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共11篇)
1.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一
信息技术《智能彩灯》课堂教学及心
得体会
《智能彩灯》课堂教学及心得体会
2014年6月10日至6月12日,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温州市九山湖畔的温州市籀园小学和温州市第四中学举行,旨在明确浙江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研究等在实际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在浙江省教研员z老师、温州市教研员z老师和温州中学z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十分幸运地开出了一节关于Arduino开源机器人的公开课《智能彩灯》。
一、问题描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器人教学
也逐渐地进入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然而大部分人(包括学生、教师)对机器人的认识却只停留在表层,认为只有带轮子的、会动的、有机械臂的才算是机器人;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机器人的应用,如:ATm取款机、交通红绿灯、超市的自动门等。而对LED灯的控制则是机器人最为常见的一种生活应用,也是机器人入门学习的一般途径,故初步确定本节机器人公开课的主题为:智能彩灯——全彩LED灯光色彩的调制。
二、方案设计
方案一:
基础任务:利用word软件获取颜色RGB值,用数值控制全彩LED灯的灯光色彩;进阶任务:利用电位器控制全彩LED灯光色彩,电位器数量为:1~3个。
方案二:
基础任务:利用word软件获取颜色RGB值,用数值的设置调制全彩LED
灯光色彩;进阶任务:制作创意小台灯。
方案三:
基础任务:利用一个电位器调制全彩LED灯光色彩;进阶任务:制作创意小台灯。
根据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是第二节课接触Arduino,但在Arduino机器人方面仍然是零基础状态。再结合40分钟的课堂环节的预设、机器人教学内容的难易情况分析,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方案一:基础任务——利用word软件获取颜色RGB值,用数值控制全彩LED灯光色彩,进阶任务——利用电位器控制全彩LED灯光色彩。
三、RGB三原色原理
1、三原色原理:
利用红色(R)、绿色(G)、蓝色(B)三种颜色的不同浓度的混合可以调制出各种色彩,其中RGB三色值的范围:0~255。
2、获取颜色的RGB值:
在word软件的“字体颜色”工具的
“颜色”对话框中的“自定义”选项卡下,可以任意选择喜欢的颜色,同时可以获得该颜色的RGB值,如图所示。
四、硬件搭建
1、全彩LED灯模块
本节课所用到的全彩LED灯模块是由红、绿、蓝三个单色LED灯共阳极(5伏电压)组合而成的,该模块的三种颜色信号输出范围是0~255,可以通过Pwm端口控制三种颜色信号的变化得到多种灯光色彩(也可通过高低电平控制其中三个单色LED的亮灭)。
2、电位器
课堂任务中所涉及的电位器是采用奥松公司的Arduino旋转角度传感器,输入信号为模拟信号:0~1023,可调角度为:0~300度,接口为:S、+、-。
3、硬件连接
1)通过USB数据线,连接ArduinoUno控制器与计算机。
2)将全彩LED灯模块连接到ArduinoUno控制器板的Pwm端口上,记录LED灯颜色信号针脚所连接的Pwm端口的编号(3、5、6、9、10、11),如:11号(R针脚)、10号(B针脚)、9号(G针脚)端口,V则接正极:Vcc。
3)将电位器模块连接到ArduinoUno控制器板的模拟端口上,记录电位器所连接的模拟端口编号(0、1、2、3、4、5、6、7),如:7号、6号、5号模拟端口(以3个电位器为例)。
五、程序编写
完成硬件的搭建之后,通过程序的编写就可控制全彩LED灯光色彩的调制了。Arduino机器人可采用图形化的编程环境Ardublock。
基础任务——用数值控制全彩LED灯参考程序如下:
进阶任务——用电位器控制全彩LED灯参考程序如下(以3个电位器控制3种颜色为例):
六、拓展应用
根据“7E学习模式”,所有的学习材料都可以被组织成一个“7E”概念框
架,分别是:激励(Excite)、探索(Explore)、解释(Explain)、扩充(Expand)、延伸(Extend)、交流(Exchange)、测验(Examine)。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动手,已经掌握了用数值和电位器控制全彩LED灯光色彩;可以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延伸,发挥想象和创意利用不同传感器的结合使用,来控制全彩LED灯光色彩。例如:结合电位器、光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声控传感器等实现全彩LED灯光色彩的控制,既是对学生创意的锻炼,又可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更多的传感器,为各种传感器及输出模块的综合应用做好铺垫。
七、教学实践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在同学们眼里,机器人应该是和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一样(图)。
其实,机器人也可以这样(图,工业机器人)。
能自动执行工作任务的机器装置,都可以称为机器人。
我们上课用的机器人是小车样子的(展示实物)。
机器人可以划分为3个部分:输入装置、输出装置和控制系统(、图)。LED灯是最常见的输出装置。
【灯光变色视频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呼吸灯的制作,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进行研究;请大家观看一个LED灯的视频。(播放yeeLight视频)
教师:视频中的灯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一下:可以用上节课学的LED灯显示多种颜色吗?
教师:(引导:将红色、蓝色、绿色三种颜色混合就可以产生其他颜色,就是我们常说的RGB三原色原理。)现在就让我们具体地认识一下“RGB三原色原理”。
讲解新知,操作演练
【RGB三原色原理】
教师:科学发现,所有的颜色都可
以通过红、绿、蓝的不同比例混合得到,这就是RGB三原色原理。
(播放PPT/教师讲述——调色案例)
1、颜料混合图片(引导:美术中的,颜色调制)
2、RGB三原色中,红、蓝、绿颜色值的范围都为:0~255。
RGB三原色值的范围
R(红)
0~255
B(蓝)
0~255
G(绿)
0~255
【全彩LED灯的工作原理】
教师:那么进一步地认识RGB三原色原理后,可想而知:视频中的LED灯是利用红色、绿色、蓝色三盏单色LED组合而成的,这种LED叫做全彩LED。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盏全彩LED。(实物展示全彩LED灯模块)
一盏全彩LED灯所包含的红色(Red)、蓝色(Blue)、绿色(Green)单色灯,与全彩LED灯的R、B、G针脚相对应。(PPT播放——全彩LED灯的结构简介)
全彩LED灯
单色LED
针脚
V
红色
R
蓝色
B
绿色
G
教师:RGB三原色值与LED灯亮度值范围一致。
RGB三原色值的范围
全彩LED灯
针脚
值的范围
R
0~255
R
0~255
B
0~255
B
0~255
G
0~255
G
0~255
【重点提示】这一款全彩LED的R、B、G针脚值与RGB三原色的R、B、G值相反。
【抛出疑问1】
教师:如何利用全彩LED灯显示出你喜欢的灯光色彩呢?
首先,必须获取喜欢颜色的RGB值。
【提示】颜色RGB值的获取方法
1)打开woRD软件
2)在“开始”菜单中,选择“字体颜色”选项卡中的”其他颜色”。
3)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自定义”选项卡。
4)拖动光标与滑块,选择一种喜欢的颜色,获取该颜色的RGB值。
5)记录该颜色RGB值,并计算对应的R、B、G针脚值。
教师:演示连接全彩LED灯与Arduino主板
1)用“红线”连接LED灯V针脚与Arduino主板数字针脚中的一个正极针脚。
2)用“红线”连接LED灯R针脚与Arduino主板Pwm端口的S针脚,如:9号针脚S极。
3)用“蓝线”连接LED灯B针脚与Arduino主板Pwm端口的S针脚,如:6号针脚S极。
4)用“绿线”连接LED灯G针脚
与Arduino主板Pwm端口的S针脚,如:5号针脚S极。
全彩LED灯针脚
Arduino主板Pwm端口:3、5、6、9、10、11
V
Vcc
R
9号S极
B
6号S极
G
5号S极
【提示】记录连接的针脚编号。
教师:演示在全彩LED灯中显示该颜色
1)打开arduino编程软件的Ardublock可视化编程界面。
2)从“引脚”选项卡中拖拽出3个“设定模拟针脚值”,设置对应的端口号。
3)设置R、B、G针脚对应的模拟值为该颜色对应的“RGB”值。
4)选择正确的串口号,下载程序。
5)展示全彩LED灯效果。
【任务1——显示你喜欢的颜色】
教师:播放PPT任务1
任务1内容:利用word软件获取喜欢的颜色的RGB值,并用LED灯显示出来。
任务时限:5分钟
温馨提示:如遇问题,可以参考帮助文档。
【任务1作品展示——师生互动】
教师:大家举起LED,相互展示一下。
【引入电位器控制灯光色彩】
教师:如何让LED灯色彩变换更加智能?(引导:比如,上节课怎么控制灯光亮度?)
教师:全彩LED灯RGB针脚的数值范围为:255~0,而电位器的数值范围为:0~1023。那么,电位器如何来控制LED灯呢?(演示电位计与“映射”的编程)
【任务2——旋出来的颜色】
教师:播放PPT——任务2
任务内容:利用电位器旋出你喜欢的颜色。
任务时限:5分钟
展示作品,评价总结
【展示作品】
教师:任务的挑战时间已经结束,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几个小组的灯光作品。看到你们的灯光作品用了3个电位器(或1个电位器),可否给我们演示一下你们是怎么编程并调制出这种颜色呢?
【课堂总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值和电位器调制全彩LED灯光色彩。
还有其他方式来控制LED的色彩吗?
我们还可以用声音、温度、光线等信号来控制LED灯光的变化。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智能彩灯》的设置为机器
人课程的第二课,意在为学生呈现直观的全彩LED灯光色彩的控制,消除对机器人的片面认识和对机器人编程的恐惧心理。从学生掌握的角度去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全彩LED灯的控制使用——调制出自己喜欢的灯光色彩;虽然部分学生比较安静、不活跃,但从学生课堂的具体行为上分析,他们对本节课是十分感兴趣的,甚至有学生敢于自主地探索、尝试全彩LED灯与电位器的结合使用。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正是机器人课程开设的初衷,而学生的兴趣则是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培养的前提,个人认为本节课基本上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课堂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此教学设计共在两个班级中进行上课实施,然而两个班级的课堂教学情况却截然相反。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平时课堂中都很活跃,且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在公开课的过程中,却只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十分地活跃,而另一个班级的学
生却是十分地安静、沉闷,甚至不敢大声说话。分析其原因,两个班级的学生水平都相差不大,唯一的不同是两个班级学生的位置排列与听课老师的就坐位置。
一班学生是竖排就坐的与平时上课相同,学生自然地适应该上课环节,同时听课老师基本就坐于后排对学生的影响不大。二班学生的就坐位置是六角形桌子,同时听课老师比较多且都分布于每组学生周围,学生很拘谨且难以自由地开展小组的合作讨论活动;因此相对一班的学生,二班学生在上课中的反馈与互动环节相对减少了很多,进而对课堂的教学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此,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面对不同活跃程度的班级,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上课过程中,多多预备几个教学方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1)、任务的难度: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及时地调整课堂任务的难易度。
2)、任务的数量: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适当地增减课堂任务的数量。
2、活跃学生课堂讨论的氛围
1)、可以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去,引导、带动他们去讨论,活跃课堂讨论气氛。
2)、面对学生起身发表个人观点或小组讨论结果时,教师可以提供几个方面的思路让学生去表述。
3、学习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如何让学生保持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呢?(值得继续思考)
2.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二
智能布线系统是一种将传统布线与智能管理结合在一起的系统。通过智能布线系统, 将网络连接的架构及其变化自动传给系统管理软件, 管理系统将收到的实时信息进行处理, 用户通过查询管理系统便可随时了解布线系统的最新结构, 并通过将管理元素全部电子化, 实现直观、实时和高效的无纸化管理。
从硬件角度来说, 智能布线技术大致可分为端口检测技术和链路检测技术两种:一是端口检测技术, 其在端口内置了微型感应器, 采用标准8芯跳线接入任一端端口即可有感应, 连接跳线需要按照顺序建立连接关系;二是链路检测技术, 依靠跳线中附加的导体, 通过特殊9针或10针条线接触形成回路进行检测。这两种技术都采用带外的管理模式, 在端口或旁侧增加感应能力来判断跳线的位置, 而不采用双绞线中1到8针的传输介质。当然, 智能布线也有其他技术, 比如传输线路载波技术, 再如将链路技术改良而融入一些端口技术的优点等。
从软件角度来说, 各厂商的产品方向基本一致, 就目前几个国外厂商来看, 有这样几个发展方向:一是加强软件管理能力, 通过后台软件增强图形化界面, 加入电子工作单机制, 丰富报表功能, 提高报警能力;二是以数据中心为背景, 增强对数据中心的描述能力, 融入容量管理、机柜管理、设备管理和机房管理;三是重视现场和远程这两个方面的管理, 一方面提高现场信息的辨识度, 另一方面增加远程管理的能力, 为形成一个综合管理的平台而不断地努力。
3.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医疗;植入式智能监测芯片;定位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04-01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被视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物品及物品与络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生产生活信息流的无缝链接,进而达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先锋,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1]成为了最为关注的技术。
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的发展状况
美国的某些医院已经开始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新生儿管理软件系统,利用RFID标签和阅读器,确保新生儿及小儿科病人的安全。通过给新生儿分配的固定在其前臂或脚上的RFID标签,把新生儿的健康记录及出生日期时间和父母姓名输入到系统里,只需要用RFID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新生儿的情况,从而可以更好地照顾婴儿。此外,标签内还内嵌了感应光线和温度变化的感应器;如果暂时移去标签或婴儿的体温过高,感应器就会感应到温度及光线的变化从而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分布在医院各处的感应器捕捉到信号并将其传送到医生或护士的电脑屏幕上,产生报警。
欧洲移动医疗成像技术在物联网的影响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该技术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和病人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来查看医学数字影像资料,例如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X射线和其他图像等。这项突破性的技术帮助了医疗机构及医生改进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医患关系,并且环保节能。
(二)国内的发展状况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发布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及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发展。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正是因为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及支持,所以现在国内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建立了基于IC卡的完善的合作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在山东的某些农村地区通过医疗系统与电信公司合作推出了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看病用手机刷二维码付款;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体系“厦门市远程心电监测分中心”在2010年1月17日成立,患者可随时随地检测自己的心电图;浙江省也建立了一个基于MPLS-VPN网络技术,结合数字化医疗,实现了三家省级医院的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盒就诊记录的跨院间的信息共享;基于流媒体技术、远程视频系统及信息挖掘技术的远程医疗系统也在飞速的发展当中[3]。
三、发展展望
现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系统大多都是用来对病人或医疗物资的管理、流通和溯源以及医疗终端的缴费系统上。随着各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智能医疗系统绝不是这么简单的功能,其发展必将使其应用更加智能化、集成化以及更加普遍化、日常化,并且整个智能系统也必将更加庞大。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必将提高,定期到医院体检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现在人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很多人都感觉到去医院体检太过费时,而且在体检的过程中也会使人感觉到某些不适。在未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因为基于人体植入式智能监控芯片的个人健康监控系统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纳米技术的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可以在一块很小的芯片上面集成多个可以检测人体不同理化指标的模块,它不只可以检测人体的体温而且可以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元素及激素的含量甚至可以检测是不是有癌变的细胞。
如果应用RFID技术读取有太多的局限性,所以智能监控芯片不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传输检测数据。智能监控芯片的数据传输是利用基于IPv6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芯片有自主控制的能力,在芯片没有检测到人体异常的时候并不会对外传输数据,一旦芯片检测到人体内的某项理化指标超标或过低时,就会通过芯片带有的无线通信模块跟最近的无线设备(例如:带有wifi的智能手机或PDA、有无线模块的电脑、能够介入互联网的其他wifi热点等)相连接,并将检测的各项数据按照设定的内容以短信、邮件等方式传输给指定的医生或是帮你叫救护车。然后医生可以根据收到的各项检测指标对病人情况做出判断,判定病人是应该去医院就诊还是应该注意饮食或调节生活习惯。
智能检测芯片也不只是能够检测人体的理化数据,还可以扩充功能,通过加入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可以在芯片中加入定位模块,将其植入到小孩子、老人、精神病人或保外就医的犯人等的身上,不但可以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而且一旦出现意外状况,可以向有追踪他人位置权限的部门(如:公安局)申请,从而定位到植入芯片的人在什么地方。或者更特殊的情况可以为植入芯片的人设定一个活动范围,一旦定位系统监测到他超出了这个范围,可以向指定的人发出预警信息[4]。
从上面的叙述不难看出,未来的智能医疗系统的中心是围绕人的基于人体植入式智能监控芯片的个人健康监控系统,而这个系统也不仅仅是一个芯片,它是智能芯片,无线通信及多系统融合的一个综合的庞大系统。
四、总结
随着物联网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发展,智能像前面所设想的智能芯片技术终将会被应用。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薛青.智慧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J].信息化博览,2010,5:56-57
[2]物联网周刊(智慧化医疗服务和无线医疗)[EB/OL],2010-08-30
[3]马淼.物联网模式下如何实现智能医疗[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8-11
4.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四
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长期存在,燃煤发电无论在装机容量,还是发电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为此,电力工业在安全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深化绿色和谐发展,积极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电力工业在“十一五”大气污染物控制取得巨大成就,烟尘、二氧化硫控制达世界先进水平,在超额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基础上,面临世界上最严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该标准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相比,无论是现役机组还是新建机组,烟尘、SO2和NOx排放限值全面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详见表1国内外火电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比较),科学分析,积极应对,正确处理法规标准、经济政策和实用技术与先进技术的关系,充分发挥最佳可行技术,积极培育新兴技术,健康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脱硝、除尘和脱硫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实现大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绿色和谐发展。“十二五”前2年电力工业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截止2012年底:
(1)除尘:99%以上的火电机组建设了高效除尘器,其中电除尘约占90%,布袋除尘和电袋除尘约占10%。烟尘排放总量和排放绩效分别由2010年的160万吨和0.50g/kWh,下降到151万吨和0.39g/kWh。
(2)脱硫:脱硫装机容量达6.8亿kW,约占煤电容量90%(比2011年的美国高约30个百分点),其中石灰石-石膏湿法占92%(含电石渣法等)、海水占3%、烟气循环流化床占2%、氨法占2%。SO2排放总量和排放绩效分别由2010年的926万吨和
2.70g/kWh,下降到883万吨和2.26g/kWh(低于美国2011年的2.8克/kWh)。
(3)脱硝:约90%的机组建设或进行了低氮燃烧改造,脱硝装机容量达2.3亿kW,约占煤电容量28.1%,规划和在建的脱硝装机容量超过5亿千瓦,其中SCR法占99%以上。NOx排放总量和排放绩效分别由2010年的1055万吨和2.6g/kWh,下降到948万吨和2.4g/kWh(高于美国2010年的249万吨、0.95克/kWh)。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特别排放限值、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极度严厉的环保法规标准的实施,火电行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和“推广应用”并重的方针,一方面要创新发展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技术,构建绿色环保型“增量”机组;另一方面要以“增量”的技术创新驱动“存量”技术的升级,持续提高现役机组“存量”的环保技术水平,并把先进的环保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推动除尘、脱硫和脱硝技术及其装备的进步和升级,实现火电由烟尘、SO2、NOx治理阶段向综合治理(包括PM2.5、重金属、SO3和CO2等)、循环经济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火电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脱硝、除尘、和脱硫单元式控制技术向高性能、高可靠性、高适用性、高经济性方向发展;二是由先除尘、再脱硫、再脱硝的单元式、渐进式控制向常规大气污染物加重金属、气溶胶等深度一体化、综合治理、协同控制技术发展。实现“存量”环保技术的单元性向系统性协同化转变、反应的单一性向交叉性转变,推动多种烟气污染物共同去除方面具有导向作用的重大技术产业化,培育和发展火电行业相关的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并最终从长期目标上实现火电机组更低的大气排放。控制技术路线及相关技术
为有效应对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规,实现烟尘20-30mg/m3、二氧化硫50mg/m3和氮氧化物100mg/m3的排放限值,火电行业已在现役先进的除尘、脱硫和脱硝技术的基础上,积极研发、示范、推广可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创新技术,并有机结合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建设好、运行好”烟气治理设施,持续提高火电大气污染物的达标能力。对于“增量”机组在新建环保设施时,可采用以下2条综合控制火电烟尘、SO2和NOX的技术路线:一是低氮燃烧+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设施(SCR)+静电除尘器(ESP)(其出口烟尘浓度应<50-100mg/m3)+湿法烟气脱硫(可取消GGH)+烟气深度净化设施(如湿式电除尘器等);二是低氮燃烧+SCR+袋式除尘器或电袋复合除尘器(其出口烟尘浓度应<10-20mg/m3)+湿法脱硫(需设GGH)。
对于“存量”机组在对现役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时,应综合考虑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因素,采用诊断评估、优化调整和技术改造并重的方针:
一是要组织专家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诊断,科学、合理地找出实现标准要求的差异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是结合状态诊断结果,采用先进的优化调整技术,对环保设施进行最优调整;
三是如优化调整后仍达不到排放要求,则用采用“增量”机组先进的环保技术进行改造,并形成“五位一体”,即状态评价明现状、分析诊断找差距、优化调整挖潜力、技术改进提性能、监督管理形体系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3.1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火电行业形成了以低氮燃烧和烟气脱硝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1)低氮燃烧:技术成熟、投资和运行费用低,是控制NOX最经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降低燃烧温度、减少烟气中氧量等方式减少NOX的生成量(约200-400mg/m3),但它不利于煤燃烧过程本身,因此低氮燃烧改造应以不降低锅炉效率为前提。
(2)SCR: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硝技术,是控制氮氧化物最根本的措施。其原理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向反应器内喷入脱硝还原剂氨,将NOx还原为N2。此工艺反应温度在300-450℃之间,脱硝效率通过调整催化剂层数能稳定达到60-90%。与低氮燃烧相结合可实现100mg/m3及更低的排放要求。其主要问题是空预器堵塞、氨逃逸等。
(3)SNCR:在高温条件下(900-1100℃),由尿素/氨作为还原剂,将NOx还原成N2和水,脱硝效率为25%~50%。氨逃逸率较高,且随着锅炉容量的增大,其脱硝效率呈下降趋势。
(4)正在研发的新技术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针对我国90%以上燃煤电厂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的特征,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了“大型燃煤电站锅炉湿法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与示范”研究,旨在石灰石石膏湿法工艺的基础上,耦合研究开发的脱硝液、抑制剂、稳定剂等,在不影响脱硫效率的前提下,实现氮氧化物的联合控制。
低温SCR技术:其原理与传统的SCR工艺基本相同,两者的最大区别是SCR法布置在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之间高温(300-450℃)、高尘(20-50g/m3)端,而低温SCR法
布置在锅炉尾部除尘器后或引风机后、FGD前的低温(100-200℃)、低尘(<200mg/m3)端,可大大减小反应器的体积,改善催化剂运行环境,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是具有与传统SCR竞争的技术,是现役机组的脱硝改造性价比更高的技术。目前,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已完成该技术的实验研究,正在开展热态中间放大试验。
炭基催化剂(活性焦)吸附技术:炭基催化剂(活性焦)具有比表面积大、孔结构好、表面基团丰富、原位脱氧能力高,且具有负载性能和还原性能等特点,既可作载体制得高分散的催化体系,又可作还原剂参与反应。在NH3存在的条件下,用炭基催化剂(活性焦)材料做载体催化还原剂可将NOx还原为N2。
3.2 烟尘控制技术
火电行业形成了以技术成熟可靠的电除尘器为主(90%),日趋成熟的袋式除尘器和电袋复合除尘器为辅的格局。为适应新标准要求,更高性能的除尘技术的正处于研发、示范、推广阶段。
(1)电除尘技术:应用广,国际先进,同时涌现了一些改进技术,如高频电源、极配方式的改进、烟尘凝聚技术、烟气调质技术、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移动电极电除尘技术等。
(2)袋式和电袋复合除尘技术:近5年快速发展起来的除尘技术,正处于总结应用经验、规范发展的阶段。
(3)湿式电除尘技术:其工作原理与传统干式电除尘相似,依靠的都是静电力,所不同的是工作环境为一“湿”一“干”,其装置通常布置在湿法脱硫设施的尾部。由于其处理的是湿法脱硫后的湿烟气,在扩散荷电的作用下,能有效捕集烟气中的细颗粒物及易在大气中转化为PM2.5的前体污染物(SO3、NH3、SO2、NOX)、石膏液滴、酸性气体(SO3、HCL、HF)、重金属汞等,实现烟尘≤10mg/m3及烟气多污染物的深度净化。目前,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已开发了该技术,并建立了300MW、600MW的示范工程。
3.3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火电行业形成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主(92%)的技术路线。通过近10年来对脱硫工艺化学反应过程和工程实践的进一步理解以及设计和运行经验的积累和改善,在脱硫效率、运行可靠性、运行成本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对电厂运行的影响明显下降,运行、维护更为方便。目前,正处于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经济性、资源化、协同控制新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阶段。
对新建的“增量”机组,新标准要求SO2排放限值为100mg/m3、重点地区为50mg/m3。要实现该限值,单靠传统的湿法脱硫技术难于实现,需采用新技术,如已得到应用的单塔双循环、双塔双循环技术,正在开发的活性焦脱硫技术等。
对现役的“存量”机组,要求的排放限值为50-200mg/m3、高硫煤地区为400mg/m3,且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由于脱硫设施“十一五”期间非常规的井喷式发展,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工程建设、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均需要适合国情的调整、改进和优化过程。如核心技术的消化、复杂多变工况的适应能力;因建设工期紧造成设计投入力度低,缺乏对个案分析,简单套用成功案例;受低价竞争影响,大多按400mg/m3设计,设计裕度小,关键设备、材料的质量达不到工艺要求;系统调试不充分,缺乏优化经验;运行管理水平还达不到主机水平;电煤质量不可控,硫份大多高于设计值等。因此,超过90%按照2003年版标准建设的现役脱硫设施,要满足新标准要求,需要优化调整、技术改造、甚至推倒重建。
3.4 PM2.5控制技术
火电行业对PM2.5的控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利用ESP、BP和电袋等高效除尘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PM2.5一次颗粒物的排放;
(2)利用高效脱硫设施和脱硝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易在大气中形成PM2.5的前体污染物(如SO2、NOX、SO3、NH3等);
(3)在湿法脱硫设施后建设烟气深度净化设施(如湿式电除尘器等),对燃煤烟气排放的烟尘、SO2、NOX、SO3等多污染物进行末端协同控制,实现烟尘排放≤10mg/m3、SO2≤50mg/m3、NOX≤100mg/m3。
4、结语
5.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五
根据相应的规定得知,在分布式发电技术并入智能电网技术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了解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分布状况以及负荷增长的程度,之后以此为依据对分布式发电技术在智能电网技术当中的接入位置、接入容量进行适当调整。调整中需要依照相应的标准来开展工作,标准可以依照IEEEP1574内容来进行选择,本文对IEEEP1574进行了解之后确认,其标准适用于所有低于10MVA的分布式电源入网。
3.2分布式发电技术并入智能电网控制方法
分布式发电技术并入智能电网之后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针对问题的特性进行分析可见,其大多数问题都存在难以控制的特性,因此为了保障分布式发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当中的合理运作,需要采用相应的控制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功率管理系统两种控制方法,具体如下文所述:(1)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一种即插即用的技术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本文通过前人研究了解到,此项技术能够对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智能电网并行进行有效控制,控制侧重点在于协调性控制、能量控制。应用当中,首先采用电力电子耦合技术构建并行电路,此电路有两个显著的功能特点:①支持接口快速转换;②限制短路电流。其次,在电力电子耦合并行电路当中,可以始终保持短路电流低于额定电流200%,以此维持电路的稳定性。此外,虽然此项技术的性能良好,但同样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当电力故障发生之后无法恢复系统的电压与频率,不利于配电运作。(2)功率管理系统。此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上述电力电子耦合并行电路缺陷而设定的,其中包含了许多控制模块,可以针对电力电子耦合并行电路中的无功、有功电力潮流进行控制,因此可以作为电力电子耦合并行电路的终端处理系统。通过实际应用发现,功率管理系统具备3种不同的控制模式,即电压下垂特性调整、电压调整策略制定、电力潮流因子校正,因此该管理系统的灵活性也相对较高,可以避免电压下垂特性出现偏离、电力总线合理电压维持、校正电力潮流因子实现母线无功补偿。此外,因为功率管理系统本身不具备通信功能,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对此本文建议电力单位采用相应的优化方法来进行改善,例如智能电网高级故障管理系统。智能电网高级故障管理系统能够在电力发生故障时,通过通信功能使分布式供电应用转化为孤岛模式,避免了故障的扩散。
4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协同发展,分析首先对分布式发电技术进行了概述,了解了此项技术的应用面以及应用优势,之后针对分布式发电技术并入智能电网技术后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了此两项技术并入的难度,最终提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方法,主要包括标准设定、控制方法两个部分。
参考文献
[1]陈丽丽.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与挑战[J].科技资讯,,15(9):56.
6.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六
讨论了战斗机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武器系统信息化网络化对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影响,分析了战斗机智能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斗机智能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研究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 者:张安 陈伟 李相民 ZHANG An Chen Wei LI Xiang-min 作者单位:张安,ZHANG An(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西安,710072)
陈伟,Chen Wei(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610092)
李相民,LI Xiang-min(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1)
7.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七
在全球电视市场,智能电视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其中普及最快的当属中国市场。相比之下,欧洲、日本市场智能电视发展速度略为缓慢,而内容则成了制约智能电视在欧洲、日本普及的主要因素。
智能电视在全球范围内普及速度加快,主要是受到中国市场的驱动:一季度中国市场电视出货中80%的产品具有智能功能。紧随其后的是北美市场:一季度北美市场智能电视出货量占比达到56%。“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果,”IHS首席分析师Paul Gray表示,“中国和北美市场上智能电视的份额持续增长,智能功能已经成为产品的标配。”
“全是因为内容。本地内容供应相对匮乏,消费者不愿为内置的互联网电视服务支付额外的费用。用本土语言制作的好的流媒体内容对于智能电视的价值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他说。据IHS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采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占到了全球智能电视整体出货量的半数以上。三星Tizen智能电视在中国以外的所有地区保持市场领先,且占中国以外市场智能电视出货量的43%。
Paul Gray说:“各种形式的安卓系统已经被中国品牌全力采用。今年一季度是个例外,只有中国市场出现季度销售的强劲增长,而其他地区销售普遍偏弱。很显然,基于安卓的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占据主导。”根据IHS数据,搭载Roku智能电视服务的电视品牌在逐渐增多,这也意味着中国电视品牌增加Roku电视服务会“极大地提升产品的价值”。IHS表示,中国品牌在欧洲售出的电视中有10%~20%的产品具有智能功能,而Roku的合作伙伴在北美市场销售的电视里有90%的产品具有智能功能。IHS预测,2016年全球智能电视出货量将达到1.09亿台,2020年则有望达到1.34亿台。
2 中国的智能电视发展及优势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IHS近日发布一份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电视产品出货量第一次突破1亿台。其中,中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中国3/4以上的出货电视都已带有智能功能。2016年,海信将在全球67个国家发售其新型智能电视产品。“从产品出海、品牌出海到技术出海,海信电视正在奏响国际化的三重奏。”海信电视相关负责人称。
在中国智能电视行业,近年来出现一大新“看点”:大批互联网电视品牌异军突起,在资本推动下迅速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努力尝试布局全球市场。据奥维咨询统计,2016年,中国互联网电视品牌将达到18家,互联网电视品牌的销量将突破千万台。
互联网电视的“登堂入室”,正在逐步改变现有的彩电行业版图。今年第一季度,在国内彩电市场,互联网品牌市场份额已超越外资品牌市场份额。
在近日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风行网副董事长周灿表示,互联网电视往往要涉及到硬件、价格、渠道、内容、牌照、视频体验以及用户服务等多个方面,海外电视厂商在中国市场面临本土化难题,中国厂商在这方面则更具优势。
在站稳中国本土市场的同时,小米、乐视等新兴中国互联网电视品牌眼下正争相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乐视电视目前已经在印度和东南亚销售,2016年海外拓展主要目标就是在美国上市。小米公司内容运营和投资副总裁陈彤近日在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表示,谷歌公司已选择小米合作研发一款电视机顶盒,并将在美国市场销售。这也将是小米首次在美国销售自己智能产品。
发展智能电视需要开放、合作、共赢思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智能电视企业正携手越来越多的海外合作伙伴。微鲸科技与东方梦工厂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成为国内互联网电视企业成功运作国际顶级影视IP第一家。
作为《功夫熊猫3》唯一互联网电视合作伙伴,微鲸拿下了电影《功夫熊猫3》在互联网电视端的首播权,联合东方梦工厂共同推出功夫熊猫定制版电视。
东方梦工厂首席执行官方淦(James Fong)表示,“微鲸和东方梦工厂将在游戏及VR (虚拟现实)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开发,也是双方在未来基于互联网技术娱乐体验的有意创新尝试,期望能为中国家庭娱乐新形态开创一个新纪元。”专家表示,目前全世界智能电视的渗透率已经超过43%,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的智能电视生态已经相当完整,未来智能电视的发展关键将集中在内容运营等方面,中国智能电视企业在这方面仍将大有可为。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的民众都对智能电视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作为全球最大电视生产国,中国智能电视产业目前在全球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分析了智能电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8.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八
一、工程机械技术的现状
1、国内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工程机械技术开始发展,到目前经历了多个阶段。我国工程机械技术最开始发展的时候控制系统软硬件是完全依赖于从外国进口的,依赖于外国技术使得我国的工程机械技术发展处于完全被动的位置,根本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竞争。二十世纪初,国内虽然还是基本靠从国外引进控制器发展工程机械技术,但是技术人员开始能够进行二次开发,使得中国的工程机械技术不再止于完全的依赖进口。随着对国外产品的模仿研究,我国逐渐开始自主研发一些产品,即使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与极限,但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质的飞跃。由一个完全依赖进口的搬运工到能够自主研发机械技术,中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变。通过一系列引进、改良、创新、自主研发,并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我国工程机械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技术精良,经验丰富的机械骨干企业,也形成了多个面积广大、功能齐全的工程机械生产及研发基地,
2、国外现状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程机械制造业一直领跑世界,工程机械技术在国外得到很好地发展,发展的早,发展的快,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型的国际企业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中,美国的卡特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推土机得到了世界大部门工业企业的认可。以及德国西门子工程机械分局,在“机电一体化”等领域,也属于世界顶级水平。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更是积极投资机械制造工业,把机械制造业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积极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在工程机械技术智能和信息化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使工程机械技术得到了跨越式的改进,机械制造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工程机械技术智能和信息化的意义
工程机械技术智能化和信息化表现在对机械操作的整体优化。工程机械技术智能化指的是操作自动化,机器人化,即不再需要专门的人员在指定的地方对机械进行手动控制,人工观测,而是依靠计算机对机械进行自动记录,自动分析,自动,这种方式既简捷,又精确,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更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工程机械技术智能化是未来机械技术发展的方向,引领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潮流。工程机械技术信息化是指工程机械设备与计算机系统紧密结合,是机械设备操作的网络化。这种方式下,机械设备的各个部分都接受电脑的控制,机械操作的工作状态信息会智能分析处理,更有利于作业人员的操作,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出现故障后,工作人员亦能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设备安全及后续使用。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施工越来越大型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是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工程机械技术智能和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1、以自动化与电子化结合为发展方向
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技术自动化、电子化程度还不高,自动化与电子化的结合尚不成熟,在操作上,仅仅是自动化或者电子化。操作人员较多,工序较为复杂,因此,生产效率及质量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工程机械技术能否成功将自动化与电子化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种方式可以使生产工序简捷化,使产品达到量化标准,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工程机械自动化与电子化相结合也是世界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潮流。工程机械技术把自动化和电子化相结合对于作业人员的要求是:有一定的电脑操作知识,能够用数字操控机械设备仪器。通过机械技术自动化和电子化结合,原来十个员工的工作,现在仅需一人便可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社会竞争力。
2、大力发展远程操控技术
工程机械技术用于大型工程项目时,机器每次工作都要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操作人员往往也得在机器内待这么长时间,不但浪费时间,长时间待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工人身体各机能也会无法承受。然而,大力发展远程操控技术,便能解决这一问题,工程机械远程操控系统可以对被测机械进行远距离的位置控制,还能对机械的状态实行观测。远程操控技术解放了人类,通过远程操控技术操作人员完全可以在舒适的办公室内对机器进行远程控制,完全实现智能化与机器人化。不但节约了人力,还能更准确细致的了解机械的运作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机械工程越来越趋于大型化,如果还像原来一样靠人工手动操控,机械工程的发展是会受到严重限制的,大力发展远程操控技术,使之利用于医疗,农业,军事,科研等需要机械操作的地方,推进社会更加快速发展。
3、调平控制系统的发展
许多工程机械都有调平控制技术,然而针对不同的工程机械,调平控制技术各有自身的特色。工程机械技术的未来发展需要发展调平控制系统,在机械操作中,调平控制系统作用不容小视,调频控制系统一般是由传感器,控制器和一些执行的元件构成,在机械操作中,可单独起控制作用,也可与整个系统一起协调作业,起到提高整体效率的作用。不同的工程机械调平操作系统在功能上尤其自身特色,比如推土机的调平操作系统是为了保证机械操作的水平,使得工作在一个标准的水平界面,这与平地机的调平控制系统是类似的。而摊铺机的调平操作系统需要调整浮动,对于路面基地起伏不平引起的波动,通过机械操作使得摊铺工作基本保持在同一个高度。
4、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处理
工程机械设备内部结构复杂,各个零件价格也较为昂贵,因此,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后的维修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光是检测故障出处就会耗费较长时间。然而,在机电一体化生产方式下,机械设备的各个零部件都有传感装置,各传感装置统一由中控电脑系统控制,某一零部件出现故障后,中控电脑系统会发出提示,告知故障出处,并提示处理方法。不用人工排查故障原因,电脑系统能够发现问题,大大减少了故障导致的损失。例如,当机械设备水箱水温≥100€笆保锌氐缒韵低乘淇刂拼岢鱿趾斓铺崾荆婧笙低辰遠舳淅淙醋爸茫奖阌挚旖荩冉谑×搜罢夜收铣龃Φ氖奔洌行У厝繁A嘶瞪璞傅陌踩褂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智能化与信息化是工程机械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制造企业要想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档次的工程机械产品,必须积极进行智能与信息化,使工程机械设备与数控机床、计算机操控系统紧密结合,实现操作的自动化、网络化。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期,智能化和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流,工程机械技术的继续发展前进,必然将更加依靠智能化和信息化。机械制造企业只要不断探索先进的生产模式,促进工程机械技术的智能与信息化,必然会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领头羊。
9.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 篇九
作者:林辉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工程师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天线的概念,以及它在提高无线系统能力(容量、覆盖和新业务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最后对智能天线技术在3G各种通信制式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讨论。
关键词:智能天线WCDMAcdma2000 TD-CDMA
1 引言
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给系统带来的容量压力,使得如何高效率的利用无线频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智能天线技术被认为是目前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天线的概念,以及它在提高无线系统能力(容量、覆盖和新业务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由于目前3G是我国在通信系统应用研究方面的重点,因此本文的后续部分对智能天线技术在3G各种通信制式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讨论。除了TD-SCDMA已经将智能天线的应用列入标准化以外,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在FDD情况下应用智能天线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结果,说明了该技术在WCDMA和cdma2000的应用前景。
2 智能天线简介
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业务将通过无线电波的方式来进行,有限的频谱资源面对着越来越高的容量需求的压力。对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容量供应困难的现象,小区蜂窝的半径已经很小,而目前作为应用研究重点的3G以及它的业务模式无疑将对网络容量有更高的要求。高速的数据业务将作为3G网络服务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使得网络数据流量尤其是下行方向上将有明显的提高。因此,为了在3G系统中实现与第二代系统明显的差别服务,充分体现3G系统在业务能力上的优势,网络容量将是网络的运营者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智能天线技术将是提高网络容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对于3G中以自干扰为主要干扰形式的通信系统。
天线方向图的增益特性能够根据信号情况实时进行自适应变化的天线称为智能天线。与普通天线以射频部分为主不同,智能天线包括射频部分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部分。同时,由于终端在尺寸和成本上的限制,所以目前对于智能天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站侧,我们下面讨论的智能天线也指的是在基站上的应用。
目前,基站普遍使用的是全向天线或者扇区天线,这些天线具有固定的天线方向图形式,而智能天线将具有根据信号情况实时变化的方向图特性(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使用扇区天线的系统中,对于在同一扇区中的终端,基站使用相同的方向图特性进行通信,这时系统依靠频率、时间和码字的不同来避免相互间的干扰。而在使用智能天线的系统中,系统将能够以更小的刻度区别用户位置的不同,并且形成有针对性的方向图,由此最大化有用信号、最小化干扰信号,在频率、时间和码字的基础上,提高了系统从空间上区别用户的能力。这相当于在频率和时间的基础上扩展了一个新的维度,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系统的容量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的能力(例如覆盖、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等)。
3 智能天线的工作原理与发展情况
天线的方向图表示的是空间角度与天线增益的关系,对于全向天线来说,它的方向图是一个圆;对于阵列天线,可以通过调整阵列中各个元素的加权参数来形成更具方向性的天线方向图,形成主瓣方向具有较大增益,而其它副瓣方向增益较小的形式。智能天线正是一种能够根据通信的情况,实时地调整阵列天线各元素的参数,形成自适应的方向图的设备。这种方向图通常以最大限度地放大有用信号、抑制干扰信号为目的,例如将大增益的主瓣对准有用信号,而在其它方向的干扰信号上使用小增益的副瓣。图2为一个智能天线结构的示例图。
智能天线包括射频天线阵列部分和信号处理部分,其中信号处理部分根据得到的关于通信情况的信息,实时地控制天线阵列的接收和发送特性。这些信息可能是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情况;在使用闭环反馈的形式时,也可能是通信对端关于发送信号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由于移动通信中无线信号的复杂性,所以这种根据通信情况实时调整天线特性的工作方式对算法的准确程度、运算量以及能够实时完成运算的硬件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决定了智能天线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通常将这种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3):
●第一阶段:开关波束转换。在天线端预先定义一些波瓣较窄的波束,根据信号的来波方向实时确定发送和接收所使用的波束,达到将最大天线增益方向对准有效信号,降低发送和接收过程中的干扰的目的,
这种方法位于扇区天线和智能天线之间,实现运算较为简单,但是性能也比较有限。
●第二阶段:自适应(最强)信号方向。根据接收信号的最强到达方向,自适应地调整天线阵列的参数,形成对准该方向的接收和发送天线方向图。这是动态自适应波束成形的最初阶段,性能优于开关波束转换,同时算法也较为复杂,但是还未达到最优的状态。
●第三阶段:自适应最佳通信方式。根据得到的通信情况的信息,实时地调整天线阵列的参数,自适应地形成最大化有用信号、最小化干扰信号的天线特性,保持最佳的射频通信方式。这是理想的智能天线的工作方式,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系统无线频谱的利用率。但是其算法复杂,实时运算量大,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探寻各种实际情况下的最佳算法。
目前,对于智能天线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二阶段附近,并且由于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使得智能天线技术在包括3G的应用中受到广泛的重视,解决智能天线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寻求更加“智能”的自适应算法和实现方案是目前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下面我们讨论智能天线技术在3G各个通信标准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相关的试验参考结果。
4智能天线在3G中的应用前景
3G普遍采用基于CDMA的多址接入技术,依靠码字之间的正交性来区分不同的用户,因此接收端各个信号之间的不完全同步、扰码不完全正交、TDD系统中的时隙偏差等问题都可能在系统内用户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同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大量的仿真和现场试验结果也证明了:在3G通信系统中,网内干扰将超过系统固有的热噪声,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在干扰和容量这一对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容量与覆盖、容量与性能、覆盖与性能等互换性问题已经得到共识,成为3G网络规划和运营的主要特点。
在业务特性上,3G以高速的数据业务、视频电话和能力得到增强的增值业务作为其对2G系统形成服务优势的主要手段,这必然使得3G具有大得多的网络流量。但是与2G系统一样,它的容量同样受到空中频谱资源的限制。我们注意到,理论上在相同条件下,CDMA并不比FDMA或者是TDMA具有更大的频谱利用率。因此,为了能够真正体现3G系统在业务能力上的优势,必须使用新技术使频谱利用率得到质的提高,智能天线技术正是目前被认为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增加系统SDMA(空分多址)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缓解3G系统中容量与网内干扰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地提高系统对空中无线频谱资源的利用能力。
我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由于其空中接口采用TDD的双工方式,通信的上下行信道使用相同的频率,因此以很短的时隙间隔相互交错的上下行信道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样比较容易根据上行信道的接收情况对下行信道的发送特性进行准确的调整,因此TD-SCDMA成为3G标准中最方便于使用智能天线的一个技术,并且已经进行了标准化,将智能天线作为其主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另外,对于3G中使用FDD方式的WCDMA和cdma2000,由于上下行信道使用不同的频率,并且具有较大的频差(在我国的3G频率划分中,主要工作频段上下行的频差为190MHz),因此上下行信道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加上城区中复杂的无线传播环境,所以想要利用上行信道的接收信息得到下行链路理想的发送方案是比较困难的,对算法的复杂度也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对系统性能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关于FDD系统中智能天线的使用也在不断研究和尝试中。
在英国进行的TSUNAMIⅡ项目,在DCS1800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使用8副各自由8个元素构成的天线阵列对智能天线在宏蜂窝和微蜂窝网络中的性能情况进行了现场试验,对各种自适应算法进行了比较,并且发布了如下的一些试验结果:
(1)在宏蜂窝的网络结构中,当信号到达方向相差10度以上的时候,通过使用智能天线,系统获得了达到30dB的载干比增益,覆盖范围增加了54%;
(2)在宏蜂窝的网络结构中,通过使用8元素的智能天线,系统容量增加了300%;
(3)微蜂窝的网络结构下智能天线的性能增益不如宏蜂窝的情况,但大部分自适应算法也能够取得相当的性能增益。需要对微蜂窝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之后的SUNBEAM项目把在DCS1800系统上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扩展,对智能天线在3GWCDMA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地方也报告了关于智能天线性能的相关试验和研究结果。
5结束语
移动通信用户量的迅速发展,以及从窄带语音通信向宽带高速数据通信发展的趋势,如何在一定的频谱资源上提高网络容量成为网络建设,尤其是未来3G网络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单纯地依靠增加基站(使用微蜂窝增加频率的复用度),无论从成本和性能表现方面都已经不再是最好的选择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天线技术的引入,将通过增加系统在空间上的分辨能力,从更高的层次上提高系统对于无线频谱的利用率。与其它所有的先进技术一样,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伴随着算法研究和硬件升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对其重要作用的认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基本上已经开始了实际的应用阶段,实际使用中的各种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当前,我国正在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试验,智能天线技术无疑也将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0.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篇十
专业论文
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路桥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路桥施工工程的需求逐渐加大,从而对路桥施工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得要求施工的技术必须过硬,严把质量关。本文主要对路桥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从而保证路桥施工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路桥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路桥的质量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交流和运输的交通,所以我们就要做好路桥质量控制和监测的施工是基础性设施建设中的重点。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在提升管理水平,减少维护费用,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确保公路运输安全畅通,提高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路桥工程施工的基本特点分析
路桥工程勘测具有线长、量大、时空跨度大的特点,是一项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涉及面广的社会综合性工作。整个过程包括平整场地、修建临时道路、装运机械设备、搬卸安装、桥墩柱基的钻探、岩心取样、构件的现场浇筑、测试与吊装、吊装设备的现场移位;路基岩体的爆破、挖运、碾压等项目。因为这些工程项目勘测、施工的特殊性,并且又以人工体力劳动为主,决定了这项工作的意外风险概率较高,不安全因素多的特征。因此切实可行的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是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路桥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利用传统的经验方法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是达到安全生产目的的基本特点。
二、影响路桥工程施工的因素
(一)地质因素
路桥建设因为其岩土体情况的不确定性、水底环境的多变性、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质条件的复杂性与工程的隐蔽性等原因,致使岩土工程处理的对象非常复杂,这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方案需要不断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变更。原来路桥工程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工程现场,这导致了数据的人为性、不准确性与滞后性。
沟通问题
在路桥施工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经理部的工程负责人会经常进行上、下级之间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项目经理部向技术科发出的关于工程进度的指令要求,以及技术科向合同预算科发送的技术方案等。由于员工对同一政策的不同理解以及工作的重点不同会造成信息疏漏、延迟甚至失真,所以技术科与具体施工队进行技术交流时常常与初始设计思想有差别;同时横向沟通也常常因各部门专业水平不同、对项目的数据认识有差异性、组织性壁垒等问题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也很重要。
(三)施工不当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是施工方案。也就是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对主体和辅助、物力和人力、生产和储存、专业和协作、供应和消耗、空间布置和时间安排、使用和维修等方面进行合理、科学部署,作为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指南。每个工程项目施工的准备阶段,其项目经理部组织管理成员,按照选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确定,关系着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与项目的总评和整个工程的全面管理,及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意义
目前,我国路桥施工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路桥施工的质量无法得到控制和保证质量达标。我国现阶段要确保公路的施工质量,以及为了避免路桥施工的施工质量出现事故的重点在于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控制的意义。
(一)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公路的使用寿命的提高
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有效的降低后期的公路维修的成本,还能有效的保证了公路施工工程的质量,最终就能有利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于公路的使用寿命的提高,为人们带来福祉。
(二)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企业的效益
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在为路桥施工企业有效的降低质量控制的成本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不断提高的目的。
(三)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有利于保证公路的安全
有效的控制路桥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和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达到有效的提高施工公路的安全性的目。
路桥施工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增加,随之交通压力也在逐渐的加大,为了缓解交通枢纽的压力,我国道桥的工程项目也逐步的发展起来。在该种形式之下,一部分路桥的施工单位为了尽快的完成项目,争取最大效益,在路桥的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会忽视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控和技术要求,为了经济利益而一味的节约成本,偷工减料,使得路桥工程的质量始终达不到标准的要求。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道路交通留下了安全隐患,并且时刻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几年来我国范围内路桥事故发生的频率一直都居高不下,使得路桥质量监控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也显得更加的紧迫。
路桥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一)完善路桥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
桥路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是其工作进行的理论性和制度性的保障,而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控制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工作的科学、有效性。针对企业技术力量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流程等构建基础性的体系,始终坚持其发展性,逐步的来完善桥路施工技术和质量的控制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使其能够适用于企业所有的工程项目,并针对企业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与补充。
(二)科学设置监督机构与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监督与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的部门,分层建立平行监督机制,各部门彼此监督,定期公布工程的资金使用、进度等情况,以求降低管理费用等软化费用的使用,创建高效、廉洁与优质工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其次,要求财务、审计、工程管理等部门各司其职,进而可以使单位领导对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宏观管理。
(三)强化施工技术
路桥工程施工中所应用的技术工艺很多,如果在施工时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技术措施,则能够有效缩短工期,有效减少工程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成本投入。然而,由于不同项目所适用的技术和工序都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根据路桥工程的建设标准施工投入、施工条件等具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技术工序。如何实现施工技术的强化,应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二是提高选择施工人员的标准。
(四)规范施工过程
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所占的工期最长,在此期间的操作工序的规范程度和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对工程质量起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路桥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工程布局的规划、施工工序的规范、材料和设备的领用等。同时,要严格控制混泥土材料的使用量、搅拌顺序、搅拌时间、浇筑技术要点、成型要点和成型标准等过程,并加强对混凝土硬度的控制,确保其硬度必须达标,防止为工程质量留下安全隐患。此外,受路桥工程的较长工期的影响,应及时认真做好先完工部位的保养工作,防止其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被忽视而造成严重损坏。
提高工程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
工程人员应树立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预控为主、为用户服务、用数据说话与社会企业综合效益观。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施工组织、目标管理与技术指导、质量检查能力;施工人员应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较高的技术技能、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与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标准;服务人员则应做好生活与技术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障工程质量。招投标是控制投资的重要手段。要抓好招标的透明性、公平性工作,避免腐败的滋生,来保证资金的最高效使用。从设计、设备供应、施工、监理等招标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招标,关键是要拟定好标书,把设备、材料等的等级、规格与品牌都一一明确,同时做好保密工作,杜绝招标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不正之风。同时采取扩大竞争范围的方式,增加竞争主体,使建设项目选择最合适的承包商,而有更多的选择权,进而尽量以较低的建筑成本来进行工程建设,并且保证工程质量。
结束语
在路桥建设中,要想从根本上保障路桥的施工质量及今后的投入使用,其核心在于完善路桥施工技术控制措施,将其落实到路桥施工的各个环节中。以此来充分的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进而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1.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及发展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及发展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的时代,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的水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当前人们面临着大量的数据,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使用,如何把这些信息及时有效的处理,成为当今智能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刚刚萌芽,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的限制,导致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不能发挥作用,制约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改革,给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慢慢的一些具备智能信息处理能力的产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额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同时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近些年,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而且愈加成熟,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处处都可见智能信息技术处理的身影。
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现阶段,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就目前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模糊理论
模糊理论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个不确定的现象时,利用模糊处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象的不确定性是指食物自身具有的,是对象差异的中间过渡状态,很难判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系统是以模糊理论为基础来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模糊系统是由模糊规则库、反模糊化器、模糊产生器和模糊推理机四个部分组成。模糊神经网络把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把模糊的输入信号,根据一定的运算法则施加于普通的神经网络中,两者之间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一定的模式。模糊神经网络的出现,对于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是指在数学模型和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神经元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目前已经开发出很多种神经元模型,在网络模型中,也是以人工神经元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型。
3、漏洞扫描技术
目前智能信息化处理技术要解决如何将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以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的问题。在很多大型的网络环境中,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系统环境很容易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依靠网络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上的支持是很不现实的,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就产生了漏洞扫描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弥补和消除安全漏洞。
4、密码技术
计算机中的密码技术保障了信息的安全,其主要功能是保护网络中的数据、口令、文件不被盗取。
5、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入侵检测技术是对来自网络环境内部或者外部的行为进行监测和识别,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是维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用户在应用这种技术时,可以对不同的入侵行为实施不同的控制方案。在处理入侵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
三、智能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前景
1、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可以将复杂的人工操作得到大大简化,减少人类的脑力劳动2、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分析路由器等的数据的传输路径,找到最佳的传输路径,解决网络阻塞的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子设备大都具有智能化信息处理功能,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语言、文字、影像、语音等的识别功能。
2、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
现阶段,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种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使计算机能够更加智能的进行处理大量的信息。另一种是面向大量的信息,是计算机能够具备具有同时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在开展智能信息处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因特网应用为背景进行特定的智能信息处理。目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深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会扎根更加广泛的领域,它对于我国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结束语
开展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社会实现自动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要想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必须结合实际需要,对原有的理论不断进行归纳和修正,然后达到目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会越来越复杂,且功能越来越强大。在今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单一的依靠一个信息处理方法,要结合各种先进的技术来满足实际应用中的复杂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炼.数据采集[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6(04):34-35.
[2]智能信息与网络处理探究[J].中国学术期刊,2011,3(07):79-80.
【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振动压路机智能控制研究10-18
基于Zigbee技术的LED灯光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10-20
锅炉烟气二氧化硫污染及控制技术07-01
人工智能的技术概述06-23
智能家居的定义及简介09-17
“河流重金属污染控制技术交流会”心得体会07-21
电梯控制的发展趋势09-24
多媒体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论文09-06
智能化工程技术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