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移民政策

2024-10-19

英国移民政策(精选12篇)

1.英国移民政策 篇一

英国在野保守党党魁夏伟明星期日出对政府移民政策的严厉批评,星期一惹来左翼评论员、移民部门官员及联合国驻英难民事务官员反击,指他在玩弄选民的恐惧,挑起种族仇恨,但也有可能玩火自焚。

夏伟明星期日在英国中部的特尔福德向保守党支持者发表演说时,指控首相贝理雅政府奉行的移民政策,变相鼓励非法或有潜在危险的移民涌进英国。

他质疑,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港口堵截非法移民的人手不足,而是政策迫使移民官员对非法移民视而不见。

夏伟明说,根据现行规定,「只要这些非法移民一向政府官员说出『庇护』一词,官员们就不能把他们送上飞机(遣回),从而令这些人不能算入政府的非法移民的统计数字里」,这样一来,政府就能「保持(赴英)非法移民人数偏低(的假象),符合贝理雅先生的其中一项无意义的保证。」但他说,这项漏洞结果牺牲了对恐怖主义威胁的监察。

左翼的《独立报》批评,夏伟明对于他即将面对宣扬种族主义的指控作好准备,但担心他仍会触发种族仇恨出现。

另一左翼报章《卫报》也指控夏伟明利用含沙射影的手法,触发大众对移民的恐惧。

2.英国移民政策 篇二

一、大量汉族移民出关的既成事实, 是迫使统治者改变封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清初以来, 关内各省在“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政策刺激下, 人口激增, 加上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 使关内北方诸省人满为患。关内各地贫苦农民为了生存, 出关谋生者日益增多, 势难禁遏。道光三年至咸丰初年, 直鲁豫三省连年灾荒, 农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大量灾民逃荒到东北, 流民的入垦已无法限制。据《黑龙江通志》载, 黑龙江民户人口从乾隆三十六年至嘉庆十三年 (1771-1808年) , 由3.5万余人增加到13.6万余人, 平均每年增加2700余人[4]19, 到嘉庆十七年 (1812年) 时, 已近45万人[5]94。这显然不是人口繁殖的结果, 而是移民所造成的。

从乾隆开始, 面对破产流民的与日俱增, 清政府只好采取了默许态度, 先后几次议定安插流民的办法, 特别是遇到大的灾害, 怕激起民变, 还有意解除禁令, 部分地区允许灾民出关就食。如, 乾隆八年 (1743年) , 天津、河间等府大旱, 饥民无以为生, 纷纷由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闯关北徙, 各关口官弁等, “仍照向例拦阻, 不准出口”。面对贫苦流民“在原籍失业离家, 边口又不准放出”的窘境, 乾隆帝只好行文密谕边口官弁:“如有贫民出口者, 门上不必拦阻, 即时放出”。但密谕中强调“不可将遵奉谕旨, 不禁伊等出口情节, 令众知之, 最宜慎密”, “倘有声言令众得知, 恐贫民成群结伙, 投往口外者, 愈致众多矣, 著详悉晓谕各边口官弁等知之”[6]508。翌年, 山东、河南、直隶等省又大旱, 对出关流民仍援上年例, 令该管官员“稍为变通, 查明实系穷民, 即行放出, 不必过于盘诘, 亦不必声张, 务须善为办理, 以仰副朕轸念灾黎多方体恤之至意”[6]692。嘉庆六年 (1801年) , 畿南州县被水成灾, 清廷亦准予放饥民出关, 甚至到了第二年直隶丰稔, 隔年春天仍有流民携眷出关[7]497。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 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 , 在“三姓 (今黑龙江省伊兰县) 地区查出流民249户, 1245口, 只逐出王顺等61户, 303人。其余焦万良等188户, 942口则因无力出走最后被允许留住”[8]89。嘉庆八年 (1803年) , 清廷针对灾民纷纷向关外逃荒事件, 颁布了类似移民章程的办法, 其中提到若关内地方遇荒歉之年, 贫民欲移家谋食者, 应先由地方官调查灾害程度以及人数多寡, 报明督抚, 据实陈奏, 俟批准后始可出关, 移住时期长短, 亦需明定[7]497。由此可以看出, 这个办法是将前此专案批准允许灾民出关就食的个别事件加以统一处理, 也暗示着清廷对严禁流民出关的法令作了某种程度的放宽。当时的地方官吏尤其直接感到“私垦之民, 难以驱逐”, 即或驱逐又害怕“人户众多, 恐别生枝节”, 因而不断奏请“就地安插”[9]369。

可见, 清廷虽屡下禁令, 但“私人私垦既多, 荒野多成村落”。封禁是徒劳的, 只是延缓了东北地区的开放, 封禁政策实际上已经无法继续实行。面对既成事实, 官方不得不予以承认:“与其墨守有名无实之封禁, 不如清丈起赋, 藉裕财源”[4]28。

二、财政的困窘促使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东北的移民政策

咸同之时, 爆发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为了镇压这次大起义, 清朝几乎调动了全国各省所有军队, 军费支出规模相应扩大, 财政入不敷出, 捉襟见肘, 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如, 1853-1854年 (咸丰三年至四年) , 由苏松太道吴健彰经手向上海洋行举借巨款, 数目不详, 但1855、1856年 (咸丰五年、六年) 两次从江海关洋税中扣还的银数即达127, 788两之多;1860~1865年 (咸丰十年至同治四年) , 江苏、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向英、美洋商举借外债12次, 总计款额达1, 878, 620两[10]140, 152, 153。东三省地方经费主要靠农税、商税、杂税等项维持, 但因地多人少, 向来不能自给, 原由户部领取。咸丰初年, 改为由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关内各省拨付, 但清政府财政的日益困窘, 已无力向边疆各地拨付兵饷, 历年积欠很多, 有者十不及一。如, 黑龙江省自1854年 (咸丰四年) 至1868年 (同治七年) , “历年积欠俸饷1, 206, 900余两”, 到1879年 (光绪五年) 时, “各省欠解银220余万两……揆之 (东) 三省积欠惟黑龙江最多”[11]。奉天省, 到1866年 (同治五年) 时, 历年欠解奉天俸饷杂款等银, 已至154万余两之多[12]166。面对严重的财政困难, 清朝统治者日益感到除“开荒济用, 就地筹饷”[13]248外, 别无他策。由此可见, 当时国库财政紧张, 急需放荒济饷, 增加税收, 这是促使清廷转变封禁政策的重要原因。日本学者稻叶岩吉指出, “军费缺乏, 地方收入供应为难, 中央政府陷于窘迫之境, 此际遂促成开放土地之机运焉”[14]356。

三、东北边疆的危机加速了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

1853年 (咸丰三年) , 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应付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列强的时机, 越过中俄边界武装占领了黑龙江右岸, 并逐渐深入到乌苏里江地区。1858年 (咸丰八年) , 沙俄威逼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 割占中国黑龙江以北, 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并将乌苏里江以东, 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中俄共管之地, 同时取得了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地区的自由贸易权。紧接着, 1860年 (咸丰十年) , 俄国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将这一“共管”之地吞占。1861年 (咸丰十一年) , 东北南部的营口被迫开放。从此, 西方列强纷至沓来, 侵略的魔爪遍及整个东北地区。他们在这里设洋行、开矿山、修铁路, 把东北作为推销商品的市场、掠夺原料的基地和相互角逐的战场, 特别是日俄两国, 在此竞争尤为激烈。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 , 沙俄以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有功为由, 与清廷签订《中俄密约》, 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 又强行租借了旅大, 从而将整个东北置于其势力范围之下。甲午战后, 日本也将其侵略魔爪伸入东北地区。1904年 (光绪三十年) , 日俄两国为争夺东北, 大打出手, 结果日本和俄国划分了各自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自此, 东北边疆危机日益加深。造成以上一系列边疆危机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诸如政权腐败、经济衰退、军备废弛、外交软弱、统治者昏聩无能等, “但没有及时向边疆移民, 改变这些地方人口过于稀少的状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15]161。因此, “非努力移民, 前往实边, 不足以巩固国防”[16]。

大片领土丧失和日益加剧的边疆危机给清朝统治者以极大震动, 标志着清中期以来实行的虚边和封禁政策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 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东北边疆政策和东北移民问题。清政府开始认识到, “有边无防的‘虚边’政策后患无穷, 腹地‘人满’亦为动乱之源”, 因此, “要摆脱边疆危机, 抵御外敌入侵”[17]25, 移民实边急不可缓。正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所说:“正当清政府继续追求把汉人移民排除在北满以外这一目光短浅的目标时, 俄国政府则把俄国移民移居到这个地区, 这样, 到19世纪50年代末, 北黑龙江流域和滨海的领土上已经大部分是俄国人了”, “清帝国丧失了最东北的广袤而宝贵的土地, 因为清政府没有看到这些土地的价值, 并且依然坚持把汉人限制在中国本土这一过时的政策。但这是一个宝贵的教训, 一个愈来愈着眼于全中国的清政府汲取了这个教训, 于是打开方便之门, 让汉族移民进入帝国的其他边境。以后的中国亚洲腹地的历史是一个汉族移居、中国化以及原来的非中国人的社会并入大中国的历史”[18]。

3.英国移民政策 篇三

英国首相卡梅伦已经承诺,到2015年把每年的净移民人数减少到10万以下,内政大臣特雷莎·梅也作了类似的表示。

欧吉夫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科学是国际性的,拔尖的科学家来自天南海北,英国需要做的是让他们更加便捷地来到英国。”他表示,当年自己决定移居英国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英国多元文化的强烈吸引,包括英国广播公司、全民医疗服务(NHS)和英国的全国地形测绘图。

英国内政部一名发言人表示,英国对最优秀的人才敞开大门,包括有才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一方面,政府在严加打击钻空子的现象;另一方面,到英国工作的真正有才华、有技能的外国人才数量在增加。英国设立“突出人才”签证制度,就是为了方便世界各国科技、工程、人文和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来英国工作。

4.浅析英国新移民政策对留学的影响 篇四

,可以说是英国在留学方面变化较多的一年:首先是研究生毕业后在英国至少有一年的工作时间;接着实行了短期的海外学生签证;另外,从月份起,签证采用生物指纹检验技术。

而最近,英国内政部又首次公布了新移民规定细则,列出73种移民类别,其中关于部分留学生,特别是音乐学院和骑术学校的可以边读书边从事兼职工作。如此种种迹象表明,英国正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拓展留学市场,从而引进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为英国的经济等发展做贡献。

据悉,新的移民政策把现在的80类工作和学习的情况分成了5个类别,其中,学生这一类别的移民途径就是他们具备一定的留学资格后,申请英国的留学,在获得相应的文凭(本科或以上)就能够在当地工作一年或以上。结合新移民政策,申请者在被归入这些类别后,英国内政府将就他们的资历、经验和年龄来打分,根据英国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情况来发放签证。另一方面,申请者在工作期间如果能够被英国的雇主长期录用,雇主就会为之申请长期居留。四年后,他们会成为拥有英国永久居留权的居民,第五年即可申请英国护照,成为英国公民。

5.英国婚姻移民申请材料 篇五

1、签证申请表(填写完整并签名)

2、签证费用

3、护照4、1张白色背景的近期护照照片

5、担保人护照的复印件

6、户口本

7、与未婚配偶的关系证明(如信件/电话账单)

8、您的未婚证明(如离婚证书)

9、结婚事项的安排证明

10、担保人在英国在职证明、工资单、银行对账单(6个月)、纳税情况证明、11、存款及历史来源证明

12、公共杂费账单(如水电,煤气,电话费等)

6.英国移民政策 篇六

英国投资移民市场繁荣,或将领跑移民热潮 当前英国投资移民市场出现繁荣景象,一是因为2012年伦敦奥运在即,二是因为英国投资移民政策趋向宽松以及众多英国投资移民优势的体现。有研究显示,美国和亚洲对欧盟的总投资额将近一半都是投向英国的,而中国对英国的投资比重也在显著增加。

英国投资移民是很具竞争力的项目,条件要求简单、速度快是最大的特点。满18周岁就可以独立申请英国移民,主申请人在移民英国后保证全家身份有效,投资形式非常灵活。申请人可以选择一次性投资22万英镑并证明拥有200万英镑资产,或者投资全额105万英镑,购买政府债券安全可靠,无需提供资产证明,5年返还。对于资产比较丰厚的申请者来说,今年开始还有更快捷的移民通道,投资1000万英镑便可在两年后获得永居身份。

英国投资移民无 英语无投资经验要求,也没有最高年龄的限制,风险低且无需创业,约3-6个月即可快速获签,省时省心省力。英国教育质量在世界上备受公认,对于为子女教育做准备的移民者而言,这是一个很值得看好的优势,获得投资移民签证即可享受免费医疗,16岁以下子女公立学校免费,相比送子女去英国留学,直接移民省去了大笔的费用并免去申请陪读探亲签证的烦恼。

四川加海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

7.民国时期吉林省移民政策刍议 篇七

一、出放官荒

民国时期, 移民绝大多数进入了东三省北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吉林省由于土质肥沃, 而荒地较多;气候比较黑省为暖, 交通也便利;吉省当局及地方人士, 很热心招致移民, 奖励垦殖[2]121。因而, 民国以来, 吉林省的移民事业, 渐次发达。民国时期, 吉林省招垦、接纳移民之地, 主要有依兰 (今属黑龙江) 、富锦 (今属黑龙江) 、同江 (今属黑龙江) 、绥远 (今抚远县) 、桦川 (今属黑龙江) 、勃利 (今属黑龙江) 、方正 (今属黑龙江) 、同宾 (今黑龙江延寿县) 、苇河、珠河 (今黑龙江尚志市) 、长山岭、东宁 (今属黑龙江) 、密山 (今属黑龙江) 、舒兰、宁安 (今属黑龙江) 、穆棱 (今属黑龙江) 、敦化、汪清、和龙等县[3]9。

1913、1914年间主要出放了由依兰至密山官道间大小五站荒地60万垧[4]、勃利官荒20万垧[5]、虎林 (今属黑龙江) 官荒19万余垧[6]。1917年, 吉林省颁布了《吉林省勘放官荒试办章程》18条, 规定在吉林省腹地20县范围内, 全面出放官荒, 由移民备价承领, 其价每亩自1角6分至5角不等[7]334。至1923年, 同宾 (今黑龙江延寿县) 、五常等县共勘放荒地7853余垧[8]287。尽管经过多年开垦, 但吉林省未垦荒地依然很多。1926年, 依兰镇守使李杜视察吉林省东北部垦务状况时, 所见仍是“满目荒凉”, “民稀财绌”。虎林、饶河 (今属黑龙江) 、绥远、同江、富锦、桦川各县约有荒地300万垧, “开垦者不过1/10”;勃利、宝清、依兰、方正、穆棱、密山等县, 亦有荒地500万垧以上。1927年, 吉林省长公署筹款10万元, 在同江县开辟垦区。共招到移民800余户, 设置了28个村屯[9]。1928年, 吉林省为救济直鲁难民, 奖励开垦荒地, 特颁布优待垦民办法, 规定: (1) 长春、吉林、滨江及奉天、安东、营口, 各难民收容所内收容之难民, 经检查后, 确为安分良民, 愿来吉省指定地开垦者, 由铁路局输送, 并按人分给食物; (2) 开垦地指定为依兰道之伊兰、饶河、绥远、同江、虎林、宝青、密山县等处; (3) 未开垦之地令难民开垦, 6年后, 返还该业地主之原地价, 无主荒地, 由县公署分配发给执照开垦; (4) 垦田所用之器具、种子、粮食等, 由省公署发给, 3年后由垦民偿还; (5) 待遇难民规则, 由省属规定颁行各县办理[10]6。

二、抢垦政策

除全面出放官荒, 此外尚有所谓“抢垦办法”。吉林东部介于松花江与乌苏里江之间及东南诸县, 未垦荒地面积广大, 向来无人垦耕。大段荒地, 往往被领户所包揽。他们“既无资力以招雇佃丁, 又囿于地方主义”, 因而为“移民所不敢睥睨”, 其“惟一目的不过坐待地价之增长, 收将来之利益”[7]341。这种做法, 延缓了土地的开发, 使部分移民徘徊于移垦区之外。因此, 为催垦起见, 1929年, 吉林省颁布《吉林省沿边清丈各县荒地抢垦试办章程》, 规定:

“沿边各县大段官荒无论已放未放, 凡未经开垦者, 概准抢垦”;抢垦区域以“依兰、宁安、富锦、桦川、桦甸、额穆、穆棱、密山、濛江、虎林、同江、饶河、绥远、宝清、勃利十五县为限”;“抢垦户报领荒地, 分三年垦齐, 其垦熟之地以四成归原领户, 以六成归垦户”;“垦户有牛犁一具, 只准抢一方, 不准多报”, “因无力置买牛具, 只用人力刨垦者, 按每男一口准垦二十垧”;同时特别强调:“原领户外省人居多数, 本章程奉准后, 由省长公署咨行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北各省署, 饬属布告原领户周知”[7]342。

同年, 苇河县亦实行催垦政策, 规定垦户所领荒地必须在1928年垦出3/10, 1929年垦出7/10, 1930年垦齐, “过期如再不开垦, 撤销另放, 原交荒价充公。”[11]

除以上抢垦试办章程外, 又有奖励抢垦水田办法。规定:从事水田之耕作者, “无论官荒民荒, 其最初三年之收益, 概归开垦者所有, 并免除一切捐税”。到第四年, 稻米之收益, “由地主与开垦人按成分配。即地主三成, 开垦者得七成”[12]4。

同时, 因依兰道所辖各县待垦荒田较多, 因而在依兰道设招垦所, 设分所于移住者群集的滨江县 (今黑龙江哈尔滨市) , 并张贴布告, 广招移民。

为了更好地照顾移民, 另设垦户招待所于各县城及其他乡镇。移住者一经向各该所请求, 其管理员就引导到该区内各县指定的地点, 使住在官有房屋内, 再借给农具等, 至于土地及种子的承领, 不需一文。并且在到开垦地的要道上, 派兵保护, 使无危险。每户所承垦之荒地, 自10垧至30垧。官有的地价, 分三年支付;地方公有的, 则租给垦户佃种, 收其佃租;民有的, 从其习惯[2]123。以上办法因地制宜, 故垦民毫不感受困难[3]11。

三、安置移民

关内人民移居东北, “乃为逃荒之举, 其对于自身前途的运命, 全无把握, 徒以故乡生路已绝, 不得不迫而出此, 至于出关以后之生路, 亦惟有听之天命而已”。因此, “移民的救济问题, 是迫不容缓之问题, 不可不急救解决者也”[13]19。因此, 当大批难民涌向关外时, 吉林省地方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安置措施, 为移民提供方便, 减轻了迁移负担。

1927年3月, 吉林省颁布了《吉林省救济难民办法》, 在吉林、长春、依兰、敦化、穆棱、下城子镇、马桥河镇、梨树沟镇等地先后设置难民收容所、指导所、招待所等机构, 以安置大量关内移民[14]27-29。其中依兰道是招致垦民的中心, 设有难民救济会, 在各地招徕移民, 大致的办法是:“为指导移住者起见, 设难民指导所于重要各地, 沿途加以保护, 对于无一定目的地而希望耕作的人, 则使移居于荒地较多的依兰道。”[2]122其后又改难民指导所为难民救济所, 另定办法, 以救济为宗旨, 以商会会长为所长负指导救济之责。招垦的方法, 非常简便。移住者一到当地, 就以四六成的标准分配开垦地, 以确定地主与佃户的所有权。归地主所有的部分, 初垦五年之内, 不向佃户收租, 以后佃户有承佃优先权。地主替佃户建造小屋, 给他们农具及种子, 借给大洋十元, 作为资本。这种招募移垦的办法, 简单便利, 所以内地移去的人很多[2]123-124。

1927年4月, 吉省当局鉴于“难民来北者如此之多, 如不设法安插, 穷困所迫, 势将影响治安”, 故“电知吉属四道, 令妥为安插”, 并定有《吉当局安插北来难民办法》九条, 对安插难民的办法做了详细规定[15]。同年, 吉黑两省又派出地方官员前往北满移民的起始地点——长春, 向移民们提供各种帮助, 使他们了解适于垦殖的各个地方以及前往这些地方的道路和方法。对来长春而又无处栖身的移民, 先由当地的救援会安顿, 然后送他们去未来的居住点[16]87。

1930年又颁布《安插难民办法》, “难民的保护与居住, 格外周到与容易”, “对于没有资本的人, 则由地方公款拨借资本, 并贷与籽种农具, 约定三年后归还”[2]123。吉省当局除令各县安插灾民外, 还在各车站, 设立临时招待所, 办理收容输送等事。凡关于招待难民应需费用, 各就地方劝募, 并准在地方收入项下及积谷款内垫付[2]122。

此外, 在穆棱、方正、依兰、桦川、饶河、宝清、富锦各县, 还有富商组织的垦地公司, 收容垦民, 并由县地方借给公司巨款, 以资补助[3]10。对于集体移民, 首先拨给居住区用地, 为每五个人修建一间简易住房, 为每五百人打一眼井, 材料由官厅供给, 另备引水槽与辘轳, 以供公用;千人以上则另建新村, 每壮丁一名贷以农具一套, 家庭用具一副, 粮食一石五斗。这些费用, 由县政府呈请省政府支出公款, 由移民互相保证[16]87。

同乡会在安置移民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东北之同乡会以山东同乡会势力为最大。他们一面救济被难的移住者, 一面照顾开垦的人。该会派人在车站或移民收容所, 探听有无从哈尔滨而来或前往东部开垦的移民, 如有这种移民, 就领他们住旅舍。随时确定汽车或船的开行时刻, 派人到旅舍指导他们乘车乘船各项事宜。同乡会又发给移垦证书, 交给移民, 证书上记载姓名, 人数等, 每家一张。证书上这样写着:“今有某某携家族若干名, 往某县开垦, 特为证明”[2]124。持有这张证书可享受证明所开列的各种好处, 有权享受优惠票价乘火车或轮船, 有些时候则完全免费[16]87。车或船到达某埠时, 各县的垦民招募员, 负招待责任, 以此证为凭, 相伴他们前去。

8.移民涌入引发英国恐慌 篇八

一天的劳作只能拿到最低标准的计时工资,完工后他们会回到雇主Staples Vegetable提供的住处—由铁丝网和安全栅栏围起来的临时营地。Staples Vegetables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超市的供应商。这1000来名收菜工在进入菜地之前都要扫描指纹。

他们中很多都来自东欧,并且是合法进入英国的,因为根据欧盟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原则,任何一个欧盟国家的公民都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务工。

但是他们的出现让居住在英格兰东海岸波士顿小城的人们心生焦虑和厌恶,这也是整个英国对于移民充满敌意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成为6月23日英国退出欧盟公投的核心问题。

“外国移民真是太多了。”61岁的皮特·张伯伦(Peter Chamberlain)说,他最近在海滩上坐着时看到两个波兰男人正用母语大声吵架。“我宁愿没这么富裕,让小镇回到从前的样子。”

官方数据显示,人口6.7万的波士顿小城居民中出生地在国外的,从2001年到2011年增长了6倍,非本国人口似乎过去5年仍在持续增长。迅速增加的人口给住房、就业、治安、医疗和教育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学校里的英语老师都不够了。

考虑到类似波士顿这样的小城所出现的焦虑,英国首相卡梅伦在2月与欧盟谈判双边关系时将移民问题作为中心议题。

卡梅伦无法改变欧盟自由流动的原则,但他限制了其他欧盟国家人员可在英务工长达4年的福利待遇。他希望临时措施可以削弱英国在求职就业方面的吸引力,或者至少向英国选民证明他在回应他们关注的问题。

然而,卡梅伦限制福利的努力却被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的一项计划给毁了,他要提高全英最低工资标准,这样很可能会鼓励更多的人移民英国。4月起,25周岁以上工人每小时的最低工资为7.2英镑(约合66元人民币),这近乎其他22个有最低工资标准的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

英国“退欧”(Brexit)的支持者们称,英国的就业机会都被那些愿意拿低工资的移民抢走了,此外,英国的吸引力还在于移民有机会申请相对较好的社保福利。尽管如此,英国就业与退休保障部的数据却显示,英国510万社保使用者中只有7.2%不是英国公民。

在波士顿,欧洲大陆来的移民和英国本地居民表示他们都很关注英国“退欧”的辩论。

“整个社会都很不安,人们对形势发展有些担心。”圣玛丽罗马天主教堂的斯坦尼斯罗·科瓦尔斯基牧师(Rev. Stanislaw Kowalski)称,而他自己就是个移民。一些移民都在拖延他们的决定,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要返回祖国,科瓦尔斯基牧师补充道。

很多移民都同意卡梅伦的观点,认为移民应该得到控制,他们认为问题在于宽松的英国社保体系。

“英国需要整顿这一体系,”拥有一家出租车公司的移民格雷戈里·帕奇欧(Gregory Pacho)说,“有人帮助的感觉当然很好,但这是在鼓励人们不要工作。”

波士顿希望英国“退欧”的居民称,他们已做好准备,放弃欧盟的经济优惠政策,让移民重新得到控制。

如果英国“退欧”,它将完全失去欧盟市场的准入资格,其中就包括了波士顿所依赖的农业生意。

“我真是受够了被欧盟捆绑的生活,”当地议员、英国独立党成员伊冯·史蒂文斯(Yvonne Stevens)说,独立党是英国“退欧”两大联合阵营里的一个先锋。

斯蒂文斯称,她希望自由流动被类似澳大利亚积分系统的政策取代—要求移民有一定的技能和资质才能获得移民资格。

波士顿在这样的体系下能否吸引到技术人员也是个谜。这个小城历史上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如果英国消费者想要低价商品,那廉价劳动力必不可少。

而且,诸如摘水果这类岗位几乎不会面临竞争,人们对于就业和工资的怨恨不断加深。主流观点认为过剩的廉价劳动力限制了工人的谈判能力。比如农业方面,采摘工人6.2英镑(约合57元人民币)的最低时薪已成为他们能拿到的最高工资了。

75岁的约翰·伊顿(John Ebton)在腌菜厂工作了24年,他回忆起1975年的日子时满心欢喜,那时收菜工人每小时能赚3英镑(约合27元人民币),考虑到通胀因素,那相当于现在的23英镑(约合210元人民币)。“那时候,只要第二天能上班就很有安全感。”他说。

很多波士顿人都跟伊顿的理由一样。但是,伦敦大学学院移民研究与分析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安·达斯特曼(Christian Dustmann)称,用这样简单的对比来评判移民的负面影响太过天真。

他说,如果没有移民的话,波士顿的本土工人会以另外一种方式被淘汰,“没有移民的话,很多工作本身就会消亡。”他补充道。

罗马尼亚籍的米洛斯拉夫(Miroslav)最近才离开采摘菜花的工作,他说这工作让他觉得自己很不堪,“你就是一个车胎,”他说,“他们用完了便会扔掉 了。”

9.英国技术移民的条件介绍 篇九

英国技术移民的条件介绍下面是英国技术移民方面消息。英国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移民国家,但由于近年来困扰英国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技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英国急需大量高技术人才。英国在2002年1月28日宣布开始试行“高级技术人才移民政策”highly skilled migrant programme(hsmp),允许有特殊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个人到英国去工作,或者是自雇。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提供一个个人移民路线以满足英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短缺,使英国在全球经济上具有竞争力。这个项目原计划试行12个月,由于比较成功,该项目被延用。2003年1月28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30年来英国首次对外开放其移民政策,此项政策实施两年多以来,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术移民合法的进入英国工作和生活,其中包括许多来自中国的申请人。

hsmp使得申请人移民英国变得更容易实现。相对于移民美国、加拿大、澳洲来说,英国的移民政策要简单、宽松和快速得多。目前,英国对高技术移民的年龄、职业类别和英语水平并没有任何限制,只要符合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全家移民英国。此高技术移民允许有特殊技能,能力或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合法进入英国工作或自雇创办公司。此项目无需提前在英国找到工作,无需进行投资等各种相对宽松的条件,对移民申请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办理英国移民不像申请加拿大移民那样能够直接获得移民签证,英国的投资类和技术类移民均需要经过1年的工作期,续签后满4年并达到英国政府要求的方可转换成移民身份。

此项目办理程序是:首先,申请人需将申请材料递交英国移民局。获准后,申请人将得到一张工作许可(work permit),然后即可到所在地的英国使馆或领事馆申请签证,签证有效期有一年。得到签证,即意味着申请人初步获得英国移民资格,申请人可以以工作身份进入英国并在英国境内合法寻找工作或创办企业。申请人可以作为雇员全职工作,也可以自雇或部分时间管理其它生意。1年签证到期前1个月,申请人可申请3年有效期的续签。在英国生活和工作4年后,则可申请英国永久居留权,即绿卡。第5年更可申请英国护照,成为英国公民。

此项目同样是“一人通过,全家移民”。主申请人成功申请后,其配偶和子女可同时申请高技术移民签证。申请成功后全家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本人、配偶及子女可以合法在英国居住、工作和学习;申请人在工作期间,可报读full time 或part time的学位课程,学费按英国公民标准收取(约为正常留学学费的四分之一左右);16岁以下子女享受免费的中小学教育。与加拿大一样,英国对居住期也有一定要求,即在一年内应在英国居住9个月,四年内必须在英国住满3年,但有充分并合理的理由者可以不受此限制。

原文地址:

10.英国投资移民的费用构成有哪些 篇十

投资要求:

1、主申请人年满18周岁,无犯罪记录

2、投资方式选择:

投资200万英镑购买英国国债(AAA级),5年获永居;

投资500万英镑购买英国国债(AAA级),3年获永居;

投资1000万英镑购买英国国债(AAA级),2年获永居。

移民费用:

1、签证申请费:8,400元/人(英国移民局收取,不退);

2、文件材料费:视申请人的个人情况而定,因人而异(第三方机构收取,不退);

3、律师费:英国律师收取,不退;

4、翻译费:第三方机构收取,不退;

5、公证费:移民局认可的公证机关收取,不退。

6、其他杂费

11.移民,英国的蛀虫还是蜜蜂? 篇十一

英国内政部控制移民的一个试点项目引起了巨大争议和批评。

内政部选择伦敦市的6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花钱雇货车拉着广告牌在区里走街串巷。

广告牌上赫然写着:“回老家,或被抓”(Go home or Face Arrest)。标语的上方还有一行字:“如果你非法呆在英国”;下方也有一行字:“请给内政部发短信:78070。我们提供免费咨询,安排自愿遣返。”

唐宁街10号说,首相卡梅伦对这个创意很欣赏,声称这项试验“已经奏效”,要考虑下一步在全国推广。

你让谁回家?

“奏效”的证据是什么?有多少非法移民看到广告后主动发短信与内政部联系要求自愿遣返?内政部支支吾吾,说试验刚结束,数据还没有搜集上来。

如果你是“黑下来”的非法移民,看不懂英文也就罢了。如果看得懂,会立刻给内政部狂发短信:“嗨!我在这儿哪!?送我回家吧!”真怀疑想出这个主意的官员是否与非法移民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

难怪联合政府内的商务大臣,自民党大老凯布尔气哼哼的说:“愚蠢!侮辱!”。

“侮辱”,相信任何一个长着“外国人”面孔的英国人都能感受到。因为公众眼里看到的信息,不是移民的非法与合法的区别,而是移民,回老家!外国人,回老家!

试点区内的议员已经接到多起居民投诉,说这个广告让他们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涂写在墙上的一些最恶毒的种族歧视标语,比如“印巴人滚回家”。

“愚蠢”吗?未必,更可能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炒作恐慌 抓住选票

经济衰退,排外情绪高涨,纵观欧洲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概莫能外。

自从英国陷入经济衰退后,民众的“恐外症”愈加明显。波兰人来了、捷克人来了、保加利亚人来了、罗马尼亚人来了!

外国人把公费医疗压垮了,把工作抢走了,把学校挤满了,把政府屋占据了。英国的大报小报,每天都充斥着这类耸人听闻的“故事”。

民众的恐慌有极大的盲目性。政策制定者如果利用这种盲目恐慌,用英国反对党的话说,则不免“居心叵测”。

执政的保守党下届大选的核心牌之一,是移民。从保守党分裂出来的英国独立党正是以反移民为竞选核心,在地方选举中连连得手,挖走了不少保守党的传统选民,让保守党慌了手脚。

政府发誓要在2015年大选前,把净移民数减少“数以万计”。尽管内政部承认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非法移民滞留在英国,但让小货车拉着广告牌走街串巷,宣示政府打击非法移民的决心,抓住公众的眼球,也希望抓住选票。

不要妖魔化移民

其实,说到底是如何看移民在英国社会中的角色的问题。是包袱还是贡献者?是蛀虫还是蜜蜂?

不妨引述最新的几个由政府委托进行的专项调查得出的数据和结论。

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所就东欧移民、特别是随着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人进入英国给英国的服务、福利带来的影响所做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其影响是“一般的”。

事实上,调查发现,东欧移民多半年轻自立,在英国停留相对短暂,与总体人口相比更不大可能申请福利。

内政部的移民咨询委员会就移民对英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及移民工作态度的两个调查报告更值得一读。

报告说,移民的教育程度与当地求职者的教育程度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近5年来进入英国的移民,平均比当地求职者年轻9岁、拥有大学本科文凭的人数是当地人的一倍。移民对英国经济的贡献远大于对福利的索取。

移民寻找工作的态度更积极,更可能接受临时工作,更可能出远门去工作。而年轻的英国人对低技术工作的态度更可能影响了他们受雇的机会。

换句话说,你本事没移民大,态度没移民好,英国雇主自己都不愿雇你,你怨移民,怨得着吗?

当然,政府不能对“排外”的民众这么说话。但是,雇小货车满街喊“回老家,或被抓”,恐怕也是适得其反。

举个立竿见影的例子。英国政府新的发展国际教育战略报告估计,2011~2012年度,国际学生在英国的生活开销为英国经济贡献了63亿英镑,缴纳学费贡献了39亿英镑。

英国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总额为175亿英镑,外国留学生的贡献占了大头。

而调查同时显示,随着英国收紧移民政策,来英国的留学申请在不断下降。

伤害移民的感情,最终伤害的是英国自身的利益。(编辑/唐馨)

12.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述评 篇十二

(一) “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概念的历史溯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台湾当局为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推行“南向政策”, 利用民间、岛内与海外贸易与东南亚各国发展“实质关系”, 这一政策的实行, 不仅带来密切的经贸往来, 也打开了国际通婚的大门。在1990年以后, 包括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大陆在内的台湾外籍配偶比例极速增长, “外籍配偶”问题应运而生, 法律上也常有使用, 后来出现的“大陆配偶”之用语, 多系指与台湾地区人民结婚而尚未取得台湾户籍者, 但法律上尚无明确的界定。从较早使用的“外籍配偶”到“大陆配偶”, 到“新移民”概念的出现, 可以看作是社会现象延伸的一种文化上的反映, 不但在法律上的意义涵盖范围扩大, 而且在法律关系上也从强调婚姻关系或国籍, 扩大到强调与台湾生活和法律的关系, 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1]。严格来讲, “新移民”并不是法律层次上的概念, 只是出现在与之相关的各行政规则和教育计划当中。新移民子女作为当今媒体所谓的“新台湾之子”, 其权利与义务的同样徘徊在法律的大门外。

(二) 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

据台湾“内政部”统计处所提供数据显示, 近十年从2004至2012年台湾登记结婚人数共1, 269, 798人, 与外籍通婚 (含中国大陆、港、澳人士) 者有215, 627人 (新娘183, 549人, 新郎32, 078人) , 外籍新娘占总结婚人数的11.29%, 并且以大陆、港澳人士为主[2]。另统计近五年台湾出生人口数总数为988, 039人, 其中生母为外籍人士的共计82, 770人, 占台湾总出生人口数的8.38%。出生人口数中生母为大陆 (含港、澳地区) 地区的由2008年的9751人到2012年的10107人, 增长了3.65%[3]。新移民出生人口数的增长, 从侧面也反映了新移民子女就读国中、国小人数的上升。2004年就读国中人数为956, 927人, 就读国小人数为1, 883, 533人。到2012学年就读国中、国小总人数增长到2, 218, 259人[4], 其中父母任一方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 就读国中、国小的总人数由2004学年的46, 411人到2012学年的203, 346人, 即新移民子女就读国中、国小的人数占台湾就读国中、国小总学生人数从2004学年的1.63%到2012学年的9.17%[5]。新移民子女在国中、国小就读的人数已逐年增加, 其中, 国小一年级新入学学生中, 平均每9位国小新生即有1人为新移民子女。

(三) 政策出台的动因

对于台湾来说, 解决新移民子女教育问题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事情, 首先这是多元文化原则的需要。台湾“《中华民国宪法》”提出“肯定多元文化”, 而新移民由于来自世界各国, 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对其子女的关怀是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第二是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要求。新移民子女由于生活适应问题、语言障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文化认同问 题等相对于本地区的儿童来说, 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位置, 应属于弱势群体的范畴。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1960) 、《取缔教育歧视公约》 (1966)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1976) 等都提出了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公约, 台湾地区对新移民子女权益的立法和政策保障也是顺应国际潮流、体现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第三是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的现实压力。有学者提出“新移民子女 无论是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与常规适应上, 比起非新移民子女都要来得不佳, 而家庭文化资本严重缺乏, 使得新移民子女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6]; “新移民子女无法适应学校刻板、无趣、课业繁多, 以及同侪间的差距生活, 于是形成学校文化的另一个同侪帮团, 甚至成为校园内的学校边缘人”[7]。可见, 新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趋于复杂化, 只有从宏观层面对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进行系统化政策推进, 方能保障其教育权利。

二、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应对之策

台湾地区对新移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应对是伴随对新移民的政策支持衍生的, 关于新移民子女在教育上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以及政府对其关注程度, 我们可以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关教育计划中得以了解。台湾“《中华民国宪法》”第159条强调“国民受教育之机会, 一律平等”。在“《宪法》”增修条文第10条规定“国家肯定多元文化, 并积极威化发展原住民语言及文化”也确立了台湾地区肯定“多元文化的原则”。此外, 台湾“《教育基本法》”第4条规定“人民无分性别、年龄、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经地位及其他条件, 接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并且特殊强调“对于原住民、身心障碍者及其他弱势族群之教育, 应考虑其自主性及特殊性, 依法令予以特别保障, 并扶助其发展”。

新移民子女是多元文化及弱势群组的综合体, 其受教育过程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依据法律规定, 台湾地区也提出了具体有针对性的教育帮扶方案。台湾“内政部”早在2003年5月7日订定的《外籍与大陆配偶照顾辅导措施》第4条提升教育文化之具体措施中专门强调了“加强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规划, 培育多元文化课程师资”, 这是对移民子女教育事务的较早的积极应对措施。在2003年的“全国教育发展会议”将“加强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 调整文化及学习落差”列入议题之一, 这也是对新移民子女教育从目标到方案建议的较为系统的提纲。总体上, 台湾地区对新移民子女的关怀是全方位, 多角度来进行的, 主要集中在教育与照顾两个方面, 目前台湾推行的, 较有影响力和成效的相关计划主要是以下几个。

第一是教育优先区计划。台湾地区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社会正义、垂直公平与机会公平这一理念, 自1994年开始试办“教育优先区”工作, 经费八亿台币。但首次将外籍配偶子女纳入指标界定是在2003年, 2004年再将“大陆配偶子女”列入指标。2006年因外籍、大陆配偶子女已有项目补助, 仅小幅修订, 故将“外籍、大陆配偶子女”的部分自“低收入户、隔代教养、单 (寄) 亲家庭及亲子年龄差距过大及外籍、大陆配偶子女比例偏高之学校”之指标中删除。2012年教育优先区计划之指标共有八项, 其中第二项涉及“新移民子女之学生比例偏高之学校”, 补助项目为:1.推展亲职教育活动;2.补助学校发展教育特色;3.修整学校社区化活动场所[8]。较2008年的辅助项目删除“开办国小附设幼儿园”与“充实学童午餐设施”。增添了“修整学校社区化活动场所”一项。

第二是“新住民火炬计划”。内政部与教育部自2012年3月起共同推动“新住民火炬计划”, 该计划以关怀辅导为主要任务, 以家庭为服务对象, 以多元发展为对策, 以推展多元文化为目标。“新住民火炬计划”以小学新移民子女超过100名或十分之一比例者为重点学校的推动对象, 共有23个重点工作要项, 其中“办理校内新住民火炬计划执行工作小组工作坊及执行成果册”“办理新住民家庭关怀访视”“新住民简易母语学习”“选聘临时酬劳人员”“其他创意作为 (如多元文化周、故事妈妈团等) ”为这三类补助学校之必须办理的共同项目。并且会成立“推动委员会”“中央辅导团”“区域咨询小组”“政府执行、督导小组”等协助项目的推行。并且会定期对该项目进行 考核评估、预期效益。该计划目前已在全台湾地区进行推广, 各市区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订定。“计划”实施以来截至2013年4月, 共计已办理9, 179场次活动, 家庭关怀访视10, 391户, 参与或收益人次42万3647人, 计划成效良好[9]。所以该计划为新住民及其子女完善其文教生活辅导机制, 使其在台湾地区能够长期生活与稳定发展, 尊重国际文化之交流, 建立永续幸福的家园有长久的意义。

第三是携手计划。台湾“教育部”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政策, 其中受辅对象就包括“外籍、大陆及港澳配偶子女”。“教育部”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 2006年参与携手计划学校数为1, 333所, 到2011年已增长到2971所。补救项目以国语、数学为主, 国小三年级以上增加英语一科; 2008年将自然与人文科技领域及社会领域也纳入国中补救教学科目中[10]。对于国小阶段的新移民子女来说, 国语、数学、英语正是其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教育经费在政策实行后的三年内增长了2.4倍, 显示了政府对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政策之重视。其成绩考核包括了受辅学生学业成绩进步情形、学习态度改变情形、完成作业比例、教师进用情形、编班人数妥适性、受辅学生是否具弱势身份等[11]。多层次的考核指标使这一补救教学系统更加的完备。

四是新移民子女教育改进方案。由于新移民子女人数逐年成长, 以及各种差异造成的新移民子女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上的困难, 台湾“教育部”修正《外籍及大陆配偶子女教育辅导计划作业原则》, 《补助国民中小学及幼儿园弱势学生实施要点》等, 于2011年4月订定《新移民子女教育改进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1.实施咨询辅导方案:提供咨询服务、举办小团体活动;2.办理亲职教育研习;3.举办多元文化或国际日活动;4.办理教育方式研讨会;5.办理教师多元文化研习;6.实施华语补救课程;7.编印或购买多元文化教材、手册或其他教学材料;8.办理多元文化教育优良教案甄选;9.办理母语传承课程, 并配以相应的配套措施[12]。

三、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的反思与启示

台湾学界关于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文化资本、家庭结构;学生的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学习态度、学业成就表现等;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情形, 例如参与学校的亲师活动、参与学校教学之后对于学生学习的关心等[13]。这些研究成果在政策层面也得到了较好的反映。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内容创新点在于“教育辅助优先”“亲职教育并行”“补充性课业辅导与关怀”“建构适应多元文化的教育配套措施”等方面, 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

第一是教育辅助优先。台湾“教育优先区计划”借鉴了英国等“教育优先区”政策,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侧重“原住民学生比例偏高”“低收入户、隔代教养、单 (寄) 亲家庭、新移民子女学生比例偏高”“离岛或交通不便”等学校, 以积极性的差别待遇政策来补助处于劣势的地区或学校, 可以缩短地区性的教育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但一些学者对“教育优先区”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效果也存有疑义, 主要集中在设置条件偏低且指标僵化、以学校为单位的经费补助申请制度对弱势学生权利保障实效等方面, 另有学者提出, 教育优先区八项补助项目对弱势学生学习成效有待观察, 但“这种惯以量, 尤其是硬体的数量来呈现补助计划的成果, 甚少以质或者学生学习成效来论述其补助的必要”[14]。

第二是亲职教育的并行。有别于传统的家庭教育, 亲职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继承和改进, 是以“做好父母”来达成“教好子女”的责任, 它是一种先教育父母的过程, 使父母能够了解其子女的教育经历及发展过程。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中特别强调亲职教育, 不仅很多教育计划中被涉及, 家长会也于09年设置亲职教育网络, 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亲职教育资源, 如亲职讲座、文章精选、PTA读书会等。这种父母与子女的共同进步, 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与整体性, 这种交互式的影响是长久而有效的。亲职教育既分担了学校教育压力的重要途径, 又改善了亲子关系, 有力推动了弱势学生教育权利的实现;不过当前台湾在新移民子女教育中推行亲职教育还存在经费较少, 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次数不多等困境。

第三是补充性课业辅导与关怀。台湾借鉴美国NCLB法案, 结合新移民子女的教育现状, 着力于课业成绩的提升, 在许多教育政策中明确了课业辅导与关怀政策。台湾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背景决定了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完善的补救教学系统, 包括科学的学习计划、教材及教法、形成性及总结性的补救教学评量系统。同时, 台湾教育部门通过与民间相关团体组织的合作, 实现资源的共享, 满足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但也有学者批评, 在实施补充性教学的过程中, 缺乏发展补救教学方案的同整性与连贯性[15], 由于学校无法制定难度适当的适用于不同情况弱势学生的教法与教材, 因此因材施教并不能真正实现, 许多学者对这项计划对新移民子女学业提升实效性提出了质疑。

第四是建构适应多元文化的教育配套措施。新移民现象的产生, 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不仅仅需要法律之保障, 还需要建构适应这一社会现象的教育配套措施, 深入而具体的配套方案才能使多元文化真正具有生命力并不断扩充。台湾通过举办多元文化或国际日活动、办理教师多元文化研习、编印或购买多元文化教材等落实保障多元文化发展。 这些措施的建构也体现了政府对新移民及其子女的重视程度, 维护了多元文化氛围, 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到关注, 不同的文化得到尊重。

第五是民间团体的参与。台湾的民间团体与政府体制一直维持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如教改会的成立主要任务便是促进教育体系的民主化。民间的教育改革团体是台湾自解严以来教育活化的主要动力源[16]。在对新移民子女实行各种辅助与咨询服务时, 民间团体等非营利机构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讯息与教育资源, 还可以累积公民社会能量, 恢复公民责任与公民认同。保证新移民子女教育事业的民主化, 便可以保障社会与教育层面的多元化。但台湾民间团体在新移民子女教育改造方案中的功能和定位虽有提及, 但并不明确, 其价值也未能得到很好地凸显。

上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师版下一篇:《土地整理》考试重点【复习版】