设备即外延型发展模式作为医院主要的竞争方式,它虽然使医院的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精尖设备大战,医院费用高涨,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的负效应,导致了医院改革的畸形发展,这是有偿于我国国情的。新时期医院的竞争,应走内涵型即内在综合实力的竟争,概括起来主要是经营管理、科技、人才、服务质量和技术特色方面竞争,公益性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5 公益性医院管理模式的变化 要求管理者要懂经济、懂管理。医院发展的快慢,综合公益实力的强弱,除了外部环境条件的客观因素外,但更主要取决于医院的内部经营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成果。强化科学管理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经验式管理已逐渐被现代化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所代替,这就要求医院的管理者要走出经验式管理的误区,更新管理观念,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业务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转变。力争做到,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体制系统化、管理方式科学化、管理效能高效化、管理行为法制化,并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使医院上下,人人职责分明,任务明确,以达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效果。

2 公益性医院管理干部目前的现状及问题

2.1 公益性医院的管理者以业务型为主 目前.医院管理干部主要是从医务人员中选拔,特别是县级以下基层医院更是如此。业务型干部对如何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医学科学规律来加强医院的管理,在促进医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业务型干部即要抓行政管理,又要钻研临床医学技术,难免有顾此失彼,这就造成了医院管理水平不高,跟不上卫生改革步伐,由此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2.2 公益性医院领导者的选拔 大多数是上级组织部门考核,他们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专业上有些造诣的专家型人才身上,这就形成了公益性医院管理者以业务型、专家型为主,而少有懂经济会管理的经营型干部的局面。由于业务型、专家型干部长期从事某一专业技术工作领域,难以脱离局限的思维模式,这就更加约束了公益性医院发展速度。

2.3 现代的医院管理已不同于计划经济年代 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考核形式和标准很难把握。目前,卫生技术人员的考核已步入正轨,多以定量考核为主,直接与晋升职称挂钩,提高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管理人员的考核方法较抽象,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其实际能力,并且其考核结果未能与职务晋升、职称晋级相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4 公益性医院管理干部待遇较差,队伍不稳定 我国目前医院管理专业未形成独立的职称系列,在医院这样专业技术职称密集的单位,职务与职称不能挂钩,就失去了管理岗位应有的吸引力,特别是工资套改与职称挂钩后,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也是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2.5 大多数业务型管理干部都普遍存在问题 大多数业务型管理干部认为从事管理工作是暂时的,是靠不住的,最终还要到专业技术工作中来,这就造成了对管理学的研究、学习缺乏兴趣,日常工作只是应付,而把大量的精力用于钻研业务技术,这种陈旧观念不仅跟不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卫生改革的步伐更使我国公益性医院管理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2.6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一直被当作福利性公益事业单位的医院,其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政府的扶植,这就使医院的管理者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致使许多人工作缺乏自主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开拓进取;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医疗市场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等感到很难适应。这也是我国中小城市公益性医院管理水平不高、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培养高素质医院经济管理人才的对策和措施

3.1 在目前医院缺乏经济管理人才的情况下 选拔医院的主要领导,要敢于启用那些懂业务、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年轻人优势多:一是深知自己经验不足的缺陷,爱学习,思想活跃,能够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二是没有计划经济时期管理医院等、靠、要的思想框子,勇于开拓创新,市场观念强。因此,如果配一个经验丰富的好搭档,可解医院缺乏经济管理人才之急。

3.2 脱产培训 对在业务干部中选拔到领导岗位的要进行脱产培训,到高等医学院校管理专业系统进修补课。

3.3 对在职专业技术管理干部 开设经济管理培训班,增加经济管理理念,面对市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3.4 实施相应的目标培训 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让其参加相应的短期医院管理研修班,培养管理能力,增加经济管理意识。

3.5 建立人才进修学院 有条件的省、市卫生厅、局,可以建立卫生管理人才进修学院,或是在高等医学院校增设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医院的管理干部可以定期选修相应课程。

3.6 组织医院管理干部到国内外管理先进的医院参观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可以请国内外知名管理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不断更新管理理论,使我国的医院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

3.7 建立医院经济管理考核机制 奖惩机制,促进医院管理者提高理财、经营能力。

3.8 医院实行院科两级成本核算 让医院各级管理者都来研究经济、研究管理,使之提高医院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上一篇:硬笔书法培训教案下一篇:小学美术会飞的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